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说话情境(精选5篇)
创设说话情境 篇1
口语交际是低年级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说话氛围,就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信息,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说话的能力。
一、通过文中图画创设情境“想象说”
儿童喜欢图画,他们看到图画就会感到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要是把图画带进教室里,就是哑巴也要说话了。”现今,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画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话。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zh ch sh r》中的插图:一只狮子想要吃小猴,树上的另一只猴子看见了,伸出树枝让这只小猴爬上了树。图画内容非常适合用来启发学生编童话故事。在教学中,我按照一定的顺序引导学生去说。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插图,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然后再启发学生编一个有趣的好听的童话故事。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学会了拼音字母的发音。
二、通过文本语言创设情境“模仿说”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也可以从模仿起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阅读、识字等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比尾巴》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告诉学生动物尾巴的特征。在导入课文时,我用故事创设情境:“森林王国一年一度的动物大会又要开始了,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比尾巴’,现在请小朋友们现场当裁判。”随后,我又出示课文中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评评“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等,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由于故事导入本身就吸引人,教师又使用了精美的图片,所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他们很快开始了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
当学生完全读懂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继续创设情境:这次大会吸引了很多动物来参加,它们的尾巴又是怎样的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兔子、小猪、小狗、老鼠、燕子、乌龟、小鱼、金鱼、狼等图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模仿课文编说儿歌。如:谁的尾巴尖?谁的尾巴圆?谁的尾巴好像小剪刀?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好像一把扇?谁的尾巴翘?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好像一朵花?
因为有文本句式的参照和直观形象图片的观察,学生的思维会被调动起来,很快一首首新的儿歌就会在他们的口中诞生。如:“兔子大兔子小,免子的尾巴长不了。”“猪肉香猪肉甜,小猪的尾巴会绕圈。”“小狗跑小狗跳,小狗的尾巴往上翘。”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都出自天真活泼的孩童之口,他们即兴创作,兴致很高。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颇有创作的成就感。
三、通过课文“留白”创设情境“补充说”
有些课文,为了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语言艺术效果,有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体悟。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说话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语言所描绘的意境中,引导学生选择角度,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备,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去弥补文本在描写时所留下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木兰从军》一课,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文中写道:“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段话写了“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而家人当时是如何阻拦木兰的?木兰又是如何一一说服家人的呢?文中却一点儿都没有写到。这就是课文的空白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此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我是这样动情描述的:“就在国家危难,全家人忧心忡忡之际,木兰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在木兰那个时代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呀!当木兰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家人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如果你是木兰,你会怎样一一说服家人呢?”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进行互动说话练习。
弟弟第一个叫起来:“姐姐,你是女孩子,怎么能去打仗呢?我是家中的男子汉,还是让我去吧!”
花木兰坚定地说:“__________!”
父亲反对说:“木兰呀,我虽然年老多病,但我还是能上战场杀敌的,还是我去吧!”
花木兰仍然坚定地说:“_____!”
母亲流着眼泪说:“木兰呀,你一个姑娘家,娘怎么舍得让你去呢?你还是别去了吧!”
花木兰依然坚定地说:“_____!”
