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五途径(精选10篇)
创设教学情境五途径 篇1
学生作文的常见现象是内容干瘪,言之无物。探其原因,好像因为学生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单调乏味,缺乏阅历,所以写起作文来只好萝卜白菜清水煮,缺少血肉,淡而无味。实际上,“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 (毛荣富 《说“体验”》 )。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始终被生活浸泡着,不缺乏“行千里路”,也不缺乏才情,缺乏的是对生活的感受, “体验的缺失”才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论及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阐明了 “ 情以物迁 ” “辞以情发”的道理;叶圣陶也曾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情境教学法是作文教学的传统做法。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加深体验,理解生活的实质, 有了自身的情感体验,作文必然能情动辞发,言之有物。因此,除课堂教学外,教师有必要尽可能地另辟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来。
一.亲近自然,用自然之水浇灌情感的心苗。
夸美纽斯在 《大教学论》 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变学习活动为主动的、自觉的行为。
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 大自然缤纷多彩,“一枝一叶总关情”,山山水水皆有意。要让学生徜徉在她的怀抱中,凝眸遐思:春风春雨温润可人,秋风秋雨愁煞离人;小桥流水灵动清雅,洪川大河狂放恣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语),自然景物往往会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但是,睫在眼前长不见,对日常生活的淡漠使学生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失去了对自然美的感悟,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把学生领进自然这个大课堂,临其境,营造良好审美氛围;通其情,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美感内涵,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结合起来,学生自然“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郑板桥),“情动而辞发”,写起作文而其乐陶陶了。
二.体验生活,用生活之源催发情感的种子。
体验带有两层重要的涵义:一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少年不识愁滋味”,缺少情感体验的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笔端永远枯燥。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同学朋友的友情,艺术节洋溢的飘逸神韵,升旗仪式上的庄严与自豪,运动会中的拼搏与友谊,自己的失败与成功、羞辱与荣耀…… 这些都是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要引导学生对自己亲历的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找到不平常,从平凡的琐事中去发现生活中的情理、生活中的真谛,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从而拓宽习作的视野,积累习作的素材。如:在班内组织学生召开“感悟生活”座谈会,让学生宣泄感情、表露心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感悟亲情” 的座谈会上的发言:“第一次端详着爸爸那不算厚实的后背:爸爸的腰背驼了。奇怪,以往我为什么没发现呢?在我的记忆中,爸爸的背总是挺直的。爸爸的头上什么时候冒出了白发?为什么以往我没有发现呢?在我的记忆中,爸爸的头发总是又黑又亮的。爸爸老了!一股热辣辣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种感悟是深层次的,内蕴是丰厚的,它能使人们产生好多好多的联想。面对生活,学生或凝眉不语,或心领神会,或开怀大笑,或泪眼盈盈。每一次感悟,就是一次感动。学生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感动,写出的作文自然能动人。
三.虚设情境,用想象之力激发情感的冲动。
虚设情境,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假设一个特定“真” 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虚拟情境,要将创设的情境的内容和学生的自我生活尽可能地叠加、拉近,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首先,换位体验。对看到的、 听到的、读到的他人的经历或故事,引导学生心理易位,换位假想,也即狄尔泰所说的“将心比心”,或是对他人的情境“设身处地”。教师可用“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如果你就是那个人, 你会怎么做?”如以 《两小儿辩日》 的故事设境,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么想?言行表现会如何?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或者干脆让学生来演一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 那就容易真正的情动于衷了。
其次,虚拟场景。虚拟某种场景 , 假设学生 是情境中 的人物 。 如:几个同学在你家中作客,母亲亲切地喊着你的乳名。当时的场景如何?同学、你、母亲,各人的反应又怎样?虚拟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假设学会体验和描绘生活。
最后,因势造境。因势造境是引导学生体验同一种人物言行的不同情 境 。 如 , 简简单单 的一个 “哭”,就有哭泣、恸哭、痛哭流涕、嚎啕大哭、猫哭耗子、哭笑不得、喜极而泣等许多种,可以指导学生为每一种哭创设一个情境,再描绘出来。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会有动感和层次了。
四.借助媒介,用媒介之利拓宽写作的视野。
现代教学媒体已经进入我们的的生活,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介快捷、便利、信息量大的优势,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创作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首先,通过实景再现,创设情境。利用网络和现代媒体的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可以渲染情景氛围,还可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的距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如,感动中国人物、情系灾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尊重生命、感恩回报……这些话题,都可以搜集视频、图片,配以文字、歌曲,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无需千言万语的讲解说教,也无需做过多的提示,学生们都会心有触动。在经历了类似情感的体验后,再来诉说感受,吐露心声,就不会做“无米之炊”了。
其次,拓宽写作的视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基于此,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应当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但是,翻开学生的作文簿,很少有“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篇章,很少见有心怀苍生、富民强国的责任与呐喊。因此,要努力地帮助学生跳出“自我”狭小空间,利用网络、 电视、报刊等媒介,把学生的目光从自我、家庭、校园,逐渐引向社会和人生。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和谐、幸福、安宁和进步,又能关注到假冒伪劣、贪污腐败、环境污染、不义战争等阴暗之处。再从亲情、家庭、社会、人生、责任等方面简作点拨,一篇篇充满激情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文就自然的产生了。
自然,创设情境离不开想象训练和文法的指导。“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无论如何, 情境的创设总能为学生营造一方自由的天空,激发情感的冲动,振飞作文翱翔的羽翼。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走进真实,学生们最终会说:“作文,其实并不难!”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 篇2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愉快的数学教学情境呢?通过业务学习并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
一、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就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进行探索性思维活动。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新知的探究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究新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中。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不能机械的讲解,如果设计这样的情境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先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互相检查剪的情况。随后,教师问:“你所拼摆的图形的底、高、面和其中的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们有的拼摆出一个长方形,有的拼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公式中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拼摆、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知识的运用上,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学生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后,请学生先猜猜100粒大米有多大的一堆,煮出的饭又有多少。是否够一个人吃。
