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2024-09-11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精选12篇)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1

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逐步解决好“三农”问题, 我国先后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决策。实施农村清洁生产, 突破资源与环境“瓶颈”, 发展循环经济, 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1]。

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益突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部分地方在追求农作物高产量的同时, 未能科学合理地用水、用地、用肥、用药, 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 农产品品质下降, 环境污染加剧, 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分析评价研究四川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提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对促进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1.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人地矛盾仍将十分尖锐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 四川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 加上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灾毁等因素的影响, 全省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659.28万hm2减少到2007年的591.22万hm2, 年均减少6.18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0.080 hm2/人减少到2007年的0.067 hm2/人, 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3%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四川与全国一样, 也必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随着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 建设用地量的增加, 四川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成必然[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地矛盾仍将十分尖锐。

1.2 农业水资源紧缺, 制约农业发展

四川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 人均占有量为3040m3, 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 接近缺水上限[3]。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多的是甘孜州, 为78872m3, 最少的是遂宁市, 为312 m3;全省约有50%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50%。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于国际公认用水紧张线的有眉山、达州、巴中、遂宁、南充、资阳、内江、广安、自贡、成都和德阳等23个城市。其中, 遂宁、南充、资阳3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600 m3, 是四川省严重缺水地区[4,5]。水资源不足, 严重制约了四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大多数工业行业和企业没有建立节水管理制度, 工业用水定额不完善, 取用水计量不健全, 不少企业的供用水设备“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城镇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漏失率在10%以上, 高的达30%。根据全省土壤水资源的供水情况分析, 四川林草地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有余, 但耕地 (主要是旱耕地) 的水资源供给不足, 供需缺口达194亿m3。若考虑到水利设施的供水损失, 四川耕地与水资源的实际供需缺口应为250—350亿m3[6]。这一供需缺口较大, 水利设施建设在较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满足, 尤其是“5·12”大地震使四川水利工程损毁严重, 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 四川农业耕地水资源紧缺问题将会长期制约农业的发展。

1.3 水资源利用率低, 旱灾频率加大

近50年来, 四川省气候持续变暖, 川西高原气温变化呈增温趋势。四川盆地气温20世纪50—60年代偏暖, 90年代开始进入显著偏暖阶段[7]。2006年夏季四川省平均气温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值的17.1℃, 比常年偏高1.1℃;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16.9℃, 比常年偏高0.9℃, 为1961年以来第二高位。近十年来, 全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已连续11年高于平均值[8]。与气温相反, 四川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西高原北部、盆地西北部降水量急剧下降。1990—2007年, 全省平均降水量为920 mm, 与多年平均降水量950mm相比减少了30mm。

四川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 人均库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 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 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 骨干工程明显不足, 保障能力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由于气候持续变暖, 降水量减少, 水资源利用率低, 四川旱灾频率显著加大。据统计资料, 四川省20世纪50年代3年一大旱, 60年代2年一大旱, 70年代有8年为大旱, 80年代则有9年是大旱, 90年代以后年年是大旱, 全省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高达15万hm2以上, 损失粮食100万t以上。 尤其是2006年, 四川省在出现较严重的春、夏旱之后, 又发生了特大的高温伏旱, 其中伏旱为八十年一遇, 川东地区为百年一遇。

1.4 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大, 面源污染严重

据统计资料, 四川现有秸秆资源总量 (干重) 约4056万t, N、P2O5、K2O含量分别为21.9万t、8.6万t、39.6万t, 养分总量为70.1万t, 相当于全省化肥年施用总量 (折纯量) 的32.7%。然而, 全省有2/3以上的秸秆被当作燃料、野外焚烧、弃置乱堆而浪费掉, 既造成极大的浪费, 又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2007年四川省化肥使用量为210万t (折纯, 下同) , 耕地平均施肥水平为533.85kg/hm2, 超过全国375kg/hm2的平均水平和国际安全施用上限254%。化肥利用率普遍较低, 氮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 大多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全省农药使用量6万t、地膜使用量8万t, 平均水平分别为13.95kg/hm2和19.65kg/hm2, 远远超过全国7.5kg/hm2和5.85kg/hm2的平均水平, 仅略低于山东省而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 四川激素类农药使用量增加较快, 年使用量已超过150t[9]。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 导致面源污染较为严重。

1.5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原始森林的大量消失, 草地退化沙化, 大气、水域、土壤遭受污染,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再加上人们无节制的滥捕乱杀, 导致珍惜物种逐渐减少, 全省有5%的生物种类绝灭, 有10%—20%的生物种类面临濒危境地[10],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2.1 节约集约用地, 确保粮食安全

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将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在发展规划中、落实在具体项目上, 加强对闲置土地清理和处置工作的管理, 从严处置闲置土地;要从节地角度提高用地门槛, 优先考虑那些占地规模小、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回报快且利润丰厚的项目, 使土地使用者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优先选择, 自觉自愿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尽可能用更少的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落实和完善省级政府目标责任制, 坚持责、权、利一致, 提高耕地占用成本, 严格土地调控和监管, 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四川现有耕地中需要进行改造和治理的面积较大, 在充分发挥光、热、水、土资源优势条件下, 耕地生产率提高的潜力较大。通过改田改土、科技应用推广、水利配套、耕作制度改革等措施, 可较大幅度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因此,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 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 抓好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 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及其产出能力, 确保粮食安全。

2.2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防治水资源污染

应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四川省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突出抓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工作, 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管理体系应由以需定供、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向以供定需、更加注重经济调节转变。应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水价调节机制, 加强水资源配置的经济调节;要切实防治水资源污染, 经济结构体系要由高耗水、高污染向低耗水、低污染转变;加快淘汰高耗水、高污染项目, 限制不符合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项目上马;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3 加强土地整理复垦, 增加耕地面积

尖锐的人地矛盾、贫乏的耕地后备资源, 决定了土地整理是四川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必然选择。土地整理的核心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其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管理法》界定土地整理的内涵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因此, 不同区域的土地整理应有不同的侧重, 土地整理应从单一追求增加耕地面积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目标方向发展, 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入手, 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充分发挥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和效益, 达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

四川土地整理任务重, 补充耕地比重大, 省域内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川西南山地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各区域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迥异, 土地整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为背景, 针对区域土地利用问题, 选择综合效益最佳的土地整理模式, 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 确保粮食安全, 土地整理复垦应从重点工程入手, 切实抓好成都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重点工程、川南喀斯特地貌农地和炼磺污染地整理重点工程、攀西地区土地复垦开发重点工程、嘉陵江流域河滩地开发重点工程[11]。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以后, 尤其应抓好灾后土地整理复垦规划, 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工作, 重点做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修复和建设。

2.4 狠抓农田水利建设,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四川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08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生态工程建设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搞好小微型水利工程, 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应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 植树种草, 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改造,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全省范围内, 对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上游等森林植被较好的重点预防保护区, 要以保护自然植被为主, 防止乱砍滥伐, 同时作好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治理;对嘉陵江、沱江以及岷江下游、金沙江下游等重点治理区要以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 同时作好保护工作。此外, 要加快退化草地治理建设[12], 认真贯彻落实《草原法》, 进一步完善“人草畜三配套”建设, 加强若尔盖湿地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岷江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 扩大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面积比例, 加强草地资源管理, 逐步提高草地植被覆盖率。

