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境创设论文

2024-09-18

课堂情境创设论文(精选12篇)

课堂情境创设论文 篇1

《全日制培智教育教材·第二语言·英语》整套教材凸显了培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以需定教、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以方便各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宗旨。从这一点出发,培智学校、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的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互动,有效提升课堂实效。

一、有效利用实物,不断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课堂上,要让培智学生真正走进角色,学会运用英语表达,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其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实物,除教具外,还包括生活中的物品等。实践证明,特校教师只有尽可能挖掘生活素材,才能让整个课堂洋溢着活力,最终生成课堂精彩。

例如,针对pen、pencil、pencil-box这三个单词的教学,虽然有相似部分,但意义却不相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加深记忆,教师可以把钢笔、铅笔以及文具盒三种不同的学习用具先分在一个袋子里,然后学到一个单词,就拿出一种学具,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为了让学生熟悉运用这三个单词,笔者还积极引入What's this?It's a/an…Is it a/an…?Yes,it is.No,it isn't.等句型。教师从袋子里拿出一种学具,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可用小红花等进行奖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针对tiger这一单词的教学,可直接呈现玩具老虎与学生进行对话:“Hello!I'm a tiger!”当学生熟悉后,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小老虎展开对话。最后,让全班学生进行同桌对话,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创设英语对话情境,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单词及句型等。教师还需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上使用实物道具,应准确把握使用实物道具的度,不能喧宾夺主。

二、有效依托肢体,不断丰富表演情境

充分利用肢体,即体态语言。特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括口语及体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斯就曾说过:“体态语对教师帮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肢体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尽可能采用丰富的表情以及一些富有节奏的肢体动作,让整个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充满生机,生成精彩。

例如,针对“This is a jacket/coat/map/bag/…”这个句型,教师就可以用手指指自己的衣服或带来的道具;教学“He is not…”这一句型时,则可配合进行摇手;而针对“He is tall.”这一句子,则可以夸张地踮起脚或者用手尽量往高处伸,表示高的意思;对于“She is five.”这一句子,则比较简单,直接伸出5个手指。还有一些简单句子,如“Come here!”直接可以招手;“It's OK!”则可以直接做OK手势。当然,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动作可以夸张一点,比如学到“car”这一单词时,则可以做开车的滑稽动作,教“watermelon”则可以手抱西瓜,而教“doll”时,则可以做睡觉的动作等。巧用肢体语言,可以调拨培智学生的神经,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内容。

培智英语课堂上,教师夸张的表情、富有动感的肢体语言,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

三、有效借势媒质,不断拓展虚拟情境

当今科技日益发达,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校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媒体,为学生创设自然的生活情境,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师生对话,甚至人机对话。在对话中不仅可以交流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学到原生态的语言,继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语言。

例如,针对动物单词,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动物画面创设情境。Dog:Woo,Woo.I'm a dog.I have four legs.I have two big ears.I can run.I'm your good friend.What am I?这是狗的自我介绍,教师可先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猜猜,接着呈现动画场景,进而加深记忆。再如,针对“Holiday”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圣诞节氛围,让学生体验、感知快乐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并且积极投入对话当中。这样不仅让整个课堂有声有色,还可推促生成精彩课堂。

现代科技主要是服务教学,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动性。因而,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教师不能为了呈现多媒体,为了让课堂热闹,而忘记主次。否则,课堂再精彩也只是徒有其表。

四、有效开展游戏,不断活跃活动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教师要对游戏有正确的认识,把游戏表演积极运用到培智英语课堂上,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教师要重视游戏,把游戏表演当作学生学习、理解和熟悉陌生世界的一种方法。在游戏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角色表演,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善于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展现表演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角色定位进行多元对话。

