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背景培养

2024-10-24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精选11篇)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 篇1

大部分高中生由于缺乏构建物理思维的过程, 因此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阻碍。在新课程全面普及背景下,高中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规律发现问题,从而解决发现的问题,这一过程是构建物理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新课改要求下, 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思维,认知新事物要从规律出发,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建立物理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习活动中学生逐渐掌握对不同事物的认知规律。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构建物理思维是教学内容中极为关键的。本文探讨新课程环境下,正确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一、物理学习过程中,思维不深刻的具体表现

最基础的 物理概念 及物理规 律 , 不能加上 自己的理解 ,记不住基 本概念 ;公式大部 分是在一 定条件下 才成立的 ,使用公式 时不注意 成立条件 ;遇到问题 ,思维肤浅 ,停留在表面 认识上 ,没有深入 理解 ,不能透过 现象看本 质 ;不能站在不 同角度 ,用联系的 思考方式 运用物理 知识 ;对学到的知 识生搬硬 套 ,推理分析 不周全、不 严密 ,做不到灵 活运用物理 知识 ;做题目时 只会带入 公式 ,没有领会 公式真正的 意思 ,不会举一 反三 ,解题思路 不清晰 ,更没有领 会解题技巧等。

二、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策略

1.合理建模 ,化抽象为具体的科学学习 。

为了在最理想状态下对问题进行思考, 现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穿插了许多物理模型,如质点、点电荷、核式结构。还将一些抽象化的运动理想化了, 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等。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涉及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时感到吃力,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逐渐养成自主思考、化抽象为具体的好习惯。有了初中建模能力的基础再加上高中特殊的物理教学方法, 有效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高中物理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理想实验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是在对物理实验进行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前提下,针对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忽略不计进行的。初中物理中的伽利略斜面实验和高中物理中的自由落体实验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出实验结论的。然而,做实验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勿忘历史,而是让学生面对实验结果利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普遍的规律。以伽利略斜面实验为例,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小车运动现象做类比,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相同高度下滑,观察到斜面粗糙程度不同,小车滑动距离也不相同,通过规律加上推导得出绝对光滑的平面,小车会一直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外推得出科学结论。

2.课堂上设计物理情景 ,巧妙设计问题 。

随着新课程深化改革,高中物理课程的重点发生了转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很有好处新课程推崇高中物理教学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主开展的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时, 激发学生对实验涉及的新知识的好奇心, 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实验过程中集中精神观察所有细节, 从这些物理现象中产生许多疑问, 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上课就会高度集中注意力,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不断探究解决这些疑问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巧设问题和物理情景。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中, 虽然学生都知道弹簧发生形变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 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实验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指导学生具体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演示测出形变量,最后得出结论。

三、明确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以前只需要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点,现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疑惑要大胆及时地提出来,针对事物发展事先提出有创造性的假设,伟大的发现来自于大胆假设。高中生基于初中及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基础, 加上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生活中事物有一定见解,所以遇到一些现象可以凭借自己的直觉猜测。有时候大胆的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发生的萌芽,历史上许多科学家根据他们的直觉发明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东西。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想象猜测能力,对开发学生创造性物理思维有很大帮助。靠猜想出来的结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经过实验检验。所以,新课程教学方案中,增加一系列完整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首先提出猜想,然后针对猜想出的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真正的科学性结论。为了结论的科学性,实验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得出结论。由已知的加上猜想最后判断出结果,用猜想判断已知结论的正确性;通过不断猜想设计实验;联系相关知识然后进行类比加上自己的想象得出结果; 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力等。如学习摩擦力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如果世界不存在摩擦力甚至地球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引力, 那么这样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的? 从而加深学生认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師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受局限性。新课改倡导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并鼓励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核心内容,确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

