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共12篇)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1
在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培养人才永远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工作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追求理性的科学探索与高级人才培养从来都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科学研究机构与高等教育组织也常常围绕知识供应链实现整合并成为科技、教育创新的主要载体。
现代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满足于提供科学研究成果和高级人才,更应追求知识价值的实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建以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产-学-研模式,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在为学生、学术界、合作伙伴和政府提供卓越的研究机会、学习机会和商业机会,核心目标是加强在改进竞争力、生产率和创新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随着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要求的提高,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已越来越被广泛接受。
1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建立
在四年多的实践里,我们开拓创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企业的特点,寻找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结合点,创建了两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实践场所;二是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各专业实训场所,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和专业实习安排以及学生技能培训要求,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1.1 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2008年学校与南通市瑞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签订了“蚯蚓消解鸡粪生产功能有机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合作研究项目。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学校负责派遣学生在蚯蚓消解鸡粪的蚯蚓品种选择、消解条件探索、蚓粪性状分析、肥料生产工艺探索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厂方负责有机肥生产的各项工艺小试生产、市场分析及产品市场销售与推广工作,并为我校师生开展工作提供各项支持。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我们累计派遣师生25人次,服务270个工作日,开展了中试和规模化利用蚯蚓快速消解鸡粪产生优质蚓粪的最佳条件研究;和以蚓粪为主料配合秸秆等辅料,进行二次培养,生成功能有机肥的工艺流程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研究基础成果申报了2009年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006年来我们借助学校科研发展的平台,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活动,共建成校外实训基地25家,平均每家实训企业参与培养6位在校生。
1.2 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以来,我校2006年在扬州市金科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的协助下建立了校内大型蚯蚓养殖场,2007年5月在南通市绿园有机肥有限公司的资助下建立了校内肥料小试生产流水线,2008年3月建立了校内有机肥发酵菌剂生产流水线。在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学校负责安排学生围绕各个校内实训基地及企业需求开展各项研究活动,企业负责为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提供资助或人力协助,应用各项研究成果并开展产品市场销售与推广工作。2006年10月~2009年12月,校内实训基地累计培养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86人,开展了蚯蚓消解畜禽粪便生态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秸秆生物岛还田修复污染及退化土壤的技术研究,利用蚓粪复配蔬菜育苗基质的技术研究,有机肥发酵菌剂的应用效果研究等。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成功申请专利5项。
2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管理
2.1 校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积极思考,寻找结合点,努力找到最佳合作方式。教研室和学生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主体,教研室要高度重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工作,每个实训基地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该实训基地的各项工作,并负责指导该实训基地培养的同学,积极主动调配同学及优势科技资源为企业服务。合作企业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载体和实施主体,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企业、认同企业,必须创造条件为进驻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科研设施、生活便利和研发经费等各项保障措施。
2.2 分阶段培养,确保培养质量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安排的校企联合培养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6学期后的暑假2个月,第二阶段为第8学期的上半学期2个月。第一阶段有部分学生准备考研复习,第二阶段有部分学生出去找工作。分阶段培养,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缓解培养与考研、培养与找工作之间的矛盾,能够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实训基地的培养。使得校企联合培养过程有张有弛,人才培养与学校各项工作交叉进行,人才培养与学生个人发展相得益彰。
2.3 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结合课题培养专业人才
各个实训基地从成立到运行,均指定同一名教师负责,可全面了解企业科技所需。其既是企业科技核心创新者,又是学生实训的指导老师。教师结合企业科技所需,指导学生围绕企业生产情况积极提出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攻关,既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又达到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力的目的。从提出问题,到进行攻关,再到解决问题,学生全过程参与,这样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2.4 严格学生管理制度
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学生培养主要集中在各个实训基地,其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不利于学习的风气,需要严格管理制度。此外,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弱,难免有行为举止出格的学生,给其它学生造成不利影响,需要严格管理制度。指导教师是加强学生管理的执法官。首先,学生进驻实训基地前,要加强纪律宣传,防患于未然。其次,在遇到学生违纪时,不是简单的批评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违纪可能带来的后果,应该怎么做,感化和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再次,指导老师要加强培养过程的检查、监督。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增强其责任心和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可有效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收获
3.1 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以来,本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维持在90人左右,学生学风端正,学习成绩良好。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始终处理好英语课程学习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关系,学位授予率和一次就业率稳步提供。近3届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分别为30%、46%和90%;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达到77%、85%、100%;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分别为22%、65%和60%;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分别达到了78%、46%和6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0%、100%和100%;学位授予率分别为77%、92%和100%。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以来,每位同学都有参与企业科研、生产、管理的机会,随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不断深入,结合企业生产的科学研究工作逐渐深入,这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历年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看,质量都能达到相关要求。近3届学生中,有2名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并有1位学生的论文被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此外,部分学生的研究成果被公开发表。近3年,以本科生作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17篇。
此外,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极大提升了学生课外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模式为学生创造多种条件,每个实训基地都是资源环境科学类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台,导师能够积极引导与认真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通过各种实践,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有多名同学获得省教育厅、扬州大学的实践与创新项目资助,并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奖。由于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验室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较强,毕业生就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3.2 企业科技创新稳步提升
学生进驻实训基地后,以企业需求为选题依据,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费用,降低企业的人均研发费用。同时,降低研发费用又可以增进校企关系,增加企业对大学研发的投入,促使合作良性循环。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有利于增加技术转化的机会,校企合作增加了技术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概率,改变了以往高校主导式的研究模式,使之融入新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的进程之中。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专家进驻企业,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南通市瑞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与我们合作之前全厂仅有2名技术员,企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热情不高,由于发酵菌剂老化,原料发酵时间长、效率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以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企业生产为出发点,积极组织科研专家带领学生进驻企业,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从而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我们的帮助下,企业科技创新获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新的发酵菌剂,缩短了发酵时间,提高了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12月企业成功申报并获批南通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项;2010年企业成功申报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项。
4 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体会企业的思想和方法,并以这种思想方法为指导,学会设计、制作、研究,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思维天地,进而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以达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学以致用目的。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属于理科类专业,开设肥料与肥料资源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农业化学与农产品分析等课程,可结合的实践企业有很多,因此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模式对农学、植保、生物技术等专业的高等教育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此外,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环境规划、环境监测、土壤、大气、水等污染物的检测实验,因此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模式对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等环境类的高等教育亦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将科研领域的产-学-研模式推广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领域,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实践锻炼及企业的科技创新相互贯穿的培养模式,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把我们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摘要: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全面提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加深专业情感;学生也能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过程实施、结果评价等途径了解社会需求, 树立自我发展方向,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边传周, 王永芬, 张晓根, 李华玮.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 4 (4) :48-50.
