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战略(精选12篇)
大学发展战略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 而要把这一蓝图变为现实, 还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 回答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进入21世纪, 随着大学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许多大学更加重视发展战略研究, 注重从全局和战略层面对大学进行规划设计, 这是我国大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但同时, 一些大学的发展战略缺乏内在理念的有力支撑, 缺少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合理关照, 因此其发展战略尚显稚嫩空泛, 缺乏理性的厚度。历史是一面镜子, 从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理念嬗变中汲取养分、获得启示, 对于研究和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世界教育中心转移的历史考察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国外科学史研究者发现, 自16世纪中叶以来, 世界科学中心每隔7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转移, 至今已经历经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而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同时或前后, 则伴随着大学教育中心的转移和大学理念的变迁。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 意大利是中世纪大学的策源地。以博洛尼亚大学和萨勒诺大学为代表的意大利大学, 是世界最早的高等教育中心。这个时期的大学虽然还没有出现明确的大学理念, 但给当今大学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基本制度。如, 大学由教师或学生社团构成, 过着共同的知识生活;课程概念、学习安排、科目设计、测试成绩等, 构成了大学基本的学习制度;中世纪大学还利用当时教会和国家的矛盾, 获得了许多特权, 为后来大学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人们开始对大学基本问题产生一些思考, 但这时的大学理念还处于发展的萌芽状态。
17世纪, 英国成为继意大利之后的第二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高等教育中心随之转移到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大学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 主要基于几个因素:一是经济的推动。17世纪是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 农业、商业、贸易都获得很大程度的发展, 海外殖民也使得国家财富迅速增长, 促进了大学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了社会对大学的投入。二是人文教育思想的传播。这是英国近代早期大学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 它使大学教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由于推行服务于世俗社会的人文教育, 学生构成日益世俗化, 扩大了教育机会。三是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这一时期, 英国对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和牧师的人才需求很大, 致使社会各阶层人士进入大学, 从而推动了大学发展。然而, 17世纪以后, 面对迅猛发展的工业革命, 传统大学理念日显保守, 特别是在知识发展上未能跟上时代步伐,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自由教育倡导者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的主张, 集中体现了“传授普遍知识, 培养理智能力”这一时期英国传统大学的核心理念。
18世纪中叶以后,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法国, 也促使法国高等教育成为世界的中心。法国之所以成为继英国之后的又一个高等教育强国, 有诸多因素促成。一是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 倡导理性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 促进了大学新理念和新思想的发展。二是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这一时期, 法国改革教育体制和制度, 实施系统的科学教育, 促使大学率先实现由传统教育向新型教育的转型。巴黎理工学校和巴黎高等学校则是这一时期新型教育的代表。此外, 法国高度集权的体制在有效调控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 也是促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僵化的官僚体制和强权干预, 法国大学难以避免地违背教育规律和科学规律, 并窒息科学和大学教育的发展, 这就注定法国大学难以长久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19世纪20年代以后,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大学开始关注科学探索。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者提出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使命, 并把这一办学理念成功运用于柏林大学的实践, 由此带来大学职能的拓展。自此之后, 大学作为科学发源地的思想得到极大重视,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思想迅速成为主导德意志大学的基本理念。这个时期, 以研究著称的德国大学在很多学科都取得卓越成绩, 被看做世界科学的中心, 德国大学被誉为当时最好的大学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逐渐发展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美国早期大学从内容到形式大多是欧洲大学的移植, 但19世纪中叶以后, 美国大学更加注重结合本国实际有所创新, 特别是随着本国工业化的加快和《莫雷尔法案》的实施, 建立了一批现代意义的、美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和工农学院, 逐步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进入20世纪以后, 美国大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特色更加突出, 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大学使命观, 也使大学社会服务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之后的第三大职能。
考察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轨迹, 我们可以发现,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状况, 对本国大学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 大学理念演进的历史, 就是大学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走在世界前列, 必须要在大学的功能上有所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潮流。
二、大学的三大发展理念
大学为什么存在和发展的问题, 是一个哲学问题, 也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综观大学发展的历史, 对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有着不同的看法。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认为, 在20世纪, 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 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事实上, 除了这两类哲学主张之外, 还存在第三类哲学观点, 这就是人本论的哲学观点与实践模式。可以说, 认识论、政治论和人本论这三类哲学观交互作用和冲突融合, 构成了现代大学发展的历史。
认识论哲学观适应了大学追求高深学问的需要。所谓认识论就是主张大学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和科学研究。这种哲学观趋向于把“闲逸的好奇”的知识追求作为目的, 强调大学学术探究不受任何价值影响, 遵循学术的客观性或独立性。德国的洪堡、美国理性主义代表人物弗莱克斯纳, 以及我国的蔡元培等都是认识论的代表人物。
在18世纪之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唯一职能。随着欧洲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这一价值取向的, 则是德国柏林大学创办者洪堡, 他认为大学是以“科学”为使命的学术社团, 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是为科学而存在的。这一思想拓展了大学职能, 实现了西方大学理念的突破。
20世纪初, 在威斯康星大学社会服务理念影响下, 美国不少大学开始出现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 这与一向重视学术性和学理传统的大学理念发生严重冲突。在这一背景下, 弗莱克斯纳鲜明地提出现代大学应当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促进知识的发展, 研究各种学问, 从而捍卫了大学的学术责任。
认识论哲学观对我国近代大学有着深刻影响。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从总体上说是属于认识论的, 在他看来, 大学应首先承担起学术责任, 研究高深学术不仅是养成硕学闳才的基础, 也是启迪民智、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大学必须以“兼容并包”的胸怀, 探索一条研究高深学问为大学核心使命的道路。
政治论哲学则追求大学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所谓政治论就是主张大学的主要价值在于社会服务, 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说认识论强调知识自身的逻辑, 出发点是知识 (知识等同于理智) , 落脚点又回到知识, 那么政治论哲学则突出知识背后的价值, 其出发点虽然也是知识, 但着力点是指向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科学主义代表人物赫胥黎、工具主义流派的科尔, 以及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都可归为政治论主张者。
赫胥黎认为现代大学不同于古典大学, 古典大学只为闲暇者追求远离职业的闲逸好奇知识而存在, 而现代大学为帮助学生获取能服务于自己事业的新知而存在, 为生产新知识而存在。因此, 他主张大学应该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教育, 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尔, 在《大学功用》一书中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的观念, 对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和作用寄予希望。他的观点有力地指导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公能”教育观, 旨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 与服务社会之能力”, 把教育作为改造个人、改造社会的工具, 把知中国、服务中国作为大学的着力点和归宿点, 体现了社会本位的思想。
人本论哲学观则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人本论哲学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既不是为掌握知识, 也不是基于外在的社会价值, 而是促进人格的完成, 因此真正的大学教育必须符合人格完成的需要。在人本论看来, 人的存在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属。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和存在主义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 以及我国近代教育家梅贻琦, 都是人本论哲学主张的支持者和倡导者。
赫钦斯生活在一个推崇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大学思想的时代, 基于当时过于强调大学外在的功用而忽视自身价值的问题, 他认为大学的目的首先是改善人, 人的发展才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他强调首先培养“作为人的人”, 其次才是“承担某种社会责任的人”。他主张大学应进行通识教育。
雅斯贝尔斯则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观, 认为大学应把培养“全人”作为目标, 其基本使命在于通过文化熏陶启迪人的自由天性。在大学教育目的理解上, 他强调教育的着眼点首先是“精神成长过程”, 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与赫钦斯处于同一时期, 但生活在不同国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 也提出了体现人本论取向的通识教育思想。他认为, 现代大学的目的始终未能超越“明明德”、“新民”二义之范围。“明明德”就是要着眼于大学对个体内在素质的提升, 健全和培养包括知、情、志在内的人格。为发挥大学应有的“新民”功能, 必须进行通识教育。
以上三种哲学观从不同视角和层面, 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大学存在的多维度文化需求。事实上, 每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本身又是一个复合系统, 在突出强调某方面主张的同时, 其他某些思想又难以截然地划归这一流派或那一流派。这从某种角度讲, 大学的价值观不会是单一的。
三、我国大学发展战略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理念发展脉络和存在哲学基础的考察, 我们会发现, 大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的, “每一个时代, 每一个国家, 都有其独特而具体的需求和目的。因此, 适用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统一的大学模式是不存在的”。但是,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 大学在发展进程中又有着内在的逻辑, 形成许多共同的发展理念和基本制度。如, 大学的文化定位、大学自治制度和学术自由、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等, 这些基本理念、制度和规律仍然是当今大学应当珍视和遵循的。具体到一个国家而言, 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 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 它们本身因此而居于不同的层次并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它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也应当有所不同。总体而言,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大学, 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 居于不同地区面对当地不同需要的大学, 它们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应当有所不同。笔者认为,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纠正过分强调普遍性, 忽视特殊性的倾向, 努力建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大学理念发展历史的维度来审视, 目前我国大学无论在理念发展方面, 还是在宏观战略和具体制度建设方面, 均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特别是在发展战略上至少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在战略研究上, 解决有设计无理念的问题。近年来, 无论在国家层面, 还是在地方和高校层面, 各类战略规划逐渐增多, 表明大学发展正在纳入理性的轨道, 这是非常可喜的。但也有的战略规划由于缺少一以贯之的理念支撑, 往往特色不突出, 方向欠明确, 阐述缺厚重, 还不能起到一个发展规划应起的战略指导作用。
理念是战略发展的灵魂, 大学发展战略离不开大学理念的支撑, 而大学理念只有贯穿到发展战略中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作为人们基于对教育规律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 关于大学的性质、职能、目的和使命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综观世界著名高校的发展战略, 无不将发展理念作为顶层设计的一个基本理论遵循。斯坦福大学坚持以“优异加广博”作为学科建设的规划理念。坚持把“加强与工商界合作, 谋求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作为科技和公共服务的理念, 在短短120多年时间里就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赫钦斯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理念对芝加哥大学进行的重大改革, 以及哈佛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都是以特色理念指导大学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
解决有设计无理念的问题, 首先, 要确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成人的教育、成现代人的教育和成中国人的教育。围绕这三点, 各大学还需要有与本校定位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 大学要真正重视发展战略, 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发展战略的价值在于具有长远、全局和战略的指导意义。战略规划的前提是确定办学特色。就一个大学而言, 关键是定位, 既有层次的定位, 也有类别的定位, 既要根据大学自身的条件, 更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 在办学方式上, 解决有层次无类别的问题。近些年, 我国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上, 开始注重分层指导, 先后启动“2ll工程”和“985工程”以及高职示范校建设, 在省级层面也尝试进行重点 (示范) 和一般高校的划分, 体现了分层次建设的趋势。但在实践中, 类别的特点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在朝一个方向发展。本科争重点学科、争学位点, 专科则争上本科;应用型大学争上研究型大学, 致使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在培养模式上更是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别的特点。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在经济类别上是多样的, 既有农业经济的成分, 更有工业经济的内容, 知识经济也处在快速发展中, 基于这样的一个经济结构背景, 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多样的。
从大学发展史上看, 高等教育也有不同类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 这种趋向是非常明显的。199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 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美国高校中, 41%的大学是两年制社区学院, 20%是专科类型, 只有18%可以授予学士学位, 15%可以授予硕士学位, 6%可以授予博士学位, 其中能够授予博士学位大学的一半 (3%) 才是所谓研究型大学。而我国高校中授硕士学位 (能授博士学位学校不计) 的占6%, 而能授予博士学位的居然达到19.1%。
借鉴国外高校发展的经验, 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应从战略高度, 首先要致力于建立高等教育的竞争体系, 给各类高校以均等的机会, 充分发挥自组织系统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竞争机制的探索和建立上。其次应进一步强化分类指导的原则:一是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研究型大学应强化学术研究, 着力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大学应强化为不同行业或领域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在评估指标上, 应对不同类别高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引导政策。二是深化对大学基本理念的理解。如, 在对一流高校的认识上, 应树立不同类别的高校都能办一流大学的观念。三是建议面向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 在国家层面实施百所特色高校工程, 引导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 在管理体制上, 解决有模式无活力的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提出要改变中国大学行政化倾向, 向西方大学管理模式看齐。事实上, 各国大学管理制度并没有一个统一模式, 衡量一个国家大学制度是否先进, 也不在于有没有行政的干预, 关键要看行政的干预和大学自治是否平衡, 是否有利于大学学术的发展。如同经济领域, 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 其程度大小并不决定社会性质。中国经济模式不同于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模式, 也有别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模式, 而是政府强力管理的模式, 但它符合中国国情, 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这样的模式就是好的。大学管理体制也是如此。在大学发展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 通过强化行政干预来提升一个国家的大学影响力, 也有成功的范例。但是, 行政干预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突出资源配置高效率的同时, 也往往容易导致僵化体制和行政强权。如果过于仰仗于行政的力量, 势必违背教育规律和科学规律, 并最终窒息学术发展。
应该说, 我国大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 无论是在外部行政管理上, 还是在内部管理上, 的确存在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大学创新能力不强和办学活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在战略层面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增强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加快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切实保证大学应有的学术自由空间, 使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大学活动逻辑一致, 大学的性质与大学活动规律一致。当前, 急需解决的是要依法落实《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的自主权。二是要处理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 建立高校与社会需求互动、能量交流的机制, 当好文化的领航员和社会发展的智囊团, 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促进高教办学体制改革, 加快民办高校发展, 改变办学体制单一化倾向。三是要处理好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按照高校作为社会组织应有的社会性和学术性, 确定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 既能保证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又能保证学术权力自由的运用, 增强大学的活力。从宏观的角度上讲, 层次、类别、模式的多样化, 是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 是大学发展的基础, 要达到这一目标,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桂华, 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教授, 天津300050)
