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教学(共12篇)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1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科版初中数学课本上尤其突出, 每一章后都安排了一节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即数学实践活动, 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 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 从周围现实生活中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 并主动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学时, 我们应借助课本安排的数学活动, 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真正地进行数学活动, 使他们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谈自己对数学活动教学的认识.
一、要改变旧的观念, 加强对数学活动课的再认识
1. 通过数学活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活动选取的活动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适应, 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完成的, 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实践活动的优越性是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知识, 也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 得到知识的生成、发展的过程, 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例如, 在“勾股定理的验证”教学中,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画出图形, 利用图形的面积不变, 在黑板上进行计算、推导, 最后验证了勾股定理.而我在教学此课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结论, 有的拼弦图, 有的制作五巧板等,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
2. 通过数学活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数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活动.完成活动的整个过程, 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因此, 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温床”.例如, 在学习“剪纸与轴对称”时, 我让学生通过“折一折, 叠一叠, 剪一剪, 画一画, 说一说”等系列活动, 探究和感悟, 进一步领会轴对称的意义.这样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探究, 在探究中创新,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 可以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我们以往的教学是让学生去记忆课本已有的知识, 忽略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学生只知结果, 不知过程, 然后生搬硬套所记的知识解决问题.其实, 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应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 数学活动恰好是探索知识、理解知识的最好方法.学生在探索中发现, 在交流中碰撞, 不仅能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同时也会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以这样认为, 数学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用的知识, 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 让人理解、掌握知识的具体实践.
4. 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数学教学, 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 获得一些体验, 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数学活动的安排恰好体现了数学只有在生活中边实践边学习, 才能学得精、学得透;学习数学, 只有在操作———理论———操作的反复训练中, 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5. 数学活动中的表现性评价有很好的功能
平时的测验和考试只是检测数学的知识点, 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 容易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 而数学活动中的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完成实际的、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实际任务的过程, 来表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发展与成就的评价.这种基于实际任务的评价, 对学生表现的考察是多方面的, 是对学生完成一个实际任务的过程的考察与评价.因此, 通过表现性评价, 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评价出学生多方面的表现, 评价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这与新课程提倡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切实搞好数学活动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搞好数学活动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也有一定的难度, 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进行数学活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结合参与活动的对象设计活动
数学活动的教学不是平时的有秩序的课堂教学, 它是大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并通过活动完成的, 是放开的课堂, 必须正确地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对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来说, 由于年龄和生理特点, 他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 同时他们又处于教育的困难期, 学习起来本来无趣, 因此, 在活动教学中要找寻适当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要注意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
通过数学活动课的教学, 让我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必备条件.在教学时, 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 真正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要研究活动的操作性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在活动中扮演导演的角色, 要时刻关注活动的方向和进程, 必要时要给学生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 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 数学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即使活动也只是肤浅的, 是不够深入的.所以, 在活动中教师要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总之, 数学活动的教学对知识的形成、理解和掌握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 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它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明显.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2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2、数学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虽然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但这对贫困山区学生来说,这正好是他(她)们今后工作与生活的一大财富。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与能力培养等。
3、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篇3
问题的方向;作为合作者,则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一同体验数学活动的喜、怒、哀、乐。既就是说“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得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宽松的参与平台,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关键。
二、新课标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历和体验,注重对学生与学生间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原来的“传授为主”到最初的“动手、自主、合作”逐步向“动手、自主、合作”与“有效性”更好地结合过渡。
三、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
五、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此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六、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數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一定条件下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利用新教材中安排“读一读”、“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我们可以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读”、“试”、“想”、“做”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充分利用“读”、“试”、“想”、“做”等栏目,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熙的阳光,照耀着数学教学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编辑 王立建)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4
1.“说”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尝试、体验抽象概括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知识的形成是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所以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面对新的学习内容, 要进行分析、判断、推理、选择, 如果能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 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已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概念, 融合得越快, 越完全, 说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消化的速度就越高, 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但是,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得又快又好, 那么原因是什么?我想这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及相关内容的积累有莫大的关系.因此, 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必须创设一个适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在“说数学”的活动中, 尽可能多地获得有关知识的背景、来源这样的有效信息, 让学生能自己去分析、讨论、总结、完善, 直至能给出较完整的、较准确的数学概念.
案例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问题:绿苑小区住宅设计, 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 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 并且长比宽多10米, 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本题是长方形面积问题, 主要涉及面积、长、宽三个量, 所以可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 列出方程
x (x+10) =900, 整理, 得x2+10x-900=0.