[2]邓之宏, 万守付, 钟利红.基于战略联盟的校企合作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 (4) :225-227.
[3]郑宝亮, 付丽, 边传周.谈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的建立于人才培养[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3) :53-54.
[4]华危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战略联盟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 (9) :53-55.
[5]马宁.校企科技创新联盟模式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08, 21 (4) :79-81.
[6]赵海涛, 钱晓晴, 封克, 单玉华, 王小治.建构主义理论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设计性实验的实施[J].教与学.2008, 14 (10) :29-31.
[7]赵海涛, 王小治, 封克, 钱晓晴.教学科研相结合, 把握本科教学最后环节[J].中国教学与研究杂志.2006, 129 (18) :15283-15285.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2
对于我自己来说,为自己设计一下自己将来的路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下面我谈谈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自我评估:
首先,兴趣爱好方面:我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喜欢涉猎很多领域的书,诸如哲学类、历史类、饮食类、心理学、新闻类以及电脑类等。我热爱篮球,平时喜欢听听音乐,没事时还常常哼一哼。另外,本人擅长下各种棋,比如跳棋,象棋、军旗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电脑方面,本人也有一技之长,爱好接触各种软件,也爱好制作网页,并有一定的电脑编程知识与技能。
其次,职业性格方面:我觉得我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较差。这多半与我不乐与人沟通的性格有关。这是自己的一大劣势。应努力地花时间与人沟通、交流,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劣势,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在自我管理方面表现的比较好。能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另外在处事方面,也往往具有较长的战略眼光与战术思想,能冷静、理智地看待问题,并作出正确的措施已解决问题。
再次,在职业能力方面。由于我是一个自我管理还可以的人,在做事方面,我会首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困难面前,我会给自己打气,在失败面前,我不会认为自己输。我只是认为在自己暂时没有赢。尽管如此,但我还要说,可能是由于我能力的问题。我在接触一些新事物时,往往不能够很快的入门,缺乏在新事物面前的专注一精细能力,归根结底,这也是实践能力环节出了问题。
评估的反馈调整与计划:
(一) 就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情况来说,相对不算热。而我又不太喜欢这个大而不精的专业。为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考研,并最好连英语六级也一齐通过。然后尽可能在研究生毕业,我会选择在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找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能先开始一段较稳定的职业生活(~),等工作经验丰富了,可以找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并努力在此期间成家,这一阶段大约要2~3年(2014~),
那是自己刚好就要跨入而立之年,一切都会重新开始设计。我会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努力让自己热爱的工作成为一项自己一生的事业。并力争在该领域有所成绩,有所斩获(2016~2026)。那是我刚好四十岁。在四十之后的六七年里。我会让自己逐渐成熟起来,并开始做一些新的尝试。使自己能打通在其他方面的经脉。来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信息时代(2026~2035)。之后,在我近五十岁之间我会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将自己所学、所拥有的财富奉献出来(2035~ )。
(二)考研的路,正如众人挤过独木桥。掉下来的可能不是没有的,我会在掉下来的时候,选自工作,这样我的职业生涯会发生一些较大的会变化,由于我的资历一下子一落千丈。我自然更有可能选择进入挑战与机遇少一点的小城市,比如我地家乡。这样我的工作也将很难与我所所学的专业挂钩,毕竟小城市、小地方的机遇要少很多。那样我会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职业生涯之路。第一,我会首先考虑进入家乡工作几年(2011~),然后我会考虑去中等一点的城市发展,且要试着去找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工作,并考虑成家的事,这一阶段大约要花费十年的时间(2015~2025)。然后我差不多也要四十了,我会在四十以后逐渐的让自己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一些收获,给五十岁的生日送上一份满意的.答卷(2025~2035)。
(三) 另外,对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其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太自我了。更多的时候,我们考虑自己的多了,考虑别人的少了,积极索取的多了,真心付出的少了。如果什么事情都是以自己需求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或者只有当你需要别人的时候才能想起他(她),那么,如何能赢得别人长久的支持和帮助呢?被誉为人类潜能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形象比喻为“情感帐户”,把人与人的每一次交往都可以被定义成存款或提款,存款能建立、维护或加强关系中的信任,提款则是减少关系中的信任;在每一个人际关系中,人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存款和提款;如要建立信任,必须把每一次人际交往,都当成是在他人情感帐户内存款的一个机会,透过人际关系的存款,建立自己与他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的往“情感帐户”里存款了吗?你的存款多于取款吗?当你的“情感帐户”像银行帐户一样,只有取款没有存款时,总有一天你会透支一切。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要靠自己去打拼。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候尤其如此,我相信只要我会尽力去实现自己第一条路的。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这是一句打动人心的广告语,但全无计划的旅行,实难保证风景的美妙和心情的美妙。而如果采取此类随遇而安的职业态度,同样存在风险和弊端。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预期,是一个全程计划,是为实现一系列人生目标,而设计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随着阅历的积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和道路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说职业生涯规划,它不是去走别人走过的路,也不是简单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它需要在现实环境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修订。因此在职业生涯设计,我会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我坚信:目标的存在时我前进指示的一个方向。我会根据自己的因素来调整自己的目标让它更符合我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3
实践教育对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看,各个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都相当广泛,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参差不齐。多数院校该专业偏向理论分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影响了市场择业。而从就业情况较好的一些高校来看,这些院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各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大体上主要的培养点在于:①培养学生的地学分析能力。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以地理学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地理学的系统知识、规划学的动手能力外,还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承接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功底,为本专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②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如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实践性很强的测量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评价能力。如河海大学等,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依托,在资源环境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城乡规划的内容,培养资源环境分析、评价、规划的专业型人才。④培养学生的城声规划设计能力。⑤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结合工程管理学的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加强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性。
通过以上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资环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交叉学科。学生必须涉及计算机、多媒体、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众多知识体系,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选择。
二、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1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
(1)资环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从对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几所院校386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该专业毕业生去各行各业的都有。除了继续升学的(约27.2%),多数比较对口的就业方向是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5.7%),教学和科研单位(8.0%),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8.3%)。
依据这样的就业单位划分,对南通大学2006届和200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看,我院资环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于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30.0%),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28.0%),另外有26.67%的学生跨入到其它行业中去,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很多本科学生对考研的愿望和信心产生动摇,他们想一毕业就先找个工作稳定下来再作打算(见图1,图2)。
(2)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调查。根据上一结果,我们对资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如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制图单位,土地等相关部门的60家相关企事业单位作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用人单位对资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情况。
调查后发现,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熟悉区域与城乡规划的理论之外,对资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多数单位都要求学生要了解主要的规划设计软件,至少能熟练使用AutoCAD、SketehUp等常用设计软件的其中一种,这样利于用现代技术进行城乡规划设计的表现;用人单位还强调学生要有规划设计的动手能力和经验;另外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到来,对资环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对规划制图、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等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表明,及时思考现行的教学体系,如何改革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这种需求变化显得非常必要,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或重新设计尤为重要。
2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模块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我院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城乡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人才为主,在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面向实际需求,以市场导向和需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点在:①城市规划设计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各分项规划及相关图纸表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悉城市规划的具体操作过程,能独立地提出和表现规划方案,以提高今后独立承担相关工作的能力。②城市规划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各项城市规划技术的培养,如RS、GIS、GP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
3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并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兄弟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我院资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图略)。
