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2024-05-31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精选7篇)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篇1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黑河五中 师海燕

一、课题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我有了一个很深的体会,对比小升初的摸底测试成绩和初三中考成绩,小学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到中考时成绩也很不错,成绩差的同学依然很差,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究其原因,我认为,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小学时已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差的同学缺乏好的习惯,到了中学受其影响,才有了上述结果。也有少数同学小学成绩不好,中学成绩突飞猛进的,分析这些同学,发现这些同学都一个共同特点,学习习惯好。关鸿羽教授在他的《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书中谈到:“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成绩好坏与学习习惯有直接关系。”在我刚刚教初一学生的时候,面对他们的入学成绩,班级40名学生,最高分94分,90分以上3人,80分——90分5人,70分——80分9人,60分——70分7人,不及格16人,最低分是24分,自己又出了套考试卷,90分以上5人,80分——90分12人,70分——80分6人,60分——70分7人,不及格10人,最低分是24分,我想通过对他们的学习习惯进行调研,然后制定措施,培养他们的好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叶圣陶先生从早就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新的教学改革应体现学生自主能动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积极动口动手、积极地合作探讨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研究对象:自己所教的七年级二班40名学生

三、理论根据(1)条件反射理论: “习惯”的形成生理过程是这样的“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了一个稳固的联合。我们的任何方式的教育、学习、训练,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谁都知道,已知的条件,也就是一定的刺激作用,与我们的行动所建立的,所获得的联系是很稳固的,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这个道理。

(2)强化理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生要想有意地养成某种优良的习惯,就必须下定决心,在教师教学手段的刺激下形成优良的习惯,并长期地、反复地强化,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某种情景刺激和他们某些适当的动作在他的大脑两半球内迅速地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说,他才有可能真正养成优良的习惯。

(3)内化学说: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内化学说认为,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就是说,教育活动中向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都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内化”把它们转变为素质之后,才能成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在习惯养成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只有把教师提出的种种教育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后,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意义:本课题通过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指出学生不良的习惯,寻找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为本校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个积极的引领作用,打破数学成绩很难提高的这一说法。初一是初中阶段的开始,正是养成学习习惯的好时机。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及具体展开的工作 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一)设计问卷并加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习惯,分析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和与学生的交流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每天坚持数学时预习占12.5﹪,上数学课时,听课认真占32.5﹪,如何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先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再做作业占25﹪,学习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占35﹪,能够独立完成数学作业占37.5﹪,遇到难点自己钻研35﹪,喜欢学习数学的占30﹪,每天坚持复习数学的12.5﹪,有错题集的,且当做资料经常翻阅题占12.5﹪,作业或试卷发下后你积极主动的订正错题的50﹪,进行试卷反思的习惯占10﹪,看到这些数据我感到震惊,分析一下这些孩子为什么没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1)学习需要层次较低,这些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需要不高,因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在课堂中,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对有关的数学知识没有刻意去理解掌握,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因处于低迷状态。

(2)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课堂上难于集中精力,开小差、思维时常处于混乱状态。课堂中这些学生懒以动手动脑,对教师的启发、引导无动于衷,我行我素;从总体来讲,学习兴趣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对学习难于产生推动力,对学习兴趣大多只有“有趣”,难以达到“乐趣”和“志趣”的高水平。

(3)基础的薄弱,使学习力不从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废除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毫无疑问,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能进入初中阶段接受教育,从心理上会使一些学生造成学习方面的惰性,这些学生在小学教育中实际上没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在进入中学阶段,新旧知识很难衔接起来,稍微疏忽、放松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的学习,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越发感到在学习上力不从心。由于这些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往往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也相应较低,达不到学习的基本条件要求,因此很难驾驭这门学科的知识(4)由于学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我校生源来自于打工子女或农民工子女,不言而喻,各方面的素质相对偏差,很多学生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或自身的素质所决定,对学生学习教育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平时缺少强有力的监管,种种不利的外部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随意性。

(5)自我约束力 社会上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的思潮无凝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加上来自某些不良影视作品的直接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自私自利,怕苦怕累,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和自身产生惰性会使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主见,看到同伴或周围的同学有些不认真学习,自己也跟着无心向学,抱着随大流的思想,容易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

(6)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数学课的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缺乏生动性,再则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大都容不得半点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若不注意。一般都显得墨守陈规,如果处理不当,不轻意跨越雷池,课堂就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高深莫测,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

(二)学生的预习习惯、记忆习惯两方面的习惯养成

预习,就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预习,查出障碍,它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数学预习方面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导学案的前置性作业部分,精心设计题目,包括与本节有关的前面的旧知识,新知识中的概念,试做新知识中的简单练习等。

2、要求提前预习次日学习内容,要多动笔,多动脑,划出重点难点,这样上课听讲时就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还可以对照老师的思路检验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正确,锻炼自己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3、为了督促学生很好的完成,实行课前小组长检查,小组积分的制度。

(三)认真听课、良好记忆习惯的养成。

数学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会思考就是要求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通过区别,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里向教师、同学发问,这就是提问。积极提问是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将在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习以为常。这里的“发现”指是寻找规律,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由“试算——归纳——猜想——论证”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拓展思路,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清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及如何把握课堂,告诉他们,要用“心”、用“脑”去听课,要进入角色去听课,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思想才不会开小差。要注意易错之处和老师上课的重点、难点,听出老师的解题方法、技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回答的问题。边听、边想、边记,想到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和不懂之处,想一想老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看到什么知识点就要想到有关的性质、定理、公式等,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运转。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回答问题时,要排除心理和思想负担,不能怕别人笑话。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回答自己所想的东西,回答对也不骄傲,回答错,也不责怪自己,要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学习精神,把握每一次机会。同时要善于合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要敢于争论,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

2、设立“记忆训练记录表”跟踪学生记忆训练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记忆训练的效果。

3、开展“记忆训练大赛比拼”活动,获得优胜的小组有所奖励,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开展了对学生预习习惯、记忆习惯、记笔记和积累典型题习惯进行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做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增加学习难度。反之如果做好了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能把握本课的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

鉴于这些原因,我采取了一定的方法:(1)预习时要一定认真,划出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带到课堂上解决。(2)对预习中能理解的要自已先解决,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理解有难度,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3)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4)课前预习要多写、多练,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5)要多做预习应用题,多加积累,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将数学中抽象事物实物化。(6)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良好记忆习惯和记笔记习惯的养成

大多数数学不好的学生,主要因为他们对数学公式、定理记不住概念理解不透,导致不会做题,所以看到数学题就头疼,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帮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采用的办法:(1)课前预习,加深对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初步记忆。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要求学生短时间全部记忆,往往过犹不及,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能理解的尽量自已解决,不能理解的带到课堂上解决,这样学习比较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在不断的对比和归纳基础上,有利于使记忆更清晰、更准确、更长久。(2)加强对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增强记忆。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往往过于机械,这样就很难达到效果,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视、听、动等多种方式记忆,“视”是将数学中抽象化的事物与生活中的实物形象化;“听”是将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归纳为方便记忆的顺口溜等;“动”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数学条件和环境中亲手去实验,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3)通过多做典型题等练习,增强学生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运用。无论多先进的学习方法,根本还是要多加练习,在练习时要有侧重点,有的放矢,做到讲练结合,练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记忆更深刻。(4)数学中有些性质(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加以形象理解记忆。(5)定时检查学生记笔记情况,加以指导记录,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易错的题记录到笔记本上。

