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

2024-06-11

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通用12篇)

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 篇1

小学语文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启迪他们的心智,是所学的一门最基础学科,而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一线教育者的努力研究,情境教学法成为提高阅读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其他能力素质培养成为一句空话,而情境教学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给了教师一个全新的考验。小学生,处在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年纪,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感受文字的魅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快乐地去学习,而情境创设的教学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创设的概述

情境创设就是依据所提供的阅读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中,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得到快乐享受的同时获取知识,感悟人生,发散思维,开发潜能。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渔”,教育的本身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让学生会学习,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能够主动去探索发现,不断积累知识和社会经验。恰当的情境创设能给予学生真实的体验,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第一,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第二,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简单分析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粗浅理解情境创设,简单的运用。情境创设的提出,为传统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一剂新鲜血液,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反感,反而加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其成效显著,各路教师纷纷把这种方式纳入自己日常教学中。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虽然知道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认识与运用上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他们只是简单的利用它来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心的想提高课堂教学氛围。

2.教师没有有效的将自身、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效统一。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情境创设,生硬的利用情境创设,并没有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合理化分析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还有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情境创设的艺术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却偏离原来的教学目标, 导致课时偏长,没能做好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建议

1.加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 所谓育人必先育己,教师们对于情境理解得不够透彻如何能够让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进行深入理解。对此,一是学校教师可以向那些已经在情境创设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教师学习,吸取经验;二是多开展情境模式的交流会,各抒己见,通过师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加深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三是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思考孩子最希望、 需要的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最能让孩子接受,并在教学中结合这种心理, 做好情境创设。

2.把握情境创设艺术性和时效性的统一性。情境创设教学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就是让小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小学生真正的理解文章中情境,教师在一旁进行正确的监督引导,使得学生可以在舒适欢快的氛围中自觉去思考问题,探究学习生活的真谛。教师应该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以下通过不同文章类型文章创设不同的情境创设进行简单陈述:

(1)亲身感受童话类文章中的世界。针对童话类的文章的情境创设应该充分考虑并遵循童话奇幻的特点, 同时要依照小学生的身心特性,除了运用语言进行讲述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卡片、图画、多媒体等,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有一个初步了解,之后再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发散思维,亲身去感受、认识神奇的童话世界。

(2)古诗词类文章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由于所处年代不同,生活信息也没什么关联,古诗词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一大难点,然而它却在语文阅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悟作者情感,提升自我的审美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向来是教学中的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通俗化的语言、相近的故事使其通俗化便于理解。并且利用图片、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人想表达的意境与思想。

(3)叙事类文章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叙事类文章内容比较贴合生活, 需要学生平时多关心、观察生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文章中描绘的画面与意境。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对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拥有重要作用,在情境中学生掌握好知识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创设简单易于他们接受的教学情境,并将其艺术性与实效性有效结合统一起来,以便更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 篇2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呈现变化,引导学生究根底。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大到两国外交发言,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艺术性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5-01

0.引言

国内外对于教学情境的研究越来越完善,这也使得“情境”被很多人所知,也有很多老师将情境创设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一来就使得情境教学不管是在理论领域,亦或者是在实践领域都到了繁荣期。但是对一些一线老师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提出在教学中运用情景创设这一策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将情境创设中艺术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情境创设概述

1.1 情境创设的具体内涵

情境指的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的设置一种场景以及情感氛围。对于创设情境而言,指的就是指老师利用环境以及语言等来建立一个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场景。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能够很快很准确的去体验其中的情感,这样就更能够融入到作品中去,产生共鸣[1]。情境创设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们经常运用这一策略。但是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就是要讲究艺术性。这是指创设情境不能够去胡乱编造,没有一点逻辑性,它要求老师运用语言以及环境等去精心的编排,内容既要充满思想情感也要有美感。其次就是要讲究实效性。这指的是老师创设的情境要对教学有所帮助。另外就是要将艺术性跟实效性结合在一起。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如果单单只考虑实效性那么就会导致乏味枯燥,但是如果只强调艺术性就会造成浮夸的效果,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将艺术性跟实效性结合在一起,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运用。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情境创设的运用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有下面这些方面。首先,小学语文老师知道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很重视,但是老师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只是一味的想把课堂气氛搞活,觉得情境就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其次,部分老师把情境与意境混为一谈,一味的强调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具体目的,最终导致同学们偏离了轨道[2]。另外,还有一些老师过分的重视情境创设,在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教学,有得时候甚至生硬的把情境设立到教学目标中,毫无目的的联系在一起,衔接性非常差,使得情境创设变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工具,在课堂上就像一个摆设可有可无。

