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4-08-07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通用8篇)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1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谷城县冷集镇第二中学课题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襄樊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十二•五”重点课题,其编号为XFJK11-257。全校教师在本课题组的领导下,服从课题组管理,依靠良好的研究条件,分阶段有目的的实施课题研究,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将主要工作向领导、专家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改的呼唤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切实转变,近年来,有效课堂教学及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出现,如“杜郎口”模式,“357高效课堂模式”等等。模式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对课堂教学具体步骤、时间划分等方面缺少具体规定,致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到目前为止,尚有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投入多,产出少。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有时导致师生冲突,对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也出现了新的倾向。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厌学以及学困生,近几次考试成绩显示,有的班级,总分不及格的学生将近一半之多。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时代在进步,科学在迅猛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浪口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效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我们也正在学习“杜浪口”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这都要求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要求我们以务实的态度寻求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整套策略。

2.教师成长的需求

新的课堂教学观要求课堂成为师生伸展生命活力、张扬个性的舞台。面对这一新的要求,我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质和修养,需要提高课堂教学中践行课改理念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应该超越年龄的界限,应该内化为教师终身的追求,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种种策略的探寻、提炼与积累,理当伴随教师成长的全过程。

3.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460人。有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本科以上高层学历58人,占专任教师的64.2%。专任教师中已有中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38人。省骨干教师1人;市骨干教师6人,学科带头人1人;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9人。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40838平方米,生均34.5平方米。砖混结构校舍面积184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校舍面积中教学用房2880平方米,生活用房14520平方米,行政用房260平方米,其它用房740平方米。媒体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实验室、广播室、体音美劳器材室、教职工活动室、电视节目制作转播室及校园网等各类设施基本配套。有符合标准的运动场,有必须的活动器材。校园气氛和谐,环境怡人。

近年以来,我校毕业年级毕业率均在97%以上,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初中前列。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督导室、市县教育局、县公安局等授予“四好支部 ”、“文明单位”、“安全文明示范校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基本无辍学初中”、“市级绿色学校”等荣誉。全校已有200余名师生受到国家、省、市、县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的表彰。

谷城县冷集镇二中历届校领导都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做能思考的老师,育会创新的学生”的方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争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我校持续、健康和高水平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1、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的主旨和追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的背景环境定位于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现实。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方面教师应通过不断审视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不断促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学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需时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师生。师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性存在,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和平等的,这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2)关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预,积极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探索、增强意志的过程,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各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不断成长、提升的过程。(3)关注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师生共同、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总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需始终关注课堂教学策略的作用与价值。本课题通过开题论证后,课题组采纳了市县有关专家的建议,同时深入分析我校的教育教学现实,我们决定把探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增加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本课题中,教学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具体情况,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用等所作的的总体考虑和规划。

2.支撑性理论

(1)目前国内外有关的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叶澜教授撰写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促成教学的切实转变,同时也为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提供了方向。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学生的大脑也不是一个等待教师去填充的容器,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获得是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一定要拚弃以往那种机械灌输的课堂操作方式,转向寻求一种充满活力的,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

(4)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各自鲜明个性特征并且具有各种不同的兴趣指向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使得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来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充满着个性化的发展。

(5)现代教学论。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理论也在随着时代的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我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选择和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并不能够一味地求新求异,更不能为了形式的热烈而违背教学的一般规律。

三、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二中七—九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的目标

1、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学能真正地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有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总结出初中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都有章法可循,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4、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5、解决好“两率”。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有效学习率。

6、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和教师的解放。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五、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有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表形物,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验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以及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方法: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策略、取得的新经验;调查教学研究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性教学研究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方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方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优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用了二年时间(2011年8月——2013年8月)分二个阶段来完成的。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利用两个月的时间(2011年9月——2011年11月)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本阶段主要由蔡春泽同志和各子课题组长负责。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上课以及实践活动。进行微型研究,实验、总结具体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本阶段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研究完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利用一个学期时间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出版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本阶段在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研究基础上最后由蔡春泽、宋彦明同志负责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成立课题组:

在谷城县冷集镇二中蔡春泽校长的领导下,召开课题研究动员大会,成立了总课题组和五子课题组。

1、举行开题会议,把握研究工作总体思路。

2011年5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宣读了课题研究方案,布置了实验工作,从2011年5月开始,该课题实验正式启动。

