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水平

2024-05-20

产业化水平(通用12篇)

产业化水平 篇1

摘要: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等五类方面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10.0软件,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8年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行实证研究, 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评价,因子分析,江苏省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它为现代农业提供了产业支撑、市场支撑和人才支撑。由于各地经营水平不平衡, 而且形式多样化, 理论界至今尚未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构建一个比较科学而又具有操作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又涉及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体系的关联。因此,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系统性、能反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质特性。笔者先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运动过程、立体层次性和构成要素四个方面分别设置指标群。然后再进行合并和综合分析。最后, 将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 (产业链) 、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五类方面定为一级指标, 并由相应的二级指标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第一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指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应该表现在农业生产基础的加强, 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高和各种服务体系的完善。因此, 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的指标应该能够体现这三方面的状况, 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 农村城镇化水平; (2) 农业土地产出率; (3) 产业化经营中商品基地面积比重; (4) 产业化经营中主导产业产值比重; (5) 农产品加工能力支持水平; (6) 农产品加工综合增值率; (7) 产业化经营服务农户覆盖率; (8) 产业化经营服务环节覆盖率。

第二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指标。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规模、产值规模及支柱产业规模, 即: (9) 产业化经营劳动力规模; (10) 产业化经营产值规模 (=产业化经营总产值∕农村社会总产值) ; (11) 产业化经营支柱产业规模。

第三类是经营一体化 (产业链) 指标。这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体化 (产业链) 的指标主要有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带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紧密程度等。由于龙头企业起着带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也就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紧密程度, 可以通过定性描述将其分为初期、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2) 每万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 (13) 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带动力; (14) 农产品加工深度; (15)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紧密程度分为:初级——结构松散, 成员间通过临时契约建立暂时的伙伴关系;中级——各成员间逐步发展成常年合同关系;高级——成员在志愿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体, 形成永久性利益共同体。

第四类是市场化指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立、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销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可见, 市场与农业产业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化指标主要有两个: (16) 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商品率; (17)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类是科技与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发展农业产业化, 目标就在于以科技投入和制度创新为手段, 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比较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五个指标: (1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化值; (19) 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创新能力; (20) 农业生产比较利益; (21) 农村收入水平; (22) 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就业贡献率。

2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 由有关专家对江苏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标权重评估 (德尔斐 (Delphi method) 法) , 再经主客观组合赋权归一化处理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9》及相关资料, 处理得到全省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评价一级指标值 (如表1) 。

注: (1) 中产业化经营组织紧密程度指标 (15) 采用定性描述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2.1 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及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PCA) 确定影响目标因素的权重, 其优势是在将原始变量转变为主成分过程中, 同时形成反映主成分的权数以计算综合评估价值, 客观反映了各指标因素间的现实关系。因此, 借助SPSS软件,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及综合评价指数。

(1) 为了解决量纲不同不能进行比较的问题, 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消除量纲使其具有可比性, 求出六大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

(2) 计算矩阵R的特征值, 以及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据特征根大于1, 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得出主成分特征根、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如表2) 。由表2可知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1.950%, 说明前2个主成分已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 完全符合分析的要求。

(3)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而得到的各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因此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 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第一、第二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关系, 如下:

F1=0.172X1+0.216X2-0.05X3+0.221X4+0.226X5+0.227X6

F2=0.297X1-0.125X2+0.89X3-0.025X4-0.022X5-0.083X6

第一主成分构成主要反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 且与一体化呈负相关;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一体化情况, 与规模化、市场化、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呈负相关。

(4) 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反映江苏省各地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各主成分及综合评价指数得分和排名 (如表3) , 其中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为:

F= (73.290*F1+18.66*F2) /91.950

2.2 各地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表1和表3, 表1主要通过Delphi调查在咨询专家取得多数一致意见的基础上设置了适当的权重向量, 反映一级指标数值情况;表3主要利用SPSS10.0进行因子分析及计算综合评价指数。最后的得分结果符合江苏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横向地区发展来看, 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4市属农业产业化高水平地区, 各市综合评价指数约在0.7以上, 其中苏州市为全省各市中最高;镇江和扬州2市属农业产业化上等水平地区;南通、泰州和盐城3市属第三梯队;苏北的徐州、宿迁、连云港和淮安4市综合评价指数约-1.0为农业产业化低水平地区, 其中淮安为全省各市中最低。

