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导入法(通用12篇)
创设情境导入法 篇1
一、通过演示实验, 导入新课
物理实验富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 尤其是新颖、奇特、生动鲜明有趣、惊险而富有悬念的实验, 能像磁铁吸铁般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我设计了“铁球碰鼻”的演示实验:将一个铁球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 让铁球刚好接触鼻子, 然后释放铁球, 铁球摆过去, 又摆回, 朝教师打来时, 教室里发出了惊叫声, 学生为教师捏了一把汗, 不知老师能否避免这一“劫难”, 但教师那安祥的神态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已被唤醒, 情不自禁地思考其中的奥秘, 从而为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 创设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求知氛围, 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如在讲解《光现象》时, 我播放了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和白塔的图片, 同时播放配乐散文“走进大门, 只见桃红柳绿连绵数里, 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 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跃然眼前, 真不知大自然是怎么创造出如此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桃红柳绿、蓝天白云、五彩缤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去探讨光的色彩。在充满人文气氛中有趣地引入新课, 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妙,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积极情感, 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
三、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教师在教学导入中善于提出问题, 有意识地设置障碍, 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如在讲初三压力压强之前, 以一则新闻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压强概念。
师:“这则新闻中包含着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科学道理, 请大家注意。”接着投影出下面一段文字:初冬的一天, 湖面已经结冰, 几个不知危险的小学生在冰面上玩。突然, 冰破了一大块, 一个孩子掉了下去, 十分危险。这时一名解放军看到了, 马上跑到岸边, 然后爬到破冰处将孩子拉上来, 爬回岸边。
看完这段文字后, 师问:“解放军同志为什么要爬过去, 跑过去救人不是更快吗?”
学生反应:“跑过去可能会把冰压碎。”
师予以肯定并追问:“对, 请大家分析一下, ‘跑过去’与‘爬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立刻有反应快的学生回答:“爬过去时人体与冰的接触面大, 跑过去时人体与冰的接触面小。”
这时老师提出课题:“跑过去和爬过去冰受到的压力都等于人的体重, 然而由于受力面积不同, 压力产生的效果不同。这就是今天将要学习的‘压强’。”
在这个事例引入中, 老师带动学生分析了解放军为什么爬过去而不跑过去的原因, 帮助学生将学习情境与学生的旧知识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了问题情境, 很好地引入新课。
四、通过诗词等名句营造和谐情境, 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典文库中, 有许多诗词有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背景, 如果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入这些诗词, 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新课, 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如, 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 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 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 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这些古诗词通俗易懂, 读来朗朗上口, 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 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 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课堂气氛活跃, 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 导入新课
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 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就应该创设一个探索性的活动情境, 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如有奖抢答、答辩比赛、趣味猜谜、表演、物理实验、小制作、写小论文、劳动、参观、讨论等,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 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 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 创设情境, 下雨天, 我们走在泥泞的路上时, 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倒, 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摩擦力较小的缘故, 那么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可让学生利用教室现有物品进行验证说明,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自由辩论,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 大家迅速地进入到探究的角色, 新课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充分“动”起来。有的同学设计非常成功, 用抹布和课本比较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还有的同学用手压桌子来说明。创设活动教学, 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发展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究心,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动机。以强调过程与方法, 尊重个别需要的学习活动, 培育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乐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革。
创设情境导入法 篇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乐学语文呢?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只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就能促其乐学。兴趣是最好的向导,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进而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导入方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可以说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用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
精美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集声音、色彩、动态为一体的课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幻,那色彩艳丽的鱼儿,形状独特的珊瑚以及各种海藻等等,让学生为之惊叹。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海底世界如此美妙,那这些动物、植物是如何在海底生活的呢?它们有多少种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吧。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动听的故事吸引学生
动听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从小就是听故事渐渐长大的,所以讲故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入新课,那同样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教师可绘声绘色叙述后羿为了人类的生存,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后,给大地留下一个太阳,使得人们得以生存。讲完故事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这时教师话语一转,让学生想一想: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如果不能,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埋头读书,很快从书中找出答案,以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来说明为什么射不到太阳。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
三、以导游解说词吸引学生
旅游是很多学生假期游览祖国山河的大好时机,而优美的导游词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山水之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导游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并配以美丽的画面,把武夷山山峰的险峻、奇特造型以及九曲溪水的清澈、静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就会带着渴望向往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并有了美的情感体验。
四、以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
学生都喜欢唱歌,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优美的歌声,舒缓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体味歌词中所表现的景色,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泛舟湖上游玩时的欢乐情景,然后去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愉悦心情和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欢快的进入到学习新课当中。这样,歌曲成了他们最好的向导,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以简洁的图画吸引学生
画画本是学生常见的方式,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教师如果能边叙述边简洁的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还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教学《风》时,教师用寥寥数笔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从飘扬的红旗、起波的河水、摇摆的树枝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并让学生也来参与画画,看看还能用什么来表现风的存在。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请求参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画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吸引学生
知识抢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经常能够在电视中看到各种知识竞赛的场面,也渴望能亲自参与这种活动,所以当教师把这种形式搬入课堂,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如教学《江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几轮有关安全防火知识的抢答题,让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或听到的知识来抢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抢答积极,学习的热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话语一转,引入新课,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江凡是如何利用平时学到的防火知识救了自己和三十多个邻居时,学生的兴趣依然浓厚,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而且学的主动。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安全防火常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常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七、以名人的事迹吸引学生
