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2024-10-14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共12篇)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1

新编的思想品德课在保证科学性、思想教育性的前提下, 突出了生活可感性, 具有很强的可读、可识性。面对这种“生动活泼型”的学本教材, 新课程十分注重强调生活化课堂的动态生成, 要让生活走进课堂, 将课堂引向并融入生活, 来构建品德课丰满真实的生活化课堂。

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教学, 就是要将学生课堂的认知活动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将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掌握知识, 提高认识, 发展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 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无疑是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着落点。

一、以情激趣, 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

1. 创设时政播报情境, 关注生活

身边人、身边事, 时政事例丰富生动, 是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挖掘时政素材的能力, 创设时政播报情境, 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陈说其中的利害关系, 学生定然豁然开朗。比如, 无臂钢琴师刘伟展示的是自立自强、勇于进取的靓丽人生, 他用事实告诉人们, 努力就有可能;舍身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药家鑫昭示的是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以及法律的威严;原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受到法律严惩证明了“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这样, 让时政走近生活, 让生活走进时政, 何乐而不为?

2. 创设游戏小品表演情境, 体验生活

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营造师生互动生成善教乐学的氛围, 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如在教到《尊重父母》时, 组织学生做小游戏———抱沙袋。同学们抱着沙袋从操场到教室来回小跑三趟, 当他们个个气喘吁吁时, 就不难用心体会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要是在这个游戏的基础上再升华教育, 比如邀请父母来校共同观看母亲分娩前后的一幅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视频片断, 那么, “妈妈, 我们永远爱您!”则将是孩子们由衷的心声了。又如在讲授八年级《维护消费者权益》时, 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相关销售买卖的情境, 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打工奇遇》和《买鞋风波》, 在小品表演中汇集了本框题要学的消费者享有的各种权利, 演完后让学生讨论、探究, 学生则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消费者应享有哪些权益”的知识。

3. 创设媒体教学情境, 探究生活, 热爱生活

品德课堂生活化要让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走向社会化和生活化的学习, 从品德课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教学, 形、音、色俱全, 直观性强, 学生如临其境, 让学生认识到品德课是有物、有序、有情的。譬如播放美国“9·11”恐怖事件、挪威爆炸枪击案和印度孟买发生连环爆炸事件的视频, 直接目击着这一帧帧恶性画面, 学生就不难得出这是人类人为的人祸灾难。顺着视频画面师生进行追因分析, 就不难意识到:世界是多极化发展,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缓和是总趋势, 同时也意识到世界并不安宁, 反对恐怖主义的必要性。又如播放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玉树大地震、莫拉克台风吞没台湾省小林村的事件以及事后救灾的视频, 从那一幅幅画面显示了人类所面临的天灾和国人捐款捐物、献出爱心、重建家园, “灾难无情, 人间有爱”的主旋律在学生面前油然奏响,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热爱生活、服务社会的热情, 立志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二、以趣促学, 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中, 要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 构建有趣有效的生活化课堂。

1. 设疑启趣, 问题设置生活化

学起于思, 源于疑。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 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波澜。譬如:在讲授《身边的诱惑》时, 创设手机短信中奖情境, 让学生体验生活处处有诱惑。手机中奖, 是馅饼还是陷阱?教师的手机今天传来了获奖的好消息, 奖品是苹果牌ipad平板电脑一部。这是个很大的诱惑, 但条件是得先交个人所得税500元。笔者设置了3个问题: (1) 教师该不该先交个人所得税?为什么? (2) 你们是否听说或者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请试以列举, 后来结果又是如何? (3) 面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诱惑, 你有何启示?我们应如何抵制?通过问题情境设置, 学生七嘴八舌话诱惑, 辨诱惑。是啊!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 这是陷阱。这样逐层设疑, 问题难易有梯度, 这就是从“问”到“思”, 从“疑”到“知”,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生活化教学思路。

2. 妙语呈趣, 语言表达生活化

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唤醒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逻辑思维, 可以由表及里地把握事物本质。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化语言和幽默的方式阐述道理, 让学生产生共鸣。在教到《孝敬父母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时, 笔者摘选漫画《孝子》中的两句形象幽默的话语, 结果学生捧腹大笑, 并从笑中明理, 相比较之下确实比直截了当提出问题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其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是这样的:盼星星, 盼月亮, 母亲节如期而至。张三硬邀其母赴高档酒店庆祝, 结账时, 张三说:“老妈, 今天我请客, 你买单吧!”回到家中, 张三洗完澡, 母亲正准备洗衣服, 张三又立马阻止:“妈, 今天是母亲节, 您歇歇, 等明天再洗我的脏衣服吧!”其教学效果是, 学生哄然大笑, 笑后, 学生从嗤之以鼻的张三稚嫩言语中确切地认识到, 生活中类似的“孝子”并不孝。孝从心发, 高尚的道德在于心善而发, 却不屑于做表面文章。

