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境创设历史教学(共12篇)
新情境创设历史教学 篇1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这是说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 但又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又是各种各样的, 更可贵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得当, 符合客观实际。因此, 教学方法需要创造, 需要灵活应用, 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革新和完善, 由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及师生情感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氛围。其中, 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是创建有效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 情感则是联络各要素的纽带。“教师如果不想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所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这对完成教学这一双边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传统的教学讲究师道尊严, 老师是权威, 高高在上。而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 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创建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和心灵对话的舞台。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关心和信任, 反过来,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学生会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回应, 由爱教师到爱他所教的课。正如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打下基础。
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情境往往通过情感的交流, 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 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出现精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如果此时教师还只是照本宣科, 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讲授知识, 就会使学生本能的好奇心、参与的欲望受到压抑,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使学生的智力和心理产生疲劳, 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为此,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把自己的课设计得波澜起伏, 当学生可能产生疲劳时, 借用一定的手段重新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妙趣横生的语言, 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佳水平, 就能激发学生的无限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隋唐时期的文化》中“唐诗的黄金时代”这一问题时, 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在语文课上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 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形成“黄金时代”的原因, 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形成的背景等, 这样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课堂气氛,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所以,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有效的教学情景的创设,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要有“针对性”, 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之时, 注意力就会稳定、集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问题性, 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有情感性。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进入课堂, 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越来越广, 为调动学生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重收集、整理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资源, 如歌曲、漫画、录像、影视、记录等片段。巧妙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有利于教学创造性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气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素质。因为, 有效的教学情景和课堂气氛, 主要是教师自身创造的。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打造精彩课堂, 必须不断学习, 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结构, 保持良好的情绪, 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采用多种方式, 有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 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激发和感化学生。教师鼓励的语言、真心的微笑、深情的目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亲师情绪。从而形成一种互敬互爱的氛围, 学生自然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进行评估。不可否认, 学生的学习是有层次性的, 因此在情境设置过程中要分别对待。
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教学实际, 创设如自主学习、问题教学、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 倡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 创设课堂情境是很多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 许多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但有的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忽略了创设情景的目的性, 出现了既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有的为了出奇制胜, 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 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有的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 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 情境创设后学生久久不能平静, 影响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所以, 情境的创设必然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讲究“适度”和“效果”。
总之,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 而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气氛, 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 教师只有把握、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和气氛, 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情境创设历史教学 篇2
摘 要:当今社会的很多人都是在一种浮躁心理的驱使下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认为那些早已过去的成为历史的东西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并无多少帮助,因此,他们不仅自己不愿意学习和了解历史,而且对他们的后代也同样认为学习历史学科没有前途。正因为这种社会风气,使得我们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种种障碍。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一切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出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历史素质 健全人格
当今社会的很多人都是在一种浮躁心理的驱使下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那些早已过去的成为历史的东西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并无多少帮助,从中捞不到既得利益。因此,他们不仅自己不愿意学习和了解历史,对于历史学科的知识贫乏得可怜,对他们的后代也同样认为学习历史学科没有前途,而要求他们在理科上去尽力拼搏,以力图争取到一个发财的捷径。正因为这种社会风气,使得我们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种种障碍。与之相应,我们的一些所谓精英们以他们种种偏颇的理论也为社会重理轻文的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有识之士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对于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国家也相应地对人文学科给予了应有的重视,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素质教育对历史学科要求的提出,就是很好的证明。然而,面对这种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开创出一片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天地,以改变人们对历史学科无用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其能真正发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一切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出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这种既定的目标。以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效率不高,社会风气与人们认识上的偏颇要承担事实上的责任,然而,学校教育教学中对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明确,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使历史教学几乎等于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其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教师们所做的就是要对症下药,努力使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动机,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能从大量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中吸取对今天社会发展有用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的毅力,也并不是觉得学习的压力过大,而主要是对学习历史的意义认识不足或不正确。如何解决这一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尽全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科学的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角度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素质教育对现代公民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就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项重要标准。由此,学校教育系统必须从封闭向开放的状态转变。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软件建设,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材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外部环境。而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基本概貌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种基于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有利于挖掘人的心理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那么,创设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情境又应该遵循哪些教育规律呢?笔者的看法是:
