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精选12篇)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1
摘要:农村在全国占很大比例,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国家实施新课改几年来, 农村学生受益匪浅。同时存在不少问题, 新课改的要求与具体日常教学不能有机结合, 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将课堂交给学生”等理念与农村中学根本不符合,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败。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中学,日常教育
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普通初中课程改革相比, 这次课程改革的力度较大, 人们原来熟悉的一些课程内容、目标和实施方式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败。
一、农村课程改革的现状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生源丰富、设施落后、经济困难、师资紧缺、信息闭塞等现象, 给课改带来了很多困难。课程改提出的一些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都需要大量学习资源, 而农村学校在资源信息方面严重缺乏。虽然我校是镇上的中学, 但学校图书不上万册, 而且, 网络资源的收集非常有限, 学校实施仪器、制作多媒体的课件资源和设施、文体器材、师生生活设施都严重不足, 教师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教学手段还是基本的“三个一” (一本书、一支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担任过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 按照新课改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只是“引导者”,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努力创设情境, 如讲故事、演课本剧等。在初一语文上册《母亲》一文的教学中, 我用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导入;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 展示雪景图片导入正课,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课后提问起来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仍然不牢。“自主、合作、探究”没有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究其原因:
1.过多地使用外在动力, 徒劳无功。
农村中学生虽然接受了小学阶段六年的文化课教育, 但受到农村整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影响, 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不高, 农村部分家长认为学习的作用不大, 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都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放松, 造成学生知识的严重不足, 所以农村学生的文化底子远远不如城里学生, 这样仍然一味按照新课改要求教课, 就会时时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 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依据。但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社会是否认可教师也仅看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这样我们为了考试、为了考核、为了职称, 仅仅在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在教学上只能走“老路” (死记硬背) 。
2.过多地鼓励与赞扬, 适得其反。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改要求, 要用到“真不错、太棒了、很好、真聪明”等语, 当然这样是把学生个体的发展放在首位, 尽力培养学生的信心, 尽量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但过多地滥用鼓励和赞扬, 只会使学生盲目、麻木, 失去激励作用。
过多的讨论与交流流于形式。诚然, 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有利于学生接受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有效的小组讨论与交流必须经历“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口头表达”这样一个过程, 这就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在课堂上常见的是教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 学生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这样不加思考的讨论、交流非但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反而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厌倦情绪, 身边的一些教师不愿钻研教材, 上课“临渴挖井”, 多年重复教案, 勉强应付教学。这样, 教学质量肯定不高。
二、如何在农村学校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
虽然目前课改在农村学校教学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我们必须在困境中求发展。开展课程改革要基于“校本”理念, 从学校实际出发, 发掘学校的种种潜力, 将学校已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农村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也有许多优势, 教师不再死教教材, 可进行创造性劳动。将教育教学与农村实际生活和环境结合在一起, 让学校的活力得到彻底释放。
1.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农村学校较城里学校有很多优势。没有高楼大厦, 少有车辆穿梭。一出校门, 只要细心观察, 就会有无尽的可用于教学的素材, 语文课上, 教师多次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感受自然, 冬去春来, 教师通过春游、踏青等方式开办诗歌朗诵会和神话故事会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莲花山下, 山上有青烟寺, 周围是农家院落) 。学生表现异常活跃, 在平时的教学中, 结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 创设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鼓励他们深入生活, 贴近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农村学生成长中经历最多的是田间地头、乡村院落、五谷杂粮、六蓄牲畜。让他们把这些熟悉的, 甚至是特别亲切的、感兴趣的东西带进语文, 让这些东西走进学生的日记, 走进学生的作文, 既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此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 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这里的“挫折”并非是让学生承受失败, 而指我们应当适当给学生设难, 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挫折” (这时教师有必要适时给予鼓励与赞扬) , 从而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战胜“失败”, 获得成功体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2
牧护关镇黑龙口初级中学 闵 萌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成绩斐然,但是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大多数农村,音乐教育几近空白,学生们几近乐盲。这与科教兴国战略、素质教育要求相距甚远。眼下新课改正在深入开展之中,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这对乡村教师来说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我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材为纲而又不局限于教材,纲举目张,并注意充分调动自身资源,走出了一条农村音乐教学新路子。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改对乡村教师来说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实践中,教师应切合农村实际,以教材为纲而又不囿于教材;注意充分调动自身资源,努力探索农村音乐教学新路子。①本课题立足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法学法;彰显学校特色,寻找艺术课的突破口;借课改东风,更新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等这五个方面,努力开创乡村艺术教育教学新局面,给每个乡村孩子都插上一副音乐的翅膀。② 本课题研究着力突出学生在音乐课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③有助于构建音乐课教学模式新的具体操作步骤。本课题研究以小学生为切口,构建有利于小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的音乐课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目的论。充分发挥和开发音乐的多功能作用,通过音乐课的教育教学,努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自主型、实践型和创新型的综合型人才。
(2)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音乐课教学的相关理论。本课题试图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初步的理论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二、省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校及 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都在农村。然而农村教育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这将间接制约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确实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和认真探讨的问题。同时,我们应当
看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前景。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关注农村的音乐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促进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急需解决、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提着一个录音机就走进音乐课堂的做法,决不能依然满足于“音乐课,放放歌”就行了的老一套。教师要在备课、授课、课后评价各个环节上有所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课前备课时,要从音乐是一门需要学生来聆听、感悟、欣赏、参与的艺术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要充分依据新教材但又不能完全囿于新教材,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因人制宜,不宜过分拔高。要让学生做到能够“跳一跳,吃葡萄”,吸引学生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来参与,来创造。课堂授课时,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学习并充分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是一门不分国籍语言肤色、能够陶冶情操、有益身心成长的高雅艺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抛弃轻视教研课改的毛病,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中来,不断创新音乐教法学法,让自己的艺术教学之树常青。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对象、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研究 :农村音乐新课改需要新思想
虽说新课程的出台对于教育发展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但这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对于农村来说仍旧“换汤不换药”,比如新课程的培训方面乡镇一级的学校不重视音乐学科根本不派音乐教师参加培训,或者是每一次的培训都是敷衍了事派其他学科教师参加。学校注重应试教育, 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课, 这些科目好就可以考上高一级的学校, 而这些学生也被老师和领导成为栽培,宠爱的对象、受人青睐。而音乐、美术等学科却只能被认为是副课,音乐考试不考试也没有关系,没有专职教师谁都可以随随便便上课!
