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通用7篇)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篇1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以初步对公司人力资源的了解,公司厂房人员流动性较大,需要细致的制定一个管理方案进行有效的人员管理,随时做好人员的进、出记录,以便有效的作出人员调配,充分的诱导和发掘员工的工作潜能,让员工能更好的在工作上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在工作上进行耐心的引导,只有调节好员工的心理状态,让员工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心理,才能将工作更好的完成。做好员工每月的考核计划,以便更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提高公司的“企业价值”。公司办公室人员目前需要尽快招新,对新进公司的办公室人员,根据其所在部门来做短时间(如一星期)的岗位培训,让新入职人员对自己所在岗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工作目标有一个初步的明确。或者采用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让新入职人员在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的同时和老员工之间更好的沟通和相处,给办公室工作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办公室管理严格按照公司办公室管理制度执行,每天都要做好考勤记录,各办公室管理人员做好带头和监督作用。
关于公司行政工作的初步看法。行政管理工作的范围较广,负责的面相对较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和改革是行政的工作重心。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是行政的四项基本工作职能。工作上必需细致谨慎,才能做好其中调配和协调的工作。行政工作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和各种计划的制定;明确下达领导的指示,做好各项工作安排;管理和整理物品的采购和发放,做好相应的记录;做好公司人员的竞聘和离职登记等。公司的行政部门人
员调动或离职以后,交接程序需要做好、做细,防止以后工作中会遇到不便,只有做好、做细了才能更好的开展未来的工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努力完善每一个工作细节,补充和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和改进。在工作中积极发现新的问题,主动热情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公司行政部门还需要增加新生力量,明确分工,将工作更为细化,各司其责,更好的将行政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篇2
9月11日, 省长李学勇在昆山考察并主持召开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 听取了全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等汇报。他强调,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战略任务,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 更大力度地加以推进, 力求在重点产业领域上取得新突破。要及时对接国家规划, 结合江苏产业优势确立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行业出台推进方案, 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李学勇对全省新兴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以规划引领为导向, 全面落实十大产业推进方案,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实施错位竞争, 彰显各地特色。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推进专利和技术标准工作, 构筑产业发展优势。以强化载体建设为重点, 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推动产业集约发展。以抢占市场为目标,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 加强重点产品区域应用示范, 拓展新兴产业市场空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 鼓励开展直接融资, 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金融紧密结合。以扩大开放为引擎,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 深化企业国际技术合作, 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以落实政策为着力点, 强化产业发展鲜明导向, 及时研究产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 分行业加强研究指导, 采取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 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李学勇要求充分发挥财政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 探索多种运用形式,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产业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投入;围绕产业链中研发、转化、应用等各环节不同需求, 突出应用重点, 加强资金集成, 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篇3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集中力量解决温饱进入努力促进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顺应形势变化的要求,树立起“大扶贫”的观念,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深化对“大扶贫”的研究和探索,是摆在各级党政和扶贫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大扶贫”战略有什么背景
通过对扶贫开发有关政策理论的学习,本人理解,“大扶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扶贫新战略,主要有四个背景:
一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国力明显增强的背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GDP连续十几年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达到30多万亿元,在世界排位第三;财政总收入达6.13万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在经历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后,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协调,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开发实力明显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为充分体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提出“大扶贫”战略,是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是科学发展、城乡统筹战略的背景。中国的城乡分离和社会分化,已成为影响未来全局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虽然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很大,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3.33:1,是改革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也还滞后,公共品供给明显不足。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突破这种困局,有赖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而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势必要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势必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在这种背景下,扶贫开发不能再把农村、农业、农民作为封闭系统来对待,必须更新理念,打破城乡界线、工农界线,实施“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大扶贫”战略,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科学判断的背景。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是对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近年来,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更受重视,强农惠农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如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产品保护,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等。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在这种背景下,势必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而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必须丰富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大扶贫”战略,可以使贫困群众越来越多地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四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背景。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民生举措,如义务教育免费、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就业帮扶等,让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大扶贫”战略,既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又可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提高广大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让贫困群众在构建和谐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实施“大扶贫”战略有什么要求
“大扶贫”是针对过去就农业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定势提出的,目的是从打造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人手,注重脱贫与发展、富地方与富群众、借助外力和自力更生的有机结合,以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带动局部地区的稳定脱贫。因此,实施“大扶贫”战略给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大扶贫”要求从全面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扶贫工作。坚持“大扶贫”,要树立起全面、系统的扶贫发展观,既不能因强调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户而忽视了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贫困农户发展增收项目的带动和保障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区域经济发展,而使贫困农户得不到扶持,失去发展机会。
一是要从关注三农、城乡统筹的大环境来研究扶贫工作。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关注三农、城乡统筹已作为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缩小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扶贫开发正朝着宽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新阶段的扶贫不是单一的扶贫脱贫,而是在扶贫脱贫的基础上,把加快脱贫、尽快小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不能单一在农业内部实施帮扶,而要把一、二、三产统筹考虑开展帮扶,更不是单一局限靠农村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以城带乡、转移人口、加快城镇化等措施来推动扶贫。因此,不能只用过去的老观念来认识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看到现在形势所发生的大变化,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的扶贫观念,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把扶贫开发工作置身于这种大变化、大环境之中来研究。
二是要从“五个建设”的大任务来设计扶贫工作。“五个建设”是我党确定的全面奔小康的奋斗目标,而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五个建设”在目标上完全一致。因此,“大扶贫”格局下的扶贫开发工作,不能脱离“五个建设”的大任务,要围绕“五个建设”的要求来设计、来实施。在经济建设上,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不仅要解决脱贫问题,而且要通过扶持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增收问题,提高生活水平,使之走向富裕,进入小康;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贫困群众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群众“参与式”的扶贫方法,将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贯穿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提高贫困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文化建设上,不仅要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提高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上,要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生态建设上,要基
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解决乐业问题、安置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是要从整合各方面资源来协调扶贫工作。新阶段扶贫开发以其特有的性质,使传统的扶贫观念逐渐淡化,扶贫开发不再单纯是政府和单个部门的事,不再是简单的捐钱给物,一个政府引导和调控、部门上下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以扶贫开发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的“大扶贫”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因此,要树立“大扶贫”的观念,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和扶贫职能部门,要整合各方面资源来协调工作,强化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在扶贫力量上,不仅要依靠各级干部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的落实,还要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争取多方面的资源帮助实施扶贫开发;在资金投入上,不仅要用好用活扶贫专项资金,还要整合其它各方面的资金,争取多渠道的扶贫投入,并做到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在工作机制上,不仅要明确责任,依靠各级干部真抓实干,还要加大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力度,改变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扶贫机制,建立与新阶段扶贫开发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2“大扶贫”要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规划相适应。只有使贫困地区尽快发展起来,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小康。这就要求把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框架之中,以发展的理念看待扶贫,从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对贫困地区进行全方位剖析,找准症结,理清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使贫困地区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规划相适应。
