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2024-08-31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共12篇)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1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以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为例 新课改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标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高中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而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新课改的进行让学校成为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齐头并进的场所,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制度的顽固性阻碍了新课改的脚步,教师是否真正能够将新课改的理念及精神付诸实践,学生又是否能够接受新课改后的学习观念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开展了关于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调研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学生问卷主要针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在读学生。问卷结果显示:

一、78.8%的学生认为语文老师教学态度依旧充满热情,上课有针对性,关心了解同学。11.2%的学生觉得语文老师的教学态度没什么变化。

二、78.5%的学生很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他们认为PPT的画面生动,内容充实,非常有利于自身的知识吸收;22.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的使用有些浮夸。

三、41.4%的学生对新课改的了解多停留在听说过但很模糊的状态,39%的同学认为新课改后的语文教课没有明显变化;20.6%的学生满意学校对新课改要求的实验活动实施。对于老师让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比如一些探究性活动,认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与有些不知所措的学生基本持对半人数。

四、50%的学生认为新课改之后自己的学习效果一般,进步不大,35.8%则认为进步较快,14.2%的学生认为没有进步,实施效果很差;

五、54.7%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为综合素质有提高,2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果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0.3%认为学习成果表现为学习成绩的提高。

教师问卷结果显示:

一、70%的老师对新课改的态度比较喜欢,对新课改的理念基本认同; 60%的老师认为ppt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

二、大多数老师认为经过近几年的新课改实验,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变化较大,主要是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从新教材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来看,60%老师认为,新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方面的变化影响较大,15%的老师觉得跨学科知识的增加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另有15%的老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增加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还有10%的老师认为课文深度的增加对教学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

三、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85%的老师都会有意识的在备课过程中将语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15%的老师在备课中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但是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阻力,60%的老师认为应试技巧与知识能力的结合成为备课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40%的老师觉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服困难。

我们对陕西师大附中五位高中语文老师进行了采访。主要内容是新课改下语文课堂哪些方面急需改进。

第一,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落实,不要将新课改只是流于形式化,目前新课改的实践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且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判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阻碍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第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许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并没有太强烈的热情,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思想打不通,新课改理念很难落到实处。

第三,新课改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设计也是一个很大考验,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很吸引学生的一种做法,这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面临的难题,也是需急不断提高自己,来解决的问题。

师大附中老师们还对免费师范生提出了建议和忠告,首先,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对教学工作,对自己,对学生负责的体现,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自己所学所备完整的传授给学生,高水平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拓展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尤其是在专业范围内的必读书目,都应该以原著为读本,涉猎各个方面,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才能有发挥的余地,让学生们感受教师魅力,多读书,读好书。

第三,实践出真知,不要读死书,要在形成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习惯。将之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跟学生探讨自己的思考结果,形成讨论式课堂。

总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所以学校教学也应该紧随时代的脚步,服务于社会又能在社会的背景下发展;服务于科学技术又能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创新。因此新课改的实行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硬件设施的更新要与课改同步进行。而且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老教师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够做到传统到创新的过度,又能够取其精华,不断创新。

作为免费师范生,必须对课改相关内容深入理解;作为未来的老师,又必须对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发展有一定了解,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累积基础上,还要学习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夏献平《新课改呼唤新高考》,发表于《中国考试(高考版)》(2004—10)任永利《我的新课程》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6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2

