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

2024-09-23

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共12篇)

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 篇1

新课改在不知不觉间已施行了三年多, 在此期间, 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感困惑, 原有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一次又一次成功与失败交替的“折磨”自己的同时, 也渐渐领悟到了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许多真谛。反思过去, 可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先前教学中的迷惑与无知;反思过去, 可以使自己面对眼前依然惨烈的高考竞争时多一份坦然与自信。反思自我已非常必要。课改中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 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去适应。但同时在课改中我们也获得了一定的收获, 用一句话来说应是“快乐着工作”。有几点体会, 拿来和大家共勉。

一、教师角色的认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 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主, 而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存在, 完全忽视了自我学习的能力锻炼。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我们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认识, 明确自身角色才能更好地教学生。明确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地引导学生认知。而在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则变为引导者,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和分析,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存在。所以, 教师更好地认知自己的角色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积极探究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然, 角色的转变不是瞬间能完成的, 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地认识和慢慢地转变。

二、体会课改真谛, 培育英才

在课改的实行过程中, 有的老师总是发出这样或是那样的感慨, 其实课改的本身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的, 这要看我们在课改过程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通过几年的课改实践也让我逐步摸索出课改的真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学生主体发展的终极目标, 保持方向不变, 我们才不会脱离课改, 否则我们会很累;也不要因为有高考的压力, 而急功近利, 这样有可能背道而驰, 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付出得多, 得到的回报却很少, 高考成绩不理想等。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同于数理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思想, 使学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性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教学, 我相信教师不会很疲惫, 也不会因为高考而感到压力巨大,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们自然会收获胜利的果实, 但前行的道路较坎坷, 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才能把课改进行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但学生得到了发展, 我们教师也会在内心感受到课改胜利带来的喜悦。

三、课堂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优化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学生人文思想的养成, 积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所以将学习方法中“自主、合作、探究”列为重点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最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目的。而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 转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以新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虽然课改开始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 但我们对课改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 即使认识到位了, 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 也有过误区。在实行的过程中片面地理解了课改的意义, 认为课改追求“新”, 一味地强调“新”, 主张“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法, 但在小组讨论合作中却忽略了问题的价值性, 结果导致讨论的结果不具备实际意义, 对学生不具有指导性作用。在教学是过程中我们应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应净化课堂, 创造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日常反思和观摩听课, 我明白了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 有足够的空间思考, 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 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 以饱满的情感来开展学习活动, 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 必须用在“刀刃”上, 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 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 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 组织合作学习时, 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 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 就组织学生探究, 如果“探无可探”, 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 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 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 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在课改的实践中我失败过也成功过, 但为人师的我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 竭尽所能,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 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提高!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方正县第一中学)

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 篇2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看见书本上和我提供的各类昆虫作品,每个人都非常开心。尤其是教材上的图案,那绚丽的色彩,那展翼飞翔的优美的舞姿,那斑斓的花纹条理,让学生们都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中。我让他们欣赏,相互议论,用心的看和感受,自由的站起来说所知道的昆虫的各种知识。并模仿一种你喜欢的昆虫的动作。让他们了解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并来想象一下自己和小昆虫玩耍的感受,用自己的双手来画一画自己是如何与自己喜欢的小昆虫一起玩耍的情景。

学生不仅从自身的表演中得到了乐趣,并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农村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84

当前,在不断开展素质教育的环境下,美术在整体的教学框架下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普及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改变,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课堂形式呆板,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日减,从而局限了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发展、全面发展。那么,应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形式。具体如下:

一、尊重学生主体与美术教育规律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随着知识经验的累积,他们已有一定的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心智发展水平也更趋于成熟,世界观逐步形成。美术教育则是完善人、发展人途径的之一,美术作品的特点是其主题的不唯一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一般都会对该作品从头到脚,从历史到现在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习惯于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及喜好先传达给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认为艺术作品鉴赏的结果具有唯一性,而且与做习题得到的唯一标准答案一样,都只认可教师给出的权威结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与美术教育的本质相悖。