一要与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主导产业是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化扶贫是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的直接体现。要选准各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增长力强、带动力大、市场覆盖面广、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在“大扶贫"32作中,一定要借助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结合实际,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扶贫产业。这样,产业化扶贫不仅能在量的方面做大,而且在质的方面也能够做强,从而使贫困农民获得高的收入。
二要与当地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了,才能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据统计,农民收入中有50%靠劳务收入。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用工,可以直接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致富。因此,“大扶贫”工作,要与当地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扶持加快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引导和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实现增收创造条件。
三要与当地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未来的“大扶贫”工作,要与当地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只有通过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吸纳和消化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壮大经济实力,也只有通过城镇化,才能扩大农村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步伐的加快,提高经济效益,达到脱贫致富目的。
三、“大扶贫”机制有什么作用
在扶贫实践中,首先应对贫困人群进行科学分类,搞清其真正的致贫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情况不同,措施也不同。只有区别对待,才能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整合全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扶贫工作的“大扶贫”格局,采取多种手段,可以使扶贫工作的渠道更广泛、帮扶更到位、措施更丰富,能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如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作用”,就是要求交通、教育、卫生、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部门都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如何整合好这些部门的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提高扶贫的整体效益,就是“大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包括“行业扶贫”在内的“大扶贫”,更有利于贫困地区整体推进和对贫困群体实施分类扶持。
在产业扶贫方面,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发展扶贫产业。如在产业基础好的地方,可以采取补资金、传技术等方法,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在移民扶贫方面,有利于一盘棋考虑深山区、地质灾害区以及矿山治理区群众实施移民。如近年来,赣州市通过土地整理,新增土地2.07万公顷,在实施移民搬迁时,可以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与土地增减挂钩结合起来、与矿山治理结合起来,通过“三个结合”,把深山区、地质灾害区以及矿山治理区群众搬迁出来。在救济扶贫方面,有利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因病、因灾、低收入等暂时性贫困群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减少暂时性贫困人口。在保障扶贫方面,有利于民政部门对孤、寡、伤残等没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由社会保障养起来,主要为其提供生活资料,保障其基本生活,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教育扶贫方面,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体小孩学习费用等读书问题。在科技扶贫方面,有利于对有劳动力、有耕地,但发展思路不活或缺乏资金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实行一、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技能、技术,促其尽快走上发展生产的致富之路。
通过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政策,既可以照顾到面,又可以倾斜到点,可以大大增强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做好“大扶贫”工作的建议
为保证新阶段“大扶贫”格局下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的较快实现,笔者认为,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一个方针”。即: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解决温饱靠发展,巩固温饱、提高能力、缩小差距、构建和谐更要靠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贫困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改善生产条件,走一条符合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2抓好“两个结合”。一是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相结合。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是缓解并最终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的两项重要制度,其工作对象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扶贫开发的重点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只有稳步推进扶贫开发,才能减轻农村低保的压力,而农村低保搞好了,反过来也有利于推动扶贫开发。因此,要加强各级扶贫、民政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定期协商、信息沟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减贫的工作合力。二是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返贫是温饱不能巩固、扶贫成果不能持续的主要原因,而自然灾害又始终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抓住防灾减灾就抓住了防止返贫的关键。因此,要按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思路,将相关措施纳入扶贫开发工作,努力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致贫返贫,同时加大对贫困乡村灾后恢复重建的扶持力度。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篇4
摘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关于辅导员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引导着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和成长的不断反思。本文运用管理学中战略分析的观点,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辅导员进行了分析定位。
关键词:辅导员;战略分析;swot
经过几年的发展,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5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座谈会上,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必须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因此,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的研究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swot分析法是企业战略咨询及管理咨询实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同样,战略分析也适用于个人的发展,明确个人所处的位置,从而指导个人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现阶段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的战略分析,寻求高校辅导员更好的发展路径,从而解决问题、缩短差距,以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辅导员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辅导员的进入门槛、工作内容等诸多方面,辅导员相比学校的其他教师员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表现为综合素质强、战略位置优、交际范围广、党性觉悟高。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各高校在选拔辅导员的人才队伍时越来越严格。硕士以上学历、中共党员、学生干部经历等已经成为辅导员“入口”必不可少的门槛。
大部分学校规定的辅导员进驻公寓,辅导员带班制度等等,让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最前沿,具有非常有利的战略位置。
辅导员工作内容繁多,涉及范围较广。因工作需要,辅导员与教学单位、行政部门、后勤公司等各项学校工作的开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因为辅导员还涉及学生处分、平时考勤、招生就业等各项工作,使得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有了交集,成为了涉及学生成长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一个中心纽带。
一般来说,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都规定必须是正式党员身份,这样就保证了学校思政工作的统一。
2.劣势分析。高校辅导员并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相关背景,也没有师范毕业生的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学历背景复杂,对于专职学生工作的人员来说,知识结构稍显不合理。
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各种新思潮影响着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在社会转型期,包括辅导员和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都会遇到前进中的问题。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非常具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工作。但是由于职业倦怠感突出,加之对个人前途、待遇的过于偏重,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缺乏,都使得辅导员们的工作情感不够理想。相比其他职业来说,辅导员这一职业更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
3.机会分析。,全国首批建立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0,浙江省举办“第一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据了解,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将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测评标准。国家重视程度高,发展潜力大,是辅导员存在的机会。
4.威胁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形成影响着我们的青年学生。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产生了扭曲,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因为网络的困惑、情感的受挫、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形式。加之,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多属于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了很多人宠爱,导致现在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一切都成为了辅导员工作中的一大威胁。网络造成了学生诸多方面的问题,也已经成为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难点。
二、swot的分析模型
将个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因素定位在swot分析图上的四个方位,呈现出四种不能的发展方向,具体如下:
从下图(图1)中可以看出,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因素定位在swot分析图上的四个方位之后,出现四种发展方向,分别是扭转型发展、防御性发展、增长型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其中东北方位成为最佳方位,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有利机会的增长型发展成为个人发展的最有利发展方向。
辅导员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战略分析的最优结果是,利用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战略位置优、交际范围广、党性觉悟高等优势,抓住重视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外部机会,将个人处于最有利的战略地位,朝着最优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能力,实现自己的战略理想。
三、swot分析的战略结果
对于辅导员这一工作来说,角色定位旨在帮助辅导员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素质要求旨在帮助辅导员了解胜任这一工作的能力具备。swot的分析模型仅仅帮助辅导员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我们还要尽量增加优势,减少劣势,扩大机会,战胜威胁。
高校辅导员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于一身,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重要角色,在高校工作的维稳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定位,所以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研究非常重要。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经常反思,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都要不断地分析总结,帮助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为祖国培养一代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16号.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3]尹舟会.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48-51.
