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

2024-06-19

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共8篇)

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 篇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和借鉴国际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对“为什么发展”、“什么是发展”、“怎么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创造性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升华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深刻阐述和系统总结,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通过调查研究和充分酝酿,乐业县确定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抓手,针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明确提出了“以‘百里茶廊’和万亩猕猴桃出口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如何推进乐业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是关键,走有乐业特色的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基础。

一、乐业县基本情况

二、乐业县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乐业县充分利用地域和自然资源的优势,着重在“特”字上谋思路,抓住生态作文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规划

乐业县高度重视发展有机农业,于xx年制定并通过权威部门评审认定了《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该规划紧紧围绕“农业稳县、科技兴县”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广西有机农业第一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重点发展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和有机食品加工业。全县有机种植业规划为粮食生产区、油料生产区、蔬菜生产区、果品生产区、有机茶和八角生产区共五大生产区,近期发展目标为16.5万亩,年产值5.5亿元。有机养殖业分为有机牛羊生产区、有机瘦肉型猪及家禽生产区、库区清水鱼生产区等三大生产区,近期发展目标为年出栏猪、牛、羊各4万头,家禽30万羽,清水鱼1000吨,年产值4.3亿元。有机食品加工工业主要是发展与有机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相配套的加工工业。

(二)有机农业初具规模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生产力。目前,乐业县的“顾式茶”、刺梨汁等产品品牌已经享誉区内外。“顾式茶”已获得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aa认证、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茶认证、日本农业部有机茶认证、美国农业部有机茶认证、国际粮农组织有机茶认证、欧盟有机茶认证,是目前中国4xx多家茶企业中有机茶认证最多、认证级别最高的有机茶产品,该产品可以顺畅进入世界各国市场销售,乐业“顾式茶”在美国和德国市场供不应求。乐业“高野”牌刺梨产品是绿色天然保健品,获得国家质监总局的食品安全认证和“中国优质保健产品奖”等称号,被营养专家誉为“超级sod、维c大王、新一代防癌抗衰老新星”,产品在区内外畅销。同乐镇上岗村万安屯500亩优质有机稻试验示范基地已连续几年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机构的有机转换认证,乐业也成为了全区第一个获得优质稻米有机认证的县份。

(四)有机农业效益显著

三、乐业县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乐业县发展有机农业虽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受历史、自然、经费、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目前,有机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困难和问题:

1、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的意识还不强。近几年农民增收了,但由于部分农民未认识到自己在发展农业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不积极掌握现代种植技术,对发展有机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识不强,过分依赖于政府的产业扶持。同时,全县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弱等也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2、土地流转不规范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凸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好的机制引导,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或廉租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也有撂荒的,农户无法对土地进行长远的规划种植,使土地出现非规模化的分散经营,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产出率低。

3、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乐业县农产品品种多、批量多少不一,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市场份额极低,农业、农产品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4、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全县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但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总量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很滞后,农村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水利设施失修老化问题,农业抗春旱、夏洪、秋涝、冬干、虫灾、雹灾等基础条件差等不利因素。

5、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村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产业缺乏。全县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大多为摊式经营、档次低,农产品销售“马路集市、提篮小卖”常见不鲜,农产品的价值严重缩水。

四、乐业县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独有的环境优势,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以提高有机农业效益为中心的按照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民的产业化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稀”的原则,全面提高有机农业的特色优势,比较优势,生态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有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一)围绕县情抓规划,在优化有机农业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上求突破

发展有机农业,必须抓好产业规划。要在遵循《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乡镇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有机农业产业布局,在全县范围内打造一个“一廊两带三园”有机农业产业群。“一廊”即以新化、甘田、同乐作为茶叶产业主要种植区域,着力打造“百里茶廊”;“两带”即在新化、同乐、花坪公路沿线种植特色高效观光水果,建设“百里万亩水果观光产业带”;在幼平、雅长库区发展生态网箱养鱼,建设“百里万亩库区水产养殖带”;“三园”即抓好有机茶叶、有机水果种植和兰花培植,重点打造精品“园中园”品牌。也就是在万亩有机茶园中建设“世界茶博园”,在万亩特色水果示范园内建设“有机猕猴桃出口示范园”,在万亩生态兰花园里建设“精品兰花博览园”形成大观园里建设小观园的特色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化品牌,促进县域优势农业产业良性发展格局。近期主要是抓好 “百里茶廊”和“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建设。“百里茶廊”面积已有一定规模,冬春的管护尤为关键。受茶叶价格波动的影响,部分群众对茶园的管护有所放松。因此,必须要使茶农重拾信心,加强对茶园的管护,保证茶叶种植出成效。猕猴桃基地已经实现挂果,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响很好。在抓好管护见成效的同时,今后要逐渐向适宜种植区扩展,逐步实现“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的目标。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二)围绕市场抓产业,在优化有机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定位上求突破

乐业县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抓产业,优化有机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要在市场上由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立足优势抓调整,摆脱传统农业方式,本着立足资源、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加快发展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程。逐步扩大有机茶、有机蔬菜、有机水稻、有机核桃、有机猕猴桃等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培植有机茶和有机猕猴桃两个生产基地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做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确定乐业县的市场定位:有机农产品走高端市场、绿色农产品走中端市场、生态农产品走低端市场。形成高、中、低产品应有尽有,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拥有自己的市场。通过以有机农业带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促进乐业县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围绕质量抓管理,在有机农业精品和扶优做强上求突破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乐业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一开始就按有机农业的技术规程进行编号登记,质量人员、检验人员、生产人员都必须记录在产品的包装上,只要这样我们的农产品就会有市场,所以必须由企业来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和市场开发,这样就会创出农业品牌,突出品牌效应。如果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直接追究到生产人员,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由生产者负责赔偿。这样也为农产品质量作了宣传,时刻提醒我们的老百姓,农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砸掉自己的饭碗,断了自己的财路。提高群众的品牌意识,我们应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品牌农业,名牌农产品,使其达到品牌效应、品牌经济,从而推动乐业县农业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把乐业人民带入小康社会。

