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资源

2024-10-24

科学资源(通用12篇)

科学资源 篇1

水是生命之源, 动物、植物、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地球上的水通过吸收阳光的能量, 使地球上的气温保持相对稳定。白天, 水吸收阳光的能量, 温度升高;夜里, 水释放能量, 温度降低。这样, 有利于维持适宜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生存的气温。

人类利用流水的动力发电, 建立农田水利发电站和自来水发电厂。水成为人类的生活资源, 人们把水制成各种各样的产品 (例如, 自来水、纯净水、饮料、酒等) 。

水文化包括饮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饮水文化从饮用井水到饮用自来水, 最后发展到饮用纯净水。茶文化、酒文化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制作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地提高品质。让我们在胡锦涛主席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保护共同的地球家园, 使世界水文化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如何科学用水,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科学用水, 治理好江、河、湖、海、水库, 保护好生态环境,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兴修水利, 发展水上航运、水产养殖业, 建设农田水利发电站, 绿化环境, 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兴建自来水厂, 与水电站相结合, 形成产业链。

三、江河上游蓄水发电、农田水利发电与自来水发电相结合。自来水的普及可避免由于抽取过量的地下水而引起地层下降。

四、高山蓄水, 兴建自来水发电厂, 同时发展纯净水、啤酒、饮料、食品等相关产业的生产, 形成产业链。

五、修建自来水发电厂或农田水利发电站。在修建之前必须通过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的可行性论证, 确实可行后才能开始修建。水利工程要重视防洪、抗旱, 确保一方平安。

六、开发水力发电还要与开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相结合。

七、水电也是太阳能。不管是农田水利发电, 还是自来水发电, 都是让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动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主要依靠阳光的照射、植物叶子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把地面上的淡水或海洋里的海水蒸发成水蒸气, 从而把水由低处搬往高处, 形成云、雾, 再通过下雨、下雪、降冰雹等形式返回地面, 这样周而复始, 形成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在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中, 阳光好比是蒸汽机发电系统中烧水的煤, 水轮机好比是蒸汽机, 因此, 水电也是太阳能, 它是由阳光的热能变成流水的动能, 再通过水轮机、发电机把流水的动能转化成电能。

总之, 开发水电要与兴修农田水利以及自来水、纯净水、啤酒、饮料、食品等用水量较多的企业的生产相结合, 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注意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 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学资源 篇2

【摘 要】科学是一项不断完善和修正、不断发展,积累知识的过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史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初中的科学是学生们接受新的知识更好的阶段,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地整体形象,通过科学史资源有利于解决课堂问题,从而全面的解读科学史在科研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科学史在在课堂中的教学形式,对科学史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学史;课堂教学;分析;作用

一、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所起的重要性

科学史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资源,它以独特的资源视角为科学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它的教育价值开始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教学中,对于科学史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然而许多的教学老师仅仅把科学教学理解为浅显的科学教学理念普及,对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且在具?w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对科学史的教育仅简单地理解为对科学史事实的记诵教育,而没有将科学史所蕴涵的理性精神、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渗透其中;没有通过科学史的再现让学生逐渐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内含的人性、科学的方法与科学的精神等。而这些方法与精神和科学知识一样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学史,应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充分展现科学史内在的价值。

二、利用科学史,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念

在科学教程中,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往往从学生角度来看都是正确而又可行的,如果能够利用科学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念,.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并能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则会使教学看起来更加的丰富,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课程,不仅无损于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科学观。只用通过教科书了解到学生,以科学的理论看待历史。从科学史的发展上来看,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过程,而科学的理论则像是深埋在黑洞中的理论,需要你通过不断的摸索去探究发现,它的真理才会不断地浮出水面。我们看到的是,科学像其他人类文化一样,实际上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是由特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统的人推动的,并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如最早能够利用科学史进行教学融入的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在这个教学中,不是介绍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一种常识。而是通过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体现人们在科学探究中的历程以及所体现的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方法。

三、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科学教材中,虽然也包含有科学史方面的内容,但是仔细分析以后就会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在教材编写中,当涉及科学史方面的内容时,篇幅过短,有时甚至一句话带过,或者把科学史放在阅读材料里面,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些也是导致科学史内容在教师和学生中得不到关注的重要原因。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越加认识到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教材编写方面得到体现,逐步把科学史的内容合理地融入到科学教科书中。只有把科学史融入到科学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个附加的额外任务,才能真正发挥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否则,科学史教育就不会有生命力,也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把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笔者通过分析科学课程标准和现行的综合或分科科学教科书,发现多数科学教科书基于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分析和把握,在教材编写中采用了以下三条科学史融入教材的原则。

(一)少而精原则

教材的选编应通过有限的篇幅和精选项的科学史事例,通过学生的参与,折射出科学的全景。以初中生物教材为例,在介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科学史实时,教材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呈现这一发现的科学背景和大致历程,然后再引导学生从科学哲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实验技术等角度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出标准答案,而是使学生能够从一个科学史实出发,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从科学前辈那里汲取营养,用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二)循序渐进原则

科学史内容的选编,应采用循序渐进原则,从初中到高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做到逐步深入、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初中科学教材可能更偏重于让学生了解史实,诸如科学家的故事,旨在激发学习兴趣;而高中科学教材,则应引导学生对科学史理性判断和决策。如在初中科学教材中,讲述爱德华?琴纳发现女工与患的奶牛接触不会感染天花,最终实现了人接种并开辟了免疫学的故事,这能够激起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宣扬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思维和方法。

(三)价值优先原则

科学史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价值优先原则,选取那些具有较高教育价值,能给学生多方面启迪的内容,避免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中有一个案例可供借鉴,巴斯德通过鹅颈烧瓶的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生产的,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教材以鹅颈烧瓶的史实展示了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采用经典的巴斯德生生论的史料,则能使学生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态度等多方面获得启迪。

