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精选5篇)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1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
团泊中学“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2001年6月我们理科教研组审报的创新教学研究课题“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经上级有关部门准成为校级立项课题.于次月举行了隆重的开题大会.转眼三年的时间过去了, 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围绕着立项课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成果.园满的完成了预定的各项教学研究任务.回顾我们所走过的教学研究之路,有许多要总结的东西,做为结题报告,我们阐述如下:
一、提出课题的背景依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青少年时期。其依据是:
1、教育的客观现实与教育的发展方向的错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因此,创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我国目前的教育没有充分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弊端严重的抑制了青少年和儿童好奇求知、探索创新的意识。同时,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还缺乏必要的沟通,教育体制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与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还相差较远。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的严重关注和忧虑,迫切希望尽快改变现状,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在教育工作突出的地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身也必须创新。
2、学生主体发展与传统教育方法的矛盾。
创新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标志。人之所以是主体,是因为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人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因循守旧、惟命是从、瞻前顾后、唯唯诺诺、不思进取等品质是人的主体性被压抑、人长期被人为设臵为客体的结果,而非本质。如果说主体性是人的普遍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那么个性则是人的具体性,是主体性在每一个体身上的独特表现。创新意识和 能力(创造性)是个性健全发展的表现。因此教育在关注所有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一个人的个性。
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理解、识记、再现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工具。实施创新教育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成就动机,以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前提。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去体验、猜测,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
3、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时期。
从人的智力发展完善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智力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调查研究表明,以17岁的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则各个年龄段的比例为:4岁前为50%,4——8岁为30%,8——17岁为20%。因此,能否抓住青少年时期进行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
从心理机能与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完善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机能迅猛生长期,更是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期,最富想象,最富冒险。如果不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那将是莫大的失误。
本着“教学为中心”原则,如何去优化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我们提出了“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研究初中理科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探索教师指导初中生创新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探索培养初中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三、实验对象与周期:
实验对象:初中数学物理化学教学的部分班级的学生.数学:6.1 7.1 8.1 9.1 物理:8.1 9.1 化学:8.1 9.1 实验周期:三年2001年3月——2004年10月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1年3月——2002年2月,制定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进行如何在理科概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与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验.第二阶段:2002年3月——2003年2月,实施研究阶段。重点是如何在理科规律实施创新教育.第三阶段:2003年3月——2004年8月,进行理科演示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研究.结题,报研究成果。
四、教学研究与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研究内容:
从学校理科课堂教学、和校内外活动课等方面着手,着重研究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途径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为推动数理化三个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创造型教育作一些探索。大体分四块内容:
①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②采用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因;
③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意志、品质和毅力; ④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创造才能。
五、研究的主要策略及作法。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首要任务。实验中,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导向,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开展创新教育实验需要正确的教育理论导向。我们采取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办讲座,校内培训和走出去学习等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培训,教师谯,讨论,提高认识,逐步摒弃旧观念,树立起新观念。
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我们在实践中,制定了“分级研讨,分科推进,点面结合”的实施方案。首先,在各年级理科教学确定实验班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其班级跟着开展,形成“点面结合”局面,每期按学科、年级(或年段)分成三级开展研讨。(即年级、校级、镇级)。上研究课、说课、评课,开展赛课活动等。同时,每期按不同学科有重点地推出几节课参加校级研究,请教研员及全镇同行观摩、评议。由于我们坚持了过程研究,使实验的开展扎扎实实,收到明显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2、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除在主渠道开展研讨外,我们认为,活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充分利用朝会,班、队会,课外活动等形式开展实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途径多样化,多渠道地全方位进行,收到良好效果。
3、“两个结合”促进了四个转变。
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旧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彻底进行改革;二是师生观的转变。师生不再是对立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教师,对学生在各方面能超越教师而感到欣慰;三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初步达到“四变“:变教师的 教为学生主动地学,变知识的传授为学法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质疑问难,变宣讲式为讨论式。教师和学生都尝到了创新地教与创新地学的甜头;四是检测方法手段的转变。不再依靠一张试卷羊定学生成绩好坏,在各学科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方式,多渠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获得的程度。
(二)、构建了创新学习方法与途径的模式。
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作为实验因素,包括了四个体系,即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环境体系。通过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摸索出培养初中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初步模式。即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方法。(1)、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途径:
1、学科课程为主
2、活动课程为辅(3)、方法:
1、创新地教
2、创新地学
3、创新地考核、评价.首先,目标体系包含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两个方面。即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学,创新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最终目的。
其次,该模式体现了学科主渠道与活动课渗透的有机结合。在学科课程这一主渠道中去挖掘寻找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主渠道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再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条途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殊途同归,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再次,该模式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方法中体现了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以及创新性地考评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没有教师创新地教,就不可能有学生创新地去学习;而没有以创新性地考核和评价学生为正确导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偏离目标,而失去价值,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
(三)、两条途径实施。
1、学科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五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教学过程的自主性,教学方法的衫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坚持“两全”“三为主”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课堂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2、课外活动渠道: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我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脉,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活动包括:独立自主的班队活动,动脑动手的科技制作活动,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培优补差活动,各级各类的参赛活动等。参与科技创作的志趣和能力。
3、三套方法重落实。
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组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双基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根据不同学科和内容找准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以达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1)、创新地教。
