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2024-10-04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精选12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1

摘要: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 提高阅读质量, 是摆在每位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根据近几年阅读教学的尝试, 本人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的引导艺术能大大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而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 笔者仅从移情换位、咬文嚼字、品读标点、知人论世、图文并茂几方面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阅读教学,引导艺术,教学有效

在新课改理念下,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更是作为一个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学校紧紧围绕这一热门话题, 进行了“‘38+7’, 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38”即课堂38分钟的常规教学, 凸显精讲精练的教学理念;“7”即课堂7分钟的学生综合性练习, 凸显当堂训练、当堂巩固的教学策略。在学校大课题的教学背景下,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践行“‘38+7’, 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特别是如何实现38分钟常规教学的高效呢?本人认为,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运用巧妙得当的引导艺术。一个教师对于课堂的作用, 宛如行军布战, 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如何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透彻地领悟, 关键就看教师的引导。然而, 看似简单的两个字, 却扎扎实实地考验着一名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在此, 就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悟到的而且自觉有效的一些引导艺术, 作一简要介绍。

一、引导艺术之换位移情

换位移情就是以作品中的主人公自居, 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进入情境,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在体验中要引导学生努力用心灵去感应, 使体验主体与作品主人公的距离逐渐缩短乃至最后消失, 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温庭筠《望江南》是一首表现思妇盼归主题的作品, 它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差距甚远,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呢?我运用了换位移情的方法。首先是换位, 让学生穿越时空, 把自己当做是诗中的那位女主人公, 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教师提问:又是新的一天到来了, 你的亲人仍旧出门在外, 因为路途遥远, 信息不通, 所以他虽无归期, 却又有随时随地, 突然回家的可能。今天他也可能回家!想到这里, 你马上开始精心准备, 请问这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明确:对新的一天充满希望。) 教师再问:精心准备好, 你出门来到了望江楼, 这是极目远眺的好地方, 这时你远远地看到天边有一叶扁舟过来, 你心中会怎么想?教师再问:船越来越近, 终于来到离你很近的地方, 然而船始终没有要靠岸的动静, 而你怎么也看不到你要等的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明确:遗憾失落。) 教师又问:远远地又过来了一只船, 驶到近前又没有你要等的人, 从早上到中午再到黄昏, 驶过的船儿千千万, 却始终没有等到他的到来。面对即将落下的夕阳和一片浮动的江水, 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讨论明确:失望至极, 沮丧万分。) 在这样的教学中, 我运用换位移情法,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想人之所想, 念人之所念, 达到了与诗人同悲同喜、融为一体的境界。

二、引导艺术之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本是个贬义词, 指过分斟酌字句, 不注意精神实质。但在我们语文课堂上, 它是一种引导艺术, 指在语文教学中, 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 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 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 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这样的咬文嚼字, 既远离于空洞的理性分析, 也不同于僵化的知识教学。而我认为, 咬文嚼字最简洁的途径就是删除和替换。 (1) 删除一些内容, 然后与原文比较、揣摩、品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便是删除法。《秋天》一文, 作者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了三幅农家生活的画面, 每小节的最后一句诗分别是“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呢?我在教学过程中, 是这样设计的。提问:请大家看第一句,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能不能删去其中的“栖息”二字, 为什么? (请同学反复朗读感受, 前后讨论。) 然后请同学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另外两句, 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用别的词句替代原文词句, 再比较前后的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就是替换法。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我是这样加以引导:“‘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要酒要菜, 慢慢地坐喝。’一句中‘踱’字改为‘走’字, 你认为好吗?”学生讨论交流, 反复琢磨, 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踱”的效果更好, 因为“踱”的意思是步子慢, 架子大, 表现出长衫客有优于短衣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内心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而“走”则非常平淡, 表现不出这样的内涵。

三、引导艺术之品读标点

语感的训练, 不仅要关注字词句段, 也要用敏锐的目光关注标点。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 它能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 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浑然的、无限的情感, 起到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关注标点的表达作用, 善于发现标点上的亮点与深意, 以自身的细读体验引导学生的细读体验, 使语文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以《故乡》一文中的省略号为例, 作者在刻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时各用了4处和9处的省略号, 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这样引导:“虽同是省略号, 但前后的传达出的信息是否一致呢?”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1) 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时所用的省略号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说明少年闰土的心中真的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 他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无忧无虑。一个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2) 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时所用的省略号是表示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他命运悲惨、生活贫困但又痛苦难言。他的思想完全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他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 真的成为了一个迟疑麻木的木偶人。标点是有“意”的, 它所表达的“意”, 相对于语言文字往往是抽象模糊的。但只要引导学生去静静地思考、咀嚼, 便能真正读出它的魅力和神韵。

四、引导艺术之知人论世

许多文章, 尤其是现实性较强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 其思想内容紧紧和时代相联系, 不交代背景就难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而如果在教学时有意识地予以提示, 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散文, 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 而引发的是对生命的感慨。作者宗璞一向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真切的描摹, 同时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在创作中也表现出情感表达特有的细腻与含蓄。如:“流着流着,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 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再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些句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理解上存在难度那是显而易见的, 于是在教学时本人想到利用宗璞创作背景来引导: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处境?本文又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利用多媒体显示:“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 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 作者非常悲痛 (1982年10月小弟病逝) , 徘徊于庭院中, 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 睹物释怀, 由花儿自衰到盛, 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于是写成此文。1966年至1976年, 是十年浩劫的时期。宗璞一家受到迫害, ‘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上。粉碎‘四人帮’, 拨乱反正,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 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 就会明白, 紫藤萝的命运, 从花儿稀落到毁掉, 到如今繁花似锦, 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学生在课文本身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的印证下,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知人论世的引导艺术, 启发了学生的多向度思维, 使学生对课文的解读独到而且精准。