确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核心的内容,并尝试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创新。例如:在《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一课的教学准备中,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以及各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创新原则、实用原则和经济原则在先后顺序上并不是按照重要程度而呈现的,在设计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设计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再着重学习三大原则。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高一的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还未形成真正的设计概念,在自我创作上也缺少经验,因此理解设计原则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学情分析,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设计的创新原则、实用原则和经济原则,还要通过案例和学生举例并实践,能初步应用这些原则去看待与评价一些现实问题与产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以课本教材为主,教学方式和观念都比较陈旧。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从落后的教学观念中积极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 在《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一课的创新原则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或者为了让学生死记这一概念而教学,而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对原则的感觉和认识情感。首先教师从学生们所熟悉的手机的变化导入情境,尝试引导学生从设计角度说说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哪些进步。由于手机是大家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通讯工具,所以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凭借自己的经验热情的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然后教师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引出创新这个词,并点出“新”和“价值”。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自行车的变迁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创新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可以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话题,如让学生“观察不同时期的自行车,比较相邻形态自行车的发展有什么变化?同时思考从哪些方面可以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教师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到实际的应用和操作上去,可以通过布置创新设计作业“设计一款适合于学生用的笔筒,你可以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画出你设计的笔筒,写出你的创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例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这课的教学准备中,如果按照书上的内容讲,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结合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一些合理的情景、互动的环节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如通过创新情景提出问题“假如你骑自行车到郊外游玩,突然感觉骑车费力,下车检查发现车胎被扎。幸好你随车携带了检修工具,你将如何设计检修流程修好你的自行车?”,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例如:在《技术与自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荷兰风车、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白色污染三个案例,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会思考和判断。然后教师可以将每个案例再以小组讨论的模式,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如何运用技术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

(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做到活学活用

例如: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的实验课上,在教学方法的上可以采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分组讨论,集体协作,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本节实验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的全部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对模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检验学生掌握设计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转化的能力。立足实践勇于创新是本课的特色。学生亲历技能学习的实践过程。从中可以体验和领悟到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思想方法。台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四、总结

总之,只有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效的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够实现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郑传红.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学周刊,2016(07).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 篇3

一、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盲点

高中数学更像学生的思维健美操. 数学的思辨与逻辑的严密都使人向往不已, 乐此不倦. 然而, 现实中的高中数学却面临着任务多、时间紧、要求高与不断考试的压力, 高中生学习数学好多是疲于应付, 而真正以研究的目光来审视与创造性地学习的人却凤毛麟角, 由此而出现的学习盲点就显露无遗了.

( 一)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思考

高中数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 这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 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研究, 这样就不会出现“怕学数学”的恐惧症了. 然而, 事实上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多动脑去思考. 对于本单元 ( 章) 的知识网络该如何弄清来龙去脉; 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否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学生自己能否体会; 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有无记载, 能否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等, 这些思考尤为重要. 然而从教学时间上看, 学生懒于这些方面的思考, 导致学困生层出不穷.

( 二)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高中数学离不开高考, 而高考数学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尤为突出. 以立体几何为例, 高考中立体几何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兼顾逻辑思维能力. 而解决立体几何的基本方法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这种转化能力是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必须掌握的东西. 但是, 通过对高中学生的观察, 不难发现对于高中立体几何部分考生失误普遍严重, 得分率不高,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能力欠缺.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欠缺

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说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盲点源于什么原因? 通过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 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欠缺是这些问题的根源. 甚至选择题部分考生也出现了失分严重的状况, 尤其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更容易“不假思索”地掉入命题人的陷阱. 在数学考试里选择、填空题方面命题范围大致为集合、命题、三角函数、复数、排列组合及概率、立体集合、平面解析集合、线性规划、程序框图、三视图、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对数比较大 小等. 每一方面都有数学自己的“特色”, 考生懒于思考或者平常欠缺训练, 都很容易在数学考试过程中失误频繁, 给考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加强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既然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盲点, 这些问题源于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不足, 那么教学活动过程中该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 一) 善于发现和创造

数学创新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讲, 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依靠概念、判断、推理并应用猜想、想象、直觉等获得发现和进行创造的能力. 以高中立体几何为例, 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 热点问题主要有证明点线面的关系, 这些热点问题怎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去映射相应的概念、推理等.

( 二)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 是指一道题目可以通过多种解决方法达到被处理的一种解题途径. 这种一题多解策略在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发散解题人的思维, 使解题思路得以拓展. 例如, 题目: ∠C = 90°的Rt△ABC外切于半径为1的圆O, 求△ABC周长的最小值. 解法一, 可以用代数法; 解法二, 可以用三角法; 解法三, 可用函数法; 解法四, 可用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解法五, 可用导数法. 一道题目可用五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从而使难者转化为容易的了.

( 三) 题式变化

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而一题多变也是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极好方式. 一题多变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 一是类比法,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二是延伸旧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三是通过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四是利用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这四种方法都可以达到题式变化的目的.