从纵向指标来看, 第一主成分包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苏南二、三产业的比重达95%以上, 人均GDP在53000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苏州为11680元) , 农业产业化总产值指数、农业劳动力产业化指数分别为0.85、0.65, 农村城市化水平高;苏中地区人均GDP最少的泰州也超过27700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以上, 二、三产业的比重达85%以上, 农业产业化总产值指数、农业劳动力产业化指数分别为0.73、0.57。相比之下, 苏北科技水平低下, 经济实力差, 农业产业基础弱,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以上, 二、三产业比重仅占GDP的75%左右, 其中宿迁只有69.8%, 农业产业化总产值指数、农业劳动力产业化指数分别为0.67、0.43, 农产品加工率低, 名牌产品较少, 农村城市化水平偏低。从科技进步看, 苏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5%以上, 苏中为55%左右, 其中泰州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4.32%, 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位。苏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普遍偏低但盐城市达到65.88%, 位居全省第三。从农业生产比较利益变化值看, 全省都呈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

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 具体有龙头企业带动力、农产品加工深度、产业组织的数量等。苏南平均每个市省级龙头企业都在17个以上, 单体销售规模都在7.2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高, 经过加工后的产品增值幅度都在65%以上。但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每万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个数苏州市最多, 达到87个, 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4%。经营组织紧密程度除镇江属于高级阶段;苏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 龙头企业发展极具成长性, 省级龙头企业的平均单体规模在4~5.5亿元之间;苏北整体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 农产品生产粗放、加工深度不够, 经营组织紧密程度普遍属于初级阶段, 盐城市已进入高级阶段。宿连淮3个市省级龙头企业的总规模仅和无锡市省级龙头企业相当。但该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达, 盐城市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 每10万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个数高达90多个, 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0%。

3 政策建议

根据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的实际情况, 今后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不足采取不同政策措施。

发达地区要利用经济、科技、人才优势, 引导“三资”投入精深加工业, 着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实现产品质量标准化,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视农村生态环保, 加快制定农村环境标准和农产品产品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在苏北建设原料基地拓展发展空间, 实现优势互补。

农业产业化第二、三梯队的城市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 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促进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和集群式发展, 实现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向苏南学习, 拓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农业产业化低水平地区应立足优势主导产业, 采取行政推动、重点突破的办法, 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外向度;政府财政预算应优先保证对农业产业化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 尤其是农村水利、道路交通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培育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 通过优惠政策加快苏南、苏中及外地企业向该地区转移的速度,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该地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

综上所述, 农村改革30年来, 江苏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 农民收入提高了, 但苏南苏北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将是未来统筹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陶文达, 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2]柴军, 农业产业化状况的量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1997, (3) :4-7.

[3]于来山, 论我国农业产业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8, 19 (1) :44-48.

[4]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5]倪青山, 刘小丹, SPSS应用实验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27-248.