五、引导艺术之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的教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思想的教学思想, 它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的图形、文字、符号或图像等体现、展示出来, 突出重点难点, 以便直观形象、完整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采用这种引导艺术,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有一句诗很有名,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 这句诗中的“生”字学生在默写时很容易写错别字, 写成“升”, 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记住它的写法呢?我在上课时就采用了图示法引导:出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下到地平线上, 此谓“生”, 意为“出现”;太阳从地平线开始往上移动, 此谓“升”, 意为“上升”。经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对“生”有了直观印象, 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自然也不会再写错别字了。再如文言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理解“去”的古今异义我也采用了这种图示法。“去”古义是“离开”, 今义是“前往”, 我以某地为例, 用两个方向相反的箭头表示“去”在古今汉语中的不同含义, 学生对此有了深刻理解。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引导, 犹如牧童牵牛、向导引路。也只有相机行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者才能驾驭课堂, 启发学生, 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因此, 不断探索和创造巧妙的“引导艺术”, 应成为每位语文教育者追求的教学技巧之一。

参考文献

[1]石义堂.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2

【摘要】一直以来,“中学生上网”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师和家长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刀切地禁止,应该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中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数学学习作简要阐述:(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

(2)指导学生网络学习数学的方法(3)培养学生网络数学合作学习

【关键词】网络数学学习

一、问题提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遍及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它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上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面广,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包含着一些弊端:网上虚拟婚姻、网恋、聊天、色情和游戏等等。这些对中学生不利的因素会给学生带来严重危害。现在对上网感兴趣的中学生越来越多,这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担忧。面对上述令人焦虑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是禁止学生上网、让他们远离网络,还是正确加以引导使之善待网络而从中获益呢?

二、问题解决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已不仅仅是过去所倡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了,如今的教师地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讲师”变成了“导师”。相信广大教师都能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对于中学生上网之事宜“导”不宜“禁”。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中学生善待网络从而培养中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数学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

(一)因势利导,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一物有一弊必有一利。网络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的害处,更应该看到它的有利一面,从而适时地正确引导中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数学学习。当看到有的学生因为迷恋上网而荒废了学业时,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转变这种状况。比如,可以召开班队会,就某某同学经常上网聊天,打游戏影响了学习一事展开讨论,分析其害处,从而惩前毖后;同时教师还要抓住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向学生介绍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引导他们正确区分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资源,哪些是有害信息,使他们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黑板报介绍网络知识、有益资源站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教育网站,校园网络,数学BBS论坛等。当然,教师还要和学生家长多联系沟通,鼓励中学生限时上网,利用网络去搜寻有用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外学习。

(二)指点迷津,培养网络数学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网上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分布特别广泛,对于中学生来讲,要快速查找到想要的数学知识很难。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中学生在网海中快速寻找有用数学资源的能力。

1、课上传授,课后留上网任务

在介绍数学知识时,可以给出有关的网站信息,让学生按图索骥。如在学完初一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知识时,我给出了与本章相关的网址;学生可以进行在线测试,检查一下学习效果。在学习《二次函数》这部分知识之前,我留给学生这样一个任务:上网查找关于二次函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概率》学习过后,我给出了有关概率的游戏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游戏复习概率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大脑。学生通过经常上网查找数学信息,渐渐地也就熟练了在网上搜索有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2、课余交流,取长补短

在网络上查找信息的方法很多,有用的网站也很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的技巧,共享有用的信息资源。另外,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比如,在接一个新班时,我会把我的QQ号码和邮箱地址给学生,告诉他们课下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和我讨论。学生会把他们的数学问题,对数学课的看

法以及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写在QQ留言里或者发送到我的邮箱里。如果我上线,我就可以立即帮助他们。通过网络,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我教起来轻松了,学生学起来快乐了。

(三)开展网上合作探究活动,培养网络数学合作学习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开展网上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确实是给学生指明了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1、建立专题性学习网页,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节课45分钟,学生学习的知识有限,再加上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我校组织优秀教师制作了一批数学学习网页,在校园网上发布,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继续在线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结合网页中的专题开展研究,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果提交共享。通过继续学习、网上探究、成果展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数学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我校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每月安排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坐客数学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曾经讨论过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的数学课”,“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你是怎样学习数学的”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们,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也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数学的目的。

3、创建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课堂教育所能包揽,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而网络资源是校外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供众多学生选择学习和提高。创建个人网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个人网站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继续网络复习,而且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

利用网络进行数学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数学素养,同时可以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在上述途径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网络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2)经济薄弱学校校园网的建设问题;(3)为了创建个人网站,数学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3

关键词:引导教学法 初中语文

一、引导教学法的概念

引导教学法,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实际行动为导向的一种课程活动模式。从实质性内容来看,引导教学法并非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而是由各类教学方式及技巧组成的整体性概念。它一般包括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单独使用,或者综合运用。

引导教学法来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是与后者相比,它更加注重主体学习地位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和创新。

二、引导教学法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引导教学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类活动为载体;第二,在学习内容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并举,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外知识;第三,在学习目标上,能兼顾基本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的共同达成;第四,在角色定位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督促者;第五,师生交流是双向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与教师进行及时交流。总而言之,引导教学法重在让学生的脑、心、手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它是培养学生行为意识、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三、引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问题引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可以把教材知识点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解读或者合作讨论理解知识、发展智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可概括为“设疑——学生答疑存疑——教师释疑”。

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笔者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晏子,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尴尬或困境呢?”然后通过阅读教学揭示晏子的三种巧妙性回答,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悟晏子的聪明睿智、善辩艺术和爱国精神。问题引导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可以把学习能力、态度品质和兴趣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小组内,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共同地探讨、研究并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的不同侧面,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对比或反思,从而构建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要求全班学生围绕“谁是本文的主人翁”这一问题,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活动。各小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纷纷提出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是韩麦尔先生,有的学生认为是小弗朗士,有的学生认为是他们师生俩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关注小组的构成是否合理、学习过程是否高效、学习资源是否共享,至于能否形成最终统一的结论却是次要的。