这样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处创设情境,用亲切的语言引入说话练习,既能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还能开掘情感的源泉,使学生较好地蓄积情感,为学习下文打下情感基础,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四、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拓展说”
低年级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了关于季节的识字课文,并配有精美的图画。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的拓展说话。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秋游》一课前,我安排了一次秋游活动,请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找秋天。在教学课文中的“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一段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稻子黄得怎么样,高粱红得怎么样,棉花白得怎么样”,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秋天的田野里还有什么,是怎么样的。因为有了生活的积累和一定的认知水平,这时学生说出的内容都很精彩。
此外,联系生活创设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感知和生活积累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说得真实、说得有趣,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创设打电话、问路、购物、采访等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交往的技能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技能,还丰富了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真可谓一举多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拓展说话,所选择的话题必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这样学生才想说,才有话说,才敢说,说的语言、内容才会丰富多彩。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说话的源泉,如果离开了生活,说话就成了无源之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也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契机,创设情境,多给学生练说的机会,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学生想说、敢说、乐说、善说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培养,并为今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设说话情境 篇2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三年级的小同学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在一堂音乐课上,我就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情境。在欣赏《木偶的步态舞》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故事情节创编动作,同时配上 音乐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随后的歌曲学习《一只短笛轻轻吹》时,我又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羊、牧童、小鸟,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并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这样,通过各种表演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创设多元途径,开发说话潜力 篇3
低年级孩子说话时往往脱口而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缺乏中心和条理,主谓重复、用词不当……针对种种现象,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本人认为要尽量创设多元途径,开发孩子的说话潜力。
一、复述故事练说话
复述是模仿语言的最好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那些妙趣横生,富有情趣的故事尤其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经常选择一些诚实勇敢、勤奋好学内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神笔马良》等。用以下几种方法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复述出来。
1.线索复述帮助学生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如:绘出板书、编写提纲,让学生沿着线索,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复述。
2.看插图复述出示与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复述。这样的复述训练,学生乐于参与,而且训练效果好。
二、具体感知练说话
低年级学生信息的获取必须依靠具体的直觉形象。进行说话训练时,要努力创设条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具体的事物,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一年级《找春天》的口语交际,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春天,说出春天的特点,可让学生到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引导他们摸摸春天里的事物,听听春天里的声音,闻闻春天里的香味……有了直觉的形象,学生说话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语言也有了更加真实浓厚的感情色彩。
三、观察插图练说话
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图文并茂,便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话,是低年级说话训练的重要途径。教材中的插图形式多样,有单幅说话,多幅说话,多幅编故事等,这些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有步骤的说话练习,说话能力确实得到逐步提高。
四、巧用文本空白练说话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生动有趣,内容编排巧妙,设置了不少悬念。这给孩子提供了许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语言的空白。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说话。
1.文中空白处的“说话”。如教学《两只狮子》一文,“小狮子整天刻苦练习本领。”课文只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具体说说小狮子是如何练习扑、撕、咬等本领的。
2.课文结尾处的“说话”。有些课文的结尾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教师可利用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续编故事。如:讲读《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后,可以以“小灰兔变了”为题,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给了孩子说话的机会,又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
课后作业处的“说话”。有些课后作业既是课文的延伸,又能为学生提供说话的空间。如:《兰兰过桥》一文的课后练习,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学生从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对未来桥梁的设想。这样的话题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参与实践练说话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说话情境,入境互动,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又可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如:商场购买物品、家里待人接物、景区充当小导游等,让学生自然融入生活情境,能让孩子产生主动说话的欲望,又能加强说话的互动能力;同时,结合课堂,创设说话情境,也能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如:教学《小熊住山洞》一文后,可以设置“给小熊一家送鲜花”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登台表演,也可以轻松达到说话的训练效果。
六、积累词汇促说话
说话训练离不开语言词汇的积累,缺乏丰富语言的说话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语言积累是一个逐渐聚集、逐渐消化吸收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语言的积累,可从以下途径进行:
1.加强课内外阅读。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推荐适宜孩子年龄特点的读物,通过课内外阅读,摘录好词佳句,精彩语段,积累语言材料,才能进一步掌握表达技巧。
2.拓展积累途径。语言教学的途径是多元的,词汇的积累也是多元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如: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拓展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空间和渠道。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等活动,以实际运用促进语言的积累。
3.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精彩语言,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还要鼓励不善言辞的学生大胆参与,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大好到说得比较好,帮助学生树立语言表达的信心。总之,教师要重视小学低年级这一语言发展的黄金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参考文献:
创设说话情境 篇4
情境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它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 加入人的情感和认知成分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环境。我对情境的理解是:情境是以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为基础, 独立于人和物本身属性以外的一系列带有情感因素的特殊组合。情境的创设, 总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创设, 主要是利用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 作用于思维的流畅性、广深性、发散性, 以及解决问题的搜索性和调控性, 比如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究式情境, 等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内容呈现方式及合作交往的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 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氛围, 充满激情、活泼热烈的交往场景, 情真意切、陶冶心灵的艺术氛围, 相互悦纳、宽松和谐的心理沟通。
二、感知生活色彩——走进校园情境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绚丽多彩的, 美丽的世界如何让学生走进它, 了解它。对于刚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 美丽的校园就是最好的说话、写话素材。记得在指导写话中有这样一题:
1.秋天到了, 满山的枫叶是 () 。
2.春天的迎春花开放了, () 的, 真好看!