[4]周宪斌.当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43-145.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篇5
扎实做好审计工作
本刊讯:1月31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同志出席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钟副省长说:2006年,我省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努力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审计理念和工作思路得到进一步强化;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审计工作创新取得积极成果;审计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对2006年我省的审计工作,省委、省政府是满意的,应给予充分肯定。国家审计署对我省审计工作也给予高度评价。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关于做好2007年的审计工作,钟副省长要求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问题,继续加大效益审计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推进依法治省、依法行政,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和健康发展、加快和谐广东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促进依法依规用财和公共财政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三是加强涉农资金审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四是加强国有企业审计和金融审计,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地方金融机构的规范管理与风险防范;五是加强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六是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钟副省长还要求加强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要坚持依法公正审计的原则,提高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要加强审计管理,推进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加强廉政,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钟副省长号召全省审计人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审计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广东省审计厅厅长 曾寿喜(2007年1月31日)
同志们:
我就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和华华省长的指示,落实钟阳胜常务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2007年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2006年全省审计工作回顾
2006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九次会议精神,按照年初“一个服务,五个深化”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中心,努力服务构建和谐广东,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省共完成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5261个,查出违规金额53.78亿元,为国家增收节支18.48亿元,查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0.88亿元,发现侵害人民利益问题金额2.17亿元,审计查处移交司法纪检及其他部门经济案件79件,提出审计建议7226条。审计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理财,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廉政建设,为构建和谐广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搞好预算执行审计,促进依法理财。
2006年预算执行审计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注重反映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全省预算执行审计既披露问题,又肯定成绩,重点反映各地各部门执行党委、政府宏观管理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大代表关心的议案落实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从宏观管理上提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建议,促进预算的改革和细化。对违规变更预算,未按规定缴纳预算收入等等问题进行了纠正。二是突出重点意识加强。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加大了对预算编制的审计力度,突出审计上级补助收入在财政预算中反映不完整问题;重点审计专项资金分配不规范、挤占挪用现象普遍、使用效益不高问题;针对虚增预算收入问题,加强财政收入真实性的审计力度;加强了非税收入及管理不规范审计,重点揭露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等问题,为规范预算管理,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审计意见建议质量有新的提高。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536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35项。各地预算执行审计的成果大部分进入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圈,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和效果得到较好体现。四是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有新的亮点。按照预算执行审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促进建设公共财政为目标,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加大审计现场和成本管理力度,审计工作在促进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拨款的同时,收到良好效果。
(二)专项资金审计促进规范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6年的审计工作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十件大事”、“十大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重大决策实施以及构建和谐广东各项决策的落实,全年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省财政安排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省人大议案资金等10类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或审计调查;各市、县审计机关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科教、文卫、农林、水利、环保和其他基础建设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和调查。审计从加强沟通、完善管理、严格审核、资金公示、跟踪问效、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省有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整改,各项整改措施和应纠正资金已基本到位。
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了涉农资金审计力度。全省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把涉及水利、国土、农业、林业项目的资金列为重点,深入检查资金拨付、管理使用情况。惠州、梅州、揭阳市审计局从预算执行审计入手,开展市、县两级涉农预算资金审计,揭露和防范转移、截留、挪用农业资金,产生较好效果。我省审计机关还结合农村税费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部分乡镇债务进行了审计,提出了可行的审计建议。
(三)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和金融审计取得较好成绩。
2006年是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省政府出台了对省财政拨款兴建的重大工程项目实行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省财政拨款的重点投资项目,必须实行全过程审计监督,从政策上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2006年,全省开展投资审计,共完成审计及调查项目1131个,核减投资16.02亿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促进了重点建设项目加强管理。
在企业审计方面,组织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邮政企业2005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省政府提出深化邮政企业改革,提高资产质量的建议,得到省政府肯定。
以促进防范金融风险,规范管理为目标,金融审计质量有所提高。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金融审计紧密结合,促进了规范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完善。完成国外贷款及援助11个项目公证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建议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发挥了较好作用。
(四)抓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重点资金的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配合确保省委、省政府惠民、利民政策措施和资金使用的落实,始终是审计工作的重点。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围绕保护群众利益,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资金审计。一是住房公积金审计,维护了住房公积金的安全。二是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审计,得到了省领导充分肯定。三是加强对土地、直接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四是围绕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监督。主动配合地方经济工作重点,化解矛盾,落实政策。
(五)配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效益审计。
2006年,全省效益审计注重项目选择,拓宽审计思路,共开展效益审计及调查项目2067个,涉及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资金以及外资运用等多个领域。一是效益审计所占比重明显加大。全省有七个地级市均达到40%的水平,深圳、中山效益审计项目的比重已超过50%。这表明,我省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正在向“两个并重”目标迈进。二是效益审计目标更加明确。经济效益审计和调查,为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资金效益发挥了作用。三是注意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取得很好效果。
(六)经济责任审计平稳发展。
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明显扩大,审计内容更加明确、行为更加规范、结果的利用更见成效。全省共完成经济责任审计2329人,查出违规金额24.53亿元,损失浪费6.39亿元。根据审计结果移送纪检监察20人,移送司法机关6人。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更加有力。二是任中审计得到强化。三是推广县委书记、县长“捆绑审计”,乡镇及经济发达地区村、组集体经济审计受到全国关注。四是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各地完善了一批经济责任审计从立项到操作,从联席会议制度到审计成果利用的规范性文件,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能,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减少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七)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以排头兵实践活动为动力,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有新的提高:
1.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审计法》,审计法制建设和审计规范化有明显进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学习《审计法》。《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的起草工作基本结束;全省“四五”普法成效显著,省厅分别被审计署和省政府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单位;加强了与检察、公安部门的联系配合;严格审计复核和审计质量把关等制度,审计管理明显加强。
2.审计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各级审计机关加大工作力度,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计算机网络建设、人才培养、硬件补充都有所加强。在审计署组织的2006AO应用实例评选中,我省有2篇获优秀奖,8篇获应用奖。在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评选中,我省11篇材料入选“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计算机辅助审计取得初步成果。
3.积极推进县级审计机关建设。省厅党组把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的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基础工程认真来抓,各处室与17个县(区)审计局对口联系,“结对子、一帮一”的做法,促进了县级审计机关班子建设、审计质量、基础设备、机关管理的进步。全省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建设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4.抓好队伍建设。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排头兵实践活动成效明显;二是加大班子建设力度;三是廉政责任制得到落实;四是审计培训取得好成绩;五是审计公告工作有所进展。
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的信息综合、计划管理、文秘督办、档案保密、审计科研、对外交流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都有明显进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体审计干部勤奋工作、开拓奉献的结果。
我省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省审计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创新意识、政策水平,以及审计技术、技能和手段与工作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审计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与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按照新修订《审计法》的要求,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解决。
二、2007年审计工作任务
2007年,全省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全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审计工作的二十字方针,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完成各项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审计在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理财、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为推进构建和谐广东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2007年,我省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预算执行审计为第一要务,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党政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解决民生问题的专项资金和国有企业资产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具体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审计机关的第一位任务。2007年的预算执行审计,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注重把握和搞清各级政府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要以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为重点,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为基础,坚持把揭露问题和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政府部门严格依法理财,推进公共财政建设。一是加强对部门预算单位的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二是对政府部门所属二、三级单位的审计调查,注意披露管理混乱及严重违法违规问题,促进规范管理。三是强化对其它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部门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规范管理。反映和揭露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约束软化等问题,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向深层次发展。2007年省级预算执行审计,除财政税务审计外,共安排14个省直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促进强化和规范预算管理。各市、县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除要关注上述重点,积极配合省审计厅搞好上述单位的审计外,还要结合当地实际,对本市、本县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有计划的开展重点审计,推进本地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化。