围绕农业产业规模,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逐步摆脱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的束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简化办事程序,做到“爱商、为商、安商、富商”,在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管理、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要提供最大的支持,使乐业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通过引导、扶持农业龙头茶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引进外商来乐业县投资开发板栗、八角、核桃、刺梨、高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三是加快农业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盟机制,积极推进“公司(协会)+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把龙头企业和农户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和共生体。

(四)围绕特色抓示范,在有机农业发展示范带头和全面推广上求突破

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原则,根据乐业县实际情况,抓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抓好八个千亩示范基地:一是在同乐建立千亩优质高效有机猕猴桃示范基地;二是在同乐建立千亩优质高效有机稻+有机菜示范基地:三是在新化建立千亩优质高效烟叶+优质稻(玉米)示范基地;四是在甘田建立千亩优质高效有机茶示范基地;五是在逻西建立千亩优质高效有机油茶示范基地;六是在逻西建立千亩优质高效有机板栗示范基地;七是在花坪建立千亩优质高效有机薄壳核桃示范基地;八是在幼平、雅长建立千亩优质高效生态养鱼示范基地。通过示范,让农民看见成效,学习种植技术。以农村能人为带头人,发挥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主体作用,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兴一业,最终达到一业兴百业旺的目的。组成经济联合体,依托营销、种养大户,大力发展大户带动型经合组织。充分发挥农村营销大户和经济能人的资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由他们牵头建设经济协会,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达到分散生产联合销售的目的,形成闯市场的合力。

(五)围绕产业抓好基础建设,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更是农业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不配套,必将导致农业的不稳产稳收,解放和发展不了农村生产力,更将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乐业县要实现农业的后发性、突破性发展,比较右江河谷等农业发展基础好的县份,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刻不容缓。因此,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最基础性地位,通过争取政策和创新措施,整合资金加大建设步伐,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应敢于开创性地领导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抓好同级涉农部门间的有机协作。农业、林业、畜牧、国土、水利、农机、交通、开发等部门既要做好上级对口支持政策的争取工作,更要做好同级涉农部门间工作合作,要依托上级对农村的各项“基础工程”这一抓手,重点搞好农村水利(饮水)、道路、电力、土地整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做到山、水、田、路、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建设,坚持标准,严格质量,落实责任。对于山区偏远、凋零农户,要细算基础建设投入、退耕还林、城镇化综合帐,应实行分批直接资助农户移居改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坚决克服重建轻管,市场化的设施要实行好有偿使用。通过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持续实施基础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的道路、水利和电力网络化。立足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村庄生态工程,搞好农户庭园经济建设,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实施土壤培肥施肥工程,开展农业污染源治理,搞好农业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提高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推广清洁化、循环式生产;做好气象水文预测预报工作,增强减灾抗灾能力,不断提高乐业县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乐业县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六)围绕发展抓好人力资源,在培养有机农业技术人才上求突破

范文网【】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产业要发展,技术人才是重点。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培养乐业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人才。目前,依托乐业县农广校中专学历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百万农村党员大培训和千万农民大培训等培训计划,加强优势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培养。由乐业县农广校与龙云山顾氏茶场联合办学,开设在茶学专业,招收有志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营销、茶艺、茶文化传播的青年,通过几年培训,为企业培训万名茶文化传播者,为群众培养万名农业产业化技术骨干,使其成为乐业县茶叶产业化的人才支撑。办学规模分三步走,第一步开设中专班,面向全县招生;第二步提升档次和招生范围,争取在10年与有关大学联合办学,面向全区招生,学员毕业达到专科或本科水平;第三步与名牌大学联合办学,面向全国招生,将乐业有机茶文化理念传播到全国,甚至到国外,培育一批茶叶界顶尖人才。把乐业县百里茶廊和世界茶博园建成广西领先、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茶叶产业生产地,达到一业兴百业旺的目标。

(七)围绕完善现代农业制度,在强化“三农”服务保障上求突破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务必注重强化“三农”服务保障。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着力抓好各项农业制度措施的完善,以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宏观管理体制,使农业内部各产业间实现良性互动。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不懈地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当前重点要做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农村低保、良种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农机具购置补贴、生猪扶持、退耕还林、移民安置、林权制度改革、农村沼气池建设等政策的落实。同时,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法制、投资、人文、生态、信息等方面的外部条件,理顺各种关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 篇2

瓜州县是一个移民大县, 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7%, 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 占农村人口的78%。全县由过去的城镇居民、乡镇农民二元结构转化成现在的城市市民、老乡镇农民和新建乡镇贫困移民三元结构社会特征,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方面面临着诸多艰巨任务。因此, 在保持现有发展态势的前提下, 如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着力转变农业增收方式,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已成为未来全县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值得思索。

一、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三大目标, 坚持“一特四化”方向, 跳出本地自然资源的劣势和传统产业延续的老框子,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经营农业, 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 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 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 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 切实加快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㈠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按照“一特四化”农业发展要求, 把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经济作物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上狠下工夫, 借助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 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集中力量主攻蜜瓜、枸杞、番茄、葡萄、酒花等特色产业, 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的稳步扩张。2010年全县共落实蜜瓜、番茄、葡萄、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7万亩, 较上年增加13.3万亩, 共建成千亩以上科技推广示范园区15个, 其中:千亩蜜瓜示范点5个, 千亩葡萄栽植示范点2个, 千亩枸杞示范点4个, 千亩甘草、红花种植示范点4个。预计今年特色产业实现收入4.8亿元, 仅蜜瓜一项销售收入就能达到2.4亿元。

㈡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产业科技承包、综合建园和集中示范等方式,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培训, 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示范和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积极推行国家生产标准和行业生产标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 力促其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品牌认证工作, 全面提升区域化优势产业, 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 全县已申报通过无公害蔬菜、西甜瓜、哈密瓜、加工型番茄等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 按照无公害标准, 生产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甘草、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正在审报之中, 同时将建成蜜瓜种植出口基地5个, 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9.5%。

