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2024-08-24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篇1

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 除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功能外, 还应有其智育功能, 那就是自身学科特色的知识和能力功能。当然, 政治思想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改革者的行列, 中学政治课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季节。传统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 结果导致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 严重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新课标的推行, 为初中政治带来了新的活力, 初中思想政治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要改革, 教学方法要改革, 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中学政治课所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 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素质。只有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学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教学观念上讲, 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 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 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对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 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理解起来很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 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因此教师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他们自学, 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教学以育人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判定、评价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养成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 不仅仅要让学生学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能用自己的目光发现,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用自己的行动改变, 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新思路。如教学九年级思想政治课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时, 可利用学生平时了解的新疆7.5暴乱、莫拉克台风等, 让学生谈, 可以相互补充, 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从而提高他们上课的高涨情绪。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又能加强学科与国际国内形势的联系;既能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焦点, 又能使学生把握书本知识, 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富有创新精神,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教材中抽象的原理, 教师应力求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创造问题情境, 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大大增加, 只要学生有兴趣了, 就至少成功了一半。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日益丰富的传媒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库, 因此, 教师要注意收集报纸上的新闻素材, 注意分门别类, 做好归纳整理。讲到任何一个课题, 都可以随手在里面找到相应的例子来补充, 既有正面的, 又有反面的;既有中小学生的, 又有成年人的;既有名人的故事, 又有平凡的人间真情。由于例子新鲜, 又是学生在社会上稍有听闻的, 学生听起来特别感兴趣, 觉得原来政治课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个别学生还会把例子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增加茶余饭后的健康话题, 加强对某一心理行为对错的判断能力。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创设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 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 让其敢问。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 引导学生会问, 鼓励学生善问。许多学生感到没有问题可问, 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的节题、框题进行提问, 也可以在概念的比较中提问。

3.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被动接受式为主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学生的身心是极大的伤害。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 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只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 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 在活动中, 使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领悟和实践, 真正经历一次知识生成和创新的过程。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篇2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2、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教材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要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要掌握好汉语,而且还要求你要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一)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应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便显得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的、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的。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專题却清晰地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和处理教材。

(二)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和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得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尽量地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境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贾会彩.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J].代教育探索,2012(5).

[2]徐为章.感悟历史新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06(3).

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 篇4

一、善用幽默滑稽的语言,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

心理学家认为, 幽默对人际交往大有好处, 它会使你显得更容易接触, 和你接触很快乐, 别人可以平视你而非仰视。通俗一点就是和你接触不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就是在表演,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 要让观众喜欢你, 你得要抓住观众的心。作为教师, 在课堂上就应善于表演, 善于去抓住学生的心, 而幽默滑稽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是很管用的。课堂上, 教师授课, 在适当的时候用上一两句滑稽幽默的话, 不但会让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切感, 而且还会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课堂上有人想打磕睡, 教师就可适时的点一句:“怎么在课堂上算起八字来了?”, 如发现有人在讲小话, 教师就可朝他笑着说:“喂, 我讲错了么, 你们在讨论?”等等。当然, 教师在使用滑稽幽默的语言时, 别板起面孔说话, 更应面带微笑, 让学生感觉你对他没有过多的指责的意思, 同时, 其它同学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到教师的平易近人。

二、课堂上多引入时政热点,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新奇, 增强课堂学习的凝聚力, 激活课堂

所谓时事热点, 学生一般不很了解, 教师在讲理论的过程中, 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 组织学生的讨论,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这样一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就会激活。比如, 教师在讲九年级政治“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一目时, 教师就可以事先准备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相关新闻结合讲解,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效果更好。又如, 教师在讲解“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子目时, 教师就可以剪辑香港、澳门回归时的电视录相让学生观赏, 后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总之, 教师只要有心, 就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激活课堂气氛。当然对热点问题的引入和讨论, 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 既放得开, 又收得回。

三、把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漫画等引入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活课堂