教师: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思考, 问题归纳为解方程, 显然, 这个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先来研究这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点, 以后再研究如何解决这类方程.
引导1:以上这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这个方程是二次的.
引导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都是方程, 都只有一个元.
引导3:ax2, bx, c, a, b各代表什么?有特殊要求吗?
学生:ax2叫做二次项, bx叫做一次项, c叫做常数项, a是二次项系数, b是一次项系数.
本案例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发生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一元二次方程) .
2.“说”语言转换, 加强概念理解, 培养学生进行语言转换
这里所说的语言转换是双向的, 它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民族语言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 即将民族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或者将数学语言转换为民族语言, 前者即常说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 比如数学建模, 这在数学的应用教学中是屡见不鲜, 其重点是利用数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后者则是指学生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反过来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进行解释, 让自己更容易理解、内化.教学实践表明, 只要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的概念并且能给出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解释的话, 那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必然比较深刻.因此, 在进行概念学习时, 通过两种语言间的互相转换, 学生就可以为抽象的数学语言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借鉴, 并以此为契机, 进行深刻理解.语言的互相转换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间的互相转换.初中代数部分的语言转换大多是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 但几何部分的语言转换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一些, 它要根据问题的需要, 确定按照哪种规则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者之间进行相互转换.
3. 数学试卷讲评课和习题课中学生的“说数学”活动
每次考试后, 基本上都要进行数学试卷讲评.我们所见到的数学试卷分析课最常见的模式是教师一节课都在不停地分析试题, 学生则默默地坐在那里听.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这种传统的试卷分析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那么什么模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很简单, 让学生唱主角, 让学生主导讲评与分析, 进行“说题”教学, 把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所谓“说题”, 就是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试题的认识和理解;说试题的条件、结论与它所涉及的知识点 (像概念、公理、定理, 等等) ;说试题的条件、结论之间的相互转化;说试题与曾经学过的哪种类型题相似;说自己预备要用什么思想方法;说自己对试题的想法与猜测;说解题方法是怎样想到的;说这样想的原因, 等等.
俗话说, “不打没准备的仗”.“说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习题课, 它不是做题, “说题”不仅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所以, 在上课前教师不仅要对试卷上的每一道试题仔细揣摩, 还要对学生在考试中、考试后给出的正确解题方法作详细的统计与分析, 准备好要指导学生说些什么、怎样说.
4. 结论
初中数学教研组教学教研活动总结 篇5
安子口中学数学教研组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必须朝着适应未来的方向进行深刻的变革。新课程的推进,既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持挑战,同时也应看到,它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好机遇。教师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作为专业人员还必须遵循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谙熟他们的需求,掌握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新课改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唤醒不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因此,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成为本课程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对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知识的建构过程,如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作大量深入的探索。教学活动只要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坚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第一,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注意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事实证明,理论必须与实践不断结合才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同样,也只有经常性地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浓度思考与梳理,才能使教学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第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修养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思索,不断进步,实现其专业发展。学校领导想方设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促进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觉的反思与总结,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反复的“对话”,并将“对话”的结果以课堂教学设计的形式表达现来,帮助教师整理了教学反思,提升了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第三,关注学生现实与心灵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个真实或想像的世界走进学校的。教学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应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它置于学生经验过程或可理解的条件或情景中,使学生能在答案和问题间建立深层的联系。教师们关注孩子们“随身”带至学校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目的是让每一位孩子都学有所得。
二、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在课程改革方面坚定信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成果是显著的。为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耕耘必然有收获,教育可以说发生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正在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逐渐以“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们逐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呈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氛围;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向平等、合作、互动的态势。积极发挥为主导作: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为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活动后,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师生互动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自己执教一至二节公开课,使自己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认真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使在辅导中有的放夭。
三、组风建设
我们中学数学组每位教师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治学,讲师德,积极向上,教师辅导学生非常耐心,遇到问题总是通力合作探讨,经常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数学教研形成了一个团结勤奋,锐意进取的战斗集体,充分体现了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强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教材知识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探讨如何开展初中数学的活动教学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活动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55-01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 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 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上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让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同时也是创造一种知识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达到全方位学习的目的。尽管我国初中数学老师在活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策略,为我国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活动课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不同于其他课堂学习课,它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有着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数学活动课。为此,老师应该摆脱传统数学课复习、练习、作业的基本模式,活动课练习应该体现出灵活多样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乐趣。为此,老师在实际的数学活动课设计时,应该针对学生需求与乐趣,提高学生进行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例如,在初中二年级上册“七巧板的制作与拼图”课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七巧板制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进行七巧板自主学习,并从中感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充分运用数学建模在活动课中的作用