教师“创新地教”是学生“创新地学”的重要前提。它要求教师要关于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从备课入手,对旧的备课形式和方法进行一次改革探索。教师在吃透教材,找准结合点后,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重难点等将教案分成“三块”(教师、学生、旁批),分别写出师生的活动过程,尤其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在体现创新思维训练的地方加上批注。一句话,将教案备成学案。在教学中,教师依照“导趣、导疑、导思、导创”的模式,注重课前激趣,引导大胆质疑,鼓励积极思考,启发挖掘创新。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养鱼》科文课教学中,王春雪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配上如诗的画面,很多快将学生带入美丽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团泊洼。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学到了新知,又了解并爱上了自己的家乡,更为家乡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前景;既受到了美的熏陶,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该课因此获县级创新课三等奖。
刘兰梅老师在教《圆》一课中,设计了用动物骑车比赛场面引入,使学生在充满童趣中初步感知圆的概念。在《圆的性质》教学中,她采用了故事情景激趣,导疑,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动手比较,用摆一摆等方式逐步使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得到解决。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该课参加了“团泊中学创新学习”竞赛课获优秀奖。(2)、创新地学。
学生创新地学习是教师创新地教的结果。它表现为学生不再象口袋一样去装教师自信为绝对正确的“真理”,而是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力求标新立异,在教师的指导下乐于创新,学习创新,学会创新。在教师的“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启发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由生疑,到探索质疑,然后合作释疑,最后达到有所创新的高度。①、激趣生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师采用的多种激趣手段中,学生产生了兴趣和探究真理的欲望。问题也就此产生。A、情景激趣生疑。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引人入胜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出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质疑和讨论。B、动中激趣生疑。
在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动中说一说,议一议,动脑想一想。学生于是对所学新知产生好奇心,因而提出质疑,并通过观察分析去得出结论。C、多媒体教学中生疑。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将计算机软件引入课堂。集声、光、色为一体,将抽象深奥的知识具体化、浅显化,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起探究质疑之趣。
②、探究质疑。
当学生产生了疑问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质疑。一开始,学生总是提出一些与重难点无关的问题,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学生逐步学会对课本知识中重难点质疑,长此下去,质疑问难的能力逐步形成。③、合作释疑。
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当学生学会通过合作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科都将合作学习讨论放到课堂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下位,自由组合,开展讨论,还可以与教师甚至听课者开展讨论,让学生在高度宽桦环境中合作探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④、实践创新。
当学生在学完本课后,教师将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向课本外的知识拓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运用课外所学知识和生活中所见所闻,展开大胆想象,让思维达到活跃的顶峰,训练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例如毕桂荣老师在化学课教学中教给了学生分类的方法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学生从课本上盐的分类想到了人的分类、果实的分类、物品的分类……而且在每一个类别中,又想像出无数种分类方法。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启动达到顶点,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以提高。(3)、创新地考核、评价。
创新性考评是对创新性地教和创新性地学的检验。它与创新性地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对教与学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在实验中,我们坚持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摒弃了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的考试方法。如物理教学中 “物理综合素质评定表”,分为平时测查和期末测查两部分。测查内容包括:学习中的反思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双基知识的理解记忆及口头表达能力。平时测查由伤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打分,再与期末测查结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摒弃了“一卷定终身”的片面作法,强化了学习过程的管理。其它学科也在各自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六、教学研究的效果:
1、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参研能力增强。
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理论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教育观和参研意识,教改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基本达到“五会”:会学——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会上——能主动争取并上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课、参赛课;会评——能积极评议各级研讨课、参赛课;会谈——能发表有一定水平的见解,交流体会;会写——能写出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文章。
2、初步构造了培养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模式和雏形的课堂教学模式。(1)、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本模式为: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方法。(2)、经过教师在实验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在各学科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仍在不断地完善,以求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3、青年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崭露头角。
我校青年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54%。为让她们尽快成长,在实验中,我们将青年教师作为重点,送她们去学习,给她们“压担子”,“逼她们上研究课,教她们写论文……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实验中迅速成熟,有了长足进步。她们的教学活动,参研参赛论文教案等多次获市、县、镇奖励,取得了可喜成果。
4、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发展。(1)、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学习效果较显著。
实验后期,我们对全校44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①、认为创新学习这种方式对发展思维很有作用的有290人,占65.6%,有作用的97人,占21.9%;两者共占87.5%。
②、通过创新学习实践活动,成绩明显提高的135人,占30.6%,有进步的256人,占57.8%。两者共占88.4%。
③、在开展创新学习中,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为345人,占76%。
④、在创新学习中,认为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371人,占83.8 ⑤、开展创新学习后,学生课后作业时间在半小时内完成的264人,占59.8%,40分钟左右完成的96人,占21.7%。三项人数共为403人,占总人数的91.1%。
⑥、在几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喜欢合作讨论式学习的299人,占67.6%。喜欢探究式学习的196人,占44.4%。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创新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是有效的。(2)、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在参加各级动脑动手竞赛中,三年来学生获市级奖2个,县级奖15个。
5、教师参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果意识明显增强。(1)、有1位老师编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实验教材,已用于本校教学之中。(2)、教师参加各级赛课活动,获县级奖1人。(3)、教师撰写论文,教案参赛,获市级奖4人次,区级奖12人次,校级奖30人次。
6、资料的收集和建档,锻炼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实验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组档案、教师档案、学生个案等。教师随时收集资料,人人建档,共建学生个案档272人次。
七、有关创新教学研究活动的讨论:
1、创新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实验者在长期的艰苦的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探索,去实践,使现有的模式更加科学,完善。
2、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抓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与“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达不到目的。我校正是重视了抓师资队伍这一关键,才使实验顺利进行。但教师观念和作法的转变必须长期不懈地抓下去,才能达到彻底更新观念和摒弃陈旧作法的目的。
3、由于初中生好动天性,在其思维活跃的同时,往往会出现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录的现象。还需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着手,强化训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八、结论与思考
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从中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施创新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条原则和几种方法:
原则一:主体参与性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和条件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原则二:整体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萎缩,更有可能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原则三:协同创新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要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原则四:尊重个性原则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 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环境,是挖掘中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
原则五:实践探究性原则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和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原则六:激励进取性原则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选择新途径、新方法来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方法一:体验学习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并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