名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定要争气》这类课文时,给学生讲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让名人发奋学习的事迹和崇高的志向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自觉动脑筋,主动去克服困难,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而轻松。
八、以快乐的游戏吸引学生
做游戏是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如果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这一单元时,其中有一课是关于人体头部各部位器官的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指鼻子的游戏引入新课,就使学生的乐趣被调动起来,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认真地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词语,生怕指错。每当有学生指错时,教室里都会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然后,教师又用贴图的方式把写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生字词语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而且对学的生字词语记得牢固,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引入方式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猜谜引入法、问答式引入法、电影片段引入法、古诗文引入法等等,不论哪种,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这种动力下学习,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生乐学、爱学,进而就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导入方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可以说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用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
精美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集声音、色彩、动态为一体的课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幻,那色彩艳丽的鱼儿,形状独特的珊瑚以及各种海藻等等,让学生为之惊叹。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海底世界如此美妙,那这些动物、植物是如何在海底生活的呢?它们有多少种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吧。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动听的故事吸引学生
动听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从小就是听故事渐渐长大的,所以讲故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入新课,那同样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教师可绘声绘色叙述后羿为了人类的生存,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后,给大地留下一个太阳,使得人们得以生存。讲完故事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这时教师话语一转,让学生想一想: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如果不能,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埋头读书,很快从书中找出答案,以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来说明为什么射不到太阳。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
三、以导游解说词吸引学生
旅游是很多学生假期游览祖国山河的大好时机,而优美的导游词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山水之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导游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并配以美丽的画面,把武夷山山峰的险峻、奇特造型以及九曲溪水的清澈、静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就会带着渴望向往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并有了美的情感体验。
四、以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
学生都喜欢唱歌,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优美的歌声,舒缓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体味歌词中所表现的景色,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泛舟湖上游玩时的欢乐情景,然后去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愉悦心情和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欢快的进入到学习新课当中。这样,歌曲成了他们最好的向导,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以简洁的图画吸引学生
画画本是学生常见的方式,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教师如果能边叙述边简洁的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还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教学《风》时,教师用寥寥数笔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从飘扬的红旗、起波的河水、摇摆的树枝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并让学生也来参与画画,看看还能用什么来表现风的存在。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请求参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画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吸引学生
知识抢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经常能够在电视中看到各种知识竞赛的场面,也渴望能亲自参与这种活动,所以当教师把这种形式搬入课堂,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如教学《江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几轮有关安全防火知识的抢答题,让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或听到的知识来抢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抢答积极,学习的热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话语一转,引入新课,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江凡是如何利用平时学到的防火知识救了自己和三十多个邻居时,学生的兴趣依然浓厚,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而且学的主动。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安全防火常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常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七、以名人的事迹吸引学生
名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定要争气》这类课文时,给学生讲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让名人发奋学习的事迹和崇高的志向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自觉动脑筋,主动去克服困难,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而轻松。
八、以快乐的游戏吸引学生
做游戏是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如果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这一单元时,其中有一课是关于人体头部各部位器官的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指鼻子的游戏引入新课,就使学生的乐趣被调动起来,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认真地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词语,生怕指错。每当有学生指错时,教室里都会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然后,教师又用贴图的方式把写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生字词语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而且对学的生字词语记得牢固,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引入方式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猜谜引入法、问答式引入法、电影片段引入法、古诗文引入法等等,不论哪种,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这种动力下学习,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生乐学、爱学,进而就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情境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篇4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效果好。初中学生, 特别是初一学生, 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 稳定性差, 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基于初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年龄特征, 竹筒倒水似地传授知识, 只能培养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因此,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设计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十分重要。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 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成为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也不例外, 上好一节课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 这个开头就是导入。能否从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能否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心理基础, 这都取决于课堂情境的导入是否有效。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抓住这一教学成败的关键, 掌握情境导入的艺术呢?下面谈谈笔者的数学教学体会。
一、问题情境导入,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可见问题是学生深入学习的阶梯, 是思考的契机。学生的思维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又要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
比如, 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 为进一步学习“灵活地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 教师可以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10 袋小麦称后的重量 (单位:kg) 记录如下:91, 91, 91.5, 89, 91.2, 91.3, 88.7, 88.8, 91.8, 91.1。请问:这10 袋小麦共有多重?问题一提出来, 大多数学生都开始埋头计算。过了两分钟, 再提问。
师:怎么做的?