数学建模是初中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以及教学形式,它可以使得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初中数学建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构建应该根据数学实际问题进行,保证数学模型构建科学性。第二,根据数学模型构建寻求实际问题的解答,将实际问题套用到数学模型当中,提高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准确性。老师在实际的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利用数学模型构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整合出适合自身的数学解题方法。
三、注重数学活动课的探究性与层次性
数学活动课从一定程度上讲属于探究性学习过程,因此,老师在实际的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将探究性贯穿到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实际的探究性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探究性数学活动课设计与设置,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为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数学竞赛培训,或者是组织专门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在活动课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为此,数学老师除了要在数学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灌输外,还应该在实际的数学实践中让学生明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在数学活动课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质,老师可已经将这种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贯彻到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构建数学活动课教学新形式。尤其是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活动课教学更需要学生之间、甚至老师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够完成。甚至需要家庭以及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配合,这样才能够提高老师进行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而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活动课中团队的重要性,感悟团队合作的乐趣,进而努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总结
数学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激发其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的收获, 获得不同的发展, 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我国初中数学老师在活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初中数学教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初中数学活动教学存在问题,改变我国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策略,为我国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玉银.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 2011(14). [2] 李德山.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10).
[3] 缪红玉.对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认识与建议[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08) .
初中数学课堂的活动式教学思考 篇7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走下讲台,转变角色,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讨论、发问、交流、展示、实践、探索、创新.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就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
一、发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第二,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三,在数学学习中,要注重培育学生多样化的思考方式.要尽可能多运用教学模具、挂图、图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促进学生的直观的思维方式和非正式技能向更有效、更正式、更抽象化的概念与技能的方向转变.
第四,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把各相关知识点串联,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把课程中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从而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要落实上述各点,教师应怎样做呢?
二、教师在活动式教学中处于引导者地位
1. 让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程的数学中,借助动手操作理解的内容不少,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由于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些活动,老师要适当指导,必要时,要亲自演示,并指导观察探索,以防跑题而降低教学效果.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走进图形世界”的“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从三个方向看”的内容时,都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让他们充分准备后,在操作中探索,操作后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都较深刻.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学生对图形的平移、翻折与旋转三种基本变化的各自特征的认识、掌握与运用都较好,为后继对平几的深层的研究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展开与折叠”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各自将立方体盒子剪开,相互交流对比,发现各不一样.这时,及时让他们讨论,动手折叠,并交换操作,最终才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其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在对“从三个方向看”的操作和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活动与交流,结果观察效果不一.然后,我又指导他们再观察,以主视图为例,让他们在几何体的正面,平视,并后退,适当拉远距离,以淡化几何体在外围的内部的曲面等轮廓,这样,其平面效果就出来了.然后,我又作了演示,突出把左视和俯视各转到正面来让学生看,并分别和左视、俯视进行对比,说明左视图和俯视图就是这样与主视图在同一平面上作出的.
最后检测证明,这三部分内容学生学得很棒!特别让我惊喜的是,学生成绩差别极小,一些原来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由于活动前准备充分,活动中积极主动,测试成绩更优.我趁机打气,大加赞美,他们真的乐坏了!我看到他们乐得神采飞扬、忘乎所以,引起我反思:平时给他们的快乐、展示机会和赞美太少了!
2.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把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在合作交流式的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合理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在每次合作学习中,老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因为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
如,在学习“图形的变化”后,我展示了一道提高题,让学生组内、组间合作交流完成.提出问题:否能画出一条直线,把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
活动分三个层次:每一问都先组内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再评析打分.先小组展示出不一致的答案,有两种与四种之分.但没有一组得全分,立即引起全员关注,但各小组都慌乱,一致要求点拨.这时,我给每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纸条,并启发说:“每一个圆都有一个圆心,每一个长方形有没有中心呢?如有,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它给找出来,并用笔在中心点上实心圆.”学生操作并交流,结果有的用对角线交点法确定了中心,有的用对边中点连线交点找出中心.我表扬了全员的聪明.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过长方形中心折叠,但不准过对角线、过对边中点连线折叠,然后沿折线用小刀分割,然后用旋转法,把上块以实心圆点为定点旋转180度后和下块对比.我问:“发现了什么?”学生一致答道:“两块完全一样!”然后,让学生打破组界交流作品.我要求把完全一样的作品拿出来,结果无人响应.我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抢答:“也有无数种分法,只要直线过它的中心.”我表扬了抢答的同学反应快捷,其余学生一致认同.
