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精选8篇)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1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本来,初中体育纳入毕业生升学考试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促进学校体育开展的有效措施。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对端正教育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本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改善。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纳入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后,农村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困局,呈现出以下的不合理现状。
1.学校在教学管理和工作安排上存在偏颇,不重视初
一、初二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只注重初三毕业生的体育考试成绩,前松后紧,临急抱佛脚的“应试现象”非常严重。
2.学校在体育教学工作安排上不作衔接,体育教师随机变动,谁有空谁去教,不安排跟班教学。另外,初
一、初二体育教师的工作与教学奖励也不挂钩,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导致非毕业班体育老师工作丧失积极性,课堂教学流于“放羊式”。
3.学校担心学生初三毕业体育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学生到初三年级后就加大训练力度,进行强化训练。但由于初
一、初二教学不把关,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锻炼,基础差,这样一来,初三把关体育教师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出别人三年的效果,工作压力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针对现状,如何才能打破困局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找到出路?
一、加强领导,监管到位
各级教育部门要从育人的高度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给体育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领导与管理。想方设法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而不是走过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派懂专业、能力强、求上进的专家型人才抓中小学体育工作,把政策方针落实到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体育工作作为评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新课程标准实施,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校的工作目标制定考核、教学督导等各种评优评先挂钩,把评价校长成绩与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挂钩,克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工作绩效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甚至建立校长负责制,制定出正确的地方政策导向,保障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认识,正确导向
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地位 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如果体育教学被忽视将不能发挥体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对文化学科的学习不利,会造成恶性循环的局面。所以,学校不能搞应试教育,必须让学生从初
一、初二年级就要重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只有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才能通过体育考试,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辐度的提高。达到既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强化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持续发展。
三、落实小循环教学
以上一、二两点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但是,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而言,以上两点不容易在短期内实现,也不是靠体育教师本身的力量能够做到的。所以,对于广大农村初中一线体育教师而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走出困局,还必须另辟蹊径。基于自身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长期驻扎初三毕业班把关的亲身体验,笔者认为,落实小循环教学或许是最省事,最可能的解困出路。因为,由同一位教师从初一开始带班教学,直到初三毕业,负责到底,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个别教师长期留守初
一、初二教学,阻碍其专业成长与能力发展;还可以避免由于初
一、初二教师不负责任地“放羊式”教学,造成学生锻炼基础缺失,身体素质不高,人为加重初三把关教师的工作压力与难度的情况;而且,就算学校在教学管理和工作安排上存在偏颇、教学资源集中向毕业班倾斜,但该教师由于要从一而终,因而还是会积极地争取最后的胜利。所以,在大环境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小循环教学或者可以作为解困的权宜之计。
责任编辑龙建刚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2
一、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
(一) 重视度低, 师资力量不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部分学校只会在文化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在音乐教育上的投入却相当少。这也是由于学校方面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 造成他们对音乐教育投入上的忽视, 不仅仅是在硬件设备, 在教师的任用上也非常欠缺。而在这也必然会造成学校音乐教育上师资力量的不足, 最终音乐教育的效果也将惨不忍睹。
(二) 理念学习的片面化,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学校在文化课上的教育投入, 也给学生注入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 让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就可以, 音乐的学习算不得重要。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 学生对于音乐课堂会表现出一种兴趣缺缺的状态, 甚至会认为音乐课堂的存在是在占用文化课的学习实践, 让音乐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境地。
(三) 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造成教学效率地下
在农村的教育中,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会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 很多音乐教师实际上都是语数外教师半途转业, 或者是文化课教师兼职音乐教学。这样以来, 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其教学计划更不会有什么科学性的计划。即便文化课教学能够有一定的计划,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也只是墨守成规, 无法造就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的平台, 使得音乐教学的总体效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 教学资源的整合效果差, 学生音乐上升空间受限
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 在音乐的课堂中,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整合性效果, 让学生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但是, 在农村初中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方面上的工作非常不到位, 学生在音乐上的兴趣爱好和他们专业的发展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使得学生在音乐上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二、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出路
(一) 转变理念, 加强音乐教学重视
在传统的教育中,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多疑文化教授为主, 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之下, 学校方面应当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 与其他各个国家的音乐交流也在逐步的增强。为了保持我国音乐的竞争力, 也是为了让全世界认识到我国的音乐形式和内容, 我们必须重视音乐的教学。这既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也是满足我国对于音乐多样性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 音乐教学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并要将其放在与文化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 全面的理论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的理论教学, 大都处在片面化的教学当中。在这种片面性的理论教学中, 不仅会让学生走进音乐学习的一个误区, 同时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会大大的减弱。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从根源上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将全面而系统的音乐教授给学生。学生在客观上对音乐有了一个总括的认识之后, 其学习态度必然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之后, 教师在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音乐的学习。
