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2024-09-16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精选7篇)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1

1 可持续捕捞模型分析

在没有进行捕捞情况下, 海洋渔业资源数量满足公式:

其中x表示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 xm表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容纳最大渔业资源生物量, r表示渔业资源不受资源限制与环境限制固有增长率, t表示时间。通过对某一海洋渔业资源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 可以确定出r与xm为常数, 并且[1-x/xm]可以提供下一代育苗生存剩余环境容量, 这样既可以得到生态环境与资源对渔业资源生物量的阻滞影响。

上述模型可以看作是在自然环境下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增长效果,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还需要将人为捕捞行为考虑进去。这样可以假设人为捕捞为Q, 表示为一定的捕捞方法, 即每天所需要达到的捕捞数量, 是衡量出海渔船数量与吨位数的主要因素[1]。而j则表示为单位强度下的捕捞率, 则最终可以确定在单位时间内的捕捞率为v=j Q。如果在单位时间内捕捞量h (x) 与渔业资源生物量x (t) 呈非线性2次关系, 则可以用公式表示:

将所有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 则可以得到在人为捕捞行为下, 海洋渔业资源满足的动力方程模型, 即:

2 提高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发展措施分析

2.1 建立合理渔业资源捕捞配额制度

捕捞配额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国家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 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 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国务院渔业行政部负责组织渔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估, 为其提供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其他管辖海域的捕捞限额总量有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报国务院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国家重要的江河、湖泊的捕捞限额总量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或者协商确定, 逐级分解下达。其制度充分的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分配办法和分配结果必须向社会公开, 并接受监督”的法律基础上从而建立起来。国务院在有关专业人员在对渔业资源科学评估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 以确保资源的可再生和生态平衡为目标, 对一定区域的渔业资源进行捕捞控制, 从而采取一些措施保证顺利的执行渔业制度[2]。我国的捕捞总量是根据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来确定的, 并依此施行的, 一个地区的捕捞配额制度的制定, 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我国根据往年的平均捕捞量、具体的渔船数量与总功率等情况, 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具体的执行过程主要有以下2种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对各个地区进行渔业资料捕捞量进行平均分配, 严格的遵守绝对公平原则;区域分配根据捕捞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强弱来分区域分配, 充分的利用好效率最大化和经济最大的原则。这2种分配方式充分的体现制度公正和效率高效的制度优势。

2.2 加强渔政队伍建设

渔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好坏是国家的渔业政策法规能否更好执行的关键, 其执法的能力、责任心直接会影响到渔业执法的效果。现如今, 我国渔业行政执法人员经常专属经济区内与外籍渔船交涉执法, 这就需要执法人员拥有更好的素质要求以及执法能力, 除此还需充分的熟悉掌握我国的渔业政策和国际法律法规。故而需要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使其充分适应如今复杂环境的执法需求。

3 结束语

为提高海洋渔业资源的持续性发展, 需要结合海洋渔业生物量生长模式进行分析,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海洋环境以及人为捕捞等因素, 确定最为合理的捕捞策略, 争取获得最大的捕捞量, 并保证海洋渔业资源可以出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丁燕飞.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篇2

关键词:成都市 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一、成都市城市性质定位

不同性质的城市使用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不同,城市性质的确定是城市资源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十分困难,任何一种定位都无法对城市性质概括无遗。本文在归纳总结对成都市性质定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对城市性质进行了概括。

不论从成都市的历史、现状还是未来的发展我们对成都市性质定位为“生态城市”是比较科学的。本文把成都市性质定位为“生态城市”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选择指标时尽量使用“生态城市”的标准;二是在对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规划建议时把“生态城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体系是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是评价研究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准确可靠的保证,也是研究结果是否实用的关键。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指标体系还应具有足够的涵盖面,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诸方面及其协调性,同时尽量避免指标重叠,信息溢出。适用性和可行性。建立指标体系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适应于指标使用者对指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指标的选取要尽量采用在评估期间内可获取的指标,同时,指标要尽量采用可量化的定量指标。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对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设计,本文参照了黄光宇、陈勇的“生态城市综合指标体系”,国家环保总局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试行)”,FAO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FESLM》)提出的五大目标和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成都市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家的咨询意见,从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建立了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