四、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目标与方式

(一)用故事形式引入科学史,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科学故事的形式介绍科学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发明过程,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是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最常用的形式。例如,引出植物分类方法;用巴甫洛夫做的关于狗的食物性反射的经典实验,引出条件反射;用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的故事,引出细胞内容的教学。

(二)用探究课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型的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用专栏或科学史专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科学史引入科学课程的另一种形式是,在新课教学中和新课教学后,以科学史作为素材编写例题与习题,或用科学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之后,又顺便向学生介绍了《梦溪笔谈》中有关小孔成像的资料记载。学生听了之后,一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另外,插入科学史专栏,可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科学史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性故事,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五、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所强调的是针对某一个科学理论或科学概念,利用讨论、辩论、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做实验等多种方式,模拟当年该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并说明当时的文化背景。通过呈现科学史中科学家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错误概念,除了可以避免学生犯这种错误之外,也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其错误概念。因为融入的科学史材料完整地呈现了以前的争论及质疑,这有利于充分说服学生放弃错误概念,进而自主建构科学概念。以大气压力概念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记住大气压力等于1.013x105pa并不难,问题是单纯记忆并不能使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可以采用融入科学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重量?”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或辩论。有的学生可能?J为空气是没有重量的,因为石头拿在手上放开会往下掉,而气球拿在手上放开则会往上飞,其实这个错误概念历史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经坚持过。结论的时候,教师再一次强调空气是具有重量的,因为当学生有了这个观念以后,才能逐渐体会到大气压力的存在六、结束语

将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点。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一笔十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重视科学史教育,把科学的思想观念、典型事例、演变发展过程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点。综观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改革实践,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史正在从科学教育的边缘进入科学教育的中心。因此,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基本原则、方式和教学策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郭青瑛.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史资源高效实施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4(8):192-193

[2]詹翔.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J].中学教学参考,2016(29):106-107

[3]郑多增,李杰志.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和教学应用[J].考试周刊,2010(15):228-230

有效利用资源 科学实施测试 篇3

一、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分析

1.时间缩短,影响教学进度

以往国家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上报时间为10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有充足的时间用来练习和测试。而今年国家规定测试成绩的上报时间为9月1日至10月31日,只有短短的不到2个月的时间来做好全部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对学生来说也失去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2.项目变多,加重工作负荷

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项目涉及到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各个方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今年的测试项目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水平一的测试项目增加了两项,水平二的测试项目增加了三项,水平三的测试项目增加了四项。

3.要求更高,增加实施难度

肺活量,视力等测试项目要求测试准确,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或者学习,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操作。测试过程要熟练操作,确保准确无误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也不会用到此类器材,因此也导致了测试难度的增加。

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分析

1.测试项目反映的素质

身高、体重为身体形态素质;肺活量测量身体机能;仰卧起坐考查力量素质;坐位体前屈考查柔韧素质;50米跑考查速度、爆发力;跳绳考查协调、灵敏素质;400米或50×8往返跑考查耐力素质。

2.测试项目所需的课时

各个测试项目所需的测试时间都各不相同,如50米跑二年级用时在10秒左右,完成一组测试(包含组织、记录时间)需要2分钟时间。因此,首先要计算出测试项目单组所需用时,然后根据班级人数得出一个班进行该项测试所需的课时。

三、提高体质测试效率措施

1.事先准备,省时省力

为了提高体质健康测试的有效性和通过率,笔者通过实践研究,对部分测试器材进行了细微的改造。其中在垫子和坐位体前屈器材上标注了各年级男女的及格、良好、优秀、满分4条线,并在旁边用文字注明;肺活量测试全部采用一次性吹嘴;将肺活量指数的评分标准转换为体重的倍数贴在测试室的黑板上。如小学水平三男生肺活量及格标准时体重的45倍。

2.测教互补,形成合力

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做到测教内容互补,不仅可以完成测试,而且又能达到锻炼学生体质的目的。例如:卫生健康知识与形体测量相结合;速度类教学内容与柔韧类教学内容向结合;耐力类教学内容与力量类教学能容想结合等等。教材内容与测试内容合理搭配,学生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并没有因为体质健康的测试项目而占用了体育课的时间。

3.成长记录,自我激励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是处在班中哪个位置,对自己的测试成绩具有盲目性。其中很大原因是体育教师在测试完成后直接记录,而且学生很少会主动去询问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也会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能认识自己,本学期笔者安排学生每人准备一本DIY个人成长记录,并在每次测评后记录自己的表现。

4.培养兴趣,事半功倍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测试内容相结合,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以新的练习形式或方法展现给学生,以不断引出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已有的学习需要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形成个性化练习手段。

5.分层测试,树立自信

在测试中经常会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嘲笑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还有不少比较内向的学生担心自己在同学面前出丑,不愿意继续测试或只是应付一下测试,没有尽自己的全力。这不仅给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添加了难题,更影响了测试成绩的准确性。笔者在测试过程中采用分层测试的方式,通过按能力段划分小组,将影响学生测试成绩的因素降到最低。

6.利用心理,激发热情

耐力项目400米或50×8往返跑,往往是让体育教师们最头疼的项目。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体质测试的重要意义,但仍是收效甚微。学生一听到要跑400米就连连叫苦,宁愿不及格也不愿尽全力去争取自己能够及格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遇,让我想到能够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体质测试所需注意方面

1.测试不占用课堂主教材内容

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课的结合是为了有效保证体育课的教学不受体质健康测试的影响。目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由主教材和辅教材组成,在保障主教材内容完成的情况下,才能利用辅教材的教学时间进行测试或者练习,不能整堂课测试,将体育课变成“测试课”。根据测试所需课时,在学期初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将部分课的辅教材内容调整为测试内容或练习课,实现教考分离、教测分离,在不增加总课时、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有效完成各项测试内容,力求使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课有效结合。