生:直接把这10个数加起来。
师:计算遇到什么麻烦?
生:数字多、较大, 易算错!
师:想不想学计算这10 个数和的简便方法?
生:想!
然后, 笔者就把这个问题分设成几个问题:
(1) 如果每袋小麦以90kg为标准, 超过的记为正, 不足的记为负, 这10 袋小麦可分别记为多少千克?
(2) 这10 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啊?
(3) 这10袋小麦共有多重?
这样分层次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 并渴望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对学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故事情境导入, 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笔者发现, 在课堂导入融入故事时, 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 而且还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例如,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这个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 粒, 第二放2 粒, 第三放4 粒, 第四放8 粒, 第五放16 粒……, 一直到第64 格。”国王听后哈哈大笑道:“你真傻, 你只要这么一点米粒。”大臣说:“我就只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结果国王上当了, 国库里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的米。
师:同学们你知道到底要多少粒米吗?
生: (面面相觑)
师:想知道答案, 就和我一起来探索“乘方”吧!
这样用故事导入, 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开始这节课的学习。设置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能为新课的完成提供和谐的氛围, 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又得以激发。
三、生活情境导入, 给学生联想的空间
新教材注重实际, 贴近生活,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入手, 使知识的发生过程更为自然, 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留意周围的事态, 热爱生活, 热爱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有趣的生活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优势和思维环境, 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趣的生活可以用寓言、笑话、谚语, 甚至广告语。在上“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问题”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引入:多媒体展示一些商场打折标语:亏本大甩卖了!跳楼价了!买一赠一了!
师:某商场来了两位销售员。
销售员甲: (举着一件衣服, 在教室走一圈, 大声吆喝) 换季处理, 原价280元, 现优惠酬宾7折销售!
销售员乙: (举着一个水杯, 在教室走一圈, 大声吆喝) 卡通图案学生茶杯亏本20%, 现在只卖100元了。
让学生处于这样一个销售的生活情境中, 学生完全处于亢奋状态中。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相关概念:进价、原价 (标价) 、售价、打折、利润、利润率, 学生会比较主动地接受知识。
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时需注意, 情境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周边的事物, 从他们身上找到合适的情景用于教学导入, 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道理。
课堂情境导入还有很多形式, 只要老师有心, 每堂课都可以设计一个最恰当的导入, 让教学的“第一锤”扣在学生心灵上, 让每位学生走进老师, 融进课堂, 关键就在老师用心设计的情境导入。
实践表明,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适当的教学问题情境, 做到由以前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新教材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改变,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他们在体验中成长。
浅谈情境导入法 篇5
所谓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1.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
电影电视剧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既可以声画并茂,又能使学生在非常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思考。例如,讲“维护受教育权利”时教师首先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精彩片断进行剪辑后制成课件播放。这样首先就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观看完后教师加以诱导:你能从法律角度解释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吗?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要珍惜我们受教育的机会。
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熟悉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且课前要做充分准备。同时还应注意掌握播放的度,不能时间过长,否则容易喧宾夺主,冲击正课的讲述。所以在导入时一定要对影片合理剪辑,控制时间,恰到好处。2.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以音乐来导入新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们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认识新伙伴”时,教师和学生比赛,看谁知道有关友情的歌曲最多,并要求唱出其中经典名句。接着教师抛砖引玉,为什么古今中外有这么多人在歌颂友情呢?我们在集体中怎样才能结识新伙伴,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呢?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的情感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不能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应以激发思维为主。教师要起启发和诱导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在平时开阔自己的视野,关注学生生活,也要“能唱就唱,唱得响亮”。3.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在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感悟教材中的内容,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讲“融入新集体”时,可以通过游戏系蝴蝶结来导入新课。教师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各伸出相邻的手指,用另外两只手在上面系出蝴蝶结。看谁系得快系得漂亮。这样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同时,加强了同桌间的交流,增进了同桌间的友谊,也为更好的融入新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同时还应注意把握游戏的时间和学生的参与面。
创设生活情境 浅谈新课导入 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新课导入;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1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导入新课必将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生活化的情境将学习置于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看到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引入与课本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调整到最佳的境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一、对情境导入的认识
导入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广泛地积累学科信息,积累相关的知识、方法、运用的实例。教师既可以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但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有悖于常理,是教师牵强附会的。如:某节环境保护课,教师为了引出新课,编造了一个动物世界的故事。故事很好听,但学生很难进入学习氛围中,只是单纯地听故事,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情境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指向性要明确。在导入时,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及时迁移。情境的创设还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努力使问题情境能承上启下,指引方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导入情境内容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问题必须是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设计的问题情境无论是选自现成的,还是另辟蹊径、另起炉灶,都应以学生经验为依据,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科学源于生活,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常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境中学习科学,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体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我们来看几个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的案例:
案例1:用生活中的熟悉现象来导入新课
例如讲“压强”一课时,利用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想一个问题,一些泥泞的路垫一块木板后再走,为什么就不容易陷下去?从而提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科学知识”的习惯。