大学发展战略 篇2
本文将从教育主管的角度,阐述华侨大学的发展战略。
华侨大学的发展背景:华侨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国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高校,是首批获得中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及中国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学校坐落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福建省厦门市,依山面海,还荣获“全国部门造林绿化100佳”和福建省“优雅校园”称号及“文明校园”称号。此外,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一所国际化色彩浓郁的综合性大学。
华侨大学的发展现状:学校是全国最早设立董事会制度的大学,董事会成立近30年来,广泛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在扩大学校海外影响、开拓海外生源、奖励或资助优秀学生、资助教师海外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开展海外华文教育以及教学生活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华侨大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华侨大学办学做出重要指示。图书馆藏书22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80余万册,各类研究机构70多个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0余人。目前在校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境外留学生4000余人,可为海西建设贡献大批优秀人才。
以下将对华侨大学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内部优势:学校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对华侨的吸引力加大;学校处于泉州这个多华侨的地方,使很多华侨有归属感,他们会通过捐资来帮助学校的发展;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外部企业的资源支持;学校的CUBA能力强,对宣传学校的优秀文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很大的作用;学校实行导师制,辅导员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内部劣势:学校有三校区,占用的资金量大;学校既不是211也不是985,相比较而言,师资力量以及政府对学校的关注度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源也不是较好的,这些对毕业生的就业率都会有影响。
外部机会:目前正在进行海西建设,可以带动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教育的发展;侨办、市政府对学校的扶持,也会对学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泉州企业众多,可获得更多捐资助学的机会;华大建校五十年余,会获得一大批的校友的支持,比如修建教学楼等。
外部威胁:福建省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更好的学校,所以华侨大学对于在获得政府资金方面没有优势;泉州交通水平相对差一点,对师生出行不是很便利;福建重商的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
SO组合:学校正处于海西,通过海西建设这个契机,既可以为海西建设提供许多人才,又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可获得更多捐资助学的机会。
WO组合:利用目前正在进行海西建设这个机会,克服学校因为实力使就业率下降的劣势;利用泉州企业众多以及学校的大批校友克服学校三校区占用资金量大的劣势;利用学校直属于侨办,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ST组合:尽可能发挥学校董事会的作用来回避在获得政府资金方面没有优势的威胁;利用学校的CUBA能力强的优势来尽可能回避福建负面文化对学校产生的威胁。
大学发展的轨迹 篇3
本书以年度为单元评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高等教育的50件大事,试图通过这些事件理清这一特定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同时,作者专业的视角,运用学术沙龙研究范式,探讨这50件大事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做出教育学的反思。对每年的大事评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框架体系:一是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对所遴选的事件进行回顾;二是由学术团队对相应事件开展讨论,各自发表不同观点,并由主持者进行总结性的点评;三是提供“相关阅读”,作为事件认识的辅助性材料,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四是作者就每年度某一话题进行深刻而独具见解的专题评论。如此不凡的五年,作者们与她一同走过,并用朴实而又深刻、专业而又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这五年的历史轨迹,对中国大学里这五年来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本书选取的事件颇有价值,说理透彻,文风清新,观点独到,视角新颖,图文并茂,既具学术性、思想性,又兼顾通俗性、可读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十一五”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非凡的五年,我们遇到过“挑战与使命”“期待与忧思”“困惑与选择”,也经历“改革与创新”“转型与发展”“规划与展望”。 正因为如此,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记录了中国“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历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陆续颁布,“质量保障”“教学名师”“教授上课堂”“精英教育”等话题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变革;2007年“质量工程”“免费师范生”“民办大学”“孔子学院”“大学负债”等事件,记录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切都影响着教育,关系着民生;2008年“教学评估”“科技服务”“独立学院”“学术规范”“心理健康”等关键词进入公众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关注大学内部结构的变化;2009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新任教育部部长”“教学成果”“钱学森之问”等引发全民热议,牵动着社会,大学的事再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了;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高教体制改革”“南方科大”“卓越计划”等无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欣欣向荣。本书最后一单元,作者针对大学和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与评析,深度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和原因,无不给人启示和希望。
在这五年间,我们看到今日之中国大学的希望,同时也了解到大学里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教学质量、大学制度、学术腐败等,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客观辩证地分析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让读者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质,加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增强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春华秋实,应贺祖斌教授所言,“正值国家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之际,有大学先贤之榜样,自当集天下有志有识之士,重振大学人文精神之风,重树学界自由独立之风骨,引领社会开明思想之风尚,造就国家建设发展之栋梁”。
大学发展战略 篇4
一、大学的本质与功能的原点
从西方现代大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萌芽时期大学的本质是研究行业自身问题和“学问”,而其功能则表现在为政府和社会培养“人才”,其学科设置主要是文、法、神、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大学的作用受到多方关注,大学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民主功能等功能逐步发展了起来。
从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如果将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起源,那么我国大学的发展应当是在近代。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讲过,“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就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梅贻琦先生则在《大学一解》中重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因此我们可以推理出:大学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起点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为本质,这就是大学的原点,而其功能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为一体。
二、大学的本质与功能的异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对大学的多方渗透,教育的经济价值被多方关注,多元的利益价值充分显现,大学的功利化倾向更加明显。大学出现了惶惑和浮躁,其表象和行为有悖于大学的本质,出现了种种异化的现象。如脱离学校的具体定位和实际,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上的扩张,形成了教育上的“大跃进”;忽视基础研究,热衷于应用型研究,追求“立即见效”的商业价值;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企业化,使教师科研变得肤浅和急功近利,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这些或普遍或个别的存在于大学之中的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功能对大学的渗透致使人们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的结果。如果不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不追寻大学的理念,找回大学的本质,那么,发展下去大学将由“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变成“追逐生意”的场所。
三、老子哲学思想与大学本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大学的本质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起点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为本质,这就是大学的原点,而其功能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在这些追寻和反思当中,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大学发展中必将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笔者看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就不失为一副“良方”。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亦称《道德经》)是老子的智慧之作,也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著作,它虽只有短短五千言,却囊括了整个宇宙以及人生的大智慧。《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蕴含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堪称一本百科全书。
1、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自然”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在老子看来也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那究竟什么是道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义,应理解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
他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哲学故都是以自然为宗,他的宇宙论观念也以自然为法,又称“自然哲学”。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无私——无欲、无为一—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若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神之所在。
2、老子思想的认识论——“有无相生”
老子思想中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源于“道”的运动变。老子认为一切现象,包括人们的存在价值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状态下形成。例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在此基础上老子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潜藏着祸患的因子。
我们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老子不仅提醒我们要注意对对立面的观察,他甚至认为如果能够执守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更胜于正面所产生的作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所表达的观点都是和一般人不同的,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在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老子更强调事物由反面向正面的转化:“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袭明”。总之,道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一点要把握这一规律。
3、老子思想的方法论—一“无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弱者道之用”。“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无为”原则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管理者应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在现代管理中,则意味着不强为、不乱为、不私为、不直接为。
四、大学管理之“道”
1、取道“自然”,尊重大学的本原。
老子思想中的“自然”就是指的事物的本原和客观的规律。通过前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大学其本质应该是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并服务社会。无论是创造知识还是传授知识,大学都不适合盈利性机构而存在。作为非盈利组织的大学,其治理结构必须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其二,大学是未来的事业和公共事业,应以社会价值为目标。用短视的、立即见效的经济思维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追求整体的或个人的经济价值,是对大学本身的威胁。所以,确定大学办学的逻辑起点,坚持大学的本质,当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职能的大学进行分层也是必要和可行的方法。对于不同职能的大学,予以不同的关注。
2、辩证对待“有”、“无”关系,科学定位大学的主要矛盾
(1)“管”与“学”
《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大学的法人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审视和确定政府的“管”和大学的“学”之间的界限。政府与大学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具体为以法律手段(相关的教育立法)、经济手段(教育、科研经费的划拨)、社会中介性手段(教育教学评估)对大学进行指导和服务,为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提供条件。因此,政府应从对大学的直接管理中淡出,将以往的直接管理、干预转变为服务、指导和协调。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要保持大学的本质,或者说传承大学精神,就应突出学者的学术精神和高贵品质,保持学术团体的清高、淡雅和中立。这是因为大学本质的保持和职能的实现,是以教师为载体和以其劳动为手段来实现的。而其文化的创造源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立竿见影,有着很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基础研究往往难以明确其经济和应用取向。这当中的取舍实是“无”、“有”关系的具体体现。
(3)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
知识的创造、文化的传承、社会服务的实现,需要大学教师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精湛的学术水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守得住清高、耐得住清贫的情操。需要大学教师以一种对学问的执着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更需要具备抵御课时费、课题费、创收费、各种津贴等市场因素对神圣职责侵蚀与诱惑的勇气。当然,教师物质生活条件的保证是其职责充分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一条件需要办学者予以保证。而作为学者、教师个人不应把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目标,更不应把教学、科研等神圣的事业作为实现自己经济目标的手段。所以,通过一定的机制与手段,塑造出大学教师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格,以及对科学文化事业的孜孜以求,对大学异化现象的修正是至关重要的。
3、教师评价,“为”或“无为”
大学精神的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在一种无外在压力、无功利目的及相关的浮躁环境中从事“休闲性”事业,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现在通行的年度量化考核中用课时和科研成果核算成“工分”,并以“工分”的多少确定等级,最后参与分配的办法。有悖于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师评价中,“无为”因成为一种思路,应放宽考核区间,变一年为一个聘任期;变硬指标考核为软硬兼顾。这样便于教师克服急躁、浮躁和应付性教学与科研,有利于育人计划的完成和基础性、周期长、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产生,更有利于恢复教师行为的本真状态。
参考文献
[1]《道德经》[M].舍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约翰.亨利.纽曼(英):《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李玮:《老子哲学与高校管理现代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8
燕山大学大学生创业协会发展沿革 篇5
2011年5月:
协会揭牌成立,校党委书记孟卫东、副校长刘彬、校长助理张景超、宣传部长杨晓峰等领导,市开发区工商局副局长郑俊娟女士,国家大学科技园、学工处、校团委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协会第一届领导班子成立,由曹庆斌担任会长。协会设有名誉会长,秘书长,会长,秘书部,外联部,宣传部,财务及经营管理部,技术研发部。
2011年6月:
协会举办首期“企业家进校园”大型创业讲座,秦皇岛市东方集团董事长韩文山以“奋斗创造财富,创业励志人生”为主题为在场的大学生讲述了他个人的创业经历以及创业体会。出席讲座的还有燕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卫东、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洪涛。
2012年3月:
协会举办第二期“企业家进校园”大型创业讲座,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坤以“青春创业,共话成长”为主题与燕山大学副校长刘彬就扶持大学生创业,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会谈。
2012年9月:
协会进行第二届换届选举,王亮当选会长,协会进行内部调整。将秘书处和财务及经营管理部设为办公室,同时,增设项目部。同时,协会办公室,外联部,项目部,宣传部,技术部,面向燕大(包括里仁学院)全面招新。
2012年11月:
协会举办“感谢有你,恩情常在”大型公益晚会,晚会感动了东大活109室友所有在场的观众,协会的知名度再一次大幅度提高!
2013年3月:
协会为了提高实力,引入更多人才,进行了春季招新;协会举办第三期“企业家进校园”,本期讲座特别邀请了华图教育高级副总裁、优职大学生就业研究院顾问、职来职往达人于洪泽老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幸福在拐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2013年6月:
协会协助学校就业处,国家大学科技园于我校东校区体育馆举行《职来职往》栏目“毕业季专场”职场达人公益讲座,华图教育副总裁于洪泽、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岳屾山、北京跨考教育考研主讲人王伟分别就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考研等问题做了报告。我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大学科技园等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师生10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同时协会协助央视频道《职来职往》节目组在我校完成海选招募活动,我校共有3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海选面试,50名学生进入到初选阶段。在海选过程中,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赢得了栏目组的高度评价。2013年9月:
协会进行第三届换届选举,陈雷担任协会会长。同时,顺应协会的强大与发展,增设了组织部、巾帼部以及礼仪队,将外联部正式更名为公关实践部!
9月末,协会于东大活109举办《创业大讲堂》开播仪式,《创业大讲堂》是一个重要的持续型活动,我们每期会邀请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分享创业经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普及创业理念,培养创业能力。首期协会邀请了华图宏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蔡金龙为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创业洗礼!“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是大学,而大学更应该为未来的幸福做好准备。”“这个阶段,大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蔡金龙慷慨激昂的演讲唤起了在做每一位同学的激情!