[6]牛若峰, 夏英,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产业化水平 篇2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和各项任务,对我国新世纪初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十五”计划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但是现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不牢固,特别是当前农业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和稳定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的基础地位就会动摇,来之不易的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就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建议》再次强调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是实现“十五”计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从多方面下功夫,关键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改变了只从事原料生产的传统农业,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可以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传送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创造,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产品生产优质化、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进程。在现阶段,对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既不能盲目追求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也不能走政府高额补贴农业的路子,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着眼于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提高。农户经营规模小,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把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对立起来,更不能采取归大堆的办法破坏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基础。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家庭经营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容纳多层次的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最重要成果,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制度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亿万农户的创造,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实践证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把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物质装备,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规模经营形式,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都充分肯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指出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的和有效的途径。只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我国农业发展就一定能够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面还不够广,带动农户能力也还比较弱,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必要的引导和服务工作还跟不上。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多种组织形式,有企业带农户的形式,有服务组织和合作组织带农户的形式,也有农户之间自我联合的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龙头企业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当今农业的国际竞争,不仅是单个产品的竞争,是集生产、加工、销售、科技为一体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强,对龙头企业进行一定的扶持是必要的。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国选择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为落实中央精神,农业部等八个部委制定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从财政、税收、信贷、外贸等方面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采取具体的措施,使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基层和农户。无论何种类型、何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并形成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就要鼓励其发展,就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制定扶持本地龙头企业的具体政策。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给优惠政策,而主要是对企业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本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龙头企业要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不仅是农户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农户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需要稳定的农产品供给,双方是互惠互利、唇齿相依的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购销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只有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在产业化经营的分工与协作中都得到实惠,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在实践中,由于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阶段不同,从事的产业不同,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具体形式也不尽相同,应当允许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并存。实行产销合同制,通过签定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各自的行为,从而稳定购销关系,这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鼓励和提倡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

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和提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的发展,这类组织可以作为连接工商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也可以发展为龙头企业。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怎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都应该建立在龙头企业和农户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能用行政的方法,搞强迫命令。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方向,坚持这个方向,龙头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健康发展。

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

当前,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比较高,发展势头比较快。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是做好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扶持和引导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是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从各地的实践看,哪些地方做到了这一点,哪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能顺利发展;哪些地方违背和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哪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会走弯路。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政府不要包办代替。首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建设产业化基地,可以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也可以通过向农民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搞集中开发。但不管哪种情况,前提都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平等协商,决不能以任何借口侵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其次,要尊重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直接受益者是企业和农户,风险的承担者也是企业和农户,要把经营决策权真正交给他们。政府可以引导他们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但要充分尊重企业和农户双方的意愿和选择,不能搞行政干预。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发展产业化经营一定要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切忌脱离实际,一哄而起。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建设要防止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搞重复建设。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需求不旺、销售不畅的情况下,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既要积极,更要稳妥,注重实效。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资产重组,提倡和鼓励通过改制、兼并、重组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防止用行政的办法,但也不等于政府无所作为。从各地的实践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搞好规划,加强引导。搞好规划对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应结合“十五”计划的制定,抓紧制定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安排。二是搞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生事物,发展变化比较快,各地情况差别较大,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善于总结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三是搞好服务。主要是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规范市场秩序,搞好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结合贯彻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努力把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篇3

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即教师专业化水平。

新《纲要》在尊重儿童发展的同时,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凸显了对教师的尊重,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在二期课改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课程改革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在幼儿园,教研组不仅是教师学习课改理念的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而且更应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注重教师教育行为的策略研究与反思,有效提高了教研质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成长的基础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参加专家讲座、互动式讨论、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自我反思等。如:互动式学习可以启发智慧,共享思想与经验,激发教师的洞察能力,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在学习新《纲要》、新教材的活动中,我们积极为教师搭建互动平台,提高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如:每次教研活动时,总是空出一些时间,让教师自主交流,大家把自己在各种媒体上搜集到的新信息与大家共享。

二、创造性的教研活动,教师成长的渠道。

幼儿园的教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但以往开展的有很多的教研活动是由教研组长定的,虽然内容也来自于实际工作,但带着主观意愿,不能代表全体教师的心声。在二期课改下,幼儿园开展的教研活动是能够真正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够切实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一)学会观察,教师成长的法宝 。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主人,教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和指导者,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指导幼儿,为教师成功反思,改进游戏计划,组织与指导提供生动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怎样学会观察,分析观察结果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與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对该怎样观察、怎么记录存在困难。于是我们就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在教研活动中相互讨论研究。通过交流,使每位教师明白了:“什么是观察”;“要观察什么”;“怎么样进行观察”

