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2024-06-14

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共12篇)

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篇1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获知, 不过自主不等于完全自由, 也需要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本文就教师如何科学创设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培养并提升自主探究能力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历史,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境,自主意识,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不过如何实现自主学习呢?社会认知理论强调,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学生先天所具有的, 而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 并在解决问题中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良性竞争环境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快速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引导, 通过情境的创设从感观上刺激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本文就“如何创设情境?”这一话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望能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一、创设故事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 讲得都是过去完成时态的事件, 而且史实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性。结合这一特点, 最简单、最常见的情境创设方法, 就是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组织教学, 或在教学内容讲解过程中穿插些故事;或是将教学内容隐喻在与之相关的故事情境中, 借助于故事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 提高课堂参与度。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除了教师讲故事给学生听以外, 还可以使由学生讲故事给大家听。

1. 教师讲、学生听

由教师讲故事这一故事情境创设的优点在于预设性强, 语言描述更为生动准确, 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把握程度高,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听讲的兴趣, 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的重点知识, 同时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往往要超出对知识本身,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当然, 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要注意与学生互动, 留一点空间和悬念给学生, 而这个空间和悬念恰恰所指向的就是教学的重点, 借此长时间维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 学生讲、大家听

由学生讲述故事是笔者基于新课程生本教学理念的一个尝试, 实践经验表明, 虽然学生所讲的故事不如我们教师那么细腻和生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为了讲故事所付出的劳动,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学生为了能够讲好故事, 课前会分析教材, 搜索素材,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的过程, 而且是饶有兴趣地在完成, 学生主观能动性高。

例如,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和处理“商鞅变法”这一知识内容时, 就采用的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组织教学, 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关于“商鞅”的资料, 重点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能突显商鞅个性且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小故事。在课堂学生讲故事的环节上, 有两个学生给大家讲了商鞅“徙木立信”和“舌战群雄”两个小故事, 课堂气氛积极而充满激情, 商鞅变法结果和意义在故事分析和讨论中很自然地生成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弊端凸显, 灌输难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思维也得不到发展, 为此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成为了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 有助于探究活动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呢?

知识具有连贯性, 新旧知识间总存在着一些联系和差异, 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细致分析教材前后内容, 在衔接处设疑置难, 启发学生的思维, 增强其求知欲, 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例如, 对于“西安事变”这历史内容的教学, 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制造悬念:“自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 蒋介石杀害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计其数, 按道理中共方面对蒋介石是恨之入骨, 为何‘西安事变’不借机说服张学良杀了蒋介石以解心头之很, 反而出面调解呢?”不细致的分析, 这的确是个疑惑, 学习教材内容前, 透过这一问题, 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打开, 再结合教材和对问题的思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就牢牢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连通知识, 维系学生的好奇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设计成问题链, 让学生踏着问题的答案拾级而上, 揭开历史事件神秘的面纱, 感受“拨开云雾见天明”的快感。

三、创设竞争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探究

除了上述两种情境的创设外, 结合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我们还应适当创设竞争情境, 借此调动学生的学习正情绪, 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参与度。实践经验表明, 竞争情境的创设有小组竞争和组员竞争两种方式。前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后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竞争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让学生看到获胜的可能, 借此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同时学生们为了在竞争中获胜, 在课前会充分调动起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能, 用个性化视角去思考历史问题, 只要有了争取获胜的这一过程, 每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就都是成功的, 竞争情境下没有失败者。

参考文献

[1]文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家.2008, 1.

[2]孙萍.激发学史兴趣, 促进自主学习[J].历史教学问题.2003, 5.

[3]叶小兵.论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J].历史教学问题.2004, 3.

