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环境

2024-07-27

渔业资源环境(通用12篇)

渔业资源环境 篇1

我国有着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 有着广阔的水域, 水产资源非常丰富。江河溪流纵横交错, 湖泊池沼星罗棋布, 有内陆水面0.267亿hm2。东南两面是浩瀚的海洋, 辽阔的水域蕴藏着丰富的水生生物, 鱼、虾、贝、藻品种繁多。海洋渔业经济生物在千种以上, 经济价值较高的近百种。淡水鱼类有近600种, 菱、藕、芡实, 苇芦等水生植物也相当丰富。此外, 在我国沿海和内陆水域还栖息着很多珍贵稀有的水生动物。从很遥远的年代起, 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开始了渔业生产。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 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渔业捕捞和养殖经验, 为我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渔业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解放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水产事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是捕捞、养殖还是渔业科技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在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同时, 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使我们面临着一个难题, 即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已给我国的渔业资源和渔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水域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 目前渔业环境污染趋势

由于污染源的数量越来越多, 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广泛, 有机物、重金属、农药、石油、热排放以至浸麻等无一不对水产资源和养殖业造成危害。污染范围也越来越大, 目前已从局部河段的污染扩展到甚至整条河流的污染, 从河口内湾已扩展到滩涂, 近海污染造成死鱼事件已由小到大, 由偶发性到多发性。由天然水域到养殖水面, 渔业环境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当前, 我国水产资源严重衰退, 水产养殖在我国的渔业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于渔业环境的污染, 不仅使已衰退的资源进一步恶化, 而且不断的损害养殖水面, 这种情况如进一步恶化将严重威胁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

2 目前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渔业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由于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难度较大, 加之原来基础薄弱, 进展缓慢, 所以仍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还存在很多问题。来自外部的主要问题有:工矿企业管理不善, 法制观念薄弱。通过死鱼事故调查证明, 大部分造成死鱼事故是由工矿企业管理不善, 跑、冒、漏和根本不去处理有害废水造成的, 没有认识到污染事故的严重性;部门职责没理顺, 有法不依。从全国发生死鱼案例来看, 大多数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也就是没有依据“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有关法律去处理。由于较长时间不能依法处理, 对肇事单位没形成压力, 使之吸取教训, 加强管理, 促进治理, 致使一些肇事单位一再造成污染, 有的甚至把交纳排污费、超标准排污费视为合法污染权;工矿企业主管部门在新建厂址选择时, 没有征求或不重视听取当地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结果厂址选择不当或废水排放口的位置不合理, 造成同样条件下比其他同类企业对渔业环境的污染更加严重。来自渔业内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展不平衡, 有的省市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很好, 在监测、渔业水域环境管理及调查处理污染死鱼事故上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这是因为当渔业主管部门领导重视的结果, 反之, 有的省市工作开展不起来, 对死鱼死虾事件不闻不问不反映不呼吁, 更不去主动会同环保部门或协同环保部门去调查处理, 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渔政部门无能为力的思想等没能达到以管促治的目的。这是与当地渔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渔业环保工作认识不高, 重视不够分不开的;管理机构和监测机构不健全。虽然早已明确渔业环境保护工作是渔政部门主要工作职责之一, 是渔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此项工作起步较晚, 但至今有的省渔政部门里也没有专职环保人员, 出了事, 临时抽人应敷了事。有的省污染较重, 但至今没设监测站, 已建的监测站, 有的监测仪器设备简陋, 监测经费不足,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渔业环保工作的开展, 渔业环境监测工作要求时间性、科学性很高, 证据充足, 才能有效地处理浸染事故, 调查监测更为重要;缺乏主动地对污染隐患地管理。

3 搞好渔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途径

时至今日恐怕已经没有人怀疑环境污染对渔业资源所带来的危害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对水产事业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水产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 如果没有渔业环境保护工作, 就不可能有水产事业的真正发展。因此, 为了发展我国的水产事业, 使全国人民都能更多的地吃到新鲜味美的鱼虾, 这就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多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 努力提高环境保护认识。

搞好渔业环境保护工作, 水产部门固然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还要得到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 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相信, 只要大家都认识到维护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自觉的遵法守法, 注意维护渔业水域的清洁, 注意保护水产资源, 既要防止污染的危害也严格禁止酷渔滥捕, 那么, 我国的水产资源一定会得到逐步的恢复。

渔业资源环境 篇2

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渔业经济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状况及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法制建设、海洋环境监测、陆源污水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措施与建议.

作 者:刘文剑 LIU Wen-jian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刊 名:中国渔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年,卷(期):“”(z1)分类号:F326.40关键词:海洋环境管理 体制 法规 海洋环境监测

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篇3

摘 要:“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六大子平台之一。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求,从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特点和需求分析出发,全面阐述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建设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平台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服务重点,以资源整合和建设特色数据库为主线,对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具有意义。

关键词: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0.031

Abstract: "Technology document platform" was the "Basic Condition platform of National Science" was one of the six architectural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condition platform, we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the design idea of this platform and the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key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 analysis. The platform service focused on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main body of this platform was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The platform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Key words: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service platform; resource integration

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进程随之加快,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的交流、深加工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和依赖。科技文献数据是科学数据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科技文献数据的完备程度、开发利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知识储备力、信息占有力、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服务平台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社会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实施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是科技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个服务区域研究工作的科技文献平台,整合离散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区域科技文献的利用提供平台支撑,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2004年,科技部颁布《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要加强六大平台建设的主导思想。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简称“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六大子平台之一,它的建设直接影响科学研究、企业生产力等各项事业的进展,因此其建设意义也更显重大。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图书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1 科技文献资源特点分析

科技文献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科研成果,也反映着科技发展的过程。科技文献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进程,对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天津市渔业科技文献收藏机构大部分仍存在条块分割、资金不足、馆藏重复、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科技文献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共建共享工作有待进一步实施。为落实国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及《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2013年开始,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围绕天津渔业信息体系建设目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国家战略部署,开展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工作,发挥馆藏文献资源优势,建设渔业特色数据库。建设面向天津渔业科研、技术推广、生产企业、渔民科技创新的“互联网+科技资源+情报服务”平台,实现渔业科技文献资源较为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管理,为实现农业文献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馆藏渔业科技文献资源的主要类型是:纸本资源,包括馆藏中外文图书、期刊;自建特色资源,包括科技交流、科研报告、会议文献等内部资料;电子资源,包括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光盘资源,包括以光盘为载体的随书光盘、数据库光盘等;远程网络资源,包括仅购买了使用权但本地没有数据存储的外文期刊资源。

2 科技文献平台研究目的

建设科技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基本思路,确定目标任务、重点内容、管理和运行模式,为创新创业提供科技基础保障和共性技术支撑。离开实际需求,平台将失去根植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石。为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抓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发展契机,针对天津渔业文献资源特点,努力构建渔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天津市的渔业科技发展提供有效文献支撑。

本平台主要设计目的是实现渔业文献管理的各业务环节的全面计算机化管理与数据共享,使渔业文献管理的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合理化,将渔业文献资料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和其服务高度集成。

3 科技文献平台构建思路

3.1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3.1.1 安全功能模块 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创建、读取、修改或删除本系统的关键数据。在此模块中,对于不同的授权用户采取分组权限机制;对关键数据与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如账户口令、申报数据文件、数据库部分程序脚本等加密保存;对于像账号、密码等数据,采取了MD5加密方法。

3.1.2 图书采访系统功能模块 包括:图书预订、图书验收、账目统计、采访数据管理等4个功能。

3.1.3 编目系统功能模块 包括:书目查重、编目著录、采访到编目书目的移交、编目书目到典藏书目的移交、编目输出和建立数据库索引等4个功能。

3.1.4 连续出版物管理功能模块 包括:连续出版物的订购、编目、装订和专门针对连续出版物的查询统计等4个功能。

3.1.5 图书资料流通管理功能模块 包括:流通管理(统计分析、图书预约、借还、罚款和赔书等功能)、藏书管理和读者管理(包括读者信息的查询、编辑和统计等功能)等3个功能。

3.1.6 号码系统和条形码管理功能模块 自定义号码系统和条形码的管理功能。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便于计算机处理、使大量文献具有良好的辨识功能,本系统引入一维条形码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图1)。其中包括采访工作中的订单号、发票号、登录号等;编目工作中的分类号、ISBN号、书次号、著者号、卡片号等;连续出版物工作中的卷(期)号、期刊排架号、ISSN号、CN号、邮发号等;文献管理工作中的图书号、文献号、报告号、专利号、流水号、馆藏号等;流通管理工作中的读者号等(图2)。

3.1.7 报表打印功能模块 对本平台涉及的所有表格提供打印。

3.1.8 关键数据修改的历史记录功能模块 对本平台中的关键数据予以修改时进行相应日志的记录。

3.1.9 异常退出后的恢复功能模块 可以针对异常退出提供恢复历史数据,重新设置本地文件和数据库端的状态记录,同时可以自动恢复本系统;与此同时,将异常退出后返回的情况记录日志。

3.1.10 基于安卓平台移动终端的书库清点系统模块 提供在移动终端上开发的程序所需要的用于图书资料的清点、借阅、归还等现场操作,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3.1.1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交互功能模块 根据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特点,设计和开发一套完整的微信平台,便于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3.2 平台的系统设计

3.2.1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本系统分为五大子系统:采访子系统、编目子系统、索引编制与检索子系统、连续出版物子系统和流通子系统。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3.2.2 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设计 包括馆藏渔业文献书目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渔业科研管理数据库、内部渔业资料数据库。

3.2.3 信息发布平台设计 信息化平台前台由“首页”“平台简介”“馆藏概况”“电子资源”“读者须知”“帮助”共6部分组成。实现平台介绍、职工信息建立、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功能(图4)。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科研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资料管理系统以及微信管理系统4个模块(图5)(用户登录后方可使用)。

图书和期刊管理系统:点击主页图标即可进入图书馆管理系统(点击“期刊”即可进入期刊库,期刊的预约与检索方法与图书相同,图6以图书为例)。

预约借阅:在登录且预约未满状态下点击预约即可对图书进行预约(预约保留时间为2天,2天内不办理借阅手续,则预约自动取消)(图7)。

科研数据管理系统:进入此系统,需要管理员授权。经管理员授权后,方可进入科研数据库管理系统(图8)。

内部资料管理系统:内部资料可以进行预约借阅(可在“资料检索”栏中通过名称、作者、出版社进行检索)(图9)。

微信系统:扫描二维码图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图10)。

3.2.4 移动终端设计 本平台采用基于安卓的移动终端进行整个系统的后台管理和书库盘整,包括对书籍信息、图书数量、书架资料、运行日志的增删改查操作(图11)。

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平板电脑进行文献的借阅、归还操作和文献资料盘库操作等(图12)。

3.2.5 后台管理模块设计 本平台为管理员提供了系统的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3所示。

第一,图书、期刊、内部资料和科研档案的维护功能(图14)。

第二,借阅管理:方便管理员对文献资料借阅情况进行管理(图15)。

第三,新闻管理等其他功能(图16)。

4 分析与讨论

4.1 平台日常工作

4.1.1 图书和期刊的借阅基本流程(图17)

4.1.2 平台建设日常工作(图18)

4.2 实现全面的计算机管理

通过该平台,实现渔业科技文献资源较为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管理,发挥渔业科技文献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把渔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深化到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加快天津市都市型渔业发展步伐提供重要文献支撑。

4.3 引入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国内外均有众多盘点工具应用于营销和借还图书管理,但几乎都需要大型机器做辅助,而本平台的盘库软件主要基于安卓平台和条形码管理,有效提高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具有操作简便、功能可靠、获取信息快速等特点。

4.4 利用微信平台与读者互动

微信平台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交互平台,本系统创新地引入了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了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和黏性。

5 平台展望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科学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是大数据领域的十大工程之一。在未来5~10年,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我们探索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渔业数据采集挖掘和处理中,积极开发服务于创新主体的个性化服务工具和信息增值服务,实现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EB/OL].(2007-08-13)[2016-08-30]. http://www.most.gov.cn/tjcw/tczcwj/200708/t20070813_52389.htm.

