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2024-10-03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共10篇)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篇1

摘要: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于此,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走进新课改, 所以教师要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 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角色, 形成新的学生观,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新课改下学生的角色和新的学生观, 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观,学生角色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国推进了新课改体系。现如今,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为了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广大师生必须正确定位新的学生角色, 形成新的学生观, 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正确认识学生的角色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学生的角色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的主体,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定位学生的角色, 形成新的学生观, 把握好新课改最关键的一步。

( 一)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在过去的教育中, 人们通常用死板的、老套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 提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学生,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具体包括:

( 1)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

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实,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包括阶段性、顺序性、个体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互补性等,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 要根据学生的这些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工作;

( 2) 学生发展的过程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成长阶段, 每个人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犯错、难免没有缺陷, 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十全十美, 成长是在错误和缺陷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的, 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不足, 帮助学生改进错误, 完善自身;

( 3) 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传统教育中, 首当其冲的是知识, 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和知识灌输, 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降低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新课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学科本位知识外, 更注重德育、体育、美育等,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 4) 学生发展的潜能性

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中, 每个人都有某一方面的潜能,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也不例外, 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 不可以放弃每一位学生, 要去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能, 帮助他们正确定位人生的道路, 规划人生的未来。

(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在新课改下, 强调学生的独特性, 承认学生是独特发展的人, 具体要求为:

( 1) 学生的完整性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学习的主体, 而是一个有着丰富个性、丰富情感的完整的人, 所以教育是一个伴随创造、选择、追求、喜怒哀乐、人生意义以及生命价值的综合过程, 教师要从人的整体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 注重每个学生的完整性;

( 2) 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经历不同, 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 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要认识到独特性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 让每个学生自由的发展;

( 3) 学生的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性是指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无论是在认知角度, 还是在价值取向上, 学生和成人都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和成人区分开来, 不能用成人的角度看待学生, 也不能用成人的观念去要求学生, 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学生, 有效的和学生沟通, 达到新课改下教育的目的。

( 三) 学生是独立的人

新课改强调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 1) 学生的客观存在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 客观存在的个体, 他们不是教师的工具, 也不是教师的四肢,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不能, 也没严格随意要求学生, 而是把学生当作独立个性的人, 既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 也不能把自己的观念意志强加给学生, 而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学生的自身条件;

( 2)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大脑、感官以及认知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 只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路人和引导人,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性, 他们是学习活动的发起者和实践者, 教师需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 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3) 学生责权的主体性

在新课改下, 强调学生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教师应把学生看作责权的主体, 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 也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 处理好学生权利的自由与限制问题。

二、小结

总之, 新课改符合时代的需求, 顺应社会的发展, 它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作为教育的实践者, 教师一定要走进新课改理念, 用新课改的要求看待学生, 形成新的学生观, 践行新课改的理念, 用新的学生观培养完整的新一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92-94.

[2]卢炳蕙, 张学华.论新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 2004, (06) :29-31.

新课改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教学观 篇2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学习的实质;探究宗旨;探究核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36-01

新教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材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

一、探究学习的实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乐曾经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启动教学,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就当前问题觖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不断深化,问题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学习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质在于问题情境而且经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首先从创设情境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否转化为问题境,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通俗一点讲,只有对学生似懂非懂的东西,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活动中问题解决大致经历经经下几个基本阶段: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途经——概括结论——提出问。

二、探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长期以来,在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中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一直定位于单一的认知领域,科学过程的设计者们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课程目标设计服务知识的线性积累。

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下的探究式科学目标,指的是经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具体地说,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教学就是以学生能动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建构主义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启示我们单纯和科学知识(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和原理)是一种不完美的知识,这种不完美表现在知识是不断发展知识的,知识是暂时性的,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科学知识的这种不完美性告诉我们比起科学知识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科学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正如:古人云:“授之经兔,何以教之以猎”。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探究式教学”和课堂中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为主要目标。这里的研究意识大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求知和意识——寻求解决途径的意识——概括结论意识。

三、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参把教科书分解成知识和技能要点,并将这些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倾听、练习、背诵予以再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其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更谈不上科学素養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这个教育教学的阵地,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 篇3