(三)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 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然而, 在农村音乐教学中,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教师大都是兼任音乐教师, 很少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存在。这种现象无疑会使得音乐教师总体的专业水平不高, 也会造成学生后续的学习动力不足。为了转变这一现象, 学习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任用专门的音乐教师。学校在任用音乐的教学老师时, 必须保证其音乐的专业性, 这是保证学生音乐学习得到保证的前提基础。第二, 建立音乐知识的定期考核制度。定期的音乐专业知识考核, 既是保证教师从自身树立起音乐素养的保障, 也是保证教师的专业音乐知识始终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从而为学生的现代化音乐学习提供便利。第三, 组织定期的音乐学习。除了教师自主的音乐学习以外, 学校方面还应当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定期的音乐培训, 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 整合教育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
农村教学的音乐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这给音乐教学的开展带来诸多的障碍。但是, 这些教学资源若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依然能够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音乐需求。因此, 教师必须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对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 并要积极地为学生延伸音乐学习的机会。这样以来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学生的音乐水平上升空间也才能得到保证。另外, 教师还应当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 并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在自身感兴趣的形式中进入到音乐的学习, 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是一门艺术, 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 音乐的教学必须得到重视。要想提升音乐教学的水平, 就必须认清音乐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并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最终实现音乐教学的大发展。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 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教学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这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保障。但是, 在农村的音乐教学中, 却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音乐教学中的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黄臻.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成功 (教育版) , 2012 (22) :22-23.
[2]李先锋.试析农村地区音乐教学发展的现状[J].才智, 2014 (11) :37-38.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3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对于刚接触的初中学生来说,好像既有点熟悉又十分陌生。因此要想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必须强化实验教学。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对这一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已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现状与困境
多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发展滞后,人们观念落后,所以农村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大多有重理论而轻实验的思想,认为学生会做实验不如会做题,产生了“做不如讲,讲不如背”的观念,使得实验的开出率、效率都较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开放式实验、探究式实验都不能达到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部分学校还存在着本该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演变成老师而做演示实验,老师本该做的演示实验演变到不做实验。这种放弃实验教学的做法,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已经严重地偏离了人才培养方向。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象,就必须进行改革。要想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转变物理老师的观念是关键,因为农村物理教学的落后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虽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曾尝试着使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又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被迫放弃了。因此,要为社会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人才,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提高农村初中老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物理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接受新思想和新理论,以便指导实验教学实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在职教师定期举行培训或研讨活动,使得老师在培训或研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学习同行们的优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出路与措施
针对前面分析的农村学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所面临的现状与困难,提出了改革的关键与前提。笔者认为,要得到根本的突破,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增加了很多,但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下,许多学校渐渐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物理实验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多样的实验操作过程了解实验原理。笔者所在学校,由于班上安装了这种设备,而且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鼓励和考核,促使教师课堂使用,资源得到利用,效果逐渐显现。初三第一学期开始采用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仅仅一期的时间,在期末测试中每班的物理成绩平均提高了5分,在初三中考前的物理实验考试中有20名学生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2、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制物理实验器材,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因为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仅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做物理实验是不够的。因此,笔者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在班内成立了物理实验兴趣小组,实验室专门设置了开放日、开放时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搞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探究课堂上没有理解的现象、原理,使课堂得以延伸,从而弥补课堂的不足。如在声学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果冻盒和细线制作声传导装置;在重力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制作不倒翁,等等。在学生制作物理实验器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举办多媒体教学大赛。在笔者所在的中学,学校为提高教师们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情,在学校举办了物理实验多媒体教学大赛。一名物理老师制作的串、并联电路动画,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课上一展示,老师和学生都表示,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他们轻松地牢记电路图,真真明白和理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与区别,同时也为物理课堂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4、改变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的考核方式,增加物理实验操作的考查力度。在考核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时,不能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才能让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5、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思路。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教师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将实验相关知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非常少,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可以尝试将讲授、演示实验等方式转变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之外,要多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自主观察,验证课本上物理原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试验,大胆试验,做好学生实验的顾问,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拨,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在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其参与物理实验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因害怕损坏仪器设备而出现不敢参与的现象。此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以鼓励,告诉他们只要能够按照基本操作要求规范进行操作,一般是不会损坏实验仪器的。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即使发生了因操作不慎导致仪器损坏的现象,教师也不要责备学生,而是鼓励学生针对仪器损坏现象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除课本上的实验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课本上的原理引申到生活之中,巧妙选择生活中的各种用品作为实验器材,通过这些实验器材验证教材中的实验原理。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素质。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4
