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洋与渔业厅信用辽宁实施方案-辽宁海洋与渔业网

2024-08-01

辽宁海洋与渔业厅信用辽宁实施方案-辽宁海洋与渔业网(精选3篇)

辽宁海洋与渔业厅信用辽宁实施方案-辽宁海洋与渔业网 篇1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深入推进优化 营商环境建设年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按照《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断优化涉海涉渔营商环境,结合我厅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优化营商环境年活动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东北、辽宁发展重要指示和关于软环境建设重要批示为指导,以十九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实施《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整治我省涉海涉渔营商环境为重点,以企业满意和健康发展为标准,结合《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进一步纠正“四风”重要批示精神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大力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合作、诚信守诺、尊商护商和务实高效的营商文化,按照统筹协调、问题导向、综合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营造营商环境最优省提供保障。

二、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

(一)主要任务

1、优化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制度创新,提高行政审批、许可、检查、准入、收费等事项的服务效率和

质量。

2、规范市场环境秩序,清理涉海涉渔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政策,废除不公平、不合法的制约条件,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和空间。

3、优化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事项,严格执法检查程序,减少涉企执法检查行为,改善执法检查方式。

4、全面开展专项整治,改善海洋与渔业软环境,打造海洋与渔业最优营商环境。

(二)具体目标

进一步简政放权,涉海涉渔市场活力提升;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经营主体持续增加;窗口服务进一步科学,群众满意度为100%;涉海涉渔企业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营商环境投诉率为零。

三、重点工作和责任分工

(一)动员部署

1.部署和贯彻《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进一步纠正“四风”重要批示精神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八个方面的专项整治。(完成时间2018年2月,牵头处室:法规处,责任处室: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机关党办)

2.厅领导参加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培训班,并按照省

政府安排,厅主要领导在会议上发言。(完成时间2018年3月,牵头处室:机关党办)

3.制定《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实施方案》(完成时限:2018年3月,牵头处室:法规处)

4.召开厅党组会议、厅办公会议,学习并部署《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进一步纠正“四风”重要批示精神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落实责任工作分解。(完成时限:2018年3月5日,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机关党办)

(二)重点工作

1.确立重点工作。把厅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纳入到省政府重点工作绩效考评节点,每月完成指标,确保工作不亮红灯。(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牵头单位:机关党办,责任处室:法规处)

2.开展专项整治。结合《方案》,全面落实干部作风专项整治,简政放权专项整治,政务服务专项整治,政商交往行为专项整治,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整治,基层“好狠”专项整治,经验复制推广专项整治,宣传工作专项整治等八个方面的整治。(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推进,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单位: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机关党办)

3.优化执法检查环境,制定“双随机”检查工作细则,编制执法检查事项清单,编制企业名录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在门户网站公开,实现执法检查“双随机”。(完成时限:2018年4月,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各执法单位)

4.编制执法检查计划并公开,做到计划之外无检查。(完成时限:2017年4日,责任处室:法规处和各执法单位)

5.召开营商环境建设推进会,根据上级部署,随时召开部署推进会。(完成时限:全年各项工作节点时间,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各处室及厅直单位)

6.细化纠“四风”、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任务分解,47项工作任务责任到处室,措施明确,完成期限明确。(完成时限:2018年4月,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单位: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机关党办,其他相关单位)

7.清理规章、规范性文件,组织各单位对厅机关制定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凡与上位法不符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律清理。(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各处室)

8.积极参加“个升企”专项行动,主动归集相关信息,对有条件的涉海涉渔个体经商户升级为小微企业。(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部门,各相关单

位)

9、完成省营商局部署的各项工作。(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各处室及厅直单位)

四、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一)成立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 组长:汤方栋;

副组长:李志军、陈来钊; 成员:各处室和厅直单位负责人。

2、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李志军; 副主任:肖常惕;