例如,针对熟悉的“寻宝游戏”,教师可先在班级里藏好一个道具,然后让学生找这个道具,其余学生则一起说句型:“Where is the…?”当学生找到道具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Where is the…?It’s in the…再如,针对“Food”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小组合作,同一小组中有的扮演服务员,有的扮演顾客等,模拟饭店对话。针对“Birthday”这一内容,教师则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birthday party”,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培智英语课堂上,充分运用游戏扮演等方式,完全契合培智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能够有效激发兴趣,营造宽松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同时生成课堂精彩。此外,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性,把握学生游戏扮演节奏、方向,不放任自流,促成精彩英语课堂。

情境创设不是万能的,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特校教师应正确认识情境创设的作用,尊重学生,从培智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尽可能让所创设的情境富有生活趣味、富有情感因素,从而真正推促生成精彩课堂。

课堂情境创设论文 篇2

刘明霞

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针对新课改理念,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验证和掌握等一系列行为。而这些行为正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同时教学情境还能给学生设疑,使学习者表现出愉快的心理不和谐状态,并且为解决这种不和谐迸发出潜能,进一步及时顺利地将学习引入到问题之中。在新课改中,为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向初中生物教育的转变,除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外,更应注重初中生物情境的创设。过去有人曾提出,创设情境是为引入新课而服务的,其实,创设情境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为课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常可以创设以下六种情境。

一、创设实验情境

新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包括实验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做成一个实验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心情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新教材中把各个实验分散在课本中,将实验和知识内容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了实验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感觉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科任教师应与实验员共同进行实验创设,做到以下四个步骤:⑴分析实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注意事项,以示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⑵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项目加以系统化逻辑性阐述,以示实验的严密性;⑶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好从“扶”到“放”的工作,“扶”要扶得正,“放”才能放得开。实验条件有限的学校应从“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迅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实验认知,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动手操作;⑷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讲究“三多”,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多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多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物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初中生物问题,验证初中生物规律,因此,初中生物问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理论依据、有主题、有目标、有策略、有程序,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个“疑问句”,也可以是一项任务或目标的陈述,更可以是一种情境的创设。

结合现实生活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初中生物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在用问题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⑴在设置问题时,应力求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⑵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⑷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去诱导。

三、创设简笔画情境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简笔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还能使教学的过程“活”起来,创设美好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创设简笔画情境,有以下四个特点:⑴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⑵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⑶简笔画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⑷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四、创设故事情境

布鲁纳在《论意义行为》中告诉我们:“逻辑假设在置于正在进行的故事之中时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义。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中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初中生物的恐惧感,增强初中生物的趣味性。

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去探究。在用故事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⑴故事中要隐含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初中生物知识,讲故事是手段,引导、挖掘故事中的初中生物知识,提出初中生物问题,解决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初中生物规律是目的。⑵故事要短小情悍,内容要健康,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⑶讲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有关初中生物内容时,要放慢速度,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学生回答后面问题。

五、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

初中生物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我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常用四个步骤:①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②与学生交流、讨论相关的生活经验;③验证生活经验;④小结生活经验并指导生活。

用生活实际创设的初中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生物现象,还包括与初中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

创设情境,快乐课堂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15-01

0

一、身份变化——吸引学生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因文章内容枯燥而提不起兴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此而死气沉沉,如何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充满生气,学生喜闻乐见呢?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敢于尝试、挑战,我们不妨将孩子的这一特点,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以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当中,主动地去了解文章,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一次讲解郦道元的《三峡》的课文时,我提议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名导游,要向“游客”(其他学生)介绍长江三峡。有了“导游”这一身份,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每个学生都积极的读起了课文。在熟读之后,还像模像样地模拟导游的口吻,向身边的同学介绍起来长江三峡。

看到学生们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先提了一个简单的要求,只选取文章中的某一段落向“游客”介绍。学生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喊着:“我来!我来!”我叫了一名学生来台前介绍,只见这名学生,向大家鞠了个躬后,说道:“大家好!我是李导,首先欢迎大家乘船游览美丽的长江三峡。今天能为大家服务和导游,我十分高兴和荣幸。希望三峡之旅和我的服务都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长江三峡美丽的风光。……谢谢大家,有机会还希望为大家服务bye-bye!”这位学生大方、幽默、流利的介绍赢得了所有“游客”热烈的掌声。随后每个学生都过了一把导游瘾。在段落内容介绍完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金牌导游介绍整篇文章。居然真有学生挑战“金牌导游”的角色,简单、顺畅地讲出了文章的内容。全班再次响起热烈赞许的掌声。