3. 典故寓趣, 故事明理生活化

典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哲理性, 给人以启迪。在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 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片断:晏子为什么不从狗洞入城?楚国国王为什么要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这个故事阐明了维护人格尊严最重要的道理。由此导入———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又如在讲到《自负者必然失败》时, 让学生扮演《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不同角色, 通过因拒绝正确意见而导致街亭失守的马谡这一骄傲自负的人物形象, 让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 自负者必然失败。故事源于生活, 表演回归生活, 这是生活化教学的真谛。

4. 借图激趣, 图文拓展生活化

新教材编排图文并茂, 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 都是生活中一个鲜活的素材、一幅有趣的画面。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插图中的趣味内容, 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 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得到理性认识, 妙趣横生, 达到明理导行。例如在讲“做诚信的人”时, 插图《王婆卖瓜》讲述王婆卖瓜没有自卖自夸的为人诚信的故事, 说明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又如在讲“维护消费者权益”时, 《有奖销售》和《大甩卖》两幅插图寓意深刻, 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从而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理性看待五花八门的有奖促销, 甄别非法的有奖促销。面对低价和折扣, 要正确分析商家打折的种种动机, 以免受骗上当。教育消费者要练就一双“慧眼”, 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消费者。这样借图讲课, 可避免生硬说教, 形象直观地做到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和生活化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收到峰回路转之功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 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单纯在教与学, 更是在感受生活化课堂的生命涌动和成长, 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激趣是手段, 促学是关键,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着落点。路漫漫其修远兮,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教学智慧之花更加绚丽灿烂。

摘要:生活即教育, 生活处处有品德。教师要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 让学生以愉悦的身心参与师生互动, 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和“乐于学”的情趣。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是实现构建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以情激趣, 营造生活化课堂的氛围”和“以趣促学, 构建生活化教学活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激趣,促学,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方长明.让“动态生成”成为生活化课堂的亮点[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9 (2) .

[2]严永伟.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12) .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2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发展,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欲望和活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生活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高效运用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题研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及熟悉事物出发,能极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人在生活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高效运用的课题实施中,就创设生活情境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巧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宽松的乐学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首先,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气息。有时围成一个圆圈,像个小小俱乐部;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甚至将桌椅全部撤去,给他们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如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就将桌椅排成四人小组式;有的需要组织学生辩论,就可以将桌椅排成“两军对垒”式;还有些需要组织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灵活多变了。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3

关键词: 化学 教学 生活化

我们知道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教学“生活化”回归作为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理念,已经渗透到课改中,以学生拥有的生活知识为契机,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一、新课标实施现状与“生活化”理念的提出

1、现状及分析

新教材无论是形式上的新颖性、还是内容上的知识性,都让师生爱不释手。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和探究较多,而“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也正是教学中的薄弱点,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也是主题不明,形散、神散。

究其原因有:①课时紧张,如果真想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确实难以完成;②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师生配合难以默契;③教师观念陈旧,仍只相信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由上述三种原因,教师就随便将活动的过程省略了,将学生作为盛装知识的容器,直接将结论和结果塞给他们。

2、回归“生活化”理念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回归“生活化”。“生活化”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使化学学习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从而让化学真正走进生活。

(1)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我们喊了多少年,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原因是高考这个指挥棒并没有完全指向素质教育。现在,新高考方案的推出,使素质教育成为可能。现在不搞素质教育那还干什么?难道还是去搞题海战?化学在教学思路上必须有所突破,重视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科研能力,让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回归生活。

(2)人才培养的需要。化学改为水平测试,高校能否选拔到优秀的化学人才?是否会直接影响到招生?作为中学教师怎样支持改革?唯有奋发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高能,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自觉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身边问题。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化学走进生活,让化学回归生活。

二、指导思想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老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化学问题,主动地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化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化学生活化,生活化学化,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目标设想

1、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化学

化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从化学的角度,运用化学思想与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学生从小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的情感。

3、在探究中,让学生将生活问题化学化

在化学教学中,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化学的体验,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具体行动

1、教学目标形象化

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目标化教学,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探索欲望,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化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因此,生硬的目标学生会厌倦,把知识性目标转化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形象化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激发出来了。把生硬的目标形象化,学生兴趣高涨,自然就提高了化学课堂效率。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首先是生活经验。为此,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和探究化学中的生活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兴趣,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把实践活动溶入课堂,使教学过程实践化、活动化、探索化。

3、化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情境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化学中尽可能把化学内容生活化、形象化。那些切身的问题能让学生体验到学化学价值的所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起到促进作用。