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漫画等方面的素材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善于运用这些素材, 不但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开阔视野、拓宽知识, 而且还能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 学生学习更轻松有趣、易于接受与记忆。课堂气氛也自然而然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如:在学习七年级“自我新认识”一目中要全面地看待自已的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就可引入《骆驼和羊》的故事讲解。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是金”一栏中“言而有信, 一诺千金”就可结合商鞅变法徙木为信的历史典故进行讲解。

四、让学生演唱歌曲, 自编自演小品, 对激活课堂气氛也有较好的作用

现代的初中生参与意识比较强, 乐于接受新事物, 喜欢创新, 热爱展现自已。教师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自我展示。歌唱歌曲, 演小品这种方法新颖活泼, 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引起学生的思考, 活跃气氛, 积极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这种形式,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何乐而不为?如:教师在讲九年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目时,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让学生起来唱《爱我中华》这首歌。如在讲八年级政治中“诚信也要讲原则”知识点时, 教师就可以找几个同学起来演小品故事《东郭先生与狼》, 等等。用这种方法激活课堂气氛, 往往不需要学生表演得很出色, 只要能上台表演就要对学生多多表扬和鼓励, 久而久之, 学生的表演意识增强了, 表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篇5

摘要:由单一授课代写职称论文改为小组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探究精神 打造民主和谐的高效课堂

关键字:创新意识 探究学习民主和谐

新课程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重视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能力。我觉得一堂好课必须落实好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打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诱导研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新课改化学教学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由单一授课改为小组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加入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其好处很多:1促进认知、情意发展 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立体知识网络,这样形成的知识在大脑中会保持很久甚至终身难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他们全面发展的塑造极有帮助。2、锻炼竞争与合作能力 小组交流中以合作为主,组与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愉快。学生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要适时的引导,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学习”迈进。

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创新精神

过去的教学大部分是填鸭式,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起求知欲望,产生认知冲突,展开思维积极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钠与水反应时,反应特别剧烈,当取得的钠比较多时,实验很危险,甚至产生爆炸,教师在做实验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外可以不失时机的问 “能不能对这个实验进行更好的改进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这样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规划好探究实验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否则会使探究显得过于空洞,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收获。通过探究有利 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用。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的提高,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探究栏目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定实验程序让学生进行探究,另一种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例如,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学生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选出比较好的几例:

①铁钉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②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③铁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连接在音乐盒中的陶片上

④铁片和铜片插入用浓食盐水和的面团中,串联上灵敏电流计

⑤铁片和铜片插入纯碱溶液中,

⑥铁丝和铜丝插入桔子瓣中,串联上电流计

⑦用铁钉和铝条插入西红柿中,串联上电流计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主体性;探究性;高效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接近五年了,在新课改教学中,化学强调的是如何高效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有这样几个优点:一是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必修Ⅰ和必修Ⅱ的联系是很大的,要学会把两本书结合起来看,二是深广度不同,新教材明显的广度很大,深度不深。三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现在的高考在这方面就更为突出。四是教育方法的改进探究性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教材不像以前的教材那样文字特别多,给人以距离感。它联系实际生活,增加了许多小栏目和图片,使得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高效的教学”到“高效的学习”我就以实验方面做一下探究:

第一,高中化学必修Ⅰ中的“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这个实验可是说是贯穿高一两本书,在必修Ⅱ中的有机题里也是经常出现。萃取剂的选用是一个重点,必修Ⅰ中给了这个实验原理:某种物质再来能够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利用这种差别,可以使该物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的较大的溶剂中。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到有机题里做得就很不好,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含义。很容易就把酒精选用为物质水溶液的萃取剂。那么我们看看萃取的定义“互不相溶的溶剂”,这句话强调的就是互不相溶,在有机问题里我们就要记住哪些是溶于水的,哪些是不溶于水的,记忆很重要。从这就看得出来虽然我们强调的重点分布于两本书中,但是只要记住一个重点知识点就能很好的做题。学生为主体性的体现也很明显,让学生自己学会掌握一些知识,并且学会把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性的学习每一个知识点。