2、目标研究
从实践到理性探索音乐课不是其他课, 一支粉笔可以打天下, 因为它是声音的艺术, 所以必须要好的设备, 声音才会完美。因为有聆听才会有感受, 有感受才会有兴趣, 并且有兴趣才会去主动的去学习, 去创造。
3、策略研究
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以教材为纲而又不局限于教材,纲举目张,并注意充分调动自身资源,走出了一条农村音乐教学新路子。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重视特长生教学,以点促面,点面结合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法学法
3、彰显学校特色,寻找艺术课的突破口
4、借课改东风,更新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本校七八年级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寻找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过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2)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研究信息、研究资料。搜集、整理和运用省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新课改下农村音乐教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对“新课改下农村音乐教学”的目标作具体的描述,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3)采用问卷调查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各阶段的成果,掌握丰富的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达成目标:
(1)参加课题工作会议,了解研究计划及其基本精神。
(2)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3)搜集文献资料。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及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二阶段:2016年5月~2016年7月 达成目标:
(1)做好现有农村音乐课教学的现状问卷调查及统计。
(2)做好学校现有音乐课表的情况统计分析。
(3)启动研究,重点研究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做好记录,及时分析,定期参加课题观摩、交流、汇报,汇集同科目优秀教师教案。
(4)做好中期问卷调查及统计。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 达成目标:
(1)在原有基础上,重点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有效的促进课题的研究。
(2)做好后期问卷的调查及统计。
(3)汇集优秀同科目教师教案进行学习。
(4)接受学校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完成申报、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负责人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学校及社会评价效果良好。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一)研究设备:网络系统、学校音乐器材。
(二)参考资料
我们首先借助网络系统,在“中国教育网”、“中国学校音乐网”、“学校音乐网”等网页上检索资料;其次,我们查阅了《中国教育报》、《艺术报》、《教学与管理》、《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最新教学模式全书》等;再次,我们还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如下: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3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目发展不平衡
首先,尽管这几年师范类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对此给予了政策倾斜,在财力上大力支持,但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仍在大城市里扎堆。不能够在大城市落脚的,就会选择市级城市,次之则是县级学校,总之,能够到乡村任教的仍数少数。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农村学校的教师逐渐呈现老龄化态势。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从2000年之后,学校就没有进过新教师。这并非个例,本地区持续七八年都没有新上编的教师。有很多学校的教师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缺少新鲜血液的补充不仅使教师队伍缺少了活力和朝气,还使得学校缺少了最新的信息和新鲜的空气。一个团体,或者一个教学集体,必须不断地吸引进新的成员才能保持这个队伍的竞争力,才能使之充满活力。
其次,迫于升学压力和教师资源的紧缺,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小科目的发展。在若干年前,农村学校并不缺乏音乐和体育教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农村教育行列里活跃着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拥有良好师德的小三门教师,他们为农村培养出了为数众多的美术、体育和音乐人才。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升学压力日益紧张,人们急功近利之心日益高涨,文化科逐渐占领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很多学校逐渐压缩,并最终取消了小三门。新课改以来,人们重新提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始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重视起来。但因为过长时间内缺乏认识,最终导致了这三门学科教师的紧缺。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学校没有音乐和美术课,体育课也往往由文化课的教师担当。
要增加农村的师资力量,除了在政策上继续给予倾斜、财政上给予补贴外,解决的途径就是改革教师的聘用机制,使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当然,这需要有财政前提,就目前的教师收入来说,教师这一行业还缺少竞争力,可利用岗位的丰厚待遇吸引合适的人才。科目发展的不平衡并非个别学校造成的,也并非只有农村才有的“怪现状”,而是因为目前畸形的教育形式造成的,需要中国的教育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教师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相当数量的老教师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观念陈旧,方法比较单一。许多人抱残守缺,没有更新理念的思想动力。还有一部分比较年轻的教师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鲜的教学理念,但是,他们本身具有的专业水平和相对狭窄的教育视野限制了他们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所以,尽管他们在学,往往学的似是而非,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这个问题并非是农村教师独有的,很多城市教师也并不能领会新课改的核心内涵。
其次,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这并不是说农村教师不足够聪明,而是因为地区的偏远造成信息的闭塞。当初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没有新鲜信息的刺激和最新知识的补充下,很快被边缘化。多少年来,讲来讲去的还是那些知识,这是造成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的重要原因。农村的文化氛围相对来说要稀疏得多,既没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也没有具有专业水平的图书馆。农村教师接受新信息的重要途径几乎就是单位组织的培训。一般来说,大多数学校都会在假期进行比较集中的培训,但培训的结果并不好。讲课的教师往往是培训教师,他在接受的时候会发生偏差,等到讲出来又要偏差。即使所用的教材是最新的,也往往难以解读出最本质的精神。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多管齐下,不仅仅有培训,还应该形成常规的学习机制。还可以尝试和教育发达城市的学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加强沟通和交流,充分享受到那些学校的优厚资源。除此之外,最便利的方式就是为教师们订阅期刊,不仅订阅关于教育的,还应该订阅那些相关专业的学术类期刊。只订阅教育类的,就很难看到更深入和专业的分析,难以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学术动态。
三、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大部分被闲置
尽管在之前的普九检查中,每个学校的硬件都做了相应的添补和修缮工作,而且几乎没有检查不过的学校。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所谓的检查不过是上级政府的一种督促行为。事实上,这确实为广大农村学校带来了福祉,使农村学校有了自己的图书馆、电教馆、卫星教学系统等。但是,违背了检查初衷的是,这些硬件设施被广泛的闲置着。图书馆多少年还是那些书,许多学校一年开不了几次门;电教室几乎成了网吧,能够充分利用电教室来上课的教师非常少;虽然也有卫星、电视,但是教师们听课的时候少,闲置的时候多。
课改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新忧 篇4
多年来, 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 管理者意识落后, 师资队伍缺乏, 理论水平较低, 教学设备简陋, 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
1. 师资队伍紧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 据调查, 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 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 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 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 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 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 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理论水平低, 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 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 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 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 重视程度不够, 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 认为可上可不上。
4. 教学设备简陋, 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 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 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 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 专门音乐教室20间, 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 高度重视, 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 决不能可有可无, 等闲视之。”近年来, 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
2. 增加投人, 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 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 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 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 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3. 加强师训工作, 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 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加强师训工作, 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 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
4. 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 其课堂内容枯燥, 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开阔音乐视野, 发展音乐才能, 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 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应重视培养音乐师资队伍, 改善办学条件, 以努力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在音乐教学中, 应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音乐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艺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 2000, 3