(二)大力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政府安排的重大投资项目直接体现各级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重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2007年,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贯彻落实省政府《对省财政拨款兴建的重大工程项目实行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各项规定,省厅要尽快制定贯彻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具体办法。各地要按实施意见要求,突出抓好财政投入资金量较大、分布相对集中,关系国计民生的涉农、防汛、环境、生态保护及污染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重点审查项目建设投资的真实、合法、效益,在摸清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总体情况基础上,突出重点,确保质量。要高度关注重点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问题,促进减少损失和节约资源。要促进规范投资行为和工程管理,对重点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不仅要关注项目资金、概算、招投标,还要审查项目建设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偷工减料,是否存在关键部位的关键材料以劣充优,严重工程质量及损失浪费问题。通过审计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要重视规避审计风险。各级审计机关不得参与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当前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力量,在审计部门的主导下,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要与财政部门的投资审核中心协调沟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优化资源,推进投资审计向纵深发展。各市、县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选择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审计监督。
(三)多出效益审计精品。
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的重要途径。2007年,全省审计机关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探索更有效的途径,在全面开展效益审计的同时更加突出重点,多出精品、提高水平、扩大成果。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在审计实践中,提高每个效益审计项目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把效益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投资项目审计、企业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起来,大力提高效益审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要继续加大效益审计项目在审计工作量中的比重;抓好重点、总结典型材料,在出精品方面多下功夫;要改进审计方法,可以采用专项审计调查为主,通过揭示某个方面、某项资金存在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损失浪费、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同时,要关注行政效能问题,结合建立问责制度,选择特定项目探索开展行政绩效评估。
(四)规范经济责任审计。
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当前,要根据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的部署,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企业审计结合起来,把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结合起来,切实完成好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交办、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把监督关口前移,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作用,减少损失,保护干部,惩处犯罪,规范管理;要努力扩大审计面,在逐步做到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逢离必审的同时,积极稳妥的开展地厅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强法规建设,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提高审计报告质量,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处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重点关注国家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关注政府财政负债,尤其是县、乡两级负债情况,促进规范财务预决算,会计核算和开支审批、完善乡镇财务管理;关注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事项的程序和效果,有无擅自决策失误或管理缺位,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
(五)创新企业审计。
温总理在听取审计部门汇报时强调:审计部门“除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外,还要开展对重点企业的审计。”近几年,我省企业审计侧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相对弱化。当前,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新和深化企业审计。要把全面把握,突出重点,整改规范,提高效益作为企业审计的总体思路,要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和资产处置的合法、合规性,关注改制企业职工利益的保障情况,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重点检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特别关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及重大损失浪费问题,严肃查处内外勾结、弄虚作假、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把强化监督与为企业服务结合起来,把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效益。省厅及各市审计机关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至两家国有企业开展财务及管理审计,各县级审计机关也要结合实际,适当安排企业审计工作。摸清家底,核实盈亏,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业绩,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07年,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配合查处商业贿赂工作,把发现和揭露商业贿赂线索作为企业审计的重要内容开展工作。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案件多发领域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商业贿赂行为。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严格企业营销费用的审计,把省委、省政府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部署落到实处。
各市审计局和省厅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分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各自审计管辖范围选择一到两家重点企业,加强审计监督。各县级审计机关也要结合实际,适当安排企业审计工作。
(六)强化专项资金审计。
随着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政府用于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会更多。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政府转移支付、涉农惠农、文教、卫生、医疗、扶贫、救灾、社保、环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各项惠民政策和资金的落实。2007年审计署安排社保,新农村建设、中央支农转移支付,国土管理、土地出让金及土地开发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等四个方面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我省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选择好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省级预算执行安排农村教育、救灾复产、农村卫生等9个专项资金开展审计,涉及地方各审计机关的要认真配合,搞好审计。各地要根据当地中心工作,有重点地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涉农资金的审计力度。围绕省委、省政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积极开展对涉农资金如农机议案资金、水库移民议案资金、易地开发耕地资金、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的审计。要通过检查涉农资金的分配和拨付使用情况,促进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通过监督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研究分析,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越来越重要。按照审计署的安排,我省将开展农业银行审计,同时安排对财政扶持农信社改革专项资金等项目的审计调查。注重检查金融机构管理和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各市审计机关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针对地方金融机构监管薄弱、隐患较大的情况,开展地方金融机构审计。
三、几点要求
为切实完成好2007年的审计任务,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和黄华华省长、钟阳胜常务副省长的指示,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更新审计工作理念。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广东的自觉性,把监督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审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审计理念。加强审计现代化建设,推动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审计机关要有创新精神。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方法手段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我省各级审计机关要重视审计理论创新,结合地方审计工作实际,力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新审计成果,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全省审计实践的发展。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审计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的能力,提升审计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要创新审计管理模式,优化和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审计成本控制;科学地规划审计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抓住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责任制度。保证审计质量,保护审计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公告制度,充分发挥审计公告的积极效果。三是制定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是当前形势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紧跟形势发展,认真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制定好本地区的审计发展规划,省厅也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工作规划,提出促进审计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明确工作重点,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严格依法审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是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也是审计机关执政能力的体现。我们要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有效履行职责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一是认真贯彻《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100条),规范审计行为。要根据审计法的规定,研究修订我省相关审计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审计业务文书,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各级审计机关要不断总结经验,搞好质量控制。二是要坚持把握总体,突出重点。这是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和关键。要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在全面分析和把握总体的情况下选择好审计重点。选择群众反映强烈、领导关注的事项、资金或单位,进行重点审计。抓好项目审计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在每个项目的审计中要始终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重大问题;失职渎职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审计项目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
(三)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夯实审计工作基础。
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把搞好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温总理“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的指示和审计署的要求,切实搞好审计机关自身建设。首先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其次要抓好审计机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第四要抓好廉政建设;第五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培训;第六要加强审计制度建设,规范审计行为;第七要毫不动摇地搞好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审计的能力;第八要切实加强县级审计机关建设。
2007年,是全省审计机关迈进“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会议精神,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审计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和谐广东、法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方振慰会长在省审计学会四届三次理事扩