因此,结合美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特点,要树立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述能力,不可独断专行。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避免作一些主观化地评说,要把畅所欲言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感受不同的作品,让他们明白,艺术没有恒定的答案,优秀艺术作品的主题都不唯一。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使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挖掘和施展。

二、尝试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整合

美术学科,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的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象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象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象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教学中能够尽量介入多媒体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多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

网络也提供给了我们教与学的新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沉重,没有时间去展览馆,在农村也很难见到画展、雕塑展等,但网络却能给学生打开一扇无所不能的窗,不论是画家、作品、背景、还有各种画派、画种等等,应有尽有。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作业,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

由于农村高中学生网络资源相对缺乏,也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我们尝试美术教育和计算机、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育的整合,让学生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效果很好。在鉴赏外国美术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以及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时可以结合网络。比如:在教学欣赏法国画家籍里柯《梅杜萨之筏》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籍里柯”,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梅杜萨之筏》这一作品,还了解了作品的背景,了解了19世纪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突出了个性和情感的价值,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实践证明,这不仅仅是美术教育,它融合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等因素,真正意义上实现的是人的教育。

三、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

农村中学总是受到办学条件的各种制约,结合新课程改革,结合农村中学的学情、校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挖掘乡土艺术资源,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生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我们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侧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灵活运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经验的紧密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生活环境所积累的经验是学生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美术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又不了解,那么学生在进入新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就会对所学内容感到茫然,也就更谈不上兴趣,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什么经验。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灵活运用好教材。

在农村没有博物院、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但农村的自然风貌、人文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民间工艺美术品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如果教师局限学校现有的条件,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地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有悖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如《民间彩塑》和《泥塑创作》两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都用泥或陶土来做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泥,课上由教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其他的综合材料来表现,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始,内化知识,将知识上升到文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所持的艺术观念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必须考虑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如果脱离作品的文化情境孤立地去评价某件作品,势必会使学生走进“美与丑”地误区。比如:学生在欣赏我国商代青铜器时,凭感觉判断它很丑,又如在欣赏故宫时,从故宫地外形上判断它很美,而没有真正领略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下转第87页)(上接第84页)指向。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营造特定的文化情境。比如:故宫整体建筑群的中心对称布置体现了我国统治思想——皇权至上的思想。仅仅以课本中的图片,或收集的课件以及录象图片让学生体验故宫建筑的皇权至上的思想,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可以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从我们农村的堂屋开始,体验所蕴涵的小户人家的封建等级文化,体现了家庭的稳定性,以及各个房间的大小和不同用处,再扩展到传统的“四合院”,结合语文学科,通过让学生巧妙安排《红楼梦》中贾母、贾连、王熙凤、柳氏、秋桐以及陪同使女的住房,了解“四合院”院落的建筑格局,体验在住宅中蕴涵的封建等级制度。由此再迁移到由多个四合院重复组成的故宫,从午门到神武门的中轴线两边严禁对称(希望国家稳定,皇权稳定,具有不可动摇性),皇家建筑造型的雄伟高大,红墙黄琉璃顶的各种大殿,各种龙纹、凤纹的装饰,使故宫呈现处一派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无不体现皇权至上的大一统思想等等。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鉴赏我国古代的艺术中所蕴涵的生活环境,通过这种手段把学生带入到我国传统的文化情景中去,古代的诗词、古代的音乐、古代的祭祀仪式……体会特有的魅力,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指向。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学生而教,据学情而教,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成长,是美术教师的使命。作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身心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舞台上应加快适应自己的角色。笔者相信,课堂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美术课必然会活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会更好。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 篇4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 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 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 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 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 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 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 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的角色, 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 上课时, 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下课后要他们死记, 而不注重学生的建构知识过程, 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呢?因此,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然而, 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材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由于对教学大纲学习不深入, 没有深刻理解, 或者是长期传统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 有的教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随意性, 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教材内容。如不要求讲授的学习内容, 教师还搬出来, 当成重点。像气体分子的速率和统计规律等内容是课后阅读材料。这就说明了教师不能很好地组织教材内容。一方面, 他们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物理教材每节课所讲的内容, 只是按教材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从教材搬到黑板上, 书上的例题也是全部抄录到黑板上。另一方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 把重要的教学内容放在次要地位上来讲解。再次, 有的教师不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去组织教学, 而是在发现某个习题之后, 觉得此习题很好, 却不考虑教学大纲中是否要求所讲, 却在课堂上讲授出来, 结果造成教学内容为习题服务的颠倒的情况, 这样做不但违背了大纲的要求而且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最后, 在对于物理原理或规律阐述中, 有时只强调到其内涵而不注意其外延, 这会使学生在应用该原理或规律时容易产生错误;例如, 对于库仑定律的讲解, 不注重对学生强调“在真空中”这个适用范围。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 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纲领, 指导我们如何来运用教材。教材内容只是教学的材料, 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 用活教材、超越教材。就教材内容而言, 有些知识在这种教材上呈现的深一些, 面宽一些, 而在另一种教材上则不然。所以说,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并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 也不是教材上没有的东西就不能涉及, 关键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像球面镜, 完全可以让学生知道它是面镜还是透镜?它对于光有什么作用, 在实际中有些什么用途等等;就教材资源而言, 教材上每部分内容的呈现、每一个栏目的设置、每一个事例的选择、每一个实验的选取, 甚至每一个图片、每一个习题, 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 是新课改理念的全面体现, 更是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第一手材料, 必须深入挖掘、正确处理, 灵活运用。

