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

2024-06-25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通用12篇)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 篇1

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 作业设计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点, 做好作业设计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语文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只有整理好语文设计的总体思路, 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当下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作业模式单一枯燥

现在的某些语文教学在作业设计这方面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 学生们面对作业充斥着反感厌学的情绪。比如, 老师在课后布置作业时, 会让学生把有些古诗抄写十遍甚至更多。对于有些词语造句, 动不动就造许多句子, 强调的就是数量。学生们面对大量的抄写作业, 只有埋头不断地重复去做相同的事情, 没有丝毫的学习乐趣。在课文背诵方面, 有些老师也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其中的意思, 只要记住就好。这些没有任何新颖的作业设计模式,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断地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在有些语文老师的资源配置上, 依旧是教学多年的老师。他们本身的教学思路已不能适应当今新课标下的培养目标, 从根本上无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新课标教学的与众不同。语文教学师资力量的薄弱, 将学生们学习的乐趣慢慢地削弱。这些老师在作业设计上, 只是一直布置大量的习题, 远远超出了学生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 只有提高语文教师整体的素质,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大量问题。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 书写作业的设计

在布置一些适当的作业时, 老师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去设计语文作业。比如, 在写某些固定题目的作文时, 主动地去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他们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的天性特点, 将对某些事物的个人见解大胆地写下来。在布置作业时, 尽量改编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 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童话中去完成作业。比如, 在让学生写有关森林方面的东西时, 可以先在开头写上“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在看完故事后, 知道了兔子为什么会赢, 乌龟为什么会输, 他们对于接下来的作业也就会开心地写下去。同时, 在一些有关造句方面的作业, 老师们可以通过搭配一些相关的彩色图片, 启发孩子们学习的思维。比如, 用“乌云”造句时, 可以搭配一些有关下雨时的图片, 以及一些花花草草的生长图片, 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让他们可以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对待作业。

(二) 阅读作业的设计

新课标的大纲要求强调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很多学生在阅读方面, 都觉得枯燥无味不想去尝试。因此, 老师在布置这类作业时, 尽量选择一些诙谐幽默, 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文章, 使学生们阅读时不会反感。在问题设置上, 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以他们自己的经历去体会问题的答案。比如, 一些“见义勇为”的故事。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类似于“如果是你, 你会如何做?”, “你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现在想想你的感触是什么?”等等。老师在阅读作业设计方面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布置时, 将会大大提高学生们主动阅读的热情。比如, 一些阅读的主题, 可以找一些类似的漫画去间接地反映主题。学生在看这些漫画的同时, 他们也能慢慢的理解相关阅读文章的大概。漫画可以使这些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 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 自由发挥作业的设计

在语文里, 某些课后作业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对于这类作业, 老师尽量避免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去独立完成, 甚至是忽略不管。比如, 一些对话的情景作业, 可以让一些学生即兴表演, 模拟作业要求中的大概场景。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让大家自由讨论, 使他们可以在模拟的场景中感受到不同答案的趣味性。比如一些语文中动手类的作业, 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材料,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去完成。最终让学生们分享相互之间的成果, 并说出或写下自己的收获心得。长此以往, 语文自由发挥类的作业, 学生们就能够轻松自如地主动去完成。

在语文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中, 自主性、探索性、趣味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方面。而语文的作业设计方面, 传统的设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 及时地转变教学思路, 真正地制定适合语文作业设计的新计划, 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 篇2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M成部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积极倡导探究、合作、创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我们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可以使人心胸坦然,见识丰富,视野开拓。

通过阅读,学生们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重塑了灵魂。通过阅读,学生们与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着他们的感受,见识着他们的见识,体验着他们经历的情感。可以说阅读能力就像是语文能力的左膀右臂,能够在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路途上披荆斩棘,促使学生快速地提升语文素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得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会跟着作者的描述或喜或悲,喜作者之所喜,悲作者之所悲,学生会站在文中内容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是学生会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的话会怎么办,阅读内容中有些是学生经历过的,有些是学生还没有经历但是非常向往的,有些是学生感触很深的等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灵感一闪而现,也许片刻后就不复存在。因此阅读笔记就是记录学生阅读中的点滴感悟,就是学生阅读之路的见证。当时过境迁,学生看着以前的读书笔记,会想起当时的阅读情景,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2]