总之, 实施新课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关键要素是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一题多解与题式变化等途径来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当前普通高中学校的现实选择, 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优化的必由之路.

摘要:高中数学更像学生的思维健美操.事实上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多动脑去思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能力欠缺.数学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发现的眼光, 从某一小的点去找到突破口, 从而通过一种或多种解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以说, 一题多解是思维的升华, 是知识的综合运用.研究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 我认为实施新课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关键要素是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思维,一题多解,题式变化

参考文献

[1]马秀虹.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7) .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 篇4

彭昌荣

(重庆市酉阳县第一中学校)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其能够提升学生检索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进一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从教学措施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综合素质

高中信息技术教程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促使学生充分掌握先进技术,从网络信息课程中获取搜索知识信息、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容易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一、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容易对理论课程感到乏味。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操作中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作用。因此,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通过教师的理论教学掌握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组成部分,然后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知识进行掌握,通过形象的图象、声音等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示范或者实践课程将理论中较为难懂的部分进行讲授,让学生通过反复操作训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

二、自主操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学生的知识课程压力较重,学生能够专注信息课程学习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要通过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提升学生兴趣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小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下配合完成。每个学生要通过小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并在练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改目标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成为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蒋鸿峰。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问题[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4)。

[2]李冬。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和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初探 篇5

【关键字】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高中英语教育实践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高中英语教师从实验稿的课程标准颁布起,就应责无旁贷地努力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以满足新形势对高中英语课程发展的需要,接受新挑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以结构和结构功能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教材要求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提倡创新,给学生提供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为目标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为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和重新认识,这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发扬成绩,改进不足,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新教材的要求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 在语言环境的欠缺中不仅要崇尚“苦读”、“勤教”,更要以人为本;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大力的开发,英语教学过程既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因此,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1.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如何有效地学习呢?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阐述道:“今天教育内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研究表明,学习的效果=50%的学习策略+40%的努力程度+l0%的智商。因此,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及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策略

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而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计划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终身学习的工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使用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意义,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学生在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学习策略。具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反思意识

通过举办讲座!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使用学习策略,其重要性有哪些,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改变学习习惯入手。学习过程中反思就是指学生对自身学习加工过程中的意识。通过师生间、同伴间的交流,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水平,及时评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及自我评估。教师应要求学生反思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思考什么是他们在学习语言中必须做的。怎样通过听、说、读、写来交流,怎样更好地利用各种材料来学习,怎样区别英语学习与其他科目(例如数学!音乐!语文等)的学习,并将其他科目学习中有用的方法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

2.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授学习策略,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研究表明,培养学习策略最有效的途径是把方法和策略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当然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了解学习策略。教师要做到以自己的教为学生的学树立榜样。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注意从培养学生从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出科学的设计,还应向学生说明自己的这种教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有什么关系和意义。在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我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任务、基本理念、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顺应了世界外语课程改革的趋势,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对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为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努力,教师要积极克服各种客观困难,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来,不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对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婷.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9).

[2]李媛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7(05)

[3]吴清青.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学周刊,2011(0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误区 篇6

这些理念, 无疑是当下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风向标, 也真正契合了新课程高中作文的标准。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有如下指导: (1)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避免为文造情, 这就是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个性”; (2)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这正对应了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理性”; (3) 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这正是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开放性”;至于高考作文评价体系中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这些年来一直渗透在作文教学中的, 这也符合先贤们所推崇的为文应“言近而旨远, 辞浅而义深”。

在这种“重视个性理念开放性,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课程作文理念的指导下, 2009各地高考作文题的确迸发出了很多美丽而耀眼的火花: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天津卷“我说90后”, 江苏卷“品味时尚”等等。这些作文题让学生能够“自主为文”, 我手写我心,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但无庸讳言, 在这种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也日渐陷入了一些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倡导关注自我, 重视个性, 但这“自我”到底是老师的“自我”还是学生的“自我”?