2.在情境创设过程只中结合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很好的培养了小学生识字以及习作的能力,并且也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可以让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还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在小学语文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更好的走进课文以及作者,可以激发同学们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怎样创设这种情境呢,老师要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来选择。如果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就要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跟同学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联系在一起。老师可以对同学们讲述一些实际生活当中的例子,这些例子要跟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更快地进入到课文当中去。写人记事的文章当中一般都会有很多不同的人物角色,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有感情的进行诵读,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色。如果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那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就要关注具体的景物,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直观的感受到,然后在结合实际的课文情境,对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对象进行理解。这个时候情境创设就要以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对象来展开,让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亲身的去体验。

如果教学的内容是寓言,那么在老师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讲故事来创设情境,并且向同学们征求一些解决的方案,这样做完前期的铺垫工作之后,再引导同学进入到文章当中看看文章当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去应对的。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更好的领悟生活的真谛。如果教学的内容是童话,那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童话奇幻的特点,还要依照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形式上可以采用一些精心设计的课件以及表演来完成。首先老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些生动的形象,让同学们对童话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创设表演情境,更加深化同学们对童话的认识。

如果教学任务是古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古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难的,它主要就是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古诗,来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以及精神境界[3]。要想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就对古诗内容有个把握,老师就必须将古诗的内容通俗化。对于一些叙事的诗,可以讲一些与诗歌的内容以及情感相符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快地进入到诗境诗情当中去;对于一些山水田园诗,老师可以借助优美凝练的语言或者是一些图片,让同学们进入到情境当中去,引发同学们的联想;对于一些边塞征战诗,老师可以给同学多多介绍一些它的相关背景。

3.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按照不同题材的文章来进行相应的选择,创设情境的时候不能只顾艺术性,或者只顾实效性,应该将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晓生,安锋芝.情景教学的实验与研究[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4):65-67

[2]金上平,沈芳.情景教育的诗篇[J].高教论坛.2012,9(2):11

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 篇4

一、关于情境创设的概念和目标分析

情景创设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手段,那么,什么是情景创设呢?情景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的创建。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创设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情境创设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1.艺术性。是指意境的创设是教师运用语言、环境、多媒体等精心设计的集美感、思想、情感于一体的情境。 2.实效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能够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小学阅读教学基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集合艺术性和实效性的目标,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引导小学生走进阅读,领悟阅读的魅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情境创设中的艺术性和实效性研究

1.记叙文中的情境创设。写人、 记事类文章阅教学的关键在于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文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带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对文章中人物、事件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讲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符合教学目标的实例,将学生带入到课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去,然后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需要,穿插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带给学生不同的情境体验,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实例中体味文章。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本中,《第一朵杏花》这篇文章通过注明科学家竺可桢两次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开花的时间并郑重记下的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品质。在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自己身边有没有不懂就问的人?他们平时是怎么对待自己遇到的问题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样的精神品质?然后再将故事简单的叙述一遍,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在这种氛围下,教师便可以顺利的开展教学。

