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发展

2024-07-28

可持续农业发展(精选12篇)

可持续农业发展 篇1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年) 》最近正式发布,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 《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 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

《规划》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发展布局, 稳定提升农业产能。到2020年,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二是保护耕地资源, 促进农田永续利用。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2亿hm2以上, 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亿hm2, 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1.2亿hm2高标准农田。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 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三是节约高效用水, 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雨养农业, 到202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 720亿m3,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92亿hm2。

四是治理环境污染, 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 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 以及到2030年养殖废弃物实现基本综合利用, 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

五是修复农业生态, 提升生态功能。增强林业生态功能、保护草原生态、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

《规划》强调, 要围绕重点建设任务, 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 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资金, 调整盘活财政支农存量资金, 安排增量资金, 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 组织实施包括水土资源保护工程、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验示范工程等在内的一批重大工程, 全面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农业发展 篇2

宁夏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及其实现途径

论述了宁夏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及面临的种种挑战,分析并提出实现宁夏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作 者:岳克俭  作者单位:宁夏农牧厅项目办公室,宁夏,银川,750001 刊 名:宁夏农林科技 英文刊名:NING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F32 S-O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宁夏  

可持续农业的全球化 篇3

正如资本和压制的全球化在蔓延一样,劳动和抵抗的全球化也在蔓延。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也是这样。

“改造传统农业”与绿色革命的双重效应

这要从以“改造传统农业”为特征的绿色革命开始谈起。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与饥饿作斗争,但食物产量似乎永远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消费升级需要。上世纪40-70年代,将工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的一股浪潮开始兴起。培育高产种子、推广农业机械、化学合成肥料、杀虫剂等,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小农经济的低成本农业被改造成高成本农业,同时也换来了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单产的爆炸性增长。这一现象在1968年首次被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总裁威廉-高德称为“绿色革命”。他说“这些技术手段在农业领域中应用酿就了一场新革命,这既不是像苏联那样具有暴力色彩的红色革命,也不是起源于伊朗的白色革命,我将其称作为’绿色革命’”。

依照高德判断,绿色革命产生效果的关键首先在于高产种子,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再次是灌溉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农业信贷和农业扶持政策。灌溉、化肥和种子构成三要素,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在“绿色革命”进程中,全球人口增长大约40亿。在1950-1984年,“绿色革命”使得水稻、玉米和小麦产量持续稳步提高,全球粮食总产量增加2.5倍。

据此,农业专家们曾一度乐观地认为,人类自此摆脱了粮食安全悲观论者、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黑色预言。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粮食产量将随着生物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经营不断地增加,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全球分工与自由贸易的推进,更加可以使得粮食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调剂,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能得到充分利用,粮食短缺问题似乎已经得到永久性解决。

然而,人们很快看到了这次绿色革命的负面效应。过量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造成了对化肥、农药和灌溉等的依赖,污染了土壤、水系,带来病虫害的抗性增强、土壤盐碱化、农作物品种单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还伴随着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和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等其他问题。

不仅如此,让绿色革命引以自豪的粮食产量也出现了瓶颈,世界人均谷物产量从1980-1985年问的每年335千克下降到2000-2005年的310千克。11个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伊朗、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谷物产量占世界谷物产量的40%。而在1991-2004年这13年中,这11国的谷物产量仅有15.6%的增长,每年的增长率只有1.1%,远远低于这些国家每年将近2%的人口增长率。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作物出口量也在迅速增长,比粮食的增长速度快10倍。在农产品自由贸易条件下,这是土地和资源向出口农作物转移的结果。

“改造现代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兴起

作为对绿色革命后农业不可持续的反应,可持续农业开始兴起。这种以“改造现代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农作理念,意图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以确保人们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需要的农业,这是一种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这一农业理念,包含于对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的整体担忧之中。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农业包含了有机农业,意图利用适用的生物技术、有机肥料、小型机械等,促使农作形态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保持较高的产量。

可持续农业也强调现代要素的使用,但以不损及可持续性为代价。2008年,联合国的一个发展组织——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IAASTD)发布了报告:《处于十字路口的农业》,提出关于农业的知识、科学和技术的使用方向问题。报告向人们提出以下问题:是结合化学技术,将其用于大规模农场,走公司化道路,还是结合生物技术和发展中国家实际,将其用于小规模家庭农业。走亲劳动的合作化道路。我在《极化的发展》这本书里,将其称为A模式和B模式的战争。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扳道工位置上。

从现状看,这种B模式的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可持续农业的基础上,替代性的市场和食品体系开始形成,许多农业生产者和食品消费者开始有了更多的生产自由和消费自由,在采用何种方式生产和消费何种食品上有了选择,在食物数量和食物质量不可兼得的食物魔咒下有了新的希望。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建筑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建筑,混凝土,水泥

1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空前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气候巨变等。从全球1978年~1987年个人平均主要能源消耗来判断,大约40年后,石油用光;大约80年~100年,天然气用光;大约230年,煤炭用光。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历程,批判不适合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错误思路。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首先是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审视和反思工业经济中普遍奉行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三年多调查研究,在1987年召开的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同时还提出和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再次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详细而深刻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为人类改善环境、完善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它已被看作是把可持续发展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升华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2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

消耗世界总能源约1/3并产生诸多污染的建筑业在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以混凝土工业为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混凝土用量约80亿t,平均需水泥约15亿t,粗细集料70亿t左右。而15亿t水泥大约要消耗16亿t的石灰石和2.7亿t黏土。开采、破碎、运输集料以及生产、加工、运输混凝土等过程都要耗能,在这些过程中80亿t混凝土共需耗电力约1.1×1012 kW·h,而生产15亿t水泥又大约生产13亿t CO2,6.5亿t粉煤灰,450万t SO2和350万t的其他有害物质。此外,混凝土工程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业对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要负多大责任。因此,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热潮逐渐兴起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所谓“生态化可持续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理论及建筑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和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又同时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环境)、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3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混凝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1.1 大量使用工业废渣,帮助消化其他工业废料