在轻松的介绍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二、同台表演——融洽关系

为了让学生掌握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内容,我为学生创设广阔、自由的表演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学生评价选优”的方法,使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将文章演绎得生动形象。

在讲解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后,我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分角色来对文章进行表演。之后,根据角色表演得是否逼真形象,全班投票评选出最佳“邹忌”、“妻子”、“小妾”、“客人”、“徐公”、“齐王”表演奖。学生们对此法积极响应,我也参与了一组的表演。听说老师要“亲自上阵”,全班都沸腾起来,表演的欲望空前高涨,个个都铆足了劲要和我所在组的每一个角色,一比高下。时隔多年,由老师的身份再次还原成学生,进行表演,我心中也不免有了些许紧张,但为了成为学生的表率,我还是认真准备起“小妾”这一角色。

表演开始,学生们各显神通,每个故事情节,每个人物形象都能很好的表演到位,且生动形象。轮到我上台时,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们从未看到过老师亲自参与表演,更没见过老师敢于挑战身份尴尬的角色,今天我的首开先河,令他们既新奇又期待。我以战战兢兢的神态、胆小的动作、讨好的语气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逗得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哈哈大笑,此时他们已完全陶醉,忘却了站在台上的是他们一向严厉的老师,而把我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表演结束,全班开始自由评论。在客观的评价中,学生们看到了他人的长处,自己表演的欠缺,为下次的表演汲取到了不少经验。我的表演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最后全班投票,选取各角色的最佳表演奖。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教师也可以成为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身先士卒的与学生进行同台表演,形成互动,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借此机会找回童年的乐趣。“生评师”和“生评生”的方式,使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本色得以还原。师生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悦的戏剧表演,成就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篇4

一、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 感动不了学生的心, 学生打不起精神来, 便会出现厌学现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 从而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越学兴趣越浓, 收获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1.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 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 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 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创设形象意境, 引导学生体悟文章意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游子身上衣”既表现的是一件普通的衣服, 又表现的是慈母的关爱。在意境中, 情是被物化了的情, 景是被情化了的景,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时, 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 在教学中, 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 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 让文本生动起来, 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 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

3.创设想象情境, 激发学生体悟的灵感。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 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 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 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 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 补充“空白”, 激活文本的灵性, 激发体悟的灵感。

二、激活课堂, 引得活水浇绿洲

1.把课本作为活的教学材料。叶圣陶说教材只是例子.语文课堂必须充分体现开放性, 无论是内容形式, 还是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思维, 都要激活。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以语言教育为基础, 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应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 永远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 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 不断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把学生当作活的教学对象。教师要杜绝无效劳动, 尽量减少低效行为, 设法鼓励学生发展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致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开发.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的玩味到挖掘文章的内涵, 到深入理解课文, 进行丰富而又独特的审美联想和想象, 才能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去感受理解欣赏作品中的形象美语言美色彩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等等。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篇5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吴 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但是创设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有时候可以通过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为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学科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1:“乙醇”教学情境设计

[讲述]酒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已经渊源流长,古代很多文人无酒不成文,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苏轼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绝妙诗句。当今社会人们说酒是谈判的工具,感情的润滑剂,是各种聚会的必备饮品之一。有人酒量很大,而有人没喝多少就醉了,为什么会醉?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回答]酒精。

[讲述]酒精是俗名,学名叫做乙醇。

[设疑]那你们知道乙醇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代谢的呢?

[讲述]乙醇进入人体内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室无法模拟人体内的反应,那么我们怎么实现第一步转化呢?