(一) 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

“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有学生用这种怀疑的口吻问这个问题。论考试得分, 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论学习热情, 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外语已经成为某些招聘中必须跨越的门槛。论学习效率, 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速成——它如细雨润物般的耐心已经让快节奏的现代人不能适应。有人说, 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 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 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 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的谈吐外, 确是没有什么用处。在探求未知世界上, 语文总是被多次质问:“有什么用?”但是, 人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心灵世界。只有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 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学习语文会给人一个丰富的世界, 一个关乎心灵的世界。

(二)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的讲授, 已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 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 创设学习情境, 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 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 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实话实说》正是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 才让观众感到愉悦。而教师大多还是传统的教法, 拿起书在讲台上讲, 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 学生不喜欢, 只有消极抵抗, 这个责任不在学生。比方说开演唱会, 观众不愿听, 难道能怪观众吗?上《宋定伯捉鬼》时, 让同学们评论, 大胆质疑。有同学说:“尽管这篇文章的课前提示中说表达的是人的智能怎样战胜鬼, 但我认为课文反映的这个鬼是个很老实很善良的鬼, 既没有伤害人的动机, 也没有伤害人的行为, 却被人所骗, 将人背了一路, 没想到却遭人暗算, 被变成羊卖掉, 我觉得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这个鬼诚实磊落。”气氛宽松了, 同学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

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 学生才会质疑。形成目前课堂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 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 没有养成课堂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 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但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笔者觉得,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 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 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 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三)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笔者看过很多的观摩课, 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有许多课, 教师为了“创新”, 整堂课花样百出, 看起来形式新颖, 也很热闹, 但细细地探究一下, 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 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 并不等于学生创新, 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 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 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 新的学习方法, 这当然是有好处的从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 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 创新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 为了提高成绩,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 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 但学习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是为了创新!学生没有主动意识, 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创新就是空谈, 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

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 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 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 不断发展自己, 素质教育才会不断前进。

(四)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 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解决。如《祝福》第一课时理清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 第三课时分析环境的作用。《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 《我与地坛》中能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灯》让学生会用象征手法, 《雷雨》教学生理解戏剧冲突……

(五) 大胆尝试, 勇于探索, 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民主 创新

初中英语教学,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谨以实践的角度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做法。

一、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意识,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了人口(population)、环境(environment)、污染(pollution)等单词后,我用英语问:怎样做才使世界人口下降呢?一名学生大胆地说: “在地球深处开辟空间,让人类到地下生存。”学生的话很有道理,当然不能指责。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让学生多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观点和答案,这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亮点,应给予赞扬。事实上,这种赞扬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设立情景,铺设创新环境

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组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教师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自我展示、自我练习、自我讲解等自主活动,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课堂上应让多数学生感受到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幸福感”。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教学中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尽力去开拓新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培养出来。

三、努力提高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巧设问题,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学习效果就越佳。

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留机会给学生。学生能独立思考自行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理解掌握有困难的地方,则采取设置练习和启发他们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过关。基础好的学生让其展示,学习差的学生多给机会让他们表现,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自信心,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提高,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强,成绩逐渐提高,确实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听力技能的简单做法

提高学生听力技能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我主要采取以下做法:1.抓学生的发音,读准音标,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语音形象。对听力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听老师慢念材料,他们对英语语音有一定感性认识后,再进行语速正常的听力训练。2.介绍听力技巧,如抓信号词和关键的信息词,运用常识进行推理、预测等。3.经常让学生听些小对话、故事或重点句型,有时只听不写,但听完之后要做判断正误练习。4.督促学生听同步听力训练题,争取每周上1~2节听力课,最后 10分钟进行听力测试,以便于检查进步情况。5.让学生从听句型、小对话为突破口,逐渐过渡到听中、小短文,有时还要求他们复述。结果现在学生的听力成绩明显提高。

五、练口语,抓课堂 “表演”

听与说相辅相成,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晨读20分钟,背诵一些句型和段落。我重视课堂 “表演”这一教学手段,以便真正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必须给予精心引导,使“表演”行之有效。

