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深入历史

2024-10-07

创设情境深入历史(精选10篇)

创设情境深入历史 篇1

历史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并促进其个方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贯彻和运用情境教学呢?当然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是很难实现的,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

一、利用客观真实的史料,再现历史情境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它能真实的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史料包括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如讲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当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因此在教学中我引用了《一天等于二十年》这一歌谣:“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下快马坐火箭,新的记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歌谣来自民间,真实、形象的再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历史影视及音乐因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善加利用。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我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的对比,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学习热情被激发,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我要学生搜集了不少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南泥湾》、《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等。

三、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活历史情境

历史是无法返回的,学生无法对他进行直接的观察,教师应尽量通过生动形象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历史。通过讲述,要让学生似乎听得到几千年前 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震臂高呼,看得到万里之为法国吗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

教学语言要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做的通俗易懂。教学语言还要抑扬顿唑,充满感情色彩。另外,还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和体态姿势等,这有助于加强口头表述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历史情境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展示历史情境,让他们在中走进历史、领悟历史和人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发展。具体方法包括讲故事、角色扮演、形象模拟等。如在戚继光抗倭的有关内容里,我让学生讲故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学生讲戚继光独创的作战阵法鸳鸯阵时,连比带划,讲的很好,很多学生惊叹于戚继光的杰出军事才能。又如 在“巴黎和会“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各国 的计划和野心,我让学生结合插图和小字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扮演操纵巴黎和会的三句头。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兴趣很高,在活动中不仅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同时充分了解了各国正计划和野心。总之,历史情景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唤起自我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升华为目标意识,让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诱惑、新颖和回味,一旦学习摆脱了枯燥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便会进入新境界。这就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创设新情景,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去实践、去创新的。

创设情境深入历史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 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现成知识的模式开始, 而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 擦起思维火花, 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 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自己能力的愿望。

例如:引入《亚铁盐和铁盐》一课时, 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氯化亚铁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这时学生会回忆已经学到和看到的知识和现象, 总结出:观察溶液颜色和加入碱溶液两种方法。这时教师再提出:“若溶液浓度很小时, 如何鉴别?”自然会引起学生思考:采用上述两种方法都不太理想。这样教师顺理成章的介绍加入硫氢化钾溶液的方法, 引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新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感性情境——突出重点

《亚铁盐与铁盐》这一课时的重点是亚铁盐和铁盐的性质, 以往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讲解加说教的方法使学学生掌握重点。这样一方面效率低, 另一方面学生会对所学知识感到枯燥, 对学习没有兴趣, 并且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一个合适的感性情境, 让学生由所见所闻出发, 增强感性认识, 可以帮助学生既有效又牢固地掌握重点。

在学习亚铁盐和铁盐的性质时, 向学生展示一只盛放氯化亚铁溶液的试剂瓶, 通过观察发现:试剂瓶底部有黑色物质, 根据生活常识学生很快判断出是铁粉。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保存氯化亚铁溶液时要放铁粉?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再适时点拨:铁有什么性质?学生恍然大悟:亚铁离子有强还原性, 所以在保存含亚铁离子的溶液时要加铁粉防止它被氧化, 同时也说明铁离子有氧化性。

在突出重点时, 教师可以精心创设感性情境, 让学生产生疑问, 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 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从对情境的感知中产生强烈的探求动机,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然后通过积极的探究, 解决问题, 掌握重点知识。

三、创设实验情境——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 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容易突破, 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以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实验情境, 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多向交流, 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结论, 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以实验探究的方式了解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关系,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解释并准确掌握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前面学生已经了解亚铁盐有还原性, 能被氧气氧化, 但到底能与哪类物质反应还不太清楚。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实验情景:提供给学生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氯水、双氧水、碘化钾、溴化钾、硫化钾等药品及必要仪器, 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 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总结, 从而自己得到结论:亚铁离子能和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氯水、氧气、双氧水等氧化剂反应。这时教师再接再厉, 请学生讨论:你们能从亚铁盐的性质,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铁盐有什么性质?这样在学生获得新知的喜悦中注入一支冷静剂, 使学生发生思维上的碰撞, 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 激烈的争论, 得到不同结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得到结论:铁盐能与碘化物、硫化物等还原剂反应。