3.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需要设计出多种不同的角色,让部分学生扮演一些“当事人”,其余学生则作为“群众演员”“评委”“观众”一起融入“剧本”中。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对课文作出审美批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授课方式,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才华的学习型舞台。如 《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等耳熟能详的文本都比较适合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唤醒和鼓励学生在合作中自编自导,精心设计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旁白以及动作,并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对作品重新加工,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文中各类人物的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四、结语

教学艺术的本质并不限于知识传授、方法指导,更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引导教学法的内容丰富多彩,然而不管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运用,教师都要在实践基础上予以丰富、完善和创新,才能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4

一、初读阶段,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初读是阅读的门户, 如果不走进这扇门, 根本谈不上深层的感悟。因此, 在初读阶段, 我们不能“雨过地皮湿”, 应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走进文本。

然而, 教材是纯平面的文字叙述, 文章中所浮现的意境与学生的阅历有时相距甚远, 单凭学生的经验难以走进文本的意境,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静下心来, 细细地咀嚼, 才能进入文中的意境, 触摸到文章的内涵。为了不使阅读在初读阶段成为一种外在的形式,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上的感染, 拉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主体意境, 从而为深层感悟打下情感铺垫。

如《三峡》一文, 其间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鸣……学生是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去捕捉再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的杰作, 为此我在网上找了一些“三峡”的资料, 上课时先展示多媒体课件, 画面的刺激, 声音的感染,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 让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其间。课件创设的情境自然地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无需教师再多的刻意讲解。

当然, 在引导、点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活教材, 努力丰满文本中的意境, 使其立体化, 形象化,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中的人物、作者进行精神的沟通、心灵的碰撞。

二、精读阶段,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也应同样是阅读者, 是学习者。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社会阅历不同, 对事物认识能力不同, 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当然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把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传递给学生, 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和借鉴, 就得设计多样灵活的环节, 引导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积累, 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理解, 达成个性化的感悟。

1.启发式想象

有些文章有一定的“留白”, 教学时教师可有效地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激发学生充沛的情感, 去尝试着填补空白, 从而走近作者, 感悟作品中的深层情感。

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 我发现文本受叙事方式的限制未写阿长找《山海经》的经过。我想何不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学生也挺有兴趣, 想象肥胖的阿长在烈日下、风雨中奔波、打听、碰壁……历经艰辛为“我”找《山海经》, 在学生想象的同时, 阿长对“我”的爱也自然感悟到了。

2.咀嚼式揣摩

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情感牵制学生的情感, 不应以教师的感悟替代学生的感悟。这绝不是说教师放弃自己教育引导的责任, 去做学生“思想的尾巴”, 当然, 也不是说教师简单地用预定的“标准”答案去匡正学生的不同意见, 如果这样, 教育就失落了其发展的意义。

这是我在上《变色龙》的一个教学环节:你觉得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怎么看他?学生发言积极, 答案也紧扣文意, 谁知有一个学生说:“我挺同情他, 觉得他很可怜。”这种说法与文意大相径庭, 我始料未及, 再加上那个学生说不出这样理解的缘由, 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大家讨论, 学生异常活跃, 不多久就举起了手。有学生说:“我们认为他因为是没办法, 不然他得罪了上司, 就当不了警察了, 那生活就艰难了。”有学生说:“他这样做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没有什么比失去尊严更可悲的所以可怜。”有学生说:“他的‘变’就好象变色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 也是为了生存, 我也觉得他可怜。”教师适时引导:“这样看来, 我们用同情、可怜的态度去看奥楚蔑洛夫也是有道理的, 我们替他感到悲哀, 因为他表现出来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压下的性格是当时特殊的社会造成的这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样写更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深刻揭示了当时沙皇俄国统治的黑暗 (并肯定那个同学想得深刻) 。”

教学中, 教师不是一厢情愿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体验, 束缚学生的思维, 而是引导他们自主的探究,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的艺术。

三、拓展阶段, 引导学生超越文本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这是我们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价值, 从感悟文本到超越文本, 这无疑是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是这样拓展文本的。教师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给谁看的?”有学生说是写给猎人看的;有学生说是写给最卑鄙者看的;有学生说是写给下一代看的。 (并用第12自然段“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证明。) 有学生说这句话也隐示中国共产党的先烈们为了新中国、为了下一代能有个安定和平的生存环境而浴血奋战、不惜牺牲的意思;有学生说是写给全人类看的, 说斑羚作为动物能为下一代献身, 似乎喻指我们人类历史中最出彩的部分:上代人努力、奋斗乃至献出生命为下一代的生存开辟道路, 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 不仅感悟了动物的精神力量, 从而引发了对“人性”的思索, 说出了对文本主旨独特的理解, 跳出文本获得了人生的感悟。

“导”的艺术何在?“导”的效果如何?只有教师脚踏实地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 学生的感悟才会大放异彩;只有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 学生才会有“柳暗花明”的顿悟;只有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 课堂才会灵性荡漾。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潜心读书, 深入思考, 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交流。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阅读引导,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郭辉雄.利用课文空白, 开发思维潜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 (4S) .