(三)多做典型题的习惯

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一条重要方法就是多做典型题,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找出自已哪里不会,哪里知识点掌握的不好,然后在学习中找出重点,针对自已的薄弱点,目的明确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主要的方法是:(1)要及时积累,内容详细,课堂学习的知识,要及时的开展典型题训练,增加知识点理解;(2)要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纳,做题时可以按照题型分类,也可以按照解题方法分类,方便查阅。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了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课前知道预习,会与书本对话,上课认真听的学习习惯,会与同学对话,勤于思考的习惯,会与老师对话,作业独立完成,不依赖他人。及时纠正错题,学会反思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提高,90分以上的人数有所增加,60多分的同学经过努力,大多数同学能提高到70多分,特别是李小凤、郝微同学,提高到八九十分。

3、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自己精心设计问题,对自己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近两年的深入系统研究,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另外,学生的思想净化很重要,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继而推广应用。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篇2

一、养成自主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

事实证明,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是有效的,在先复习的前提下再练习,是高效的。否则,不预习,直接进入课堂的学习,有时难免没有“如入云里雾中”之感;不复习直接做练习,也难免不有“眼高手低”之嫌。因此,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

如学习牛津英语8下Unit 4 Task时,课前应以“预习学案”的形式,精心设计预习任务,从单词habit、librarian、advice、classical、opposite等,到短语开启、不超过、多于、最喜爱的书的类型、像图书馆借书、作为礼物收到、为了提高我们的知识、从中获取信息、在书籍方面征求意见等,以及从范文的阅读,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如spend…reading、different types of books、before going to bed、be interested in、give me advice on、discuss what to read、open up a whole world to me……再让学生具体阅读范文——reading habits,学生会感到以上只是的不陌生,如果课前对这些一无所知,课堂上教师从单词一个个教、短语一个个画出来让背诵和默写,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的一节课教学,师生们都会忙得不亦乐乎,且收效甚微。

同样道理,如果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下课后,不及时复习,让学生直接写一篇阅读习惯的小短文的话,60%的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如布置一篇习作:Tom’s reading habits,如果学生不对范文再读,再次复习写作的方法,掌握类似的文章的结构,那么,学生也会只是翻译给出的要点而罗列出来成段罢了,想写出语句通顺、流畅,过渡自然的美文是不可能的。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不容忽视。教师应通过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以及监督和检查等,真正使预习和复习落到实处,形成习惯。

二、形成课堂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师们都会深有同感,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不高,注意力不够,更做不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和手到,更无从做到心动、意动和行动的完美结合。这些情况的屡屡存在,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状态不浓厚、学习动机的困乏等,主要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凝聚力和吸引力,教师的陈旧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不集中、总是游离于窗外,使课堂学生低效。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做起。

初中生喜欢动,通过巧妙设计活动,变静为动,促使学生动起来。如卡通对话的表演,speak up的背诵和创编对话,reading中的故事续写和“留白”处的联想和想象,都可以促使学生动起来。

如Gulliver in Lilliput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针对小人们开始和格利佛谈话,格利佛听不懂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细节,让学生想象小人们可能给格利佛说了什么,格利佛又可能怎么做、想说什么等等展开讨论和“补写”,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更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阅读和写作结合的习惯,实现读写结合

多数学生怕作文,可是,作文作为英语学习的展示,只有写好自己的英语文章,英语才算学会了。

对于英语教学,作文可谓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学中,从字词抓起,从句子的结构和用法抓起,从写作技巧上进行点拨,那么,英语写作就将英语“玩弄于股掌之中”。

如对于reading habits的写作,让学生通过阅读范文Millie’s reading habits,分析Millie的写作方法和使用的句式结构以及段落层次,…loves reading开篇点题,再以I like reading…books.And favourite book is…等,再介绍when to read、where to read以及发表对阅读的体会以及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其次,在写作训练中,应注意句子、短语的正确使用,如spead…doing…的用法应牢记,否则,容易出现单词用法上的错误,导致因用法错误而失分。

另外,让学生养成作文写好后“回头看”的好习惯,从单词的拼写、到固定短语的用法、到时态的准确运用、以及句法、谋篇等方面仔细检查,认真修改,使习作锦上添花。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英语学习习惯更需要培养和养成,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引导、创新导学,使学生不仅学习单词等基本知识,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形成不易改变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素养,习惯的养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就注重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助学生英语学习取得高效。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15-01

叶圣陶先生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对于数学学科,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重点使学生养成以下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要复杂得多。因此,初中生必须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生这个群体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具有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大部分学生预习习惯不好,甚至根本就不预习.我认为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使初中生可以简单看懂和把握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到和找准接下来听课及学习的目标.再根据教材中的例题解析与示范,对教材后面大部分的习题尝试解答,通过解题发现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完这一切之后,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认真听讲,解决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预习习惯培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在每一次新课之前都给同学们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阅读数学教材,对照数学教材回答预习提纲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如,在预习《圆周角》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预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一节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1)证明圆周角的基本定理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2)分为这几种情况证明的原因是什么?(3)这几种情况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此持续一段时间,当初中生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预习,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优化预习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良好的听课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适时运用注视、临近、提问、表扬等关注方式,组织学生全情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指用听觉接收新知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听教学要求;(2)听懂知识引入及其形成过程;(3)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5)听懂作业及测试讲评。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上,教师应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多思考、勤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想“为什么”;(2)深入思考,对问题要追根溯源,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3)善于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听到的和想到的进行联想、猜想和归纳;(4)学会反思。

“记”是指学生的课堂笔记。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记笔记:(1)记笔记要在不打乱听课程序的基础上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疑点、解题方法和思路;(3)小结及课后思考题要记清楚。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培养学生会听、会思、会记着手,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在训练“听”时防止“填鸭式”“满堂灌”,掌握讲授新知识的最佳时间,使学生有效听课。

三、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对于这种好问的积极性,一定要很好地保护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经过长期培养,可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求异和质疑问难习惯的具体内容是:

①独立地思考问题,自己肯从书中、演示中或从分析自己的错例中寻找问题答案,不畏困难,积极思考。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③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纠正儿童懒于思考,事事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记忆、模仿、照搬等习惯思维的不良习惯。

四、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表现教育的结果。如果学生从小做作业,就养成了一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将来工作时就难以做到一丝不苟,有条不紊,认真对待事业。因此,对学生的作业不但要重视知识内容是否正确,还必须注意卷面是否工整和按时独立完成,卷面乱、脏,没按时完成作业,不但导致不良习惯形成而且必然要影响学习质量。

做作业的主要要求是:态度认真、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交卷,及时改正,保存完整。开始时,要统一格式、甚至字写多大,哪道题写在哪个格里,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以后逐步消减限制,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安排,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要严防与纠正投机取巧,抄袭别人作业与马虎了事的坏习惯。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毅力。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篇4

通过调查,总体结论:

第一:寄宿制教育进一步分化出来的衣食住行生活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班主任、学科教师、生活教师工作视野。存在“三不”现象:不重视、不规划、不跟踪评价。

第二:寄宿制下的舍务、餐厅、教学等几个主要部门还不能在学习与生活中渗透行为养成教育,德育理念融通,德育目标趋同,德育过程协调,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等方面,不能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

第三:小学学生寄宿后,学生的日常行为、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变化,还有许多盲点,从这个角度讲,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2)坚持正面说理。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学校制定了“向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要质量”和“向规范舍务管理要质量”的奋斗目标。为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少先队学期初就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检查制度》,实行“天天检查”、“周周评比”制,并以“挂流动红旗”的办法对做得好的班级进行表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丰富多彩而又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言行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007年开始,开展为期两年的讲文明讲礼貌活动。学校从语言文明入手抓文明行为建设。首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有的已讲习惯了就要求他们逐步改。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认养一块绿地、种植一棵小树”、“当一次环保尖兵”、“操持一天家务”、办一期“学雷锋、树新风”板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长。