重庆市铜梁县东城中学 李德忠
中国语文网原创投稿
授权级别:A
投稿日期:20070112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低效,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这一现象一直困挠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中学生作文总体水平欠佳现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几个原因,之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力求创新,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化不利为有利,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作文 农村中学生 求实 创新 特色
笔者是一名从农村中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师,较清楚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了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作文水平的差异上。针对这一点,笔者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科学理论,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状况
在农村中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春游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甚至因为星期二有作文课有的语文教师就称之为黑色星期二。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农村中学生写作水平低的原因
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比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贫困生”等人的辛苦与艰难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
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的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跟他们的老师不无关系。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在上作文课时,他们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弄蒙了,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另外,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并且尽心尽力地去教完教好,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又很明显的关系。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防。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热情。
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呼吁多年,但总体的情况未见好转。这点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因为大部人把读书作为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因此,农村孩子特别希望考出好成绩。可是,语文特别是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是不可能像其它科目那样“立竿见影”的。因此作文最终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最大牺牲品。
三、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
1、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⑴ 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熟悉的不写”: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感到别扭、不可信,更何况别人呢?其实,并不是只有写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写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① 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②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③ 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稻、采茶或摘采柑桔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④ 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⑤ 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⑵ 在拥有了素材之后,应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像有的老师在作文中采取了“六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天气的时候,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写人物不准用“好”字等。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需大开脑筋了。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北风过后,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北风卷着雪花直往人脖子里钻。行走的人身穿绵大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就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⑶ 抒情要真挚: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2、教法力求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在短时间内或是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法上探求新路,力求创新,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⑴ 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写作文。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
⑵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再者是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等情况;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内容极其丰富,所蕴含的作家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⑶ 注意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猫画虎,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孔已己》这一课,在课文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一次出了咸亨酒店后,他的命运到底如何?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又如《20年后我们再相逢》要求学生想象20年后大家再走到一起时的情景。这时学生们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大草原上自由地、尽情地驰骋。他们在自身的成长变化写到家乡环境的变化,由家乡的变化写到自己正在发展的事业对家乡的贡献„„这样,我们就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⑷ 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① 鼓励,少给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② 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③ 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⑸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批改和讲评、挑剔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把写作视为畏途。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的写作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① 多看,多读,多感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这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营养,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卢梭幼年丧母,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在寒冷的夜晚父亲和他一起诵读文学名著,以至于成名以后的卢梭也难以忘怀这段岁月。我在班上还读过高尔基、海伦·凯勒、哥白尼等名人传记,发动学生掀起了读书热。每天读报时间或学习的间余我都会抽一些时间给学生朗读几段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很多学生购买了《读者》《美文》等优秀报刊,在班上争相传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电视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农村现在生活好了,看电视应该不是什么奢望,所以我们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怎样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新闻、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等节目既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前几天我曾提醒学生看东方时空节目,水均益对伊拉克境内世界文化遗产大佛被摧毁这一事件的评论,水均益那精彩的点评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谴责、愤懑、遗憾、无奈。电视节目主持人炉火纯青的语言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 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学生记忆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秀才写不出文章,痛苦万状。其妻见曰:“怎么比我生小孩还难?”对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学生写作文也往往就是肚里没货。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③ 师生交往,增进情感:
不少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⑹ 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用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把习作内容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写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还可以在作文命题上下工夫,如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这样学生不仅想写、乐写,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了习作内容,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生活。
⑺ 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总之,要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 【参考文献】
1、改萍 李守森主编 《教育教学文论汇篇》(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28页
2、王庆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第474页
3、曹欣欣 《利用批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第487页
4、付美芬 徐高堂《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作文的》 第479页
5、余启端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6、《中学语文教学》 1994年第八期第41页
7、周永松 《作文训练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 1994年第10期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5
【摘要】数学是各类中技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然而,目前各类中技学校在数学教学上均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成为当前每一个中技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技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提出了提高中技学校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中技教学;教学质量;问题;策略
一、中技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方面看,一方面学生生源质量差,学习基础薄弱。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随着数学内容难度的逐渐增大,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便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的想法,认为学不学数学对学习技术没有什么影响,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
2.从教学内容看,现在很多中技学校数学教材体系不够规范,与专业课的设置界限分明,甚至有些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普通高中使用的教材一样,教学内容较深,与专业课内容严重脱节,忽视了中技教育的职业特点,从而导致数学教学目的脱离了中技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教育功能。
3.从教学方法看,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往往以数学理论教学为主。数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的教学内容较难,然而中技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中技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听懂,一直采取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且偏重于理论教学,注重知识记忆,让学生背公式,记定理,然后生搬硬套的在数学习题中运用。整个数学教学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形成互动,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极易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思维懒惰,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从学校、教师方面看,中技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教学不够重视。因为学校重视技能教学,忽视文化课,对数学学科不重视,甚至故意减少数学课的.课时、压缩教学内容,使得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往往照本宣科,甚至有些教师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案,没有认真将教学内容与中技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特点结合起来,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行,导致了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直接影响了中技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二、提高中技学校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创新数学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忌一味的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地讲解,要考虑到中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有针对性的做一些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
第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学会创设教学情境,将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学习的探究活动中去,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自主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三,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中技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生的基础差异性也较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大锅饭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会使一部分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感觉学习进度太慢,而另一部分学生又觉得学习内容太难,跟不上教学速度。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数学教学陷入困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对同一专业的学生按照基础知识差异进行分班,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制定不同的课程学分和课程数量。
2.结合实际,增进数学教学实效。第一,合理确定数学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大多数中技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结合中技教育的特点,对这些学生要重点突出专业技能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而对于数学教学,只需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恰当合理的确定数学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重点讲解数学公式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运用方式、方法,突出数学教育的实用性,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数学教学内容要从实际生活和专业需要出发。中技数学的教学要求之一就是要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往往忽视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中技学校是注重实践的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中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不相符合,违背了中技学校的办学初衷。因此,中技学校的数学教育要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和专业需要联系起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篇6