农村小学课改推进工作的思考大全 篇5
课改以来,我校课改管理工作及一线教师作了许多尝试,确定了自学——研学——导学——活学——测学五环节模式进行教学。我校坚持学用结合,用改并行的原则加以运用,存在了许多问题或不妥:如教师参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中文本被支解;读写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较差;与学生思维有脱离;老师使用中觉得较为吃力,课堂生成较差。于是,学校科研课改工作应该针对课改中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科研机构的设立
一是科研机构的设立本着学校校长直接参与的原则,杜绝在课改推进中管理中不和谐的因素;二是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存在分工写教案的现象,不再设立年级教研组,采用学科教研组加年级同学科备课组的方式代替原有年级教研组的方式。
下图为我校语文学科科研机构的设立及中心任务确定
全体教师
各年级备课组长
业务学习集中评课
学案编撰 一周一公开课 集体备课 自主活动
校长 科研主任
备课 听课 上课 反思
模式构建
专题研讨
集体反思
模式构建及学案编撰为核心内容,专题研讨、集体反思、一周一公开课、集中评课、集体备课等均是为模式构建及学案编撰推动服务的,达到诊断模式、学案中的不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此管理体系的重点则是备课组,备课组最为主要的是学案编撰及发现问题后的修订,即教师只紧密围绕上课、备课而搞科研常规工作。<莲山~课件 >作为教科室层面则围绕教师的备课、上课开展助推工作。如模式构建的解读、小组成型评价、行政示范课、教师入门课、展示课等。
(二)对原有课堂模式的修定
1、理念: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检测过关
2、学习模式框架
[学习模式] [载体学案]
自学 检查
组内交流
展示 班内交流 核心探讨交流的问题
教师引导
测学习题
后进生过关辅导
(人人过关)
本模式的提出,缘于已有学学习模式,结合一线教师的建议对原有学习模式作了简减或侧重点作了调整。
(三)本学习模式必须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
(1)学案制定中必须有明确、较为单一的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较细,如语文中,涉及到的句子训练,细化到哪一类的句子训练,做到心中有底,或用哪一句话来进行句子训练都应考虑到。数学中更应细化到某一类题型上。
单一:一节课的目标不能太多、太杂,造成难以实现。
(2)必须有明确的自学要求
每一类课型均应有明确切便于操作的自学要求,学生必须熟知并能独立完成,教师要建立激励机制,让每一位学生能自学并自觉完成自学任务。<莲山~课件 >自学可放在课内进行,并逐步放到课外自主进行。
(3)必须培养好小组。
(4)结合考试题型、目标,精心设计好测学内容。
(5)自学—展示—测学,谁为根本的问题。
往次外出学习中,只看到了学生自学后的展示环节,而测学过关则只有猜了,展示环节必须有听说读写为基本点的训练。我认为,应该是测学为根本,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以人人过关为原则,推行课时测学,课题测学,单元测学,专题知识点测学,从而达到人人过关的目标,其中课时测学或日测为基本点。
(6)抓好测学后的后进生辅导。
必须督促落实好自学,必须掌握课时教学中基本的知识,必须有纠错本,必须搞个别有针对性辅导。倡议语数教师共同进行后进生个别过关辅导。
(7)对于展示环节,如核心问题小组讨论有困难,教师必须直接进入小组内引导学习。
(8)集体备课中,备课组长必须组织组内老师明确出每一课题的核心探讨问题,并在教师自主备课的基础上对每一课题进行研讨。
(四)自主活动中必须推行一周一公开课。
推行备课组一周一公开课,诊断学习模式、学案、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于集中研讨时提出商讨,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则集中到学科教研组通过专题培训、业务学习等方式解决,并返回备课组中形成小专题探讨。
(五)本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常规活动。
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再次备课——上课——后进生辅导——反思——调整学习模式或学案
(七)以课改工作为中心内容开展学校各部门工作。
本学习模式下,学校教导、德育、后勤工作必须围绕课改工作而调整本部门的工作,科研处则应该对所有考核制度作出调整,以推动课改工作。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农村课改;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鄂西北山区,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学校总数占全县学校总数的85%,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与否,决定着全县课程改革的成败。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进入第七年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学校问题甚多,大多数问题又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细胞”——课堂教学反映出来。
一、鄂西北山区农村课堂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的改革。课改所建构的课程愿景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地实验,不断地探索、创新。由于农村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对新理念的模糊认识,客观上给新课改向前推进带来了一些阻力。
农村教师的课堂上,面对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没有形成差异。一堂课齐步走,课堂甚至成了牺牲个性张扬的空间。教师的教法呆板,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问题,也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问题产生的归因分析
农村条件差,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给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带来了不少困难。农村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不健全,30%的学校只有一间图书保管室,根本没有阅览室,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获取知识的空间。实验室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音体美、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施不健全,一所学校仅一个远程教育教室,一台电脑,并且还是2005年配置的,现在基本不能正常使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特长的发展。
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大多较差,很多学生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学习资料有限。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学生又比较多,学习起点低,加上农村信息较为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窄,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投入,一是从财力上加大投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解决经费缺乏的问题,不断增加学校内部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丰富师生教学资料,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从人力上加大投入,对于教师缺编的中小学校,及时足额地补充相应的学科教师及其人员,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人力环境。三是加强农村学前教育投入,调动学校、社会、家庭等一切有利因素,确保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真正有所依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幼儿园。
2.建立相應的督导查制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度
农村学校占全县学校的绝大多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没有决策层的推动,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是不会被自然接受和有效执行的。因此,农村学校课改工作更需要县政府及县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在经费上给予实质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还要设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估、问责制度,保证政策执行力度。
3.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学校必须摈弃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再让音体美等常识学科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青少年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彻底改变现时农村中小学所实行的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制度。还要多向浙江、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尽快建立可操作性强且有利永续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
农村课改任重道远,实践催人思考,催人奋进。问题不容回避,也不需回避,只要大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分析研究,对症下药,总能找到解决课改课堂问题的良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和思考是通向农村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农村教师也只有扬“科学发展观”之旗,奔优质基础教育之标,拿起教学研究的武器,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才能确保农村课改这片广袤的土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参考文献:
熊顺华.熊顺华教研文集[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9-01.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7
一、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观念落后, 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我国虽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对农村小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入。部分学校始终无法跳出“升学率怪圈”。对于小学的音乐教学来说, 小学音乐始终以一个“副科”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与教师面前, “砍掉”音乐课的呼声时有耳闻;并且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 存在着非音乐专业老师代课的现象, 可见农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 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观念, 是造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总之,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政府、学校, 还是家长都对小学音乐教育都“心存偏见”, 致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谈化;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缺乏有效培训
