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共12篇)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篇1
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什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理想的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离开“有效”谈“理想”是脆弱的。指导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于接受学习、记忆和练习,教师应当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实施有效教学。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学生什么?如何教学生什么?教学生如何学什么?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问题。
1.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实现人格平等。教学中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充分让学生暴露“想什么”、“怎么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鼓励学生把话说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不怕出错,即使有些错误也不要直接否定,可以用其错误推导出显见的大谬大错,让学生自己理解错误所在,实现教学平等。
3. 研究教材,用“活”教材,使教材锦上添花
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知识教学”为“方法教学”, 变“接受学习”为“研究学习”,重视过程教学,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训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例如,笔者在人教版七年级《不等式的性质》的教学中,改进课本上的问题情境,重新设计新的引入方案:
(1)复习等式的性质:
(1) 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结果仍是等式。
(2) 在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是等式。
(2)提出问题:不等式的性质会是怎样?请同学们大胆猜想。这时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说出了各种结论。
(3)师生共同用实例进行验证,得出了不等式的性质。
这样重点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同时也突出了类比等数学思想,学生有表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机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节要体现教师的创造性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上要体现自己的研究和创造,如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提问”、“有效的合作”、“有效的例题”、“有效的思维训练”、“有效的归纳”、“有效的评价”等。由此进行的师生间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使师生心灵的目光穿越无限的时空。这是数学教师艺术的具体表现。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相似性”后,进行活动课题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不是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而是根据学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
1. 在课堂内先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并设置问题:
(1)你用哪些工具测量旗杆高度?有多少种测量方法?
(2)在阳光明媚的情况下,太阳光是否可以近似看作平行线?
(3)在同一时刻,人的身高和他的影长所构成的三角形与旗杆高度和旗杆影长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4)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测量出哪些量可求出旗杆高度?
(5)请同学们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探讨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
2. 弄清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后,把学生分组,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出学校旗杆(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
在第一过程中,学生们对问题(1)踊跃发言,其中某学生说:“将旗杆锯倒在地直接测量。”其他学生大笑,个别学生还会嘲讽这种做法。这时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肯定这位同学的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的弊端。有第一过程的充分准备,加之是户外活动,学生变得极其兴奋,有的拉皮尺,有的调整镜子位置,有的记录……络绎不竭。同学们自觉合作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感到最熟悉的影子和常用的镜子也能帮助解决数学问题,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与奥妙所在,重要的是学生能深切感受到集体的重要和合作交流的意义。教学实现了有效的合作、交流。
再如新课引入的问题情境创设,要蕴含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本质,要能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引起更多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好地贴近学生,从而起到先声夺人、发人深思的效果。
巧妙的情境设计,能让学生体会到在动手操作中的学习快乐,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三、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
新型的教研文化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新型的教研文化一方面是教师要合作学习研究,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与同行不断交流、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教师对新教材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还必须要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和思想的理解,许多专家在新课程的各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对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内容变化、重点问题的认识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对实现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教师学习和研究,最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得到对新教材的自我认识和研究,这种“再研究”是教师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只有这种“再研究”才能处理好教材与实际教学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学”、“导”、“教”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篇2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担心学生解释不清数学问题,或者耽误课堂教学时间,经常直接给出解题思路或正确答案,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非常强的依赖,不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的形式辅助学生学习,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数学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解决数学问题:什么是相交线,什么是平行线?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有哪些?能否举出相应的例子?通过对课本的预习,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举出例子:对于长方形桌面,互不垂直的两条桌边平行.实现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同时,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再次对学生提问: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个命题进行证明,由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对重要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为主,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出现教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形成不利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对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学生数学学习反馈情况发现,学生主动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的概率非常低,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学生不愿意开口向教师说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偏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形成不利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问题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准确无误.例如,在讲“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对于课堂小结,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反思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学生反思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弥补数学学习存在的漏洞,并向教师提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矛盾的地方,由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和解决对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只有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作者:戴巧 单位:江苏阜宁县丰唐实验学校
