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通用6篇)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 篇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 有一块立足之地, 就需要不断的创新, 在创新中求发展, 这才是企业成功的根本。
1 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企业要想创新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及高素质的人才, 这些是企业进行创新的根本,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 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 不仅有短期的利润目标, 还要有长期的战略计划。这样企业才能有核心的竞争力, 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创新不仅是人才、技术方面的创新, 还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可生存的环境空间。
2 创新型企业经济持续发展战略
2.1 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 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
创新型企业正处于新经济时代, 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要使创新型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全面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 必须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 形成动态的战略竞争力, 以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保持战略竞争的优势。
2.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 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我们只有把技术、创新、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必须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在战略领域、支柱产业和关键环节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必须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自主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增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意识, 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 才能引进自主创新人才,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2.3 有效实施创新人才战略,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潜能
创新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 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创新人才战略, 就是要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和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环境, 让更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领军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充分尊重人才, 实现其自我价值的追求, 创造条件鼓励其实现奋斗目标, 使他们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 制定出有关人才发现、培养、选拔、任用的规范化的制度和程序方法, 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 形成激励创新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和作用的有效措施。
2.4 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 建设创新企业文化平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 是企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及企业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物质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肯定是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 人们坚信只有创新, 企业才能生存, 才能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 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培育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内聚力以及对企业价值观和管理经营方式的认可。其次是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员工之间的配合、协调、互补和协作的完成工作的精神。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 必须把企业文化创新纳入企业发展的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中, 融合到企业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思想指导下, 致力于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基础管理机制的建设, 培育出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企业文化。
2.5 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 技术创新需要有高度的自主权及高强度、持续的研究开发投入, 及高科技的技术人才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依靠一定的技术标准来进行, 掌握核心的技术能力, 才能持续的创新实践使其核心技术得以在产品上应用。现在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球的共享, 可以利用这些大量的技术资源培养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团队, 从而增强自己企业的竞争力。
2.6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打造自主知识产权高地
我国的企业对知识产权方面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别提长远的知识产权战略, 这种思想意识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中国加入WTO后, 这种对知识产权意识的欠缺更严重影响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在创新基础上要建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对于自主研发出来的产品要懂得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对企业员工知识产权知识的培训, 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提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的竞争力。
2.7 加快实施品牌创新战略, 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不仅需要有核心的技术, 还需要打出自己的品牌, 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是企业立于不败的根本,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品牌竞争已等同于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这个品牌竞争的时代里, 拥有国际化的品牌就有了立足于国际市场的资本, 所以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走向国际化, 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面对当前的形势, 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更好的学习及借鉴国外的品牌发展战略, 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
3 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就要不断的创新, 以创新立足于市场, 以创新在竞争中取胜, 企业的创新需要在总体技术能力, 及核心技术和产业主导能力方面都优异于其他企业, 这样才能称之创新型企业, 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摘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依赖着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介绍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内涵, 对影响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宋光华.建设创新型企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1]宋光华.建设创新型企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2]李德玲.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战略思考[J].企业经济, 2006, (4) .[2]李德玲.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战略思考[J].企业经济, 2006, (4) .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 篇2
论文关键词:江汉平原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一、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中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城镇密布、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为我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她不仅膏壤沃野、田畴纵横,宜粮、宜棉、宜油,作物种类繁多,而且江河交织,湖泊众多,水产十分丰富,致使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加之建国以来,国家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利环境。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比较利益低、风险大,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配套设施陈旧,农业科技推广、社会性服务体系滞后,而使得江汉平原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农业生产出现滑坡,进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对江汉平原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江汉平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江汉平原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江汉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决不能走工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子,而必须以发展为前提,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位的,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实现“边发展、边治理;边利用,边保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江汉平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提高效益为目标。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突破加工增值,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具体讲有四点:①生产要发展。农业所生产的产品要不断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②生活要提高。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生态要改善。要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良性循环。④农业增长方式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利用和组织方式,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非持续的,现代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使江汉平原真正成为全国的重要粮食基地,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三、保障条件与限制因素