一、“预习三件事”, 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 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经验等的学习活动、过程。“预习三件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所谓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三件事”, 是指在教学正式开始前, 学生需要在预习中做好三项准备:一是仔细阅读课文, 将生字、词及模棱两可的字词记录下来, 通过工具书查找、确定字词音、义, 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题;二是使用喜欢颜色的笔, 标注课文段落号码等;三是在文中找出喜欢的段落、句子, 并鼓励学生说出理由。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预习三件事”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但落实更重要。第一件事多由学生自主完成, 但需要教师的引导、督促与检查, 教师扮演着引导者、检察官、督促员的角色, 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意义在于让学生体会满足求知欲的快感,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第二件事在预习三件事中比较简单,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不会感到任务繁重、有难度, 又能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内容分布情况, 为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第三件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文预习过程中提炼关键句段、文章主旨, 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第三件事是学生预习中比较高的要求, 也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预习三件事的实施,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就能有的放矢。预习三件事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心。预习三件事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 也是组织好、实施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二、“抢读三法宝”, 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成功。为保证学生积极参与, 可以实施“抢读三法宝”策略。所谓“抢读三法宝”, 是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多名学生共同参与阅读课文的三种方式, 一是前一名学生阅读段落即将结束时, 提前拿好课本站起示意接着读;二是多名同学同时准备接着读时, 某位学生大声重复读下一段的首句三次, 待其他学生退出后接着读, 争取朗读权利;三是事先准备好, 直接在前一名学生阅读中断句或停顿时, 突然站出来接着读 (此种方式可以使用, 但不推荐) 。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抢读”方式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 通过抢读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当今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抢”的意义即在于此。当前学校基本采用班级授课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班级中学生不止一人, 可能数十名, 教师要想完全照顾到每位学生, 几乎不可能, 可通过“抢”的方式培养学生适应与参与竞争的意识、能力。第二, “抢读”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礼让精神。具体“抢读”中, 一名学生“抢”到朗读权利, 其他学生要自动退出, 不是硬抢。可能有人会质疑:对于“抢读”,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谦让, 不善于“抢”该如何处理,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抢读方式实施之初对不愿参与的学生先点名朗读,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抢读三法宝”比较适用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环节, 不是所有的课文朗读环节都适合采用“抢读”方式。

长期采用“抢读”式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可使学生在适应了以后, 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性, 增强参与意识;为了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更加努力、细心。

三、“讨论三原则”, 语文教学公平的体现。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一个都不能少”, 照顾到全体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中, 应坚持机会平等、思想共享、快速高效三个基本原则, 保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所谓机会平等, 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参与机会平等, 每位学生都是讨论的参与者, 每位学生都应该具有参与讨论的意识, 教师也要给每一名学生参与的机会;二是表达机会平等, 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讨论的发言人、代表人, 发言绝不是善于发言的学生的事,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讨论前, 不要刻意地指定讨论的发言人、代表人, 使每位学生都做好发言的准备, 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所谓思想共享, 是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的目的是实现思想共享。在讨论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应该彻底地表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看法, 不同思想、声音在讨论中碰撞, 实现思想交流与共享。思想共享是根本目的所在,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预习三件事、抢读三法宝与讨论三原则, 三个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把握与运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喜欢、乐于学, 对语文学习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变得自信、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内涵变化、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 具体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意义, 以期促进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实施。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魏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 2012, (10) .

[2]张霖.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J].学周刊, 2012, (05) .

简议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篇3

一、新课改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进入新世纪后,社会变革剧烈,身处其中的青少年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果语文课本身仍然一成不变,势必失去教育的鲜活性,难以吸引新时代的青少年走进课堂,感受语文学科的内在魅力。因此,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必要的改良和革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语文课是一门强调工具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的学科。因此,新课改的推进将会对提高语文课这三方面的特性带来深远的影响。它要求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实施评价等多方面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良和创新,这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授课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更新观念,并在新环境下重新雕塑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新课改对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锻造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也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评价目标上,要求最终目标是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课程的评价目标。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传统的将标准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将有所改变,替代它的是一种更加多维立体的复合式评价观。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从各个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地观察和评价教学对象。换言之,在新课改体系中,对于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将从以往静态、单一、阶段和终结性的评价模式主动转变为动态、多维、发展和激励性的评价模式;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进而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充满兴趣。从这一点来解读,新课改是极具创新意义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面向的是所有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由于具有母语教育的功能,其新一轮的改革更是备受人们关注。这门学科本身就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因此,新课改的实施意味着在教材选用上和教法运用上都有着较大的改良: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主动适应教学的变化,积极拓展学习的领域和思维的空间,提升学习的实效。