一、必须坚持历史的正确价值取向。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从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吸收丰富的养料,以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打破旧有的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在探究、发展和讨论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和学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坚持主导与主体和谐互动原则。在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竭力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相互间的民主合作精神。惟其如此,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才有被激活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丁木森何耀华李崇义编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2.新华日报编辑部编《新中国五十年大事记》(上、下).人民出版社,。
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30讲》.西北大学出版社,。
5.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1月版。
新情境创设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过于夸大情境的作用,唯情境独尊,很可能让学生走入玩得高兴、忘记学习的境地。因此,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还需结合教学需要而进行。
一、正确认识情境创设的作用
从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来看,一些教师过于夸大情境创设的作用,教学中自始至终不是使用多媒体就是讲故事,学生倒是玩得不亦乐乎,而课堂效率却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探究和讨论,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教学中需要注意:
首先,要利用情境创设引出知识。情境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创设的,是为了引出知识,让学生进行探究服务的,贯穿的是学习的主线。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而不能一味地将情境当做激发学生兴趣的唯一手段,而大量使用多媒体、故事、游戏等。
其次,要注重利用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初中历史从学科本质上看,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点”(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来认识“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是基本方式。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需以情境为基本出发点,在情境中渗透历史事实,通过探究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不能只把情境作为单纯的游戏、故事来对待。
二、巧妙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借助多媒体、漫画、故事、角色扮演、问题、历史剧等,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考虑教学需要,即情境要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首先,情境创设要能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教学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向,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指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目标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借助情境让学生从直观的事实过渡到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最后再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将重点放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故事的编纂上,则容易让学生将兴趣偏移,从而无法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而进行。每一堂历史课都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决定了教师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情境创设的必然根据。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也可能不同,但关键点是教师要能利用情境来让学生形成前后知识间的衔接,能借助情境引出新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并应用历史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是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置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改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参与探究,能在情境中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真正能懂得历史。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正确认识情境创设的作用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情境创设方法,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从而获得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娜.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情境创设[J].金色年华:下,2012(03).
[2]陈贤新.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情境创设[J].教育学:下半月A版,2011(07).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感悟历史 篇4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 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平的高低, 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 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 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国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 是通过不断的熏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学习历史在这种品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 产生了许多误解,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 甚至轻视历史教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 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 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 其主要作用是可以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帮助人们更清楚地决策能力的提高, 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 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 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 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 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反映。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 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 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 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 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利益和价值的知识。因此, 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
其次, 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 许多史学研究“太细”, 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 只能在圈内流传, 圈外无人理会, 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 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 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 仍然不尽如人意, 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 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编写得越来越简单, 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 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 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 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奋发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 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 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 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来就抽象, 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 那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 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 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 混淆不清, 甚至不辨国别, 不分时代, 就是由于缺少了地理和历史这两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如在一次考试中, 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还是杭州”, 学生有选苏州的, 有选杭州的, 也有选沙市的, 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 书上写的是重庆, 记住了就能选对, 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 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 只好凭记忆来做题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精减了科目,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 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 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 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我想, 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 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 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 更是危险的。