案例2: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惯性定律时,可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学生常常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所迷惑。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教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有感性知识作一番完整的分析,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案例3:用时事热点来导入新课
以社会热点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关注,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笔者把近段时间从网上、报纸上看到的一些食物中毒的新闻讲给学生听,从而导入食品安全;以“禽流感”的流行给人类带来危害导入《传染病》;以最近的雾霾天气导入《环境保护》的学习等。以社会热点内容导入新课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于情境导入的一些思考
最好的情境都会有局限性,它不像科学原理那样简洁和准确。情境的局限性还给我们寻找恰当的情境带来困难,这时我们常常采用经过加工的拟真情境。情境是为内容服务的,创设情境的一个目的是设计科学发现的过程,如果情境本身也很抽象,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反而徒然增加认知障碍,“时间不够”“学生启而不发”等现象往往与情境的人为复杂化有关。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并不是说脱离了情境,就不能学习,就不是新课程理念。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三、最后的感想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生产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事物、现象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时应改变过去以课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供有探究价值的现象、实验及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科学探究中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提高能力,培养素质,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都必须具有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那么整节课教学目的的达成将水到渠成。
电工基础课题导入情境的创设 篇7
一、联系生活实例导入, 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电工基础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 教师要找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文章、易于理解的趣事、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这些都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受,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 并唤起其潜在的有意注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进行《安全用电》一课的导入时, 可以通过农村电工操作维修时的穿戴及原因引入, 让学生懂得用电安全的重要, 而且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此外, 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做实 例, 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其自觉地投入新课知识的学习中。
二、实验导入, 创设真实情境
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做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有趣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 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一开始就获得感性认识, 为理解和掌握好新知识创造一定的条件, 而且能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来,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良好作用。
例如, 在讲授《电流的磁场》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明确通电导体周围确实存在磁场;然后改变电流方向, 这时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发生了改变, 说明磁场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 从而激发起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 在此基础上讲述右手螺旋法则, 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三、讲述科学故事, 创设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 可以用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来创设情境, 生动地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和气氛, 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 教育学生。一个抽 象的概念有的学生背十遍还不一定能记牢, 而一个有趣的故事, 很多学生只要听一次就能较完整地复述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 创设形象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难理解的概念 和原理, 利用多媒体创设形象情境,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探究兴趣。
比如在讲《楞次定律》时, 由于磁通量是看 不见、摸不着的, 让学生想象磁通量增加比较困难, 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把实验、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动画的情景, 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模拟动画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以致用, 创设应用情境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电工有关, 电工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电工基础教材中所学的知识, 相当一部分能用于解 决实际问 题, 如果能让 学生明确 这一点, 则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会产生很强的兴趣,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愿望。这样, 学生能怀着迫切的心情专心致志地学习后面的内容,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讲《电能》时, 可以问学生“你家每月耗多少度电?为何他家交的电费比你家少?”让其思考原因后再引入电能, 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 学完《电能》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这样学生 可以体会 到学好电 能是有用的。
六、概念类比, 创设自然情境
电工基础中有很多概念和定律比较接近, 学生很容易混淆。在讲解新课概念时, 我们要注意利用新旧概念的类比引入, 这样不仅 有助于学 生掌握新 旧概念的 区别, 也可以使新课的引入显得自然贴切。比如讲《电阻的并联》时, 可以类比“电阻的串联”基本特点, 自然地引入新课, 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联和串联的不同。
总之, 在充分认识课题导入时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灵活掌握情境创设的技巧, 只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不同的课题内容, 认真地为每一节新课创设合适的情境, 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 课堂效率会相应的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精心创设情境, 有效导入新课 篇8
一、创设情境, 类比导入新课
生活中与学习中, 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可以抓住新知识与生活中某一事物的相似特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他们之间的特点自然过渡, 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1: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新课导入:
师:五一节快到了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您辛苦了!
生:爸爸, 我爱您!
师:哦, 我知道了, 你爱你的爸爸, 那你告诉你的同学你爱你的爸爸可以怎么说呢?
生:我爱爸爸。 (师板书:我爱爸爸)
师: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呢?
生:我爱妈妈。 (师板书:我爱妈妈)
师:有时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可以怎么说呢?
生: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很好。数学上有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板书: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 (爸爸+妈妈) 三者之间你会用一个关系式连起来吗?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板书关系式)
由此, 教师引出了与新知识乘法分配律公式:a×b+a×c=a× (b+c) 。相类似的生活语言, 引入了新课。
二、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新课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立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集中精力于新知识的学习, 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选择恰当的故事引入新课, 可以利用故事中所讲的道理跟新知的联系, 引导学生对新知融会贯通, 使学生在享受故事中快乐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2: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新课导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曹冲称象》的故事, 请看——— (播放《曹冲称象》故事视频)
故事结束后, 师:想要称大象的重量, 大臣们都束手无策, 年仅7岁的曹冲是想的什么方法来帮助爸爸称大象重量的呢?