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可到底谁说对了呢?孩子们们都积极地回家去实验,去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自然就把学习带入了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四、整个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数学总是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型、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思考”。如教学“找规律”时,在学生辨析、认识例题中图形的规律后,让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去探索发现规律。这时教师问:您们想自己创造规律吗?请从学具中选择两种或者三种自己喜欢的图形摆一摆。二十几个学生竟然摆出了各种各样的有规律的图形,他们可只有六、七岁啊,令我这个当老师的惊叹不已,可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散,就可发现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初中语文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 篇3
1.引导学生角色代入
学生之所以难以充分体会语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是“旁观者”,学生虽然进行了仔细阅读,却难从文章中的角色思考和感受,导致语文学习难以深化拓展,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还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角色代入,创设有效情境教学。首先,教师在古文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角色代入,降低古文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进行对话,从而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教材内容。其次,教师在故事讲解中引导学生角色代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还原文中的对话和场景,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文中皇帝的可笑,感受作者藏于文字里的嘲讽。这种高度参与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不流于表面,使学生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做他所做、想他所想,从而理解其中深意,得到知识和心灵的双重收获。
2.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语文教材内容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情感丰富,教师创设情感情境,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切合的气氛,促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启发学生语文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体会和发掘情感,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感情境,优化开展语文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语文朗诵资料创设情感情境。例如, 教师在讲《海燕》这首诗歌前 ,可以从网上搜寻专业的朗诵材料 ,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情感。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加深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体会。如《父母的心》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电影给学生看,让学生领会电影中深厚感人的母子之情,然后开展文章内容讲解,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深意。教师创设情感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陶冶和丰富。
3.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语文文章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或者深化,所以与我们的生活有相似之处。教师想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内容,就需要创设相符的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深入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积极专注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端午节》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端午节大家都做什么。有的学生可能说:“吃粽子,赛龙舟。”有的学生会说:“插艾草。”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 大部分学生会说:“纪念屈原。”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再展开文章讲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如,教师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 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 , 让他们回忆自己年少的经历和心境,通过回忆勾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体会,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能使语文教学不再晦涩难懂,从而减轻学生听课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和压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精彩。
4.创设言语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中,虽然教学方式先进多样,但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所以教师的言语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师对于言语的有效运用,能为语文教学增强效果和魅力。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把握语文课堂,就要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言语掌控能力, 有效创设言语教学情境。首先,可以提高言语的幽默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说网络流行语,穿插小笑话,在调节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推动学生语文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将感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更好地体会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讲《黄河颂》这首诗时,可以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句子间语气和感情的变化,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中感情的体会。教师创设言语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成绩,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
5.总结
当时代对人才培养有更高要求时,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教学方式和理念不能故步自封。教师应当对自身能力和学生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剖析, 从而深刻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纰漏,并进行有效改进和完善。情境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应当合理把握、充分利用,为学生语文学习营造积极氛围,提供更好条件。
摘要: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深厚的语文文化知识,还间接推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发展有积极意义。所以重视初中语文教学,推动学生语文学习进步是必要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还不够完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想偏颇,导致语文教学缺乏趣味性和有效性,不仅使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不理想。情境教学方式能够让语文教学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多彩,从而确保学生知识理解和吸收及教师教学进度完成。
创设教学情境五途径 篇4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会起到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具备理论性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突出等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师生或者生生互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因此,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化需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1.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在实际生活中予以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生活实例充分结合,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实践。目前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可融入生活实例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日常工作生活中用的PS图片处理软件、Flash视频动画制作软件、Dreamer网页制作软件、Access数据库软件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基础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其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技巧。