㈢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坚持把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不断增强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条延伸过程中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目前, 全县农产品加工购销企业达到12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 固定资产1.7亿元, 加工能力19.4万吨, 带动发展基地近40万亩;同时, 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以甘肃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番茄加工企业, 带动发展番茄种植面积1.2万亩;以嘉峪关宏丰公司为龙头的葡萄酿酒企业, 带动发展栽植葡萄面积1.3万亩;以河东馨绿峰酒花公司为龙头的酒花加工企业, 带动栽植酒花面积0.68万亩。截至目前, 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 其中:种植业47个 (主要以特色产业为主) , 畜牧养殖业13个, 农资购销服务业7个, 其它行业4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3545人, 农民成员达到80%以上, 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081.8万元, 带动农户2万多户。2010年全县以蜜瓜、加工型番茄、甘草、辣椒、洋葱、食葵等为主的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达16.9万亩以上, 占到播种面积的69.2%, 产业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单领域向多领域、松散型向紧密型、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

二、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产品品质有待提升受多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的影响, 农民重数量、轻管理、轻投入、广种薄收现象比较突出, 导致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差,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多、低档次农产品有余。低品质、低科技含量的产品无法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性、优质化和专用性的需求, 最终导致供需市场脱节, 使农业生产效能和市场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㈡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目前全县龙头企业量少质弱, 带动能力不强, 农产品精深加工或系列开发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因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产业链条无法延伸, 不能和市场直接对接, 致使全县农业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导致特色农产品增产不增效。

㈢订单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合同双方缺乏诚信, 违约风险较大。部分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观念和法律意识薄弱, 加之合同订立不规范、责权不明确, 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质量标准意识淡薄, 质量认定纠纷此起彼伏。现有农产品有标准的少, 无标准的多。履约时企业往往称农户没有按必需的技术手段精心种植, 导致订单种植产品产量低、质量差, 达不到收购要求, 因而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而农户则指责企业提供的种子不合格或配套服务不到位, 蒙蔽农民, 因而要求企业必须履约。双方各执一辞, 难以调合, 严重影响了农业订单的兑现率。三是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农户双方还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导致订单农业没有真正发挥其优势。

㈣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全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 大多数只发挥了单一的生产合作和组织销售作用, 还未能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构分散, 管理和运行不规范, 指导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 加之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 都是自己说了算, 组织意识、合作意识相对淡薄, 削弱了合作社带动作用。

㈤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销售大多还处于个体销售的无序状态, 统一、完善的销售网络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个体, 生产和销售没有组织性和计划性, 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 面对变化的市场, 大多存在盲目模仿, 一哄而上的混乱现象, 造成了农户间的相互竞争, 既浪费了资源和资金, 又导致农产品的顺价销售难问题。而且很多农户种植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性、绿色无公害等方面的需求, 不仅使生产的产品价格卖不高, 更严重影响了全县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 导致产品销售越发困难。

三、未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㈠推广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要把工业化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生产方式逐步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矩可循, 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一是认真抓好优良品种选育, 培育县域主栽优良品种,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 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各产业发展动态, 通过科技示范园积极进行品种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严格筛选出优良、高产、高效益品种, 坚决淘汰劣质品种。二是在巩固现有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的同时, 着力推广普及育苗、整枝、双膜双拱棚、三膜覆盖及土壤改良技术等一系列整合组装技术, 攻克重茬、连茬种植难题, 提升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三是按照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大力普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测体系。建立产地监测机构, 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 对进入市场的产品加强检测, 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继续强化宣传, 积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民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 全面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等无公害防控性设施, 完善无公害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体系。

㈡壮大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牵动能力, 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成效,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 加快推动种植大户向农业企业、农业企业向龙头企业升级转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新”的原则, 对已经确定并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将其培育提升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使之成为具有更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企业, 加快改革、改制、盘活步伐, 引进有资金实力、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 通过注入资金, 创新机制, 使之尽快壮大起来;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选择优势项目进行策划包装,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瓜州投资, 培育催生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㈢规范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依据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 在保证合作社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前提下, 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 规范运行机制, 打造一批“管理民主、运行规范、机制灵活、效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建立健全由社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的管理结构, 完善利益分配、民主监督、财务管理、项目责任等内部管理制度,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建立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及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进行检查, 搞好社务公开, 促其健康发展。

㈣培育精深加工体系,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研究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 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申报、审批、融资、建设、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全县甘草、红花、枸杞等中药材资源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的食品、药品及保健品加工等相关企业到瓜州建设精深加工项目, 全面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努力开发新产品,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引导企业采取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 保证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好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

㈤树立自主品牌, 扩大市场知名度一是借助画册、彩页、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新闻网络等宣传媒介, 加大对瓜州蜜瓜、番茄、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 在火车站、高速公路接口处等客流密集地段设立大型宣传标识牌, 为做亮特色产品品牌鼓劲造势。二是通过政府渠道, 多方联系各省、市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对瓜州特色产品进行推介宣传, 坚持定期举办各类特色产品推介会, 邀请各地商家及专家学者前来参观, 借此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 同时促进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和超市的对接协作。三是进一步细化产品品牌的分类注册工作, 在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指导下, 鼓励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快甘草、番茄、蜜瓜等特色商标的申报注册, 对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乡镇或专业合作社给予重奖, 统一各类产品的分级分类标准, 规范外包装及产品标识, 提升产品品位, 做强自主品牌。

㈥强化合同监管, 推动订单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合同监管职能, 认真履职, 严格把关, 依法做好涉农订单的全程跟踪服务。依法指导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 通过订单合同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 着重强化对订单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条款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提高履约率。积极帮助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引导涉农企业参加“守合同重信用”活动, 通过开展“诚信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做大做强。针对过去订单农业不规范、口头协议普遍存在等现象, 帮助企业拟定出统一格式的示范合同文本, 将“最低保护价”、“服务承诺”以及合同违约责任等措施写入合同文本, 供农户参考使用。提高企业履约意识, 督促企业按照订单合同对农户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督促指导企业建立重要商品入市备案制, 要求经营者把重要商品的经营渠道、数量、有效期等有关情况登记造册及时报工商部门备案, 有效减少合同纠纷。司法、公证、工商管理等部门主动关注订单农业, 帮助完善订单合同签约程序, 使农业订单内容更趋可行性、规范性、合法性, 并严格监督订单的履约实施, 同时, 积极帮助农民考察和审查商家的资信状况, 防止不法分子借订单农业进行商业欺骗行为。