第二,新教材与老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新教材在高一就是把广度加大,但是有些知识点知识了解的内容。比如说在必修Ⅰ中就提到了胶体,对于胶体我们认为对概念的理解就可以了。知道胶体的最基本的性质包括:概念、丁达尔现象,以及微粒的大小,就可以了,在旧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聚沉的方法,带电的性质、电泳等等。我们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最基础的知识砸实,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是现在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解决。比如说我们举“能使高锰酸钾褪色的有哪些有机物?”,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就是哪些官能团具有这个性质,容易忽视必修Ⅱ书上75页方程式下面有一句话: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直接被氧化成乙酸。很显然乙醇也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因此注意细节很重要。

第三,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也是近年来高考题呈现出的一个趋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增加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增加了突出过程体验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验,增加了体现化学现代化的实验,增加了简易化、趣味化、学科之间渗透的实验。这种变化正式向着学生自主性进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所以把握好新课改的方向和内容的理解很重要。如在我们必修Ⅱ中,第四章和第三章就出现了很多事实性的东西,比如说人体有8种必需氨基酸,12种非必需氨基酸。

第四,新教材增加了突出科学探究的实验,科学探究应该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科学探究活动反应在教材中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探究、一是活动探究。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对于现有试验的改革方面,我们在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问题,用NaOH调pH达到碱性环境时,会用试纸检验,可是要反复很多次,要是一不小心就会氢氧化钠加多,怎么才能简单的把握实验的酸碱性呢?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只要再加入一种试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要是强调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是相互作用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或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就会很好的探究一些问题。但当学生探究能力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或探究活动本身有一定难度时,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教科书的引导。而随着学生探究技能的不断提高,教师过多的指导与教科书过细的陈述又会束缚学生的探究活动,减弱学生参与探究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教科书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的独立自主程度和教师的调控程度的关系。对学生的成果及时进行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下,让我们充分运用探究的手段,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高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拓展学生多维发展。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

[2]新课改必修Ⅰ、Ⅱ教学参考

[3]李 琳 《我对化学新课改的一点体会》

新课改下的探究课堂 篇7

一、探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教师教育理念更新不够, 简化或取消课堂探究学习活动。部分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参与新课改比较被动、消极, 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 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 而不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还有的教师在整合教材时, 找不到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和切入口, 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被动听讲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 没有学生的质疑、判断、分析, 没有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 知识难以真正理解、巩固和运用。

(2) 探究学习针对性不强, 为活动而活动。情境创设对于思品教学具有一定的作用。新课改以来, 不少教师绞尽脑汁地创设教学情境, 但是一些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比较牵强附会, 针对性不强, 与教学内容不符, 还有的情境指向不明确, 牵涉面太广, 学生无从下手。有些教师不能理解探究活动的意图, 课堂教学“满堂问”, 看起来是进行问题探究, 实际上并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导致教学徒劳无功。

(3) 自主探究活动深度不够。实施新课改以来, 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已进入了课堂。但多数流于形式, 学生主观随意性很大, 蜻蜓点水, 没有进入实质性的讨论, 没有达到以活动为主线引领教学实践之目的。

二、探究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1) 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前提。理念是行动的支柱, 在实际运用中, 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四个理念:

(1) 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况, 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的参与, 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

(2) 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将学生组成互补型学习小组,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同时, 小组内应各有分工, 避免一人忙大家闲, 临时凑合的假合作, 增加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 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要理解和尊重学生,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尤其注意不要把学生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生搬硬套到教材中来,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要牢记过程重于结果。

(4) 体现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结合的理念。合作探究要以自主探究为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合作学习的合力,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协作, 形成相互依存的学习关系,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重视学生课堂探究活动, 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意识、