现在学生中不学历史的风气极盛, 不懂得中国历史也不觉得耻辱, 历史课上常闹出一些荒谬的笑话, 而且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例子。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时, 在沦陷区曾不准中国人学习历史, 企图奴化中国人。现在如果我们自弃国史, 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历史之于民族, 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 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 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因此, 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 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从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政府公务员考试中, 增加考查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 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增强人们重视学习历史的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 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这里, 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 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 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 激发人们学习历史, 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研究方面, 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 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主动为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服务, 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在历史著述方面, 我们要力戒文字深奥难懂, 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 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从而使人们喜欢读历史著述, 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教育。对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 要力求做到内容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强化教育功能等等。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 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得太深太细。如果单纯考查知识, 就会陷入学究式的误区, 自然是越学越枯燥, 让学生望而生畏,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如纠正管理者轻视历史教学的错误思想;改变教师的被动性, 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历史教学的技能技巧, 全面落实历史教育教学目标等。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端正对历史教学的态度, 充分认识历史的作用, 积极推进历史教学改革, 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情境创设历史教学 篇5
近些年的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材料的选取来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涉及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门。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校的教研课题“导学助练教学模式”的要求。那么,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呢?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温故知新,问题导入
通过习题引入新课的学习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实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比如,在教学《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慕尼黑会议的四国首脑图片。然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2)这次会议的召开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完后,我总结道:“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英法等国的目的是希望德国法西斯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那么,德国会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也好了。
二、开门见山,揭示历史事件的主题
这是指教师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历史事件,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把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等于1898年9月28日惨遭杀害。学生听了“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害“戊戌六君子”呢?这个事件是不是与戊戌变法有关呢?这样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立即引起了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三、歌曲入境,制造激情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歌曲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巴黎公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国际歌》,让学生在悠扬而激昂的歌声中体会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然后,教师再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地记住《国际歌》与巴黎公社之间的关系。
四、视频入课,重现历史
播放历史事件的视频素材,重现历史事件,是历史课情境创设的良好手段。学生观看视频,可以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刻地理解,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新知。如教学《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苏军攻克柏林》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并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自由发言谈谈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认识、启示等。最后,教师总结:二战使德国和日本也遭到了沉重打击,在这样的战争造成的废墟上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设计历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所以对历史史实的再现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比如在“西安事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的素材,编排成小话剧,重现历史。学生通过观看话剧,很容易就明白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精神。
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历史课的情境创设要目的明确,贴近历史事件,要少而精,这就会为课堂的高效奠定基础,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真正实现导学助练的目的,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创设情境,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21-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与积极性,培养历史探究的能力。”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历史,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更浓,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形成直观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发生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缺乏直观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直观的体验感受,达到深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鸦片战争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危害并没有太深刻的体验感受。怎样才能使学生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呢?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清朝时期的中国人由于吸食鸦片面黄肌瘦,饱受鸦片折磨的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学生的愤慨之情,认识到虎门硝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媒体情境的创设,将赤裸裸的历史现实摆在学生面前,他们学习热情高涨,获得了直观的体验感受,自然提升了历史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散漫、随意,学生自然对学习历史的兴致不高,相反,教师如果能够通过磁性的嗓音,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对即将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烘托、描述,将会有效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时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大人说‘洋车、洋碱,他们为什么不称之为‘自行车、肥皂呢?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国家不会生产这些东西,都是从洋人,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从外国进口来的,这些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呢?那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国家太落后,针对这种落后状况,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会造什么?会造桌子、椅子,会种粮食外,像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我们什么都不会造,怎么能不落后呢?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便有了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开始,那么,我国工业化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请大家自读课文,在关键语句下画上横线。”这样的课堂导入,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情境,有效激发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有了基本的了解,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积极探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认识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以及大陆与台湾密切联系的巨大意义,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为了促进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我国对台提出了什么样的政策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给海峡两岸人民的友好交往带来了哪些便利?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台湾人民的民族感情,笔者又提出:“你能通过相关资料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下,学生想了解台湾历史的思想情感被激发,很快投入到文本内容的说明与学习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基于对学生基本知识经验把握的基础,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爱国情感,起到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图片情境、表演情境、诗词情境等,教师要认真选择、精心设计,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情境的创设能够真正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服务。