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07年2月1日)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
依据《广东省审计学会章程》的规定,并受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委托,现在,我向本次理事扩大会报告学会2006的工作和2007的工作安排意见,请各位理事审议,并请出席会议的其他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6学会工作的主要情况
2006,省审计学会在省审计厅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以及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审计厅的工作规划和《中国审计学会2005至2009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要求,围绕审计工作中心,认真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宣传工作,努力做好审计书刊的编辑出版和对外交流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四届二次理事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2006学会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组织召开了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为了加强粤港澳三地审计界的联系与沟通,经与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审计署协商,联合举办粤港澳三地“计算机审计”和“效益审计”两个课题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会前共收到粤港澳三地提交的论文18篇。
2006年12月中旬,在广州召开了“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粤港澳三地代表有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审计署和香港华人会计师公会共有7人参加了研讨会。在会上有14篇论文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围绕“计算机审计”和“效益审计”两个专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研讨会,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审计对策,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与会代表通过研讨,形成了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在计算机审计研究上,与会代表认为:要开展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注意解决计算机联网审计中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建立计算机审计指南,规范计算机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的风险防范,建立质量控制机制;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的管理和培训工作,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
在效益审计研究上,与会代表认为:要建立和完善效益审计的法规制度,规范效益审计工作;要严格效益审计的程序,改进审计方法,并从依赖实质性测试过渡到“风险导向审计”;要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要加强审计业务培训,提高效益审计水平和质量。
通过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了粤港澳三地审计界的沟通了解,有利于三地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2、组织召开了全省“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和谐社会制度建设与政府审计”两个课题审计理论专题研讨会。按照2006的工作计划,学会在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和学会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方面,主要抓了“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和谐社会制度建设与政府审计”两个课题的研究,全省大部分地级以上市审计机关、审计学会都参与了研究。
自2006年2月份,学会将课题研究通知发下后,全省各市审计机关、审计学会共有17个单位申报了研究课题,会前共收到各市提交的论文30多篇。学会于2006年12月下旬,在广州召开了全省审计理论研讨会,有22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通过研讨,总结了经验,分析了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会代表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课题研究中,与会代表针对当前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审计法规滞后、还有审计盲点、内部协调不够等薄弱环节,提出了以下主要对策:要加强预算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预算审计法规;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改进审计方法;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扩大审计覆盖面,减少审计盲点;要加强计算机审计和培训工作,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要加强内部协调,整合审计资源;要加强审计跟踪工作,促进整改措施的落实;要加强预算审计的信息反馈工作,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等。
在“和谐社会制度建设与政府审计”课题研究中,与会代表提出要通过审计监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通过审计监督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民主法制建设;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要推进效益审计,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要加强专项资金审计,维护群众的利益;要抓好社会热点问题审计,化解社会矛盾等。
研讨会上的一些论文,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在工作上具有指导性,对审计实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3、组织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学会通过《广东审计》杂志,组织了一批文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文章针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时效性差、成果利用不够、审计力量不足和存在评价风险等问题,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要加强审计的计划性,与预算审计相结合;要采用“捆绑式”审计,对县长、县委书记一块审;要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质量;要分清责任,谨慎评价;审计成果要与干部的任免、奖惩相结合,实行审计公告制度等对策,对审计实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4、组织了全省2006—2007立项课题的申报工作。按照审计理论研究规划,学会于2006年2月份,将“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和“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两个课题,作为2006—2007全省跨的立项课题,组织各单位开展了课题申报工作。
至2006年4月底,“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课题共有17个单位申报,“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课题共有21个单位申报。学会已于2006年5月份,对申报的课题办理了立项审批手续。在各单位于2007年上半年提交论文后,将在适当时间召开两个立项课题研讨会。
5、完成了中国审计学会的立项课题———和谐社会与国有企业审计研究。本课题是中国审计学会2006-2007的立项课题。至2006年7月份,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写出了近3万字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要抓住国有企业审计重点,选好审计的切入点;要完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的透明度;要改进审计方式,加强专项审计调查;要整合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等。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在中国审计学会的课题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通过了验收结项,已编入了中国审计学会的“立项课题论文选编”,将在近期正式出版。
6、组织申报了中国审计学会立项课题———转型社会条件下政府审计职能定位研究。本课题是省审计学会与中山大学联合研究课题,已于2006年5月份,获得中国审计学会2006-2007重点课题立项。课题组已于2006年6月份向中国审计学会提交研究大纲,9月份报告了研究进度和研究思路、主要观点等。本课题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将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研究工作。
7、完成了审计署下达的“香港、澳门审计年鉴”的编写工作。根据审计署有关部门的要求,组织了香港、澳门2005审计年鉴的编写工作。已于2006年7月份,向审计署提交了8000多字的港澳审计年鉴修改稿,将编入《中国审计年鉴》于近期出版。
8、组织了《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发展》(暂定名)一书的编写工作。
9、评选了立项课题优秀论文。按照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于2006年7月份召开了立项课题论文评选会,在2005的23篇立项课题论文中,评出二等奖5篇、三等奖6篇(一等奖空缺)。
(二)审计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有了新的成果。
认真抓好编辑出版工作。全年编辑出版的《广东审计》、《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和《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等书刊共计173万多字。
l、《广东审计》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有了新的进步。为了继续办好《广东审计》,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我们及时调整了办刊工作思路,采取了一些措施: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做好审计经验、审计成果和审计信息的报道;加强通联约稿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保证了稿件的来源和质量;调整了栏目,增强了与读者的亲和力;加强了刊物的审校工作,保证了编校质量;改进了刊物的版面设计,树立了良好的外观形象,受到了审计人员和有关方面的好评。
2、《 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 》编校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在《 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 》(简称“法规选编”)的编印工作中,一是认真做好“法规选编”的编校和刊印工作,注重提高内在质量,保证了“法规选编”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认真做好“法规选编”的整体设计和编排工作,改进“法规选编”的外观形象。
3、编印了《 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 》。对2005年全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进行了编辑修改,编印的53万字的《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 》已于2006年5月出版。“汇编”中的论文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对审计业务工作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三)审计宣传工作得到了加强。
1、加强了审计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广东审计》认真宣传报道全省审计工作的经验、信息和动态,并做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省的一些重要会议和全国审计机关职工运动会等重要活动的摄影宣传报道工作。
2、积极宣传和推广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及审计法规。2006年向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和市级学会赠阅了中国审计学会编印的《审计论文选编》、《中国审计学会立项课题研究报告》和《广东审计》、《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及《 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 》等书刊,为基层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3、认真抓好审计书刊的宣传发行工作。为加强全省的审计宣传工作,扩大审计的社会影响,努力抓好《中国审计》和《中国财经审计法规选编》等书刊的宣传和征订工作,被审计署有关部门评为2006审计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四)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
1、加强了对外学习考察和交流活动。学会于2006年3月组织了l2名会员到埃及、南非,学习考察开展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撰写的考察报告已刊登在2006年第3期《广东审计》杂志上。
2、加强了与港澳台地区审计界的沟通与联系。经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审计署协商,2006年联合组织召开了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加强了三地在审计理论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加强了与香港社会审计界及其他有关方面联系与合作,邀请香港审计界的学者来粤作了审计讲座;还与香港华人会计师公会、澳门注册核数师公会,分别开展了工作交流。2006年学会还派员参加了中国审计学会赴台学术交流活动,与台湾审计界进行了工作与学术交流。另外,学会还通过与港澳审计界加强了资料交流。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了与港澳台审计界的交流与合作。
3、加强了与各省审计学会的工作交流。2006年9月,省审计学会在新疆召开的全国审计学会秘书长会议上,秘书处介绍了开展广东省审计学会组织和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国审计学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审计学会还组织了5人,到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与各学会开展了工作交流。
另外,学会还与各省、市、区审计学会加强了资料等方面的交流工作。2006年先后将广东出版的《广东审计》、《香港和澳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和《审计论文选编》等与各省、市、区学会进行了交流。
(五)做好学会的日常工作。
学会秘书处注意抓好学会的日常工作,保证工作计划的落实。2006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做好审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
2、积极与香港、澳门有关方面加强联系沟通,开展了工作和学术交流;积极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出国学习交流和考察工作。
3、大力推动各市学会的组建工作。2006又有云浮、佛山市两个市成立了审计学会。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已有17个市成立了学会。
4、认真做好各种会务工作。2006,学会先后完成了学会的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全省审计理论研讨会、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全省审计宣传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以及优秀论文评选会的会务工作。
5、学会还组织各市审计机关、审计学会的部分人员参加了中国审计学会的培训活动。
6、做好学会的日常管理和年检登记等工作。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总的来说,2006年省审计学会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审计学会工作成绩的取得,这是在审计厅的领导下和各市审计学会、各有关院校,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是各位理事、广大会员,以及学会秘书处共同努力的结果。