谈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篇8
一、转变观念,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使自己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给人的印象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几乎成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简单机械叠加,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自由不充分,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创新活动无法进行,数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得到应用。要彻底改变数学教学的此类局面,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彻底做到:一是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明确认识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个体,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师生双方是平等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既包括知识信息,又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趋向、世界观等方面。二是转变教学活动方式。变“单边活动”为“双边活动”,变“灌输—接受”为“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在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全面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在于营造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促进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从而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提高数学思考、探索、应用的效率。
二、注重过程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即使偶有所得,也很难真正理解、应用,更无法应用于生产实践,是“死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过程教学,包括教学内容和过程本身,在活动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条件。具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到:一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适时利用数学名人的示范作用、数学发展史、数学实用性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引导过程,教师需要做好计划。二是把数学教学置于生产实践和学生生活中,从身边数学现象引入,从身边数学实践结束,让学生感受数学原来就在身边。教会学生既能从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比如:通过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通过成绩汇总理解统计知识,等等;又能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当中,比如:用方程知识、不等式知识判断商场打折是否真正优惠;用统计知识进行产量估算,等等。三是科学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过程,不断掌握数学探究过程、方法,丰富探究经验,为实践、创新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节时,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让学生分组探究并根据已有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体验知识,应用知识。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性越高,思维越活跃,数学能力越会得到明显发展。四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因材施教。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发展的、创新的精神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组织创新活动。通过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在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结论的推断、一种方法的熟练,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忽视所谓的“学困生”、“问题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落伍。当然,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不平衡,数学水平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关注个体的差异。在活动中要做到:一是鼓励“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面对困难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二是及时指导学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因“材”施教,及时表扬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点滴进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学生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创新数学活动的方法、途径,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达到有效利用数学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重视活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9
本文以概念教学的目标、特征为基础, 探讨概念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概念教学的目标
概念教学不是只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或“什么是”, 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它的理由, 知道它在建立、发展理论或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因此,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概念, 并能运用概念表达思想和解决问题。
数学概念理解有三种不同水平: (1) 会用概念判断某一事物或者命题, 概念作为甄别的工具而并不清楚与之相关的联系; (2) 不仅能用概念作判断, 而且将它纳入到概念系统中, 与相关概念建立了联系; (3) 在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能构建起概念体系和数学思想体系。因此, 学生要理解一个数学概念, 就必须围绕这个概念逐步构建一个概念网络, 网络的结点越多, 对概念理解得就越深刻。
二、概念教学的特征
1. 直观性
中学数学概念无论如何抽象, 实际都有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原型。教师在教学中, 既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也应该注意从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问题出发。只有从学生熟知的语言和事例中提取感性材料, 引导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 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概念的实质。
2. 严谨性
为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对感性材料的认识基础上, 必须作出辩证分析, 并不断尝试、修改, 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炼、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3. 系统性
数学概念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中来学习概念, 可深化对所学概念的认识, 明确概念的系统性,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
4. 应用性
中学数学的运算、推理、证明等都是以有关概念为依据的, 教师在教学中, 应加强概念在运算、推理、证明中的应用。有时围绕一个概念要配备多种练习题,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上进行应用, 先巩固应用, 后综合应用, 在应用中达到切实掌握教学概念的目的。
三、概念教学的方法策略
1. 重视问题的情境设计, 直观概念原型
通常教学中对概念的叙述较为抽象, 可借助概念的直观背景, 对抽象概念进行直观化表征, 这样可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数学中的直观是相对的, 实物、教具模型、图形或多媒体呈现的图片等属于具体而生动的直观背景。
2. 通过正反实例, 明确概念内涵