2.应该避免为应付测试而测试

教师要端正自己对体质测试的态度,不能为了测试而测试。通过询问了解,体育教师针对体质测试只表现出略微正面的态度,而且对体质测试的认知和情感也不是非常的强烈。通过有效的体育课教学,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在体质健康测试中得到优异的成绩。

3.利用家长因素促进测试工作

运用乡土资源促进科学学习 篇4

一、乡土资源——植物

在农村, 学校周围、学生家庭周围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农村的田野里、土地上、小河边等地方, 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 为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 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 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 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帮助。在这过程中, 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如教学《植物的花》一课, 笔者带学生去学校的花园和学校周边的田野边去上课, 学生兴致极高, 创新发散思维也很好, 学生在教室外的观察很仔细、很认真。课前学生一听说要各自带好自己所需的观察工具去校外观察, 上课铃响前, 他们早就带好工具, 排着队等候发“兵”了。一到目的地, 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观察工具, 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有的用放大镜观察, 有的用照相机拍摄, 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 闻一闻花香, 还有的一位学生拿着照相机拍摄小蜜蜂采花的情景……总之, 学生非常投入, 组员之间配合默契。笔者从他们的课堂反馈中发现, 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 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 (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 , 并懂得了什么样的植物开什么花, 花形状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学习, 既学到了知识, 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 笔者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 让学生观察自己家蔬菜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 (雄蕊、雌蕊) 各自的数量。家庭蔬菜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 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 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 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二、乡土资源——动物。

在农村, 学生的家中及邻居的家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学生可以充分接触的动物非常多, 自己饲养的动物也不少, 有小猫咪、小狗、牛、羊、猪, 等等, 学生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 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动物, 并进行科学研究。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科学资源进行教学, 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 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 生动形象地学到了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部分时, 笔者就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蚂蚁、蜗牛等动物, 上课时带到教室进行仔细观察、比较, 既诱发了学生从小有研究科学的兴趣, 又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 使他们认识了这些极小的动物, 并产生了爱怜之情。笔者还在课上出示金鱼、青蛙等动物, 让学生观察研究, 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笔者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并参照家乡丰富的动物资源, 让学生饲养一种小动物。每个学生都饲养了一种小动物, 并能成功养殖。通过学生的这种行为, 既让他们观察到了动物一生的变化和生活的习性, 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 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乡土资源——家庭

在科学实验探究中, 往往有许多实验不是很快就能知晓它的结果, 而需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结果, 如蚕、青蛙的一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观察, 像这样的观察, 只是在课堂里拿几件标本或实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只有让学生动手体验一下, 方才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何况农村学生的家里养蚕的比较多, 学生放学回家多数都帮爸爸、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将养蚕一课的教学与家庭的养蚕结合起来, 学生既能乐于去观察记录, 又能为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岂不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让学生在家里自己亲手动手养一养、种一种, 这样学生乐于探究, 且仔细观察, 记录很详细。接着让学生在课内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一来, 学生对蚕的一生非常了解, 课堂上人人有话说, 个个举手发言。在交流会上, 各学生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 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 有的用生动图画形式。学习的兴趣高涨, 课堂非常活跃, 学生很快地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 还培养了学生怎样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另外, 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 关注科技资讯信息, 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 并提高其利用率。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通过课内与家里互相结合, 使知识从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 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 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 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 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科学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光盘 篇5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此前提下教师如何才能把课上好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学能力主要是一种引导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成为支撑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能源。教师起的作用实际上是桥梁和梯子的作用,教学能力就是引领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的本领,它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教学能力是教师各种素质水平的集中表现,它决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反映教师的本质特征。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改进、还是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课改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作为语文学习主人的地位才能真正落实,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施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必将改变教师生活,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但在当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校语文教师感到很多困惑:不能深刻理解课程理念,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法与教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致使不少语文教师课堂上还演绎着传统的满堂灌现象或者是所谓的轻松、热闹的浮于表面的现象。我校由于各个完小拆掉一起并入中心校,现在学生乘校车上下学,企图通过课堂不足课后时间补已不可能。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是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校本教研也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最有效、最可行的途径。但在“一费制”的今天,许多学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而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很有限。仅仅靠学校内部的教研组学习和集体备课,是无法快速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优质教学资源光盘下乡工程是为了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解决农村小学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让农村的孩子在乡下同样享受城市优质教育的意图。它既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录像课,也不同于一般的课件,而是一种综合的高水平的可供互动的资源包,是全省优秀的教师上课。这些资源既可以直接用光盘配合教学,更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帮助教师备课,从而使备课有素材、教学有榜样、上课有章法。科学使用优质光盘,能有效地提高我校语文教师教学能力。

二、课题界定与课题的理论假设

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围绕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教学设计能力、知识加工能力、主题性沟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是江苏省教育厅为缓解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制作优秀教师教学设计、示范性教学录像和先进教学素材等内容的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光盘,为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中小学配备播放设备。科学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光盘是指不全盘照搬,认真研究光盘,取其之长。

三、研究目标(含子课题的设计)研究目标

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光盘,从解读文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提高农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究出可供相同或类似学校借鉴的理论和实施方法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能力、知识加工能力、主题性沟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内容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通过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达成目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调查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了解我校青年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课型、目标、内容、结构、方法等的设计能力;了解教师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

2、科学利用优质光盘,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①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知识的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的相关方面的理论水平。

②提高教师知识加工能力。知识加工能力是指教师对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和变换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还必须具有组织知识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的要点,理请各要点间的逻辑联系。而且,教师还要具有使用各种表现方式来描述知识的能力。