对计算机技术水平较低、起步较晚的学生,任课教师在创设具体的情景时,要积极对其进行辅导,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如在图像声音的制作情景中,教师可先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并进行标准操作示范,再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需给予简要的提示,让学生依据提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如,学校可举办信息技术竞赛,竞赛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能技术的操作,全校师生皆可通过学校公众微信平台、校园网站或者校园论坛等进行投稿,学校及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出优秀的信息技术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拓展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促进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也是拓宽信息技术和信息搜集的重要渠道,可有效扩大信息存储的容量。因此,任课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适时拓展此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喜好,利用多媒体终端,搜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资源,还可通过计算机的搜索功能,向学生展示历史探秘、地理探险、军备武器、体育竞技等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掌握搜索图片、知识等计算机操作技能。又如在PPT教学章节,在学生完全掌握PPT制作技术后,教师可让学生制作一个PPT动画,将学生喜爱的事物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出来,还可将优秀的PPT作品当作案例,向其他班级或者年级的学生展示,以此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3.采取游戏方式,创设问题情景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趋向成熟,此时学生极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并且也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如学生喜欢玩游戏,如果教师引导合理,就可将学生玩游戏的优势挖掘出来,帮助学生走向健康的游戏之路,否则游戏必将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设置游戏,以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游戏中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开展游戏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Office教学中,可设置巧妙的游戏奖励机制,学生只有完成了相应的操作技能,才能够获得相关的游戏链接。同时,游戏结束时,还会指示下一步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Office的操作技能。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心理,使学生在不断的“闯关”过程中,完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能增加师生互动频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其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因此,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实际生活实例出发,科学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 篇5
一、提供文化背景, 创设情境条件
语文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统一,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深厚的文化知识和准确生动的背景材料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闪烁着美好的人性光芒, 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多篇目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距离中学生所处的时代久远, 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非常复杂。在教学时, 如果单从文本本身解读难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以把握文章主旨, 驾驭作者的思想感情显得很困难。即使对文本烂熟于胸, 不掌握阅读要领, 也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因此, 要想对文本有通透的理解和把握, 需要“知人论世”, 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不是教师单向传输给学生的, 而是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领域。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课余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 以札记的方式积累相关信息。
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可以专题研究的形式, 分组、有目的、有分工地进行搜集、整理, 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分类和筛选, 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如在教学《祭妹文》一课, 可以祭文的沿革、优秀祭文的选介方式引入;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 可以古代婚姻制度和妇女地位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入文本。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哲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 并对学科知识进行必要和充分整合。如《过秦论》《六国论》这类文章涉及大量的史地知识, 创设必要的情境会为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夯实基础。
二、介入社会时事生活, 创设情境氛围
中学语文教材的许多经典篇目具有穿越时空之感, 能够哺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经典篇目不仅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具有价值, 而且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仍然能够经得起考验。这些篇目置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值得反复吟诵和研读。同时, 从语文教学的本身来说, 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生活, 只有将语文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外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创设必要的时事生活情境, 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有助于丰富语文学科的内涵, 扩展语文教学的外延, 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陈情表》一文的讲授过程中, 教师可联系热播的电视剧《八路军》中朱德同志的一句台词:“读《出师表》不落泪者, 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 必不孝也;看到今时国共亲密合作, 不落泪者, 必不爱国也。”这样一来, 激发出学生浓浓的爱国之情, 且对《陈情表》的主题有了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再如《祭妹文》一文的教授过程中, 教师如能联系国民党主席连战,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新党主席郁慕明三人在黄帝陵前所宣读的祭文, 会使学生对祭文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我们身处于广阔的社会生活, 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增强关注社会时事的意识, 提高关注社会时事的能力, 养成思考社会时事的习惯, 让语文教学成为人生的学问, 社会的学问。
三、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 数字化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中, 抽象的内容仅靠传统的讲授已经显得很费力, 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果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 就能把抽象的的内容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 快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 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 给学生一个立体、系统的印象。