㈦拓展销售渠道, 实现产销有效对接一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在巩固完善现有瓜州农业网站的基础上, 做好各产业种植大户的农业网络装备, 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等工作, 及时反馈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市场供求信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 使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能够做到及时沟通和衔接。二是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种植大户定期外出考察, 了解外界市场动向, 及时调整产销方案, 同时拿出精细样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展示展销会, 主动与各地大型连锁超市、大企业集团对接, 推销特色农产品, 建立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

江城县观光农业发展前景 篇3

关键词 生态观光农业;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云南省江城县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3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当今的农业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江城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此便出现了“生态观光农业”这一新的名词。像山东枣庄的“石榴园”、周口的“傻瓜农业园”、便是这一模式的延伸。目前,云南省江城县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有的也只是初级阶段,而这恰恰说明了它在此地的发展空间、前景非常广阔。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生态观光农业在江城县发展的可行性:

1 概念、形式及特征

1.1 概念

生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是一种新型园林形式——观光农业的形式。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观光产业。

1.2 形式及类型

生态观光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2)农业公园、(3)教育农园、(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1.3 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观光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观光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及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观光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

(4)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

1.4 意义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不仅能扩大农村剩余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增加人民收入,提高财政税收,又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净化空气,让人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优美,空气清鲜,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度假良好场所。

2 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要具备开发农业生态观光的资源基础。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2)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3)要以生态观光为导向。农业生态观光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

3 江城县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在优势

3.1 地理位置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国境线长达183公里,又处在思茅、红河、西双版纳三地州的结合部,具有独特的"一县连三国"、"一县接三地州的"的地缘优势,全县辖5个镇2个乡:25个民族12万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境内有“三江环绕”、境外与“老挝、越南接壤”如此地理条件,对发展江城县生态观光农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3.2 地理环境

江城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尾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 207 m(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

317 m(李仙江出口处的土卡河寨子),高低相差

1 890 m。境内江河纵横,水源丰富,有30条江河及200多条溪流。以康平镇营盘山为分水岭,营盘山以西河流注入曼老江,属澜沧江水系,营盘山以东河流注入李仙江,属红河水系。江内“鱼儿肥壮、味道鲜美、种类繁多”,是众多垂钓爱好者钓鱼的天堂。

3.3 气候条件

江城冬夏两季短,春秋两季长,县内海拔

1 120 m,年平均气温19.4℃,年均降雨量

2 171.6 mm,为云南省第3位,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森林茂密,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四季如春,绝对是“旅游、休闲、度假、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绝佳地方。endprint

3.4 生物资源

肥沃的土壤,温暖湿润的气候,丰沛的雨水,繁衍了各种热带、亚热带动植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3%,并与国外的原始森林连成一体,是麂子、白鹇、蟒蛇等200多种珍稀动物生长的场所。还生长着桫椤、大树花生等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有沙仁、黄草等1 000多种药材。所以,人们又把江城称之为“小动植物王国”。

3.5 民族文化

全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服饰、传统节日等、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丢包节”、“三丫果节”、“哈尼节”、“泼水节”、等。自2009年江城县首次举办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以来,吸引了不少省、市内游客,增进了“中、老、越”三国人民的友谊,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都是江城县旅游观光的看点。

3.6 电力交通

电力方面: “十一五规划”以来,县委政府把加强工业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利优势资源。相继建成了多个中型水电站,解决了本县内供电不足的问题;公路方面: 2008年,思江二级路面的贯通,保障了县级通向市、省内外的道路畅通,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安全、良好的硬件设施。

3.7 土地资源

江城地处亚热带,是一块待开发的热土。境内有土地35万hm2,其中热区面积35万hm2,占土地面积的98.3%,28人/km2,人均土地3.7 hm2,热区面积和人均土地位居全市首位。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12.6万hm2,宜牧草山12万hm2,热区开发潜力巨大。

4 江城县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4.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江城县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江城县新型旅游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园区,正在迅速成长壮大,现已初具规模。

(1)康平镇”二官寨温泉”,占地面积27 hm2,建于2003年,景区温泉的温水流量为

15 m3∕h,水质对人体有益无害,每年游客达2万人以上。是餐饮、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小镇。

(2)江城7号界碑:位于江城县康平镇勐康村境内,中国和老挝国境边界116 km处,7号界碑,就在中国与老挝的分界线上,界碑附近亚热带风光,主要为原始森林景观,犀鸟、果子狸、大灵猫等常可见到,林中有活化石树蕨、界碑之南,可乘车进入老挝整秀,浏览异国风情。

(3)“一眼望三国”的3号界碑:在江城县曲水镇内,中国国境与越南国境、老挝国境相连,而在曲水乡南部的“十层大山”山顶,就是一眼望三国的地方,在山顶上有三国界碑,正好是中国、越南、老挝三国的分界线,有着“一眼望三国”的特殊旅游价值。

(4)原生态“三国庄园”,经过六年的建设已初具雏形。三国庄园地处江城县康平与整董两镇交接处,南以老挝接壤。于2006年3月开始建设。占地面积4万多亩,种植茶叶、思茅松,西南桦,还有各种珍稀树种:海南黄花梨、红花梨、金丝柚木等,是当前普洱市最大的人工种植生态茶园。三国庄园占地面积广阔,规模巨大,植被种植多样,功能齐全,设备完善,四周环境优美,空气清鲜,建成后,不但能满足家庭式旅游,而且也能满足大型的旅游团队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它将是全市,甚至是全省“旅游、休闲、度假、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天然养吧”。

(5)欲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澳洲坚果园基地”。江城土地广阔,地势较为平坦,又处在亚热带气候,风灾较少,非常适合澳洲坚果的种植,2012年以来,全县预计在国庆乡嘎勒村推广种植澳洲坚果666 hm2。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管理方式打造万亩果园,规模之大,气势宏伟,建成之后它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澳洲坚果园基地,不仅能够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大大提高了江城县在国内外的声誉、知名度,对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江城旅游观光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2 存在的问题