其次,是引导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不论什么事情,一旦形成习惯便会习以为常,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十五分钟是阅读时间;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十分钟是阅读时间等等。在这样零碎化的时间里,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取得质的飞跃。

二、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群文阅读。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精读,忽视学生的略读,很少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其实群文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多方位的阅读。例如《爬山虎的脚》,这是一篇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特点和如何向上爬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类似的仔细观察某一事物后的文章,如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蟋蟀的住宅》,还有其他课外书籍中相关的文章。通过这种群文阅读,促使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促使学生学会把观察到的事物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

略读就类似于陶渊明先生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去仔细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只是大概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也是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朗读时学生的感情比较饱满,通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与自信心。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精读,通常就是指细致地研读,就是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就是深刻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中心主旨。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对学生学习语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我们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学生们发送一些电子书刊的链接,引导学生进行电子书籍的阅览。

其次,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如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跟全班同学分享他这一周读过什么文章,或者读过哪一本书,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等等。通过这种读书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再次,我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记名的方式把他们家中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放到教室中固定的位置,然后其他学生以记名的方式进行借阅,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班集体中浓厚的阅读氛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 篇3

关键词:新课改;作业;改革

镜头一:学生李某一大早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他想趁老师没到学校前将作业完成。因为他昨天傍晚玩得……

镜头二:一排学生笔直地站着,低着头,做什么坏事啦。只听老师在说:“不做作业,成绩能好吗……”

镜头三:天已经黑了,孩子刚写完数学作业,又拿起语文作业,在灯下继续着……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学生作业方面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弊端,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业设计必须科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业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以三维目标为准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强调了语文课程目标要依据三维目标来设计的基本要求。”从教育理论到课程改革实践都突出了教学目标综合性与多样性。由此可见,作业改革也应秉承这一理念,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业有三个功能,分别是巩固和检查功能、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在传统作业观中,巩固和检查功能占主导地位。而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体现。因此,合理的作业布置是教与学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需要。

二、以学生为出发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形式多样,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掌握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作业设计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培养主体意识,挖掘内在潜力,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改革目标。

1.作业内容生活化

贤哲曰:“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能适应生活、改造生活的生力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辽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生活的延伸。因此,教师设计作业应把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

2.作业方式兴趣化

传统的作业方式总是以机械重复的形式为主,不仅内容重复单一,而且形式单一。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自然是“有手无心”,为作业而“作业”。不仅谈不上主观参与性,更谈不上对作业产生兴趣,自然也就不可能在作业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生发出创造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情感指向于学习,才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主动的探究,快乐的完成作业。教师可以采用游戏、观察、调查访问、课外阅读和表演等方式来实现。例如表演,在学完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排演成课本剧。如学了《孔子拜师》后,让学生扮演孔子和老子,试着把两人相遇经过演一演,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和动作。

3.作业选择自主性

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或者让学习小组之间互相命题,自选答题。比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他们作业的难度,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设计一些有难度的作业,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如练习册上的作业和课本上的作业,一般性的作业要求大家都做,带星号的题就另外给优生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训练,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其“乐得其所,各得其长”。

三、以评价为激励

评价作业的标准要因层而异、因人而异,重在激励。新作业观体现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除了不同作业评价标准不同外,对同一题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达到较低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使优等生在较高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此外,还可以采取重点批改、面批面改、小组批改、互改与自改、集体评议等方法,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的过程中来,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和效果。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 篇4

一、作业时机上灵活掌握, 课前、课内、课后作业共同发力

提及作业,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脑海中第一时间闪过的就是课后作业, 其实课后作业只是整个作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完善的作业体系应当包括课前预习作业、课内检测作业、课后巩固作业三个部分, 只盯着课后巩固性练习, 显然对作业设计的范畴进行了缩小。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灵活掌握作业时机, 在课后巩固作业的基础上开展了预习作业与当堂检测作业的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一方面, 笔者注重了高中语文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 将预习指导作为前置教学环节的重要抓手, 要求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完成两个方面的作业, 首先是字词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解决这些方面的难题, 其次是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和初步分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笔者在预习作业中专门提出了一组思考题, 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开展分析研究,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笔者注重了课内练习作业的设计, 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最为有效的方式是进行当堂检测, 获取学生掌握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获取渠道及时准确, 教师可以及时搜集到学生掌握方面的信息, 学生也可以从练习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拾遗补缺的目标。