这样通过实验情景的创设, 既可以形成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 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 建立新概念;又可以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

四、创设开放情境——巩固新知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创设开放情境, 使学习者在头脑中把新旧知识和科学概念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 建立新形象, 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再接再厉地完成知识的迁移训练, 达到总结和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了解“Fe2+和Fe3+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 学生知道:因为氢氧化亚铁遇到空气中的氧气会被氧化为氢氧化铁, 所以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关键是隔绝空气, 只要隔绝空气就可以较长时间保存氢氧化亚铁。这时创设开放的情景,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畅所欲言, 得到不同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把滴管伸到液面以下;在溶液上加苯, 使用以下仪器等。通过这样的实验展示和讨论, 总结、巩固和运用了新知,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

思维深入,情境创设的真正含义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思雏发展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编排了《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邹韬奋)等五篇亲情课文。单元写作编排是“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教参阐述: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即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

此内容我们学校有个“经典课例”:

其流程简述如下:一、从叙述1990年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坠毁缆车中一对年轻父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双手托起幼小儿子的故事导入,并播放韩红为此创作的歌曲《天亮了》,让学生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二、学生回忆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片段,在班上交流,教师随机引导认识深入;三、播放彝人制造的歌曲《妈妈》,让学生在深情的歌声中回忆当时的画面,教师在学生描绘时相机指导,完善细节描写:四、教师叙述自身经历,与学生情感共振,将气氛推向高潮;五、再次播放歌曲《妈妈》,要求学生在歌声中写一段想对父母说的话;六、提出写出要求,学生进入写作实践。

此课例经由一位年轻老师演绎后参加省级赛课,获得很好的名次。课堂上学生绝大部分泣不成声,而听课老师几乎无一不眼中含泪,此课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学校这一教学内容的“教范”。

笔者也曾几次搬用,在同样享受几次“课堂成就感”之后,不得不终于理性地正视一个一直被忽略的问题。此附学生习作一以作说明:

愿意放手的爱

不知何时,老爸和我有了共同的“语言”——听歌,而且我俩都爱听那首歌……

暑假的一天,我打开电脑。放着那首我最爱听的歌。这时爸爸轻轻地敲开门,坐在我的旁边,情不自禁地说:“这首歌还蛮好听的!”不知是扣人心弦的音乐,还是令人浮想联翩的歌词吸引住了他,一向严肃的父亲不成腔调地哼起来,很认真的样子。我看着父亲。突然,脑海里的一幕幕被“挖掘”了出来……

我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去北京。一路上我总是发牢骚:“都是老爸出的馊主意。要我独立,明明是整我……”。窗外艳阳高照,太阳尽情宣泄着不满之情,把花草都晒蔫了。

火车刚一停下,我就看见了一个人,烈日照在他头发稀疏的头顶上,汗水已在白色衬衫上定了居,深一切浅一块,他不停地掀翻着衣角,并焦急地张望着——是父亲!透过宙子。我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不是太阳光辉的点染,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就是自发!

我一走出车厢,父亲便在人海中搜寻到了我。他赶紧从我肩上脱下旅行包,冲我微微一笑,那皱纹便显现在历经沧桑的脸上。“外面热吧,咱们快些走……”,他紧紧拉着我的手,在人流如潮的过道上穿梭着。嘈杂的声音无法阻隔我感受父亲的心跳……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歌声把我从记忆中唤醒。曾经不懂父亲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人生为了谁……

我一切都懂了,我抓住父亲的手,感觉父亲是如此高大,平易近人。有一种爱愿意放手,它愿意把生命化作山,化作火,化作灯,照亮我独自前行的方向,陪我一生。那就是父爱。

从习作中我们看到,学生的情感而充沛真挚,细节把握准确到位,认识也很深刻;但读来读去,总感线索模糊、构思肤浅,似乎就差一层“调理”,而且,这“调理”——正是结构问题!