2.5 加强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建设, 提高防御能力

要加强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由气象部门牵头, 统筹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地震、国土资源、卫生等部门的观测站网资源, 开展综合观测, 实现观测资料多部门共享。同时, 要加强对气候变化情况的研究, 科学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建立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指标体系, 为农业、水资源等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此外, 应多部门联动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重点加强农、林、牧、渔业防灾抗灾体系建设,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重点水库防汛和抗旱应急水源重点工程建设, 开展中

小河流、中小水库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加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开展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风险隐患综合调查评估, 制订防灾减灾措施和方案。

2.6 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和标准化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农业循环经济是政府导向经济, 而非市场导向经济[13]。因此, 应建立政策引导机制,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政府激励机制, 加快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低消耗、废弃物低排放、物质能量高利用, 减少化肥、农药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 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和标准化体系, 加强农技推广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 加快制定涉及耕地、水源、农产品及环境污染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控制标准。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模型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理论”为指导,建立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及其系统评价的模糊数学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力图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极其评价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作 者:程叶青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刊 名:辽宁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F323.21关键词: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指标体系 模糊数学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就可持续利用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减少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保持资本贮量不变的同时,维持人类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一种协调与共荣,既保持环境的稳定又能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社会可接受性。这种特征反映出来就是土地利用具有持续性,土地功能具有增长性,土地利用具有持久性。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宝贵的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地可持续利用,并不仅仅关系着土地本身,还包括地表的植被、生态环境、动植物生存等多种因素,是生态平衡的基础;二是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三是人为因素对土地退化造成很大影响,说明管理不善且没有推行可持续利用战略,将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还代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否持续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须的能量,土地环境受到破坏过后,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人类生存终将受到威胁。为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多种地形地貌,资源丰富广博。从土地总量上来看,我国的陆地总面积很大,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就我国人口数量而言,人均土地面积却非常少,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从地形地貌来看,我国的山地较多,平原较少,与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山地所占比例最大。从土地的类型来看,土地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及制约,土地区域差异性较大。从土地应用来看,耕地面积比重低,仅有56%,世界平均水平是66%,而美国与印度的耕地面积分别是87%及84%,说明我国耕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土地利用效率来看,戈壁滩、冰川、沙漠等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8%以上,同时还有一些沼泽、荒山等,开发利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处于工业化及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8%,城镇工业用地需求总量将继续攀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大了土地的需求,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新增用地进行支撑,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很有限,各种土地利用供给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三、促进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人口合理化增长,缓解用地矛盾。土地资源本身是难以增加的,为此,促进人口的合理化增长,是缓解用地矛盾的主要措施。预计我国2040年之后,人口将突破18亿高峰,人口政策的放开无疑也给土地利用带来了压力。因此,在控制人口合理化、有序化增长方面,应当不断优化,在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要兼顾土地资源问题。

(二)促进农田生产力的提升,强化建设落实。农田生产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利用成效的提升,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强化农田水利的建设与落实,推进灌溉工程的实施,不断更新和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抗灾、抗旱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缓解供需矛盾;二是提高耕地质量,通过综合措施,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以此提高耕地的质量;三是推进农田设施现代化,加快机械化进程,推广针对不同土地的机械发展,并加快温室、管道等农田配套设施建设。

(三)促进土地结构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土地结构优化与调整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建设用地应遵循总体规划布局,保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重新分配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清理企业用地,在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中,要注重不合理占地的清理,走集中、集约用地以及有序发展之路;三是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发展,专业化发展能够优化土地结构,形成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的优势格局。

(四)促进土地整治的实践,改善生态条件。土地整治的开展与实践,是促进土地合理化利用,改善生态条件的关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荒,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荒滩、荒地、荒坡,拓宽土地资源的应用范围;二是促进水土保护,通过开展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护林绿化工程等,提升水土保护效果,进而保护土地的质量;三是防治污染,土地污染的防治倡导的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控制污染源头,联合环保部门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整改处理,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等多种举措对已经形成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

(五)促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土地管理。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强化土地管理,保持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土地权属机制,土地权属的合理规划,是促进土地产权化、市场化运作的重要环节,能够约束土地交易,规范市场机制;二是明确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管控在中间的调控作用,在宏观调控的同时,促进市场有序进行,及时管理并处理违法违规买卖土地行为;三是强化法制建设,法律是保护土地资源不受侵犯的重要标尺,法律的进步与完善势在必行。为此,强化土地相关法律、司法监督,完善相关制度,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承担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随着人口数量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土地资源是具有局限性的,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发挥更大的效用,便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所要探讨的问题。而土地资源优化不是短期行为,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曹静.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3).

[2]黄宜广,庞佑林.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4).

[3]邓琳.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高师理科专刊,2002(3).

[4]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汤河水库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 篇4

水是生命的源泉, 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汤河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来看。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等是汤河水库面临的两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机的局面, 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用水形势十分严峻。由此可见, 依法行政, 加强管理, 是实现汤河水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汤河水库水资源利用现状

1.1 水文水资源概况

汤河水库位于辽阳、鞍山、本溪三市之间。控制流域面积1228平方公里, 汤河水库上游为东西两股交流组成。东股发源于辽阳县河乡样岭山沟, 西股发源于辽阳县塔子岭乡熊洞沟及吉洞乡宋家岭山下。东西两股于坝址前龙门山脚下相汇。汤河水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雨分配不均匀, 多集中在7~8月份, 多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 此间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 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变化238毫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9.29立方米每秒。2007年降雨量659毫米, 径流深度是238毫米。

1.2 水利工程现状

截至2008年汤河水库已有两处引水工程。一处是于1998年7月竣工并投入生产的引兰工程, 缓解鞍山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紧张局面, 实现优水优用, 多年平均引水量3129.22万立方米, 是设计年平均引水量1830万立方米的171%, 最大引水流量9.35立方米每秒, 另一处就是于2007年7月竣工投入生产的引细工程, 截至2008年9月累计引水量3976.13万立方米。在位于大坝左端背水坡山麓下, 输水洞出口右侧建有汤河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3830千万利用发完电的水向弓矿供水。

1.3 供水能力

供水能力是指供水工程在设计供水保证率情况所能提供的最大供水量。汤河水库供水能力每日向鞍山供水量35万立方米, 辽化供水量15万立方米。辽阳供水量8.5万, 弓矿供水量 5万立方米。

2 汤河水库水资源存在问题

2.1 存在的水污染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 上游污染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大量使用无机肥料, 据不完全统计, 每667平方米农田使用50千克左右化肥, 造成水质中氮、磷成份超标。 (2) 生活垃圾和污水, 农村厕所、动物粪便等对水质也有一定污染。 (3) 旅游服务业带来生活垃圾和污水。

2.2 设备不健全

在监测水质等问题都靠人工校测, 不仅是采取的数据精确不及时, 研究分析结果造成很大的困难, 而影响水质的最终的结论。

2.3 宣传教育缺失问题

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 下达河乡、河栏镇、汤河镇等水库周边乡镇在水质保护宣传方面都存在问题, 在水库周边乡镇, 没有看到一块警示牌或警示标语。治理水环境, 应该把提高人的素质摆在第一位, 把宣传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切实重视水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建议每个自然村至少竖立一块以上宣传牌, 重要季节要张贴宣传标语, 营造保护水质光荣、污染水质可耻的良好氛围, 引导农民讲卫生、重环保, 从思想上筑起保护生态的长堤, 这是治本之策, 不可放弃。