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篇7
1. 有利于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 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 学习活动是一种认知过程, 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 它还要求学习者必须全身心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以及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 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2. 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 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3. 有利于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最佳情境的创设, 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 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 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 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 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让学生有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内心感受, 从而与人物同悲欢, 共命运, 通过语言的导拨, 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的知识教育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通过多媒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 从而进入角色, 受到感染和教育。
4. 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 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 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创设历史情境, 激活课堂教学 篇8
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积极创设历史情境, 将历史“复原”, 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 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 营造情境, 寓教于“情”于“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施情境教学的依据
不久前, 我在高一学生中开展了一项“谈谈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看法”的调查问卷, 共调查学生205人, 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 主要有: (1) 中学历史传统教学划划、抄抄、读读、背背, 完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2) 历史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 历史传统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过程乏味、内容枯燥、课堂死气沉沉;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历史课成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所以, 实施情境教学是适应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迫切需要。
三、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1. 模拟角色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模拟角色情境的心路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例如, 在执教第一次国共合作课题, 指导学生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再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学们为了熟悉情境, 主动查阅资料, 研究史料, 然后设计角色, 编写“剧本”。当这位同学扮演的蒋介石向国民党下达“宁可枉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命令时, 学生们锁眉、握拳、悲愤、感慨, 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员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了锤炼, 心灵得到了震撼, 潜能得到了释放。
2. 创设现场情境
传统教学总是从书本到书本, 讲起课来难免会显得抽象而呆板, 不能使学生耳闻目睹。创设现场情境, 可使学生如有所见, 如有所感。我们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 尽管这些遗址、遗迹、遗物因年代久远遭到破坏而残缺不全, 但毕竟留下那个时代的特征, 为我们认知和理解前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情、风、物, 尽量与教材相结合, 努力创设现场情境教学。例如:在执教抗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的暴行时, 带学生来到当年的日军龙泉县司令部旧址实地上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可爱的浙江龙泉, 犯下了滔天罪行, 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日军暴行的罪证, 在日军拷打中国人民的牢房旧址前, 同学们个个都义愤填膺, 痛恨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于是, 我适时地布置了寻找当年见证人的任务, 用鲜活的见证人的事实再一次撞击同学们的心灵。同时, 借助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 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
3. 创设问题情境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疑, 把需要解决的课题, 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 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 以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例,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近代荣氏企业发展最快的是哪个时期?促进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 荣宗敬曾论述“实业救国杜绝侵略”的思想, 你认为这种方案能成功吗?为什么? (3) 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中, 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 探讨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课堂上, 学生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 学生探究热情高涨。我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活起来了, 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了。
摘要:在课改形势下, 创设情境课堂无疑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 也是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从历史教学现状出发, 探讨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反思其经验和教训, 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新课程,策略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新情境创设历史教学 篇9
一、要善于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以引起学生关注与重视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就是其中有效的途径之一, 虽然历史不能重演, 但历史现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 许多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可以把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与现实热点联系起来, 创设活灵活现的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税费改革时, 我们就可以把古代的税费改革与当今的税费改革相联系,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分析、讨论、查资料、运用对比等方法找出古今中外不同税费改革的异同,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提高。在讲宗法制时, 可把其与当前国人特别看重的清明扫墓祭祖, 家谱、祠堂, 国家立法禁止近亲结婚、人们重视血亲关系、与大家比较熟悉的小说《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及相关关系等联系起来, 这样, 学生容易理解, 学起来自然就会快一些。如果学生学习兴趣高, 那么教师教起来就会轻松自如。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某些重大问题, 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感的认同。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创设历史课堂情景的方式。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 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得当的话, 对学生学习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学习历史兴趣的调动作用就会特别显著。人教版新版高中历史教材 (三本必修六本选修) 与旧版教材相比, 增加了许多图片、地图、历史史料、历史故事、问题的设置也更加巧妙, 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现成的资料, 那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逼真、直观, 情感丰富的效果, 更能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些都是在平时授课时不具备的优点,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点, 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创造教学情境中的作用, 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 只要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运用得当, 历史课教学创造有效教学情境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通过设置难易不等的历史问题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通过设置问题, 也是创造有效教学情境的方式之一, 不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设置的问题质量要高, 要有针对性、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例如, 我在讲鸦片战争时, 首先让学生预习后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 中英两国相距如此遥远 (当时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 , 英国为何会在1840年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能够避免吗?