成员:政策法规处全体成员。

(二)加强制度建设

1.完善执法检查制度。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执法检查制度,全面推行执法检查计划制度,检查通知制度,检查登记制度,检查反馈制度,检查情况报告制度和检查结果公开制度。做到计划之外无检查,检查采取双随机,上级部署的专项涉企执法检查要提前向省政府备案。

2.健全层级落实任务制度。按照《方案》任务分解,制定责任落实制度,自检自查制度,自我评查制度,不遗余力

推进任务落实。

3.工作报告制度。按照《方案》要求和本方案的部署,要建立工作报告制度,每月固定时间报告工作推进情况,任务落实

(三)强化监督检查

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联系电话:024-23447533;传真:23447535 电子邮箱:wwjwwj8250@sina.com

辽宁海洋与渔业厅信用辽宁实施方案-辽宁海洋与渔业网 篇2

一、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概况

海洋功能区划是指根据海域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海洋功能标准, 将海域划分为不同使用类型和不同环境质量要求的功能区, 用以控制和引导海域的使用方向, 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分类体系和类型划分标准, 根据全省沿海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优势、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需求, 将辽宁省管辖海域划分为10个一级类型 (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矿产资源利用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海洋能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功能区、保留区) , 28个二级类型计849个功能区。其中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是为了开发利用和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的需要而划定的海域, 它包括海港和渔业设施基地建设区、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和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区, 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辽宁省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有251个, 主要包括海水养殖区167个, 增殖区16个, 海洋捕捞区10个, 渔港和渔业设施基地建设区56个。现列举辽宁省部分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 具体情况见表1。

近年来, 辽宁省海洋经济迅猛发展, 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充分体现了辽宁省大力发展“渔业、港口、滨海旅游、海洋”四大经济特色, 而渔业一直居于首要地位。从区域分布上来看, 辽宁省邻近海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退, 逐渐让位于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和港口的经济发展, 使近海渔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发展将以路基工厂化养殖、远洋捕捞和海产品精细加工为主。

二、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辽宁省海岸线漫长, 全省拥有海岸线2 878.5km, 占全国的11.5%, 居全国第5位, 其中大陆岸线为2 178.3 km, 岛屿岸线为700.2 km;浅海、滩涂广阔, 全省滩涂总面积约1 696 km2, 约占全国的9.7%, 居全国第6位, 辽东湾沿岸的滩涂面积为1 020 km2, 浅海水域面积约为34 990 km2, 如此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滩涂和浅海为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海洋渔业在辽宁省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辽宁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932.23亿元, 其中海洋渔业占48%, 滨海旅游业占22%, 海洋交通运输业占13%, 海洋船舶工业占12%, 海洋工程建筑业占3%, 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和其他海洋产业各占1%。

辽宁省沿海城市海洋渔业的产量、产值在辽宁省海洋渔业总产值和总产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具有重要的地位, 大连市尤为突出。

具体地说, 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辽宁省海洋渔业资源相当丰富

全省目前构成资源且可供利用的经济种类有80余种, 其中鱼类30余种, 海珍品3种, 虾类9种, 底栖贝类20余种, 海蜇2种, 海藻10余种, 其他约10余种。毛虾、对虾、海蜇是闻名全国的三大地方捕捞品种。全省可供养殖滩涂面积约1 600 km2, 沿海港湾适宜养殖对虾面积600 km2, 浅海增殖保护面积2 700 km2。黄海北部约4 600 km2, 渤海近700 km2的浅海水域是我国重要的海产品养殖基地之一, 并拥有海洋岛和辽东湾两大渔场。鲍鱼、海参、海胆、扇贝、对虾、梭子蟹等优势种资源居全国前列, 海带、裙带、大连湾牡蛎、大连紫海胆等是北方的地方种。刺参、皱纹盘鲍等均为同类中的质优良种。