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篇2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如它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落后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更灵活,创新空间更广泛。以音乐这门学科为例,它作为一门艺术类的学科,既抽象又细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和领悟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让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教师应该重点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实施情境教学,是能够达到上述教学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就以初中音乐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音乐情境教学的创设进行描述。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情境;生活式;体验式;问题式

教学情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且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和活力。那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呢?本文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对问题进行说明和阐述。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式的教学情境

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音乐也不例外。而且,新课改也强调学科教学要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用生活化的内容去充实课堂。所以,身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不要总是单纯地完成教唱任务,而是在进行音乐知识的教授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将音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经验中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这样会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让学生愿意、乐于去学习音乐知识,从而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军民大生产》这节内容时,上课后,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劳动,在20世纪40年代,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于是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音乐家张寒晖来到这里被当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感染,创作出了《军民大生产》,在这节课之后,你们也可以通过询问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来了解当时中国人民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下面,我们就一起先听一下《军民大生产》这首歌曲,感受一下当时的场面到底是怎样的。”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知道了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创设了一种生活式的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从而满心愉悦地去学习这首歌曲。

二、开展实践性音乐活动,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教师大多是让学生学唱歌曲和欣赏歌曲,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学到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却由于他们缺乏音乐实践,并不能真正地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而初中阶段学生: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表演欲,我们应该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可以让学生进行参与和表演的音乐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表演需求。而且《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应单纯地向学生教唱歌曲和讲授知识,而是开展实践性音乐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为学生创设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加深学生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学习《雪绒花》这首歌曲时,由于它是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歌曲,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它所具有的魅力,在进行了本节课的内容教授之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观看《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然后自由结组,对这首歌曲出现时的电影片段进行表演,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玛利亚、七个孩子、冯特拉普等,在进行排练之后,课堂上,各个小组进行表演,由我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评价。这样,我通过组织开展这种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这首歌曲的意境美和它所具有的魅力。

三、精心设计课堂疑问,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疑问开始的。”的确,对某个问题的兴趣与好奇,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所以,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我们不要总是平铺直叙地为学生讲解和灌输音乐知识,教给学生唱歌技巧,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音乐学习枯燥无味、呆板无趣,因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身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应该针对要学习的音乐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对接下来音乐活动的学习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为我们整节课的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中《曲苑寻珍》这一单元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记得中央戏剧频道有一档叫做《曲苑杂坛》的节目吗,片头音乐还记得吗?”随后,我给学生播放了片头音乐的音频,这样,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而后,我继续问道:“你们知道这是哪种艺术形式吗?接下来,我会继续为你们播放一首乐曲,你们仔细听,想一想这首乐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我通过向学生提出疑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接下来歌曲的倾听投入了饱满的情绪和热情。

又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澳门,有谁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并向大家介绍一些澳门的基本情况?”“北邻广东省珠海市,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南中国海。”“没错,说得非常准确,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地,但是由于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它曾经有过一段屈辱的被殖民的历史,你们知道吗?谁能说一下具体的情况?”“清朝时期,中国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中葡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于是,澳门便从祖国的怀抱中被分离出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嗯,不错,看来有的学生的历史学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澳门的歌曲――《七子之歌――澳门》。”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创设了一种问题式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随着我们提出的问题一直运转,从而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进而达到对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深刻感受和领悟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究和总结各种音乐情境创设策略,并根据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运用,让学生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并实现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浅谈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中职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00033

中职数学是中职生学习专业课的工具,是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中职生的数学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困难,很多学生害怕学数学或者不想学数学.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实例,讨论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必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时,可引用《庄子》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论断,帮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概念的生成;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时,可利用国际象棋的典故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与热情.教师通过引入著名论断和趣味故事,创设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始终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中职数学教师要灵活地加工、处理教材,尤其要把虚拟的情境转化为贴近专业、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力求使数学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分层抽样》时,可引入这样一道题:“某中职学校要从护理、园艺、汽车修理三个专业中选拔50名学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现三个专业中报名的学生分别为100、150、250名,根据报名比例,该校应从以上三个专业中分别选拔多少名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像这种既联系生活实际,又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的情境,更容易激发中职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让数学走进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硬逼着学生机械化地强记一个知识点,不如在教学新知识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简便易行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例如,教学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创设如下活动情境.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两支笔、一块三角板和一块画有一组平行线的长方形纸板.