当前,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仍是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 他们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岗位,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这些民办教师多没有受过专业化音乐教育, 多是出于兴趣、爱好, 通过长时间的坚持, 使自己在音乐方面有了一技之长, 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 对于音乐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可谓是无从谈起, 如:钢琴不会谈。对于好不容易配备齐全的教学设施, 因为教师个人技能问题, 却闲置不用, 成了学校的硬件摆设。如果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历史遗留问题, 那么不能对音乐教师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 则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失职。不能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 只能会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学校教学水平越来越落后。因此, 急需重视与加强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三) 小学音乐教学设施落后, 不能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在当前众多农村中小学中, 音乐教育的设施可谓是极其落后, 缺乏专用的音乐教室, 甚至连音乐教学书籍、挂图等教具都严重缺乏, 更不用说专业化的琴房。对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最常见的音乐教育设施就得属于破旧的风琴了, 至于其他音乐教育辅助工具则很少有。因此, 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 分不清竹笛和箫的区别, 对于音乐教材中提到西洋乐器更不知为何物。在农村小学生的概念里, 只要能发音的器乐都是“琴”;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设施的严重缺乏, 导致有效的音乐教学不能开展, 进一步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 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已能够正常开设小学音乐教育课, 但却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 将音乐教育课开设成“唱歌课”, 甚至“流行歌曲课”。这些现象的存在, 说明了一方面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缺乏, 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师以流行歌曲应付了事。另外,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音乐教材与小学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开展教学。加之, 小学音乐教学资料缺乏, 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 转变教育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音乐教育的现状, 需要我们彻底抛弃旧的教育观念。首先,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 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开展与新课程改革标准结合起来, 严格执行《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其次, 需要农村小学的直接管理者--小学校长们摒弃“主课”与“副课”的旧思想, 确立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同等重要性。再次,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们要有敬业精神, 切实提高师德素养, 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 真正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 加强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一方面, 要想方设法地吸引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当前, 我国众多高校都已经设立并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 每年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音乐专业毕业生, 通过为他们提供发挥专业特长与聪明才智的舞台, 相信会有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走进农村小学。另一方面, 要彻底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 就需要不断地扩大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招生数量以及师资力量, 动员优秀毕业生后到农村工作和发展。农村学校也可亲临各大音乐院校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工作。同时, 还可以到音乐院校聘请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开展教师培训, 切实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 加大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 可以说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力, 而音乐教学设施条件如何、音乐教师素质高低又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多年的今天, 我国成功解决了中小学的危房问题, 中小学教师工资也获得了有力保证, 因此, 我国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中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如:修建专业化的音乐教室, 配备钢琴、电子琴等音像器材以及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设备等;还可以通过在图书馆、资料室中增加相关音乐教学书籍、杂志以及音像资料等, 供小学音乐教师们自学和研究使用。
(四) 配合新课改,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满足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要求, 需要我们对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积极的改革。首先, 要注重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如:在上课前可以选择性的给学生播放学生爱唱爱听的歌曲, 将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与这些歌曲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其次, 积极改革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本地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民间的音乐教育资源, 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如:在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 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
总之, 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全力配合下, 相信新课程改革会实施的更加顺利,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水平会获得跨越式的提升, 学生也会在“音乐”熏陶下更加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贤忠, 刘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8, (07) .
[2]彭琰.对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 (01) .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8
关键词:农村教育资源,新课改,优化
目前正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这对学校现有的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一直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学校, 将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因而, 如何立足于农村, 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 因地制宜, 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是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问题
1.1“硬件”配置不均衡
近年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 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在进一步加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实行分级式的办学制度, 即实行“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办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经费分别由县、镇、乡和村支付。这样, 各县的教育投入主要流向了各自管辖的高中, 而很少顾及农村基础教育。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 教育资源配置的畸形化, 导致城市教育基本达到现代化, 而农村中小学仍是一个教师一本书, 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堂课, 先进的教育手段、实施、器材无从谈起。
1.2“软件”配置不均衡
1.2.1 师资配置力量薄弱
首先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当前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中, 教师跨专业和跨学科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教师任教学科并非其所学专业, 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而农村学校的教师常年固守在乡村学校, 难以呼吸到外面的春风, 文化程度、教学水平、教学技能越来越低。
其次, 新教材部分教师难以驾驭。有一部分教师教学效果差, 对于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和适应力也比较弱, 难以驾驭。有的学科教材难度大, 有的学科教材中的题目如“脑筋急转弯”一样灵活, 有的学科活动类题目设计较多, 给师生教学造成困难, 难以处理。
再次, 在教师管理方面, 大部分地区对教师的管理十分严格, 教师除了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之外, 还要按要求完成大量的其他应付检查的活动资料。由于长时间的岗位工作, 使身心疲惫的教师没有精力去探讨新课改。
1.2.2 管理水平上的不足
在学校管理水平上, 很多农村学校或偏远山区的学校领导者较少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以致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落后, 影响学校的良性发展。
1.2.3 校园文化环境上的缺失
在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方面, 农村中小学拥有的可供师生阅读的图书资料非常有限, 可供师生活动的文体器材数量很少, 更缺乏远程教育设施接受外面的新思想、新观念, 很难营造一种与时俱进的、活跃的校园文化。
2. 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
2.1 树立公平性原则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首要原则
对公平的追求是基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落实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把公平性原则放到首要位置。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不断增加的同时, 新增教育经费应重点用于农村教育, 公共财政支撑农村基础教育的框架应逐步形成。
2.2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2.2.1 鼓励在职进修, 逐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农村中学要吸引外来人才比较困难, 所以提高本校教师的素质的有效办法是鼓励在职人员积极参加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是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培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2.2.2 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编排体系, 较好地驾驭教材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教师可以从身边的实例人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既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 又符合课改精神, 还能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2.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同学合作交流, 探索学习,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和知识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3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因地制宜, 扬长补弱
农村中学虽然实验设施设备落后于城市。却有一些城区无法比拟的资源。如能因地制宜, 发动学生, 自己动手, 创造条件, 完全可以变弱势为优势, 保障一些课程的顺利开展。如关于生物学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 一方面可通过发动学生到野外采集,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或课余时间创建自己的生物园, 让生物园为生物学实验课提供材料。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经费问题, 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吴济清.把握教育发展走势,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J].教育财会研究.2000, 1:51-52.
