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共12篇)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1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我从问题情境上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问题情境的设计 营造课堂氛围
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问题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什么是“问题”?问题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人们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对于这个任务,由于他们的经验有限,没有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从教学角度讲,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事实,问题情境的设计是针对数学问题完成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对此,必须设计一些“好问题”,而“好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特点:
(1)问题是现实的、有趣的;
(2)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
(3)问题的解决具有解法多样化和思维多样性;
(4)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
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要思考:
(1)所设计的问题是学生“举手不及,跃而可获”的,这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充分分析之后,设计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2)问题的提法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3)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即问题有层次性的形式主义性;
(4)将数学思想必模型用于探究所提出的问题。
二、授课中发现问题 创新教学环境 据说科学家牛顿有一次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一只熟苹果掉下来了,这引起牛顿疑问:“苹果为什么掉到地上来而不掉到别的地方去?”这个问题占据他的心,常常引起他思索,再结合他多年中在物理、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抓住了开普勒的天体运行规律和伽利略的物体落地规律,经过长期深思熟虑,终于发现了宇宙之间的根本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切记勿急于讲完课本上的新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当然,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孔子说过:“颖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先处在一种“愤悱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小结巧妙设问 展现教学成果
小结时也要适当设问,让学生在我们的问题中能够自己梳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及时巩固加深理解记忆。同时,有时也可设计一下些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为我们下一堂课打下铺垫,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一、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利用课本材料。
初中的数学教材, 突出了在文字阐述中穿插展示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图文资料。这些图文资料不但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重要凭据。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使用图文资料,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生活中可以亲身经历的事情, 如课外活动、在图书室借书、郊游乘车、到商场购物等, 充满了浓厚的现代气息, 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有趣的活动场景, 学生参与学习的劲头十足。
2. 动手实践操作。
初中的数学实践操作, 学生在实践中思考, 哪些是自己知道的, 哪些是自己还不知道, 对不知道的内容又该如何与原有的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通过老师的一步一步地引导, 学生走向深入, 走向成功。同时,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考验, 获得的不同的感受。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布置课前作业:请学生剪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 使它的两边分别3cm, 5cm, 一角为60°, 并把数据表示在三角形相应的位置上。这个问题的设计, 能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 但成功的强度不一样,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3. 对比新旧知识。
数学教材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新知识往往都和旧知识紧密联系, 如果对已有的知识掌握不牢, 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究。现在的教材编排大多是从问题情境引入, 不像过去从“复习”开始, 会给部分学习后进的学生造成新的困难。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沟通, 合理利用差异进行教学。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连接,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 结合生活实例, 引入新知识点等这些的必要性, 帮助学生理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含义及其适用的范围。如“有理数”里, 通过设置问题串, 复习小学的数, 了解数是由实际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同时也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新问题, 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的引入, 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4. 建立“数学建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学生以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 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我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 安排学生对本年段的学生的鞋码的统计, 让学生利用八年级学习的统计知识做了相关的统计调查和浅显的统计分析以及学生的自身得到的结论。学生也从活动中反复的应用了数学知识, 形成了自己的数学经验。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 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真实性,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上单调的教学模式,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圆”中“圆于圆的位置关系”中, 将一个圆不动, 另一个圆移动, 慢慢向不动的圆靠近, 制作成动画的效果, 而这个动画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图片, 动画和视频就更直观更形象。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条件中去认识, 分析问题, 对学生加深记忆, 增强知识点本身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问题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课程内容相适应。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课堂的呈现, 在学生的记忆中升华, 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
2. 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 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曾庆可.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冯永美.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化设计的实践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
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已成为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质疑是促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规律、心理特征
情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所教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二、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数学味
案例(1):在教学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到王爷爷的养鱼塘参观,王爷爷要他们几个帮忙估计一下池塘有多少条鱼,小明他们几个不知该怎么办,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就开始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直观性
直观性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内容要直观、易懂,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性领悟数学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案例(2):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准备了许多轴对称图形和轴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出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为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性质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究性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中小学数学,2001(12).