2、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由谷城县教研室、教科所专家督导,冷集二中学校负责牵头、保障制度、经费落实,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采取定期会议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确定课题方案:

1、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总课题“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中探索实验研究。负责人:蔡春泽、宋彦明 子课题

(一)“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在全校语文组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长林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子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将在全校数学考研组范围内展开,课题负责人:王兴富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子课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将在全校综合理科组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曹光乐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子课题

(四)“综合文科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将在全校综合文科组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周月华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子课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在全校综合实践组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其清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2、规范课题研究的保障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运行,我们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保障制度: ⑴定期汇报总结制度。每学期一至二次。

⑵建立课题档案,认真积累课题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素材。

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课新课程理论,研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一至二次。

⑷制定相关的制度,在各类考核、评优工作中突出课题研究的科研含量,对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

3、明确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⑴课题组经过学习和研究,确立了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突出操作性、可行性、可能性。

⑵本课题的研究,强调师生关系和谐这一研究目标,强调以优化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4、多渠道培训,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

(三)确立科研指导思想:

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反思积累、科研兴教

(四)建立科研工作常规制度:

1、培训学习制度:课题成员要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学习培训,自觉主动通过观摩、上网收集、自学书籍等途径不断提高创新教育理论水平;

2、作好分析统计工作;

3、开学和期末分别召开一次课题工作布置会、总结会;

4、每阶段进行研究教育活动讨论、进行记录、分析、总结

(五)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大事记 1、2011年5月 刘长林组织语文教师学习,全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同课异构”活动开始。2、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全体语文组人员课例展示:在导学案中体现新型师生关系 3、2012年1月数学组组织人员撰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优秀论文 4、2012年6月 全体综合文科组人员讨论如何在教学中推广并撰写优秀论文。全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同课异构”活动结束。5、2012年10月 全体综合理科组人员撰写“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6、2013年6月全体参加课题的人员撰写 各组的研究报告

九、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的学术观点

1、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是和谐是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根本落脚点。

2、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的素质。

3、课堂教学是农村初中有效教学的主阵地

4、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农村初中有效教学根本

5、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是构建和谐有效课堂教学的长期任务。

十、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1、师生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培养了一批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改观,学生整体的素质得以发展。最近一年来,全校有8位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课程班学习顺利结业,课题组成员中有8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有5篇文章在教育教学类专业杂志上发表,申报并被襄樊市级立项的教师个人专项课题1个。有两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2012年被评为谷城县“骨干教师”。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达到了100多人次。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积累了一批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实施策略。在2012、2013年中考中,我校连续取得了的好成绩,被县教育局授予“谷城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谷城县教学常规四星级学校”的称号,展示了我校良好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兄弟学校的好评。

3、促成了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改进。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初级中学,在一线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里,“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必然是重复式的体力劳动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从长远来看,这种简单重复的匠式教学方法,既不利于一所学校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又不利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通过持续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广大教师也逐步更新了对评价的认识;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也转变为依据“德、能、绩、勤”全面考察的评价标准;引领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益,自觉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十一、课题研究的发现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我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但整体上看,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这也将会成为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为了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要继续组织和深化读书学习活动,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促进教师自我研修,不断提高,同时要以学校目前的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使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孜孜以求的自觉追求。

2、我们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各子课题组研究积累的有效教学策略加以整合,相互借鉴,形成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整套的有效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校初中学生的基础差异性较大,两极分化现象始终存在,课题组要重点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寻求促进不同基础、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3、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确有得理论轻实践的成分,有点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现实脱节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向各位专家请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基层教师的能力有限,希望专家们能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们做一些指导工作。

总之,结题工作结束后,拟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作推广性和发展性研究。“让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是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本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条成功的经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一条主线,开展研究工作,促进教师尽快地把我们研究的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让课堂有效,让课堂轻松,让学生乐学,让教师乐教,一寂能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谷城县冷集二中课题组

执笔人:宋彦明

2013.10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2

一、用自主探究为指导,确立学生学 习主体地位

因为长期以来众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众多教师普遍认为:只要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生就越有可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这种观念致使他们在日常教学时更加偏向于“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作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抹杀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甚至直接代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整合与掌握。