(一)保障条件
江汉平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韵农业生产经验,这是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保障条件。千百年来,江汉平原的劳动人民积累和创造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观念上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协调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农业生产技术上重视灌溉和排水、讲究精耕细作以及精心培育、保护和利用丰富的物种资源。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奠定了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江汉平原是全国重点商品粮棉和淡水养殖基地之一,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长江带生存与稳定的支撑点,也是湖北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核心地区。江汉平原的发展不仅事关湖北,更关系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江汉平原的这一区位优势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机遇。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最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农业经济在全省所占比重大。据统计。全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农业收入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江汉平原种植业发达,是湖北省和全国的粮棉油的主要生产基地;粮油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棉花生产占全省百分之八十以上。江汉平原畜牧业也极为发达,是湖北省主要的牲猪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禽蛋产区,也是我国猪禽集中产区之一。江汉平原河湖密布,淡水养殖业独占鳌头,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养殖业基地,也是全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和商品生产基地。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乡镇工业发展基础良好,前景广阔。由此可见,江汉平原具有农业发展的综合优势,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江汉平原拥有优越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条件。首先,平原广阔,水域宽广,有利于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本区土壤肥沃,适宜性强。全区总耕地面积183.75万hm2,占全省54.16%。其中水田112.02万l。占全省61。69%;旱地71.73万k。占全省45。49%。全区可用于养殖水面556万亩。占全省70%。其次,本区生物品种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本区属中、北亚热带气候,降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第四,江汉平原农业资源潜力巨大,为农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保障。本区丰富的水资源还有待充分利用,农业气候潜力目前仅达到60%。水产潜力平均仅达50%左右,全区至今还有260万亩可养水面处于半荒状态。
(二)限制因素
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①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江汉平原人均耕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年间平均减少了0.25亩,耕地所承受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口的增长,人与生物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生物资源的持续破坏冲击着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近50年时间内,江汉湖群面积减少到原来的30%左右。鱼类数量减少25%左右。由于工业发展及大量使用化肥、地膜等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②自然灾害频繁,.环境疾病丛生。本区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渍、旱和农作物病、虫、草害以及鼠害、土壤潜育化等,制约了本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如的长江大洪水江汉平原农田淹没达74万亩之多,损失惨重。江汉平原的环境疾病主要在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程度居全国首位。③粗放经营方式使农业经济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导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④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蓄水、运输矛盾突出。这些因素成为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四、三个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为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与速度的非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地域内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速率逐步减缓,最终达到破坏规模与速率停止增加,人口同农业资源及环境矛盾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根据对人口增长必须越过高峰期、人均GNP达到2O0O美元、资源与环境破坏下降以及筹措资金所需所限等三个条件分析,完成第一步战略,大约要到2025—2030年。
第二阶段为准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域内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规模与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强有力支撑下,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量的扩大。在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基本停止发生,人口与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之间实现大体平衡。完成第二步战略,大约要到2050年。
第三阶段为农业持续发展或强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地域内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基本不再发生,区域内的农业活动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任何明显破坏,非农经济亦不再对农业环境构成威胁,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及资源的深度开发。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人口同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实现全面的协调与平衡。二十一世纪中叶以后应有序进入此阶段。
五、战略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营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
要从可持续的角度合理安排和组织农业生产。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江汉平原的农业发展问题。要使江汉平原的农业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样块。各级领导应加强领导,使江汉平原农业发展走上有序的道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为江汉平原农业发展营建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对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发展的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要不断地开拓农业生产资源市场、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特别要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综合治理自然灾害、彻底根治环境疾病
洪、涝、渍灾的治理是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防洪、排涝、除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按照“蓄泄兼顾、以泄为主”的方针搞好长江中游河段防洪体系建设。进一步在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干堤建设、清除河道行洪障碍、严禁围垦河、湖、洲、滩。重点建设荆江、杜家台、西凉湖三个分洪区。把“平垸行洪”与移民建镇有机结合,协调好防洪调蓄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
(三)建立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
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本区城市化进程,解决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第三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城乡工业“三废”污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 篇3
1 农村劳动力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根据我国城乡划分标准, 城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是农村人口。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 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 占全球人口的1/6。近年来, 农村劳动力数量每年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和发展。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2001年, 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8229万人, 到2014年农民工总量2.7亿人。