[2]林冬娥.课堂提问要关注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 (7) .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5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 何良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研究这一永恒的课题,于初中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在课堂中让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样是每位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使其能够在课堂上愿意表现自己,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从而使美术教学的效果得以提高。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充分尊重,但是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不能对此进行有效应用,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将教师的教学作为辅助内容,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自主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出并实施,我国的教育事业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课改提出,在教学中,需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辅助作用。在美术教学中,也应该同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原因为:

1.能够使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对于美术课堂中的多数学生来说,其对美术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及爱好,都希望自己能够较快地获得一些成绩,在美术上有所发展,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美术是因为受到各方的压力,而并非出于自己的爱好。针对此现象,在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采取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落实其主体地位,做到参与课堂,利用课堂。

2.教学现状需要将美术课堂进行革新。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学生多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都不是很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参与;其次,教学方式上,多处于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状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第三,许多学生都不敢在课堂中积极发言,担心一旦回答不对就会引起同学们的嘲笑,教师也会对其加以指责。因此,此种状态存在较大的缺陷,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加愿意参与课堂。

3.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对新课改加大了重视力度,无论从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上,都积极做出了变革。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就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这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美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方法

综合以上分析得知,学生主体参与美术课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一定的发挥,在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就更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重要作用,改善教学质量。

1.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是主要的参加者,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密切的关系,亦师亦友,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基于此,建立较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引者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发号施令,需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及方向进行引导,而不是强硬指导;其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应该进一步加深,应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其主体参与课堂活动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课堂评价体系,对于教师及学生而言,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就需要从课堂上的效率进行判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应进行积极地引导,并在课堂活动完成后作出相应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优缺点,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正。首先,在课堂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该进行自我评价,因其是学习的主体,会对学习后自身的变化以及课堂效率、氛围感受最深。因此,应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更能够体现教学效果的真实性,还可以针对此次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应用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或者采用教师之间互相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这对于课堂经验总结、课堂效率提高都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3.对学生间的个体化差异应予以充分尊重。对于美术教学而言,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学生创造力以及自身思维能够有效发挥。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学生间个体化的差异能够充分尊重,对学生的态度应该一视同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中教授学生画法,对于一些观察力较好的学生,就能够在物体或者人物构造上做出较快的判断,但有些学生在画工方面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制定出最为公正的评审标准,而不能够单纯以一个学生的画画水平进行评价,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考虑,对学生的强处进行表扬,以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

4.对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分析。对于教学而言,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就需做好备课,做好导学,使导入的内容更具整体性及趣味性、目的性,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愿意去学习。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做好选择,一般较为常用的有讲授法、对话法、讨论法及观察法等,但这一系列方案不能同时实施,只需选取一两种即可。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需对每个学生的状况进行一定了解,将教学目标与内容相互结合,并充分应用现有教学设施,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接受讲授法,认为这样的方法无法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而更愿意接受讨论法以及观察法,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避免出现课堂混乱的情况,否则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首先由教师进行引导,再让学生加以讨论,同时,教师还应对讨论的方向进行把控,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活跃课堂气氛。

综合所述,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美术素质以及美术情操的重要平台,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现阶段美术课堂中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不强,这就需要教师们对美术课堂加大重视力度,以对学生美术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完善,从而使美术课堂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谢增强。初中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15)。

[2]王玲。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1)。

[3]赵淼。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J].都市家教(上半月),,(12)。

[4]武丽娟。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技巧 篇6

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差距较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作为教师,更应善于运用引导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入文”这个教学初始环节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文学习的过渡和准备。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以《〈诗经〉两首》的教学为例。这两首意蕴丰富的诗歌,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受起来有一段心理距离,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赏析呢?笔者在课堂上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这样引入:“同学们,当你将与朋友分离时,脑海中是否会悄然忆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场景?当你看到电视中兵戈相接,尸横遍野的画面时,心中是否涌起‘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今天,就让《〈诗经〉两首》再次进入我们渴求美的心灵。”这两组情境都曾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他们具有一定的感受,再引入对《〈诗经〉两首》的品读,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就显得比较自然。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疑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的话强调了“问”的必要性,问是有技巧的。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是在学生与教学文本、语言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走向语文素养与语文智慧的殿堂。

为降低学生解读古诗文的难度,笔者在施教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笔者以“诗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陷入”诗人创造的“奇”境之中,深入诗歌,赏析八月飘雪奇、梨花比喻奇、白雪入户奇、生活苦寒奇、沙塞夸张奇、乐器饯宴奇、战旗冻结奇、路转峰回奇等妙境。接着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猜想此时岑参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奇”境之中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大胆发表见解。学生回答“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为其山路绵延无尽而发愁”“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啊”……学生在对“奇”字的感受之中完全投入在悠悠不尽的意境中,充满奇情妙思。

三、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构建古诗文这种学习课堂模型“任务→自学→讨论”,这样既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笔者先布置任务:体会作品虽用物象构成,但形式和内容都令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意境,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利用电脑显示诗中的景物图片,并播放二胡乐曲《望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体验过的郊外景色。接着让学生自学:学生身处忧伤的音乐中联系离家军训想家的心情,感受曲中的物象,笔者强调此时是游子身处其境。然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作者面对此景的情境和内心的活动等。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愁绪中,完成学生景与情的交融。课后,学生写下对此小调想象的情景和感受。这样教学的效果当然会比“满堂灌”要理想。只有这样,教师的教才能过渡到不教。

四、联想想象,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宋代学者陆九渊提出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指的就是要仔细地读,反复吟诵和体会,才能引起联想和想象,增加读书的兴味。诗歌凝练传神,意境高远,其丰富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与诗作中的形象融为一体,犹如隐含在布局外的“棋意”,可意会而难言传。教师就要善于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顿悟”的情境与过程,引导他们在赏析中主动联想想象,将诗中的“形象”化为心中的“意象”,正确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深入拓展探究文本,促使学生完成思维的质的飞跃。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笔者问:“由‘千树万树梨花开‘风掣红旗冻不翻你们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春》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把树枝都压得弯下了腰,就像大雪压在树枝上的景象。”“‘风掣红旗冻不翻是‘万白之中一点红,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笔者说:“看来同学们学散文深入,理解很好;看雪景投入,联想很美;画图画出色,描绘很棒。其实‘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差不多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堪称奇绝,是咏雪之千古名句。‘冻不翻大家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寒冷,南方人闻所未闻!所谓东北人冬天出门尿尿要带一根棍子,是夸张吗?其实是衬托出天气的寒冷。‘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