混凝土行业可以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作掺合料(混合材),抵消工业废渣对环境产生的恶劣影响,有效地减轻了环境负荷。如果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仅可以降低相关产业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可以降低水泥混凝土生产的成本。一个工业系统生产的废物作为下一个工业系统的资源,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使水泥生产向零成本甚至负成本发展,并做到水泥混凝土生产对环境的低负荷甚至负负荷。利用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处理城市垃圾(包括除工业废弃物之外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是近年来水泥行业提出的一条新的垃圾处理途径。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粉煤灰约5.5亿t,但利用率非常低。粉煤灰中至少有75%是飞灰或细灰,适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工业和硬凝材料。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事例,国内在这方面也有成功实践。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粉煤灰作原材料配制建筑砂浆,能降低12%~25%的成本,而且可以取得较大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大量利用其他工业废料来制作砌块等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3.1.2 积极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随着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港口、机场、码头等工程的迅速发展,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受到各学术机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混凝土耐久性破坏不仅要花大量财力物力维修和重建,而且拆除废弃混凝土和配制新混凝土也将加重资源和环境负担。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其高强、耐久且能大量利用工业废料、减少维修、改善和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而成为备受青睐的建筑材料。

3.1.3 推广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鼓励使用商品混凝土

由于商品混凝土搅拌集中、价格相对便宜、质量易控制、便于集中消除现场产生的废料、污水、粉尘,有利于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在国外发展较快我国商品混凝土起步晚人均指标低年10月建设部《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对预拌混凝土提出的目标是:全国每年以不低于15%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7 000万m3,全国城市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现浇混凝土总量的20%,部分大中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不低于现浇混凝土总量的60%。即使按达到7 000万m3计,人均指标仍然只有0.05 m3,若按俄罗斯人均水平(0.2 m3~0.3 m3)计算,则每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应在2.4亿m3~3.6亿m3。由此可见,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研制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把各项污染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可行的,而且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3.1.4 重视建筑垃圾回收,扩大再生利用途径和范围

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垃圾逐年迅速增长,而且现在已建或在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几十年,上百年后都将成为垃圾。如此多的建筑垃圾,堆放和填埋需浪费土地且污染环境,焚烧会产生二嘧英、氰化氢等剧毒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故最好的途径是回收利用,但目前进行回收利用的途径仍然不多。最常见的方法是铺垫路基或作为基础回填料。第二种途径是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粗集料代替天然集料。此外就是利用回收的建筑垃圾和其他一些城市垃圾,作为建筑材料。

3.2 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黏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O2和SO2等。开采石灰石、黏土破坏地表植被,暴露了原矿,引起水土流失,减少耕地面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不但要消耗大量煤,而且会产生对环境有毒害的气体如SO2,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大量未回收的粉煤灰也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因此,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他工业废渣废料。具体而言,应遵循如下措施:1)开采石灰石、黏土应合理有序,以不毁坏植被、不导致水土流失为前提,从而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2)对有毒气体在排放前进行无毒化处理;3)变废为宝,开发以粉煤灰为原材料的新产品,提高粉煤灰的回收利用率;4)研制符合环保标准的装备和产品,实现环境的全面保护;5)帮助其他工业消化三废。

4 结语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们今天的生存发展,更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6%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肩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应该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广大民众应该自觉地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行动起来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可持续农业发展 篇5

文章在明确精确农业技术思想和实质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外精确农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特色精确农业的发展战略.

作 者:王树德 柴寿升 作者单位:王树德(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

柴寿升(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

可持续农业发展 篇6

【关键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1.自然概况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处于松辽平原腹地、属于北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份。由于大风天气多,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且集中,形成了春旱夏涝的自然规律。

2.农业发展现状

梨树县是全国主要粮食高产区之一,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耕地面积1887 km2,盛产玉米、大豆、水稻、高粮及其他杂粮农作物,粮食产量在20亿kg左右,其中玉米产量17亿kg,占总产量的85.7%。由于雨量分布不均,经常发生旱灾,特别是春旱,影响了经济作物主要是大棚蔬菜的产量。

农业用地面积虽然较多,但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量不稳定,直接影响《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必须加强农田水利规划及实施,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究其根源,一方面农业用水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比重已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传统的灌溉方式使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5。因此,大面积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将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的话,其灌溉面积可是现在的1.5-2倍。因此,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水少了仍可增加灌溉面积,且可节省水资源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3.节水农业技术

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从水源引水、包括降水利用,到作物耗水形成产量要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过程。节水农业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根本目的是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从水源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至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作物产量和产值。节水农业的内涵一般包含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节水以及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4个方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多水源的调度;地面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综合利用;废污水回收处理利用以及咸淡水混合利用;水库、蓄水池的防渗处理等。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节水包括输水建筑物改造配套,防止跑、冒、滴、漏;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膜上灌、膜下灌以及传统的土地平整、大畦改小畦、坐水点种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节水栽培技术,采取深耕蓄水,塑膜或秸秆覆盖、聚肥保墒等旱作农业措施和施用保水剂、抗旱剂等抗旱保墒措施。用水管理节水包括制定不同作物科学的灌溉制度,健全节水政策法规。

4.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措施与管理、政策

4.1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我县2009年灌溉用水量6488.56万立方米,占全县总用水量的51%,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县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因此,近年来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已成为我县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

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包括节水工程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世界上为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所采取的最广泛、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包括地上灌溉工程技术、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和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地上灌溉工程技术主要是喷灌和滴灌,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省水的灌溉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县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求,喷灌已在我县的金山乡、泉眼岭乡、小城子镇得到较大规模发展,滴灌也开始应用在粮食作物上。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地面灌溉等,我县目前灌溉面积的98%是地面灌溉。由于其投入低,适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仍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工程形式,为了降低灌溉用水在输水过程中的损失,采用工程措施加快渠道防渗的进程。田间地面灌溉工程最常用的有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短沟或细流沟灌,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易于掌握,是当今面积最大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为提高工效省劳力,已开展研究的开发节能、高效、价廉的平地、开沟或打畦的施工机械,并对我国特有的膜上灌水技术、坐水种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扩大应用范围。节水管理技术的基础是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它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及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关键是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即灌溉农业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高产;在旱地农业中如何增加土壤蓄水供水或补充少量供水,达到显著增产的目的。其有效途径:一是减少水的蒸发、渗漏和流失,增加土壤入渗量和储水量;二是增强作物对土壤储水特别是深层储水的利用;三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生物量/蒸腾量/耗水量(ET)/供水量(降水、灌溉水)的比率。

当前,采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根据旱农地区的降水和干旱发生特点及农作物的需水耗水规律,调整作物布局,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选择抗旱、节水、高产作物和品种,可根据抗旱性指标、耗水系数、蒸腾效率和水分胁迫指数等综合指标,从目前大量而丰富的品种资源中,筛选出具有御旱性、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进行推广。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及采用各种保水保土措施,蓄保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和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覆盖栽培保墒、增温、节水防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促使作物早熟和增产。应用化学物质和调控技术提高抗旱播种的出苗率,抑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