(3)举行班内竞赛。各班开辟并用好小明星榜专版,公布表彰自主训练孩子,将自主训练和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化妆表演、礼仪竞赛、主题班队会、传唱由训练内容编成的儿歌等活动,形成班级内浓厚的比、学、赶、帮的氛围。

(4)运用榜样激励。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对在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中进步明显的学生,开展月评小明星活动,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抓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由行政领导、值周教师、值周生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在校的言行礼仪一日三查、矫正,全校师生轮流担任,全员参与德育管理,改变了“只顾学科成绩,不顾习惯培养”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校园的氛围。(5)进行情感陶冶。教室内根据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张贴名人名言,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同时,每个班的前门旁边班训框,里面有班训,教师和同学们的 合影留念,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的成长心愿。借助以上举措,从情感方面陶冶学生,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加强自我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校园广播、板报、宣传窗、每周一课外阅读和一看电视电影,每学期一次烈士园祭 奠等途径,采取专题讲座、故事会、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举办知识竞赛、征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的愿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7)推行知行合一。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我校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注重践行礼仪常规。进出楼时有序自动排队行走,不插排,从小培养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操场分担区不待教师督促,自动彻底打扫,从小培养责任意识;每周高年级劳动班,自觉在餐厅摆碗洗碗,从小培养力所能及做家务事的意识;每晚住宿生自觉洗脚、洗脸,从小培养讲卫生习惯的意识;每周教室、宿舍有学生定期擦拭消毒,从小培养科学生活的意识;见到老师,真诚问好,行标准礼,从小培养尊师敬老的意识。假期印发家长建议书,不间断地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培养校内校外一贯性意识。所有这些意识的培养,习惯的形成,得益于广大教师的敬业意识,得益于学校“生活上自理、习惯上自律”办学思想的引领,得益于班任、舍务、值周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得益反复训练、强化。(8)强化师德垂范。寄宿学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生活教师,对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巨大。刚建校的时候,学生的仪态风貌明显与其他镇内学校在差异,所以我们主张以教师的关爱引导学生文明。建校第二年,我们提出的主张是“让关爱学生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让文明礼仪精彩学生的一生”,“用爱呼唤生命的自觉,用责任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带病坚持工作,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药、买书,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给家庭贫困孩 子穿。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

(9)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不能达成一致,养成教育就有可能事倍功半。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就需要家、校配合,步调一致,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为此,我校教师多次参加旗、市组织的家庭教育培训,通过多次致家长的一封信,发送电信,赠送校报刊,召开家长会等家教方法,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认识成果

1、转变了教师观念,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到:作为寄宿制小学,只有加强养成教育,学生才会真正成人,也才会成才。现在我校各位任课教师,各舍务、餐厅教师既注重教书、服务,又重视育人,并且在各学科教学,各项生活服务中渗透养成教育,形成了一种人人抓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转变了教师观念,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

2、学生认识提高,知道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从课题研究开始,不断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90%以上的学生都认识到:只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才会成为品学皆优的学生,所在班级才会评为“文明示范班”、“常规示范班”,自己才会成为“班级之星”、“校园之星”

(二)、理论成果

1、学校编印了《寄宿制小学文明礼仪读本》、《明德小学学生成长指南》的行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供学生行为养成训练课使用,深受学生喜欢。

2、制定并完善了养成教育一系列制度。如《小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寄宿生一日常规》、《星级少年评选要求》、《雏鹰争章细则》、《文明示范班评比细则》、《常规示范班评比细则》以及《学生校内、校外行为习惯调查、测评表》。

3、教师撰写有关论文、教学案例共约70余篇,有20多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

(三)、操作成果

1、《学生成长记录》已成为沟通学校、家长联系的桥梁

我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特编制了《学生成长记录单》,共分为六大扳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家长评以及老师、家长寄语。每一学月与家长沟通一次,由政教处负责,班主任汇总意见,并在学月结束做专题总结,2、制定了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以学生成长指南为主体,从学生的学习、劳动、安全、文明、纪律、卫生等基础行为方面建立完整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指标,每学期评价一次,有很强的操作性。

(四)、实践成果

1、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礼仪示范校,自治区文明少先中队,市级绿 色学校,市级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旗级督导评估优秀学校,旗级艺术教育优秀学校,旗级寄宿制先进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荣获教学成绩全旗领先。体艺工作多次获得全旗一等奖。

2、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教师们都把培养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作为一项挑战,对各类教学的评估都坚持把是否进行了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教师科研意识逐渐增强了,目标明确了,科研动力足了,自身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课题研究至今,全校学生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在:①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几乎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②文明礼仪程度提高,遇到陌生的不熟悉的人,都能主动打招呼。③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④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班级中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2)有效促进了行为问题生的转化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往往会存在少数不良行为相对集中的特殊学生。这个群体虽然数量不大,但往往问题复杂,有 时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班风,乃至校风。课题组全体成员非常关注行为问题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六年级有一个名叫陈玉龙的问题生,经常进入网吧、游戏厅,经常抽烟,学校得知后,采取思念、三级转化的方式来教育该生:一是班主任加强引导,正面教育;二是大队部的同志与之交流、谈心;三是联系该班的行政领导与之交流,通过多次交流和谈心,他终于醒悟,愿意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毕业考试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被富乐中学录取。近几年来,学校已转化了15个行为问题生,有70%的学生已进入了品学兼优的行列。

4、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声誉也越来越高。学校多次代表全旗接待了区市旗级检查验收。赢得全旗家长和社会普遍赞誉

八、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而家长重学习、轻德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在一部分家庭中还存在反教育观:“学校素质教育,家庭应试教育”的现象,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落实。因此,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要真正让全体家长都重视养成教育,整个社会还必须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次,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需要净化。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接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净化。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 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需要全社会关心,所有的媒体都应重视宣传,社会应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因此,只有全社会持之以恒,齐心协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九、课题研究的不足

1、教育过程同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仍注重教师的教育作用,轻自我教育的倾向。

2、从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关系看,由于种种原因,重德育形式轻德育内容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割裂了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还存在形式主义的隐患。

3、从德育的延续性看,在习惯培养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片断性教育,轻习惯培养内容的延续性、整体性。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篇5

【摘要】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正是和人生春天为伴的年段,也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让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这表明新世纪教育的宗旨在于让学生达到“四个学会”,即: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学”而达到自行掌握、自我拥有的“会”。目前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严重缺乏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融入社会的交际能力。新时代的要求使得学生如何学会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能力

学习习惯

学习心态

学困生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题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实际上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的杠杆。”;中国古代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之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从无数孩子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我们也无数次的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基于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我们确定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㈠选题论证

我们都知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正是和人生春天为伴的年段,也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故此,在小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是具有可行性的。语文学科,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学科,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㈡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21世纪这个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弘扬个性、追求创新的新时代,需要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填补了当前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1)通过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研究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3)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㈢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尤为重要。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很不容易,正如古语所言:“习惯成自然”。人一旦有了良好的习惯,有时不必要求,也能克服困难,主动干好事情。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与平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的。现在,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困难学生人数会大幅增加。这是困扰学校的一个难题。另一方面,在现实课堂中,教师们又普遍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许多问题,如只关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却不懂得也不乐意去尊重他人的观点;如不敢大声发言、不会协作和独立思考、不能及时总结和反思等等,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更倾向于“开放性的教学,多向的互动”,对小学生也越来越“民主”,降低了基本的一些要求,从而导致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比较明显的减弱趋势,这在一些公开课的课堂上尤能发现。由于小学语文学科是农村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接触最多的学科,所以我们选择了以语文学科作为抓手,来突破此问题的解决。