这个现象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出现,又在不同届次的学生身上出现,使我感到此课例可能存在不足。

第二次解读开始于对此次作文的评讲思考。

经过苦思冥想,我想到了一个思维方法:抓住“变”与“不变”。其流程简述如下: 我首先给学生举例:如果一位的母亲曾经很热衷于给女儿织毛衣,有一天突然喜欢上了做菜,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做了很多猜想,一个学生的发言让所有人大呼精彩:可能是女儿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从喜欢毛衣转到了喜欢美食上。

我表示了赞许。又问:一位母亲从来节俭,这天却大方地去给儿子去买昂贵的篮球,尽管买篮球时翻来覆去检查,惹得店主都嫌烦,为什么?

这次学生回答得很顺当:因为母亲爱儿子,可以为了儿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我顺理成章地进行总结引导:一个人的性格、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有改变,那一定是爱使它发生了改变。这个世界,如果说还有一种爱可以深入骨髓,可以让人忘记自己改变自己,那一定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抓住变化之表现,写出不变之情感,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呢?

学生显得有点兴奋。我接着要求学生从课本里找例证,学生很快找到了:

《背影》里,家境变了,地点在变,父亲的爱没变。《枣核》里,国籍变了,生活条件变优裕了,但爱国之情没有变。《我的母亲》里,时间在变,场景在变,但母亲对我的爱一直没变。

有学生补充:《背影》里,还有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在变,从开始的毫无感觉甚至“暗笑他的迂”。到后来流着泪理解感激,这使得文章的情感有序地走向高潮。《我的母亲》里,母亲爱的方式也在变,从背着看灯、讲故事,到严厉管束读书,无论那种方式都是一种爱。

她的发言博得了教室里热烈的掌声。我也由衷地赞叹:“你解读得非常深刻!”

接着,又有同学从自己的阅读里找到了验证:

一篇叫《疯娘》的文章,疯了的妈妈不管处境如何变化,总忘不了给儿子搞山果;一篇叫《落枕》的文章,母亲为了治“我”的落枕,换去了枕头里的东西。

我及时引导归纳:同学们是不是总结一下,我们写作时,可以“变”什么,什么“不变”?

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结论出来了:

可变的有家境、季节、场所、性格、习惯、爱好;身形、脸庞、眼神、“我”的年龄、个子、心理、兴趣等,不变的是爱。

课堂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我趁热打铁:看来,这的确是个好方法。有一个同学的题材很好,但没有写好,我们是不是用这个方法来试着帮他重新构思一下。

我说出了那个学生的情景:拐角遇到爱。妈妈(爸爸)在拐角处等我。

一会儿的功夫,孩子们就纷纷兴奋地举起了手。

一个学生说:可以变一下季节。我记得我的妈妈在校门口接我时,不同的季节手里总拿着不同的东西,夏天是一瓶冰镇矿泉水,春秋两季是防冷暖变化的外套,冬天则是一个热水袋。在我构想中,是不是可以将在拐角处等待的妈妈写成站立四季的一棵树,她手上的东西。则仿佛分别是春天的绿芽、夏天的绿荫、秋冬的太阳。

一个学生说:我想变换一下妈妈的身体。我妈妈近几年肺不好,老咳;家里这几年经济也不好,妈妈老不肯治,每次冬天看到她在校门的寒风中等我,听到她的咳嗽声,我心里总在流泪。

她的深情让孩子们陷入了沉默,而后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又一个学生发言:我想变化一下妈妈等待的地点。上初中了,我开始想独立,觉得妈妈天天到校门接我有碍我的面子,便叫妈妈不要来接了。细心的妈妈觉察了这点。第二天,她便等在了校门不远处的街道拐角处。当我看见妈妈在拐角的阴影里有意识地避让同学们的目光,我忽然明白了,妈妈的退让其实是一种深沉的等待。等待我逐渐成熟。

再一个学生说:我想从小学写起,通过时间与妈妈接我方式的一些变化表现妈妈对我的爱。比如,幼儿园时,妈妈趴在门栏等我,一见我就紧紧把我抱在怀里;到了小学,妈妈则是在校门对面等我。牵着我的手回家;现在,妈妈则是在校门不远处的拐角处等我,接我的方式是肩并肩地陪我走回家。这抱着、牵着、陪着的过程。看起来身体的接触越来越少。但心的距离一点儿没变!

