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境于数学课堂中

2024-06-16

寓情境于数学课堂中(精选8篇)

寓情境于数学课堂中 篇1

巧寓数学美于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离不开对数学美的追求,而丰富多彩的数学美又能让有效课堂充满活力。这种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悉心挖掘,学生才能够逐渐发现,学会欣赏,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中巧寓数学美、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的一些做法。

一、坚持追求数学美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给学生简单的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而应把追求数学美作为自己的数学教学理想,最终以自己的数学人格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喜欢数学。

1.追求数学学科的知识美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所以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学科内在的知识美,包括构图美、符号美、逻辑美、简单美、奇异美等。而要提高自己的数学审美能力,需要多欣赏名画、倾听名曲、参观展览,更需要多了解数学史,多研读数学教育学书籍以及近现代数学领域的新成果。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了,才会主动追求数学的知识美。

2.追求数学教学的方法美

教学艺术的美学核心是由方法美和启迪美构成的,方法美是体,启迪美是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实际学情,探索数学教学的方法美。如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六因素单元教学法、三算结合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纲要信息图表教学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台阶教学法等,不妨借鉴试用,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方法美的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例如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使用游戏教学法、模型教学法,而高年级的学生更适合使用探究研讨法、反馈教学法。实践出真知,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有效、最美的方法。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学教材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数学教师应具有“火眼金睛”,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由此才能构建有效课堂数学美的知识链。

教师要有“掘井及泉”的功夫,把数学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全面掌握,从而在教学前做到“心有大美”。精心研读教材只是第一步,然后要多方面查阅教学参考资料,尤其要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教材的“原点”,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其实教材中可供挖掘的数学美比比皆是,有数学自身的规律美,如对称美、统一美、新颖美、意外美、奇巧美、平凡中的不平凡美等。像阿拉伯数字的简洁美,美得简直无与伦比!那么简单的十个数字,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就能表现无限纷繁的世界。特别是当今这个数学化时代,这种简洁美似乎发挥到了极致!另外,教材中还蕴藏着多样的数学美,如数学家研究数学的精神美,一些公式、定理的发现美,数学故事的智慧美,等等。

因为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挖掘数学美时要预先考虑到这种审美差异,要尝试对所挖掘的数学美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同样是认识“分数”这个概念,有的学生只是觉得“分式”好玩,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不如除法好写,也有的学生会对“平均分”产生兴趣。对于这些审美差异,教师要给予尊重和正确的引导,最终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分数”。学生这种思维上的层次性,有助于在课堂上提出美妙的观点,为完美的回答提供巨大的内驱力,从而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意外的数学美。

三、灵活指导学生感知数学美

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的确,数学美无时无处不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巧妙地指导学生学会时时刻刻感知并体验数学的美感。教师首先要运用灵活的方法,把各种数学美充分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兴趣,进而指导学生走进数学美的世界,用心感知并领略数学美的魅力。教学中不妨从如下两个方面做起。

1.唤醒学生感知数学美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教学重在激趣、激情,要善于唤醒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感知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以自己感知数学美的“激情”来点燃学生感知数学美的“激情”。学生感知数学美的激情需要点燃,如同物质上可燃物的积累和准备,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例如,教学生认识“ 圆柱、圆锥”时,可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圆柱、圆锥等形状的实物,课堂上进行辨识、分析。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就是诱导学生不断深入感知几何体数学美的过程,学生感知数学美的激情一次次被点燃,最终能够由对美的感知自觉地升华为对几何体的理性认识。这样,教师不断以不同的方式“唤醒”学生,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体会到自己能解决数学问题的感觉是美妙的,从而使课堂学习成为一次轻松、愉快的审美活动。

2.留给学生感知数学美的空间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为了追求课堂所谓的高效率,采用多媒体技术做成了精彩的课件,整节课像放电影一样,从头放到尾,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观看,毫无思考的空间,学生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深思,数学课堂不应该总是充斥着教师的提问和分析。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留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逐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也更富有数学美感。

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尝试:首先,给感知过程留下空间。例如,在教学“通分”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不是先教方法,而是把感知“通分”过程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安排。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发现了通分、画线段图、找标准比较、计算等多种方法;之后组织讨论,总结出了“通分”这个最优化的方法。这个“空间”的预留,既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填补和完善了学生大脑中的那些“空白”,并使之变得完美,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的“完形整体”。这样的尝试,能使学生获得感知数学美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其次,给知识学习留下空间。有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适当地吊吊学生的胃口,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预留空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 ”这个章节时,笔者把教学的重点定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形成单位“1”的概念认识。因为给学生留下知识学习的充足空间,笔者没有去讲解单位“1”,但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成功地把8个苹果的■准确地分出,而且学生对“平均分”不言自明。从这个课例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不可小觑,课堂应该留给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空间。