针对农村劳动力情况, 我在双峰农村进行了调查走访, 几个小事例能够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双峰县三塘铺镇某村民小组15年春节期间在家过节的人有99人, 过完正月十五后, 在家的人口只有32人, 67%的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 并且在家的人都是老人、儿童、留守妇女。前年省农业厅的领导到双峰县锁石镇检查油菜种植工作, 诺大的一个农场, 田间地头只有三个人在劳作, 走近一询问, 一个78岁, 一个76岁, 最小的一个也有72岁了。目前农村的这种现象并非双峰特例, 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据了解, 目前农民种一亩田, 正常的情况下, 需300元左右耕田费、300元左右的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水费等费用以及200元左右的雇工费用, 累计投入成本800元左右。年景好的话, 种一亩早稻按每亩收获350kg计算, 可卖800元左右, 种一亩中稻, 按每亩收获600kg计算, 可卖1500元左右, 种一亩晚稻, 按每亩收获450kg计算, 可卖1080元左右。农民种早稻基本保本, 种中稻可赚近一倍, 种晚稻略有盈余, 如果把自己的人工加进去, 则全部亏本。因此, 农民都不愿意种田了, 种田的积极性空前缺失, 而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种田收入, 农民便自动放弃种田。加之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拉动内需, 开工许多重点项目, 导致用工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一个农民外出打工, 每天的工资在150~300元不等。这一切, 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 绝大部分15至60岁的农业人口, 为了挣钱养家, 消除自家的贫困状况, 纷纷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 最终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由此可见, 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辛苦、收入低, 农业生产条件差, 甚至从事农业会被人瞧不起。据调查统计, 目前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力在农村几乎没有, 农田抛荒非常严重, 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如何破解“谁来种田, 如何种好田”,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2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以前一提起农民, 大多会想到的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 在田间地里劳作的景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新型的职业农民已经出现, 正在改变我们对农民的传统印象。2005年底, 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该文件指出,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2006年年初, 农业部进一步提出招收10万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 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更是吸引了各方关注。
那么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的基本特征: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全职务农,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具有“能创业”的特点;具备较大经营规模, 具有较高收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新观念, 包括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等;新素质, 包括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新能力, 包括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
3 思考与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 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发展现代农业呼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 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真正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 一方面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 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中坚力量。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有一个强烈的信号, 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必须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 在制度上必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 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由政府牵头,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 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 积极制定涉及农民农业发展项目、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农村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实用人才奖励激励等扶持政策措施, 充分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 支持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切实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特别是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 并借鉴“三支一扶”的办法,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工作, 帮助解决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
3.2 加大经费投入
设立市级新型农民培育专项基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 整合粮食高产创建和茶叶、柑橘、蔬菜发展基金, 重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倾斜和支持, 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推广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财政贴息贷款, 缓解资金压力, 增强发展后劲。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 落实教育培训经费, 把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 湖南被农业部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省。实施这项工程, 中央和省里共投入9390万元专项资金, 在全省118个农业县 (市区) 全面铺开, 完成4.49万人的培育任务。通过摸底调查, 湖南还建立了5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信息库。
3.3 强化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 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 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 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 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 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 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 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实现就地就近培养, 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 实现不离乡不离土, 方便、快捷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 形成农民培训很好的模式。
3.3.1优化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生产型、服务型和经营型三类。其中生产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的群体;服务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 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经营型职业农民有资金或技术, 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群体。要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
3.3.2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依托本地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以及农技推广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农技推广人员和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多渠道、多层次构建教育培训体系, 共同推进培育工作。同时建立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目前, 全省已有20491人通过认定, 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将优先获得项目和补贴。
3.3.3 创新培训方式。分类培训, 重点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创业理念、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专业技能等教育。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创办“田间课堂”, 把“农技教室”设立在田间地头, 农技人员根据农事季节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 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 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 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 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 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 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同时大力推进送教下乡, 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 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 吸引留乡务农农民, 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4 结语