2.寓言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寓言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情境不仅要让学生通俗易懂,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寓言教学的情境创设主要是通过提问实现的,为课本中的故事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章阅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学到人生哲理。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有《揠苗助长》的故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 如果我们中了一块地,禾苗老是长不高,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会把禾苗都拔高一节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吗?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带领学生走进课本所创设的情境中去,为课本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时能够更好的理解接受它,并且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通过自我思考进一步的体味文章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3.童话教学中的情景设计。童话以其神奇性和幻想性得到了广大小学生的亲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是不能通过结合实例进行情境创设的,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帮助下,教师可通过精美的课件以及有吸引力的视频为学生创设童话般的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童话故事的美丽。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中,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讲述三只小动物如何过冬的文章。一方面,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多插入精美的动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配上相应的动态图,让动物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将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三只小动物,让学生在表演中体味文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4.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在阅读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重难点部分,也是相对枯燥单调的内容,想要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古诗,教师必须适时巧妙的在课堂上创设有效且富有美感的情境,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有一首《春晓》,在分析这首诗之前,要交代好诗人写诗的背景,以简单、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自己在春天到来时的感受,会产生怎样的情感,把这种想象带入到课本的学习中去。这样就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朗诵诗, 带领学生以饱满感情去感同身受,认真品味诗中包含的感情。

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 篇5

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2011年3月开始准备并认真做好了实验的开题工作。学习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2、认真学习收集有关研究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专著,做好实验调查研究工作。实验前,我们对全体学生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并了解现状。摸清楚了他们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寻找有关理论专著进行分析和学习,为进行英语教学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3、广泛收集他人对英语课堂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的优秀成果。教师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学习相关理论,寻找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秀课程进行学习。并分析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教师按课题方案撰写实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根据总课题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使教师选准了实验的突破口,也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实验成果

1、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英语故事、趣味英语及英语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使用多媒体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通过办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通过了解文章故事情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英语课题的境界,也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

2、同学们形成了不同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口语和笔头(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加强,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感。

创设情境,让阅读教学灵动起来 篇6

一、视频感染,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课文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表述,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挂图、实物教学等,但是最受学生喜欢的还是视频资料。视频资料直观、形象,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

例如教学《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通过视频渲染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三亚落日》这篇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三亚的美丽风光,迷人的热带风情不禁让人陶醉。但在教学过程中,即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对这样的风光感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获得切身的感受。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再生动的讲解也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于是,教师将三亚风光制成多媒体课件,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配上优美、柔和的轻音乐,让学生从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从听觉上享受到美景和音乐带来的轻松感受。学生们当然被深深吸引住了,在听和看的过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获得了自己的真切感受,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文本中的文字描绘进行对照,学生的体验就更加深刻了。

二、角色体验,优化情境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还可以使用角色体验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像演戏一样扮演文本中的角色,不仅能满足他们喜欢表演的愿望,还能真实感受文本中的情境,获得第一手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自卑心理,理解英子羞于让别人看见自己走路姿势的想法。但是,个别学生对此却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英子这样的想法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有的学生就认为这个同学不能体会英子的心理,认为他太理想化了。面对学生的争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为学生解决疑惑。教师让不理解英子的学生走上讲台学习小儿麻痹症患者走路的姿势,当他一瘸一拐的走路时大家都笑了,这个同学也一下子变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问这个学生心里是什么感受。这个学生说:“在大家的笑声中,我突然感觉非常难为情,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找个角落躲起来,心里很难受。我终于明白英子的想法了,同时也明白对于像英子一样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的表演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适合学生表演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这样,语文课堂就不仅是学生收获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享受成功体验的地方。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会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境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实现有效的目标,而且要达到高效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课外的拓展延伸,不断丰富文本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知识的增长,同时实现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其内容并不枯燥,文中介绍的自然现象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且感到好奇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知识,教师利用视频播放了文本中提到的几种自然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有的学生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就形成一种拓展学习的渴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然后和大家交流,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展示了作者的材料,非常生动:他是苏联的著名作家,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喜欢学习科学知识,他不仅亲自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甚至还亲手制作鞋油。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提高,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自主阅读的热情,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适时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灵动高效。

精心创设情境, 优化阅读教学 篇7

一、什么是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事件、场景或氛围,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 能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

二、情境创设原则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可接受原则, 创设的情境要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真实性原则, 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 善于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渗透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 将思想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情境创设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来创设情境。

1. 阅读前, 阅读前活动,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 使学生带着兴趣和期待, 自然地进入阅读主题。

创设想象情境, 导入阅读主题。在阅读教学前,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想象力的情境, 对即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大胆猜测。教师要挖掘课文中蕴含的适合学生想象的情形, 找准切入点,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导入阅读主题。