鉴于这种情况和课程背景,我们将“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作为切入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乐于倾听、交流的习惯,乐于读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 研究方法: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强调了日常教学、家庭教育和主题活动相结合,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同时进行了干预。具体研究方法有:

(一)学习讨论法:充分学习和阅读,并在教师之间定期进行交流、探讨,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为搞好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掌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确定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建设的特色和目标。

(三)行为参与法:通过全体学生的全程参与,加深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深切感受。

(四)活动激励法:通过特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五)经验总结法: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本研究是行动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实验法。

(六)个案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我们主要通过了课堂教学、课外引导、班主任工作等多种途径有意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三、研究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作为我们制定研究目标的指导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得基本能力。为此我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倾听习惯、表达习惯、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以及培养学习语文所需的四种心态“谦虚请教习惯、认真仔细习惯、善挤时间学习的习惯、独立自学习惯” 为重点。主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包含四方面:

1、听的方面:

①专注听话的习惯,②边听边想的习惯(抓要点,听出所在),③边听边记的习惯,④边听边审的习惯。

2、说的方面:

①说普通话的习惯,②和人沟通的习惯,③大胆回答,质疑的习惯。

3、读的习惯:

①有目的、有计划阅读的习惯,②边读边想的习惯,③边读边记、边读边查的习惯,④预习的习惯,⑤课外阅读的习惯。

4、写的方面:

①“三勤”的习惯,②动手搜集材料的习惯,③书写清楚、规范的习惯。

(二)、培养学习语文所需的四种心态

①谦虚请教习惯,②认真仔细习惯,③善挤时间学习的习惯,④独立自学习惯。

(三)、利用有效的鼓励、评价机制为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

四、研究步骤

(一)实验的准备

通过多种方式找出学生在学习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良习惯,然后分析、归纳,有针对性地进行至到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制作了《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习惯调查表》,(如下):

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习惯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基本情况,我们特意开展此次调查活动。本问卷将采取不记名方式填答,不会给你带来 任何不利影响。真诚地希望得到你真实的回答,谢谢参与!

1、上语文课时,你的表现是怎样的?

A、很认真听课幷配合老师

B、认真听课不配合老师

C、爱听的时候听,不爱听的时候想自己的事

D、都不听

2、上课铃响了,能否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 A、能

B、不能

3、你一周内看多少的课外书?

A、两本及两本以上

B、一本

C、几篇短文

D、都没看

4、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

A、有

B、没有

5、你平时爱看课外书吗?

A、爱

B、看一些

C、都不看

6、你平时看哪方面的书?

A、名人名著

B、作文选

C、图画书

D、其他书

7、你在家是否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A、能

B、不能

8、预习课文事,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A、问老师

B、问爸妈

C、查字典

D、不理睬

9、当天的语文作业能按时完成吗?

A、能

B、不能

10、上新课前是否能自觉的去预习?

A、能

B、不能

11、遇上语文学习上的问题时,如何解决?

A、问同学

B、问老师

C、查资料

D、上网查

12、做完作业,有检查的习惯吗?

A、有

B、没有

13、你会自觉去完成同步练习吗?

A、很自觉

B、应付老师检查做一些

C、等老师讲解时抄一下答案

D、其他

14、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能否尽量使字迹工整、清晰?

A、很工整

B、较工整

C、一般

D、写不好

15、你看课外书的时候有做笔记的习惯吗?

A、有

B、没有

在这份调查表中,答案A代表良好的学习习惯;答案B代表中等的学习习惯;答案C代表不良的学习习惯。选择A得3分;选择B得2分;选择C得1分。通过统计,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得分为198分,学习心态方面的得分为408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学习心态方面表现的相对好些。而把学习能力细化为听说读写四方面后,发现听(题号2、5)平均10.5分;说(题号3、10)平均14.5分;读(题号13、15、17)平均11.67分;写(题号6、7)平均5分。说的能力学生掌握地最好,听和读次之,写最差。【见附件1】

经过课题教师讨论分析,专项学习研究之后,确立了工作思路。4月8日,我们召开家长座谈会,主题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养成好习惯”。会议先在学校集体进行,由学校领导和课题组老师分别向大家介绍了我们本次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基础、针对问题和即将采取的基本策略,学生代表向家长们表演了自编自演的节目,并向家长朋友们表示自己努力学习、勇争一流的决心。然后,家长会移至各班教室。座谈会上,老师、家长、学生踊跃发言,既谈了习惯的培养,又剖析了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如:潘晶晶的妈妈提出:“孩子在家做作业时总是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有时边吃东西边写作业。”徐梓杰的家长说:“俺小孩只要放假回家就一件事——玩,到该开学了,才想起来作业没写,于是,龙飞凤舞地画起来”等等。家长会的成功召开,更使我们坚定了搞好课题研究的决心。【见附件2】

(二)实验的主要措施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积极参与,还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的综合效应。因此,我们采用三步曲:兴趣——方法——评价。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感兴趣就会聚精会神,感兴趣就会乐此不疲。每一项习惯的养成需激发其内在的潜能,这样,各种习惯才得以长期、有效的固定下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的评价机制也各有不同,主要以鼓励与展示为主。循循善诱的引导、充满爱意的激发、令人振奋的激励、催人奋发的鼓励,结合并用,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对学习有良好的情愫。然后,我们开辟教室内外墙壁,让它成为一块块我们为孩子展示的舞台。我们把孩子们优秀的作业、作文、画作或者手抄报等分期贴于墙上,我们把表现优异的孩子们的照片展于墙上,我们把激励的话语写在墙上,把教室布置成我们的又一个温馨的“家”,布置成我们光荣的“荣耀室”。孩子们每天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展览着,每天看到自己的优秀在光荣着,每天看到自己的生命之花因为语文学习而绽放着,学习学习语文的自信不断提高,语文的兴趣不断增加。【见附件3】

2、方法的指导

每一种习惯的养成需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教师培养各种习惯时要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目标清晰。

低年级,我们把重点内容作为字的指导,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教学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我们主要采取了熟字带生字法、同偏旁部首识字法、象形识字法、形声识字法、会意识字法和归类识字法。

小学语文的中段教学,我们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1.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5.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6.学会用“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这个阶段中,我们开门见山地教给学生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

小学语文的高段教学,我们着重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6.13 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3、评价的促进

因为习惯的养成不是朝夕之事,它是学生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学生易出现反复,需要有良好的评价机制。

A开设家长课堂: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目的性,取得家长配合。让家长明白学校对各项学习习惯的要求及评价方式,便于家长队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

B构建评价机制:根据学生课堂及课外学习中倾听、发言、阅读、书写,制订本班激励制度,即时进行评价激励。如:二二班的评价激励机制是这样的:当孩子的作业写得全对,他便可以得到一个小红旗;写得端正,得了“优”,他便可以得到两个小红旗;写得特别漂亮,不仅端正而且美观,得了“好”,他还可以得到三个小红旗;遵守纪律被表扬一次,他会被奖励一个小红旗;为班级体服务、做好事,奖励一个小红旗;在测试中达到老师定下的标准,奖励一个小红旗。反之,如果作业写得不用心,粗心了草或是不写,就会被加一个小白旗;不遵守纪律被批评一次,加一个小白旗;自己区域的卫生不干净,被负责同学提醒后仍不纠正,被提醒第二次,加一个小白旗;做有损班级荣誉或威胁到他人安全健康的事,加一个小白旗。所有的白旗,需要用以后得到的红旗去抵消。这些红旗、白旗被标在黑板左侧每位同学的名字旁边。谁表现得优秀、谁还需要更加努力,抬眼望去,一目了然。【见附件4】