方法二:挫折演示法
挫折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模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在解题中故意表现出思维受阻,并借此向学生演示在经过若干次挫折后克服思维上的障碍而获得成功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从不向学生演示解题的挫折和失败,以及如何经历有限次的挫折后得到正确结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的水平上,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方法三:发展问题法
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并不告诉学生怎样编写,而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写出不同的发展题,然后再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当学生解答出这些共同问题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出在解答原问题和发展题时从其间关系中学到了什么,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方法四: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所谓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2
“教学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把已有知识简单地介绍给学生,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向导。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充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构建,有利于塑造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智能水平与实践能力。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意义
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扭转这种局面的一剂良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对待新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意识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推广价值
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依据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决定,教师给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对于采取什么方式学习,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本课题的推广应用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陈旧模式,其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积极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探索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同时也意味着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运用,凭借这些知识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活动,使他们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锻炼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2.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与老师信息交流的同时,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易于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着本能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有共同的语言,他们之间能踊跃发言、大胆置疑、敢于想像,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其合作精神,产生一种同伴效应。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实施的过程及主要做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及研究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是2003年9月接手的初一年级学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1月)课题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04年3月——2004年7月)实验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课题验证总结阶段。
(二)具体做法
1.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实验老师所带的学科在历次统考中均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通过本课题研究所教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通过研究,摸索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4.通过研究,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5.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心得和论文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
七、对课题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贯彻启发式原则,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论,解决课堂教学统一施教,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考与学协调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得到真正实施。实践证明这一课题的探索是可行的,它确实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教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地位提升到主动学习的地位。这一课题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八、课题组织
黄强(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和论文的撰写。
吴道明(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胡学权(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
1.孙振辉.《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探索》
2.李玉香.《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究》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3
报告
初中数学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孙力 一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多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耗时多效率低课堂教学经常处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状态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辛苦学生痛苦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因此对课堂互动策略进行为期四年的实践和研究构建了初中数学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以教师的创新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工作程序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作为人师应当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都是有潜力可挖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不断发展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生成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有了不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自身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手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3叶澜教授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
叶澜教授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观也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第三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生成性教学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三课题的实验过程
1加强组织建设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成立课题组具体落实对方案的实施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收集资料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学习前人研究的成果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研究方案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和修改论文
3请有关专家名教师来校讲学指导课题研究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4课例展示课题组成员以同课异构和一课三摹的形式展示邀请专家和其他数学教师给予评价与建议展示课题研究的效果
四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摸索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运用了主体参与小组讨论动态生成教学反思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并选择某一课例课题组进行教学设计在新授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上运用互动生成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一 课堂教学模式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学生活动 教学模式
教师活动 1设境导入互动生成的前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铺垫创设好情境引导好学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事例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一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他们产生共鸣二借助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有用资源产生直观感受比如在学习《你的判断对吗》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有些结论光靠观察来判断是不准确的要靠严格的推理数学离不开说理从学生的热门话题刘谦入手奇妙的魔术给我带来的一次次视觉的震撼学生对此非常痴迷这正是切入课题最好的素材接着用在网上收集的有趣的错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亲身体会到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自己学生一边惊叹世界的神奇一边对今天要学的内容充满了神往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体会非常深刻同时激发了他们浓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三设计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课堂生活
2互动交流互动生成的途径