(1)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包括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主要面向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环境学、测量与遥感等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专业认知实践。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实习性质的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城乡规划认识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课程社会调查等。目的是利用课程实验课或实习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去感知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3)专业技术实践。专业技术实践主要是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城市规划技术培养课程。包括以Auto-CAD、SketchU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验等。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设AutoCAD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AutoCAD与3Dsmax的结合、Photoshop的应用、虚拟空间的实现等开放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主流的规划设计软件和现代城市规划技术,为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设计实践主要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为培养其城乡规划设计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及课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初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向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学习这些课程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去体验规划设计的具体过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领域,为将来奠定基础。
(s)综合应用实践。综合应用实践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综合性开放实验。
区域与城乡规划见习的时间为2周,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进行一些认识性、验证性和简单设计性的实验;专业实习为8周,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将毕业设计的选题重点放在设计以及综合知识应用型的课题上,锻炼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性开放实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或组成兴趣小组,通过对某个感兴趣的领域的探索,或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新力,提高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与一般的专业教育相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具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应该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建立全过程、灵活、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感知、实践、设计四个教学环节相互穿插,有机组合,逐步推进。让学生边学应用,理论知识有了针对性的应用场所,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加深认识,更好地适应市场选择。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4
会上, 各高校参会代表在交流本院校专业学科背景、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内容及课程设置等内容的基础上, 就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办学特点、以及各自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经过与会单位共同探讨和协商, 决定成立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协作组与顾问小组、建立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协作组例会制度、以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工作组、专业实践基地与试验平台建设工作组, 会议还决定在南开大学设立联络办公室, 负责协作组成员之间的联络工作, 并不定期编写工作简报。
环境资源专业实习报告 篇5
城市环境艺术的思考
从万泉文化公园,想到了城市环境艺术。
人类从洞窟与巢居中走出来,筑土构木,为自己的生存营造了栖身之地。工业化与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嘈杂、拥挤、污染的城市,人们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沐浴,为自己营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环境。
矗入云天的高层建筑,蛛网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瑰丽闪烁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陆离的商品橱窗,给现代社会绘制了一幅变幻万千的现代生活图景。今天,与其说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了,不如说生活在一个无所不包的人工世界了。
这个人工世界,虽然以自然世界为物质依托,但已使人远离了原生自然,它启发人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能不能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解决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日益拥挤的交通,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等新问题。如何维护城市的风景线,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现代人工城市的环境空间,只有人工设计表现自然环境,寓自然于环境之中,才能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建设人类美好的未来。环境艺术在创造人类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设计着人类未来的文明。
城市环境中,有许多方便人们生活、娱乐、 交通而存在的硬质景观以及植物绿化及各种水体等形态构成的软质景观。它们作为城市社会中功能性设施和工具的同时,构成了城市环境景观的实体要素。
此外,许多城市或城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天然的景观资源,如若公共艺术的设置与这些人工的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相组构,就将使纯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其周遭环境因素(人工或非人工的)共同构成更大空间范围和心理效应的公共艺术景观,就可以使城市建筑性环境、公共设施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组构在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同时,更好地体现其艺术和文化的审美价值和人性化原则。
在环境艺术的生存与推广中,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人居环境及相关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维护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一个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的宣言,即《人类环境宣言》。宣言中强调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它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大地环境经管规划和较大型的公共艺术的推广活动方面应当做到:
1、 树立社会文化和经济开发活动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观资源。
3、 反省和避免艺术规划和创作活动中有碍于人类极其社会健康、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6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 实验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99-01
《地球科学概论》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内容多、涉及面广。作为本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为以后的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 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勘探等提供必要的地质基础知识。因此,《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好坏,直接影响到资源勘查工程專业的人才培养的成败。
在《地球科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由于地球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长、地质过程十分复杂的特征,而且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30多学时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学生总感觉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而且内容枯燥、难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多半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实验课把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理解认识阶段。由此可见,《地球科学概论》实验课程教学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谈谈地球科学概论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和探索。
1 改变教学模式,培养主动性学习
“灌输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实验教学方式,即对每个实验内容、每块实验标本、实验描述内容等都先由老师详细讲解,学生做记录,然后再由学生对照记录内容做观察描述,完成实验报告,这实际上还是一种被动式教学方式。尽管学生自己也进行了观察描述,训练了动手能力,但由于受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所作的工作只是在老师讲解基础上的有限的补充。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我们采用了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讨论、探索获取知识,培养主动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实验、实习教学中效果显著[1-2]。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地球科学概论》“常见矿物的识别”实验中,教师首先把几个没有标签的矿物放在学生面前,提出第一个问题,如何把这些矿物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们会根据颜色、形态、解理、光泽等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案。第一次分类结束后,教师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对划分出的每一类,如何根据矿物不同性质,进行二次分类?这样依次进行,直到把所有的矿物都分开。当分类问题完全解决了,学生对矿物的基本光学、力学性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主动性思维,牢固地掌握了诸如解理、断口、条痕等枯燥的概念。
2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分组,并对每组学生实验课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加到学生实验成绩中。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课程中增加生动性,例如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敲击实验给学生展示解理和断口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对比观察能力,在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特性,地质问题也是如此。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对比观察和描述十分重要[3]。实验中可对比的内容非常多,如沉积岩与岩浆岩、变质岩特征的对比;岩石结构和构造的对比;石英矿物和长石矿物的对比、解理和断口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学生既掌握了相似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又理解了地质学中的一些专业词汇。所以,对比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加深知识的理解有很重要的作用。
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自己动手能力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切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实验中首先教育他们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地质现象是复杂的,可以说任何一种地质现象在自然界中都不会被完全复制。针对具体的地质内容,描述的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在实验课中首先要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注重培养他们对标本的直观认识能力,教育学生在每一节实验课应该了解实验目的,做出详细的描述、画出准确的素描图。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本身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教师对矿物、岩石观察过程中的差异性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面所述只是我们在地球科学概论实验课程教学的点滴尝试和探索,与蓬勃发展的地球科学学科相比,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如何把纷繁复杂的地质内容,鲜活、生动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又能通过课程学习灵活、系统、牢固的掌握地质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学习后续地质课程及从事勘查技术与工程方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始终教学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栾光忠,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2):48-49.