二、作业内容上兼顾整体, 知识点掌握与能力训练同步推进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 既有知识性目标也有能力型目标, 语文作业设计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与其一脉相承。部分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只兼顾了知识点掌握的方面, 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检查要求未能有效兼顾, 这样的作业就出现了偏颇。笔者在教学中将作业设计的内容进行充分拓展, 既注重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效果, 同时也对学生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充分兼顾。作业内容上既有书面的知识点检测, 也有能力考查方面的过关考核要求,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作业的内容范畴进一步拓展, 兼顾到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等各个方面,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实践证明, 在高中语文作业中兼顾知识点检查与能力考查两个方面, 可以全面有效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回顾与分析,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知识与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拾遗补缺、及时纠正的目标。

三、作业难度上分层对待, 落实语文教学因材施教基本原则

高中生因语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分层目标考核的方式体现对学生的差异性要求, 力争通过分层分类教学为每一位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教学体系, 保证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最大化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性兼顾, 作业环节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应当与因材施教原则相匹配。笔者在教学中严格按照分层分类教学要求, 对学生设置因人而异地语文作业, 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类型的作业, 一种是正常难度的作业, 另一种是降低难度与减少数量的作业。后一种作业是侧重于提供给学困生群体完成, 降低对学困生的作业训练要求, 其目标在于配套其分层目标,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 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实施分层, 是与因材施教原则相匹配的重要举措,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抓手, 广大教师要在作业布置的难度、数量上统筹兼顾, 保证所设计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能够与他们的能力发展状况相吻合, 从而最大化地体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效应。

四、作业评价上注重激励,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评价也是作业设计环节所应当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设计教学作业时,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性兼顾, 以分层作业来实现激励学生, 增强学习动力的目标。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将作业评价的设计充分融入进去, 一般情况下,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采取ABCD或优良中差等标准进行评价。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当在评价标准上适当控制与调整, 原则上不宜出行D或者差这样的最低评价, 即使有学生在作业效果方面差强人意, 教师也要慎重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直接面批点评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作业的质量, 鼓励他们在下一次的作业中提高认真程度, 提升作业质量。另外, 在对学生的语文作业评价时, 可以采取等第加评语的方式, 尤其是对于一些虽然作业质量不太高, 但是其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进步, 教师对这一类型的作业可以在后面附加评语, 如“你有明显进步”、“老师看到你的进步非常满意”等话语, 以这些激励性话语让学生在接到作业反馈信息后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而更加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大家应当充分发掘作业设计中的积极因素, 对作业时机、内容、形式等方面充分优化, 与整个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实现有效融合, 更好地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芳.如何让高中生重视语文课外作业[D].广州大学2013

[2]连乐人.自选语文作业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9 (09)

[3]郦红萍.语文作业, 让学生说“爱你没商量”[J].科学大众.2008 (01)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 篇5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随之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学习气氛也日益活跃起来。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有的一切变化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唯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技能,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如何展开教学活动呢?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游戏教学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要达到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们经常会全身心地投身于游戏活动中,他们潜在的能力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因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寓教于乐。

小学阶段正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学生们需要理解和记忆大量的生字、词语和语法结构,然后他们才能逐步提升语言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词语理解和记忆。在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词语知识时,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就是教师将学生们学习过的词语写在一??小木板上,然后只展示给一个学生看,假设这个学生叫做学生A,那么学生A就要把他看到的词语描述出来,然后其他学生根据学生A的描述猜测到底是哪个词语。比如教师展示给学生A的词语是“高粱”,学生A有可能会描述到:这个词语有两个字,是一种植物,在秋天成熟,成熟的时候有许多红红的籽粒,课文中描述到它在秋天会举起燃烧的火把……学生A可以尽情描述,但是不能出现木板上词语的任何一个字,同音字也不可以。而且随着学生们对游戏规则和模式的熟悉,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限制一定的时间用于你说我猜,看看哪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猜出的词语最多,猜出词语最多的小组获胜,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A的角色很重要,他需要理解透彻木板上的词语,然后才能详尽、生动地将其描述出来,也就是说他不光要有理解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猜词的学生同样要有丰富的词语储备,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知道学生A描述的到底是哪个词语。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就是说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一些直观的图片,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我们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些情境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片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例如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这节课主要是增强学生对太空常识的了解,并培养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太空中涉及一些失重的物理现象,小学生们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有限,如果只是引导学生结合单一文字展开想象,学生们可能体会不出太空中的有趣事物。而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太空中的真实、有趣的事物,学生们观看到这些直观、逼真的情境视频和画面,他们的情感上一定会受到很大的触动。比如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视频,虽然学生们不一定能看懂,但是他们也见识了太空中真实发生的现象,他们会很清楚地了解到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区别,他们探索宇宙的热情也会高涨起来。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互动