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促进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制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可以从封闭的复习铺垫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首先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会油然而生在问题解决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得到激发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因此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提供了思维涌动的源动力其次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有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水平和智慧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只不过在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而这恰恰能使学生的各种基础性资源生成得以实现因此不同学生所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为师生有效互动提供了丰富的互动性资源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源动力和丰富的互动性资源作为前提条件课堂上就不可能出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其量是教师和学生的接着动而不是师生交互作用意义上的互动
为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可以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知识的传授为本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中的小组活动的形式设计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运用互动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教师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将思考过程和想法在小组组内交流二各个小组组内就学习的内容互相出题考察对方互通有无互相提高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开展四就课前教师布置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汇报与交流做成果展示五小组间为单位以辩论竞赛游戏等形式做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
资源生成互动生成的主体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为了推进教学促进过程生成首先教师要有渴望意料之外情况发生的放开心态有了这种放开的心态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人有深层次的关注其次教师对课堂信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努力倾听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资源第三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并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向着育人目标实现的方向不断调整和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学的过程不断地得到生成和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可能会动态生成出许多新资源包括新的问题新的认识新的方案等等需要通过教师的倾听和捕捉点拨和组织使师生向着有效高质量的目标互动深化地发展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个难点时本课题组教师选择了这样的方法手拿一张一百元的新版人民币提高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可得几张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这样的举例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情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并且非常的熟悉也非常的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利于课堂的互动生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再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水到渠成
4提升感悟互动生成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绝对不是依靠学生的单向活动就可以自发地推进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推进者角色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有效的互动学生就可能变成一盘散沙教学也将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回应反馈将直接影响课堂的进展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往更深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回应反馈无效教师和学生就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没有任何进展回应反馈有效学生又会生成出许多新资源教师再回应反馈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往前推进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教师作出相应的回应反馈第一当个别学生资源对于全班学生有价值时要启发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第二当不同学生对知识有所领悟并产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时尽管这种见解有时还比较稚嫩教师都需要及时地进行疏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第三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明道不清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时这正是学生思维含糊不清甚至混乱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模糊恰恰说明他们有想法说明他们有发展的需要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模糊提升到清晰这一提升也正是教师需要发挥的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学生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验证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5巩固运用-互动生成的升华
依据目标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下课前5-10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课堂检测老师可以在行间走动抽改可以让学生互批等多种形式反馈老师对这节课的效果很快就掌握了学生也通过随堂测验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 课堂教学策略
为促进学生资源的不断生成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运用了主体参与小组讨论资源生成教学反思体验成功的课堂教学策略
1主体参与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的目标在于通过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学生资源的有效生成完成认识和发展的任务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基本策略是①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会解决问题③设疑形成不确定性或两难选择
2小组讨论策略
小组讨论策略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小组合作强调实践与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本策略是①合理有效的分组如首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小组要求4-6人一组然后再根据学生课堂合作效果从优缺点是否互补思维方式等考虑②变革小组空间格局③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④明确责任与分工各尽其能各负其责⑤平等有效地参与合作活动
动态生成策略
动态生成策略的目标在于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多元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资源有效的生成生成新的闪光点知识点与价值观
基本策略是①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变革教学方式②精心充分地预设丰富多变富有弹性并留有余地的教学设计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善于聆听学生并捕捉动态生成中的亮点
教学反思策略
教学反思策略的目标在于不仅学生要反思教师也要反思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的互动生成
基本策略是①训练学生进行思过程思知识思方法思联系思拓广的反思策略②让学生写数学周记的反思策略③教师撰写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后感的反思策略
5体验成功策略
体验成功策略的目标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基本策略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验成功②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体验成功③相信学生都能学习都有所发展④尊重学生的人格⑤赞赏学生独特的表现见解
三 互动生成课例教学设计
课题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材八年级下§42《黄金分割》新授课和《一次函数》复习课使用学案进行教学预设采用一课三摹方式及时发现互动生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进并调整教学策略而且本课题研究的互动生成不仅可以在新课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试卷讲评课复习课上进行既可以在大班化课堂教学中实行也可以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实行
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懈探索撰写出一系列论文教学反思案例评析在总结成功与经验反思问题与不足探讨发展的方向中不断地成熟起来逐渐成长为反思型的教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
学生也在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高涨了学生有了有较强的求知向上探究的欲望对感兴趣的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上课时才能集中思维去想象创造主动开展学习活动逐渐懂得与人合作掌握协作的方法能自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质量开展交流讨论互相启迪共同进步由敢于质疑渐渐学会善于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课堂上不断产生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摸索探究的方法学生在丰富多彩多元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让合作学习真正有了必要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有了发展使课堂不断的生成学生才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认识与回答慢慢的学会肯定自己欣赏自己
坚持不懈的努力课题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课题的研究取得省级市级区级奖项等多项包括课例论文教学设计练习设计等 五今后设想
1开展初中数学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本课题研究只是作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今后要以本研究成果为新的起点开展有关研究以数学教育促进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2在发展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加强对本课题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3针对初中数学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完善和推广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展新一轮的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倡导运用行动研究法并加强对本校初中数学教师的方法培训和研究工作的指导争取取得更大的研究效益和成果
4初中数学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师生生生及生本的多元互动课堂基础性资源的动态生成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随堂测 验 感悟深 化 合作交 流 质疑问 难 情境感 知 巩固运 用 提升感 悟 资源生 成 互动交 流 设 境 导 入 课堂检 测 反馈回 应 倾听捕 捉 点拨定 向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4
结 题 报 告