对于中国这样的以传统农业大国为符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抓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牢农业基础、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培育职业农民, 是一项长期工作,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立足当下, 着眼长远,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调动农民自身的主动性, 制订科学规划, 并且要锲而不舍地实施下去, 才能有人种地, 才能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 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一定会在“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三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现状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指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和对策。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 篇4
一、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其发展状况
纵观一万年来农业发展的历史,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近代的传统农业, 乃至现在的石油农业都是围绕着生产更多的粮食进行的。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变革, 特别是被称为三次革命的技术进步, 使玉米杂交的成功、农药的使用、石油农业的兴起等也都是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 其中又以石油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影响最为深刻。所谓石油农业, 是指农业对能源的利用和消耗来讲的, 其实质是使用高能量来换取高产量。其缺陷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加之耕作、灌溉、加工、运输都需要石油, 因而加重了能源危机, 造成环境污染;大量采用机械操作, 加剧了自然生态的破坏。如用机械化取代畜力耕种, 将大量的草原森林开垦为农田, 造成土地裸露, 风蚀加剧, 地貌、土壤严重恶化, 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农业发展道路。在能源危机、物价上涨、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压力下, 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要重新考虑今后农业发展技术政策。如美国农业在环境和能源压力面前, 提出了“改造农业技术是世界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途径。重点应放在提高可更新资源的产品产量上, 增加可更新资源对食物、饮料和工业的生产力, 应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农业研究上要求投入不可更新的资源最少, 获得的产量最多。”其他发达国家也同样提出了相类似的问题。
尽管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并未走石油农业的道路, 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石油农业的影响, 单纯为了追求农业产量, 而片面地向农业进行高能量的输入, 盲目推行机械化,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由此造成的问题也相当严重, 即资源的超量开采与不合理应用、生态状况的恶化、环境污染等均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有着长期的有机农业的基础。但是, 现代农业兴起以后,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生态平衡问题认识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石油农业的影响, 片面追求高能量的输入, 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增殖资源之间的关系, 造成违背生态规律, 片面追求农业产量, 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在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 曾经往往是盲目地提高复种指数, 毁林毁草开荒, 围湖围海造田, 结果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状况日益恶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农村能源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含量大幅度下降等, 其结果不仅造成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而且给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 即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稳定、持续地发展农业, 同时又保护环境和农村生态平衡, 这就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所谓生态农业, 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在一定的区域内, 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我们也可以说, 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 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 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 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 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 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层次重复利用, 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输入, 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 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实现农业生态发展的方向。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而且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良性循环形成, 所以从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原理的提出, 采用的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新品种、现代的良好牲畜管理方法和水土保持技术以及先进的有机废物和作物秸秆的管理技术, 完全不用或极少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 采用豆科绿肥和覆盖作物为基础的轮作, 从特定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出发将这些实践有机地配合起来, 就形成了既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现代常规的生态农业, 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效率。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 具有有机农业的良好基础, 遗留下了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 很多都是符合生态农业的原则的。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在人口压力的影响下, 历来重视节约土地资源, 提倡因地制宜、提高土地产出率。加上儒家“天人合一”文化观的影响, 形成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和对土地实行“用养结合”的优良传统。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开始引入生态农业理论, 指导开展了生态农业户、村、乡、县的试验和示范,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论、方法和模式。它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生态农业有较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注意发掘我国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相结合等优良的农业传统, 并将这些传统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注重节约土地的现代农业技术, 特别是良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充分利用空间, 利用生物间共生关系, 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 合理利用时间, 提高复种指数;注重以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生态关系, 进行田间农业品种, 包括种植、养殖和林业的合理配置,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提高单产水平;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 循环利用废物, 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既节约生产成本, 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产品的产出, 又解决了一定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小型生态农业模式, 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耕地的用养矛盾、提高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1991年那时, 全国就已有1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 300个生态农业试点乡镇, 500个生态农业试点村, 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生态农业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生态农业在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细小农业仍将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 大力推广资源替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生态农业适应了我国农业细小经营的基本特色, 并在资源替代方面有很高的效率, 因而仍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 提高土地生产率将是我国农业的唯一选择。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表明, 它在集约用地、提高地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 并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 发展生态农业将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也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摘要: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农业的污染, 既促进农业发展, 又保护广大的农村生态环境,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最为实际的应对策略。作者对生态农业的兴起、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作了简要介绍。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 篇5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来说的,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化发源的国家,“自给自足”是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从事农业劳动维持生计是主要目的,农民只是一种身份,同时也相应的代表着社会的地位,而当今所说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是指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取商业利润的群体,主要是以市场为主体,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经营。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形态[3]。