诚然, 高中作文教学前些年倡导学生作文应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为时为事为国为民”, 作文教学中充斥的是判断句或陈述句式的作文题, 如《近墨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逆境出人才》, 命题中就往往“无自我”;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倡导以“我”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 避免假、大、空的为文倾向,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也涌现出了一些好题目, 如“给生活加点糖”、“给自己一个微笑”等等。

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和平常作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极形象、极贴近生活热点, 但又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题目。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 20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 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 面对着这些不带霸气, 没有明显是非标准的很诗意的题目, 学生仍然不能驰骋想象, 纵笔挥洒, 仍然不能写出真正的“自我”或者写成了“伪自我”文中也就“无真实”;再如2009年的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 我们不用踮起脚尖也能看到本题存在如下不足:踮起脚尖尽管存在于考生日常经验中, 但对多数考生而言只是一个生活中的难以引起注意的小细节, 命题本身又缺少提示, 多数考生的现实观感、生活体验难以调动起来, 约6成的考生在写下二三百字后便不能悟出一个正确、适当的立意进行下去, 只能毫无逻辑地拼凑材料, 他们费尽心力地踮起脚尖也摘不到作文成功的果实。

这些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所有正踌躇满志地进行新课改作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们和酝酿高考作文题的各位专家们:我们不能光喊口号“要让学生关注自我”, 而要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正给学生培育“关注自我”的土壤。要知道, 这“自我”不是“饱读诗书, 阅历丰富, 心智成熟”的夫子教师们的“自我”, 而是一群十七八岁的正在步履蹒跚地学会品味人生、关注社会的孩子们的“自我”呀!我们不能老是高高在上, 而应真正俯下身来想一想哪些东西存在于学生们的视野, 哪些哲理是孩子们的真心所悟呀!不要动不动就搬出一些极有蕴味、极富哲理、极能体现老师水准的作文题, 让学生“理不清头绪, 找不到自我”。像诸如“一蓑烟雨任平生”、“浮生若茶”之类的作文题不要再横空出世折磨孩子们了吧!

二.倡导理性思维使议论文有了“新八股”倾向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李理曾总结说:“在这次高考作文中, ‘辩证’成了新的八股倾向。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文章在倒数第二段进行‘辩证思维’。比如谈创新, 便说过分创新也不好;谈到个性, 便说一个人过分有个性, 与世俗格格不入也不好。辩证固然重要, 但这样千篇一律地都来‘辩证’, 就显得生硬, 这种倾向应当警惕。”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的确应发散理性思维,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这样写来的议论文才能使老师颌首赞许“于我心有戚戚焉”, 甚至给老师一丝丝启迪以滋润心灵怡人性情, 在考试时获得高分。

但这种理性思维的培养是不是让老师教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套路或模式呢?据我所知, 现实就是这样, 老师们积极推行的议论文模式有如下两种。

1.生硬照搬“三W”, 即“what”、”why”、“how”, 学生根本不思考所见材料、所给命题应该深入发掘这“三W”中的哪一个, 就按部就班地、平分笔力地一个“W”接着一个“W”悠着写, 800字很快就写完了。但是, 殊不知“见证”这个作文题, 应侧重挖掘“过程”及“意义”;“我说90后”应侧重于分析“what、why”。学生知道作文要追求理性思考, 但在老师的“机械操作”下反而对命题没有了理性思考, 因而对不同作文题目只会有条不紊地“理性”写下去。

2.“正反对比论证法”或“结尾辩证法”。学生在写议论文时, 或机械呈上正反两三个事例, 匆匆结尾;或在结尾时一定不忘辩证一笔, 像上海评卷组组长李理总结的那样, 千文一面, 机械生硬, 俨然成了“新八股”, 文章也就像同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

由此, 我不由反思, 老师们这样大包大揽浇铸议论文模式格局,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吗?

非也, 主要是我们老师们没有留心发现学生们的思想火花, 没有花心思去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没有日复一日地培养学生们思索的习惯, 而是一味想走捷径, 想速成“貌似理性”的文章, 我们是不是在“舍本求末”而导致“南辕北辙”了呢?