例如, 人教版英语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百万富翁》的节选故事。如何引起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先用课件将一张放大了的百万英钞呈现在学生面前, 并提出一个问题:If you were given a million pound bank-not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I would put aside the money./I would give some of the money to my parents and some to my relatives.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展示, 此时笔者提出另一个问题:Henry, a poor man, gets a million pound ban-note for no reason, What does he do with the money?Please read the story.学生带着想象和猜测, 饶有趣味地开始阅读。

创设竞猜情境, 激活阅读背景。在英语教学中引入适当的竞猜活动,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合理创设竞猜情境, 挖掘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 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有效地学习背景知识, 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教师在创设竞猜情境时要结合教学目标,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创设视听情境, 形成阅读期待。教师要创设新颖的试听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上课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带着期待展开阅读。

2. 阅读中, 创设角色情境, 化解阅读难点。

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文章阅读的难点, 学生在理解方面往往会存在障碍, 如果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寓阅读难点于快乐的情境中, 那么阅读的过程就会变得轻松快乐。

创设任务情境, 理清阅读主线。教师要创设任务情境, 使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自主阅读。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英语选修6Unit 4 A Healthy Life.时, 教师可创设如下任务情境:I used to be a heavy smoker, but now I want quit smoking.However, I can not stop smoking immediately.Why?Please find the answer from Paragraph Three.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 了解吸烟成瘾的三种原因。该情境以教师自己为例子, 学生是带着帮助教师的心愿去阅读的, 所以能积极阅读。之后教师创设第二个情境:It is really hard to stop smoking.but is been several years since my wife and I got married.I want to have a baby, but my wife says“no”unless stop smoking.Can you tell me why?学生阅读第四段, 列举了吸烟的危害。教师继续向学生征求建议, 学生快速阅读19页的内容后给出了很多建议。通过创设情境,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学生感觉不到阅读的压力。

3.

阅读后, 教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想见解, 使自己的认识升华, 得到新的感悟和收获。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很多阅读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 教师在阅读后创设让学生运用课文内容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 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 教学完人教版必修5 Unit 5 First Aid后, 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If your sister got burnt at home, what would you do about it?学生就可结合课文提到的急救措施说一说如何处置烧伤, 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处置烧伤的过程。

创设探究情境, 有效拓展阅读主题。在读后阶段, 教师应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情境, 让学生课后探讨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高中英语阅读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 教师要善于利用适合探究的素材, 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阅读主题的拓展。

创设问题情境,生动阅读教学 篇8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尊重主体, 张扬学生, 激发主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 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才、情、志、趣, 尊重他们的智、能、长, 发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参与问题情境的机会, 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1.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民主氛围。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 如何有效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展其创造能力,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充分相信学生, 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例如, 我在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作品,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探究质疑。学生提出了:“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在民间传说中, 天河是怎样的一条河, 牛郎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要在诗中做改变? ”等问题, 我鼓励学生围绕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 我有意识地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讨论, 从而缩短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他们在即将进行的课堂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胆怯、害羞心理, 进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地参与及自身发展, 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目的。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张扬学生个性。个性发展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它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又强调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 创设轻松、自由的问题情境, 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相信自己对问题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 要求学生针对愚公移山发表看法。某些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 某些学生认为, 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面对困难不能解决时, 搬家不失为明智之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我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答案, 用适度的宽容, 调用一切手段, 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会动脑、学会创造, 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3.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 , 激发主动热 情。对学生而言 , 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 就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能力。教师应尽一切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鉴于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学生提出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深入探究课文。我在综合了学生的要求后布置了 活动内容:以《皇帝的新装》为脚本, 进行了一次课本剧排演, 至于活动的道具、活动的形式等, 完全由同学自主选择。学生热情高涨, 思维保持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 在确定组织、筹划人选时, 不少学生主动请缨。我及时抓住切口, 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中, 经过讨论, 他们设问: (1) 皇帝赐封骗子“御聘织师”时, 两个骗子的心理活动怎样? (2) 骗子行骗后逃之夭夭, 当皇帝去大街游行时, 如果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里偷看, 他们之间将有一段怎样小声而得意的对话? (3) 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 皇帝、大臣及老百姓一开始说假话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经过问题情境洗练的课本剧, 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思维绽放出灵感的火花。两天后, 一出自编自演的《皇帝的新装》上演了, 一篇阅读课文的主题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水到渠成地凸显了出来。