(2) 渔业发展坚持“以养为主, 养捕并举”的方针

近几年在“以养为主”的方针指导下, 坚持面积、产量、质量和效益四重发展, 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调动了渔民发展海水养殖业的积极性。此外辽宁省注重把科技投入到海洋渔业养殖, 开发了健康的养殖技术和生态型的养殖方式, 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 还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捕捞业中, 辽宁省近年来努力发展远洋渔业, 压缩近海捕捞强度, 远洋渔业稳步推进。从渔船数量和捕捞产量上看, 在沿海11个省区中, 辽宁省位居前列, 是全国远洋渔业第一大省, 远洋渔业产量约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20%。

(3) 水产品精加工能力和创汇渔业潜力巨大

辽宁省注重扩大水产品来进料加工, 开拓国外市场, 尤其是欧美等国市场, 逐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品或半成品出口向精深加工成品出口的转变。重点发展了5个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和20个加工园区, 包括25家加工量逾5 000 t、产值超过5 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和25家加工量逾万吨、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此外, 辽宁省十分注重发展创汇渔业, 2004年全省水产品出口41.2万t, 创汇10.45亿美元, 出口市场包括了60余个国家和地区。目前, 辽宁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度不断提高。以欧美市场为例, 辽宁省个别企业加工出口的鱼片产品, 平均每吨售价高于国内其他省市同类产品50美元左右, 企业获得的加工费也高于其他省市的同类企业。截至2005年7月, 全国通过欧盟注册的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渔船共49家, 其中辽宁有26家, 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2. 辽宁省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 海洋渔业面临的发展空间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压力日渐增大, 目前, 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近海海域污染严重, 渔业资源量减少

近海海域平均每年受纳来自工业企业、生活、农田、养殖和船舶等各类污水约3亿t, 造成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 船舶污染占15%, 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黄海北部是我国北部海域重要的鱼虾产卵场所, 每年有大量的洄游性鱼虾类, 如小黄花、鲅鱼、黄鲫、对虾等于4—6月游向黄海北部沿海产卵场繁殖索饵, 其幼体要在河口及沿岸停留2~3个月之久。由于海域污染严重改变了鱼虾的洄游路线, 同时对鱼虾幼体的成长发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加之捕捞强度过大, 致使近海海域渔业资源明显减少, 有些鱼种已不能形成鱼汛甚至绝迹。

(2) 养殖管理粗放, 技术滞后于生产

沿海地区拥有资源的滩涂多数已被承包管养, 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操作简单、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等现象。养殖及管理方式的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养殖单产水平的提高, 使得滩涂资源的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同时由于技术滞后于生产, 病害防治、品种更新等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此外, 养殖生产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实验缺少一定的科学性, 致使养殖业的发展不稳定甚至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 开发程度不高, 技术水平偏低, 地区发展不平衡

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开发仍局限于一些传统产业, 一些新兴产业如工厂化养鱼、稻田养鱼等领域尚属空白。养殖品种较单一, 产量低。水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发展比发达国家滞后, 缺乏龙头项目, 产业化的经营体制尚未形成。辽宁省文蛤、杂色蛤平均产量为345 000 kg/km2, 大连为450 000 kg/km2, 而兴城仅为73 500 kg/km2。在地区开发上, 除龙港区大酒篓至望海寺, 兴城海滨、绥中前所至高岭一带开发较为充分外, 其余海域和岸段仍以单一的水产传统开发为主, 且相当一部分岸段的优势资源至今尚处于闲置状态。

(4) 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受限

远洋渔业是缓解近海渔场压力, 保证海洋捕捞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捕捞空间的缩小, 人们对远洋捕捞寄予很大的希望, 但同时也清醒地看到, 目前全球性资源状况不佳, 许多入渔国的入渔条件越来越苛刻, 远洋捕捞前景不容乐观。

(5) 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面临转移

港口、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的日益发展给海洋渔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使近岸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不断减小, 渔业的发展空间面临着转移。