探究1:用定义来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方便吗?(不方便.因为我们无法检验完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是否都垂直)

探究2:将定义中的“任意一条”改为“一条”,即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该平面吗?(教师指导学生用一支笔、纸板、三角板演示,发现不成立)

探究3:因为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故可把定义修改为: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对吗?(指导同桌运用工具演示,发现不对)

探究4:因为两条相交的直线也可确定一个平面,故可把定义修改为: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对吗?(同桌配合演示,发现可行)

由此,大多数学生发现: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条件是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在操作中不断发现,而不是教师强加硬塞的.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顺理成章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问题,诱发学生揭秘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通过二次函数图像的特征和相应方程的根,帮助学生探究得出ax2+bx+c>0(<0)(a>0)的解集后,可接着引导:“在ax2+bx+c>0(<0)(a<0)的情况下是否也遵循相同的规律呢?”像这样设置在知识迁移处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判断,而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主动获取经验.

总之,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准确把握,精心设计,合理应用.这样才能为我们的中职数学课堂增添光彩.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策略 篇4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具有抽象枯燥的特点, 这是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而故事有着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 因而得到学生的一致喜欢。我们可以收集更多与数学家有关的、发现真理的数学故事, 赋予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灵魂”, 这样能够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愉悦、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思维状态, 把学生对故事的关注引发到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研究上来。这就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多渠道地收集相关的趣味故事, 同时要加强各学科的联系, 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和”时, 教师可为学生讲述数学天才高斯在上小学时巧解1+2+3+4+…+100=?的故事。学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 自然会对高斯是如何又快又准地算出结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好奇心的刺激下学生会以积极的求学态度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创设操作情境,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性学习中来, 也只是动脑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来完成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 通过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做数学,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观意识, 使学生积极动手的同时主动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 手与脑得到协调发展, 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情境, 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如在学习椭圆的相关内容时, 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个铁钉, 一根指定长度的绳子, 然后将两个铁钉固定, 使得两个铁钉间的距离分别大于、等于、小于绳子的距离, 然后将绳子用铅笔挑起, 转动铅笔, 研究铅笔所划过的轨迹的形状。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动探究对椭圆的概念与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问题, 能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来, 以期顺利地解决问题, 消除心中的困惑。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要善于在教学的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计问题, 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从而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 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自身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 创新意识得以培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准确性。教师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切忌问题本身不严谨。二是层次性。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同一内容本身的学习方式等会存在不同, 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性, 要做到因材施教,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面发展。三是探索性。过于复杂与过于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推向高潮, 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只有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充分参与, 主动思考, 才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数学提炼与应用意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教师可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相联系, 以学生的生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生活走进数学, 以教学为平台,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来导入新知的学习, 拉近学生与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距离,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使得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更好地学习数学。二是让数学走进生活, 延伸课外, 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数学。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 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 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为生活服务,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创设科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 篇5

周凌云

(金华教育学院 321000)

摘要: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针对初中科学教学中“把科学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一种强迫,学起来枯燥乏味,没兴趣”的问题,提出“在创设相关的情景中导学,是使学生乐学会学的有效途径”的论点,推出了科学情景教学设计的六种方法。

关键词: 科学教学; 教学情景; 情境创设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科学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好的教师总是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能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条件,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听得懂,有自己的观察、分析,有自己的见解,从而掌握思维脉络,激发学生的思考,突出基本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科学,而且“会学”科学,会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显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情境创设的定义和意义

所谓情境创设?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即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读者、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的意义。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使课堂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创设教学情景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情景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

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景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而情景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惑困难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景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2.情景教学,促进学生真实的学习

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这一路径是课程编著者与教师预设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效的,有序的,科学的。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了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如:个人在采购食品杂货时,很少应用正式数学,他们基本上是通过杂货店的环境和购货活动建构自己的策略。3.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途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独特的。