[实验]将一根光亮的铜丝现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再将铜丝伸向焰心。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讨论)„„

这个“乙醇”的教学情境的片段,通过与生活中日常现象的联系,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浸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随后的教学活动将沿着有关问题一一展开,比如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反应物中化学键如何断裂,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并可教育学生现在要绝对禁止饮酒,只有成年后才可以适量的饮酒。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这节课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与大自然联系,创设情境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社会和大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自然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生产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氯气的生产原理”情境设计 [放映美丽的大海图片] [讲述]浩瀚的大海中蕴含着80多种元素,有着丰富的盐类资源。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个专题,我们大家要一起到大海中去寻宝。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这是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片断,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大海寻宝”,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寻到哪些宝,这些宝有何性质,有什么用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又能结合资源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活动,是化学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学科发展史、学科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素材。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价值。

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构建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例3:“原电池”情境设计

[史料展示]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为了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死去的青蛙还能产生生物电呢?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为此,1792─1796年间,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蛙腿是否抽搐,与金属有关。他发现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有用盐水浸过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纸、皮革等),并用金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有电发生。后来,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稳恒电流的“伏打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对于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产生电流的原因,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片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氢气!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历 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四)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4:“苯分子的结构”情境设计 ┅┅苯的分子式为C6H6

[探究]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学生]书写结果:CH2=CH─CH=CH─C≡CH、CH≡C─CH2─CH2─C≡CH等。[设疑]怎么验证这些结构是否正确?

[学生]看它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结果]都不褪色。

[讲述]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趣史。┅┅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推测结果与实验事实之间的不协调,引入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探究。

设置情境有时候还可以和时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讲物质的分类时,我先让学生将下列人物进行分类:王楠、火亮、杜丽、郭晶晶、菲尔普斯、鲍春来、谢杏芳、陈忠和、北岛康介。由于这些全是今年暑假北京奥运会中的人物,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这些体育人的分类,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方便。

情境创设 课堂生成 篇6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发现知识

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带有小悬疑色彩的趣味故事,不仅让小学生心生向往,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所以,在情境创设时,我们不妨从故事情境的角度入手,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为后面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统计”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热情,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快过生日了,他妈妈想要送给他新衣服,他爸爸想要送给他新玩具,他爷爷想要送给他零食,他奶奶想要带他去游乐园玩。但是四位家长思考很久都未能统一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眼看小明的生日就要到了,四位家长都非常的着急。这时,父亲突然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使用统计的方式很快便知道了小明最想要什么礼物。当故事说到这里时,学生们纷纷感到好奇,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使用统计的方式便能很快知道小明最想要什么礼物呢?”这样,通过一则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产生“想要学、想去学”的心理,这时课堂便瞬间摆脱了枯燥和僵硬,变得灵活生动起来,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帮助他们发现更多的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理解感受知识

真实的生活情境胜过一百道精炼习题,因为它更能还原知识的真实性和实践性,继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假如我们能够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那么不仅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同时还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情感。

就拿“统计”来讲,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统计学知识,比如超市购物、球赛计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呢?考虑到学生喜欢吃水果,所以在学习这节知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问题:“相信大家陪父母去超市的时候都会买很多的水果,比如苹果、香蕉、鸭梨、菠萝、桃子、西瓜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这几样水果中,哪一种最受咱们班同学的喜爱呢?”当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于是争先恐后地回答。但是我发现他们回答的内容都是以自身的喜好为基准,于是继续引导:“大家刚才的回答很棒,不过大家若想得出更准确的答案,则需要了解每一位同学喜欢哪种水果。”这时,学生们心领神会,互相展开交流,不一会便得出了结果。之后,为了延伸思考,我适当地融入了统计图知识,并提出问题:“虽然大家得出了统计的答案,不过大家能不能利用统计图的方式让你们的调查结果变得更加清晰、一目了然呢?”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目的在于激活知识的生活性,这要比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更有效果。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带着快乐学习知识