2013年10月:
协会举办《创业大讲堂》第二期,和君咨询集团、北京交大泰信联合实验室高级顾问庞国良教授现场讲授创业之路,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管理中心主任杨振华出席讲堂。
2013年11月:
协会举办“恩相随,爱相伴”第二届感恩节大型公益晚会。本次晚会的前期宣传过程进行了“系丝带,传祝福”的活动,呼吁广大同学心存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晚会中,新颖的《沙画》表演、《感动秦皇》人物采访更让同学们心中一震。协会的影响力再一次扩大![1]
2013年12月:
协会举办了《创业大讲堂》第三期,秦皇岛市打工青年创办了巧麦琪,校友刘祖澎用年青人的视角,向同学们传递了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年青人的青春与活力。
协会举办“燕园之星”全明星选秀比赛,本活动挖掘出了燕园之中唱歌、跳舞等各方的优秀人才,丰富了同学们的大学生活!
2014年1月:
随着协会的发展,活动越办越大,影响力越来越高,学校正式批准燕山大学大学生创业协会成为燕山大学的校级组织!
2014年9月:
协会进行第四届换届选举,李玉超担任会长。继承和发扬协会的优良传统,为了燕山大学大学生创业协会的未来继续努力。
2014年11月
协会举办了第三届感恩节晚会,主题为“同在燕园,感恩你我”。前期进行了“明信片,送心愿”的活动,以这种互相传递温暖的方式,来渲染感恩的气氛。晚会现场,有歌曲、舞蹈、乐队等节目形式。在晚会的末尾也用孩子们真挚朴实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3]
2014年12月
在2014年12月3号,协会承办了《饶雪漫------左耳听见你的青春》活动,燕山大学也成为了青年作家饶雪漫在河北省高校校园行活动的首站。协会将此次活动首次运用了访谈的形式,雪漫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燕山大学的学生们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也将电影《左耳》拍摄的前后分享给了同学们,左耳导演苏有朋,演员欧豪、杨洋、胡夏、段博文也通过录制的视频和音频向燕山大学的同学们问好。
在2014年12月16号,协会举办第四期创业大讲堂《把握现在,赢在未来》主题讲座,主讲人丁泉钧老师,现为秦皇岛为公管理公司董事长,曾任香港普锋国际投资集团中国区总裁,雪润国际美容集团总裁等多个国际知名企业要职。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与老师也出席了讲堂。
2015年4月
在2015年4月18日协会举办了“创就业与形象设计”宣讲活动,秦皇岛市“十大杰出女性”、雅中发艺技术总监、整体美学讲师芮云与我们共勉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创业理念,让同学们对形象创新有了相应的认知,使创业者的创业之路更显清晰。
2015年6月
在2015年6月12日,协会举行了第四期《企业家进校园》暨“任性时代,非你莫属”2015PVGO&天津卫视《非你莫属》中华百场校园行—燕山大学站活动,协会邀请了任性哥刘佳勇向我们讲述一个平凡人如何通过连环创业成功转型为身价过亿的企业家的故事,同学们的惊叹声与未停止过的掌声显示出他们对创业的渴望与激情。
2015年9月
在2015年 9月11日-9月13日期间,协会开展秋季招新,为自身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获取创业技能与实践、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提升面向社会的能力的机会。
2015年10月
在2015年10月31日,协会举办了第五期创业大讲堂《团队创建与管理》,由秦皇岛正道科技总裁尹凯讲解关于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打破传统的创新等方面的创业知识,让热衷于创业的人们对于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15年11月
在2015年11月15日,协会举办了“碟中谍6,重获新生”创协生日会,炫酷的节目、火热的互动,为创协成员们庆祝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增添了创协成员们对于创协的家的情怀。
在2015年11月26日,协会承办了 “心怀感恩,与爱同行”感恩节晚会,紧紧相拥的热情,徐徐而升的深情,感恩节晚会用丰富而独特的节目向我们诠释了感恩的意义。
2015年12月
在2015年12月17日,协会举办了“给你一个亿”大学生创业投融资交流论坛暨燕山大学第六期创业大讲堂活动,庞大的嘉宾阵容、火热的听讲氛围、深刻的创业投融资及众筹讲解,提升着我们的创业热情与期待。
2016年3月
在2016年3月9日,“《青茫》主创校园行活动—燕山大学站”,协会邀请了光线传媒总经理、作家刘同携其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主演莅临燕山大学,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青春与迷茫,观众的欢笑与掌声见证了创协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创协的光辉变得更加的耀眼。
大学发展战略 篇6
[关键词]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 发展战略规划 地方高校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起源可追溯到1853年爱荷华州创立的州立农业协会(State Agriculture Society)。1862年9月11日,爱荷华州成为第一个接受《莫里尔法》的州,当时的爱荷华农业学院和示范农场合并成为一所赠地学院,面向所有人教授实用和自由学科。[1]1959年,学院被正式命名为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现在,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享誉美国国内外的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科学、工程学和农学是其优势学科。学校为美国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研究其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地方大学发挥服务功能、制定具体可行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发展规划的历史研究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在首次制定的1990年至1995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要成为全国最好的赠地学院。学校之后相继制定了三个详细的五年规划。在《1995~2000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成为全国最好的赠地学院仍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追求的目标。规划重申了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作为美国第一所赠地学院,自19世纪后期至今不变的教育哲学。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不分种族、信仰、性别与经济背景,入学机会一律平等;应用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对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同等重视;为爱荷华州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决策。[2]
20世纪90年代,赠地学院面临招生压力加大、财政持续紧缩和支付能力有限等多方面的问题。1995年,美国州立大学赠地学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Universities and Land-Grant Colleges)受凯洛格基金会(W. K. Kellogg Foundation)资助,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委员会——凯洛格委员会,来重新思考公立高等教育在美国的角色。[3]凯洛格委员会在1999年2月的会议报告《回到我们的根本:融入社会的大学》(Returning to Our Roots:The Engaged Institution),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融入社会的大学(The Engaged Institution)和融合(Engagement),建议大学重新设计它们的教学、科研和推广服务功能,以变得更加敏感并能更有效地参与社区问题。[4]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作为委员会的十一个大学成员之一,紧紧围绕这些新理念制定了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战略规划。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2000~2005年规划提出的三个战略目标是:知识,通过具有特色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服务和各种机会促进知识的发展;创新,促进以卓越学问为特征的发现和创新,包括跨学科和合作活动;融合,与核心成员合作,通过建立知识技术互相协作共享的伙伴关系来满足社区和社会的需求。[5]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规划委员会通过反复征求各界意见,最后确定2005~2010年规划的五个重点领域:(1)教育,加强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及离校后获得更大的成功;(2)项目,增加优秀的研究生与专业教育和研究项目的数量,尤其是在增强大学实力、满足地方及全球迫切需求的领域增加这些项目的数量;(3)经济影响,将发明转化成可行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爱荷华州与世界经济的发展;(4)社会生活,增强爱荷华州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吸引力;(5)大学生活,确保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是学习和工作的理想场所。这是多次征求、采纳、修改意见的结果,也是校内外全体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的智慧结晶。[6]
二、以科学和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规划内容与特色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继承赠地传统,以科学和技术为中心,重视应用型本科教育和科学研究,不断强化为本州、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并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融入了国际化、多样化、跨学科先进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学校历年来的发展战略规划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1. 重视通用和实用的本科生教育
面向所有人教授通用和实用的学科是爱荷华州立大学建校的理念,也是其一直信奉的传统。因此,应用性本科生教育是历次规划的重点。通过丰富的课程提供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方面达到优秀,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对知识的好奇心,促进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本科生教育的一个共同目标是,任何学科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人性和道德观念,了解美国历史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和国际关怀。[7]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1995~2000年的规划提出要加强本科教学、项目和服务工作,要更加强调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为了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服务及促进知识发展的目标,2000~2005年规划制定了全校性的多项具体战略措施,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建设;保证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教职工、学生的多样化;加强招生工作,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达到招生指标;吸引优秀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保持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数量平衡;扩大对学生的公共和私人财政援助;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并推动其广泛应用;系统地改善和增加学术设施来支持教学和学习创新;支持教师在学习、教学和评估方面的创新;增强师生互动,保持适当的班级人数等。[8]加强本科生教育也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2005~2010年规划的首要重点。
2. 重视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不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而且对学术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教学组织,它教授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的课程;作为研究组织,它非常重视应用和基础研究。科学来自实践(Science with Practice)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的重要格言,反映了大学精神。作为科研组织,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在1995~2000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把加强研究生与专业教育和科研项目作为第二大目标,包括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保持优秀;重点开展与农业、兽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学、科技经济发展和环境工作相关的研究项目;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教育;增加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教授的数量;提高国际合作研究、学术研究、培训和交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等。[9]另外,在信息科技和一体化及有效利用技术服务方面,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要建立国际领先地位。扩大技术转让规模,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与开展技术服务也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1995~2000年规划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目标。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相信,在教学和专业实践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发现创新能提高大学在国内外的声誉。创新发现是学校2000~2005年规划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农业、兽医、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仍是规划的重点。除此之外,规划还强调交叉学科的合作研究等。为实现创新发现的战略目标,规划确定了以下战略措施,并指明并不局限于这些措施:培养教师在学术研究和创新知识方面的兴趣和精神;寻求对州、国家和世界都有利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项目;系统维护和改善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为创新发现提供支持;加大跨学科和合作方面的努力,在各领域促进学生的参与;将学术研究纳入课程;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奠定基础,鼓励在信息技术方面争创世界一流;发挥爱荷华州的优势,有选择地采取大胆而有远见的举措等。[10]
3. 以服务社会为中心的规划
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是美国赠地学院的传统理念。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在农学、工程学、家庭经济学、推广服务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早在1879年就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州立兽医学院。[11] 1995~2000年规划重视爱荷华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加强环境工作与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其规划重要的目标。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2000~2005年规划的重要目标是与核心成员密切合作、共享知识技术、建立伙伴关系,以解决社区和社会的需求。战略措施主要有:了解爱荷华州的社会需求,有效配置知识技术资源;根据爱荷华州以及美国国内外社会的需求,建立双向合作关系和合作途径;采取措施改善爱荷华州的环境质量和劳动力素质;通过社区服务和服务学习项目丰富学生的学习;在州和国内外的推广服务活动中,广泛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等。[12]
4. 多样化、跨学科、国际化战略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是美国优秀的州立国际性大学,多样化、跨学科、国际化是其历次规划的战略重点。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为所有教职工、学生、实现他们的学术、智力和职业潜能提供机会。为加强人力和智力的多样化,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在1995~2000年规划中制定了全校战略措施,提出要加强本科生、研究生来源的多样性,提高职员的多样化构成,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开展与教职员多样化相关的项目。[13]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整合各学科的知识技术,因此该规划也十分重视跨学科方面的研究,提出要加强跨学科和合作教学项目的开展。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认为大学应该以全球视角来看待高等教育。学校鼓励大学生进行国际学习或旅行,以便为他们适应多元化的国际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学校1995~2000年规划提出加强国际化的战略措施是:增加学生关于世界和全球的知识;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国际化,扩大国际教师和职员发展项目的规模;形成一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相互理解的环境;扩大国际或全球学术研究的范围。[14]
三、对我国地方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意义
1. 合理定位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定位决定了大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学校制订整个发展战略规划指导方向。战略规划的具体目标、全校性的战略措施、资金的配置等都要围绕总体目标来制订。总体目标定位具有理论性、宏观性、纲领性的特点,对其他定位具有统摄作用。因此,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合理的总体发展目标十分重要。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一直信奉赠地学院传统,面向所有人,培养大批实用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其总体发展目标是成为美国最好的赠地学院,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追求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对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一些省属高校的总体目标常常定位过高,不少都提出要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大学”,而没有结合实际确定合适的办学定位,目标定位在总体上缺乏特色。学校提出了很高的目标,在制订具体战略措施中,又不能密切结合“国际知名大学”的世界标准,制订的战略措施难以起到战略指导作用。
2. 进行合理类型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科学研究并重
虽然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将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归为研究型大学Ⅰ类,但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将学校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应用性本科教育和科学研究给予同等重视,使教学与科研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研究型大学只是美国大学体制整个金字塔的顶端,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美国赠地学院具有平民化、服务性、实用性的特色。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是通过扩大原有大学的规模而不是建设新型大学来实现的。重理论、轻实践是许多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大弊端。近年来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却招不到合适人选的问题,与现今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向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转型并同时兼顾科学研究,应是我国地方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 地方大学的服务定位问题
美国建立赠地学院的初衷是要为州发展农业和工业服务,因此服务本州、解决社会问题一开始就是其最重要的功能。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与美国其他赠地学院一样,在促进地区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成功发展,从职业教育型学校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服务本州经济发展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中心任务,学校重视与本州其他组织的合作,制定了加强与本州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的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许多方面都有服务地方的规划措施。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大学基本结束了部门办学体制,逐步确立了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一些地方高校开始考虑服务定位的问题,但在多数院校发展战略规划中,服务地方并没有被放在实际规划的中心或重要位置,缺少服务地区的具体战略措施。
4. 多样化、国际化、跨学科是学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多样化、国际化、跨学科等发展战略,并将办学理念纳入教学和研究等整个办学过程之中,已成为世界上许多优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重视多样化、国际化、跨学科方面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不断发展成为一所优秀的国际性大学。学校不仅在本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了地位,而且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我国大学在多样化、国际化、跨学科等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虽然一些大学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知名大学或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科技园、一流学科和一流教学等,但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规划中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在实践中往往缺乏操作方法和可行步骤,流于形式。我国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应有前瞻性,重视多样化、跨学科、国际化等方面的可操作性规划。
参考文献:
[1][11] History of Iowa State: From Prairie to Prominence[EB/OL]. http://www.lib.iastate.edu/spcl/exhibits/150/template/brief-history.html#early,2008-10-06.