[2]张达.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5(2):72-74.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7
1 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正在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201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这是2004年以来的第九份关注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中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强调农业水土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以及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至关重要。
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与本科生培养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 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高, 2011年为26.9%, 预计2020年将达到40%。高校扩招导致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本科教学一方面要按照“宽口径、大视野”的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强调厚基础, 结合地域特色加强自身优势学科建设, 同时还要兼顾扩招带来的实验室、师资队伍规模相对减少等问题, 这些都给本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调整压缩了传统科目的必要内容。以土壤学为例, 1979至1986年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其后没有全国范围的土壤调查, 教学中多年来对土壤剖面描述不重视。而美国每年都举办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土壤剖面野外判读比赛。土壤微型态、土壤发生、土壤地理、土壤分类等是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领域。本科生野外试验技能训练不够, 就不能为科研院校培养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进而影响和制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012年5月, 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旨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中西部一批本科高校的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入选该工程的100所高校中, 有14所设置了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 这是全面提高这一学科教学质量和系统地发展该学科的重要契机。
2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明确学生是教学和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归根结底体现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进步上。从严格课堂纪律入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科普知识的普及, 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理解和新奇独特观点的机会,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中。总之, 应该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安排,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弱化以单纯的背诵记忆为主的笔试考核。
2.2 打造精品课程和加强系统的学科建设
从事科学研究、加强系统的学科建设、与提高课堂讲授效果三项内容是统一的。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由此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其内涵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需要发挥科研课题和学术研究在教学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 有些还不很完善, 一些教材内容也不能反映学科的进步。这就需要选取多本参考教材, 同时在撰写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选题时, 广泛查阅文献,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必要时适当增加新的教学章节, 如讲授土壤地理时, 可用单独一节讲授土壤微形态, 使教学内容反映土壤学发展的全貌, 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对成土过程微观机制的理解。
2.3 加强不同院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与沟通
近年来, 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教育工作委员等组织经常举办研讨会, 关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本科教学工作。应该协调共享不同地区高校特色的教学资源, 如《土壤地理学》需要讲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土壤, 结合野外景观照片讲解会更生动, 可以不同省份自治区的高校协调分工, 共享教学使用的幻灯片课件, 使全国该专业的本科生受益。通过馆际互借, 共享不同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资源。丰富完备的专业图书可以为本科生检索查阅文献、扩展学术视野提供基础。
2.4 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建第二课堂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如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有土壤博物馆, 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 供其他教学单位远程参观学习。需要将图书馆、博物馆、地质公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纳入到教学活动中, 不仅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参考, 以及培养学生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土壤学会相关会议增加土壤学教育的议题, 以及增加企业与本科生、研究生在参加学术会议的比例, 为“产学研”三结合搭建平台。
3 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了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项目编号TS12543) 。结合相关学者的思考、 (2) 地域特色和课程设置, 确定了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农业资源高效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地质学、农业与气侯、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与植物化学分析、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规划与信息化管理等关键专业技能;为从事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技术推广、土壤与肥料等方面的高等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部门单位培养科研管理与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同时, 还需要根据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当前社会需求, 及时调整或适当修改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
依托特色专业建设, 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学条件。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为校园内的纪念碑、石刻等岩石标本命名, 组织编写《土壤地理学》和《地质地貌学》的野外综合实习讲义;推进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参照国家标准方法编写《土壤调查与分析规范》和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书; (3) 参考相关图书和国际国内会议进展, 补充教材中不能及时更新或不能反映新疆特殊地域的知识。开设大学生课堂论坛, 采用启发教学和加强讨论的互动式教学。 (4) 适当增加专业英语内容, 开展双语教学, 让学生多读多翻译,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收集科学纪录片和野外出差拍摄的照片, 丰富多媒体课件内容, 注重课件的美感, 并增加自然灾害防治救灾知识。
教学改革充分尊重本科生的反馈意见。每学期发放调查问卷, 让学生参与教学改革。通过作业和讲述学术论文, 使学生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口头陈述、实验操作、与老师同学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受到训练。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 以绿洲农业和草地牧业为主, 以土壤侵蚀和土壤盐渍化为主要方式的土壤荒漠化面积较大。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系统地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必将为实现我国西部山川秀美培养大批优秀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①王敬国, 毛达如, 张玉龙, 潘根兴, 张福锁, 李保国.中国土壤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土壤学报, 2008 (5) :865-874.