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里面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差距是难免的, 我们不能因为好学生容易教就过分关注, 以培养尖子生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而忽略了学习落后的学生, 认为他们难教, 从心理上排斥, 甚至放任不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 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 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 对他们关注的太少, 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 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 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 越学越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 越来越差, 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从古至今, 教育是没有好坏学生之分的。因此, 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班级共同进步, 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 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优,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加强课后辅导。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三、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教学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知识的传声筒, 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书本, 学习被动、机械。学生学习只限于对知识的表层吸收, 缺乏知识的内化和升华领悟。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为依据的, 教育培养的对象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教师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主宰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 充当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 对学习的兴趣, 从物理学科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 同时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所以, 学生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物理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思想要开放, 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 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 培养出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

总而言之, 我们在教学的路上不能只顾着埋头向前走, 还要适时停下来, 看看周边的风景, 调整心态, 多反思自己, 这样才能让教学之路走得更稳固、更长远, 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改革任务。在新课改中,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新的课题, 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反思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篇5

――反思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伴随着九年级语文教学过程的逐渐终结与时间的迅速流逝,新一轮语文教改探索也将暂时划上一个句号。纵观三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其面貌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语文课堂不时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些新教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面对将来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以鉴之戒之。

一、如何对待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我们曾经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如何使两者统一起来,我们意识到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如何对待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师引导性教学的矛盾。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我们曾经误解: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时常会出现了一种我们现在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如何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呢?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要求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生成的资源具有不确定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准确把握课堂具体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知识需要等及时做出调整,进行“二度备课”,从生成中因势利导,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

三、如何对待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矛盾。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如今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几年的教学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现在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想合作学习前,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是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它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好坏。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这样,在合作时,才能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同伴交流,使合作更有成效。而教师在学生合作时要充当“管理者”、“咨询人”、“顾问”和活动的参与者等角色,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如学习能力上,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行为反思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提问技能;讲课艺术

一、课堂提问技能

通过研究当前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听到教师对学生的问询:“你有何收获?”“你的想法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非常积极,他们各自有自身的体验,教师不再一味地追求唯一答案。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将诸如“体会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一类的问题视为课堂提问的“万能钥匙”,而并没有按照学科特点,没有考虑场合、时间以及班级实情,盲目地使用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没有兴趣,思考不够深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深入,这样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提问应与学生现状相适应,与其认知规律相符,这对引导学生思考非常有帮助;教师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其积极思考;“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题教学中;“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手段,使学生养成知识迁移能