小学生天性爱玩爱动,对于游戏的喜爱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带着快乐学习知识,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尤其是一些具有竞争意义的游戏,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情感,另一方面还能唤醒他们的好胜心,从而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不过,考虑到“统计”学知识的特殊性,所以在创设游戏情境时,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在这节课的后半段,我创设了“帮助动物找朋友”的游戏情境:首先我将四副名为“动物游乐园”的挂图出示在课堂中,然后说:“大家快看,这里都有哪些动物呢?哪些动物是空中的,哪些动物是水里的,哪些动物是陆地上的?”对此,学生很快做出回答。我继续发问:“那么大家能不能利用连一连的方式帮这些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同类呢?”接着,我随机选出四个学生到讲台前进行连线,看看谁连得更快更准。当这四个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我便立即告诉他们这种将动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形式便是统计。在进行这场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活动自己的思维,让智慧在课堂中升华,他们不断给台上的四名同学提建议,而那四位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下,快乐地完成任务,并让知识在课堂中彻底活了起来。由此可见,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更能带动学生思考,继而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总之,由于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困难和恐惧。假如不能快速化解学生的这些情绪,那么不仅无法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时间久了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通过情境教学,它不仅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逼真,还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习题变得充满生活气息和趣味。这样一来,数学教学便摆脱了以往的枯燥乏味,变得灵动诱人。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带着情感、理解、快乐去发现、感受、学习数学。

(责编罗艳)

创设情境,让课堂在情境中芬芳 篇7

一、创设童话情境

儿童最富有幻想和想象, 他们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 他们喜爱听童话, 对童话世界有着成人难以想象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教版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富有儿童情趣、丰富多彩的童话, 教学时教师可先创设“童话”情景, 融知识的学习于童话的讲解中。如《0的认识》中的“小白兔采蘑菇”;《统计》中的“大象过生日”;《和是6、7的加法》中的“青蛙跳伞”“蚂蚁玩跷跷板”等。由于是从儿童的角度看生活, 又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所以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且愉快。

二、创设游戏情境

在孩子的眼中, 数学是一些数字与符号的结合, 是抽象的、枯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有趣的、充满情感的游戏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唤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和活力。如教学《10的认识》时, 设计“钻山洞”游戏: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 当做山洞, 请10位小朋友当司机, 前面报几, 后面接着往下报, 如:0, 1, 2, 3……10或10, 9, 8……0。如果说对了, 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 就“咔嚓” (暂停) , 直到说对了再通过。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富有童趣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 边游戏边学习。如“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夺红旗”“跳树桩”“猜数游戏”“过独木桥”等游戏。游戏时还可以设计一些道具, 如小动物的头饰、树桩图案、独木桥等,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尽情体验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创设故事情境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将一些数学内容编进生动的故事情节中, 通过师生编、讲、听使学生兴趣顿生, 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苏教版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把学习内容编成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特点的故事情节, 可以说故事信口拈来, 故事就在嘴边。如“山上有3只小猴, 又来了7只……”“草地上飞来了一群蝴蝶, 左边8只, 右边4只……”“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一场精彩的比赛, 正兴高采烈地排队去看比赛呢!小猴连蹿带跳地蹦到了第一排……”教师几句贴近学生的语言, 一下了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可谓教师讲得绘声绘色,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教师设置的故事情境中, 他们很快便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四、创设活动情境

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新知的学习中, 若能结合日常生活, 创设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具体活动情境, 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弄清难以理解的、容易混淆的内容。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 如同游泳一样, 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如教学《美丽的花边》时, 可让学生观察花边后动手做花边等;教学《认识图形》时, 创设“搬”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操作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并通过比一比、赛一赛、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活动让学生“遨游”于“数学王国”, 尽情感受自由和愉悦。

五、创设现实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数学。

1.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如“打折”这个教学内容就充满了生活的趣味。教学时把教室设置成两个“商场”, 一个商场的商品打八折, 一个商场满100元送30元现金, 让一些学生扮成营业员, 其余学生充当顾客来购物, 让学生选择哪家商场购物最实惠。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既懂得了“打折”的内涵, 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人民币。

2. 创设富有探索性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 新课结束后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4斤是多重?它是几千克呢?”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课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在验证着什么, 有的学生在掂量着自己带来的物品, 还有的学生在称量东西……之后, 我进行了积极引导, 用3袋一千克白糖结束了学生的争论和疑惑, 并以此为“范本”,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4斤” (2千克) 的物品。学生在“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 从生活中找到了答案。