[2]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09-15)[2016-08-3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3]杜春光,杨广林.我国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现状及对我省平台构建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7(3):52-54.

[4]葛慧丽.基于科技创新服务的区域科技文献平台发展现状与思考[J].现代情报,2011,31(6):46-49.

[5] 王立华,孙璐,孙英泽,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增刊):201-206.

渔业资源环境 篇4

张网是南海近岸渔业的重要定置渔具,研究张网渔业资源群落有助于制定中国海洋渔具管理决策,特别是对于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张网的作业概况、网目选择性、渔获组成多样性及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2,3,4,5,6,7,8,9],并探讨了一系列分析群落变化的方法和指标[10]。粒径谱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由SHELDON和PARSONS首次提出的[11]。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型生物的群落特征分析及鱼类的潜在产量估算等方面[12,13,14,15,16,17,18]。因此,该研究利用黄茅海河口近岸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的张网调查资料,采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曲线)和生物量谱方法对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助于南海近岸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5年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在珠江口沿岸新会崖门的黄茅海河口开展的张网调查,经纬度为113°06'E,22°08'N。休渔前(春季)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16日~27日,有效网次为15网次;休渔后(夏季)航次时间为2015年8月19日~31日,有效网次为12网次。

调查渔船为“粤新会41008”船,木质,船长12.00 m,型宽2.85 m,型深0.83 m,总吨位8.0GT,净吨位3.0 t,主机功率19.4 k W,2台,每台9.7 k W,携带张网4顶,船上还配备避碰仪、GPS导航仪等设备。

该张网属于双桩竖杆张网,是一种由双桩固定,由竖杆使网口垂直张开的单囊张网,主要张设于沿岸鱼虾类繁育的场所或近海鱼类的洄游通道,是依靠海流将捕捞对象裹挟进入网具达到捕捞目的的被动性网具。其网具主尺度为:40.00 m×67.89m,即结附网衣的网口纲周长为40.00 m,网衣的纵向拉直总长为67.89 m。网衣展开图如图1所示。每个网次作业时长约2.5 h。起网后对渔获物进行抽样,取1/8进行种类鉴定、分类计数、称重,并对渔获进行生物学测定,体长、甲宽等以mm为单位,体质量以g为单位。所有样品个体鉴定到种,体质量精确到0.1 g。

1.2 数据处理

1.2.1 物种优势度

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来评价渔获种类的优势种,IRI≥1 000为优势种,100≤IRI<1 000为重要种,10≤IRI<100为常见种,IRI<10为少见种[19,20],其计算公式为[19,20]:

其中N%表示某种渔获种类的尾数百分比;W%表示生物量百分比;F%表示出现频率百分比。

为进一步分析春夏两季渔获种类组成及每个种类的相对生物量差异,根据平均网次生物量经过平方根转换计算得到Bray-Curtis相似系数矩阵,采用相似性分析(ANOSIM)进行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21]。

1.2.2 ABC曲线

采用ABC曲线方法来分析渔业资源群落受人类干扰情况,该方法是1986年由WARWICK[22]提出的,是通过在同一坐标系中比较数量优势度曲线和生物量优势度曲线来分析群落在不同干扰状况下的特征[10,23]。ABC曲线方法反映了r选择和k选择的传统进化的理论背景。在未受干扰(稳定)的状态下,群落主要是以k选择种类(生长慢、性成熟晚的大个体种类)为主,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数据优势度曲线之上。随着干扰的增加,k选择物种的生物量(或数量)逐渐减少,r选择物种的生物量(或数量)则逐渐增加,当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的状态时,两条曲线将相交;当群落逐渐变为由r选择的物种(生长快、个体小的种类)为主,此时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在数量优势度曲线之下,则表明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的(不稳定)状态[9,10,23]。

用W值表示ABC曲线中生物量和丰度的相对关系统计量[9,10]:

式中Bi和Ai为ABC曲线中种类序号对应的生物量和数量的累积百分比,S为出现物种数。

1.2.3 生物量谱

生物量谱是粒径谱理论的变形[14]。随着粒径谱理论的发展,新的粒径谱理论模型相继提出,各种新的粒径谱表示方法也不断革新。P-D模型就是其中的典型模型之一,由PLAT-TER和DENMAN提出[24],该方法是以对数化生物量为纵坐标,对数化粒径为横坐标所得到的谱线,称为非标准化生物量谱。并提出标准化生物量的概念,某一粒径级的生物量与该粒径级宽度的比值,就称为标准化的生物量。

采用生物量谱方法分析生物量与平均个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先计算每个渔获种类的平均体质量(wi),并对其取对数,然后将对数化的平均体质量进行分组,以1 g为单位区间间隔,计算各个区间的总生物量,以对数化的平均个体体质量为x轴,以对数化的各个区间总生物量为y轴,线性回归后可以得到一条直线谱线[12]。谱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表示群落的粒径结构和生物丰度。稳定状态下的生物群落标准化粒径谱是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即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均匀分布;如果斜率大于-1,则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斜率小于-1,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13,14]。

2 结果

2.1 渔获组成

共捕获渔获种类56种,其中鱼类47种,隶属于1纲12目27科38属;虾类5种,隶属于1纲1目2科3属;虾姑类1种,隶属于1纲1目1科1属;蟹类3种,隶属于1纲1目2科3属。春季捕获渔获种类44种,夏季40种,其中共同种28种。春季张网渔获优势种为凤鲚(Coilia mystus)、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夏季张网渔获优势种为凤鲚、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和红狼牙鰕虎鱼。其中,春季凤鲚生物量百分比达54.83%,红狼牙鰕虎鱼占19.23%,夏季凤鲚生物量百分比达45.08%,康氏小公鱼和红狼牙鰕虎鱼分别占13.75%和11.22%,其他渔获的比例均低于10%(表1)。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黄茅海河口张网春季和夏季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差异较小(R=0.272 7,P<0.05)。

2.2 ABC曲线

春夏两季渔业资源群落的ABC曲线见图2。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相交,处于中等干扰状态,其根据ABC曲线计算的W统计值为-0.015;夏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处于严重干扰状态[10],其根据ABC曲线计算的W统计值为-0.046。表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中,小型个体或大型鱼类的幼体占绝对优势,且春季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优于夏季。

春季数量百分比排在前5位的渔获分别为凤鲚、红狼牙鰕虎鱼、脊尾白虾、弓斑东方鲀和孔鰕虎鱼,而生物量排在前5位的渔获分别为凤鲚、红狼牙鰕虎鱼、中华青鳞鱼、脊尾白虾和直额鲟。这些种类中只有凤鲚和中华青鳞鱼的生物量百分比高于数量百分比,其中凤鲚的生物量百分比高出数量百分比18.32个百分点,分别为54.83%和36.51%,而其他5种渔获的数量百分比均高于生物量百分比。对比7种渔获的平均个体质量,凤鲚和中华青鳞鱼的平均个体质量较高,分别为12.11g和15.17 g,其他5种渔获的平均个体质量均在10 g以下。

夏季数量百分比排在前5位的渔获分别为康氏小公鱼、凤鲚、红狼牙鰕虎鱼、丽叶鲹和黄斑鲾,而生物量排在前5位的渔获分别为凤鲚、康氏小公鱼、红狼牙鰕虎鱼、棘头梅童鱼和丽叶鲹。这些种类中凤鲚、红狼牙鰕虎鱼和棘头梅童鱼的生物量百分比高于数量百分比,其中凤鲚的生物量百分比高出数量百分比13.38个百分点,分别为45.08%和31.70%,而其他3种渔获的数量百分比均高于生物量百分比。对比6种渔获的平均个体质量,只有棘头梅童鱼的平均个体质量达到10.81 g,其他5种渔获的平均个体质量均在10 g以下。

2.3 生物量谱

春夏两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分析见图3,回归方程分别为y=-0.698 3x+10.056(R2=0.454 1)和y=-1.157 6x+11.483(R2=0.771 5)。春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斜率大于-1,说明春季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不呈均匀分布,而是随着体质量的增加生物量也增加;夏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结果与春季差异较大,其斜率小于-1,说明夏季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其相关系数R2值也明显高于春季。

从生物量随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变化来看(图4),春夏两季生物量随着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增加不呈规律分布,不同个体体质量区间的生物量比例差异较大,小个体鱼种的生物量比例相对较高,其中凤鲚所占生物量百分比跨度最高。春季体质量小于10 g的生物量比例达到33.91%,小于20 g的生物量比例达到93.88%,以个体体质量在10~20 g的生物量比例最高;夏季个体体质量小于10 g的生物量比例达到90.93%,以个体体质量小于10 g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对比春夏两季渔获的个体体质量,可以看出春季渔获的平均个体体质量明显高于夏季。

3 讨论

张网由于其良好的作业性能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仍然是中国近海一种重要的作业方式。该研究以张网为研究对象,其原因为:1)张网是在无外界干扰情况下,使渔获物被潮流裹挟入网,渔法上选择性较小,更接近自然分布[25],以该网具研究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更加合理;2)张网目前属于过渡渔具,而专家对其今后划分为准用渔具还是禁用渔具意见不一,该研究提供的基础数据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该种渔具的捕捞现状。

研究显示,ABC曲线特征反映了群落中大型种类和小型种类相对数量的变化以及个体大小组成的变化[23,26]。珠江口近岸张网渔业资源群落不同季节ABC曲线特征有所差异,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相交,处于中等干扰状态,而夏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处于严重干扰状态。表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中,小型个体或大型鱼类的幼体占绝对优势。研究显示休渔对保护经济种类及其幼鱼、幼体的繁衍生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10,25,27]。从调查时间来看,春夏两次调查正好是伏季休渔的前后,但是从夏季渔业资源群落的状况来看,休渔在过度捕捞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捕对象的比例以及个体体质量反而不如春季。另外该张网作业主要集中于春夏秋3个季节作业,在冬季作业次数少,渔业资源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且该夏季渔获调查并未在休渔结束后立马进行,故存在一定的差异。