[2][9][13][14] The Strategic Plan for 1995-2000[EB/OL].http://www.president.iastate.edu/plan/2000/plan.html,2008-10-22:1,5,9-10,10.
[3][4] Returning to Our Roots:The Engaged Institution[EB/OL]. https://www.nasulgc.org/NetCommunity/Document.Doc?id=183,2008-10-30:15,10.
[5][7][8][10][12] The Strategic Plan for 2000-2005[EB/OL].http://www.president.iastate.edu/plan/2005:5,16,10,11.
[6] 湛毅青,彭省临.美国高校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作者单位:于凤银,山东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巧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大学发展战略 篇7
一、浦项科技大学: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
目前虽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大学综合排名无疑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的世界大学排名作为一项综合性排名,较为全面地评价大学的各个方面,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得到人们较高认同和广泛使用的重要分析工具。因此,笔者选取THE世界大学排名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参考工具。
根据近两年THE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大学的排名情况和建校时间来看,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校时间都在百年以上,而在最近50年内建校且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只有3所,分别是韩国科学技术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1971年)、浦项科技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STECH,1986年)和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KUST,1991年)(见表1)。其中,韩国科学技术院和浦项科技大学来自韩国,香港科技大学属于中国香港地区。
通过分析香港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这两个地区都是经济后发并实现赶超的范例,但进一步深入比较发现,这两个后发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实现路径有所不同:香港是外向型、民族多样、高度国际化的国际经济体,广泛使用英语作为交流语言;与香港相比,韩国则是非英语、单一民族国家,不以英语为交流语言[2]。因此,来自香港和韩国的这3所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试图用较短时间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中国后发型高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香港科技大学先天占据的地缘优势和语言优势对我国高校来说荡然无存,同时,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经验的介绍在国内也已经相当丰富,基于此,笔者主要选择韩国的大学。而与韩国科学技术院相比,浦项科技大学不但成立较晚,而且没有直属韩国科学技术部的优势,再加上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正越来越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因此,笔者主要选择浦项科技大学作为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
二、“小而精”:浦项科技大学的理性选择与准确定位
浦项科技大学创建于1986年11月25日,1987年3月正式招生,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已跻身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之列。在2010年THE世界大学排名中,浦项科技大学是进入世界前30强的最年轻大学,也是迅速崛起的后发新兴大学的典范。
浦项科技大学的发展具有“小而精”的显著特色。自建校以来,浦项科技大学的规模一直很小。1987年正式开学时共招收249名本科生、91名硕士研究生和18名博士研究生;截止到2010年,共有4019人获得学士学位、5489人获得硕士学位、1331人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有全职教师249名、本科生1360人、研究生1737人[3]。由于小规模的发展模式,浦项科技大学的学科院系和专业设置也较少,只设置10个本科专业、17个研究生专业,虽以理、工学科为主,但还有一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学部参与本科生的教育计划。正如浦项科技大学校长白圣基(Sunggi Baik)所言:“浦项科技大学不仅在理工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人文和社会学方面也有非常好的学科和教学计划,我们想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大学,不仅吸引理工类学生,而且也可以吸引全球任何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全球化时期,一所大学的魅力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计划。”[4]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既是其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的理性选择,又是基于对自身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
1.“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是浦项科技大学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的理性选择。
浦项科技大学的创建是积极应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而采取的理性选择。在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hang Iron and Steel Company,POSCO)的资助下,在以浦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Hogil Kim教授和POSCO首任董事长朴泰俊(Tae-Joon Park)为首的一群有识之士关心下,浦项科技大学应运而生,其初衷是在韩国创办一所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为了使韩国适应工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早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韩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浦项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为未来的世界领导者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在科学和工程方面进行最尖端的研究;服务国家,为世界科学事业作贡献”[5]。作为起步较晚的年轻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对自身条件和发展使命有着清晰认识,从而有目的地采取培养少数科技精英人才和进行国际水平科学研究的理工特色教育,对学校集中力量和有限资源专注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重点领域来积极应对社会需求、理性选择最切合自己的“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产生了直接影响。
2.“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是浦项科技大学基于自身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是浦项科技大学得以迅速崛起的前提。浦项科技大学自创建之初就把自己定位成肩负韩国经济转型服务使命、促进世界科学事业发展的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由于资源有限,浦项科技大学认为规模不必大,不需要办成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大学,关键是“高精尖”。因此,浦项科技大学依据自身使命和实际条件,自建校起就放弃了“大而全”的发展目标,选择了重点发展有限学科的“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既立足自身实际又放眼世界的创校理念,保证了浦项科技大学的准确定位。
基于对学校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浦项科技大学建校时明确提出发展科学前沿、服务于韩国和全世界进步的办学宗旨。在2006年建校20周年时更是明确提出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2020远景目标”:第一,培养具有创新性、国际视野和领导才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第二,通过学术和产业间的紧密研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第三,努力在2020年之前发展成为世界前20名的研究型大学[6]。正是这种雄心壮志让浦项科技大学在短短20余年里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高水平大学。由此可见,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不但是基于对自身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而且充分体现了卓越理念和国际化标准的办学目标———为地区、国家和世界做出卓越贡献。
三、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的精深实践
浦项科技大学基于对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来真正贯彻和落实“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做到了在正确的方向上集中精力和资源,并将特色发挥到极致,成功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1. 延聘世界一流师资。
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来支撑。浦项科技大学自建校起就奉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观,实现了师资水平的高起点,这是浦项科技大学得以迅速崛起的关键。在国际化人才观指引下,浦项科技大学极其重视师资水平,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并提供良好的人事制度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致力于打造具有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第一,突破用人的本土化观念,面向世界招揽一流师资。最值得浦项科技大学自豪的是,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它都具有世界著名大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建校之初,为了弥补地理位置和非英语语言的劣势,浦项科技大学大量引进全世界最优秀的韩裔科学家回国工作,以良好的设施、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励归国科学家快出成果,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全校有全职教师249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60.6%的教师从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只有19.1%的教师从本国获得博士学位,从本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更是低至1.9%[2]。浦项科技大学不看教师的出身与国籍、只看重能力的招聘制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第二,实施教授评估制度,加强师资管理制度建设。为了提高教授水平,浦项科技大学从2010年起引进哈佛大学的教授业绩评价制度,成为韩国第一所在教授评估标准方面实行严格规章的大学。这种严格贯彻执行的人事制度,保证了浦项科技大学师资队伍的高水准。以前,浦项科技大学没有获得终身职位的教师可以重新获得7年的任期继续担任助理教授,但在新的终身职位制下,教师们必须在7年工作时间内接受终身职位评估,没有通过评估的教师必须在一年内离开学校。在评估过程中,学校实行“同行评议”的审查制度。该审查是委托5名以上的著名学者推荐,选拔出和接受审查的教授同专业的世界排名前20名大学的教授来评估学术成果和发展潜力等。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创设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浦项科技大学不但精于选人、用人,还善于留人。为留住一流师资,学校坚持积极创设教师舒心的工作环境。如,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最新的科研设备和充足的研究经费,制定一系列奖励、晋升、带薪休假、返聘等制度;此外,还根据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国外研修和合作研究等政策,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术发展。
2. 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
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异的教育环境,有利于精英教育的有效实施,努力突出“培养科技精英”的办学特色。
第一,在招生方面,浦项科技大学不仅招收韩国国内1%最优秀的学生,而且每年招收新生限制在300名左右。一方面,小规模招生直接导致入学竞争十分激烈,这种高度选择性保证了优秀生源;同时,招生不仅重视高考成绩,还非常重视面试环节,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它规模小,使得用于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在韩国名列前茅。如浦项科技大学2009年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达5508万韩元,远远领先于其他大学(平均974万韩元),充裕的经费为精英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浦项科技大学努力突出“培养科技精英”的办学特色。其一,学校把招生、编班和课程设置联系起来,采用小班精英教学模式,2010年大约有60%的班级容量低于20人。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上课。其二,师生互动频繁。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教师来负责其学习生活,较低的师生比(1∶6.1)使得师生能够在非常密切融洽的关系中进行交流互动。其三,学校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案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的项目,而且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理工界专家培养项目”、“指导能力培养项目”等活动,促动每个学生申请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工作,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构理工特色且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环境。浦项科技大学在校园中建设了一个“诺贝尔公园”,里面不但栽种“诺贝尔树”(每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访问学校便种下一棵“诺贝尔树”),而且还独具匠心地在诺贝尔公园设置了一个“未来的韩国科学家”塑像广场[7]。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没有雕像、也没有名字的雕像台基,在这座雕像台基的前面赫然写着“未来的韩国科学家(?)”,原来这座空雕像台是为将来获得诺贝尔奖且从浦项科技大学出身的人而设的。这种具有无限创意的精神和独特的校园文化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精选特色学科和确定重点领域。
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浦项科技大学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浦项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上确定重点、突出特色、精益求精,通过建设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引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的学科发展一直秉承“重点研究领域”理念,精心挑选并优先促进工程技术、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及钢铁技术研究等领域的发展,通过聘请一流学者、提供充足研究经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保证利用有限资源重点打造具有高水平、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并把此学科领域做到极致,取得了显著成效。诸如,在2010年THE世界大学排名中,浦项科技大学的工程与技术类排在第28位、生命科学类排在第37位、物理科学排在第26位[8]。此外,在保持自身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学校还充分利用办学规模小、易于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研究方向上都尽量考虑各系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积极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变革,不断将学科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
4. 开拓多渠道经费来源。
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基础。在发展过程中,浦项科技大学通过不断争取研究经费、多渠道募集资金和接受大量捐赠来为争创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提供重要经济保障(见表2)[3]。
注:浦项科技大学116.1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中,政府资助占67.87%,POSCO资助占23.48%,学校自筹经费占4.40%,企业资助占3.72%,其他占0.51%。
第一,POSCO的大力资助。浦项科技大学的建立、发展以及成功离不开POSCO的资助与支持。POSCO不仅在学校建立之初注入大量启动经费,更是在日常运营中也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截至2009年,POSCO为浦项科技大学投入超过1.2万亿韩元[9]。与之相呼应的是,浦项科技大学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回馈POSCO。正是这种互利合作的良好关系,为浦项科技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第二,不断增加研究经费。获得科研经费(尤其是政府科研经费)的多寡是表明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浦项科技大学2009年获得科研经费116.1百万美元,其中来自政府的资助占67.87%,在这方面,浦项科技大学可以傲视韩国其他大学[3]。
第三,多渠道募集资金。浦项科技大学的创建和发展正处于韩国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时代,以服务国家、促进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和使命,这种扎根社会实践的办学定位既可以从社会发展中获取广泛的研究题材,又可以及时将研究成果积极转化和应用,进而强化浦项科技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是浦项科技大学的优势所在,正是这一优势使其获得了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工商界、社会名流以及校友的大量捐赠和资助,为多方筹集资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学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处理好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共同促进技术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一,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注重科研成果转化。评价高校科研工作,不仅要看科研的经费总额、项目数、成果数,还要看科研项目能否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科研成果能否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能否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浦项科技大学积极创建科研创新平台,激励企业参与创新研究,通过转化大学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形成产学研联合研究的良性循环[10]。浦项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包括宣传科研成果、组织学术活动、教师咨询以及技术授权等,为学校在竞争中赢得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本。
第二,加强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浦项科技大学的办学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科技领导者的角色,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教育和研发的能力。因此,浦项科技大学在学术、产业、研究方面都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创建地区性创新平台、知识中心,提供各种创意与企业精神的策略方案以及大量的项目,让研究人员、教育者、企业家、投资者、工业人士、政策制定者都参与进来,形成各领域人士的互动平台,从而产生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
四、借鉴与启示
虽然建校仅仅20多年,年轻的浦项科技大学却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经典案例,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崛起是其深度实践“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因此,对浦项科技大学成功之道的专题分析,可以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思维借鉴和行动参考。
1. 准确的办学定位。
准确的办学定位,是一所大学成功的前提。浦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小规模的大学之所以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这是他们基于对自身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和准确定位。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不但彰显出“小而精”模式的核心优势,而且也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并非只有“大而全”一种模式。由此可见,一所学校水平高低与学校规模大小、学科是否齐全没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办学质量。大学发展史的无数事实也已经证明,任何一所大学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取得成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我国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摒弃办学模式的“大而全”,在自身发展定位上要结合自身实际、历史传统和办学优势,科学、合理地定位,走独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2. 办学理念的认真贯彻与精深实践。
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表征着一所大学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追求。作为“后发”大学的浦项科技大学之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世界瞩目的著名研究型大学,不仅归因于其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合理的办学定位,更应归因于其与之相符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一套贯彻落实“小而精”理念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如凸显理工学科的特色优势、延聘世界一流师资、开拓多渠道经费来源、“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生产模式等,这些策略很好地将浦项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转变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理想追求和具体的行为实践,从而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理工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我国高校来说,不仅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办学定位,更重要的是有扎实的行动在办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和落实这些理念。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之路中真正领会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机制,尽量少走弯路。
3. 强化办学特色并发挥到极致。
一流大学不在于规模之大,也不在于学科之全,关键在于办出特色,在于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办学特色既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将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表现,更是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和强项。面对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选择特色发展战略、彰显办学特色日益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活力。因此,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我国高校来说,关键是在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学科中创造特色,在特色建设中发挥极致,形成学校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是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具有“小而精”的显著特色。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既是其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的理性选择,又是基于对自身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在“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指导下,浦项科技大学通过延聘世界一流师资、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精选特色学科和确定重点领域、开拓多渠道经费来源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等举措进行精深实践,成功实现了学校的迅速崛起。作为“后发”大学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理念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而精”,世界一流大学,后发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建梁,陈瑶.后发外生型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述评[J].高等理科教育,2010(02).