2.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

(1)指标权重的确定。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所选择的指标对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或贡献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又比较容易操作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详细方法见《数学建模原理与方法》[8]。以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总目标(A),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B1),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B2),人文资源经济意义的挖掘(B3),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支持(B4)为分目标,以人均资源合理(C1)、环境保护良好(C2)、生产、生活便利(C3)、资本、技术、人才配置恰当(C4)、文化、信息、知识等不断发展(C5)、人口及生活状况良好(C6)、经济支持正常(C7)、社会环境良好(C8)为准则,根据专家咨询意见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以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B1),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B2),人文资源经济意义的挖掘(B3),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支持(B4)四项分目标为例,首先,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建立判断矩阵如下:

然后,经过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0.3136 0.1810 0.2527 0.2527];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为λmax=4.01;CI=0.01,RI=0.003,CR=0.004<0.1,说明此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其他各项指标的权重值(见表5.1)。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及标志值的确定。制定指标的标志值,是城市资源评价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本文参考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参照国内外城市现代化标准[9]、国家一级环境质量标准及成都市“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志值(见表5.2)。

对可持续性起正作用的指标为正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对可持续性起负作用的指标为负指标,如人口密度等。在对指标计算之前,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 Rij为某一指标的标准化指标值;Xij和Zi分别为该指标的实测值和标志值。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标准量化值(见表5.2)。

(3)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是所有相关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因此,可持续利用水平采用以下乘和函数计算,即:

j=1、2、3……44

以上数据为成都市2002年数据,由《成都统计年鉴》(2003)整理得来

式中,wi是第i个子目标的权重,rj是第j个单项因素的权重,Xij是第j个单项指标的量化指标值,P为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指标。通过对各指标的逐一计算,得到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成都市2002年相关数据计算结果为71.3%

对照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我们就能发现城市资源利用所处的阶段。本文在选取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时主要根据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和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的判断标准,归纳为表3。

可以看出成都市资源的使用處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对此,本文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城市,西部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三中心,两枢纽的政治经济地位,实现成都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成都市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同时,信息畅通,交通便利,人才聚集,科技实力雄厚,具有实现可持续利用城市资源的有利条件。

成都市城市资源的使用刚刚步入可持续利用阶段,还存在很多关系需要协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由于本文是宏观研究,因此对限制性因子未作说明,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经外系

参考文献:

[1]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3-86.

[2]李作臣.论城市人口预测和城市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 15(5):23.

[3]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32-70.

[4]金其铭,张小林,董新.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5-80.

[5]李涛.城市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3,3:15.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篇3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 年 级: 2014年春 学 号: 学 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 年 3 月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内容摘要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最活跃角色,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水资源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现行水资源严重缺乏、污染加重、环境日趋恶劣,这些种种因素均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绊脚石。如何使水资源顺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我国区域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水资源的现行调查分析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和对策,从而来阐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这个课题。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严峻;亟待解决

I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2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1.2 我国水资源现状................................................3 1.3 水资源合理配置现状............................................4 1.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5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6 2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7 2.1 水资源的价值内涵..............................................7 2.2 水资源价格组成与确定原则......................................7 2.3 水资源价值与成本的关系........................................8 2.4 水价制定方法..................................................8 2.5 本章小结......................................................9 3 区域水资源利用及目标............................................10 3.1 区域水资源...................................................10 3.1.1 区域水资源的界定.........................................10 3.1.2 区域水资源组成...........................................10 3.2 生态环境需水量...............................................11 3.2.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11 3.2.2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11 3.3 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11 3.4 区域水资源利用目标...........................................12 3.5 本章小结.....................................................12 4 实证分析........................................................14 4.1 某区域水资源概况.............................................14 4.2 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情况.......................14 4.3 本章小结.....................................................15

II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结论与展望.........................................................16 参考文献...........................................................17 III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引 言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况目前是严重缺乏的,并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是不平衡的,我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这与我国的人口存在密切的联系。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城市与乡村的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应用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伴随着人口递增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需要直面以及处理的问题。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继续恣意浪费或者无意识的污染,那势必有限的资源必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如河利用水资源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水资源的现状分析提出水资源可持续方案。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于十五大把其确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它不仅是我国制定发展目标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也已经成为了科技进步的助推力以及社会文明的象征。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子孙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的系统。不仅要达成经济发展的目标,也要保护好人依靠生存的水土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中心体是人,真正的发展是可持续长久的发展,这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持续发生安家乐业。