三.前三年议论文后三年记叙文, 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为文差异

曾几何时, 议论性文体在湖北省语文高考中是“口碑极好”、“人缘极佳”的一种文体, 从“买镜”到“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再到“说三”, 材料中虽号称“文体自选”,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材料或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事实上, 前些年的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中议论文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的。于是乎, 一段时期内, 各学校的语文老师都推荐甚至是规定学生只写议论文, 乃至高一伊始议论文就“大行其道”, 直至高三结束议论文仍“辉煌无比”。这可苦了一批具备感性思维, 善长写记叙性文体的学生了, 他们只能极力迎合这种“议论文才得高分”的风向标。

这两年, 这种风向标好像有转向的趋势。湖北省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强调高考作文要“写身边事, 抒真实情, 说平常理”, 这话本身可能并未暗示高考作文要扭头多写记叙文, 但下边学校的老师们就这样意会了, 一时间, 千村万落齐开“记叙花”, 煞是壮观。

笔者对这种现象很是不解。文章何必要“因文体而争天下”, 百花齐放, “各体盛开”岂不更好?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理念本身甚好, 它给过去沉闷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受师生欢迎。可是我们老师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歪曲了这些理念与精神, 陷入一些误区。希望咱们教育界同仁多动真脑筋, 多下真功夫, 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喜欢写作文, 能够写出好作文。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 篇7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由教学观念的转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具体是指在班级范围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 并以此为依据, 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并进行分层测试及评价. 践行分层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教学要求的统一性与学生实际水平存在个性化差异之间的矛盾, 从而充分发掘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 彰显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素质及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模式主张分层施教、异步达标, 依据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对教学进度予以严格控制,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与其个性、自身实际能力及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及氛围. 分层教学的关键及核心内容就是课题教学策略.

本人于2012年9月 ~2013年1月以本校高一的两个平行班为对象, 选取人教版《数学1》和《数学4》为教学素材, 组织数学分层教学实验. A班为实验班, 采取数学分层教学策略;B班为对照班, 采取传统集中教学策略. 以一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查, 并在学期末对两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具体处理模式如下表所示:

对于实验组学生而言, 以数学测试成绩、数学接受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等指标为依据进行层次划分, A层次为基础扎实, 考试成绩高于110分,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是基础较好, 数学考试成绩为80~ 110分, 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为数学基础较差, 成绩不及格, 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学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中等目标以及高层目标三个等级;其中基本目标就是教学大纲中所列举的基本教学要求, 是全体学生都应理解、掌握和牢记, 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的最基础、难度最低的部分;中等目标是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部分;高层目标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考考试说明之下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部分.

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为例, 为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明确本层教学目标, 以便开展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 确定如下分层教学目标。

A层:牢固掌握Cα -β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几何法和向量法, 并能灵活运用公式, 准确解决化简及求值等问题;B层:理解Cα -β公式推导过程, 可熟练应用公式, 能初步运用公式解决化简及求值等问题;C层:牢记Cα -β公式, 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可以利用公式解决求值等基本问题.

在例题教学环节, 采取分层施教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与学生一起分析解题思路, 并对有效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以B层学生为主,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同时兼顾A层及C层, 其中, 对A层学生重在点拨和启发, 鼓励其独立思考, 探索高效解题思路;对于C层学生则应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讲解.

课堂例题教学设计方案为:

第一步是以基础练习为主, 主要是对公式的进行巩固, 掌握公式的应用方法.

【例1】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

对于A层学生, 只需掌握该公式及其直接用法即可;对于B层学生, 要在前一要求基础之上, 进一步掌握角的拆分和公式的具体应用范围;对于C层学生而言, 则应进一步提升对公式的应用及辨别能力.

第二步主要进行难度分解, 对公式的具体应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2】已知sinα =4/5, α∈ (π/2, π) , cosβ = -5/13, β是第四象限角, 求cos (α -β) 的值.

A层学生:直接依据题目条件进行求解. B层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套用公式时所需要的cosα、sinβ的值. C层学生: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应求的cosα、sinβ的值, 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其符号受角所在范围的限制.

三、数学分层教学总结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篇8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是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组织, 主动学习, 就会有热情、有动力、有干劲, 就能积累更多的知识, 发现更多的问题, 并主动去分析问题,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 促进自己的全面提高。