中国“三农”问题的起源和演变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是紧密相关的,要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扩展视野,从更长远的历史时段进行溯源,联系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历程,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困境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一)农产品供给缺口大,粮食需求过于依赖进口.虽然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粮食生产供不应求的现状并未改变,粮食缺口有几千万吨。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较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在过去的十年中,“丰年缺粮”的现实也不可否认,只有2008年与2009年两年时间产稍大于需,剩下年份均是产不足需,且粮食供需缺口日益增大。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 易 逆 差 为491.9亿 美 元,同 比 扩 大44.2%,进口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4%。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农产品与食物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基础设施差,教育落后.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机会匮乏,造成农村失业人口向大城市聚集。集中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城市就业的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农村落后凋敝,出现过度城市化和平民窟问题。此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7.26%和3.87%。在我国8.5亿6岁及以上乡、镇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6.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1%。按照这种教育状况来看,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建设需求,更加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三)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速变缓.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72元增长到24565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5850元增加到16648元。若再考虑到城镇居民在养老、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性保障和各种补贴等,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更大。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不是帐面上的3∶1,而应该是5∶1,甚至可能达到6∶1,是我国建国以来的最高值,反观多数其他国家,其城乡收入之比仅为1.5∶1。而收入是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的集中体现,在物价尤其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工业日用消费品和教育医疗等费用日益增加的今天,农民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二、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政策原因.国家一方面从农业、农村和农民那里攫取了大量资金积累,另一方面却强制地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长期滞留农村,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规模经营困难。这要归因于我国长期实 行的工业 倾斜政策———优先发展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将实现国家工业化视为“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为了加速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中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是:从农业部门流出大量资本的同时,却没能带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最终演变成全社会的利益关系向工业、城市偏斜,而农村、农业、农民处于不利地位,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农业资本长期投入不足,农业再生产能力扩大受到限制。
(二)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陆续实行的一系列制度是促进城乡二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是户口制度。1958年,我国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以此为基础,出台了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二是社会福利制度。国家规定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各种劳保待遇,如公费医疗、休养、退休养老金制度直至丧葬、抚恤费等;三是产业结构。1978年以前,农村几乎没有工业,即使有也只是为农业服务的附属部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部门。正是上述的政策和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划分出明显的区别,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导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被扭曲。
(三)农民可支配的生产要素稀缺是“三农”问题的直接原因.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人均农业资源短缺存在着密切关系,农业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着农业经 营规模的 扩大、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阻碍中国农业现代化。首先,人均农业资源稀缺限制了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土地紧张、资源短缺,高土地生产率和低劳动生产率 的农业
发 展目标,使得农民增收困难。其次,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现状限制了农业商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只能采取小农耕作方式,无法积累资本发展农业商业化。最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情况限制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与资源不相匹配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十分困难。
三、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一)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一,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实现农民增产与增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能直接增加农业产出,使农业生产者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增加收入,而且将带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生产成本下降,使消费者直接或间接收益,并为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多可用资源,从而支持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当前农业发展应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工作重心,力求在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形成平衡。政府也要根据发展的新变化,及时从单纯注重土地生产率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优先提高农业生产率、兼顾土地生产率的农业发展模式上来。第二,积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传统农业突破土地限制的方法,就是要发展基于农业的科学,运用科学知识和工业投入,设计出更为集约的种植,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耕作制度。同时,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科研资源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针对农业新技术展开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中国人的食品结构正在经历由植物纤维为主向兼重动物脂肪及高蛋白的转变,粮食消费能力显著下降。这一变化使得农业生产要素向市场效益好、又能够在有限土地上密集利用劳动力和技术的农产品流动,引起种养业产出结构变化,从而扩展农业发展的广度。但是,在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农产品的质量随之降低,为此,我国必须在保护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利,培育新型农民.第一,提速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可以通过改
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设计使农村劳动力从农村顺利退出的机制。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建立起符合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人口退出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在新时期新阶段顺应城镇化提速的要求,改变旧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扫清体制障碍为城市化的提速铺路。第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利益问题、经济问题,但其根本问题还是农民的平等权利问题。要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农民协会,使政府职能由原来的直接管控部分转变为间接管理,让农民协会能够部分承担农民自治职能。同时,在制度上坚持将国家与农民协会分离开来,保持其民间性和自治性,使其能够独立处理事务,并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违背农民意愿,干 涉农民的 生产和经营。第三,加强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育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还有助于新农村建成向纵深推进。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农村教师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其次,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最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引导农民树立新型农民的文明观、创业致富的新生活观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等。
(三)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的重点.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农村现代化,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工作中应抓住四个重点:一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四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财政投资,不仅能改善农村地区的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优化农村公共投资的结构。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