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教学;错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26-01
一、习题教学基本要求与作用
习题教学基本要求:紧靠课程要求,抓好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把教材里的数学公式和概念作为习题教学的核心,利用习题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不仅要通过习题运算巩固知识,还要将反映出来的问题搜集反馈。
习题教学的作用:引导教与学。习题是学习的载体,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具有向导作用,有力引导教和学;学习基本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具有数学能力,用数学的思维看问题;培养学生品德和心理素质。
二、习题解决中的错因分析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概念不清、忽视法则和公式、思考不周全等原因,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定会影响数学成绩。下面对习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分析总结:
1、分析求解题中的错因
(1)、理解偏差、知识混淆。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混淆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或者遗忘知识点,导致错误理解。
习题示例1:3m=A,3n=B,用A,B表示3m+n。
错误的解题:3m+n=A+B。
分析:没有真正理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此题是公式的逆用,正确的答案是:3m+n=3m3n=AB。
(2)、计算的能力差,计算错误。在学习中,许多学生把精力都放在培养思维能力上,忽视了运算训练,所以容易算错。比如在解决方程式问题中,方程正确,但是解题时候计算错误,前功尽弃。
①对范围忽视,发生错误。
习题示例2:A为什么值时,关于X的方程A/(X-5)=2的解是正数。
错误解法:去分母得到X=(A+10)/2,因为A/(X-5)=2解是正数,所以(A+10)/2大于0,所以A>-10。
分析:忽略分式自身隐含条件,分母不能为0,导致发生错误。正确解应为:A大于-10并且A≠0。
②因分类不当导致错误。分类的时候经常忽略影响分类的原则和关键点,导致错误的发生。
2、分析证明题中的错因
(1)作图不当。图形能把抽象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和形象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画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方法,让他们的知识系统化,尤其是几何证明题。然而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一些学生经常会作图不当,解题出错。
(2)推理不够严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是数学中三大能力,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时,无法正确判断,不会合理地使用概念,所以会出错。
(3)论据不正确。在证明题里面,由于错误使用数学公式、定理、命题,造成整个证明的过程都是错误的,最终导致结论也错误。
三、习题教学策略
1、紧靠课程教学,突出知识重点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是初中数学课程的四个具体目标,它们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的整体,后面三个的发展离不开学习知识技能,与此同时,学习知识技能必须把有利于实现其他目标当前提。所以,学习知识技能是进行其他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应该把它当作习题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突出课程重点,把知识的重点和习题教学相融合。习题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习题训练效率和效果。
2、引导解题的思路,注重培养解题的技巧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解题思路,让他们灵活运用知识,在习题教学中解题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解题思路,总结技巧,教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清楚知道习题设置的是什么问题,解决它需要哪些条件,把习题所给条件充分地利用上,善于逆向思维。然而有些习题所给条件是看不到的,它包含在所学知识里。习题教学中应仔细审题,挖掘关键的隐含条件。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主动性
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怎样思考的过程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就是习题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主导,贯穿思维教学于知识教学始终,使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习题教学中,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讨论和解答问题,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开发思维意识,培养思维广阔性。
4、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观察数学题,清楚题目条件、要求和组成部分的各种关系。审题是解答题目的前提。为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教师要做好审题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发掘题目里的隐藏条件,养成一个良好的审题习惯。
5、总结教学,提高质量
总结教学主要是回顾和反思,找到其中的问题,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要反思,清楚解题的错因,完善认知的结构,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教师要反思教学中的每个细节,摸清学生的不足之处在哪,整理知识,总结规律,提炼思想方法,形成准确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
总而言之,习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完善教学方法、检验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果反馈。我们应当立足于课本,多反思多比较,及时地发现错误并且进行改正,消除隐患,还要善于总结,把握好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海龙.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2] 杜立红.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典型错误分析[J].中学教学月刊,2010(6).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研究 篇4
一、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的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不仅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认知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而通过对数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全面剖析, 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采取古今相比的方式, 还能够认识到现代数学所体现出的理论。第二,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 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就能够借助历史人物的事例作为激励自己学习的动力。第三,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体系, 明确数学学科同其他学科间的关系, 同时还能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素材。由于数学史当中介绍的各种典型例证都是对数学思想与数学教学价值的具体体现, 除了能够对初中数学起指导性作用之外, 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数学的文化与科学价值。因此,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显得十分重要。