②王敬国, 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4) :40-44.
③孙霞, 盛建东, 蒋平安, 贾宏涛, 陈波浪, 金俊香.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5) :146-147.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8
但是相比较利用一次资源提取金属的冶金工程, 由于再生金属和废渣资源的成分复杂性, 再生金属及其废渣的利用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持。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需要熟练的掌握再生金属和废渣资源生产与利用基本理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因而培养具备再生资源利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够从事再生资源的分类、生产、工艺改进和质量控制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从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再生金属冶金专门人才,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我校冶金与资源学院开设了“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由于该专业为我校新开专业, 经验不足;作为新兴专业, 开设本专业的国内高校较少, 可借鉴的经验不多, 特别是开设以冶金二次资源为重点研究资源的“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少。因此, 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急需完善, 本文结合安徽工业大学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建设的经验作一些探讨。
1 做好新专业调研, 突出本专业特色
国外废物利用工作开展较早, 国际上1948年就成立了“国际回收局”, 召开了世界再循环会议, 联合国资源开发署设有资源回收组织。国外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十分重视资源再生循环和废弃物资源化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法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都把再生资源的教学和科研放在了重要位置, 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先列。
国内在八十年代末, 已先后办了两个大专性质的再生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分别设在安徽财贸学院和北京物资学院, 这两个专业教学的内容重点是流通领域里的再生资源, 侧重于再生资源的鉴别分类回收和经营管理, 渗透了比较多的商业经济学科。
上海工业大学化学化工系每年招收和培养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生1~2名;武汉大学有一个资源环境研究所, 主攻方向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其特色是化学、生物学、病毒学、化学工艺、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 但也没有设置专业;重庆大学近年来成立了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从事再生资源基本理论体系方面的软课题, 开展了废钢铁加工利用和废玻璃综合利用的研究。但以上高校都没有设置“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的本科专业。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环保的要求日益严峻及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 部分高校开始设置“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这一本科专业。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招生时间较短;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虽开设本专业, 但是属于再生新能源-太阳能方向。2011年又有几个高校新开设了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 如安徽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福州大学等, 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因此, 目前开设“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的高校较少, 同时开设时间很短, 因此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同时上述大部分高校都是非冶金类高校, 除昆明理工大学以外, 我校是国内唯一在冶金类院校中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这也是我校本专业的特色。
2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再生资源科学方面知识, 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部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掌握再生金属资源回收、再生和利用、冶金固废资源化基本理论, 具备良好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口径宽, 适应能力强, 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办学思路是:以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挥优势的专业建设思想为指导,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资源循环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 坚持创新, 边建设、边发展、边完善,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 将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有特色、有内涵、有实力的专业。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办学思路是: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的指导下, 该专业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面向循环经济需要”这一时代主题,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积极拓展实践与创新教育空间, 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无缝对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化学生对“资源再生”的认识, 努力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人才。
3 再生资源专业课程的规划
课程设置是影响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 它的设置应当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当有利于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 它的设置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也是培养模式的一部分, 除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要突出专业特色,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结合, 增设相应的实验课程、生产实习、制作设计、创新课程等, 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实战型人才[3]。
目前, 研究一次资源的领域已按材料的分类设置了许多专业, 而再生资源与技术专业却是二次资源领域里的唯一专业, 这就带来了多门基础理论学科、多种工程技术学科的复杂交叉特点, 其专业知识涉及黑色冶金、有色冶金、矿物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金属材料等多个专业, 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 形成可操作性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根据调研及两年多的实践, 逐步形成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特别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学生对材料科学、资源固废资源化利用、冶金工艺学等基础理论培养, 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增强就业的适应性。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金属学与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冶金原理、传输过程基本原理、冶金工艺学、再生金属冶金学、资源加工学、冶金固废资源化。
因此, 我们在课程规划中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优化, 同时突出实用。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体现出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努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认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4]。
4 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梯队,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创办一个专业, 首先要有师资, 建设好一个专业, 更需要高水平的师资。专业建设要靠教师去完成, 有了一支好的师资队伍, 教学才有保障。下大力气建立一支有素质高、学术水平硬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引领的专业教师梯队是当前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5]。
一是加大引进力度, 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补充新专业师资的不足, 特别是要积极引进新专业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 使新专业的核心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 本专业已从国内著名高校引进高水平博士两名, 对于缓解本专业教师资源短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重视已有人才的培养提高, 充分发挥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支持教师在国内外进修访学、攻读博士、自学等,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目前本专业教师队伍中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有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 有宝钢优秀教师获得者, 安徽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奖励者, 安徽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有很大提高, 教师队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优化教师聘用机制, 采取专职为主, 兼职为辅, 专兼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聘请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其他高校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新专业的兼职教师。逐步建成结构科学、合理, 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梯队, 保证新专业的建设顺利完成。
5 结语
在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 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至关重要。由于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新开专业, 在各个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如专业特色的进一步精炼、实践教学的建设、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等。本专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密切社会需要, 结合培养目标, 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 以研促教, 才能有效地推动我校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的建设。否则, 将和其他小专业一样, 逐渐走向衰亡, 我们要用非常规的做法来建设专业, 才会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胥树凡.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再生资源产业[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5 (5) :11-14.
[2]武振铎.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J].再生资源研究, 2005 (5) :9-10.
[3]曲婕, 陈智慧, 朱媛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设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 (2) :179-180.