总结学会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两点体会:一是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坚持为审计实践服务的方针,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前提。学会在组织开展审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只有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宏观意识,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宣传、审计书刊编辑出版,以及对外交流等工作,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前提;二是加强内外协调,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做好学会工作的重要条件。学会在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除了加强工作的统筹安排和日常管理外,主要是根据工作计划,抓好落实,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同时,学会还加强了大专院校、各市审计学会,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各大专院校、各市学会,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支持,这是学会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也感到学会的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一是在一些地方审计理论研究的群众性还不够;二是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和措施还不够;三是对外交流活动的渠道、力度都有待于开拓和加强。对于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和加强。
二、2007学会主要工作安排
2007年省审计学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和十次全会精神,全国和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审计工作中心,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国审计学会2005至2009年审计理论规划》,努力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宣传工作,做好审计书刊编辑出版,积极开展对外审计交流活动,为发展广东审计事业做出新贡献。
2007学会将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审计理论课题研究。
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各级审计学会和广大会员要重视和积极参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认真选择研究课题,抓好重点课题的研究,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更好地为审计实践服务。根据我省的情况,2007学会的审计理论研究,主要抓以下几个课题研究:
1、抓好全省2006-2007两个立项课题的研究。2006年上半年,全省各市审计学会、院校申报的“政府审计的资源整合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两个研究课题,将于今年上半年提交论文。学会在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查验收后,将在7月份前后,召开这两个课题的理论研讨会。
2、抓好全省2007三个一般课题的研究。为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审计管理创新,学会于2007年主要抓好“涉农资金审计与新农村建设”、“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和“审计行政管理”三个课题的研究。最近学会要正式下发课题研究通知,将对今年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3、继续抓好中国审计学会2006立项课题———我国政府审计职能定位研究。本课题是2006年中国审计学会批准的立项课题。广东要根据中国审计学会对广东课题组研究思路提出的修改意见,调整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并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好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争取在今年5月份前提交研究成果。
4、组织参加中国审计学会2007立项课题的申报工作。参加中国审计学会确定的立项课题申报工作,在4月份前,要提交立项课题申报报告。
(二)加强审计宣传和审计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审计宣传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学会要紧密结合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审计宣传工作。
l、做好《广东审计》的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广东审计》杂志是宣传审计工作和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2007年刊物要继续围绕广东审计工作中心任务,做好审计宣传工作。要及时宣传报道广东审计工作经验、理论研究成果、信息动态和方法等,提高刊物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加强刊物的编校工作,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
2、做好《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的编辑出版和分发工作。《法规选编》既是审计法规宣传的阵地,又是审计业务人员开展业务工作的工具书。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法规选编》的编校工作,提高编印质量,并做好《法规选编》分发工作,提高时效性。
3、做好《广东审计论文选编》和《粤港澳审计论文汇编》的编辑出版工作。要将2006、2007年全省审计理论研讨会的部分论文进行修改,编印《广东审计论文选编》,并将2006年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的论文编印《粤港澳审计论文汇编》。
4、做好《审计改革与发展》专著的编审出版。做好本书初稿的审查修订,做好出版前的准备工作。
(三)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为学习国内外、境内外的审计经验和方法,宣传广东的审计工作形象和成就,要充分利用广东的优势,积极开展学会的对外交流工作。
要做好对外交流活动的协调工作,争取尽可能组织部分会员到国外开展审计学习考察和交流活动。同时,要继续加强与港澳审计界、国内其他省、市、区审计学会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强学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要加强各级学会的组织建设,尚未成立学会的地级以上市,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两年内成立审计学会。学会还要根据全省审计机关人员变化情况,做好学会理事的增补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学会的工作,还要制定和完善学会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
(五)抓好学会做好日常事务工作。
要加强学会日常工作的计划和管理,并做好学会秘书处工作。要做好各种会议的筹备、组织协调和保障工作;学会要加强对各市学会工作的指导,促进市级学会工作的开展,将在适当时机召开全省各市学会秘书长工作座谈会。
另外,学会还要组织人员参加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业务培训班。
最后,我还要再强调一下学会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我认为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群众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二是看审计研究成果的质量。目前,全省范围的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虽然还有所欠缺,但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还要进一步发动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比前几年也有了提高,但离审计工作的要求,离中国审计学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当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下点力量抓研究质量。怎样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我提出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审计理论研究工作。首先,是学会理事,特别是担任审计机关领导职务的理事,要提高对审计理论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要积极做好审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协调,配备好研究力量,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研究成果突出的审计人员,要给予奖励;再次,担任领导职务的理事,要亲自带头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要尽可能地亲自参与课题研究,要把好研究方向,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保证研究质量。
二是要借鉴国内外审计理论研究经验和成果,开展我们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审计理论研究,要有开阔的眼界,要掌握国内外审计理论研究动态,不能搞自我封闭。因为,国内外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是我们开展审计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只有建立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少走弯路,提高研究的起点,保证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三是要从审计工作的需求出发,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审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审计实践服务。因此,学会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在选题上要坚持为审计工作服务的方向,面向审计工作需求,努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当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抓住审计实践中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审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如,当前,为配合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对社保和涉农等资金的审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为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要研究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等内容的研究;为配合审计技术方法的改进,还要进一步抓好计算机审计的研究。
为了使审计理论研究更贴近审计的实践活动,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出对审计实践有指导性的审计经验和审计理论,提出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对策和建议。
四是要整合研究力量。学会作为与各方面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认真做好审计理论研究的筹划和组织协调工作,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研究课题选定后,就要组织力量落实研究任务。省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还要继续坚持学会、机关和院校三结合。各市审计学会,除了要把审计系统的人员组织起来开展研究以外,也应该把有关院校的研究力量,以及其他部门的力量组织和整合起来。今后,各市审计学会申报省审计学会的课题,要以课题组的名义申报,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形成研究合力,才有利于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审计厅领导的要求,认真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为广东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广东省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办法
(2007年1月23日,由广东省审计学会第四届三次常务理
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全省广大审计实务、教学、科研及其他关心审计事业的人员积极开展审计科研活动,总结审计工作经验,发展审计理论,繁荣审计科学研究,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参评优秀审计论文的作者对象:
(一)省内从事审计和与审计相关的实务、科研工作人员。
(二)省内大专院校从事审计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
第三条 优秀审计论文评选,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四条 参评的审计论文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参评的审计论文应是按照省审计学会科研课题计划撰写的(因立项课题将专门组织评选,故不列入本办法的评选范围),或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二)参评的审计论文必须是参评者自己撰写的论文。
(三)参评的审计论文应是在规定的参评时段内撰写的,并未参加过其他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
(四)参评的审计论文字数一般应控制在3000—8000字。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五条 评选工作由省审计学会和科研所负责筹备和组织实施。
第六条 为了加强对评选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优秀审计论文评委会,负责对参评的审计论文进行评选。
(一)评委会每两年一届,评委每两年一任。
(二)评委会由下列成员组成:
评委会人员由省审计厅有关处室、审计学会、审计科研所和有关院校的专家学者等代表组成。
(三)评委会成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政策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2、思想作风正派,能够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严谨认真,实事求是。
第三章 评选标准
第七条 优秀审计论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要求,具有创新性。即按选题计划,抓住审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并在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方面具有创新和发展。
(二)观点正确,具有科学性。即论文的观点要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审计基本理论、业务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三)切实可行,具有指导性。即在发展审计理论,完善政策法规,规范审计行为,指导审计实践,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或作用。
(四)行文严谨,具有规范性。即立论新颖,论述充分;逻辑严密,主题突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行文流畅。
第四章 评选方法
第八条 评选优秀审计论文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发出通知。
评选前,由省审计学会发出《优秀审计论文评选通知》。
(二)推荐上报。
按照《优秀审计论文评选通知》的要求和评选标准,由各单位在所属范围内进行征集、推荐,经审查后填写《优秀审计论文推荐表》连同参评论文一并报省审计学会。
参评的审计论文,不得署作者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
(三)组织初评。
省审计学会按照收到参评审计论文的先后顺序,进行登记、编号后,将论文和《论文评审登记表》一同分送各评委,各评委在审阅参评论文后,提出奖励等级并签署评语;召开评委会对参评审计论文进行评比。
(四)审查确定。
初评工作结束后,评选结果经领导审查后,公布获奖论文。
第五章 奖励办法
第九条 优秀审计论文奖励设置下列奖励等级:
一等奖1—3篇、二等奖4—6篇、三等奖6—8篇、优秀奖若干篇。每届评选优秀论文的各奖励等级名额,由评委会视具体情况研究确定。
第十条 优秀审计论文的奖励方式:
(一)凡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优秀审计论文作者,均由省审计学会颁发相应等级的奖励证书。
(二)凡获奖作者,均由省审计学会颁发相应奖励等级的奖金。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试行。
看,那一双双美丽的眼睛
张玉玲
人们常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眼睛,我们往往可以直达对方的内心。那么你,曾经看到过她们的眼睛吗?
那一双双鹰一般敏锐的眼睛。
在我的心目中,审计,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职业,是一片每多了解一分便多热爱一分的天地。在国家审计这一方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战场上,巾帼,从来都不让须眉。
你看,小型水库议案资金审计组的小梁同志!她工作认真细致,潜心挖掘案件线索,因为她和她的伙伴们严谨认真的工作,窜改、伪造上级部门文件,导致资金违规落入私企囊中的涉案人员才得以被揪出原形,移交法办。
在繁冗枯燥的数字里关注国有资金的去向,在堆积成山的账册中查证笔笔支出的真实。这精准的眼光背后,是审计女干部专业的技术水平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蛛丝马迹中觅得国有资产流失的点滴信息,凭一份对人民负责的热血情怀追根究底。这辛劳的身影背后,是审计女干部对这份职业的敬重和时时在身的使命感。试问,“经济警察”的队伍里,少了红妆,怎会完满?