3.奶奶的头发是 () 。
(1) 雪白雪白 (2) 火红火红 (3) 金黄金黄
批改学生的作业时, 发现有的对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答案写混, 可见学生还没有了解这两种植物的颜色, 怎么办, 正好学校就有这两种植物。趁着上课的时间, 我迫不及待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这时有几个学生就纳闷地问:“老师我们上课了你要带我们去哪里?”我说:“走, 今天我们的课堂在校园中。”
来到校园中迎春花前, 有的学生说:“小黄花, 真好看。”这时一个学生好像知道这是迎春花, 他自信地说:“这是迎春花, 不是小黄花。”我说:“对, 你看迎春花的颜色, 美吗?你的小脑袋中, 想到了什么?”
生:“迎春花真漂亮, 颜色就像我的黄裙子一样美。”
生:“迎春花开花时, 是一串一串的, 太漂亮了。”
生:“哦, 我明白了!这就是像金子一样的颜色, 金黄金黄的。”
原来学生不了解迎春花是什么颜色, 怎么会填好题目呢?记得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对“作文”有这样独特的见解:“一个人在对于任何题目能够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先熟悉那个题目, 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 或者叫一个聋子去谈音乐一样愚蠢。”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找到迎春花、枫叶的颜色, 才能理解“火红火红”、“金黄金黄”的真正含义。
三、文本动静结合——感受自然情境
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动画、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的静止画面, 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草原的早晨》, 我借助课件展示一张张、一幅幅美丽的草原图时, 学生一声声地“哇!”“哦!”地惊叹声着, 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球, 这时我适时点拨:“看到这么美的草原, 你想说什么?做什么?”一双双小手你争我抢地举起来了。
有的说:“我也想去看看那美丽的草原上的天空。”
有的说:“草原的大马, 我想去骑一下。”
有的说:“我想在草原上的蒙古包中睡上一觉。”
此时, 美丽的草原已经深深刻在学生脑海中了, 文中的无声的语言已经转化成了学生心中向往的天地。
四、碰撞学生心灵——感悟生活情境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注意力容易分散, 为了使他们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张口说、动手写, 教师要努力创设出语言表达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并启发灵感,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教学《奶奶的白发》时, 学生深有感触, 和文中的“我”有同样的生活体验——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 和奶奶的感情很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奶奶, 看看她每天做都什么呢?看看她的头发和双手?
第二天和学生交流, 学生有的声音很低沉:“我的奶奶每天都帮我送到学校, 帮我背书包。真辛苦!”
有的学生说:“奶奶的手上的皮都皱起来了, 我觉得奶奶老了。”
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的奶奶头发也白了, 也是为我们操心的。”
还有的学生不想说, 但默默地在听别人表达……
这时我想: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奶奶的样子, 奶奶每天为他们操心、忙碌的样子都刻在了学生的心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心灵的碰撞是最好的体验, 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才能更加乐于表达心中的情感。
学生有一双灵慧的眼睛, 灵巧的双手, 只要我们教会孩子们学会发现, 忠实自己的心灵, 乐于表达, 学生才能真正感到说话和写话是一件快乐的事。
参考文献
[1]戴圣良.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 2005-06-01.
[2]方绳东.小学低年级写话新思维[J].教育科研论坛, 2010-04-20.