三、辽宁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海洋渔业面临的空间转移和结构调整的问题日益突出, 要在充分发挥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一步贯彻国家提出的“快速发展增养殖, 稳定近海捕捞, 经济扩大远洋, 狠抓流通加工, 强化法制管理”的发展方针, 积极推进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的转变。以科技为动力、以加强质量管理为手段, 促进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产品结构;通过政策引导, 调整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结构;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 建立健全海洋渔业发展支撑体系。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使渔业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有效地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应采取如下对策。

1.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

巩固养殖业的主导地位, 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 坚持外延开发与内涵挖潜相结合, 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养殖方式, 扩大规模, 增加总量, 做大做强优势品种和优势产业, 整合力量, 采取措施, 重点建设以海参、滩涂贝类、河豚、河蟹、观赏鱼等名优珍品为主的80个渔业精品增养殖区, 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工要面向国内、国外市场, 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重点突破贝类和海洋大宗鱼类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在品种、保鲜等方面向深度、广度进军,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延长产业链。

2. 促进渔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渔业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渔业, 有机结合渔业发展形态与城市服务功能, 积极发展运动类、游览类、教育类等休闲渔业, 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拓展渔业空间。休闲渔业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可以利用人们休闲时间扩展渔业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工具和海洋渔业资源, 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3. 实施“科技兴渔”战略, 实现渔业的现代化

科技是发展渔业的内在动力和支持, 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科技是养殖业的重要支撑。目前, 辽宁省的养殖方式主要有传统放流与底播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滩涂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等方式。在现有海水养殖空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 要拓展养殖的内涵和外延。

除养殖业外, 在捕捞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中, 同样要大力推广新技术, 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尤其是要大力提高水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技术优势, 加快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传统技术向现代化技术、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的转变, 努力实现渔民增收、产业增效、财政增长, 把渔业发展工业化、渔业经济布局区域化、渔业产品优质化、渔业资源管理法制化、渔业养殖产业化、渔业生产现代化、渔业服务社会化落到实处, 通过“近养精品远捕捞, 龙头牵动深加工”来实现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积极优化海洋捕捞产业

严格执行伏季休渔、海蜇管理等各项渔业法规和管理制度, 实施增殖放流, 开展人工渔礁建设, 修复近海渔业资源, 保证近海捕捞生产规模适度、科学有序。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外海捕捞, 确保辽东湾和黄海北部两大海洋农牧场不受破坏, 加强禁渔区、禁渔期管理, 强化对海洋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的保护和管理。改变以拖网为主的单一作业方式, 拖、钓、围等多种作业方式协调发展, 提高远洋渔业的综合效益和发展水平。

5. 加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建设, 修复渔业资源

由于自然资源的衰退, 加之近岸资源区存在来自港口航运、滨海旅游、临港工业等产业的压力, 渔业资源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为修复渔业资源, 应加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建设, 主要包括:重点建设长海、东港、庄河、大洼、凌海、兴城等海洋渔业种苗基地;建设东港、庄河、凌海、大洼等滩涂贝类养殖基地;建设大连、丹东、营口等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沿海6市渔业出口加工基地。继续搞好以黄海北部海洋岛屿场为主的人工放流增殖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辽东湾、辽东半岛沿岸及部分海岛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 形成全省放流增殖网络。

参考文献

[1]刘军.论辽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3) :42-46.

[2]步娜, 戴桂林.循环经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1) :17-19.

[3]任一平, 徐宾铎, 慕永通.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渔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17-19.

[4]李长义, 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辽宁海洋与渔业厅信用辽宁实施方案-辽宁海洋与渔业网 篇3

辽宁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发挥价格机制作用,改进财政支持方式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渔业,坚持“总量不变、结构调整、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思路,结合辽宁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3〕19号)为指导,坚持“总量不变、结构调整、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思路,以保民生、保生态、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以调整资金使用方式为手段,健全支撑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使油价补贴政策与渔业资源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产业政策相协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统筹考虑渔业发展、渔民生产生活等实际情况,着眼渔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及行业管理等措施和手段,强化目标考核,改进管理,推动减船转产、降低捕捞强度等目标顺利实现。

