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2024-09-27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精选12篇)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1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从而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逐步转变为: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创设好的情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的实际,可以改变原来的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但有时候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有些情境不是学生熟悉的,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是人为编造的,这样的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这种数学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真正受益呢?本人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上下功夫。

一、了解学生,激发兴趣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因此,我认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才能创设一个让每位学生都乐意学习的情境。如在上“平均数”这课中,就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从孩子们身边去发现素材。第一次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利用课本上的例子,让孩子们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他们虽然能提出来,但是我觉得缺少一点什么,应该是缺少热情和兴趣,而且还有部分同学因为没有兴趣,一直在被动的学习。而在第二次上这个内容时候,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先和孩子们做游戏,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数来比较,很难区分胜负”,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在脑子里也产生了疑问,争先恐后的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课时,一开始为了引入分数,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每天都在黑板上写字,有谁知道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呢?大家想知道吗?然后找一学生上前测量。学生得出的数据为长3.6米,宽1.01米。老师问:这里的长和宽能用整数表示吗?有的学生回答:不能。有的学生因为容易分心,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的问题没弄明白,也没有去思考。所以,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班级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教学很难施展,效果不好。如果“拿一个梨,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哪其中这一份我们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简简单单就可以创设生活的情境,而且能直观的刺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显然,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也更需要老师的用心和精心准备。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创设接近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走进数学学习的主题。

二、情景设置,务实为要

当前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时,为了能使课堂活跃,课上得生动一些,精心准备画面优美、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课件,因而在情境创设中经常也会带点“俏、虚”的味道。我曾经在一本教育教学杂志上看到某位教师在上“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他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一片结满红彤彤熟透的杨梅林,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阵惊讶声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你们想到这里的杨梅林去玩吗?”学生齐喊“想!”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好,只要大家这节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下次春游时就带大家到那杨梅林中尽情的玩耍……”然后,教师拿出6粒杨梅,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2粒,列式:6÷3=2。再拿出7粒,平均分成3盘,每盘分得2粒,还剩下1粒,列式:7÷3=2……1。整节课,不少学生还停留在那艳丽、诱人的画面中。下课后,学生蜂拥而上,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带我们去杨梅林玩?”教师随意的说了一句:“等下次春游到了再说。”顿时,学生流露出受骗不满的神情。这种情境似乎表面上“俏”,但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教学过程也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情境还有点虚假成分,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一个学生去商场买旅游鞋的情境:商场里一种款式标价每双127元,第二款标价5双共565元,哪种便宜?便宜多少?这样的情境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我看到商场标的是单价,没有标5双一共多少元的”。课后,我亲自到超市调查了商场标价,验证了这位学生的说法。这样的情境,与生活实际不符,不但不起作用,反而造成负面效应。但是,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个错误资源,表扬这位学生能认真观察生活,也未尝不是好的设计,让教师的“错”成为精彩的教学资源。所以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真实,形式的朴实,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吸引学生的眼球,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不能一味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去迁就新课程理念,而要看“情境”是否能有效的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

三、以“情”入境,激发情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教师如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多个兴奋点,唤醒学生“我会学习、我要学习”的渴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东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此时,再抓住学生迫切的求知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重视情感因素的渗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是数学情感教学的最终归宿。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创“情”情境,激发情感,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激“活”情境,巧妙贯穿

我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情境表面上,没有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毫无意义。所以,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情境设置还不能只为某一个教学环节服务,而要将一个情境用足用活,巧妙贯穿到多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从头到尾发挥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前用电脑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教师设问:“小熊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经过新知学习后,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的车子上颠簸。教师设问:“车轮已经改成圆形的了,为什么小熊还是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车子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平稳的车上高兴地行驶。这个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我曾经也上过“圆的认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由于当时上课的学校是农村完小,没有多媒体的设备,因此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用硬纸片做了3种轮胎(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3辆车在课堂上表演。这种根据实际创设的情境教学,当时也博得了课堂一片喝彩。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小学数学教学应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的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最有效的情境,通过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了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情境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要,围绕“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创设能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课堂活跃,务实高效的情境,从而让“情境”真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2

杨素玲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那么,如何创设有趣的情境使数学课堂活起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在此抛砖引玉。