力,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够有所提升;教师提问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互动,关注其学习状态,例如,思维状态、参与程度、情绪反映等,对学生思考问题时产生的新问题,应及时再组织利用。

二、课堂讲课的艺术

新课改形势下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注重艺术。教师应把精力放在钻研学生与教材上,在彻底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充分把握三个方面,即“讲什么”“要不要讲”“怎么讲”。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讲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

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是个例子,利用该例子应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向着推动学生“反三”的方向“讲”,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自己探索。

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局面,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入手,细致深入地探讨“讲”,充分把握“讲”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点评,这样就可以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教

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对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学生自读感悟,教师通过美丽的辞藻进行点拨,能够为其内心深处增添几缕明媚的春光。

三、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常见。教师已经开始走向讲台,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师生相互间的距离被拉近,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他们在课堂中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激发。尽管学生已经“动”起来,然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合作学习具有非常低的效率:部分教师将合作学习看做是一种表面形式,每次仅仅为学生提供2~3分钟,使其还未进入学习状态就立即结束;还有的合作学习看起来好像所有学生都参与,但是合作学习却成为好学生表演的舞台,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能在一边观看;还有教师由于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无法有效控制课堂合作学习;还有的合作学习,尽管课堂气氛非常高涨,然而思维得不到发展,效果非常差。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一定要注重以下问题:第一,将合作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提供给学生。具体来说应按照学习任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之后再让他们开展合作学习,使他们均能够充分发挥长处,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第二,教师应确定合理的合作内容。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如果通过普通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就需要引入合作学习,从不同的层面,通过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第三,切实强化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融入小组之中,充分把握其合作的效果,探讨的重点,认知的进程,为他们提供帮助,使其细致深入的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使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将科学合理的合作策略教给他们,让其在把握合作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激励

现阶段课堂教学中会经常听到鼓掌声以及赞叹声。在一堂课中差不多所有学生都得到小贴画、小红花等奖品。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不会珍惜得到的赞扬、好奖品。因此,需要教师耐心观察,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其进行合理的激励,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一,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同时及时进行评价。第二,教师应该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或者通过语言,或者通过一个微笑的表情,也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等等。第三,激励要适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交流沟通,采用合适的竞争方式,为学生学习中引入适度的竞争,防止过分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念均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师应努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探讨,然后将探讨的结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其教学行为得到改进,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高新区第一小学)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7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新课程理念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知识的增长, 学生在学校无论怎样努力, 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的人, 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 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 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 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 做好生物教学的整体设计

按照课程理念, 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 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 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 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 更新教学观念。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 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 没有正确的过程就没有正确的结果

首先, 在教师讲课过程中, 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其次, 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 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教师要拓宽学科视野

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 综合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 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 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着意“授人以渔”, 不断去探索、创新, 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争得学生的心, 赢取学生的爱,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 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新的尝试, 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原则

1.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反思中, 应该把教学活动的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有机结合起来, 既可以着眼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检测、教学成效、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反思, 为优化整个教学流程提供引领, 也可以侧重课堂导入、问题预设、重难点突破、内容拓展和课堂小结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局部反思, 为改进单个教学环节提供指导。

2.把教学反思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反思中, 应该对三个连贯的教学环节进行反思, 既要反思教学前的备课活动、教学设想、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 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 还要反思教学后的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和教学失误, 使教学反思真正成为评价和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和有效措施。

3.用教学反思改进教学实践

在教学反思中, 改进教学实践是教学反思的落脚点, 教学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 而是求真务实的行动, 要想提升教学反思的价值就必须把反思中的启示和对策转化为后续教学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价值观的体现, 也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理念不仅决定着教学的方向, 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反思教学理念时, 为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 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存方式, 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二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加强了书本与生活的联系;三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创设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与情境;四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文化背景, 增强了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五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施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培养;六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命价值, 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