如学习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时,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有关材料, 进行自主学习, 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 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作者和刘和珍的交往过程以及请愿遇难的经过, 最后感知鲁迅先生对这件事情的多方面的态度和情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很好地根据作者的情感和内容进行分层。然后笔者组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 通过阅读教材, 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段落和句子, 并根据这些段落进行分析归类, 重点根据议论和抒情性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方法, 学生能很好地根据教师的启发自己尝试解决, 不仅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而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根据表达方式进行情感梳理,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效果很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问题情境教学, 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 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能更好地感知文章思路, 体会作品内容,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了问题, 也就有了积极学习的动力, 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冲动,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问题, 有效分析各种条件, 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生成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 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 笔者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鸿门宴上, 面对亚父范增的反复暗示, 项羽默然不应;项庄舞剑, 项伯保护刘邦项羽, 明眼人都能够看出问题, 项羽为何没有暗示或授意杀掉刘邦?请结合当时的形势背景, 结合课文分析原因。通过讨论, 得出了几个较有创见的分析:第一, 项羽已经答应项伯“因善遇之”, 这样才会有刘邦赴宴, 项羽要言而有信, 项羽生活的时代尤其对于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特别强调“一诺千金”;第二, 项羽的实力的确非常强大, “当是时, 项羽兵四十万, 刘邦兵十万”, 刘项之间不仅有数量差距, 更有质量差距, 在项羽眼里刘邦不是威胁;第三, 当时的形势不由得项羽立即灭掉刘邦, 项羽被封为霸王, 成为诸侯首领, 所有的诸侯都在看着项羽如何对待刘邦, 项羽对刘动手, 肯定带来其他诸侯的猜疑, 天下大乱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 结合问题情境, 得出个性化的理解, 教学效果较好。

三立足学生基础, 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改强调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实施分层次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 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或挑战性, 激发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而对基础较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 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 训练掌握基本能力, 提出的问题要更加注重基础, 要让学生能想得出、学得到,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 笔者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层次, 进行分组教学, 小组成员兼顾好中差, 做到互帮互带。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理解文章的基本背景和故事的经过, 对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针对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组织学生进行筛选, 掌握基本的文言要素。笔者根据学生的基础层次, 对学习程度不好的学生进行提问, 重点引导他们掌握基本文言要素, 掌握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奠定学生的文言基础;而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问题设置, 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依照新课改的精神做指导, 立足学生主体, 突出学生的学习效率, 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发展成长, 推动教学改革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栓玲.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 2011 (9)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 篇9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推行后, 高中数学教学在注重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树立长期学习的理念.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 整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与教育宗旨要求有较大的偏差, 导致高中数学作业的布置存在很多问题, 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使得教学效果整体水平较低, 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1. 传统高中数学作业存在的弊端

( 1) 形式单一, 缺少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布置, 教师只囿于当前课堂的知识进行作业安排, 大部分的作业都让学生个体独自完成. 虽然有针对性, 但是很少让学生共同完成作业, 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 2) 思维浅显, 缺少创新意识. 教师的作业布置, 都以教学大纲的难度作参考, 按照从基础到能力提升的过程进行作业安排, 这种形式只是对知识的巩固和重复, 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 没有任何的创新理念, 束缚了思想的自由发挥.

( 3) 依附教材, 缺少开拓意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以高考为目的, 在作业布置中, 教师也单以高考为目标, 以书本为基础, 作业没有突破性和趣味性, 形式单一枯燥, 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的涵义与作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高中数学作业的布置, 既要考虑到对教学知识的巩固, 也要注重学生研究性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说, 数学既要有包含巩固性的作业, 也要包含有研究性作业, 以此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

新课改后高中数学作业的布置, 既要培养学生的公式化数学思想, 又要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学习实践的综合能力,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使学生全方位走向发展.

二、高中数学作业布置与设计的改革尝试

1. 作业布置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因素. 俗话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生而言, 作业不应当是一种负担, 进行机械性的重复, 而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学生能够自愿地融入到知识海洋中, 找到学习的快乐. 传统的作业布置, 往往以题海战术为主. 教师布置大量的作业, 学生每天面临做题的负担, 降低了学习积的极性[1]. 所以,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 脱离题海的束缚, 通过情景的设定, 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作业布置的民主性

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都是由教师根据课堂知识进行安排, 具有局限性. 在高中时代, 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尽相同, 掌握知识的能力也都不同, 教师不加以区分, 统一布置作业, 会使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得不到满足, 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带来很大负担, 信心受打击[2]. 所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 让学生根据课堂知识来自己出题, 对作业进行布置. 教师通过筛选, 再由学生进行投票选择, 充分表现学生的民主性,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3. 作业布置的开放性

新数学教学课程标准要求, 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应当以学生已存在的知识为前提, 增加数学活动的形式, 充分体现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题目, 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4. 作业布置的适度性

在作业的设计中, 教师是主导者, 学生是真正的参与者, 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在作业中必须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所以, 在作业的布置上,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中,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己设计课后作业, 或者可以通过学生间互相设计作业再进行解答, 以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3]. 学生在出题的同时, 也对课堂知识有了巩固和疏理, 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作业布置形式, 应当站在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角度进行作业布置,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体的教学效果.