在新课改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一方面承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内容,即继续强调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将语文课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改实施之后,语文学科由过去注重工具性质转向更为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新课改非常注重时代性。简而言之,语文学科在新课改进程中将更加注重体现时代特征,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将更为贴合时代精神,展现时代发展进程。所以在新课改体系下编撰的语文课程教材将会以更大篇幅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以关注人类自身发展、关注自然和谐共存和关注世界的多样性文化。

新课改还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主张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学习等客观环境的感悟能力。新课改认为语文学科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更应该教会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重点。同时,还应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诉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改认为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的不应该仅仅只是语文的能力,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求知、生活、做人和审美,既要智育,更要德育,要做到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等多重功能相结合。具体而言,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适应新课改要求,改良中学语文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果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节奏,就要求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也就是师生双方都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

对教师而言,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要提高学生求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加强教学互动。要求教师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互动”,并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进程设计、多载体的灵活考核方式、多平台的课后教学社会实践等手段,切实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进程当中,做到以“生”为本。

对学生而言,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综合的素质,不再只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进行有选择性的知识学习和背诵。要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要具备更强的批判精神和钻研探索精神,要以创新的思维关注语文课程学习,并从中获得更为真切的学习体验。同时,还要掌握现代化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督促,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主体性发展,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4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后,很多科目的教学工作,都必须做出良好的优化处理,不能总是按照老旧的模式来操作,这样并不能在未来获得良好的成就,还容易在具体工作的践行过程中,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身的难度并不低,要求从多个角度来出发,坚持在教学方案上有效的弥补,由此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的创造出较高的价值。文章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多项要求来完成,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完成,提供较多的保障,在工作的可靠性、可行性方面,也要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综合发展上,不断的获得更好的成绩,坚持在人才培育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展现出了一定的问题,为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应坚持对教学问题做出深入分析。首先,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的去了解小学生的内心想法,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交流的不畅,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自身的学习能力拓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现象。其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层面上,没有对小学生做出积极的巩固。部分教师未能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总是按照简单的模式来操作,这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无疑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第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体系需要革新,不能总是按照老旧的操作方式来完成,需要融入一些实践锻炼的元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课堂探讨、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如果总是按照固有的模式开展教学,不仅会对之前的教学成果造成损失,还容易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建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探讨、分析。例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育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学习知识。第一小组负责文章的脉络梳理,寻找到关键的字词,了解段落的意义;第二小组负责语言描述和情感寄托,并阐述不同的观点与看法;第三小组负责类似文章的对比分析,加强对桂林山水的意义掌控;第四小组负责文章的背诵方法和记忆巩固;第五小组负责内心情感的塑造。通过多元化的探讨和分析,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促使大家相互帮助、相互进步,从而在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巩固上,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就小?W语文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想要在今后的教育成绩上更好的提升,还应该坚持创新教学方式。老旧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出良好的培养,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出现遗忘现象、拖沓现象等。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能够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在语文知识的巩固过程中,不断的获得更好的成就,推动自身的学习优势发挥。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过的事情,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别人交流沟通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在和小伙伴玩耍时,用怎样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诉求,等等。这些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践,会让学生明白语调在朗读中的作用。这些生活实践比课堂教学更加直接,更能让学生接受。由此可见,在教学方式做出创新后,有利于师生交流的便利性获得提升,在课堂知识讲解的透彻程度上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巩固效果。

(三)加强教学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的教育工作开展当中,教学技术的操作是必要性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是比较主观上的内容,可是对于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将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造成很大的作用。因此,可尝试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加强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例如,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文的描述画面、场景做出再现,让小学生锻炼不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匹配,这样就能够达到生动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平台,促进学生想法的表达。

三、总结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成为了新课改背景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体系正在不断的健全,对小学生提供的指引和帮助是比较值得肯定的。日后,应继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按照科学化的方式来完成,减少固有的教育不足。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5