不同题材的课文选择一篇自己先解读,然后观看优质光盘,与自己的解读进行比较,从重难点,教材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

③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指以对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以及具体的师生沟通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要设计教学的总体进程,就是要确立教学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总体思路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学情

观看光盘,根据三维目标思考本节课光盘制定了哪些目标,学会制定目标。

学习研究光盘,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教学策略落实目标,比如字词、各种不同的文体等。

④提高教师主题沟通能力。主题沟通能力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既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包括借助其它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比如借助于板书、投影、录像、计算机等。沟通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解学生的能力,这种理解不仅是听懂学生的表述,而且要从学生的表达中进一步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利用光盘,提高教师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截取光盘中课件的能力。

通过观看、研究、开展研讨会、赛课等形式,学习资源光盘中所蕴含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光盘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知识加工能力、主题性沟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

四、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 文献法 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9.3—6月):

(1)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课题研究具体内容,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成员

(2)建立实验教师成长档案。对实验教师进行了解,如教学习惯、基本功、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 第二阶段(2009.9—2010.6):(1)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2)进行课堂教学操作性研究。利用优质光盘通过对以往教学进行反思、从教学设计能力、知识加工能力、主题性沟通能力、方面进行学习研究,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三阶段(2010.6—2010.11):

结束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展示实验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为保障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和实行以下保障措施。

1、本课题是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重点资助课题的子课题,将得到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导。本课题的负责人是学校教科室负责人,曾负责过市级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我校语文教师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些都是课题顺利实施的积极因素。

2、建立健全实验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奖罚分明,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学校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课题指导 市区教科室领导 课题负责人 贾志梅 课题组成员 赵金敏、吴纪根、牛秋华、徐志霞、孙晨玉 钱本安、戴跃华

2、抓好实验过程的管理,研究中定期组织学习,研究,统计数据,每学期搞一次阶段小结报告。

3、抓好实验研究理论和教育理论,提高实验水平。

积极主动地与有关的教研机构,课题研究的先进单位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论指导和宝贵经验。

八、成果展示

1、研究“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实施的策略、途径等,形成利用优质光盘,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套意见。

科学资源 篇6

一、学习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特别强,身边的优秀人物和教材中的英雄人物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语文教材有着最佳的教育资源,对教材的处理应成为渗透科学教育的最佳契机。学习中可让学生从文本中的榜样人物身上感受他们的学习品质,从而喜爱上课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晚上的“太阳”》,课文主要讲了爱迪生在危急的情况下急中生智,用几盏油灯围成一个圈,再利用镜子的反光做成了像“电灯”一样的光源,医生才成功地为他母亲做了阑尾手术,是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后来他真的发明了电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大王”,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教师这时就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兴奋点,补充与爱迪生相关的内容,如爱迪生如何发明电影、留声机等等,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爱迪生的相关资料,更多地了解他。

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文字优美。尤其是识字课文,一个个词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如: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鱼虾、珍珠、海带、渔船、港湾、晚霞。这篇识字课文,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这些词串,一定会对大海产生极大的兴趣,老师通过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对美丽而神秘的大海充满渴望。

三、体验科学家的研究经历,培养小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

小学生天生就是探索家,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作为教师就要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鲁班和橹板》一课时,鲁班乘船过江,看见老艄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船也行驶得慢。鲁班看见—群鸭子在水里轻快地滑行。通过观察、思考,鲁班发现原来鸭子是利用脚蹼游水才会如此轻快。于是马上找来一根木棍,做成鸭子脚蹼的形状,安在船尾,一试不但船摇起来轻松,也行驶得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鲁班,就叫它橹板。教师让学生找出鲁班是怎么发明出橹板的,学生七嘴八舌,最后一致认为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离不开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动手实践这几个过程。

四、学以致用,初步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练习”这块内容。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包括基础知识的巩固、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提高,需要学生动手、动口甚至表演。这部分内容往往被有些老师所忽略,其实这些内容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的话,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如《数九歌》《节气歌》,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道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发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篇7

教学设计中课程资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科学学科, 实验材料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实验材料对实验后科学结论的得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为了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会占据我们教学设计的很多精力。所以, 教学设计时,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把课程资源要素发掘出来,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1.思考学生的家庭生活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家庭生活中有着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丰富的科学课程资源, 例如, 房间里的空气及质量, 成份;房间的采光度, 室内外的温度;每天喝水, 吃饭, 刷牙洗脸等生活用水量;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住房的面积及方向……都有着许多的科学课程资源和符合学生兴趣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我们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家庭生活中发现、发掘和利用家庭生活的科学课程资源,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及时鼓励家长关注并和孩子一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适时给予孩子辅导。可见家庭课程科学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续。

1.1建议家长为孩子建立家庭小小图书室, 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科普书刊, 关注电视, 报纸等新闻中的科学技术信息等。例如:按空气, 温度等进行分类, 引导孩子把相关资料分类整理, 自制简易卡片登记图书, 使用书签标记喜爱的章节, 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1.2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对家庭饲养的金鱼, 兔子等动物进行有目的的, 持续的观察, 并做好记录。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适时用条形统计图等进行描述, 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利用常见的科学实验方法, 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1.3建议家长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 走进森林, 来到湖泊, 大海边, 走进社区, 接触社会, 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把孩子带到农村的山野, 摘野花, 寻找薄公英;看麻雀在枝头飞来飞去, 麻雀的孩子被抓走后, 麻雀妈妈着急的神情和凄惨的叫声, 体会人和动物一样都有亲情;走进松花江, 江边捉鱼, 观察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样子, 思考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