4.2节水农业的管理与政策

(1)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节水农业发展。我县节水农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了充分发挥节水农业工程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加强节水农业的管理: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加紧迫性,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健全有关节水的配套政策法规,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四要总结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经验教训,认真掌握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为此需要建立有利于节水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采用高效的节水农业管理技术,包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管理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标准、集成化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制定支持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农业长远发展规划。

(2)实行差别水费制度,调动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而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对所有的用水户都要实行按量收费、采用计划供水和对超额用水进行惩罚的差别收费制度。目前我县农用水费太低,没有按照商品价值的规律,依据水的实际价值收费,节水对农民来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因而造成发展节水农业国家非常重视,但农民群众积极性却不高。将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和法规管理的轨道,逐步实行按水的成本征收水费,并采用水费累进制,对超标准用水,加倍收取水资源费。鼓励修建节水农业工程,可根据其节水效果的高低程度,给予不同数额的投资补助,以激励发展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对灌溉管理机构,也要制定鼓励节水的政策,如事业费和管理水平挂钩,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予以经济处罚等。

可持续设计发展文献综述 篇7

可持续设计就是在整体设计上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系统这个层面上。具体来说, 就是合理运用已有的原料、技术、资金、资源等, 以最少的成本投入产生最大的功效, 并且对生态的平衡发展不会造成影响的一种设计行为。笔者认为, “可持续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概念, 其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都较为宽泛, 其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理念研究, 比如绿色生态设计理念。②自身特点。我国现代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教授结合设计学规律和系统理论知识提出了“设计事理学”, 引导从“造物”转为“谋事”去创新思考, 其核心思想与可持续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有相同之处。通过整合产品和服务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满足用户的需求, 探索可持续理念实践对社会创新起的积极作用。

2 可持续设计研究进展

当今世界发展飞速, 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在理论层面上, 人们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正是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另外, 从可持续发展的整个涉及面来看, 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即绿色设计, 生态设计, 产品服务设计和为社会和谐、公平而进行的设计。

2.1 国外可持续设计研究现状

英国于20世纪末第一次提出“可持续设计”理念, 这也是第一次可持续发展观涉足设计界;美国设计师维克多•巴巴纳克是最早呼吁设计应该关注生态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设计师之一, 从其所著的《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能看到可持续设计的原貌。

可持续设计在国外的实践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绿色生命周期中心在丹麦工业大学成立。该中心提出了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工业发展和生产模式。②米兰理工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其下属可持续社会与创新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设计与社会创新研究的单位之一, 开展了多项可持续研究项目, 比如联合国环境署和欧盟框架等项目。可以说, 该机构是目前世界相对尖端的可持续设计机构之一。国外设计界认为, 可持续设计不仅可以对整个社区的人际关系产生良好影响, 还可以间接改善整个社区环境, 他们认为可持续设计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好的方式。

2.2 国内可持续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是国内最早接触“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学校, 他们将社会创新概念融入到教学中, 并针对国内现状设计了相应的可持续产品服务, 并进行了实践。

国内学者对可持续设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2010-02的《创意与设计》刊物上, 清华大学刘新教授发表了题为“可持续设计的观念、发展与实践”的文章, 重点讨论了设计者该如何向可持续设计方向发展的问题;②重庆大学文志华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观》提出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可持续设计”理念, 指出该理念与我国古代著名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重合部分。

在可持续设计发展中, 我国不仅有专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还有社会机构对其进行研究。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广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六所高校的设计分院在2009年联合发起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 国内一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可持续设计专业。因此, 国内的设计界认为, 设计干预的前提是必须适应本土的特殊环境。在上述列举的设计项目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实地调研和生活方式研究, 借助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深入地发现和定义问题。

3 研究的目的

可持续设计发展正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需求而产生的, 是解决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最佳方案。可持续发展中的三大板块分别是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保证, 而社会持续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在当今的发展形势下, 设计和商业必然不可分割——设计会随着商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此可见, 资源的消耗将与日俱增, 设计师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将越来越重。

4 总结与展望

通过整理、分析资料发现, 可持续设计思想的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体现, 也是着眼于整体利益的衡量, 还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阐释。如今, 我国可持续设计已经拥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这个理念在欧洲已经趋于成熟, 但并不代表欧洲模式就适合全球。因此, 发展中国家只有深入理解、学习“可持续设计”理念, 才能真正拥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设计方式,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巩淼森, 谢辰宸, 董玉妹.为中国社会创新而设计——可持续生活方式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初探[J].创意与设计, 2011 (05) .

可持续农业发展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发展,负债经营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在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增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增长率。他们认为一个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在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企业资产的增长,而企业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企业负债和股东权益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加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企业财务政策,则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或企业权益的增长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企业的发展需要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外乎三种:一是内部资金,即在不增加外部负债的情况下,依靠内部积累的资金。这种方式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有限性,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发展。二是外部资金,即主要依靠增加企业债务和股东投资。这种方式也有一些缺陷:大量增加负债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大量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会分散股东控股权,稀释每股盈余等。三是均衡增长,即在保持目前财务结构和与此有关的财务风险的情况下,依照股东权益的增长比例,增加借款数额,从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可持续增长率是在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经营效率是指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财务政策是指资产负债率及其延伸的权益乘数(资产/权益)和收益留存率指标。其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即: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二是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即: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1-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

二、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增长率说明的是企业的四个主要关注的方面之间的确切关系,这四个方面包括,用销售净利率来测度的经营效率,用资产周转率来测度资产的使用效率,用收益留存率来测度股利政策和盈余分配政策,债务权益率来测度企业的筹资政策。

可持续增长率的思想不是说企业的增长速度不可以高于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问题在于管理人员必须事先预计并且加以解决在企业超过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所导致的财务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增长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标准,管理人员根据这个标准对照企业的发展速度及时地采取各种方法、策略,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率是由企业当前的经营效率、资本结构和盈余分配政策决定的内在增长能力,它从更深层次上综合揭示了企业的增长速度与目前的经营方针、财务政策,以及盈余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企业在保持其可持续增长率问题上,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种情况,即如果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或反过来,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应该分别采取何种战略呢?