二、以学习兴趣为指引,切实提高课 堂教学效果

常言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带给学习者极大的动力与力量,有利于他们主动克服各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努力争取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来讲,要想更好地开展物理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独特的心理、兴趣特点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力求通过这一点来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物理知识 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这样,既可以激发且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将其灵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2. 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 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中的定义、规律等大都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因此,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厌其烦地多采用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力求通过这一手段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以上是本人亲历一线教学实践心得。 在此,望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课堂教学中力求较好的教学策略,在分析初中学生心理行为的基础之上,积极组织各种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形式,进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课题;合唱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习基本的指挥图示,能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可见,合唱是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我们去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在合唱教学的实践中也必定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可是我们发现,目前有关初中合唱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还不多,虽我校每年有举办校园合唱比赛和有组织开展校合唱团活动的多年实践,但一直没有很细致地去研究总结。因此,我们选择以《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为课题,力求在我校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提高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音乐教师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初中阶段虽是培养学生歌唱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学生正处于变声期阶段,嗓音的保护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还基本是用“白声”唱歌,因此,在合唱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训练是我校课题组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很关注的教学研究,研究总结出适宜提高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声能力训练的研究、提高学生音准和节奏感的有效方法研究、训练学生合唱音色统一方法的研究、合唱艺术效果处理的研究和合唱兴趣培养等有关合唱教学方面的研究。总之,我们的研究不仅要让变声期的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还要提高他们的歌唱表演能力,提高他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对合唱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无论在声乐、还是音乐艺术表演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要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驾驭合唱教学的业务能力。为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记录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并做及时的反思、交流和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由于本课题是针对我校初中学生(包括我校藏族班学生)合唱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研究。所以课题主要围绕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小雏鹰合唱团实践活动过程的研究和学生参加合唱比赛实践活动过程的研究。经探讨,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完成: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小雏鹰合唱团活动训练已经开展。我们课题组教师对整个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各自分工后,都认真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课题研究过程的第一阶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小雏鹰合唱团的实践教学来进行研究。我们不仅做好小雏鹰合唱团活动开展过程的课时观察记录,还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组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交流探讨。而在这一阶段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如何培养变声期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在合唱中如何培养学生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在合唱中如何训练学生音色的统一、情感歌唱的有效方法”等有关提高学生合唱能力方面的研究是我们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3、课题研究过程的第三阶段(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提升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教师除了继续关注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教学研究外,还对我校学生参加校园合唱比赛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和活动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总结。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利用每周音乐课时间对各班级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并成功举办了两场校园合唱比赛。其中在2014年5月13日举办了“争当‘三爱’好学生”校园合唱比赛。还有一次是在2015年5月19日举办了“传递志愿正能量,温暖身边你我他”校园合唱比赛。为办好这两场合唱演出,我们课题组老师面对全体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了有效细致的合唱训练,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合唱能力,并将活动中获得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组内分享和交流。

4、课题研究过程的第四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9月)。这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结题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除了继续进行合唱教学研究外,还要收集、总结我们课题组这两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市里组织的合唱比赛活动,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也因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们在课题组内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而这些经验和总结都已成为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宝贵资料。总之,在课题研究的总结结题阶段里,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地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并以文字、光盘和PPT成册等形式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总结。

四、课题研究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成果和实用价值

在我校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两年实践研究,现已基本完成预期计划,形成成果和实用价值简述如下:

1、课题组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和学生参加合唱演出的指导成果:合唱教学研究过程的教学经验(已形成文字)成果;学生参加合唱演出的录像资料和合唱教学过程研究成果总结(PPT打印成册);组织合唱团学员参加市“抗战歌曲大联赛”活动并获得合唱比赛三等奖的成果。

2、课题组成员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活动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校园科技文体周文艺汇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市中小学校歌合唱展演活动;成功地举办了两场校园合唱比赛活动;成功举办了“青春飞扬·梦想启航”校园歌手赛活动。

3、课题研究活动对学生指导研究的成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音准、节奏感、以及视唱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多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尚存的主要问题和后续研究思路