二、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的教学策略
1.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 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数学的教育思想, 将学生定位为具有独立性、个性丰富且具有较高主观能动性、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客观世界, 从中获取知识, 从而对社会现象产生能动反应。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学习, 不利于知识的传播。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活动, 通过发现和加工创造, 实现教学目标。
2.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 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其主动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通过融入数学史, 采取以情引趣的方式,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对学生进行点拨,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
例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 许多学生都会在私下讨论为何要学习几何知识, 其意义何在?这时,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详细介绍几何数学发展的整个历程, 并选取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 给学生讲解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几何知识原理对莱茵河进行测量的事例, 使学生在数学史中感受到学习乐趣, 从而对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产生极高的兴趣。
3. 初中数学融入数学史,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古代的数学习题,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问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鼓励学生带着自身的疑问, 主动发现问题, 并以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 在其日常生活中, 就能够自觉观察和发现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 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这一课题时, 教师应该提前总结数学史上所有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 并详细介绍给学生。远在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这本著作当中, 明确叙述了可以以勾股定理的方式计算复杂的分式以及高深远近, 合理解释了西汉时期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而学生通过对数学史进行了解和学习, 丰富自身的发散性思维, 再结合当前所需的知识, 以现代方式对勾股定理进行再次证明, 从而加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印象。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论文 篇5
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数学,数学在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初中数学更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于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将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谈起,深入剖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数学教学;初中
情境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指能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特殊环境,一般包括物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刺激。情境教学是指利用情境作为中介,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通常是教师创设或者引入实际的场景来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情境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刺激性数学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1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1.1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验证数学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清楚透彻的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认识数学的必要性,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也就不会陷入低效的说教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2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使得数学形象化: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时,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的数学为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不仅能在教学中收获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也就对数学产生了一种形象的熟悉感。
1.3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说教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到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活情境使得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学习数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摆脱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1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情景教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是理解最深的知识,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和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一: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有理数乘方的内容时,指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告诉学生这张纸初始厚度约0.1毫米,将这张纸对折3次厚度为多少?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多少?在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对折后厚度的算法,最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计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需要一张纸对折多少次?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
2.2巧设悬念和矛盾开展情节教学:
悬念和矛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矛盾和悬念[3]。案例二:教师在讲解韦达定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1994x2+427x-37=0的根,在这之前教师可以故意向学生透露这一题非常简单,结果有一个负根和一个正根,学生就会陷入一种矛盾,这题采用传统的解法很难直接算出方程的根,但教师说这个题目非常容易,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学生也就会慢慢寻找简单的解答方法,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韦达定理,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情境,初中学生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数学现象,教师利用这种类型的数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加深数学必要性的认识[4],提升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乐于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例三:教师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章节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星期天你一共干了三样事情:向希望工程捐款,到超市购物和为妈妈买礼物,一共花了960元,其中希望工程的捐款额度是给妈妈买礼物所用钱的两倍多80元,超市购物所用的钱又是希望工程捐款额度的二分之一少40元,计算出你为妈妈买礼物一共花了多少钱?