教室里又是一片掌声……

整一堂课,孩子们处在深情与兴奋之中,掌声不断,神情雀跃。接下来的修改当然十分顺当而迅速了。此附前面习作的修改文:

遥望的爱

爱,不一定要靠近。——题记

老爸秃顶,几缕稀疏的头发盖在头顶上,遮不住躲躲闪闪的无奈。

老爸向来严肃。那年叫我独自去北京找他,一路颠颠簸簸,骄阳当头,疲惫不堪到达车站。父亲在人海中搜寻到我,只是淡淡一句:“外面热吧,咱们快些走……”人流如潮的过道上,嘈杂的声音阻隔了我感受父亲的心跳……

老爸工作忙碌。春天北上,冬末南下,一年到头没几个日子陪我。很多同学都依恋一根电话线,因为那里面有他们爸妈最可靠温暖的声音:我枕旁的电话却整日沉寂着,宛如一个漂亮而无用的摆设。老爸说,男子汉要独立成长。

老爸五音不全。他高兴起来只会哈哈大笑,陪客应酬会拼命为别人鼓掌。但他听不得我唱歌,厉声喝道:“唱什么唱!有时间多学习……”他的世界没有音乐,全是喧闹、挣钱。

他似乎只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起点,在给了我生命之后,便不再和我同路。

豆芽菜一转眼长成小树苗,不过是几个春秋的事,我进入初中,也已开始不再将父亲的距离放在心上。

那列昂然前行的火车却掉了头。

暑假的一天,我打开电脑,放着那首我最爱听的歌。这时爸爸轻轻地敲开门,坐在我的旁边,情不自禁地说:“这首歌还蛮好听的!”不知是扣人心弦的音乐,还是令人浮想联翩的歌词吸引住了他,一向严肃的父亲一副很认真的样子。我有些惊讶,又有些失笑。

那天推门,发现屋里的老爸竟在认真学着这首歌!他不成腔调的嗓子左右奔突,努力捕捉着那令他痛苦的音符,停一句,想两下,记两笔,哼三下,又听两遍。什么时候,那个遥远的老爸可笑地和我拥有了“共同语言”?

忆起一些更多的细节。似乎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枕边的电话也渐次活泼起来了,有老爸来自各地的汇报:有几次回来,老爸严肃的外表悄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眼神里陌生的热切;更有一次晚上,听他跟妈妈在房里偷偷讨论:“儿子大喽,不知他喜欢不喜欢我……”

突然间便明白,这是一份遥望着的爱,爱着我的爱,喜欢着我的喜欢,牵挂着我的牵挂。

曾经不懂父亲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人生为了谁。……现在一切都明白了,有一种爱愿意放手,它化作沉默的山,化作炽热的火,化作了遥望的眼神。

现在,它又化作了灯,照亮我前行。

[教学反思]

两次解读的不同效果,给了我一个作文教学的有益启示:思维的深入,是情境创设的真正含义。

作文指导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写作目标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此思考、联想、拓展,打开思路,进入写作状态。不可否认,原先写作指导课例,其情感调动的效果十分明显,充分情境设置与氛围渲染深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很快找到了生活中的动人细节并产生写作冲动。然而它在谋篇布局上的指导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调动了情绪不等于教会了写,明白了“写什么”不等于懂得“怎么写”。由于思考不深入,学生思维只停在“感动”层次上,这样的情境仓Ⅱ设是肤浅的,

那么,情境创设怎样才能使思维深入呢?

(1)正确的解读,是将思维引向深入的前提。仔细想来,“细节”主题的指导,一定程度上是对“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错误解读。虽然“细节”比较切合“闪光瞬间”,也容易使学生有认识和写作的抓手,但“截取法”的含义并不是只要“闪光瞬间”,而是圈定“闪光瞬间”加以表现的一种“选材方法”。“细节”的解读最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细小的画面和情绪的终端,从而导致构思理性的缺失。

(2)恰当的思维切口,是实现思维深入的有效手段。我的评讲课例,找到了一个“变”与“不变”的思维切口,尽管没有媒体的多感官调动,但它显得很实用和有趣,它如一支杠杆,撬起了学生的兴奋和思维运动。从写作技巧上讲,文章的结构方法有很多种,悬念法、片段法、对比法、顺叙法、倒叙法等等,哪种才是“合理的”结构?“变”与“不变”的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灵感”,找准写作发力的“点”,此时,“最合理的结构”自然而然地产生。因此恰当的思维切口,比刻意灌输学生结构意识,更让学生接受。