生物量谱是生物个体大小的分布模式,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的分布[28]。研究显示,捕捞能够影响鱼类粒径谱,捕捞死亡可以导致粒径谱斜率下降,反映了大型鱼类的减少[29,30];反之,鱼类粒径谱也可以反映捕捞的影响,探测该资源群落是否处于过度开发状态[31]。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渔业资源群落生物量谱斜率下降,说明该海域张网渔业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且从生物量随个体体质量的分布来看,春夏两季种类组成中小个体的比例都非常高,春季以个体体质量在10~20 g的生物量比例最高(59.97%);夏季个体体质量小于10 g的生物量比例达到90.93%。这些小个体的种类包括凤鲚、红狼牙鰕虎鱼、康氏小公鱼以及脊尾白虾等;而对于海鳗、大鳞舌鳎、四指马鲅等平均个体大于100 g的种类,只在零星的网次中捕获,数量和生物量百分比都远低于小个体种类。全部渔获中除了凤鲚、虾类、棘头梅童鱼、红狼牙鰕虎鱼等少数几种具有经济价值外,其余都是作为养殖饵料出售。两季优势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春季优势种中的脊尾白虾在夏季由经济价值更低的康氏小公鱼替代,渔业资源群落出现明显的小型化和低质化,同样显示春季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优于夏季。故建议加大管理力度,增加捕捞限制条件。

渔业资源环境 篇5

渔业资源环境变化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作者:黄露 熊德平

来源:《科技与管理》2014年第01期

摘要:利用沿海11个省市2002-2010的面板数据实证渔业资源环境变化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污染强度增加对水产品出口下降有着显著的影响,工业废水污染强度增加1%,则会使得水产品出口水平相应减少0,64%。最后就保护渔业资源环境,促进水产品出口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渔业资源环境;水产品出品;工业污染

渔业资源环境 篇6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

近年来,海洋渔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海洋渔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资源、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例如,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紧缺,养殖水域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捕捞成本和养殖成本显著提高等等,从而導致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这就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合理有序的海洋渔业法律体系。

1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

海洋渔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海洋”层面,海洋渔业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二是“渔业层面”,海洋渔业是渔业的一部分,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 278种,其中近海生物约有10 000多种,包括鱼类1 500种。据统计,我国近海和外海渔业最大捕获量是735万t。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共同组成了我国近海海域渔业区,同时,四个海区及其海岸带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港口、水产、盐业和旅游经济区。随着我国对海产品的需求和捕捞强度的加大,近海渔业资源已不能满足我国的消费需求,我国的远洋渔业有效地弥补了这一“漏洞”。从1985年赴西非捕鱼,我国远洋渔业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多重压力[1]。

我国渔业资源(是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鱼、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又称,水产资源,分为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两大类。)日益衰退,造成的原因有许多,其中盲目开发、违法捕捞是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1.1 海洋渔业资源

过度的海洋捕捞造成海产品资源紧缺,主要表现:第一,中、上层优质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的数量急剧减少,已经形不成渔汛,随之更多鱼群呈现出小龄化的趋势;第二,过度的捕捞也造成鱼类的产卵地和栖息地加速缩小,因此导致渔业资源整体退化。往昔的“出海撒渔网,归来鱼满仓”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了,渔民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到远处捕鱼,导致出现与邻国渔民争抢、被邻国处罚甚至扣押的事件。另外,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随之也加快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我国超标排污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处的沿海经济城市,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代价就是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1.2 水产养殖资源

水产养殖业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废水、工业污水的无经处理,无节制地排放到河流,从而导致水体环境恶化,养殖成本增加;同时,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片面地追求效益,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造成病毒、细菌的增加,水质变差,出现“养什么,死什么”的现象。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我国渔业方面危害很大,我国人口众多的地区水域大都呈现出富营养化的状况,全国有水质监测的河流1 200多条,受污染的有850多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域就发生过范围大、毒性强的赤潮,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的水域养殖受损更加严重。

2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渔业基础设施薄弱

渔船装备差、渔港建设滞后是渔业基础设施薄弱方面的主要体现,这一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渔业的开发与利用。

以我国海南省为例,多旧小渔船,抗风能力差。据有关数据表明,海南省共有2万多艘渔船,大中型能够到外海捕捞的渔船仅占总数的6%,多数是旧小木质渔船,占总数的81.4%。这些旧小渔船在近海作业,捕鱼量较小,如果去外海捕捞则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此外,据统计,2013年环渤海地区的四个省市沿海渔港共37个,占全国渔港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与其超过全国一半的海洋渔业增长值不相协调。另外,渔港防灾能力较差,2013年辽宁省、山东省受风暴潮、海冰等灾害的影响,导致渔港等沿海工程设施毁坏,水产养殖受灾经济损失巨大。

2.2 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区、工业区进行扩建,挤占海洋及渔业发展空间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例如,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在用地需求猛增、土地价格猛涨的利益驱使下,填海造地1用于建设楼房、机场、港口工程等等,这些建筑不仅破坏了沿海地区海域的生态环境,还引发塌陷、海平面上升等极大的安全隐患。大型的施工运输车风尘仆仆地从远处的山头运来成吨成吨的石料,送到海边的施工现场,然后把它们扔入大海,来挡住波涛汹涌的海水,在珠江三角洲的海边施工地,这是随处可见填海造地的场景。据国家海洋局的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围海造地为2 033 hm2,2007年达到13 425 hm2,五年间增加了六倍多。2008年由于《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实施,以及在国家海洋等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围海造地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近期,媒体曝光了在深圳填海区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记者在深圳填海区建造的某些小区调查发现,这里楼盘的地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可以清晰地看见楼面底部的裂缝。这些潜在的危险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要适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才能有利于缓解土地供求关系和破坏沿海海洋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要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为其留出长远发展的空间。

2.3 过度捕捞阻碍渔业可持续发展

渔业权包括养殖权和捕捞权,《物权法》第123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这是民事基本法对养殖权、捕捞权予以确认。《渔业法》中对这两类权利做了较详细的规定。鉴于海洋渔业属公共资源,大多数捕捞渔民肆无忌惮地使用拖网、刺网,甚至电鱼、毒鱼等掠夺性作业方式,尤其是海底拖网捕鱼,把海底一定大小尺寸范围内的生物一网打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最大,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近海的捕捞能力远远大于可捕捞量,在毁坏渔业再生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捕捞强度大是目前困扰我国海洋渔业的主要问题,过度捕捞就是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让它们的数量不足以繁衍和补充种群数量,使整个系统退化。例如我国海洋捕捞的传统优质品种带鱼,由1990年的49.8万t增长到2004年的140.3万t达到巅峰,但之后产量下降,2011年产量降到了111.8万t。而大黄鱼到2010年产量已由19.7万t下降到6.3万t[2]。如今,我国近海渔场依然处于超负荷运作,过度捕捞已持续多年,巨大的捕捞量是依靠捕捞幼鱼资源和经济价值低的劣质鱼种来实现的。

2.4 我国渔业生产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大多数沿海地区的渔民从事渔业捕捞,但是,由于他们缺少专业的渔业知识,经营的意识较弱,不清楚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如在舟山市的捕捞渔民中50岁占了24.28%,30岁以下的只占了12.8%,小学以下学历将近一半,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2%左右[3]。同时,渔民的总人数也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渔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海洋渔业从业人员急剧减少。2012年海洋渔业从业人员减少近百万,专业人员减少近一半,尤其是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短缺,已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4]。另外,渔业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保鲜技术较差、产品流通不畅等原因都导致渔业经济效益下降,限制渔民增加收入。

2.5 渔业方面的科技力量薄弱

增强渔业科技力量,进行有关渔业技术的专项研究,达到科技提高利润,减少成本的目的,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渔业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例如,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建立了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数据库、环境数据库、灾病害防护数据库等,这些国家还建立了海洋渔船船位检测系统,收集渔船作业和航行动态消息,有利于加强管理。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于提高渔业科学技术的建设是良好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根据渔业管理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我国传统渔业,必须重视渔业技术的革新,推进渔业科技体制的完善,促進渔业产业升级,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发展海洋渔业,加快向增殖渔业、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的转型。

渔业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各样的渔业资源。威胁渔业可持续发展除了上述的几大类因素外,还有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渔业资源短缺和渔业环境污染,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比较单一等等,由于我国渔业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同时渔业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3 法律路径是海洋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面对如此多的挑战,我国的海洋渔业要持续良好的发展,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和完善海洋渔业法律体系。我国既有的海洋渔业法律体系形成了两大部分:一是国内法体系,《渔业法》是渔业方面的基本法,其与 《渔业法实施细则》、《渔业行政处罚规定》、《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等共同构成渔业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国际法体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渔业公约和签订的双边渔业协定[5]。

3.1 通过立法保障渔业发展,建立渔业保险保障体系

完善资金、保险等扶助政策,建立渔业互助保险立法。在我国,渔业发展成本大,风险高,往往投入大部分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到最后经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国渔业属于农业,农业保险立法比较落后。全国第一个有关渔业互助保险的立法——《宁波市渔业互助保险管理办法》才于2014年11月1日起实施,它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享有财政补贴互保险种及补贴比例的确定、互保组织内部治理、互保组织及投保人的权利义务、互保理赔时限、互保资产的使用及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也是今后渔业互保组织开展活动的法律依据。另外,我国应当根据渔业的生产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渔业保险支持政策,弥补疫病、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对渔业造成的损害。同时,国家要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将渔业纳入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中,保障渔业发展。

3.2 加强保护渔业水域、周边环境如滩涂等方面立法,确保渔业发展空间

加强渔业立法,促进保护渔业资源提高到法制管理层面。进一步落实有关渔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征收、征用渔业水域、滩涂,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相关规定给予补偿。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如航道、港口建设等挤压和占用渔业水域、养殖滩涂,水域被污染,渔业资源赖以生产的发展空间显著缩小。对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渔业资源环境养护、病害防治、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制定渔业保护救助政策,打击非法占用渔业用地行为,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养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渔业相关捕捞管理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物权法》中指出,捕捞权属于渔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法律上并没有对渔业捕捞权作出明确的解释。2013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要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严控近海捕捞强度。严厉查处“三无”(无捕捞许可证、无船舶登记证书、无船舶检验证书),“大机小标”(实际功率大于铭牌标定功率)等违法行为。因此,要明确海洋渔业捕捞权,实行渔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保护渔业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3.4 构建海洋渔业保护与开发的对外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加入国,遵守其规则进行海洋渔业作业,秉承认真积极的态度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义务[6],同时,我国也与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签订了中日、中韩渔业协定,这为维护我国渔业合法利益,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保护共有的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除此之外,我国应当不仅加快研究世界主要渔业大国和邻国的渔业政策、目标和实施策略,还要积极主动地与相邻国家进行协商,避免与他国产生渔业纠纷甚至是争端。与他国进行友好合作,承担起与其他国家共同建立世界渔业新秩序的责任,促进渔业发展,推动我国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结语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改革和相邻国家强烈的海洋意识,自身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使我国不得不加强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海洋渔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7]。同时,要求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维持渔业正常生产秩序,提高全社会对海洋渔业的认识水平,树立节约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渔业环境的理念,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尊重渔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其云.关于海洋资源法义务本位的思考——以权力、权利、义务为视角[J].海洋法苑 2005,(3):19-24

