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精选6篇)
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篇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网络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一方面, 网络社会借助电脑高智能化、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速、便捷和时空压缩等优势, 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它又把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和人文环境, 引发了社会道德及个体道德行为、价值观念、伦理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在此种背景下,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同时, 也给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盛行在网络社会中, 由于因特网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 消除了时空距离, 形成了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打破了国家、地域的界限, 将全人类联结在一起, 为网络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 每个人都以无自然特征也无社会特征的“符号”存在, 也为道德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盛行提供了温床。在网络世界中, 没有一个绝对权威令绝大多数人信服, 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绝对的发言权, 但每个人又都有发言权。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所奉行的原则说话做事, 甚至可以不要任何原则。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似乎跃生到一个空前宽松的环境中。社会转型促生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倾向, 在网络社会中汇成了一股汹涌的潮流, 极有可能导致道德上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于是, 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社会中畅通无阻, 严重危害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健康发展。
责任意识的缺失网络社会的出现对现实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 网上社会秩序的混乱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现实社会, 原本就脆弱的思想道德约束力量在网络社会中更是无能为力, 而且网络社会根据自身特征滋生的价值理念与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激烈冲突, 使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信仰和信念无从立足。另外, 原先隐蔽于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社会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凸显出来, 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主要基于道德舆论、传统习惯的外在约束履行责任, 而网络社会则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状况。网络人对责任的履行主要基于无外在约束力量的道德自律精神的支撑。这样, 形成于现实社会中依靠外在约束力量的责任不但不能在网络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力量, 而且它在现实社会中的约束力也受到严重冲击。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威胁着网络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威胁力量还剧烈地波及到现实社会中, 对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网络犯罪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网络社会中责任意识缺失的突出表现是网络行为的为所欲为、不负责任。最严重表现就是网络犯罪, 如网络入侵, 散布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等程序犯罪, 网络偷窥、复制、更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犯罪, 网络诈骗、教唆、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 网络色情传播犯罪等五花八门的网络犯罪, 而且网络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和隐蔽, 让人防不胜防。如在一些公司里, 白领犯罪分子作案技巧高明, 能轻易地修改电子信息、合同条款等。以上所列举的种种网络犯罪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行为, 更是一种人的社会行为。可以说, 网络犯罪已不单纯是一个网络技术问题, 它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 危害着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转。
困境的超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既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一系列困境,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因此, 要超越困境、迎接挑战, 就要抓住网络技术带来的新机遇,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使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和手段上都能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而不断完善。
理念创新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或方式往往是灌输式或填鸭式教育,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极其脆弱, 以至于当前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 面对网络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此种危机, 我们首先必须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创新, 即把网络社会所注重和放大的科学、自由、开放、平等、民主等理念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由和开放是网络社会的灵魂, 网络社会的到来给人类最大的触动就是自由, 这种自由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身心的释放。同时, 网络社会空间是一种离散结构, 这里没有中心和界限, 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 是一个多维度的开放空间, 为人类的生存、交往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网络社会的特征创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内容创新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其自身的优势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从而带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然而, 这种发展又暴露出了它的另一面。人们在享受着网络社会带来的生活便捷的同时, 也在遭受着网络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烦恼, 它所引发的一系列不容乐观的社会问题不断地撞击着人类苦苦经营的生活秩序。特别是道德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网络社会中的盛行、网络犯罪的日益增多, 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因此, 迫切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精神融入到网络社会中, 从而使受教育者在网络社会中仍然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手段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较为单一, 而且时效性也比较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主要是课堂灌输式教育以及报纸、广播、书刊、公文等等。信息发布到受教育者接受的过程与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相比, 前者极为缓慢,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受到很大限制。同样地, 受教育者反馈信息的过程也遭遇到同样的“艰难过程”, 甚至受信息传递手段的限制, 受教育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无法与教育者实现互动, 从而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而网络完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弊端和局限性,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诸多手段。首先,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接受和传递信息。其次, 网络技术提供的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为丰富生动, 可以调动受教育的积极性。