尚存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的时间很有限(每周只有一节课时间)而且能利用的课余时间也很少,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由于没有升学考試的压力和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合唱训练的态度还不够积极认真;三是由于参加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孩,男孩很少参加,导致我们对变声期的初中男孩进行声乐训练这方面研究积累的经验还比较少。后续研究思路:一是继续在实践中研究、积累初中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二是继续研究对变声期的初中生所进行的有效声乐训练;三是进一步提升我校合唱团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管理制度等等。总之,在后续的研究中不仅要继续提高我们在合唱教学实践中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两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了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学生合唱能力培养方面所实施的有效途径、提升了我校课题组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最后,期盼本课题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音乐老师的合唱教学实践和相关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启迪。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4

小章中学

王伟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本学期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紧紧围绕课题的总体 方案展开研究活动:

(1)初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情境教学”和“有效教学”两种理论的结合,为此我们组织组内教师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使大家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酸碱盐部分的一个难点,也是整个初三化学学习的难点,本学期,我们就“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一节内容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组内每个老师都针对这块内容上了一节教研课,在同样的课题中,我们看到了每个老师不同的授课方法和鲜明的个性特点。让我们彼此思想产生更多碰撞,对这一内容的有效教学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对这一内容与微粒知识、溶液知识的融合处理得更好。

二、现阶段主要存在问题

思想上还不够重视,忙于毕业班教学工作,还没能把对课题的研究自然地渗透于日常教学中,的活动后的反思总结不够到位。

三、本学期工作打算

本学期,我们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完善和提高。

(1)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组内教师的科研认识和科研热情。教师需 要先学习,深刻俯理论内涵,才能高速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指导教学,将有效情境教学的理念自觉渗透在每一节课中,并希望组内老师能更多地撰写教学论文。

(2)将新授课的情境素材积累汇总,将优秀的课例、课件、教学设计集中整理,充实我们的教学素材。

(3)继续开展“同题异构”活动。除了开展活动,更重要的是做 好课后的研讨、反思,让教活动落到实处。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一是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转变育人观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二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动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有利于以研促教,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教师专业成长,打造能研善教的高素质教师群体;四是提高教育质量,塑造特色与品牌,提升我市教育美誉度,形成良好社会效益。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把握其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2、研究教材。深入解读教材,准备把握、恰当处理、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范例等作用。

3、研究学情。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

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4、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

展示等学习方式的和引导要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5、研究课堂评价。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

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省内外对同课题研究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目前国内影响较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模式,文汇中学的“自然分材”模式等。有效教学正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访谈等。

四、研究步骤

1、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 月)

2、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写作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是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教师的力气没少费,学生也感觉很累,但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作文教学,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没有调动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

(二)教师没有把写作知识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相结合,学生没有掌握作文的规律;

(三)没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只注意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飞跃;

(四)没有解决“源”的问题,学生作文时感觉没的可写。

根据我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98年~2000年,我校语文组搞了“作文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这一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效果,初步形成了“作文讨论课”和“作文评改课”等课型。2000年,《大兴教育通讯》刊登了该课题的阶段总结,结题论文通过了大兴县“九五”科研成果鉴定。“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是在“作文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此课题于2001年12月被审批为区级课题。

我们旨在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来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中的“五阶段”是指:

(一)作文准备阶段;

(二)作文讨论阶段;

(三)学生作文阶段;

(四)作文评价阶段;

(五)作文修改阶段。

二、研究方法和被试的选取:

(一)研究方法:实验法。

(二)被试:我校初一~初三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的过程:

(一)对以往作文教学模式的分析:

在课题研究的前期,首先我们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归纳起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出题、学生写文、教师判文、讲评作文”模式。这种作文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忽视学生作文前的准备活动,思路没打开,就盲目去写,因此,很难把文章写好。另外,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判作文上,而忽视了学生写文之前的指导,虽然很辛苦,但事倍功半。

2、“大运动量”训练模式。这是一种疲劳战术,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逆反心理,将学生作文的激情和文思彻底毁灭。

3、“套路”作文法。有的老师走捷径,作文课上,教给学生一些程式化的作文套路,甚至包括开头、中间、结尾怎么写,写什么,分几段,段之间用什么话过渡。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作文水平的发挥,写出的文章大多抽象干瘪,缺乏生气。

4、“因文设题”法。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课多是用文选教材来进行模拟写作训练,但实际上,这无异于让学生照虎画猫。初中生尚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学生对此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好看,但够不着,越看这些名作,越觉得自己的文章拿不出手。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