二是盘活存量,健全机制。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好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盘活存量,调整方式,建立健全渔业油价补贴与用油量及油价脱钩,以及与渔民保障、渔业发展、渔区稳定相协调的新机制。

三是明确责任,平稳推进。落实油价补贴政策,继续落实“政府首长负责制”,加强省级和市级统筹能力,通盘解决渔业稳定发展、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结构调整等重点问题。

(三)预期目标

从2015年开始,用5年左右时间落实政策调整,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保障渔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油补资金总量不减,对不同类型渔船油价补贴实行有保有压的方式以及补贴资金80%部分用于省统筹,均体现了对渔业和渔民的支持,有利于维护渔区社会稳定。

二是推动减船转产和捕捞结构调整,降低捕捞强度。政策调整到位后,预计2019年对国内捕捞业渔民的油价补贴降至2014年补贴水平的40%,促进渔民减船上岸;渔船压减数不低于2628艘、功率压减数不低于105610千瓦;更新改造标准化渔船不低于1731艘。此外,通过落实各市减船任务和渔船“双控”责任,建立“先减后建、减补挂钩”机制,将有效压减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

三是改善渔业装备,促进渔业现代化。随着海洋捕捞渔民的油价补贴逐年递减,用于项目资金逐年增加。将进一步解决我省海洋捕捞渔船装备落后、安全性差、能耗污染重、资源破坏性大的问题;解决渔港、航标等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功能不足的问题;解决水产养殖条件和方式落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通过支持海洋牧场建设、渔业资源养护、水产种业发展、渔业渔政信息化建设,将有效改善渔业发展基础条件,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四是发挥价格机制作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相关支出与用油量脱钩,渔业用油成本由水产品价格“随行就市”传导,将降低渔业发展对油价补贴的刚性依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价格机制作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

地区范围:大连市单独制定实施方案,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和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配套补贴等措施应与本方案相协调;其他沿海和内陆各市、县(市、区)执行本方案。

渔船范围:纳入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符合条件的内陆捕捞机动渔船;符合条件的养殖机动渔船。远洋渔业油价补贴仍按照原有政策执行,暂不纳入此次政策调整范围。

各项目实施范围:以各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另行制定)所确定的范围为准。

(二)实施期限

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用5年时间完成政策调整落实工作。

(三)调整资金使用方式

以2014年我省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中央清算数为基数,补贴资金20%部分为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用于渔民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等重点工作;80%部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省统一安排,用于渔业生产成本补贴、减船转产等方面。

(四)积极争取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坚持保障重点,强化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积极争取落实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和人工鱼礁建设、标准化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等渔业装备设施建设等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相关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渔〔2015〕65号),按照中央切块下达我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省渔业主管部门组织做好项目申报、审核、项目确定等工作,并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我省总体实施方案和具体项目实施方案,从2016年起,每年6月30日前报送农业部和财政部备案。各项目单位要按照要求做好实施工作。

(五)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重点与具体安排

省统筹资金项目,按财政部、农业部油补政策调整通知中确定的方向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统筹安排,分为两类8个方面项目。其使用重点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类是渔业油价补贴:

以农业部审核后的2014年度符合渔业油价补贴申领条件的渔船名册为基数,按照农业部《国内捕捞机动渔船油价补贴标准上限调整方案(试行)》和《养殖机动渔船油价补贴标准上限调整方案(试行)》规定,测算出2015年用于对渔民的油价补贴资金额。2016年起,渔业油价补贴资金在上一年度分配资金总额基础上,根据国家船网数据库内渔船买

卖、新建、报废、拆解、灭失、减船转产等情况作动态调整,以调整后的资金金额对各市(县)进行分配。对达到限制使用船龄的老旧捕捞渔船,2015-2017年,分别按照不高于农业部确定的当年度捕捞渔船油价补贴标准上限的75%、50%和25%给予补贴,至2018年不再给予补贴。

第二类是其他项目安排:

省统筹资金重点保障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配套补贴、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配套补贴项目,以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和标准化渔船更新改造任务。在上述两方面项目基础上,重点保障标准化渔船选型、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渔业资源修复与资源养护科技创新示范、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及渔业渔政信息化建设等需要省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资源优化布局、成果共享以及跨区域实施的项目。

其余资金切块下达到市(县),由各市(县)根据本方案确定的使用方向及重点,结合本地实际,专项用于渔民转产转业、支持打击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和清理定置网具、渔业资源修复与养护、水产种业建设、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互联网+现代渔业”智慧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省统筹资金具体支持:

1.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配套补贴。为加大推进减船转产力度,在中央专项转移支付5000元/千瓦的补助标准基础上,省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2015-2019年分别按照2000元、2000元、1500元、1000元和500元每千瓦的标准配套补贴。优先压减老旧渔船、木质渔船、大中型渔船以及双船底拖网、帆张网、三角虎网等对渔业资源破坏性较大作业方式的渔船。市(县)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从省配套补贴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对转产渔民的就业扶持,包括安置公益性工作岗位、转产到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等。按5年压减61785千瓦测算,申请中央补助30893万元,省统筹资金安排8420万元。

2.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配套补贴。对未纳入国家减船转产项目,渔民自愿报废淘汰的老、旧、木质渔船;安全、节能和防污染性能较差的渔船;对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比较严重的作业方式的渔船,更新建造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海洋捕捞渔船“双控”政策的海洋

标准化捕捞渔船,省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按照中央专项资金补贴标准的20%给予补助。以国家标准30米≤船长<33米钢质捕捞渔船中央专项补贴80万元为中间值测算,5年共减船616艘,申请中央补助49280万元,省统筹资金安排9856万元。

3.标准化渔船选型。积极推进渔船标准化建设,根据我省渔业资源和生产情况,确定各种作业类型的标准化船型,更新建造渔船原则上应为我省推荐的标准化船型。委托省内科研机构、渔船行业协会等技术单位,完成30个标准船型的研发和选划工作,省统筹资金安排750万元。

4.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1)渔船便携式AIS船载终端监管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安装AIS船载设备的海上作业渔船的动态监视和跟踪,以保障渔业船舶航行安全、有效实施船舶管理和船舶事故应急处置。计划为海洋中小型渔船安装AIS船载终端3800套,其中:对中型有舵楼船舶安装AIS(B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1600套,2100元/套;小型无舵楼船舶安装便携式AIS(B级)船舶终端监控系统2200套,1100元/套;前期费用74万元。省统筹资金安排652万元。

(2)渔船北斗船载终端监控系统。为安全性能较差的中小型海洋捕捞渔船安装北斗船载终端并建设北斗监控系统,以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控。建设内容包括:中小型渔船监控台站、09型北斗渔船监控终端、近海中小型渔船北斗监控终端和综合位置服务平台。具备安装条件渔船共3200艘,其中:安装近海中小型渔船北斗船载终端2200台,5500元/台;安装北斗渔船船载终端(二代)1000台,7500元/台;前期费用105万元。省统筹资金安排2065万元。

(3)渔船航程智能管理系统。为逐步实现农业部关于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按天计发油补的要求,对纳入国家船网数据库管理的海洋捕捞渔船作业航程记录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为发放渔业油价补贴提供实际航行里程参考并为渔船海上航行安全提供保障。以2014年农业部核定的享受油补的海洋捕捞渔船数为基数,配备航程智能终端8172台,1980元/套;渔船航程统计系统软件1套,20万元;渔船航程手机APP软件1套,10万元;系统培训费20万元。省统筹资金安排1668万元。

5.渔政执法能力建设。(1)渔政执法基地建设。完善辽西渔业综合执法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有效解决辽西地区渔业执法船舶停靠难问题。完善陆域回填、供电、供水、基土回填、主干道铺设、海水源地热系统、污水处理、港内道路照明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执法基地的执法保障作用。省统筹资金安排4700万元。