4、作业实践化

新课标明确要求:化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化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学习化学的目的是在于实践运用。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也应遵循这一准则,把作业实践化,多设计一些生活实际中的化学问题,学生既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又能体现作业的知识化,学生亦在愉悦中掌握了知识要点。

创设生活化情境更有利数学教学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把握机会, 由浅到深, 由简到繁, 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传授知识, 让大部分学生感到“跳一跳, 能摘到”。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才会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 我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现有8个同学要分别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 但一辆小汽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现了故障, 这时, 没有其他的求救方法, 唯一可以利用的是另一辆小汽车, 连司机在内只能乘座5个人。假设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 这时距离停止检票的时间只有42分钟, 这8个同学有哪些方法才能赶上火车?”这样与生活贴近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大家议论纷纷, 相互交流, 有些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只要符合实际的, 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又如, 我在上“扇形的面积”课时, 把抗日战争《百团大战》中的一段情境引入到课堂上:敌人的碉堡的有效射程是120米, 机枪可以左右30度转动, 那么每个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这样, 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扇形面积的计算, 可以让同学画出机枪扫射的范围图形。这样的例子结合所学知识,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的事例, 提高了数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学生乐于接受。

二利用生活情境, 巧设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 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还会学会学以致用。例如, 如图1所示, 有人从A走到B, 假设步道宽为1米, 那么总长度是多少。在讲解这道题时, 我是这样讲解的。大家在看NBA篮球比赛时, 在中场休息时, 服务员用扁平的拖把在地板上擦, 假设拖把宽为1米, 那么服务员每次把整个篮球场拖擦一遍, 要走过多长的路程?又如, 在教学“线段大小的比较”一节时, 我假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大家去汽车站乘车时, 会发现车站的检票口的墙上有1.1m、1.4m的标志各画一条红线。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大家各抒己见。这样引入线段的大小, 激发了学生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 可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来激活学生的感觉器官, 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埃及的金字塔, 利用动画演示剖开金字塔的截面, 显示了正方形, 我问同学们, 在四千多年前, 埃及人就已经知道在建筑中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四千多年后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怎样确定直角吗?这样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课堂教学迅速进入到最佳状态中。又如在八年级的《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几个情境: (1) 1971年11月15日尼加拉瓦发行了一组邮票, 上面有著名的十大数学定理和公式。 (2) 中国人很早就利用了如图2和“勾三股四, 弦五”的原理。 (3) 埃及人利用结绳的方式来确定直角。

四创设数学材料, 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创设数学情境, 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 分清数学教学不能完全等用于生活, 不能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要让学生感到兴趣, 又能激发求知欲。情境的创设要有“数学化”。在讲解“勾股定理”时,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 三边的关系, 推出勾股定理, 如图3所示。三个正方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4、5。假设每个小正方体的面积为1, 则通过查正方形的个数, 就能得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 从而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5

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3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情境;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情境内涵

生活化教学情境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一种模拟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内在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投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创设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多种多样,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择。在课堂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审时度势地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1.感知生活——应用情境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知生活就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寻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找准教学与生活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找素材,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防止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选择教學内容,因为教师的生活经验不等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校和教师要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心理规律,选择契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注重时效性。要注意选择时事热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以培养高中生的公民责任感。如,在讲授文化生活中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时,可以结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强调这种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讨论作好铺垫。

(2)教学内容要注意与高中生的生活相联系。要注意選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或学生熟悉的事件作为教学内容,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如,讲解《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服饰的变化等身边发生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丰富多彩这一特点。

(3)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学生思想中的矛盾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如,教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各种卡奴”“炫富者”“购买奢侈品”等现象,并结合自己的消费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以前在消费观上的误区,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科学的消费观。

2.探究生活——做好情境分析,营造良好体验氛围

探究生活就是借助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具体生活进行抽象,概括出理论观点。思想政治课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生活,可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体验生活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1)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探究中引导学生的认知转变和德智发展。

(2)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引导学生从个案中提取信息,抽取出一般观点。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指导评价,使学生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形成感悟,升华思想,提升知识。

3.共享生活——情境交流,开启学生思维

社会生活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生活经验的获得也经常是对群体经验的分享与交流,思想政治课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价值。

教师应多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置于一定的群体中,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同时,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通过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了解学生的需要,共同分享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创设生活情境, 优化思品教学 篇7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优化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扩展知识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生活经验,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新课程以来, 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并认可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将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师生在课堂上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并最终给学生现实生活以教育。