晓澳中学 鄢行银 ***

就农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课程,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后劲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渐进式发展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是倾听者、欣赏者、引导者、调节者、引燃思维火花者。要做到这些,我个人认为需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畅游。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还应该揭示作品中的艺术技巧;用高品位的书籍和文章,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强烈兴趣。

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做到:

1、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2、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要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

3、自由的阅读。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

4、坚持多样化。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语文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创设自主阅读课堂

自主阅读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学生在平日的自由阅读中,是直觉性实践阅读,而整体俯瞰、探究赏析性的阅读,学生做得不足。阅读教学就是要缩小自然阅读和理性阅读的差距,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到更高水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作品的一些紧要、极精彩处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见奇妙的能力。自主阅读教学最需功夫的就在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在发现这一教学情景中,教师的讲授、引导与主持作用,就应该凸现出层次与节奏,透过学生的发言,窥出学生思维路径,带学生深入文本最绝妙处,领学生触摸作品最精彩处。

首先,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裕时间,不做任何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沉入书中浑然不觉,完全迷醉于作品内在蕴涵之中,让他们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心灵得以舒展升华。使学生拥有纯属于自己独立的阅读空间,尽情体验。只有在这样阅读气氛中,才会除去心中的浮躁,切身感到阅读是美丽的,从而涌起阅读的渴望;也只有在无拘束的阅读氛围里,学生才能为自己的心灵做主,任自由的联想和想象在作品中翱翔,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或是疑窦丛生,或是豁然开朗。还给学生充分的初读时间,提高原始初读的质量。

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凝神静读的美妙气氛,我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学生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逐字逐句地接触文本,或小声读或静读,自由感受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并在课文空白处记录 自己粗浅的理解。很快,教室里形成了一个安静的阅读场,从他们阅读时凝神微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被文字材料所吸引;从他们零散的评点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触及到作品中人物有趣的语言与神态,纯真幽默的笔调,以及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与感激等。

其次,创设互动交流的和谐平台,燃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才能让这一珍贵的初读熠熠生辉。尊重学生自由的阅读心和表现欲,要在交流中从容而大度地聆听,精细而智慧地甄别,坦诚而热情地参与。

《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美文,其中第二段的描写更令人难忘。学生初读后都能感受到,并且能对此欣赏一番;从第四段的描写中也能感到作者的忧伤与孤寂,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乐”与“忧”的两种情感。但是作者在全文中的情感究竟是“乐”的还是“忧”的?当我提出这个疑问时,学生是“乐”“忧”参半。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到了小石潭会写它凄清幽邃吗?学生摇头,为什么柳宗元要写?学生一下就想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作者内心情感在景物的投射。这一过程,学生就运用了理性分析方法,找准了作者的情感。我接着引入:乐与忧矛盾吗?学生依然用刚才的方法思考,讨论讲解之后,大家形成共识:既然写了鱼儿的自由,作者当时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但是他的“乐”是表面的,是寄情山水之后暂时的缓解,而“忧”是内在的,当他从潭中鱼的欢乐回到现实,抑郁仍然侵蚀着他。作者的“乐”表现了更深层的“忧”。

三、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形成,道德情操的提升,意志品质的锻炼等都是很重要的。

1、调动学生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新《课标》特别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门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语文课开始,教师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课外阅读中收集的趣事奇闻、动物知识、自然景观介绍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为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组织他们进行交流;班里可每周组织一次故事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准备多个故事,带有表情、动作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或复述故事等等,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掌握拓展阅读的方法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和主体,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我时常对学生们讲,课本中的文章只是个例子,犹如数学课中的例题一样。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充分地读,用心地读,带着感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要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因为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最后,要注重积累一些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或章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出自名家,千锤百炼,文质兼美。让学生把它们记下来,通过多读多记,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存库。同时领悟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绝妙之处和恰如其分的表达方法,这必将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使之终身受益。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6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在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实验的改革力度尤为突出,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中新课改已实施多年,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只有找出新课程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与当前实际教学状况之间的差距,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和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在河南省选取了三所不同层次的高级中学进行:一所是郑州市的某省级示范高中,一所是洛阳市的某县城普通高中,一所是嵩县的某所高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11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6.5%。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进行设计,将调查问题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统计分析,并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统计结果如下:

1.知识与技能的形成状况。长期以来,“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通过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和对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来反映其知识与技能的形成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省示范高中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形成情况良好,县城高中的情况尚可;而县级高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领会状况。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了科学探究。本次调查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应用,来反映他们在这方面的情况,县城中学50%以上的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尝试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化学问题,即使是在省示范高中,这个比例也接近40%。可见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的在实验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学生领会“过程”的重要手段,他们在实验课上究竟在干什么?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看出,省示范高中有近80%的学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做了实验,而县城普通高中的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还不到一半,很难想象,连最起码的动手做实验的经历都没有,又怎么能够深刻领会实验研究的过程呢?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三道考察实验方法的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三种最常用的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结果可以看出,省示范高中的学生对实验方法掌握的情况比较好,而县级中学的情况较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 相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具有内隐的特点。我们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课外小实验的参与情况,以及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意愿,来反映学生在这方面的发

展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在是否喜欢化学实验方面,有70.3%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可见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还是感兴趣的,但仍有近30%的学生不太喜欢化学实验;且男生喜欢做化学实验的比例比女生要高得多,说明男生和女生在是否喜欢化学实验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科技活动,能够从深层次上反映出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由表7可见,经常进行这项活动的,在省示范高中也只有6.1%,其它两类中学只有1.0%。由调查结果可见,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互相交流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较差,就省级示范高中来讲,选择“总是会”和“多数”的学生也不到60%,而县级高中选这两项的学生只有20%。

三、问题讨论

高中新课程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教学目标由“双基论”转变为“三维目标”,在内容标准上把“科学探究及化学实验能力要求”作为其三大部分之一,使化学实验有了更宽广的含义。然而,从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中可以发现,虽然已经进行了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但由于教学思想上的惯性,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还不能立即消除,实验教学“三维目标”落实得还不到位,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切实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1)提高教师对实验教学地位的认识。化学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也必须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不能把化学实

验教学仅仅当作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工具,而应视其为整个化学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做不做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的问题,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

(2)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多年来得到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附属的,它们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而且应该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在体验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谈到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时,可引入某研究者和中学生的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是教材(老师)定的;实验该怎么做?实验步骤和实验册上写得一样;实验结论是什么?和书上写的一样,我的数据和用公式算出来的一模一样”显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在教材和教师指挥下的高级智能机器人,按部就班地操作、读数和记录,甚至可以凑数据,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相差甚远。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化学实验教学应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关研究表明: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和“开放式”等教学模式,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3]。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化学实验课上,应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宜过多,大量的时间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发现问题,同时还要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

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因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包括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性别差异),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要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帮助女学生提高自信心,培养她们对实验的兴趣。

4.加强一般高中特别是县级高中的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实验教学的物质保障,是落实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先决条件。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在体现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调查题上,省示范高中的学生明显比其它学校的学生强一些。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薄弱学校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保证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课外实验所用的基本仪器和部件,学校也应尽可能地为学生配备,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三维目标下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思考霍伟东.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7

关键词:中学政治,探索,实践,积累经验

一、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怎样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普遍较差,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曾经很悲观的认为上课是在对牛弹琴,一直是疲于应付。一段时期下来,觉得自己已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必须转变观念,正视困难。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试图把自己融入学生,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用适当的方式去关注他们,爱护他们。当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时,他们才会愿意和你交流、沟通,甚至愿意把内心真实想法告诉你。我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也逐渐的由被动变主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慢慢被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我所任课的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薄弱,每个班级都有六十多个学生,普遍学习习惯较差,课堂管理有一定困难。初学新课时我尝试着与他们在课堂上交流探讨,但成效甚微,课堂时间大多浪费。渐渐的发现,他们既希望老师的关注,又对学习缺乏信心。于是我决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我尽量不设限,既依据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设定一个主题,鼓励大家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各抒己见。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互动效果越来越好。以下以《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一个知识点为案例,展示其中的几个互动情节,与大家分享。

多媒体导入:电视剧《与百万富翁同行》几幅图片。

教师:这部电视剧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有看过的吗?