(二)案例交流,教师成长的阶梯。

教师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性,懂得了如何观察记录,我们就组织教师进行案例交流。但从交流中发现:教师的观察记录到位了,但在分析幼儿的行为时不够具体,没有从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来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支撑。还发现教师们对《纲要》、《指南》中的理论有模棱两可的感觉。于是我们从网上及杂志上寻找优秀案例。学习他人经验并对教师的案例大家帮助他们分析研究,把《纲要》、《指南》中的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引发自己去进一步深入思考……

三、课题研究,教师成长的摇篮。

教师的学习与幼儿的学习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从而建构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我园教师虽然多数为中、老年教师,但他们人老心却不老,不断地研究探索,——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开展幼儿园结构游戏的创新研究。他们积极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为孩子开展结构游戏创造条件。他们还积极从上网、杂志上查找资料,收集各种信息、丰富孩子们的活动内容。对孩子们在活动时一些行为表现作了记录,进行分析讨论。

产业化水平 篇4

1 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茶园总面积60万亩,茶叶产量6.7万吨,涉茶总产值达101亿元。全县115万人口中,有20万户以上的农户种植茶叶,50多万人以茶为生,80万人以上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万元中,有56%来自茶产业。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产量、涉茶总产值、茶叶从业人口、受益人口、农民从茶叶中的收入比例、茶贸易额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2 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

2.1 产业规划有待深化

2.1.1 农业结构单一

受经济利益诱惑,许多农民在种植品种选择上首选经济效益较高的茶叶,造成农业品种结构失调。在茶叶种植品种选择上以铁观音为主,本山、黄金桂、毛蟹等其它品种种植较少,品种结构较为单一。

2.1.2 产业集群效应差

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全县茶叶种植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呈现小、散、乱、差现象,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差,深加工开发力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差,产业规划凸显狭隘性。

2.2 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有待深化

2.2.1 劳力紧缺现象逐年加剧

由于种植品种以铁观音为主,采制期集中,劳力需求较为集中,生产季节劳力紧缺,采制成本逐年上升。

2.2.2 人才断层现象开始凸显

因田间劳动较为辛苦、收入不稳定等因素,青年劳力外出打工较多,茶园管理者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人才续接出现断链。

2.2.3 技术干部出现缺位错位现象

部分乡镇茶叶技术干部因乡镇工作繁杂,无法专职专用,在服务茶叶及“五新”技术推广等工作上开展力度不够,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2.3 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合作组织在生产、加工、统防统治等基础管理方面带动能力不强,核心凝聚力低。龙头茶企、专业合作社自有基地、管控基地、联作基地比例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

2.4 质量安全监管压力持续增大

质量安全问责机制健全,但责任传递“纵未到底”,落实难度大。不法商贩流动性大、隐蔽性强,无证经营农资和购销非招标农资产品等违法违规案件屡禁不止,执法难度不断增大,产业风险管理难度逐年增加。

2.5 市场压力持续增大

当前各大名茶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市场热点轮动不断加快,铁观音传统销售区的消费者因为长期饮用,开始出现审美、口感疲劳,加上其它茶类的市场挤压,市场压力不断增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逐步推进茶园分类管理

遵循产出效益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原则,根据乌龙茶品质形成所需的“天、地、人、种”四个因素,把全县60万亩茶园划分为“优质型茶园”、“常规型茶园”、“结构调整型茶园”三大类[1],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管理要求进行分类管理。

3.2 构建产业发展人才体系

3.2.1 深化人才培训工程

建立人才培训数据库,以万人培训工程项目为抓手,创新培训方式,对全县从事茶行业的人员按照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技术推广、合作组织等类别进行分类登记管理,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班,提升培训成效。

3.2.2 强化技术干部权责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力度,加强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队伍建设,促进茶叶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在每个产茶乡镇配齐专职茶叶技术人员,实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机制,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强化技术干部工作权责。

3.2.3 整合涉茶人力资源

借助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有利挈机,对现有的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农业与茶果局、茶科所、茶业总公司、茶叶公司等涉茶行政管理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构造一个运转高效、权责明晰的管理机构。