[4]潘育松, 王静, 潘成岭.对我校复合材料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州化工, 2013, 40 (6) :161-162.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9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地理类、经济类、法规类、规划课程较多, 注重城乡区域规划理论研究, 在规划技术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调查、数据整理、地理信息分析、测量技术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实际的规划设计能力, 具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点, 可以在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宏观决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培养目标, 制定“平台加模块”式的教学计划
通过社会调查, 我们发现对城市规划人才需求最迫切的是广大中小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 占全国城镇总数80%左右的中小城市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本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及办学层次的特点, 我们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这一培养目标, 制定教学计划采取“平台加模块”的形式,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以城市规划原理及基本理论的掌握为主线, 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创建城市规划、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两个模块。前者根据社会急需的中小城市规划人才的特点, 加重了小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以及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后者根据城市建设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 开设了房地产测量、评估、预测等的主干课程。整个教学计划强调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与综合专业能力。
三、突出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实践特点
针对规划理论涉及面广的特点, 为弥补理论课时有限, 单纯理论讲课容易枯燥乏味的不足, 在设计课教学中结合工程设计进度, 由指导教师分阶段补充讲授与规划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 学生将其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去, 这样容易理解理论, 掌握技法, 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 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
城市规划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的变革推动城市规划内容的变革, 国内外城市规划从早期的物质环境规划, 到上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以及90年代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规划都说明了这一点, 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组织专业教学, 让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最新的热点、难关, 不仅使学生能学习及运用专业工程技术知识, 也能掌握必要的社会工程知识, 在社会大课堂里, 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 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方式,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社会交往、综合协调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教育, 使学生受到一种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特殊教育, 拓展知识面, 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实验室开放、生产实习及毕业 (设计) 论文, 学生要独立或合作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完成专题调查报告, 独立地进行规划方案设计, 编制规划说明书。在这个过程中, 往往伴随着多轮方案汇报及讨论, 以及规划说明书内容的交流, 学生还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 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的调查与分析能力、表达与交往能力、规划编制与设计能力的提高。由于目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大多实现了微机管理, 要求设计图纸及其成果电脑化, 通过工程设计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实际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 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 这些均促使学生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 进行发散性思维,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 结合工程实践组织专业教学
城市规划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以平台加模块的城市综合规划, 其专业教学应以基础课教育为基础, 以扎实的城市规划设计基本技能培养为主线, 以社会工程实践为主体进行。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生产 (设计) 实习、毕业 (设计) 论文等主要专业教学环节, 结合工程实践组织教学。本专业已与依安县规划局、拜泉县规划局等7个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另外还有一个配套完善的城乡规划与测绘实验中心, 这些都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有利于创建专业特色。
(四)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 弥补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 促使教师学习最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 掌握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把城市规划最新的内容及科技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 再把实践中的问题引进课堂, 有利于教师提出并研究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的科研课题, 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促进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由于其学科覆盖面广, 内容更新快, 不可能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造就一个能完全胜任各类型、各工种规划的通才, 只有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各学校的自身特点, 科学地安排好基础、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结构, 不断地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在新形势下, 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育特点, 探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 突出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实践特点, 培养适应城市大规模建设阶段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环境,管理,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的方案研究:挑战与突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民.在市场经济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5) .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10
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倡导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不仅是农业科学的基础组成, 还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本专业培养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整治与效益分析、农产品品质检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通过学习培养, 学生可获得基本的数理化理论知识, 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农业再生资源利用、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等。当今新兴农业的发展, 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为污染物的排放, 都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 “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背景下, 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特点, 培养跨领域综合性技术人才, 应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的问题, 解决生产实践遇到的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 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选修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介绍评价标准、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在掌握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 了解环境评价的性质、目的和方法, 初步掌握和开展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技能。因此, 本文结合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本科培养模式, 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二、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培养内容单一化。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学技术人才, 但现有的培养内容及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注重对植物营养和土壤学方面的知识培养, 其相关课程占专业核心课总学分的100%, 对于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涉及较少, 资源管理利用相关课程只开设了土壤调查与制图一门, 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7%, 环境类相关课程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32%。学生缺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和技术, 特别是对专业相关的农业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更是较少, 然而管理的思想又是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
2. 缺少专业认识相关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任课老师和相关教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设置, 学生对于课程及专业认识较为浅薄, 不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各门课程的相关性, 只是机械化被动地接收老师所介绍的内容, 对在同一学年特别是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 致使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 互相之间没有很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实践动手能力弱。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有27.5学分, 但由于受到实践场所、实践经费和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却不尽人意,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只知道“为什么”, 而不知道该“怎么做”, 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也因缺少实践而不巩固。
4. 忽视学生个性培养。
核心课程的开设, 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保证, 而选修课的开设, 是学生个性和情趣培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的选修课实际是必修选修课, 学生没有选择权, 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一方面, 所开设的课程有限, 学生必须全部选修, 失去“选修”含义;另一方面,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 不能依据自身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课程。