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社戏》时, 为了拉近学生与作者描绘的生活世界,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播放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之中, 对小说描绘的农村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又如教学《雷雨》和《威尼斯商人》时, 教师可节录两部喜剧作品的影像片断, 突显其丰富的艺术形象。教名诗佳篇时, 教师可配以音乐、名画, 增添其艺术魅力。事实证明,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网络资源, 能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总之, 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 良好的教学情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资源背景,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把学生带到一个多彩的语文世界, 通过画面、音乐、文字等给学生以视觉冲击, 从而将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探究的思维品质。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设情境的方式和途径很多,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文化背景、社会时事生活、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阐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的几个有效途径 篇6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存储和处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教学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课中关于“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问题时, 笔者上课一开始就播放多媒体课件《春天的故事》这首歌, 学生们一听到歌声, 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住了, 不少学生随着歌声唱了起来, 歌声把学生带到了特有的意境之中。这时音乐突然停止, 笔者问这首歌是歌颂哪位伟人?什么时间?这样一唱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笔者播放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的画面及有关“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 配以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画面, 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盎然。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使它可以把难以表述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提问题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 就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 或者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 他们就会感受到发现问题的快乐, 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 设疑发问,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不断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一课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 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 有的学生自己不自觉地扮演起盲人来, 把眼睛蒙上, 向前走路, 体会走路的不便;有的学生蒙上眼睛, 相互梳头, 看看自己梳的怎么样, 体会盲人生活的困难;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写字, 字迹歪歪斜斜, 体会盲人学习的困难。让学生亲身体会生命缺陷给人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三、利用辩论活动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利用辩论活动创设情境, 即教师组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中的某一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既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 又可以锻炼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一课时,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辩论题:网络交往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学生的热情很快调动了起来, 你一言, 我一语, 争得面红耳赤。不管辩论的结果如何, 学生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锻炼了思维能力,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时事热点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思想活跃, 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极为关注。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从丰富、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出发, 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生机。
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时, 一开始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 于是, 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并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谈自己的认识。在讨论过程中, 一个学生激动地说:“在危难时刻, 总是那些党员冲在前面, 难道他们不知道有危险吗?但他们是党员, 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毫不犹豫地冲进抗震第一线。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事的结合,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提高了教学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五途径 篇7
1 设置悬念情境, 做到设疑启智
英语的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 做到手、脑、口并用, 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 积极地动脑思考, 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做到层层递进, 在教材的基础上, 设置灵活性的话题, 让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 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 英语课堂离不开激烈的讨论和争辩, 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英语的机会, 营造一个开放竞争的学习环境。
2 设置思维情境, 促进学生创新
与其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不如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思维情境,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创设讨论式或者质疑式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积极地探索求异, 并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 在现在进行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简笔画, 男孩在放风筝, 爸爸在读报纸, 并将图画的另一半遮住, 然后问:What are the other children doing?这样学生就会对图画的内容进行猜测, 用过去进行时的句子进行表述, 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对过去进行时的应用, 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在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 学生和老师产生思想的共鸣, 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设置交流情境, 做到竞争与合作并行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一门语言并用于交流, 因此需要抓住英语教学的这一特点, 设置交流情境, 提升学习的效果。同时初中生具有好与别人交往的心理, 希望在与他人交往中好好地表现自己, 因此教师要把握住这一点, 设置合适的交流情境, 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和条件, 既要引发学生之间的竞争, 又要促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竞争中, 学生可以很好地表现自己, 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合作中, 学生可以相互启发, 认识自身的不足, 并使思维活动得到飞跃和发展。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学生感到看图说话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个情景, 首先提供基本的句型, 让学生分组进行准备, 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 学生完成任务, 并学习到其他学生的优点, 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打电话的情境, 来渲染气氛, 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 可以安排一个情境Could I speak to you, please?然后由两名学生进行如下对话A:Hello.Can I speak to Yolanda, please?B:Hold on.Please.A:Thank you.B:Sorry, but she is out.A:Would you tell her TomGray called?B:I would be glad to.这样在交流中不自觉地加强了对句型的练习和应用。因此设置交流的情境, 教师要做好指导, 既要促成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利用多媒体, 设置多种教学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多媒体的应用, 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拓宽情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 做到新颖别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因此可以利用编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Sports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You and Me,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的情景, 包括在学校、家里的一些见闻和感受, 编制一个小故事, 这样就引出了Olympic games, 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 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的同时,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此外, 还可以通过复述课文以及看图说话, 设置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
