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

2024-10-05

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精选5篇)

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 篇1

摘要:校本教研, 其实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其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校本教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越来越多。怎样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 使新课程理念有效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呢?毫无疑问, “校本教研”就是一个绝佳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反思这几年的课改实践, 我们认识到, 校本教研是课改的重中之重。

传统教研中, 以学科教研组为中心而开展的常规性的教研活动, 是被动式教研模式, 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表达或接受存在很大程度的被动性, 如检查教案、学习笔记、教研活动记录、课堂教学等。此外, 还会进行各类评比, 如优质课、优秀教案、课件、论文等。如何才能把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呢?

一、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任务所在, 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式和重点, 也是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学校还经常开展一些以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 一是针对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进行集中分析、讨论, 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为领导和教师搭建听课、评课、交流、研讨、对话的平台, 使教师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研讨, 达到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目的。学校的教研领导小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学校教学工作的“检查者”、教师教学业绩的“评判者”, 而是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 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的课程观、教学方式的变化

“校本教研”活动的成效高低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更在于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行为的真正落实。

在教研活动中, 我先后两次听过同一教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巍巍作家的驳论文《个人与集体》的授课。第一次, 教师这样授课:先引导学生读课文, 找出“人人为自己”的错误观点, 然后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批驳这个错误观点的?是怎样批驳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最后让学生找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错误观点进行评论。在整节课教学中, 课堂气氛平淡, 学生处在茫然中。

接下来, 教师们进行评课, 在评课时, 一致认为教师基本上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 时时刻刻都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致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发现了问题——教学不是教材, 而是使用教材教。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 这个教师就改变了教学计划。

上课开始, 教师就板书“个人”“集体”两词, 指人解释, 然后, 插入一个小插曲:睡在板凳上的大科学家——钱学森。这位科学家, 如果待在美国, 其工作、生活条件不知道比回到国内要好上多少倍, 但他却毅然决然回来了, 为什么呢?

接下来就是学生对“个人与集体”的观点进行评论了。

对“个人”“集体”观点进行了评论, 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 把学生们引入对课文的阅读, 学习大作家魏巍的观点和评论方法。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把课文的评论与自己的看法和论证方法进行比较, 从而体会到作者论证的高明之处,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实践证明, 第二次听“个人与集体”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明显好于第一次。

在课改过程中, 同时,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观点:教学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这位教师第一次教这篇课文, 是以教材为中心, 教教材;第二次教这篇课文, 是使用教材, 表面上看, 教学是离开了教材, 但实际上却扣住了教材的灵魂。事后这位教师进行了反思, 写下了文章——《新课程下的教学》, 使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走进课堂, 引领教师走上研究之路

学校发展依赖于教师, 教师发展依赖于校本教研的发展, 可校本教研的方向在哪里?“在课堂, 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 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2012年, 我县进修校教研室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解决课堂的小问题”, 要求教师们从教育教学的“小事”“小现象”中捕捉问题, 挖掘问题。

在这次活动中, 听了某个老师对中学二年级的一个班级的授课, 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 这位老师提问某个学生, 这个学生拒不回答问题, 教师特别生气, 让这个学生站起来, 学生就是不站, 教师大怒, 批评学生, 结果教学也无法进行下去。也看得出来, 这个学生是故意和教师这样对着干。事后, 我们找到这个学生和他进行了座谈, 他告诉我们不喜欢这位教师, 对教师有意见, 原因是:教师几乎每次来上课都发火, 还总是拖课, 占用我们课间休息的时间。交谈过程中, 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 我们找这位教师谈心, 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她显得很生气, 也很无奈。当说到教师使用的新教材在课堂上的时间安排合理与否, 她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 我们向她建议:教师应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要合理安排课堂上的教学, 用良好的心情迎接每一节课。她照办了, 拖课次数少了, 结果学生纪律好了, 师生关系也融洽了。这位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进行成长的。

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做到了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多种教学研究形式, 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

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 篇2

襄阳区程河中学

程河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尽管我们地处偏远,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但近年来,我们“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心一意抓教学,千方百计上质量,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课题引领,完善课改体系

1、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科室主任牵头挂帅的教改领导小组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起草课改工作的规章制度。我们出台的有《校本教研制度》《课题研究实施细则》《科研札记常规检查方案》等五种规章制度,从组织制度上保证校本教改按章有序开展。

2、确立校本教研内容,梯层。学校承担省、市、区立项的科研课题;围绕主课题各教研组、备课组、实验班分别拟定自己的子课题,统一印发给每位教师。如学校承担省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机制研究》而语文组则在这一主课题下制订了《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等课题已经结题。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别拟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上报教科室公示,以“科研札记”的形式每月进行量化评估,并与教师常规月检的“监控卡”挂钩。学校规定每月每位教师至少写出四篇,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教学“科研札记”,结合每位教师的课题比照评分。