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它因人因时而异, 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择。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形成开放的课堂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多角度并分散的。生活也是各种知识存在的方式, 它有别于教科书上结论式概括性的知识。思品课堂假如是单纯的理论性知识结论的堆砌, 学生必定会觉得兴趣索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化的情境素材去分析说明教材理论知识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思品课堂教学之中,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如在进行“勇担过错”教学时, 我针对当前出现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2008年9月以来, 三鹿奶粉事件震惊全国, 此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种种漏洞。事件发生后, 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分别就‘问题奶粉’发表道歉声明。蒙牛承诺, 将不合格的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 由此产生的所有费用由蒙牛公司承担。”三鹿奶粉事件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 当然也和我们的同学密切相关。谈到这一问题时, 很多同学义愤填膺, 纷纷发言进行谴责。甚至有同学套用网上的话进行调侃:“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 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外国人的口号:一天一杯牛奶, 强壮一个民族!中国人的口号:一天一杯牛奶, 震惊一个民族!”这些话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但是同学们对蒙牛公司的做法又都表示了肯定, 认为在错误发生之后最能考验一个公司责任感的就是对于错误的反省, 事故发生之后能够站出来勇担过错无疑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通过教学, 学生对“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确实, 思想品德课应该从单纯的结论式的教材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千变万化的生活, 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从“分离”回归到“整合”, 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微处、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 关注丰富而多彩的社会,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问题, 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形成理性的课堂

理论是源于生活的。但是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由于注重抽象化理论概念的传授, 忽视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 而落得被学生忽视的下场。理论知识, 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思品课堂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教育, 就必须合理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在活动中应用、扩展、深化所学知识, 使学生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理性地分析问题。

如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交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化情境:30年前凭票买年货, 20年前过年花千元, 15年前边吃边看春晚, 如今春节怎么过?接着在课堂上展示一个相关的调查数据。春节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对于现在的春节怎么过也很有认识和体会。但是教师展示的春节过法的变迁及春节活动安排和花费调查情况中, 学生体会到了30年来我国人民在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民生活的变化依赖于我国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而这一切巨大变化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学生可以真正理解30年来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又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时, 我选择了每年的春运期间民工的“乘车难”问题进行分析。材料显示, 53%的被访者认为买票难、回家难是春节最让他们头痛的事情。“乘车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这些都是引起“乘车难”的主要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教材的难点就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 和在学生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引起了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了他们揭开谜团、了解真相的欲望, 对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 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 从探寻现象中感受并认同、理解教科书上的理论观点, 到生活中去应用、验证所学的知识,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做也使沉闷的思品课堂既有激烈的争论也有冷静的思考;既有相对开放的素材选择又有统一的理论观点的形成, 整个课堂热烈而又充实。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责任感, 引导学生践行生活, 形成高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生活是丰富的, 是教学的源泉, 但又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生活中处处是教学, 生活中时时有教学。生活中的课程有时是消极的, 会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通过学生个体的实践对生活不断提升的过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在生活中积累经验。

如:在进行七年级思想品德“身边的诱惑”教学时, 我设计了一场人生AB剧———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生活化的情境:王亮亮今年刚上初一, 他在学校中学习成绩较好, 平时喜欢上网。一天, 他听说同班同学家有部二手电脑想转让, 价格很便宜, 王亮亮想要求父亲买下来。但是老王夫妻俩忙于生意, 所以他一直没有如愿。有一天, 他在上学路上捡到一个钱包, 钱包里面有上千元钱。

针对这一情境,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在王亮亮的身边存在哪些诱惑?2.请你设计一下王亮亮捡到钱包后的情景。3.如果你也想买一台电脑, 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本课从学生喜爱的模拟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诱惑开始, 围绕学生身边的现象发现诱惑的广泛存在, 到诱惑概念的讨论、分析, 感受诱惑的不同分类, 最后到用这一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进行践行作进一步深化认识, 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 从故事的真实性来说, 我当时觉得让学生读内容还不如让学生当场表演, 表演能使学生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我当时也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因丢失钱包而焦急的失主角色, 表演收到良好的效果。

类似的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学生进一步明确所要承担的责任, 表示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从而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使本课程也实现了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活与社会化。

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它要求思品教师跳出“教师教教材”的框框, 跳出学科的束缚, 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屏障, 为学生开辟一条与生活世界交互作用的渠道, 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提升自我, 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让他们在关注、体验、改变生活的过程中变得更成熟。它更要求我们思品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锤炼高超的教育艺术, 给学生创设贴切的生活情境, 让他们去观察、辨别、思考、判断, 为自己在复杂的生活世界中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回归现实生活, 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相得益彰,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听之入耳, 用之入心。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时绮等.教学行为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方长明.回归生活感悟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 (2)

[4]林崇德.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5]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6]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课堂教学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性的学科, 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新课程改革就深入的挖掘了这一点, 注重对生活化课堂情境的建立,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体验物理学科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 逐步的认识物理、理解物理、深入物理和应用物理。同时提高学生面对生活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生活趣事, 营造快乐课堂