1. 企业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

当企业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的管理者不能盲目乐观,要及时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问题。此时,企业处于快速增长期,尽管销售的增长会带来利润的增长,但管理者往往忽略企业快速增长所导致的大量的现金需求。为了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填补资金缺口:

(1)注入新的权益资本。当一个企业愿意并且能够在资本市场增发股票,它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可得以消除。新增加的权益资本和利用财务杠杆增加的借款能力将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不过,对很多企业来讲,增加权益资本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无法实现。即使能够实现也会存在成本高、增资时间长等原因,经营者也往往不会采用该方法。

(2)提高财务杠杆。提高财务杠杆就是扩大负债比例,增加负债额。但是应记住财务杠杆的提高是有一个上限的,超过了上限以后,借款可能难以获得,也可能因为风险加大、成本太高而变得不经济。因为债务资本不仅要支付固定的利息,而且还要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无财务弹性可言,对企业是一项固定的财务负担,一旦出现经营风险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时,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由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不稳定和债务调度不合理,会使企业产生债务困难,即企业可在经营上获利但短期内却无偿债资金,不得已用贱卖动产、不动产或其他方式抵偿债务,使企业发生亏损,加大破产的危险。经济不景气,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可能上升,此时企业负债成本将会增加;当经营利润不足以抵偿债务利息时,企业将赔本经营,严重时可能导致破产。

(3)加强企业的内部优化管理。在资本结构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增加销售收入等途径增强企业的息税前利润。

(4)提高收益留存率。也就是降低股利支付比例,通过利润滚存来获得资金。降低股利支付率与财务杠杆相反,股利支付率的降低有一个下限,即为零。股东对股利的态度与对企业投资机会前景的看法有很大关系。当股东们认为收益留在企业能产生较高的回报时,降低股利支付率则会使股东感到可以接受。当股东们认为企业的投资回报不能够令人满意,股利支付率的降低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最直接的表现是股票价格下跌。

(5)有益的剥离。企业应该及时地剥离非核心业务,从而使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集中发展核心业务,同时剥离所释放的资金可以支持企业的增长,提高企业的资产周转比率。

(6)提高产品的定价。通过提价不仅可以减低增长速度,而且可以增加企业的边际利润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

(7)提高总资产周转率。通过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多进货少自制以减少积压库存,缩短生产周期,以及出售或出租闲置固定资产等措施来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8)兼并。如上述方法仍不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尝试兼并来寻求资金来源。即可以考虑兼并刚进入成熟期,且其正在为多余的现金流量寻找有利可图投资的企业。

2. 企业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

当企业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管理者要综合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找出影响销售增长的症结所在,确认企业的增长速度是否可以合理提高。一般来说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可能是企业没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此时现金过剩,企业应首先偿还以前年度的借款,适当加大分红比例。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有利于稳定企业股票价格,从而增强投资者对企业持股的信心。其次,企业应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大投资力度或收购相关企业,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最后,当产业进入衰退期,又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进行有效转型,剩余资金也无适当用途(如将其作为银行存款或购买短期证券会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这时企业可通过股份回购减少企业股本。这样不仅可充分利用企业现金顺差改善企业资本结构,还可以提高每股收益,从而缩小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距。

可持续增长率对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明显的。企业的发展速度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及企业自身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率有时会高于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但从长期看,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会受到可持续增长率的制约。企业也只有重视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差别,根据可持续增长率控制适当的实际增长率,才能够实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兆军: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绿色财会,2007~10:50~52

[2]杨克泉吕立伟吉昱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财务视角及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6,(3):67~69

[3]乔占斌押继红:浅谈可持续增长率及对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J].财税与会计,2001,(10):30~31

[4]袁业虎:可持续增长率探析[J].企业经济,2003,(01):32~34

[5]吴凤羽关晓娴: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的稳定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5,(01):73~74

可持续农业发展 篇9

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节水农业口号喊了多年, 用水效率低下的状况远没有改观, 河水断流、水位下降、水之浪费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 晋中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强, 是最大的民生水利, 而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45%, 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有的地方甚至追求为节水而节水的短期经济效益, 从而忽视整体生态效益。这种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普遍浪费、短期行为与长远效应、局部利益与整体效益并存的现象, 警示我们有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对传统节水农业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因此, 可持续节水农业理念的提出, 应当成为发展现代民生水利的理性选择, 它代表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国外发展民生水利的实践也证明, 只有用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来指导农业用水, 农业的发展才能永续。

一、可持续节水农业内涵的科学认知

传统概念上的节水农业, 是指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 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及生产率, 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

而可持续节水农业, 是对传统节水农业的拓展与升华。其基本内涵是:在追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 合理使用农业水资源, 使农业水资源持续利用并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 变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民可持续增收, 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可持续节水农业与传统节水农业相比, 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突出发展的主题。

可持续节水农业是把整个农业的持续发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最终目标, 而并非微观的和狭义的水利发展和节水灌溉。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而努力的全部过程和结果, 面对水资源的困境和危机, 可持续节水农业观点是, 既反对悲观主义态度, 即:要求停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维持现状, 以避免陷入水危机;又反对盲目乐观主义态度, 即: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可自行克服水资源危机的虚幻的想法;更反对只顾眼前效益而过度开采水资源的掠夺性行为。可持续节水农业强调, 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危机, 也只有在持续农业发展过程中去寻找解决它的途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离开了发展, 可持续也就无从谈起。

(二) 坚持持续性方针。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必须限制在生物圈的承载力之内, 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节水农业观点认为, “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一味追求“增长”, 竭泽而渔, 往往是不可持续的。一些地方打深井灌溉, 虽然粮食年年增产, 几年以后地下水出现漏斗现象, 引起水井报废甚至水质恶化等问题, 就不是可持续的节水农业。

(三) 遵循共同性原则。

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命题。可持续节水农业必须是整个农业的协调发展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因为如果不与周边协调发展, 想在周围尚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孤岛”是不可能的。要么把妨碍发展的因素转嫁给其他地区, 要么就是受到其他地区的这些因素的冲击, 最后还是达不到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晋中汾河流域一些局部区域, 为了眼前的粮食高产及自己的“持续发展”, 造成下游河段水资源径流量锐减或断流, 甚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也造成直接影响。可见, 共同性是可持续节水农业的一大特征。只有以发展的大时空观, 从大环境、大系统的角度, 突破区域和自身利益的局限来处理农业节水问题, 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 推崇新生态文明的理念。

过去我们在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过程中, 片面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节水农业则要求树立新的生态文明, 即,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要求人类有义务有责任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 和谐发展, 人既不能凌驾于是自然之上, 也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 人包括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 对自然界的整体性、生态平衡及各类资源的爱惜和重视, 都是新生态文明观的范畴。可持续节水农业, 正是在新生态文明观的支配下, 保持和提高水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 谋求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相适应, 发展生态平衡及良性循环, 这是可持续节水农业的价值所在。