网络传播集文字、图画、色彩、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身, 充分调动了主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的积极性, 对主体能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使主体在娱乐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和教育。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利用网络的这一巨大优势创新教育手段。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创新的实践途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 它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也是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实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行为选择能力和改善社会风气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并随着人类道德实践的长期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 这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资源。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现实可行, 我们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创新教育方式, 把现实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众所周知, 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人同时也是现实的社会人, 每个网络人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表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 网络社会中的任何行为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现实社会。因此, 应当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创新教育方式, 把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以达到网络社会道德教育的目的。一般来说, 一个现实社会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并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 在网上一般也不会做出过激行为。因此, 加强现实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培养网络人的伦理责任意识和道德能力的现实基础。这就需要加大现实社会价值导向的力度, 加强对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人们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把我国的传统美德、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 我们就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培养起人们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 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保障。
在思想上培养受教育者在网络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如何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 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试想, 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他又有何根基在各种诱惑面前能够自我克制, 在各种冲突和选择面前做出正确的抉择?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特征使网络人在某种程度上和现实社会隔离,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人可以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 他在网络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现实社会对他的影响。因此, 要净化网络社会的道德环境, 维持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共同利益, 加强网络人的自律意识, 最根本的就是有坚定的道德信念, 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是一个人生存于世的精神支柱, 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在行为选择上提高受教育者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认知是主体意识的对象性认识和自我认识的统一, 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活动。道德认知通过对善、恶、正当、失当等范畴的把握, 对道德对象进行鉴别、评价、选择, 将对象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 来区分对象的价值属性和价值等级。因此, 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能力, 有助于受教育者真正把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首先, 应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感知能力。网络主体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 在网络主体需要和价值模式的制约下, 通过对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观察, 从而获得对各种道德现象的善与恶、正当与失当的感受、印象或知觉, 这就是道德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道德思维对对象进行理性思考和推理, 这样把道德主体带入第二个环节——道德思维。道德思维是对道德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是从道德感知到道德观念、从外在道德要求到内心信念的桥梁。第三个环节是道德直观, 即对事物属性与其本质认识之间“断路”的突然接通。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特征使这种道德直观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在网络社会中, 人们只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间接交往, 对网上道德现象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感受, 这就需要一定的道德直观来对网络社会道德现象做出道德判断和推理, 从而进行理智的抉择。第四个环节是道德智慧。一个具有道德智慧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和他人, 能够把握隐藏在纷繁复杂现象之下的道德必然性, 并能在各种利益诱惑和道德冲突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个具有道德智慧的人一旦进入网络社会, 在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磨难时, 不但不会随波逐流, 相反还能在这种道德磨难中表现出坚强的道德意志, 把道德逆境变成完善道德品格、提升道德境界的动力。
摘要:由于网络社会的自由、开放、隐匿性等特征, 给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困境和挑战, 如何超越困境和应对挑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网络社会自身的特质, 要超越困境, 就必须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
关键词: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超越
参考文献
[1]戴安.科伊尔.无重的世界——管理数字化经济的策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王书道.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J].理论与现代化, 2000, (6) :33-34.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篇2
读了《困境与超越》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兴庆区三小:叶兰琴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篇3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素质发展
一、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發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5.要认清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尽管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规模,但农村的艺术教育水平却往往落后于其他课程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远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一错而就的,应坚定长期目标,认清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让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好、更有成效。
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管部门和学校、学生、家长之间对艺术教育给与高度支持,加大对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才能迎来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莉.农村中小学如何面对现实开展艺术教育[J].美与时代,2007-02-15.
[2]陈丽敏.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15.