学术界一般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而农业现代化是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所以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二者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4]。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过程是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而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育体系,不仅需要懂农业生产,还要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政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信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路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不能形成较大规模、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极大的浪费了土地资源,降低了土地产出及利用率,与目前需求不相符合。国家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撑,同时更重要的是粮食安全,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已经超出了“自给自足”的范围,这就需要从国外市场进口农产品,但国际农产品市场起伏不定,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依靠进口调剂余缺的空间有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今后中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总是量变到质变,所以就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方针,及时运用新技术、新思想、新管理模式和新营销模式。这些都需要对整个市场做出调研分析,得出发展趋势和走向,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方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适应本土化发展,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专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完成,所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得加快,情况刻不容缓。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要确保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对培育的主体进行确定,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新生代农民又不愿涉及农业,因此要甄选出适合的培育对象。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培育制度和制定优惠的政策,提高自愿参加培育人员的积极性和培育过程的规范性。三是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培育内容和培育模式,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农民,就要向其靠近,培育方式要多样化,联合农业院校和当地农技人员,以课堂讲授和田间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育效率。四是要形成培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培育工程的专项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培育工程顺利进行。
3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3.1 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指政府引进培育出一批重点发展企业,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以公司的快速发展为示范力量带动周围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发展。
3.2 专业合作社联合型
农民为增加收入独自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发展个体经济,但是这样比较零散,不便统一管理和规模化标准化,所以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合理布局,吸收就业,促进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
3.3 农林牧渔结合型
在适合放牧养殖,农林间作和渔业资源丰富的地方,要灵活定位当地主导产业,兼顾发展其他产业,全面提高农林牧渔的综合发展水平和科技含量,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城乡统筹发展型
城乡统筹模式,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带动下,以高效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在大力融入工商业资本,将农业、工业、农村、城市有机整合,通盘考虑、综合协调,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带动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4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与可持续性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寻找新的动力和新的发展方向,使现代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稳步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思想新方向,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要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战略方针,鼓励和支持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让现代农业真正活起来,让我们共享现代科技和现代装备以及现代管理销售理念支撑下的农业发展成果。
4.1 设施农业
现代农业的创新点在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作用点在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是要改造传统农业的弊端,不能像传统农业那样多占耕地,少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这对土地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发展园区设施农业,能够极大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同时还能保证食品的无污染,绿色安全,生态环保。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人均面积40%,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效技术工程。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我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利用太阳能的工程,绝对数量优势使我国设施农业进入量变质变转化期,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4.2 沙产业
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首次系统提出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想。钱老在1991年3月召开的全国沙产业研讨会上提出:“假使我们运用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基础科学,能不能让这16亿亩的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几千亿元的产值呢?”。钱老的沙产业理论目前已经逐渐由理论走向实践,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沙产业不断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重视,广大沙区的群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非常关注,温总理多次到民勤视察,一再强调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并指出对荒漠化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应该同时进行,在沙漠中发展绿洲农业,以“少用水,多采光,新技术,高效益”为原则,践行钱学森沙产业理论。
二是学习以色列沙漠农业先进技术和经验,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带头作用的沙产业典型。以色列国土面积的2/3是沙漠和戈壁,绿色成了这片土地上最难描绘的色彩。但其农产品自给率却达95%,水果蔬菜大量出口,被誉为“欧洲的菜篮子”。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沙漠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出一批从事沙漠生态治理兼开发利用沙漠的高新科技企业,值得称赞的是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亿利坚持27a在库布齐沙漠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沙漠和盐碱地1.1万km2,探索发展沙漠生态修复、生态健康、生态光伏、生态旅游等沙漠新兴产业,带动10多万牧民脱贫致富。亿利资源领先的治沙技术,独创的“生态+生意”商业模式和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经济、民生”良性循环共赢机制,激励农民自发参与的积极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得治沙和致富“双赢”,实现“农业治沙”和钱老沙产业、草产业的飞速发展。
三是在国家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大批民企、外企纷纷加入到治理荒漠化,发展沙漠农业的队伍中来,在甘肃、内蒙和宁夏等地,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企业借鉴“库布齐模式”或运用新的思路和模式开启沙产业的新征程,为沙漠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3 农业大数据平台搭建与应用