2.4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显出

随着鞍山、辽化等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 大汤河沿岸城乡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 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而作为供水方的汤河水库, 经过两次引水工程, 2006年兰河引水量3065.2万立方米, 细河引水量不详细。未来几年将有所上升, 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3 汤河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 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 健全执法机构, 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 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 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 在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 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的《水法》的实施, 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条例、规范性文件, 尽快形成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 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3.2 提高治汤科技含量, 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设备陈旧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可续技术交流力度, 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 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 提高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汤河水库应不断引进先进设备, 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 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 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水量调度科学化。

3.3 狠抓水资源保护, 确保水质不超标

(1) 要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 向汤河防汛一样, 积极呼吁出台相应的法规。 (2) 要加大汤河水库水资源监督力度, 依法实施动态管理, 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程。 (3)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对汤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并且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 调动全民参与意识,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汤河水库工作的良好局面。

3.4 强化管理, 完善机制, 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1) 管理体制一体化。由水利行业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 建立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 (2) 通过实行取水许可制, 将辽化、辽阳、弓矿、鞍山取水、用水切实控制起来, 实行合理用水、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3) 加强经济手段在水资源的配置的调控作用。

3.5 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立足当前, 放眼长远是实现汤河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 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汤河水库水资源的利用态势, 采取更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 增强预见性, 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 内容上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 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3.6 提高全民素质, 增强节水意识

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 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 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 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 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 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资源。要求广大公众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 将用水利益相关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 结语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到, 要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和认真执行就能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顺利地开展, 汤河水库完全能够保持经济超常规发展又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摘要:水污染不断加剧与水资源供需形成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利用, 将为之打开新的局面。加强法规建设, 实现一体化管理。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水资源有限概念等, 是促进汤河水库循环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5

姓名:刘凯洋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号:1134101127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明的发祥和发展与水密不可分。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哺育了华夏文明。而文明的衰落也与人类没有珍惜水、善待水有关,所以现在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将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入手,通过剖析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找出原因,并尝试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下,探讨新的治水对策和工作思路,用于改进实际工作,并对水资源治理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关键字:水资源文明现状原因挑战对策 我国水资源现状 1.水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令人触目惊心。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严重,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个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连年出现洪涝灾害。干旱和水灾都给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土严重流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近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的耕地130万hm,减少耕地300万hm,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9%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仅以黄河为例,黄河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的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容量累计200亿m。3.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供水具有成本,这就体现水的商业价值。但是我国现行水价偏低,在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是1:1,甚至更低,水费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不讲经济效益,水利建设投资也是由国家财政预算加以解决。近年来,国家对水利行业尽管进行了多方面和大量的改革,但水价调整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水价根本起不到调节水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各地水费标准只达到测算成本的62%,农业水价还不到成本的1/3;水费仅占居民日常开支的0.3%左右。水价格的低下,使之与其他商品相比,比价十分不合理,许多家庭支付的水费占家庭生活支出费用的比重越来越低,每人每月的水费不足500g大米的价值。黄河流域水价更是偏低,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四省区的引黄灌区水费标准仅为6厘-4分,引水渠道水价更低,下游引黄渠道1000m黄河水的水价仅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造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2]。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1.水资源产权管理混乱

按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全民所有。这种安排在传统体制下必将会演化为国家拥有归属权,国家之中的不同利益主体拥有使用权的结果。现实情况下国家这一所有者代表经常缺位从而导致对水资源使用者的管理不完善,表现在使用者无偿占有或使用水资源,对破坏、严重浪费水资源的使用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在存在水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权数量是根据使用水资源的效率原则来配置的。然而在其不健全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水资源使用权数量的配置则难以体现效率原则。由于现行水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有效的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水资源谁就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权,影响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弊端主要是以条条为主,块块为辅条块分割严重,块块利益诱导大于条条约束;部门林立,缺乏综合管理,管理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排除或基本排除市场的作用。可以想象这样的管理必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经济合理性依据,难以实现其最优配置,难以有效地调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3]。

2.水资源的价格机制不合理

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没能充分认识,水资源无论以要素身份对企业还是以商品身份对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国家所确定的水资源价格对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也就基本不起作用。在相应的价格运行机制下,因价格制定主体认识的偏差所确定的价格也不会通过其自身运动而得以纠正。所以尽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水的供应价格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水资源价格机制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以改变,故而水价仍然不合理。

3.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

第一,工业布局的偏差。首先,工业布局未能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如企业过度集中,企业类型和规模未能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进行调整和控制。其次,工业布局不合理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如将一些对水资源危害严重的工业项目设在城市水源上游。此外,许多城市的饮水水库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搞成旅游度假村,造成城市饮用水因水源污染而发生困难。再次,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又加大了水资源消耗。

第二,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工业污染呈上升的趋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加,每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约已占废水排放总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我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不少城市还没有污水处理厂。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由于数量不足以及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存在着问题,全国约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而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平均为90%。

第三,乡镇工业的盲目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问题的忽视,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4]。

2.2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开发利用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现状供水能力5800多亿m3,开发利用程度仅为20%,总体水平不高,低于条件类似的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2.北方地区缺水形势加剧

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缺水形势十分严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流域先后进入持续干旱枯水期,河川径流量衰减十分明显。

3.城市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农业用水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也快速增长,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用水浪费和缺水现象并存,江河湖库水污染严重

工农业用水紧张,同时浪费也很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此外,江河湖库收到工业污水污染严重。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生态环境恶化

西北内陆河流域,灌溉农业的不断扩大、绿洲农业耗水量的增大及水资源利用程度提高,引起了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开采过量

全国各大发达城市均大量开采1地下水,导致了地面下沉,地下供水层供水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3.1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 坚持人“水”相亲,和谐共处,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3.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

4.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

5.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3.2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1.建立健全明确的水体资源管理制度。目前应建立健全国务院直接领导、按流域进行管理的水体资源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综合管理有关水资源的各种事务:制定和贯彻执行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拟订全国性水资源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并进行监督;统筹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战略并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计划;组织对全国水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并定期公布。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国家及各级水利部门要遵循水量与水质并重、资源与工程一体化的思想,高效地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加紧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制定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控制地下水超采,保护濒于干涸的重要湖泊和风景游览区的涌泉以及防治水污染。

2.加强水资源产权管理,对水资源使用部门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国家应凭借所有者身份对水资源使用者征收水资源补偿费或水资源占用费和水资源税,以期对使用者占用的水资源价值的补偿,使后代不至因为上一代的水资源耗竭而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同时还可促使使用者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法制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执法。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4.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水资源价格机制的完善是一渐近的过程,国家应切实把“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作为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原则,尽快实现完全成本化:以防洪等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其运行维护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用于供水、发电、养殖等多种经营、能产生效益的水利工程,其供水成本由商品水补偿,促进“以水养水”。当然还应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承受能力、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5.调整缺水地区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缺水严重的地区,要尽可能少上或不上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新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淘汰耗水过多的企业,扶持符合当地水资源政策的企业。