学生A:我看过,剧中的主人公卖海蜇起家,后又炒股暴富,再后来落魄街头!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教师:纵观这一段历史,人们总结了几句话:80年代人们下海,成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90年代人们炒股,一夜暴富;2000年竞相投资房地产,成了今天的亿万富豪。请大家利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同学B:我爸爸就是那时下海的,开始摆地摊卖水果,后来又开公司卖服装;再后来就去做进出口服装的生意了。

教师:80年代之前为什么没有下海之说?

学生B:那时政策还不允许吧。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筹安排经济资源。

教师: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转变了。今天你要是再去摆地摊,还会变身CEO吗?(众笑)

学生B:不会吧,竞争这么激烈,摆地摊只是迫于生计了。

教师:激烈的竞争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C: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充分的竞争才会优化资源配置。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学生D:我查过资料,1992年国家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后来又建立了股票市场,再后来就全民炒股了。

教师:目前股市低迷,房价虚高,老百姓望房兴叹、望股生畏。这种现象反映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呢?

众学生:市场调节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教师:很好。但是这种现象会长久吗?如果会,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说明了什么在发挥作用?

学生A:不会。说明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在起作用。没有只长不落的价格,股市也不会一熊到底的。(众笑)

教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潮起潮落,在其中摸爬滚打的人们也日渐成熟。党的18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见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机遇期,要有市场投资意识。那么,假如你手中有一笔足够的资金,下一个10年,你将选择怎样投资呢?

同学D:我们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多家老年公寓。老人多多,商机无限呀!

同学G:据说未来10年,电子商务很火,我爸爸正在往电子商务方面投资呢,说让我毕业后去打理。

同学H:那你可要好好经营奥,到时我们谁找不到工作了可以去你那里啊!(众笑)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很热闹,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已经初步树立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投资理财意识等市场经济意识。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经验理清问题

在与学生沟通共享、合作学习中,身为教师的我,也从中受益匪浅,看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也许作为普通学生的他们,思考和认识的深度有限,但是能够引导他们从国情角度初步认识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已经比单纯死记课本要更有意义了。当然我们还有更多的不足去发现,比如课堂管理方面,越是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越是容易使一些教师在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新老师刚刚上任的时候更容易如此,致使教师们困惑不已,这其中有老师自身的因素,但学生的行为习惯,家长们对学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等诸多因素也不能忽视;再比如教材观点和现实的对接,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尤其是政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困惑,老师难讲、不敢讲,就需要教师有科学的教育观,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正确对待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最后,还要注意平时教学中的知识反馈形式和高考考核的试题模式应该更好的衔接起来。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8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旦建立,学生就会喜欢教师,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如此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就必须使学生佩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能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喜欢有幽默感、说话风趣的教师,这样的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欢乐,还能通过有趣又意味深长的引导达到教学目的。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不仅要通晓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和典故,更要有历史教师特有的幽默感。幽默教学在历史课中尤其重要,它是教师思想、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开朗豁达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此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采取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导语设计

教师上课伊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初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使其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只要一听故事,就会兴致勃勃、注意力集中。因此我们在讲正课之前不妨先引述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两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所学旧知识的回顾,有机地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教学上来。由于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始终保持与旧知识的联系,将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得自然、顺畅。

三、实施情境教学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视频、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或让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模拟角色情境,演绎当时的历史状况,让学生走近历史、理解历史。这一方法可以渲染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利用幻灯片、电视或电影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事件的发展梗概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体会和分析历史,会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历史、感悟历史。通过向学生展示文物或仿制的文物,播放有关文物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可以使学生从中感知远去的历史、触摸远去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四、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此不断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后,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面对创新路上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意志并始终如一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最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和验证假说,发现其规律性,即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历史现象能力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篇9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作者/ 蒋宏才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环境英语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改理念,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不断反思,提升自身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探索;高中英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改强调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这几年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既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又有着颇深的体会。以下是笔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所做的教学探索。