阅读和写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将两者分开,阅读教学就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就是写作教学,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妨将两者合二为一,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穿插阅读教学,使之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节课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数的童话小故事,教导学生们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多看到别人长处”的道理。那么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写一写他们周围人的长处,这个人可以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可以是最爱他们的家人,可以是他们的某个老师,可以是他们的邻居、朋友,也可以是自己。学生们可以写一个人的优点,也可以写多个人的优点。读写互动中,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习得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写作升华了他们习得的知识与价值观。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应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得学生感受到语文科目的魅力,使得学生在语文科目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后作业设计 篇6

[关键词]英语;作业;设计

新课标倡导“自主性学习方式”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极其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学习过程并检查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让学生有效地、乐意地完成课堂内外的作业,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现今作业布置中的问题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标准。然而,多年的英语作业维持着传统旧习,以读、背、抄等机械方式为主,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造成的后果是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作业的兴趣,有的学生往往马虎完成,敷衍了事。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1.作业缺乏个性化。人是有个性和差异的,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些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某种程度上恰恰就犯了这个错误,搞标准化、同步化的作业模式,无视学生的个性和基础的差异性,搞一刀切,这样的作业无疑是学习兴趣的“屠宰场”。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弹性,缺乏层次性,这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

2.作业重应试结果,轻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业的目的除巩固知识外,还要运用知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和为了便于检查,教师布置的英语作业多为书面形式,运用性作业因其操作性弱、反馈评价困难而在传统作业实践中被淡化。作业形式的单调和乏味使学生个性和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实践能力,达不到布置作业的目的。

3.作业随意,缺乏研究。有些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量和质上都比较“随意”,对作业布置基本上采用“拿来主义”策略,热衷于搞“题海”战术,布置作业图“量”不求“质”,加重了学生负担,降低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4.作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激励。传统作业对学生的评价是从对与错、完成时间等方面分析,根本无法透视完成作业的过程。另外,传统的作业评价常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结果,轻视人的主体情感,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标下的作业模式和特点的探索

1.分层次。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心理、个性等差异,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所以教师作业的设计要尽量从各层次的学生实际出发,坚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需要,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各有收获。让学得好的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相对落后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

2.多样化。新课标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业设计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充分享受其学习的“主权”。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富有创造性地编拟作业题。同时,还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产品”和大家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在自编自练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也可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某项作业。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他们练习的热情高了,效果也好了。另外,作业形式应从单一的书面形式,发展到书面、口头、实践、专题研究等多样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3.多趣味。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成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作业如果成为学生的一种业余负担,那还何谈有效完成,何谈巩固?教师的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另外,学生逞能好强,勇于竞争,训练中适当设计竞赛的练习,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

4.人性化。作业评价要人性化。作业是学生和老师间的一根关系纽带。教师应利用好这纽带,融合、加深师生情感,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非智力因素。对作业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看结果,打个分或打个等级,要关注过程和给予合适的鼓励性的批语。如:“You are great!Well done!I’m proud of you!Wonderful!”等。

论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减负策略 篇7

一、改变减负观念,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大多数教师认为“减负”就是减少教学内容与作业量,从而片面地追求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作业时间。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减负”的真正目的,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减负的真正含义是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愉快学习,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语文“减负”应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遵循教育原理、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过重、师生压力过大的不良局面。