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实践。农业大数据涉及到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等各环节,是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通常人们所知的传统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都是简单的农业形式,而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进入了信息农业时代,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就是典型的代表,但这些农业阶段都是散碎的不连贯的不成体系的,现在需要通过搜集分析各个行业,各个环节,各个时期的不同农业发展趋势和变化方向,就要集成各个方面的数据,通过数据整合,采集和加工处理,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库的交互,汇集各方资源,构建农业领域特色的大数据研究中心。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3年6月18日在山东农业大学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内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又有了实质性突破,也是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5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继续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只要是热爱农业,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其他行业人才和高学历人才都可以加入,应该加大力度继续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推进培育更多的综合人才,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储备力量,中坚力量。
5.2 转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只有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中,才能将最好的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应用到实践中。一方面要稳定粮食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融合多种发展模式,做到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另一方面需要对农产品进一步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产业终端的服务体系,确保农产品,农业技术等能够推向市场。
5.3 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国家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合理调整地方财政资金的分配格局,在涉及民生工程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如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村道路建设,节水灌溉等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拨款和技术人才支持。其次,要动员农业产业内部人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最后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农业ppp项目,引进民间资本,不仅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极大的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习总书记“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新理念的带动下,世界各国必将通力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此同时,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现代农业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曙光和机遇。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 篇6
1.1坚持调整种植结构, 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
按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提出的稳定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 有效发挥国家“四补、两奖”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激励作用, 扎实推进土地整理、耕地复垦和标准粮田建设等措施, 坚持“两扩、两增、两稳、两提、一强化”的原则, 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2012年总播种面积286.73万hm2,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79.51万hm2, 占总播面积的97.5%, 比上年增加5.12万hm2;水稻、玉米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54.85、85.45万hm2, 分别比上年增长6.4%、25.6%;粮食总产达到216.3亿kg, 较上年新增12.6亿kg, 粮食平均单产7738.35kg/hm2, 较上年新增314.85kg/hm2。
1.2畜牧产业势头强劲, 畜牧业实现了良性发展
垦区以发展“两牛一猪”为重点, 2012年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2个, 新建和改造提升标准化牧场 (小区) 112个, 建设畜舍71万m2。通过建体系、强监管、控内疫、重督查等措施, 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加强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饲料及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力度, 大力推广奶牛性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DHI) 、苜蓿生产等“十项”实用新技术。到2012年末, 垦区奶牛存栏44.3万头, 肉牛存栏53万头, 生猪存栏258.2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79.7、8.7、145.6万t, 同比分别增长15.9%、5.6%、10.6%;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44亿元, 同比增长16.8%。
1.3持续加大农业基础投入, 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增强
以加强农机装备为重点, 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一个转变、六个延伸”。2012年实现农机更新总投入32亿元, 其中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5.5亿元。新建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29个, 总数达到380个。农机制造业产值突破10亿元。农机安全生产有望实现“六连冠”。农业航空进一步发展, 全年农业航化作业面积达到110.67万hm2。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5%, 其中:旱田达到98%, 水田达到97%。
以保障农业用水安全为重点, 全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不懈推进以三江平原灌区为核心的水利重点项目建设, 2012年完成工程量8692万m3, 各类建筑物6965座, 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积9.35万hm2、旱田节水灌溉面积1.91万hm2、防洪除涝面积7.24万hm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0万hm2。同时, 大力推广水田节水控灌技术, 推广面积13.33万hm2, 并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
种业2012年实现安全供种40.7万t, 对外辐射供种19.2万t, 辐射供种面积300.13万hm2。扎实开展以“十查”为内容的冬、春季种子市场整治, 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9%, 种子用价水平达91%以上。全局种子工厂化加工率、标准化包装率、包衣率、专用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和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统供率, 连续9年实现了100%。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并成为国家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以生态林业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 2012年完成造林绿化1.60万hm2, 完成了场直、局直百亩以上森林公园52个, 城镇暨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18.4%。多渠道争取国家资金6146万元, 扶持食用菌、经济林、中草药、特禽养殖、林业育苗等项目快速发展, 林业综合产值达20亿元以上, 林业产业继续保持了30%的增速。全年未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低于3‰, 林政案件结案率达98%以上。
推进实施了垦区456个管理区雨温监测点组网工程, 3处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9个管理局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已全面完成, 42个农场级区域站建设陆续启动。大力推进落实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建设,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6.67万hm2, 配方肥使用面积113.33万hm2, 秸秆还田面积186.67万hm2。
1.4加强全程监管追溯,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围绕国家安全食品基地建设目标, 以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为载体, 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为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建三江、九三两个管理局和绥滨、友谊等24个农场被授予总局农业标准化标兵单位。到2012年底, 新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4个、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个。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单位总数达100个。垦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87个, 全年种植绿色、有机面积199.33万hm2。有机农产品达到170个, 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个。
1.5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高
垦区以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契机, 扎实推进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 (校) 的技术合作, 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十大”模式和“十大”新技术, 重点推进“国家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坚持开展农业部、总局农作物高产创建和玉米“双增二百”、水稻“双增一百”、“玉米王评比”等活动。扎实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和科普活动, 举办各类培训班1300余期, 培训人数38万人次。目前, 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