生:把大象的重换成石头的重, 先称石头的重, 计算石头总重量的和就等于大象的重。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师板书课题)
三、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引入新课, 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自己动手探索新知的机会,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特别是当他们面对自己的作品时, 他们会享受到无穷的成功的喜悦, 对新知识的学习就会不由自主地充满热情。
案例3:苏教版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新课导入:
课前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把剪刀。
师:请将长方形纸对折一次重叠好, 在折线的一侧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让折线成为你画的图的一部分) , 然后在重叠的纸上剪下你画的图。
师:打开纸,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师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四、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的活动, 游戏这一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一个过程。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新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案例4: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新课导入: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并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如果你读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老师就能准备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有生疑惑地摇摇头:不信。
师:不信咱来试试看。
生:43度、68度。
师:69度。
生:37度、76度。
师:67度。
师: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能立即说出第三角的度数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五、创设情境, 悬念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悬念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悬念的存在可以激发起学生急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欲望, 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需求, 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严谨的态度。
案例5:苏教版五年级《倍数和因数》新课导入:
师:有2个同学比赛数数字, 每人每次只能数1个数或2个数或3个数, 看谁先数到48谁就赢。请问有没有一定赢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
师:可以给你们2分钟, 同位两人试试看。
(2分钟后没有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等我们今天学习了《倍数和因数》后大家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了。
师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引入新课。
六、创设情境, 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去生活, 同时, 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实例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由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认识新知识, 将新知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能很快地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知识的模型,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知道学好数学是为了把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积极性, 主动性。
案例6:苏教版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小数比较常见, 所以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这一节课时, 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认识小数的。
【师多媒体出示生活中有小数的很多图片】
师: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图片, 说说看你在哪里见过它?师:图片上的这个数你认识吗?是什么数?你会读吗?这些图片都来源去生活, 学生比较熟悉, 他们一定会有很多想说的, 接下来教师只要慢慢引导就可以了。
在数学课堂中, 创设一个有效的新课导入情境就像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宝库金钥匙, 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渐进佳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创设的情境要找准跟新知识的联系点, 要导入的精彩才会扣人心弦,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有效。
创设情境导入法 篇9
一、通过实验问题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新课程中列举了大量与数学有关的实验素材, 教师可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合理选用,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思考, 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实验导入是引导学生观察与课程相关的数学实验现象,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根源的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引入“等比数列”概念时, 我与同学们共做一个演示实验:国际象棋棋盘有64格, 如果在这张象棋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放上一粒麦子, 第二格放两粒, 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下去, 每一格内的数量比前一格增加一倍, 把棋盘上所有64格摆满麦粒, 应该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是古代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宰相西萨时, 西萨宰相提出的一个问题, 他要求国王把棋盘上的麦粒赏赐给他就够了.国王能做到吗?
在引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过程中, 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折纸的实验, 让学生体会一张普通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太多的次数, 其厚度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感受数学知识带来的魅力, 实验结果带来的强烈反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应用问题创设导入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新课程中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构造数学模型, 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加以解决.
在“数列”的教学时,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银行贷款的利息的计算方法, 有不少同学课后把自己家的住房贷款用此方法进行了计算, 并针对贷款情况与银行进行了解, 并进行优化.课后我们又及时组织了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不少同学还得出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指数函数”教学中, 我采用细胞分裂的问题进行引入, 学生比较感兴趣.某细胞分裂时, 由1个分裂成2个, 2个分裂成4个, 4个分裂成8个……如果分裂一次需要10 min, 那么一个细胞1 h后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函数关系式y=2x,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更有趣的探究.
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让学生去研究探索, 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通过“数学建模”的情境设计, 提倡“学数学, 做数学”, 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通过数学故事创设导入情境, 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种方法可通过用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家的趣闻和数学发展史中的实例去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在讲“对数”时, 介绍对数的发明者为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 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以上事例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的关注与学习热情.
四、通过知识类比创设导入情境, 引发联想, 激活创新思维
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互联系, 可以借助于知识的类比, 让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与性质时, 可以与等差数列进行类比, 学生可以从概念、通项公式、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类比.在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时, 可以与椭圆进行类比.在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和平面几何中的问题进行类比.在学习不等式时, 可以通过等式进行类比.
通过类比导入, 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从而达到化未知为已知, 运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通过“设疑”创设数学导入情境, 引发学生合作交流、探究
课堂上, 展现一定的悬念的导入情境, 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设疑导入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 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在讲解异面直线所成角时, 先提出: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角是从同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而异面直线没有公共点, 那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讨,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疑时要巧妙设疑, 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设问.在设疑时, 要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创造情境导入的良好方法.