2.4通过数学史实和科普故事开展情境教学:
数学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数学史上有着很多的有趣实验和故事,将这些数学小故事应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数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基本知识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科普故事,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5]。案例四:教师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时可以应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与金字塔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泰勒斯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一起参观了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你知道这个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回答说:古代书本上没有记录这个金字塔的高度,现在也不能判定它的高度。泰勒斯立马说:我现在就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定出它的高度。然后泰勒斯让助手找了一个结绳,很快他就测得了金字塔的高度是131米,请问同学们他是怎么测得的呢?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结束语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是非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文简单讲解了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这也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浩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秀峰.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及教学效果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高育梅.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3]陈雪雯.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4]王洪顺.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4:37.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 难点 措施
一、引言
初中生的逻辑、发散思维尚处在发展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过多地强调题海战术,只要练习多了,很多问题就自然理解、明白了。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是相悖的,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是比较适合初中数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突出了情感交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内容。
二、情境教学的难点
(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首先,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想还处在养成阶段,尤其是他们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问题很难理解。例如初中数学是从有理数开始的,由于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负数,初中生遇到负数时无法理解,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其次,初中生依然保持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有时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再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由于审题不细心,使得他们不能有效抓住问题的关键。很多学生经常说:“这个条件我没有看到。”这就是因为他们审题不仔细造成的。最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不强,这一点主要还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成具体、形象的生活案例,因此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二)教学内容相对枯燥
由于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数学知识的应用需要建立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知识内容相对抽象、复杂,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吃力,造成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不是很强。初中数学涉及代数、几何、方程等教学内容,与小学数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知识点更加复杂、抽象,很多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基于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化抽象为形象
教师需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从生活中发现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和问题,这些案例和问题可以将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一些适合用于教学的例子就随手记下来,在备课的时候将其进一步优化,以便用作教学案例。例如,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涉及正负数的内容,上文也提到很多学生对于负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运用负数的例子,保证学生对负数理解得更加透彻。正负数可以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的误差表述方面。对于正负数的应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记录一个月家里的收支情况,收入为正数,支出为负数。这些案例和教学任务可以使得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二)团队合作,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于学生不能独自解决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小组合作解决。小组内分工明确,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环节,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同时,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引导,使得学生少走弯路,下课之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还有哪些内容不能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三)现代教学手段是情境教学的有效保障
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给现代初中数学的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保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例如多媒体课件、微课程、电子书包等等,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得情境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由于初中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比较喜欢网络、电子产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引入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无味的概念和公式的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得到增强。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的教学活动——“怎样买本子更划算”,即一个本子2.3元,买一百本每本便宜0.1元,要求学生列出费用的表达式。由于才刚刚学过整式的运算,学生对抽象概念没有很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列举出具体的表达式,利用幻灯片将买50本所需的费用表示出来,然后再将买120本的费用表示出来,最后利用动画,用未知数“x”来代替“50本”和“120本”在表达式中的位置,从而抽象出费用表达式。
四、结语
目前,一些初中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这与初中数学知识内容相对抽象,公式证明、推理相对复杂有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情境教学是以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基础,可以有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与上海市长宁区开元小学联合课题组.保障权利,促进融合,提升品质——多元社会背景下中心城区小学促进弱势学生群体发展的个案研究[C].上海:公平、均衡、效率——多元社会背景下教育政策国际研讨会,2008.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 篇7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第一,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 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第二, 分层教学也就是把学生按学习情况分成几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相应的要求.“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 依照大纲的要求, 学生的实际,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
二、为什么初中数学教学需要进行分层教学
(一) 从学生心理上讲
1. 初中生学习兴趣缺乏和学习意志薄弱.与小学相比, 初中数学难度加大, 教学方式变化显著, 教师辅导减少, 学科增多, 学生独立性增强, 如果学习意志薄弱, 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畏缩不前, 甚至丧失信心, 就会导致成绩下降.
2.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生理变化多种多样, 但他们的心理品质却很不成熟, 可塑性极大, 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 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加强教育, 因势利导, 他们容易将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造成学习落后.
(二) 从学科特点上看
学习数学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以记忆代替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 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势必成为后面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从而跟不上学习的进程, 导致分化.
三、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一) 了解差异, 合理对学生分层
通过观察学生、问卷调查、知识摸底测试和单独心理辅导对话, 充分认识每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综合考虑每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 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学习成绩好, 学习兴趣浓, 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 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 学习困难大, 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
(二) 备课分层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 接受新知识的速度, 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对A层学生的目标是会解决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对B层学生的目标是会解决有点难度的问题, 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 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 梯度缓一点, 能掌握主要的知识, 学习基本的方法, 培养基本的能力.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 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 课堂教学分层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我采用的方法是各个环节分别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和方案.例如在教授第十九章的矩形时, 我对C层学生的提问是基础概念性问题: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性质;谈谈小学里学到的矩形是什么样的;对B层学生的提问是需要一些理解和思考的问题:矩形是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和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对A层学生的提问则是更深入的问题:画出一个矩形, 观察它们的边、角、对角线, 它们分别有什么关系?能否证明它们?