五、比较鉴别,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多作比较、多归纳。”这强调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的阅读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内容或形式有可比性的两个文本或一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其中景物描写、表现手法及蕴涵的思想内容等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较鉴别,总结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以防混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在初三文言文总复习阶段,笔者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别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古文复习的效率。以“比较《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和《三峡》中对猿声描写的作用”为例,笔者引导学生把景物回归原文,联系景物所在的大环境及作者当时的心境,一边听取播放的猿声,一边感受猿声的情境,从而理解《与朱元思书》的猿声是与众物齐鸣的声音,突出富春江两岸充满热闹和生机的特征;《答谢中书书》的猿声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晚之景的魅力,展示我们祖国河山的秀丽风光;《三峡》的猿声是悲凉的,突出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渲染秋天萧瑟的气氛。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归纳文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先是景物自身具有的特征,然后是渲染出当时的氛围,而且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有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六、有意示错,引导学生优化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贝恩布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巧妙地运用示错—纠错—醒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寻找疑点,在误中思,在思中悟。

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笔者有意示错地讲解这段文本:“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一定是哭闹着去完成这么艰辛的任务的。就像现在的你们,哪里会做这样的苦差事呢?”笔者停顿了下来,学生刚开始还没反应过来,但是看完文本,一部分学生稍一思索,便七嘴八舌地答“他是自愿愉快地参加的”“他是主动开心地参加的”“他妈妈是支持孩子去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因为学生总喜欢找教师的错误。“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跳往助之就是蹦蹦跳跳地去帮助移山。”笔者满意地表扬了学生,学生都乐了,然后顺势引导:“这是细节描写,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在不容学生忽略的地方特意设“陷阱”,有意示错,以引起学生的好胜心,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以上六点引导方法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笔者曾做了一项统计,自己的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80%以上的学生害怕古诗文学习,经过两年的教学,只有15%左右的学生还害怕,另外古诗文的得分率也比原来入学时高出20%以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所有的教师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是引路人,是引导学生寻路探奇的向导,是引导学生长风破浪的舵手;学生是主人,时而在迷途内峰回路转,时而在迷津里柳暗花明,时而在疑惑中豁然开朗。教师那满含激情、绘声绘色的引导,使学生消除跋涉时的劳累;那言简意赅、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在路途上披荆斩棘,徜徉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蔡伟,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国庆波.语文教学情理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

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技巧 篇7

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差距较大, 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 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作为教师, 更应善于运用引导技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入文”这个教学初始环节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 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文学习的过渡和准备。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以《〈诗经〉两首》的教学为例。这两首意蕴丰富的诗歌, 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接受起来有一段心理距离,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赏析呢?笔者在课堂上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这样引入: “同学们, 当你将与朋友分离时, 脑海中是否会悄然忆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场景?当你看到电视中兵戈相接, 尸横遍野的画面时, 心中是否涌起‘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 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今天, 就让《〈诗经〉两首》再次进入我们渴求美的心灵。”这两组情境都曾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 他们具有一定的感受, 再引入对《〈诗经〉两首》的品读, 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就显得比较自然。

二、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疑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陶行知的话强调了“问”的必要性, 问是有技巧的。教师的课堂提问, 就是在学生与教学文本、语言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引导学生走向语文素养与语文智慧的殿堂。

为降低学生解读古诗文的难度, 笔者在施教中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 为例, 笔者以“诗 中哪些地 方令你感 到‘奇’”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步步“陷入”诗人创造的“奇”境之中, 深入诗歌, 赏析八月飘雪奇、梨花比喻奇、白雪入户奇、生活苦寒奇、沙塞夸张奇、乐器饯宴奇、战旗冻结奇、路转峰回奇等妙境。接着以“‘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猜想此时岑参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在“奇”境之中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大胆发表见解。学生回答“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为其山路绵延无尽而发愁”“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啊”……学生在对“奇”字的感受之中完全投入在悠悠不尽的意境中, 充满奇情妙思。

三、驱动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构建古诗文这 种学习课 堂模型“任务→自 学→讨论”, 这样既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能拓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 笔者先布置任务: 体会作品虽用物象构成, 但形式和内容都令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意境, 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利用电脑显示诗中的景物图片, 并播放二胡乐曲《望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体验过的郊外景色。接着让学生自学:学生身处忧伤的音乐中联系离家军训想家的心情, 感受曲中的物象, 笔者强调此时是游子身处其境。然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作者面对此景的情境和内心的活动等。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愁绪中, 完成学生景与情的交融。课后, 学生写下对此小调想象的情景和感受。这样教学的效果当然会比“满堂灌”要理想。只有这样, 教师的教才能过渡到不教。

四、联想想象, 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宋代学者陆九渊提出的“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指的就是要仔细地读, 反复吟诵和体会, 才能引起联想和想象, 增加读书的兴味。诗歌凝练传神, 意境高远, 其丰富的思想, 深刻的哲理, 与诗作中的形象融为一体, 犹如隐含在布局外的“棋意”, 可意会而难言传。教师就要善于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顿悟”的情境与过程, 引导他们在赏析中主动联想想象, 将诗中的“形象”化为心中的“意象”, 正确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深入拓展探究文本, 促使学生完成思维的质的飞跃。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 笔者问:“由‘千树万树梨花开’‘风掣红旗冻不翻’你们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春》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梨花盛开的景象, 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 而是一团一团, 花团锦簇, 把树枝都压得弯下了腰, 就像大雪压在树枝上的景象。”“‘风掣红旗冻不翻’是‘万白之中一点红’, 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 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 也使画面更加灵动。”……笔者说: “看来同学们学散文深入, 理解很好;看雪景投入, 联想很美;画图画出色, 描绘很棒。其实‘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 差不多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造境堪称奇绝, 是咏雪之千古名句。‘冻不翻’大家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寒冷, 南方人闻所未闻!所谓东北人冬天出门尿尿要带一根棍子, 是夸张吗?其实是衬托出天气的寒冷。‘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