1.6坚持场县合作共建, “领跑”能力不断增强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 垦区与地方积极推进场县合作共建, 目前共建范围已经覆盖全省12个市 (地) 、53个县 (市) 。完成农机“三代”面积333.33万hm2, 共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达到50个, 共建科技园区88个, 辐射供种19.2万t, 向农村推广模式化栽培、少耕深松、旱育壮秧等技术20余项, 推广面积266.67万hm2;良种推广面积300.13万hm2;为周边农民开展室内和现场培训10万人次;农业保险覆盖农村160.67万hm2;龙头企业拉动地方种植基地266.67万hm2, 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垦区农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和薄弱环节。一是全球突发性、灾害性气候几率加大, 自然和生物灾害频繁发生,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抗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种植结构中秋粮作物占绝对比例, 秋收生产和“三秋”工作任务高度集中, 品种熟期结构、抗灾机械配置、田间作业组织、粮食整理加工等环节亟待优化。三是农资价格高位运行,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 生产直接成本持续提高, 职工增收压力不断加大。四是受严重秋涝的影响, 全局黑色越冬、伏秋起垄、秋深施肥等明年生产准备工作, 在各管理局和农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加之春涝形势已定, 2013年春播生产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我们务实创新、攻坚克难的努力是能够改进和克服的。
2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和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精神为新起点, 促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专题阐述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略, 强调了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 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 也是关于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思考。隋凤富书记在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是垦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和五位一体总布局, 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完善措施, 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动垦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就是优化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增加农工收入,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各级领导和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学习, 准确把握, 全面落实, 积极适应新期待、新要求, 积极探索新举措、新机制,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推动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按照总局党委确定的总体目标, 垦区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精神为统领, 遵循“强工、兴城、优农”统筹发展方针, 紧紧围绕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安全食品有效供给能力, 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目标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86.67万hm2, 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25亿kg以上, 商品总量突破215亿kg, 夺取农业“十连增”, 力争“十连丰”。
3开拓创新, 务实高效, 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为实现总局党委确定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总体目标, 全面抓好2013年农业重点工作, 要扎实推进“八项”任务和重点措施, 促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3.1实施优农战略, 登上产业发展新台阶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垦区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必须把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着力优化大农业结构、农业种植结构、物质装备结构和基础投入结构, 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绿色、放心农产品。优化大农业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整合第一产业要素资源, 形成农、林、水、畜、机、科一体化发展, 并与第二、三产业有效衔接, 从而促进垦区绿色产业体系的形成, 进而全面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就是要继续扩大水稻、稳步扩大玉米等优质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按照生态类型、区域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 坚持以早熟品种为主, 合理搭配中熟、中晚熟品种, 禁止越区种植。围绕国家安全食品基地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地缘、水土、人文资源, 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等优势,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低碳农业, 努力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 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优化物质装备结构就是要依据作物结构布局、田间作业需求、水资源合理利用、自然和生物灾害防控来优化物质装备结构, 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基础投入结构, 就是要进一步整合农业、农机、农发、水利和科技等专项资金, 加强引导社会资金和工商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 不断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加快提高维护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有效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2013年要确保农作物播种面积286.67万hm2, 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60万hm2, 玉米86.67万hm2, 大豆26.67万hm2, 麦类3.33万hm2, 薯类2万hm2, 其它作物8万hm2, 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25亿kg以上, 商品总量突破215亿kg。
3.2突出提质增效, 构建畜牧产业新亮点
继续以发展“两牛一猪”为重点,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 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有效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牧场 (养殖小区) 建设, 积极采取小区孵化、大户升级和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牧场15个, 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牧场 (小区) 104个。加快畜牧良种工程建设, 通过奶牛良种应用、全混日粮饲喂、生产性能测定、优质苜蓿草应用等关键技术, 继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按照北大荒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培育方案, 完善育种核心场、扩繁场建设, 推进北大荒乳肉兼用牛育种进程。按照“力争不发生, 确保不扩散”的防控目标, 继续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 切实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报告, 严格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 扎实做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确保大牲畜、猪 (羊) 、禽病死率分别控制在0.5%、3%、10%以内。继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扎实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到2013年底实现奶牛存栏46.5万头、肉牛饲养量135万头、生猪饲养量1000万头, 同比分别增长5%、4.5%和7.5%;生产肉、蛋、奶分别为90、9.5、160万t, 同比分别增长12.9%、9.1%和10%。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65亿元, 同比增长14.8%。
3.3筑牢农业基础, 打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按照“巩固基础、突破难点、管控风险、推进创新”的原则, 以农业抗灾能力建设为突破口, 不断加强各项重点工作。农机工作要坚持农机化统筹发展的指导方针, 进一步加快农机换代更新步伐,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继续推进“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 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 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更新总投入力争突破35亿元, 重点支持大型联合收获机、中小型履带轴流联合收获机、精量播种机、玉米秸秆处理机械、水稻大型智能化浸种催芽成套设备、高性能插秧机械、GPS卫星自动导航设备、粮食和种子烘干等设备配置, 积极探索引进和试验水稻深施肥装置、玉米田间高地隙喷药和水稻中后期施药机械。继续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达标活动, 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保障农机生产安全。加快北大荒通航发展, 拓宽农业航空服务领域, 积极组织利用美国政府贷款购置飞机项目, 使飞机总数达到80架, 航化作业面积达到120万hm2。加强农机国际交流, 精心承办“第六届中国黑龙江·北大荒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 提升垦区知名度。进一步加快农机制造产业园区建设, 力争农机制造业产值突破15亿元, 增幅达到50%。到2013年底, 垦区农机田间机械化率达到98%, 完成农机跨区作业333.33万hm2以上。
水务工作要以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为核心, 加快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推进现代化大水利快速发展。牢牢把握三江平原灌区建设这一中心任务, 建成勤得利灌区近期项目, 推进江萝等6个灌区渠系建设, 全面启动青龙山灌区渠首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江川、蛤蟆通灌区续建配套任务, 加快查哈阳、梧桐河灌区续建配套步伐。高标准推进“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实施, 以大型喷灌为重点, 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进松花江、嫩江干流重点堤段达标工程建设, 启动穆棱河等主要支流防洪工程和兴凯湖泵站更新改造项目, 完成查哈阳渠首泄洪闸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北兴等7个黑土区综合防治项目和汤原等10个水保重点工程。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大力推进节水农业, 水田节水控灌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0万hm2以上, 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548。