一、用儿歌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听儿歌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儿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如果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儿歌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童年接触过的儿歌,这时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教师引入《数青蛙》这首儿歌,让学生唱出来,从一只青蛙、两只青蛙唱到多只青蛙,让学生感到这样一直唱下去是唱不完的,于是教师提出:当青蛙数量很多时,怎么表示呢?这时,课题――“用字母来表示数”,就顺理成章地登场了。

二、用故事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抽象的数学题或知识编写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故事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可以先讲个小故事:以前,有位老爷爷叫他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嘱咐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了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过大笑。这时,教师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新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方法。再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函数图象的兴趣。

三、用史料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们可以先讲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一节数学课上,他得到的几个等式1+2=2+1,3.5+4=4+3.5…通过爱因斯坦发现的这个规律来引入《加法交换律》。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四、用古诗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古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例如,在教学《切割线定理》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呢?这时学生会很有兴致地回答,待学生答出后,教师紧接着就说:这首古诗的哪一句蕴含着我们的.数学问题呢?学生会很踊跃地说出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作者至少要登上几层楼,才能看见千里以外的景色呢?这时,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教师立刻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画出数学图形,从而根据相关知识来解决诗中的问题。

五、用游戏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数学源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数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编排成游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这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教学《代数式》时,为了让学生“乐学”,课上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握手”游戏: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两个熟悉的人很有礼貌地握手,那如果你要参加一个宴会,如果有二十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那你需要握多少次手呢?如果是x个人呢?大家可以自由结组探究一下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时的情景,根据所得结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学生爱玩的天性被激发了,他们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在快乐中积极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正在学的内容感到好奇,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产生学的欲望,积极思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还停留在比较感性的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的认识。如在一些较难理解的文字题分析中,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实物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却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教师再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查找原因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创设相应的情境,则问题可迎刃而解。在一些不是很直观的几何图形中,创设出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二、创设游戏情境。点燃学习激情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对于游戏,他们肯定会积极主动参与,甚至有时会达到忘我的境界,因此,如果学习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游戏的话,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一些枯燥的数学问题改成有趣的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习的激情。例如,在研究点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一课中,可将教室里的座位看成对应的坐标,然后按照口令将某个座位上的苹果向左右上下平移,研究得到的点的新坐标与原来坐标的关系,这样安排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还能大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创设故事情境,产生学习动力

有些数学内容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听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长时间后会使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我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数学观点、传授某种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理解,接受新知将足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例如,我在复习“函数的图象”时就以此创设如下情境: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开始远远领先于乌龟,兔子就骄傲了,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却一直往日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请用函数图象反映这段故事情节,如此有趣味的故事,用如此简洁的图象描绘出来,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显然最终也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例如: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五、画龙点睛,创设课堂结语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例如: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数学课单一呆板的局面,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8).

[2] 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林志成.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教研(数学),2005(5).

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4

一、如何创设合适的情境

1. 重视以问题为核心

经常所说的“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 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由于“问题意识”反映了学生基于内发与主动的求知欲, 产生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中, 因此, 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 情境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 而且应提供一个能够原创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 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稍加思考, 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 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学生的这一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 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2. 以合适的情境为目的

课堂情境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蕴含的数学关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 情境素材选取的恰当与否,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 在教学“游戏公平吗?”这部分教材的“实践活动”中, 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掷瓶盖”的情境:掷出瓶盖后, 盖面朝上, 甲胜;盖面朝下, 乙胜.并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 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 甲队“高喊不公”, 课堂上, 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 也经常有继续失败的无奈和沮丧……半节课过去了, 同学们却没有得出“游戏公平”的结论.然而, 不少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 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盖面朝下”两种情况.可学生在试验中却无法体会到“游戏是公平的”.也许上课老师并没有思考用瓶盖作素材, 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实验, 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此, 瓶盖整体结果的不匀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 游戏的不公平性是不可忽视的.可见, 游戏中“盖面朝上或朝下”出现可能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对“形状是否匀称、结构是否均匀, 操作的条件是否相同”等因素的忽视, 导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那么又怎样出现“等可能性”的局面, 结果使教学在“等”中走向“无奈”, 使学生在“无奈”中感受“不公”.

3. 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为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 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 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从情境创设的角度看,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以外, 还在于教师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 反映在情境中的任务要求上.

二、数学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 数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知识的更好表达.