江城县观光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刚刚起步,所以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规模小,品位不高,全县观光农业园区多为小、散、档次低,功能不齐全,服务不到位。

(2)项目单一,缺少科学规划,设计不合理。

(3)基础配套设施不到位。

(4)管理部门不明确,投入偏少,对观光农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力很少,发展缓慢。

4.3 江城县旅游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重视,有意识的扩大政策的倾斜,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强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发展观光农业的先行硬件条件。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地方特色,针对地域特征,设计多样的观光农业形式。

(3)强化宣传,创建品牌,认真划分客源市场目标市场、优化观光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注重培育观光农业品牌。

(4)规划管理,积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营造重商、亲商、护商、安商的良好投资氛围和安全的外部环境。

(5)重视科技,培养人才。

5 结语

通过以上对生态观光农业的概念、类型、特点、意义、实现的必要条件、江城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的论述。证明了在江城,无论是依据它的区位优势还是依据它的自然条件,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都是可行的。目前,江城县正申报普洱市文明城市,一旦申报成功,势必提高江城县在全市范围内的知名度,定会吸引各界人士的旅游观光,因此,建设、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迫在眉睫。江城的生态观光农业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植根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对其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只有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与生态旅游、林业等建设同步,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避免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融合田园风光等农村各种风情特色于一体,江城县的观光农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考论文 篇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改变靠天吃饭、靠人力资源吃饭的落后思想,把发展农业的思路转变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轨道上来。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化最主要的体现在劳动力的科技化上,要求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化水平,以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资源,解放农村劳动力,降低发展农业生产的人力投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使广大农民不再以务农为苦,在农业生产中看到希望,从根本上扭转广大农民轻农、贱农的思想,从而一心一意地抓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

1农机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1.1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机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劳动工具的改进,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是不言而喻的。

1.2开发了农业生产领域

农业机械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开拓新环境的能力。农业机械的应用能够大规模改变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或者改变农业生产的方式。

1.3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农业机械使用后能够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密切配合,形成新的技术。由于有配套的农业机械,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很快被农民接受并使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精密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能够使很多在试验条件下才能采取的复杂或者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在生产中被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者专利的阶段。因此,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重要内容[1]。

1.4促进了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农业机械化可以从根本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过去依赖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劳动力消耗大,而劳动收入少,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于是在农村不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外地打工等,农田荒芜现象渐渐扩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后,人力、畜力的投入减少,精耕细作程度提高,劳动收益大大增加。同时,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有精力和资金实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多方面发展[2]。

2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老化速度较快,维护保养费用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在使用时间上相对集中,使用频率过高,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机械损伤比较严重。同时,由于机械零部件价格相对较高,维护成本也高,再由于使用者在维护和保养知识欠缺,使农业机械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机械老化较快、使用寿命不长,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化普及的进程。如何提高劳动者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知识、加强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使用效率,这也是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2.2农业结构单一,设备闲置时间较长

目前,农业机械的功能比较单一,限制了机械的使用范围。今后的发展中,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和范围有待拓展。比如收割机只在收割季节能配上用场,其他时节闲置,犁地机只在春耕和秋收后使用,之后也无用武之地,闲置时间越长,农机保养费用越高,成本加大。这种情况限制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普及,因此要加大农机化水平,还要加大研究,提高农机功能。

2.3管理手段欠缺,农机作用发挥不够

农业机械存在保养费用高、成本大、闲置时间长、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机管理手段欠缺,使农机作用发挥不够。要充分发挥农机效率,提高农机的使用率还需要农村党支部发挥集体协调统筹作用,加强农业机械在使用上的协调统筹及监管,不必家家户户将各样农机设备都齐全购置,应划分小组,相互协作,每户只购置一种农机设备,小组协作使用,这样可降低成本,提高农机的使用时间和利用效率。

3实现农机高效使用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农机疲劳使用

由于农业行业的特点,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集中,使用强度较大,容易出现疲劳的现象,缩短农机寿命,增加维修次数和花费。因此,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要在农忙季节采取间歇作业和轮值作业的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使用计划,科学安排使用时间[4]。

3.2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机设备

为了减少农机设备的闲置时间,提高使用范围和使用效率,农机科技部门应根据农村生产的实际,创新研究,增加农机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开发多功能的农机设备既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又减少了机械的存放空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3创新农机管理手段,加强农机综合利用

加强对农机的管理,是保证农机设备和使用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农机设备管理制度。从农业机械的特点出发,合理制定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计划。严格管理,按章办事,才能确保农业机械的安全、高效使用。

3.4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建立农机保障机制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投入还有很大的空白。要提高农业机械化,还需政府加大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有的农村条件艰苦,无法进行农机作业,没有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和现代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进村入户,进行科技宣传,面对面指导。

3.5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的素质。要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科技素质。目前,在广大农村靠天吃饭的思想依然存在,对农业科技的怀疑与排斥,对农业机械的漠视普遍存在,科学意识还被传统思想拒之门外。因此,要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党支部和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4结语

xx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 篇5

关于全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农业局:

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掌握运行状况,强化管理和引导,为全县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照《商洛市农业局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商政农发„2011‟215号)文件精神要求,我局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中心主题,开展xx县休闲农业发展调研。调研期间,工作人员深入到县境内各个景区景点、休闲产业园区、休闲农庄和休闲农家,实地了解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户生产经营情况,梳理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发展休闲农业所取得的经验,为我县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明晰了方向。现将此次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近年来,随着西康铁路、西柞高速的相继开通,迅速拉近了柞水与西安的距离,成为商洛距西安最近的县份。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使柞水成为西安市民短线旅游的最佳目的地,“西安后花园”、“西安第二生活区”功能逐渐显现。西安及周边省市游客慕名前来,以及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等,极大地促进了我

升级的新阶段。与此相配套的休闲农业随之快速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3、综合效益逐渐提高。在全县旅游大产业的拉动下,休闲各从业企业、各示范镇、各农庄、农家及各相关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组织,上与旅游大产业、旅游大企业相连接,下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日益显现。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业累计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创社会效益15亿元,分别是“十五”的2.3倍和3.2倍。其中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201.42万人次,创社会效益6.5亿元,比2009年同比分别增长29.8%和39.78%。休闲农业2009 年接待游客突破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营业收入 270万元。2010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直接经营收入达到 2000 多万元,带动特色种养业和加工业等增收5000多万元,已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模式