(四) 分层设计练习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 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 及时反馈、矫正, 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 反馈教学信息, 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 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 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 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 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 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 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五) 分层布置作业
作业的布置只有层次化, 才能满足基础知识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类学生.对于C组生布置作业分量要少、难度要低, 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 还可以把例题做为作业, 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B组生以课后A组练习题为主, 选择性地做一些稍有提高的B组题目, 主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对A组生可以要求一题多解, 增强作业的开放性, 在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能力同时鼓励B组生和C组生做较高层次的作业, 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 摘到桃子”.
总之,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通过“学生分层、备课分层、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克服了以往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 消除了学生学习中的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把学数学变“任务”为“需要”、变“负担”为“乐趣”, 真正实现了既“学会”又“会学”, 从而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篇8
一、自学———唤起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应要求学生每节课前都要做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要想起到预期效果, 并不能盲目, 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教案, 然后结合教案和日常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一些方式方法, 指导学生带着目的、问题去预习, 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生预习过程中, 还要求其通过圈、点、画、写等方式指出自己的不理解的地方, 留给第二天课堂解决, 学生究带着疑问上课, 在课堂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此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交流———共同讨论, 共享学习成功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 教师为在课堂上为学生划出一些时间供学生们交流, 共同探讨、共同交流, 使共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交流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 组内交流。按照学识水平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各小组针对共同问题分别讨论, 在组内形成共识。第二步, 班内交流。各组长依次发言, 内容包括对问题的解答以及不能解决的地方, 质疑内容留给全部学生共同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更在于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间,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以及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 最终保证课堂教学效益。
三、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能力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活动”内容, 这些板块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设置,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上具有很大作用。“数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性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实践、探索、创造,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可划分出一些时间供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探究, 或者专门设置数学活动课, 用一节课的时间去进行一些以探索、创造为目的的主题活动。
除了进行一些主题性数学活动外, 教师可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互动探究, 指导学生按照活动目的逐步完成主题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间要互相尊重,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让每位同学都得到成长。
四、精讲———为学生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精讲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讲述重要知识点, 不需要把所有知识点都讲一遍, 但一些重点却不可忽视。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精讲应该在学生交流探究之后, 讲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在这一环节上, 教师要重点讲解学生在讨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精讲概念、公理和定理的辨析, 加深学生理解。值得注意的是, 精讲不仅可以针对一节课, 也可以针对某一学习阶段。如果针对某学习阶段的话, 精讲则起到梳理知识点、帮学生构建与完善知识体系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根据每阶段教学需求抓紧收集信息、整理知识点, 确保精讲无遗漏任何知识点。
五、矫正———帮助学生最终掌握正确知识点
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课堂讲解的知识点, 教师要针对知识点设置一些习题, 并注重收集反馈信息, 及时纠正学生理解误区,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点。这种纠正讲究及时性和针对性, 一旦学生形成思维误区, 就很难改正过来。为此, 教师应肩负起自身职责, 帮助每位同学进步。
六、应用——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应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 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数学思维。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网络资源设置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探究问题的环境之中, 并去解答问题, 从而获取知识, 形成实践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激励自身进步。
参考文献
[1]朱铭华.对新教材的几点思考:浅谈苏科版数学七年级教材[J].科技信息, 2010 (24) .
[2]关旸.给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加点“料”:谈对问题创设策略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7) .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篇9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展开研究性学习。初中数学学习中, 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到相关的推理论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推理与论证进行理解,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对相关知识要点进行推理或论证, 这将是最好的让学生掌握教学要点的方法, 这也是真正让学生从本质上领会到教学要点的途径。课堂上, 教师如果能够辅以相应的思维型小测试, 这无疑是很好的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要点的推理论证过程, 这也能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效率。
在学习“无理数”时, 为了能够很好的在课堂中引入“无理数”这个概念, 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动手的小测试, 测试过程如下:
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 剪一剪、拼一拼, 看看如何能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1) 假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x, 那么x应该符合怎样的条件?