6.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确定一个最优污染水平。在确定了这个最优污染水平之后,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实行污染控制规划制度。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编制污染控制计划,根据河流的水质现状和自净能力将污染控制标准分配到各地。(2)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国家应通过对如排污许可证适用的范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违反排污许可证制度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排污许可证内容的修改、限制条件的增加和撤销、颁发许可证的程序以及许可证的有偿转让等内容从法律、法规上加以明确规定,以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使之有效地发挥减少污染、防治并举的作用。(3)完善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管理。(4)从整个区域或流域出发,把水量、水质和水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在建设流域性水利工程设施时,要考虑清水与污水的比例关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把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统筹考虑;根据污水的性质,处理后的用途及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采用多种处理途径[5]。4.总结

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以上措施只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必须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更加开阔思路,减少错误决策,提高行动效率,这样必能实现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何俊仕、林洪孝《水资源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8.[2]陈家琦《水资源论》科学出版社

西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6

西部 土地资源 持续 发展

引言: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西部作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自然条件的恶劣更是加剧了这种人地矛盾。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思路与突破口,尤其是寻找到了以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出发点,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生态角度来说,实行西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意义都是重大的。

1西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共有土地面积675万公顷,所占陆地和耕地面积分别为71%和38%,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地资源总量大,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较大潜力,但土地质量较差,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问题有:

1.1水资源缺乏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而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以上,地下水的补给量十分有限,常年缺少的状况导致了土地利用低。1.2.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及草场退化严重

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西北地区土壤形成条件差,土壤黏土含量少,成壤时间长,土壤层厚度薄,极易发生土壤侵蚀及沙漠化目前西北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达233万公顷,且每年以1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1.3.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有360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就耕地而言,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耕地面积的52.1%,其中,又以黄土高原区和西南高原山区最为严重,分别占全国水土流失耕地面积的24.8%和22.4%我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达4050亿吨,其中从坡耕地上流失的占70%以上。1.4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受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率和生产率低下,耕地广种薄收现象比较普遍,对贵州四川重庆和陕西等地25度以上坡耕地的调查显示,粮食坡面产量在2250公斤/公顷左右在林地构成中,人工林和优质林少,有林地只占林地总量的61%,牧草地虽有较大面积,但质量差,产草量低,超载放牧现象普遍存在,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破坏性大。

1.5应用科技水平低

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开发软硬件设备,水利设施设备等和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低下。

2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1加强观念和制度的变革

树立正确的土地生态伦理观,是进行土地持续利用的前提。合理科学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又是土地持续利用的保障。在产权建设方面,首先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土地产权制度,从不同层次对土地加以界定、规范。其次,在有明晰的土地产权前提下,建立和规范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机制,对政府出让土地实行更严格的法律和行政控制,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刺激人们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2.2坚持实现西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建设任务很重,要保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是土地管理上作的奋斗目标,也是确保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位的大问题。保护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西部人口增长速度快,所面临的农产品供给压力大,在某种程度上讲,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也是集中体现在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上,为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新时期土地管理必须更新发展思路,采取十分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保护耕地,在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的前提下,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有所增加,耕地质量有所提高,人口和土地的和谐发展。

2.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西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情况等各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还很落后,且其成果在全面性和现实性方面较差,应加强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基础调查和监测工作,掌握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动态,目前,重点做好西部地区坡耕地、成片后备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调查和监测。信息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遥感技术(R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作息系统(GIS)等“3S”科学技术已全面开始进入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领域,在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活动,却因为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未建立一套完整而高效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有待规范化,否则,政府难以制定可靠高效安全的土地开发决策。

2.4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动作模式

首先,要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如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虽然能使农作物增产,但也能使土壤结构变坏,环境遭受污染;因此应以无污染、无公害的投入要素,取而代之。第二建立土地利用的监督机制,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第三,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由政府对人口转变过程进行干预,使人口规模和增长率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均社会福利最大化相适应。第四,消除贫困。贫困是人类一环境系统恶化的重要动力。为了生计,穷人不得不掠夺式地开发资源,致使环境恶化,其结果反过来使贫困人口更加贫困,如此循环下去,使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逐步消除贫困。

2.5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巩固生态建设成效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行生态补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已实行经济补偿政策,国务院在颁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已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整个西部大开发的四个重点任务之一。可以说从“以粮为纲”到“退耕还林”,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种全新的政府作为,西部地区要借此机会,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还林还草的有关奖励或优惠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财政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扶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力度,优化生态环境,加快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步伐。

结语: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确保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确保西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桂呈森.西部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1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思考 篇7

1分析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提升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价值

水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中实施农业的水资源分析, 给水资源的利用提出明确的定位, 而且在水资源全面匮乏的今天, 农业又是水资源消耗大国, 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淡水源, 淡水源的来源较为单一, 且具有一定的开采难度, 所以在实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价值中, 要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时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所以在水资源的开发中, 要考虑水源的周期性、利用多样性和有限性, 保证用于农业灌溉的水源健康性, 这样农业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才具有实际的价值。

(二) 全面的维护农业的发展

实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价值能够根据实际的水源利用情况进行维护,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较为短缺, 供给失衡, 农业用水浪费较为严重, 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的水源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加上农业的灌溉设施老化, 给整个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较为严重的失衡影响, 因此在分析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的环节中, 要进行对农业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加大投入设备和农业水源的管理政策、形成灌溉渠管理体制的全面落实, 形成整个农业生态价值观的全面有效循环, 因此农业的发展才具有科学的保障, 形成从软件到实际硬件的全方位多层次农业水源维护方式, 给水资源的全面开发提供有效地途径, 因此整个的农业生产才会被全面的维护。

2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一) 重视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相结合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重视了自然生态规律, 真正的能够维护公平、可持续、共同性和需求性四项原则, 因此在农业的水资源宝贵, 需要被可持续利用的环境下, 实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能够保护农业资源, 维护农业经济的发展, 并将水资源的利用形成可持续性的原则, 达到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水资源具有储量有限、时空分配不均匀等自然特点, 宝贵有限的生态淡水对于农业的发展也是最关键的, 因此在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上要保证对农业的全面保障性利用, 从而减少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问题, 直接将水资源过渡给农业, 满足农业的需要才有其他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 分析水资源的特点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

水资源具有动态性和局部性的特点, 所以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节上实施水资源和农业的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能够更大程度上反映水的利用价值, 农业水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的, 而且在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上进行其发展规律的重视, 能给水源的分配和流动带来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 而且在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商提供更加有效的保证, 将水资源在农业和经济建设之间上进行合理的分配, 从而正确的认识到社会经济、水资源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现水资源和各种经济建设需求相互协调发展的有效局面, 也是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 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

农业对水资源的耗费量较大, 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要保持水资源的有效性、连续性和持久性, 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就要开战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使水资源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节约资源相互协调才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主要的管理方式就是:贯彻落实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落实节约用水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并开发科学技术进行对污水的处理, 将处理后的水源进行更多的农业灌溉利用, 改善原有的滥用灌溉方式, 同时还要制定水资源的发展利用战略和计划措施, 从政府做起, 推广保障农业水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体系, 形成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对水资源的分配, 形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持续性发展, 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四) 实施区域调水措施