2.反思教学设计

(1) 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指引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和流程, 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在反思教学目标时, 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反思教学目标的启发性, 反思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展示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强化学习动机;二是要反思教学目标的弹性,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施教, 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个性差异制定了基础性目标和选择性目标, 切实做到了分层教学和分类推进;三是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反思是否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了能力, 掌握了规律和方法, 并充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反思教学的重难点时, 教师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反思是否准确地把握了重点和难点, 既要反思教材中的重难点, 又要反思学情中的重难点;二是要反思是否科学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既要考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 又要考虑巧妙地启发引导, 在化难为易中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 反思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 教学结构的优劣制约着教学的可操作程度。在反思教学结构时, 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反思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要使教学的操作方案科学有效, 就要针对教情和学情反思课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是要反思教学步骤的严谨程度, 既要注意每个环节的导入和衔接, 还要注意课堂流程的时间设计, 要避免“前紧后松”“前松后紧”和“满堂拖沓”的不合理状况;三是要反思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和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调整思路,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流动的、鲜活的生成过程;四是要反思教学时空的设置, 要反思是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反思教学组织能力

(1) 反思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当前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在反思教学策略时, 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反思教学策略的指向性, 反思教学策略是否指向特定的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二是反思教学策略的操作性, 要反思教学策略是否包含具体的内容和步骤, 能否转化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 三是反思教学策略的灵活性, 要反思教学策略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灵活的调整。

(2) 反思教育机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 如果没有教育机智, 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作为教师要时常反思教育机智, 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反思能否依据教学需要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 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二是反思能否依据教学生态调控学生活动, 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三是反思能否处理突如其来的教学事故, 具有处变不惊的临场应变能力。

(3) 反思教学表现力。教学表现力是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 在反思教学表现力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反思语言的表达情况, 既要反思语言表达是否准确、严谨, 又要反思是否简洁、流畅, 还要反思是否生动、风趣;二是要反思情感的表现力, 既要反思情感表现是否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又要反思是否中和有度、情理相生;三是要反思教学媒体的辅助效果, 既要反思教学媒体的辅助手段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反思是否增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 还要反思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4.反思教学评价

(1) 反思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应反思在实施评价时是否树立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观念, 是否做到了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是否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

(2) 反思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应反思在实施评价时是否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感知过程、探究过程和情感变化的过程。

(3) 反思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应反思在实施评价时是否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标准, 是否采用了档案袋评价法、研讨法、游戏化竞赛等评价方式, 是否真正做到了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4) 反思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应反思在实施评价时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是否开展了自评、互评和个人评、集体评等评价活动, 是否切实做到了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5.反思教学效果

(1) 反思师生表现。既要反思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反思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否平等对话、积极互动。

(2) 反思教学得失。一方面, 教师要反思教学的收获, 反思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开发了思维、增进了交流、触动了心灵、提升了人格, 反思自己是否获得了经验和策略;另一方面, 要反思教学的不足, 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学中留下的遗憾和教训以及改进教学的对策和方法。

三、教学反思的呈现方式

1.教学反思的主要类型

开展教学反思, 既可以进行“课后思”, 即课后反思, 并及时撰写教学日记, 又可以进行“周后思”或“单元思”, 即一周课结束或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改正;也可以进行“月后思”或“专题思”, 即对一个月或一个专题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和反思, 总结教学得失;还可以进行“学段思”, 即通常的期中教学反思、期末教学反思和学年教学反思。

2.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

(1) 行动研究法。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学反思是将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考察, 同时开辟交流渠道, 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 将教学实践和反馈意见结合起来, 不断改进教学实践。

(2) 比较法。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反思, 应突出比较的五项内容, 即突出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学生反映及同事评价的比较, 并及时矫正不足;明确比较的三个定位, 即纵向与过去的自己比, 横向与现在的同事比, 走向与真正的名师比, 从而取长补短,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 叙事法。用叙事法进行教学反思, 既可以进行自我反思, 用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教学情况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发掘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也可以求教他人, 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描述出来, 让他人帮助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教学反思的形式