浅谈中职语文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篇10
中职语文教材精选了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经典文章。但因为相隔时代久远, 或学生经验、知识积累等原因,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教材感兴趣。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时间、空间的隔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跨越时空, 有效地沟通和融合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审美经验, 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审美经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导入情境, 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云外之致, 味外之道”。实施新课改以来, 笔者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语文课情境导入创设的方法, 结合中职语文教材与教学实践, 粗浅地概括出以下几种可行的情境导入类型。
一、播放音乐, 渲染情境
语文教材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和情感优势, 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最易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感情的流淌, 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 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琵琶行》时, 先播放了一段忧伤哀婉的琵琶独奏曲, 并用多媒体展示寒空、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 哀婉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悲凉而抑郁的氛围中, 为课文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营造了探究的氛围。而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也令人拍案叫绝:“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音乐或珠圆玉润或欢快娴雅或激越高亢, 为了让学生加深体会, 在播放完乐曲后再请学生欣赏、品评课文, 师生们共同赏析, 浸润在诗与音乐无尽的旋律中。
二、背景介绍, 以情激情
任何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学生往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戏剧性的创作背景较感兴趣。笔者会在课前广泛查阅, 多角度搜集整理材料, 包括学生喜闻乐见的逸事, 再于课内娓娓导入, 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笔者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带入, 汇集外国列强以各种借口肆意侵犯我国领土, 杀害我同胞的材料, 顺势导入1926年3月18日人民的抗议活动, 厉声斥责段祺瑞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和公然杀戮革命群众的滔天罪行, 沉痛哀悼“三·一八”惨案中的遇害者, 于十分沉重的气氛中, 介绍刘和珍并顺势解题, 激发起学生对段政府、外国列强的憎恨之情, 使他们急切希望阅读课文以了解事情经过, 达到先抑后扬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古文《鸿门宴》时, 先在屏幕上呈现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 再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情形:“在秦末农民起义军中, 有两支声势浩大的队伍, 一支是刘邦, 一支是项羽。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 项羽大怒, 欲击刘邦。当时, 项羽兵四十万, 刘邦军仅十万在霸上。项羽欲击刘邦易如反掌, 两军相距四十里, 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鸿门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 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明争暗斗, 暗含杀机。”这样介绍鸿门宴的政治背景、军事形势就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激情朗读, 入情入境
中职语文教材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 摘取课文中的优美语段, 激情朗读, 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欣赏的意境是诗歌和散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以这种方法导入课题, 能收到一触即发的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写景状物如诗如画, 措词造句韵律协调, 既能诱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又能使人深受意境美的感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言自然纯熟, 意象经艺术的提炼独具轻盈流丽的情致, 自始至终都似水柔情, 点题即可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又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气势磅礴, 画面壮美, 意境高远, 点题吟诵几句, 再让学生一齐朗诵进入诗词的意境。
四、引思质疑, 带入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 辩证统一的。教学中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在学习《梦和泪》这篇文章时, 出示题目即可设置悬念:是谁?做什么梦?为什么做梦?流什么泪?梦和泪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这些问题的呈现, 学生在欲求得到答案的急切心情下, 在一种探究的心理状态下, 注意、思维活动起来, 就能以“心愤愤, 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进入读本。又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 出示题目亦可设置悬念:墓的主人是谁?这是怎样的一座坟墓?为什么说是最美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了起来, 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在学生看法不够统一, 思而不得其解的基础上, 教师就可转入对文章的指导阅读。
谈中职语文利用五感创设情境导入 篇11
关键词:中职;语文;五感;情境导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64-03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谢仕优(1984-),女,河源市和平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广东 河源/517200)
一、中职学生学情分析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而且这种情绪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的时候就是各个学校的后进生,得不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重视,也经常被同班同学看不起;在学习方面,一开始就认定自己考不上普通高中,所以上课就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玩手机……最后,可有可无地选择了职业学校。
在职业学校读书,在很多学生的心中,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甚至当亲戚朋友问起在哪读书时,他们都不敢理直气壮地直言相告。而在课堂上,学生们延续了他们在初中时对待学习的态度,甚至变本加厉。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的不是放弃学生,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习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采用多样的教学法,并因材施教。
二、情境导入的必要性
经过六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一堂课要取得显著的效果,导入很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设计和运用得好,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要把学生导入新课的学习,教师是“激发者”,应采用新颖、灵活多变、富有情趣和鼓动性的“开场白”,营造“课始激情情即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全身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快快乐乐学语文”。因此,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必须从“头”开始。