“表演”灵活多样,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让学生“吃饱”并“消化”。“表演”形式有:1.自由对话,教师给出话题,学生自由谈论。2.讲小故事,用自己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尽量施展。3.看图说话,边看图边说,看谁描述得更详细更具体。4.知识辩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采取“正”“反”两方,就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5.知识抢答。学生分成小组,全体同学参加,回答问题时只能一人站起来回答,每人最多只能回答三次,这样可避免学习较差的学生不敢回答,优等学生多次抢答的现象。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篇5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作业在设计时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与画画、游戏、调查、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如在学完两步计算之后,布置学生课后一起玩“算24点”的扑克游戏。又如学习《9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查找《数九歌》,了解“九九消寒图”,这种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设计层次性作业,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新理念。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在认识与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来布置作业。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训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这是推动整体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A、B、C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进行自主选择。如A:每箱香蕉重54千克,如果每箱香蕉多装1/6,那么重装后的每箱香蕉重多少千克?B:有20箱香蕉共重270千克,如果每箱香蕉多装1/6,那重装后的每箱香蕉有多重?C:有20箱香蕉共重300千克,如果每箱香蕉多装1/10,还需要多少个箱子才能装下?对于这些层次不同的题目,学生可根据实际能力选择,自行检查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还可以在达标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设计探索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鼓励学生向课本、向固有知识挑战,多思多问多实践。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试验论证、归纳总结等步骤,是培养探索能力的必然途径。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或查阅资料,找出轴对称的物体或现象,并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这类图形应用非常普遍,学生在找寻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看到更多更美的图形,不仅深刻地体会了轴对称的特征,而且欣赏了图形的艺术美、科学美,在接下来的自主创造设计中,更能有意无意地运用它。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

泰戈尔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在设计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创新热情。

如学完《百分数的应用》之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六年级(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而书店对于一次性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根据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出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面两种方案比较合适,而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

开放的数学作业,既能体现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又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新课程学生观下的课堂教学浅释 篇6

一、还学生以自尊, 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我们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的求知的需要, 而忽略其他心理需要, 尤其是自尊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自尊的需要属于人的发展性需要中最基本的需要.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 (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 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 (包括行为) , 后者是情感过程, 是非智力活动, 两者密不可分, 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 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 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

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勾股定理时, 教师用“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已知两个直角边的长画出斜边的长, 并量出斜边的长;第二个问题是在解决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 以三个直角边为边分别做出正方形;第三个问题是分别求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 并比较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步解决了具体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你们觉得如何?同意这个计划吗?”来征求学生的意见, 这种做法有些学生可能对改变计划提出建议, 正如有一名学生提出的:“老师我想知道今天学习的勾股定理是怎么得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坦诚的表示:“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但是很抱歉, 我也不很清楚, 这个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第二个学生提出:“我想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用途?”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细心观察慢慢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否采纳他们的建议老师要负最后的责任.这样做学生的意见可以采纳一部分, 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期望所有人都同意, 而是要表示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参与中学习知识, 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这就是把学生看成是个完整的人, 给学生以自尊.

二、还学生以自信, 犯错误也是学习,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 没有缺陷, 没有矛盾, 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 有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 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 引导学生正视不足, 把犯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 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 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