3、设立解惑、质疑专班。教科室牵头,会同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市、区级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答疑专班,解答各子课题承担者在研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整合成“问题链”刊登在校刊《简报》上。如2008年上学期八年级实验班提出的“怎样缩小数学教学中中等生与优生、学习困难生与中等生的差距”问题,就由质疑专班数学教研组课题组长负责解答。他们召开了专题研究会,确定了“分层教学”的解决方法,即通过单元检测进行诊断,将学生分成优良型、达标型、困难型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慢变化、多练习”、“小综合、多练习”的施教策略。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今年中考,及格率达98%,优秀率、人平得分居全区前列。

通过完善校本教研体系,不仅构建了课改实施框架,而且还有效地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为我校校本教研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练兵比武、搭建课改平台

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以说课、备课、讲课、评课等为内容的“大练兵、大比武、大评比”活动,旨在构建课改平台。

说课赛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即定内容,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项内容作为评判内容,然后将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说课稿”上交起来,采用年级交叉,同科互评形式进行量化评分,结果作为一个子项上交教研组长,作为教师“监控卡”填写的依据。备课赛和说课赛一样,也是以年级为单位,不同年级交叉评价量化打分记入成绩。

讲课赛是“大练兵”的重头戏,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为期一月的课堂练兵比武活动。其做法与说、备课赛一样,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据“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年级交叉互听互评。所不同的是:规定授课教师必须依据自己在教科室上报的科研课题组织授课,避免课题、教学“两张皮”。根据量化评定结果对每位教师分等定级。对未达标的教师,学校将指定优质课教师帮其定期达标。

举行中青年教师竞讲擂台赛,我校每学期都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参与擂台赛,“展示个性教学,展示成果教学”。本活动分文理两大组进行。评委由区级以上优质课教师及市级骨干教师组成。旨在营造我校研究新课程的氛围。

组织升级教师试讲赛,改科教师入门赛活动。近年来,我校由于上调教师数量大,每年都要从小学选拔一些教师加入我们团队,这样每年低年级教师升入高年级的教师比较多,而缺科改科教师多,如果这些教师不能尽快进入角色,势必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这些老师进行讲课竞赛,让他们各显本领,相互交流,尽快成为学科强手。

三、建立新型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科研活动有效开展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初步建立“法”治学校。近年来,我们制定了《程河中学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组长工作制度》、《备课组长教研工作制度》、《教师教研工作制度》、《教研实践反思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初步形成以法制校体系,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

立足课堂,以集体备课为重点,公开课,汇报课为契点,务实高效开展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听课不少于24节以上,教研组长、主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30节以上,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汇报课活动,课后做到分析、总结、反思,推进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公开课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加强课题研究,以学科课堂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进行课题研究。“教研和科研是确保教育腾飞的双翼”。我们正是意识、体会了这点,所以加大了此项工作的力度,通过扎扎实实的教研工作,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坚持公开课与研讨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教学大练兵通过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把教师的工作热点引导到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方面来。

令人兴奋的是,我校的部分教师已把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为科研课题

进行研究,本学年全校共产生80个子课题,并用一览表形式将各个子目公布在教科室内的黑板上。同时承担区级以上的课题4个。在课题实验上由于我们依托于“百字教学反思”和“千字科研札记”及“组内连动”,切实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产生了很好效果,科研成果颇丰。本学年我校有28篇成果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今年2月市教科所郭强书记一行来到我校调研教科研工作,对我校“教学问题化”课题实验做法给予很高评价。当时曾计划用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向全市推广我校经验。

此外,学校根据“优秀教研组及备课组评选制度,每学期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以及教学大练兵中的优胜者,均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还把教研活动的外延伸展到校外,派教师多次参加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听公开课及各科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观摩课。通过学习,教师们的理念更新很快,教学方式迅速转变,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学科整合的能力有所加强。我们力图以教研带科研,使我校的办学能以科研为支撑,逐步实现规范管理,全程育人的目标。

四、以教学为中心,推进课改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落脚点,为此,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坚持做到聚精会神搞课堂教学,一心一意谋学校发展。

1、重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结合课程改革的精神,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任务上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在教学观念上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的讲解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转变;在教学要求上从死记硬背传授型向智能与知识相结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注重教法向教法与学法指导同步转变。

2、强化课堂常规管理,向45分钟要质量

学校想法设法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严要求、轻负担、低消耗、高质量。切实落实了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监督机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检查、落实、激励等制度,重视和发挥好教师对班级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情况的反馈,落实“人人懂常规、个个守规范、班班有秩序”的要求。继续搞好教学大练兵活动,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度,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校级领导、教务主任,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对策,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一年来,学校行政和有关人员共听课200多节,并以“教学汇报课”为载体对多位年轻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获得了较大成功。上学期区教研室举行教学大练兵活动,我校青年教师贾菊荣、孙霞、吕静、刘俊、赵艳敏等表现出色,均获得了奖项。4名支教教师课堂教学均达到“达标课”要求。