2) x会是整数吗?为什么?
3) x会是分数吗?为什么?
有了上述题目后学生们纷纷展开动手过程, 一边剪一边拼还会辅以各种计算。通过自己的计算、动手及相关的推理, 学生发现x不可能是一个整数, 有的学生算出是一个分数, 但这个分数比较特别。就这样, 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接触到“无理数”的概念, 并且加深了自己对其的理解与认识。这个动手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这个过程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价值所在。
二、以讨论的模式展开研究性学习
“讨论”是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讨论的过程正是一个对于问题展开深度探究的过程, 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要义所在, 因此, 想要让研究性学习模式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应用, 经常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讨论是否能够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这取决于教师们在教学中是否正确应用讨论这种方式。现代教学中, 老师已经逐渐从传统教学体系中的主导者演变为引导者, 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及主动思考能力, 因此“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推崇。然而如何良好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 仍然需要深入探讨。
教材中的重、难点往往是一堂课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突破的重点, 这些往往也是学生理解与接受起来比较难的地方, 想要让这些教学难题能够一一得以突破, 以讨论的形式展开研究性学习是很值得参考的一种方式。教师如果能放弃一味的灌输,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 让学生们在相互探讨中逐渐领悟知识要点,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代数式”一节的教学中, 对于代数式的意义的理解,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很多学生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上都存在障碍, 这时不妨采用讨论的方式。当老师列出代数式5x+6y的式子后, 应鼓励学生间积极探讨, 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疑惑的地方, 老师也可以参与探讨,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帮助学生领会符号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在这里符号x和y是可以代替任何数字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思维, 发展了他们联系及类比的能力。在对于重、难点的教学中, 当老师的讲解并不是太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时, 不妨采用讨论的方式。这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中也获得了新知。
三、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研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学生间能够共同就某个知识要点或者难题展开探讨分析, 这不仅能够让他们的思维更灵活、头脑更清晰, 还能够很大程度加深他们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及认识。
在“反证法”的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反证法的意思, 光靠老师讲解, 可能起不到太直观的作用。这时,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间展开合作学习, 相互间可以彼此讨论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理解过程中的障碍, 然后几个人一起探讨提出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证法其实是对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锻炼, 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实践中, 通过对具体例子的不断推敲、讨论, 并且借助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才能弄清楚“反证法”的意义。当学生在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受阻时, 老师应及时给与启迪与指引, 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路, 排除障碍, 继续思考。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有意识的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与探索,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体系出发, 为学生的数学探讨铺路搭桥, 真正找到问题的重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要让研究性学习模式更好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以展开, 首先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石所在。其次, 可以通过设置课堂实验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让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深化, 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很显著的作用。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它不仅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能力, 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仔细分析加深他们对于教学要点的掌握及认识, 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林海, 王智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02)
[2]张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 (03)
[3]何华兴.把握数学发现方法提高数学创新能力[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4)
[4]李东斌, 董晓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03 (02)
关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篇10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阶段, 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 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 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够有效形成比较积极、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使得学生在比较轻松民主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 并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特点, 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 积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如同自己的朋友一样。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实时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从而让学生更加信任老师。教师还可以建立师生间的通讯录, 这样不仅有利于及时交流与沟通, 而且还能让学生时刻体会到老师的关心。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现有效教学。
二、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 并使之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从而更好地为学习目标而努力。其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枯燥与无趣的, 其中也蕴含着很多有趣的东西。例如, 可以为学生讲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 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存在的乐趣,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 也可以将美术、语文以及音乐等多门学科与数学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精深、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以及符号美, 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调动个人的情感因素,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来。