1.4利用寒假和暑假的长长假期, 让家长引领孩子进行科学探究, 进行小小科技的研究, 进行科技小制作等活动。例如洗澡的时候, 孩子可能会问到沉浮的问题, 人进澡盆水就流出去的这种空间可以被挤占的问题。制作纸飞机, 研究它的飞行原理;制作水车, 看看它是怎样被水流带动起来的。

开发利用家庭生活方面的资源, 教师可以用询问、调查问卷的形式, 了解家庭课程资源的情况, 以便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例如《我的成长发育》一课, 每个学生家长就是一个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的家长从事的职业是妇产科医生、护士, 在教这一课时先致学生家长一封信说明学校教学的要求, 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然后让学生对父母进行一次访谈, 了解自己出生前后的情况, 并查阅有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

2.思考学生学校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2.1发现和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条件, 提高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利用, 例如学校的操场、科学仪器设备、各种图表、教学实物、各种各样的模型和动物与植物标本等教具。收集补充和更新科技类图书和音像、光盘等资料, 以播放、录制科技教育频道上的节目来拓展学校的科学课程资源。学校图书室收集的各种各样图书、报刊也是学生们宝贵的课程资源。所以, 不仅要充分利用这部分教学资源的同时, 还要不断挖掘学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建议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种类不同的科普读物, 以班级为单位, 建立起班级小小的图书馆。小小图书管理员对每位学生家中的科普读物进行普查登记, 并对统计的图书进行整理分类, 按字母的先后顺序将读物登记上册。有了登记的记录, 每位同学都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向拥有的同学借阅了。这样不仅使每位学生家中的图书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分享、爱护他人图书等优秀品质。同时, 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自我管理图书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学校丰富的图书也会不断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更多更广的选择。

2.2不断更新科学实验设备, 包括创建专门的科学教室和实验室, 只有科学教室和实验室有足够的实验仪器, 设备, 才能让学生在更好的科学氛围里进行科学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2.3发掘利用校园内的土地, 开辟植物种植园, 建立气象站, 动物养殖基地。

2.4开发校园活动资源, 激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利用学校每学期开展的科技节活动, 开展科学调查活动, 各种主题研究活动。如:“怎样能吹出最大的泡泡”、“拔河比赛怎样能得第一”“怎样种植凤仙花”等等。

3.思考学生社会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课堂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 庞大的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不可忽视,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要越过学校的围墙, 使学校以外的资源能为学生所利用。教师的备课不能仅限于学校办公室, 应该走出校园, 到工厂、田园、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等地考察学习, 请教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领。

总之,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 以广阔的视野寻找丰富多彩的科学课程资源, 不断丰富知识结构, 为有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夯实基础,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目的。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有许多待开发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再开发, 再利用, 是保证教师对课程开展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随着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深入理解, 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学校、教师和家庭已经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教科书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发掘的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成为科学课本的补充。

关键词:课程资源,家庭,校内,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健.科学教育在行动[M].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2 (05) .

科学管理校园地下管线资源 篇8

国内外诸多高等院校都利用校内已经建成的校园网络,开始进行数字校园的建设,但是校园地下管线资源管理一直比较薄弱,不少学校存在地下管线分布情况不明,管线资料不完整、不准确、不规范的现状。笔者从走访了东北地区、中南地区的一些校园,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地下管线资源管理体系,职业学校、专科学校等很多校园在地下管线资源管理工作中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和辅助系统。为完善校园地下管线资源的管理,建立适合学校特色的地下管线资源信息化辅助管理系统是当前工作中的一项迫切任务,它可以为校园规划、建设和完善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撑。

1 工作步骤

地大校区建校几十年以来各类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分布复杂。这些管线担负着水电气的输送等工作,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长期的校园建设,校园内地形变化较大,尤其是地下管线增加了很多,目前使用的资料远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如何用现代化手段来管理这些重要地下管线资源设施,是校园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地大经过与管理层讨证,拟在原有的资料基础上,首先对全校范围内的地下给水管线进行探测,同时对相关的地形进行测量,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现状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了地大地下给水管理信息系统。

1.1 第一步全面的地形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分为首级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

首级平面控制测量:本次校园地形测量首级控制采用E级GPS控制网,利用校园测绘标志点,起算点用学校已有坐标控制点。E级GPS平面控制网采用静态定位模式同步观测。根据校园情况,布设E级GPS点应能覆盖整个校区,同时便于下一级控制的发展。每个GPS点应至少与另一个GPS点通视。选点与埋石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有关要求执行,选用双频Trimble R6 RTK GPS接收机,并且在点作业过程中满足表中设计技术要求。

图根导线测量:根据地大校区地形情况,布设符合导线、闭合导线和支导线。以符合导线为主,辅助少量闭合导线。图根导线点用水泥钢丁在水泥路面作标志,其数量每个图幅控制点数大于2个。相邻的短边与长边边长之比不小于1/3。图根控制点编号方法为一级图根点用大写字母再附加001、002、003……进行编号。布设过程中要求支导线不超过三条边。

(2)水准控制测量。水准测量用AL322自动安平水准仪对大部分GPS点按四等水准要求进行水准联测,图根点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R6 GPS-RTK点高程自动采集。

(3)地形图测量。针对校园实际情况,安排每组3人的4组人员进行测量。相邻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4mm,地物点与邻近控制点的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设定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地形图图幅规格为50cm×50cm。分幅编号按内图廓西南角坐标整公里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线连接。图名采用图幅内校园约定俗成地理名称或校区用地单位名称表示,并注重不重名。

1.2 第二步地下管线探测

1.2.1 探测内容

对校园自来水管线进行探测是任务的重点。包括检修井、阀门井、三通、消防栓、阀门、进出水口、预留口、变径等。其次是对排水管线的探测,主要以窨井的测量定位为住,由于排水管道大部分不是金属性质,探测非金属管道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排水管道相对给水管道大、离地面近的特点使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排水管道探测包括窨井、出水口、预留口等。再者是对全校范围的路灯进行定位,相关附属物包括变电室等的定位,同时对主电缆沟进行探测,对路灯之间的供电电缆实施探测。