3、全力抓好毕业班的中考备考工作

学校始终突出毕业工作,充分认识到中考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被社会认同的根本保证,把毕业班工作放在压倒一切的高度来认识。坚持强化训练、强调检查、批改迅速、辅导到位、团结协作,落实“三个捆绑”(领导与班级、班主任与本班课任教师、备课组长与本科教师)到位,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复习、模拟考试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每次模拟考试所年级组、备课组都集中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内容,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调整好考前学生们的心态。经过精心准备,我们先后二次举办针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讲座,并邀请了07年毕业正就读襄樊四中的赵大亮同学来校现身说教,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认识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事例鲜活,共鸣效应应运而生。

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2009年的中考取得了较好成绩:一中48人,二中122人,重点高中人数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镇中心学校的下达的升入重点中学人数的指标任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注:02年33人;03年41人;04年52人;05年60人;06年123人;07年126人;08年98人、09年170人)

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1.引言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国大部分高中学校也都具有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大多数学生还是只重视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学习,而对信息技术这类“副课”的学习不重视。第二,现有的教材过“老”过“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此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挖掘更适合学生或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课程改进具体内容

2.1.调整课程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然而我们所用的教材内容还是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这些内容固然要掌握,但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内容却很少涉猎或是一笔带过。

本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作出以下调整:1.全面整合现有教材,并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知识点(如计算机程序設计等);2.着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将计算机操作技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2.2.开发新的校本课程,符合时代特点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想学习或班主任极力要求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开设对应的校本课程。

此外,通过校本课程的授课实践,在每节课程结束后及时对此次课程进行总结反思,并及时对所编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最后将校本课程的自编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整理成册,有机的与我校现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进行结合,并将其作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专用教材。

2.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采用“大锅饭”和“满堂灌”的形式,而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2.3.1分层教学

首先,按照有无基础将学生分成A、B两个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A班(有基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重点讲解和个别指导。而B班(无基础)的学生则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再配合一些简单的练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要求而进行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也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拓展和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

2.3.2分组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是按照学生学习水平高低先把学生分成A和B两层(类),而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其中,1-2人为A类学生,剩下的为B类学生。这样每个组员的水平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强弱搭配”,小组互助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和长处,小组学习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更加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2.在辅导的策略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每个人在组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3.对于所有小组都不愿意要的学生,老师就要亲自管理他们。定期检查他们的作业,有时要求他们谈谈想法......鼓励进步就是优秀,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在班上多表现自己,到了适当时候,把这些学生推销到其他组里去。

2.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校本课程一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自主实践法,效果最好。

1、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任务”要有趣味性。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指导他们自己尝试编程。

②“任务”要有操作性。计算机相关校本课程的操作性很强,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给予其指导和帮助。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③“任务”要有针对性。设计的任务具有针对性,这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和清晰的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2、自主实践法是学习校本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必须不断地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动手发现自己的问题,检查自己的知识漏洞,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

3.结语

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特有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综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由学校组织的、教师主导、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为促进本校学生个性化发展所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评价一个学校新课改是否落实到位的重要标准。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努力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的土壤,让学生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开出个性之花。

参考文献:

[1]李军;张辉;;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J];科技风;2008年08期.

[2]甘泉;刘玉梅;;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10期.

[3]高树春;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1期.

作者简介: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开展校本教研 篇4

一、健全校本教研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校本教研工作正常运转的保障, 校长应牵头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实验小组和课题攻关小组, 并明确责任, 各司其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的决策、协调、组织和评估工作, 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方面的保障。实验小组负责实验的实施、教师培训等业务工作。课题攻关小组负责实验的解读、推进、深化、总结等工作。

二、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使其树立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需要学校在前期准备工作 (如通识培训、学科培训) 的基础上, 切实搞好后续培训, 尤其是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 引导教师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理念;树立“走进新课程,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发展理念;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理念, 从而为校本教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推进评价机制改革,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 对学生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随之成为这场改革的瓶颈。如何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 转变以往单一、集权式的评价方式,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注学生成长, 也是校本教研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的原则, 根据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结合本校实际, 积极探索, 创造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 力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1.使评价成为教育的过程, 发展的过程, 共建的过程, 一个科学、民主的过程, 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2.评价要以全面反映学生各学科课程学习的情况为主体内容。3.力求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机结合, 从而引导学生和家长摒弃单纯追求学科成绩高分数的误区, 对学生这一发展主体进行全面关注。4.评价过程要逐步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交互过程, 被评价者应成为评价主体之一。