[2] 闫海,刘若冰.论海洋渔业捕捞权的法律构造[J].法学园地 2013(10):30-32

[3] 王建友. 中国海洋渔区“三渔”问题的突围之途[J].中国渔业经济2013(5):5-12

[4] 王建友. 中国海洋渔区“三渔”问题的突围之途[J].中国渔业经济2013(5):5-12

[5] 宋旭明,李良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法律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3):263-264

[6] 薛桂芳.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世界与我国渔业影响的探讨[J].海洋湖沼通报,2000(4):83-89

《广东新语·鳞语》中的渔业资源 篇7

《广东新语》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屈大均的笔记著作, 凡广东之天文地理、经济物产、人物风俗等, 无所不包, 内容丰富, 记载翔实, 被誉为“广东百科全书”。近些年来, 学术界对明清时期的笔记类著作比较重视, 因为很多皆为作者所见所闻, 且辅以书史佐证, 对研究地方社会, 经济, 文化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而《广东新语》是其中介绍讲述岭南地区地理, 人文无不详悉的佼佼者。

卷22《鳞语》中是以条目式结构记述岭南的渔业资源, 尤以珠江三角洲为记载重点。鳞。指的是鱼类, 即水族的总称。屈大均将龙, 石龙, 金龙, 土龙, 鱼, 黄雀鱼, 鳝等以及不属于水生动物资源的蜃气, 鱼生, 渔具等归入“鳞”类。以往学者对《广东新语》各卷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研究。对卷22的《鳞语》, 学者们多从渔业的养鱼经验, 桑基鱼塘的生态养殖方式, 以及当时的捕鱼技术等入手, 总结当时的技术知识, 多属于农业科技史的范畴。

众所周知, 广东地区因其独特的水源环境资源, 亚热带气候因素, 渔业资源特为丰富。学者们着重研究的农业科技史的内容固然重要, 但笔者窃认为《广东新语.鳞语》里面所描述的渔业资源是岭南人的重要食物原料, 烹饪资源之一, 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小探此书中的渔业资源, 是一个有待重新挖掘和研究的方向。因此拙文试从对《鳞语》的渔业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 挖掘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的丰富的渔业烹饪资源文化, 希望对开发古岭南古代渔业文化遗产有所裨益。

一、渔业资源面面观

广东地区背靠五岭, 濒临大海, 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 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 河网密集, 湖泊众多, 水系相当发达。另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故气候温和, 日照时间长, 雨量充沛, 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因此, 广东地区的渔业资源具有异于其他地区的特征, 以其丰富, 多样化, 给广东人民提供了优质的饮食原料。如屈大均所说的“天下所有之食货, 粤东几尽有之;而粤东所有之食货, 天下未必尽有。”《鳞语》中所讲述的正是此地区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多种多样的渔业资源, 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粤地区海洋饮食文化的内容。

《鳞语》中记载有多种多样, 各有特色的渔业资源。就单指鱼而言, 生长于池塘的有鲢鱼、鳙鱼、鲩鱼、鲤鱼、鲫鱼。生长于江海者有鱼仓鱼、鱼网鱼、马膏鱼郎、黄花鱼、白花鱼、黄皮蚬、鲚鱼、青鳞、鲥鱼、黄鱼、嘉鱼、竹鱼、马伍、贴沙、鲟鱼、鲇鱼、笄鱼、龟鱼、章鱼、石冷鱼、倒挂鱼、凤尾鱼、葵鲤等。此外还有一些奇异的海鲜, 所记载的海洋奇异生物, 有石龙、金龙、土龙和吐气成景的蛟蜃;还有牡蛎蚌赢积其背的海鳅、与黄雀互化的黄雀鱼、人身鱼尾的人鱼, 以及血为碧色的古老海生物鲎。最后还有记载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的渔具, 桑基鱼塘养殖, 捕捞的方法等。以下就此展开阐述。

《鳞语》中涉及到“鱼”的记述模式大致是鱼的名称 (别名) , 产地, 形体特征, 旺产时节, 捕食区域或捕捞方法, 吃法味道。或详或略, 不一而同。详者如“曰银鱼, 以秋九月出, 九月有风, 曰银鱼风。予诗:‘九月银鱼出水长, 银鱼风起水泱泱’是也。其出惠州丰湖之第一桥下者, 长二黍许, 光滑无鳞, 表里朗彻, 以白磁盆浥之, 与水无异, 惟见两目莹漆。希贵弗多, 渔者但量器计值, 煮以湖上清醒泉及姚坑水, 有味无渣, 而出于清明节者尤美。”[1,1]略者有“一曰鲟龙鱼, 长至丈, 有甲无鳞, 鱼之至贵者也”[2]之属。

粤人对各种鱼类根据他们的形状特点或者其他方面特性, 给予了一些别名, 有些还饶有生趣。以外部形状形似命名的像镜鱼, “以其圆也”。葵鲤则“圆如葵扇”。据产出时节, 鱼游时间获名的如银鱼, 因其九月出, 甚至于连九月有风亦被称为“银鱼风”。而“鲚鱼至冬益肥, 故曰寒鲚。鲈至夏益肥, 故曰热鲈”[3]。像贴沙, 鯋鱼之属还有多种别名。贴沙有版鱼, 左魪, 因为贴沙意为这种鱼喜欢贴在沙上, 形象生动, 所以此名最受普遍流传。鯋鱼有犁头鯋, 剑鯋, 斑点鯋, 虎鹿锯鯋。虽然按严格的科学命名来看, 有些鱼类的命名方式并没有那么科学, 不是海洋生物的学名, 但是从这可以看出粤人对鱼类的认识程度, 以及其对鱼类的细致探索。

岭南地区人们对饮食比较讲究, 饮食文化季节性强, 随季节时令而变化, 亦如孔子所说的“不时不食”。在《鳞语》中则反映为对渔业资源的应时节而捕捞食用, 讲求一个“鲜”字。广东地区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 一年四季鲜鱼源源不绝。生机盎然的春天, 有鲟鱼, 赤鱼, 曹白, 蹫鱼等, “鲟鱼多产端州, 以春时出浮阳, 见日则眩, 渔者辄于阳处取之。”“赤鱼、曹白, 皆以仲春出, 大者重数十斤, 入自大洋, 望之如黑云”。[4]炎炎夏日则有鲥鱼, 鲚鱼, 竹鱼等, “鲥鱼以孟夏随鲚鱼出, 其性喜浮游, 网入水数寸即得。”“竹鱼产二禺连口, 以盛夏出, 色如筱叶青翠, 鳞下多朱砂点, 味甘。”[5]秋风煞起的秋日, 粤有银鱼, 河鲀等, “曰银鱼, 以秋九月出, 九月有风, 曰银鱼风。予诗:“九月银鱼出水长, 银鱼风起水泱泱”是也。”“河豚终岁皆有, 入秋尤宜多食。”[1]寒冬季节则有嘉鱼, 马膏郞, 腊鱼等, “嘉鱼以孟冬天大雾始出, 出必于端溪高峡间。其性洁, 不入浊流。尝居石岩, 食苔饮乳以自养。”“马膏郎以腊月出至三四月。”“蜡鱼产阳江, 似鲫而白, 肉柔腻, 性喜温暖。腊月时, 渔人立水中, 鱼争附足, 可掇也。”[1]

除了时节以外, 不同的区域出产的渔业资源受欢迎程度不一。因为水质等原因, 某些区域的鱼更“鲜美”, 符合粤人对“鲜”的追求。况且每种鱼的生活习性不一, 所以广东的渔业资源分布也呈现“小集中, 大分散”的局面。“小集中”指的是渔业资源多数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 及濒海地区。“大分散”是渔业资源散布于岭南大地, 无处不在。如河鲀“以番禺茭塘所出者为美”。另自虎头门至茭塘六七十里, 河鲀与其他县异, “色黄而味甘, 少毒”。嘉鱼则“羚羊峡口嘉鱼美”。嘉鱼是“以孟冬天大雾始出, 出必于端溪高峡间。”陈白沙有诗曰““两山断处小湘峡, 十月嘉鱼出水鲜”。鱼花的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趋势, 如“西南为南宁左江, 其水多土令。正西为柳州右江, 其水多鳙, 崇。西北为桂林府江, 其水多草鱼。”[8]

此外, 《鳞语》中对岭南四大淡水家鱼, 鲭鱼, 鲢鱼, 草鱼 (鲩) , 鳙鱼有不少笔墨的描述。“鱼”条目中开篇即言“广州多池塘, 所蓄者鲢, 鳙, 鲩, 令, 鲫。”[8]在长期的食用鱼过程中, 粤人还总结了鱼各个部分的独特口感, 认为“鲩之美在头, 鲤在尾, 鲢在腹”, 亦如古语所说的“鲩鱼头, 鲤鱼尾, 鲢鱼之腹甘且旨”。而对于各种鱼类品级也有一些定论。比如“第一仓, 第二罔, 第三第四马膏郎。”“黄白二花, 味胜南嘉”[8]。引起笔者尤其注意的是四大家鱼中的鳙鱼, 在明清时期似乎并不十分受欢迎。甚至有评语曰“网鱼得鲟, 不如啗茹”。鲟就是鳙鱼, 俗称的胖头鱼。“茹”指的是蔬菜。从这看出, 当时人们并没有重视鳙鱼鱼头的美味营养价值, 与如今胖头鱼作为食物原料旺盛的势头相异。

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区, 夏季长, 气候潮热, 冬季较为寒冷, 即“夏热冬凉”。所以当地的饮食习惯偏向于夏秋偏重清淡, 冬春偏浓郁。我们在《鳞语》中亦看到河鲀“秋时竞为河鲀之脍“入秋尤宜多食”。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食补方式。譬如在南方气候逼近隆冬的时候, 万物萧瑟, 风干物燥, 人的身体需要适当食疗。而且更巧妙的是当时的粤人已经懂得利用阴阳协和的食用原则, 根据鱼的特性不同灵活选择。像“水令土鲫, 病人宜食。令浮鲫沉, 可以滋阴。”而且进一步解释“盖鲫属土, 其性沉, 长潜水中;令属水, 中性浮, 游长跃水上。鲫食之可以实肠, 令食之可以行气。鲫守而蛉行, 故以为美也。[8]”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药用价值。河鲀就有药膳之理, “河鲀终岁皆有, 入秋尤宜多食, 益胃暖人, 可减一衣。产妇每以为补, 其腴在腴, 即肝也。俗以为八珍之一云。”[8]而《鳞语》中还有对鱼及鳝的阴阳论断, 认为鳝与鱼相反, 鱼属火可以滋阳。将蛋人多子, 解释为“多食鱼”。而“鳝属水滋阴, 故患痰火者宜食之。”[8]引用谚语述“鱼浮鳝沉, 沉者滋阴”。并非所有的鱼皆是浮的, 上面提及的令鱼就长潜水中, 可滋阴类。