(以数学课堂为研究媒界)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可见在学习时主动性的重要,良好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更深刻的思考问题;更多元化的思考问题。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多表现在上课时很容易走神,回答问题很少举手,这样学生成为了一个被动学习者,导致的结果是学习很慢进入状态,影响了课堂的高效率。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老师在“灌”知识,而对于这一类学生就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2、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中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学习,直到应该做什么,也知道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们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3、学生缺少自信心,怕嘲笑,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有些学生自
信心缺乏,就课堂回答问题这点来说,有的学生会这个问题,但怕说错或回答不好,或者有新奇的想法不敢说出来,怕让其他同学嘲笑、讽刺,从而放弃了给自己一个主动展示的机会,日久天长,自然对学习就缺少了兴趣和主动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厌恶学习的,对于一些学习认真,但是并不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学生,我们都应及时指导,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4、课堂中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较少或不明确。多数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回答用“好”,“很好”,“真棒”等一般性描述语言来回答,其目标针对性较差,学生不能分辨出哪里好,比其他同学好在什么地方,限制了他们这种弥补不足的主动性。
5、学生的封闭型的性格。有些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好、单亲、父母离异等,让他在别的同学的面前感觉心里有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与同学一起,慢慢的有点性格孤僻,最后在学习上也缺乏主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并通过研究结果的使用让学生通过课堂中合适的教育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的发展自己,从而建设高效课堂。并通过课堂上主动性的研究,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已参加过县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参加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利用网
络查找相关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存储、分析、整理资料能力,能胜任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2、本课题强调以校为本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校一贯重视教科研工作,倡导“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新理念,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
3、学校要提供必要实验研究设备仪器及课题研究经费。
二、实验目标
1.教师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适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2.学生方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对象 小学高段
四、研究内容
1、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构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策略。
2、解决限制学生主动性参与的障碍。
3、培养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性的方式方法。
五、研究过程
(一)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程度,是做好这件事情的前提。对于以学习为重任的学生,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一切的教学策略都是空谈,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在课堂接收更多的知识,有必要在课堂上采用一些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例如在上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一课时,利用课件展示中国飞人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飞奔的画面,画面上充满激情的解说,和观众们激动的表情很轻易的钩起了同学们的热情。然后,我提出问题;刘翔在110米桍栏中的成绩是12.91秒,这个成绩为中国获得了
索和研究的,而大多数教师都是替学生“包办”了,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由原来的直接出示,让学生机械化的套公式;有些老师虽然和学生一起动手推导过程,得出结论,这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了,但还不够,我们指导学生推导的公式是千篇一律,说明教师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想走依然是“包办”。因此我注意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2.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运用刚学的公式花了很长时间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2.5×2.5×[62.8÷(2×3.14×2.5)]=78.5(立方厘米),这种解法,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我就给他们留下一个疑问,如何巧妙的计算呢?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我提示学生,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臵,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62.8÷2×2.5=78.5(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料想的未知领域。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为什
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就是因为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如在教学“统计表”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有的量身高、有的作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查错误……通过小组一起工作,使他们感到了相互的依赖。
(四)采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信心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
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五)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主动型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
同时我注意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整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我则给以呵护,如在解答“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去时每小时行3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5千米,求
这人往返的平均速度”这题时,我先请同学们进行解答,有的同学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5)÷2=4(千米),这时,我请学生分组讨论:(1)甲、乙两地的距离有没有告诉我们?(2)这人从甲地去乙地用的时间和从乙地返回甲地用的时间相同吗?(3)(3+5)÷2求出来的是什么?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最后一致认为(3+5)÷2这个算式是错误的,因为求出来的4千米只是速度的平均数。同时他们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2÷(1/3+1/5)=3.75(千米),我再请他们思考,能否再列出其它的算式,有的同学提出,甲、乙两地的距离未告诉,可设一个具体值进行求解。我请他说出怎样解答。他说:“因为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因此可以设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5千米,因此可以这样列式求解:15×2÷(15÷3+15÷5)=3.75(千米)”。我和同学们都给予了他热烈的鼓掌。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并且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还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奇思异想中形成主动型人格。
七、思考与总结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实践操作、小
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默契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总之,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 参考文献: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5
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体育课评价使第一线教师感到迷惘和困惑,在操作层面上,习惯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体育评价标准,有内容,有标准。可是新的课标只是纲领性的框架,具体的操作还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条件安排内容,操作的内容上过于微观,不符合学科特点,过于宏观,容易走形式,不利于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反馈、评价,记录的内容过繁,不易操作,内容过简不翔实,不客观。通过一张记录表记载学生体育与健康成绩信息,两个学期,一个学年及学段成绩,将学生情况如实反映,一目了然,这是我们的评价目的。本人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及工作实践经验,设计方案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形式,本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激励、反馈作用,探索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探析
1、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
由于身体素质不好,导致上体育课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同学逐渐落下,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引起体育兴趣的降低。这类学生主要是一些自身身体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如身体的别胖的学生,身体和智力有缺陷的学生。
2、有过不好的运动史
很多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锻炼中受到过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伤害,自信心很低,不敢进行许多类似的体育运动,造成体育兴趣不高。
3、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直
接或间接束缚现代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只要文化科学好就行。导致许多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家长剥夺同时向学生传授这这方面的思想,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是不思进取,赞同了家长的意见,不完成学习任务时缺乏应有的耻辱感。导致体育教师的上课任务无法及时完成。
4、教材的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存在着问题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教材新颖性,在小学学的东西在初中还有太多的重复,在新授内容上,现有教材的课时安排不能让大多数学真正掌握教学内容,造 成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渐渐失去学好体育的信心,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5、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可以分为体育教师因素和其他任课教师因素。体育教师因素主要有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新颖、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和教学重点不在体育课教学上等因素。其他任课教师,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象是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使学生同他们一起认为,学习体育是没有用的,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