我们为每个孩子画了一张空空的小树,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每个人,就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春天来了,你们要努力的生长,使自己长成一棵茁壮的小树,长出茂密的枝叶,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并让你的果实不断成长,由青变红、由涩变甜。小红旗是小树的基础,是小树的土壤、土壤里的肥料。拥有足够的小红旗,就能迎来嫩叶的舒展、鲜花的绽放、果实的成长与成熟。来看看我们成熟后的小树:【见附件5】

五、实验的过程

(一)、学生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培养

倾听与表达能力往往紧密相连。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且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而后要通过“说”来突破。只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言之有理”,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表达习惯,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从而自觉主动地养成倾听习惯。

1、培养倾听、表达习惯。具体方法:复述事情。【见附件6】 我们采用“专门+平时”的训练模式。每周专门开设一节课,用于听说训练。故事内容经过严格的筛选,学生喜欢听,或是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作等活动之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做法等。要求听的孩子们通过边听边想(抓要点,听出所在)、边听边记、边听边审等方式记下来,然后复述给其他同学听,同学听后把反馈意见写在反馈表上,反馈表分三个等级(没听懂,基本听懂,表达清晰)。教师根据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倾听能力,及时评价结果。【见附件6】

2、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说,善说

如:我们设计一两段精彩的小品,录成录音,也将电视台播放的相声、小品经剪辑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设计几个练说的问题,经过多次训练,学生也就掌握了说话的方法。

又如,学习了《小珊迪》之后,同学们都被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所感动,我便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话剧,演出共四幕:卖火柴、换零钱、旅途门口、看望小珊迪。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又能使语言表达得到锻炼,也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再如:利用学生纠纷,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的纠纷随处可见,但习惯上老师爱充当解决纠纷的裁决者。其实如果把裁决权交给学生,恰当运用这些机会,使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习惯的良好时机。首先让纠纷这向全班学生诉说原因,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理解是由的来龙去脉后,向纠纷者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明白了好的沟通都是听来的,好的建议,人人都可以提出来,即化解了纠纷这得矛盾,又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3、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倾听及表达的习惯。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培养学生倾听及表达的最佳时机,课堂上要使每个学生都倾听思考发言,除了靠教师的启发外,还要促使他们动脑。要求学生老师一发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回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会不会都可能被提问到,人人都积极动脑思考,利用这种手段,再加上教师的激励评价,促使学生会听会说。

4、借助家长的力量,开展课外活动。

家长每周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孩子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尝试了解设会,培养其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如让学生独自购买玩具,孩子置身于热闹的场景中使其不得不大声发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根据其能力表现,家长给予相应评价。

(二)、读书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人物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同时,它也是新教育所倡导的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的最主要的方法。于是结合新教育所提倡的“晨诵 ——午读——暮省”的方法,我们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1、激发读书兴趣。我们首先要给学生讲名人勤于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杰出的人才都爱读书,激发学生向名人学习,热爱读书的欲望。

2、进行购书指导。学生新入学就让他们了解书本,对他们进行书籍的选购指导。以课本为例,让学生了解一本书有几部分构成,选书本时可以参考翻阅,增加对书本的感性认识,而后让学生根据了解到的知识购买自己的第一本书。这样学生对自己购买的书籍就会产生喜爱之情,从而产生读书的动力。

3、加强阅读的措施。【见附件7】

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其阅读。划拨读书的专门时间:晨间20分钟(7:50-8:10)晨诵,主要用来诵古诗、儿童诗、儿歌、精典散文等,让孩子大声朗读,体验语言的节奏感与美感;午间半小时(13:00-13:30)自由阅读,让孩子们自由徜徉于书法,尽情汲取文化的精华。无论其识字量的多少,能够看懂文章的内容,但每天必须坚持读书。学生可以读画面,想象情景,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晚上的暮省时间,定期让孩子写出本段时间内自己阅读书目的读后感,由看上升到思、进行学习的自我内化,自我教育。凡购买的第一本书看完的,可奖励其和班级图书交换阅读,其自己的书籍就变成了班级书籍,如此,班级书籍的数量就会增多,学生阅读范围广泛了。这样做不仅激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达到了资源共享。家长每天进行读书反馈,达到要求者得一颗星星,超过要求的得两颗星星,老师一周进行一次评价,发放读书标志作为激励。

4、开设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图书,谁的书生动有趣,就会吸引其他学生去借阅,谁的书被借阅的人数多就会引以为豪。此活动的开展,主要培养学生读中思,读后悟的良好读书习惯。教师每月进行一次总评,发放读书图标,以指导学生选书,激励学生读书。

5、开设朗诵比赛。【见附件8】

定期开设班级或学校主题朗诵比赛,比赛要求全员参与,层层选拔。学生个人练习、或在家长指导下练习,参加小组内选拔,每小组推举最优选手参加班里的比赛,当学校举行校级比赛时,班级再推选出最优秀者参与校级的比赛。除此之外,朗诵成绩优异着,我们鼓励他们成为小主持人,主持全校的文艺活动、家长会文艺汇演等。如此,使全体学生得到锻炼,优秀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激励学生更好地读书。

6、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三)、书写习惯的培养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下,老师只注重学生会写几个字,而忽视了学生写字的姿势、美观等方面的培养,结果造成学生近视、错字多、潦草等。因此,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书写坐姿的要求及措施【见附件9】

入学始,教师要严格看书、写字姿势,力争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并通过编儿歌的形式让学生牢记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巡视其姿势,及时纠正;颏下,教师检查桌椅排列是否整齐,以此来衡量学生的书写姿势。课堂上书写时采取激励措施,让那些姿势端正的孩子坐在讲台上书写,这种做法对其本人是一种激励,给其他学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

2、书写习惯的要求及措施。

①作业书写要干净整洁、美观。【见附件10】

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严格把关,加强指导。课堂上教师要强调书写的作用,教师检查每一个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纠正。每半月进行作业展示,学生参观后评议,凡得到师生好评的,其作业在展示栏内展示。通过展览,使同学们的作业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那些以前对作业不屑一顾的孩子,作业展览既是一种鞭策,又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次展示结束,同学们都积极准备下次展示。同时,我们评出班级的“作业之星”,不仅把他们的照片贴在教室墙上,而且把他们的部分的作业,贴于教室外墙上,作为个人作业展览,不仅成为个人的骄傲,也成为班级的骄傲,学校的骄傲。

②举办“迎六一”书法比赛。【见附件11】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书写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他们的字逐渐大方、得体、美观了。我们决定搞一次较大型的书写比赛,比促进孩子们书写的练习,激烈孩子们更好的书写。于是,我们进行了“迎六一”书法比赛。要求全体同学全员参与,书写两首古诗,页面自己设计。各班选出优秀作品上交,并在全校参与评比。最后将所选优秀作品装订成册。

(四)、写作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为终生的写作打好基础。面对农村小学生生活面狭窄,阅读材料缺乏的客观现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写作训练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作文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努力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1、动手搜集材料【见附件12】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活动中,我们都努力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学生把读到的好句子、词语等记录下来,经常拿到早自习上读一读,记一记,为以后的说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常的摘抄让孩子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也很孩子们的词汇更加丰富,使孩子们自觉学习语文,自觉学习语言的习惯提到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孩子们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以加深所读文章在心里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更加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反思生活的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写作积累资料。

2、让日记成为习惯,让活动促进写作。【见附件13】

保证学生每天课内外写作时间不少于30分钟。练笔形式如:日记类(包括观察日记、生活随笔等)、读书笔记类(包括阅读分析读后感等)、自命题作文类(包括个人自由命题作文、放胆文等)、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作文比赛、向《小学生学习报》等投稿。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爱上写作、学作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生命的习惯。

3、“孝亲作业”抒情怀【见附件14】

我们每周向孩子们布置一项“孝亲作业”,让孩子们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爷爷奶奶梳一次头、夸一夸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惹妈妈生气、帮家长扫地、给妈妈讲故事„„这一系列活动之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做法、感受写成文章,让孩子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在热爱生活的同时,热爱写作,学会写作。二年级的小朋友写出的作品最稚嫩,也最令人感动。王思凯小朋友在一篇题为《送你一个乖宝宝》的孝亲作业中写道:

妈妈让我帮她干活,我就高高兴兴地去帮妈妈干活了。妈妈让我给她干的活干完了,我很高兴,因为妈妈夸奖了我。

妈妈不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我告诉了妈妈,今天是母亲节。妈妈问:“那你准备送我什么礼物呀?”我对妈妈说:“我给你准备了一个乖宝宝!我今天一定会很乖,不会不听话的!”