另古语“脍炙人口”中的“脍‘实质为“鲙”, 指生鱼片或生鱼丝的意思。鱼生堪称是粤特别粤西地区的特色水产食品, 颇有粤人喜爱啗水产的古风遗韵。在《鳞语》中, 屈大均对岭南这一习俗极尽赞美之词。选料制作鱼生的鱼类为“以鲈、鳊、曹白、黄鱼、青鲚、雪鲮、鲩为上, 鲩又以白鲩为上。鲥鱼、嘉鱼则更胜一筹。”制作的工艺也尤其讲究“以初出水泼喇者, 去其皮剑, 洗其血鉎, 细刽之为片。”达到的美食视觉效果是“红肌白理, 轻可吹起。薄如蝉翼。”最后再辅以佐料“老醪”“椒芷”。味觉则称颂为“入口冰融, 至甘旨矣”。屈大均言其曾荡舟海目山下, 取鲥为鲙, 享受美食美景。清代《羊城竹枝词》中也有咏食生鱼片者:“雪花从不洒仙城, 冬至阳回日日晴。萝卜正佳篱菊放, 晶盘五色进鱼生。”制作“鲙”的精品原料鲥鱼和嘉鱼, 特别一提的是鲥鱼。“顺德甘竹滩, 鲥鱼最美。”[14]鲥鱼是制作“鲙”的上品。其美味之处在于鳞, 因“其脂在鳞”。《鳞语》有载“鳞不可使烂, 烂则脂流而味损”。[14]为了保护鲥鱼的鳞, 连粤人在捕鱼的时候亦小心翼翼, 恰到其份使用捕鱼工具。有“丝网肯教鳞片损, 玉盘那得鲙香余。”之说。岭南民俗还有“夏至狗肉, 冬至鱼生”, “盖鱼本阳类, 冬至一阳生, 生食之亦寓助阳之义”。可见, 粤人喜食鱼生, 不仅是饮食古风的保留, 也出于讲求饮食中的阴阳协调的特点。况且粤人还注意到食鱼生后, 宜食熟鱼来调适身体。

另外《鳞语》所记述的关于渔业资源的饮食制作工艺, 烹调方法并不多, 但也有涉及。除了讲求清而不淡, 鲜而不腥的味觉而制作“生鱼片”, 粤人还有“糟”“鲊”等方法食鱼。譬如赤鱼“多糟之为终岁时”[14], 石冷鱼“倒挂鱼鲜食醉人。宜鲊。”[14]蹫鱼“春时自岩穴中出, 状似初化鱼苗, 宜干之, 食以姜醋”。[[14]]

此外, 粤人被称为“杂食成风”, 外地人初来岭南, 都会啧啧称奇。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初来岭南时就对岭南的食俗, 特别海鲜印象深刻, 以《南食诗》咏之。从《鳞语》中可看到, 有奇异形状的章鱼和龙虾都是韩愈吟诗的对象。如龙虾, “又尝疑龙虾, 果谁雄牙须。”[14]

与背景知识相连结, 笔者有个思考。从《鳞语》中, 我们可以见到当时的鱼饮食佐料有醋薑, 老醪, 椒芷。其中“椒”引起笔者的关注。据资料显示, 辣椒原产地为美洲。在明末才开始传入广东等地区。因此笔者大胆猜测, 此“椒“即为”辣椒”。从这个小侧面, 表现了粤人善于融合外来饮食佐料为之所用, 也反映了明清时期, 岭南饮食文化的长足发展。

二、总结

限于知识结构和时间限制, 笔者仅能对诸多现象进行整理描述, 进一步解释和判断正误的比较少, 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这次仅想通过小探, 展现明清时期岭南大地渔业饮食资源的丰富与多样化。希望对如今开发有特色的岭南文化饮食资源提供小小的裨益。

摘要:《广东新语》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屈大均的笔记著作, 富有社会, 经济, 文化史价值。其中卷22《鳞语》记载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本文在简单回顾以往学者对《广东新语·鳞语》的研究基础上, 对《鳞语》的渔业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整理, 从饮食文化史的角度, 挖掘明清时期广东, 特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的渔业烹饪资源文化, 希望对开发古岭南古代渔业文化遗产有所裨益。最后笔者进行小总结。

关键词:广东新语.鳞语,渔业资源,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双怀《明代华南的渔业生产》载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6卷第3辑2001年9月

[2]、王赛时《中国古代河豚鱼考察》载自《古今农业》2001年第三期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4]、吴建新《明清广东主要外来作物的再探索》载自《古今农业》2008年第四期

[5]、李默《读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自《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2]、[3]、[4]、[5]、[6]、[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545~567

[8]、[9]、[10]、[11]、[12]、[1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545~567

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黑河,水质检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资源

黑河源于祁连山, 由冰雪融水汇集而成, 古称“若水”, 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干流全长821公里, 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全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为98%[1]。张掖市是黑河流经的第一座大城市, 黑河是张掖人民的生命线, 张掖人其称为“母亲河”, 承担着张掖市工业和农业灌溉等方面用水。刘阳光等在1981年对河西走廊三大水系的重点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发现鱼类区系组成简单, 鲤科7种, 鳅科10种[2]。2009年, 张掖市对黑河甘肃段鱼类资源进行了三次调查, 共发现各种鱼类18种[3]。2012年11月,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成立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调查课题组, 开展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调查, 包括水质检测、浮游生物调查、底栖动物调查、鱼类调查, 旨在对保护黑河甘肃段鱼类生物多样性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黑河甘肃段水体理化性质

本次采样共选取四个点, 分别是山丹河、肃南梨园河、甘州区乌江镇以及临泽县板桥镇境内的主要支流。各个采样点 (见图1) 。

按照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89)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标准 (NY 5051-2001) 要求进行水质检测。各个点水物化特性各指标检测结果统计 (见表1) 。

㈠物理特性分析黑河甘肃段河流的冰封期在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 山丹河上游和梨园河上游会提前结冰。11月份未结冰河流平均水温为7.1℃, 各条河流温度相差较大;4月份~10月份平均水温为12.5℃, 分布很不均匀, 变化范围为0℃~19.7℃;p H为8.18, 各个采样点变化不明显;透明度为35.13厘米, 大多数河流水量相对较大, 清澈见底;河床地质大多以砾石为主。

㈡化学特性分析黑河甘肃段各条支流水流湍急, 溶氧丰富, 平均为8.23毫克∕升;化学耗氧量变化不大, 平均为3.38毫克∕升;总磷在乌江镇未检测出, 其他各点均检测出, 平均为0.02毫克∕升;总硬度平均为8.462 (m Eq∕升) , 钙的含量平均为51.60毫克∕升, 镁的含量变化为5.89毫克∕升~7.12毫克∕升, 平均为6.36毫克∕升;氯化物的变化为5.57毫克∕升~14.40毫克∕升, 平均为8.85毫克∕升, 总铁平均为0.143毫克∕升;总碱度和重碳酸盐含量都相对稳定, 分别为178.84毫克∕升, 3.56 (m Eq∕升) , 钠和钾的平均含量为159.7毫克∕升;硫酸盐的范围为48.75毫克∕升~61.86毫克∕升, 平均为55.18毫克∕升;总氮为0.72毫克∕升, 硝酸氮为0.50毫克∕升, 氨氮的范围为0.058毫克∕升~0.144毫克∕升, 平均为0.098毫克∕升, 亚硝酸盐氮0.014毫克∕升。

㈢水质重金属分析与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89)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标准 (NY 5051-2001) 比较, 黑河甘肃段水质没有异色、异味、异臭, 水面没有明显的油膜或浮沫;溶解氧含量平均值在8.23毫克∕升, 大于水产养殖溶解氧需要量 (3毫克/升) ;主要的离子和营养盐含量均符合标准要求, 其中重金属铜、锌、铅、镉含量及相应标准值含量 (见表2) 。

由此看来, 黑河甘肃段水质良好, 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 营养元素含量一般, 重金属含量未超标, 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适合水产养殖, 具有利用价值。

二、黑河甘肃段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分布状况

浮游生物是大多数水生动物的开口或者长期的饵料, 了解清楚它对研究鱼的食性和水体鱼产力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土著鱼类, 浮游生物对其仔鱼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 尤其是浮游生物比较少的河流、水库、湖泊, 其数量和种类对这些鱼类能否存活下来起决定性作用。本次调查采用混合样分析。

㈠浮游植物

1. 浮游植物调查结果统计。黑河甘肃段浮游植物种类、分布情况汇总 (见表3) , 其数量和生物量 (见表4) 。

注:“+”表示有分布, “++”表示分布较多, “+++”表示分布很多。

2. 浮游植物调查结果分析。经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8种属, 其中硅藻门是优势种, 其分布比较广的种类有舟行藻属、羽纹藻属、尖针杆藻;绿藻门有水绵属、椭圆小球藻;甲藻门的有飞燕角藻。数量占优势的是硅藻和绿藻, 分别占到总数量的50.09%和29.79%;生物量占优势的是硅藻和甲藻, 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9.61%和36.34%。与刘阳光在1981年2月和9月调查黑河祁家店水库浮游植物 (3650万个/升) 相比, 黑河甘肃段河流平均密度为13.375万个/升, 相差很大;黑河祁家店水库生物量为6.4毫克/升, 黑河甘肃段河流平均生物量为0.5174毫克/升, 相差很大;可见黑河甘肃段各条河流属贫营养型水体。

㈡浮游动物

1.浮游动物调查结果统计。黑河甘肃段浮游动物种类、分布情况汇总 (见表5) , 其数量和生物量 (见表6) 。

2.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经调查可知, 黑河甘肃段浮游动物数量相对占优势的种类是原生动物和轮虫, 占总数量的91.56%;生物量占优势的种类是枝角类, 占总生物量的93.88%。黑河甘肃段各条河流浮游动物数量为71个∕升, 生物量为0.2237克∕升, 与刘阳光在1981年3月和9月调查黑河祁家店水库浮游动物数量212个∕升, 生物量为2.36毫克∕升相比, 河流浮游动物数量约占水库浮游动物数量的1/3, 河流浮游动物生物量约占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的1/10。可见黑河甘肃段各河流中的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都很贫乏。

㈢底栖动物

1.底栖动物调查结果统计。黑河甘肃段底栖动物种类、分布情况汇总 (见表7) , 其数量和生物量 (见表8) 。

注:“+”表示有分布, “++”表示分布较多, “+++”表示分布很多。

2.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分析。经调查, 黑河甘肃底栖动物的种类很单一, 但是数量相对比较丰富。其中寡毛类在数量方面占优势, 所占比例为77.38%;在生物量方面, 水生昆虫占优势, 所占比例为68.46%。通过解剖观察, 在冬季大多数土著鱼类以浮游底栖生物为食, 肠道内还有未消化的底栖动物残体。黑河甘肃段底栖动物密度为1008个∕平方米, 生物量为5.58克∕平方米, 与刘阳光1981年在祁家店水库底栖动物密度为1951个∕平方米, 生物量为5.57克∕平方米相比, 数量相差比较大, 生物量基本一样。可见, 黑河甘肃段河流中底栖生物比较丰富, 为各种鱼类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优良饵料。