作为一次深刻的变革,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传授式逐渐变成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比如,英语课的新课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就在摸索、反思自己以前教学的基础上做了以下思考:如何才能贯穿新课改的理

念,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呢?在新高一的一堂写作课上,我在导入设计上做了以下的尝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熟练地掌握了there be结构,我的第一个导入活动就因势利导地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请翻译:(1)我家门前有棵大树。每个学生都能驾轻就熟地将句子翻译出来:There is a big tree in front of my house。我接着再让学生翻译:(2)我家门前有座大山。(3)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对于这两个句子,学生翻译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但是,他们几乎都是用的there be句型,没有任何的变化。我于是引导学生分别将(1)(2)(3)句中的is改成stands,lies和runs,然后让学生讨论:修改后的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有何变化?(英语教学论文 )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去了,课堂气氛也马上活跃起来。然后,他们得出结论:仅仅一字之差,就将大树的挺立(stand)、大山的静卧(lie)和大河的奔流(run)描绘得栩栩如生了。

这样一来,学生就改变了以前只是被动地听,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少,学习效果差的`学习态度,他们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生了质的改变。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在Book 2A Unit 6 Life in the future中的“热身”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对未来生活设想的图片,让他们围绕未来生活话题畅所欲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拓展他们思维的空间。

总之,在这几年的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笔者有了不少的收获,却也还有很多不足。新课改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本身就是新的挑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姬秉新。新课程与教学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01.

[2]陶凤丹。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04)。

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篇10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在稳步展开,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进行教学?学生又在新课程下怎样去“学”?本文结合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应如何更好地去开展。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走出认识误区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化学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设课目的的说明和功能定位。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必修化学课程显然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它既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螺旋发展和提升,又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所以,必修化学模块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要对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全面的素养教育,这个性质与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一致的,它的课程设计取向应该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必修化学不能只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要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其次,从思想上根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高考形式不明朗,为了高考能取得较好成绩,在必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加深、拓宽,向老教材、老模式靠拢,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观点忽视了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学生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属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没有必要在必修课程阶段就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同时,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选修内容和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彻底转变现行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严格控制必修知识内容的深广度。部分知识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在选修模块中再做适当的拓展。

二、寓情感教育、思想品德于化学教学之中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化学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情感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化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师可结合我国在化学、化工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侯德榜制碱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发愤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通过介绍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化学的广泛应用,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教育,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三、逐步优化教学过程,及时转变角色,更新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但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制定教学方案,不要拘泥于教材,要“低起点,小步伐”。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设置实验或问题来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学中相应地加强直观教学,就是研究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外,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投影、录像、电脑等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合理开展问题式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11

教学与实践

研究目的:新课改给高中政史地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政史地教师应当更新观念,不断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和模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政史地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文科素质。

研究科目及人员分工:

政治:杨永成历史:高晓红地理:马俊辉 研究过程:

1、同学科教师集中交流教学心得。

2、查阅有关资料形成研究性学习材料。研究总结:另附

政史地教研组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篇12

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 覃新初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政治课教学必须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灌输式的教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法,是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围绕课程目标,遵循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是新课程理念的载体,但由于有些教师不善“用”教材,使得教学古板,方式陈旧,上课时间总感觉不够,教学学习效果不好,达不到课改的要求和目的。所以,1、读懂教材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

许多教师对读懂教材容易忽视,但这又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前提。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新课程教材,一方面是继承了新课程前的许多内容,但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知识,并且和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假以时日仔细研读,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知识怎能谈得上用“一条不断流动的水”授予学生呢?读懂不仅指理解某单元某框题的课文内容,而是在理解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内在的逻辑联系及由此体现出的教学目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用教材时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2、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基本保证。

课标即所修科目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对课标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目的,同时也要把它看作学科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另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学如果过于重教材,一是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景,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受到束缚,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时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