杜涵在《妈妈开心了》中写道:

今天是母亲节。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为妈妈做了一桌饭。我先把西红柿切碎,然后用4个鸡蛋炒熟。再把青菜炒熟,然后放了一些洋葱。我尝了一口,啊!真好吃。最后,我用水和一些面和在一起,把锅里的水烧开后,把面和水到了进去。等了半小时,汤熟了。

妈妈起来了,看见一桌子的饭,就问我:“这饭是你做的吗?”我说:“是我做的。”妈妈一听,可开心了,脸上红扑扑的。我看见妈妈高兴了,我也高兴得脸红扑扑的。

孩子们的语言虽然稚嫩,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与语文与写作的结合中,孩子们更加熟练地运用着我们祖国的语言。

4、植树浇树爱树苗 【见附件15】

三月学雷锋月,我们号召所有的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并且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书写成文,比一比,看谁做得好,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三月,又是植树月,结合学雷锋月,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展开“植树浇树爱树苗”活动。高年级的孩子们分小组植树,并写一篇植树的文章;中年级的孩子们分小组,对学校已植小树进行一次浇水;低年级的孩子做一件爱护小树的事,写一篇爱护小树的小短文。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并通过自己动手去做,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5、“向理想迈进”系列作文训练【见附件16】

14年4月到6月,我在班里进行了“向理想迈进”系列作文训练。通过《我的理想》、《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志者 事竟成》、《20年后的„„》、《我有我精彩》、《我需要养成的几个好习惯》、《不抛弃,不放弃》、《我未来的一天》等作文的训练,帮助学生明确树立自己的理想,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并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目标,一次次给自己鼓励,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更加自信地向着理想前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进行,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们个个儿都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充满期待,而且班内的同学随口都能够说出其他同学的人生理想、人生定位,在写《二十年后的聚会》时,在写《我未来的一天时》,在学生们写日记时想象到自己的人生时,在之后学生们和说谈起长大回来看我时,他们都能随笔写出、随口说出自己和同学的“未来形象”,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几分乐趣,更让同学们逐渐拥有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写作习惯。

6、关注环境系列文章。【见附件17】

今年三月开始,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关注我们生长的环境,我们让孩子们通过向家里的老人采访询问,来了解几十年前我们这里的环境,与现在的环境进行对比,写一写《我家乡的环境变化》。通过采访和对比,孩子们了解到,几十年前,我们这里有许多水塘,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每到夏天,孩子们就到塘里游泳。塘里有很多注鱼,还有小蚌和小虾呢。但是,现在我们的环境受到了污染,不仅水源越来越少,仅剩的几条小河或水坑里也是脏兮兮、臭烘烘的。我们又组织孩子们讨论,我们能如何、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呢?经过讨论,大家了解过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办法,于是,我们又成文《多们怎样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倡议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假如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美化我们的环境,那么十年以后,我们的环境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画一画,写一写,写写我们所期望的,十年后我们家乡的环境吧。于是,孩子们又用心地画了起来,写了起来,《十年后,我的家乡有多美》。

7、创办手抄报、黑板报。【见附件18】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生活,激起孩子们更大的学习热情,我们在一些节日到来之际号召孩子们着手创办手抄报、黑板报。比如:植树节,孩子们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为主题来创办;三八妇女节,以“尊重妇女,关爱母亲”为主题创办;三月学雷锋,孩子们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主题创办了手抄报和黑板报;五一劳动节,孩子们创办“五一特刊”;母亲节,我们倡导孩子们以“孝”为中心创办手抄报;六月的地球日到来了,我们让孩子们以“爱护地球”为主题创办一期黑板报;十一国庆节,我们引导孩子们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创办一期手抄报„„手抄报的创办,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书写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不仅字写得更好了,文章也写得更棒了!

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作文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变原来的“怕”写作,为“乐”写作,“爱”写作。“写作”成为孩子们的一项表达习惯。

(五)、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见附件19】

1、全面了解学困生,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家访,并结合其在学校的表现,制订具体教育方案。以下是两位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高鹏杰,是一个性格内向沉稳的男学生。爱劳动,待人有礼貌,在家很听话,父母都认为是乖孩子,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原因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整天稀里糊涂过日子。

潘亚杰,是个受家长溺爱过度的男孩子,自己的生活琐事拖遢无序,上课经常走神,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学习不当一回事,还经常影响别人。

以上这俩学生虽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意志力不强,长期成功的学习体验等等,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不能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在现实面前,我提醒自己:不能歧视这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受教育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承认他们发展的差异性,针对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决定首先采取分步培养的教育措施,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发展其语文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们借鉴了“暗示和自我暗示”的方法,首先,做思想动员,以争取他们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配合,初步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第一次召集开会伊始,两人有的惶惑,有的觉得新鲜,有的不置可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相同的疑问,即“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为什么偏偏选上我们呢?”为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我热情地肯定了接班以来,他们给我留下的良好印象,诚恳地表示希望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互相帮助,摸索出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明白了老师的意图,学生们似乎都放下心来,而且还意外地了解到老师对他们印象不错的信息,又令他们感到些许的兴奋。也许是怕破坏了老师对他们的良好印象,也许是有些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学生们一扫初时那种“复杂”表情,开始洗耳恭听老师所讲的内容„„

一句句满怀信心热情洋溢的话语,使学生们深受感染。他们还从来未曾想到过自己在班级、学校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负有如此光荣之责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反过来用,对学生无论是来自外界的、还是自身的不断的积极的心理语言暗示,也能够促使他们渐渐消除“自卑”、“失败”的心理和情绪,树立起自信,朝着乐观、向上的方向发展。

②、课内外多关注他们,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记得一次语文课上,高鹏杰偷偷地举起了手,被我叫起发言并大加表扬后,我看见他的小脸上顿时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且整节课他频繁地举手发言。学习积极性明显比以前提高了。

③、不断给他们提供明确而是体的目标,我班的许多学困生缺乏学习的目标、整天昏昏沉沉,得过且过,针对这种情况,我逐个找他们谈话,并不断提供具体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即可达到,如这次默字错了10个,争取下次8个,这次考75分下次考80分。

④、提到家访,学生们起初都比较惊慌,以为自己又犯了什么大错误,老师要上门去告状。高鹏杰甚至央求我说:“老师,能不能别去了?”学生家长们更是诚惶诚恐、坐立不安。待我讲明来意,并如数家珍似的把学生在校的一些好的表现告知家长时,他们即惊讶又高兴,表示非常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样一个学习小组,坚决支持老师的工作,一定尽力督促帮助自己的孩子。等到再见到这些被家访的学生时,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和我亲近了许多。以后的课上课下,他们的学习态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有的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有的作业整齐多了,有的课上爱举手发言了,有的甚至能主动找老师该错了。

与家长经常沟通,不要总是训斥孩子,应给予真诚的关爱,以往和家长谈话,我总是告之孩子的缺点,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学生被家长一顿训斥后对学习反而更提不起兴趣,反抗心理强,因而现在的家访,我对孩子的优点比缺点说的效果较好。动员家长,同老师一起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学生战胜自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好语文的信心。