6、对体育升学考试认识不足影响
初中升学体育实行几年来,一些学校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体育教师对体育考试工作的认识不足,初中体育教学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项目单一,学生枯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政策的全面执行。
二、目的意义
自2001年9月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对于课标的新观念、新标准、新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更具有客观性和发展性,新的课程标准评价重视用发展的视角,激励的视角,身心和谐的视角,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视角去评价。由于受传统的评价标准束缚,所以教师在操作上总是有所不适应,操作上顾此失彼,抓不住重点,哪些应是平时单元教学完成的,哪些是定期和不定期问卷调查的,怎样把这些内容汇总到统计表上,系统的科学评价。通过我们学习,借鉴他人经验,认为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的有关几项内容综合到一起,进行整合设计一张《学生体育与健康成绩记录表》或《学生体育成长记录》通过一张记录表就可以反映学生二学期和一学年的体育健康水平,同时也大量的减少了体育教师重复无效的劳动。通过一张表就可以让教师、家长、学生了解自己的一些信息,一目了然。同时对一些数据及时的上报主管部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实行,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地增加和改善体育的场地、器材、体育经费,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地减少。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可以说,学校体育造就了相当多的既无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又无参加体育活动能力的“合格人才”。由于对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将学校体育与升学考试、竞技体育混淆,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逐渐低下。本课题就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广大专家和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朋友们共同探究,共同提高。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体育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2、学生体育兴趣中学生青春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但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体育兴趣也有一些变化。研究表明,初中一为充分活动阶段,他们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二年级为变化剧烈阶段,喜欢球类者急剧增多,占53.1%,不喜欢球类的占14.4%,体育兴趣有明显分化;三年级为喜欢学习运动技术阶段,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武术、球类等有一定技术、技巧的动作项目。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四、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的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把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到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2——2014.5)
(1)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
(2)收集相关的各类资料,做好资料调查的表格(3)制定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4.6——2015.8)(1)将课题方案具体细化,开展全面实施。
(2)开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为结题收集充分的研究资料和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5.9——2015.12)
(1)课题进入总结阶段
(2)完成整理研究资料及档案
(3)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4)召开结题汇报会,请专家、领导鉴定 举措:
1、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渐培养出学习体育的兴趣来。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与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品质联系起来。应树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体育可耻的思想观点。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体育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地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3、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
4、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所跨的栏高和栏距都各不相同。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调高栏高和增加栏距,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在三步过栏。又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这样,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激起求知欲,对符合本人运动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特点。教材难度过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过大,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一活动中,常因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他们产生的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搭配、分析教材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的以下四点:1.教材内容的搭配、要以大纲为主,结合本校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强调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新有趣性。2.从教材的选择到挖掘教材的内涵,不只考虑具体教材的动作本身,而是考虑教材背后具有的特性和内涵。3.教材分析,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纵向衔接、横向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4.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强调合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事实证明,快乐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氛围。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
对有些不爱上体育课的学生是因为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地认识。因此教师要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认识,加强引导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不爱上体育的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在体育教学中要兼顾其生理、心理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对于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的降低标准和要求,注重其学习过程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体育骨干作用,以优帮差、互相学习,促进这些学生的提高。同时,要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创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避免嘲笑、讥讽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尊重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加强考勤管理,严格体育课堂常规,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不给这些学生有可乘之机,使其行动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为人师表,努力学习和掌握广博的知识,认真研究和掌握体育学科的技能、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课题研究报告——《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2、完成研究论文
3、对以后在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效率上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
《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单县高老家乡高老家初级中学
张庚新
进行《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一年多来,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手势动作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医学界早就发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愈合的好,愈合得快。这就证明了人的情绪 好坏直接影响别人的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也不可忽视,它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仪表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表情
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呢?我们认为,首先要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和拘束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态和表情的感染力。比如:老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体态端正、落落大方地在学生面前,用热情洋溢的音调向学生们问好,你别看这平常的动作、简单的话语可是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却能消除了拘谨抑郁的心理。学生从老师亲切的目光中获得了大胆地扩展思维的能力,积极学习的动力。看到老师亲切而热情的表情,他们心情是欢快而兴奋的。根据心理学观点,轻松快乐的心理,不仅使人产生超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这些都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师的语言
语言中蕴涵着艺术的魅力。它既能使学生兴奋激动,甚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能使学生消沉、厌烦、以至暴跳如雷。人们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都说明了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善于运用语言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所运用的语言和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自己的专业特点,经两年的课题实验我们概括为以下四点:
1、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要具有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等特长。体育教学是以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形式为主。这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为了让学生有较多时间活动,教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行动的比喻启发学生分析等方法如:讲解“鱼跃前滚翻”技术要领时,可以用口诀语言来讲:“摆臂蹬地如鱼跃,摆臀合胸紧固腰,撑垫低头做退让,团身似球要记牢。”这样的语言和讲解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富有风趣和幽默感。这样也有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