有一节“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课, 一位教师是这样开头的.师:“在讲课之前, 我想让你们想一想, 老师为什么不在乎你们出现错误?谁能猜出来?”生:“因为你想了解我们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 出错表明我们没有掌握好知识.”师:“好, 这是你的看法.谁还有其他看法?”生:“老师说过, 可以出错, 出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途径.”师:“完全正确.还有别的么?我想提醒大家, 当你做错题后, 我为什么让你展示你的错误?是为了让你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吗?”生:“不是, 这是为了帮助和提醒别的同学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师:“你们会感觉到展示自己的错误是可耻的事情吗?”生:“不会.展示自己的错误应该是我们的骄傲, 因为你为全班同学更好地学习做了一份贡献.”师:“好!就按照我们刚才的说法去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 有一个学生出现单位不统一的片断, 师:“请你再认真看一看, 原题里用的速度单位是什么?”生:“是‘每小时千米’”.师:“那么时间单位呢?”生:“用的是‘分钟’”.生:“哦, 我明白了.要把速度单位中的时间换成分钟, 或者把时间的单位换成小时.”师:“能否请你对同学们说说你的做法, 或许能帮助其他同学.”生:“好的.”教师对学生在列方程组时出现的错误, 不是冷眼视之, 也不是置之不理, 而是发现之后及时引导, 对于一名学生没有统一单位制列方程出现的错误, 引导他发现并及时纠正过来.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 但在学生心理产生的却是无形的动力.首先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他, 当他把错误改正过来之后, 意识到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在这里, 教师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仅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 而是在于继续引导学生把错误作为全班同学的“财富”, 在错误中学习;让做错题的学生在错误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和在同学心目中的价值地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发现错误的价值, 由错误走向正确的正是学生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发展历程.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 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 建构主义者认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仅如此, 当我们看待同一事物时, 由于认识的角度、思维方式不同, 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这种独特的理解, 一方面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 另一方面不断地完善、发展着对世界的认识.因此, 在这方面每个人的贡献都是独特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机器一样批量生产学生, 学生的学习变成验证标准答案的过程, 这必然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教育要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的认识, 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 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同样在上例中, 学生列完方程后, 要展示成果.教师首先以“请大家考虑一下, 对于这个方程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列出来?越多越好”这个问题来问, 这是尊重学生差异的体现之一, 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 所以对列出的方程的思考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越多越好”的空间, 就是给了学生施展个性的机会,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能力出发列出方程, 这是尊重学生差异的具体体现之二.接着教师以“考虑成熟的同学, 谁能说一说你的列法”这就是让有成熟想法的学生张扬个性的, 发表独特认识的机会, 同时潜在的作用是给没有思考成熟想法的学生的启发, 这种做法不仅使有成熟想法的学生得到尊重, 同时也是对思考不成熟的学生的潜在尊重, 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共形成了5种列方程的方法, 教师在总结时说:“今天大家能用这么多方法列出方程, 是我没想到的, 让我自己列我都找不出这么多列法, 这说明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我向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表示祝贺, ”这是对学生智慧的肯定, 也是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尊重, 教师说“每种列法不管是对还是错, 都有其思考的价值, 请大家找出对与错的思考根据, 并找出各种列法的优点”, 又一次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的尊重.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篇7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教育阶段,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工具性课程,也是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数学、科学、道德等课程的认知与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与提高,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一方面是学会必要的基础性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情感认知与道德素养。因此在这个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的目标追求

目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一个个未解决的难题,一时间难以走出教学困境。例如,一些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听从新课改对小学语文在个性化阅读上的召唤,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教学环节,忽视教材大纲对小学语文在阅读上的基本要求,脱离教材,片面阅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走向极端。所以,如何使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不脱离新课改大背景,又更贴近教学实际,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老师要熟知小学语文大纲对阅读的基本要求,吃透教材,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个性化阅读,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喜悦。

(一)注重学生的词汇储备

语文的个性化阅读能够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的魅力,而且从中感悟到具体的内容,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通过这种教学阅读,学生可以获得足够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个性化阅读。例如:人教版的小学课本中的《触摸春天》一文,在授课之前,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进行个性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对春天有自己的感受。在第二天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对春天的领悟和感知跟其他的同学分享。对于学生不懂的词汇,老师要整体讲解,个别疑问请学生自己提出,老师个别讲解。这样学生对课本的知识可以掌握得更准确,牢记不忘,还可以在这种个性化阅读中获取更多词汇,扫清阅读障碍,提升阅读兴趣。

(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语文个性化阅读,学生可以对阅读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就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小英雄雨来》一文时,老师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对小英雄雨来的英雄有形象的把握,通过这种有感情的阅读,加深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的形象认知,让学生树立小英雄雨来的正面形象,把小英雄雨来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乐观昂扬地生活。

(三)活跃学生的思想

语文个性化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整体的理解,再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与互动,实现思想的沟通,进而达到活跃思想的目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为经历的事情少,跟社会的接触比较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跟其他学生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在个性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给老师和同学听。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交流心得、体会,交换思想。一个苹果交换另一个苹果,最终自己还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思想交换另一种思想,最终就获得两种思想。所以,老师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活跃思想,开拓思想,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攻略

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在搞好新课教学中的文本阅读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阅读的机会。

(一)强化个性化阅读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很重要。语文的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的培养,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思考,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与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情操,体会情感,提升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每天可以利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口语训练,形式灵活,针对性强。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不必只拘泥于书本阅读,可以是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课下的闲散状态过渡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学生阅读的检测。如果给予必要的激励与表扬,这同样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提高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兴趣最重要。特别是对学生而言。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对于很多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只要是老师肯想办法,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有这么多的快乐,就不怕学生不喜欢个性化阅读。比如,老师在讲授《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真真实实地接触春天,触摸春天,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让学生在春天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细节中发现春天之美,感受春天之美,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在阅读中体会快乐,在实践中找寻快乐。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大家一起闲坐聊天、交谈,这样更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如果借助这些活动载体多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让这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不爱上个性化阅读都很难。