[2]郑宏波.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 6:10-12.
[3]黄正新.别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J].青年教师.2005, 4:54.
[4]许丽英, 袁桂林.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优化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 6:57-62.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9
一、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
通过对新课改的研究发现, 新课改中的理念与实施方针等均普遍存在城市化的趋势, 在当代经济、信息开放的环境下, 农村教育被置于了边缘的位置, 边缘即非主要的意思, 而究其发展水平而言, 我们可以理解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落后与它的受重视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
1. 新课改中课程改革的城市化
本次新课改是在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以及科技化的大环境下制定的, 而整体的理念忽略了重要的问题, 即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 若农村的教育落后, 那么全民教育发展将是空谈。在此次课改的板块中, 研究性课题、新课程研发、信息技术课程调整、专家教育引领等, 均不适合在农村的基层学校实施。
2. 新课改的政策忽视农村教育现状
在这次的新课改中, 教学方针为弥补以往的盲从性, 制定了先进行实验、后实施推广的路线, 但是实施的试验点中, 只有16%的试点设在县城区域, 而真正的农村基层却几乎没有, 这与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等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课改在农村基层的应用是有困难的。
3. 与农村实际情况关联的教学内容少
教材作为教育体系的载体, 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而编写教材的多为发达省市的专家, 他们不熟悉农村的实际情况, 导致教材中没有与农村有关的教学素材, 对农村教育新课改的实施造成了影响。而新课改中的信息化调整、社区化的服务与利用社会资源等在农村均无法实现。
二、农村教育边缘化现状
新课改的实施是一项涉及较广的社会工作, 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如课程的制订、管理、新教材的制订、试验点选定、师资训练等。在现阶段, 农村基层的教育水平还未达到“双基”的水平, 在此条件下要求在以上方面开展实施是不现实的, 最终只会加大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距离。
1. 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 质量不高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变动较大, 人才的流动以发达城市为主, 极少有人愿意在农村任教。而新课改中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严格, 这与农村教师现状有鲜明的反差。据调查显示, 我国的乡村教师有近50万人, 而能胜任新课改的教师仅有20%。
2. 农村教育思想的落后
由于信息以及经济的制约, 农村的教育思想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这也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农村教育的重点还在关注学生的分数、排名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思想还没有形成, 这也是导致农村教育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对农村学生的教育中, 教育学生好好学习, 离开农村的思想是一直未改变的, 也导致了农村培养的人才均离开了农村的问题, 也是农村越来越落后的原因。
三、改善农村教育边缘化的方法
农村教育的现状虽然难以在课程改革中改善, 但是不能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 必须积极配合新课改的发展, 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所以, 应该积极对待新课改的各种思想, 加强农村教育在改革中的实施力度。
1. 建立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机制
为了更快地开展农村教育的改革, 缩短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 促进我国教育素质的整体发展, 应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机制, 大力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包括资金的支持、教育的监督管理以及实施评估等。
2. 农村教师培训的改革
原来的农村教育体制中, 教师的培训资金到最后会落到教师个人身上, 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降低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教学质量。为解决新课改中对教师的培训问题,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必须对原有的农村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改革, 在保证培训质量、降低培训费用、解决工学问题的基础上, 国家应在培训教师的资金上给予支持, 并且尽快建设农村的网络设施等, 实现农村教育的信息化, 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增强农村支教方面的力度
国家应对农村支教问题进行政策上的扶持, 通过支教教师, 提高农村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 或者可以挑选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资助, 培养农村的高素质教师, 扩大师资力量。
完善农村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 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成果、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等为最终目的。为缩短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发展做足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韩美竹, 赵晓云.山西省城乡初中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20) .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10
1 创新备课方式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要求每位教师从新理念出发, 认真备课, 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案。反思传统的备课方式, 缺乏实效:多数教师机械抄写教案, 应付检查;教研组不能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该校在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对传统备课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注重实效备课, 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对教材的集体研讨、自主课堂流程的设计、学情的调研、学生互动方式的预置、导学策略的改进、教学的反思上, 注重体现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提高备课质量。
农村教师的整体层次不高, 但毕竟有业务能力稍胜一筹的。郑母初中在摸索过程中, 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先准备教案, 然后拿出来经由集体讨论, 再由专人负责编制成学案, 发给学生当做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材料。此举既能促进所在备课组乃至教研组备课质量的提高, 又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少做笔记。
“学案”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 集体研讨, 优化学案, 师生共用”。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学案”草稿拿出;组长初审后提前两天发给全体组员, 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后交学科主任审定后印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至学生, 第二天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 教师在“学案”上填写“课后记”, 学生填写“学后记”, 已备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再完善。“学案”不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 而是将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课堂上教师在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学案”、上课前抽批部分“学案”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同时, 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这样“课内损失课外补”没了时间和空间。教师“穿新鞋”没法走老路就得改变思路, 就得研究如何在课内做文章;给学生松了绑, 许多课外活动也得以全面开展起来。
具体备课要求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1 以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本
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人性化,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体现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学案的设计重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重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提高课堂效率。
1.2 环节科学合理
学案的设计形式可多样, 环节重点突出三个:一是教学目标、知识点、重难点、迁移点;二是提出重点问题、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三是应对措施 (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环节、多元化、分层化次的作业设计等) 。
1.3 教案学案合二为一, 先周备课