故事对学生有天生的吸引力, 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情境的设置中, 教师就可以恰当的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生活趣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这些趣闻使学习变得轻松, 给学生构建了和谐有趣的课堂环境, 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自由畅通。例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时, 就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同时给学生展示歌曲中的视频情境, 展示出青山不停运动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建立学生心中的那个“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通过学生积极的回忆思考, 学生就能想起自己坐火车、汽车时的感受, 从而建立了对这种现象的讨论, 找出能够观察到这些现象是由于参照物的不同引起的;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寄出后, 就可以进一步的从课堂情境中发现问题, 让学生比较:为什么静止的物体是运动的, 而运动的物体反倒感觉是静止的?经过学生的积极讨论思考, 从而得出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通过这样利用生活中的故事、谚语、歌曲或者诗词来对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 给学生创建了轻松活泼的氛围,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轻松快乐。

二、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从生活中来, 最终还要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或者教材的理论分析上, 而是要真正的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元素相融合, 多接触社会的元素、前沿科技的元素, 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将自己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 从而建立“生活—社会—科技 (STS) ”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些元素, 在生活中找到与物理之间的切入口, 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 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预习, 使学生在课本的刺激下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的现象, 大自然界中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 学生洗脸用的水使液态的, 平时吃的饼干是固态的, 从而让学生轻松的了解物态的这三种基本形式。同时结合生活学生也很感受到这些物态之间的变化, 从烧水的情境中体会液态变为了气态;从结冰的情境中感受液态变为固态;从夏天吃冰棍可以看到冒烟的情境中感受固态变为气态;等等很多这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物态变化中体会物态之间的转化, 课堂轻松的建立了对“液化、气化”等概念的学习。通过这样对生活中实际情境的认识, 使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物理知识, 积极主动的“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中, 又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物态的形式为我所用, 从而建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桥梁, 使学生将知识又回归到了生活中的应用, 做到了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生活语言, 激励学习情境

幽默机智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 教师理论性极强的语言会使的学生感到烦闷枯燥, 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幽默生活化的语言使用, 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建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 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种欢快的氛围中, 思维也变得灵活敏捷, 让学生体会到了思维碰撞之间的乐趣, 使课堂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导电性》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思考“哪些物质是导电的?”这样的问题, 学生很快的就能回答出那些常见的金属、湿的物体、人体等等生活实例, 提高生活中的油盐酱醋的时候, 学生对“酱油”能否导电产生了疑问, 在讨论上很是激烈, 能够平息这种激烈讨论的就是实验, 在简单的实验后, 学生认识到了“酱油”也是导电的, 这时教师巧妙的结合网络建立了“我不是打酱油的, 我是导体”这样的总结语, 学生听后都呵呵大笑, 同时将“酱油是导体”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通过利用这样生活化的幽默用语, 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兴趣,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使学生喜欢上物理, 爱上物理课。

四、通过生活问答, 建立应用情境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将物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来。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 教师总要设计一些小实验来进行演示, 或者组织一些学生实验来让学生进行操作;然而学生仅仅对操作感兴趣, 而忽视了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这时教师就要积极的诱导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建立一些生活中物理的问答, 将课堂的实验生活化, 问答生活化, 从而建立应用情境。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 建立一些生活化的问答, 让学生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思考回答。针对生活实际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在下雨天滑倒过呀?在骑自行车的转弯时为什么要慢行呀?等等这些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感知滑动摩擦力上生活中的寻在, 在学生对滑动摩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后;给学生建立新的问题:怎么才能在下雨天不滑倒?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 学生不仅理解了滑动摩擦力的特征, 并应用到了生活中, 获得了一些生活的小技巧, 使学生显得很是兴奋。通过这样的问题式情景建立,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 在理解上更形象逼真, 做到了学与用的统一, 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将与物理相结合的生活情境展示在课堂之上, 从自己熟悉的现象入手, 层层的深入理论内部, 获得相关的物理理论知识;再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做到“学以致用”, 为学生将来改造和创新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向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0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9

1.立足教材基础,辐射生活教学内容

教材的内容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最为根本的参考内容. 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走进了一个照本宣科的误区,在这个误区之内,不仅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而且对于学生的系统性学习也非常不利. 尤其是数学这样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 教师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不仅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还应当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要想达到数学教学的这种效果, 就需要教师对数学教材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并在看似有限的数学教材中,挖掘其中无限的知识.

此外,教师不应当被固定在教材所限定的知识教授顺序之上,而是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充足,这样一种改变数学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够让学生摆脱固定的枯燥学习模式, 从而激发起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除了以上所说的措施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教材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章节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拱桥、彩虹等等一些以抛物线设计的实物,然后再向同学展示有关的理论. 或者直接为学生展示一个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 例如线面这道例题:

某个工程承包公司承包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工期暂定30天,现在有A、B两个工程队竞争这个项目,根据这两个工程对递交的申请材料可以知道,这两个工程队如果合作完成这个工程项目,只需要24天即可,而如果先由两队合作完成18天,再交给A工程队完成,则还需要18天,那么请问:

(1)根据以上的资料可以指导 , 如果由A或者B单独完成这个项目,分别需要几天完成?