有些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 教师要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 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 我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 让学生用力拉, 怎么也拉不动, 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似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 (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 , 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 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 我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 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名同学拿出三根小棒 (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 , 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摆成和刚才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 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 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 从演示到实验, 从静态到动态, 讲得很少, 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 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凸现数学本质.

数学问题的核心是提出思维含量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实质就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从而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火花, 促使学生深刻思辨, 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生命活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情境没有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 或者没有什么思维价值, 那么它是否浑浊了数学课的本质呢?

3.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切合学生的心理.

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那么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突出趣味性.例如,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时, 拿出做好的任意四边形展示给学生, 然后告诉学生将这个四边形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请同学们观察猜想是什么四边形?然后活动演示改变四边形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在整个运动变化过程中这一“中点四边形”会出现什么变化? (有时像平行四边形, 有时像矩形、菱形) , 学生自己动手, 感觉兴趣大增, 然后老师肯定学生猜想是正确的.此时自然有同学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这时引出课题, 只要同学们学了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后就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和奥妙.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诱导, 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5

房山中学——丁兆荣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基准,是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对应,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来精心设计,以最终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情境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本文就这个问题,阐述自己的几个观点。

一、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长期以来, 数学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人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故事、趣事, 则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这堂课中, 我以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

明者的故事为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21222,,22363 从而导人课题。这样不仅增加了课题的趣味性, 更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探索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兴趣, 同时还让他们感受到掌握这部分知识, 对于生产和生活, 对于理解事物间的数量关系, 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数学发展史和现实生活中, 还有许多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趣事, 合理利用这些故事、趣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有如下两个“问题情境”:① 有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 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 折销售, 第二次打q 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p + q)/2 折销售.请问: 哪个商场的价格更优惠?②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 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 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除以2 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 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以上两个“问题情境”, 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想学、乐学、主动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设虚拟“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能顶得上吗? 比如在一次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竞赛中, 三

个臭皮匠能答对题目的概率分别为50%、45%,40%。诸葛亮能答对题目的概率为80% 如果将三个臭皮匠组成一组与诸葛亮比赛, 各位选手独立解题, 不得商量,团队中只要有一个解出即为获胜, 答对题目多者为胜方, 问哪方胜? 这是概率教学中的一个优秀的“问题情境”, 直观生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活动式”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探索欲望。例如,在函数模型的应用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 kg与身高x 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 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 否正常?

在第(2)问中,在计算了该生体重是否正常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来检

验一下本班的所有男同学的体重是否正常。此时,可以采用同桌相互检验计 算的方法来完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联系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

验数学,并尝到成功的乐趣,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篇6

复习旧知导入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承上起下,起到很自然的过度作用。例如;讲到乘法公式中的两个完全平方公式时,我是这样来导入的,让学生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计算:(a+b)(a+b)=a2+ab+ab+b2 = a2 +2ab+b2;(a-b)(a-b)=a2–ab-ab+b2= a2-2ab+b2,这样就根据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导出了两个完全平方公式。

开门见山导入是把本节课所讲的内容直接给学生说,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内容,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精心的设计。例如;在讲“蚂蚁怎样爬最近”,我做了两个教具,一个圆柱,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动手操作,从而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找到最短的路线。学生看着直观,也非常感兴趣。然而较难问题也得以解决,同时也确保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故事导入主要是结合本节课内容,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例如: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应用”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两名教师带着若干名学生准备旅游,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可供选择。甲、乙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报价都是每人240元。甲旅行社表示:教师打全票,每名学生可按五折优惠付费;乙旅行社表示:教

师学生均可按八折优惠付费。现在,让你来选择,你认为选择哪家旅行社旅行更为合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以决策者的身份进入求知状态,沉思后七嘴八舌发表见解。于是,我顺势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问题导入就是在教学开始“设疑”作为学习的先导,编拟生活中富有启发性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菱形的性质”的教学中,上课一开始,我面带微笑告诉学生:四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我们接下来要学习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到底特殊在那儿呢?下面同学们拿出一张矩形纸片,对折两次,沿虚线剪下,展开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我借此设疑:“大家是否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下面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7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数学材料对初中学生有作用,初中学生同时对数学材料也有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学习内容,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我们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地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情境创设中,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数学的应用性,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多边形》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如何用各种不同的地砖来铺满地面,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假设给自己的房间或者家里的房间设计自己喜欢的地砖。在这过程中,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卡片来代替不同形状的瓷砖。学生发挥了想象力,不仅弄清了道理,还根据不同的适用人群设计了不同的风格,根据不同的国家设计了不同的风格:日本风格的、英国风格的等。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同艺术的结合,看到原来数学也可以有很美丽、很有用的一面。