1.2.2 管线探测的方法

探测的基本原则: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方法有效、快捷、轻便;相对复杂条件下根据复杂程度采用相应综合方法。地下管线探测方法很多著作做过论述,这里仅简单介绍该工作使用方法。

金属管道和电缆的探查方法:(1)金属管道,根据条件采用直接法、夹钳法及磁偶极感应法;(2)接头为高阻体的金属管道,采用频率较高的电磁感应法或电磁波法;(3)埋深(相对管径)较大的金属管道,采用功率大、频率低的直接法;(4)电力电缆先采用被动源进行搜索,初步定位,然后用主动源法精确定位、定深,当电缆有出露端时,采用夹钳法。

非金属管道的探查方法:(1)有出入口的非金属管道采用示踪电磁法;(2)钢筋混凝土管道采用磁偶极感应法,但需加大发射功率(或磁矩)、缩短收发距离;(3)管径较大的非金属管道,采用电磁波法。

仪器探查主要是针对隐蔽管线点,金属管线仪器容易探查,但实际上地下管线有许多都是非金属管线,安排有经验、所属单位的资料或通过打样洞方法探查其位置及埋深。

1.2.3 管线设施调查

管线设施的调查包括:建设维护时间、材质(砼、铸铁、PE、PVC、钢、铜)、埋深、管径、埋设方式(直埋、管埋、方沟)、根数等。在探测时记录表记录管线特征:自来水类管线三个方向以上(包括三个方向)用“三通”、“四通”等表示;两个方向有明显的转角,转角接近90度用“转折”;管线的起点、终点用“起点”、“终点”表示。除出露、消防栓、阀门、进出水口、出水口、入水口等实际露在外面的管线特征外,其他情况埋深不为0。

1.3 第三步数据加工处理

管线资源系统的数据包括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采集。完成野外数据采集后,及时完成编辑成图,编辑处理采用我校自行研制的MapSUV和MapGIS平台软件系统软件。基础数据整理完成后如图所示。

消火栓、阀门、拐点等地物用点状符号表示。自来水、排水管道、电缆等用线状符号表示,并根据不同性质、用途、名称、材质等设置不同的图层,加上管径、埋深、编号和埋设时间、管理部门等属性字段。

在地理信息系统内将前期处理的点、线文件装入到管网处理系统里完成建网耦合,并完全处理耦合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4 第四步建立地下管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1)数据库建设:(1)拓扑关系建立。对道路、水系和建筑物等建立图形点、线、面间拓扑关系,并对图形数据结构进行检查。(2)属性数据录入。根据探测结果和测量数据,在结合管线设施调查数据,按系统的要求录入到数据库。(3)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挂接。对照图形数据逐一进行属性数据挂接,建立图形与属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尽量采用批处理方式进行属性挂接,挂接不上的要做图形和属性数据的对应检查。

(2)数据检查与入库:(1)数据检查。在数据入库前按规范对数据成果质量要求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应予以修改或返工,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检核数据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以及数据分层和文件命名的规范性等,满足要求后建立数据库。(2)数据入库。当数据检查合格后,在软件系统里进行试运行。

2 有效管理

管线资源管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查询。校园管线系统设定的合法用户可按条件对管线和管点的属性信息进行查询。用户选中想要查询的管线种类,那么与选中管线相关的一些属性信息便会显示在计算机窗口中。还可以查询影响某楼栋资源供应的管线范围、阀门等信息,对某种预案进行辅助信息管理,提供最优路径、最短路径查询等功能。

(2)图层管理。包括对图层进行管理控制的一些功能,图层显示控制便是其中的功能之一。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打开所有图层全显示、全关闭或有选择的图层显示与关闭控制,还可以将某一设定图层单独保存成为文件或数据库的形式。

(3)图表统计。包括管线长度统计报表、管线分类长度统计报表、管点类型统计报表、管线长度统计图表及管点类型统计图表功能。例如用户可以在窗口上用矩形框、圆形或多边形框选择要统计的管线范围,也可以用自定义表达式的方式选择统计。统计的结果可以是报表的形式,也可以是直方图、饼图等图形的方式。

3 结束语

校园通过对地下资源的梳理、登记和清理废旧地下管线资源,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校园工程建设提供了可视化的查询依据,对依赖地下管线传输的其他资源实现统计分析,避免了浪费,为校园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依据。校园地形精细现状建设,地下管线资源的有效管理,为进一步全面建设数字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逐步实现校园数字化科学管理。不但在教学管理、学术研究、校园生活管理等方面建设以信息化为辅助的管理机制,在校园资源管理方面也应体现科研和生产、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地下管线管理为例进行分析,探索科学管理校园地下管线资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校园地下管线,探测,建库,地理信息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1999.

[2]曲世琳,马飞,刘立,金仁东.基于MapGIS的校园地下综合管网信息及动态管理系统的建立.金属世界,2009.

[3]边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9.

[4]孟亚锋.基于GIS的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J].建筑技术开发,2002.29(4):54-56.

[5]秦小阳.大中型企业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的建立.河北煤炭,2002(4).

[6]廖开际,奚建清.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2.24(6):4.