(3)递进的热身训练。是实现思维深入的重要途径。作文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思路、进入情境、产生写作冲动,适当的热身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得到修正、思维得到引导、情感得到调动、热情得到鼓励。我的评讲课里,“变与不变”结论的得出、验证、操练,递进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一步一步思维活跃。最后“变动”拐角情境的环节,使得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思维高度活跃,顺理成章地进入写作状态。

创设情境深入历史 篇4

论文关键词:创设情境历史课堂教学作用

论文摘要: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不可疏忽的环节。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到影响一堂课质量的高低本文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课堂教学,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有利于增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迁移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各个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的历史教师,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活动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反思。想想我们历史教学的日的是啥?它的功学价值又是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又不得不让我们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全面领会其精髓。然后围绕历史教学目标,创设最理想的教学情境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任务,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丰收!同时,我们要明确课程改革最终是发生在课堂上。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做文章,将真功夫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成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关注课堂教学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课堂是由一个又一个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的情节构成的,这些情节应该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个片断。在富有启发效果的教学方法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同时也使得三维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这一话题略陈管见: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大概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明白的道理吧!单从历史学科的内容来讲,它距我们多么的遥远,又多么的陌生哟!然而对一个从小学刚进入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陌生的事物是如此的繁多:学科多了,学科的难度大了;同学多了,同学的情况复杂了;老师多_r,老师的要求高了;环境变了,适应性要增强了;自己长大了,心里也叛逆了等等。这些看似级别的升高,实则是对学生要求的提高!加之在一些地方中考时,历史学科遭遇尴尬(分值少或者不计入录取总分),一些人认为学不学好历史学科无关紧要,这无形中使孩子们学好历史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是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学好历史,让每一位学生走进历史的殿堂,感受历史的魅力!但在情境缺失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而目出现的,不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是很不容易激活的。因为那么小的孩子认为那么古老的人物事物对他毫不沾边,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让他们在感兴趣的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没有情境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教师不求助外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效果往往不理想。可以说创设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使每一位学生慢慢对历史感兴趣,慢慢爱上历史这门学科,如果你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说明你的教学是成功的!当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设问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谜语情境法、音乐配合情境法、角色表演情境法、直观实物演示情境法、多媒体播放情境法等等。

2有利于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过去完成了的事,是不可更改的内容。教师如果直接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不进行情境化的教学,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就会显得很生硬。这样,掌握起来也较困难,更容易忘记。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创设好课堂教学情境,即便是时间长了,也容易使学生因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回忆起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准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3有利于增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标》的三大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所有人的`情感对人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还反映的是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态度是指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设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是把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易理解的场景再现出来,而这些场景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历史学科的课堂情感的因素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心及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点拔,使学生明白道理,从而受到情感意识的熏陶,也有意无意的增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有利于帮助学生迁移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既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应用知识的条件及其变式,从一道题想到一类题,从一节内容想到一章内容,从一章内容想到一本书的内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入、实物、罔片、模等的充分利用来实现,尤其是微机软件进入了课堂,使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优先的可能。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我们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问题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

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非常重要,关于于声音,你们还有哪那些疑

问?”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

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等等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

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

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感受美 篇6

详细介绍:

一、有关背景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费品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二、实施 激趣引题,感受美 师:你们知道有哪些船? 生:轮船。生:货船。生:军舰。生:潜水艇。生:帆船。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的? 生:所有的船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是在什么地方? 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它在天上。出示图〈一〉

师:图上画的是哪里?谁坐在那里,她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无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

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师充满感情对学生说:是呀,在晴朗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整体感知,再现美 配乐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小女孩乘着小小的船看见了什么?