二、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 晋中积极发展民生水利和节水农业, 取得了在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节水工程由小面积示范向大面积集中连片转变, 由输水过程节水向田面节水全过程转变, 由工程节水措施为主向工程、管理及农艺等综合节水措施转变。一句话就是:由传统的节水方式向可持续节水农业方向转变, 并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出适应不同区域的多种高效集约、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这些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六种:

(一) 农艺模式。

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水制宜, 利用区域农业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选用抗旱作物与相对耗水作物优化搭配, 建造不同作物主体种植群落, 通过实施地膜秸秆覆盖、保水剂、壮苗剂、抗旱剂、有机肥等一系列保水增墒节水技术措施, 以充分利用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达到节水增产、高效用水的目的, 是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整体提高的节水种植模式。我市东山半干旱土石山区的轮作套种高效旱作农业模式, 平川粮、经、菜、饲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 就是较为经济有效的农艺节水模式。

(二) 设施模式。

就是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建设温室大棚或塑料拱棚, 依靠棚面集雨和旱井储存为主体水源, 采用滴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高效利用光、热、土、肥等农业资源, 集节水、节地、节能、高产、高效和优质为一体的高效集约种植模式。目前, 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已在广大农村普遍推广运用, 已成为可持续节水农业的重要模式。

(三) 园区模式。

就是以田间节水为重点, 建设以工程为主体的田间灌溉设施与设备, 完善配套田间防渗设施, 推广如喷灌、微喷灌、渗灌、滴灌等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调控技术, 降低灌溉强度和灌水额度, 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晋中平原河井灌区及经济林、果、菜区普遍采用此模式。

(四) 集雨模式。

就是在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 通过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将较大强度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汇集起来, 在需要的时候供给作物利用的集水利用模式。这是一种投资少、效益高的集雨节灌新措施, 一方面较好地利用降水资源, 解决人畜用水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集水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农业, 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榆次区什贴镇的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应加大推广力度。

(五) 免耕模式。

就是采用保护地耕作或带状耕作等保护地栽培措施, 在尽量不翻转土地或带状耕作的条件下播种、施肥, 尽可能保留农作物的茎叶残存覆盖地表, 以及运用化学药剂除草和防治病虫害, 达到保水增产, 并维持良性生态循环的一种先进农业生产模式。它具有不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地面蒸发、提高土壤蓄水性等多种功能。这种模式更适宜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推广应用。

(六) 复合模式。

就是指在农业系统中, 为充分利用水土生物资源,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而建立起来的农、林、牧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如农林复合型、农果复合型、农牧复合型等, 共同的特征是综合利用水土资源, 实现了各业协同发展, 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晋中各地应有选择地推广应用。

三、可持续节水农业措施的创新设计

可持续节水农业, 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 而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 应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工程来实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持续发展、有效保护现有水资源为出发点, 整合和推广应用各种农艺、工程和管理等节水手段, 建立并不断完善节水措施与制度, 切实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根据晋中农业用水的现状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晋中可持续节水农业总的治水方略是, 充分利用天上水, 大力积蓄地表水, 适度开发地下水, 积极推广再生水。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措施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一) 农艺技术层面上的设计, 要突出节水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重点推广三大技术体系:

1. 生物节水技术:

推广抗旱耐瘠、优质丰产农作物新品种, 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配套应用, 是最经济有效的节水手段。

2. 栽培节水技术:

重视作物结构调整和保护地栽培, 改革传统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 实行间作、套种、宽窄带状种植, 减少单位面积土壤水分供需不足的矛盾。通过适墒早耕, 旋耕式浅耕灭茬, 最大限度地纳雨保墒。干旱山区尤其应推广全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同时将减少水土流失与发展经济林与生态林、种植业与牧草相结合, 将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 (草) 三元种植模式, 是旱作农业节约用水的方向。

3. 化控节水技术: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抗旱保水剂、土壤蒸发抑制剂和植物抗蒸腾剂三大类化控抗旱剂, 并在较大区域和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 是较为经济、有效、无害的化控技术, 应因地制宜推广选用。

(二) 工程技术层面上的设计, 要强化工程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 全面普及降水利用技术。

采用平田整地、深耕改土、秸秆还田等措施, 改善土壤渗水性能, 提高蓄水能力, 减少地表水流失与蒸发, 建立起土壤蓄水、人工聚水、生物控水为一体的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实现降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 大力推广设施调控技术。

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通过人工建造的节水、节灌、集雨补灌、减蒸发、增蓄水等节水设施, 调整降水的供应和运移途径, 实现节水、节肥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共同提高。

3. 适度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因时因地利用现代喷灌、微灌、移动式灌溉等高效节灌技术, 有效解决因季节性干旱而造成作物减产或旱灾危害的问题, 尤其是移动式灌溉可短平快地解决局部干旱问题, 应将之与蓄水窖 (池) 有机结合, 推动高效节水农业持续发展。

(三) 管理技术层面上的设计, 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监控为核心, 以现代管理为基础, 建立健全节水用水长效机制。

1. 完善节水评价体系。

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衡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状况, 并纳入地方与行业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综合考核节水农业的成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 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节水农业的氛围。

2.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制。

要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前提下,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承受能力, 综合平衡、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和水费标准, 积极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用水类别差价与季节差价等办法, 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农业用水的供求关系, 确保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3. 制定节水激励机制。

在明晰水权和完善取水许可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鼓励节水的补偿机制。国家和政府应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补贴, 同时充分考虑节水农业的公益性, 逐步完善奖惩制度, 规范用水行为, 增强节水意识, 培养节水理念, 营造节水氛围, 促进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角度, 提出可持续节水农业的理念。正确把握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内涵, 总结阐述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模式, 创新设计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节水农业,民生水利,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姜文来.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方向研究[EB/OL].hbjob88-2009-6-6.

[2]高峰等.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J].节水灌溉, 1999, 1.