另外, 高考录取学生, 只是通过单一的分数进行录取, 进入大学后对于学生个人在智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别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对应用工作感兴趣, 愿意服务社会, 有的学生更喜欢进行学术研究。喜欢学术研究, 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会更努力地学习, 而喜欢社会工作的学生却没有实践能力评定机制, 成绩也不理想。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下, 缺乏适应“学术型”学生和“实践应用型”学生差异性的培养。学校是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场所, 应该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 探究推行“学术型”和“实践应用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改革, 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分配, 开发和引导学生, 使其能独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 完善自己, 发展自我。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 将原土壤与农业化学 (部分) 、农业环境保护 (部分) 、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 (部分) 以及农业气象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403) , 隶属于环境生态类[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多学科结合的学科, 涉及到土壤、水分、气候、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2]。对于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应该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革[2]。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是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还应通过课程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其次,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门实用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和基本性的专业学科, 作为农林类高校, 我们不仅要为农林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 还要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有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环境评价为例的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 以环境评价课程为案例, 该课程教学改革,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 加深了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强调实践环节, 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能力,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编写技能, 及环境背景调查,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并对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63位学生进行了改革效果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63份, 有效问卷60份) , 表1显示, 16.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 4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学习重要, 只有15%和0.3%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在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调查中, 其不满意率仅为1.7%, 超过90.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或比较满意。因此, 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探析, 可以为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引导教学。
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要养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提高认识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老师不再作为课堂的主角, 满堂灌输知识, 而是积极配合学生去探索知识, 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学,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客观认识,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在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课堂互动性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18.3%的学生对课程互动性非常满意, 43.3%的学生感到满意, 而有6.7%和3.4%的学生对其互动性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与此同时, 在对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理解的调查, 只有8.3%的学生能够完全的理解, 大部分理解的比例为38.3%, 基本能理解的43.3%, 少部分理解和不理解的占到10.1%。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提高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特别是那些对课堂互动性不满意以及对课堂知识没有全部或大部分理解的学生之间的交流, 积极帮助他们融入教学课堂中,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 丰富教学内容, 注重实践。
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授,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了解,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 应该学什么, 以及如何学。在被访的学生中, 13.3%的同学能经常地从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 75.0%的学生能在偶尔或个别时候在课堂上受到启发, 11.7%的学生基本没有从教学过程中受到启发。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应该将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学, 另一方面借鉴先进的经验, 特别是中西方在该学科有价值的理论, 让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清晰辨别, 思考问题, 为今后继续研究或社会实践提供多元思想保证和机会。同时, 练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一部分, 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提高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针对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 学生们普遍认为做习题练习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 如图1所示, 只有5%的学生认为通过做习题是较合理的;实物模拟 (25.0%) 、案例分析 (33.3%) 以及调研 (24.2%) 等综合实践能力强的练习类型更是受到学生的偏爱。因此, 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背景和特点, 综合考虑分析适宜的作业类型, 选择更能锻炼学生能力的作业。
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的,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3]。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的内、外在联系, 以学生为基本点, 以自我需求为原则,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提供多平台的实习机会, 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有相关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受访学生的了解, 95.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的课程实习 (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调查) 持肯定态度, 其中, 10%的同学非常满意, 58.3%的同学满意, 26.7%同学感觉还可以, 仅有5.0%的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意。如图3, 然而在对学生关于环境评价课程哪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调查中, 有52.0%的学生认为, 其实习的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很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实习实践平台的建立, 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相结合, 不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集中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和朴质肯干的勤奋刻苦的精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 实验操作与资源调查规划是其基本的专业技能, 进行课程的改革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
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为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的课堂讲解首先是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逻辑结构, 其次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对这个逻辑结构进行不断地知识和概念的补充, 从易到难, 渐进地教学, 并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调查中, 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图3示) , 43.0%的学生认为其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除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教授占20.0%, 学生还希望通过学生讨论 (22.0%) 、网络教学 (15.0%) 、学生专题报告 (16.0%) 、案例教学 (25.0%) 、其他的方式 (2.0%) 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探究多种方式联合教学, 可以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让学生依据自己学习习惯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因此,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改革, 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和程度差异。
4. 考核机制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 大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应以是否记得为考核标准,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 对课堂上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太重视, 期末考试考核占有较大比例, 这样的考核会让学生只注重期末临时的复习, 突击复习, 死记硬背, 失去学习的意义。如图4, 学生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各持不同意见:闭卷考试 (14.3%) , 开卷考试 (23.3%) , 提交论文 (10.0%) , 案例分析 (11.0%) , 平时成绩结合考勤 (17.0%) , 综合考核 (21.4%) 等都是学生普遍接受的考核方式。因此, 在立足于学生基础上,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期末考试可作为其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将考核形式由书面考核转变为书面文字表达与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为标准, 在课程结束后, 通过考察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总结所学知识, 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的目的。
四、结言
2l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 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更突出, 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 这就是知识经济推动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 如何能在普及大众化教学的过程中, 摸索出一条具有农林类高校特色, 适合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生多学科意识的教育模式。因此, 以上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不仅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进行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作为指导者, 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改革, 可以在现有环境评价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 综合考虑学生在个性培养上的差异, 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的习进程。如何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因素, 使得改革更具难度和主观性。我们无法探索符合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 只有符合绝大多数学生需要, 保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同时也要创造让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推进“基础+模块”的教学模式, 不仅对所有学生要加强基础教育, 拓宽其知识, 还要依据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弹性计划, 因人施教, 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5]。只有有了体制的保障, 师资的支持, 才能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慢慢地进行熏陶和转变, 自我探索, 自我认识, 自我提高。
附件1:
《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
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评价》教学质量,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师生间和睦融洽的关系, 提高同学们实际学习应用能力, 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术氛围, 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增强就业竞争力。您的意见对我们十分重要, 希望您认真填写, 忠心感谢您对教学工作的配合!
您的性别:
□男%□女
1.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
A重要%%B比较重要C一般D不太重要E没有用处
2. 您对《环境评价》教学的质量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3. 您对《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4. 您是否能够理解《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内容:
A完全理解B大部分理解%%C基本理解D少部分理解E都不理解
5. 您在《环境评价》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受到启发:
A经常B有时C偶尔D很少E没有
6.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作业布置是否合理:
A合理B比较合理C一般D不太合理E不合理
7. 您喜欢的《环境评价》课的作业类型应当是: (多选)
A实务模拟B案例分析C做习题D写论文E调研F其他
8. 您对《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9.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应该是: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提交论文D案例分析E平时成绩结合考勤情况F综合考核G其他
1 0.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实习的效果如何: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D比较差E很差
1 1.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方式包括: (多选)
A教师讲授B学生讨论C网络教学D学生专题报告E案例教学F其他
1 2. 您觉得本课程在哪方面还需要提高或改进
A教师水平B教学态度C教学方法D实习条件
1 3. 您对本课程教学改革有哪些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90-191.
[2]李旭霖, 崔德杰, 史衍玺, 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卷 (10) :56-58.
[3]伍钧, 吴晓斌, 邓仕槐, 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 (增刊) :35-38.