1、发展思路。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为核心,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境内青山、碧水、农田等自然生态景观,按照沿山、沿河、沿路、沿景的分布形态依托当地特色美食、生

场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粗放,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家乐发展方式粗放,尚未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专业培训力度不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难以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消防防疫、安全管理等均存在薄弱环节。市场的开发和营销处于初级阶段,商业运作、营销手段、品牌策划较为落后。三是特色意识不浓,经营模式单一。大部分休闲旅游农庄设施简陋、项目雷同、活动单

一、服务水平较低,还停留在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再无其他特色吸引顾客。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四是财力有限,投入不足。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四、休闲农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的xx县休闲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摆上重要日程,作为支撑我县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来抓。同时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给予扶持和奖励,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2、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我县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分区的原则,制定了《xx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提出发展休闲旅游、农家乐

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2012-2015年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县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已成为柞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推动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新型产业。为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产品和农村人文资源,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科学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拉动休闲农业经济增长,加速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柞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制定xx县2012-2015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其基本思路如下:

1、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 2015 年,全县要建立起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和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经营体系,为广大居民及外来游客提供更多的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乡土风情的理想场所。

具体任务:打造 1 个省级休闲农业企业;建成休闲农业示范园8个、休闲农庄3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82个,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产值2亿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3万人。

发展步骤:2012-2013 年,重点发展阶段,主要支持和发展一批重点项目,管理上以鼓励、推动为主。2013-2014 年,全面

植和山野鸡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建设“生产为主、兼具休闲”的综合型特色农业生产区。

六、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处山区的柞水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区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双重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2、加强引导,促进有序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就是要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农业的项目审批、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市场引导。加大休闲农业的

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休闲农业△ 调研 报告

抄送:市一村一品办

xx县农业局办公室

2011年8月25日印发

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 篇6

设施农业作为我县新兴作业,全县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普遍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为摸清全县设施农业基本情况,掌握设施农业分布、收入、种植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设施农业工作。我办认真开展了设施农业工作调研,掌握了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概况。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设施农业发展起步于2000年,当时主要以塑料土墙棚为主。随着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以温室大棚为主要模式的设施农业开始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精神,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通过示范引路,基地带动,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08年6月份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4525.2亩、20280座。其中土木结构温室11017座,拱棚9263座,有棉被温室4500座,种植的作物种类有辣椒、番茄、西、甜瓜、黄瓜、西葫芦、茄子、桃和花卉等。上半年产各类瓜果蔬菜近46365万吨,实现收入6950万元,棚均收入3300元,人均收入150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20元。设施农业在增加农民收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县继林果业后增加农民收人的又一战略产业。

主要特点:

(一)设施农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近年来,我县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已越来越成为各乡镇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设施 蔬菜生产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后和越冬菜生产发展,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许多农民已经由“粮农”转变成为“菜农”,促进了种植业由单一的粮、棉生产向经济作物的调整,许多农民依靠发展设施农业脱了贫。据调查,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平均亩纯收人在2000元—20000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如恰斯米其提乡亩收人在3000—5000 元的占到从业农民的70%以上,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农户年增加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依提木孔乡设施农业总收人达到588.28万元,占蔬菜总收人的65%,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人均收人达到153元;温室大棚每亩年纯收人5000—12000 元,铁提乡从事温室大棚生产蔬菜的农户年均收人在10000元左右。巴仁乡设施蔬莱面积只占蔬菜正播面积的60 %以上,产值却占到蔬菜总产值的75% , 农民人均设施农业收人达到184元。另外,一些乡镇的设施果品生产和温棚育苗效益也非常显著,如恰斯米其提乡果品生产,目前已成为该乡的又一增收亮点。设施农业已越来越显示其高效产业的地位。

(二)少数民族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比例越来越大,传统生产习惯开始逐步转变

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产品供应,也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推动了传统农业劳作方式向精细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转变,特别是带动了少数民族农民积极投身设施农业,少数民族从业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并增强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新气象。据统计,目前全县设施农业从业农民达到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已经达到了2.8万人,占从业农民总数的90%以上,而且涌现出一批高产高效的生产典型。恰斯米其提乡今年计划新建 120座温室,100%由少数民族农民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

(三)设施农产品的花色品种日益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我县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莱为主,逐步向生产甜瓜、油桃、葡萄以及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期可以由每年的11月延续到第二年的6月,上市蔬菜的花色品种已达到30余种,生产的品种除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和叶莱外,豆类、水果等也形成一定规模,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冬季鲜菜供应,提高了淡季蔬菜的自给率。据统计,目前全县淡季蔬菜自给率已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60%,对平抑蔬菜价格、发展菜篮子生产、丰富市场供应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坚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规模化生产成效初显 经过多年发展,我县设施农业生产已从最初以城郊为中心,向全县各平原乡镇扩展,设施农业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县500亩以上相对集中的设施农业乡镇达到5个,300亩以上连片基地10个,初步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温室大棚群,涌现出一批辣椒乡、西红柿乡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如恰斯米其提乡设施农业面积2500亩;依提木孔乡设施农业面积4600亩;设施农业规模效益逐步显现,也为产业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各乡镇在发展设施农业进程中,依托当地光热资源条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科学发展,制定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逐步引导设施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狠抓落实

各级党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投人了很大的精力抓生产、抓宏观管理,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责任,从领导、任务、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抓好落实,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着眼点,高位推动此项工作。突出抓好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优惠政策落实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一些乡镇制定了设施农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如恰瓦克镇把设施农业发展与各村年终综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乌吉热克乡把设施农业发展列入年终考核细则中,明确目标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制定了设施农业考核办法及年终奖惩办法,强力推进。依提木孔乡在重点村实行了领导干部包片联系点制度,以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指导和督查。各乡镇投人很大精力抓设施农业发展,各级领导经常深人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现场会,及时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吐古其乡实施了设施农业“帮带工程”,由乡机关、站所社帮扶从业农民解决一部分建棚资金,配棚膜等设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业发展。