[2]伊红钟,旭天,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纸坊初级中学)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4
永安镇中心小学 郑翠玲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的去学习。给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
关键词:问题情境 意义 创设 原则 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要体现这一新理念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问题情境”的概念
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
2、问题情境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1.1 问题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1.2 问题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是思维的出发点,有点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学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1.3 问题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通过问题情境教学使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看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建性的观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辩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1.4 问题情境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问题情境教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而情
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
3.1 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概念属性,弄清其本质,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已知的概念类比,可是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也要注意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甚至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为这样几步:
(1)先复习相关的加数连加,让同学回忆起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算一些简单的加数连加,当加的数较多时,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没有较简便的方法?”
(2)引导学生揭示新算法。让同学尝试自己试一试,得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如:
1+1+1+1+1+1=6 → 6个1 1×6=6;2+2+2+2+2=10→ 5个2 2×5=10;3+3+3+3=12→ 4个3 3×4=12.(3)此时,可以归纳总结,形成程序性知识。提出“加法算式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
3.2 利用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是旧有概念的扩充,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概念。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其关键是揭示出相关概念的扩充发展的背景及其规律,从而引出新的数学概念。
例如:(案例来自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23棵树;B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19棵树;C公司承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4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C公司,因为C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
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这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定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仔细观察,并能根据需要适当变换角度来抓住问题的特征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除了真实的实验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仿真实验,实验的设计不能仅是作为教师演示的一种工具,而是要能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动手操作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使学生更轻松的学习,更好地体验身边的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的特点,更进一步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使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改变了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5
生活处处有真知,数学的学习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尤其是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与生活中事物联系越来越密切。比如,数学的出题方式就可以以生活普遍存在的事物现象作为出题的主要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感知度,在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运用于生活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乐趣。例如,问题情境的出题方式:在客运站入口的地方经常会在两侧墙壁1.1米处和1.4米处分别标记一道红线,用来测量小朋友的身高是否超过了免费乘车的标准,在小朋友乘车时,只要在红线标记处一站,就可以目测出是否要对其免票或者是半票。通过这个教学情境,教师就能够将“线段的应用”这一数学问题顺利地引出来,既可以普及生活常识,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抽象理解变得具体化。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操作性,温故而知新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方法比较单一枯燥,使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致,数学学习的效率也比较低。采用情境式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师抛出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恰当的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要重视学生自己操作能力。耳闻十遍不如实践一遍,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加参与的乐趣,又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理解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的原因,以及两者的不同之处,锻炼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缓解学生对数学的排斥心理,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
问题教学是初中情境模式教学中具有引导性的教学策略,教师针对所学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由学生依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讨论与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庆奎。创设多元数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文理导航:下旬,2012(10)。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对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做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初中课堂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明显地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情感作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习的成果更加的有效。注重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一、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真实性原则。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的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情境创设的越真实,其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
2、遵循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针对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包含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新的问题。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品味,要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并且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有利基础。
3、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理解、加工以及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移到问题情境中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的生产实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初中化学课程有很多可以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化学技术和一些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化学平衡和移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火箭升空的实例。在火箭点火后会出现很多的棕色气体,而这种棕色的气体就是四氧化二氮的分解体—二氧化氮。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了保证贮箱的安全,由于自动保险门在高气压时排除四氧化二氮,在气压突然减小的情况下,其迅速地发生分解,从而生成了二氧化氮。在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看,温度的升高以及气压的降低都利于平衡向二氧化氮的生成方向移动。