3.3 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3.3.1 全面推广标准化体系

在各产茶乡镇全面贯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安溪铁观音生产初制加工技术标准(试行)》、《安溪铁观音精制加工技术标准(试行)》、《安溪县关于规范茶叶销售行为的基本准则(试行)》四个标准体系,转变茶园粗放式管理模式,推广精耕细作管理模式,提升茶园种植管理水平,提高茶叶质量。

3.3.2 加快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步伐

尝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按照管理体制、规模经营、专业服务、标准管控、品牌经营、带动效应等要素对全县819个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分档管理。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茶叶合作社按档进行年度考评,对符合升档要求的合作社进行提升管理,并享受相应级别的优惠措施,推进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

3.3.3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

创新企业与茶农双赢的合作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全力推进“龙头企业+联作小组+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以及“专业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组织模式建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3.4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3.4.1 优化源头监督管控体系

针对农资市场流通监督难、农资商店进销台账健全难、问题农资商品溯源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以农资归口经营管理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严把“归口、报备、准入、招标、同价、溯源”六个源头管控关键点[2]。

3.4.3 优化监督抽查体系

严格筑牢卫生质量安全“防火墙”,全面推广农资购买卡制度,使农药应用得到全面监管。加大高密度、广覆盖的茶叶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倒逼茶企、茶农加强自我约束从重查处违规销售、使用农资行为,以最强硬的行政手段、法律措施来保障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3.5 拓宽市场渠道和影响力

3.5.1 加大维权工作开展力度

整合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成立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维权打假执法队,狠抓企业查验制度落实。建立与外地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严厉打击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违法行为,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专用标志的专用权,构建完善的维权体系。

3.5.2 规范扩展网络销售规模

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大小茶叶网店17000多家,茶叶网络销售额达12亿元人民币。要以培训为抓手,对全县网商开展技能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茶叶销售有机结合,整合茶叶、网络、物流、包装等行业资源,规范网络销售行为,夯实电子商务平台,做强网络营销品牌。

3.5.3 强化文化推广辐射效应

创新安溪茶文化宣传推广方式,将生态宣传、文化交流、品牌推广、市场扩展四者有机结合起来,采用“走出去”的形式,向全国主要城市的消费者和媒体推介。

3.5.4 提高抱团发展核心凝聚力

整合安溪茶叶协会、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等社团组织资源,发挥社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以团体的名义抱团开展文化宣传和品牌推广活动,充分挖掘安溪茶产业在海峡两岸乃至全国、全球的影响力、竞争力、聚集力,打造现代茶业发展高端平台,助推安溪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跨越转变。

参考文献

[1]曾经得.安溪县茶园分类管理发展措施初探.茶叶科学技术2012(4):20-21.

产业化水平 篇5

——关于加快推进平利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平利县辖11镇,17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42万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平利县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快速推进,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推动平利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基本现状

2008年,在市委政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平利在长安镇高峰村成功开展了土地流转试点,总结完善后,在全县推开,截止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5.32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0.95%,涉及流出户13225户、流入户3172户。流入地用途主要发展茶叶、绞股蓝、蚕桑、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其中规模经营面积100—200亩产业大户325户,200—500亩的产业大户98户,500—1000亩的产业大户23户,10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10户,土地流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1.1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把千家万户按产业类型、市场需求组织起来,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改变了一家一户难以形成生产规模化、产品销售批量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也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块状、带状优势产业发展格局,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2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使一批优势资源向能人大户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板块特色更加明显。长安镇将中坝、梁桥、中原、千佛洞等村公路沿线空白地以租赁方式全部流转给凌飞、殷刚、田珍等产业大户,按照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建成高效茶园550亩,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带。老县镇在蚕桑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将北河沿线1200亩桑园流转给4个养蚕工厂经营,打造了蚕桑产业特色板块。

1.3提高了农民增收水平。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资源优化整合,使土地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产业大户通过流转扩大规模后,更加注重管护提效,实施精耕细作,极大提升了产业效益。长安镇中原村殷刚流转中原、梁桥两村农田120亩发展绞股蓝,每年亩收入5000元左右,是当地种粮农户收入的5倍以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1.4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发挥龙头企业、农村产业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引导推进特色产品开发,提高区域产品的聚集度,形成块状、带状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优化了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办法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跨越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问题