情境创设的原则 篇5
情境创设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化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创设情境,使该情境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创设的有关原则
情境创设是需要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开展的。有什么样的原则就会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目标性、主体性、真实性、激励性、多样性等几个方面,这些原则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原则是基础,也是动力;是关键,也是目标。
1、目标性原则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在教学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即“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这些目标有机整合在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 物质的量”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设计了“ 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方案,让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学习了“物质的量”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情境设计要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 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2、主体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基本着眼点是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情境教学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高度审视情境,创设情境。它力图将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由于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活动的需要,具有主题明确、情感伴随、自主发展等鲜明特点,因而它极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发现,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可以说,正是这种优化的情境,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开辟了一种现实途径。从这一点来看,情境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利用优化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提高的教学过程。
3、真实性原则
为了使学生有意义、有目的学习,情境创设可以建立模仿真实活动的学习情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任务常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实际感受无关,这种任务脱离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自身并不起很重要的作用,很难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有意义的学习。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基础的真实情境是很有必要的。真实的情境通常是日常生活的活动,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潜在的动力资源,它常常以问题为基础,将真实的生活和现实问题展现出来,学生就有可能估计他们正在学习内容,怎样运用所学的知识等,而情境本身则通过帮助学生形成对情境意图的察觉,指引学生的活动。
对于简化了的脱离真实情境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时就感到困难,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但有时候,真实的生活情境未必都能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呈现,借助于信息技术设计的逼真、仿真的环境和虚拟实境来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未尝不可。虽然信息技术创造的并不是现实发生的场景,但它是真实场景的再现,是模拟的真实环境,对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真实活动同样是有作用的。
4、激励性原则
情境创设中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长久深入的开展学习。现有讲授式的教学、被动的学习和形式化的测试让学生学习日渐不堪负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随之颓乏,学习能力也日渐缺乏。
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使情境向学生提供支撑,以促进他们对已体验到的世界进行有意义建构,有助于发挥学生互动和持续的激励作用。激励既是教学过程的需要,也是情境创设的需要。情境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活动,并向其提供知识内化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拓展其认知可能性,有助于元认知技能的发展和提升。
情境创设的激励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既要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设计得当的教学情境应该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合作。
5、多样性原则
情境创设是丰富和多样的。情境创设若是单
一、格式和程序化的过程,是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的。情境创设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而选择和组织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始终一成不变,再好的、再生动的情境也会变得乏味。
例如:蕴涵化学史料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创设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实物情境、实验情境、科技情境、新闻情境、故事情境等,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保障。
情境设计往往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进行,因而有人误以为,设计情境就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出新课。实际上,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情境不应该只在讲解新课前发生作用,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为此,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明晰。
二、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创设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认知规律,有意识地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营造最佳的学习场合和环境。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便于更广泛的使用和推广。
1、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各种主客观条件和手段,让学生获得化学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需要教师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开发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开展教学。
与物质结构、组成和性质相关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稀有气体的发现历程”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酸雨、温室效应”等社会热点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等学科知识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化学学习能力。这些,都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为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
2、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使命和责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需要逐步培养发展提高的过程。情境创设中,十分注重的是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探究,感悟理解知识,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养成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科学品质。
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联结,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素养。
3、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今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手段等成为教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和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
情境创设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改变。新型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重心越来越从教师转向学生,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情境创设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情境创设要有利于使用和推广
情境创设是要在实践中使用的。无论是教师本人使用,还是其他教师的使用,让个别教师创设一些好的教学情境在更多的学校、更多的班级、更多的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教学的推广价值。情境创设要有利于使用,则需考虑所创设的情境在教学中的可生成性、可操作性、可再现性,如:外界条件、学习素材的选择、学生的基础、教学媒体的制作、学习策略的选择等,便于情境的更多使用和更广泛的推行。
三、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过程。教师则首先是这个过程的设计师、建筑师,搭建出一个能顾及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的多重关系,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的情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施。
1、提供学生的学习诱因
情境创设的意图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创设的情境不能简单的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也不能只考虑化学学科教学的要求,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加以全面的思考和策划。
学生的基础是什么,他们已经学了哪些化学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化学学习上存在什么困难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内、课外、作业、谈心等多种途径,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感悟不一样,这样可以使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也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化学学习。