科学资源 篇9

会上, 各高校参会代表在交流本院校专业学科背景、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内容及课程设置等内容的基础上, 就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办学特点、以及各自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经过与会单位共同探讨和协商, 决定成立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协作组与顾问小组、建立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协作组例会制度、以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工作组、专业实践基地与试验平台建设工作组, 会议还决定在南开大学设立联络办公室, 负责协作组成员之间的联络工作, 并不定期编写工作简报。

科学资源 篇10

一、补充内容的选择

1. 因地制宜性。

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地方区域的特色, 将本地区特有的事物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如我在教学“如何防止或减缓微生物的生长”这一课时, 首先简单介绍了金华本地土特产———火腿。问: (1) 火腿是采取什么方法避免变质, 增加保存时间? (2) 这一方法破坏了微生物生长的哪一条件? (3) 哪些食物也可以这样处理, 其他食物还可以有哪些方法, 原理是什么?体现了微生物什么生长哪方面特性?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常见但并不都知道火腿制作方法作为背景, 缓缓引出缓微生物生长条件、防治。学生听得兴趣盎然, 回家后甚至有学生要求家长自己腌制火腿试试。知识与智慧在学生脑海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和生活产生了共鸣, 既落实了知识要点, 又丰富了生活。另一方面, 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班级现有环境资源, 将这些有形无形资源纳入教学, 使现有资源运用达到最大化。

2. 贴近生活, 启发思维。

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典型实例放入教学当中, 有时会让你的教学变得异常形象生动, 学生过若干年后都记忆深刻, 回味无穷。如我在讲解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这一课时, 除了说明它们的概念和本意外, 还出示了两组照片作为补充。第一组是美军攻打伊拉克费卢杰时士兵及坦克的照片;第二组是全身涂满铜色的人站在街头, 模仿雕像摆出各种怪异动作, 引得行人驻足欣赏的照片。刚开始, 学生不明白这两组照片放在课堂上的含义。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美军的衣服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稍加引导, 学生就发现美军的穿着及坦克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土壤, 房屋颜色极其相近。如果角度放得更远些, 已很难分出人和土谁是谁了。那么, 这种颜色上的相近对于士兵在战场上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不被敌人发现, 起到保护作用) 他们与动物的哪种适应性行为极为相像呢?学生稍加讨论就可知, 动物的某些生存技能在人类中同样得到实战的应用。有了前一组照片的启发, 学生很快将第二组照片与动物的“拟态”行为联系到一起。搞笑的是, 动物的生存行为在人类当中被作为艺术来表现。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将知识潜移默化了, 印象深刻。两组照片虽小, 但因贴近课本内容, 有现实的应用效果。照片的内容同时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的新视角, 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是无穷的。

3. 体现新视点、新问题。

科学技术总在不断发展, 同时也会不断出现一些新视点、新问题。作为一名一线工作的教师, 需时刻了解关注, 并在第一时间结合教材反馈给学生, 并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其中。如2009年发生日食时,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太阳可以看到的亮面形状。要求标出每个形状对应的时间点, 第二天我把他们画的每个时间点图形打乱, 要求学生重新排序, 我再出示时间, 看是否顺序正确。另外, 我经常把学生分组, 要求学生就某一科学热点搜索排版供全班学习。一般来讲出现一个热点我就要求学生出一个专题, 时效性强。学生积极性高, 本身对新鲜事物也有欲望去了解, 观看的同学也觉得学到很多书本所没有的知识。到后来我班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敏感, 最近有什么科学事物发生, 说的头头是道, 有些时候了解的比我还广。学生的知识不知不觉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由静态的书面知识联系到动态人文自然。

二、补充方式

结合科学课程的特点, 我们补充的内容应直观, 紧扣课本内容, 体现科学和生活的关系, 所以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进行:

1. 图片、视频。

有些事物并非是我们自身周围所具有的, 学生即使走出课堂到生活中也不一定可以看见或感受的到, 这时候就可以借助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讲动植物分类时, 对非本地区的植物和动物, 图片就是很好的素材;讲到毒品的危害, 用视频展示吸毒者的情形, 对学生的心灵就会产生很大的震撼, 明白远离毒品有利身心健康。

2. 信息公布。

有些数据或信息, 学生由于现有条件和能力难以通过家庭小实验及其他渠道获得, 教师可直接公布, 省去学生这方面时间的浪费。这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直接提供, 如在解决一些化学综合题时, 有些化学反应在初中是不做要求的, 学生了解也不多,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提供信息, 解决这方面困惑。

3. 自主收集。

学生自己通过家庭小实验或多方渠道获得一些有益信息, 参与教学, 互相交流启发。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积极性高, 表现欲望强, 主动性容易发挥, 对知识有切身感受。如上面讲到的日食观察, 学生家里观察完了, 回到学校后一直都还很兴奋, 有种“书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感觉。

整合课内外资源 优化科学课堂 篇11

在实际教学中,要整合课内外资源,优化科学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调整单元的内容

《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指出:由于各地区的差异、课程资源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差异等,使得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科学课堂中,通过调整单元的内容,把相关的实验活动或科学知识内容放在同一课时当中,既能省时,又能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如我在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的单元里,我把第五课时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第七课时里的《观察水中的微生物》两个活动结合在一个课时里完成。两个活动都是需要做标本切片,也都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实验仪器的准备也是大体一样。学生通过整合两个观察活动,用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相互分享实验的成果,既提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也让他们体验到科学实验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教学中通过调整单元的内容,不仅为科学教师节省了准备实验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从而达到课堂最优化。

二、结合实际改编教材内容

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讨论。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有部分的教学内容在就地取材很困难或无法找到材料,又或使用课本素材导致实验现象不理想的,如果结合实地的情况对教材内容做一些适当的改动,教学效果也能异曲同工。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一课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解剖的方法认识花的构造,并观察花蕾的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和学校的周围没有油菜花地,也没有油菜花。以前教学的时候只能用菜心花代替油菜花,花蕾的变化只能要他们观看油菜花生长的录像。后来,我结合校园内外的实际情况,把油菜花换成了木棉花。在学校和学校周边都有木棉花,而三、四月份刚好是木棉花开的时间。我在开学初就布置学生观察木棉花开的任务并要他们做好观察记录,记录的方式可以用图画、照片、视频等。