所谓情境导入,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情境导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三、导入的方式
人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这个大千世界的,而五感通心,有了感觉然后才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要想让学生爱上学习,首先必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内心有所触动,然后才能顺利地、不动声色地将其带入课堂气氛,使他们从此爱上学习。
但是“万般开头难”,教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出色的导入呢?下面,关于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觉,创设情境导入并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运用,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利用视觉导入
眼睛是人的重要感觉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信息是通过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比如,色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利用视觉,借助相关的图片、实物等导入,这些图片、实物等可以在展现的一瞬间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看图、物的同时,会思考一些问题或者激发某种情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利地引入课题。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把它安排到了6月初来学习,因为荷花的花期是6月至9月。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生们能够参照实物,从而获得比较直观、形象的感受。
在上课之前,笔者准备了一朵盛开的荷花,到上课的时候,笔者把荷花从身后拿出来的瞬间,学生们一起发出了一声“哇”,其中有开心,有惊讶,有的还想摸一摸。然后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这是荷花……”又有学生争论:“不对,是莲花……”,有的说:“我见过这种花……”于是,在睡觉的学生醒了,在玩手机的学生也不玩了……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话题中来了。在这个时候,笔者笑着解答了刚刚学生们争论的问题,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荷花的一组图片。学生们在欣赏千姿百态的荷花时,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古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让笔者感到很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图片展示完了,学生们还一脸赞叹、向往的神情。接下来的课文讲解,进行得非常顺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由此可见,这群被公认的“差生”,不是因为“笨”才放弃学习,而是因为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长久以来,学习已经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不堪重负,然后才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可以稍微降低对中职生的要求,并相应地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谈中职语文利用五感创设情境导入
2.利用听觉导入
音乐有一种直达心灵的力量,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有人听着歌会莫名地落泪,有人听着歌会不经意地微笑,不知不觉受其感染而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音乐,借助音乐的情感性,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受音乐作品本身魅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例如,合适的音响、音调和节奏能激励人们的精神,坚定人们的信念,促使人们为实现某种理想而奋斗。
在学习培根的《论逆境》这篇文章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听一首歌(《真心英雄》),听完后,说出你喜欢的一句歌词,并谈谈为什么。
音乐响起,悠扬的曲调、铿锵的节奏、激励人心的歌词,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学生们听着听着就跟着唱了起来,音乐停止的时候还意犹未尽,强烈要求再来一遍。原来,这首歌让他们在短短4分钟内回忆了自己曾走过的路。他们想到了自己以前的同窗好友;想到了自己曾遇到的困难;想到了自己面对困难时那种彷徨、无措的心情……笔者请一些学生谈谈他们曾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处理的。然后笔者问他们:“遇到那些困难,你们后悔过吗?如果时光倒流,你会选择避开这些挫折吗?”学生回答:“不后悔,更不会避开,就像这首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正是这些困难、挫折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坚强……”接着,笔者告诉他们,自己学生时代的座右铭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然后很顺利地导入了课堂。
如果缺少这样一个合适的导入,教师只讲大道理、只分析课文,学生们肯定会觉得无趣,最后整堂课就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了。
3.利用视觉、听觉相结合导入
通过眼睛,学生可以迅速获得形象的、直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如果没有一种推动力,很容易转瞬即逝,进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借助音乐,在音乐“润物细无声”情感的感染下,延长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并加深其感受。
例如,在学习杨于的《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时,笔者利用视觉与听觉,借助多媒体,用图片与音乐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导入。首先,展示了一张图片,空白处写上一句话:“看到这张图片,你想起了谁?”这张图片比较特殊,笔者相信每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看到图片的一瞬间都会呆住,然后透过图片,想起我们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两个人:爸爸和妈妈。图片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开心地坐在父亲的肩头放风筝,父亲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容。学生在看到图片时,会想起父母,但只是单纯地想到了,很少人会有其他情绪。这个时候,笔者播放了一首歌曲《一封家书》。学生在歌声里,回忆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而自己为父母做的却是那么少;想到自己渐渐长大,步步远去,而父母却慢慢变老,最终会离开自己……然后就在学生这种又爱又悔的情绪里展开课堂内容。在上课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很积极,因为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正视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在学习中寻找与父母的相处之道:相处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这种突出的教学效果,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一个合适的导入。导入把学生引入某种情感体验中,并让学生带着“心”去学习。
4.利用味觉、嗅觉导入
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但是,有一种信息,用眼睛是无法获得的,不仅看不到,也听不见摸不出,那就是“味道”。在课文学习中,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味觉、嗅觉,一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食物更加地敏感和热衷。在第三册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的《五味》。我对学习《五味》那堂课的印象格外深刻。那一天,我刚走进教室,就有学生喊:“老师,你身上怎么有种臭臭的味道呀?”然后,笔者假装苦着脸问:“真的很臭吗?”学生们就深深地吸了几口气,说:“是挺臭……”也有学生为了安慰我,偷偷扇着风说:“不臭,一点都不臭……”可是,有一个学生突然很不好意思地说:“是臭……不过……好像又挺香的!”其他学生听到他的话都大笑起来,而他自己也是满脸的疑惑。笔者也笑了起来,因为笔者知道他说的是实话。然后,就在笑声中,笔者拿出了一碟“臭豆腐”。刚开始,由于忌惮着那种“臭味”,没有人敢上前试吃。但是,少年人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勇于尝试,乐于尝试。没一会儿,碟子就空了,还有人问:“老师,还有没有?”就在这满室留“臭”,口齿留“香”中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5.利用触觉导入