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区域水资源利用这一块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在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现在我国各地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优先要解决公平性问题,使人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权

二是持续性原则。目前在人类的发展中存在着制约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现行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过现有资源以及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旦发展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由于国情和发展状态不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但它作为全世界共同发展的总目标,它拥有共同的公平性和持续性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原则。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基础上开展联合行动。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保护,而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1)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只有经济的发展才可逐渐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保护自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的环境,必须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再生。(3)改善和提高生活质是可持续发展要的最终目的。最终是要创造一个自由、民主、文明、平等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近二十年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气候持续干旱,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限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影响日常生活。

中国水资源特点具有如下特点: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各时间变化大。我国地处亚热带地区,受气候带影响,一年内降水分布不均。特别是每年的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严重枯水。例如:黄河在近70年中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这种地域性的影响造就的降水量影响,给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点。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我国的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从上面的水资源地区分布统计地图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的东西南北分配差异十分明显,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缺水区总面积已超过58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全国人居水资源的五分之一。

(4)水资源的污染,极大的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目前由于工业污水以及农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影响了水质,也同时大大的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被污染的河段高达三分之一,我国被污染的城市水域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城镇水源地将近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些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更加剧了淡水的供求矛盾

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水资源是缺乏的,并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是不平衡的。

南多

西少

东多

北少

1.3 水资源合理配置现状

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自然资源合理配置方式就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体现,尤其目前自然资源不仅越来越稀缺,而且不少已面临危机。

资源合理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目标,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改造、设计、组合、布局的活动。它是确立区域发展方向、合理布置生产要素的关键,也是解决经济系统增长的无限性与资源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1.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体制与管理原则,社会原则,经济与财政原则,生态与环境原则,信息、教育及交流原则和技术原则等。

水资源管理体制与管理原则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垫基石。体质与管理原则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改革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同时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还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我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制定有利于本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计划奠定了强有力的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实行永续利用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在寻求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出路中提出的,并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领域相应提出可持续利用问题。其基本思路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中,注意因开发所致的不利于环境的副作用和预期取得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的社会效益相平衡。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为保持这种平衡就应遵守供饮用的水源和土地生产力得到保护的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受干扰或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原则,对可更新的淡水资源不可过量开发使用和污染的原则。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中,绝对不能损害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必须保证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供应所需的水资源,满足各行各业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此外,水在自然界循环过程中会受到干扰,应注意研究对策,使这种干扰不致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水资源的现况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水资源是十分贫乏的,再加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导致我国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极少,同时加上水资源的污染等情况,水资源的利用并不乐观。所以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水资源的综合应用效益达到最大化水平,故需要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方向以及优化进行研究说明。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

2.1 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水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和核心。为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水资源价值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

一是稀缺性。稀缺性是水资源价值的基础,是水资源价值论的充分条件,也是市场形成的根本条件。故需要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更需要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否则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可能超过水资源的自然承载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和有限性,不仅认识到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价值,也认识到天然水资源的巨大价值,及水资源赋存环境的重要价值。

二是水资源产权。从水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水资源产权分为四大类: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产权体现了所有者对其拥有的资源的一种权利,是规定使用权的一种法律手段。

三是劳动价值。对于水资源价值中的劳动价值,一是资源所有者为了在交易和开发利用中处于有利地位,对其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摸底,这样必然在水资源价值中拥有一部分劳动价值。对水资源来讲,主要是水文监测、水利规划等各种前期的投入。二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劳动投入,如在供水中,对水源工程的投入、水处理的投入、管理人员费用、运输费用等等。

2.2 水资源价格组成与确定原则

影响水价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个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工程因素。

对于不同类型的供水工程,制定水价的基本原则:

(一)价值规律原则,水价的制定必须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二)供求规律原则,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即价格大小影响供求,供求影响市场价格。所以水价的制定必须结合供需相互协调,共同祈祷水资源的节约化效果

(三)补偿成本原则,供水成本是制定水价的基础,也是水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供水企业简单生产循环的需要。

(四)合理利润原则,制定水价要考虑投资利润的回收,要逐步建立“以水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养水”的良性运行的价格机制,促进合理利润的创收。

(五)用户公平负担原则,供水具有基础性和垄断性,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用水户的承受能力,对各类用水户制定不同程度的水价,促进社会公平。