(2) 根据A、B两个工程队所提交的申请材料可以指导 , A工程队每天需要被支付6000元的施工费 , 而B工程队仅需要3500元,承包公司如果想实现最低的施工成本,则需要A、B这两个工程队怎样合作完成 ? 最低成本是多少 ? 合作的天数是多少?

这样的一道与实际相结合的例题,不仅让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这样一道例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进一步的数学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点击生活情境,引入生活实践应用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服务现实的生活而存在的,而且学科创始的根源也是实践生活,数学这门学科亦不例外. 因此, 应当本着这一特点,在数学的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元素,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一方面, 应当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生活实际延伸. 例如,在学习正负数的章节时, 以解读+5和-5为例, 单纯的数字教学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如果将这两个数字比喻成气温,也就是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正负数的划分标准, 而且在生活的实际知识中学到了理论依据原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内容. 另一方面, 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 例如在学习角这一章节时, 教师将角的定义讲授给学生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例如教室、 桌椅, 等等. 这样的一种形式, 既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同时,又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具体的可以引入以下两个例题:

例题1:才德中学八年级(2)班决定派小慧、小刚两人购买圆珠笔、钢笔共22支,以发给作为班级成绩取得优秀的学生以鼓励,他们去了商场,看到圆珠笔每支5元,钢笔每支6元.

(1)如果他俩购买两类笔刚好用去120元 ,问钢笔 、圆珠笔各买多少支?

(2)若圆珠笔9折优惠 ,钢笔8折优惠 ,在所需费用不超过100元的前提下,那么他们怎样才能使得这笔钱实现最为合理的使用.

例题2:某同学到甲、乙两家商店发现他看中的收音机的单价相同,钢笔单价相同,收音机和钢笔两样商品的价值之和是452元, 而且现在可以知道收音机的单价比钢笔单价4倍少8元.

(1)那么请计算 ,收音机和钢笔的单价各是多少 ?

(2)肖红去超市购物 ,恰好遇到超市举办大促销活动 ,其中超市A承诺所有的商品一律按照原价的八折出售,而超市B则以每购物满100元 ,即可获得30元钱的购物券 ,这一购物券可以抵消现金, 可在超市B内消费任何商品. 现在肖红身上有400元, 但是她在一家超市内看中了这两样产品. 现在,既要让肖红买到这两样产品,又能够保证她的消费额最低,你有何科学的建议? 这两道例题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生活琐事, 但是却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哲理. 这样的将数学教材内容创设为具体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塑造了一种走进生活的感觉,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非常的作用.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10

一、通过演示实物, 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用看得见, 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 使生物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这一内容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非常熟悉的现象:教师手里拿着两盘黄瓜, 一盘是糖拌黄瓜, 另一盘中糖盐什么都没加, 请问为什么糖拌黄瓜会出现大量的水?学生各抒己见, 争执不休。教师明确指出, 要知结果如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通过谈话或语言描述, 创设生活情境

这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 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 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内环境与稳态》时, 教师是这样导入教学主题的。

情境描述:前不久, 学校刚开完运动会, 某班的一位男生在快要到3000米终点线的时候, 脸色苍白, 直冒冷汗, 晕倒在地。老师便赶紧把他送往医院, 医生经过诊断后, 给他静脉注射了葡萄糖液。请问:“为什么要注射葡萄糖液?”继续追问:“静脉注射的葡萄糖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到达体内细胞?”这样的方式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围绕虚拟情境中的问题积极展开探究,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产生要努力的冲动, 希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教师在学生学完内环境各成分后, 需要学习其理化性质时, 可通过出示该学生血检指标, 让学生针对血浆化学成分指标进行分析:第一, 如果医生想给这位同学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其浓度是多少?这一浓度与表中钠离子, 氯离子的浓度符合吗?第二, 该学生刚刚跑完3000米, 为什么他的血浆中乳酸的量却不是很高?这两个问题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此时, 再向学生讲解溶液渗透压和溶液PH等知识,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暗设认知冲突的做法,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学生的认知又螺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知结构又趋于新的平衡。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虚拟生活情境