二、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策略

1、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归纳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和教师演 示实验,虽然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地提高,但无法体现二期课改的理 念。由于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从众心理,因此设计实验情境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 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科学 的物理方法。如:在讲授惯性时,我用生鸡蛋代替钢球置于硬纸片上,将惯性演示仪换成装 有纸的玻璃杯,然后一手扶着杯子,一手迅速地抽去纸片,在我抽去纸片的一刹那,我发现 同学们都为鸡蛋的命运而担忧,当鸡蛋安全地落在玻璃杯里时,大家如释重担地呼出一口气,同时感到惯性现象实在有趣。再如:在讲授《滑轮》这节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 示实验,学生通过弹簧秤的读数和力的方向分析得出滑轮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把演示实 验变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们明了实验目的后,通过小组讨论后,自行设计实验表格,把数 据、力的三要素填入表格,分析表格得出使用滑轮的特点,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使学生亲 身体验过程,从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创设科技情境,增强直观形象

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我们吃什么》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每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后,利用多网络动画分组训练学生在众多的食物中根据其主要营养成分,以游戏的形式将食物“拖

拽”到相应的营养成分栏里。选对的小组教师立即给予鼓励,不正确的发挥集体智慧合作解决。这样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不难看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不仅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创设故事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景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在教《电流》时,结合课文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教《生物进化》时,讲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拾贝壳和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故事;教《水的压强和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景,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4、利用学生旧知,激发学习兴趣。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例如在讲解“导体”这一新知识中,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在以前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中,有什么方法能使这电路板上的小灯泡发亮,蜂鸣器发声?”学生答:“合上开关。”进一步追问“合上开关为什么就亮了响了?”“电路通了。”“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灯泡变亮?”学生即答:“用一铜丝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变亮。”这时教师请他们试试,果然亮了。教师顺势导出导体的概念:“导体就是能导电的物体。象铜丝这样能通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再出示其它材料:玻璃棒,橡胶棒,铅笔心,碳棒,塑料棒等,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通过这一情景的桥梁,从旧知识走进了新知识。

5、创设想象情境,培养科幻意识

每个儿童的思维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科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使这些杂乱的问题慢慢形成有结构的体系。教师要勤于回答学生的问题,避免不答学生的问题或者简单的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例如进行《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的探究活动时,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物体沉浮与

重量有关系又没有关系,进一步验证又有关系又没有关系的思维过程后,这节课下课了,那到底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这就给学生留下一个生动的问题和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后续的研究中就会去找资料、问大人等途径寻找答案。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有理有据的提出问题和推理。在教学中我注意尽量分解难点,通过学习能看得懂,学得会,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

6、创设游戏情境,培养愉快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游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教《怎样认出它们》一课时,在学习了用摸的方法认识东西之后,设计一个摸袋子游戏,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有铅笔、橡皮、糖、小刀、硬币、花生等东西,要求学生不准看,只能用手伸进去模,比一比谁摸出的东西最多,最后把东西倒出来看,究竟摸对多少,摸对了的同学开心得不得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课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的有劲,玩的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结语

科学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科学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已经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将铸造一代新型的教师。

科学课是提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是众多教学中一朵奇葩,我们教师应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展现的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让每株希望之苗都茁壮成长,让每片绚丽的花瓣去散发出他们特有的芳香吧!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情境创设五策略 篇6

[关键词]历史主题 情境创设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105

情境创设的质量,决定了主题教学的精彩程度,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认为: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其思维处于爬坡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即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出符合历史实际特征的情境,绝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认识到情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凭借情境而能展现的探究材料与探究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跳出情境,把情境交给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去思考更为本质的东西。而在主题引领之下的一堂课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重的,应该是丰富的。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主题情境探究的一些方法和感想,与大家探讨。