(六)及时调整价格原则。政府对水价的宏观调控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以便于调整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七)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原则,利用水价的杠杆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的现状。

2.3 水资源价值与成本的关系

在经典的经济学模型中,如果水使用的全价值等于全成本,这就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看,若水的价值大于等于全成本,则水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在计算水价时仅考虑供水成本,不考了机会成本和外部成本,仍会造成潜在的用水效率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同时价格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致使用水粗放增加,浪费严重。这一般都是由于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高于经济准则的原因所致。

根据水资源的价值属性,水资源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及全价值,经济价值由水用户价值、回水净效益、间接使用净效益和社会目标调整等组成,在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加上水资源自身价值构成水资源的全价值。

2.4 水价制定方法

我国目前水价的制定基本上都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核算,报经物价部门核定批准后执行、资源水价一般通过征收水资源费来体现,其标准也都是由各省地方政府制定,不随市场变化。

现在水价的问题点主要由下述几个因子影响:一是盲目的脱离了水资源。众所周知,供求关系会对水价产生影响,从而会导致水价与水市场、水权转让相脱节。二是立场局限性,没有纵观多角度看待问题。水价理论忽视了对供给者的监管,仅站在商品水供给者的角度看待水价,不考虑水户的利益,从而导致了不公平现象,导致了水价的悬殊。三是水价制定缺乏相关依据和标准。不同地区,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用水量,价格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地域性差异。四是水价的计算不便操作,同时不符合实际。

所以各地政府颁布标准时候,需要做出明确的规范和定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寻求一定的依据对其标准进行评估,从而制定一套明确人的水资源费的依据和标准。

2.5 本章小结

水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和核心。为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因此必须要统筹协调好水资源的价值与价格问题,遵循价值规律原则、供求规律原则、补偿成本原则、合理利润原则、用户公平负担原则、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原则,切实起到资源与水价的正确对应性,结合各地方实际,起到公平公正、合理设置等效果。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区域水资源利用及目标

水资源是具有循环性、有限性、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资源,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同时又是生态的控制性要素其中之一。遥看未来,水资源问题将制约全球环境与经济发展,甚至有可能演变为全球矛盾冲突的导火线。一旦人类的作用强度大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区域就难以可持续发展。

3.1 区域水资源

3.1.1 区域水资源的界定

目前水资源的定义:一切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区域水资源就是在水循环中,包括湖泊、冰川、江河和埋藏在地下较浅的含水层中的水。它来源于大气降水,可以通过水循环逐年得到补充和更新,使得人们更容易利用。其中地表水为冰川、河流、沼泽、湖泊、等水体;地下水为地下汇水的动态水量;土壤水为分散于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中的水。

3.1.2 区域水资源组成

自然界中具有生活、生产和生态价值,能够通过水文循环得以恢复和更新,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类社会利用或有待利用的水体。自然界水资源的根本来源是天然降水,区域水资源指可供区域利用的水资源,而不只是区域自产的水资源。区域水资源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五大类:①地表水资源量;②地下水资源量;③储存于土壤一定深度土层中可供作物及林木吸收利用的土壤水; ④本区域的污水处理回用水量;⑤海水淡化水量。

3.2 生态环境需水量

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相当于“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重点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类对水资源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等,造成世界大部分地区用水严重紧缺。加强对生物与环境保护研究,尤其加强对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保护存在重要制约因素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对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其重要的作用。

3.2.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生态需水量应该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而并不是指单单的生物体的需水量或者耗水量。生态系统为了达到某种生态水平或者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或是发挥期望的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叫做生态需水量。水量配置是合理的、可持续的。对于某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其生态需水有一个区间范围,具有上下限值,超过这个伐阈区间就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退化。

3.2.2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

生态环境需水量分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植被生态用水量、用于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以下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就是指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保护和维护江河系统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包括气候调节,河流维护,生物生存,地下水补给等所需要的水量。

植被生态用水量是指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的典型植被的生态用水类型,比如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牧场防护林等,需要根据不同植被计算生态环境用水量。

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保证特定发展阶段的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发挥其正常功能而必需的用水量。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水,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由于我国现在湖泊日益枯竭以及水质的大量污染,导致琥珀生态环境不断趋向恶化。