我国北方地区作为粮产基地, 却因为严重缺乏水资源而导致粮食减产, 甚至绝收, 所以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对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 在实施水源的建设工程之后更重要的就是对灌溉区的农业实施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的建设, 利用农业水资源的政策进行对灌溉渠的用水管理, 并保障水源的灌溉补给及时, 所以在我国的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实施的区域调水作为最有效的用水模式, 已经成为主要的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同时在进行农业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后, 还可以将调集的水源进行更加系统的处理, 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所以水源的有效性才能全面的被保障。

(五) 进行农业水源的节流和开源

在农业的水源可持续发展要求中, 实施开源节流是针对水源的宝贵性可言的, 而且在农业水源的节流和开源工作中, 要向以色列的农业灌溉滴灌技术看齐,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而且在滴灌技术中能够使水源直接的输送到农作物的根部, 减少大面积喷灌作业中对水资源的消耗, 具体的开源就是进行水源的调配、海水淡化、污水处理, 但是节流措施是较为完善的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 最能有效地保护水资源。

(六) 实施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保护

在农业实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中, 水资源的宝贵性被更深一步的体现出来, 而且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更大程度上是要体现生态的保护, 减少对于水资源的破坏, 而且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中落实生态保护, 能够针对性的将介于用水、保护水资源进行落实, 将开源和节流并重, 厉行节约, 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的经济发展相互一致的原则, 所以在实施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保护工作中, 能够将实际的水资源进行切实的保护。

3实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的主要意义

实施的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分析, 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地水源利用模式, 根据水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水资源的调配, 而且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中, 才能保持农业经济的生产建设, 所以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的就是能够体现水资源的规划制度, 进行水资源的制度分配, 针对水资源的中长期供求均衡度进行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预案的设计和规划, 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开展, 从而形成有利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4结语

在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中, 要尊重农业的发展要求, 相对应调配水资源, 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更有效的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的经济建设能力, 从而才能带动其他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婷.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3.

[2]包晓斌.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 2011 (09) .

探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 篇8

1 我国土地资源的几种类型

土地资源的合理化使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值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要求人们合理地利用我国的每一寸土地。研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 人们必须明确我国土地资源的几种类型, 从而因地制宜, 使我国的的国土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其位置固定、规模固定, 因而人们在利用土地资源时, 必须做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 土地资源又具有生产可循环性, 换句话说, 就是土地的使用具有循环性, 呈现着季节变化的自然属性。因而土地在分类规划中就具有多样的复杂性的特点。土地资源从其内容上可分为林地、山地、草地、沼泽、沙漠等几种类型, 从其使用情况又可分为建筑用地, 居民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生产作物用地, 商业用地等多种类型。土地是人类的生活场所, 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 处理好土地内部的动态关系, 将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可是续发展。

2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据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是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育着世界23%的人口。事实证明, 我国在土地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 也应该看到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土地的使用关乎着华夏子孙千秋万代的历史传承, 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效益, 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这种土地使用模式必须被新的土地改革模式所取代。

经济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的索取与土地在使用中的供需不足, 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我国虽然拥有着世界第三大的国土面积, 但是,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却很低, 我国人均土地使用呈现着人多地少的基本特点。在这有限的土地中, 可使用的耕地面积也由于人们对经济的开发逐年的减少, 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国有土地资源规划的整改, 我国的土地资源将会出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 将会严重地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国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必须明确土地的特点, 即可持续的周期性循环使用这一特性。土地的生产力得到持续的增长, 土地的利用得到循环稳定的使用, 合理的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 使土地在循环使用中创造最优化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源于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性评价。

3.1 保护生态环境, 探索国有土地资源的后备力量。

就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现状而言, 我国土地的后备资源力量并不充足,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要想做到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循环利用, 就必须处理好我国土地资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使二者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机制达到统一。外部生态环境的的稳定是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分配的前提条件, 土地资源内在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换句话说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是建立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之上, 才能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2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发展与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 与此同时, 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国有土地资源, 实现资源景观开发与产业经济同步发展的双赢模式, 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3 实现土地资源内部结构调整, 最大限度的降低我国的土地资源消耗率。

土地资源的内部稳定率直接关系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没有稳定的土地资源进行生产, 必将会导致生产力水平的持续下降, 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地下滑。从社会角度而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是确保国家社会安全的基本条件。例如, 只有土地资源的稳定, 才能保证食品来源的稳定, 从而保证人民社会生活的稳定, 因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进行劣质土壤治理, 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生态保护, 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3.4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 促进我国土地的梯段性开发。

中国的土地利用呈现着阶梯性的分布特点, 东西两部分土地资源利用差距较大, 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地形分布特点。我国的东南部主要是平原的分布区, 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业基地。这里集中了我国88.4%的耕地面积为我国90%的人口提供实物需求。我国西北部主要是干旱区域, 是我国的草场, 也是我国的牧业分布区, 有着我国79%的牧草地。我国的土地资源的梯段性分布, 导致了我国人口密度也成梯段性的分布。东南部的城市用地、居民用地在我国东南部的土地资源使用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 因而东西部土地的合理配置, 调整我国西部土地资源结构, 缓解东部土地资源使用压力, 促进东西部的经济合作, 以东部经济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土地的阶段性地开发, 这就必须要坚持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土地利用原理始终不动摇。

4 土地资源在我国的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

以市场为导向,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认识, 改变传统的土地发展模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保护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调整我国的农业政策, 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 改变不合理的耕地制度。提倡循环经济, 轮番作业, 减少化肥等无机物对土地的伤害。

按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 进行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达到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因为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 这就要求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 要保障我国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和稳定的增长。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反映了我国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重视。但是, 在成绩面前, 我国依然要冷静地思考, 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出无限的社会财富, 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生态需求, 使华夏子孙在生存与发展中得到土地在数量与质量上的保证, 这依然需要我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摘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 其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水是生命之源, 土地是万物之本, 土地资源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的规划和使用直接关乎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 社会经济对土地的需要与可利用土地面积的持续减少, 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因此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 最大化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需要优先思考的问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一项惠及千千万万子孙后代的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本文将从我国土地资源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发展机制两方面, 进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的探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光宇, 刘永清.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学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1) .

[2]余井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J].广东土地科学, 2008 (6) .