可持续农业与保护性耕作发展分析 篇10

1.1 技术内容

秸秆根茬整株或粉碎还田后, 不再进行耕作, 直接进行播种 (免耕播种) , 药剂灭草免中耕, 直致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耙茬作业, 使部分秸秆和残茬混于表层土壤, 然后进行播种、药剂灭草免中耕或行间除草、中耕培土作业;在前茬垄作地块, 播种前将秸秆残茬耢到垄沟, 然后在垄上直接播种, 或在播种机上安装除障推平装置, 同时进行播种、药剂灭草免中耕。

1.2 技术要求

一是配备免耕精播机和药剂喷雾机;二是选择前茬有深翻或深松基础, 土壤通透性较好的地块, 连续2~3年使用;三是为了防止土壤碳氮比失调, 应增施52.5 kg/hm2纯氮, 使碳氮比保持在25∶1。

2 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2.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前面加上机械化, 并不是突出农机的作用, 而是推行这项技术离不开农机。没有适用的秸秆还田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 保护性耕作技术只能停留在试验田里。保护性耕作集秸秆粉碎还田、精量播种、药剂灭草免中耕等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 以不破坏土地、涵养土地为前提, 用技术手段保护耕地, 提高土地产出率,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改变传统耕作习惯的一场革命

2.2.1 有利于涵养水源改善土壤墒情

秸秆粉碎后覆盖于地表, 一方面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地表雨水径流, 另一方面改善了土壤结构, 有利于蓄水保墒, 为春播后的种子发芽和苗期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2.2.2 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强土壤活力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后, 非腐解有机物直接施入土壤, 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较多碳源和能源, 使土壤生物活性明显增强, 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2.3 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省作业成本

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次数和机械对耕作层的破坏, 缩短了作业时间, 减少风蚀与水蚀发生的概率, 同时, 也可节省机耕费用, 提高农民收益。

2.2.4 有利于增产增收提高农业效益

秸秆中的有机质、有效元素相当于给土壤增施375 kg/hm2有机肥。实施保护性耕作, 旱地玉米平均增产18%, 小麦平均增产12%, 玉米和小麦地休闲期蓄水量分别增加35.7%和24.8%, 水分利用率提高22.6%和11%。

3 保护性耕作发展措施

3.1 提高认识是关键

实施保护性耕作之初, 农户与机手没有实际操作经验, 加之秸秆覆盖地表对播种等机具作业带来负面影响, 以及病虫害防治困难, 可能导致不增产甚至减产。为此, 农机部门应舆论先行,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引起社会关注, 利用展览会、科普赶集等发放科普资料, 使社会各界和项目区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并逐步接受。

3.2 技术培训是手段

在生产实践中, 要加强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主体的素质, 使其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和操作要点。推广部门要深入探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技巧, 以确立与技术、机具及发展机制相适应的培训体系, 使这项利国利民的新技术能够被农民真心接受。

3.3 领导重视是保证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坚持不懈地抓好抗旱保增产工作, 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业部门应大力推广高产、稳产、耐旱品种, 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服务;农机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保护性耕作经验, 并把成熟的技术传给农民。应把保护性耕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考核指标, 建立自上而下的省、市、县、乡、村5级管理体系, 形成上面有人抓、下面有人干、具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3.4 典型引路是捷径

可持续农业中的植物病害管理 篇11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植物病害管理;病害智能管理

中图分类号:S4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86-1

1 植物病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植物病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植物病害一直是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水稻稻瘟病、水稻胡麻斑病、水稻病毒病、玉米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植物病害都造成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大量减产、人员饿死的现象。同时,像柑桔黄龙病、柑桔速衰病则造成大量柑桔树的大量死亡[1],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打破了食物链的稳定。植物病害的直接影响就是造成粮食减产,大量植物死亡,恶化了生态环境,而后果则是造成经济损失惨重,导致人们更加贫困。

1.2 植物病害管理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农业主要是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主要特征就是支持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植物病害则打破了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植物病害管理将是维持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植物病害的管理要涉及社会、环境、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2 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病害管理

2.1 植物病害管理的理念

植物病害管理(Plant Disease Management)是实现不同生产要素有效利用与合理组合的管理活动。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受到病原物、寄主、介体和环境制约,而其管理需要有人来主导。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按照规律对病害进行最优化治理,是病害管理的目标。因此,植物病害管理的理念是“持续发展优先,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2.2全过程管理问题和对策

可持续农业从育种、生产到食用全过程都需要进行植物病害管理。其管理主要包括植物病害软管理和植物病害硬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

2.2.1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植物病害管理的重要手段。

(1)问题。育种时为防止虫害所用的农药污染了农田的土壤和水分,单一植物播种所造成的土壤某一营养元素的缺失,同时造成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单一生长环境抵抗力的减弱。同时,在植物病害管理的过程中,病害的抗药性增强,新病害的不断出现,都显示病害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需要技术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2)技术管理。技术管理主要有6个方面,分别是免疫技术的抗病育种、栽培控病和耕作改制免疫技术和防治技术的农药使用技术、农药研发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

①抗病育种,优先选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特别是许多病毒病,灵活运用抗、避、除、治四字原则、证明是有效的治理方法;②栽培控病。栽培耕作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手段。例如通过肥水调控,确保水稻均衡生长,降低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和非可溶性氮的比例,使稻瘟得以大面积控制;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或水稻抗病基因多样性混栽套种,取得了大面积的控瘟增产效果[2];③耕作变更。通过耕作改制、轮耕等方法,切断病害循环,丰富土壤肥力,减少对土壤、水分和环境的污染,促进环境的生物多样化发展;④农药研发。化学农药或多或少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新的高效、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农药的研发在植物病害管理的优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新农药的研制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⑤农药使用技术。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机具等来不断完善农药使用技术确保用药者安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使用低量喷雾技术、静电喷雾技术、丸粒化施药技术、循环喷雾技术、药辊涂抹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加强研制节省农药、减少农药污染的施药机具,尤其是应加强对喷雾器喷头的研究提高农药使用效率的。

2.2.2 制度管理 管理技术的实施需要政策和制度进行保障。植物病害管理技术和政制度域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问题。我国投入大多集中于植保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在植保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上却进展缓慢。在出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度慢、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备、农户和中介组织缺乏技术创新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植物病害管理的优化。

(2)制度管理。物病害管理是一项需要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种子公司、农药公司)、政府部门(植保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部门)等行为主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植物病害管理的首要任务就必须改善与规范主体行为。

①改变管理模式。从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模式向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的转变,使之更有利于环境生态的发展;②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针对农业保险和可持续植保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③加强合作,确保可持续农业的全员参与形成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农户配合以及消费者监督的良好可持续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模式、“技术+农业协会(专业协会)”模式,共同推动植物病害管理的发展;④营造植物病害管理的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和办黑板报、张贴海报等多种形式,采取县、乡、村经办人员分片包干、走村串户的形式,推行以农民田间培训为主的“农民田间学校”,大力宣传可持续植保和农业保险知识,增强农户的农险和可持续植保意识。

4 结论

植物病害的管理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管理,需要系统管理、总体规划,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