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使他们充满兴趣地走进数学情境,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端。它能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和陌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惊呼:数学,我捉到你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问题情境的内容安排要注意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的问题,这时候情境设计就更为重要。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也是会先认识它跟我们生活中联系密切的一面。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的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确定与不确定》这堂课中,为使学生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我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些事件,再请他们的好友表示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比赛哪些学生最有默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很多很有意思、有意义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校第三届体育节的比赛抽签我班抽得第五个出场;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向萨达姆的30所官邸同时发射导弹,并且全部击中目标,等等,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概率是多少。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了他人有默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整堂课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对世界大事的关心,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四、创设问题情境,将掌握知识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机结合。

例如,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学生设计一个游览计划,要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进行以下活动: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等;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能使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一直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将来的教学所应加强的,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学生激发了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热爱数学的情感,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篇8

“问题情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 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 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 “问题”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 否则就不能成为问题, 当然, 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 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方法的。其次才是“情境”, 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心理机能, 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加教学效果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环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以境生情”,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兴味, 并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怎样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1. 问题要具体明确

这是问题情境设计最基本的原则。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2. 问题要有可及性

跳一跳, 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包括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状况等。

3. 问题要有新意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必须选择新颖的问题。

4. 问题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产生矛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5. 问题要有开放性

问题富有层次感, 入手容易, 开放性强, 解决方案多, 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二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1. 通过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些定理和公式往往直接提出,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学了有什么用, 而且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构建教学情境,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使数学理论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 北大附中张思明老师在教基本不等式a2+b2≥2ab和2a+b≥ab时, 设如下问题情境: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 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 第二次打p折销售。

a+b

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 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基本不等式。

2. 通过实验, 设置问题情境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 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易被学生发现时, 教师可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 探索规律、提出猜想, 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

例如:在教“球的体积”时, 先做一个实验:取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容器, 再取半径和高都是R的圆桶和圆锥各一个。把圆锥放入圆桶内, 再将半球容器装满细沙, 然后把半球容器内的细沙倒入圆桶内, 发现圆桶恰好被细沙装满。可以得v=v1-v2=πR3-31πR3=32πR3, 于是v=34πR3由此导入球的体积公式, 尔后进一步加以证明。

总之, 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结合教材实际,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学生感兴趣的, 能体现时代气息, 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真正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9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 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 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对活跃学生思维, 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情境: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趣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交流探索的强大动力. 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采用猜谜语、讲故事等形式创设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探索欲望, 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 我设置了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 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 小松鼠边采边玩, 到太阳快下山了, 才采了4个. 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 数了数有25个. ”随着画面的出示, 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 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创设游戏情境, 寓教于乐

根据小学生活跃、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通过做游戏或演小品,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寓教于乐, 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 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情境, 在这一过程中, 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引入时, 老师先讲个故事: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 生活着小熊一家. 熊爸爸非常爱他的熊宝宝, 今天他从街上买来了很多红果子, 熊大哥一下子拿了5个, 熊二哥拿了3个, 熊弟弟才拿到了1个. 因此, 熊弟弟不开心了. 现在请我们小朋友来帮他们想个办法, 怎样使他们都开心呢? 以“小熊分果子”这一形象的故事, 让我们把生活中的分东西和数学联系起来,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很自然地就过渡到所学的“平均分”, 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创设动画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在无法用语言和动作等表述演绎时, 创设情境, 演示动态, 提高学生的认知欲望.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了动画片, 创设问题情境:炎热的夏天, 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 不久, 猪八戒大汗淋漓地抱回了一个大西瓜. 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 每人吃1/4吧. 八戒一听瞪大眼睛, 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 无论如何, 1份太少了, 我要吃2/8.悟空听了直点头 , 马上切了2/8给八戒. 猪八戒高高兴兴地吃起了西瓜……不对!有问题! 猪八戒上当了!1/4和2/8哪个大?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 设计了最佳的教学情境, 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设生活情境,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因此, 数学课堂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已有数学知识出发, 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的导入中, 通过师生谈话, 引出装修房子, 出示房间的形状, 如果要给房间铺上地板, 需要买多少地板? 使学生了解房间是长方形的, 想到需要知道房间的面积才能确定买多少地板, 可学生不会算长方形的面积, 引出新知, 从而激发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欲望. 又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 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 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活动, 既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五、创设竞争情境, 提高竞争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 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 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 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它必须反复练, 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 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