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篇4
一、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5.要认清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尽管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规模,但农村的艺术教育水平却往往落后于其他课程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远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一错而就的,应坚定长期目标,认清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让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好、更有成效。
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篇5
[关键词] 留守学生;教育困境;破解思路
[作者简介] 齐国斌,沭阳县南洋学校高中部教师、教育硕士
一、引言
农民工子女不能流入城市,只能留在原籍或由他人代养、寄养,这就形成了“留守学生”。由于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这些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部分留守学生经常惹事生非,甚至走上违法之路成为“问题少年”。“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体系的构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二、调查概况
调查目的:了解沭阳南洋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关注留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校管理层对留守学生实施有效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
调查对象:沭阳南洋学校初中部350名留守学生。
调查过程:由初中部政教主任于2010年1月18日下午利用班会课向初中部全体留守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350份,剔除废卷31份,获得有效问卷319份。
三、沭阳南洋学校留守学生状况调查分析
表1.留守学生“学习状况调查”调查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学习成绩优秀的留守学生仅占3.4%,比较好的也只占12.5%,而成绩一般化与成绩不好的比例加起来则高达84.1%,这说明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甚理想。在被调查的留守学生中高达93.1%认为自己学习不努力是其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其学习习惯差也正明了这一点。调查显示,课后经常复习功课的留守学生仅占28.5%,而偶尔复习、很少复习或根本就不复习的学生占了被调查留守学生的71.5%。这说明留守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态度上还是从学习习惯上都较差。
表2.留守学生与父母“电话联系频度”调查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有39.4%的留守学生家长对自己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比较关心,他们经常打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方面情况;而每周打一次电话问候孩子情况也占到了27.8%,仍然有高达三分之一以上的的家长明显对自己的自女关心爱护不够,很少打电话的占23.8%、一月打电话联系一次的也仅占8.7%,这些家长漠视了寄养在家中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同时也忽视他们自己本应承担的家庭责任。
表3. 对留守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情况调查统计(%)
表3调查表明,对留守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活上没人照顾,占30.7%;选择孤单、没人交流占27.9%,可是竟然只有6.2%留守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习上没有人指导。原以为这一数据要仅次于生活上没人照顾,可调查的结果却令人难以置信。还有什么因素对留守学生影响最大呢?在后来的对部分留守学生的座谈中,笔者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有数名学生反映,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难以照顾幼年成长中的自己,再加上自己成绩不好又考不上好重点高中,所以父母们坦然流露让他们辍学打工的意愿,因为和父母一起打工既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又能打工补贴家用。
表4.留守学生“性格特点”情况调查统计(%)
在对留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善交往与孤单寂寞的留守学生占被调查留守学生总数的近80%,这可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不善交往的人通常在情感上往往都会孤单寂寞,而感到孤单寂寞的人也是不善交往之人,孤单寂寞不善交往之人在性格的养成上往往存在缺陷。他们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不善合作,往往自行其是;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交往上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而且会唯我独尊,不能尊重别人的合理意见、个人主义太强等缺点,存在反社会等极端行为倾向。
表5.留守学生“在校行为表现”情况调查统计(%)
在对留守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调查时发现,有26.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学校行为举止做的很好,很优秀;认为自己做的很一般占被调查留守学生的一半以上,有55.8%之多;而自认为做的比别人差、甚至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成的占被调查留守学生的17.8%。该调查结果与表1的“学习状况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这充分证明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行为习惯是相辅相成的。调查同时显示学习成绩是制约留守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调查中还发现有的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品行不好”,如“不遵守规章制度”,“打架”、“逃课”、“顶撞老师”、“早恋”、“偷盗”“说谎”等,部分“留守学生”已经成为“问题少年”。
表6. 留守学生对“社会”看法的调查统计(%)
从表6的调查来看,赞成与否定这一项目的比例相当;而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却占到70.2%。大多数留守学生生长在农村学生,但对日新月异的祖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幸福安康的人民都不甚了解。
表7.留守学生对“学校管理”情况调查统计(%)
表7的调查结果应该引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有77.4%被调查的留守学生认为学校管卡太紧,想获得更多的属于自己时间,不想让在校的时间都被学校控制。如;毕业班的学生早上6:30必须到校,而中午12:20进班,晚上只给半小时的吃饭时间,学生连洗衣服的时间,晒被子都没有。由于学校过度管理竟然有28.8%学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主要缘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思想压力大造成的。
四、留守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留守学生是我国现阶段以城市为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的必然产物。城市的发展对于许多农民工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更优厚的福利待遇,更加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因此,随着城市经济向纵深发展,农民工保障措施的落实到位,城市必然继续吸引着大批后继农民工;而升学无望、过早辍学的部分留守学生便会随时随地地蜕变成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农民工主体便是当年在校学习成绩不佳且又不愿沉沦出去闯世界的农村中青年。虽然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回流,各地经济开发区都在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增进大项目的落实、增设用工岗位等,此举确实能解决部分农民工回流和间接解决留守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然而,如果农民工在本地的待遇偏低、福利没有保障,做工没有尊严,他们便会继续滞留在经济发达地区或盲目地从一座城市流动到另外一所城市,这样就永远存在留守学生问题。