四、科学引领学生创造数学美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数学美最终是为了创造数学美。学生数学美的创造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需要数学教师的科学引领。

1.要找准学生创造的动力点

只有在实际中的应用才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纯数学问题变得丰富多彩,使得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拥有自己喜欢的探索目标。有了追求的目标,就有了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动力,即有了创造的动力点。例如,一次银行存款,一次参观大桥,甚至一次田径比赛,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数学美的契机。

2.要开启学生创造的实践点

数学美不是空洞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深挖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开启学生创造数学美的实践点,使学生的新思路、新想法能付诸实践。像指导妈妈怎样统筹安排做菜时间、告诉奶奶如何快速描画窗花、教给爷爷计算鞭炮燃放时间的方法等,这些活动都需要教师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要培养学生创造的持久性

学生创造数学美的积极性需要得到保护,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坚强意志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从反复的失败练习中汲取教训,始终保持对数学美“一以贯之”的创造热情。

(作者单位: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江苏 赣榆,222111)

寓情境于数学课堂中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艺术,教学策略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努力使教育达到艺术的高度,寓艺术于教育。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巧妙地把艺术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创设有效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效率。

情境教学法,是指“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以形象为主体的主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学习方法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联系新旧知识,促进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次,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氛围中,形成一种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移情效应。最后,良好的情境能带领学生获得真实的情境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对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笔者在下文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作简要的探究。

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教学情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要以生活为契机,借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问题能够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例如,我在教授“圆的面积计算”时,我带领学生去学校的操场,让学生研究如何算出一颗大树的横截面积,通过讨论,最终学生得出可以先量出直径,或先量出周长,然后再计算面积等多种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导向

问题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环境和机会,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进行主动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设计一些贴近平时学习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他们进行主动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教学关于分数问题的应用题时,积极引导学生提问。有一道应用题“一共有2500吨水泥,用去2 /3,还剩多少吨? 我给出两种方法: 第一,2500 - 2500×2 /3; 第二,2500× ( 1 - 2 /3)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两种解法哪个更简便等一系列的疑问。最后,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得出解法二是解法一的简便运算,所以解法二更为简便的结论。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情境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情境,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师的语言还要有节奏感,根据教学的需要造成一种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相结合的情境。教师的这种艺术化语言,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心理氛围,把学生带入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偶尔说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用精心锤炼语言来创设有效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艺术的美好意境。

四、小学数学教师要营造引入游戏的契机创设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数学教师依然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爱玩是每一个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小学生最爱的活动形式,如果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合适的游戏教学情境,为学生安排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活动,便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例如,教师给每一位学生提供6根火柴,问学生用6根火柴,最多可以拼出多少个三角形? 学生们都积极地摆弄起火柴来,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小学数学教师要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能运用声音、图片和动画等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寓情境于数学课堂中 篇3

关键词 课堂情境 语文学习 人格培养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仅仅是一种观念代替另一种观念?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一种行为代替另一种行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根本任务或终极追求是什么?这些问题常常引发我们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的深深地思考。

一、语文,需要怎样的追求

(一)自由的言语环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是文学大师们的情思流动于心头,自然流露达到自由境界的最好印证。语文教育就以这样的境界作为标志。目前语文教育的束缚随处可见。从语文自身的整体性说,是不足以展示学生对语文热爱和领悟的自由程度的。要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就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对话环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只要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完全放松,才能活跃思维,才能自主生成问题。

(二)平等的文化对话。

现在课堂的首席应是对话。有对话会有学习者的质疑和教授者的释疑,才有深入探究的可能。汉语中的“对”字,造字法的依据是“两人(手形)相向”,由此可想“对话”当平等相待,你来我往,非一主一从。包括生本对话和师生对话。 “原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生本对话,是需要读者与作者心心相印的交流。诵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觉出的愁是江水,江水奔涌不息、缠绵不断,自己愁在这般境地中。词人借水态为媒传给欣赏者,感动顿生。读到“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涉足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的高声疾呼时,我们看到了作者痛心疾首而满含的热泪,也不仅潸然泪下。这中间的媒介是心与语的流动。

二、用新理念指导语文“情境化”学习

(一)以“语文味”的追求导引课堂情境。

语文课堂学习,首先应该是借教材甚至是课文教授语文课程内容、培养语文能力,不应该以吸取思想内容为主,而应该凭借课文获得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感染文本带来的文化气息。语文课堂是利用文本教语文。