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为了维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再下降以及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而人为补充的水量,它目的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主旨的,主要应包括风景观赏河道用水 公园湖泊用水以及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用水。

3.3 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

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流域区域中由降水形成的当地水资源量可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技术手段或经济因素等原因在所预见的未来尚难以被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汛期洪水下泄量和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下水);第二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功能而应保持在河道内和保持一定的地下水合理水位所需要的相应水量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主要指维系河道生态环境的最小河道内用水量和维护地下水系统采补基本平衡而不宜开采的地下水补给量);剩余的部分为水资源可利用量,即可供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消耗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

根据上述概念,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可定义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3.4 区域水资源利用目标

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潜力,目的是需要分析区域水资源的相关状况,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的。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危机子孙后代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以达到其最大化的利用率。

一、能够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满足各区域最低生活水量需求、考虑输水成本和制水成本并兼顾各区域输水均衡的前提下,采用优化配置方案,可以提高生产总值数千万元,经济效益显著,使单位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二、环境效益最大化。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污染,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最大化的提升环境效益。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性。

三、社会效益最大化。建立了新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据此可以得到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唯一最优解,从而避免了一般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存在多个最优解的不足,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缺水地区的区域水资源分配问题。

3.5 本章小结

水资源可利用需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同时更好地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服务,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对水的需求,并能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环境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实证分析

4.1 某区域水资源概况

水资源危机已经为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吉林省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98.83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地表水资源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1500亿立方米左右,占有量为全国平;平均水平的2/3左右,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评价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吉林省现况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匮乏现状十分严峻。2011年,吉林省全省45座县级以上城市中的35座存在严重缺水现象,同时呈现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低的特点,使应用水的安全系数收到威胁,以东、西辽河以及辽河干流为主的流域水质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二、水资源污染形式仍旧严峻,在吉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水质的污染仍旧表现出不协调性,尤其是工业用水污染仍旧有待加大整治力度,部分地区水资源透支,由于每个地区在地下水的开采方式不同,造成一些地区的水资源透支,局部地区形成了较大面积的水位下降现象。

三、水资源浪费,个人与企业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缺乏意识,并缺乏必要的水资源利用投入使水资源浪费问题仍旧有待进一步解决。

4.2 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情况

吉林省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布局战略。

一、建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其中包括老龙山口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引松山供水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其中老龙山口水利枢纽保证了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包含了防洪、防水、灌溉和发电的功能,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骨干工程,对计量生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能够推动吉林省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松山供水工程为吉林省中部地区创造了较大的生产总值提供保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二、吉林省通过三条红线的办法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的管理,为水资源的保护、调度以及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吉林市建立起污水处理机制,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仅在十一五期间就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36座,是污水处理能力大幅度提升,为水资源的在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四、加强宣传力度,宣贯个人以及企业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意识,通过海报宣传,政策落实等角度,切实从源头抓起水资源的浪费等现象,大大降低由于人为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以及污染等现象。通过宣传,强化广大消费者树立关心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提高水法制观念,同时推进水费的累进制度向消费者灌输节水成本意识。而且要定期举办各类与水资源利用、保护有关的社区论坛或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研讨会,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关心水、节约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只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理念在广大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4.3 本章小结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切实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像吉林省前期存在的问题点,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浪费加剧现象,通过综合决策,结合当地实地状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为吉林省的后续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结论与展望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日渐进步,工业水平日趋发达,这些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出现了大幅上升趋势,从而暴露出供需矛盾,暴露出水资源短缺,这些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我们当对水资源的开发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同时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对水资源利用与加强管理的氛围,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能够有效实施!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2]诸大建,朱 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05,(2):60-62.[3]刘树坤等.中国生态水利建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12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论文 篇4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要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汪部长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黄委会相继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同时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应当从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好、使用好现有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只有我们都能牢固树立这种思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就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重点缺水省份之一,当地水资源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黄河是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资料显示,1951-黄河进入山东河段年均径流量为382亿m3(高村站)。其中50年代高村站年均来水量为462亿,到80年代减少为380亿,90年代高村站年径流量仅有212亿,较多年平均偏少45%。由于流量严重偏少,致使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断流量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且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从引黄形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仅黄河下游就修建引黄涵闸96座,其中山东63座。灌溉面积在660hm2以上的大型引黄灌区19处,设计引水能力2423.3m3/s,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总灌溉面积约200万hm2,自1965年复灌以来,全省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70年代的70多万hm2,增至200万hm2,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70年代年均引水量为49.93亿,90年代增加到69.68亿,其中由于全省干旱,年引水达123亿,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工程,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黄河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4.1面临的形势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整个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河道径流量减少,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污染严重,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加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水法》的实施虽然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地方政府的干扰等因素,黄河水行政执法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及沿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之执法队伍缺乏对地方的约束力度,工作开展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地方水事纠纷或者水事矛盾处理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尤为突出。