此外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教学环境,可适当地改编教材的内容,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利用校内外资源补充教材

科学课程的校内的资源包括科学探究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分类和回收》的教学中,结合了学校的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学校的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潭村社区垃圾分类调查》活动,开展校内外的垃圾分类活动。学生除了在班上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活动,在全校起着先锋带头作用,我还组织六年级学生统计自家的垃圾分类情况以及到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实地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调查访问,派发垃圾分类的宣传单,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向他们展示学校垃圾分类的感受和成果用文字、海报、手抄报及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等展示给社区居民。

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注意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不应该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窄的空间里。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学通过结合校内外的资源,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当今的小学科学教学不但要求教师会用书教,还要有课程整合能力而且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实践中把教材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同时让科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并对现有教材不断调整、补充,广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大大地丰富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的优化和适应现代的科学课程的改革。

水资源管理及流域科学探析 篇12

1水资源管理概述

上世纪初人们对于水资源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的管理, 管理目标也偏向于航运、灌溉以及防洪发电等, 较为重视水资源同地区经济、流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到了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意识到水质保护以及水资源管理效益问题。尤其是我国,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出台了有关水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开始综合治理污水, 保持水土、保护水源等, 同时规定了饮用水、灌溉水、娱乐用水等水质标准。

而近二十年开始, 针对水资源问题开始强调综合管理, 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协调社会经济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合理调配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并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管理体系。同时以各类水资源需求为基础进行统筹兼顾, 追求高效益、可持续、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水资源管理模式。由此可以看出, 水资源管理工作在过去的100年终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管理目标以及管理范围都得到了拓展。

2流域科学分析

在自然界中, 流域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 其综合性较强且边界线明显, 可以说世界是由大大小小不同的流域构成, 无论你去哪里, 你都处于某一流域。从这一方面分析, 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可以归为某一流域问题, 都是流域资源管理不当或者资源破坏所致。

流域科学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门科学, 将流域作为研究对象, 其研究目标是通过客观角度分析生态水文规律, 通过科学先进的理论手段,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高效配置,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流域科学的交叉性较强, 包含了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生态科学和工程技术等, 其多从一些传统科学会忽视的角度进行切入, 对流域水资源问题进行研究。虽然目前其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作为相关科学理论思想、方法手段的集合, 流域科学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仍旧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较于森林水文科学、水文科学、生态水文科学等流域科学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所不同。流域科学更加重视整体化, 且研究内容具有空间性, 主要采取定量化研究、并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集成信息, 且管理上具有机构性。即总结以下五类特征。 (1) 整体化。即人类-自然系统相结合, 强调水资源利用的持久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 空间化。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例如3S技术, 对流域水资源变化进行实时监控。 (3) 定量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模型, 进而进行统计分析, 以此对水资源动态变化进行模拟预测, 制定相应管理策略。 (4) 网络化。通过网络系统对水资源变化数据进行实时传送, 了解实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对水资源时空变化进行监控。 (5) 机构化。流域科学强调建立切合流域实际情况的政策法令和管理机构, 通过公众教育、人才培训、实施有公众参与的民主化水资源决策过程, 促进流域持续发展。

3旱区流域科学的发展及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环境的改变, 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气候变暖带来了诸多自然灾害也在威胁着人类, 水土结构也在时刻变化着, 生态系统失调已经成为当今地球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其中自然资源短缺尤其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对人类的生存发起了挑战。新世纪的人类将要面临巨大的生态恶化问题, 这一问题在干旱区尤为突出。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然而,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致使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湖泊萎缩、水体污染, 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 用水矛盾加剧, 严重影响着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安全。合理配置、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是改善干旱区生态与环境现状的关键。

为此, 应建立旱区流域科学, 开展旱区水资源循环机理、流域水文生态过程、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过程的研究, 促进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旱区流域科学的研究思路包括4个组成部分:

(1)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通过调查、监测和模拟, 深入理解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量, 掌握降水、地表水, 土壤水和地下水在上、中、下游之间转换规律和分布特征, 及水文过程与流域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

(2) 水资源利用目标。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生态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生态科学的理论方法的研究利用, 结合工程技术, 从而确定水资源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进步、环境改变的影响, 以此确立目标, 护生态、促发展。

(3) 水资源分配。建立流域尺度的水资源预测和管理模型, 统筹兼顾上、中、下游不同水资源用户的多种需求, 提出基于水生态安全的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 满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4) 水资源决策和人类活动调控。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 实施有公众参与、监督、评价和反馈的水资源决策机制, 综合利用政策法令, 工程技术和水权水市场, 调控人类活动, 管理协调工农业生产、城乡发展和环境保护用水需求, 促进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流域科学的建立必须以理论、方法为基础, 以技术为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流域管理工作, 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保护水资源, 形成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所以, 在旱区发展流域科学是社会的需要, 是发展的需求。

4结束语

从上世纪开始, 水资源管理便开始向着多元化的管理系统发展, 到今天为止, 水资源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科, 其逐渐发展为多学科交叉领域, 集生态、工程、自然、管理等学科为一体, 其研究目标及内容也不断得到拓展, 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水资源危机的日益加剧, 单纯的水资源研究还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文章详细分析了流域科学这一新兴学科, 其研究对象主要以流域为主, 研究内容为水文过程规律, 通过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 对水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从而为人类活动提供优质的水资源, 满足多方需求, 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 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但流域科学作为新兴学科, 目前仍处于起步探讨阶段, 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 文章希望借广泛讨论更好的促进流域管理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水资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55-157.

上一篇:高中课改背景培养下一篇:复方麝香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