2、体育教学的语言要有音调、语气、节律的变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总用一个音调,一个节律讲课,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感受性降低、精神不振、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性质、教学环境和学生的情绪等不同情况,要灵活多变,比如:学生做快速有力的动作时音调应短促有力,当学生在做柔软性、协调性较强的动作,音调要平和,富有节奏感,对本课教材重点、难点、要提高音调,引起学的注意力和重视。讲话的节律,也应结合教材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讲话的语气,对学生的情绪也很有影响,因为语气能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情和感染力。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学生喜欢听关切的、赞许的、鼓舞、肯定之类的语气;而不愿意听责备的、命令的、批评的语气。学生最反感的是讽刺的、挖苦的、鄙视的语气,所以教师的语气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的。
3、体育教师的口令,提示语言的运用也要有音调的高低、节律快慢等变化。
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必备的基本功。口令要求: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拖腔圆润适当,语气肯定,有征如力,除此以外,还有短促、悠长、温柔、激扬等音调高低的变化。以显示出韵律和情感。使动作和口令和谐统一,优美动听。
提示语言的在体育教学中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提示语言的能强化动作概念有助于改正习惯、错误的动作。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在运用提示语言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语言要精炼,抓住关键。2)把握住提示的时机,及时提示。3)语言要果断,语气要肯定。
4、多用积极性的语言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学生。这样做既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也能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必需也应该在这方面引起重视。如我们为保证此方面做的共好,在全乡开展体育教师教学激励用语大比赛,汇总出60句教学激励用语。
四、教师的手势动作
1、手势动作
教师的手势动作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手势动作要具有新颖、别致和独待性。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其次,手势动作要具备明显的表意性。能把一些抽象的技术要领及其思想情感,通过手势动作的媒介,能微妙的传达给学生能心领神会,起到焕发精神提高学习情绪的作用。再次,体育课常用手势动作要做得规范化,并能和口令同时运用,做到动作、语言和口令的统一。如:成二列横队集合的手势动作,左臂侧屈肘成九十度,手握拳成上举,肩肘成一直线。右臂侧手平
举掌心向下,这一动作就和口令手势、语言相统一进行。
2、示范动作
形象化教学是运动表象形成的最佳手段。学生头脑中运动表象的正确与否,是体育教师用具体动作的范例使学生了解学习动作的形象结构和完成的顺序,示范是生动的直观方法,它能使学生通过视觉形象,感知动作的真实外貌。给学生以深刻形象和美的感受,在教学中与语言相伴随,互相补充,有助于学生鼓舞与培养学生练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诚然,示范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动作的正确优美而且还体现在示范的时机、位置、角度、方向、速度等方面,只有正确合理运用示范动作,才能起着直观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动作,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必须提高示范质量这样才能起到优良教学的效果。
五、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体育兴趣
许多人主张学校体育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在立项课题《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探究》探讨中还发现:既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又不能把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向极至。学生的体育兴趣只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依据之一,而不是唯一的依据。而且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可以培养。可以拓宽和可以改变的。我们从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为出发点,在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上加以了拓宽。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应该得到的全面发展。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兴趣感召下,更多获得的是“技能”和“体力”,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获得的“成功感”,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使体育教学更加具有全面性,就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事实证明,“懂”与“乐”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如教学耐久跑时,由于项目又累又枯燥,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课上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练习兴趣。但耐力素质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标志人体心肺功能水平,并且是毅力的集中反映,对于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一)首先是让他们“懂”。
1、“懂”学习目标、锻炼目的。即提高肌肉耐力,增强心肺功能,磨练自己的意志。
2、“懂”理论知识,耐久跑的考核与教学手段是高速度耐力,而高速度耐力的获得仅在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的有限教学时数难以实现,需辅以平日练习。
3、“懂”练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法。
4、“懂”终身体育的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好处。
(二)活跃气氛,以乐创境。
1、教师要善于创造乐学情景,即在单元学习中采用辅助练习时合理地安排练习的次数、数量、强度如利用游戏形式做一些高抬腿跑、原地跑、仰卧起坐(单位时间内比次数)及立定跳远、多级跳(冠军的脚印比赛形式)等辅以“乐”中练习,练中提高身体素质。
2、以乐引趣。把教学内容故事情节化如在教学1500米跑(男)、800米跑(女)时,将学生分为6组,先以《长征组歌》为铺垫,以出示挂图、长征诗为引发,将跑的内容为《长征路上》:爬雪山(借助于搭垫子的主席台)、过草地(借助于草坪踏草墩)、过大渡桥(单脚跳过10米30厘米宽的窄道)、渡金沙江(蛙跳10米合理分配在跑段中,胜利会师(据体力冲刺到达终点,规则为允许本组有先后到达终点,但本组全部到达为取胜),这样一来争先恐后,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等生动场面而尽情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劳而不累,乐而不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应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提供发挥他们潜能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单县高老家乡高老家初级中学
张庚新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保持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我们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和两年的课题研究总结体会如下:
一、鼓励成功,保持兴趣。
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保持持久的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为:体育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即利用学生的不同素质,客观地分成多个层次组,它是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倡导愉快,保持兴趣。
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快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来保持体育兴趣。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如下体会: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于师生相互尊重,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另外,由于师生的和谐,更能使学生从老师的热情,自信中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强勇气。
2、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愉快教学,保持体育兴趣。
要使学生能愉快的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愉快过程,因此,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以前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而且还运用组织得法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以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三、满足需要,保持兴趣。
满足需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1、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表现欲。
教师除了要能够发现那些外露、活跃学生的表现欲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内隐的、含蓄的、带有某种自我抑制的学生的表现欲。这时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2、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积极旺盛的表现欲,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珍惜保护。保护学生的表现欲,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学生的表现欲以某种方式反映出来时,教师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既使不能让学生的表现欲付诸行动,也要用爱心对学生的表现欲表示称赞,支持然后给以解释。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用一两句“你不行”,“就你显能耐”之类的话语给学生泼冷水。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3、精心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学生的表现欲,由于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不用教师启发和诱导的情况下,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并反映出“表现欲”的情感冲动而付诸行动,此时,我们善于由此及彼地把学生的这一表现巧妙地引导过渡到与此相关联相类似的体育课堂之中。如:我国的一些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其次创造学生有“用武之地”的外部条件,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组织各种小型多样的比赛,以便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使教学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活泼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之终身受益。
另外,鉴于初中生的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专项意识和喜好,因此,满足学生的专项兴趣将带动其它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练习压缩,定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专长,教师加以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由于教师满足了其的需求,在练习中不论基础的还是其它的都兴趣大增,精神振作,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四、倡导竞争,保持兴趣。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从而进一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组织竞赛合理、正确地运用竞赛规则,竞赛的教育目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竞赛的内容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我们的一位老师在上快速跑课时,当比赛完备后,学生还在争论谁是第一时,他说了这样一席话:“同学们,你们都是第一,能力强的组先跑完了,你们是第一,能力稍差的组你们虽然比第一个跑完的组慢,但是你们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你们是团结协作的第一,能力差的组你们虽然跑的最慢,但是你们同样也是全组的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跑,你们是在用坚强毅力去跑、去拼,最后你们同样也圆满的完成了比赛,你们是信心、是坚强毅力的第一。”这样一来他不但调节了课堂的节奏而且鼓励了先进,振作了精神。