三、鱼类资源调查结果

㈠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农户, 收购、捕捞等方式, 调查、收集当地土著鱼类[5]。对不能够确定的品种, 收集5尾~10尾标本, 用75%酒精固定,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编号、采集时间、采集地点、渔具等) , 带回实验室进一步确定其种类。

㈡调查结果黑河甘肃段鱼类资源调查名录 (见表9) 。

㈢调查结果分析这次调查出鱼类2科15种, 其中鲤科鱼类8种, 分别是鲤鱼、南方马口鱼、鲫鱼、草鱼、祁连山裸鲤、棒花鱼、麦穗鱼、鯵条;鳅科鱼类有7种, 分别是泥鳅、大鳞副泥鳅、5种高原鳅, 高原鳅占总种数的31.25%。

刘阳光《甘肃渔业资源与区划》中记载, 甘肃内流河中的鲤科鱼类品种有南方马口鱼、草鱼、鯵条、长春鳊、团头鲂、麦穗鱼、棒花鱼、鲤鱼、鲫鱼、镜鲤、红鲤、山西鱥、祁连山裸鲤, 鳅科品种有叶尔羌条鳅、空吉斯条鳅、粗体条鳅、尖体条鳅、朱唇条鳅、武威条鳅、艾不孜河条鳅、西藏条鳅、泥鳅、大鳞泥鳅。总共2科23种, 其中鲤科13种, 鳅科10种[2]。

《甘肃省脊椎动物志》鱼类部分中记载, 甘肃内流河中的鳅科品种有泥鳅、大鳞副泥鳅、石羊河高原鳅、短尾高原鳅、武威条鳅、重繐唇高原鳅、梭形高原鳅、酒泉高原鳅、新疆高原鳅、大鳍鼓鳔鳅, 总共10种[6]。

通过与刘阳光的《甘肃渔业资源与区划》比较, 鲤科鱼类少5种, 分别是长春鳊、团头鲂、锦鲤、红鲤、山西鱥。此次调查到鳅科鱼类有7种, 比刘阳光的《甘肃渔业资源与区划》记载的鳅科少3种, 比《甘肃省脊椎动物志》中记载的鳅科鱼类也少3种。张掖市对黑河甘肃段进行了3次调查, 共发现鱼类18种, 比刘阳光的《甘肃渔业资源与区划》记载的少5种。可见, 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不断减少, 有的种类可能已经灭绝, 对其保护迫在眉睫, 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对其加强保护。

四、讨论与分析

㈠水质与鱼类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 黑河甘肃段水质p H大概在8.1~8.3之间, 平均为8.18, 呈弱碱性水, 弱碱性水质对鱼体的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和清洗作用, 不仅能提高鱼类的食欲, 还有预防疾病的效果, 尤其对生活在其中的土著鱼类预防疾病的作用;四个采样点的溶解氧在7.5毫克/升~8.9毫克/升, 平均为8.23毫克/升, 由于其水中浮游植物及底栖植物存在差异, 光合作用后才导致水中溶解氧的不同, 另外各条河流的宽度不一样, 水体与空气接触面不同导致溶氧差异, 因为是流水, 一般不会出现鱼类缺氧的情况;水温各个采样点差异较大, 在2.6℃~10.7℃之间, 水温也是影响鱼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仅影响其分布, 而且影响其摄食, 进而影响其生长, 在低温的水区, 多数鱼类为高原鳅, 由于地理长期的隔离, 这些高原鳅已经适应了该地域水体的温度。

氮和磷是所有藻类都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 也是浮游生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 对水体生物的生长十分重要。同时, 氮磷可以作为评价河流水环境自身污染的重要指标, 氮磷营养盐与其水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黑河属于天然水体, 总磷平均含量为0.02毫克/升, 乌江镇未检出含量, 其缺磷现象一般比缺氮现象更严重、更普遍, 天然水体磷的含量仅在0.002~0.05毫克/升。因此, 对于生活在黑河甘肃段的鱼类来说, 磷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铁的浓度范围在0.1毫克/升~0.5毫克/升对硅藻有利, 黑河甘肃段河流平均总铁含量为0.143毫克/升, 在其范围之内, 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 优势种类为硅藻, 但是铁含量最适浓度为多少对硅藻生长最有利, 还需要专门研究。

采样点水体的平均矿化度为17.6毫克/升, 总碱度平均为3.56毫克当量∕升, 总硬度平均为8.462毫克当量∕升, 按照阿列金分类法该水体属于硫酸盐钠组Ⅱ水 (SNaⅡ) , 属于硬水, 适宜一些土著鱼类生活, 对经济鱼类鲤鱼和鲫鱼的生长有益。

㈡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与鱼类的关系浮游植物种类主要有蓝藻、硅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裸藻和绿藻等。浮游植物是鲢鱼的天然饵料, 作为天然饵料, 一般隐藻、甲藻、硅藻的营养价值比较高, 其次是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 它们是水体的原初生产者, 不但要为鱼类直接和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 而且还是水体溶氧的主要制造者 (占溶氧来源的80%~90%) 。但有些藻类, 使水质具有毒性, 并制约其他藻类生长、繁殖, 同时产氧力差。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种群。一般春秋两季适合隐藻、硅藻、金藻、黄藻生长, 其中隐藻在其他季节也能生长。而以隐藻和硅藻优势为多, 水呈茶褐色或绿褐色, 鱼类生长快;而夏季适合蓝藻、绿藻和裸藻生长, 它们往往各自形成优势, 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 鱼类生长减慢。浮游植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 而且还受光照、风力和水的运动影响而有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

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它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毫米~0.6毫米、0.3毫米~3毫米和0.5毫米~5毫米。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其中鳙鱼终生都虑食浮游动物。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研究表明, 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 最适为20毫克/升~30毫克/升, 鲤鱼苗最适为50~100毫克/升。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青鱼、草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 (2厘米~5厘米) 喜食的天然活饵料。

底栖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等。这次调查到的底栖动物只有水生昆虫和寡毛类, 可见, 黑河甘肃段水体中底栖动物很贫乏。

黑河甘肃段未发现滤食性鱼类,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与浮游生物的数量及生物量有关, 因为含量很低, 不能满足其生长要求, 故在各个支流中不能生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体很浅, 滤食性鱼类无法越冬。

通过解剖观察, 甘肃黑河段发现的鱼类食性基本为杂食性, 食物结构组成简单, 而且随着季节的不同食物的组成不同, 各种鱼类食物的选择性很低, 大多数是该水体中生长的比较优势的底栖植物和生活着的底栖动物。高原鳅在11月初还在摄食, 食物充塞度为3级;鲤鱼和鲫鱼已经停止摄食, 食物的充塞度大多为2级;祁连山裸鲤也在摄食, 食物充塞度为3级, 食物组成70%为底栖植物, 30%为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是底栖动物的优良饵料, 底栖动物又是鱼类生长阶段的优良饵料, 所以浮游生物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浮游生物几乎是所有鱼类仔鱼良好的开口饵料, 虽然黑河甘肃段水体中浮游生物数量很少, 生物量很低, 但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仔鱼发挥了重要作用。

㈢鱼类资源情况这次调查的鱼类品种共有2科15种, 其资源量较大种类有鲤鱼、鲫鱼、高原鳅、祁连山裸鲤。其中高原鳅分布最广, 在各个调查点均有其分布;鲤鱼、鲫鱼、祁连山裸鲤在黑河乌江镇段分布较多, 其原因是黑河乌江段水温较其他采样点水温高, 底栖动植物比较丰富所致。从经济价值来看, 无经济价值的高原鳅基本是小型鱼类, 其生长速度极慢, 最大个体也不超过80克;有经济价值的鲤鱼和鲫鱼的年龄组成也极不均匀, 捕获最大个体为3龄, 而且2龄以下比例占总数的82%;祁连山裸鲤4龄以上的个体很少, 约占其总数5%, 1龄以下的占29.52%。

通过比较, 我们知道黑河流域中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有3种, 即祁连山裸鲤、鲫鱼、鲤鱼。这次调查采集的祁连山裸鲤数量相对丰富, 但其年龄分布不均匀, 小规格的占比重很大, 1龄~3龄鱼的比例占到该种渔获物的65.48%, 从其年龄组成结构来看, 黑河甘肃段鱼类资源正在遭受着破坏, 大龄鱼类人为捕捞很严重, 有些鱼类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正在走向濒危状态。

据了解, 尽管黑河甘肃段每年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但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人为乱捕现象很严重, 尤其在10月~12月之间, 捕捞更为严重。有些鳅科鱼类虽然个体长不大, 没什么经济价值, 但是对保护鱼类物种的多样性很重要。

五、保护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的一些建议

㈠强化渔政监督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黑河流域全面禁渔措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切实承担起责任, 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 加大对电、炸、毒鱼等破坏土著渔业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有力打击酷渔盗鱼案件, 加强禁渔期和禁捕水域的管理, 严格捕捞网具规格。同时, 加大黑河禁渔工作的宣传力度, 对辖区黑河甘肃段进行陆地巡查, 并在沿岸的乡镇村庄张贴《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并向渔民发放《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等宣传材料。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使广大群众对渔业法律法规的认识能够加深, 使他们能够自觉守法, 对保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㈡应当加大资金和科研投入, 对特有品种进行切实有效地保护祁连山裸鲤是甘肃省重点保护的鱼类之一, 也是该省重要的土著经济鱼类之一, 应当对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保护工作, 使其能够有主要产卵场和栖息地的原生态环境、并且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不受影响。祁连山裸鲤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开发潜力大。目前, 对其研究还比较浅, 科技投入不足, 希望能有更多的单位研究它, 争取把它开发成为一种商品鱼类, 希望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㈢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 切实缓解电站对土著鱼类资源锐减造成的影响通过人工增殖放流, 可以使无法通过回游产卵的鱼类能够存活下来, 对保护鱼类物种的多样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黑河甘肃段上游的电站已经给当地土著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迫使有些鱼类已经灭绝, 有些鱼类的种群格局遭受了很严重的破坏, 所以我们应当培养更多专业的技术人员, 通过人为干预使其能够存活下来, 甚至使土著鱼类能够人工繁殖和养殖, 可以对其保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㈣人为协调好农业灌溉用水和渔业用水甘肃是中国水资源很缺乏的省份之一, 张掖市又是甘肃很干旱的地区之一, 所以黑河的水资源显得尤为珍贵, 对其使用应当科学、有序、合理、环保、防止干道河水全部引入灌溉渠道, 既要保证农业灌溉用水, 也要保证土著鱼类有生存的环境, 达到农渔共同发展, 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郭良才, 王伏村, 吴芳蓉, 等.河西走廊3大内陆河近51年出山径流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 2009, ⑸.

[2]刘阳光.甘肃渔业资源与规划[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

[3]甘州.黑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探讨[N].中国渔业报, 2012-5-21.

[4]赵文.水生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5]李勤慎, 康鹏天, 秦勇, 等.刘家峡水库渔业资源及利用调查报告[J].甘肃农业, 2012, ⑴.