论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篇7
一、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自1984年我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建立至今, 人们对私立高中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加深, 但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其存在和发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私立高中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对私立高中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私立高中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有价值的行为为大多数成员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活动的特性。[1]由此引出私立高中的公益性, 即个人或社会组织兴办教育为部分人提供教育服务、教育产品, 以及其产生的正面教育影响等特性。农村私立高中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首先, 推进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其次, 有助于实现地区教育机会平等, 进而促进高中阶段教育过程、结果的平等;再次, 满足地区更多学生的教育需求, 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后备人才;最后, 私立高中缓和了地区教育供求失衡的局面, 有利于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
2. 私立高中与公立高中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生源和市场两个方面。在农村, 公立高中师资雄厚, 教育资源相对较丰富, 因而就读的都是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却又渴望上学的学生, 私立高中是可行的选择。私立高中填补了地区公立高中容量以外的巨大教育市场空缺。特别是近年国家出台了禁止公立中学开设“高考复习班”的相关政策, 私立高中是地区高考失利的学生实现“大学梦”的唯一希望。此外, 私立高中的优秀学生也能弥补公立高中部分学生的“蜕变”, 为中学后教育提供稳定的优质生源。
3. 私立高中的发展是教育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私立高中作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元价值体系的产物, 其存在与发展是追求多元化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所形成的多样化的现代价值观, 教育是可以吸收和引进的。私立学校可以摆脱公立学校那种定型价值观和标准化教育的框框, 培养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此, 它是为形成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和谐的社会所必需的。”[2]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可以打破公立高中的“垄断”, 使高中阶段学校主体多元化, 实现教育的合理竞争、优势互补。
农村私立高中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毋庸置疑。然而, 现实中的农村私立高中却举步维艰。
二、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纵观我国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 问题仍相当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源质量较差
农村私立高中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 升学受挫无法进入公立高中学习, 被迫选择到私立高中求学的学生, 他们大多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此外, 随着大量人口向东部流动, “留守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大量出现, 农村私立学校便成了“托儿所”“教养所”。生源参差不齐以及“先天不足”, 在以分数、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今天, 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首先就输在起跑线上。
2. 资金相对贫乏
农村私立高中大多是私人或民间组织创办的, 少部分属于扶贫项目, 学校正常运作所需资金大多依靠收取学费、私人或组织提供。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 私立高中的收费标准只比公立高中略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但作为私营性质的学校却很难分到一杯羹。开办学校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教学和管理人员, 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农村私立高中的运作越加捉襟见肘。
3. 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曾在2011年“十一”期间访问过黔东地区一所私立高中, 在与该校教务主任的谈话中了解到, 该校几乎所有教师都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或三本院校, 其大学所学专业跟目前教学科目大多不对口, 很多教师处于“现学现卖”状态。农村私立高中在教师待遇、福利等方面存在不足, 因而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前来应聘教师的人员要么是无法进入其他行业的待业者, 要么就是把私立高中作为暂时需求, 为另谋高就做准备。总的看来, 农村私立高中师资不济现象比较严重。
4. 学校管理不善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化、合理化的管理。农村私立高中的管理面临众多难题, 如教学、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学校安全和校风建设等。“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大量存在, 加之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具有极强的叛逆心态, 私立学校被迫采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 但常常事倍功半。严格的训育制度也是农村私立高中常用的手段之一。私立高中一般都有自己的训育目的和原则, 但是把训育作为学校管理手段具有反民主和反自由的一面。[3]容易激发学生甚至是教师的抵触情绪, 给管理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5. 缺乏办学特色
私立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 在于它对教育市场的灵活反应, 以及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教育需求。“而目前一些民办高中在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管理方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已与公办高中趋同, 办学定位不准, 对教育市场的变化不适应, 同质化日益显著, 失去自己的特色, 使得一些民办高中成为公办高中的翻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一些民办高中为了生存失去了多样化办学的探索空间, 陷入了与公办学校同质竞争的困境。”[4]课程和办学目标趋同使民办高中的吸引力日趋下降。
6. 社会认同度不高
私立高中在农村被认可度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生源质量先天不足、资金短缺、师资薄弱、管理不善、特色不明显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私立高中的形象。办学质量、升学率是人们衡量教育绩效的永恒标准, 私立高中相对较低的升学率是其认同度低的重要原因。此外, 在农村人们长期形成的“官学优于私学”的思维定势使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私立中学, 无法真正认同私立高中的存在和发展。
三、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前景及出路
1. 我国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前景
(1) 农村私立高中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适龄少年进入高中学习。然而, 农村公立高中扩大的规模和速度, 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巨大需求。在农村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使得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巨大的买方市场得以形成, 加之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供求不平衡, 私立高中的发展是应然也是必然。此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在农村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态势。扩张的教育需求需要扩张的教育供给来满足, 农村教育消费的这种新形势必然会对公立高中的“垄断”提出挑战, 给私立高中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强调, 办学体制必须改革, 必须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 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鼓励社会各方面包括行业、企事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联合兴办教育, 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有了制度保障, 在教育供求失衡的农村, 私立高中发展将会有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2. 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出路探析
农村私立高中的存在和发展虽然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 但是如何发展却主要受制于其自身问题的解决程度。