[2]喻恺,田原,张蕾.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的特点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04).
[3]Facts&Figures[EB/OL].http://www.postech.ac.kr/aboutpostech/Facts&Figures,2011-04-20.
[4]黄文.探索全球化时代大学国际化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0-07-19(05).
[5]Founding Philosophy[EB/OL].http://www.postech.ac.kr/about postech/History&Philosophy/Founding Philosophy,2011-04-20.
[6]Vision 2020[EB/OL].http://www.postech.ac.kr/aboutpostech/Vision 2020,2011-04-20.
[7]Campus Attractions[EB/OL].http://www.postech.ac.kr/campus life/Campus Attractions,2011-04-21.
[8]Top 50 Engineering&Technology universities[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1-2012/engineering-and-IT.html,2012-03-28.
[9]周锋,蔡晖.企业与高校成功结合的产学研模式[J].中国基础科学,2010(02).
大学发展战略 篇8
一、先缓慢增长后跨越发展的马里兰大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建于1856年, 从建立到现在不到半个世纪。但是马里兰大学在世界研究型大学排名中, 已是处于前60位, 近几年在全美大学排名中也一直稳居前50名, 在美国公立大学中跃居前20位。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8年评出的美国大学综合排名 (本科) 列第54名;在美国大学2008年等离子学专业排名中, 位居第5;美国大学2008年商科信息档案系统专业排名第6;美国大学2008年人工智能专业排名中居第9;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出的2006年最佳研究生院中, 其工程研究在第17名, 教育研究第22名, 商学研究第27名, 还是全美大学联盟61个盟校之一。又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出的2010年最佳研究生院中, 生物科学与布兰迪斯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佛罗里达大学、爱荷华大学、俄勒冈大学一起名列第48名;工程学名列第16位;化学与埃默里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犹他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一起名列36名;数学与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大学名列第21名;教育学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乔治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大学一起名列第25名。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与美国的其它名校, 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或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都有合作教学的计划。
早期的马里兰大学筚路蓝缕, 好容易打下了一点基础。1856年3月6日, 后来成为马里兰大学的马里兰农业学院成立。1858年, 巴尔的摩男爵的后裔Charles Benedict Calvert用2.1万美元在大学园购买了420英亩的Riverdale种植园提供给马里兰农业学院。同年, 他又把一些其股票所得的资金提供给马里兰农业学院。1859年10月6日, 第一批包括Charles Benedict Calvert的四个儿子在内的34名学生开始在马里兰农业学院学习。
1862年7月, 马里兰农业学院授予了第一批学位。同月, 林肯签署了土地拨赠法案。这项法案旨在用联邦政府资金资助提供农业、工程和军事教育的学校。在马里兰立法院通过了该拨款法案后, 马里兰农业学院在1864年2月成为受该法案支持的学校。
内战时期的马里兰大学一度举步维艰。1864年4月, Ambrose E.Burnside将军率美国第九陆军集团军的6000名北方士兵在马里兰农业学院的校园驻扎。在此期间士兵破坏了数百英尺长的木制篱笆去生火并试图烧毁一个石质谷仓。同时, 内战期间经济问题迫使学校当局出售了300英亩的土地。但入学人数的锐减最终导致马里兰农业学院破产。随后马里兰农业学院的校园被用作男童预备学校。
内战结束后马里兰大学百业待兴。马里兰州立法院结束了马里兰农业学院的破产状态并获取了其一半的所有权。马里兰农业学院成为一所半公立学院。内战期间南方将军罗伯特·李 (Robert E.Lee) 的儿子George Washington Curtis Lee被任命为战后第一任校长。但是由于公众的不满, 他拒绝了这个职位。1867年10月马里兰农业学院重新成立并招收了11名学生。在此后的二十多年内, 由于联邦政府投资的一个农业试验站的成立, 马里兰农业学院开始成为一个研究机构。同期马里兰农业学院还在一系列领域获得了管理权, 例如农场疾病控制, 牧草检查, 还建立了州气象局以及林业会议。
火灾一度使马里兰大学陷入绝境。1912年的一场大火把马里兰大学的所有学生宿舍, 以及除Morrill Hall之外的所有学术建筑付之一炬, 学校损失惨重。当时很多人以为马里兰农业学院会关闭, 但是马里兰大学的学生没有放弃, 在寒假结束后, 学生们陆续返校并要求学校继续正常教学, 但是学校发展缓慢。
1916年马里兰州获取了马里兰农业学院的全部所有权, 并把学校更名为马里兰州立学院 (Maryland State College) 。1920年, 马里兰州立学院同巴尔的摩的一些职业学校合并成为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当年马里兰大学研究生院授予了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 全校学生总数超过了500人, 1951年学生总数接近10000人。1957年, 校长Wilson H.Elkins发起了一个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运动, 最终学校建立了一个学术考察计划, 随后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88年, 马里兰大学系统成立, 大学园校区被正式命名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1997年, 马里兰人民大会 (the Maryland General Assembly) 通过立法决定将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称为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一路步履蹒跚, 其间充满了辛酸和艰难。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 马里兰大学经过精心的战略规划, 把追求卓越和创新, 建设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使马里兰大学获得了从农学院发展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根本动力, 从此马里兰大学步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到目前为止, 学校有13个学院, 分别为工程学院, 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 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 艺术与人文学院, 行为与社会科学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数学与物理学院, 教育学院, 健康与人类表现学院, 信息学院, 新闻学院, 商学院, 公共政策学院, 包括文学、经济学、数学、生物科学、历史、考古学、农业资源经济、地理学、人类学、艺术摄影、语言学、动物科学、美国黑人研究、美国研究、家庭研究、化学等十多个学科专业, 有127个本科专业, 112个研究生专业。全校教学和管理人员共计12228人。其中, 教师3674人, 包括终身教职教授、副教授1433人, 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注册本科生、研究生35369人, 研究生助教3932人, 管理人员4657人。2005年度财政预算为12.5亿美元, 各种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为3.4亿美元。马里兰大学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中的旗舰大学, 也是美国公立大学系统中最具竞争力的大学之一。
二、马里兰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学校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它是紧密围绕大学的核心价值, 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制定目标、规划措施、大胆决策、勇于创新的过程。大学战略规划的意义在于, 促进大学明确办学方向, 提高办学效率, 增强大学适应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实现大学的使命。因此大学战略规划不仅关系到大学的生存, 更关系到大学的发展。国内外大学, 不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学院, 也不论是追求卓越、以研究为主的精英大学还是致力于提供入学机会、以培养普通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地方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 都自觉地把战略规划作为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里兰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沿着这条轨迹,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实施战略规划与管理, 大胆实践、开拓创新, 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马里兰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只是一所州立的文、理、农综合性区域性大学, 在大学林立、水平较高的美国, 处于排名没有什么影响的地位, 当时除了农学学科在美国大学中有点影响外, 其他学科都没有任何地位。20世纪80年代前, 学校定位于教学性大学, 本科生注册人数很多, 硕士、博士课程注册生非常少, 占全校人数的八分之一, 学校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都没有任何骄人的成就。但是经过马里兰大学帕克学园1989年的一次为期3年的战略规划, 通过全面回顾马里兰大学的发展历程, 理性审视了马里兰大学所处的政治、经济、地理与资源等各种环境因素, 勾画出了马里兰大学的改革“蓝图”, 随后依据蓝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次变革使马里兰大学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一举成为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马里兰大学在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 重新定位了马里兰大学。认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学园应该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的旗舰学校, 理应定位研究型大学, 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 为马里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卓越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知识服务, 以及有责任为马里兰州和国家提供包括学士、硕士以及博士专业与课程计划的多样性人才支持, 力争使马里兰大学成为该州的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的基础中心, 经过十年的建设, 通过卓越的科学研究以及高质量的教学, 力争成为美国知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第二, 继续强化教学功能。马里兰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具有重视教学的传统, 曾以本科教学质量卓越而文明美国。在1989年的大学战略规划中继续重视教学功能的传统。为了实现马里兰大学为本州提供良好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服务使命, 马里兰大学力争:提供一个丰富的本科生课程计划, 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才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研究领域;开辟学校级、系级的质量优等学位课程计划;开发国内领先研究生专业和为顶尖的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提供研究资金;引进那些国内、国际上在教学和研究以及公共服务上都很卓越的教授;为有利于知识增长、多样性发展以及偏好不同文化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社区。
第三, 大力提倡科学研究。马里兰大学将科学研究的目标和使命定位于, 大学应该在多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处于领导地位, 成为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要研究中心, 力争成为国家或国际知识发展的领导者。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大学在今后几年致力于:把E&G预算的25%用于开展学术活动;每年大学竞争性研究经费由每年的8000万提升到1亿美元, 并提供必要的适用的研究场地;增加研究活动的操作性支持;提供必要的与国内最好大学相当的设备和装备;继续坚持研究是那些终身教职的老师和教授的基本责任。
第四,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 夯实大学的公共服务能力。马里兰大学把大学的公共服务的使命和目标提高到与教学、科研相同的地位, 并认为大学公共服务会促进校内学科建设, 反哺和推进学科的发展, 而且还能提高大学在州和国家中的影响力。马里兰大学通过大学立法的形式, 着力于为社会提供多样性的公共服务的能力:支持州农业研究和其他更广泛的项目服务;向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向州工业提供高新技术服务;为州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商业、管理、旅游以及教育领域中的从业者提供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服务。通过校内卓越的科学研究设备和源源不断的项目来协助州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到马里兰州;为州公民提供综合咨询、论坛的校园服务;提供广泛的、系列的、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项目。大学希望成为马里兰州在商业技术援助和政府新闻的第一选择;成为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价值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文化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资源。
第五, 大力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作为马里兰州一所首要的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强调研究型功能, 发展硕士、博士等研究生和专业学位教育, 提供一系列的学科学位, 范围包括文学和职业领域的农业、商业、管理、工程、建筑、教育以及旅游, 此外, 在老年人、应用农业以及非裔美国人研究以及教育等服务型领域提供高级证书教育、学士后证书教育以及高级研究证书教育。
第六, 以多样性为立校目标之一, 不断拓展学科专业。马里兰大学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要, 开发了120多个本科学士学位专业和80个硕士、博士课程计划。
第七, 教授治校。教授委员会在马里兰大学学术事务中拥有非常重要的权力。大学中需要开发的新专业或课程计划都必须经过学校范围内教授委员会会议通过。教授委员会负责评估需求, 决定适应大学资源需求的专业课程计划。
第八, 扩大服务对象范围。马里兰大学深知, 仅仅服务于本州和狭小的区域, 马里兰大学很难取得很大的跨越式发展, 只有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 大学才能获得实质性跨越式发展。于是马里兰大学在1989年的战略规划中,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校既要服务于马里兰州, 更要服务于美国国家以及全世界。这种胸怀和抱负, 使马里兰大学受益匪浅。教师和学生的国家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直接带来的结果是, 一批国内和国际级的学者和科学家落户马里兰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 以及学生进驻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明确规定各种层次学生比例:下层社会30%、上层社会40%, 研究生30%、外州25%、国际10%) , 也带来许多国际性的科学研究项目, 这些无疑对马里兰大学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强产生强烈的效应。所以马里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推行的国家化、国际化策略。
第九, 选择目标导向, 找准竞争对手。马里兰大学在大学的战略规划中选择了5个大学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蓝图和预见了4个未来的竞争对手。在战略规划中, 一方面, 马里兰大学从注册人数、研究生在全校人数中的比例、学费以及资助情况、拥有方的图书馆等方面, 描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愿景, 即把加州伯克利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北卡罗莱纳大学作为未来的马里兰大学奋斗的楷模;另一方面把亚利桑那大学、伊利诺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作为自己的竞争伙伴, 关注他们的发展动向。这样马里兰大学就能够做到知己知彼, 同时, 感受到榜样力量的激励。这对马里兰大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每一所名校的成长历程都有其独特性, 在它们成名背后都有很多不同寻常的、令人激动的成功故事。它们或许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的支持, 或许得到了社会庞大资金的资助, 或许遇到了几位关键的校长领导, 或许抓住了当时特殊的机遇, 或许是得益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效应, 但是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切实而富有激励人的战略目标及措施, 其关键因素是战略愿景, 尤其是切实可行的大学战略规划。马里兰大学近20年的迅速崛起, 并取得的跨越式发展, 固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马里兰大学重视制定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这个管理环节却是无法忽视的。
眼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以及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 我国许多大学都借助大学战略规划和管理来寻求学校改革路径并取得突破, 都在寻找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的“最佳模式”。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把视线放到了美国, 有的将视域指向欧洲知名大学, 也有将触角投向日本。笔者认为, 马里兰大学通过实施战略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这一行为, 也许能为我们正致力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寻求突破及跨越式发展的大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然, 我们必须看到, 在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方面, 不存在单一的模式, 各大学应当根据本国国情、文化传统、教育制度、院校状况的需要来进行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学都要成为一种模式;马里兰大学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只不过是世界众多实施战略管理的大学中取得成功的一个案例, 显然, 马里兰大学实施战略规划与管理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大学发展战略 篇9