5 结语
总之, 初中英语教学要加强学生利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的培养, 合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科学的情境的推进下, 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陆梓阳.以情境换成效—小议初中英语情境课堂教学的策略[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09 (12) .
[2]陆为俊.议初中英语情境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5) .
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情境创设五策略 篇8
关键词:历史主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的质量,决定了主题教学的精彩程度,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认为: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其思维处于爬坡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即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出符合历史实际特征的情境,绝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认识到情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凭借情境而能展现的探究材料与探究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跳出情境,把情境交给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去思考更为本质的东西。而在主题引领之下的一堂课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重的,应该是丰富的。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主题情境探究的一些方法和感想,与大家探讨。
一、考古求证型主题情境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历史考古学是与历史学紧密联系的,同时还有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等分支。所以,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运用考古求证型情境。比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可以创设通过展示铭刻学或古钱学的情境,学习秦朝的统一文字和货币等措施。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其中书报刊属于文献资料。在讲述近现代史时,比如《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就可以设置以学生进行历史小报创作比赛的主线,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报刊报道的时事串联起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通过此类情境教学,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能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既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人文素质。
二、角色扮演型主题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演,角色扮演只能创设间接情境,但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真实史料,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像史事经历者一样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其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比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代表,依据课本表述的英法美等国的各自主张,彼此争论,最后达成了《凡尔赛和约》。这样可以为以下的问题探究作铺垫:英法美都是战胜国,为什么还要激烈争吵?由此可见巴黎和会是什么性质的会议?《凡尔赛和约》是怎样的一个和约?等等。再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后一名美国工人一家母子对话以及父母对话情境,理解这一“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影响。角色扮演结合情景剧,符合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是主题教学创设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寻访参观型主题情境
走出课堂,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可以为认知前人的活动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创设情境。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组建历史寻访团,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纪念馆,寻访抗战老兵等,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比如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就可以设置参观沈阳的九一八纪念馆、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西安临潼的捉蒋亭(兵谏亭)三个地方,通过PPT、视频、图片把场景串连起来,创设参观型情境来进行教学,这也符合当下流行的红色旅游形式。这样既能生动展现课本知识点,又能有效学习历史新知,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师在讲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时,可以通过采访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主线展开情境创设,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口述历史,可使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经过等再度重现,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历史。
四、类比穿越型主题情境
穿越型古装剧现在比较流行,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参考此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或法家的代表,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看到有人因赋税过重、生活拮据而偷人钱财的行为,你会发表什么看法”?这一情境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再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时下流行的谍战片的情境:“20世纪30年代,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周旋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后身份暴露,要转移到延安,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呢?”学生都非常踊跃发言,参与兴趣迅速提升。实践证明,这比直接提问“这课讲到了哪些交通工具,分别是何时出现的”效果要好得多。通过类比联系,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快乐学习。
五、课堂辩论型主题情境
充分挖掘教材重点资源,对史料提炼出至少两个不同观点,再把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穿插其间,以辩论形式展现,也是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辩论型情境展现,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重点,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清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分为二的全面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辛亥革命结果时,可以展现“革命成功了”还是“革命失败了”的辩论情境;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展现一战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辩论情境等。通过辩论型情境,可以轻松掌握诸如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性质、影响等知识。
成功围绕主题展开的情境创设,能保证历史主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呈现生动具体的感知细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有效记忆,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还能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这是值得一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志刚.试述历史虚拟情景教学的合理性——与郭秀平老师商榷[J].历史教学,2009(4).