河南洛阳●张洪杰

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创新实践思维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师精心组织策划, 预设好课程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关键。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可变性和不可预知性, 而教师要实现对整个综合探究流程的有效控制, 则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活动方案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 展示自己的个性, 又要让学生的活动符合课程标准提供的基本价值要求, 否则将成为断线的风筝而迷失方向。因此, 教师必须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坚持静态计划与动态生成的统一。教师设计探究活动时,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课题;建立问题假设, 明确探究方向;同时要求学生动手收集材料,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 在实施必修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政府权威从何而来”时, 可以设置为如下流程:分组搜集材料→归纳整理材料→提炼材料观点→汇报交流→反思心得。其中分组搜集材料, 就是分组搜集区政府在教育、环保、就业、医疗、社保方面的实例;归纳整理材料, 就是按一定标准对搜集的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归类;提炼材料观点, 就是从材料中提炼与感悟政府是有权威的观点;汇报交流, 就是各组代表围绕该组中心议题, 从不同角度来说明政府是有权威的政府, 并提出进一步增强政府权威的建议;反思心得, 就是从理论上反思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政府权威的来源、判断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怎样才能树立权威等有关理论知识, 同时反思参与综合探究活动的经验或不足之处。

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知识, 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 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积累、能力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过程。

(3) 调控探究学习过程是提升探究活动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适时调控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探究组织中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我们必须热忱鼓励学生开展课堂探究并适当做好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仔细观察和准确诊断, 及时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逻辑、假设、验证以及在材料收集运用方面的不足, 并通过建议、暗示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来帮助和引导学生, 以避免学生的学习过程失控。同时, 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尽量让小组成员自己去解决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与课程学习的把握上, 从而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总之, 探究课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 广大教师只要转变观念, 大胆尝试创新教学行为, 就能有效实施探究教学活动, 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 篇8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有时候我们的讲,不如学生自己的生疑和辩论。比如在讲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碰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学生必定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们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分歧,会组成正反方辩论,其实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停下来先别讲课,只需要做一个主持人来判断正误,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论就可以了。学生们自己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无论学生们最初的观点是对还是错,教师都要对他们这种敢于生疑,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表示肯定,给予恰当的鼓励。要大力表扬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学就会变得简单很多,而且效果更好,学生也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在政治方面自己原来还是有探究精神的。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这种心理暗示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政治教师不能只是依靠课本黑板和粉笔来教学。若一味老生常谈,那么学生在课上睡觉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政治课上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我们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文字、图像都活起来,还可以适当穿插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们更易于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让枯燥的政治课生动起来,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密度更大,课堂内容更丰富。由于音频视频资料将多种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更大的冲击力,因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立体化,形成多维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易懂,容易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文科班的学生们对于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所以教师要在授课之余经常反思政治教学,反思授课内容,反思教学手段,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反思能力,使政治教学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在不同的课题下存在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手段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的现象,但因此就认为教学策略手段和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简单的机械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错特错了。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思维活跃的青少年,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面对充满灵性的课堂,要想驾驭这群富有朝气的孩子,就要选取最为合适的教学资源,而不能像鹦鹉学舌一样人云亦云。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相信会有某一种方案策略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我们应该因材施教,选择最适合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案和策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讲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同学们积极性极高。其实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也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平时生活中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了解,也有自己的一些思索。一旦触及到他们的思考点,他们的思维就被迅速激活,可以经过自己的分析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是各式各样的,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积极向上,爱慕虚荣等各类观点。还有更为大胆的说法,说舍己为人不能盲目而为,这样的观点其实都来自于生活,因为学生们将政治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教师也不能对这些观点做出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可见学生的水平有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在政治教学中,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浅析 篇9

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平等交流, 合作探究, 做“学生中的首位”。学生更应该在课前积极准备, 课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切实转变角色

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即在讲的内容上, 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生硬的结果。正所谓“授之予鱼, 不如授之予渔”!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更应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结起来,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 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学习、探究中掌握知识。

2. 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1) 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 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已司空见惯:学生几人一组, 七嘴八舌的开始了讨论研究, 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然而, 仔细观察, 就不难发现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 大多只是表面热闹,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各行其是, 说的、做的很多都与老师要求的无关, 并无实际功效。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千万别让课堂变成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

(2)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模式, 但有人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很明显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同时, 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学习, 讲究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例如: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 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使教学生动有趣, 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乐于给予学生额外帮助;鼓励学生提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相互回答等等。