参考文献

可持续旅游发展与新能源 篇12

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旅游”成为世界上一句流行语。实际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其政治或经济体制有何差别,都不会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当然,不同的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等不同的考虑,对其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不同的定位,采取不同的政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似乎整个世界都接受了这样一种判断,即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其经济贡献超过了传统上的任何单一产业,尽管,目前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公认的方法来准确地判断这个外延不太清晰的产业贡献。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旅游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特权或财富的象征。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众旅游已经从当年的欧洲、美洲进而扩展到大洋洲以及亚洲,逐渐成为普通消费行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莫测,人为的与自然的、全球性的与区域性的灾难此起彼伏,然而,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即使出现过绝对性的下滑,但其恢复与振兴远远快于其它行业,也往往快于人们的预期。这个行业发展的特性和趋势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旅游发展的普遍性与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越来越复杂,值得注意的是,其影响不仅限于经济,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不仅限于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当前整个世界和人类对它关注的原因所在。

一、旅游发展:成长的烦恼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正如旅游未来学家Ian Yeoman所言,“旅游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成功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和时光一样,没有开始或结束。它是一种创造出来的现象,由于它的复杂性而难以限定。简言之,时光开始了,旅游也就出现了”。作为一种产业,普遍认为它始于19世纪中叶旅行代理商的出现,然而,旅游业真正的崛起是上个世纪中期,其原因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年代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出游的心境和条件,另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尤其是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问世,使更多人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

1. 数字与事实

在过去60多年的时间里,旅游在全球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也许相关的统计可以大致勾画出这个发展的轨迹与特点。人类旅游活动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部分,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无论从活动还是消费的角度来说,国内旅游一直是主体,国际旅游大概仅相当于国内旅游的1/10,不过,国际旅游的发展则更能够反映出世界旅游发展特性和趋势。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目前全年国际旅游到客人次数超过10亿,他们的消费超过1万亿美元,即每天用于国际旅游的消费大约30亿美元。在过去60年的时间里,全球国际旅游人次数年均增长率超过6%,国际旅游的收入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从世界旅游组织划定的区域来看,虽然欧洲一直占据全球的最大份额,但60年间从1960年的72.6%降到2010年的50.5%,美洲从1950年的29.8%降到2010年的16%,而亚太地区则从0.8%跃升到21.8%,居世界的第二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UNWTO资料汇集并计算的说明: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不同的年度有所调整,另外,旅游消费资料以当年价格为依据,未剔除汇率及通胀因素。

单位:万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UNWTO资料汇集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主要监测世界范围内旅游者的流动、流向与消费,也曾与权威经济研究机构创造了评价旅游业经济贡献的工具——旅游卫星账户(TSC),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通过这个工具评价旅游经济贡献的国家并不多。同时,另外一个组织——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也在监测旅游产业对世界乃至各国的经济贡献,就是这个组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宣布旅游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其经济贡献超过石油、汽车、钢铁等产业。虽然,这个机构所测算的旅游业经济贡献受到一些机构的质疑,但是,尚未有其它机构可以做出更好的评价,因此,WTTC每年对全球乃至不同国家的旅游贡献评价依然被广泛使用。无论如何,这是同一机构依据同一方法做出的判断,用它可以看出旅游业近些年来发展的轨迹:到2012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预计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3%,而旅游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超过6.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9%。同期,旅游业对全球就业的直接贡献约为3%,而旅游经济对全球就业的贡献率接近9%。这自然是不可小视的。

2. 理念与影响

在最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对旅游业发展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不同的定位,曾给予它“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动力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知识性产业”“文化产业”“环保型产业”和“朝阳产业”等名称。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其认识上的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WTTC资料汇集

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从历史上看,世界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始于跨境旅游对财富转移开始的。境外旅游者的消费为目的地国家带去了外汇收入,这个收入和传统货物贸易的出口产生了同样的效果,而效益更好,这是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旅游过程中除了部分物质消耗之外,绝大部分是非物质的消费,因此被誉为“无形贸易”或服务贸易,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关税壁垒。这对商品贸易和其它服务贸易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旅游业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据分析,国际旅游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继石油、化工和汽车之后排行第四,相当于世界商业服务出口的30%,或贸易总出口的6%,在150个国家中,旅游是其5大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60个国家中为第一大出口行业,是1/3发展中国家和1/2欠发达国家的主要外汇来源。

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旅游逐渐变成全球性的大众旅游,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多,除了入境旅游对目的地国家带来财富外,国内旅游消费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消费,旅游消费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总体经济的增长,旅游消费的增殖效应非常明显。根据WTTC的数据,从世界范围来讲,旅游经济的总贡献(即旅游业直接、间接与诱导贡献之和)相当于旅游业直接贡献的3倍。在特殊时期,例如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政治形势动荡的时期,作为内需的国内旅游消费更能发挥其突出的作用。

旅游发展促进就业功能显著。旅游发展之所以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青睐,尤其是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视,还在于旅游发展对就业机会的贡献。据WTTC的测算,这些年来,全球旅游经济对就业的贡献率保持在8%以上,也就是说,大约每12人中,就有一个人是靠旅游而生活的。而且,还在于它对青年、妇女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就业显示出来的优势,毫无疑问,这一优势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旅游有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在普遍重视旅游经济效应的同时,许多政府决策者发现国际旅游在改善国家形象和提高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而这一作用越来越明显,旅游发展中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一般来说,国际旅游发展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者的跨境旅游活动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成为国家间多种合作的基础。虽然,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出境旅游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财富外流,而这种活动能促进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其作用比货物贸易更加重要的影响。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公民出境旅游发展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3. 喜悦与忧虑

旅游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产业。尽管不同的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制订了不同的旅游发展政策,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是支持性的,是鼓励性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旅游政策显得更加重要,不少国家在最近一些年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旅游相关政策。

从全球的角度看,首先联合国在2003年提升了作为政府旅游管理机构的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地位,将其确定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而不再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个附属机构,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负责规范和促进全球旅游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欧盟、东盟还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有自己的旅游机构,协调组织内的旅游发展政策。20国集团(G20)2012年的峰会发布的《宣言》中,首次强调“确认旅游业在创造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在承认一国对入境具有控制主权的同时,我们也将促进旅游的简易化以帮助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全球增长”。

世界重要旅游行业组织,如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亚太旅游业协会(PATA),也一直积极说服世界各国政府,参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游说活动,与世界各国政府开展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活动或论坛,2012年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发布了《致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公开信》,重申了旅游在创造就业、促进发展和支持“绿色经济”中的作用,为提高旅游在世界议程中的地位而呼吁。