亚利桑那大学成立于1885年, 是全美最顶尖的研究大学之一, 有很多国家级的系所。学校坐落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 是为了高等教育和研究而设立的赠地大学及太空辅助公立机构, 是美国西南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由于地缘因素, 该校的天文、地质、地理等学科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 而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在美国也名列前茅, 被誉为“公立常青藤”大学之一, 同时也是美国大学协会 (AAU) 成员。截至目前, 亚利桑那大学共有本科生39086人, 研究生和专业学者共8951人。亚利桑那大学共有16个学院和8个研究所, 119项学士学位、127项硕士学位。在过去五年里,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总共获得25.7亿的科研经费。同时, 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列为全美第16名的公立大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拥有275名国家级优秀学者 (Merit Scholars) , 全美商学院排名第59位 (根据U.S.News ranking 2011) 。这些惊人的数字无不说明亚利桑那大学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所处的领先地位, 而这些傲人成绩与其长期制定并有效实施的大学战略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 我国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激烈争夺也同样使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通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已经成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 本文选取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战略规划 (2013~2018) , 试图分析该战略规划的框架结构、内容及特色, 最后归纳出其中的可借鉴之处, 以供我国大学参考。
二亚利桑那大学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
前言:永不止步。主要包括对于亚利桑那大学的整体概括。
目标与定位:使命、愿景、背景、价值观。
战略策略:参与、创新、合作、协作。
从整体上看, 亚利桑那大学战略规划是由点到面逐一展开的。首先由标语引出对于大学的整体概括, 并对规划进行概要描述, 随后介绍了亚利桑那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 大学使命、展望大学愿景, 介绍大学背景以及深刻认同的价值观。接下来重点从四个方面展开大学规划的目标系统及具体举措。亚利桑那大学在突出资金、硬件支持的基础上, 使亚利桑那大学能够在这五年内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三亚利桑那大学发展规划的使命、愿景、背景及价值观
1. 永不止步 (never settle)
想象在一所大学里, 学生们都沉浸在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实践中。想象在一所大学里, 研究员、学者和艺术家共同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 探寻新的世界, 为了分享知识, 提高生活质量而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想象一所大学, 实现了这样一个愿景, 那就是通过跨学科合作及接纳与包容不同的文化传统, 深化了区域影响力, 扩大了与世界的联系。规划开篇从总体上阐述和展现了亚利桑那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发展现状。这就是亚利桑那大学。
校长安韦弗·哈特指出, 亚利桑那作为一所赠地大学, 从建校第一天开始, 就肩负着教育、服务及研究的使命, 而亚利桑那大学也确实在这三个方面出类拔萃。而作为一个发展着、前进着的21世纪的赠地学院, 学校有必要进入下一阶段。例如, 学校不再仅仅是在课堂教授学生知识, 还必须使学生们能够学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们, 为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做足准备。而这一理念, 贯穿于整个战略规划中, 在每一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2. 使命 (mission)
使命是对组织的社会责任的主观赋予, 是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学使命是对大学这一特殊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明确规定, 也是大学责任的承诺。亚利桑那大学在规划中阐述了其使命:改善大学的发展前景, 通过教育、研究、创新以及与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合作来丰富亚利桑那州和世界人民的生活。
3. 愿景 (vision)
渴望凭借亚利桑那大学跨领域创新方面的优势, 使学生通过合作, 对前沿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他们的阅历, 并且通过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对全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4. 背景 (setting)
位于图森 (亚利桑那州第二大城市) 的亚利桑那大学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赠地大学。科研实力雄厚, 拥有众多能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作为一所赠地大学, 亚利桑那大学始终不忘自身肩负的使命, 设置了农业工程学、冶矿学、工程学等专业, 并通过重视社会服务, 增加经济发展援助以及举办文化节等为国家服务。亚利桑那大学为社会输送了杰出的毕业生, 为推进亚利桑那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5. 价值观 (values)
每个学校的价值观代表着它所推崇的教育理念, 价值观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条。亚利桑那大学所推崇的价值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追求学科知识的交叉性;支持开放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研究和公共服务领域保持卓越性;包容分歧, 倡导多样性;提升大学共同决策能力;扩大在社会及世界的影响力。
四亚利桑那大学战略规划重点及其目标与行动
亚利桑那大学提出了在这五年着重发展的四个战略重点, 分别是参与、创新、合作与协同。为了应对这期间的各种挑战, 亚利桑那大学十分注重规划的践行能力, 将其总目标与具体措施相关联。在亚利桑那大学战略规划中,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与措施, 是本规划的核心与重点。
1. 参与
正如校长安韦弗·哈特所说, 身处21世纪的亚利桑那大学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在课堂教授学生知识, 还必须使学生们能够学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帮助他们为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做足准备。在此理念下, 亚利桑那大学将建设亚利桑那州实践基地, 使所有学生有机会通过体验式学习整合与应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设置实践课。
亚利桑那大学将培养出未来的领导人, 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 可以面对并解决全球的重大挑战。为达成这一目标, 亚利桑那大学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1) 利用奖学金制度, 招收不同层次的本科生、交换生和研究生, 他们代表不同国家和地区。 (2) 继续优化生源选择, 加强与国家和国际高中及社区学校的合作。努力提供在咨询、协调、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3) 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包括有针对性地增加或调整教学方案、评估方案。增加学生的留学选择,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国外优秀大学学习。支持和鼓励在线课程和程序的开发。 (4) 为毕业生选取最好的工作单位和深造机会。重新设置现代化课程。更新教学设施, 更好地营造一个动态的学习环境。强化硕士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与毕业后职业发展的相关性。 (5) 使毕业生做足准备, 能够投入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试着建立在全球范围内的参与学分制。
2. 创新
亚利桑那大学认为提升学生的研究和创造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新的知识和提出新的想法, 而且要创新学习方法来确保在学术成就上的领先地位。所以, 亚利桑那大学强调拓展新的投资渠道来支持创新和研究项目。优先考虑用学术和研讨会活动方式来反映学校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对合作伙伴在合作方面的期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亚利桑那大学提出以下举措: (1) 亚利桑那大学认为创新部分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核心优势以应对重大挑战, 健康科学学院是其优势学院, 每年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人才, 所以亚利桑那大学着重利用其优势学科, 力图通过亚利桑那大学位于图森和凤凰城的健康科学学院与亚利桑那大学有关的临床机构加大研究力度, 以提升其在医学领域的优势。 (2) 增加跨学科合作的机会。增强从事跨学科和跨专业学术研究的社区机构的建设。 (3) 教师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部分, 亚利桑那大学提出继续招聘优质人才, 培养优秀教师。创建多元化的符合国家人才标准的新教师人才库, 提高优秀教师的留校率, 并特别强调尽量缩小助理教授之间的差别待遇。 (4) 引进、培养一流的博士生, 并努力促使研究支持来源的多样化,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重大提案和新举措提供更多的支持也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提供最先进的研究仪器, 以提高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能力和竞争力。 (5) 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研究项目并增加活跃在重点领域的研究人员数量。确保研究与投入的步伐一致, 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拨款支持。 (6) 扩大对外战略合作范围, 吸引亚利桑那州大学创业项目的资金和投资, 并加强支持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
3. 合作
与企业、团体和政府创建新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是亚利桑那大学所持的新的合作观点, 学校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 就必然要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以支持和促进学校在当地、全国和全世界的影响。为此, 学校将实施以下举措: (1) 更好地使学校的赠地使命与21世纪全球战略紧密结合。学校将努力为亚利桑那的学生以及全世界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2) 努力使亚利桑那大学成为在创新、发展、执行和评估关键性项目的首选学校, 并通过增加创新项目, 发展和维持与地方和国际上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3) 改善学校内部的合作流程来促进和利用大学组织与产业的关系。 (4) 努力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提供更多通过活动、圆桌会议等更加深入地融入亚利桑那大学的机会。鼓励和支持更多实践项目与企业的合作。 (5) 提升关键和新兴领域的研究能力, 比如教育、健康科学、STEM教育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 。寻找更好的企业合作伙伴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教育服务方式, 比如面授、网络授课和混合授课, 以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关键和新兴领域学习的需求以及更好地定义亚利桑那大学在联结学生和知识方面的作用。 (6) 亚利桑那大学试图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匹配, 加强当地、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学校努力与K-12学校 (即从幼儿园到高中共12年的学习) 协调以确保其学生在高中期间为大学课程做足了准备。
4. 协作
亚利桑那大学规划在最后一方面介绍了构建一个可变更的基础架构, 它涵盖规划中提到的使命的所有要点和计划的所有方面。同时, 这一基础架构可以帮助推进学校在交叉学科和多样化发展上的独特性。并且计划中明确指出, 这一架构在实施上必须是可用的、高效的, 且具有创造价值。为了实现亚利桑那大学对于知识、文化、艺术和不同跨学科工作等方面所做出的承诺, 亚利桑那大学将重新设计大学课程以避免在不断细化的学科中出现学科孤立和过度专业化现象。同时优化校园资源和虚拟资源以便学生能更充分地利用。亚利桑那大学规划中还提出创立校委员会, 委员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去达成学校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 亚利桑那大学将实施以下举措: (1) 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 并加强学校学科的多样性。 (2) 通过投资跨学科研究中心, 用国际资源解决当下问题, 以增加国际交流和提升国内影响力。 (3) 调整IT技术以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要求。通过改进和结合品牌效应与营销手段来加强亚利桑那大学的影响力。开发程序以提高在线教学和课程建设技术, 来优化学校的虚拟资源。
五对我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启示
1. 大学战略规划应条理清晰, 特色鲜明
亚利桑那大学的战略规划遵循了“环境扫描、组织分析、确立目标、规划行动、形成规划”这一路径, 并且十分重视战略规划的实施与评估工作。整体上, 亚利桑那大学战略规划是由点到面逐一展开的。首先由引言部分介绍了学校的背景并对规划进行概要描述, 随后介绍了亚利桑那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大学使命、大学背景以及深刻认同的价值观。在条理清晰、内容规范的前提下, 也不失亚利桑那大学战略规划的独特之处。例如整个战略规划由一大标题“永不止步”引出, 这几个字不仅表明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也为大学战略规划定下了基调。但追求独特性、特殊性并不是抛弃原来的基础和传统, 作为一所美国赠地大学, 亚利桑那大学不忘初心。正如校长安韦弗·哈特所说, 从建校第一天开始, 亚利桑那大学就肩负着教育、服务及研究的使命。所以, 在战略规划中提出的四个战略重点, 每一点都是围绕这一使命而制定的。而中国大学战略规划在这一点上, 做得还不够。试想, 如果我国大学能在保存传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或许今天我国大学教育在世界教育的地位将有新的提升。
2. 大学规划应目标明确且具有可行性
从亚利桑那大学的战略规划中不难看出, 其目标与措施都十分清晰、简洁、具体且具有可行性。大学的战略规划一旦制定出来, 就要成为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学院制订工作计划的指南, 并且要使战略规划中的目标成为激励师生奋斗的不竭动力, 从而从上到下形成凝聚力。而纵观我国高校战略规划中的目标, 往往没有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许多高校提出要创建研究型、综合型、国际化的一流大学, 而战略目标往往停留于形式, 只不过是一些不切实际、司空见惯的口号, 不具备可行性, 从而使战略规划在学校的发展中起不到什么实质性作用。所以, 我国大学的战略规划的制定, 要从我国国情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在充分了解学校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 制定战略规划, 确保战略目标明确且具备可行性。
3. 大学规划不应一成不变
从亚利桑那大学的学校主页上我们可以看出, 亚利桑那大学的战略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亚利桑那大学学校网站会实时更新学校围绕本期战略规划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并根据规划实施的程度与效果及时调整战略规划。而在这一点上, 中国大学现阶段所做出的战略规划有明显差异, 中国大学的战略规划制定出来往往仅仅作为一个规划范本, 在这期间既不会对实施结果进行整体和系统的评估, 更不会及时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 这也是许多中国大学虽然制定了战略规划而水平和质量不高、制定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我国大学应把战略规划的制定作为一个凝聚全体师生员工智慧的过程, 把实现战略目标作为一种使命。
总之, 想要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困难的挑战。为此, 我国大学应在详细研读国外优秀大学战略规划的前提下, 在充分了解本国国情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制定出适合学校并能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且充分围绕战略规划实现战略目标, 进一步对实施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只有这样, 我国大学战略规划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我国大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摘要: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有其特有的方法和要求, 了解和分析国外高校发展战略规划, 对于我国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有开阔视野的作用。本文在研读美国著名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 以美国著名的亚利桑那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20132018) 为实例, 详细剖析该战略规划的框架结构、内容、特色以及其在使命、愿景等方面的战略路径。最后归纳出该战略规划中的可借鉴之处, 以供我国大学参考。
美国杜克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篇10
一、杜克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历史回顾
像其他美国优秀大学一样,杜克大学很早就对其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1964年,校长道格拉斯·奈特(Douglas M.Knight)根据长期规划委员会六年的研究制定了《第五个十年》(The Fifth Decade)报告,提出了四个承诺:杜克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广泛的、综合的和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在多样化的领域进行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知识的前沿和国际知识共同体进发;真正参与到当地、地区、国家和国际事务中。[1]这四个承诺为杜克大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紧缩、适龄入学人口减少、高校竞争等原因,定期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成为杜克大学的必然选择。1987年,杜克大学制定了加强本科生教育质量,确保杜克大学在研究型大学中名列前茅的战略目标,其中师资队伍建设被放在首要位置。此次规划也要求加强研究生项目、鼓励跨学科研究和改进学术设施以加强杜克大学的科学研究。[2]为支持跨学科研究,杜克大学对本校的学科状况进行了大量详细的研究工作,并以此制定了《跨越边界:九十年代的跨学科规划》(Crossing Boundaries:Interdisciplinary Planning for the Nineties)。随后,鼓励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成为杜克大学的发展主题,杜克大学并为此建立了新的管理机构和资金机制。