根据教学进度, 同年级学科组长将备课任务先周分配到备课教师, 备课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自扮学生认真学教材, 体现自主互助学习, 从而弄清哪些问题学生能自主完成, 哪些问题需小组合作解决, 哪些问题需教师指导和帮助。教、学案要将“三讲三不讲”落到实处, 以设计出更有效、生动的教学方案。
1.4 集体研讨学案
同科教师每周至少一课时共同研讨主备教师的学案, 或集体质疑, 主备教师解答;或由主备教师提问, 其余教师出谋划策, 以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不断丰富学案的内涵、提高学案质量。
1.5 二次优化学案
经过集体研讨, 备课教师根据修改方案进行二次备课, 使教案 (学案) 达到最优化后打印分发到各任课教师。各使用教师还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如环节的调整、学困生的照顾、教学情境的再创设等。
1.6 教后反思
上完课后, 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后反思,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纠偏, 共同提高。
1.7 集体备课的考核办法
学校把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的改革确定为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突破点之一, 以同年级同科为考核单位纳入教师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备课计划、备课分工明细表、学案质量、教学反思与修改情况、学案的实效价值等。如教、学案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等。
备课方式的改革还时间给教师, 还活力给课堂, 还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 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创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一般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①依据学案, 自主预习;②小组交流, 合作探讨;③质释疑释, 教师导学;④自主展示, 目标落实;⑤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每个环节完成如下要求:
2.1 依据学案, 自主预习
依据学案预设的问题情景, 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自悟自结, 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圈点记录, 为下一环节的交流探讨准备问题材料。
2.2 小组交流, 合作探讨
学生将第一环节圈点记录的材料交由小组合作探讨, 先“一对一”交流, 再“二二”交流探讨, 对仍然有疑问和未解决的问题由整个小组或全班讨论。
2.3 质释疑释, 教师导学
对上一环节全班讨论的问题各小组总结消化, 有异议、有价值、难理解的问题提交教师, 由老师作指导和讲解, 启发学生思考、学会分析。
2.4 自主展示, 目标落实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完成学案预习提示的问题和再生的问题后, 紧扣目标和重点, 学生分工展示, 达标训练, 由其他学生分别评价或集体评价展示效果。
2.5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课堂结束前5分钟, 独立完成教师预设在学案上的检测题, 组内或组间交流、点评、打分, 然后反馈给学生本人, 由学生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当然, 学校并不要求所有学科千篇一律采用相同的模式, 他们根据各学科特点, 灵活运用和创新, 比如英语新授课又分为“读写课”和“听说课”, 数学又分为“概念预习课”和“习题巩固课”等。
复习课是指在章节体系内容完成后, 利用二节课时间完成章节或单元内容的复习。第一节课由学生自主复习、小组合作交流, 对该章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组内学员相互检查提问, 评价释疑。另一节课由各小组的正副组长任选一两个组进行交叉交流、检查, 或由值日组长、教师进行抽号问答, 设问题抢答。
讲评课是指年级学科单元质量检测的讲评。教师阅完检测卷后给各学习小组进行综合评价, 将检测卷发放给各小组学员, 再由各个小组进行自改、互助, 合作完成本小组学员检测卷上存在的问题, 将重点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 由其他小组学员和教师作讲解、点评。这是对前期小组自主、互助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检验和学习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在以上多种课堂模式的各个环节进程中始终贯彻“鼓励性评价, 让学生感受学习是快乐的”这一核心, 落实“自主、合作”两大主题, 完成能力锻炼、素质提高和情感体验这三大目标。
3 创新作业方式
传统的作业方式单一呆板,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既不利于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改革以来, 该校严格遵守上级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 落实作业“轻负担”, 学习“高质量”精神, 把被动应付抄写性质的作业本变为自主预习性质的学案, 改革作业布置及评价方式, 提高学生课外作业的质量。
3.1 目标作业
教师精心设计学案, 将学习目标和要求以灵活多样的问题形式出现, 设置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按学案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去预习课文, 自主学习, 改变了过去模式自学的呆板, 实现了目标教学的“先学后教”。
3.2 分层作业
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设有必做题 (基础题) 和选做题 (提高题) , 有的同学要全做, 有的同学可以只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 让每个学生的目标始终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3 实践作业
注意将用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 在双休日、节假日布置实践活动为主的作业, 如办期英语手抄报, 讲一则家庭故事, 做一次人物采访, 听一篇课文录音, 搞一次智力竞赛, 等等。给学生搭建才艺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体现快乐学习的宗旨。
3.4 作业批改的形式多样
以教师批改为主, 少量辅以学生自批、学生互批, 要求也要规范。掌握四个原则:及时批改, 每次作业必须在下次作业前批改完, 及时填写批改记录;积极评价, 作业批改评价等第分为优、良、及格、须努力, 对作业获优、良等级的同学实行组内加分奖励;有错必纠, 有错误的作业尽可能加上批语, 指出病因和努力方向, 要求学生建立纠错本, 记录和纠正错题。面批面改, 每个学生每学期面批面改不少于二次, 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适当增加面批面改的次数, 通过单独辅导培养其学习信心。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建设让学生找到了自信, 有了学习兴趣, 主动投入, 自觉刻苦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 还培养了创新精神,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学校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山东省青州市郑母初中推行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建设或许是一个有益尝试。他们不断寻求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 力图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不断提高课堂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备课、学习、作业方式, 积极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能力还给学生, 把发展还给学生, 做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真正激活了学生潜能, 放飞了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们愉快学习, 幸福成长。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原因途径;新课改
当前农村中学生德育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学校社会各方各面的原因。中学生,这个我们所说的“八九点的太阳”的群体,本应在家長的精心呵护、社会的密切关注、学校的良好教育这样良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但是现实的种种问题,让他们纯洁的心灵受到玷污。虽然存在问题的学生占小部分,但是这个问题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而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
中学是一个懵懂的时代,很多学生自制力不是很强,在学习时间打扑克、上网、打游戏、唱歌、打台球等。特别是面对当今网络的诱惑,很多学生不仅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最重要的是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断送了大好前程。打架、盗窃、勒索、赌博、喝酒,甚至吸毒,这些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发生的例子不是少数。因此,一个好的教育对于初中时代的学生是很必要的。
二、中学生存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究其本质,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的自身问题,更是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各面综合产生的结果。首先,学校教育的缺陷和疲软,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道德观念不是很成熟,法制观念更是淡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校的唯一宗旨是升学率或分数。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一些德育方面的任务,学校采取置之不顾的态度,所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几乎没有成果。其次,社会这个大熔炉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中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中的社会,重工业以前一直是我们的重点,随着现在与世界的接轨,网络在生活中的频繁使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国际化。中学生由于在学校中学到的道德教育、法制意识淡薄,对于这些不健康东西的辨别力不是很强,且自制力较差,对其身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尤其对于学生的学业道路,很多农村学生就是由于外界社会的不良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学业。最后家庭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家境好的一些农村家庭,对于学生过于溺爱,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独立能力都变成问题。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又盛行于其中,而对于家庭不是很好的一些学生,从小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见面的机会少之甚少,父母对其的教育更是少得可怜,这些“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只能靠着自己、靠着身边的同学、接触的人群来决定,一方面他们接触的人群比较少,另一方面,这些群体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不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些有家庭暴力的父母,从小对于孩子的身心就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学生对于家庭、社会,从小就带有一种阴影。这些因素,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新课改下的中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学生特殊对待。