更为突出的是,世界各国不断调整旅游发展政策,积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提出了“旅游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提出“旅游兴国”的国策,中国确定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的支柱产业,东盟国家有着促进旅游发展的传统,中东地区的迪拜已成功发展成新的世界旅游中心,美国和欧洲国家,也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与振兴确定为走出经济萧条困境的重要战略之一。正像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在这个世界中,敢于忽视旅游发展的国家实在是为数不多。

据韩国学者Jong-yun Ahn认为,大众旅游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美洲国家,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半球国家,直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亚洲一些国家陆续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整个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逐渐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这就意味着,旅游不再是少数国家、少数人的特殊活动,逐渐成为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所从事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成为一种权利。

旅游的发展为整个世界带来了福音,它被誉为创造幸福的产业,被誉为促进社会经济的重大引擎,然而,作为大众旅游为主流的旅游业,也给这个小小的地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非理性、不控制、过分商业性的旅游发展和消费方式,也为人类带来了忧患,必须要面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开始对负责任的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呼唤。这是个新运动,到现在也已经开展了20多年的时间。大众旅游的发展对一些国家或地区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压力,环境承载力的问题被学术界严肃地提出。旅游目的地过分强调发展旅游的商业利益,建设性的破坏等人为的破坏日趋严重,非理性的开发与非科学的管理,加剧了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于是,社会上出现了绿色旅游、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等一系列的概念和主张,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应对措施。

4. 措施与效果:外力与自控

最近一些年来,应对大众旅游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地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政府、业界和个人一起采取主动,开展负责任的旅游活动;其二是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限制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出《21世纪议程》之后,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委员会制订了《关于旅游的21世纪议程》,规范了政府、业界与旅游者的行为。1999年联合国确定了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再次强调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2002年,联合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生态旅游年”主题活动,宣传与推广生态旅游理念。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在2003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举办了气候变化与旅游的国际大会,发表了著名的《达沃斯宣言》,大张旗鼓地开展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及相关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承诺与改进措施。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也将旅游发展作为一个主题来讨论,在其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一直将旅游的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针对旅游负面影响的专项措施在不同范围和层面上出台。不少国家或城市针对旅游发展制订了相关的法律和国家规划,并相应推出一些相关税种,如对旅游者以及交通、饭店、景区等旅游相关行业征收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费税等费层出不穷。近两年来,备受争议和抵制的英国及欧洲的航空乘客税(APD),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世界科技重大成果的协和号飞机的退出,自然也和其能源消耗、噪音污染相关。饭店行业推出的绿色消费、减少客房易耗消费品的做法,以及公益旅游活动的增加也是对公众的积极响应。虽然,这些活动所取得效果还在监测与改善,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新能源的呼唤

1. 旅游业是能源依赖型产业,同时也是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今天的旅游业是个庞大的产业体系,由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各种需求的服务业所组成,从总体上说,这是个能源依赖型产业。首先,离开常住地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因此,各类交通工具,尤其是长距离现代交通工具,如飞机、汽车、火车、邮轮等,对石油、煤炭和电能等传统能源消耗颇大。而在外过夜生活则离不开诸如饭店、度假村、餐馆等住宿与餐饮设施和娱乐设施,由于大多数旅游者度假旅游期间对舒适与方便的渴望,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也与在家有所不同,旅游目的地与惯常生活的环境、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不同季节的降温、取暖、照明等方面对能源的依赖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些旅游目的地,在提供旅游体验性活动中,例如游乐园、主题公园、缆车以及展览、会议、演出等项目,为了保障良好的效果与安全,能源的消耗更大,要求更高。据随着大众旅游迅速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季节的相对集中,在一些能源供应紧张的旅游目的地,能源消耗巨大的旅游业可能会与当地其它产业和百姓生活争能源,给当地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考虑,政府会采取差异性的能源价格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旅游行业能源消耗巨大,作为一个难以避免的后果,旅游业又是一个碳排量和其它废弃物排放比较大的行业。有研究表明,旅游业的碳排量占总排量的5%左右,其中航空业是大头,占旅游行业碳排放量的60%以上。机动车尾气是各国的“城市病”,这又是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在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措施中,节约能源、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和寻找新的清洁能源也一直是旅游界关注的重要领域,“投资旅游‘绿化’”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 新能源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无论是从经营成本还是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节约能源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节能理念的宣传鼓励,还是节能技术的利用与节能设施的开发成为旅游相关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世界各地广泛地鼓励旅游者做负责任的旅游者,在行业推行绿色饭店、绿色消费与生态旅游等理念,并列入对旅游企业经营考核的重要标准,政府以立法和征收税费的措施对能源消耗进行控制。应当说这些理念与措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广泛开发新能源,尤其是新的清洁能源,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践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近些年来,旅游业界努力探索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问题。

中国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在全行业推进节能环保工作,支持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新能源。中国国务院在其《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海南岛建设成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支持海南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示范地区,积极发展风力、太阳能、潮汐、生物质等新能源,计划到2020年全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在中国有个闻名的太阳能城——德州,在这里,博硕太阳能、丹麦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项目有6个,总投资25.2亿元,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制造基地,2010年世界第四届太阳城国际会议在这里举行,这个城市建设了太阳能示范小区、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太阳能博物馆和太阳能主题公园,变成了集科学研究、清洁能源设备、知识普及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的东北、西北以及沿海地区,一些风力发电集中地区域,也相应地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吸引力。虽然,目前,清洁能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利用还属探索性的阶段,但是它为可持续旅游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应当说,世界有很多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典范,也有不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而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深受旅游者青睐的景区景点,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新型的低排放、低能耗的生态岛、生态村。在这方面,韩国也正在做出有益的探索。在利用风能方面,欧洲,尤其是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享誉世界。举世闻名的荷兰,其风车成为这个国家的旅游名片,将历史、文化、科技、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是风能利用的典范,也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独特案例。有意思的是,风可以发电,但风在旅游中的利用还有更奇特的地方,中国华北地区有个叫潍坊的地方,那里有个放风筝的传统,自1984年起,每年4月20~25日举办国际风筝节,到2013年为第30届,并被誉为世界风筝之城,在那里成立了世界风筝会,设立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从而风筝成了这个县最大的出口产业,也使这个风筝都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逾4,000多万,仅风筝节期间万人放风筝的场面热闹非凡,吸引旅游者5~60万人,旅游业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产业。这些都得益于风的威力。也许,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条件限制,但是,这些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与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运用,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有益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

上一篇:重点专业建设下一篇:上机考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