4.2存在的问题

4.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料显示,黄河河川年径流量为580亿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200亿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亿m3后,剩余的可供水量为370亿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0亿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0亿m3。而据预测,在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到总需水量将达到520亿m3,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2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特别是山东黄河的主要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来水,二是长平滩区、大汶河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黄河,污染程度逐年增大,水质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个别月份超标发展到近几年的只有个别月份不超标,甚至全年超标。据资料统计,黄河干流60%以上河段水质属Ⅳ-劣Ⅴ类,污染十分严重。

4.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工程配套设施较差,管理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浪费十分严重。

5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5.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尤其是黄河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水法》的实施,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引黄供水等相关办法、条例、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5.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行以流域或区域的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障。在一个多部门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下,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配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流域与地方区域的事权划分,实施统一管理。二是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计划用水、放水通知、取水许可等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实行流量断面控制,地方政府负责用水配水,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积极呼吁出台《黄河法》,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依法维护黄河水工程安全和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厉行节约用水,以水定产,限制发展高用水产业,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经济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实施丰蓄枯调,确保实现黄河河道不断流的奋斗目标。

5.3狠抓流域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质不超标

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黄委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由黄委会统一负责,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像黄河防汛一样,积极呼吁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实行省(区)界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河务部门要加大黄河水资源监督力度,依法实施动态管理,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黄河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

5.4提高治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陈旧落的、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黄河涵闸管理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涵闸管理规范化、水量调度科学化。为黄河“四不”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持。

5.5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态势,采取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增强预见性、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内容上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5.6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水意识

黄河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是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利资源。要使广大用户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将用水利益相关的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以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江苏省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篇5

江苏省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滩涂资源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深入研究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极具重要意义,通过对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势、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想、发展对策与措施.

作 者:于水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 CSSCI英文刊名: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年,卷(期):200317(1)分类号:F207关键词:滩涂资源 可持续利用 研究

汤河水库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 篇6

水是生命的源泉, 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汤河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来看。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等是汤河水库面临的两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机的局面, 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用水形势十分严峻。由此可见, 依法行政, 加强管理, 是实现汤河水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汤河水库水资源利用现状

1.1 水文水资源概况

汤河水库位于辽阳、鞍山、本溪三市之间。控制流域面积1228平方公里, 汤河水库上游为东西两股交流组成。东股发源于辽阳县河乡样岭山沟, 西股发源于辽阳县塔子岭乡熊洞沟及吉洞乡宋家岭山下。东西两股于坝址前龙门山脚下相汇。汤河水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雨分配不均匀, 多集中在7~8月份, 多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 此间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 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变化238毫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9.29立方米每秒。2007年降雨量659毫米, 径流深度是238毫米。

1.2 水利工程现状

截至2008年汤河水库已有两处引水工程。一处是于1998年7月竣工并投入生产的引兰工程, 缓解鞍山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紧张局面, 实现优水优用, 多年平均引水量3129.22万立方米, 是设计年平均引水量1830万立方米的171%, 最大引水流量9.35立方米每秒, 另一处就是于2007年7月竣工投入生产的引细工程, 截至2008年9月累计引水量3976.13万立方米。在位于大坝左端背水坡山麓下, 输水洞出口右侧建有汤河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3830千万利用发完电的水向弓矿供水。

1.3 供水能力

供水能力是指供水工程在设计供水保证率情况所能提供的最大供水量。汤河水库供水能力每日向鞍山供水量35万立方米, 辽化供水量15万立方米。辽阳供水量8.5万, 弓矿供水量 5万立方米。

2 汤河水库水资源存在问题

2.1 存在的水污染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 上游污染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大量使用无机肥料, 据不完全统计, 每667平方米农田使用50千克左右化肥, 造成水质中氮、磷成份超标。 (2) 生活垃圾和污水, 农村厕所、动物粪便等对水质也有一定污染。 (3) 旅游服务业带来生活垃圾和污水。