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探析 篇9

关键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矿产资源是加工业最基础的资源。在国家工业化的中前期, 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主的实体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对以矿产为典型的自然资源的需求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被誉为世界工厂, 成为全球自然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近十几年来, 国内矿产资源价格一路攀升, 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对矿产资源实行可持续利用, 不仅仅是当代社会生态文明的要求, 也是社会经济活动自身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幅员辽阔, 地貌类型多样, 地质状况复杂, 矿产种类齐全, 是世界上少有的矿产资源大国之一。截止到2012年, 我国已发现的矿产达172种, 已探明储量达159种, 占世界12%, 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人均拥有矿产量潜在总值1.5万美元, 居世界第53位。

2、矿种齐全但存量差异大

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一般性物质产品生产在工业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对传统能源和普通材料的需求量大。但国内矿产资源中当前用量不大的储量较大, 用量较大的矿产资源储量却日益匮乏。例如我国稀土、钨、锡、钼、铌、菱镁矿、萤石、重晶石、膨润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 不只探明储量可观, 人均占有量也居世界前列, 且资源质量高, 开发应用条件好。而那些支柱型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的储量远远不足, 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对外依存度过高。例如2012年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创纪录达到7.436亿吨。

3、贫矿多富矿少开发利用成本高

贫矿多富矿少一方面是由矿产的生成条件所决定的, 另外一方面是上百年来的开采使质量高、开发条件好的矿产基本上开发利用完, 剩下的多为埋藏深、质量差的部分, 开采成本不断上升。2011年度我国铁矿石基础储量为192.76亿吨, 但是95%以上为难以直接利用的贫矿, 含铁的平均品位为33%, 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0%, 而且矿石质量普遍不高, 在开发上收益低, 竞争力不强。

4、矿产资源地多为生态脆弱区

我国的矿产资源相对集中在第二级台阶以上的中西部地区, 能源矿产以西北为主, 金属矿产以西南为主。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极低, 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变化大, 矿产开采对地表的破坏严重, 容易形成坍塌、陷落、滑坡、泥石流、沙化等自然灾害, 且恢复成本极高。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开发方式粗放, 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技术落后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矿产开采方式比较粗放, 众多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富矿的寻找采掘上, 开采设备陈旧, 采选技术落后, 采富弃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薄煤层回采率不能低于85%, 中厚煤层不能低于80%, 厚煤层不能低于75%。而我国最大的煤炭公司———神华神东集团煤炭公司不仅拥有最好的采煤设备而且拥有中国最先进的技术, 其煤炭回采率还不到30%。其他的小公司的煤炭回采率可想而知。在石油开采方面, 陕北的一些企业回收率都低于20%。这就意味着, 我国的珍贵的石油资源每开采200公斤将有800公斤白白浪费掉。

2、矿产资源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是产权制度混乱, 各级政府之间争相对大中型优质矿产行使管理控制权, 通过拍卖矿产资源获取财政收入, 许多地方出现强行吞并小矿山, 剥夺他人利益的行为。其次,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机制不健全, 许多中小型矿山被以过低的价格出售,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而少数人因此而暴富。再次, 大型矿产企业大多为国企或国企控股, 在资源垄断和内部人控制条件下, 企业决策者追求短期行为, 对矿产资源实行加速开发, 促使资源枯竭期提前到来。

3、市场监管不力

矿产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大、风险高的行业, 应有较高的准入条件。但由于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和财政收入, 往往降低门槛, 许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技术实力的投资者获得了开采权。这些小矿山在采矿过程中, 机械化程度极低, 且没有能力或不愿进行必要的安全设施投入, 生产工人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 职业病发生率较高, 每年还有多起矿难发生, 普通职工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4、环境污染严重

国家虽然确定了“谁破坏谁保护, 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制度, 但是在实际上执行力度不够, 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许多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而不愿投资环保设施, 超标或偷排污水, 随意倾倒矿渣。云南曲靖发生的随意倾倒铬矿渣使部分水域和土地被污染, 造成牲畜死亡。即使是中石油这个我国最大的石化公司也屡屡发生环境事故, 如2005年11月13日,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巨大爆炸, 之后检测报告表明苯类污染物已经流入了第二松花江, 造成了重大水污染事件, 祸及长达939公里的松花江沿岸居民;2011年7月16日, 中石油大连分公司发生泄漏起火事件;同年8月29日中石油新港储油罐区存有88吨柴油的875号柴油罐发生着火事故。虽然事后中石油的公关部门立马出面采取各种措施做正面宣传, 不乏给吉林省政府捐赠500万, 支援松花江污染治理工作等等, 但是作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造成的污染事故, 国家治污投入近80亿, 对于企业只管赚钱, 排污由纳税人买单的现象不禁令人咋舌。如果环境重大污染问题不能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 仅凭环保部门开罚单不仅不能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反而会使企业怀有侥幸心理变本加厉追求经济利益。

5、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物质产品生产量巨大, 商品输出量巨大, 国内的矿产资源满足不了需要, 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最近几年, 铁矿石、铜矿、石油、天然气等基础性矿产的进口量连年增加, 2012年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7.436亿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用户, 却在世界铁矿石贸易市场没有定价权, 每年跟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铁矿石巨头的谈判极为艰苦, 原因就在于中国对铁矿石巨大的刚性需求, 让三巨头拥有雄厚的筹码, 不肯在价格问题上让步。矿产资源价格的快速上涨, 让国内众多中小钢铁企业承受重大的成本压力, 全行业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

三、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对策建议

1、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

小矿山开采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 不仅不能产生规模效益, 而且采选利用不充分造成资源浪费, 严重影响到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促进优胜劣汰, 将经济技术实力差的小矿产企业挤出矿产资源行业, 优化矿产市场结构是必然选择。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矿产及能源企业, 与规模较小的矿产企业进行合并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合作, 因为大型企业无论是在技术流、资金流还是人力资本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 更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国家要通过技术规范提高矿产能源市场准入门槛,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终, 不是用行政手段将小矿山逐出市场, 而是让生存法则将小矿山挤出市场。

2、加大勘查力度缓解资源稀缺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不均, 西部地区矿物质资源丰富, 尤其是西藏、新疆、青海等偏远地区, 近年来相继发现多处大中型矿藏。建立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基地和开展老矿山深部、外围的勘查工作, 提升矿产资源储量水平, 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建立稳定的地质开采计划, 缩短地质勘测的周期, 积极开拓新矿产资源。国土资源部门要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国家强制性手段, 促进矿产资源的有计划开采。同时要根据国际局势, 实施矿产资源的储备战略, 以保障供应为目的的战略储备对国家的安稳及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我国要建立矿产资源的供应预警机制, 以增强抵御国际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动荡和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3、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水平, 不仅是缓解资源稀缺的需要, 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首先, 加大企业的技术性投入, 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冶技术, 淘汰比较落后的采选方法, 以提高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其次, 国家要鼓励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技术发展及壮大, 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尤其是要鼓励企业对一些矿产资源的半生元素进行回收再加工技术的发展。最后, 加大公司的人力资本投入,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并注重培养优秀的研发人员以及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鼓励公司员工进行技术创新, 改善我国技术水平低的现状,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4、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持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通过产业政策鼓励支持企业走节能环保之路, 逐步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动产业整合, 将经济技术实力弱、污染大、浪费严重的生产经营者挤出市场, 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使用企业的监察、检查、评估和奖惩, 鼓励民众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监督举报, 对群众的举报要积极回应, 重大情况应立案调查, 特别要惩治幕后保护伞。职能部门要通过对对矿产开采地生态环境的长期跟踪监视和违法行为的严厉查处, 推动资源能源行业依法勘察、开发、保护, 走绿色矿业之路。

5、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矿产资源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的基础, 稳定的矿产供应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安全问题是矿产企业一直强调的问题, 是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里的安全不仅要保障资源供应安全、能源安全, 而且也要保证矿山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坚决杜绝运营没有安全保障的矿山。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当地矿产企业进行指导规划, 以保障矿产企业安全有序地进行生产运营。

四、结语

矿产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 具有不可替代性, 坚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应及早把矿产资源的绿色发展摆到议事日程。矿产资源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到国家宏观大环境和矿产企业整个行业的微观环境, 坚持实现绿色、安全、环保、节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亚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J].人民论坛, 2010 (32) .