多媒体技术既能跨越时空的限制, 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 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 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生物学之美, 从而引发学生用生物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生物学问题, 分析思考生物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在教学《能量流动》时, 笔者是这么创设生活情境的:同学们, 你们去菜市场买过菜吗?有一位名叫小冰的同学第一次去菜市场买菜, 产生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知在座的同学们是否也曾遇到过?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该录像播放的是小冰去菜市场买菜的场景, 她走遍各个摊位, 问遍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的倾向, 具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此录像正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难道买菜也跟我们今天学习的生物学内容有关。教师再通过幻灯展示刚才学生买菜时问到的各商品的价格, 提出问题:为什么1Kg大米 (蔬菜) 的价格要比1Kg鸡 (猪肉) 便宜?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在此, 教师暂不下定论。老师指导:我们来听听这位卖米阿姨是如何解释?解释:水稻种下就能长, 而鸡还要买饲料喂。继续提问:你认为卖米阿姨的话有道理吗?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指导:我们再来看看小冰同学明白了没有。此时小冰同学产生了一个赚钱的点子。 (点子:用种出来的大米去喂鸡, 再拿鸡到市场上卖, 可以多赚点。) 请同学继续分析, 为什么1Kg稻谷喂鸡, 不能使鸡长1Kg肉?由此揭示课题。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 就能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此外, 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 特别是动画, 结合多媒体优势, 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生物学过程,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 创设生活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科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借助实验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 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 在这种的情境中, 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设, 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展示两个挖了洞并插上玻璃管的新鲜马铃薯, 一边玻璃管内加清水, 另一边加浓盐水直至液面齐平, 让学生观察液面的升降情况。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产生疑问便提出问题:水哪儿去了?增加的水哪里来?然后作出假设:是细胞内的水出来使玻璃管液面上升, 还是水分到细胞内而使液面下降。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 以支持形成的假设。若假设是对的, 学生又会提出新的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何种情况下吸水、何种情况下失水呢?然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组织探究———提出新的问题———实验验证这样的科学研究过程, 既掌握了生物学概念或规律, 又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索的精髓, 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 生物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去体会到生物学离不开生活, 从而增强对生物学实用性的形象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顾梅.角色扮演法在生物教学中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学, 2007, (11) .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11

一、 对“生活情境”的认识

对是否利用情景、如何利用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许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有赞同支持的,也有怀疑否定的,贬褒不一。有教师提出:“为了与生活相联系,一些教师常常不遗余力把生活场景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完全无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情境问题的区别。”[1]这样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效的。“教学情境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既能从中感受到生活气息,又能与现实生活有明确界定,感受到蕴涵其中的数学思维的灵魂。它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根据教学的行进逻辑进行教学加工、提取片段、精简叙述、整合情景要素,剔除太多的非数学性情景元素,以利于学生提炼数学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落实到对内在的实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关注上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1]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项智力活动,其前提是建立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做到因地制宜,恰到好处,不能画蛇添足。我们教师完全有必要弄清楚数学情境设置的原生态要求、方法和行动策略,以及数学情境对数学教学有无影响。只有这样,数学情境的创设才有可能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防止因创设不当而导致数学情境成为一种摆设。“生活情境”能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但过分依赖“生活情境”学习数学,可能会降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情境教学在某些数学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注意情境的有效选择、适当创设和合理利用。

二、 将“生活情景”引入数学概念教学

【案例1】“椭圆的定义”教学片段

一次公开课,教师拿着一只盛着半杯水的透明圆柱形玻璃杯走进教师。上课了,教师拿起杯子喝了一口,下面的评委和学生都很惊诧:怎么公开课上老师还喝水?正当人们惊诧时,教师把杯子放平,说:“同学们,看看我的杯子里的水平面是什么形状?”学生说:“圆形。”教师把杯子倾斜:“现在水面是什么形状?”学生说:“椭圆。”至此,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今天讲椭圆,而且椭圆是用倾斜的平面截圆柱(圆锥)得到的。[2]

这样的教学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又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巧妙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节奏明快,“道具”简单,有一定的悬念,而且直奔主题,干净利落地将常见的生活化问题完全数学化。这样的“生活情景”,真正有利于数学课堂的开展,有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案例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片段

教师提问:“教室里的钟不准了,如果要调快15分钟或者调慢15分钟,应该怎样转动分针?”学生回答:“将分针顺时针转90°和逆时针转90°。”教师继续提问:“调快75分钟或调慢75分钟呢?”学生回答:“将分针顺时针转450°或逆时针转450°。”

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角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比360°大的角,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顺利引入正角、负角的概念了。

【案例3】“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片段

在2011年浙江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台州市楚门中学的施小斌老师以“摸球游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施老师准备了一些不透明的口袋,口袋中有10个大小、质地都相同的两种颜色(黄色和白色)的乒乓球。施老师要求每一小组4个人(事先分好组,发放好口袋),每人摸两次球,每次摸一个,摸完第一球后记录颜色再放回去,搅拌均匀后继续摸第二球,记录颜色后再放回去。所有学生摸完球后,施老师统计摸到黄球的总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比例,从而得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同时,施老师要学生思考:根据刚才的数据,能否猜测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多大?能否猜出口袋中黄球的个数?