那么,怎样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呢?比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最重要的是品味文本的语文味。要知道《背影》写了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写这个;《背影》运用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塑造了这样的形象,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技巧,形式和内容是怎样互动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将《背影》的味道层层再现。

(二)以“流淌在生命中”的语言营造作品情境。

语言一直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途径。新课程的语文艺术仍旧是语言艺术扮主角;新语文的“天堂”仍旧是传达思想与情感。

汉语是汉民族灵魂的呈现形式。学习母语通过感染言语背后的血液,才会获得精致独特的思想和细致纯洁的情感;将语文课堂当做帮助心灵归宿和诗意唱和的殿堂,才会有可能至于“天堂”境地:师生进化提升。

(三)以“百家争鸣”的方式构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它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然后学生共同合作、讨论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再对其予以总结、升华,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双主体论”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普遍接受的教育理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不仅要发挥教师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更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情境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问制造吸引学生的情境,对上述两个“主体”的结合很有作用,也能较好地解决教材起点高而学生起点低的矛盾。

三、让语文学习成为我们的血脉和骨髓

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因远见卓识而宽厚宏博,就是养孟子所言之“浩然正气”而成,其气既源于自然之山水,亦始于古圣今贤之感染。所以在,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共同提升文化和人格素养就尤为重要。

当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变化迅速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既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本身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先进的语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关注和重要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策略性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合理交融互补,以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上理想人格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沙闵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J].物理通报,2007(5).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4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粱国强

广东梅县华侨中学(514700)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德育大纲》指出:“中学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按照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数学教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立志成才教育,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数学是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抽象反映,在众多数学概念中处处充满着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数学中有大量对立统一的事物,我们通过对相近或相逆事物的分析比较,渗透“对立统一”的思想。如多与少,大与小,正与反,动与静,精确与近似,有限与无限等概念、方法,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比较而存在。这些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联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观点。数学中存在着多种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既可深刻认识这些概念、公式,又可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也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观点。“发展”是事物的必然结果,数学知识也是如此。通过教学,让同学们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发展变化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看问题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数学教材包含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前人创造出来的,其中相当部分是中国的数学家创造的。在教材的引入中,介绍我国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无疑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祖辈的敬仰。

数学教材中有不少例题、习题、练习是有关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粮食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这方面教育,从而在学习数学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学生的思想道德、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单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在工作中还注重开辟“第二课堂”,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布置出“数学报”、数学学习园地、开展数学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在各种氛围和情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把思想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不用严厉的训斥,也不用空洞的说教,而是用教师自身的师德表率,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提供无字的教材、无声的教育。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良好的素质融入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一般说教难以产生的教育效果。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勤,带动学生的勤,以自己不怕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人格魅力,激励群体意志。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攻克学习上的困难。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篇5

兴华小学

王欣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音乐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当今小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课,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革命理想、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感染性和模仿力特别强,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现在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心得,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课堂主阵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歌曲的学习到乐理知识、视唱、律动、节奏训练、欣赏教学、器乐学习等等,随时都可进现出德育的火花,因此,我们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版面新颖鲜活,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咱们从小讲礼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我们的田野》„„我们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其思想精髓。还有些教材其思想性、教育性不是十分明显,如《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等,属隐性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产生了五彩缤纷的情感波涛。”在欣赏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我通过讲述刘天华在演奏会上精彩的二胡表演,引出赞不绝口的小故事和介绍民族乐器二胡,启发学生热爱和珍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分析乐曲时,启发学生从激情而富有动感的旋律中,附点节奏的不断运用,抖弓、连弓的不断变化中,想象出人们那种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体会到人们渴望光明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以及对生活及前途的乐观自信,使学生懂得少年儿童就像初升的太阳,生机勃勃,应该从小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迷恋。

2、巧设教法,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材料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的音乐名家传记、名人与音乐的趣闻故事、作品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说,都会在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我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最终献出了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既能够有激情地进行演唱,也便于歌词的记忆。

把握教材新旧知识的连贯与衔接,进行铺垫与对比,更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时,可以让学生先唱《卖报歌》,再现旧社会贫困儿童吃不饱、穿不暖的情景,通过鲜明对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新中国给我们带来了甜蜜的生活,体会我们在温暖的怀抱里学习的幸福,让学生带着由衷的自豪,用甜美的歌声来歌唱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最后,教育学生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珍惜时光,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造福。