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平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2.1特色已有,规模不足。据统计,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5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500—1000亩的产业大户20户,10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仅10户,产业规模十分有限,带动能力有限,若细算到每个分产业,则产业规模更加偏小。

2.2政策已有,扶持不足。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主要围绕社会公平,算社会效益多,算经济效益账少,倾向于千家万户,对大户、大场、大社、大企扶持力度相对不足,土地主要流向产业大户,由于我县业主原始积累不足,而县财政又困难,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且回收周期较长,制约了流转。

2.3市场已有,服务不足。我县流转服务市场化水平不高,范围狭窄,当前的流转中介组织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和村为成员,行政推动起主要作用,而且流转范围基本局限为本镇,跨区域流转很少,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稀缺生产要素引进困难,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质量。主要措施

3.1力图“三个完善”,不断促进土地流转

3.1.1完善政府扶持政策。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一是围绕解决温饱,二是围绕公平,算社会效益帐多,算经济效益帐少。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政策,在农村工作由解决温饱向致富的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调整。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3.1.2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按独立经济主体的定位,逐步对中介服务组织进行规范完善。对其中介服务进行动态监测, 实行土地中介机构资质年审制度,根据其业绩、社会声誉、服务范围、违法违章记录、组织结构等指标进行考核,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中介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按照积极协调,优质服务的要求,负责提供土地流转信息传导与预测、咨询、谈判,流转价格评估,以及围绕农地融资、信托、保险、招商等进行相关活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土地测量评估、价格估算、政策法律咨询、合同管理等业务能力;建立对业主资质的审查制度,签订合同前对业主的经营能力、信用度,经济承担能力进行审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测评体系,要充分考虑土地土地肥力培育及土地区位等因素,并定期向外公布土地流转参考价格,让业主和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以此参考价格为依据进行协商;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拓展流转市场,使有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最优的配置。

3.1.3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借扩大内需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进行沟、水、渠配套,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按照“整体规划,板块开发,项目招商,规范流转,集约经营”的思路和“政府监管服务,市场运作牵动”的原则,立足县域三大主导产业,以长廊沿线、四大坝子、集镇周边为重点,将最好的土地资源成板块打包成项目,依托省、市信息平台,公开发布招商信息,将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破解业主难寻、起点低的问题。

3.2 坚持“四个围绕”,着力推进土地流转

3.2.1围绕县域特色,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县域特色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各具特色的“一业率先突破”的格局,这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利县从2003年开始,提出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努力,仅茶饮产业流转土地15522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7%,基地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6500吨,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3.2.2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要突出特色,但特色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大产业布局下的以村为单位的专业化生产。在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做大一个最主要的产业是发展村级经济的现实选择,而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又必然以若干个村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抱团取暖”的作用。而随着产业的聚集与扩张,产业化服务也很容易形成,进而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其发展过程犹如“滚雪球”一般,愈发展愈壮大,愈发展愈优越,从而顺利向现代农业过渡。

3.2.3围绕产业大户,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平利县从2003年起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专业大户的政策和措施,到2011年底,发展茶饮龙头企业108户,其经营额占全县茶饮产业总产的61%,养蚕专业大户805户,户均年养蚕5张;正大模式生猪养殖313户,户均年出栏肥猪158头。在这1271户当中,有754户共转入土地17971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数的77%,经济效益是普通农户的2—3倍。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起来,土地流转才有可能,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才有可能。

3.2.4围绕农民增收,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集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3.3 突出五大举措,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3.3.1广泛宣传,引导流转。实施土地流转的关键是消除农户和业主主观上的顾虑,使得一方愿意放手,一方敢于接手。在宣传发动中,充分利用了电视、网站、宣传栏等各种媒体,通过召开群众会和组织实地参观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了流转的顺利实施。