这一教学从摸球游戏引入,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使学生萌发了渴望探索的强烈愿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并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

【案例4】“余弦定理”教学片段

1994年,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Freudenthal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作报告,讲到了一个很普通的问题:“甲离学校10千米,乙离甲3千米,问乙离学校多少千米?”这问题太简单了,简直是小学生的问题。不过,该问题并没有说明甲、乙、学校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若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答案是13千米或7千米;若不在同一直线上且甲、乙、学校三点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问题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若甲、乙、学校三点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就变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夹一角”如何确定第三边的问题,明确地指向余弦定理。[3]

Freudenthal举到的例子,从朴素的问题出发,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自然、合理,显得更有人情味。所以,教师要善于抓着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特征,创设源于生活、源于数学的情境;同时,要注重情景的趣味性,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尊重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发现知识的热情。

三、 几点思考

(一) “生活情境”的引入要尽可能自然

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某些概念的抽象性,使与概念相关的教学活动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概念的认知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使概念教学相关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概念的认识过程自然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对“生活情境”进行雕琢和加工,使之成为适合数学教学的情境。

(二) “生活情境”的引入要尽可能有实践性

在数学概念教学的时候,创设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情境的真实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每个数学概念时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学习该概念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和形成。而且,通过这种意义上的建构,学生提出、解决与概念相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加强。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提炼数学、发现数学、了解和认识数学,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三) “生活情境”的引入要有利于问题的设置

创设“生活情境”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概念,更多时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问题,并通过主动探究深入理解数学概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以“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问题的设置,以便通过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感悟。

参考文献:

[1] 陈开金.问题情景生活化与生活情景数学化[J]. 广东教育,2005(12).

[2] 殷玉波. 欣赏椭圆[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1~2).

[3] 张敏. 余弦定理:源于向量和基于向量[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8).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篇12

一、借助游戏创设生活情境,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日常的生活中, 初中生会接触到很多游戏, 作为教师的我们, 则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游戏来创设生活情境. 比如:当我要讲解“有理数混合运算”这一内容的时候, 我要将学生平时在课下经常完的“24点游戏”引入到课堂中,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将扑克牌作为道具, 其中的点数A~K所对应的数字是1~13, 并且红色牌代表正数, 黑色牌代表负数. 学生从这副牌中随意抽取四张牌, 每一次所抽取的四张牌代表的是4个有理数, 将这4个有理数的算式列出来, 计算出结果. 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 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要参与到此次比赛中, 看看哪一个小组的学生能够计算得又快又准. 在此次比赛中, 每一名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好, 通过简单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更快地学习新知识.

但是, 需要注意到的是:一般情况下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要想结合游戏是比较复杂的, 要充分地将此次游戏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如果所选取的游戏与数学知识不相符, 这样的生活情境不能收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 数学教师要进行预设, 适当地引入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的游戏, 充分发挥创设生活情境的作用.

二、借助故事创设生活情境,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生的年纪普遍偏小, 故事对于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此种情况下, 作为教师的我们, 完全可以在课堂上, 利用一些生活的小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 以此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

比如:当我要讲解“有理数乘方”这一内容的时候, 我编了一个与该知识有关的生活故事: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到饭店打工, 但是老板不太愿意要这位小伙子, 于是小伙子就和老板商定说:第一天您可以给我1毛钱的工钱, 第二天您给我2毛钱的工钱, 此时每一天的工资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老板一听觉得这位小伙子要的工钱少, 可以雇佣他, 于是老板就答应了这位小伙子的要求. 然而这位小伙子却在旁边偷乐, 那么同学们知道小伙子偷乐的原因吗? 此时每一名同学都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接着又问: 老板在月底的时候能够付得起小伙子的工资吗? 到底是谁吃亏了? 我抛出问题之后, 同学们开始计算这一道题目, 通过计算他们发现老板竟然吃亏了.我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适当引入生活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便于他们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自多媒体技术诞生之后, 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之前无法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 现如今, 则可以通过多媒体轻易地将这些内容向学生展示出来, 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对此,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比如:当我要讲解“轴对称现象”这一内容的时候, 我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轴对称现象, 将这些现象用相机拍下来, 然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将这些照片插到里面, 更直观地将轴对称图形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照片远远比教材中所提供的图案丰富, 这样做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也会感受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再比如:我要讲解“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这一内容的时候, 我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收集起来呈现到学生面前, 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促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借助游戏、故事、多媒体等形式, 创设生活情境, 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可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生活中隐藏的各种数学知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 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知道,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以此为基础, 探讨了“如何借助多种形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这一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 对提高我们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生活情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徐黎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5) .

[2]李霞霞.创设情境, 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 2014 (17) .

上一篇:IT项目风险下一篇:创新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