触觉,是人类的第五种感官,也是最复杂的感觉器官。触觉中包含有至少十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触觉还有着更为神奇而崇高的作用,是启迪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通过触觉,人体可以获得最直接,最切实的感受。
笔者记忆中有一堂课,至今已16年,但是回忆起来就像昨天刚发生似的。笔者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那节课的导入给了自己切身的感受。那是一堂物理课,刚上课的时候,物理老师就端着一杯水走进教室,教师在讲台上站定后就叫了笔者上去试水温。笔者把食指伸进水中,通过手指,我感受到一种微微的凉,但是我并不知道这种“微微的凉”到底是多少摄氏度。茫然无措中,笔者随意说了一个数字“21”。然后,老师用温度计一测试,竟然真的是“21”摄氏度。在这之前,21与其他数字一样,对笔者来说并没有具体的概念,经过那堂课,笔者知道了21摄氏度就是一种微微凉的感觉。就是那特殊的课堂导入,激发了笔者对物理课的兴趣,让学生时代的自己觉得学习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重视视觉、听觉导入的时候,也不要忽略了触觉。合理利用触觉创设情境导入,一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合理利用人的五种感觉,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内容。别开生面的导入,可以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道客巴巴.情境导入,激趣思维[EB/OL].http://www.doc88.com/p-6065531807438.html,2016-04-20.
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篇12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
一节课的导入,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如果你设计的课堂情境过难, 就会让学生不理解你描述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误导, 一节课就思考你所设置情境, 你讲得再好, 学生也听不进去。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 我听到了一位数学教师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初步认识, 她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首先出示了一位芭蕾舞的视频, 这一段视频就播放了2分钟左右, 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芭蕾舞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美妙的感觉呢 (出示一幅芭蕾舞图片) ?学生摇了摇头, 教师就引导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人体的上身和下身之比等于下身和身高之比就会让人觉得很协调, 产生一种美妙的感觉。那如果你是舞蹈教师在一群身高都是2米的学生中, 你会先选谁呢?如何来列算式呢?如果我们设学生的上身高度为x米, 则下身为 (2-x) 米, 于是得一个等量关系式
整理得到:x2+2x-4=0 (2)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认识这个方程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方程一样吗?学生回答:不认识。教师说:既然这个方程我们不认识, 我们这章就来学习这样的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 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这样的方程 (花费了8分钟) 。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我认为不好。原因就在于这个方法本来是想通过芭蕾舞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在播放这段视频之前, 学生根本不明白你所播放的意途, 让学生觉得很茫然。其次, 在列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 这一个等量关系学生不熟悉, 加大了问题的难度。有可能学生就因为没有理解这个等量关系, 而列不出方程。一节课就在那里思考你所列的方程,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根本没有心情继续听你所讲的内容。同时, 花费的时间较多。那么这样的情境创设就失去了意义。我觉得应该这样改:首先设计一个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列出方程, 再引导出这样的方程以前我们没有学过,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引入花费的时间较少, 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 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 不会给学生增加新的学习问题。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学习数学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用数学指导他们更好地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 在情境的创设中从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 当你所提到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 会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对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更好的教师, 兴趣的产生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实现乐学。
三、趣味中生成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数学思考, 鼓励创造性思维, 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句话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 可见兴趣的培养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 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是积极性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的导入方面下功夫。如果情境有趣味, 学生会主动的参与到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中,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的直接因素。有了兴趣, 学生会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例如:在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这一节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从前, 有两个地主, 其中一个地主有一块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地, 而另一个地主有一块长为 (x+4) 米;宽为 (x-4) 米的长方形地。有正方形地的地主想用自己的地去换另一块长方形的地, 因为他想:这块长方形的地一边比自己的长多4米, 宽比自己的短4米;一边多4米另一边刚好少4米, 抵消了, 面积一样, 没有防碍的。请问:同学们, 你们认为这位地主的想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 到底哪个占了便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们就能搞清楚这个问题。听了这个问题, 很多的学生就有了兴趣, 都想去证明。这一节课在这个趣味性的问题驱动下, 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
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是在熟悉了教材的基础上的挖掘教材, 发现其中的数学价值, 把握学生的实际, 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 贯彻教学原则, 同时也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 情境的创设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为了达到以上的效果, 泛泛的滥用。在合适的情境中, 寻找合适的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光亚.数学教学的艺术[J].中学数学, 200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