(3)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有的老师认为有了新型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就应弃之不用了。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接受学习,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学习, 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 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认为接受学习还应分两种:被动接受式学习和主动接受式学习。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同于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 而是一种通过类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既包括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但实质上仍然是接受式的学习。而这样一种兼容两者的主动接受学习方式, 恰恰正是普遍存在于我们学校中的学生学习方式。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探究, 每个问题都探究, 那样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 应引导学生就某个章节、某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究方法, 学会对问题的探究。可见,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 彼此应取长补短。当前我们在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时候, 既要看到探究学习是师生在课堂中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 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学习内容、学习条件限制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学习方式。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 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 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营造良好的气氛, 包括课堂情景气氛。

4.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教给学生单一的知识更重要, 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而单一的知识只能受用一时。

5. 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

允许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 甚至辩论。

6. 不断充实自己

从前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现在的提法是:“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是自来水, 长流水”。因为一桶水只是死水, 而自来水却是活水。只有教师变成了自来水, 这样才能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 特别是在新课改下, 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做到的, 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能说的,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说;学生能讨论的, 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讨论……,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贯彻三个理念

1.务必整合三个维度: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尽量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堂中, 充分融合三维度来构想课堂目标、课堂内容和课堂活动.

2.务必体现三个中心:

在教学设计中提倡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 激活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中思考、分析、探究、研讨,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务必实现三个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实现教与学方法的转变, 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当“主角”, 教师为“导演”, 发挥学生潜能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 设计活动激发兴趣, 以问题设置“困惑”, 以实验展开探究, 以充分互动建构课堂.把以“讲与练”为主的模式改变为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问题质疑→探究学习→掌握新知识提升能力”的课堂模式.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进行三个研究

1.研究学情是课堂教学设计之源.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在教学设计中, 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 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让学生不能回答, 以致课堂教学陷入被动;也不能低估学生水平, 否则, 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思维活动陷入“钝化”状态.只有课堂教学设计恰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才最有效,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研究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设计之本.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等与教学过程有关因素, 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 吃透教材,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进一步分析教材体系, 把握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要求, 充分整合课堂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3.研究教学方法以便课堂教学设计时选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体验, 强调探究;注重合作, 强调实践;注重情感, 强调互动;注重过程, 强调整合.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明确九个要求

1.有准备:

备教材, 备观点, 备学生, 备教法, 备思路.

2.有激情:

精神饱满, 充满活力, 声情并茂, 情境交融.

3.有节奏:

语言准确, 精练简洁, 语速适中, 形象生动, 讲中学练中用.

4.有过程:

情境诱导,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化繁为简, 被动变主动.

5.有互动:

问题导学, 问中有学, 学中有问,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6.有体验:

激发热情, 启发思维, 学会质疑, 学会释疑, 学有进步.

7.有力度:

目标明确, 突出重点, 讲练结合, 培养能力, 注重发展.

8.有成效:

要我学变我要学, 难学变易学, 苦学变乐学, 死学变活学.

9.有遗憾: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有遗憾才追求完美.

四、课堂教学设计要总结三个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催化剂”.坚持课后教学反思, 是教师成长、成熟的一种有效途径.

1.教学理念反思.教师往往只反思教学问题, 笔者认为, 教学反思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否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 是否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只有这样, 教师反思才能促进自己的理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才能提升教学高度, 才能明确教学方向.

2.教学过程反思.在课堂教学完成后, 及时回想当时的教学情境, 并积极思考: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手段、形式与内容是否配套?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内容本身还是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偏差?学生是否积极思维?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补充完善?如果经常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就更能优化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效果反思.如果教师在每一堂课之后, 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亮点和失误, 对教学亮点加以交流, 对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剖析, 多积累“病例”, 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 更能积累教学经验, 增强后续发展潜力.