二、提高课堂魅力,实现课堂有效性

(一)精心备课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备课。备课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现状和能力的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只有精心备课,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明确目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弄清自己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乐学好学,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二)追求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首先是教师的基本功,诙谐的语言、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等,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第一步,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部分。其次,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辅之以音乐等媒体的应用和多种形式的活动的开展等,能恰当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再次是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课堂中自说、自讲、自议、自演、自练中,极富有成就感,学习效果不可估量。最后是多种方式的课堂评价,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总之,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一节好课能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尝试媒体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为平台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音乐、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的展示,能使课堂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从而增加课堂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多媒体教学能在课堂中加以适当运用,是语文教师不可多得的重要选择。

三、精心设计作业,扎实练习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都产生了质的飞跃,这是新课改取得的喜人成果。但学生的语文作业仍然沿袭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唯一学习途径,这种传统的作业式的做法浇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久而久之把作业视作洪水猛兽,对学习产生的不正常的厌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成长”的教育理念,设计多样化,有趣味,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作业。

1、设计趣味性作业。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作业形式上力求多样化,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如,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学生在理解诗意后,在脑海中会浮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可让学生用简笔画画。教学《草船借箭》《将相和》等课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这样的作业设置引入了趣味性和竞争性,学生觉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2、设计层次性作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就应该承认他们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大小各不相同,个性千差万别,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因此,作业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分层布置,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丰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水平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在“减负”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1、激发兴趣,使生乐读。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童话手抄报比赛、阅读欣赏、阅读表演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体验成功阅读带来的快乐,调动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 篇8

1作业设计的原则

学到的知识需要及时巩固, 习得的技能需要及时掌握, 这就离不开作业的精心设计。但在现实教育中, 学生作业多机械重复, 少创造性活动;多抄抄写写, 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 老师头痛, 应试教育色彩深厚, 失去了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业, 必须改革。根据新课改的精神, 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活动性原则。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以“活动”为载体, 突破传统作业的设计形式, 彻底改变语文作业简单重复的弊端, 使语文作业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 将听、说、读、写、演、画、唱、制作、游戏、参观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 具有吸引力, 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2) 实践性原则。教师设计作业时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可以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3) 创造性原则。一是教师的作业设计要体现创造性, 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作业, 使学生自愿、心情愉快地在完成作业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自主性原则。家庭作业在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弹性, 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留下自由学习、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给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自主学习, 学习效率会比强迫学习高出许多倍。

5) 开放性原则。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构建大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内外联系;二是学科间融合;三是校内外沟通。

2作业形式的优化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小学语文作业重复单调, 多限于词语摘抄、背课文等,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后的语文作业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完整的发展, 它既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 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相辅相成, 相互融洽, 相互补充。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能力和生活背景,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1) 设计实践性、活动性作业, 给学生提供活动机会。我在设计作业时让学生多与生活相联系,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设计实践性、活动性家庭作业, 就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如在上完《曹冲称象》后, 让学生回家做一做类似的实验;在上完《燕子》一课后, 让学生自选一部分内容, 用彩笔画一幅画;在上完《只有一个地球》后, 让学生调查本地空气的污染情况, 在看、问、听、写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形式有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查一查、问一问、辩一辩等。

2) 设计自主性作业, 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权利。首先是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供学生自主选择。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其次是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 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设计或选择一组有层次的课外作业习题, 让学生任选其中几道解答。这样的作业, 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 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第三是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 供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 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我常用的作业形式有: (1) 自选作业, 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 (2) 自编作业, 根据学生实际, 自编相关的习题, 作为课外作业; (3) 自批作业, 学生将某次作业进行相互交流, 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批改作业。

3) 个性化特长作业自设, 给学生张扬个性提供机会。让学生设计一份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特长的作业, 时间为一周或一月, 这样的作业, 就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

4) 设计作业超市, 给学生提供享受成功喜悦的体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差异性, 自主选择作业的难度、数量、形式, 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如在学完课文《田忌赛马》后, 设计布置以下几项作业: (1) 抄写课文练习中的三句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 提供情节, 续写故事; (4) 对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摘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作业的设计要紧扣新课程精神,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正视学生差异, 关注学生主体, 发挥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只有这样, 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才能为新课程的实施助力, 为学生的发展添翼。