(1) 反思随笔。教师可以在观察学生反映、梳理教学得失、捕捉教学机智、关注同行评价的前提下, 坚持选准切入点、把握感悟点、注重及时性的原则, 以教学中成功的案例、问题的思考、理论的借鉴、智慧的升华和创新的体验为内容, 撰写反思随笔。其实,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写下的大量的教学反思随笔, 是反思随笔的典型之作。

(2) 反思教案。教师可以将个人反思与同伴互助有机结合起来, 把公认的有难度的课程作为研讨对象, 组织教师开展议课活动, 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与探讨生成能够改进教学的反思教案。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探微 篇9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 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 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 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不注重反思, 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要克服这些问题, 教师备课时就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 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 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 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二、教学过程中反思

1. 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 教师崇尚钻研教材, 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了教学过程本身,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 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 它将促使教师由原来的教师型向研究性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2. 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还要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 往往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 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 并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师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 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 缺乏生气和乐趣, 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 因而,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 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传递方式, 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 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 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 就是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 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 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 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 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后反思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新课程对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求较高, 为了使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我校新建多媒体教室, 还开办了课件制作学习班, 致力于“创设多媒体教学情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让我感到最难备的课是复习课, 相对于新课来说, 其内容含量大, 知识难度、深度的掌握, 要求比较高。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然而复习课就是让学生把知识串连起来并且保存在头脑中, 所以一定要改变这种人们一向认为的数学就是干巴巴的讲练, 让学生主动、热情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那么如何设计一堂有趣的复习课呢?这确实让我好一番动脑。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 我决定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记得我在其他学校听过一节公开课, 内容是“你能追上小明吗”的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课。当时课堂创设的教学情景是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猫追赶老鼠来引出这堂课的主题内容, 即———行程问题。并利用画面提出问题, 让学生找出这节课重要的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我观察到学生们从刚上课时的散漫到坐直了身子, 睁大了眼睛, 思路随着画面前进。由于注意力全部都吸引过来了, 所以很快学生就思考出了由画面设置的问题, 并且充满兴趣的进入了接下来的问题研究。虽然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 但是这堂课良好的、真实的教学效果让我真真切切的明白了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论。既然好的教学情景创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突破口, 那么我还是得在这方面下工夫。

从学生的学情和年龄段喜爱出发,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七年级学生年龄还小, 都对故事性强的内容和比较直观的事务感兴趣。在一次和学生的聊天中我得到一个信息:学生们很喜欢动画片“蜡笔小新”, 一提起蜡笔小新, 学生们便神采奕奕, 侃侃而谈。我赶紧从网络上了解蜡笔小新的相关内容, 发现其主要是讲一些小新在生活中发生的有趣事情, 我突然灵光一闪, 我能不能把这堂课编成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呢?把这一章看似互不相关的应用题联系起来呢?于是我开始构思编一个描述小新一天生活的故事, 在故事中把这一章内容巧妙的容进去。我设计了7个生活场景, 每个场景引出一道应用题。首先给出小新和妈妈的年龄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计算妈妈的年龄, 然后小新去银行取钱引出教育储蓄, 再去商场购物引出打折销售和零用钱支配的内容, 和朋友相约出游引出相遇、追击两个内容, 最后野餐时喝饮料引出等量关系为体积相等的应用题。这样第五章的知识点就可以都涵盖进去了。有了构思我便开始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 先用简单语言把小新活动的场景描述出来, 形成故事情节, 每张幻灯片一个场景, 一道相关应用题。在设计行程问题的内容时,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不同的需要, 便设计了动画的线段示意图来演示小新与朋友的相遇和追击问题。这样学生们不论学习程度的好坏都可以直观、清楚的了解小新的运动情况, 能够更准确的找到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程问题用线段示意图辅助解题的好处。学校一向倡导课组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初步设计好课件后,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 我和课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了交流。老教师们对我的复习课的新颖构思很赞同,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宝贵的意见, 那就是可不可以把小新的活动编的更有意义一些, 让这堂课不仅仅是一堂纯粹的数学课, 也是一堂有深意的教育课。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64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教育界曾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反复教授、反复分析研究课堂效果的过程,也是教师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深入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