(二)立足实际,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积极性

各乡镇因地制宜,从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人等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从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县乡把扶贫和以工代贩资金捆绑使用,补助温室大棚;有些乡镇还把集体建好的温室大棚让农户无偿使用,发挥政府在设施农业起步阶段的引导作用。有些乡镇采取政府扶持、农民自筹、集体支持的设施农业投资机制,每个温室大棚县乡补助800—1500元,对农民新建温室实行补贴制度,并从干部帮扶、科技支撑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对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以科技为支撑,加强培训,搞好服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各乡镇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加了科技投入,把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关键措施来抓。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个别乡镇从外地请进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农民和技术人员,开展承包示范和技术指导。目前大多数乡镇都建立了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对农技人员和蔬菜种植大户进行现场授课,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一些乡镇还采取科技特派员形式,将有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员下派到村,驻村包户。全县实行技术人员划片、定点、包干到棚的技术服务并与技术人员签订责任状,把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与服务对象相挂钩。依提木孔乡乡推行了“一带十、十帮一”活动,拿出资金奖励有经验的农户,鼓励新从业莱农为有经验的种植户“打工”,通过互帮互学,加快了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四)培育市场,发展协会,支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各乡镇把培育市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开拓市场,促进 产品流通:一是加大了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力度,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改善交易环境,提高交易效率。恰斯米其提乡实行建立产地交易、集中批发、零星销售三种市场流通模式,蔬菜批量销往乌鲁木齐市及西藏阿里等地。喀什地区形成了以叶城为中心,辐射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田市、阿克苏市、库尔勒市、西藏阿里地区等地的市场营销网络。

二是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各乡镇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在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供市场产销信息,扩大产品销售量。目前全县有各类蔬菜协会45个,农村经纪人4500多人,在生产旺季,每天销往各地的反季节蔬菜在200吨以上。通过协会促进本地产品的销售,为生产发展和产品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进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设施农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各乡镇普遍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县园艺技术服务队伍由于缺乏交通工具,不能充分发挥科技指导作用,造成设施蔬菜、瓜果生产技术推广非常滞后,农民接受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比例还很小,不能完全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技术普及率较低。据统计,目前全县参与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但绝大多数人员过去主要从事大田作物的技术指导,对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掌握不深,而且普遍缺乏一线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设施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尚未完全显现。目前一些乡镇温室大棚的设计和建设不规范,加之农民缺乏建设资 金,政府扶持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棚质量。温室后屋面普遍仰龟偏低,厚度不够,致使保温性能差,冬季无法投入生产,反季节设施生产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市场的调查不够,研究不深入。各乡镇普遍存在对市场情况、销售渠道以及市场所需的产品种类、品种、质量要求等调查不深,研究不细,造成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温室和拱棚的比例不合理,没有进行品种布局,种植茬口与市场需求脱节,种植种类单一,特色菜、精细菜少,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春淡、冬缺菜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四)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中介组织的作用相对较弱。以农民为主体的产销合作组织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程序复杂,注册费用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四、建议

(一)明确思路和重点,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人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在形成区域特色、创立产品品牌、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市场销路上求突破,实现设施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力争到2015年,把我县建成南疆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和产品出口基地,使设施农业成为我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思路:按照市场需求,把设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把基地建设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把规模扩张与提高现有大棚效益相结合,处理好设施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数量与效益的关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提高品质和效益;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努力构筑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体系。

(二)出台具有指导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狠抓落实,为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研发推广、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开展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

2、县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应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整合利用扶贫、以工代贩资金,切实解决目前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实现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

3、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种植,促进设施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高度重视加强技术人员和从业农民的、培训,强化技术服务

1、大力开展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充实人员和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园艺、农技部门的作用,使之成为推进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保障。把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全力推动。围绕温室建造、选用优良品种、育苗、田间管理、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积极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提高基层广大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水平,提高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熟悉设施农业的管理人员和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建立高产高效的示范基地。建议加大对县育苗中心的投入,使之真正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以及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核心基地,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

3、制订设施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快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要结合实际,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举的原则,认真实施设施农业“技改工程”,用2—3年时间,对现有结构不合理不能投入冬季生产的温室进行结构改造,统一建设标准,推广”矮后墙、长厚坡、高仰角”的日光温室结构模式,推广土墙竹木、土墙钢木、土墙钢架结构建造模式,提高设施农业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四)加快市场开拓步伐,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1、加强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生产、加工、贮运、保鲜和市场营销,延伸产业链,提高设施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对现有的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推介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2、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农村设施农业经纪人、营销流通队伍,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植贮藏、保鲜、运销大户,提 高设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衔接起来。

3、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常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确保快速动态了解市场信息。利用各种媒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供销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减少或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随意性。

(五)召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分析会

建议县上在今年下半年召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分析研讨会。通过分析研讨会,明确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区域布局及工作重点,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同时对设施农业工作开展好的乡镇村及有关先进单位、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进一步统一各乡镇、各部门的思想认识,总结和交流经验,观摩和学习典型,寻找不足,探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使之尽快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叶城县农村工作办公室:高乃孝

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 篇7

1 发展现状

1.1 粮豆作物

2015年全镇粮豆总播种面积1.01万hm2, 实现总产量7.01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 266.67 hm2, 实现总产量1.83万t, 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水稻高产创建2 000 hm2, 通过测产验收, 全镇平均产量8 062.5 kg/hm2;玉米种植面积4 033.33 hm2, 实现总产量3.43万t, 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玉米高产创建666.67 hm2, 通过测产验收, 全镇平均产量达8 508 kg/hm2;豆类、薯类、小麦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 766.67hm2, 总产量1.18万t。

1.2 经济作物

甘蔗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为4 117 hm2, 其中:水田种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预计入榨产量25.5万t, 预计农业产量28.5万t, 预计农业产值达11 970万元以上。单产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 但增长不明显。茶叶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1 853.33 hm2, 其中投产1 640 hm2, 产量0.22万t, 产值12 100万元以上。烤烟产业:2015年完成烟叶交售4 400 t, 烟农收入12 500万元以上。其他产业: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龙果等产业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为今后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1,2]。