五、比较鉴别, 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 记诵文句, 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 最要紧的是多作比较、多归纳。”这强调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的阅读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内容或形式有可比性的两个文本或一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提取信息, 找出其中景物描写、表现手法及蕴涵的思想内容等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较鉴别, 总结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以防混淆,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在初三文言文总复习阶段, 笔者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别的方法,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古文复习的效率。以“比较《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和《三峡》中对猿声描写的作用”为例, 笔者引导学生把景物回归原文, 联系景物所在的大环境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一边听取播放的猿声, 一边感受猿声的情境, 从而理解《与朱元思书》的猿声是与众物齐鸣的声音, 突出富春江两岸充满热闹和生机的特征;《答谢中书书》的猿声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晚之景的魅力, 展示我们祖国河山的秀丽风光;《三峡》的猿声是悲凉的, 突出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 渲染秋天萧瑟的气氛。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 归纳文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先是景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然后是渲染出当时的氛围, 而且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有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六、有意示错, 引导学生优化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贝恩布说:“差错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 巧妙地运用示错—纠错—醒悟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错误中寻找疑点, 在误中思, 在思中悟。

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 笔者有意示错地讲解这段文本:“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 他一定是哭闹着去完成这么艰辛的任务的。就像现在的你们, 哪里会做这样的苦差事呢?”笔者停顿了下来, 学生刚开始还没反应过来, 但是看完文本, 一部分学生稍一思索, 便七嘴八舌地答“他是自愿愉快地参加的”“他是主动开心地参加的”“他妈妈是支持孩子去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因为学生总喜欢找教师的错误。“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跳往助之’就是蹦蹦跳跳地去帮助移山。”笔者满意地表扬了学生, 学生都乐了, 然后顺势引导:“这是细节描写, 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不容学生忽略的地方特意设“陷阱”, 有意示错, 以引起学生的好胜心, 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以上六点引导方法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笔者曾做了一项统计, 自己的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80%以上的学生害怕古诗文学习, 经过两年的教学, 只有15%左右的学生还害怕, 另外古诗文的得分率也比原来入学时高出20%以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所有的教师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 教师是引路人, 是引导学生寻路探奇的向导, 是引导学生长风破浪的舵手;学生是主人, 时而在迷途内峰回路转, 时而在迷津里柳暗花明, 时而在疑惑中豁然开朗。教师那满含激情、绘声绘色的引导, 使学生消除跋涉时的劳累;那言简意赅、说理透彻的点拨, 使学生在路途上披荆斩棘, 徜徉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蔡伟, 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3]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8

一、提趣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趣味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一些趣味的问题却非常感兴趣,教师如果能在趣味内容与所学的英语知识之间找到一些联系的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课文:“Online tours”一单元的阅读环节过程中,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肯定会有学生缺乏阅读动力。为了给学生增添更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趣味的游戏,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课文的阅读。教师可以这样提问:“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land?”教师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迪斯尼乐园,这是一个令很多初中生向往的地方,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感到很有趣,教师继续引导:“If not,you can get som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maybe you need to use the Online tours.So read the passage and try your best to find what the online tours is.”教师由一个趣味问题引发了一个学习方向,让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任务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

二、做猜词活动,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单词

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趣味猜词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思考,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加深对英语单词的理解,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逐步转换自己对单词的使用方式,学习课文过程中,当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教师不要着急让学生翻阅字典,而应引导学生开展猜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比如在讲授课文“Gulliver in Lilliput”一单元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周围巡视,当发现一位同学对“noise”这个单词不明白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查阅字典,而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词活动:“可以猜一下这个词的词性吗?”学生仔细看了一段时候后说道:“loud是形容词,所以它可能是个名词吧。”教师继续引导:“loud是什么意思啊?”学生说:“大的。”教师继续引导:“fall over呢?”学生陷入思考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个词组也很陌生,继续引导:“fall什么意思,”“下去”学生回答。教师:“一个巨大的什么让他们下去了,而且破折号前面还有一个shout”,至此学生渐渐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最后学生猜测着说:“应该是声音吧。”教师满意的走开了。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猜词,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阅读中陌生单词的恐惧。

三、造趣味句子,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句型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复杂的句型或者语句,面对这些复杂的语句,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造句的游戏,在学生掌握句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句型中的一些可以替换的词语替换掉,并需要句子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自我寻找趣味的同时提高对重点句型的掌握能力。

比如在讲授“sunshine for all”一单元中的重点句型:“It is+adj+for sb+to do something”这一句型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这一句子的使用不是太熟练,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寻找一些趣味的素材,然后根据这个素材和这个句型结合在一起进行造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句型的掌握。首先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最喜欢什么电脑游戏?”有学生回答道:“穿越火线”,教师继续引导道:“假如现在让你教给大家玩这个游戏,你认为在玩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是你需要给大家的建议?”“离敌人很近的时候最好使用刀子。”教师:“好,能不能将这个意思用我们这个句型说一下?”由于这个问题与自己的游戏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并说道:“It is important to use a knife when you are face to face with the enemy.”这样一个很好的句子是教师不断引导后的成果。

总之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课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猜词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句型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灵活使用英语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各种趣味的引导方式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快的进行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捷径,不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教师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展趣味引导教学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趣味引导,初中英语,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昊.趣味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13,21.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9

数学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门课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传统教学方式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 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满怀热情参与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方法

1. 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自主探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可为学生准备几个高度分别为1 cm、3 cm、5 cm的梯形,并让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将每5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让每个组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亲自操作,相互探讨,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面积计算公式与上底长、下底长、高之间存在联系. 在学生自主探究时,任课老师要给予适当点拨,再加上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进而探究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种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究活动联系起来,既具有知识性,也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范围. 教学中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任课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关系,任课老师要走近学生,与学生亲切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惑,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任课老师要公平、平等对待每名学生,不管学生成绩如何,都要关心每一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鼓励,给予更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疑问,让他们逐渐树立学好初中数学的信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3.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可为学生展示色彩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投影片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十字路口红绿灯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会回答道: 这些红、黄、绿灯总是依次变化的. 然后将学生引入到循环小数学习中: 这种按一定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现象. 初中数学运算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通过创设这种情境,比单纯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又如,在学习统计基本知识之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统计十分钟内通过某十字路口的车辆,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大货车、客车等,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制成表格. 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还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又如,在三角函数基本知识学习完成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测量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这也是一道典型的联系生活情境的应用题. 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他们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技能.