(1) 开源节流, 解决资金问题。农村地区私立高中的经费主要来源为学杂费收入, 社会捐资、投资、集资, 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在目前条件下, 接收大规模无偿性捐助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学杂费成为学校运作资金的主要来源, 依靠学费办学, 以生养校。[5]在农村, 私立高中收费比公立高中高不了多少, 加之扶贫资助和政策补贴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运作资金的积累。因而开源节流、引进投资, 积累办学资本, 合理、高效利用学校资源, 减少浪费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2) 强化师资, 提高办学质量。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践行者, 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 关乎到学校的兴衰。农村私立高中由于条件相对较差, 在师资招聘过程中较之公立学校处于劣势。但是, 其自身与公立高中一样有不可否认的公益性, 因而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决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必须以学校教学和发展需要为基础, 以应聘者的教学能力为衡量标准, 从源头上净化教师队伍、保证师资质量。此外, 积极开展在职培训, 引进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是强化师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良策。
(3) 改善管理, 优化教学环境。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 以保证个体的社会化。”[6]农村私立高中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封闭式、军事化和以训育为主的管理模式, 代之以新型的师生关系。由于存在大量“留守学生”“问题学生”, 因而以爱为基础的师生关系和人性化学校管理尤为必要。“爱心是教育成功的根本点;诚心是教育成功的出发点;责任心是教育成功的必要因素;信心是教育成功的动力。”[7]农村私立高中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体现爱心、诚心、责任心和信心, 并以此为基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体现特色, 吸引优质生源。受应试教育影响, 农村私立高中与公立学校一样都陷入追求升学率的潮流之中。这种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办学目的使得私立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公立学校趋同, 师资力量薄弱等使私立高中的教学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处境。因此, 农村私立高中应该端正自己的办学思想, 找准办学方向, 根据当前教育个性化的需要, 开办与公立高中趋异的教育。例如, 开设以补习班为主、应届班为辅的补习学校;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教育。总之, 农村私立高中应尽量避开与公立学校比拼升学率、比拼文化课程教学的误区, 应设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按照市场教育需求彰显办学特色, 才能吸引优质生源。
(5) 政府引导, 社会予以支持。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并举, 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取向。农村地区人们要正确认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法性, 改变“谈私色变”的传统观念, 卸下“有色眼镜”正视地区私立高中取得的成绩。地方政府应正确看待私立高中在地方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对私立高中的办学目标予以积极引导, 强调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公益性;建立健全地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竞争机制, 打破公立高中“垄断”教育市场的局面, 为私立高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 社会应给农村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以更多关注, 积极投资教育事业, 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和全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卫安, 邬志辉.教育公益性概念的争议与统一[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9) .
[2]李守福.私立学校制度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 1994 (2) .
[3]周志刚.近代私立中学的学生管理论略[J].教育评论, 2011 (2) .
[4]万翼, 叶清.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背景下的民办普通高中发展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12) .
[5]孙艳霞.民办学校资金规范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6][苏]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9.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8
其实多年来,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银监会和央行为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金融已经实施了多次改革,但农村金融仍然问题重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存量不足。现在服务于农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等,但近几年来,由于利润导向,各银行在县以下的网点多数已撤并,农信社虽然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网点也在不断减少,全国农信社网点已从2004年的6.1万个减少为2007年的5.2万个。从总体上来看,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
其次,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由于农业银行收缩农村网点,减少了资金投放,邮政储蓄在2007年以前也是只存不贷,吸收的资金多半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有部分资金也以规避风险的名义投向大中型企业,致使农村资金外流形势严重。
再次,农村金融风险较高。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突出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较大。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自身经营风险外,在农村地区经营还面临比城市经营更高的系统性风险,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也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
那么怎样改变现状,又快又好地实现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目标呢?
首先要让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有利可图。贷款利率直接影响到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赢利水平。因此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实行更大范围的利率浮动,让农村金融机构用相对较高的利率覆盖高风险,从而得以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另外还应该给予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适当的税收优惠,目前,农信社享有营业税优惠政策,税率为3%,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为5%,为了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应将这一优惠政策普及到其他愿意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当中。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环境。
保证了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经营活动中能够获利后,金融机构就愿意到农村去,这时就要降低准入门槛,允许成本低廉、开展简单业务、能够维持微利的各类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已经存在多年、并有良好记录和当地群众口碑的各类小额贷款组织可适当优先考虑,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限制也应进一步放宽。这样,进入农村的机构种类和数量一多,就可以形成竞争,搞活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民贷款的成本。
各种性质的银行加入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之后,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还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如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分散和转移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要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 完善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经营环境。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加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互补合作,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贷款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诱导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从事这些具有较强政策性的金融业务。完备的金融体系,有助于农村健康金融生态的形成,实现农民与金融机构的双赢。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推荐阅读: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09-22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07-01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走出困境.doc07-05
农村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思考与策略10-05
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与思考00010-11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08-07
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08-15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8-30
王星勇--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07-22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