课堂情境创设论文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情境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数学, 主动地学数学。

例如,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 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 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睡觉, 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 因此, 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 (1) 叮铃铃……闹钟响了, 妈妈叫小明起床, 接着出示7时的钟面, 并标明了时针和分针, 床头柜上还有一个电子表显示7:00,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并初步认识整时。 (2) 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认识, 并使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上的时针一天要转2圈:早晨有9时, 晚上也有9时。通过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活跃, 很快地把新知识融会贯通。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选取有思维含量的素材

数学情境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但仅靠外在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我们要创设具有思维含量的情境, 这样,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否则, “情境创设”就成了华丽的包装而已, 对学生的问题探究是毫无益处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它的“生活味”, 更应该考虑它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是否把“生活味”的东西提升为“数学味”。

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配制美味可口的奶茶, 有兴趣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紧接着我又提出:那到底要按照怎样的比例来配制这杯奶茶呢?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开始争论不休。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通过学生的争论, 暴露学生各自的思维状态, 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把“生活味”提升到了“数学味”。学生在配制奶茶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 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中。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 是给学生营造学习的一种场景, 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考虑的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对于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帮助, 从创设的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灰太狼老是输给喜羊羊, 它一直很不服气, 决定找个机会和喜羊羊赛跑。这一天, 它终于鼓起勇气来挑战喜羊羊。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裁判包包大人宣布比赛路线 (出示课件) :“请运动员灰太狼沿路线1跑一圈, 运动员喜羊羊沿路线2跑一圈。”灰太狼一看, 急了:“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路线比喜羊羊的长。”喜羊羊笑了笑, 说:“要不, 咱俩换吧。”同学们, 到底灰太狼的路线是不是比喜羊羊的长呢?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出谁跑的路线长呢?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启学生的思路,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追求时髦的“情境教学”而盲目地创设情境,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 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数学。同时, 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为学生创设具有思维含量、充满“数学味”的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另外, 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 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数学经验,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中, 我们要联系实际, 注重情境的实用性、实效性和目的性, 让情境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既要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 又要具有数学思维的含量,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更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情境 篇9

一、了解学生,激发兴趣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因此,我认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才能创设一个让每位学生都乐意学习的情境。如在上“平均数”这课中,就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从孩子们身边去发现素材。第一次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利用课本上的例子,让孩子们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他们虽然能提出来,但是我觉得缺少一点什么,应该是缺少热情和兴趣,而且还有部分同学因为没有兴趣,一直在被动的学习。而在第二次上这个内容时候,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先和孩子们做游戏,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数来比较,很难区分胜负”,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在脑子里也产生了疑问,争先恐后的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课时,一开始为了引入分数,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每天都在黑板上写字,有谁知道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呢?大家想知道吗?然后找一学生上前测量。学生得出的数据为长3.6米,宽1.01米。老师问:这里的长和宽能用整数表示吗?有的学生回答:不能。有的学生因为容易分心,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的问题没弄明白,也没有去思考。所以,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班级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教学很难施展,效果不好。如果“拿一个梨,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哪其中这一份我们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简简单单就可以创设生活的情境,而且能直观的刺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显然,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也更需要老师的用心和精心准备。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创设接近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走进数学学习的主题。