4. 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数学学习离不开三角板、圆规、直尺等数学用具. 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实习作业设计中,有以下几项教学任务和要求: 学生自制测倾器; 让学生设计实验; 用测倾器、刻度尺做实验,探究利用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这些作业设计要求,进行主动探究、设计和分析.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与同学相互讨论,向任课老师请教,总结自己的活动成果. 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效果.

5. 留给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学习中,首先要掌握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才能有效完成每道题目的解答. 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寻找最佳解题方法,做到一题多解.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证明、不等式解法、二次函数等内容时,尽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想象空间,从而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10

一、巧用思维导图,提升词汇教学效果

词汇作为英语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大,但大部分词汇具有相关性,只有结合起来记忆效果才会更好。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运用一些方法来教授学生记忆,导致学生学习记忆起来倍感困难。实际上,很多英语词汇都有它们各自的领域范围,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这些单词的导图画出来,以分类方法强化记忆,从而提升词汇记忆效果。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 2 Let’s play sports这一单元时,笔者将思维导图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围绕sports展开,其重点学习词汇也与此相关。为此,笔者以sports为中心,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在绘制思维导图时,笔者把sports这个单词圈了起来,呈发散形状引出与运动相关的词汇,如table tennis、tennis、football、basketball、badminton、volleyball等。结合学生的英语能力,笔者还进行了深层次的引导,如与table tennis相关的词汇middle court、short court等。

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和记忆词汇,能够让英语学习更有趣,同时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颜色、电影、动物等的词汇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思维导图,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二、巧用思维导图,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难度较大。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侧重文本的讲解、语法的挖掘与讲授、文本的中文翻译等。这样只会让学生陷入英语阅读学习的僵局中,阅读教学也并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效果。而将思维导图引进英语阅读教学,则能让阅读文章的脉络更清晰,阅读效果更好。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9A Unit 8 Detective stories这一单元时,笔者巧用思维导图,提升了阅读教学效果。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Murder in West Town”,结合单元内容,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巧妙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第一个思维导图是关于文章的整体内容,以what、who、when、where、how作为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全。如what,对应的就是murder in West Town;who,对应的就是a 25-year-old comput⁃er engineer等等,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将思维导图绘制完整。第二个思维导图则是关于人物信息,文本中有vic⁃tim,也有suspect,这些人物非常关键,是阅读中的重点。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掌握不同人物的信息,如victim的个人信息包括sex、age、marital status、criminal record;the suspect的信息,包括sex、appear⁃ance、time be seen、reasons for being suspected等等。

通过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文本内容,阅读起来方向性更加明确。对于不同的文本内容,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思维导图进行引导。

三、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写作教学效果

英语写作属于语言输出,有了一定的输入,就要通过输出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众所周知,通过写作,能够有效检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如词汇、句型、句法等。但是面对英语写作,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表达。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不再害怕英语写作,从而提升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笔者巧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写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单元主题,笔者设计的写作主题是“My favorite festival is...”,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从而撰写文章,运用思维导图,搭建好写作框架。一般而言,确定了写作框架,文章大体思路也就确定了,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利用英文补充完善,形成一篇具有逻辑性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写出框架,如:When is this festival?Why do you like this festival?How to celebrate this festival?学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充实文章。对于如何庆祝这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继续引出。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搭建写作框架,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也大大降低了英语写作的难度。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11

关键词:主动学习;初中;数学;策略

对初中而言,数学课程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把这门课程做好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不重视,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难激发,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未来,我们要彻底地改变这种做法,使用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这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极为有利。在本文中笔者对初中数学课堂使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老师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也是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數学老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师生关系的转变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的交流,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他们答疑解惑。老师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管学生的成绩怎样都要一视同仁,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多辅导、多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把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以学习的内容为基础,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红绿灯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的变化,找出其中的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过马路十字路口的情况说出自己的感想,学生一般会讲出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灯在循环往复地变化。接着引导学生学习循环小数,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地出现各种情况就称为循环现象。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这也是这节课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内容。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比枯燥地讲解循环小数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把学生引向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再者,学习统计的基础知识后,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场景,如,让同学统计十分钟内通过某一十字路口的车辆,分门别类地统计通过的小汽车、大客车、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绘制成表格。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参与,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使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并不是存在于书本之中的时候,会更加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完成三角函数的学习之后,让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旗杆或者教学楼的高度,这是一道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之间密切地配合,综合地使用多种方式,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有更深的印象,还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动手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真正实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走向生活。

三、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学习必然要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圆规、直尺、三角板等。在课堂上,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亲自操作的平台和机会,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把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让自身使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如,在设计实习作业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如下的要求和任务:学生自己制作倾侧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使用刻度尺等做实验,探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作用和方式。老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设计要求,积极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设计。在学习中要是遇到问题,小组之间、同学之间要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如果仍无法解决,可以请教老师,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效率进一步提升,还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所提升,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对学生进行引导,养成主动学习的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要对这种策略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根据自己学校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有效的方式,更好地使用这种策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甫平.动手操作,彰显课堂魅力: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1(34).