三、合理开展多媒体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 应该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地运用到数学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 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以及计算器等工具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 以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将原本枯燥无趣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理等以生动、有趣的图画以及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从而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进而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讲解一次函数y=kx+b这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 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很难充分掌握系数对一次函数图像产生的影响。而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可以输入不同的系数, 并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图形所发生的变化, 经过大量直观以及动态的演示, 学生可以在观察以及思考的过程中, 更容易地了解系统对一次函数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这样不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以及逻辑性, 但是在初中阶段, 学生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还不高, 于是学生能力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 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深入思考就能解决, 但是有些问题却是其无法独立解决的, 这就需要开展小组合作, 以这种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 并选派出一名组长。每个小组当中都要合理地分配优生以及中差生, 这样有利于小组间的互帮互助, 互相学习。当学生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各小组就可以开展组内讨论,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以共同克服困难。然而如果本小组无法解决此问题, 那么就要向其他小组进行求助, 开展组间交流与讨论, 从而形成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学习的进步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篇11
在教学模式中,除了传统式教学模式,还有学导式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等。
所谓学导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初中学生对数学接受的平均水平,提出自学的任务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与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围绕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点拨和精讲,学生在进行实践练习,教师归纳总结。学导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能随时观察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能给予适当的应道及正确的解答。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应用的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这种教学模式通常要求教师很好的心理素质及能够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要做到这点是很难的。
所谓目标教学模式,是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等理论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形成的。对于目标教学模式来说,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教师依据初中数学的教学大纲,从教材的角度和初中学生学习水平角度,制定详细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编制形成性测试题。教师在教学前先对学生先对学生进行诊断及评价。目标教学的主体部分是,达标教学,这就是指教师为了达到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的围绕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可用事先编制好的形成性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反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比如学生对哪里的知识理解的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知道学生看书,与同学沟通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矫正。从这个教学模式就可以看出,其对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教育理论的掌握都要求很好,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这中教学方式是很少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不容易掌握。不过,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说,对于教师是可以借鉴的,因为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恰当的目标指引下进行的。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几年来,对于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定得变革。目前,在很多中学都在尝试进行合作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教师设计一个合作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对象,通过合作互助促进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将大量的课堂时间都留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和相互討论,这能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十分配合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是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情景,可以结合初中学生年龄及思维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小组间交流,归纳总结,小结作业这是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模式,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有能力创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情境,而且要贴近学生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注意积累生活中的案例,同时教师要有能力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的分组和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分工也要给出指导,保证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并且能发挥自己的特点,发掘学生不同方面的潜力。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容易把握的就是学生们进行合作研讨和小组间讨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能充分吸引学生,是学生能充分自主的进行合作探究,将其获得结论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所决定,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可以灵活多变,数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反省,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学生的水平特点的教学模式,没有一种模式是一成不变的,万能的。
初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探索研究 篇12
一、夯实基础知识
1.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它是进一步学习各门数学理论课程及学习相邻学科所必备的、最初步、最基本的知识, 包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 还包括由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例如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是:代入、换元、消元、配方、待定系数, 分类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化归思想等, 都是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因此, 基础知识充分体现了重要的地位。教学大纲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 对教材进行了精选, 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基本的, 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的, 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数学基础知识, 这样既考虑了内容的选择又考虑了基础知识的安排, 从而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体现了基础知识的完善统一, 从而体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
2.基础知识的关键性。