通常提起某一概念时, 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它的一个“样例”, 这表明样例在概念学习和保持中的重要性。如提起“函数”, 我们头脑中可能立即会浮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具体解析式及其图象。概念的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对概念认识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运用不但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精确, 而且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要注意的是, 反例应在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理解后才使用, 否则, 如果在学生刚接触概念时用反例, 将有可能使错误概念先入为主, 干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揭示概念定义后, 为进一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防止概念误解, 可利用概念的正例或反例。
3. 利用类比理解分析概念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有部分属性相同, 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某种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逻辑推理方法。把新概念与旧概念对照起来讲, 不仅能使学生比较顺利地接受、理解新概念, 还能使学生从中看到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对理解新旧概念都有帮助。运用类比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尤其是对于相似的数学概念非常有效。
4. 运用变式完善概念认识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10
江苏省自2004年秋季期全面使用苏科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以来,经过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氛围,教师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师的观念未能实现真正转变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还仅作为一种口号,在实际的活动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形式仍以自身为中心,“穿新鞋, 走老路”,无法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正如杜威所说:“即便在教室中,我们亦开始认识到,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地方,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
2.教师组织活动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无现成可用素材,许多教师在活动教学中面对出现的诸如“如何选取适合学生活动的问题”“如何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如何开展活动交流”“如何选取适应课程的评价方式”等问题显得手足无措、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组织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注重教师业务培训,学校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3.活动教学缺乏必要的客观条件支撑
具体体现:(1)活动教学与考试制度相违背.当前的中学教育仍以分数作为升学的重要指标,而活动教学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且短期内难以在“分数”上收效,所以难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支持.解决的办法是教育部门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制订出一套适合课改要求的评估制度.(2)学校活动教学的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制度建设不尽完善.许多学校在开展活动教学时,盲目地划拨课时, 未能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尚未制定出规范的、常态化的实施制度.
二、初中数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1.遵循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原则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并能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有效开展应遵循一定的活动原则:(1)发展性原则———目标确立.(2)综合性原则———内容整合.即通过选取内容的整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 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问题.(3)层次性原则———活动开展.即要充分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方式与能力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为每位学生提供探究和创造的机会.(4)自主实践原则———方法的选择.即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策略去解决问题.(5)多样创新原则———活动模式.活动形式包括观察、实验、操作、调查、分析、交流和总结等,活动场所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活动课题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
2.做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具体准备的内容包括:(1)教具、学具的准备.活动中如需用到教具、学具,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 (2)相关知识的准备.如开展“如何用废旧电池”的教学调查,师生需具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相关方面的知识,制作统计图表以及分析数据.(3)组织安排准备.活动的主题确定之后,需对参加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组, 确定小组长及各个成员的具体任务,限制任务的完成时间.教师还需对具体活动进行跟踪和引导.
3.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案例一]动手“做”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走进图形世界》一课时,学生初步了解了立体图形的构成,教师适时安排“想象设计包装箱”的活动.具体要求:“某种学具盒,长16cm,宽6cm,高3cm. 请用最少的材料想象设计一种每箱能装下30只学具盒的包装纸箱.”动手操作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形状、大小一致的学具盒进行想象模拟摆放.通过动手实践,许多学生运用“先少后多”的摆放方式,从“2盒3种叠放方案”开始,结合画图交流想象30盒的叠放方案.最后教师运用课件辅助演示验证.
评析: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空间想象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素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操作活动,此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所决定. 在平时的活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制作模型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模型时,可先指导其画出长方体、圆柱、棱柱等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剪切与拼装.
[案例二]动手“做”数学———辨别知识真伪.
一位名师送教下乡,执教《你的判断对吗》一课片断如下.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眼见一定真实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你的判断是否正确.如果将一枚硬币压在一只透明空玻璃杯底,从侧面观察杯子底部,能看到杯底的硬币吗?(生拿出准备好的器具动手实验后回答“能”)
师:如果向杯中注水,猜想能否从杯侧看到硬币?
生(齐声):一定能.
师:真的能吗?动手做做看.(生实验操作后,当发现“看不到”硬币时,纷纷感到惊讶)
师:我也感到奇怪,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师生、小组讨论交流,揭示了“光的折射”的现象.)
师:其实,在生活中产生的这种错觉,在数学中也会发生.
媒体出示:一个面积为8×8cm正方形纸片,剪切成图1所示4小块,再按图2所示进行拼组,问:能否拼成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
生1:能!理由:由图2所知.
生2:不能!理由:图1中正方形面积为64,剪拼后的长方形面积变成了65,多出了1cm2.
师:究竟能不能拼成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要求:拿出材料动手剪拼,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的原因)
学生通过角度度量、作垂直线、运用勾股定理、通过开平方运算、角度运算等,从而发现所拼成的长方形对角线并非是一条直线,中间有缝隙,而存在着一定的肉眼误差.