3.3.2加大投入,激励流转。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扶持模式,由过去的扶持千家万户为主转向以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为主,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坚持将扶持政策与土地流转挂钩,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支持业主新建或培植优质高效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同时,实行部门帮扶产业大户的办法,在全县选择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起步较好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落实全县69个部门(乡镇)实行“一对一”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明确目标任务,纳入考核。

3.3.3组织培训,促使流转。首先是对业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培训。重点是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让他们会经营、懂管理。其次,是对量大面广的转出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坚持政府统筹,乡镇、部门参与,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转业前培训,使其人人有一技之长,有新的谋生手段,在重新就业之后站得稳、立得住,有稳定收入。再次,是对后续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依托职业教育学校,把即将进入社会的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使他们在就业前得到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奠定就业的知识基础,掌握一个方面基本技能,成为有用之才。

3.3.4强化管理,规范流转。为确保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县上和乡镇分别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统一印制了合同文本,建立了土地流转公示、月报、变更、鉴证和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对全县土地流转行为和流转合同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土地流转合同及相关手续作为永久档案,在县、乡、村三级分别以卡、册和电子文档的形式,做到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做到土地流转随时可查、有据可查。

产业化水平 篇6

开拓思路突破发展难题

东昌纺机结合国内纺纱行业的实际现状,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勇于创新,研制成功了适应国内市场形势的系列化简易清梳联。该清梳联系统实现了开清工序和梳棉工序的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其经济效益体现在节约用人、节约用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配棉等级、节约设备维修费用、节约占地面积等方面。

系列化简易清梳联具体有以下明显效果:一是清梳联比传统卷喂工艺四班三运转减少用工19人,减少了58%。以同比产量计清梳联吨条用068人,传统卷喂工艺吨条用工3.02人,清梳联比传统工艺吨条减少77%,每套每年节约人工费19万元;二是用电以同比产量计,清梳联节电14%,年节电25.8万KW·h,节约电费13.7万元;三是采用清梳联可适当降低配棉品级,在生条质量指标相同的条件下,清梳联的配棉等级可比卷喂工艺降低0.5级~1级,年节约资金50万元是完全可能的;四是清梳联与传统卷喂工艺相比可提高制成率3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资金40万元;五是清梳联车间粉尘含量1.1mg/m3,比传统卷喂工艺降低62.5%,噪声80dB(A),比传统卷喂工艺降低8.0%;六是每套清梳联设备投资仅为引进国外同类设备的1/3~1/2。每套清梳联年维修费用2.4万元左右,而每套引进清梳联设备年维修费用达12万元~19万元,是国产清梳联设备厂年维修费用的5倍~8倍;七是采用清梳联后,由于减少了机台数,能腾出厂房面积70m2以上,可安装精梳机一套,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

创新永葆生机的动力

青岛东昌纺机简易型清梳联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系统产品荣获国家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并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产品在宁波维科、江苏海利达、浙江龙源、永安旭长、湖北生力等均得到了良好应用,表现性能卓越。实现了棉流连续均匀喂给。该系统采用智能化电气程控系统,比例跟踪,连续喂给,在进喂棉箱前的管道入口处,安装一压力传感器测定其管道静压力,并转换为电信号,与设定值比较后控制传动储棉箱喂给罗拉的交流频电动机,实现连续喂给无级调速,进而保证上棉箱管道静压力差保持在±20pa的工艺要求范围以内。同时,储棉箱喂给罗拉的速度还能比例地跟踪梳棉机道夫速度,实现喂入与产出平衡。

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该流程中配有火星探除、重物分離、金属探除等安全措施作为保证;电气系统用自调匀整及PLC可编程序控制,运行程序严格,各单元机之间动作联锁;并设置棉位光电自停、棉层过厚自停、打手绕花自停、低压报警等声光信号;梳棉机、喂棉箱二合一电气控制,元器件采用进口变频器、PLC、压力传感器以及国内合资生产的交流接触器、进口元件组装的自调匀整等,确保系统无故障稳定运行。

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啓强向记者表示,“创新是东昌纺机永葆生机的动力。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特别是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纺机企业必须加快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只有生产出更高效、更节能、更环保的纺机设备,才能为纺织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才能推进纺织强国目标的实现。”