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教学改革 兴趣 角色转换 教学手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英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普遍反映收获不太明显。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少,课后问问题的少。很多同学根本没有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一部分同学学得专心致志,另一部分同学却置若罔闻。因此,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此课题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提高教师素质,树立科学育人观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课堂效率低下 。要改变这种“低能低效”的现象,关键在教师。教师会教,学生才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会乐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里一定要有“人人都是可塑之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不能再用嫌弃和厌恶的眼光看待那些“后进生”,要敞开胸怀去接纳和拥抱所有学生,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和谐教育。教师要积极去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之光,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培养其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喜爱学习英语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特别是对刚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的学生来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学习英语的兴趣产生之后,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人良性循环。激发兴趣靠什么?我认为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态、流利的口才,学生要懂得配合。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

三、实行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营造浓厚的英语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钥匙。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师生双方才会敞开心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营造出深厚的英语课堂氛围。而要想使英语课堂氛围深厚,教师的教学对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不仅仅是那些成绩好的所谓“优等生”,更应该关心那些让老师头疼的 “差生”,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一份耐心和关爱。例如:我在教七年级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耐心地询问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及时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和学习上的障碍,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他们放弃学习英语的错误想法。我想如果英语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

四、培养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人生观,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时可以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学生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学生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以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唯一目标,或者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关心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和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我想,其课堂教学的失败也将是必然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对学情和教材分析要了然心中,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前精心设计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案,并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多媒体设计精彩导入,利用自身幽默的语言,得体的教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同在欣赏或表演电影一样,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融入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几点就是本人在教学中常做的一些方法,当然教无定法。时代要求当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敢于做必要的有益的探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和实践,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来,感受成功,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英语课堂能更关注学生的需求,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篇12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同时, 形成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习惯, 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健康。新课程标准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 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突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 体育教学要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那么,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呢?

1. 与学生形成零距离交往

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主动与学生交往, 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首先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对学生的一些做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遇到问题要对症下药。如学生在课上有捣乱行为时, 教师应保持冷静, 保持常态心理, 切忌与学生产生对抗和采用挖苦、讽刺的语言, 甚至大骂、体罚学生。而此时教师应做的是耐心说服、疏导学生, 稳定学生, 以自己的诚心来感动学生, 以尽快恢复其理智, 帮助其辨识是非, 正确地控制和调节学生自己的行为。另外, 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真挚精神和诚实笃信品质。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 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教师不能虚言欺人, 要不饰己短, 要敞开心扉, 才能使学生亲近你、信任你、爱你。

2.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锻炼

掌握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之一, 在于把握住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有效手段。因此, 体育课堂教学中抓住“趣”字, 就抓住了关键。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 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体, 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那么, 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味呢?首先, 要注意,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 所选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种组织教学形式,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注意应用情境法、点拨法、电教法等。如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教学, 要改变往常的固定形式, 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轻快的音乐,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 从而起到做准备活动和放松的效果。基本部分教学要避免常规体育课, 严肃多于活泼,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老师“喂”一口, 学生“吃”一口的单调教学模式, 而是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 就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快乐中学习、锻炼。

3. 让学生在诱导鼓励下体验成功

小学生年龄小, 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因此, 教师适当地肯定成功, 能激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始终情绪饱满、示范正确、讲解精炼、动作优美、口令准确洪亮, 哨声清脆悦耳, 辅导热情耐心。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 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是微薄的闪光点,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 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 教师还应多用一些鼓励性语言, 如“你很勇敢”、“你真棒”、“你试一试, 一定能成功!”等。

二、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 完善人格等全面教育观的转化。同时,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问题, 成为了体育教师关心的问题, 那么,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1. 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 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 它最迫切的使命是让学生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他们最需要运动, 因为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 促进体格健壮;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提高学习效率。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 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 体育教师不但要通过体育教学来加强学生的体质, 而更应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心”。

2. 重在课堂教学

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是最重要的办法。可以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如在课的开始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在练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练习时, 一定要想着集体, 按口令去做, 千万不能注意力不集中, 做错了, 这样就会因为你的不注意而影响整个班级, 拖大家的后腿, 我想你也不好意思吧?”通过这一要求,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教学中, 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 如跑、跳、投掷、游戏等。其中, 游戏最受学生的喜欢, 因此, 体育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游戏中“冲过火力网”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上所述, 是本人通过学习新课程以后不成熟的点滴感想。本人愿抛砖引玉, 候教于大家, 更愿意与广大体育教师一道, 在新课改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携手共进。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分析下一篇:研发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