近几年,也有些语文教师研究、探索出一些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有: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补充教材·作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材编审部编):按文体,分年级,分单元安排训练内容;片段练习与整篇作文结合;把作文知识穿插在单元训练之中;每个学期六至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训练要点、训练指导、训练题目、引路范文。

2、“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法(《北京教育丛书·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把作文分成:“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

3、“四段九步”作文法。

4、“四定六步”作文法:定时、定量、定格、定性;六步:作文指导、学生作文、批阅作文、作文评改、学生自改、写作心得(郑尚洲)。

5、农村中学四步作文法:即初作、互批、反批、重作(蔡明、施桂香)。

6、九步训练作文教学法:即讲、听、说、记、思、仿、写、改、评。

7、“三课型、四课时、五步骤”作文模型教学(舒兰县第二十一中学)

8、中学作文教学“四步法”:即观察以取材,摘抄以炼句,练口以激趣,感悟以构思。

9、八步十六字作文程序:即初作、议改、阅批、导评、复作、批改、品尝评优。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学习和比较了一系列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为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各阶段研究情况:

按照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我们分年级有侧重点地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把各阶段研究的情况介绍如下:

1、课前准备阶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课上,学生提起笔却没的可写,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作文的材料。课前准备阶段,就是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和积累作文的材料。准备的方法:

(1)短期准备:提前公布作文题目,让学生搜集和准备作文材料;

(2)长期准备:指导学生写日记、随笔和观察笔记。

在这个阶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长袁洪智把作文选材的范围划定为家庭、社会、学校、回忆、展望五个方面(见2002年11月《作文导报》1086期《材料的来源和积累》一文)。后来,经过研究,又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按空间

①学校:老师、同学、集体、学习、读书、活动

②社会:人、事、场景、活动、见闻

③家庭:家庭成员、发生在家中的事、课余生活(集邮、小制作、绘画、书法、养花、养鱼、剪纸、放风筝、学下棋、学计算机)

例题:我家的变化、我家的新鲜事、我爱我家、我爱爸爸妈妈、我的课余生活④定指与不定指:

例题:发生在 的事

2、按时间

①现实:学校、家庭、社会的(人、事、场景、活动)

②过去:回忆过去的(人、事、场景、活动)

例题:往事难忘、忘不了、童年的伙伴、他留在我记忆的深处、师恩难忘、怀念③未来:展望、假设、想象。

例题:假如我、我多想、我有一个梦想、二十年后再相聚、展望、2008年的北京、明天会更好

④定指与不定指:

例题:1993 年《中考的前一天》、当我 的时候

2、作文讨论阶段

作文讨论阶段是指在作文课上针对某篇作文,让学生从审题、选材、组材、详略、确立中心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掌握作文的知识和技巧,学会写作。

穆瑞田、姚淑红和陈秀云等老师所讲的校级作文研讨课,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2年5月14日,程占梅老师讲了一节区级作文讨论课,进校语文教研员和我区100多名教师来听课,大家对程老师的作文讨论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下面是这节课部分内容的实录:

导入:“五.一”节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大家利用假期学做一道菜,这样既可以孝敬父母,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你们做了吗?

学生回答:做了!

教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报一下自己所做菜的菜名,然后每组选出两道你们认为最好的菜,奉献给大家好吗?(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报菜名并说明制作过程 :

学生甲:我的这道菜叫“火山下雪”,俗名叫西红柿拌白糖(笑声)。做这道菜,先把3~5个西红柿洗干净,然后切成月牙型的小块儿,整齐地码放在盘中,码好后,在上面撒上白糖。这道菜酸甜可口„„

学生乙:我的这道菜叫“粉身碎骨”,其实就是咱们夏天常吃的拍黄瓜(笑声),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

(先后有8名学生报出所做菜的名字,并说明制作过程)

教师提问:这几位同学分别从菜的原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及色、香、味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各道菜的特色和制作过程。大家对哪道菜比较感兴趣,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看法略)

教师:刚才一部分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若将这个材料写成一篇说明文,应当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结合语文课说明文单元所学过的知识,讨论三分钟,然后发表意见。(讨论后,有6名学生抢答)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在黑板上归纳:

(1)按制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来写,如“首先„„”,“然后„„”等。

(2)运用专业性的术语 ;

(3)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

(后面内容略)