(三)创新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阅读方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和教学对象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上。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展开。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鼓励学生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在自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要适时、适度地参与讨论,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同时也要在教学中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在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会自己独立地处理问题。教师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的未来铺就成功之路。

(四)做个性化阅读先行者

老师是个性化阅读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具体教学中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范读,把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把握通过范读传达给学生,让刚刚接触阅读的学生了解文章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学生被带入具体的阅读环境中,听得多了,感受得也就会更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理解。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加深理解,加深体会。同时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让学生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让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感受。通过美文美读,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关键作用。鼓励学生多多地参与个性化阅读,把个性化阅读当做学习的一部分,让阅读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开阔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做祖国快乐健康的小花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荣生.阅读的观念与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

[3]潘涌.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建设,2005年.

[4]姚建宏.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篇8

为了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新课程的核心就是要求学校教育要抛弃传统的仅仅追求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观念, 要把课堂教学放到教育对象———学生身上, 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让学生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关键学科, 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 小学阶段是尤为关键的。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上, 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事实上, 在学生们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方面, 学校和孩子们的家长都是非常重视的, 学校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专门安排了阅读课, 很多家长也经常光顾书店, 及时地为孩子搜集各类读书。但是, 教师在进行着种种努力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现, 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提高, 甚至是没有任何成效。那么,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何愁他们不去读呢?因而培养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一) 以身示范与生同读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尤其喜欢模仿教师的声调说话。教师可以在读书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 可以范读经典篇目, 领读重点语段。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和学生同读一本书, 共编阅读小报等, 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二) 创设读书氛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创设读书大环境。建立班级图书角, 搜集学生的课外书籍, 实现资源共享。教室四壁、学校橱窗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 如“好读书, 读好书”“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大量的标语充斥着学生的视野, 会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要及时赞同和肯定, 如夸赞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为“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等。作为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轻松地阅读, 不要让学生为了阅读任务而阅读, 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地享受阅读的美, 也就是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读书环境。

(三) 活动激趣

教师开展各种活动, 让学生在展示阅读成果的过程中, 享受赞赏的目光, 同时也达到学生互相交流, 互相启迪, 互相学习的激励效果。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读书笔记”“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营造了课外综合阅读的气氛, 养成了学生动脑筋阅读的好习惯。

二、指导阅读方法

要学生爱读书, 更要会读书。“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好方法, 养成阅读习惯。

(一) 课内外结合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拓展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以课本为出发点, 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 教学《果园机器人》前, 我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课堂上积极发言。有的同学说:“我想发明一辆智能汽车, 只要主人输入要去的地方, 它就能安全地到达。这样我就能省下时间在车上看书。”有的同学说:“我想发明能指挥交通的机器人, 只要这种机器人在马路上, 就不会再有违章行驶的车辆, 也不会出现堵车现象。”涌出各种奇思妙想。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阅读相关的文章, 会使知识纵横沟通。

(二) 教给学生“三读法”

选读法。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是对于一本书的重点篇章段落,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时, 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 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三)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上, 教师要求学生圈出不懂的地方, 点出关键词语, 画出好词佳句, 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 养成“摘记”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阅读报刊杂志, 将其中的好文章裁剪下来, 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 这样阅读才会更精彩, 更有实效。

三、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作为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而且要教给学生如何筛选读物, 要求学生选择思想健康, 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

(一) 以教材为出发点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拓展阅读渠道, 尽可能选择与所选用教材程度相当的, 甚至略比教材浅显的内容, 让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如可以向学生推荐新美南吉的作品《狐狸阿权》《小狐狸买手套》《白蝴蝶》等。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 利用网络查询适合孩子阅读的读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水平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读物, 如《宝葫芦》《童话大王》《木偶奇遇记》, 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等。这些书籍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 又能促进他们完美的发展, 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总之,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 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篇9

关键词: 兴趣 信心 高效课堂

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机遇,以及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人教版教材容量大,生词多,然而,教师的教学课时是一定的,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进教学气氛和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英语词汇的时候,老师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跟读单词,一个接一个,熟读是需要的,但读单词并不能让学生把单词深入记忆之中。此时就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老师可以提前找好一首英文歌曲,但歌曲不是随便找的,英语歌曲中的歌词应包含大多数所学新单词。把歌词中的新单词挖空,制作成Word文档或者PPT。在学完新单词后,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时间,然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放出英文歌,同时放出PPT,让学生听歌识词,填出空白处的单词。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单词,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一举两得。