3、要善于整合教材内容,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其一是整合教材本身的知识。作为课改后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很大程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也加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内容,但作为新事物,仍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做到“用”好教材那就要善于整合教材。如《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和动力一框中讲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没有讲到其方法论要求,而是中间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后才讲到其方法论要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教师如果从一定的逻辑顺序上讲课时则可先把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提前来上。所以,要“用”好教材则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

其二是要在教材原有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展或进行压缩。作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作为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在保证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既要为学生节省学习时间而对一些内容进行压缩,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知识的拓展。如《生活与哲学》中所讲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中,教材对其这一方法论要求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就可以从认识我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等内容的拓展中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来说,整本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从中难找出方向,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方式把原理通过名称、内容、方法论要求、例子等方式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使书从读厚——读薄——读厚的转变,节省自己保贵的学习时间。

其三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来说,教材仅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

4、是要有适中的教学方式,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重要途径。

高中新课改更注重教学的启发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体现这一点,有些教师每节课都把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每堂课过于“热闹”,不管是课堂课桌布置、导入新课、授新课还是提问、讨论等等都处在“闹”的环境中,学生“闹”完了,什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也荡然无存了。这种把教内容装点的花里花俏并不是在“用”教材而是在“折磨”教材。办事情总不能千篇一律,认为课改那就什么都得改是形而上学的办事方法。作为课改,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学生较陌生的知识,教师该重在用讲授法那就用讲授法,如《经济生活》中的股票问题,对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那是闻所未闻的事,即使你用满40分钟甚至400分钟给他们全部进行讨论同样讨论 2 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条件较好,基础也不错的学生来说,那用多一些启发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让他们拓展思维进行想象思考解决问题也是可以的。所以,教学方式的展现即不能落俗套更不能画蛇添足,确保教材能“用”好。

二、把握新课程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

面对新课程、新课改,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新课程给老师、给学生也带来新的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与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老师、学生转变观念很重要。

1、要树立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们按照统一的课程来教学,使用统一的课程来上课,学生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去接受老师们“塞”给他们的知识,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事先规定和设计好的,有板有眼,井井有条,甚至每个环节需要几分钟,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设计”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与老师配合得尤为“默契”,因此教学任务也得以“圆满”完成。但这种“默契”是毫无生气的“表面现象”,“圆满”是虚假不实的“一团和气”。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二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具体而言: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 3 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2、要树立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全新的教师观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3、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性、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一全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自动、自我追究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要尊重了解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而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从以往孤立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解放出来,把教育教学放在它须臾不能脱离的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里重新考察和定位,从而恢复教育在我们整个人类活动中本来的位置和意义。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三、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

但我们也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课件成了中心,教师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多媒体喧宾夺主,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了“主教”,双基教学不扎实,思维训练不到位,教育功能不体现,那么教学的实效又如何体现呢?

当然,新课改的评价方案还未最后确定,新课改的实施也处于探索过程中,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充满勇气和热情的同时,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

四、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正如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也必将遇到种种困惑与挑战,理智 5 反思可以使我们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探索的重点。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形式化使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有:把“对话”变成简单化的“回答”;课堂上有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但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不恰当也容易导致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在这样得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失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的职责,这是导致思想政治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解决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2、如何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是推进新课改的关键。教师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重把握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理解新课标,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掌握先进教学技术等。

3、如何用好时间的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节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因此,如果不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片面地、机械地认为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容易造成无需探究的偏要去探究,或人为地拔高探究,从而导致教学进度大大滞后,教学任务无法按计划完成。

4、学生评价机制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果完全摒弃书面考试而产生不能正确看待书面考试地心理,这样容易造成淡化三维目标地落实,或产生对新课改的抵触心理。因此,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止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5、教师评价机制问题。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6 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得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经过二年的课改实践,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最起码我们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地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

“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着学生的潜能,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把。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开发者,也是教育的直接践行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艺术,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实践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有用人才。

上一篇:医院院外行风监督员座谈会满意度评价调查汇总及改进措施下一篇:安徽省高考报考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