二、激励兴趣, 激活教材, 强化感受性

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在语文课上,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 强化主体的感受性, 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教材, 引疑设问, 是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动力。

1.于平淡无 奇处引疑。 有些课文乍看起来 , 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 学生浮光掠影地读读, 不知其中奥妙, 常觉兴味索然, 如教师引导学生寻根究底, 见其自读之未见, 闻其自学之未闻, 学习兴趣定然激增。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创设问题情境。如《纪念白求恩》中有这么一段:“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 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一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 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 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 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精神。”学生认为这一段话再浅显不过了, 遣词造句普普通通, 毫无惊人之处, 难道其中还有什么学问值得探究吗? 此时我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这里共三句话, 所讲的内容都和白求恩有关, 为什么对他的称呼不同呢? ”学生被这个疑问激起极大的求知兴趣, 觉得这些好像信手拈来的文字其实是挺讲究的。经过探究后懂得:作者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讲的话时称“白求恩”;就从事医疗工作者而言, 作者用了人们通称的“白求恩医生”;作为共产党员, 作者按照革命内部通行的称呼, 因而称“白求恩同志”。三种不同的称呼, 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的, 同时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引疑探究, 使学生体会到即使平凡普通的语言也是讲究的, 需要深入理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于深层蕴意处 设疑。典范文章中常常有许多曲笔 、奇笔、神笔, 或含蓄丰厚, 或结构精巧, 或韵味优美, 或饱含哲理, 老师精心地引领设疑, 将会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文章主旨。如在《变色龙》教学中, 学生都理解了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善变, 且变得快, 变得愚蠢、可笑, 逻辑荒谬, 我抓住这点巧妙设疑:奥楚蔑洛夫多变、善变的性格中到底有没有不变的因素? 这样一问, 同学们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再联系奥楚蔑洛夫听说的是将军的狗或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的表现, 明白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都是为了讨好将军,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由此弄清了变色龙的实质, 掌握了课文的深层意蕴。

3.于课文关键处解疑。关键就是课文的重点, 即能表现主题或线索的词语及段落。抓住关键引疑,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围绕“背影”设疑, 经过讨论, 他们提出了:课文写了几次背影?写法有什么异同?哪次背影写得最详, 为什么?“我”为什么望父亲的背影流泪?等疑问, 问题一提出, 学生便活跃起来, 仔细读课文, 认真思考, 相互讨论, 甚至情绪高昂地争辩起来, 通过这么一设疑, 课文读得细, 内容理解得深, 再经过答辩, 答案很快统一起来。课文四次写背影, 两次实写, 两次虚写, 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思背影、望背影、找背影、忆背影, 其中详写的是第二次背影, 也就是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在家境惨淡、祖母去世、奔走谋职之时, 父亲还不辞辛苦, 不管自己年高体胖, 行动蹒跚, 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此情此景, 令人感动得流泪, 字里行间渗透着眷眷深情。由于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了“背影”这一关键创设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又在解疑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主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篇9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考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 个人展示, 师生同读, 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 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 说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 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 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总之,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规律,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要拉近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重视朗读和默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渠道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天地广阔, 阅读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只有这样,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篇10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 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 个人展示, 师生同读, 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 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 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总之,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规律,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要拉近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重视朗读和默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渠道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天地广阔, 阅读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阅读学习中去, 只有这样,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11

一.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总的来说,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1)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在创设中明确让学生在该情境中学习的目的,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学习目的;(2)情境创设的针对性,情境的设计不能是漫无目的的,要紧密联系所教学的重点,承前启后;(3)情境设计的启发性,通过有效的导入手段,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思维,得到对问题的启发;(4)情境设计要在趣味性中渗透情感教育。