二、情景设置,务实为要

当前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时,为了能使课堂活跃,课上得生动一些,精心准备画面优美、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课件,因而在情境创设中经常也会带点“俏、虚”的味道。我曾经在一本教育教学杂志上看到某位教师在上“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他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一片结满红彤彤熟透的杨梅林,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阵惊讶声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你们想到这里的杨梅林去玩吗?”学生齐喊“想!”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好,只要大家这节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下次春游时就带大家到那杨梅林中尽情的玩耍……”然后,教师拿出6粒杨梅,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2粒,列式:6÷3=2。再拿出7粒,平均分成3盘,每盘分得2粒,还剩下1粒,列式:7÷3=2……1。整节课,不少学生还停留在那艳丽、诱人的画面中。下课后,学生蜂拥而上,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带我们去杨梅林玩?”教师随意的说了一句:“等下次春游到了再说。”顿时,学生流露出受骗不满的神情。这种情境似乎表面上“俏”,但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教学过程也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情境还有点虚假成分,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一个学生去商场买旅游鞋的情境:商场里一种款式标价每双127元,第二款标价5双共565元,哪种便宜?便宜多少?这样的情境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我看到商场标的是单价,没有标5双一共多少元的”。课后,我亲自到超市调查了商场标价,验证了这位学生的说法。这样的情境,与生活实际不符,不但不起作用,反而造成负面效应。但是,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个错误资源,表扬这位学生能认真观察生活,也未尝不是好的设计,让教师的“错”成为精彩的教学资源。所以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真实,形式的朴实,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吸引学生的眼球,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不能一味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去迁就新课程理念,而要看“情境”是否能有效的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

三、以“情”入境,激发情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教师如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多个兴奋点,唤醒学生“我会学习、我要学习”的渴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东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此时,再抓住学生迫切的求知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重视情感因素的渗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是数学情感教学的最终归宿。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创“情”情境,激发情感,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激“活”情境,巧妙贯穿

我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情境表面上,没有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毫无意义。所以,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情境设置还不能只为某一个教学环节服务,而要将一个情境用足用活,巧妙贯穿到多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从头到尾发挥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前用电脑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教师设问:“小熊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经过新知学习后,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的车子上颠簸。教师设问:“车轮已经改成圆形的了,为什么小熊还是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车子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平稳的车上高兴地行驶。这个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我曾经也上过“圆的认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由于当时上课的学校是农村完小,没有多媒体的设备,因此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用硬纸片做了3种轮胎(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3辆车在课堂上表演。这种根据实际创设的情境教学,当时也博得了课堂一片喝彩。

创设情境打造童趣课堂 篇10

一、开展角色表演,创设不同情境,趣中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节课35分钟很难总是处于学习状态,因而教师要适时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便利用小学生憧憬童话故事中的生活这一特点,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主人公,去身临其境地与文本对话。上课伊始,我分别发给他们预先准备好的头饰、道具等,让他们分别表演故事的主要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创设情境,角色表演,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表演,学生进入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通过形体、语气、对话等方式,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有了比较深刻的领会,也提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

二、寓教于乐,将音乐引入语文课

纵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课文大多是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童话,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突出了直观性和趣味性。丰富的教学内容,需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体现。教师的乐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为达到乐学,我将音乐引进课堂,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进行了美的教育。

如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在狼和羊出现时尝试用音乐配合,轻柔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小羊的善良、可爱,而阴森恐怖的音响更能衬托出狼的凶狠、残暴。音乐使学生感知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进行美育和热爱自然的教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课文《小毛虫》中,我利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小毛虫从一只笨拙的小毛虫变成一只轻盈灵巧的蝴蝶的震撼过程,同时使学生想象自己成为那只灵巧轻盈的蝴蝶,让学生感受这种快乐的情感,利用课文语言说一说,这既可以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又可以帮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了语言。

三、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创设生动活泼教学情境

教师可凭借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信息,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境,触景生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小溪生病了》这篇课文文字多、篇幅长,有些句子含义深,难理解,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因此,我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形象:清清的小溪水叮咚叮咚地流淌着,小溪两边鲜花盛开的小路,小动物们都到这里来玩,不多久小溪这里的小路垃圾遍地,苍蝇飞舞,小溪水变得黑黑的臭臭的,小动物们都不敢靠近小溪了。前后两种变化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共鸣。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小鸟、小猪等,尽情说着自己的感受。

如何创设课堂设问情境 篇11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1.引疑激趣策略。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泳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设置坡度策略。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已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2:已知函数y=x-2,(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2)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3)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4)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上述第(3)、(4)问的解决实际上为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单调性的关系揭示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下,接着可安排如下训练题:

(1)已知奇函数f(x)在[a,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2)已知偶函数f(x)在[a,b]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3)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这样,知识掌握的过程是一种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3.巧设悬念策略。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3:今天以后的2天是星期几?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斷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4.以形助数策略。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体会概念、公式、定理的几何意义。5、联系实际策略。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

总之,在新课引入时的问题情景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在数学学习中,具体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追求一题多解,那样学生最了不起也只是一个“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更何况,学生的在解决习题中的很多方法,虽然很多时候也成功了,但靠“碰”、靠“撞”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的,所以,我们还需对各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

三、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范示”本就是数学素养之一,范例教学更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4: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可设计一个常规问题:已知:等比数列{an}中Sn=16,S2n=64,求S3n=?

问题1、本题与前面涉及的问题是否相同、相似及相关?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问题2、能否利用等比性质,即:an=am.q n-m(n≥m)将am后面的项转化为a1,a2,…am表示,沟通未知和已知的联系?

四、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教师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以一种悬念性,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探讨;当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创设情境 打造魅力课堂 篇12

教师在教学中, 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将精选的案例引入课堂, 是运用案例情境教学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 引起学生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设立问题情境的目的,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起到启其智、增其能的作用,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开始讲授《经济法》时, 学生会感到法律条文枯燥乏味, 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思想问题, 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案例:“村民张某因为购买拖拉机而向其朋友李某借款2000元, 借款期限为一年, 为表其诚信, 张某将自家已经怀孕的一头母牛牵到李某家作为担保, 之后母牛产下了一头小牛, 两家就小牛的归属产生分歧。你认为小牛应归谁所有?”这一案例涉及民间的一种常见的借贷行为, 并无新奇之处, 学生感兴趣的是:“母牛产下的小牛归谁所有?”通过讨论, 学生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经济法》课程中, 同时告诉学生在《经济法》课程中随处都有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案例必须能够体现所学内容, 选择案例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选择的案例在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还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以体现其知识性, 以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授《合同法》中的《合同的订立》一节时, 首先将以下案例引入课堂:某水果收购站向果园承包人张某发函“欲向你园购买水果20吨”, 张某回信“完全同意”, 第二天就将20吨鸭梨送到水果收购站, 而水果收购站却拒收。收购站的做法合法吗?在本课的讲授中, 结合这一案例, 复习合同的主要条款, 分析合同订立过程中, 何谓要约?何为承诺?要约、承诺的条件是什么?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在哪里?承诺和新要约的区别在哪里?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将本课的知识点一个个突破, 学生在掌握合同订立的相关内容的同时也清楚了水果收购站拒收鸭梨的理由。

三、创设情境, 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

选择的教学案例要具有真实性, 必须是实际中存在的, 使学生感觉到似曾相识, 学有所用。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时,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讨论“某超市在门口张贴告示: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请顾客认真挑选商品, 售出商品概不退换”这一店堂告示案例。有些学生以前在逛商场时见到过类似的告示, 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认为其是合法的, 有的学生认为其不合法。通过对照法律条文, 他们才意识到以前认为这种合情合理的告示, 同样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此激发学生认真学法用法。

四、创设情境, 掀起课堂学习高潮

学生对有争议的事情总是充满兴趣, 而且注意力容易集中。针对学生这种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 如果在新课的导入或知识的关键处设计有争议的教学情境, 就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精神状态,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探求新知, 再在“量变引起质变”的作用下就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从而使课堂学习活动更有活力。

例如:在讲授《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时, 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如下案例:某商场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 没有按合同约定去工厂提货, 后工厂失火, 将准备交付商场的价值10万元的床单全部烧毁。谁应当对损失负责?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责任在商场, 如果商场按时提货, 床单就不会烧毁;有的学生认为责任在工厂, 如果工厂严格管理, 就不会造成火灾;也有学生认为双方都有责任, 因为双方都有过错……在争执不下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和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 意见逐步统一, 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节课的时间也很快过去了。

上一篇:农村宽带下一篇:文言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