[2]王晓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3]王凤菊.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批改[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6).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 篇12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指出:“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 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 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 , 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 教师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 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生不仅能掌握科学结论, 还能掌握获得这些结论的途径和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指出, 认知冲突是人的原有图式与新感受到的事件或客体之间对立性矛盾的反映。学生学习新的概念或规律时, 试图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 当不能解释某些新现象时就发生认知冲突。因此, 问题教学法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 通过科学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从而完善其认知结构。《物理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物理课程标准》, 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也就是说, 科学探究应强调探究过程, 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学习, 进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培养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这比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

基于上述理论, 在问题教学法的模式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程序如下图所示:

当学生面对一个物理问题情境时, 总是先在他们已有和能够达到的认知状态中, 猜测或搜索出一些概念、规律、方法或进行实验, 尝试在问题的目标和条件之间寻找联系。若新问题较为简单, 则已有的认知完全可以将新问题同化, 直接形成规律;若新问题较为复杂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原有的认知不能完全同化, 则必须重新组织若干已有的认知进行信息加工、科学探究, 这一活动就是顺应。经过同化和顺应之后,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再从新认知出发解决新的问题, 若问题解决, 则形成的规律被强化;若问题不能解决, 则重新进行信息加工, 产生新的顺应状态, 直到规律形成。这种循环往复, 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 挑起学生的知识性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意识, 逐步完成其对新知识的建构, 并使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探究思维品质。现以苏教版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探究教学为例, 讨论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二、《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2) 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依据实验事实, 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培养其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注重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如图所示

3.具体教学流程

(1) 温故知新, 开门见山巧设问。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变阻器, 知道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工作原理、接线方法以及铭牌的物理意义, 请思考:

问题1:如下图所示,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 使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增大吗? (先分组讨论, 然后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检验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学生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再通过交流, 得出改变电路中电流的两种方法:一是保持电源电压不变, 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二是保持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不变, 改变干电池的节数 (电源电压) 。随后, 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上发散思维, 得出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上述实验中, 你有何发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当电源电压增大或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时, 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变大。这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会影响导体中电流的强弱, 进而提出问题: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电阻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是否遵循某种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上述探究教学情境, 使学生从已有认知中发现问题, 这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具有创造性,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 大胆猜想, 一针见血现主题。

问题3: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作出猜想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学生交流:

猜想1:当电阻不变时, 电流可能与电压成正比, 依据是电源电压增大时, 电路中电流增大。

猜想2:当电压不变时, 电流可能与电阻成反比, 依据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增大时, 电路中电流减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上述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 体会应根据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对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 而不是随便猜想。同时, 使学生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 设计实验, 思维碰撞出火花。

问题4:为了验证上述猜想, 应怎样设计实验呢?你能确定该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具体的实验计划吗?

学生交流:通过《电阻》的学习, 已经知道在物理学中, 一个物理量往往受到两个或多个因素影响, 为了研究这个量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 可以固定其他的一些因素, 只改变一个因素, 依次进行实验研究, 这就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因此, 本实验可以先让电阻不变, 看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情况, 再让电压不变, 看电流随电阻变化的情况。

问题5:为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你能自主选择器材, 设计实验电路, 拟定实验方案吗?

学生交流讨论会设计出如下电路:

学生设计电路时, 首先想到用灯泡作为研究对象, 因为在这之前的几次实验中他们用得最多的电器就是灯泡, 对电阻的认识却不够深入, 这是学生的经验, 也是学生的起点。但是,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 必须保持电阻不变。灯泡的亮度变化会引起温度变化, 从而使其电阻发生变化。故引导学生选择定值电阻来进行实验, 设计电路图如下:

这是由于学生对“串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能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这一作用的认识不够, 所以采用“改变干电池节数”的方法来改变电压。分别记录几次电流和电压值, 然后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经验, 用灯泡作研究对象, 但灯泡的电阻变化, 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若干已有的认知进行信息加工, 形成顺应。经过同化和顺应之后, 形成新的物理认知。

问题6:利用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当使用一节或两节干电池时, 电压表的量程应选0~3V;当使用三节干电池时, 电压表的量程应选0~15V。而电流表的量程却无法直接选定, 只能采用“快速试触法”来确定。并且电压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 不具有普遍性。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电路必须经过几次连接才能完成多次测量, 记录多组电流、电压值, 因电流、电压值没有有效控制, 学生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时有一定的困难, 实验时遇到了实实在在的麻烦。教师随后引导学生修正方案,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7:如何将上述实验方案优化?

学生交流讨论会设计出如下电路:

在对电路进行修正的基础上, 保持电源电压不变, 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 来改变R1两端的电压。此方案既能完成实验探究, 又能弥补原方案的许多不足, 使探究方案更趋于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批判性地考察他人的观点, 并通过群体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 内化为个体的智慧, 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潜力生还是优秀生, 都可以品尝到愉快体验并实现自我导向。由此可见, 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 而是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冲突时不断质疑、不断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4) 精选例题, 有效强化新认知。

问题8:如何理解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具有同一性, 即I、U、R是对同一段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

学生交流:在应用欧姆定律公式I=U/R时, R为某一导体的电阻, U必须是这一导体R两端的电压, I必须是通过这一导体R的电流, 三者不能混淆。上图中,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移动前后, R1、R2、R总中的电流和其两端的电压如下表所示:

表中U1、U2分别为R1、R2两端的电压, U为电源电压, I、I′为滑片滑动前后电路中的电流。表中每一列对应于某一导体, 每一行对应于某一时刻。不同时刻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不变。

问题9:修正后的实验方案中, 为什么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学生交流:滑动变阻器改变了整个电路中的电流, 当然也改变了定值电阻中的电流, 由公式U=IR得出电阻不变时其两端的电压会改变。

问题10:有人根据公式R=U/I跟公式I=U/R在形式上相似这一点, 把电阻R说成跟电压U成正比, 跟电流成反比。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决定, 所以与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无关。公式R=U/I只是用U与I的比值来表示电阻的大小罢了, 和用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来表示密度是一样的道理。

设计意图:问题8、问题9和问题10安排在得出欧姆定律的结论之后, 意在从欧姆定律出发解决新的问题, 进一步强化欧姆定律的内涵, 将欧姆定律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本节课的“问题教学法”模式以问题探究为主线, 渗透科学探究方法, 营造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立其.用问题教学法突破“交流电有效值”的概念教学难点[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9 (6) .

上一篇:深井设计下一篇:中专生的课堂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