1.3 畜牧渔业

畜牧业:2015年牛存栏29 865头、出栏6 059头, 生猪存栏64 428头、出栏55 138头, 羊存栏9 852只、出栏4 837头, 禽类存栏372 345只 (羽) 、出栏571 168只 (羽) 。渔业:2015年水产养殖566.67 hm2, 产量0.88万t, 产值逾10 56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 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由于资金不足, 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镇发生6.6级地震后, 大量的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同时, 因降水分布不均匀, 库塘蓄水不足,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少, 产业机械化程度低,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引进和发展。

2.2 从业人员老龄化, 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 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差, “小农生产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严重, 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

2.3 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低

永平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加之当前永平镇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民家庭式松散生产经营为主, 存在着多种传统农作物并存, 产业多、杂, 产业间相互争地、争劳动力, 缺少“新、专、特”名优产品, 农业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程度低, 主产业地位和优势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 缺乏市场竞争力

永平镇地处边疆地区, 交通相对落后, 不利于运输。一家上规模的制糖企业因市场不稳定, 糖价低, 成本偏高, 造成企业亏损, 蔗款支付不及时, 影响着现有唯一龙头产业的健康发展。茶叶产业存在着小作坊加工企业多、规模小, 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生产和服务, 制约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他农业产业虽然成立了部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 但由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等问题, 生产、加工、销售不统一, 产品无统一品牌和标准, 质量参差不一, 缺乏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4]。

3 对策

3.1 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机构, 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职责,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转管理办法,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积极开展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宣传和招商引资, 引进县内外资金、技术和信息, 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 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种养殖业。

3.2 争取资金投入, 夯实农业基础

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项目资金投入, 加大农田地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开展基本农田地建设, 改善农业投资环境。

3.3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机构, 强化科技队伍建设, 落实责任;二是结合实际, 采取送出去或请专家进来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对农技人员开展培训, 加快农科人员技术更新步伐, 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 聘请县内外专家或具有特长的各类人才, 深入村社对农民进行理论和实作培训, 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新科技的应用能力;四是加大对有机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 稳步推进测土配方工作, 加速对测土配方成果的有效应用;五是推行水肥一体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地建设, 完善储藏设施和设备, 建立高标准种养殖示范园 (区) ;六是引进各种先进农业机械, 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升农产品效益;七是积极开展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 引导与监管并举, 实施安全生态的绿色防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3.4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试验、示范, 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3.5 加强引导, 实行专业化发展

用谋划工业模式谋划农业, 以“一乡一策, 一村一品”的方式, 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一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引进县内外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 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 建立1~2个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园 (区) , 促进农业从传统模式逐步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二是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 督促指导其规范运行, 发挥其作用;三是合理规划, 科学布局, 避免产业无序竞争, 促进农业产业良性持续的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秋冬季农业, 加强复种, 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值;五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农业产业保险机制, 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摘要:景谷县永平镇是农业大镇, 农业产业对全镇国民经济及农村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永平镇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提出永平镇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为永平镇农业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云南景谷,永平镇

参考文献

[1]易小艳, 陈星余, 贾红杰.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 2013 (9) :66-69.

[2]彭强, 乔春妮, 唐新汉, 等.对凤县农业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2) :162-164.

[3]张任东.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1 (3) :9-10.

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 篇8

2月1日~2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提出,持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以“三化”推动三农发展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在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在讲话中指出:去年以来,河南上下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坚持以“三化”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工作继续呈现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转折转型期,既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又给做好三农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日趋成熟,为做好三农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坚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既关系国家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的大局,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由之路,必须通过“三化”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郭庚茂最后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深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自觉维护和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今年,河南农业农村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和困难同在,希望大于困难。”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对河南三农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部署时说。

他指出,今年河南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坚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坚持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夯实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会议提出了今年河南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目标: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左右;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造县乡公路4000公里,新增通村公路1000公里,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实现11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六大举措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为了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继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业农村工作持续求进,今年河南将采取六大举措。

一是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结合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在全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田地,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最终以6000万亩高标准粮田,确保2020年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1300亿斤。

二是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其基本特征是:一要产业化,即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农产品的就地加工;二要系统化,在纵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的同时,要求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促进同类加工企业的集聚;三要空间布局适应产业特色,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三是“三化”协调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今后河南将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在工业化、城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率先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有序开展,优先推动产业集聚区、城郊村、城市新区、重点乡镇的村庄迁并改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居住边远、分散的贫困农民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搬迁。

四是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支持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把“产加销”各个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完善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支持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提前进行产销衔接,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市场、期货市场,减小价格波动;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在农产品消费的组织化环节,加快建设农业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

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促进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农外转移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在维护农民财产权和促进转移就业的前提下,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农村人口的进城落户。同时,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管新机制。

六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增收增效。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的新变化,结合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加快实现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稳步推进经济作物和养殖机械化。同时,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在讲话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河南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他说,近年来河南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得益于培育了一批优良种子和栽培技术的推广。这方面,程相文、郭天财、许为钢、茹振刚、堵纯信等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物作出了重要贡献。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成转化一批重大涉农科技成果。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为目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参会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佳宝告诉记者:“目前通过与国外的比较发现,我们在发展农业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不配套。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做了很好的考虑,对中国农业的推广很有作用,对河南的农业更有好处。河南是农业大省,要想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不依靠科技肯定不行。”

会议间隙,固始县委农办主任胡红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固始是农业大县,农村综合发展大县,水产大县,中原第一人口大县,发展的空间很大,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由工业小县向工业强县转变,我们要在科技创新上狠下工夫,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科技在农民中掌握的幅度,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使科技真正在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升品位、丰富农民方面起到作用。”

滑县县委农办主任武国宽对该县今年的农业发展、粮食增收充满了信心,他说,“会上提出的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高标准粮田,都很好。滑县是粮食主产区,连续9年是全国标兵县,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温家宝总理给我们滑县颁了奖。今年滑县将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搞好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为国家提供充足的粮源,我们更有信心了。”

上一篇:中小学老师个人简历下一篇:劳动教育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