那一双双山一般坚定的眼睛。
有“粮食”,就可能会有蛀虫。审计干部查出国有资产流失,自然有人紧张有人忧,所以不要诧异有人送红包消灾,也不要诧异有人给恐吓电话威胁。久经沙场的审计干部,自然不会给乱花迷了眼,也不会给纸老虎吓破胆。
你看,2005年预算执行审计市县一组的小余同志!面对延伸企业总经理的红包诱惑,她坚守原则纪律,不为所动,廉洁从审。据不完全统计,市县一组在半个月内,就多次拒绝被调查企业的“吃请”。
自古先人就教导我们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作为人民的公仆,心里的那杆秤更要始终摆得平放得正,要始终放着老百姓,放着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道理,我们的审计女干部们,怎会心里没数?
那一双双水一般清澈的眼睛。
预算执行审计是监督公共财政资金支出的重头戏。为了向人民群众出具一份有份量的审计报告,我们的审计干部争分夺秒,跟时间赛跑,身体不适,也要披挂上阵。
你看,不辞奔波、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小黄、小刘,带病出差、轻伤不下火线的小陈、小冯和小宁;还有翻山越岭,深入乡村民居,追踪每笔资金去向的老刘、小陈和小丘。
没人有怨言,也没人计得失。既然工作需要,那就甘于奉献。审计干部们清澈的眸子里,装的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装的是国有资产的安全。不信就问问我们的排头兵们,一定听得到她们自豪的宣言!
那一双双春一般温暖的眼睛。
长江后浪推前浪。无论什么领域,想要始终葆有长久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要得是历史经验代代传承。我想,对初初入职的新人而言,老同志除了审计干部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让人敬佩,其对后辈谆谆教导、倾心相授的师者胸怀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吧。
站在你身后,耐心地告诉你如何去分析眼前正在处理的财务数据;走在你身侧,告诉你未来工作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之道;坐在你身旁,倾听你提出的问题,一起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也许我没有办法一一道出她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她们的眼神,从来都是温暖的,从来都让人如沐春风。亦师益友的身影后面,看得到碧海蓝天的广阔胸怀。
那一双双海一般深情的眼睛。
在审计部门,业务处室的办公室常常是掩着门的。国家审计的性质决定了国有资产流到哪里,我们的审计干部就要去到何方。
你看,强忍母亲病故悲痛的小何,通宵守护住院父亲的大刘,还有小孩生病却无暇照顾的小郑!在紧张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她们都兢兢业业、不求索取,努力克服着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没有一人轻言放弃。
我们常说,女性多半还是归于家庭的。只是当初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接下来便只有坚定地走下去。也许没有办法经常帮爱人煲一份靓汤,也许没有时间常常陪在女儿身旁做功课,但那看向亲人的眼神里,满满的,都是爱。且因了那份愧疚,她们更加懂得珍惜每一天握在手的幸福,更加懂得怎么去爱生命当中的至爱亲朋。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她们,用心地扮演着每一个角色。
透过一双双美丽的眼睛,我们看见审计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看见大家小家之间的唇齿相依、丝缕牵连,我们看见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我们看见审计女将们站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最前线!
你看到了吗,那一双双美丽的眼睛?
(作者单位:省厅人教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李绪填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和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作出了高度概括。审计机关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对于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八荣八耻”同样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性标杆,是审计人员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的精神指南。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审计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深刻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审计人员是国家公务人员,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可以信赖的审计信息,揭露违法违纪案件,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安全运行的神圣职责。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而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廉洁从审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为此,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要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人们在评价历史得失时,往往把官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时代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评价我们审计机关工作的好与差时,人民群众也就会以审计机关人员的道德修养来衡量审计机关的政治文明程度。如果审计人员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嘴上讲廉洁,行动搞腐败,审计干部队伍风气不可能正起来,必然会污染社会风气。如审计署通报的河北沧州审计员接受招待猝死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公生明,廉生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审计监督权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执政境界和监督效果。光荣与耻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知道什么是光荣,也就明确了什么是可耻。我们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要培养光荣感,也要注重羞耻心。知耻近乎勇。因此,对于审计干部来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需要自觉带头履行的责任。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正是对审计人员提出的道德要求。审计要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背离于人民的审计工作是被人民所唾弃。审计部门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其职责就是对各级权力部门和单位能否正确执法进行监督,把国家的利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凡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的就坚决支持,大力弘扬;凡是歪曲国家政策坑害老百姓的就坚决予以查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人本思想和执政为民思想,为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人本审计”的宗旨,加强审计机关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所以,我们审计人员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履行好审计的职责,着力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坚决查处损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违规违纪问题,使审计工作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同样也是审计人员道德规范和奉献精神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等价值取向,正是审计人员履职监督尽责所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恪守的。但是,一些审计机关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非不明、美丑不辨、荣辱不分,见利忘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丑陋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审计机关面对道德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审计队伍良好形象,促进公正执法。首先要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明确审计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审计机关的有效载体,引导审计人员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践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审计系统内部形成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学理论、学业务、学经验的良好氛围,在社会上率先垂范,做道德楷模,树立严格、公正、廉洁的审计新形象。其次把荣辱观教育与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审计人员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爱党爱国,敢于同危害国家利益的人作斗争,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卫士”;做热爱人民,关心弱势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人民满意的公仆;做学科学、爱科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审计工作的新时代的称职审计干部;做积极奉献,勤奋工作的敬业劳动者;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好榜样;做以诚实态度与他人交往,以热情态度为他人和审计对象服务的诚信人;做严格遵守党纪国法,维护法律尊严的合格公务员;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好公民。再次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净化审计风气相结合,坚持把廉洁从审作为第一形象。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审计公务员,应该像熟记财经纪律法规制度那样熟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得起诱惑,一身正气,做到廉洁从审,客观公正,担负起经济卫士的神圣职责。(作者单位:汕尾市审计局)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刘国常 路云峰
[摘要] 审计质量表现为审计过程质量和审计结果(审计产品)质量。政府绩效审计质量可表示为特定审计主体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并采取恰当处理措施的联合概率。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及相应审计环境进行的控制。本文通过考察绩效审计和审计质量的基本概念,对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特点进行分析,运用质量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工具,提出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框架,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绩效审计 审计质量 质量控制
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绩效审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强化政府审计监督、促进资源优化配臵、提高公共治理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保证审计质量是关键。本文就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审计质量的含义
关于审计质量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本文我们称之为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是包括了审计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本文我们称之为审计工作质量观)。还有人提出第三种观点,比如徐政旦等人提出应将审计人员质量包含在审计质量中[2]。其实,审计人员质量必然反映在审计工作和审计最终产品的质量上,因此,第三种观点仍可归入前两种观点。