生:在小小的船上小女孩看见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生:我看见许多星星向我眨眼睛。通过这段绘声绘色的讲述,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初步体会到月空的美。

通过这一环节教学,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使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师:请小朋友在组内轻轻地把儿歌读一读,要求做到

1、将生字的读音读正确。〈读一读〉

2、数一数有几句话,编上号码。

3、议一议:小小的船儿指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儿歌中的小小的的船儿是月儿。小女孩乘着月儿看见了星星与蓝天,现在请每组组长带领小朋友再读儿歌,然后完成桌上的填空,把正确答案填好,看哪组又快又好。(用拼音填写)各小组自学,填空。

____的月儿,____的船,____的船儿_______ 我在_________船里坐,_____看见____星星_____天。师:现在,我们来做“你问我答”的游戏:

师: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师:小小的船儿怎么样?生: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 生: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师: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生问——生答〉 学生的情绪高昂,争当小老师,争当小评委,在这里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品词析句,体会美

师:老师有个疑问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好吗?这里为什么要加个“只”,比较: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体味其中原由,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学生自己体会领悟,最后真正明白了。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有了“只”以后,说明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生:多了一个“只”读起来比较好听、读起来比较顺口。生:有了“只”以后,说明了小女孩只有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除了星星蓝天外什么也看不见了。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天空太美了,小女孩被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吸引住了。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被一闪一闪的星星包围着,她感到天空太美了,她陶醉了。

师:是啊,夜空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小女孩在这么美的夜空中陶醉了,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为图配音,把天空的美读出来,并加上动作。播放《小星星》的音乐

分组尝试读——其他小组评价——指名范读,模仿——全班一起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夜空的美,不过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小朋友,蓝天上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以外,还像什么?生:这月儿弯弯的,像一条香蕉。生:这月儿小小的,两头尖尖的。

生:这月儿像小船,也像镰刀。生:这月儿有时候还像细细的眉毛。

师:那小女孩为什么觉得月儿像小船而不像香蕉和镰刀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能吃,不能坐。生: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

生:因为月亮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小船也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

生:还有天空是蓝蓝的,大海也是蓝蓝的。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因为大海很大很大,很广很广,天空也是很大很大,很广很广。生:说月儿像小船,因为它离我们太远了。

师:说得真好。(展示图)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描述:小女孩看见夜空中这一轮弯月,两头尖尖的,多像一只漂亮的小船,她想:要是我能坐在这小船似的月儿里看看美丽的夜空景色那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她仿佛看见辽阔的蓝天变成大海,月儿变成小船,自己坐在小船里观赏着美丽的夜空景色。接着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天台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的星星,又有月亮,你觉得月亮像什么?请同学眯着眼睛,听着琴声,有什么感觉?(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都看见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大门,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

三、讨论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2、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教学不能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不能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本案例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形式?

四、简析 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一一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为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那就要把诗歌描写的意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这中间就需要运用情境教学了。因为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爱憎和感叹。诗歌描写的场景和儿童生活的经验,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关的。在教学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将诗的意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沟通。儿童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教学从这儿入手,利用儿童的积累唤起儿童的亲切感,他们就会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状态,进入诗境。皮亚杰在《教育心里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因此,起始课的审美诱导,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借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审美内在动力。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在上面的教例中,因为孩子们喜欢唱、喜欢跳,特别对自己学过的曲子,在语文课上出现更觉得新奇。因此便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感受那满天的小星星,多美啊!用这种艺术的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孩子特别亲切,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这段导入,把诗的内容,诗中的景一一月亮,诗中的人一一那个看月亮的小朋友“我”,连同写诗的人都揉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进到这诗境中。最后让学生为图画配上声音,目的在体会图中小女孩轻松、欢快的心情,以及被那美丽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激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想象自己也坐在月亮船上,邀游于闪烁的星空,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愉快。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现出来。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如上教例“你问我答”的游戏中,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好问句。这里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剖析 篇7

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社会上对于历史教育的偏见, 认为学好外语、数学、语文才是最重要。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历史教育一直被冷落, 要知道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才能更热爱自己的祖国, 还能够以史为鉴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 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来背诵历史。情景教学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创设情境在教学方面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 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激情四射, 台下的学生就如同麻木一般的一言不发, 听老师讲课就如同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想而知。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 是新式的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一堂课中开始最重要, 一个好的开始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的状态, 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像磁铁一样牢牢的吸引住, 一些实践可以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积极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渴望追求新知识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时时拥有这种心理状态, 愿意上课而不是期盼下课。在引导时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难题和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知新知识的急切渴望。但是教师应该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导入这种课堂气氛, 不能强硬穿插, 要能与整堂课所教的内容和想要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完美的结合到一体。这就达到了快乐教学高效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进而在学习历史或其他方面的知识时能更好的投入, 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学进行革新, 这是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 教师要高度的重视。