总之, 教师要转变数学作业观念, 树立一种新型的数学作业观, 努力提高布置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让数学作业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几个巩固练习题, 更应为适应学生数学素质发展需求服务; 使数学作业不仅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信息的工具, 而且要成为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数学思维品质优化的途径; 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端, 马建华, 石云.当代课程教学新理念述要[J].教育科学研究, 2005 (4) ;8-11.

[2]李淑华.批语在数学作业中的作用[J].宁夏教育, 20051 (4) ;50-5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进入高中英语课堂,高中英语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依赖于师生的配合。虽然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在改进,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和态度,精力不集中,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教师进行教学主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根据重点、难点,制订科学的进度计划。但是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师不确定教学应以英语阅读还是以听力练习为主,是侧重语音语调还是会写为主。

第二,活动形式单一。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英语教学仍然以语法、单词的讲授为主,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即使提问问题也是在教师的控制下的简单交流,缺乏互动。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很少组织如演讲、角色串演或者复述课文等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狭窄。

第三,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期末的卷面考试作为检验教学的唯一评价方式,形式过于单一,高中学生缺乏自主的评价方式,更没有机会进行合作评价。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1.改变英语教学观念和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语法知识点,让学生记忆每节课学习的单词,用单词做句子,背诵课文等,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背诵。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更没有时间研究,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创新和丰富课堂内容,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探究并讨论,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还可以适时播放短的英文视频或者电影,帮助学生在英语国家文化环境下体会英语语言的内涵。

2.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英语教师能够创建宽松自由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乐意学习英语,也不失为一种调节方式。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学实际上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应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课下建立英语角,让学生主动加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提高了英语实践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创设民主宽松的英语课堂气氛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英语教师也担有重担,不仅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及英语成绩,还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口语能力和应变技巧。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播放相关的英语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或者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再针对内容分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每天会有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下,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此外,英语教师还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结合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如组织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期末的成绩考核也可以将平时的表现计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积极发言,提高课堂的互动性。积极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英语教师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教师更容易管理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既能够乐于接受教育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提高个人的魅力,创设宽松幽默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英语课堂环境中能够轻松自在学到新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法改革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2]刘娟.高中英语有效性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10 (6).

[3]王佩霞.新课改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产业与利技论坛,2012 (8).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 篇11

1. 紧密联系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

高中物理新课改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 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学习欲望。在新时期, 结合课堂改革需要, 使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 通过图片、短片、事例说明等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体,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重要意义。比如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以学静摩擦力为例, 我们设计一个提装满水酒瓶的实验。让学生提酒瓶前在装有洗洁精的桶里洗手, 观察结果。再邀请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提装满墨汁并在瓶盖上插有吸管的大可乐瓶, 要求管液面不能上升。虽然实验失败, 但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突出摩擦力挤压产生形变, 随后在开展课堂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关注学生间的差异,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为此, 高中物理新课改提出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开展因材施教。这就要求,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间的差异, 可以分成A、B、C三层教学, 对A层学生要能掌握基本理论概念, 还要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把所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进行融合;对B层学生要求能够学会基本理论, 准确掌握相关概念和内涵, 能初步进行引申;对C层学生要求可以就课堂基本理论, 回答内容直接反映的问题即可。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辅导、作业布置方面的倾斜,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 在考核方面也要逐步融入差异化, 响应新课改提出的“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 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3. 转变课堂教学思路,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习任何的知识来说, 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 那就永远只能是学习知识的“录像机”, 不会有什么创新可言。为此, 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中也强调,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方面,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多、实验有趣的特征, 利用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带入物理的世界之中, 逐步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形成探究能力。比如, 学习力学的时候, 会有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相关, 教师可以举例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握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 以此为例让同学们探究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生活常识都应用了这个原理, 对人类有什么重要作用。让学生们以此为案例进行小组探究, 最终形成一个“力与生活”的探究报告。

上一篇: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下一篇:科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