(2)综合信息转发站建设。在全省沿海更新改造和新建一、二、三级综合信息转发站69座,其中:一级综合信息转发站负责转发雷达信息、超短波信息、AIS信息及执法船信息共享等;二级综合信息转发站负责转发雷达或超短波信息、AIS信息及执法船信息共享等;三级综合信息转发站负责转发渔港视频信息、AIS信息及渔港水域内信息共享等。通过综合信息转发站建设,在全省三级以上渔港和重点海域完成基础网络建设,实现对主渔场、重要航道和通道、中朝交界敏感水域的主动监控。申请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3450万元,省统筹资金安排4438万元。

6.渔业资源修复与资源养护科技创新示范。建设渔业生态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养护、人工鱼礁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可追溯信息化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关键原理、设施、技术的自主创新和集成示范。省统筹资金安排2000万元。

7.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在黄海北部、渤海辽东湾渔场开展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跨区域海水品种增殖放流。2016年-2019年,投放水生生物健康苗种70亿个单位。省统筹资金安排8000万元。

8.渔业渔政省级数据中心建设。以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渔民的省级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基础数据(系统)提取和整合,把目前运行的30余项应用系统逐一调研、分析和提取,做好二次开发接口衔接;二是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超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数据服务平台,搭建基础地理、生态环境、渔政执法、渔业管理和统计报表等模块,实现查询、统计、对比分析、三维实景、图层简介等多种功能,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云服务;三是云平台基础设施(运行环境)的租用,包括超算中心空间租用,专线租用以及运维服务等。省统筹资金安排1200万元。

(六)资金下达方式

省渔业和省财政部门根据渔船数量、转产人数、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核定各市(县)每年的资金补助规模,将资金切块下达地方。渔业油价补贴资金由市(县)渔业、财政部门发放给渔业生产者;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配套补贴、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配套补贴,由市(县)渔业部门采取“先减后补”、“先改后补”的方式兑付资金;标准化渔船选型、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渔业资源修复与资源养护科技创新示范、渔业渔政省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投资概算以省财政预算评审中心审核结果为准,资金预算按程序报批后,下达省渔业部门,由省渔业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其他项目资金切块下达市(县),由各市(县)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省财政部门和省渔业部门备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和渔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省政府成立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分管省领导任组长,省财政、渔业等有关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渔业部门负责落实《国内捕捞机动渔船油价补贴标准上限调整方案(试行)》和《养殖机动渔船油价补贴标准上限调整方案(试行)》,提出《标准化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等渔业装备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试行)》、《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和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的落实意见;会同省财政部门提出省统筹资金的使用重点和具体安排意见及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省财政部门负责会同省渔业部门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省渔业部门和省财政部门共同做好指导、监督和考核工作。各市(县)实行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落实工作“市(县)长负责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明确领导机构、工作机制、任务分工、进度安排、资金管理等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抓好政策调整工作落实。

(二)制定配套措施,巩固政策成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制度办法和配套措施,加大打击涉渔“三无”渔船和各类非法作业力度,整治船证不符、违法违规使用渔具和渔业水域污染等行为;规范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登记工作,加强养殖机动渔船管理系统建设;有关部门制定措施为减船上岸渔民就业所涉及的有关工商、税收、金融、社保等给予扶持。

(三)加强指导监督,强化目标考核。各级政府渔业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油价补贴政策调整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政策。严格执行《辽宁省省级财

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辽政发〔2015〕60号),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资金使用安全、监督和绩效承担主体责任。省渔业部门对沿海市(县)减船任务完成情况、渔船“双控”制度实施情况、渔船更新改造情况、“三无”渔船清理打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对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四)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环境。召开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落实工作专题会议,开展全面动员部署。开展对各市、县渔业主管部门专题培训。通过省级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门户网站对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进行宣传;印发政策宣传手册,在渔港和渔村张贴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取得渔民群众和社会的理解支持。

上一篇:2019中学语文教师年终考核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