三、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时的具体细节

1. 轶闻趣事引导学习兴趣

历史看似枯燥其实很有趣味性, 但是教学课本上只是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进行了记录, 没有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上课之前把要讲的历史事件的相关故事搜查详细, 并修改成与之有关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历史事件传授给学生, 完全不用背诵就能将知识牢牢掌握住。例如:讲“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把这些国家在现在地图上的标注应用起来, 把各国现在所在的省市联系起来。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带领学生却烈士陵园或者纪念碑等地方进行立体化教学。很易于学生记忆,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的的同时还使学生缓解了压力。

2. 学生互动是主导

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部分, 一切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如何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呢?那就是学生互动, 也新式课堂的要求。具体的实施有以下几种:

(一) 学生进行历史情景的再现, 在讲解某些生僻难理解的历史事件时, 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由学生扮演具体人物进行历史情景的模仿, 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二) 学生讲课办法, 在教学中可以有学生讲解部分课程。由学生自由结成小组, 对所要讲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和搜索资料, 并由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个人进行讲解。这样做使学生完全主导了课堂, 对历史事件的讨论和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完全掌握了。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和台上表现增强自信心。

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

在教师授课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情趣。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尊敬、互相信任, 让学生爱上学习。在师生之间, 教师应该主动用自己的真诚和良好的教学去赢得学生的亲睐,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满腔的热情能够打动学生, 让学生真心喜欢学习你的课程。这样就能和学生成为一个整体, 教师可以在愉悦中教学, 学生可以快乐的学习, 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在一种没有愉悦, 没有温暖的课堂上, 教师教课也不会教的出色, 学生学习也不会学的认真。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材施教, 经常和学生沟通, 这样才能更好的授之于渔。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教育而言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 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教育部门要注意教师的职业化教育, 培养新课标所需要的人才。注意引入年轻教师, 年轻教师更加富有教学激情和教学创新。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经验的积累, 要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使教学方法更加适合与学生。

五、结语

历史教学新方法的应用会是历史教育开创一个新局面, 是历史不再是难懂枯燥的文字, 而是活灵活现的历史画面。历史教育知识教育的一小部分, 传统的教育方法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才能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才能使中国的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 才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是世界的十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的历史积淀丰厚。学习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对于中学生来说, 学习历史更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必然要求, 然而由于历史的繁琐以及内容丰富很难被学生掌握, 这也是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为此, 本文中详细介绍了一种历史教学的高效方法——情境教学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拥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三部曲《.文教资料》.2009年24期

[2]张晓冬.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年3期

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 培养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可以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这可以达到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初中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

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二、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教师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教师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人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通过多媒体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

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在运用微机设计的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及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篇9

梁柳清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但问题情境创设我同意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2.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4.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6.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篇10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单纯依靠老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用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作为语文教师,我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分别给学生一周的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在班上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活动,开办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春游、秋游、我们的节日的实践活动、运动会、艺术节表演等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进行体验。

二、通过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真实感人。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亲口尝

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千世界,水果品种繁多,它们的外表也不尽相同。通过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课堂上我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三、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

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尤其注重的是以积累语言丰富想象为主。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于语言的积累我的做法如下:A、定期检查:首先建立班级读书角,并进行借阅开放,看书后收获体现在《读书记录卡》中,除了填写记录卡当然还要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课外摘抄古诗、精彩片断、名人名言,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长期积累,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B、互相交流:利用班队课、活动课开展《与好书交朋友》的朗诵会、故事会;每月读一本课外读物并制作《好书推荐卡》;定期举行好书交流会,让学生把看过的书中的一些好词佳句在班上诵读展示;开展读书感受交流会,向大家介绍自己读书方法读书收获,并且组织讨论,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以达到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目的。C、学有展示:展示《好书推荐卡》《读书记录卡》,组织评

选“读书达人”。通过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见识越来越广。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实,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外,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写作的兴趣,现在能把以往的“要我写”变为今天的“我要写”。

上一篇:刘同的语录下一篇:“奥运与北京发展论坛”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