2、把语文诗词引入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把诗词朗诵的形式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这样不尽可以增加授课的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碳酸钙时,就可以饮用于谦的《石灰吟》,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尚爱国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化学中的三个化学反应,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石林溶洞、石笋以及石柱的图像,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生石灰,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变出白色的碳酸钙等化学变化的知识,进而了解了在诗中的化学反应,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使化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吸引力,更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比如学习化学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增加滴水生烟这种趣味实验,学习焰色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烟火晚会这样的小实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由产生兴趣到引起疑问,再由疑问引起思考,这样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4、引导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作业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难点或者疑惑指导学生生成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们主动地探讨和学习,让
学生进入到认识与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如今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脑思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教学中要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7
一、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连贯的,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他们思考,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我们可以先复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们在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之后,说一说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学生在回忆中想起:有四种情况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在他们说完之后,我又让他们看书上例题,并与自己的同桌交流,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他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用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很轻易地找出规律,并加以应用,对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启发有很大的助益。
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些数学知识,仅靠讲解他们不容易理解,如果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己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创设操作情境,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数学,学好数学。
例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先让学生们将圆柱形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然后看一看展开是什么图形?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以后,对于所得出的图形印象深刻。接着我又让他们将圆锥形冰淇淋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展平,得到什么图形?在之前也可以让学生们先猜一猜,会变成什么图形?然后再让他们动手操作,当他们的猜测与最后结果相同时,他们会显得更加地兴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他们既开心又能亲身体验图形的变化,对于他们数学的学习无疑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它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直接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热爱数学,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数学活动——算24时,我让学生们带着扑克进教室,让他们玩这个常见的扑克游戏。我们约定一副扑克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J为11,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0。然后,我将扑克牌平均分给每一个人,每人每次出4张牌,根据牌面所表示的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平方运算(每张牌只能用1次)。若结果恰为24,则可抛出这4张牌,同时记2分;否则不能抛出,也不能记分。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大家都不能出牌为止,积分多者为胜。我边演示边解释,学生们很快明白了规则。他们兴趣盎然,很期待玩游戏。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们情绪高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们不仅综合运用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更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四、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或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学生们会备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例如,在电影院入口处和景点入口处,我们会看到墙上标有1.2m、1.4m测量身高的线。在打票时,有一些孩子会走到那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学生们因为经常看到,所以相当熟悉,如果说让他们学会这一节的数学知识,可以提供解决的依据,他们会更觉得学得有意义。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8
一、教学情境设计与问题设置的意义
初中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较差,所以,要给他们设置合理的课堂情境,让其能够跟随教学思路,做到思维与课堂同步,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思品课堂教学提问的开展要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性主要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课堂上的随堂提问,而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提问。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开展问题预设,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课堂上的效果,以及教学内容的推进,运用问题推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问题的提出要有导入性,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层次深化,使其在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不言代价与回报》时,先让学生了解代价的含义,有的学生会说代价就是付出,但有的学生会说代价指向金钱和物质。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刚刚形成,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还是需要运用问题引导使思维得到深化。
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体现在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如果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会导致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空泛,没有切实含义。此外,问题的设置要灵活多变,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之能够被学生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情境设计与问题设置的原则
1.教学情境设计科学性。第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挖掘出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情感价值观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第二,要根据情境教学限制因素设置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有效促进情感价值观的统一,同时,要注意目标选取的针对性,要考虑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和教学的内容等,要符合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认知规律等;第三,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计划开展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开展前教师都要设置相关的教学计划,并结合这一计划进行情境设计,从而在情境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问题设置有效性。第一,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开展问题有效设置。在问题预设时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引起冲突的关键点,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一旦能够得到解决,就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学习的自信心将得到提升,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将得到激发。第二,根据教学目标开展问题有效设置。问题的设置要紧跟教材,教师要把教材内容设置成有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教学实质,提升其对知识的深入探究能力。