[4]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 (1) :6-7.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11
关键词: 园林规划 应用型人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园林规划》课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专业课程计划安排中置于第七学期,54学时。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学习了《测量学》、《生态学》、《工程制图学》、《城市规划原理》,为学习《园林规划》课程打下了一定基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1],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即“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开始,各高校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基础,调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新调整的专业名称可以解读为“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管理”,重点是城乡规划管理。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确定城市规划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新专业的职业方向,并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将就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点,结合自身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及今后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相关类似的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1.课程性质
园林规划主要根据实用和审美的需要,应用性很强,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本课程目前按54节课时安排,其中44课时用于课程理论的讲授,10课时用于课内实践。
2.教学内容
《园林规划》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有:园林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及表达。其中基础部分包括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及艺术特征、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不同类型的绿地包括:公园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街道与广场绿地设计、医院、工厂、学校绿地设计、屋顶花园设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等[3]。
3.教学要点
园林的组成要素及艺术分析是《园林规划》的前部分内容,分别介绍园林景观中软质景观及硬质景观,其中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植物、地形和山水,硬质景观包括园路与铺装、园林小品、园林建筑。同时在结合世界三大造园系统的园林史的基础上,介绍不同风格的古典园林方案和现代园林方案。此外,不同类型绿地的读图与识图是设计的基础,在基础之上,教授不同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并着重公园、居住区及道路绿地讲解,辅以任务书形式给同学们布置方案任务。最后园林植物的配置在不同的绿地设计中应有不同体现,合理布置不同的园林植物及种类。
4.课内实践
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以讲解与案例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讲解:园林造景的基本艺术手法,其中包括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地形地貌、水体、园路与园桥、园林建筑及小品等造园要素的规划应用,城市公园设居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街道与广场绿地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医院、工厂、学校绿地设计。前期的园林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图片案例的形式进行讲授,在专题规划设计中,以老师教授与同学们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一些方案的制作。主要针对小型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以任务书的形式让同学们完成方案的制订,可以通过手绘或者计算机软件形式进行表达。
二、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非园林专业的《园林规划》教材的选择及教学内容
《园林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的教材较少。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其对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园林植物的认知没有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选择了相对较为完整的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作为教材。基于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笼统,特别在针对各项绿地规划设计时不够全面,教学深度不足,讲课时间有限,只能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知识的补充,学生很难与园林专业方向学生或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生相比较,不能独立完成完整的方案。
2.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习内容相对宽泛,包括地理类课程、环境类课程及规划类课程,《园林规划》开设学期为第7学期,作为选修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目的性认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仅为了学分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模式传统和单一
《园林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整体的配套课程衔接不够,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主要通过多媒体口述的形式教授理论知识及案例分析,相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课程优势,达不到教学目的。此外,方案的设计需要学生的团队合作、讨论与协作,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动手和思考能力。
三、对于教学优化的建议
《园林规划》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开课时间主要在第7学期,课程之初对园林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课程内容主要为城乡规划设计做补充,鉴于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承接部分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课程的基础上,景观规划为我院该专业的一个方向,所以《园林规划》为其重要课程,在总结该课程的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发挥该课程及相关课程的优势,为该专业同学就业提供一个方向。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笔者认为景观规划方向学生的《园林规划》课的改革,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前期课程的配套学习,如: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园林植物学、园林植物配置。
(2)结合相关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团队合作、讨论形式完成独立方案的设计。
(3)搜集国内外的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为同学们开阔眼界,为其创新思维提供基础。
(4)与池州市规划设计院合作,理论联系实际,让同学们看到身边的方案。
(5)方案讨论与讲解。不同小组的同学在能独立完成方案任务的同时,还能表达,并对不同方案提出不同见解,增加探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及教学目的,学生的技能培养是我校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2(7-8):80-81.
[2]赵清祝.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71-72.
[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篇12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 专业定位与高职教育有差距
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中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核心能力, 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是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实践。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 课程大部分属研究性课程, 课程设置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差距, 与从事岗位需要也有差距。所以, 课程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针对性要强, 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应更加明确。
(二) 课程设置与岗位实际有差距
江苏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位, 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建设, 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和文化城市,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已初步形成, 在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超市、现代物流、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等方面形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 同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课程设置应符合岗位群的需求, 同一专业模式培养适应更多岗位的毕业生。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我校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经过连续多年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调研, 了解到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要求, 学校建立了与地方环境、市政、超市、物流、物业、水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教学机制, 培养了一支校内“双师型”和企业实践型教师队伍, 完善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逐渐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建设基础。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 就业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适当调整形成, 学术性较强, 难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色, 不符合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其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 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 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 招生数为325万人, 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 专业对口率为59%, 就业满意度为44%。我们连续的专业调研显示,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基本符合报告, 环境方向就业率更低, 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不符。专业调研针对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的特点, 明确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 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工程施工、给排水设计与施工、环境监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明确了工作领域、职业岗位和课程设置, 见表1。
(二) 岗位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领域主要为城市环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四类, 可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市政、城市管理等相关的17个职业岗位。根据一岗多能和一能多课的职业岗位要求, 确定文化、基础、核心、拓展课程结构 (见表2) 。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 也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学习的基础, 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商业企业管理等基本能力。拓展课程的任务是拓展学生岗位技能, 扩大学生就业面, 满足城市管理需要。从表1可知, 每个岗位至少确定一门岗位课程, 通过岗位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学生能够从事相应一线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工作。
(三) 课程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校企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就业的基础, 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保证。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扎实推进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密切与环境、市政、城管、工程管理行业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 构建“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 将学生在校内课程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交错实训, 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 从而形成校企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考核的教学体系。
专业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考核, 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一般由校企共同考核, 管理类课程一般由企业专家考核。学生成绩由理论 (占50%) 和实践 (占50%) 构成。专业课程中理论成绩由校内专业教师考核, 实践由校企联合考核。一般课程的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由专业教师考核, 职业综合技能由校企共同考核, 职业岗位技能由企业考核。管理类课程理论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并考核, 实践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实境授课, 并对学生管理技能进行考核。
(四) 技能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毕业制度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涉及资源环境、城市管理两个方向多个职业岗位,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项 (不包括外语、计算机等)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学生可根据爱好、就业岗位选择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考试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立多项职业技能鉴定, 同时为拓展鉴定范围, 教师广泛联系校外职业技能鉴定, 涉及本专业的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农产品安全、化学检验、给排水、物流、物业、施工、测量、监理等,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 创造良好的就业基础。
结语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课程体系, 是基于学生就业岗位, 在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广泛专业调研基础上, 把学术研究性课程调整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使得课程体系适合高职教育要求, 基本符合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线岗位的职业要求。但课程体系所涉及的专业面较广, 对校内外师资团队要求较高, 教学管理难度较大, 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分析目前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不足, 并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设置课程, 探讨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形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凤霞, 张朝阳,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 (20) :14-16.
[2]王如渊, 翟有龙, 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8 (1) :78-82.
[3]周凤霞, 张朝阳, 彭辉辉.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8 (14) :32-34.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推荐阅读:
资源环境专业10-3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07-3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1-16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报告10-28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自荐书07-30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06-12
环境资源10-20
人口、资源、环境01-18
环境容量资源05-15
环境与资源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