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共4篇)
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 篇1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英语成为了一门十分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自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后, 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更日渐突出, 国家教育部正加大基础教育改革, 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 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 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一、任务型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指的是“Tasks involv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use in which the user’s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linguistic structure.”And it is“a piece of 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produc ing or interacting.”这种课堂上语言的“communicate”和学习者之间的“interact”是通过“task”来实现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交流、合作、互动的过程。很多任务都是通过pair work和group work合作完成的。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在任务完成后, 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任务型学习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上来, 并对学生的使用语言表现作一些适当的纠正和调整。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立足于学生本身,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其特点如下:
1.通过语言交流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2.个人练习更加充分, 每个学生均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共同的活动中, 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3.既关注语言本身, 也关注学习过程。
4.以学生为本, 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5.有助于将学习者个人的经历、周围的生活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
三、任务型教学的三个阶段
1.任务前的介绍: (Pre-task)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 and task.
2.完成任务的活动: (Task cycle) ——Task planning and report.
3.语言讲解: (Language focus) ——Analysis and practice.
其中, 完成任务的活动 (Task-cycle) 是核心部分, 任务的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前提条件, 那么, 设计任务活动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任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任务型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语言中“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 这就要求学习者为完成一个任务而在活动中以交流为目的 (“with some kind of communication purpose”) 真实地使用语言 (“process the text for mea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task”) 。而这种活动需要学生参与到“reading, listening or reviewing”之中, 因此, 我们必须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language policeman/woman变成了活动期间的observer, helper and supporter和活动后“语言总结”中的language informant。学生成了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活动中, 他们是组织者 (organizer) 、鼓励者 (encourager) 、协调者 (harmonizer) 和贡献者 (contributor) 。
(2) 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而且应依据课题的总体目标, 注重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扩展过程。因此, 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 产生亲切感, 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这种教学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学习和使用英语, 并将英语语言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完成学习任务。
(3) 民主和谐的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因此, 教师应公正、平等、和蔼、信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鼓励学生与) 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形成良好的心理倾向。这样,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David Nunan指出, 任务是由教师控制和调节的, 学生获得信息, 并经过思维加工, 最后输出语言的一个活动。而教师讲解、学生抄读的活动不是任务, 只是练习。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 教师下达的任务要有趣味性、交际性和拓展性。
1.趣味性
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 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学生具备了最佳情感, 即具备了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心理的满足就会转化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思路才能活起来, 课堂气氛才能生动活泼, 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设计的任务是开放式的, 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始终充当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观察周围的生活、网上查找资料等途径来完成任务, 提高了兴趣, 锻炼了口、笔头交流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同时也促进了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浸透。
2.交际性
英语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作为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 使得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
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 不仅应着眼于学生目前的日常生活, 使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还应关注学生将来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语言的需要, 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 教师应扮演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完成任务的评判者和监督者, 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 担当学生的伙伴。
3.拓展性
中学英语教学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应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不同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得到发展。语言技能是通过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培养起来的, 两者构成了一个互为支撑、互为发展的有机整体,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提高、拓展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拓展思维及语言能力。当然, 该项任务难度较大, 需要学生之间的多次交流、磋商及合作才能完成, 要科学分工, 既确保小组每个成员有事可做, 又要确保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同时也要规定任务完成的期限和任务展示的形式及要求。
五、任务型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
任务型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是小组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
教学实例:
任务型教学与小组活动的结合的教学模式。以BookⅢU-nit 2“Healthly Eating”为例, 其要求就是要学生设计一个海报。
Making a food and drink poster about:
·Chinese food and drink
·American food and drink
·Favourite food and drink
·Healthy food and drink
1.老师将学生按四个话题, 分成四大组, 每个大组分成若个小组, 挑选出小组长负责统筹, 每个大组一个话题, 每小组就围绕着大组的话题展开议论。
2.在课堂上老师让他们四人坐在一起, 给出10分钟的时间讨论他们的话题。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表达他个人的意见, 达成统一的决定, 而后画成海报, 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给老师。
3.由小组长进行分工, 根据本组学生的能力高低和不同的特长分配不同的任务, 因为作为同学, 他必定知道哪些同学具有哪些方面的特长, 这样既能让能力低的学生乐于参与, 发挥其积极性, 也能让能力高的学生张扬其个性, 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展示其才华。那么在这个project里, 可以让擅长画画的学生负责海报的制作, 然后让另两个学生负责搜索有所有不同国家的food and drink的信息。
4.确定好各自的任务, 给学生一天的时间去完成海报, 让他们尽量利用课外和课后的时间去做准备。
5.第二天, 在课堂上要求各小组派成员上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用3分钟的时候推广他们的话题海报, 吸引人们的赞同。得分的高低取决于两点:海报的吸引性和话题推广表达的艺术性。在此课后老师安排学生让他们把作品贴在教室的四周, 让同学进行观看, 进行评选哪个海报最为吸引, 让他们在海报旁的签名册上写上名字, 本小组成员的签名不算数。由科代表进行统计。
6.老师根据科代表的数据, 给各小组打分, 同时为优秀的作品进行表彰。
以上进一步可看出任务型教学是从活动中获取知识, 运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小组活动, 学到新的知识, 即完成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变。
总之, 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时, 我们要力求设计最佳活动方案, 让学生在有目的、有意义、有趣味的较为真实的环境中, 自然地接受语言学习, 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成为语言学习最终的胜利者。
摘要:任务型英语教学把传统教学理论的优势与现代教学思想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 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它有利于学生发挥;有利于英语课堂上师生的变化性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训练、培养和加强。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 同时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关键词:新课改,任务型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师大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师大出版社, 2002.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5]任务型语言教学需在原则下进行.孺子牛教育网.孺子牛, 2005.