2.2 设备不健全

在监测水质等问题都靠人工校测, 不仅是采取的数据精确不及时, 研究分析结果造成很大的困难, 而影响水质的最终的结论。

2.3 宣传教育缺失问题

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 下达河乡、河栏镇、汤河镇等水库周边乡镇在水质保护宣传方面都存在问题, 在水库周边乡镇, 没有看到一块警示牌或警示标语。治理水环境, 应该把提高人的素质摆在第一位, 把宣传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切实重视水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建议每个自然村至少竖立一块以上宣传牌, 重要季节要张贴宣传标语, 营造保护水质光荣、污染水质可耻的良好氛围, 引导农民讲卫生、重环保, 从思想上筑起保护生态的长堤, 这是治本之策, 不可放弃。

2.4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显出

随着鞍山、辽化等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 大汤河沿岸城乡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 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而作为供水方的汤河水库, 经过两次引水工程, 2006年兰河引水量3065.2万立方米, 细河引水量不详细。未来几年将有所上升, 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3 汤河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 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 健全执法机构, 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 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 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 在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 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的《水法》的实施, 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条例、规范性文件, 尽快形成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 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3.2 提高治汤科技含量, 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设备陈旧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可续技术交流力度, 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 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 提高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汤河水库应不断引进先进设备, 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 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 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水量调度科学化。

3.3 狠抓水资源保护, 确保水质不超标

(1) 要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 向汤河防汛一样, 积极呼吁出台相应的法规。 (2) 要加大汤河水库水资源监督力度, 依法实施动态管理, 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程。 (3)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对汤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并且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 调动全民参与意识,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汤河水库工作的良好局面。

3.4 强化管理, 完善机制, 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1) 管理体制一体化。由水利行业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 建立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 (2) 通过实行取水许可制, 将辽化、辽阳、弓矿、鞍山取水、用水切实控制起来, 实行合理用水、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3) 加强经济手段在水资源的配置的调控作用。

3.5 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立足当前, 放眼长远是实现汤河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 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汤河水库水资源的利用态势, 采取更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 增强预见性, 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 内容上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 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3.6 提高全民素质, 增强节水意识

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 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 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 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 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 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资源。要求广大公众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 将用水利益相关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 结语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到, 要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和认真执行就能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顺利地开展, 汤河水库完全能够保持经济超常规发展又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摘要:水污染不断加剧与水资源供需形成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利用, 将为之打开新的局面。加强法规建设, 实现一体化管理。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水资源有限概念等, 是促进汤河水库循环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篇7

区域概况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2009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为6 340.5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至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 400.7万人。 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整体地势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2009年上海市的财政收入及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到了全国总份额的11.4%和23.4%。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因子的选取

在查阅大量上海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资料及听取专家经验建议的基础上,从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行和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选取共32个指标构建上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方法的确定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涉及多个方面。对于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值,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步骤简述如下: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评价指标层次化;②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③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3.上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是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作用的综合表现每一单项指标都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因此,可持利用水平可用多目标加权函数计算,进行综合评价:

式中Wi是第i个子目标的权重,Rj是第j个单项因素的权重,Aj是第j个单项指标的量化指标值,P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指数。

通过对单项指标逐一进行计算,得到上海市(2005-2009).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结果如表2。

参照不同专家学者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经验及建议,结合上海具体情况,本论文将上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划分为不可持续利用、初步可持续利用、基本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利用4个阶段,其具体意义如表3所示。

4.评价结果分析

标准差是统计学中描述数据波动的重要统计量,本文用其衡量上海市各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之间的差异状况。统计分析得到各准则层及综合评价水平的极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如见表4,从整体上看,上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在时间上有如下特征。

第一,各年份的发展指标都呈现稳定趋势,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标准差都不大,综合评价分值的标准差也较小。

第二,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如表2表3所示,各年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呈上升趋势,大多数都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单个指标数据也有小幅波动,但总体显示出上升趋势。

上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论

2005-2009年间,上海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皆处于初步可持续利用阶段及可持续利用阶段。中间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上海市2005~2009年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总的趋势也是稳定上升的。

上一篇:督查室干部心得体会下一篇:门诊针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