[2]陈毓川:矿产资源展望与可持续发展对策[EB/OL].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51372/51377/52180/3672995.html, 2005-09-06.

[3]马金平: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浅析[J].中国矿业, 2007, 16 (12) .

[4]刘杨:浅谈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J].赤子, 2012 (4) .

[5]秦江波、于冬梅、孙永波:中国矿产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

我国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10

一、我国土壤存在的突出问题

土壤问题具有潜伏性、不可逆性、长期性等特点。土壤问题一旦爆发, 对人类可能就是灾难性的。对我国来说,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25%的人口, 不仅要保障土壤生态环境的质量, 还要确保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近20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及新的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 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和农业环境转移, 土壤污染物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 这20年是我国土壤问题加剧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比较严重的时期。

1.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

过度的樵采、放牧, 甚至毁林、毁草开荒, 破坏了植被, 造成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方面造成肥沃的地表土流失, 土地肥力下降, 土层变薄、沙化, 土壤的蓄水保墒、抗旱能力降低;另一方面, 还会使沟头前进、岩石裸露、下游农田被冲埋, 从而破坏耕地、吞食农田;水土流失会使大量泥沙泄入河流、湖泊与水库, 抬高河床, 淤积湖泊水库, 使得河流泄洪和湖泊水库的蓄洪能力大大下降, 从而增加洪水灾害。我国北方地区近十年中开垦的荒地, 有一半由于干旱, 变成沙荒地。

2. 土壤污染

我国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和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严重的土地与水资源污染。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为361.8万公顷, 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 占全国地面水总灌溉面积的9.96%;大气污染的农田面积约530万公顷, 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和垃圾、污泥农用不当污染的农田面积90万公顷。因农田污染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千克。土壤有机污染已成为影响土壤环境安全的主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 对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危害大。但是, 目前对我国土壤有机污染的基本情况不清, 特别是对土壤中大量有机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危害效应了解甚微。对于农药及有机污染总体情况不清。

随着稀土元素农用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稀土元素进入土壤环境, 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和食物链, 土壤中新的放射性污染物不断增加, 将成为新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 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 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事实越来越表明, 没有清洁的土壤, 也就不可能有干净的食品、水和空气。

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 使其持续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进行土地资源保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涉及到许多方面,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主要表现在:

1. 土地资源“质”的保护和“量”的保护是不可分割的

任何土地资源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指标, 也只有当“质”和“量”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适于人类的需要。因而进行土地资源保护时既要采取措施保护其“量”的方面, 又要同时注意保护其“质”的方面。如果只强调保护土地的数量, 而不管质量, 那么这种“量”的保证是无意义的。盲目大量开垦坡地、湿草地等等, 结果不但新开垦的地段可能出现水土流失, 严重的还会淤埋下游原有的良田, 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得不偿失。反之, 若只强调土地"质"的保护, 而各种用途的土地达不到一定面积, 也同样满足不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需要。

2. 必须兼顾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对土地的不同利用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果。一个国家的土地利用要首先考虑在经济增长上的可持续性, 即要保持土地利用在经济上的持续性的产出水平等于或大于它的历史平均值, 从而保证子孙后代的持续收入, 当代的经济发展应以不伤害后代的利益及当代人的未来利益为前提。

由于土地具有空间性, 因而成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要素。土地在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利用, 最基本的就是要使土地能够保证人类的衣食住行, 而在我国最突出的就是如何使土地能够保证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是比任何方面都紧迫的, 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因而, 保证土地资源在社会性方面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每个国家在进行土地利用管理, 考虑土地在经济上可持续时必须同时考虑的问题。

土地资源同时又是一种自然资源, 在人类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生活时, 会对这种自然资源造成干扰、破坏, 随着人口及经济的快速增长, 将会给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若不注意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 使其能够长期保持适于人类可利用的状态, 不恰当地利用土地, 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退化和环境恶化问题, 这会使土地资源在经济上、社会上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一句空话。

3. 要采取综合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进行全方位的土地资源保护

由于土地资源总体面积大, 结构复杂,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对其进行保护是很复杂的, 仅靠一个部门、一部分人、在局部地区开展保护工作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在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各个地区, 全方位地开展保护工作, 使其成为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凤荣.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魏树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本原理及强化措施探讨.生态学杂志, 2004, 23 (1) .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11

关键词:约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6-02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如何强调耕地资源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但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使耕地资源的转化利用成为必然,如何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面临着许多约束机制,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目前约束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问题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在《宪法》及其他法律中均有明文规定,但是“集体”到底指哪一级,法律规定则含糊不清。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模糊,导致无人真正为其利益负责,导致为获得短期利益而掠夺性经营的做法,致使土地资源质量下降。

2.土地征用中存在很大随意性和功利性。主要表现在:①随意扩大征用范围,有的甚至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为商业开发甚至所谓的开发区建设随意占地,这也成为不少地方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纠纷和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②土地利用和开发没有统一规划,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在招商引资中为吸引外资不惜拿土地做筹码,只要能引来资,就敢随意给地。③更突出的是土地行政征用中侵占土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利益。在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过程中,政府考虑的重点是本级财政的利益,投资者的利益,往往忽视了本来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农民集体的利益,用很低的价格把农民的土地拿过来,几乎否定了整个被征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利益。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一是对于土地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在当前的政策构架下和利益格局下,让地方政府来充当耕地的保护者,无异于让老鼠来守油瓶。二是具体操作过程没有有效监督,一些地方在征地过程中搞暗箱操作,这种做法,在有些地方成为土地违法犯罪的温床。三是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办法不合理,助长了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现在不少地方财政都成了土地财政,一些地方政府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短期行为越来越明显。

4.现行考核制度不科学、不可持续。现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还主要以GDP崇拜为准,忽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能源、资源条件的协调发展。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我们所需要和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致力于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发展。片面重视经济发展的考核机制直接导致了以牺牲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耕地资源战略性作用的发挥。

二、相关对策探析

针对约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诸多因素,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寻求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

1.坚决贯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我国早已确立,但在具体实施中,效果却并不理想。今后要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措施和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耕地保护真正落到实处。第一,要严格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当前我国正住在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和人们居住条件的提高和改善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包括耕地。但占用后,一定要切实落实占补平衡,不能仅仅是交一部分耕地占用费而了事。第二,严格执行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要切实保证,保证的关键就是要严格执法,落实责任制和惩戒措施。在城市发展中,要优先整合城市现有土地,适度向空中要空间,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一些小、散、落后的产能坚决取缔和拒绝。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发展中,为了绕开矛盾和实现所谓的低成本,优先开发城郊土地包括耕地,这种现象要坚决制止和改变。

2.建立全国统一的耕地利用公示制度。为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得以贯彻和实施,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耕地利用和保护公示制度。那个地方因为什么原因改变耕地使用功能多少亩,占补平衡费用交到了那个地方,这笔平衡费用于了那块耕地整理,整理的效果怎么样,都应一一公示,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稽查和媒体监督。