2、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并未引起当地学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对于任何学校而言,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其矢志不移追求的目标,这一点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当学校把众多的资源、精力、财力、人力全部都投放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来的时候,学校能挤出在留守学生教育方面的时间可能也就微乎其微了;毕竟留守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有待提高、学习习惯有待养成、行为举止有待改善、心灵创伤有待抚慰。鉴于留守学生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很多班主任教师在访谈中认为在留守学生身上花较多精力不值得、不划算、没意义;他们还认为留守学生身上的缺点不是三年两年行成的;也不是任何学校、任何教师通过两三年的教育就能将其改变的。因此,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主观意识之中存在这种教育价值观,那么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3、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失是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然而,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得留守学生成为客观上的“孤儿”、“单亲孩子”,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缺少父母的教育指导导致留守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完整家庭教育就此而丧失。第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因其父母的功利性教育观而丧失。农村贫困文化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即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五、关于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1、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铺架农村留守学生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表4调查结果显示,不善交往与孤单寂寞的留守学生占被调查留守学生总数的近80%。他们在性格上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扭曲、暴戾,情绪失控时会出现极端的难以预料的行为。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家长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关键,是其他力量所不可替代的。他们外出务工前,应事先把孩子的生活与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并且学会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如利用QQ视频技术定期地与子女上网谈心聊天,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以及精神诉求,使孩子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以便及时纠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及错误想法。
2.、促进城市教育体制改革,方便农民工子弟进城上学。目前,国家“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在各地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允许部分农民工子女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公办学校不可能完全接受所有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这就导致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子女是在留在当地的家中,或寄宿在当地的寄宿制学校中,而目前农村的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的和寄宿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并扶持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力量办学来解决部分随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问题,当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这些以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监督与管理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3、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防止留守学生成为辍学生的源头。笔者在与部分留守学生的座谈中发现留守学生辍学倾向严重。那么,为什么留守学生会产生想辍学念头呢?传统观点认为家庭贫困是第一位的原因。但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得一项调查显示,教育质量低下是留守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教师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陈旧、学校生活单调、缺少吸引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留守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并最终辍学。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避免留守学生辍学的根本策略。低质量的教育导致的不只是学生的厌恶学校、厌恶学习,更是对知识的厌恶、对人类智慧的厌恶、对现代文明的厌恶。低质量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剥夺农村孩子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政府应化大力气整合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合理调配选拔优秀教师去农村中学任教;并增加乡村中学的基建乃至教学设备的投入,使每个片都有一所教学质量过硬、教学技术精湛、基本功扎实的教师队伍,把更多适龄学生吸引到校园去接受更好的教育,降低准辍学生或已辍学学生的比率,降低农村地区青少年学生的发案率。
4、建立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研究资料表明,我国 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困扰,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本调查表7也显示,希望“摆脱目前的痛苦世界”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28.8%,这一比例是相当大的。这说明目前留守学生的在心理上、精神上、思想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针对这一现实,学校要采取果断措施、多管齐下坚决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坚决梳理积聚在留守学生心灵深处灰色心理、遏制部分留守学生“轻生”这个苗头。为此,笔者认为学校首先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增添留守学生精神上的慰籍及生活上的乐趣,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第二,班主任教师以及课任老师要对留守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抚慰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第三,要完善留守学生寄宿制和生活老师陪护制度。中小学生(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应按照一定的比例给寄宿制的留守学生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照顾并指导饮食起居,同时担负起对学生的教养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1).