锡林河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篇9

锡林河水库位于锡市城南锡张公路8公里处, 兴建于1958年, 1964年竣工。是一座以城市供水、防洪为主兼水产养殖的中型水库。水面面积近7000亩, 平均水深8米, 无污染, 水质溶氧丰富, 富含有机质, 周围植被茂盛, 水草丰美, 集水区有大量的饵料, 各种鱼类生长良好。

随着锡林郭勒盟围封转移战略方针的实施, 对水库周边环境的保护加强, 水库养殖水面的增加, 周围丰美的草地被淹没的同时, 将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被带入库中, 水库水体的饵料资源将更加丰富, 为各种鱼类生长提供了更广阔的优良水体, 成为各种鱼类生长的理想之地。

二、水库渔业资源

(一) 水库自然条件

1. 水库最大水面面积。7000亩。

2. 深度。平均水深8米, 是适合养鱼的水库。

3. 水位。

水位调控的适度变化, 有利于水库水体交换, 增加水中溶氧和矿物质, 周围牧区草场冲刷入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 可以保持水体的肥度。

4. 水流。

水库每年防洪调控, 库水的适当交换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补充和鱼类生长, 众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放鱼到现在, 各种鱼类生长良好, 出产著名的无污染锡市水库鱼。

5. 水的透明度。水库水的透明度常年在30~50厘米之间, 水库水肥度适中, 浮游生物量稳定, 适合各种鱼类生长。

6. 水温。

5~10月水库的平均水温12℃以上, 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长期为150天。表层水温25℃, 冬季结冰厚度为50厘米, 夏季水库下游区有温跃层现象。

7. 周围环境。水库周边有植被丰富的牧场, 畜粪较多, 上游有较好的植被, 水质较肥。

8. 水化学。

水库水中p H=7.5~8.5之间, 水的硬度在2~5之间, 底层4米, 水温12℃, 溶氧5毫克∕升, 这样的水体很适合放养冷水性鱼类。

(二) 水库的饵料基础

1. 浮游生物。

春季水中藻类以绿藻门、蓝藻门种类为主, 浮游生物挠足类占优势, 浅水中区小形原生物, 轮虫较多及各种枝角类, 为各种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适合鱼类生长。

2. 水生植物。

水库沿岸浅水区生长着大量水草、芦苇、蒲草、水车前, 还有许多小浮萍、紫背芜萍漂浮性植物, 为许多草食、杂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资源, 同时也是各种淡水鱼类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3. 底栖生物。水中有蚯蚓、栉虾、蛭类、螺、贝数量多, 河蚌数量也逐年增加, 为杂食性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三) 水库的鱼类区系。

水库鱼类属北方鱼类区系复合体, 以鲤、鲢、草、鲫、武昌鱼、雅罗鱼为主, 其它还有麦穗、泥鳅、棒花、虾虎、中华多刺、餐条等小形经济鱼类。

三、渔业生产情况及效益

(一) 池塘养殖

1. 鲤鱼繁殖。

从1992年到1999年共自繁自育黄河鲤鱼鱼种近100万尾, 全部投入库中, 保证了水库鲤鱼优良品种的繁衍。

2. 鱼种培育。

从1996年开始从外地购入鳙、鲢、鲤、鲫、草鱼乌仔进行培育, 到2004年, 共培育出近700万尾鱼种, 投入库中, 为水库渔业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二) 库区大水面

1. 鱼种投放。

从20世纪60年代初投放黄河鲤鱼, 数量不详,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 水库处于荒芜状态, 没有投放鱼种, 水体鱼产力很低, 亩产量只有2~3斤, 其它特种水产品的开发, 一直处于空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锡市水利局及水库管理所领导认识到鱼种投入的重要性, 开始投入资金和人力修建养鱼池, 自繁自育鱼种, 从1992年开始向库中投入鱼种, 其投放量逐年增加, 1992年至1998年共投入鳙、鲢、鲤、鲫近200万尾大规格鱼种, 从1998年以后更加大了投放量, 到2002年共投入鳙、鲢、鲤、鲫、草鱼总计500万尾大规格鱼种, 这些鱼生长良好, 并已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4年投放鳙、鲢、鲤、鲫鱼40万尾大规格鱼种。

2. 特种水产品苗种投放

(1) 大银鱼卵的投放。从1995年开始投放到2007年冬季共投放鱼卵7000万粒。已多次监测到大银鱼, 体长18厘米, 生长较好, 预测今后鱼产量可观。

(2) 高白鲑投放。2003年6月初投放5万尾冷水性高白鲑鱼种, 此种鱼很适合水库中生长, 经济价值极高, 有“水中白金”之称, 为水库渔业生产添加新的品种。

(3) 西伯利亚鲟。水库发现有西伯利亚鲟, 是投放高白鲑带入的, 此鱼适合水库水体环境, 生长良好。

3. 鱼产量。

整合资源建园区推动渔业大发展 篇10

一、主要成效

2013年末,全县渔业工程养殖面积达到3.24万亩,为2009年末的2倍;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为2009年末的2.3倍;渔业产值2.44亿元,为2009年末的3.2倍。

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已建成连片鱼池5000余亩,单体规模西南最大;三峡生态渔场梁平原良种场建成投产,品质档次全市最高;万亩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区于2012年启动规划建设,现已建成泥鳅良种场1个,建成连片鳅池1000余亩、稻(藕)鳅综合种养2000余亩。

二、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设计为引领,坚持不懈抓园区拓展。

聘请西南大学、万州水产研究所专家,高起点编制了全县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现代渔业示范园、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建设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在仁贤、礼让、明达三个镇选择有豆筋加工产业支撑(豆渣养鱼)、水源条件较好、地势低洼易淹的2万亩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集中连片建设现代渔业、生态泥鳅两个水产养殖园区,并连年将园区建设作为全县重点项目和“效益农业主题年”重点工作,不停止、不动摇,持续大力推进。着力通过3至5年时间的建设,将园区建成“全市最大无公害商品鱼基地、三峡渔场增殖放流苗种保障基地、休闲观光渔业示范基地和豆筋加工-水产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二)以新型主体为载体,一以贯之抓土地流转。

按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制定扶持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四年来,共发展渔业养殖面积30亩以上的业主155个,总数达到243个,为2009年末的2.8倍。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渔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租赁给龙头企业(业主)等方式,促进整村整组连片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水平。截至目前,两个渔业园区共计已流转土地7000余亩,较好地解决了园区建设过程中土地成建制流转的难题。

(三)以品质提升为核心,实而又实抓标准化生产。

一是制定渔业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大力推广渔业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渔业养殖水平。同时加强渔业水源监测和种苗、投入品监管,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市级以上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中无一例质量问题发生。二是把渔业养殖、豆筋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渔业增效、业主增产、农民增收。三是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鱼菜共生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既可净化渔业养殖水体,又能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渔业单产效益。

(四)以夯实基础为前提,凝心聚力抓服务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各一名分管领导挂帅,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和技术团队,县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农业、财政、水利、交通、林业、国土、建设、电力、旅游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投入两个园区的财政性资金达到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为渔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整合阳光工程及水产专业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养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培训,为渔业生产经营户全方位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了我县渔业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抓工业的手段和抓项目管理的方式,继续强力推进现代渔业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力争2016年建成2万亩渔业园区、10万亩生态鱼基地,实现水产品产量4万吨、渔业产值10亿元。

(二)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基地建设与链条延伸并进、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并举,推动渔业发展上档升级。

渔业资源环境 篇11

关键词:渔业生态;制度缺失;法治构建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前,江苏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内河和苏北沿海局部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鱼、虾、蟹、贝类产卵场、索饵肥育场正在发生明显改变,海州湾渔场、吕泗渔场等重要传统养殖场几近荒废,沿海及内陆近城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频发,突显渔业生态保护制度缺失、管理失范,亟待健全制度、加强法治。

1江苏省区域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江苏省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环境资源保护投入持续增加,但工业污染特别是沿江沿海地区化工园区污染物排放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个别工业企业还存在着非法排污的现象。2012年,江苏已成为全国城市化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其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经大大超过工业污水的排放总量。江苏粮食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四甲,广大农村地区化肥、农药大量施用,致使农村面源污染上升为重要污染源。突出表现为全省境内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呈集中爆发之势。

全省近岸海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1-2]。2012 年,江苏近岸海域共设各类监测站位674个,取得有效数据40 000余个。结果表明,江苏省辖海域内符合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2 054 km2,占全省管辖海域面积的32.1%,比2011年减少了5 423 km2。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3 620 km2,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7 455 km2,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持续增加,严重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绣针河口以南至羊山岛、灌河口、扁担河口以南至方塘河口、如泰运河口以南至长江口等沿岸海域,主要污染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沿海地区69.6%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个别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2012年省内主要湖泊和长江干流江苏段主要受到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污染,部分水体富营养化[3-4]。与2011年和2010年相比,石油类污染有加剧趋势,湖泊水质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污染仍维持较高水平,除洪泽湖、高宝卲伯湖外其他湖泊均劣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个别站位出现1汞超标现象。重要湖区鱼类资源低龄化、小型化发展态势仍较严峻。

2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缺失

2.1环境立法不够完善

从国家层面来看,生态环境(含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严重不足,从本省来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制度缺失。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不乏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禁止性规定,但对应的法律责任规定没有配套到位;加之目前渔业环境评价的约束力极差,沿海、沿江、沿湖地区工业及相关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执行力不强,近年来一直存在着大量未经渔业环评审批,擅自在渔区或毗邻区开工建设的现象。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法规制度和禁渔休渔制度的刚性约束还不够明显,渔业生态补偿和损害追究责任机制尚未完全确立。有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明显的漏洞,加之这些制度在设计上偏重于事后查处,而疏于事前和事中监督;有的实体性规定多、程序性规定少。

2.2法律责任不够明确[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具体落实到政府哪个部门负责,是整个政府负责还是全社会负责,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改善的标准是什么,等等。明显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着责任不够明确、不够严密、不够配套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地质矿产部门、市政管理部门、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没能将渔业执法机构对水污染事故的管理权纳入该部法律。

2.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排污许可证制度已实施多年,应该实现排污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强制遵守。但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处罚、轻源头治理,重建立、轻执行,少数不执行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排放量逐年攀升。现行法规制度虽然赋予了渔政监督机构对渔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的职能,但渔政监督机构和执法队伍没有理顺,基层执法办案水平较低。渔业环境执法工作中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消极执法或行政执法不作为的现象。各地之间、各级渔政执法机构之间的执法工作发展很不平衡,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软、硬件还缺乏坚实的基础,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执法难的问题。特别是海洋渔业环境和海洋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执法问题,本来就力量薄弱,当前还面临着海洋综合执法管理体制调整过程中,渔业生态环境执法可能被进一步弱化的局面。

3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构建[6]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应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着力发挥好“法治”的职能优势,用法治“领跑”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渔业生态环境恢复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1加快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建立健全渔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出台内陆和海洋渔业环境质量和技术标准,加快推动省级和地市级渔业生态示范区管理立法。创新渔业流域水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探索通过公益诉讼解决跨流域渔业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各自流域水环境断面水质污染物增加的问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对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承担赔偿责任。尽快制定并实施《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江苏省渔业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大中型湖泊网围养殖区整治和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制度。

3.2强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7]