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 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 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摘苹果接力赛, 学生非常感兴趣, 活动效果好.它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打开思维的闸门,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强烈地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 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先写出数453, 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接着让每名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 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 然后来考考老师, 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 哪些不能被3整除. 这时, 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 大家似乎都想来考考老师. 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迅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 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 产生悬念, 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 正是这一幕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境, 吊起学生的胃口, 激起了学生急于想探索数学规律的强烈欲望. 这时老师一语道破:同学们, 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 而是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规律, 好不好? 本节课的“新”就充分体现: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老师. 一旦我们的学生对新知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这样发自内心地需要, 对学习也就不是一种负担了.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计好学习情境, 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变死学为活学, 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 结合四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 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正宪.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

[3]李自义.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J].试教通讯, 2004.

[4]广西教育学院.小学教学参考[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10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考虑的首要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和铺垫性, 其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今课堂中的“情境设置”, 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例子, 但在很多情况下似乎都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有一些课例在这一环节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给人以“作秀”的感觉。

结合自己的教学, 我认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应该注意所取的情境素材是真实的, 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才是可信的, 真实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另外, 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常是在直观上获得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思维。很多问题具有生活实例, 构成了他们新知识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联系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逼真, 要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味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一、就地取“材”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正数与负数”时, 我这样设置问题: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中学, 成为初一年级的一名学生, 从今天开始, 我将带领大家开始神奇的数学之旅。

在我们的这个教室中就有许多数学的应用, 我们在一个长约为12米, 宽8米的教室里, 多数同学都是13岁, 我们班54人, 占全年级人数的8%, 我们的讲台宽0.8米, 高1.2米……

[问题1]:在老师刚才的描述中出现了你所熟悉的哪几类数字?你能将以前所学数字进行分类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

以前我们学过的数, 实际上主要有两类, 分别是整数和分数 (包括小数) 。

[问题2]: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正数与负数的新内容。

二、利用数学小实验,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我这样设置问题:

(1) 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 剪下∠A、∠B和∠C拼在一起, 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2) 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3) 在拼图中, 你受到哪些启发? (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这样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到∠A+∠B+∠C=180°,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 培养了观察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利用感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平行线”时, 我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 提供平行线的形象: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直驶汽车的两道轮印、高压输电线, 并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观察两直线之间的关系, 而不会过多地受具体材料的限制。通过观察、分析, 学生可能会说出下列一些共同属性:它们都是两条直线, 都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都在同一平面内, 等等。得出这些共同属性时, 学生的思维中已经进行了初步概括, 接着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以引起进一步的概括:“如何用几何语言将这些共同属性表达出来?”学生经过思考, 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当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以上两个过程后, 已经获得对“平行线”的较全面的认识, 但在概念的表达上还不够简练、精确。这时, 我先指出:“有这种关系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然后提出:“如何准确简练地表达出平行线这一概念?”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抽象水平更高的概括, 通过比较用几何语言表述的共同属性, 最后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就完成了对“平行线”概念认识的全过程。

四、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 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讲“统计初步”时, 我设计了以下例子:我为了从甲乙游泳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 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游泳10次, 成绩如下: (秒)

甲:9.7 9.8 9.6 9.8 9.6 9.5 9.9 9.0 9.7 9.4

乙:9.9 9.5 9.7 9.8 9.7 9.6 9.8 9.6 9.7 9.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 选谁参加比赛?王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 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 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 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五、用新旧知识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 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1) Rt△ABC中, 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 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2) 在Rt△ABC中, 已知∠A和斜边AB, 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 (1) 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 而问题 (2) 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 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 对新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 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以激发学生好奇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 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 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通过情境乐园, 感受数学魅力, 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将会大大增强, 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11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运用故事、游戏、动画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力求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羊、象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它们能过桥吗?”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他们再来解决问题,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问题巧设成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出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85.50元、106.00元、8.05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①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②像85.50元、106.00元、8.05元等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全体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回答第①题,而第②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85.50元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是85.5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8.05元表示8元零5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8元5角了。