对于低年级儿童可结合教材进行律动表演、做游戏,恰当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单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各地普遍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特长培训等不同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它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训练、舞蹈训练和器乐训练三大类,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学习之前首先要制订出严明的学习纪律,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因为该项活动需要一段周期方能见成效,所以要教育学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图新鲜,要学习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制订阶段学习目标,养成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合唱教学中,特别要求自我和集体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为合唱讲究的是整体艺术效果,而不是突出某个人的声音或某一部分,因此,队员要树立全局观念,要有整体意识,应把自己的歌声作为整体音响组成因素,注意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等的统一、和谐、均衡和饱满的和声效果。

三、在比赛评比中进行德育教育。

为了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我们学校要求每天课前预备时间“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每周一节班会时间进行节目表演,形式不限,要有记录;重大节日学校组织节目汇演,每学期举行一次合唱比赛,并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合唱、合奏、舞蹈比赛,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艺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外出活动时,告诫学生要注意言谈举止,维护学校形象,在比赛中要发扬风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每当捧上奖牌的时刻,学生们欢呼雀跃,尽情地品味着成功的愉悦,那种集体主义荣誉感更是溢于言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精神。

寓德育教育于经典诗文诵读中 篇6

寓德育教育于经典诗文诵读中

北辰区沿河小学

李雪晶

寓德育教育于经典诗文诵读中

摘要: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而优秀文学经典以其意识形态属性、情感特性、美学特征及其丰富的人文承载,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品德得以涵养,人格得以健全,成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从如何找到德育与经典诗文诵读的契合点以及如何使经典诵读持续进行,使德育教育得以有效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关 键 词:经典诵读;学做人;德育

中华经典诗文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塑造人格,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经典诗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学校德育工作应探索多种方法策略,正确引导学生品读文学经典,提高德育实效。一、六大结合,创设平台

1、与学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在学校每个楼层的墙壁上、走廊上张贴、悬挂精心挑选的经典诗词警句,让师生们从踏入校园的第一步起,便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气息里。古往今来,无数人从诗词警句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我们将其作为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对学生进行诗词警句教学,可使其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警句随处可见,以浸润学生心灵,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更是中华传统的启志明德而又朗朗上口的优秀文化。我们将其作为围墙文化,清晨,孩子们一边晨扫一边朗诵;课间,学生们一边跳皮筋一边背诵,真可谓其乐融融。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终身受益。

2、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读经典,学做人”活动,利用语文课前2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课的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每周的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开设以年级为单位的经典诵读活动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随着活动地不断深入,学校还可以适时提出“五个一”诵读目标:一天一句格言警句,一周一篇经典美文,一 月一次读书交流会,一学期一次成果展示会,一年一个读书节。

3、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等活动。学校开创展示墙,对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4、与校园广播相结合。定期开设诵读栏目,播放古诗词光盘,或配乐诗朗诵,或配图解读,或配文表演,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妙。亦可以从各班发掘朗诵好的小能手,负责朗诵,这样一来,既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起到很好地激励作用,又可以让其他学生听到身边的声音,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5、注重校内、校外相结合。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从多读多背到多用,不增加负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经典诵读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读书大王”等评选活动。

6、坚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一些“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多溺爱,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的“隔代教育”的不足,造成孩子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娇”、“骄”气重,不懂得谦让,不宽容他人,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文化经典诵读是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教育形式和工作载体,开展经典诵读,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下一代。二、三大转变,保障实效

1、从简单到多样,体现趣味性

经典诵读教法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读,不必求懂”。老师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读”;而学生也只是“跟着读”、“反复读”。而不同的诗词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还会达到神奇的效果。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诵读类型:有故事引读、对照思读、儿歌趣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从个人诵读到组建诵读指导团队共同诵读,从简单背诵到艺术熏陶、耳濡目染,快乐诵读的趣味性得到了很好体现。

2、从单一到多元,体现内涵性

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不只是用眼睛去感知,而是用情感、心灵去全身心地感悟。因而,要实现快乐诵读,就需要变革原有的读书方式。强化人文性,学有目标: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既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更注重提升 学生的人文素养; 增加艺术性,学有兴致: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 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选配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情境吟诵、配乐吟唱就是经典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增加生活性,学以致用: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

3、从松散到规范,体现常态性

为了使诵读从一开始就能落实到位,学校应及时建立并完善了系列相关制度,以促进学生快乐诵读的进一步开展。保证诵读时间。保证“每天一小课,每周两大课”的时间进行诵读。如,学校每天有 10分钟晨读,每节课课前 3-5 分钟诵读,每周二、四中午有读报课,走读学生每天回家再诵读 20 分钟,以此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诵读。德育处和班主任老师负责督促,慢慢地,让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三、乐之不疲,喜观效应