二.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创设

创设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要结合语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更突出地感觉到语文课浓厚的气息,而混同其他学科的情境创设是毫无意义的,要让学生在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地探究性地去挖掘和运用语文的信息,有效地吸收语文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目的。

如教学五年级的下册一篇课文《爱如茉莉》时,笔者结合语文源于生活的特点和课文的内容,在开课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认为你的爸爸爱你的妈妈吗?你的妈妈是不是也爱你的爸爸呢?请举例子说明。”这种问题的导入,贴近生活,贴近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引发了学生急于讨论和交流这个问题的激情,让学生迅速走进课文,抢占阅读制高点。学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走进阅读中,最终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爱如茉莉,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清香。

2.结合课文的题目创设问题情境

课文的题目应该是我们设计问题的着眼点,在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课文的题目,设计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白鹭》这篇课文时,笔者为学生们创设了这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当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时,你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有同学立刻举手说:白鹭在南方是非常普通的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来赞美白鹭呢?笔者首先对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行为表示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结果很快有学生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由此,笔者巧妙地引出了对这一自然段的讨论,引出该文章主题: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3.紧扣文章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性的阅读的问题情境创设,还要注意应该紧密地联系文章的主题,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课文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直奔主题,少走弯路,结合文章主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经过阅读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文章的主题凸显出来了,学生也加深了阅读的印象。

如在教学《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我”的付出得到了哪些回报?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迅速地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性的阅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并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得出了只要付出了诚实的劳动,必会得到真情的回报道理,这也正是文章所蕴含的主题。

4.利用课文简写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在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很多课文中,都能找到作者运用的“留白”的艺术,这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我们老师就要学会抓住课文的这些简写的部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肖邦在弥留之际是从哪里来的这种爱国的力量?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肖邦告别老师、同学、自己的祖国、华沙城时只言未发,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时,就会更深层次地去领会课文了。

总之,小学高年级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新课改下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因为只有创设和运用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

浅谈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12

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产生疑问,是激发其探究兴趣、促使探究动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艺术,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走进文本,走进文本创设的人文情境,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与作者和文本情感达成共鸣。

(一)抓住课文关键点问题要有启发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切入本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都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入探讨。使这些问题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突破口,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能够深入课文,富有个性的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 《船长》 这篇课文,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启发学生: 看到题目 《船长》 大家想了解一些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回答:看到课文题目后,我们想知道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环节来了解船长是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通过船长的言行、船长的表情以及船长的事迹来了解。接着教师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 并找出船长说了什么?划出表现船长言行的词语或者句子,整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描写人物的方法,深刻的理解了船长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补充与借鉴,使船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与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受到了船长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二)紧扣文章的核心句段问题要有探究性

课文中的关键字词与句段往往能够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传统教学中的划分段落、词句解释,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使学生阅读时抓不住要领,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句段,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感其情、悟其真,深刻领悟文章的意旨。例如, 在教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略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司马迁临终嘱托儿子的话,感受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精神品格。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司马迁在狱中的表现,了解司马迁受刑后挣扎的心路历程,体验司马迁身受宫型,发愤写史记,历经挫折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重点不分,一味让学生全篇阅读,而是要通过对教材的把握,选准关键句段,让学生反复阅读,加深体验。同时,要充分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学习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文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提出:“司马迁身受严酷的宫刑,在人身受到极大摧残的情况下却仍然发愤写史记,这样值不值得?”学生们通过辩论,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对司马迁精神品格的崇敬之情,对于文本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三)问题的设置具有坡度使课堂富有生成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当中,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文本,教师必须设置具有坡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 《鸟的天堂》 一文时,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促进课堂问题的生成。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一是作者先后几次经过大榕树?二是作者先后经过大榕树看到了什么?三是读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作者先后看到的现象有所不同?前面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而对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又衍生出:两种不同的鸟类为什么能在大榕树中和谐相处?鸟儿与本地农民为什么能够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作者写作 《鸟的天堂》 是意旨是什么? 阅读后我们应该得到哪些启示?所以,有坡度的设置问题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促进了课堂问题的生成。 学生们对这些生成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才真正深入文本内里,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默契。

上一篇:IDC网络下一篇: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