此外,熟悉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四(1)班学生去春游,共62人,需乘车才行。现有两种车可以选择,大车每次限坐10人,每次108元;小车每次限坐4人,每次52元。”鼓励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设计乘车方案,并预计哪种方案花费最少。

三、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求它的周长。”教师可让学生用这样的长方形实物进行操作,先把周长指给同桌看,再算一算。

四、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运用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问:“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生1:“把铁丝剪断后拉直,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我又出示一张CD唱片,问:“那么,要求这张唱片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那该怎么办呢?”生2:“在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然后将唱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我继续问:“用一根细绳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小球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这时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没有好的方法。“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如何,都该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迸发出鲜活的生机。

(责编 杜 华)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12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生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 有些数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 很复杂和抽象, 学生一时很难理解。所以,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该多以形象事物为准, 由此引出抽象思维的概念, 促进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特别要注重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要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 把形象的知识抽象化, 但是现实情况是, 有一部分教师喜欢用这样抽象的语言, 把抽象知识讲了一遍又一遍, 在例题的引用上也喜欢用高深莫测的题来反复讲解, 使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知识, 长期以往, 就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造成学习能力下降。

2.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来看, 虽然在课程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 学校加大了教学模式改革, 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偏远地区学校来看, 有一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不谋求新的模式, 习惯于在课堂上成为主体包办教学, 成为学生的教学主导, 无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这种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教学模式, 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说, 教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 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式方法

1. 兴趣引导法, 引入课堂情境教学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利用问题情境方法, 有激发起自己主观的学习愿望, 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急切的心理,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课堂上的有声有色,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教师在讲到《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入印度故事导读, 曾经有一个印度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 国王为了犒劳他, 答应满足他一个愿望。大臣就说陛下, 你可以在第一个格子上放入1粒米, 第二个格子上放入2 粒米, 第三个格子上放入4 粒米, 以此类推一共有64 个格子。国王觉得这个要求非常的简单, 于是, 派人来填满格子, 才发现国家的粮食都无法填满象棋棋盘的格子。这个故事告诉学生, 乘方能够呈现几何倍的递增, 数量巨大。通过这样的故事, 学生在娱乐之中获得了知识, 激发了好奇心理, 进而形成了强大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思维活跃起来, 求知欲望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能够提高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疑问策略法, 创设未知的情境领域

古语说: “学起源于疑。”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疑惑, 才能够主动的开启思维, 来答题解惑, 给学生提供平等的体验机会, 促进数学学习的和谐统一。所以, 教师在教学当中, 要常常的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解答问题, 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找对解题思路。例如: 为了让学生学习相切圆的知识, 培养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空间感觉, 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已知圆A和圆B外切, 两个园的半径分别为1 厘米和3 厘米, 如果有半径为5 厘米的圆C与圆A和圆B相切, 一共能够画出多少个圆C?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相切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主动的去寻找圆C的个数, 学生就会努力地画着, 有的学生能够找到两个、三个, 而有的优秀的学生可以画出五个、六个, 通过这样的比较, 促进学生相互比学, 共同提高进步。

3. 联系实际法, 创设生活的未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更应该为生活服务。所以,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 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 要多联系自己周围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感受到数学时时刻刻在身边和周围, 激发起学习数学的解题能力。例如, 在讲到方程式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两家购物中心在对产品进行打折促销, 其中, 一家购物中心所有产品均打六折, 而另一家购物中心所有产品实行买二百送一百的活动, 请问学生们, 两种促销活动对于你们来说, 在什么情况下哪个更划算。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是基于生活购物的实例,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周围的数学, 于是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调动起学生的主观求知欲望。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是课堂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能够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 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情境教学要尊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预期; 二是情境教学要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是情境教学要体现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 四是情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素材要来源于生活; 五是要科学的考虑情境教学, 有针对性地创设环境氛围。

总之, 数学课堂要密切联系实际, 从生活出发, 发挥已有的知识体系作用, 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模式, 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发展, 激发起学生主观学习的愿望, 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向宏云.浅议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课程辅导, 2015.

上一篇:特征保持下一篇:凝血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