1.加强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
纯理论的时代已经过去,况且思想教育的理论知识本来就是很枯燥的,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一些实例,最好是贴近生活的那些例子,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例子,这样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这些抽象的理论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学时代,学生的价值观是最容易变化的一个阶段,他们自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很多只是限于表面现象。很多都是简单地把事情分为对与错两种,很容易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扭曲。
2.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对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像参观博物馆、历史名迹,开展一些班会、团日活动,以及观看一些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熟知的一些英雄事迹相互交流。
3.学生综合素质自评互评研究
学生之间的德育互评、自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组织一个德育自评和互评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表现进行评价,客观地反省这一段时间内自己不足之处和取得的进步,并且为自己定制下一阶段的德育目标,以书面的形式写成目标书,由班主任教师进行保存,待下次自评时拿出,检验自己是否达到目标;同学互评则是让同学们自由地评价同伴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德育表现,因为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彼此之间的了解也更加深刻,相信互评的效果也会非常好。
4.拓宽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
青少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群体,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教育形式继续为他们规划。新颖的教育形式必须及时提出,这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渠道的教育活动是有益的。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通过一定的正确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对于学生的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相对来讲,新课改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还是不免有一些问题存在。时代不断变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变化,教师要将自己的教育课程与时俱进,这样才有利于“四有”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红艳.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2012.
[2]范晓.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论坛,2008:82.
[3]夏立坤.论当代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4]程勇.浅议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师,2009.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4%,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占全国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65.66% (2005年数据) , 这说明有近三分之二的高中学生在农村高中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 农村高中大多是薄弱学校, 无论是师资、设备, 还是生源质量, 和城市 (镇) 高中相比, 都有较大的差距, 这些差距对新课改革的实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为了弄清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情况, 并了解农村高中教师的要求, 笔者专门到所在县的几所农村高中进行认真调查, 有一些体会。
一、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现状
石门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 是一个山区县, 由于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县域经济居湖南省中上水平。石门自古就有崇文尚武的传统, 中科院院士、光纤之父黄宏嘉, 优盘发明者、世界闪存盘之父邓国顺, 红军创始人之一王尔琢, 抗日名将郑洞国等都是石门的杰出代表。教育是石门的品牌,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在2005年就提出了打造湖南澧水流域教育中心的“教育强县”战略, 基础教育抓得落实, 每年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近千人, 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每年5~10人, 均居全省前列。全县现有五所普通高中, 其中一中、二中位于县城, 另外三所学校位于农村, 石门一中是全省闻名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三所农村高中均为常德市示范性高中。笔者曾在石门一中和几所农村高中任教, 在两所中学担任过近十年副校长, 对石门高中教育的情况十分熟悉。通过走访调查, 各农村高中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都遇到了相似的困难, 现以W中学为代表列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W中学地处农村, 学校环境优美, 办学条件较好, 教学质量较高, 每年考入本科院校人数150人左右。学校现有学生2054人, 32个教学班, 教职工147人。前些年基建投入较大, 学校现欠账700万元。为了及早还清债务, 同时也为了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挖掘潜力, 尽可能多招生。由于学校教学质量比较高, 再加上近几年生源比较充足, 学校每年都超额完成招生计划。除24个标准教室占满外, 还占用了大量其他场地, 如:理化生实验室和阅览室只保留一间, 电脑室保留两间, 挪出的8间全部改作教室, 每班平均64人, 各种场地设施均达到了超饱和状态。
1. 新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矛盾
新课改提出了“寓教于乐、探究学习、关注每个学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及学习兴趣的不同, 依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 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学习水平, 设定了多种课程的内容标准。因此各个学校除了设置必修模块外, 还需设置大量的选修模块, 供学生进行选择。从理论上来讲, 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是非常科学的, 符合不同人才成长的需求, 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 一下子难以实施。由于实行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 上级领导、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就是教学质量, 核心就是高考升学率, 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 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如果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 高中新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 就会出现谁改谁吃亏, 甚至导致课改的目标打折扣或者流产。基于以上担心, W中学的领导和老师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等高考出台新政策, 因此他们现在还不敢完全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 基本上是高考考什么, 就教什么, 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 只要高考能出好成绩, 学校声誉就好, 就能多招生, 就能生存和发展, 否则学校就会面临危机, 因此他们不敢拿学校的生存去赌博。
2. 新的教学要求与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矛盾