卓越或优秀是世界上许多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也是杜克大学长期以来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杜克大学制定了三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规划,它们分别是:1994年制定的《形成我们的未来:一个年轻的大学面对新世纪》(Shaping Our Future:A Young University Faces a New Century)、2001年的《追求卓越》(Builing on Excellence)和2006年制定的《与众不同: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Making a Difference:The Strategic Plan for Duke University)。现代大学处于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通过战略目标的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1994年杜克大学规划提出要在一切方面都达到卓越,由于资金环境的快速变化、教育和科研方法的革新、教育的多样化和全球化等问题,杜克大学需要重新配置资源以达到卓越的目标,2001年将规划的主题直接定为:“追求卓越”(Building on Excellence)。
杜克大学本身是一所很有特色的大学,它是建立在博艺文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的综合性大学,学术自由、国际化、多样化等是它的传统和特色。在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的带领下,2006年杜克大学的规划将发展目标直接定为:“与众不同”。杜克大学认为,通过注重质量获得了卓越,通过发展新的领域将帮助他们在知识前沿和社会需求的交叉点上迎接挑战。“为了做到这一点,杜克大学不仅要吸引最好的教师和学生,而且为了迎接教育、发现和服务的挑战,它还要成为一个灵活的机构,我们认为这必定是21世纪大学的特点”。[3]此次规划文件明确规定,“杜克大学的目标不是大学排名,而是要建立我们的领导地位,通过我们向社会提供的教育、教师的科研、毕业生的生活,使我们的社区成为一个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场所”。[4]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说,杜克大学要从根本上在两个领域做到与众不同:一是为教学方法和学生校内外学习方法的创新研究投资;二是把运用所学知识和创造能力解决公众面临的问题,如改善卫生条件、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等作为杜克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责任。[5]
二、杜克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程序和过程具有相同之处,一般都要由环境评估、战略规划、专项规划、规划的实施、规划的监控等组成,所不同的是各学校的发展目标、具体的规划内容和措施。下面主要以1994年、2001年和2006年杜克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为重点,来了解杜克大学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一)注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杜克大学在国内外大学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追求大学教育质量不仅为杜克大学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而且也为杜克大学在美国国内与世界大学排名中赢得了好成绩。注重质量是杜克大学的传统,杜克大学一直秉承杜克先生的赠言:“本大学的所有部门应该注重卓越而不是规模,要以质量———教师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为目标,而不是以数量为目标……。”[6]提高本科生的生活质量是1994年杜克大学战略规划的五大目标之一,规划提出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提高学生居住区的生活质量。为达到卓越的发展目标,在2001年战略规划中,杜克大学加强了对新的文理科课程(Arts and Sciences)、新世纪课程新教学方法研究的资金支持;将杜克大学的创新项目———“焦点计划”(为大一新生提供的一种优秀的、培养跨学科领域能力的小组教学模式)模式应用于其他项目。规划提出,杜克大学不仅要成为顶尖的研究型大学,还要成为最优秀的本科生教育机构。杜克大学坚持实践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质,强调把科研经验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2006年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更加重视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培养通用型人才和推动思想创新,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应对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以后出现的问题时仍然能游刃有余。”[7]杜克大学要培养本科生学习的热情和在社会上担负起与众不同的责任,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继续杜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色———以调查为基础的跨学科学习;利用已有的模式及方法整合、评价课程;为本科生创造实践机会;改善校园文化。[8]杜克大学同时也十分注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认为高质量的研究生项目不仅对实现大学培养未来的学者和具有创造能力的领导者的目标至关重要,而且还是聘用和留住最优秀教师的根本条件。因此,2006年杜克大学的规划要求继续吸引最优秀的研究生。
(二)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获得高质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像其他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一样,杜克大学很早就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大学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上,普遍对人文学科重视不够。但从1984年起,杜克大学就聘请了一批人文学科的“超级明星”,其中最著名的是从霍普金斯大学请来的英语系主任费什。接着,杜克大学又吸引来了诸多新潮人物,包括美国当时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专家詹姆逊,使他成为“全国最富有的马克思主义者”。[9]1987年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也提出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994年,教师多样化成为杜克大学提高教育质量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他们认为教师多样化是增强实力的源泉之一,而不是一种挑战。
为提高师资水平而不断投资,是杜克大学制定2001年战略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也是所有大学达到卓越或优秀的途径。杜克大学不仅通过聘用新教师来提高师资水平,而且认为师资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留住各学科知识分子的带头人。杜克大学的院长有权奖励利用业余时间开发新研究领域的教师,杜克大学强调把资源集中在减少最优秀教师离开杜克大学到其他大学工作的可能性方面。2006年杜克大学规划的重要目标是每个学院都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而且为提高教师的学科及跨学科知识的研发和交流能力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如进行“快速雇用”和“群体雇用”,通过师资的雇用、保留和发展促进教师的多样化等。
(三)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
不断加强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是杜克大学战略规划的永久主题之一。杜克大学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跨学院、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如约翰·霍普·弗兰克林人文主义研究所、基因政策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等。1990年杜克大学最先设立了副教务长跨学科研究办公室(Vice Provost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为教师提供跨学科发展机会和大学论坛,鼓励跨学科合作。杜克大学于1994年建立了莱温科学研究中心(The Levine Science Research Center),进行跨学科研究,其建筑也是杜克大学历史上最大的建筑。杜克大学认为他们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十分优秀,发展科学和工程学是他们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机遇。杜克大学在1994年、2001年和2006年规划中,都把科学、工程学的教育和研究列为发展战略重点。在1994年规划中,杜克大学加强了本校进行世界级科学教育和研究的能力,还为此改进了科学和工程学的教学和研究设施、拓展了杜克大学的外部研究基金,招聘了一些国际上的杰出科学家。
杜克大学2001年的重要规划目标是促进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项目,继续加强科学和工程学的教学和研究。杜克大学2006年的战略规划目标之一是加强大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说:“在我们即将实施的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我们将会把主要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学科综合上来,将原先分散的领域和院系联系起来,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这也是杜克大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10]杜克大学通过制定具有特色的学术规划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预见新的知识生成模式,并用于解决面临的社会问题,为学生提供在这些领域成功的机会,从而达到与众不同。为此,杜克大学继续加强了具有杜克特色的6个研究机构的发展规划,它们是:基因科学和政策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约翰·霍普·弗兰克林人文主义研究所、凯恩道德规范研究所、尼古拉斯环境政策研究所和桑福德公共政策研究所。同时,杜克大学还建立了两个新的研究中心:脑、思想、遗传与行为研究所和全球健康研究所。
(四)多样化
多样化是杜克大学战略发展规划的另一永久主题。早在1961年杜克大学就修改了招生政策,规定学生不论种族、信仰和民族出身在入学机会等方面一律平等。1988年初,杜克大学的一些激进师生抗议杜克大学黑人教师奇缺,“黑人教授委员会”便决定每个“聘任单位”在1993年以前至少聘任一名黑人教授,否则就会受到学校的制裁。[11]杜克大学认为,关注多样化能够提高杜克大学的教育质量,因为学生不仅通过历史书籍、实验室、艺术作品等进行学习,而且他们也从一起生活和工作所接触的人那里学习到很多东西。最好的学习经验是与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的人谈论学问,这样往往能够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杜克大学2001年的规划提出,要促进大学各方面生活的多样化,因为多样化是优秀教育和民主的公民社会的根本要求,它为学生将来参与多样化的群体工作或领导多样化的群体做准备,还有利于吸引最优秀的人才。[12]
2006年的规划把教师、学生和全体职员的多样化作为杜克大学的一种责任,并致力于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落后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问题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该规划为实现多样化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更为具体可行的四个战略措施:(1)必须继续执行《师资多样化规划》,促进师资多样化,支持扩大、保留非裔和其他教师成员;(2)必须继续改进入学政策,为本科生提供财政资助项目以促进学生的多样化;(3)必须使校园文化发生永久变化,并通过校内外项目发展其内涵;(4)必须创造机会,支持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在种族、种族划分、性别问题方面的学科研究及跨学科研究。[13]
(五)国际化
国际化是与杜克大学的多样化、跨学科等战略有交叉的一个规划领域。杜克大学在1964年《第五个十年》的战略规划中就提出“要向知识的前沿和国际知识共同体进发”,桑福德公共政策研究所(Terry Sanford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是为世界各国培养公共政策和管理硕士的重要机构。1994年2月教务长国际事务执行委员会制定了杜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规划———《杜克大学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随着全球相互依赖的日益加强,1994年的规划使杜克大学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学,成为全球社区的一部分。到2001年杜克大学已有近5%的本科生来自国外,46%的本科生有国外学习的经验。[14]但杜克大学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外国学生的比例,增加本校学生到国外学习的机会。“扩大杜克大学在全球的范围和影响”一直是2001年~2005年的战略目标之一。规划强调在冷战后的国际新环境里,人们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的成员,杜克大学的责任是教育学生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合作相处。杜克大学一直认为没有实现国际化就不能称为一流大学,于是2006年的规划将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教师,鼓励科研合作定为具体目标,并在国际化问题上提出四个“必须”:(1)必须将教育和科研资源集中于地域性和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上;(2)必须建立国际伙伴关系以提升教育和科研;(3)必须集中资源聘用、保留和支持有才华的国外教师和学生;(4)必须扩展、整合学生的全部学术项目和国外学习经验。[15]
三、杜克大学对战略发展规划的财政支持
在杜克大学2001年和2006年的战略规划中,周密而详细的投资战略规划成为杜克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全校整体规划而制定的投资战略规划为杜克大学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杜克大学投资战略规划遵循一定的规划程序,首先要检查主要收入来源的优势和弱势;其次,审查、完善投资战略规划,校长协调战略投资产生真正的中央基金;再次,建立、检查每个学院的五年预算规划模型,确定其财政结构中的基本问题,确定每个学院的内部投资能力,重新配置和发展新的收入资源;最后为中央基金资助的每个战略计划制定单个详细的财政规划。[16]2001年杜克大学的投资战略规划目标是:发展师资、改进科学和工程学项目、建立有效的跨学科项目、加强科技、设备等基础设施和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项目,[17]总投资7.27亿美元,其中基础设备5.155亿美元,占总投资的70.9%,项目投资1.616亿美元,占总投资的22.2%。
杜克大学董事会2006年9月一致通过了《与众不同: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学校准备为以后5~8年的学生、教师、项目和设备投资13亿多美元。杜克大学各学院在优先支出方面有相当大的自由和强烈的动机来合理地发展资金和分配资源。为保证学院战略重点的实施,杜克大学建立了中央资金机制以补充学院资源。中央资金的支持是完成战略目标的关键,而投资战略规划是将来发展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蓝图。资源配置以下列几个方面为基础:保证学校或特殊学院的战略投资重点;中央平衡附加资源的能力,包括学院提供的资源或来自外部的资源如慈善事业;加强项目的维持能力。[18]2006年杜克大学的战略投资目标是:加强师资队伍,加强研究生项目,提高本科生经验,完善重点设备投资等。
四、对我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意义
(一)大学战略目标要具有可行性
杜克大学战略目标一般都十分清晰简洁、具体、可行。学校的远大目标和战略规划成为各部门、各学院制定各年度工作计划的指南,并让这一目标成为激励师生为之奋斗的动力,从而形成凝聚力。现今我国高校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往往没有考虑到国情和本校的实际,许多高校提出要创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性的“世界一流”或“国内一流”大学。这些战略目标往往流于形式,只是不切合实际的口号,缺乏可行性,故战略规划在大学的发展中往往起不到指导作用。早在1985年,我国某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直到现在“世界一流”仍是其长期的奋斗目标。现今我国已存在制定大学战略规划的内部动因,如高校负债、毕业即失业、教育经费、国际化等许多涉及到高校生存的问题,因此,制定大学战略发展规划应成为我国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主动选择,而不是仅仅对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
(二)大学战略规划的连续性
大学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几十年持续不断地努力。因此,大学战略规划目标确定后,就应成为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应发生较大的变更。从杜克大学战略规划的历史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优秀的目标,注重教育质量、国际化、多样化、跨学科等是杜克历次规划的战略重点。虽然杜克大学经历了九位校长的更替,但杜克大学的这些战略重点和杜克大学的传统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保持战略规划的连续性应该是杜克大学战略规划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大学战略规划的特殊性
剑桥大学第344任校长艾莉森·理查德说:“大学之所以卓而不凡,不仅因为这些大学具备了在世界范围内使它们成名的一致性,还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独特性。”[19]大学通过战略规划可以保持或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杜克大学更是将2006年战略规划的目标直接定位为“与众不同”。但追求独特性、特殊性并不是抛弃原来的基础和传统,相反杜克大学认为传统正是他们具有的特色。“杜克大学建立在一个紧密协作的博艺文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在今天,这成为杜克大学一个至关重要的、与众不同的遗产”。[20]试想如果我国大学能把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我国大学在世界教育中的地位就可能不会是今天这样了。
(四)大学校长在战略规划中的领导作用
无论是早期《第五个十年》的战略规划报告,还是2006年制定的《与众不同: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杜克大学校长在历次战略规划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美国大学校长最重要的职责是领导制定大学战略发展规划、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首先是一位大学发展的领导者,其次才是一名教育者和管理者。国外大学的教务长具有很大的管理权限,负责学术等许多大学的具体工作,这使校长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战略规划工作。虽然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了我国高校校长的职责之一是拟订大学发展规划,但我国高校校长还“要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承担的职责和社会责任过多,校长就很少有时间进行战略规划方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1][2][6]Shaping Our Future:A Young University Faces a New Century[EB/OL].http://www.provost.duke.edu/pdfs/shaping.pdf,2007-10-16.