学生首先是“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走进学生的心灵,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师生间融洽的感情,有意识地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思想脉搏,这样可以使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学生中产生“共鸣”。
让学生一起参与情境设计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和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很好途径。课前,教师可听取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建议和要求,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情境设计,如资料准备、实物收集、媒体制作等,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能。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诱导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心理活动协调统一、和谐发展,进入化学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挖掘和富集课程资源 学习是知识的构建。情境创设离不开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情境创设的基础,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采用不同的教学情境。研究分析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教学情境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很多时候离不开教材的研读。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教师结合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老师采用的都是基本相同的教材。可是,我们都知道,不同教师、不同课堂的教学实施是有很大差异,这里除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之外,很大程度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有的教师采用自己讲授和演示的情境,有的教师设计了教师讲学生实验的情境,还有的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氯气化学性质的问题情境„„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手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情境设计呢?主要是教师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重新选择和组织,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更动、修改和补充,以便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情境。
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科学发展、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等特点,教材本身也设计了一定活动情境。例如:走进实验室、家庭小实验、科学史话、信息台等栏目,为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建设性启示。教师可以关注这些看似不很重要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化为情境设计的有用信息,也可为你的情境设计打开思路。例如:“原电池的教学”中,教材的练习中有个柠檬电池的示意图,这给教师一个情境设计的思路,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更多的水果电池,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从中来认识学习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优势,勤于思考与探索,大胆设计与创造情境。
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仅局限在课本教材上,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同样,化学学习也应更多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材料组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学生学习起很大作用。拓展学习材料的组织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提供,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学习材料的拓展可以为情境创设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提供丰富的养料,让情境创设更充实和丰满,也让化学学习更加拓展和延伸。
3、选择多样灵活的方法
化学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结合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设计多样的教学情境。例如:元素化学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实物、实验情境,让学生动手实验、实践;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教学,可以结合化学学科发展历史,提出一些问题情境;有机化学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创设一些课题探究情境等等。
不同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情境设计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引导———探究模式、启发———创新模式、系统———操作模式、演绎———归纳模式、示范———实践模式等,使情境设计体现不同的教学特点。对于化学学科,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许多化学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所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创设有丰富内容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情境引入常常是在一堂课的开始,也可以是一节课中间的某一阶段。它是教师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将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情境引入的真实与否,学生对情境学习的兴趣程度等取决与情境引入的几分钟、几个交待或几个提问。一般情境引入可提供学生学习必要的信息、交待教学内容的整体背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引入方法:如科学史话引入、生活常识引入、游戏、谜语引入、研究课题引入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可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引用生活中的实例,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他们的反省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元素周期表”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为创设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环境,首先提出思考题: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断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怎样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从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两方向进行研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作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中得出同周期元素与同主族元素的结构、位置、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关系的结论。
4、创设生动的情境体验
情境学习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情境创设中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通过问题思考、讨论,通过资料查阅、检索,通过小组交流、汇报,通过研究、探索,通过设计、创造,通过角色扮演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体验,让学生能体会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体验中让学生不仅学到化学知识、技能,也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和方法。
情境是随着不同学生而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情境,而不能成为教案上静态的情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有责任关心帮助学生,使学生能顺利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更好地在情境中学习成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心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使情境教学成为每个学生提高自身才能、发挥个性特长的过程。关心指导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项目,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游戏竞赛等情境,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通过一定的课堂体验,学生会发现自身知识中的缺陷并试图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建构。情境设计是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可能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指导学生、解决情境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情境学习的质量,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揭示矛盾和激化矛盾,通过学生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纠正假设等思维碰撞过程,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
鼓励学生大胆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在情境创设中不要以教师的思想左右学生。课内,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在情境中学习,鼓励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
拓展情境学习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也可以不为一节课所限,而可以是不断拓展和延伸的学习过程。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展情境,拓展学习、深化理解、加强应用。情境设计中教师可考虑知识的发展性和实践性,可以在情境设计中留有思考的余地和事件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课内打开思路,也可让学生课外继续学习。如研究性课题的情境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设计还可考虑到教学的连续性,上一节课的拓展学习可为下一节课的情境创设服务,为学生养成持久的学习动力服务。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最佳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并促使它们相互作用,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推动其思维的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