3.教学情境设计科学性与问题设置有效性的联系。情境的设计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学情境设计的科学性是问题设置的有效性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它可以提升问题引入的灵活性。
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能够推动教学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因为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够让学生跟随着问题走进教师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形象,记忆得也会非常深刻。因此,教学情境设计科学性与问题设置有效性是相辅相成的。
三、通过情境设计与问题设置
提高思品课堂效率的实践
1.情境设计的热点化责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范围在逐渐的扩展,所以,其看待问题的视野也在不断的拓宽,那么就要培养并逐渐加强其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的意识。所以,在思品课的问题情境设置中要链接社会热点问题,同时,激发并提升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责任的意识,以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性。在七年级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教《笑迎新生活》时,让学生说出当下生活中比较流行的关键词,可选择“社交媒体”“微商”“飞机、火车”这些比较热点的话题。学生本身对于热点话题的关注度就非常高,对于这些热点话题也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所以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讨论话题的过程中,先要积极热情,体现市民的责任感和意识感,先要看社会各界对热点话题作出的正确反映,以及政府部门针对公民的意见作出过哪些选择,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其能够在讨论中得到思想的碰撞,提升自身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吸收其他同学的优秀观点,拓展自身的思维局限,发展多项性的思维共建。
2.生活体验的科学体现。问题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让学生根据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学习到的知识会更加有效和全面。同时,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丰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喜闻乐见中了解生活情境的真实状况,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如此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其有真实情感的思考和推动,使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初步形成。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让教学发展得更加有其实效性,同时也能够彰显思品教学发展的德育化以及生活化的功能。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教师拍摄一组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如在军训中英姿飒爽的情境,辛苦创设板报的情境,认真做值日的情境等),并在照片的引导下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看到“责任”这个词时感觉它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要在生活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此时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小事提出问题,如“在校园里捡一张纸是责任吗?”“帮助自己的同学学习进步是责任吗?”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关爱集体的方法,努力拉近和学生一起生活的距离,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其了解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要把思想品德的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很多“责任”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力所能及的小事。
3.障碍化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障碍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同时有所得。问题的情境设置要有一定的思辨性,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同时,要注意难易适度,如此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发展。此外,问题的情境创设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在教学发展进程中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层层地递进和深入,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目的。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篇9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数学教学中常采用数形结合。
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10
【摘要】优质的课堂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情感、高效的课堂成效都与课堂的情境密切相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每节课的成功做好铺垫极为重要。如何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每节课堂教学中,达到优质的、高效的课堂成效是我们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其教学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并“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在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点化”,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2.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 1 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案例1在“算法语句”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问题: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后的值。这是以后我们经常要遇到的重要问题,也就是如何交换A,B的值。 学生1:输入A,输入B,然后A=B,B=A。
教师:这样做行吗?大家再想想这样真的交换了A与B的值了吗? 学生2:不可以,这样输出的都是B或A的值了。
教师:这个问题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可不可以直接把黑的倒到红的瓶里,再倒回来?
学生2:不对,应先把其中一瓶倒入一个空瓶,再交换。
教师:也就是说要借助空瓶才可实现交换,所以这
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首先把红墨水倒入空瓶T中,再把黑墨水倒入原先装有红墨水的瓶中,最后把空瓶 T中的红墨水倒入原先装有黑墨水的瓶中,如图2所示(在黑板上画出图2)。因此上述A与B的交换问题该 如何抽象为数学符号语言?
学生:T=A,A=B,B=T(学生齐声说出了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借助生活中倒墨水的情境自然引导学生引入变量T,实现了抽象、具体再抽象的过程,从上面学生的大声且正确回答中可看出这样的设计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当学习情境来自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生活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即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处于学生思维水平“最近发展区”,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案例2在“函数”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迷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一条腿要比另一条腿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的关系:
上述生动和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复习初中的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引向集合、映射说。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贮存和理解。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3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问题4:如数列{an}是等差数列,如何求a1+a2+„+an?
因此,通过四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2.4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4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纸板也行)。
问题1:谁能用一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此时,所有同学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并开始尝试,但都失败了。问题2:谁能用两支笔可以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吗? 学生尝试,结果还不行。
问题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
问题4: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教师把三支笔排成一排,发现无法支撑住。
问题5: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要添加不共线的条件。
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强给,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的、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2.5创设“数学史”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案例5在“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以下史情:
美国历史上至今已有42位总统,其中第11任的波尔克和第29任的哈定生日都是11月2日,还有亚当斯、杰斐逊、门罗三位总统都死于7月4日,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很正常的现象呢?