摘要:传统的作业设计, 存在着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等诸多误区。在推进新课改的今天, 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受到教育的关注与思考。要贯彻新课标精神, 进行素质教育, 作业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本文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与优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作业 篇9

一、自选性作业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得, 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 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选择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1、自主选择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 或较薄弱而需要强化训练的内容, 可多可少。例如在期中复习或期末复习时, 布置学生回家听写词语、默写诗句, 学生可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 有选择地听写自己在平时作业中易错的词语, 默写那些不熟练的诗句。这样复习, 既节省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 还可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2、自主完成想象作业。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可以设计一些课外练笔,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想象训练。我们的社会犹如一个万花筒, 它是语文学习的大学校。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复杂的社会, 都是语文学习的园地, 都有语文作业可做。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喜讯传来,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喜讯传来, 你的心情怎么样?请先用三个成语表达, 然后写一个比喻句。”

二、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 即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语文知识, 增长语文才干。教学中, 让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 生动的场面, 活生生的人物, 让学生依课文内容画一画, 做一做, 找一找, 多种感官协同。

1、绘画。学完课文后, 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 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如学习《詹天佑》一文,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

2、观察。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观察实践一下, 以思维的可显性促进理解的科学性。如学了《秋天的雨》一文后, 让学生观察秋天的雨, 观察秋天的田野, 观察初冬时的枫叶。

3、实验。学完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按照课文提供的场景进行实验。

4、剪贴、办小报。学生手里有不少好资料, 可往往不会很好的重视和选用。可以让其搜集信息, 学会剪贴、办报, 既积累提炼知识, 又扩展生活空间, 潜移默化中树立语文观。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通过查询、访谈、收集、网上下载等手段, 了解“森林的覆盖率”, 煤、石油的储藏量, 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等资料, 编一份介绍仿生学知识的小报。

5、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或课文的提示完成一个制作, 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在学了课文《赵州桥》后, 我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桥的模型。展评时, 虽然有的学生做出的实物模型比例不太协调, 甚至有些歪斜, 但不难看出, 件件都是作者的“倾力”之作。

三、生活性作业

“生活即教育”, 生活有多宽, 语文外延就有多宽。作业, 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 也应是生活的处延。不要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 为语文课本服务, 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因此, 在设计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时, 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1、以生活丰富作业内容。学了《赵州桥》后, 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一些古老的桥梁, 找一找与赵州桥的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目前, 家乡修建“永武”高速公路, 学完《詹天佑》一文后, 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察看工人“开隧道、架桥、铲平陡坡”的情景。这样, 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 而且也知道了现代桥梁的先进性、多样性、科技性,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2、将学科知识与语文作业结合起来。知识是一张网, 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可以交叉, 可以融会贯通的, 在设计作业时, 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整合进我们的语文作业内容之一。如在开展“感受春天的美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各科协同配合, 语文课上, 我引导学生抄写教材中描写春光明媚的词语, 从课内外阅读中找出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诗歌;音乐课上, 老师组织学生唱《春天在哪里》;美术老师引导学生用彩笔把春天画下来;体育老师让学生戴上青蛙、柳树、花儿、鸟儿的头饰, 做春天的游戏;中队辅导员组织学生“踏青”……在此基础上, 笔者举办了一次“春天啊, 你多美”的活动汇报会。

四、趣味性作业

教育心理学表明, 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易产生疲劳, 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 以生机、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 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根据小学生喜欢动手、动脑的特点, 可引导学生在预习生字时根据字形、音、义的特点设计谜语、歌谣、顺口溜、编故事等方式进行识记,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寓识字教学于愉快有趣的猜玩中, 使学生愉快地记住了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学生编出:火一盖是“灭”字, 小工为“尘”等。这样避免了出力不讨好的重复机械写字, 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作潜能, 真是一举多得。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10

一、转变教育观念

搞好新课改的语文教学, 教师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过去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统一, 教条死板,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制定教学要求时一刀切, 并且目标要求也较高, 对一般学生而言完成目标有一定困难, 且忽视了学困生对目标的完成程度。而新课程标准, 既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性, 也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些观念的转变。给学生布置作业, 应当科学合理。如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 《走一步, 再走一步》研讨与练习中的前两题是基础题, 第三题则为提高题。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 就不搞一刀切, 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只做基础题, 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提高题。这样, 既考虑到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业学习的目标任务, 又充分考虑到对学有余力学生的开放式培养,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都能得到发挥。学困生有成功感, 学优生能最大程度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掌握, 各有进步, 各有收获。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新教材教学内容、作业设置的更新, 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改变教学模式