在这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中,课堂气氛轻松、热烈。课后调查,全班52名学生,都顺利写出了这篇作文,而且整体写作水平较从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以前学生提起作文就发愁,并不是学生不爱作文,而是不会作文。程老师的作文课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能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3、作文写作阶段

作文写作阶段,要求学生综合作文讨论课上其他同学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先列作文提纲(训练一段时间后,可打腹稿),然后按规定开始写作。写作阶段,采用当堂作文与课下作文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好。

4、作文评价阶段

以前上作文讲评课,教师大多先把学生的作文按成绩归类,然后选择例文拿到课堂上去

读,对好文的作者大力表扬,对差文的作者进行批评。在讲评课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这种方法,不但起不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还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作文评价课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评价中自己意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评价课上,我们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具体作法是:

(1)学生分组阅文

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循环阅读其他组的四篇作文,每人把作文按

A、B、C、D(由好到差的顺序)评出等级,填写在《作文评价表》上。(《作文评价表》见文后附表)

(2)小组讨论

小组内对四篇作文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在《作文评价表》上填写每篇作文的评价意见。

(3)班内讨论

组长代表小组成员在班上对所评文章发表评价意见,然后推选全班得A最多的一篇作文,让作者在课堂上朗读。朗读后学生自由发言,指出文章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修改。差文拿到课堂上去讨论,最好让同学代读,不提作者的姓名,以免挫伤该生的自尊心。

(4)探索写作规律,扩展作文层面。

在评价课上,探索写作规律,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例如,写人的文章,要让学生思考: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怎样去表现;写事的文章,要让学生清楚写什么事,怎样写;在写作过程中,怎样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哪些技巧。

扩展作文的层面,是指在探索写作规律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联系相类似的一系列作文题目,进行审题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扩展思维的层面,把握写作的规律性。

5、学生修改阶段

根据在评改课上同学们的意见和老师的总结,修改自己的作文。作文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回过头来非常理性地对自己的文章重新进行评价。在修改过程中,学生会吸纳评价课上优秀作文的优点,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文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改革实验的效果。

在四年多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讲科学,重实践,求实效,先后上了80多节校级研究课,3节区级观摩课,开了50多次研讨会,基本形成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2004年7月,袁洪智、程占梅撰写的《探索作文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文获大兴区第三届“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4年11发表在《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运用这套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2003年全国“春雷杯”作文竞赛中,我校初一年级于露同学获北京市第七名;2004年,我校孔妍同学获北京市“春雷杯”作文竞赛第一名。这项课题研究,也促进了我校“绿野文学社”的蓬勃发展。截止到目前,《绿野》校刊已先后收录我校学生优秀作文400多篇。《作文导报》、《中国校园文学之友》、《星雨报》先后转载我校学生作文20多篇,出版了《绿野撷英》一书,这本书共收录学生文章113篇。创建了“绿野作文网站”。

五、尚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时间排得太满,学生观察了解社会和自然的机会太少,缺少新鲜的第一手材料。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7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信息化时代,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 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近年来, 我校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 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 Internet接入校园, 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也就是说,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因而确定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实践的深化,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 学生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认为,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 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和“学习促进者”, 提倡合作学习及开放的课堂及学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建构主义要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把学科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并创设生动的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实验操作, 观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发现,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就能使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知识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渗透, 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 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 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 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发生创新变化, 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 基本构建起以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教育网, 并向其它学科领域扩展, 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 就是指整合要反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 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智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 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 就是指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5.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 就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 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 对教师来讲, 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

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平台, 在实践中, 每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 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同时, 计算机又为师生们构建了相互协作的实践平台。

7.针对性原则:使用信息技术, 要有选择性, 针对性。适度把握, 慎用勿滥。

8.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不能一统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 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有效媒体。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因此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现状和成果, 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 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 不断总结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撰写报告论文。

●●研究成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 图像清晰, 动态感强, 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进一步凸现智慧的生命存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 尊重不是见面时敷衍的微笑, 尊重更不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吹捧和奉承!尊重是对生命挫折的忧郁, 对健康个体的欣喜;尊重是信任, 是真诚, 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

1.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 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动态图像演示, 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 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 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功能, 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 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 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 (定点) 顺时针旋转, 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 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 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信息技术还能让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教学中, 通过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 完成判断、选择等题型时, 学生回答正确, 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 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 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 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 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 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 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促使自我激励, 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二)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教学方式