究竟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情境入手,步步深入,自然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2.6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6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问题:已知,求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很快计算出,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强化,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观。
3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问题情境的情感性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案例
1、案例2和案例5都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数学教学与学生更贴近,减少了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问题情境的适宜性
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特征,要与学生的智力和水平相适宜,要设计好适宜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案例3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3.3问题情境的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4通过五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
3.4问题情境的简约性
设计的问题情境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案例5与案例6,寥寥几句话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既指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数学的本质。正应了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3.5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案例
1、案例
3、案例4和案例6都吻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探索。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
所谓“问题情境”即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主观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他们提问一些与具体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问题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的本质在于借助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并进一步诱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他们在高昂的精神状态下积极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
1.借助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当数学内容与自身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时,所学的数学内容才更富有活力与生命力,学生也才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学习了“一次函数”这节内容时,我从学生日常用电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设置了如下一个问题:
节能灯的功率为10瓦(0.01千瓦),比较省电,但售价较高,每只60元;白炽灯的功率为60瓦(0.06千瓦),比较费电,但售价便宜,每只仅3元。已知,两种灯的照明效果完全一样,使用寿命也大致相同(基本上都能维持在3000小时以上),在0.5元/千瓦.时的收费标准下,作为消费者,你会选择用哪种灯?为什么?请结合已学的“一次函数”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如此一来,就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切合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利于同时发展他们自身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运用能力,真正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有目的地设置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以实践操作活动为基础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得以形成一种更真实、更确切的感觉,有利于他们以实际的操作经验为线索自主探究出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具体数学知识点。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依次裁剪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随后,便要求他们将上述裁剪好的图形进行折叠,并以此为基础,向他们提出问题:通过折叠,你能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由于自己亲身经历了实践与操作,学生很容易就能分析出这些图形折叠后的共同特征在于:沿一条直线进行折叠,这些图形直线两旁的部分都能够完全重合。由此,我再进行“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概念的讲解时,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更有针对性的认识与体验,当节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利用数学典故,创设“人文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典故不仅反映了数学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正确揭示了知识点的内涵与本质,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数学典故向学生创设“人文性”显著的数学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节内容时,我首先为学生出示了《九章算术》中的一道经典数学题目:“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几何?”(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塘,池塘的边长为一丈,有一棵芦苇生长在池塘的正中央,并且芦苇高出水面部分有一尺,如果把芦苇拉向岸边则恰好碰到岸沿,问水深和芦苇的高度各多少?)并向学生解释正确的答案“一十二尺”。
学生这时就会非常好奇,“十二尺”的结果是如何求出来的呢?此时,我就因势利导地向他们讲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并引导学生借助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对上述问题中的答案进行验证。
如此,借助数学史料所营造的问题情境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而且还为当节课堂教学质量的切实改善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总之,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而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进而切实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雷小菊.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8).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 趣味、典故情境
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 以趣引思, 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 先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 接着发给每一位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 这些学具由一些药盒, 易拉罐, 皮球等组成, 然后引导学生象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 看一看, 摸一摸, 看能发现什么。结果, 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 争先恐后地拼摆, 气氛非常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小组, 全班进行了交流, 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 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机智的老师趁热打铁, 向学生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 我们会拼成什么呢?”不言而喻, 这次场面更加热烈。孩子们拼出的图形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 由现实的到虚拟的, 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 应有尽有, 让老师叹为观止, 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2. 疑问、悬念情境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 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 创设疑问、悬念情境, 一方面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 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时, 设计了如下环节:
(1) 课前设疑
师:设△ABC是等腰三角形, AB=AC, 倘若一不小心, 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 只留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原来的三角形重新画出来。
学生们先画出残余图形, 并认真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 各种画法出现了。
(2) 课中有疑
教师引导同学间交流画法, 并选派代表口答画图的方法, 对同学们认真思考的习惯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及时质疑:我们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 一部分学生凝神沉思, 有些同学相互讨论, 很快找出了证明图形正确的依据。
(3) 课后留疑
为了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延伸到课下、课外, 又设计了如下题目: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 要求折出等腰三角形, 不限制折法。
(1) 你有多少种折法?
(2) 你能证明你折出的是等腰三角形吗?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该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创设不同的问题, 促使学生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 实践、实验情境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正所谓“智慧出于手指尖”,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动手中思维。
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首先让学生动手任意剪一个三角形, 再对三角形进行剪拼。学生在自己的试一试中理解、探索, 在试验中体验、揣摩, 并对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讨论, 最终形成“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对于学生而言, 它们所要接受的知识都是“新”知识, 因此, 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 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 问题情境要简单、真实
说到底, 教学情境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就如平常生活, 简单有效才是真。过于繁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造成主次不清, 还会扰乱学生思维。创设情境的时间过长, 就会本末倒置。
2. 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学情
一般情况下, 问题情境是由教师创设的, 但最终在课堂上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过易则使学生缺乏探究欲望。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通过一番努力, 独立思考或小组同学间的交流合作能够解决的, 正所谓“跳一跳, 摘桃子”。
3. 问题情境的使用要有度
教学中要注意情境创设的相对性, 不能绝对地认为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和本课教学目标一致的。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不能一味照搬。如果过多的无关信息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会模糊学生的思维, 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不如干脆来个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等。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 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 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 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合情、合理、适合学生, 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 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使创设的问题情境更有效。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考探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夏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月刊社, 2009年
[2]王红霞.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09-06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小结12-17
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09-05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07-05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07-07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06-01
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11-14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