一、考古求证型主题情境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历史考古学是与历史学紧密联系的,同时还有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等分支。所以,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运用考古求证型情境。比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可以创设通过展示铭刻学或古钱学的情境,学习秦朝的统一文字和货币等措施。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其中书报刊属于文献资料。在讲述近现代史时,比如《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就可以设置以学生进行历史小报创作比赛的主线,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报刊报道的时事串联起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通过此类情境教学,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能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既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人文素质。

二、角色扮演型主题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演,角色扮演只能创设间接情境,但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真实史料,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像史事经历者一样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其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比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代表,依据课本表述的英法美等国的各自主张,彼此争论,最后达成了《凡尔赛和约》。这样可以为以下的问题探究作铺垫:英法美都是战胜国,为什么还要激烈争吵?由此可见巴黎和会是什么性质的会议?《凡尔赛和约》是怎样的一个和约?等等。再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后一名美国工人一家母子对话以及父母对话情境,理解这一“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影响。角色扮演结合情景剧,符合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是主题教学创设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寻访参观型主题情境

走出课堂,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可以为认知前人的活动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创设情境。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组建历史寻访团,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纪念馆,寻访抗战老兵等,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比如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就可以设置参观沈阳的九一八纪念馆、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西安临潼的捉蒋亭(兵谏亭)三个地方,通过PPT、视频、图片把场景串连起来,创设参观型情境来进行教学,这也符合当下流行的红色旅游形式。这样既能生动展现课本知识点,又能有效学习历史新知,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师在讲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时,可以通过采访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主线展开情境创设,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口述历史,可使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经过等再度重现,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历史。

四、类比穿越型主题情境

穿越型古装剧现在比较流行,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参考此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或法家的代表,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看到有人因赋税过重、生活拮据而偷人钱财的行为,你会发表什么看法”?这一情境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再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时下流行的谍战片的情境:“ 20世纪30年代,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周旋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后身份暴露,要转移到延安,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呢?”学生都非常踊跃发言,参与兴趣迅速提升。实践证明,这比直接提问“这课讲到了哪些交通工具,分别是何时出现的”效果要好得多。通过类比联系,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快乐学习。

五、课堂辩论型主题情境

充分挖掘教材重点资源,对史料提炼出至少两个不同观点,再把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穿插其间,以辩论形式展现,也是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辩论型情境展现,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重点,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清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分为二的全面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辛亥革命结果时,可以展现 “革命成功了” 还是“革命失败了”的辩论情境;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展现一战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辩论情境等。通过辩论型情境,可以轻松掌握诸如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性质、影响等知识。

成功围绕主题展开的情境创设,能保证历史主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呈现生动具体的感知细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有效记忆,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还能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这是值得一试的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陈志刚.试述历史虚拟情景教学的合理性——与郭秀平老师商榷[J].历史教学,2009(4).

[2]陆荣任.对历史教学运用“角色扮演”的思考[J].中国基础教育,2004(6).

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篇7

一近身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必须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 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让问题发端于展开的情境, 让学生融入情境, 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 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 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例如, 在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比0小的数”的新课教学时, 从“2-1=1”思考“1-2=?”来引入负数, 就是一个有趣的情境。它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 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 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一个好的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

二自主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 促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例如, 在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SAS”时, 首先, 让学生用硬纸片做两个三角形, 三角形Ⅰ的边长是4cm和6cm, 夹角是60°, 三角形Ⅱ的边长是4cm和6cm, —个角是60°, 但这个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然后, 让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把三角形Ⅰ重叠在一起,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你观察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最后, 让学生自己把三角形Ⅰ与三角形Ⅱ重叠在一起,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由此你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是什么?”