评析:本课的教学中,教者先借用物理知识,从生活中的“错觉”判断,再引入数学知识中的真伪辨别.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积极引导聚合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合作,在实践中认识,在尝试中研究,通过动手“做”数学,学会了辩证看待数学实验、观察、操作, 找到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要: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初中数学各版教材均在后面增设了“活动教学”环节.实践表明,重视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开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对初中数学课程建设的有力践行,能培养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11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理推理;演绎推理;教学思考
【中国分类号】G633.6
一、前言
在数学中,从推理的结果来区分,有论证推理和合情推理。论证推理通常叫做证明或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所得结论是可靠的。然而,由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是不能最终肯定的,只能叫猜想或假说。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经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本文围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析,从中获得启示,以期望对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定义
合情推理是波利亚的"启发法"(heuristic, 即"有助于发现的")中的一个推理模式.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特别是对已有的成功实践的深入研究,波利亚发现,可以机械地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总是针对具体情况,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有启发性的问句,提示,以启动与推进思维的小船。合情推理的模式(归纳和类比)还须予以解释,它是指观察,归纳,类比,实验,联想,猜测,矫正与调控等方法[3]。
三、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启示
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感悟,让学生善于发现规律,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7]:
1. 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良好的可供学生猜想、证明的空间
教师可以经常地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开始”以此作为座右铭,为归纳、猜想提供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猜想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证明由猜想得到的结论。
2. 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再创造”的过程
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先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定理的内容,在完全做出详细证明之前,首先引导学生猜测证明的思路,努力探索出符合培养“猜想、证明” 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
3.引导学生的解题过程中的预测能力
猜测答案的形式,答案的范围;猜测中间结论;猜测解题方向,以形成思路;对某思路的能解性做出估计等,在此基础上完成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同时要培养学生在演绎试推中提倡推中有猜,猜后再推,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8]。
4.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动态的图片或动画,学生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空间思维,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其中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
5.注意概念、性质、定理的得出要留足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进度,而且还要考虑到当天所传授的概念、性质、定理等是否被学生所吸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对于基本的重要的信息,如概念、定理等,要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消化,注重传授知识的最终效果,要使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掌握所学知识,我们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实际作业中思考直到消化吸收。
此外,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课上,对自己学习的目标和进展有自主权,才会真正成功。比如,教师在备课时,要真正去钻研,用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 并不是“非此即彼”如此的绝对和简单;还必须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目标的制定不应该就事论事,应该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自主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选择研究内容,以及研讨方式,各个研究小组的组成。
另外,作业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其中自主性作业的设计更为重要,好的设计能让学生在选择中明确方向,激发自我潜能,更直接地获得成功的满足和自信,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拘泥于刻板的教条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鼓勵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往往就是创新的开始,如能经常坚持下去,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心理品质。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四、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当然,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对我们的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在考试中,演绎推理仍是考察重点,二是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教学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都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长期以来, 在数学学习中一直强调其严谨性, 过分渲染演绎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 使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 事实上, 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四色问题等, 除演绎推理外, 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 因此, 在数学学习中, 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 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 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从而达到“合情与演绎双翼齐飞,推理与证明相得益彰”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张苾菁.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人民教育,2010(11).
[2]黄加卫.摭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及其案例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09(07).
[3]唐祥德.中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念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胡安波.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郭桂芳.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08.
[7]刘书增.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8]李志彦.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12
因此,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 在农村初中有效实施数学活动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 就要成功实施数学活动教学。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 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 教师也要有相应的角色转换意识。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数学活动教学是本次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 更有效地实施数学活动教学,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二、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而不是通过单纯地记忆和机械地模仿进行数学学习。理论研究表明, 几何知识的学习主要以形象思维、直观活动思维为主, 所以要多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七巧板、图案设计、图形平移等内容, 可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 调动数学思维, 在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中学习, 获得发展。同时, 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不同的数学内容,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使数学活动更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
三、一定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因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这次新课程改革也充分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而且还充分注意到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处理现实问题, 更加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炼数学问题,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 在数学活动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 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 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应用。总之, 数学活动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四、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数学活动教学的基础。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 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 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 可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等数学问题的学习, 都将数学基础知识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为数学知识注入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 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 为了实施好数学活动教学, 更快适应新课程, 要求我们农村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也要有相应的提高。1.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增强职业意识;2.数学教师要坚持参加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 3.数学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4.数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数学观与系统、开放的数学认知结构;5.数学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者, 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信念;6.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积极的研究意识和良好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