[2]胡咏梅,杜育红.中国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9,(7).
[3]吴霓.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设置标准的政策困境及解决措施[J].教育研究,2010,(1).
[4]桑锦龙,雷虹,郭志成.我国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入学问题初探[J].教育研究,2009,(7).
[5]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至关重要[J].教育研究,2008,(3).
[6]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6-03/2320830.shtml
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08-03
当前,国家为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抚优政策,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状况。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从升学率到普及率都实现了实质性提升,随之而来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及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为此,现阶段如何尊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特性,客观认识制约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天然病因,预测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并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从而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河池市作为“老、少、边、山、穷”的桂西北主要区域,由于受益于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其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小学教育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基础环节,小学阶段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其日后成长与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之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渐入佳境,一个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基本成型。然而,笔者经过走访、调研发现,教育的地区差异性仍然阴云笼罩,如广西西北部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上,语文教育模式存在约束性与滞后性,陷入了一种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困境。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出发,通过调查与分析对困境及出路做出相应探讨,以期对桂西北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跟随课题组成员走访了河池市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等6县的部分农村小学,与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问卷、听课等方式了解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中发现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为应试服务,注重单一的传授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相对落后,而地处桂西北的河池市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人们把读书考大学闯出去作为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在都安、大化等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县向来有“出生入死”的说法,意即只有外出才能谋生路,留在家乡则没有前途,这样的社会观念投射到基础教育领域,使得学校的应试氛围尤其浓重。在笔者走访的农村小学中,其教育宗旨都以成绩为目标,学校一味地追求成绩,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一些校长在介绍学校情况时,总是把每年因成绩优秀考入县重点初中的学生人数放在首位。家长方面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低于80分,家长就非常焦虑,有的还会打骂孩子。大多数家长表示,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读完初中就要外出打工。课题组成员在部分农村小学听语文课时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新知识或者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都会着重强调某个知识点是考试内容,有些教师甚至能说出某个知识点曾在哪次考试中出现。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基础知识训练,就是让学生识字,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采取传统的单一传授教学模式为主,注重对知识的讲解,讲究朗读、背诵、书写、记忆,很少与学生互动,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课有用,但毫无乐趣。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偏低,综合素质令人堪忧
笔者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偏低,语文学科知识较为贫乏,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严重匮乏。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虽然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据调查总数的90%以上,但绝大多数教师的学历与实际教学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另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年龄结构失衡、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较为严重,在岗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步入中年,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寥寥无几。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住在镇里或县城,家里距离乡下工作地点相对较远,他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而住在乡下的教师每天放学回家又要参加农务劳动,只有少量业余时间读书、看报,知识学习的严重匮乏阻碍了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例如,由于受到桂西北地区壮语方言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无法准确使用普通话授课。在教学汉语拼音时,碰到送气音、翘舌音及平舌音,教师自己都不能准确地发音,根本无法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规范的参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正常的生活交往。
(三)教学设施不完备,严重制约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将现代化先进技术引进课堂,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小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设备只有教学参考书、黑板、粉笔,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辅助手段,教学活动困守在“一本书、一支笔”的单调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小学设施落后、资源缺乏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上,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仅限于教材、少量练习册,此外没有其他的课外学习资料。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图书室,学生没有相关渠道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非常不利。另外,农村小学教室里的桌椅都较为陈旧,有些桌椅摇摇晃晃,桌面凹凸不平,学生读书和写字很容易受干扰。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室没有安装电灯、电风扇,碰上阴雨天或酷暑天,学生很难进行正常学习。落后的教学设施严重地阻碍了山区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制约小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是一个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综合施加影响,促使其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家长平日在家庭里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桂西北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实现有效联结,达不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由于地方经济发展落后,收入来源少,村里的壮劳力基本选择外出到广东、福建、江浙等地打工,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这使得农村小学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祖辈们由于年纪较大,加上平时要干农活、家务活,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文盲、半文盲,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孩子几乎没有接受家庭教育,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也阻碍了山区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受访的学生中,只有不到30%的学生表示父母曾给自己买过课外读物,有75%以上的学生表示父母或爷爷奶奶从来不检查自己的家庭作业。学校每个学期的开学和期末都有例行的家长会,但平时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交流很少,只有碰到孩子学习或纪律表现非常糟糕时,教师才会去家访,但是很难进行深入沟通,家长们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学校,想当然地认为既然送孩子上学,学校就有义务把孩子教好。