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策略 篇2
1、强调掌握地理课的特征。
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地理新授课的基本特征, 加深对地理教学目标的思考, 并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 精心设计, 组织与实践。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 无疑是大大地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面临着教材的多样性与选择性, 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 重要的问题是把握好课标理念与现行教材的整合。这就要下大气力研读课程标准, 精确把握其精要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 是按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个大目标来设计和编制的, 而不是按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来设计编写的。这样, 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上, 就没有过去习惯上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那么系统和严谨, 但在培养地理素养的理念上却十分鲜明。在教材使用上, 可以人教版教材为蓝本 (因其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编写体系和学习习惯) , 把高中与初中、必修与选修、系统与分区的所有内容 (共十四本教材) 整合起来, 并吸纳其他版本教材的精华部分, 博取众家之长, 在新课程理念下融为一体。在教材处理上, 要强化主干知识, 合理删减枝梢末叶, 理顺内在逻辑关系, 整合成适合于自己学生的高中文科地理新课程体系。
2、强调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索知识, 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反馈的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构建、理解与应用。在课堂上,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尽可能地依靠学生自己发现解题思路和动手解答, 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 引发学生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 启迪探究欲望.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关键处创设新旧知识相似点, 诱导学生知识迁移;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 指导学生探索思维.
例如, 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 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通过这些启发性的问题设置, 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从而引导学生大胆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强调合作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一起讨论、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 共同对要学习的概念进行考察、探索、协商、辩论, 以使学习者个体的思维和智慧与所在群体共享。不同学习群体之间也要有机会交流学习成果与思想,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不应置之事外, 应该参与其间, 成为学习群体中的一员。
4、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和能力是有差异的, 教师教学时应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允许学习目标有弹性, 既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怀和帮助, 又不能使学有所长的学生感到无事可做, 设计活动和练习时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分工, 达到不同个体的共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具体做法有: (1) 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 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2) 组织各类活动时, 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 还根据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平实验班有学生共同参与, 无论结果如何……此外, 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实际情况的差异, 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使用较高的标准, 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5、鼓励质疑, 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要主动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例如引导学生在讲解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促进学生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序渐进, 循环反复, 不断提高。
6、注重课堂教学策略, 求异求变求和。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求异, 即追求答案结论的多样性;求变, 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求异讲的是答案结论不要唯一, 求变则是讲得出答案结论的方法途径不要唯一。求活, 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 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 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 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 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
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7、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兴趣。
创设情境、提供思维材料。由于时空限制, 地理材料有诸多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在教学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逼真的再现当地当时的情景, 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 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 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 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 丰富其感性认识, 从而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要充分运用图片、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创设好情境, 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铺垫, 一个有力的起跳板。课标指出, "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 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 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 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 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 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 大陆边缘褶皱隆起, 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8、教师要不断反思。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数学思想,导入技巧,有效提问,善于总结
一注重数学思想应用, 培养发散思维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是成也数学, 败也数学。要学会数学, 就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应用, 才能更好地挖掘题目的含义。学会分析已知条件, 善于将隐性条件挖掘出来, 将学过的知识和条件巧妙地联系起来, 用全面、全新的视角来处理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应用等,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类型题目的解题思想与技巧, 这样的学生才有目标和方向。如“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这是初中学生最薄弱的知识点。应该运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 研究题中的数量关系, 结合数形思想, 将不熟悉和难解的问题转化为熟悉和易解的问题, 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和直观的问题, 并将它归纳和总结, 有利于今后解题时应用。我把“二次函数解析式”归纳了三种形式:一般式y=ax2+bx+c (a, b, c为常数, a≠0) 的左端是关于自变量的二次三项式, 当已知函数图像上的任意三点的坐标, 要以设函数的一般式, 代入三点坐标可得关于a, b, 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从而求解;顶点式:y=a (x-h) 2+k (a, h, k为常数, a≠0) , 此时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大值、最小值时, 可设出顶点式, 再根据其他条件求出a的值;交点式:若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 (x1, 0) (x2, 0) , 这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实数根x1, x2≥0, 可以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 (x-x1) (x-x2) , 再找到该抛物线上除了两点之外的一点坐标代入, 可求a的值。要根据已知条件来确定不同的解法, 灵活应用,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课堂导入技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设法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问题,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探索知识的情境中,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便推动着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如何把数学知识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处理得当, 关系着整节课的成败。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适应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总结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 一节课的开端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 成败关键在于此, 因此, 要提高课堂数学效率就要注重导入的技巧。