创设教学情境五途径 篇9
一、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1. 拘泥形式的情境。
教学情境与课程内容缺乏实质性联系。如在Where are you going?中Learning环节,让学生观看CAI课件“兔子舞”,教师随机解释left,right,go的含义,表演兔子舞的动作,或师生同跳兔子舞。采用兔子舞来学习left,right,go straight on,表面上看新颖活泼,但仅仅学习这几个词语没有必要耗费十多分钟时间,教学效率很低。
2. 缺乏真情的情境。
新课标主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创设情境强调真实的情感,以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Where is the …?导入环节,教师把钢笔放在一个学生的笔盒里,用动作表示他在“找”笔,边找边说Where’s the pen?学生根据教师动作猜句子Where’s the pen?意思。这样的情境跟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学生的钢笔明明在笔盒里,老师却明知故问。
3. 偏离教学的情境。
有些教师创设情境时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干扰学习。如教与职业有关的对话,句型有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an farmer/ policeman/doctor\ nurse...。教师说Hello, everyone! Let’s play a letter game. 然后手势问What’s the letter? 学生回答It’s letter b. …用同样方法引出其他字母,组成单词BINGO。这个情境与该课话题关系不密切、与新知无关,不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
4. 依赖媒体的情境。
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把自己整堂课的内容都绑在多媒体上,缺乏一些真实的情景和情感。比如,在教学happy/sad/ angry/bored/tired等单词时,有的教师仅仅是通过多媒体或图片直接呈现进行教学,没有把多媒体与肢体语言结合教与学,不能通过简笔画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辅助教学,而是仅用多媒体单一的辅助教学手段,丧失了教育技术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与途径
1.运用实物,巧设情境,体现生活化原则。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课堂中,生动形象的教学,用实物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可以加强记忆。
如教Fruits时说:Today we are going to meet a funny friend. Do you know him? Who’s he? 随即拿出一个猪八戒卡通玩具,学生兴奋地说:He’s Mr Pig.我利用课前准备好的apple,orange等实物巧设情景,串成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戏剧化形式把故事表演给学生看,让他们整体感知情景并去发现和探究。我说:“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又饿又渴,就让猪八戒去山上摘水果,猪八戒在山上摘到了各种水果。走着走着……”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孩子们抢着要说出自己的猜想。我用Mr Pig的水果袋玩游戏,让学生闭上眼睛,摸水果、猜水果、尝水果、说水果。
2. 语言描述,引入情境,体现学科原则。
生动形象的语言也可以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心中形成鲜明的图式,给学生的语言起到示范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生动而丰富的语言。如教动物单词时,通过一个小故事将学生带到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导入新课词汇的学习。笔者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
Look! This is a zoo. There are many animals in the zoo. I often go to the zoo to visit them. I love them very much. They love me,too. Look at the lion; it’s so big. And the little pig; it’s so lovely. There is the hippo and some ducks in the lake. They’re swimming in the lake. …
自然地导入动物名称,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倾听语言,理解具体语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和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促进运用和表达思维能力的提高。
3. 借助多媒体,直现情境,体现形象性原则。
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它既能增强视听感觉,又能创造具体形象,使学生在情境中有交流语言的真实感,调动多种感官。如教Merry Christmas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Christmas tree,Christmas present,Christmas Father等一系列画面,对这些单词进行有趣的教学,最后播放教唱Merry Christmas歌曲。寓教于乐让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
又如教学body单元,介绍touch和nose,head,hair,eye,ear,face新词时,先呈现一只卡通狗Snoopy,问Who’s this? 学生答:This is Snoopy. 然后教师朝着屏幕喊:Snoopy,touch your nose,please. 这时屏幕上的Snoopy就用前爪摸着鼻子说:This is my nose. I have a big nose. (此时闪烁单词nose) 老师接着说:“让我们一起对Snoopy说Snoopy,touch your nose,please.”最后教head,hair,eye,ear,face。利用多媒体情景将新单词音、形、义,词组的表达方式,句子结构呈现给学生,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用简笔画,导入情境,体现问题性原则。
简笔画便于操作,清晰明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图画情景,让学生看图说话,将他们引入语言环境,激发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一些抽象名词时,用简笔画十分简便。如教How’s the weather today? 我画一个太阳,创设以下场景:
T:How’s the weather today?