二、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际教学法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种种英语学习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交际教学法要求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活泼、直观想象的交际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进行语言交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和语境,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他们兴奋起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英语课四十五分钟,通常教授新课四十分钟就可以结束,那么剩下的五分钟怎么办呢?在经过紧张的学习后,适当的放松是需要的。此时,充分利用这剩余的五分钟时间很必要,在最后的五分钟既能放松,又能巩固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做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游戏的方式有多样,比如单词接龙、击鼓传花,等等。拿击鼓传花做例子,击鼓传花是一个操作性很强又简单的游戏,适合许多人一起参加。道具无强制性,随便的一支笔、一瓶水都是可以的。老师放出音乐,学生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传送手中的东西给下一个学生,当音乐停止的时候,指定的游戏物件在谁手中,谁就要接受惩罚。惩罚的内容此时就可以和英语内容相关,比如唱首英文歌曲,或者讲个英语笑话,或是背一背刚学的单词或者课文。英语学习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课越来越有意思,课堂气氛活跃了,效率就更高了。

2.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进行英语交际。

语言的交际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上课学生很容易走神,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实用录音机、幻灯、录像、多媒体等,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还为他们提供语言情境,使他们通过视听,就能达到理解内容的目的,最终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所看、所听的内容,力求学以致用,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好英语的信心,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教学阅读课文“Anne’s Best Friend”时,课文里面就是一些简单的环境和安妮心里孤单的语言描述,没有生动逼真的画面,所以学生读起来感觉乏味,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视听片段,学生才对友情更理解,对战争更憎恶,对生活更热爱,对和平更向往。

三、在竞争中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合作学习有明确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扬合作精神,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既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习英语的信心,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现有高中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话题展开听、说、读、写实践,要求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对话、讨论、调查、汇报等活动完成一个特定任务,然后实现合作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课上,学生分成小组,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组内大声朗读,互相纠错,理解文章大意。第二步:组内讨论回答,结合文章提出问题。第三步: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呈现在黑板上,并根据其难易程度赋予分值,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本组的实力选题,本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若此组没能力完成此题,其他组有机会补充并得分;老师最后补充说明。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写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该法主要用于写作课,首先限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然后就近分组,组内修改,人人参与,互评互改。在同伴交叉修改或者集体互评中,一般学生都能发现对方文章中的主要毛病,并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要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造愉悦的环境,做到寓教于乐,以兴趣为前提,激活学生的自信为目标,最终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篇10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当今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 其中外部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而内部原因则大部分是个体本身由于年龄小而形成的片面认知、好动、自控能力弱等造成的。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的影响在其他两个外部因素中作用尤其明显。 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健全而温暖的家庭能给孩子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关爱, 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必然乐观。 反之,一个缺失主要成员的家庭,孩子缺少关爱,使他们必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自卑,久而久之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例如,一个长期生活在有家庭暴力中的孩子,长此以往, 内心阴暗,缺乏关爱,孤僻,有暴力倾向,这对他以后的家庭和生活都有深远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态度也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 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例如,一位老师用粗暴的语言辱骂学生,这样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厌恶、反感老师, 甚至对这位老师所带学科也不感兴趣, 久而久之学生成绩下滑,师生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3.社会因素

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当然小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还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认知度较片面,自然身心各方面更容易受到影响。

(二)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由小学生本身决定的,由于他们年龄小而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较片面,好动、自控能力弱、承担挫折的能力小等造成心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对独生子女尤其明显。 生活条件的优越和家人的过分溺爱使独生子女承担挫折的能力尤其小。 有时因老师或家长语言不和就离家出走。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携手共同关注下一代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它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需要学生本身、家长的配合和沟通,还需要全社会的爱心,让我们共同关爱祖国的下一代,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

(二)学科渗透,润物细无声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对各年级的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如进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际的思考。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手捧空花盆的人,他们不虚荣,不虚伪,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必备条件是诚实守信。总之,教师要学会有意识地渗透。

(三)沟通——打开心灵之窗

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各种问题,要及时和家长老师沟通、解决生活上各种苦闷,从而打开心灵之窗。

目前,在新课标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不仅需要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同时还需要及时沟通,倾注一片爱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灵活运用、标本兼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和谐、发展、升华。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只有学生和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成功的公式下一篇:德育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