这样创设情境,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新的数学概念, 形成新的数学原理,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自主探索学习。

例如,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 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 把等腰三角形对折, 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自主学习。

三实效性

教学追求的是实效。没有实效的问题情境, 即使再好也应舍去,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学习效果。有实效的问题情境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1. 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给出问题情境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探索。例如, 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你判断的对吗?”这一节中给出的问题情境是“看放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子底部的硬币”, 让学生感受视觉误差。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情境不如“把硬币改为竹筷”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感受视觉的误差, 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给出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 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切记设置的情境过于花俏, 为了设置情境凑合制作, 或是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勉强而为, 这种情境可能起负面效应,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一架梯子靠在墙上, 太陡了不行, 太平了也不行, 这个“陡”本是生活中的事, 在这里又是数学的事, “陡”不“陡”其实就是梯子底端到墙面的距离和梯子的顶端与地面的高度这“两边的比”的大小问题, 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不“陡”是情境, 研究三角函数概念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学生的经验派上用场, 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 不仅数学味道浓浓, 而且学生学习不会被动。

四发展性

发展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 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例如,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首先, 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 剪下∠A、∠B和∠C拼在一起, 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然后问学生:“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在拼图的过程中, 你受到哪些启发? (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

这样创设情境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A+∠B+∠C=180°,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 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一个问题情境是否有效的标准仍然是数学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脱离了教学目的去评价教学情境的优劣是舍本逐末, 没有意义的。

浅析创设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策略 篇8

一、借助图文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课本在利用文字阐述历史的过程中插入了很多图文资料, 图文资料进一步充实了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很多历史事件的配图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 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配图的讲解, 将配图的背景、内容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总之, 合理使用教材里的图文资料有助于学生想象历史情境。

二、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感情也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一些特定背景下的音乐很容易渲染氛围, 从而营造特定的情境。在讲述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 一大批和时代有关的经典革命歌曲, 使无数中华儿女的心情为之澎湃。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时, 可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 营造当时的历史氛围, 使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感受历史。

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 教师可先播放《松花江上》, 然后再讲述内容。学生们在听歌的过程中将会感受到当时东北劳动人民被迫离开故乡的悲痛以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从而融入到歌曲营造的情境中。在随后的学习中, 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对这段历史认识得更深刻。

三、表演历史小短剧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模拟相关的历史事件, 扮演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们在扮演这些历史人物之前需要对相关的历史资料了然于胸, 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角色,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 最大限度地深入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比如, 在讲述明清经济发展时, 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编演一个小短剧。《醒世恒言》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个手工业者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机户的故事, 同学们根据内容演一个小短剧, 大致剧情为:明朝中期, 苏州丝织业发达, 有一对名叫施复的夫妻边说话边挑拣蚕茧。丈夫夸媳妇织出的绸布供不应求, 他们最后关于如何处置银两出现争执, 媳妇想多买几张织布机, 丈夫希望买田置地。在一番谈论之后, 最后决定多买几张织布机, 招帮工。在这时, 桥头两个机工正等待雇佣, 希望找点活养活家里。施复夫妇决定雇佣他们, 在商量好报酬之后开始纺纱织布。十年后, 这对夫妇攒够了几千金成为当地的机户, 又买了几十张织布机, 继续招人织绸。在准备这个小短剧的过程中, 表演的同学需要自编、自演以及准备道具等等。同学们在观看完小短剧后,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比如:机工与机户产生的历史背景, 两者间的关系, 机户与地主的区别等等。通过表演小短剧活动, 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学生对历史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 录音、投影、计算机等技术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而且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改变了视觉与听觉途径, 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借助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场景和情境的再现, 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熏染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感知历史, 活跃思维。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计算机的文字与画面体现出来, 制成教学识课件。通过计算机剪辑电视画面、电影以及教师的解说词, 将过去的历史情境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在课堂上, 做好声、形、光、色等方面的处理, 使其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较深的印记, 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时, 教师可先播放剪辑好的录像, 录像中呈现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南京居民的画面, 有的被活埋, 有的被枪击等。让他们知道有时候历史是残忍的, 它提醒着我们需要谨记历史, 肩负起我们身上的责任。学生在观看这些录像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南京大屠杀, 铭记曾经的历史, 引起他们对以前、现在以及将来的思考。现代教学手段是实现历史情境再现的重要手段, 在往后的历史课堂中要充分借助这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有效、科学的课外活动是实现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比如, 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址等, 使学生直接面对这些历史遗迹, 在自己的脑海中回想特定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在回忆这些历史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篇9