三讲究课堂有效提问,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俗话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虑。”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从数学的角度对生产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首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在教学中,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让学生在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驱动下, 尽其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生产销售的利润问题, 建筑中的几何问题等, 都是二次函数的载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 通过解析式和图像去研究问题;在学习“几何问题的处理”后, 我拿出了在家安装时不慎打破的一块三角形形状镜子, 碎成上、中、下三块, 由于无法黏在一起, 只能按原来的再配一块。我提出一个问题:要将三块玻璃一同带去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经过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 认为只需把下面这块带过去即可以配一个与原来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
俗话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旧知识, 同时, 数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解答、思考、求证的过程。一般情况下, 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中的例题, 从而了解这类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学会总结与反思。注重错题的整理, 把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做的错题进行整理、归纳, 分析原因。要重点对应用层次上的考点、规律性比较强的又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和进行整理。对错题的原因进行诊断, 注意该题的关键词, 对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技巧、规范步骤进行总结。因此,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 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分析, 利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 去应用数学知识。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篇4
一、注重巩固基础知识
想要教好高中化学, 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积累自身的基础知识, 要对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培养, 使其越来越扎实, 而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就成为了教师以后进一步教学高中化学其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能明确化学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这个时候就算化学老师讲课再精彩, 学生都像是在听天书, 并不能够明白老师讲授的内容。所以, 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使学生能够张口就来。
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来理解并掌握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比如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等概念, 引导学生能够对化学概念中的每一个词以及关键字进行准确理解, 要使高中学生明确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有其自身准确性以及严密性, 不能够随意对其进行删除和更改, 要明确高中化学中的概念以及涵义之间相互的联系, 对基本原理实质进行透析, 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对重要定律进行理解, 明确定律推论的内容, 这些措施都可以强化学生化学计算能力, 进而使其达到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
二、要不断实践
很多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些感触, 他们认为高中化学一直都是一门高深、晦涩、抽象的学科, 他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以后并不能将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新课改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要求学生必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对生活进行讨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的教科书也采用了章节的形式, 各个章节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体现出了融合, 并且突出了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及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所熟知的物质着手, 这样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浓厚的兴趣,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说, 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了溶洞, 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所见到的溶洞形成过程与化学知识有哪些衔接, 并且要把这些问题带回到高中化学课堂中来。
三、完善提问
提问是课堂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更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以及互动最为主要的方式方法。但是, 每一个学科提问的方式都不同, 教师怎样才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怎样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设置, 这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都能够精心设计问题, 那么, 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更能将高中化学课堂的氛围有效调动起来, 从本质上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率。因此, 高中化学课堂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好的化学问题, 都是一节好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开始, 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实施教育教学的本质不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课本上面的知识, 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 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那么, 在走上社会以后很难学习到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方保中.乍看异常, 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6) .
[2]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教师教学, 2012 (14) .
[3]邵建程.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3) .
[4]吴春相.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 2012 (17) .
【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推荐阅读:
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育优化策略11-22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08-31
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模式分析01-18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09-12
新课改下的创新09-25
新课改下的教与学10-17
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10-17
新课改下的课堂环境01-13
新课改下的平等教育01-20
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