[3][4][8][13][15][18][20]Makinga Difference:The Strat-egic Plan for Duke University[EB/OL].September14,2006.http://www.provost.duke.edu/stratplan.htm,2007-10-02.
[5]DukeTrusteesApproveNewStrategicPlan[EB/OL].Septem-ber29,2006.http://www.dukenews.duke.edu/2006/09/strat_plan.html,2007-10-17.
[7][10]理查德·布劳德海德.大学革新: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和教育[EB/OL].未来网.2006-06-30.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3427,2007-10-16.
[9][11]仪垂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6年教育部大学校长赴美培训团培训随笔[EB/OL].http://www.qdiae.edu.cn/tmp/wenz/fmsb.htm,2007-09-15.
[12][14][16][17]Building on Excellence[EB/OL].February23,2001.http://www.provost.duke.edu/pdfs/univupdateII.pdf,2007-10-06.
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 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62-01
一、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概述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达成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全面、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力量的佼佼者—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 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21世纪,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力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因此,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更要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情感和实践等素质。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思想坚定,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敢于创新,具备良好的思维、创造、能力素质;具有健康健全的心理、身体素质。
二、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院校科学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大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是高校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主体,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应注重塑造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力和智力,以此永葆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高校教育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学生各项素质的和谐发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体现到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上,这既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归宿。
2、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人才竞争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人才教育在以经济和综合实力为主的国际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同样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激发,是对重要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1、科学发展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大学生成才的有力武器,可以使大学生全面地审视自己,扬长避短,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大学生明辨事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不良的非主流思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科学发展自我中不断树立自信,锻造自身综合素质、磨练坚毅品质,不断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与问题,也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2、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机制
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制度和机制上找到了促进人全面发展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保证。它不仅增加了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机会,同时为减少青年大学生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保证,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发展成果在青年群体中分派的普遍化和公平化提供了条件,真正达到科学发展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经验,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未来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科学理念,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无论是在大学校园里学习还是将来走上社会,大学生都离不开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都需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就业观来引导自己走上成功的道路,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垳:科学发展观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赵丽霞:浅谈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高天艳:论科学发展观与现阶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6
[4]王耀辉、周平、胡长贵: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广西教育2009.6
大学发展战略 篇12
关键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关键绩效指标
未来10年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本文深入分析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近10年来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希望能对我国高校的战略规划及其有效实施提供参考和启示。本文分析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伊利诺伊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综合性公立大学之一,有香槟、芝加哥和斯普林菲尔德3个分校,其中香槟分校是美国中西部“大十盟校”(The Big Ten Conference)成员,是全美最优秀的工科大学之一。[1]二是香槟分校自2003年至2013年11年来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的名次一直在世界前50名。[2]三是香槟分校各学科领域发展均衡,数学与自然科学(理科)、工程 / 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 (生命)、社会科学(社科)四大学科领域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都位列世界前50名。四是香槟分校的领导、中层管理人员、院系都非常重视战略规划,制定了详细的战略实施时间进度,并明确每项工作的负责部门,对战略规划的实施也通过进展指标和战略规划年度进展报告进行监测。
一、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战略规划
伊利诺伊大学近10年来的战略规划开始于2005年。为了伊利诺伊大学的未来发展,2005年3月,校长B. Joseph White(第16任校长)开始推行全面的战略规划活动。该校的战略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总体战略规划,第二阶段是分校和支持机构的规划,第三阶段是分校的学院、系和主要管理单位的规划。香槟分校负责战略规划的是教务长办公室,副校长、副教务长、战略规划和评估副教务长都参与战略规划相关工作,战略规划和评估副教务长具体负责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和监控实施情况。有专门的战略规划网站(http:// strategicplan.illinois.edu/),网上有战略规划的指标、规划文本等资料。
(一)完整的战略规划体系
2005年8月,总校制定了“战略规划框架”(Creating Brilliant Future for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trategic Planning Framework),[3]并于2006年2月进一步修订。该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明确了战略规划的三个阶段,即从总校战略规划到分校和支持机构的规划,再到学院、系和主要管理单位的规划三个阶段,并明确规定每个阶段的时间进度安排。二是规定了分校和二级单位战略规划文本的体例,指出了战略规划应包含主要内容。三是明确了战略规划的六个指导原则,如分校和二级单位的战略规划应遵守和服务于总校战略规划,对战略规划进行同行评估(Peer review)的五个步骤。
(二)选择标杆高校进行分析和比较
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采用标杆管理的方式,选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威斯康星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普渡大学、德州农工大学、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佛罗里达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弗吉尼亚大学13所作为比较标杆。[4]其中,8所是排在伊利诺伊香槟分校之前的大学,即香槟分校要追赶的学校,5所是排在香槟分校之后的大学,即潜在的竞争对手。分析标杆学校的基本概况和特色方面,基本概况包括USNEWS大学排名、学校的特点等,特色方面是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标杆学校在某一方面表现优异,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普渡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的科研突出,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弗吉尼亚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异;也有学校多个方面都很出色,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都很突出。
(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和战略举措
2006年1月香槟分校完成了《香槟分校战略规划》(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Strategic Plan),包括:概述,战略意图:愿景、使命, 原则和主题,战略规划,加强和建立全面卓越的战略重点,校园设施维护,为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源分配等七个部分。每个战略重点都明确了要采取的主要举措以及所需要配备的资源和具体负责的部门。2007年3月出版了简版战略规划。[5]简版相对于2006年版战略规划:一是更加简短,更易于理解,增加了进展指标,更加便于对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规划产生作用的监控;二是修改了战略目标、战略计划、价值观。
二、战略规划的实施:设定各类进展指 标,监测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
(一)战略规划的实施:战略实施进展报告制度
香槟分校实行战略实施进展报告制度,学校提出制定战略规划进展报告的指导原则:(1)报告包括学校战略重点定量和定性关键指标的进展和成就;(2)包括相关的背景信息以利于指标的解释;(3)报告是向董事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说明关于战略重点年度进展和成绩的宏观水平的工具, 是学校战略规划实施情况详细管理报告系统的一个补充;(4)报告编制和测量指标制定需要学校全体部门的高度协作,编制过程应透明;(5)说明战略实施进展和成就的指标是结果导向的,且有数量要求,同时指标还要反映出战略实施的背景; (6)指标应基于完善的数据和其他信息来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信度和减少额外的工作负担; (7)为了能和其他高校比较,指标需要反映高校的规范和标准。校长每年要向学校的董事会汇报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同时在网站上公布战略规划进展报告(Strategic Plan Progress Report),年度报告包含规划实施的背景、目标的进度、主要完成情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时呈现学校为确保规划执行通过合同提供必需资源的有效性,以及未来一年的规划和挑战的前瞻性展望。[6]
(二)战略规划的实施:学校层面的战略实施 进展指标
为了监测战略规划目标的完成和战略计划的实施情况,香槟分校采用进展指标来评估目标完成进度(详见下页表1),一共有29个进展指标。[7]学校采用一套测量方法,包括过程指标的完成进度和学校努力采取的计划。学校及每个学院 / 二级单位根据自己的战略优先措施制定测量方法, 并阶段性汇报过程指标的完成情况和为实现目标采取的计划。进展指标的情况作为年度进展报告的一部分,进展指标的结果在每年与教务长办公室的预算会议上进行讨论,成为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
来 源 于 :Campus Strategic Pla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March 2007;* 当量即 Full Time Equivalent (FTE),表示全时工作量;** FCI 即 The Facilities Condition Index,指设施状况指数。
(三)学院 / 二级单位战略规划的实施:学院 / 二级单位战略实施的共性指标
学校监测学院 / 二级单位战略规划的进展情况。学院 / 二级单位制定本单位的战略规划测量指标,学校为每个学院 / 单位制定战略规划仪表盘 (Dashboard),明确每年目标完成情况,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分为积极的、中等的、消极的三个等级。学院的进展指标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相对核心的共性指标(如:毕业率、多元化指标等), 另一种是与学院 / 二级单位战略计划匹配的特性指标,包括进展和效果指标。第一种类型是学校的指标(Campus-wide Metrics),各学院 / 二级单位都是同样的,即共性指标(详见表2)。
来源于:2012-2013 Campus Profile - Engineering .http://dmi. illinois.edu/cp/strategic.aspx;* 当 量 即 Full Time Equivalent (FTE),表示全时工作量
(四)学院 / 二级单位战略规划的实施:学院 / 二级单位战略实施的特性指标
第二种指标是学院 / 二级单位的特性指标 (Unit-specific Metrics),每个指标都确立2013年和2015年的目标值。学校对学院 / 二级单位制定进展指标提出指导性原则:即进展指标应能够测量该单位战略目标进展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进展指标应是结果导向的,且有数量要求。并制定了指标的9条标准:(1)可理解性;(2)可控性;(3)可操作性;(4)可信性;(5)可测量性;(6)成本有效性; (7)与目标的一致性;(8)综合性系;(9)主要价值观的驱动性。[8]各学院编制的特性指标不一样,每个学院一般都有20~30个指标。
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战略实施的 保障
(一)通过教职工的广泛参与,提高对战略规 划的认同
香槟分校重视教职员工的参与和合作。《战略规划框架》关于战略规划的第二条指导原则就是“应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以参与 / 协作的方式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在战略规划制定的过程中,香槟分校也重视教职工的参与,以团队的形式编制和评估战略规划,2005年伊利诺伊大学总校成立了一个工作团队负责规划报告的编制和实施及指标的设定。团队成员由来自3个分校、全球化校区和大学管理部门的13人组成,规划和预算办公室(Office for Planning and Budgeting)负责规划工作的整体策划和联络工作。规划的同行评估团队由校长、教务长、学校高级管理人员和有经验及专业知识的教职工组成。在战略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也注重 多层次的广泛参与,校长领导战略规划的制定,教务长和评议会主任参与战略规定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校长和教务长办公室的职员协调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负责战略规划的实施和监控,24个二级单位各指派1名教职员作为该单位的联系人,负责学校战略规划在本单位实施和监控。同时,二级单位有自己本单位战略规划团队,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9]
(二)通过变革预算模式,保证战略实施的资 源配置
为保证战略规划的实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改革了学校的预算模式。学校所有的二级单位在向教务长汇报年度预算时,需提交有关与预算相关的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预算顾问组建立新的模式指导预算过程。预算顾问组通过3个分委员会开展以下三项:(1)州拨款和学费收入分配;(2)间接成本回收分布;(3)通用资源分配。新预算模式的目的是提高获取和分配资源过程中的清晰度和透明度,鼓励创新,提高效率和实效性, 将预算过程与战略规划的实施联系起来。香槟分校制定了资源分配的8个指导原则:(1)将变革学校的意愿、精神和愿景体现在项目和战略重点上; (2)评估潜在增强学校追求卓越方面的投资;(3)排除阻碍创造力和创造更强激励机制的障碍;(4)在学校塑造一种文化———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和监控目标进度情况决定资源分配;(5)教师和领导组成投资和资源分配决策顾问组成员;(6)资源分配决策适用于学校的各个层面(学校、学院、系);(7) 为新的投资创造机会;(8)共同承担新活动的财务责任提高效率,追求卓越。[10]
(三)通过规划制定、实施和评估的联动来保 障效果
【大学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大学发展规划09-12
大学生发展09-13
大学生发展模型07-17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08-23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10-05
大学学习发展规划10-01
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06-03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07-26
大学档案管理发展趋势08-04
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