⑤、通过校讯通,坚持、经常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配合。共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了反复,这很正常,老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反复抓”,作为班主任,与家长经常联系,告诉他们这个现象的正常性,鼓励他们对孩子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给孩子鼓励与帮助很重要:某些学困生在鼓励下虽然出现了明显的进步,然而好景不长,他又会故态重萌,实际上,这很正常,我们应调整好心态,耐心地坚持:“反复抓”。这样,孩子一定能够改变过来的。

3、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据了解,上述两名学习困难生以前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学习方法,更谈不上总结和运用了。于是我带领他们学习有关的资料,复习学过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再把所用方法按操作步骤进行记录,及时总结运用这些方法时的体会,吸取长处,屏弃不足,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活动程序。由此,同学们逐渐明白了,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与他们善于总结和运用这种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适合自身特点、有自己 特色的学习方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次实践、多次反馈、多次调节、多次改进,才日益成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的。通过进行思想动员、家校结合、读书等一系列工作,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初步显现出来。教师、学生及家长开始积极地互相配合,为良好习惯的培育创设了和谐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克服不良习惯、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以内部需要的方式推动自己的行动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就等于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抓了学习计划的落实与学习方法的运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努力的目标及采取的措施。制定学习计划以后,同学们反映,和以前相比,学习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知道主要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似乎知道劲儿往哪使了。

六、目前取得的成果【见附件20】

在研究中,课题组老师辅导的学生共3人次在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作文,4人次的作文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共3篇论文和教育随笔发表在省市甚至国家级刊物;周慧萍、李晓燕老师被授予“孟州市教育质量奖优秀教师”、刘珍珠老师被评为“焦作市优秀班主任”,几位老师多次在获得教学成绩奖„„

经过培养,三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已达到3000字左右,经过调查,一年内孩子们的阅读量最高已过120万字。就连平时比较薄弱的孩子,阅读量也达到60万字,这已经超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四年级学生所达到40万字的阅读量,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他们知识丰富,思路清晰,语言干练,见解独特,思维敏捷,与人交往得体大方。通过测试与评估,证明学生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家长们也认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浓郁的和谐的氛围。学生们学习兴趣胞胀,学习积极性高昂,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大大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篇6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

团泊中学“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2001年6月我们理科教研组审报的创新教学研究课题“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经上级有关部门准成为校级立项课题.于次月举行了隆重的开题大会.转眼三年的时间过去了, 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围绕着立项课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成果.园满的完成了预定的各项教学研究任务.回顾我们所走过的教学研究之路,有许多要总结的东西,做为结题报告,我们阐述如下:

一、提出课题的背景依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青少年时期。其依据是:

1、教育的客观现实与教育的发展方向的错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因此,创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我国目前的教育没有充分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弊端严重的抑制了青少年和儿童好奇求知、探索创新的意识。同时,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还缺乏必要的沟通,教育体制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与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还相差较远。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的严重关注和忧虑,迫切希望尽快改变现状,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在教育工作突出的地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身也必须创新。

2、学生主体发展与传统教育方法的矛盾。

创新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标志。人之所以是主体,是因为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人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因循守旧、惟命是从、瞻前顾后、唯唯诺诺、不思进取等品质是人的主体性被压抑、人长期被人为设臵为客体的结果,而非本质。如果说主体性是人的普遍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那么个性则是人的具体性,是主体性在每一个体身上的独特表现。创新意识和 能力(创造性)是个性健全发展的表现。因此教育在关注所有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一个人的个性。

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理解、识记、再现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工具。实施创新教育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成就动机,以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前提。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去体验、猜测,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

3、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时期。

从人的智力发展完善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智力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调查研究表明,以17岁的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则各个年龄段的比例为:4岁前为50%,4——8岁为30%,8——17岁为20%。因此,能否抓住青少年时期进行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

从心理机能与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完善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机能迅猛生长期,更是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期,最富想象,最富冒险。如果不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那将是莫大的失误。

本着“教学为中心”原则,如何去优化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我们提出了“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研究初中理科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探索教师指导初中生创新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探索培养初中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三、实验对象与周期:

实验对象:初中数学物理化学教学的部分班级的学生.数学:6.1 7.1 8.1 9.1 物理:8.1 9.1 化学:8.1 9.1 实验周期:三年2001年3月——2004年10月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1年3月——2002年2月,制定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进行如何在理科概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与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验.第二阶段:2002年3月——2003年2月,实施研究阶段。重点是如何在理科规律实施创新教育.第三阶段:2003年3月——2004年8月,进行理科演示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研究.结题,报研究成果。

四、教学研究与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研究内容:

从学校理科课堂教学、和校内外活动课等方面着手,着重研究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途径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为推动数理化三个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创造型教育作一些探索。大体分四块内容:

①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②采用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因;

③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意志、品质和毅力; ④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创造才能。

五、研究的主要策略及作法。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首要任务。实验中,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导向,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开展创新教育实验需要正确的教育理论导向。我们采取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办讲座,校内培训和走出去学习等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培训,教师谯,讨论,提高认识,逐步摒弃旧观念,树立起新观念。

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我们在实践中,制定了“分级研讨,分科推进,点面结合”的实施方案。首先,在各年级理科教学确定实验班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其班级跟着开展,形成“点面结合”局面,每期按学科、年级(或年段)分成三级开展研讨。(即年级、校级、镇级)。上研究课、说课、评课,开展赛课活动等。同时,每期按不同学科有重点地推出几节课参加校级研究,请教研员及全镇同行观摩、评议。由于我们坚持了过程研究,使实验的开展扎扎实实,收到明显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2、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除在主渠道开展研讨外,我们认为,活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充分利用朝会,班、队会,课外活动等形式开展实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途径多样化,多渠道地全方位进行,收到良好效果。

3、“两个结合”促进了四个转变。

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旧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彻底进行改革;二是师生观的转变。师生不再是对立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教师,对学生在各方面能超越教师而感到欣慰;三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初步达到“四变“:变教师的 教为学生主动地学,变知识的传授为学法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质疑问难,变宣讲式为讨论式。教师和学生都尝到了创新地教与创新地学的甜头;四是检测方法手段的转变。不再依靠一张试卷羊定学生成绩好坏,在各学科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方式,多渠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获得的程度。

(二)、构建了创新学习方法与途径的模式。

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作为实验因素,包括了四个体系,即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环境体系。通过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摸索出培养初中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初步模式。即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方法。(1)、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途径:

1、学科课程为主

2、活动课程为辅(3)、方法:

1、创新地教

2、创新地学

3、创新地考核、评价.首先,目标体系包含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两个方面。即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学,创新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最终目的。

其次,该模式体现了学科主渠道与活动课渗透的有机结合。在学科课程这一主渠道中去挖掘寻找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主渠道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再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条途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殊途同归,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再次,该模式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方法中体现了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以及创新性地考评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没有教师创新地教,就不可能有学生创新地去学习;而没有以创新性地考核和评价学生为正确导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偏离目标,而失去价值,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

(三)、两条途径实施。

1、学科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五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教学过程的自主性,教学方法的衫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坚持“两全”“三为主”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课堂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2、课外活动渠道: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我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脉,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活动包括:独立自主的班队活动,动脑动手的科技制作活动,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培优补差活动,各级各类的参赛活动等。参与科技创作的志趣和能力。

3、三套方法重落实。

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组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双基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根据不同学科和内容找准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以达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1)、创新地教。