一、数学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 可以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 激发了学生走进数学、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 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 不可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 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充分感受数学, 主动探究数学, 主动运用数学。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数学经验有效地整合, 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获得思维的锻炼, 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不仅是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建构, 而且也经历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 同时也获得了对数学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二、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不太了解, 自己创设的情境往往不尽人意, 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还部分教师缺乏运用情境教学的意识, 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怕麻烦。因此, 每次上讲台就直授新知, 结果学生学得被动, 教师教得吃力。再者, 教师之间评课交流时对教学情境的评论很少, 对教学情境如何运用、如何运用得好等, 还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的方法

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 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 一般可从民主化、趣味化、生活化和问题化等几个方面去考虑。

1. 讲究教学民主, 创设和谐情境。

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害怕、恐惧等消极情绪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受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安全感, 从而打开思维闸门, 畅所欲言。

例如, 在教学《分类》时, 教师可用谈话法创设一个导入情境:“昨天布置了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观察周围的小动物。现在, 谁来描述一下观察到的情况。”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不同习性进行分类, 想一想, 可以把动物分几类?”学生畅所欲言, 生:“按照吃肉与不吃肉分两类。”生:“按照跑得快与慢分两类。”生:“按照高矮分两类。”生:“按照爬、走、飞分三类。”在这样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敢于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 学习热情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养成敢想、会想、敢说、会说、敢问、会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趣味性情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提高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 在教学《对称图形》时, 可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夏季的一天, 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 忽然飞来一只美丽的小蝴蝶, 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 小蜻蜓生气了, 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 小蜻蜓不相信, 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 它们找到了树叶,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 为什么小蝴蝶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3.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创设冲突情景。

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如在解答时, 可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 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 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正确与错误的强烈对比, 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例如, 在处理“青蛙跳井”的题目时 (一口井深10米, 一只青蛙从井底往上跳, 每一跳跳3米, 共几跳能够跳到井口) , 在学生的心目中, 这是一道有趣的、简单的题目, 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能给出答案:跳4次就能跳出来, 而且还多跳2米。粗略的看, 解答过程有依有据, 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 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解答过程是错误的。这就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与思考, 从而唤起思维:还有什么条件没有注意到呢?经过思考, 学生认识到:青蛙只能跳3米高, 永远不能跳到井口。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 增强了辨析的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 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 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 发现问题, 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 从而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篇10

一、结合实际生活, 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 生活是源头和根本, 语文同样来源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云的不同形态能够反映不同的天气状况, 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窗边观察云的形状, 谈谈今天的天气状况, 也可以让学生回忆天气晴朗时和刮风下雨时云的样子。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 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文章。

二、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

初中生思维活跃, 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 教师应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特点, 巧妙设计疑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从而促使学生长久保持注意力。如在教学《伤仲永》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方仲永从小天资过人,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这篇课文, 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不论天资有多高, 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教师通过这篇课文向学生讲解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境

1.运用画面创设情境

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对画面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单纯的文字。文学语言讲求画面美, 教师可以运用画面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段描写紫藤萝的语言: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 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想象出作者描写的紫藤萝的样子, 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紫藤萝的照片, 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精妙的语言。

2.运用声音创设情境

声音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将声音与文字结合, 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比如教师在执教《口技》这篇课文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段口技表演,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口技这门高超的技艺, 真正体会文章中口技人营造出的氛围, 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展示图片或者声音, 它还能够把文字、声音、画面、视频等融为一体。如讲解《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教师就可以综合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 就是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和他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那么他的音乐最能够代表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几首贝多芬的音乐, 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他的魅力。文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贝多芬与客人会面时, 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贝多芬表演时的视频, 引导学生体会他对音乐的态度, 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中展现的贝多芬的个性。