搞好新课改的语文教学, 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需要进行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搞一言堂、满堂灌, 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充分、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进行合作型学习。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 《世说新语》两则的第2则《陈太丘与友期》时, 就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 学生可以借助参考书, 可以上网查询资料, 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时,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组内合作探讨学习, 形成观点, 提出问题。经过探讨学习, 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 陈太丘与友人期日中, 这“日中”怎么确定? (2) 友人发怒仅仅是因为陈太丘没等他吗? (3) 陈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些问题分别再由其他组作深入探究, 然后选派小组成员回答。对争议较大的第 (3) 个问题, 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同学们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双方的观点撞出智慧的火花, 彰显出创新的意识。

对作文的评改模式也应改革。过去都是教师精批细改, 但学生很少去看, 更不会去反思, 教师的辛劳成为徒劳。我把作文评改搬入课堂, 教师先提出评改要求, 学生再互改互评, 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再作指导和点评, 课堂活跃, 气氛热烈。这样做, 不但把教师从繁重而徒劳的作文批改中解放了出来, 而且让学生得到了实际锻炼, 受益匪浅。首先, 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在评改别人的作文时, 看到别人字迹潦草, 语句不通, 就会将人比己, 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从而把字写工整、规范, 并且做到文通字顺;其次, 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东西。每个学生都有许多闪光点, 学生在修改别人作文时, 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 会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其三,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讨习惯。有的学生对别人作文中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安排、过渡与照应等存在不同看法的, 教师可让双方探讨。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在小组或全班讨论, 使每个学生都在作文评改课中有所收获。此外, 作文评改还可采取师生当面批改, 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师示范改, 学生多人接力改等方式。

教学模式的改变, 必将给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作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新时代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能终身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具有丰富的独创性和个性特长,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创性, 发挥其个性特长, 让每个学生的世界都变得很精彩。

三、改变评价标准

搞好新课改的语文教学, 必须改变过去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不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就语文学科而言,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讨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学生尽管语文考试成绩不错, 但在讨论、探究学习过程中沉默不语, 不发表意见, 这种学生存在素质缺陷, 在我们这个开放而充满竞争的社会里, 这是很不利的, 他们在今后应聘工作、人际交往中会处于劣势。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发言, 多给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 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把自己的“才美”都“外见”出来。相反, 有的学生讨论很积极, 表现欲强, 但回答问题总是答非所问, 或偏离中心。这种学生存在知识缺陷, 教师在保护其积极性的同时, 一定要提醒他踏实、细心地学习, 切忌虚浮。

四、营造和谐气氛

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和蔼可亲, 讲课幽默风趣, 学生如沐春风, 学习轻松愉快, 自然乐学、好学。我在上萧乾的《吆喝》一课导入新课时, 给学生模仿了一段车站小贩兜售小吃的吆喝, 学生感觉亲切有趣, 学课文时兴趣极为浓厚, 效果很好。其实, 在教师平静的讲述中, 或说一句幽默话, 或讲一则笑话故事, 或来一场小游戏, 都能使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气, 好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进一颗小石子, 激起一朵朵浪花。需要说明的是, 这一切做法都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采取的活动手段, 它必须建立在以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 决不是不顾教学目的而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此外, 课堂教学注意对学生的称谓艺术, 也能拉近师生关系, 例如称爱讲成语故事的学生叫“我们的成语大王”, 称爱动脑筋、点子多的学生为“智多星”等。学生在老师赏识性的称呼下, 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好起来。

五、尝试“走班制”教学

目前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固定的班级进行教学, 而“走班制”教学则是从某些大学的开放式教学中借用过来。其特点是班级教学的开放, 如A班学生喜欢听B班老师上文学欣赏课, 可以有组织地到B班去听课, 而B班学生喜欢听C班老师上作文评析课, 也可以有组织地去听。我和我们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就做过这样的尝试, 效果还不错, 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风格, 老师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加强交流与合作。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主体感受;教学设计;阅读过程;语言探究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是发展的主题。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习体验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在阅读中, 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解读与感悟, 必须以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为支撑, 学生的主体体验更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和珍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阅读教学,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教师灵活的教育设计, 离不开发散式的自主性阅读。