寓写作于常规课堂教学中 篇7

⒈积累写作常用句, 并教会学生灵活套用

老师先收集大量的常用的句型, 每天布置学生回去背诵几句常用句式, 课堂上对其进行检查, 并鼓励学生大胆造句, 把常用的句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如: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With the development of……学生会给出这样的答案: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smoking will do harm to our health.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are leading a happier life.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句型做铺垫, 腹中有足够的墨水, 真正表达起来就可以随手拈来, 运用自如。

⒉教会学生学会合并简单句, 熟悉运用各种复合句型

高中学生的作文应有高中学生的高度和深度, 特别是面对高考里的基础写作, 用五个句子表达丰富的内容, 因此, 学生不能拘泥于简单句上, 在句型的整合上应该灵活把各种从句运用在写作中。因此, 简单句的合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例如:The boy was often late for school.It annoyed his teacher这两句可以合并为:The boy was often late for school, which annoyed his teacher.

⒊教会学生连句成篇, 润色文段

一篇文章除了句子表达要准确外, 还要注重上下连贯, 过度自然, 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教会学生如何组合句子, 如何使用过渡词是写作中的另一重要技巧。

如:I lead a busy lifestyle.The alarm clock goes off at six.I get up at six.I have breakfast and get changed quickly.I want to be the first to get to the office.I deal with lots of daily matters when I arrive there.Ihave to answer telephones.I have to answer e-mails.I am busy with my work.Ihave no time to watch TV.

此文虽然句子通顺, 但结构松散, 上下句不够连贯, 稍微润色一下, 此文会成为一篇可读性较强的文章。

What a busy life I lead!The moment the alarm clock goes off, I have to get up without delay.Afterwards, I need to have breakfast and get changed as quickly as possible so that I can be the first to get to the office.On arrival, I deal with the daily matters, such as, answering telephones and e-mails.I am so busy with the work that Ihave no time to watch TV.

4.重视课前的free talk, 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

每天课前的一分钟的free talk, 是学生自我发挥的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此机会畅所欲言, 也可以学以致用。

对于初学者, 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定题目, 随意演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前一天准备, 写好底稿, 全班轮流进行。学生在讲台上演讲时, 下面的学生可以速记, 演讲完了, 再让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记的笔记复述刚才的演讲的内容。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速记的能力还有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 老师定出题目, 规定文体, 训练学生去写不同的题材。如An unforgettable April Fool’s day.这些题目可以训练学生去写好记叙文;My view on part-time jobs.可以训练学生去写好议论文。

⒌重视新课文的概括和复述

每上完一个单元的阅读课, 老师可尝试叫学生去概括或者复述全文, 如难度太大, 可鼓励学生概括或复述一个段落。这种操作, 对于高三写作里的读写任务的summary的帮助很大。在训练过程中, 建议学生学会找出中心词, 划出中心句, 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将这些要点串联起来。

寓幽默于数学教学中 篇8

关键词:诙谐;风趣;幽默;高效;数学教学

德国演讲家海因·雷曼麦曾经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中要想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中,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有魔力的磁棒,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教师就必须运用富有哲理的话语和幽默诙谐的语言,

再加以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和吸引学生,使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亦学得兴奋自然。

一、措辞诙谐,可以激发并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教学是一项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应体现灵活和机智。诸多事例证明,幽默的教师总会赢得学生的欢迎与敬佩,因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记得一次课上,我出了一道数学巩固练习题,我说:“此题很难,老师两年也没有做出结果,你们谁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话音刚落,只见几乎所有同学都跃跃欲试,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五分钟过去了,安静的课堂,眨眼间就变得活跃起来,十几只小手自信地举了起来!我先后提问了三名同学回答,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思路说出正确的解法。我故作惊讶:“你们真厉害!解决了我两年多的困惑,谢谢啊!”说完后,我眉毛轻扬,做了一个鬼脸,学生们都笑了,我也笑了,知识就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轻松学到手了。实践证实,适当的诙谐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雅俗共賞,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与运用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无味,抽象客观。事实上,用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不同风格的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来理解记忆一些数学定义、定理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风趣含蓄,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批评的实效

课堂上的教学批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对教师的批评置若罔闻,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大可借助幽默,使学生在委婉的教育中接受批评,既不伤自尊又不伤感情,且能记住教训,更能有效地改正错误。

四、幽默有爱,强化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所有的教育必须从爱开始,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才能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科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寓哲理于幽默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和领悟,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那种“言尽而意无穷”的

爱。幽默的语言只有融入爱,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论倡导下的教学幽默是一种高雅的活

动。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目光、一段真挚的诙谐话语,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也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爱的享受,更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打造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03.

[2]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作者单位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镇中学)

上一篇:装修主要材质承诺书下一篇:募捐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