四、运用表演, 创设情境

初中生的古汉语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学习课文, 增加课堂的活力。如在执教《惠子相梁》时, 可以将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设计好人物的台词和动作, 在课堂上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惠施和庄子, 进行生动的表演。运用表演的方式,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与传统的教师一句一句翻译的教学方式相比,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活泼有趣,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故事, 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从某些名著中截取的, 对于这些课文, 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比如《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就选自《红楼梦》, 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不妨给学生讲一讲《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一些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这样做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六、采用竞争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许多研究表明,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加入一些竞争活动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要求熟练背诵的古诗词, 教师可以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 小组之间比、班级之间比, 奖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 鼓励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学生一般都有不服输的心理和强烈的荣誉感, 教师营造竞争的气氛, 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疲劳, 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 篇11

没有故事的童年是索然无味的。我们的课堂中如果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蕴藏着数学知识,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主动的和充满趣味性的。低年段的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针对孩子的喜好特点,把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带入我们的课堂,努力创设故事化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孩子们在他们的陪伴和激励下进入学习状态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孩子们在乐此不疲、心无旁骛的状态下投入到故事性强的数学活动中去,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直观性教学情境创设

直观性教学情境地创设,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有选择性地选择直观手段。这种直观手段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事物或规律的本质特征,发现事物间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2)要适时进行直观演示。教学的最佳时机在哪?那就是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处,也就是在学生思维停滞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我们用自己的演示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抽象,在抽象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构,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利用直观情境不但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变难学为易学,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三、趣味性情境创设

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深入教材之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更要超越教材,将知识的呈现采用趣味性的手法,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现场比赛、即兴表演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以调节课堂氛围,增进学习热情。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也是呈现知识的一个最佳方式。数学语言虽然条理性强,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自身的语调和态势来感染学生。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良好方式。只有我们用心构建了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情境,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入最佳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生的学习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学习效果就会应运而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兴趣的引领下逐步提升起来。如在进行枯燥的口算复习时,我们教师可以设置“勇救动物”闯关比赛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断突破和提升。

四、问题性情境创设

所谓问题性情境,其创设方法很多:(1)预设性的问题情境。在讲授新知识前可通过书本插图里的知识点;生活常识中人们容易忽略的误区;各种实验中容易出现的差错;多媒体展示科普类的知识等不同方式创设出有益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在这些预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会思考。(2)生成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总有一闪而过的生成性问题,它是我们陪伴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最有效的抓手,如果我们学会抓住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信息并把它创设成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寻求,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就更有深度、更有价值。

五、创设生活性情境

知识起源于劳动。人类的知识多数来自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所学的多半知识与生产实践及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那么,如何协调呢?(1)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我们的课堂进行生活化处理,寻找知识与生活间的相通点和相容点,找寻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抽象的语言不再晦涩、枯燥的文字不再无味,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2)抓住生活实际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当遇到陌生或复杂问题时,我们要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探究欲望,对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系统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要构造生活问题,培养应用能力。孩子的学习幸福感来自于成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会在解决问题中将知识内化,而且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篇12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到达彼岸。如,在教授《父母的心》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MTV。当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台上台下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被点燃了。

二、从板书设计入手,创设情境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层介入,传统的板书渐渐淡出课堂,但语文板书仍有其应有的舞台。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直观表达的艺术,老师只有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的精美板书可很好地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不过语文教师的板书应该遵循以下法则:一是板书设计要力求“精”,就是要用最精练的语言在黑板上列出课文线索或内容提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达到以简驭繁、语约义丰的目的,起到便于学生记忆的效果。二是板书设计要“全”,即全面完整,有较强的系统性。三是板书要美,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都给学生以影响,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应在清晰、工整中追求美。

三、从表演入手,创设情境

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还可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

在教《变色龙》一课时,笔者就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声形色并举,创设情境

上一篇:和谐阅读文化下一篇:结构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