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破局之策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们可以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认知能力。针对桂西北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出现的困境,我们应该着眼于农村孩子的长远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寻求破局之策,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教学设备、优秀的语文教师、良好的教学模式,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农村小学语文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全面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素质教育的意涵以及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讲,小学生学习语文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培养阅读兴趣、道德情操、探究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结合的教法,改变“读课文—讲课文—写生字—做作业”这种单一的线性教学,不再把语文教学仅仅看成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的机械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和创造性,努力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将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热点新闻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利用田间地头、民间传说、生活故事等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大门,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热爱语文,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小学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学生产生的深刻作用,必须从加强师德修养、培养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出发,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持续的教学反思及研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等,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水平,弥补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对于管理者而言,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近十几年来,桂西北地区根据国家政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来促进城乡师资的交流,促进了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保证农村语文教师能够从中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高效的授课技巧,以丰富教学经验、增长教育见识、增进教学技能。同时,教育部门还应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为支教老师提供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促使小学语文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化,形成以年轻教师为主力的语文教师队伍,通过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吸引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年轻教师获得进修培训的机会。对于师资能力建设而言,农村小学还可以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努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地方政府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效改善当前农村小学落后的办学条件,尽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教室,并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通过实施补偿性原则使更多的政策、资源流向原本落后、缺乏物资的贫困地区,为处境不利的桂西北农村小学提供利益补偿,为学生提供起点公平的机会。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仪器和设施设备,真正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保障,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欠缺见识和视野,需要通过课外阅读,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来感知和认识世界。在加大教育投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尤其要重视农村小学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维护。学校管理者还应该广开思路,通过政府拨款、校友捐款、企业家捐款、社会募款、图书赠送、物品捐赠等方式建立起学校的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并落实专人维护,保证农村小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认识世界,在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建构高效、实用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活动,它通过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教育方针。基础教育是公民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而这一时期又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针对农村小学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农村学校单打独斗的实际,相关教育部门应当探讨建构一个高效、实用,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合作模式,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致力于建设和完善一个服务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扶助系统,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针对桂西北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众多的问题,各学校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反思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留守儿童教育干预方案。在形成方案的基础上,学校要充分利用父母回家探亲的机会,与父母就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问题进行深入沟通,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性建议,并要求父母提供反馈意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深刻影响,并坚定不移地促使这一重任从祖辈回归到父母身上。教师要与父母建立起高效、直接、实用的沟通方式,达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共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的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而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基,即使在农村艰苦落后的环境下也不能忽视。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真切关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及原因,并努力寻求对策,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地方高校面向山区农村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GZ139)
【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推荐阅读:
试谈农村民办小学教育现实困境与对策12-02
农村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09-11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09-22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11-06
我国农村融资困境与对策07-21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07-01
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07-07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08-2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08-24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教育》试题(考查)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