林业工作要以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延深“森林垦区”创建活动, 增强生态维护功能为核心, 提高造林绿化档次, 促进林业产业升级, 进一步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3年计划完成造林绿化任务6667hm2, 小城镇和管理区绿化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食用菌、经济林、中草药、特禽养殖、林业育苗等产业项目, 依托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以蓝莓为主的浆果产业, 努力创建一批亩效益达千元以上的蓝莓、木耳、北药和特禽养殖基地, 使林业经济保持30%的增速。进一步完善垦区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技术推广“三大”体系, 落实责任, 加强监管, 有效防控, 使森林过火面积控制在0.5‰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4‰以下。继续规范林业执法, 严力打击毁林、毁湿和乱占林地、湿地等违法行为, 使林政案件查处率达100%。
种子工作要继续落实国发[2011]8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市场监管能力, 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坚持品种布局的优势化、科学化、生态化, 科学调整品种熟期结构, 禁止品种越区种植。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要高度重视从制种基地非法流入市场的种子, 加大打击抢购套购、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用好用足国家良种补贴政策, 稳定提高种子生产和良种推广能力。探索建立以新品种选育为目标的市场化、商业化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互利共赢合作模式, 加快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品种, 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按照总局党委的统一部署, 各管理局、农 (牧) 场要积极支持北大荒垦丰种业发展, 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垦丰种业要围绕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要求, 科学谋划上市准备工作。2013年, 力争完成种子销售41.5万t, 对外辐射供种面积233.33万hm2以上, 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 实现利润2.5亿元。
农情气象工作要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为核心,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充分发挥现代气象探测设备在增雨防雹、防灾减灾决策指挥中的指导作用, 完成宝泉岭气象遥感系统和北安及垦区重点农场新型雷达项目建设, 确保建三江雷达投入业务使用, 实现各农场测墒站和各管理区自动温度雨量站的组网观测, 启动农情和气象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现代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土肥工作要继续推进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 完成垦区耕地地力评价, 建立垦区耕地质量预警信息系统;完善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 扩大配方肥应用面积, 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和到位率;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进一步扩大秸秆还田、有机肥使用面积。植保工作要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有效防控为重点, 加快数字化病虫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 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 努力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3.4突出创新转化, 注入科技支撑新活力
紧紧围绕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总体目标,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以提高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为核心, 促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要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逐步提高科研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整合科技资源, 加强自主创新, 重点在良种培育、物联网应用、农林生态修复、精准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 着力推进地力培肥、丰产栽培、化控防倒、病虫综防、节水灌溉、低碳生产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围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要集中项目资金, 整合优势资源, 突出物联网技术应用, 全面加快水稻智能化育秧、农情气象信息平台、病虫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农机和航化作业GPS导航、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大型喷灌设施信息化管理、森林草原防火电子平台等领域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继续集成推广“十大”栽培模式, 重点应用水稻智能化催芽、玉米化控等“十大”农业新技术;扩大应用精量播种机械、GPS卫星定位导航设备等“十大”农机新技术;大力推行品种改良、奶牛性控等“十大”畜牧新技术。继续开展农业部和总局“六大”作物高产创建活动, 强力推进整场、整管理区创建, 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带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
3.5坚持绿色发展, 实现质量安全新突破
围绕国家安全食品基地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和保障能力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和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 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继续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 努力实现垦区农业标准“四个”一样。继续完善管理局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 配齐人员, 完善制度, 高质量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服务工作。继续抓好45个质量追溯续建项目、13个新建项目及50个创建项目的实施, 促进垦区质量追溯工作全面开展。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到2013年底, 垦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达到290个, 全年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216.67万hm2,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预计达到520个, 产地认定面积200万hm2, 无公害农产品460个, 有机农产品企业60个、有机农产品达到250个, 认定基地面积16.67万hm2, 地理标志登记产品4个。
3.6深化农业改革, 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稳定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是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关键。要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家庭承包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转变, 促进多元化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要积极采取行政引导、能人带动、政策驱动等措施, 坚持自愿联合、自主兴办、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 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工 (民) 专业合作社, 形成“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进一步提高国有农场的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原则, 强化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建设, 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 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 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更加健全、机制更加完善、活力更加强大、后劲更加充足, 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健康发展。
3.7强化辐射带动, 实现场县共建新成效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垦区要继续发挥综合优势, 以科技带动、产业拉动和社会事业联动的“三动”为手段, 以代耕、代育、代种、代灌、代管、代收的“六代”为内容, 拓展共建范围, 推进垦地合作共建, 努力在场县共同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要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促进共建范围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围绕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发挥垦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联手推进产业共建, 实现共育基地、共建龙头、共创品牌, 构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优势。继续促进农机、农技合作组织建设, 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服务。高标准建设公路沿线场县共建示范带, 引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完成农机跨区作业、向农村推广科技新技术、推广良种面积、龙头企业拉动地方种植基地各333.33万hm2, 农业保险覆盖农村面积233.33万hm2, 进一步促进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3.8加强组织领导, 开创优农战略新局面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推荐阅读:
可持续农业发展07-28
农业可持续发展浅析05-18
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05-25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06-06
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08-20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09-13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11-08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05-17
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06-19
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