五、课内外结合,保持兴趣。
虽然体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但是,由于体育课有其特殊的一面,有许多练习需要延续到课外来提高质量。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的作用,那么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兴趣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阻碍体育的自学性和终身教育。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把体育课中的练习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增进体育的兴趣。另外,还利用学生的各自爱好,组织各种兴趣训练组,提高专项成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六、采取灵活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一)、变惩为奖
有奖惩的游戏或教学比赛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符合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教学比赛中,我没有对输队进行惩罚性素质练习,而是对胜队给予奖励。如发一面小红旗(可以是流动性的)或口头授予某种称号(“优胜队“、“冠军队”等等),并且在课后小结时说明胜利在集体中的力量,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保持已获得的荣誉,更深一层地引申到将来:或许某位同学会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为祖国争光添彩。同时对输队同学加以鼓励,希望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会像获奖同学那样得到荣誉或奖励。这样既鼓励了输队同学,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下一节课的学习也有了一种期盼。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
(二)、不同起点
所谓不同起点,就是使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比赛初就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占有一定优势,让距离上的优势来弥补两者在体能上的差距。
如在快速跑的教学比赛中,我们按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将学生分为两组,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起点,设置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起点之后若干米处,但终点不变。在比赛中要求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尽力保持这段差距,同时要求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尽力缩短这段差距,使双方学生都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胜利,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又消化不了的状况。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中也采用此法。如在跳高、跳远课中采用不同高度、远度等,球类课中的让分及支撑跳跃中的降低高度等方法。
(三)、比喻联想,激发情感。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比喻联想,是丰富学生感情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些动作可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强调说明动作规格和注意事项,能使学生产生一对新鲜好奇之感,在领会动作重点之下愉快的进行尝试练习。如:将体操的团身前滚翻整体动作比作一个“球”滚动,抱膝,缩头紧团身、翻滚就是球滚动,用以强调动作的流畅性。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克服了动作的重点,带动了难点的克服。
(四)、运用电教,丰富情感。
通过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学生付出了较大的体力,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一、二个韵律舞蹈,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中消除疲劳,恢复心率,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下次练习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愿学乐学的气氛。
七、巧引·开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搭设创新的支点——巧引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相关信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1、鼓励质疑、萌发创新
质疑是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也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孕育着创造。“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求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学生能够质疑;是主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学习创新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猜想,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迷惑,不被一般束缚,从而萌发创新的愿望。
如:我们在教学“前滚翻”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向侧翻滚。”经过尝试,他的想法是可行的。当一个人向远处翻滚时,最佳的方法是侧面的肩膀先着地,这就比较安全。这样,把学生引人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准备。
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
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探索问题。“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的。”因此,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地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进行游戏活动——通过“小隧道”。我们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先动手尝试把十床手提小垫子垒成“小隧道”,每个人通过时不能使小隧道倒塌,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表演。这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更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跳高项目上,对于用什么跳法才能跳得高,有50%左右的学生进行过尝试,有“俯卧式”、“跨越式”,有的学生甚至尝试“背越式”,有的还创造出新的跳法。
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
创新,意味着不走老路。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波利亚也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应让他自己去发现。”苏格拉底特别注重“思想应该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把好“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关,敢于实践、勇于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主动探究的结果。
(二)、体会创新的趣点——开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使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体育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体育课。
八、激发兴趣 —创新中培养体育能力
(一)、了解结构、开发环境
卢梭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就。通过两年来在课题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时他们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挖掘潜能,创设多种快速学好动作技术的方法。
1、转换方式,创造外环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能力需要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
(1)利用信息差,培养习惯
信息差是指人们掌握信息的差距。学生是抱着学习新知识技能的目的来上体育课的,师生之间的信息差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空,让学生充分体会独立完成技术动作的满足感。通过自主学习,创造出适合自身学习的方式,提高运动技能。并通过长期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2)寓教于乐,创设氛围
体育教学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劳动过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艰苦的、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呢?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及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应注意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在多项教学内容的实施中和教学环节的转换中,给学生一些新异的刺激、自主的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引导,创造学生敢于大胆设想新的学习方式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提高内驱力
学生只要对练习感兴趣,就能愉快轻松地、富有创造意识地解决问题,尤其当练习的水平处于转折点时或练习产生疲劳时,适当改变练习方式可以摆脱这种状况。就模仿练习而言也可通过动作原理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灵感,改变模仿内容、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兴趣的动力功能。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有创意的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体育教学中个性结合创新就是在教学中创造出某种新颖、奇特与具有一定体育实习价值的思想与物品活动(智力的、实际的)方式。
1、激发兴趣,体现个性
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能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带动,促进能力的提高。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法和教法,突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有胆量敢作敢为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扬长避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磨练,自觉增强自身生活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知识、新鲜事物的热情,扩大知识面,就会使个性得到发展。
2、利用问题,养成习惯
我们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自主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的,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全面出发,提出多种思想,当某一问题受阻时,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巧妙地利用周围条件和现有的器材,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善用成功,培养意识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学习动机而疏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去做动作;有的学生心里想去练,但不外露;也有少数学因怕完不成动作或事实上也确实完不成动作而不愿意练,表现得很是被动。我们的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去完成动作的愿望,因此,我们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情趣协调、升华认识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05-31
初中物理课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08-28
初中理科组分层作业计划08-23
初中理科教研工作总结08-25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09-05
高二学生理科学习计划书08-21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