(二)有助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实践教学

教学智慧是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教授物理课,教师常常会教授定理,为学生安排大量的习题。而学生在一般情况下,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不能很好地掌握要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可以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程反思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一)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提高学生能力培养

年轻的物理教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虽然都能比较认真地投入工作,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对学生都是填鸭式教学。长此以往,教学质量会慢慢地变得不理想。因此,物理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在深层次上更新与转变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

(四)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十分必要

20世纪60年代,教学设计成为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一门正式学科。一堂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步骤,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内容准备教学资料,设计习题,多巩固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这些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一)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二)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雷鸣.在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试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

一、将德育融入课堂

历史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 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标准下, 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 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论从史出, 循序渐进, 制定多元目标, 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针对学生实际, 结合时势, 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 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 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式选取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相关措施中包含较多的经济学概念, 且大多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一开始, 我认为这一环节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搞一个模拟智囊团献计献策的环节, 把它打造成此课亮点。如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应能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足够的参与度。但这样的话, 一堂好好的课就变成了一场表演, 师生表演过后, 该解决的问题未必能很好地解决。当然, 深层次的未解决的问题并不影响课堂的表象效果。但如要真正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还是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更为有效。当然, 教师讲多了, 学生表现的机会肯定少了, 整个课堂气氛可能会很沉闷。举棋不定之中, 我认真研读了一些全国名家的教学设计方案、观摩了人教社录制的一些教学光碟。

在不断研究、琢磨中, 我发现, 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并不花哨, 甚至有的显得过于平实, 但却又是令人回味的。我认识到:一堂课遵循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不由流行的观念决定, 而应由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因为, 教育教学是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而不是为某种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最新的现代化教学媒介服务的。为兼顾教学实质内容的突破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最后我决定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当时美国经济困境献计献策, 在各组讨论、发表意见后, 学生可就不甚明白的问题向同学、老师提问。如学生讨论、提问不够充分、深入, 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

三、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随便讨论自己的想法, 气氛活跃了和谐了, 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同时收到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双重教学效果, 也是发展创造思维的捷径。教师应该教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大胆质疑, 勇于创新。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 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而要抓住这个契机, 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 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的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 激发他们永不熄灭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耐心倾听, 让学生自由讨论, 而不要急于下结论,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后, 再耐心帮其解释, 学生的错误思维通过老师的点拨得到纠正, 学生掌握了知识, 也在思考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历史地图册的运用!!

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觉得要把每节课的知识都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讲清楚, 所以备课非常扎实。除了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外, 还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理解来达到记忆的效果。记得在上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时, 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忘记了带历史地图册。在上课的时候, 感觉好像缺了什么, 但一时没反应过来, 上完课了, 觉得自己这节课知识讲的还比较清楚。学生们应该能理解我所讲的内容。下课后有一个平时比较喜欢历史课的学生走在我跟前说:“老师, 你如果这节课把所讲的很多国家在地图上给我们指出来, 我觉得我能够会更好的理解你所讲的内容。”我这才恍然大悟, 平时我都是带地图册的, 可就因为这次的失误导致了我自认为成功的一节课的失败。从那以后我每一节课首先要准备的就是历史地图册, 因为它不仅对我重要, 对孩子们更重要。

五、巧用小故事!

在历史课教学中, “小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识记,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小故事”都能起到如上所述的作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其中, 用“小故事”就是使历史课充满浓厚兴趣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历史课利用“小故事”要以教育目的为核心,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进行有效地选用,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插入一段与所教内容有关的课外的历史小故事;一种是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奇特的小故事。利用“小故事”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让历史源远流长。

历史课程的改革, 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 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 教师观念得到更新, 理论得到充实, 实践得到提升, 我们将满怀信心, 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参考文献

[1]李彪朔城区第七中学;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谈[N];朔州日报;2009年

[2]临颍县南街学校段君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N];学知报;2010年

上一篇:物理新教材适应下一篇:高三复习专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