(2) 有人认为, 道光皇帝把林则徐撤职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假如不撤职, 中国获胜的可能性就很大,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对于鸦片战争, 学生已经很熟, 且设置的这两个题难易适中, 而且学生是通过自己的讨论、查资料、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得出的结论。事实证明, 采用这种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果作用特别显著。
四、开设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早就认识到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有限, 要对事物有一个透彻的认识还必须亲自实践。因此他发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 要让学生多参与, 多实践, 有时, 学生自己做过的, 反而效果会更好。举个简单的例子,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日本法西斯战败的原因, 假如只是教师单纯地讲, 学生听起来就会比较枯燥。而且记得也不会太牢, 假如能够组织一节讨论课, 让每位学生能能够参与其中,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得出结论 (虽然可能不太成熟) , 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然就会记得更牢, 而且兴趣要高许多。开展历史课课内课外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例如, 语言表达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可见, 开设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也是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方式。
五、及时反馈, 创设成功情境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情况总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 不管学习成绩优异、还是学习成绩有困难或对学习有恐惧症的学生, 都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自己是这个团体中的一员, 要让他们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对他们要多鼓励, 少批评甚至讥讽, 要善于发现每位同学的闪光点, 让他们具有学习的兴趣, 如果没有学习兴趣, 培养有效的教学情境就只能是一种空谈。可以设想一下, 假如我们对学生一些观点、看法或者不太成熟的见解经常挖苦、讽刺打击,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没有了兴趣, 那么要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能力只能是一中空谈, 奢望。相反, 多鼓励、多表扬, 对成绩优异的同学提一些较难题,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则循循善诱, 让他们能回答, 敢回答。只要看见他们的闪光点, 就多表扬、多激励。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要让每位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从而在充满自信, 充满快乐中学习, 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功效。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下功夫, 积累素材, 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针对不同节次的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果就不会只是一种空谈。
摘要:要善于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以引起学生关注与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设置难易不等的历史问题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设活动创设参与情境;及时反馈, 创设成功情境, 从这五个方面, 对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浅析创设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策略 篇10
一、借助图文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课本在利用文字阐述历史的过程中插入了很多图文资料, 图文资料进一步充实了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很多历史事件的配图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 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配图的讲解, 将配图的背景、内容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总之, 合理使用教材里的图文资料有助于学生想象历史情境。
二、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感情也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一些特定背景下的音乐很容易渲染氛围, 从而营造特定的情境。在讲述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 一大批和时代有关的经典革命歌曲, 使无数中华儿女的心情为之澎湃。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时, 可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 营造当时的历史氛围, 使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感受历史。
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 教师可先播放《松花江上》, 然后再讲述内容。学生们在听歌的过程中将会感受到当时东北劳动人民被迫离开故乡的悲痛以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从而融入到歌曲营造的情境中。在随后的学习中, 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对这段历史认识得更深刻。
三、表演历史小短剧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模拟相关的历史事件, 扮演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们在扮演这些历史人物之前需要对相关的历史资料了然于胸, 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角色,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 最大限度地深入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比如, 在讲述明清经济发展时, 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编演一个小短剧。《醒世恒言》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个手工业者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机户的故事, 同学们根据内容演一个小短剧, 大致剧情为:明朝中期, 苏州丝织业发达, 有一对名叫施复的夫妻边说话边挑拣蚕茧。丈夫夸媳妇织出的绸布供不应求, 他们最后关于如何处置银两出现争执, 媳妇想多买几张织布机, 丈夫希望买田置地。在一番谈论之后, 最后决定多买几张织布机, 招帮工。在这时, 桥头两个机工正等待雇佣, 希望找点活养活家里。施复夫妇决定雇佣他们, 在商量好报酬之后开始纺纱织布。十年后, 这对夫妇攒够了几千金成为当地的机户, 又买了几十张织布机, 继续招人织绸。在准备这个小短剧的过程中, 表演的同学需要自编、自演以及准备道具等等。同学们在观看完小短剧后,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比如:机工与机户产生的历史背景, 两者间的关系, 机户与地主的区别等等。通过表演小短剧活动, 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学生对历史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 录音、投影、计算机等技术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而且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改变了视觉与听觉途径, 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借助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场景和情境的再现, 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熏染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感知历史, 活跃思维。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计算机的文字与画面体现出来, 制成教学识课件。通过计算机剪辑电视画面、电影以及教师的解说词, 将过去的历史情境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在课堂上, 做好声、形、光、色等方面的处理, 使其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较深的印记, 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时, 教师可先播放剪辑好的录像, 录像中呈现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南京居民的画面, 有的被活埋, 有的被枪击等。让他们知道有时候历史是残忍的, 它提醒着我们需要谨记历史, 肩负起我们身上的责任。学生在观看这些录像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南京大屠杀, 铭记曾经的历史, 引起他们对以前、现在以及将来的思考。现代教学手段是实现历史情境再现的重要手段, 在往后的历史课堂中要充分借助这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有效、科学的课外活动是实现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比如, 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址等, 使学生直接面对这些历史遗迹, 在自己的脑海中回想特定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在回忆这些历史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 篇11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多种方法,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音乐、图片、视频资料等,创设有声有画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进历史,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使其如临其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导入先播放《江南》一歌的视频,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大多数学生会陶醉和神往,一曲终了,教师话锋一转:“如此美丽的江南,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上江南地区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阅读教材。