1 关注学生,激活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2 设计合理,创设情境

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不同的文体,在散文教学中创设品味感悟的氛围, 在诗歌教学中营造朗读抒情的氛围, 在议论文教学中创设逻辑推理思辨的氛围等,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让学生在情境中作出态度、价值的选择。教学设计的方法很多, 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 突出课堂教学中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 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实践性、审美性等。如《安塞腰鼓》一课的阅读设计: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从动作词句中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关句子体味、推敲。这一教学设计,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三方面层层入手, 在“画—— 读———思——议”中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人物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注重感受,发散思维

要突出发散思维, 注重个体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进行创造性阅读。《语文新课标》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对课文内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决定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除教科书和参考书提供、教师个人和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外, 还将产生师生互动的新知识, 师生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学生的自主性, 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教师要做构建学生新知识的助产婆,引导不同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写出各自的读后感受。这样在师生互动的交流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关注语言,进行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坚持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除此之外, 通过阅读还可以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和方法, 提高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以 “读”促“写”, 以“写”促“读”, 二者才能紧密地结合, 这样在读和写的过程中才会具有创造性,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达到更高境界的读写阶段,活到老、读到老、写到老。

参考文献

[1] 《阅读学》北京出版社

[2] 《阅读教学应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夏云陶

[3]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 倪文锦.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彭志忠. 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 1998,(02)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2

一、转变教师角色, 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其作用之一便是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积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 教学《翠鸟》,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 学生对描写翠鸟行动敏捷的第三自然段往往理解不透彻, 掌握不好。我跳出常规设计,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 问题如下:“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都能找到“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直接描述的词句, 于是, 我接着提问:“这些是直接描写, 谁能找出侧面描写的句子?”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找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等关键性语句, 学生茅塞顿开, 通过这些句子的衬托, 学生充分感受到翠鸟动作的敏捷。然后再反复朗读课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仔细品味, 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情境中创设认识冲突, 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逐步解决认知上的不平衡, 从而改进自己的认知结构, 促使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同时, 获取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内化, 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文章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创新品味。例如, 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 阮恒小朋友一开始以为自己会因为献血而死去, 对于这一心理的揣摩, 很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此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体会阮恒当时的心情。因此, 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开放式的活动, 有些学生能初步认识到阮恒是因为害怕才这样的, 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他又开始呜咽, 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并联系后面的内容:医生问他的时候他又摇头, 根据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想到:阮恒不是因为疼才呜咽的, 而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接着提出问题:“一开始他是啜泣, 然后开始呜咽, 最后变成持续不断的哭泣, 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他哭得越来越厉害?既然如此害怕死亡, 那他为什么又紧闭眼睛, 握紧拳头, 竭力制止自己的抽泣声?”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促使学生真正融入阮恒的情感世界, 将自己当成阮恒, 从而获得深入的感知与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沟通交流, 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在取长补短中获得新的情感认知。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促使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 语文教学要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式学习, 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问, 利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从旁随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以《小摄影师》的教学为例, 学生反复阅读后会提出问题:小男孩是如何给高尔基拍照的?没拍成的原因是什么?小男孩为何拒绝用高尔基先生的胶卷?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式阅读学习, 通过互相合作、讨论最终得出答案。

四、根据学生实际, 有效布置作业

中国的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到底有多重?我们从种类就可以看出: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课外辅导班作业, 家长布置的作业……有这些种类繁多, 永远做不完的作业, 学生不感到累也难。作业是必须有的, 但是它们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数量适中、内容全面代表性强、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 在学生课后作业布置的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 要针对孩子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筛选。比如说, 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差, 就多选择一些阅读类题目进行练习, 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而不要不分主次地采用题海战术。作业只要出现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并分析错误原因。作业批改发现错误是正常的, 但如果一个题目出现多个相同的错误, 老师就必须认真研究为何会出现错误, 及时纠正并为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贯彻实施语文新课程、新标准, 我们就必须不断审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在反复实践中,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才能更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惠生活下一篇:教育局长的工作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