S:It’s sunny.
教师在太阳下画一只欢快地飞的小鸟。
S: What’s that?
S: It’s a bird.
S: What’s the bird doing?
S: It’s flying.
然后画两个女孩在种树。
S: What are they doing?
S: They’re planting trees.
最后,让学生看图写话:It’s Sunday. The weather is sunny. The bird is flying. There are two girls in the park. They’re planting trees. They’re very happy.
5. 采用音乐,渲染情境,体现情感性原则。
唱歌是以听觉感知为主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在教服装这一课时,课前播放歌曲Who’s wearing yellow today? 把学生带入课堂环境,接着播放以该歌曲改编的小动物庆六一的Fashion Show 活动,整体呈现各种各样颜色鲜艳的衣服。然后,把歌曲改编成Who is wearing yellow shirt today? Yellow shirt today? Yellow shirt today? I’m wearing yellow shirt today,yellow shirt today,yellow shirt today. 接着把brown jacket/ red shirt /white sweater /green skirt/ blue dress…运用于自编自唱的歌声中,孩子们学得非常开心。最后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让学生走进Fashion Show中。上台的学生走起了catwalk,摆出一个个潇洒的pose,如Look at me. This is my red dress/ white T-shirt/… It’s cute/nice/beautiful/cool… I like my red dress.,逗得孩子们开怀大笑。把英语的表演和音乐结合起来,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脱口而出。
不管创设哪一种情景,都必须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更高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才有价值,有实际意义。
谈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篇10
一、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讲故事生动、感染力强,在数学教学中用讲趣味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深入的思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乐于学习,便于他们对信息的存储和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在数学中不乏有趣的事例。
如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说完题目,高斯稍加思考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创设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追溯问题的背景和原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复习“方程和不等式”知识时设置问题:五一期间,两位教师计划组织若干名学生旅游,联系了报价均为每人500元的甲乙两家旅行社,经协商,甲旅行社两名教师全额,学生七折,乙旅行社教师和学生都八折。如果你是组织者,你如何选择旅行社?
旅游花钱多少,决策是关键。本题联系生活,可用方程、不等式的知识解决问题,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动性等特征,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要善于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设计旧问题的延伸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在学习《同底数的幂的除法》时,考虑到学生已掌握同底数的幂乘法及除法法则的意义,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1)填空:
(2)将以上四个式子表示成除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后四个式子的特点和规律,顺利引入同底数的幂的除法的法则。这种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和转化去创设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使学生应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四、创设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教师不但要善于释疑,而且要善于设疑。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问题情境,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矛盾焦点上,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从而积极主动学习。
如在“复数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我设置问题:
此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是负数呢?学生不知,此时课堂就像炸开的锅,有的跟同桌讨论,有的翻书找答案,有的双眉紧锁在沉思,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自觉积极地开展了探索活动。
五、通过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性直接经验,让数学走进生活。
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根据要求画出点运动的轨迹。
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这些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我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
六、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许多条,远不止上面列举的这些。办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个“问题”意识,要有创设问题的机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学生改变数学“枯燥、单调、抽象”的认识,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参考文献
[1]林光来.问题情境创设的几个案例.数学通讯, 2008.
[2]梁卫宏.创设情境, 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数学教学研究,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