2. 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神”游历史,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在总结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问题时,在学生已经了解“戊戌六君子”被杀害的史实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描述:“那一天,菜市口刑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人奔走相告‘到菜市口看砍头的啦’,‘杀的什么人’、‘江洋大盗吧’、‘市井无赖?’‘不知道啊,快去看热闹吧’,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很快总结出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变法没有发动下层百姓,没有群众基础,从而推导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局限性,进一步得出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
3. 学生扮演角色,再现情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最后再由学生加工成系统的结论。
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和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有利的东西,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评价历史。如,在教学《北伐战争》一课时,探究“北伐军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这一问题时,设置了对话的情境,学生分角色扮演:
报童:号外,号外,北伐战争初战告捷,北伐军成功攻克武昌,先生,买份报纸吧。
路人甲:买一份,叶挺独立团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连克汀泗桥、贺胜桥,第四军不愧是“铁军”哪。
路人乙:报上说湖南、上海等地的農民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也纷纷起来斗争,大力配合北伐呢。
然后,学生从中归纳出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再如,在归纳“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这一问题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不可能全面总结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所有原因,因此接着设置了对话的情境,学生分角色扮演:
报童:号外,号外,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啦,先生,买份报纸吧。
路人甲:买一份,唉,如果掌握了军队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了,可惜啊。
路人乙:毕竟共产党还年幼啊,我看见外国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呢。
路人丙:唉,赶跑了三个军阀,又来了蒋介石新军阀,我们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儿啊。
学生从角色的对话中能很快归纳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 篇12
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1.角色体验法。主要是指模拟某一历史现象发生的历史过程, 或是创建一种历史情境, 来重新演绎历史事件, 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 在心理学上, 情境化了的东西比较容易感染人们, 因此,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受到历史的感染, 并产生共鸣, 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 学生通过参与历史, 可以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探究, 从而加深历史概念。例如, 在教学“焚书坑儒”一课式, 老师可以让学生站到秦始皇的位置, 去想象和思考, 是否会“焚书坑儒”?原因?
2. 多媒体再现法。人类主要通过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来获取外界信息, 其所在比例是4%、3.5%、11%、83%, 可见, 获取信息的最好途径是增加视觉和听觉。通过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可以让历史资料直观的、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经验。所以,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历史知识,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剧、图像资料、历史资料片、历史纪录片等, 以使历史情境逼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3. 语言描绘法。人们通过语言来进行情感交流、表达思想、以及传递信息。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 其最常用、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即是语言教学。“教学脑力劳动的教学效率取决于教学语言”, 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高中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所以, 老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 其语言应该饱满、真挚, 以此来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共鸣。
4. 问题创造法。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根源, 要想引起学生注意力, 并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老师需进行问题设计, 以此引导叙述探寻答案, 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 提高能力。该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在设计教学问题时, 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情境教学可以给枯燥的历史课堂带来很大帮助,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这是人教版必修的内容, 它讲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过程中, 所探索出的一个振兴中华的新文化运动,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过程、结果、及代表人物, 使学生认识历史唯物主义中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以及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此课为例讲解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 导入课程。《宽容》是著名画家沈家蔚的作品, 上面描画了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以及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此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蔡元培、鲁迅都是学生熟悉的著名学者, 老师可以让学生从画中去辨认。
2.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袁世凯称帝后在天坛祭天的图片、民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画像等, 来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的社会背景, 然后, 可以让学生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 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进行概括。另外, 通过朗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活动口号、活动阵地、代表人物、标志等内容。
3.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将《药》中人血馒头的片段与百姓家门上贴的一副对联“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 展现给学生, 从而揭露封建传统思想对人们的危害, 是非常专制、愚昧的, 以此突显出新文化运动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先进思想。通过展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的思想;通过展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吃人本质, 深刻体会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的思想;最后, 还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纪录片, 有利于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进行了解与总结。
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与计划, 同时, 应用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自主性, 以及兴趣,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和综合素质水平, 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摘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的能力, 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角色体验法、多媒体再现法、语言描绘法、问题创造法等都是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为例讲解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建情境
参考文献
[1]李桂红, 张开华.历史教学备课中要体现情感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 2014.
[2]高玉玲.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张建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J].科学中国人, 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