教师“创新地教”是学生“创新地学”的重要前提。它要求教师要关于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从备课入手,对旧的备课形式和方法进行一次改革探索。教师在吃透教材,找准结合点后,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重难点等将教案分成“三块”(教师、学生、旁批),分别写出师生的活动过程,尤其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在体现创新思维训练的地方加上批注。一句话,将教案备成学案。在教学中,教师依照“导趣、导疑、导思、导创”的模式,注重课前激趣,引导大胆质疑,鼓励积极思考,启发挖掘创新。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养鱼》科文课教学中,王春雪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配上如诗的画面,很多快将学生带入美丽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团泊洼。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学到了新知,又了解并爱上了自己的家乡,更为家乡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前景;既受到了美的熏陶,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该课因此获县级创新课三等奖。

刘兰梅老师在教《圆》一课中,设计了用动物骑车比赛场面引入,使学生在充满童趣中初步感知圆的概念。在《圆的性质》教学中,她采用了故事情景激趣,导疑,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动手比较,用摆一摆等方式逐步使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得到解决。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该课参加了“团泊中学创新学习”竞赛课获优秀奖。(2)、创新地学。

学生创新地学习是教师创新地教的结果。它表现为学生不再象口袋一样去装教师自信为绝对正确的“真理”,而是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力求标新立异,在教师的指导下乐于创新,学习创新,学会创新。在教师的“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启发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由生疑,到探索质疑,然后合作释疑,最后达到有所创新的高度。①、激趣生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师采用的多种激趣手段中,学生产生了兴趣和探究真理的欲望。问题也就此产生。A、情景激趣生疑。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引人入胜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出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质疑和讨论。B、动中激趣生疑。

在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动中说一说,议一议,动脑想一想。学生于是对所学新知产生好奇心,因而提出质疑,并通过观察分析去得出结论。C、多媒体教学中生疑。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将计算机软件引入课堂。集声、光、色为一体,将抽象深奥的知识具体化、浅显化,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起探究质疑之趣。

②、探究质疑。

当学生产生了疑问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质疑。一开始,学生总是提出一些与重难点无关的问题,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学生逐步学会对课本知识中重难点质疑,长此下去,质疑问难的能力逐步形成。③、合作释疑。

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当学生学会通过合作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科都将合作学习讨论放到课堂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下位,自由组合,开展讨论,还可以与教师甚至听课者开展讨论,让学生在高度宽桦环境中合作探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④、实践创新。

当学生在学完本课后,教师将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向课本外的知识拓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运用课外所学知识和生活中所见所闻,展开大胆想象,让思维达到活跃的顶峰,训练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例如毕桂荣老师在化学课教学中教给了学生分类的方法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学生从课本上盐的分类想到了人的分类、果实的分类、物品的分类……而且在每一个类别中,又想像出无数种分类方法。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启动达到顶点,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以提高。(3)、创新地考核、评价。

创新性考评是对创新性地教和创新性地学的检验。它与创新性地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对教与学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在实验中,我们坚持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摒弃了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的考试方法。如物理教学中 “物理综合素质评定表”,分为平时测查和期末测查两部分。测查内容包括:学习中的反思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双基知识的理解记忆及口头表达能力。平时测查由伤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打分,再与期末测查结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摒弃了“一卷定终身”的片面作法,强化了学习过程的管理。其它学科也在各自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六、教学研究的效果:

1、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参研能力增强。

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理论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教育观和参研意识,教改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基本达到“五会”:会学——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会上——能主动争取并上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课、参赛课;会评——能积极评议各级研讨课、参赛课;会谈——能发表有一定水平的见解,交流体会;会写——能写出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文章。

2、初步构造了培养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模式和雏形的课堂教学模式。(1)、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本模式为: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方法。(2)、经过教师在实验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在各学科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仍在不断地完善,以求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3、青年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崭露头角。

我校青年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54%。为让她们尽快成长,在实验中,我们将青年教师作为重点,送她们去学习,给她们“压担子”,“逼她们上研究课,教她们写论文……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实验中迅速成熟,有了长足进步。她们的教学活动,参研参赛论文教案等多次获市、县、镇奖励,取得了可喜成果。

4、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发展。(1)、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学习效果较显著。

实验后期,我们对全校44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①、认为创新学习这种方式对发展思维很有作用的有290人,占65.6%,有作用的97人,占21.9%;两者共占87.5%。

②、通过创新学习实践活动,成绩明显提高的135人,占30.6%,有进步的256人,占57.8%。两者共占88.4%。

③、在开展创新学习中,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为345人,占76%。

④、在创新学习中,认为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371人,占83.8 ⑤、开展创新学习后,学生课后作业时间在半小时内完成的264人,占59.8%,40分钟左右完成的96人,占21.7%。三项人数共为403人,占总人数的91.1%。

⑥、在几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喜欢合作讨论式学习的299人,占67.6%。喜欢探究式学习的196人,占44.4%。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创新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是有效的。(2)、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在参加各级动脑动手竞赛中,三年来学生获市级奖2个,县级奖15个。

5、教师参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果意识明显增强。(1)、有1位老师编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实验教材,已用于本校教学之中。(2)、教师参加各级赛课活动,获县级奖1人。(3)、教师撰写论文,教案参赛,获市级奖4人次,区级奖12人次,校级奖30人次。

6、资料的收集和建档,锻炼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实验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组档案、教师档案、学生个案等。教师随时收集资料,人人建档,共建学生个案档272人次。

七、有关创新教学研究活动的讨论:

1、创新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实验者在长期的艰苦的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探索,去实践,使现有的模式更加科学,完善。

2、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抓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与“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达不到目的。我校正是重视了抓师资队伍这一关键,才使实验顺利进行。但教师观念和作法的转变必须长期不懈地抓下去,才能达到彻底更新观念和摒弃陈旧作法的目的。

3、由于初中生好动天性,在其思维活跃的同时,往往会出现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录的现象。还需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着手,强化训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八、结论与思考

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从中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施创新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条原则和几种方法:

原则一:主体参与性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和条件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原则二:整体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萎缩,更有可能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原则三:协同创新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要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原则四:尊重个性原则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 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环境,是挖掘中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

原则五:实践探究性原则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和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原则六:激励进取性原则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选择新途径、新方法来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方法一:体验学习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并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

方法二:挫折演示法

挫折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模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在解题中故意表现出思维受阻,并借此向学生演示在经过若干次挫折后克服思维上的障碍而获得成功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从不向学生演示解题的挫折和失败,以及如何经历有限次的挫折后得到正确结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的水平上,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方法三:发展问题法

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并不告诉学生怎样编写,而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写出不同的发展题,然后再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当学生解答出这些共同问题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出在解答原问题和发展题时从其间关系中学到了什么,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方法四: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篇7

一、多方面反思,形成反思意识

1.对学习态度的反思

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都希望成绩、素质能超过别的同学。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思考勤奋刻苦与浅尝辄止造成的成绩差异,积极进取与不思上进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对比,清楚地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

2.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

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学习揭示概念的本质的一般思想方法,使学生切实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之后,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的思维抽象程度提高。

3.对数学作业的反思

学生做完了作业也要进行反思,反思思路是否正确,反思条理是否清晰,反思答案是否完整。培养学生把作业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结合作业后的反思,提出质疑,并将其指定为皮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

二、教会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1.他评互评,提高自我反思科学性

充分地利用他评和互评,不断补充自评的不足,通过与他评对照,提高自评能力,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最有权力对孩子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做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也应是客观公正的。按一定的等级予以评价,使学生有一个竞争的意识,受到老师的肯定,使其有成就感,促进良性循环。

2.促进自我反思,培养自我反思的全面性

教会学生自我提问是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坚持下去,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可建立学习档案增进自我评量。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上一篇: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自评下一篇:《华润集团经理人滚动评价和述职报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