3.改革产权制度。改“承包制”为“永包制”。当前之所以土地违法现象不断,耕地被破坏严重,最关键问题是目前耕地缺乏事实上的主人。耕地归村集体所有,事实上等于大家都有和都没有,无法真正让农民行使土地所有者的权益。要明确农村土地尤其是耕地的所有者权益,改“承包制”为“永包制”,让村集体的每一个农民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代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者,或说是国家把耕地的所有权能无偿的让渡给农民行使,让农民在法律地位上取得保护耕地的资格。

4.改革和完善现行土地征收制度。要明确国家土地征收的范围,把真正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和商业开发和建设区别开来。对于商业开发和建设,政府要坚决退出来,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公益性的建设项目政府要在合理节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公开建设的所有环节和过程,以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不论是公益性的建设项目还是商业开发和建设,涉及到利用耕地的,都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审批制度,切实做到不踩红线。同时要明确把土地征收的收益的大部分要留给土地所有者,这个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的征地冲动。

5.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要完善对土地违法行为的监管,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措施,必要时要用刑法来调整,对破坏土地资源严重的地方当政者,要坚决予以处理。要纠正当前的一些错误做法和认识,如某些地方,对土地违法违规的地方领导,只要当地经济发展了,就会被认为是“功臣”,要想真正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定要刹住这种歪风,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坚决不能树这方面的坏榜样。

总之,只要正确认识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约束机制,并找出并落实相应的措施,就会使我国的耕地保护和利用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张伯宁.21世纪可持续农业展望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杨素群.中国农业现代化重大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6]戴双兴.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农民权益的保护[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3).

浅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12

唐山市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3.17亿立方米, 其中, 地表水径流量17.27亿立方米, 包括分配供水指标15.6亿立方米, (其中潘家口水库9.5亿立方米, 大黑汀水库区间2.18亿立方米, 桃林口水库3.92亿立方米) , 陡河水库、邱庄水库及市区小型水利工程拦蓄自产地表水1.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5.9万立方米, 多年人均水资源量306立方米,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是严重缺水地区。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0163万立方米, 其中, 大气降雨6650万立方米, 入境污水7028万立方米, 外调水15000万立方米, 浅层地下水9097万立方米, 深层地下水1708万立方米。

2 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

2.1 水资源形成及时空特征

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 我区水资源先天不足是严重缺水地区, 而且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69%左右, 调蓄能力有限, 一部分不得不排入大海。且丰、枯年份降雨量相差较大, 丰水年份为干旱年份的四倍左右。南北差异较大, 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年平均多50-60毫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6.65亿m3, 地下水资源为16.9亿m3, 地貌、气候、地质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大, 在空间 (地域) 分布上很不均匀。由于受大气降水的控制, 河流暴涨暴落, 春季各河流基流甚小, 部分河流下游有断流现象发生;二是由于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这就决定了发源于北部山区入海各河流的共同特点是:源短流急, 受大气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 河水流量年际变化较大, 径污比小, 自净能力低, 易受到污染。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

我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0条, 其中滦河、陡河、沙河、还乡河、蓟运河等五条主要河流, 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本条件。经过五十四年的水利建设, 唐山市水利基础设施已具备相当规模。已建成潘家口、大黑汀、邱庄、陡河大型水库四座、中型水库三座、小型水库152座, 总设计库容43.63亿立方米, 其中兴利库容24.41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1处。拥有机井135012眼, 水池水窖4.5万处。建成市区供水、南堡开发区引水、京唐港供水等引水工程三处引供水能力1.01亿立方米/年。2003年全区总用水量49586万立方米, 其中, 地表水27279万立方米, 地下水22307万立方米 (工业5700万立方米, 人畜生活3278万立方米, 农田灌溉13329万立方米) 。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水质污染, 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 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及污水浇灌等行为, 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区主要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且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均为地面水劣V类标准。虽然近几年加大了治理力度, 但目前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 一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40%, 就会出现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水质变坏, 河口自然生态条件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唐山市工农业用水量增加, 致使河流入海水量急剧减少。

3.2 地下水超采过度, 漏斗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多年持续干旱, 加之工农业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地表水严重不足, 农业增加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另一方面随着钢铁等高耗水项目的建成投产, 造成地下水用量增加, 而且这些项目相对集中, 致使局部地下水超采, 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近几年, 我区地下水位以每年近2米的速度下降, 漏斗总面积已达895平方公里, 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7%。

3.3 节水意识淡薄, 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

城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公共事业用水、行政事业机关、学校、团体等节水管理措施不到位, 长流水现象依然存在, 且重复利用率几乎为零。工业用水, 重复利用率普遍偏低, 全区工业平均不足60%, 并存在的跑、冒、滴、漏等现象。农业用水, 节水面积仅占水浇地面积的36.7%, 大部分农田仍在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生活方面, 跑、冒、滴、漏现象时常发生, 管网漏失率偏高。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开源与节流并举, 保证水量

开源节流是缓解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两种基本途径。节水是缓解和改善唐山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唐山市, 节约用水无论在农业、工业用水还是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前最有效的途径仍是在农业推行高效节水技术。据统计, 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77.4%以上, 而以滴灌、喷灌等为主的节水灌溉面积为414万亩, 还有大部分为漫灌, 节水灌溉的用水量与漫灌相比, 可节约40%左右, 因此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以科技为依托, 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 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并重, 大力兴建现代农业节水设施, 促进节水农业全面发展。工业节水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 全市工业用水展总量的14.9%, 年用水4.71亿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78%, 虽然高于全省水平, 但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仍有一定的距离, 特别是乡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还很低, 所以未来工业节水的重点应放在提高乡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上。研究表明, 通过对市区内的啤酒业、纺织业、造纸业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 每年可节约大部分水资源。因此, 调节工业结构, 鼓励发展节水型工业及实施清洁生产是今后工业节水的又一重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 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城镇生活用水方面,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开发推广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 不断提高节水型设施和器具普及率, 市公园绿地等市政设施普遍安装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4.2 加强污水综合治理, 保护水质

全市内主要河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且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 全市每年排入河道的工业和生活污水3亿多立方米, 各种有害物质和污染物36万立方米。由于污染物长期无序排放, 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多数河流水质全年耗氧量、氨、氮、氛均超出国家标准。唐山市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地表水为主, 因此, 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保护水源的重点。其主要措施是:建立水源水质保护区, 对水库水质、水量严加保护;限制水库流域内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保护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 以控制水库富营养化和水库淤积;明确水库饮用水源功能, 抑制旅游、养殖等其它功能。

4.3 合理开发水资源, 防止生态破坏

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首先要全面评估开发利用现状, 合理规划水体环境功能, 统一规划和管理地下水源的开采利用。加强对地下水动态观测, 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及储存量的变化。沿海地区地下水的开采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可利用量的范围内, 同时在入海口上游修建防潮闸, 以防止海水入侵。地表水与地下水采补平衡, 控制地面塌陷。提高水库的调节功能, 使之在汛期放水冲沙, 补充海岸沙源。对海岸侵蚀严重的地段应采取工程措施, 重点保护。在城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 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以水定发展、量水调结构。即:既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探索出符合我区实际的节水型经济结构,

水资源是有限的资源,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有限的资源, 合理的开发利用, 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生活、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水。水也是其它物质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之一,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 面对紧缺的资源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作用, 已经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是迫切的问题。

上一篇:市场经济质与量下一篇:会计职业教育的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