四、确立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

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教师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教学反思, 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 共同探讨解决办法。2.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如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3.课题攻关小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 注重实效, 把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作为主要标准。4.加强相关课题研究的力度, 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5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 力争使其成为校本教研的亮点。

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 篇5

当然, 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之时, 我们首先应当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进行实际教学, 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和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现象,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 我们也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而应把它看做是一种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和完善人格的范本,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 认真遵循语文教材的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更要用灵活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材,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情和学情, 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和创新, 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切实地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 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语文的校本教研过程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进度及研究如何教好语文教材;更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语文教材, 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 在自主学习中获取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 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因此, 为了强化语文课改教学, 落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教学现状, 分析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学情, 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

可以说, 校本教研的重要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 努力寻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在认真学习语文课改的“新标准”后, 我们发现, 单独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可是,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 我们发现, 这一全新的课型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开展, 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 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认识不够, 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产品, 可上可不上, 因此在教学中显得过于随意, 缺乏计划性。 (2) 认为综合性学习浪费了太多的语文教学时间, 怕耽误学生学习的正常时间,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3) 没有真正认清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 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是课本教学。于是, 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 只是做了些简单搜集资料或积累素材之类的事等。面对这一教学现状, 我们应及时进行校本教研专题研讨, 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 让教师们不仅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自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来, 从而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 转变教研观念, 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我们实施校本教研, 应努力淡化由上而下的教研管理职能, 强化以课程、教学和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 积极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及教学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 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学校应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 制定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 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 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当然, 我们应清楚, 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 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 教研工作才能富有实效。所以, 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 学校可将评价激励机制引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可以是荣誉的激励, 把它作为评选科研、教研积极分子的主要条件;也可以是物质激励, 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提振教师的精神;当然还可以参评发表, 把老师的优秀成果送到上级部门参评或投递发表。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 让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去对待教学工作, 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展开, 能更好地提高校本的教学研究成效, 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三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培训, 使教师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 可以努力打造“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 应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 以校本培训为中介, 让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和纽带, 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使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从实践中体会和完成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再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 实现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这种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教研”, 已成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校本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 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 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地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 根据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水平的不同,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可以包括: (1) 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自觉地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 认真地写好学习的随笔、心得、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等, 并在学习和反思中, 实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尽快成长。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在每上一节课后主动写好教学反思, 认真总结每节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让这种自我反思伴随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成长, 能使教师对新课程的自我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 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客观的自我评价, 是参与校本教研的第一步。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2) 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多元互动, 进行经验交流。在语文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校之间进行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和交流, 也是开展语文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 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可以说是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十分有必要。此外, 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同样不可忽视, 如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可以邀请体音美教研组的教师, 参与语文组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 这能使学生的手抄报更生动。 (3) 在大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应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下, 规范研究程序, 明确研究目标, 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可是, 由于有些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或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 所以对一些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可能一时难以解决。因此, 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结合学校各学科正在参与的课题研究, 积极主动地针对发生在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小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明确问题所在, 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专题研究, 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 学校以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 能较好地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也能充分挖掘各具潜能的教师, 扬长避短, 让其人事相宜, 人岗相适, 使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五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 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 我们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语文课堂较过去更生动活泼,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 仍然有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 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 老师没有信心教, 学生更没有兴趣学, 影响了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否认, 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所以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研讨交流, 发现学生喜欢语文老师, 才有可能喜欢语文课, 喜欢语文课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而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不一定是他渊博的学识或是敬业精神, 而可能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亲和力。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 很多时候可能不是教师的水平不高, 也不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 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当然,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如自身性格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因此, 在语文教学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中, 我们可以渗入相应的人文关怀元素, 通过校本教研培训, 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 使一些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重塑。可以说, 学校依托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 使教师在人文关怀中, 铸造健康的心理, 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这种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具体工作的校本研讨, 对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 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 深入课堂抓教研,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骨干教师是中坚力量, 他们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所以, 在落实语文校本教研时, 应始终把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摆在教研的主体位置, 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 并积极组织参加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 运用讲座、研讨会、送信息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和途径, 培训语文骨干教师, 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 深入教改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打造出一批语文校本教研的强势群体, 从而推动语文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清楚, 骨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 所以, 骨干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完善自我和挑战自我, 在新课改的现代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做出更骄人的业绩。

总之, 语文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不仅能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促进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反思型转变, 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语文课改的进程。一路走来, 我们坚信:只有坚持走教研之路, 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 2005

[2]陈世滨.校本教研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实践阐析[J].教学与管理, 2006

[3]朱慕菊.校本教学教研[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门诊输液治疗下一篇:脑组织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