上述审计质量的两种观点(审计产品质量观和审计工作质量观)各自都有一定的理由,他们所持的观点都有各自所考察的不同审计种类和环境,或者有着各自的观察视角。在不同的审计环境、目的、种类或者不同的观察视角下,对审计质量的两个方面,或同样重视或有所侧重。
如果用QW代表审计工作质量,Qp代表审计产品质量,可以认为:一般地,Qw与Qp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设其函数关系为fi,则有:
Qpifi(Qwi,Zij)公式(1)其中,i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j表示影响审计质量的审计环境,或影响相同审计项目的不同因素所组成的不同环境条件;Zj表示除Qwi外,对Qpi有影响的不同的自变量;i,j=1,2,3,„。
由公式(1)式可得:
Qwifi1(Qpi,ij)公式(2)其中,fi1是fi的反函数,ij为扰动项,其它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与公式(1)相同。
同时,设Qi为审计质量,g为 Qpi、Qwi与Q的函数关系,扰动因素设为,i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则有: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篇6
关键词:习主席,“一带一路”战略,使命,职责
当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 虽已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但世界经济依然复苏乏力、寒冰未消。 有一条神奇的路带以“浩渺行无极, 扬帆但信风”的速度, 跨越千山万水、大海深壑, 在世界版图上迅速延伸, 这就是由我国倡议推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围绕“一带一路”对国家安全的内在要求,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我军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习主席指出,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 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 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必须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视野, 统筹和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 倒逼和牵引国防和军队改革, 切实为巩固改革发展成果, 维护国家利益拓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1 坚持军事力量走出去战略, 积极营造利益拓展的国际环境
政略决定战略, 战略服从政略。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目标的深入实施, 军事力量走出去, 是不容回避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最大的贸易输出国, 最大的国际游客输出国……我国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 亟需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作支撑。 “银河号”事件至今仍让我们刻骨铭心新。 近年来美国的“空海一体战”明确提出, 与中国未来作战的重要形式之一, 就是要切断中国的战略运输通道, 扼住其海上生命线。 习主席指出, 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并进而要求我军, 要搞好走出去战略运筹, 为国家利益拓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2 坚决捍卫边疆安全稳定, 积极营造固本安邻的周边环境
边疆是发展繁荣之基, 边疆不宁, 天下难安。 做好安边、固边、用边工作, 是我坚定不移的国策。 “一带一路”均途经或连接我国陆疆海疆, 关乎国家核心发展利益。 当前, 我国边疆安全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西北边陲紧贴丝绸之路经济带, 新疆地处核心区, “三股势力”在此内聚外联, 暴恐事件多点频发, 2014 年5 月至今年5 月一年之内, 被打掉的暴恐团伙就达181 个, 平均2 天1 个。 西南地区是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门户枢纽, 近期缅北武装冲突持续不断, 炮弹多次落入我国境内, 造成我边民死伤和财产损失;印度在克什米尔和我藏南方向集结重兵、虎视眈眈。 南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紧连并行, 这里同样风高浪急、暗流涌动, 越南已从南海开采原油近3 亿吨, 从一个无油国一跃成为东南亚第三大产油国。 这些国家是在用我们的骨头熬我们的油, 侵夺我们的权益、扼杀我们的发展。 卫国戍边, 不仅要坚决捍卫领土主权的“边疆利益”, 还要切实维护“一带一路”的“利益边疆”。 既不能把主权守丢了、领土守小了, 还要把发展环境守稳了、发展利益守住了。
3 坚定打造和平之师形象, 积极营造亲诚惠容的舆论环境
国与国交往, 共同利益是最大公约数, 情感交融是最佳催化剂。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出, “五通”是合作重点, 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 围绕中外合作交往和“一带一路”建设, 我军积极履行国际义务, 以亲诚惠容的实际行动, 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光大中国形象, 向世界宣示:军人虽然和战争紧密相连, 但是和平才是他们真正的使命。 在国际维和方面, 我军的派遣区域从1 个扩展到11 个, 任务类型覆盖工兵、运输、医疗、警卫、步兵等多个领域, 兵员规模由最初的5 名军事观察员拓展到目前的2700 余名维和人员, 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兵力最多的国家, 维和摊款比重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中国蓝盔成为中国的符号、和平的象征、连接民心的纽带。 在我军也门撤侨行动中, 应欧盟和相关国家请求, 我海军临沂舰, 同时把10 国家的225 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战乱地带, 临沂舰被盛赞为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谊之舟。 2014 年, 西非等国爆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 我军第一个向疫区派出医疗队, 连续6 批长驻防控一线, 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被非洲媒体誉为上帝送来的“龙的礼物”。 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拓展, 中国军人必将越来越多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在未来的任何时候, 这支和平之师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每一个被需要的地方。 我们要让世界为中国军队喝彩、为中国喝彩!
早在1853 年, 马克思就预言说:如果世界历史的一极是西方, 那么另一极便是中国, 西方世界和人类世界未来的命运,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中国的命运。 “一带一路”就像中国快速发展的风帆, 彰显着我们走向世界的坚定自信, 预示着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 驶向亚洲和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霍建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义深远[J].中国外资, 2014 (10) .
[2]匡贤明.“一带一路”大国筑梦———“一带一路”在我国经济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J].金融经济月刊, 2015 (1) .
[3]乔良.“一带一路”牵引中国军队改革[J].军事文摘, 2015 (11) .
网络发展对广播的要求 篇7
一、要适应新闻传播形式的变革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编辑工作流程。以广播采编为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工作流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稿、组织播出,从手写到打印再到现代的全电脑化,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初的手写稿件编排好顺序由播音员播出;第二阶段,由专门的打字员将稿件打印好再编排播出;第三阶段,现代的全电脑操作无纸化办公时期。
第一阶段也即最初阶段,由于每个记者手写稿件的文字清晰度、形成稿件速度等多方面原因,播音员播出新闻稿件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和限制,第二个阶段后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与目前正逐步实现的全电脑操作阶段相比,现阶段更显出其优越性。新闻采写和编辑主要是靠媒介的内部网络来实现的。记者、编辑和媒介内部各部门、各级领导的电脑相互联网,使得编辑工作变得无纸化、高效化、高质化。新闻稿件的网络传输,减少了驻外记者邮寄稿件、传真稿件时失密、失效或丢失的可能性;节省了记者、编辑在写稿、改稿和誊稿上所花的大量时间;节省了稿件在各部门、各级领导间为审稿、汇稿、签发所耽误的传递滞留时间;电脑网络的自动校对功能,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并提高了稿件的技术质量。
随着采编流程的变革,媒介机构工作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到传输的全过程,都将实现全程电脑化。电脑和内部网络的操作使用,是编辑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要具备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1.利用联网数据库检索浏览信息资源、发掘新闻资源的能力
联网数据库指系统化的数据库集合,存储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目前全球联网数据库达几万个之多,包括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福利等部门建立的数据库。对记者来说,这些网上信息源就是丰富的新闻资源。记者可以在网上浏览以获得新闻资源,通过检索功能快速寻找有关新闻的背景资料,还可以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如辞典、百科全书、地名索引、年鉴和汇编等,进行数据和事实的交叉验证。记者所需要引用的文本(如联合国文件、国家法律法规、已发表的论文等)也能在网上方便地得到。
记者应学会使用并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从中发现新闻线索或新闻背景材料,为网络受众制作更翔实可信的新闻作品。
2.利用网络进行远距离采访和熟练掌握传输音频的能力
利用电子邮件(E-mail)进行远程采访已为不少记者所使用。他们在网上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时,往往利用相应的电子邮件地址(大多数网页会提供这些地址)采访当事人,以获得充分的资料来写作新闻。利用网络进行采访将大大扩大记者的采访范围,尤其是远距离多人采访。记者应适应这种采访形式的变革,善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文字采访,通过语音信箱等方式进行口头采访,通过网络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
另外,作为广播记者,应该熟练掌握利用网络传输音频的能力,当在异地采访到声音需要在节目中及时播放时,记者应该将做好的节目利用网络传输回电台指定的栏目,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做节目的技术,还要掌握网络传输技术。
3.利用网络更快地获得受众反馈的能力
传统媒体主要依靠电话和读者来信了解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意见和评论。这种意见和评论通常数量少、时效慢,因此受众对新闻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网络传播则使受众主动、广泛的参与成为可能。目前我们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以及其他节目,一播出就能通过网络让广大市民立即参与其中,广大听众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同时通过网络了解其他人的意见或就某个问题和编辑、记者进行相互交流。通过网络了解我们广播新闻和广播节目的收听率或者是在广大听众中的反响,目前已经是我们广播人最好的方式方法之一。
三、培养复合型编辑、记者队伍
以上所说的素质要求,是在网络时代对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新的业务素质要求。这些业务素质上的新要求,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众传媒在适应网络发展中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但这决不是说可以菲薄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新闻素质要求。仅仅具有传统的新闻素质,不掌握电脑和网络等新的信息化工具,将难以适应媒体发展的需要;但仅仅具有电脑和网络知识,没有基本的新闻素质,也不能成为合格的媒体工作者。网络时代的编辑、记者,应该是既具有较高的新闻素质,又掌握电脑和网络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