网络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 实现观念、目标、组织形式、作业形式等层面的开放, 实现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 观念的开放

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必定要求教师树立立体的教学观念, 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对全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的综合考察,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观念上进一步开放, 实现四个基本的转变: (1) 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3) 从单纯教师的方法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我校老师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 以网络为依托,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下,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遨游于“学一学”、“试一试”、“想一想”、“读一读”、“练一练”和“聊一聊”的学习过程中,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活跃又严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 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 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 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还是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 我校教师根据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互相协作,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 掌握规律, 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组织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 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 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 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 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圆的周长》一课, 根据实际情况, 老师可以设计以网络交互为主的较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整堂课上以导为主,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寻求知识,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锻炼多种能力, 并能利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学习、互相探究的能力与水平。整堂课在宽松有序, 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教学形式较为开放,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4. 作业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练习是以书本为中心, 学生不是板演就是做在作业本上, 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讨论对错, 一成不变, 学生厌之又烦, 不能够起到真正的练习效果。网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练习模式, 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练习, 提高练习的质量。同时, 由于有计算机帮助, 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 (帮助信息、正确与否的信息等) , 及时检测自己的作业成果, 信息的反馈比较及时, 加快了学生获得知识、检验知识接受程度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水平和质量。

(三) 拓展了自主的学习策略

1.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习得的自主学习方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 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例如教学《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中,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 从直观形象的场景引入, 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复习2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 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 巩固本单元的计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学习, 使学生们都溶合进角色之中, 学生在计算机上热切地、兴奋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2.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可见,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群体活动开展较少, 而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 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 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例如, 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 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 以巩固学习的内容, 解决学习的疑惑, 了解不同的观点, 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 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 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由于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 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由于这种学习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四) 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客观上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和追求所谓的学科知识系统, 能进入教育者视线并被编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事实, 还只能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 而计算机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生活再现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优势, 有效地弥补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缺憾。

1. 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 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 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 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 (如听觉、视觉) 进行学习, 加快教学速度, 不断巩固、深化新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平时可以利用电脑设计, 把有关新资料 (文字、图形、声音等) 制成课件, 在课上讲解, 填补教学不足;上课时还可自如操作鼠标或键盘, 显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画面, 并能个别重复, 放大或倒检演示;有时为了因材施教, 照顾不同教材或学生的需要, 可以配上大量相应有趣的练习, 加快节奏, 增大容量, 提高效率, 真正显示辅助教学的优势。如:《分数的意义》、《除法初步认识》、《乘法意义》以及几何图形认识、周长, 面积, 体积等课例, 如果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它使概念、法则、公式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讨, 研究难于理解的内容。对拓宽学习幅度, 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2. 虚拟现实——亲历过程

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 可以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再现于学生眼前, 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 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虚拟丰富的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时、分, 24时记时, 元角分等教学内容时,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 但往往是“知其然”, 而难以道其“所以然”, 教学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 可以再现生活实际。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 扫描进电脑, 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 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 教学时, 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8

“教学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把已有知识简单地介绍给学生,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向导。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充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构建,有利于塑造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智能水平与实践能力。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意义

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扭转这种局面的一剂良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对待新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意识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推广价值

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依据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决定,教师给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对于采取什么方式学习,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本课题的推广应用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陈旧模式,其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积极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探索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同时也意味着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运用,凭借这些知识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活动,使他们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锻炼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2.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与老师信息交流的同时,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易于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着本能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有共同的语言,他们之间能踊跃发言、大胆置疑、敢于想像,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其合作精神,产生一种同伴效应。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实施的过程及主要做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及研究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是2003年9月接手的初一年级学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1月)课题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04年3月——2004年7月)实验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课题验证总结阶段。

(二)具体做法

1.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实验老师所带的学科在历次统考中均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通过本课题研究所教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通过研究,摸索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4.通过研究,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5.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心得和论文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

七、对课题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贯彻启发式原则,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论,解决课堂教学统一施教,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考与学协调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得到真正实施。实践证明这一课题的探索是可行的,它确实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教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地位提升到主动学习的地位。这一课题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八、课题组织

黄强(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和论文的撰写。

吴道明(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胡学权(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

1.孙振辉.《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探索》

2.李玉香.《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究》

上一篇:文明吸烟下一篇:辅导员工作日志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