基础知识中很多是关键的, 学好它就可以较容易地学习其他内容。例如, 初一代数中有理数的运算和幂的运算是关键的, 它对学习整式的乘法和方程等作用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初一代数的基本运算中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 在有理数和幂的运算教学中把握教学规律, 扎实打好基础, 稳步推进教学内容, 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更有利于让学生学好更多的知识。同时在基础知识教学中还要处理好各种基础的发展, 例如从小学算术到初一代数, 从数字到文字, 从常量到变量等, 在这些转折中,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在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转折, 从而能更体现基础知识的关键作用, 更有利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以及进一步发展基础知识。
3.基础知识的协调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如何把握基础知识的教学深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协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基础知识是系统的, 有严密的逻辑性, 这说明其中有一个环节学习的不好, 必然会影响整个基础知识的掌握。这要求我们能在教学中把握全局, 深入浅出, 重视尺度的把握。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我们反思。第一是讲概念时草草结束, 然后用大量的题目来巩固基础知识, 曲解了“精讲多练”, 导致学生解题仅停留在外部的操作上, 再多练也达不到思想上的巧, 不能熟能生巧。第二是讲基础知识是怕学生不懂, 分析得面面俱到, 把基础知识讲的过细, 从而妨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做法在当时看起来似乎不错, 学生学习也比较顺利, 但从长远来看, 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值得我们思考。所以如何协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深度是我们需要认真把握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协调处理好。
二、形成基本技能和能力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能停留在领会的水平上, 必须要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和能力。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能力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1.强化运算技能。
初中数学中的运算技能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比如, 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整式的运算法则等, 这些知识必须要形成技能, 否则这些知识既不能巩固也不能应用, 也只有在变成技能后, 其它的知识如有理数的性质、定律运算才变得有用, 才能更容易理解新知识, 比如, 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 就要有整式运算包括因式分解、分式、根式运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其中任何一个运算技能出问题, 就会使推导困难。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 让学生把基本的运算掌握牢固, 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而且运算技能的重要性, 越是在基础部分就越是显著。所以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运算技能, 绝对不能急功近利, 忽视强化运算技能, 导致很多知识无法正确巩固, 更无从考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了。
2.培养空间想象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空间想象力主要包括以下要求:对基本的图形熟悉并会画图、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能借助图形反映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和位置关系并能用语音和式子表达出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准确进行图形的识别, 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几何语言的表述等, 进行一系列的训练, 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另外在其他数学内容中也要培养想象力, 比如, 看到函数y= (x-3) (x-5) 就要立即想到它是开口向上、与x轴交点坐标为 (3, 0) , (5, 0) 、对称轴是直线x=4的抛物线。想象能力对于数学分支的研究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空间现象能力的的培养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中, 没有逻辑的思维是不可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认识客观现实, 做出准确的判断, 进行正确的推理。同时逻辑思维能力能帮助我们更迅速、更深刻地去了解教材的内容、去解答问题、严整而首尾一贯地叙述自己的思想、去找出和分析所研究问题中的主要的东西, 更好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因此,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一方面是数学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是抽象的、严密的、系统的, 另一方面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会学生正确进行思维。知识可以被遗忘, 但是通过思维可能可以恢复记忆,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培养思考能力更为重要, 这也是我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密切关注的东西。
三、培养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种驱策力量, 是将愿望转变为行动的动力。例如, 在解一道数学题时, 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有的学生想获得教师的好评和同学的赞扬;有的是由于解题过程本身引起他的兴趣, 给他带来情感上的满足;也有的是想掌握解类似题的共同方法, 等等。对于同一道题, 动机可以不同。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 由此让学生尽量产生高尚的、正确的动机。重要的是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以学习的行动获得满足而巩固、加深, 当兴趣成为引起学习活动的一种动机时, 在兴趣的背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需要, 即对某种情绪体验的需要。比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 让学生自己寻找出结论, 让他体会一种成就感, 这种情感常常是令人愉快的, 这样学生会继续体会这种快乐, 培养出他的自我探索精神, 以满足他对成功的情绪体验的需要, 使兴趣转化为动机, 使我们的初中教学更有效。
2.培养积极的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我们应该让学生自觉的把适当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尽量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眼前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走上社会以后, 处理复杂的生活、工作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化归意识等,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数学素质。数学观念的提出, 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点启示, 就是要把一些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更好的渗透到数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上面研究的几个方面, 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 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密切注意, 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和实际统一起来。
摘要:教学大纲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原则的掌握、教学环节的运用都必须以教学要求为准则, 课堂质量的好坏首先应该考虑教学要求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关键词:教学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苏]JI.M.弗利德曼.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原理
[2]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
[3]潘菽.教育心理学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研究08-19
初中数学语言研究08-07
初中数学学科研究11-09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06-24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研究11-08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研究05-29
初中数学兴趣教学研究07-30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报告10-06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论文08-07
初中数学应用题研究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