高中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对传统上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教师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问题学习的帮助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终身发展的学习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者。达到这样高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位省会一流学校的特级教师曾戏说:“教了几十年的高中, 现在的新课改使我一下子变得不会上课了。”名教师都这么说, 可见要真正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 教师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基本功。而农村高中教师相对于城市 (镇) 的教师来说, 观念落后, 教法陈旧。特别是前几年, 随着高中生源的激增, 各学校急剧扩招, 稍微好一点的教师都调到城市 (镇) 高中去了, 农村高中成了城市 (镇) 高中教师培养基地。农村高中所缺教师只好从初中拔上来, 只有极少部分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在W中学, 近五年有30多位骨干教师调入城区, 又从初中调入43人, 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3人, 高中新教师占50%, 有的学科 (如英语) 几乎到了没有把关教师的地步, 刚进的新教师就要上高三, 这样的师资状况, 实施新课改确实让人担忧。再加学校教师的编制非常紧张, 教师工作负担重, 这几年没有专门安排一名教师外出进修, 只是在实施新课改之前, 由市教育局组织全体高一教师集中进行了3天的新课改通识培训, 听专家讲了几堂课, 了解了一些新课改的基本做法。但实际操作的经验十分匮乏。别无良策, 只好沿用老套式。
3. 新的教学方式与学校场地设施的矛盾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由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根据新课改的这些要求, 学校要有约三分之一的教室供学生上选修课, 还要有供各个模块开设所需要的大量场地和设施。以通用技术为例, 它所含的7个选修模块是: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建筑及其设计、服务及其设计等, 上述7个中的无论哪一个模块, 哪怕一所学校只选其中的一个模块, 其场地建设和设施的配备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W中学现在只有理化生实验室、电脑房、图书阅览室, 除此以外, 再也没有场地用作通用技术、艺术类等各种类型的实验实训室, 也没经费去新建实验室。这几年学校的经费开支主要用在还欠账和保老师的基本待遇上, 再也不敢增加新的债务。前几年, 为了增加学校收入, 尽可能多招生, 班均学生数60人以上, 有的年级还出现80人以上的超大班。由于设有空余教室, 选修课只好全班统一“选修”, 在课堂上讲实验、讲实训要求。
二、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思考与建议
1. 改革农村高中的办学格局
长期以来, 农村高中为农民子女求学提供了方便、廉价的学习场所, 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 使得农村高中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欠账过多, 再加上教师实际收入与城市 (镇) 学校相比, 差距较大, 导致农村高中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严重, 师资水平普遍不高。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 农民对子女读书的期望值大大提高, 很多家长宁愿花钱让子女去城市 (镇) 条件好的学校就读, 也不愿让孩子就读附近的农村高中, 高中生源高峰期即将过去, 这将致使农村高中生源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 因此不少农村高中越来越面临着生源不足的情况。早在10年前, 很多地方都相继出台政策, 要求高中向城市、县城转移, 但没有实现, 现在生源开始回落, 调整农村高中布局成为可能。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迅速拿出农村高中的调整方案, 对于一些办学条件好, 教学质量高, 有办学前途并且又确有必要的学校予以保留, 并加大投入, 按新课改要求完善设施, 配齐师资。对于一些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高中, 有的可以改为初中, 有的可以改为职业高中, 为当地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
2.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个改革方案是否有生命力, 能否成功, 其关键在于这个方案能否被大多数人所拥护, 是否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从我国目前对高中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来看, 唯一的标准就是——高考升学率。如果某所学校高考升学率高, 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多, 大家就认为这所学校办得好, 就愿意将子女送到这所学校学习, 并不管这所学校是如何取得成绩的, 也不管这所学校其他方面怎么样。反过来某所学校高考质量差, 全校从领导到老师都没面子, 就会受到各种指责和嘲笑, 就会出现招生难, 办学难的窘况, 这是我国的实情。高中新课改是件非常重要, 也是非常科学的大事, 但要真正搞好高中新课改,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搞好高考改革, 可以说, 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 最终取决于高考如何改革。从2007年广东等省 (区) 高考方案来看, 并无太大的变化, 甚至还有加重学生负担之嫌, 大学仍然按高考分数录取, 素质教育记录只是作为参考。从高考后反馈的信息来看, 新课改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为了高考, 不少学校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高考指挥棒作用, 我们既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让它在新课改中发挥作用呢?如果将高考与平时成绩、与素质教育学分结合起来, 加大保送生力度, 使学生平时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科目、每一个模块中的学习都会发挥作用, 这样将会提高农村高中的升学率, 新课改在农村高中实施会变得更受欢迎。
3. 改革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的教师管理体制几十年没有重大变化, 某个教师到哪所学校后, 只要不是干得太差, 只要自己愿意继续干下去, 则可以一直干到退休。现在的状况是一些好的学校教师多, 名师集中, 而一些薄弱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紧缺且质量差, 这样就形成了强者恒强、弱者续弱的局面。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 造成了我国教育的各种矛盾, 也滋生了教育腐败。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师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让教师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 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 各学校根据需要来聘用;二是在职称评定, 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采取一些硬性规定, 如要评定高一级职称, 必须要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 在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三是专设农村学校教师的特殊津贴, 让农村学校教师在待遇上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学校教师的实际收入, 使他们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对于第一条, 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实施了, 效果不错。第二条已在全国普遍实行, 但执行并不十分严格。第三条就像国家给农民种粮的额外补贴一样, 是一种政策扶持。如果做到了三管齐下, 则农村学校的师资状况就会大为改观, 会对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创造最重要的条件。
4.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农村学校教师相对于城市 (镇) 学校而言, 见识要少一些, 观念要落后一些, 接受新课改更困难一些。要想让高中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顺利进行, 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议分四个层次来进行培训。一是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象是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这个层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性, 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程序和实施办法, 以保证新课改能在农村各高中学校顺利进行。这个培训应放在新课改正式实施之前进行, 最好能到已进行新课改实验的地方挂职跟班学习一段时间。二是骨干教师的培训。在新课改实施之前, 将各学科的教研组长 (最好是全体教师) 集中到市或县统一培训, 由课改专家、已参加过新课改实验的老师对各个学科、各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及教学进度进行详细讲解, 使老师们准确把握各科教材的编写意图, 防止上课时随意将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 以免回到老教材上去, 各科教研组长要真正成为实施新课改的把关人。三是全员培训。这种培训应该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既可以请外校专家、本校骨干教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 上示范课, 也可以经常组织教师到城市 (镇) 学校参观学习, 听示范课, 当面请教问题,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四是远程培训。像石门县的几所一般高中分别加入了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等名校的远程教育合作学校, 采用天网和地网结合, 电脑和大屏幕播放的方式同步收听收看名校的课堂教学, 还经常在网上参与问题讨论、专家答疑, 对师生都有很大帮助, 值得推广。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推荐阅读:
农村课改的问题09-19
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10-13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10-28
新课改农村小学德育07-07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06-05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09-03
加快新课改步伐,走出农村英语教学困境07-21
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09-23
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欣赏10-08
探究新课改音乐教学的教师行为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