进一步完善渔业水域污染事件受理、调查取证、依法查处、重大案件集体审查、移送和上报备案等方面的制度规定,规范渔业环境执法程序与执法行为;进一步创新渔业水域环境监督管理互查互管机制。认真落实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严格把好新建项目环境评价审批关,严格落实渔业生态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切实控制好渔业养殖水域的水源、土质、养殖品种选择、饲料投放等环境条件,落实好《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规定;加快全省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执行“一票否决权”,真正做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批、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不批、没有环境容量的不批。继续推进江苏海洋和内陆鱼类繁殖保护区、增殖区、湿地建设,太湖、洪泽湖、高宝邵伯湖、滆湖、骆马湖等大中型湖泊和长江等重要流域继续实施阶段性禁渔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入渔等活动,提高渔业环境保护制度的执行力。与此同时,当前还要高度关注在全国海洋执法综合管理体制调整过程中,江苏省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执法队伍确保不被进一步弱化。

nlc202309042145

3.3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8]

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层面的宣传教育,强化各级领导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江苏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特别要面向农村开展环境保护宣传,逐步提高农民对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意识;鼓励新闻媒体开展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宣传,发挥好人大监督、政协专门机构监督、政府专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省内发生的典型的渔业污染事故,进行跟踪报道,强化媒体监督力度,使保护好渔业生态环境变成全社会共识。

3.4增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监视

江苏正在实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监测监视规划。要进一步加快全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省、市及重点县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省、市两级政府建立渔业生态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将重点渔业养殖水域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严格控制周围农田含有农药等污染源的地表水流入生态养殖区,加强对渔业环境中污染源的定点定期监测。加快建立渔业生态自然保护区、渔业种质资源和濒危物种保护区。省市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认真开展渔业环境质量评价,继续发布省市两级渔业环境质量公报,提高境内渔业生态环境测报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 《2012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Z].江苏: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2012

[2] 《2011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Z].江苏: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2011

[3]《2012年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质量公报》[Z].江苏: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2012

[4]《2011年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质量公报》[Z].江苏: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2011

[5]李绪兴,等.养殖水域污染成因及其生物防治[J].中国渔业经济,2006,(5):39-42

[6]冯振强.浅论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中法律责任规定之不足与完善.http://www.studa.net/,2010-6-23.11:43

[7]崔彩霞,等.浅谈渔业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生产[J].中国渔业经济,2008(3):20-22

[8]柳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产,2008(8):2-4

Fishe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CUI Caixia, HUA Weihua, YUAN Guangwang

(Tidal Flat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orcasting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Jiangsu 210036)

Abstrac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the water ecosystem, and the high frequency of the water pollution in the fishery areas, which indicate the imperfect legalization, blurry responsibility, and inadequate law enforcement. Meanwhile, the article also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erfect environment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as well as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and supervision on fisher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 words:fisheries ecology; lack of institution; law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3-10-10)

组稿声明

近期发现有人冒用我刊名义通过QQ或在线投稿系统在网上收稿,并向作者收取高昂的论文发表费用。为保障作者权益,郑重声明,我刊没有委托任何第三方为我刊组稿,不负责为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作者投稿请直接发到电子信箱ZL5410@sina.com或hebyy1973@sina.com,并留下联系方式和详细地址。咨询电话0311-86044735。

《河北渔业》编辑部

海南省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分析 篇12

关键词:海南省,渔业水域,调查,环境监测

“渔业水域”是指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的养殖场, 渔业环境监测是对渔业水域环境和生物进行监测, 掌握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海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根据《2011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常规监测方案》的部署, 承担我省重点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工作, 对我省重点渔业水域实施定期性监测, 掌握和评价其环境质量状况, 为保护和改善渔业水域生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为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1 进行环境监测的渔业水域分布

1.1 重点增、养殖区

文昌市清澜湾重点增养殖区、琼海市博鳌万泉河口重点增养殖区、陵水县新村港鱼、藻、贝类养殖区、海口市东寨港贝类养殖区。

1.2 主要产卵场、索饵场

昌化渔场近岸海域马鲛、鱿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索饵场、儋州市洋浦湾沙丁鱼、蓝园鲹等经济鱼类产卵场、索饵场。

1.3 渔业资源保护区

临高县后水湾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2 调查监测内容与方法

2.1 监测内容

全年共实施监测的渔业水域共7处, 每个水域共布设6个监测站位, 监测时间为5月份和8月份。除了对每个监测水域进行了1个航次的常规水质监测外, 还对东寨港、新村港、琼海博鳌和后水湾完成了沉积物监测。

监测项目:水质:pH、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沉积物:石油类、重金属 (铜、铅、镉、汞) 和砷;生物环境: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

2.2 监测依据

样品的采集、处理、运输和分析严格按照《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和《海洋监测规范》执行。

2.3 评价标准

海水溶解氧、重金属、石油类按《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1989) 进行评价, 海水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按《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一类 (产卵场、索饵场、自然保护区) 或二类 (养殖区) 标准进行评价;底质依据《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 第一类标准进行评价。

3 监测结果与分析

综合我省渔业水域监测分析数据, 对我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概括如下。

3.1 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状况

2011年, 我省开展监测的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有3处, 分别为昌化近岸、洋浦湾和临高后水湾, 监测面积合计7000hm2。根据各监测区域中每个采样点所代表面积计算,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锌的超标面积占所监测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7%、3%、6.0%、17.9%。

无机氮:临高县后水湾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低 (0.049mg/L) ;儋州市洋浦湾沙丁鱼、蓝园鲹等鱼类产卵繁殖场平均含量最高 (0.202mg/L) ;最大值出现在昌化渔场近岸海域马鲛、鱿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索饵场 (0.405mg/L) , 超标1.02倍。

活性磷酸盐:临高县后水湾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低 (0.003mg/L) ;昌化渔场近岸海域马鲛、鱿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索饵场和儋州市洋浦湾沙丁鱼、蓝园鲹等鱼类产卵繁殖场平均含量最高 (0.008mg/L) , 最大值出现在昌化近岸 (0.017mg/L) , 超标0.13倍。

化学需氧量临高县后水湾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低 (0.60mg/L) ;儋州市洋浦湾沙丁鱼、蓝园鲹等鱼类产卵繁殖场平均含量最高 (1.28mg/L) , 最大值出现在洋浦湾 (3.79mg/L) , 超标0.90倍。

石油类:临高县后水湾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低 (0.007mg/L) ;昌化渔场近岸海域马鲛、鱿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索饵场平均含量最高 (0.013mg/L) , 最大值出现在昌化近岸 (0.033mg/L) 。

铜、锌、铅、镉、汞、砷:所监测渔业水域中锌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昌化渔场近岸海域马鲛、鱿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索饵场 (128.2μg/L) , 超标0.28倍, 其余各测项均优于评价标准。

3.2 海水重点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状况

2011年, 我省开展监测的重点养殖区有4处, 分别为东寨港、陵水新村港、琼海博鳌和文昌清澜湾, 监测面积合计8200hm2。根据各监测区域中每个采样点所代表面积计算,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超标面积占所监测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7%、13.4%、2.4%。

无机氮:文昌清澜湾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0.038mg/L) ;海口市东寨港贝类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0.242mg/L) ;最大值出现在东寨港 (0.373mg/L) , 超标0.24倍。

活性磷酸盐:文昌清澜湾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0.001mg/L) ;海口市东寨港贝类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0.046mg/L) ;最大值出现在东寨港 (0.062mg/L) , 超标1.07倍。

化学需氧量: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0.41mg/L) ;海口市东寨港贝类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2.22mg/L) ;最大值出现在东寨港 (5.06mg/L) , 超标0.69倍。

石油类: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0.006mg/L) ;陵水县新村港鱼类、藻类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0.015mg/L) ;最大值出现在东寨港 (0.0 3 5 m g/L) , 未超标。

铜、锌、铅、镉、汞、砷:所监测的渔业水域各测项含量均优于评价标准。

3.3 海洋重要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

2011年, 我省对4个海洋重要渔业水域中沉积物进行了监测, 分别为东寨港、临高后水湾、陵水新村港和琼海博鳌。监测项目主要为石油类、铜、锌、铅、镉、汞、砷。结果表明, 除陵水新村港石油类含量超标 (超标率为33.33%) 外, 其余水域沉积物各测项含量均优于评价标准。

石油类: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3.7mg/kg) ;陵水新村港鱼、藻、贝类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222.6mg/kg) ;最大值出现在陵水新村港 (65 7mg/kg) , 超标0.31倍。

铜: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2.7126mg/kg) ;海口东寨港贝类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14.0772mg/kg) ;最大值出现在陵水新村港 (25.6559mg/kg) , 未超标。

锌: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28.128mg/kg) ;海口东寨港贝类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51.100mg/kg) ;最大值出现在陵水新村港 (96.307mg/kg) , 未超标。

铅:陵水新村港鱼、藻、贝类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10.939mg/kg) ;海口东寨港贝类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38.979mg/kg) ;最大值出现在东寨港 (43.076mg/kg) , 未超标。

镉:海南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低 (0.0875mg/kg) ;陵水新村港鱼、藻、贝类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0.222mg/kg) ;最大值出现在陵水新村港 (0.3587mg/kg) , 未超标。

汞: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0.025mg/kg) ;陵水新村港鱼、藻、贝类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0.051mg/kg) ;最大值出现在陵水新村港 (0.09mg/kg) , 未超标。

砷:海口东寨港贝类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6.743mg/kg) ;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17.169mg/kg) ;最大值出现在琼海博鳌 (17.169mg/kg) , 未超标。

3.4 海洋重要渔业水域基础生物状况

叶绿素a: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0.13μg/L) ;海口东寨港贝类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 (0.98μg/L) 。最低值出现在琼海博鳌河口重点增养殖区 (0μg/L) ;最高值出现在儋州市洋浦湾沙丁鱼、蓝园鲹等鱼类产卵繁殖场 (3.4μg/L) 。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只监测了陵水县新村港, 数量范围为1.85×103~1.61×104cells/L, 平均值为6.22×103cells/L, 多样性指数为2.07。

4 结论与建议

4.1 我省天然渔业水域水质受到影响的区域为昌化渔场近岸海域和洋浦湾, 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无机氮含量比往年有所提高

我省重点海水养殖区水域受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寨港贝类养殖区。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无机磷和化学需氧量, 污染程度比往年有所下降。污染物主要来自珠溪河、三江河、演丰河等携带上游污染物的入海江水、东寨港沿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养殖业的生产废水和港内各类船只排放的含油污水。

4.2 应努力减轻海水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

科学管理海水养殖业, 合理布局养殖网箱及虾池, 严格控制养殖规模, 切实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净化工作, 对污染源、污染物质输送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 把海水养殖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4.3 应积极参与海洋部门的海域使用论证评审工作, 严格控制涉海工程对养殖区水域的排污情况

根据渔业水域环境容量, 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 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4.4 进一步完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 加大渔业资源环境监测力度

渔业资源是渔业生产和发展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 进行渔业资源监测可有效的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管理, 防止渔业资源的衰退, 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透水人行道下一篇:次全子宫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