产业化水平 篇7

刘良华教授在他的《教师成长》一书中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书香校园里成长”、教育管理者可以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方式, 打造教师学习队伍, 可以在专家引领指导下进行规范自觉的学习;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更给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已成过去, 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着教育改革, 微课、翻转课堂形式也在发展并影响着新时代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信息化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遇, 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自然也成为关注的重点。课改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范畴。教师需要要具有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开发整合课程;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其《东行记·教育叙事研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靠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这是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很尖锐的问题。

黎加厚教授认为, 人们渐渐意识到, 在教师专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培训中, 仅仅是让教师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策略、新的教学软件和工具、新的教学资源等等, 是肯定不够的。怎么才能使教师培训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使被动变主动, 从而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使教师走上自我更新的道路, 让教师真正成为一个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这不仅仅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步, 而且还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的根本办法。

课改之后,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认可, 不过也存在这一些明显问题。每逢公开课, 课程资源往往才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究其原因, 主要是, 做一个课件需要好几天, 精心设计一堂课需要大量的相关文章和案例, 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个人有特点的设计, 而平时的常规课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目前的情况下, 只能说是理想是美好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是异常艰辛的, 甚至被人认为是一种偶尔的点缀。还有一种情况是, 教师陆续设计一些课件, 也查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材料、图片、及音乐等, 但大都是为了当下的教学服务, 用完之后就扔了, 在次年的教学时, 又重复前一次的设计和查找工作, 没有积累和改进, 因而课程资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针对以上几种问题, 我们该怎么办呢?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王蔚华老师是这样认为的:真正有效的课程资源使用状态, 应当强调先积累后调用, 先尝试有改进。也就是说, 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 以备以后随时调用。如果能建立起个人的教学资源库, 结合教材的章节将各类资源清晰地归类, 每次使用库里资源后写下使用情况, 反思意见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以后教学需要时即可信手拈来, 远比临时性的资料查找和课件设计要好得多。我们教研组的成长也正证明了这一点。正所谓不打无备之仗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相信, 教学资源库必将成为我们教师的百宝箱, 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发挥实效。

根据教学需要, 个人教学资源库可以包含以下多项内容:一是课件库, 既包括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 也包括网络中共享的比较符合该教师教学需要的课件;二是素材库, 主要是一些图片、音乐、影像等, 这类资源在课堂中的效果比较突出, 但临时查找很困难, 所以更需要日常的积累;三是教案库, 这包括教师个人的教案, 及教学反思。四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主要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做的记录和思考。

在教育资源类领域, 有几个新资源库开发的方向:

(1) 新资源库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且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版本教材, 使传统的教材为纲转变为以课程为纲。学校和教育局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资源库来适应本地教育教学。 (2) 伴随着研究性学习方向的开展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推广, 开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主题式、探究式的学习资源库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学习主题很开放, 使开发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资源库系统增加很大的难度, 数量的巨大和种类的繁杂。 (3) 建立教育系统下一步的重心需要放在建立数字阅览室、数字视频资料馆、数字图书馆等上面 (4)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稳步发展, 教育资源库的局面将会变为开放和共建共享, 教育资源库将比网上教育资源库替换开光盘为载体的教育资源库。目前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的难题和困惑存在着以下两点:一是共建共享的运作机制如何建立, 将影响着作者、企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各方利益;二是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教育资源库, 还是建立一个更为广泛的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规范和要求, 并且可以调动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金的网上教育资源库。

影响教育资源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素是持续积累和深度应用, 这无形中也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也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许振辉.《管理重心在服务创造条件促成长》, 《福建教育》2008年第703期.

[2]王蔚华.《个人教学资源库:反思和成长的有效载体》, 《福建教育》2007年第669期.

[3]刘良华.《教师成长》.

产业化水平 篇8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果品产业夯实了发展基础

静宁县土地治理项目在果品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川、界石铺、城关、威戎等乡镇实施, 先后投资4830万元, 改造中低产田7.07万亩, 建成优质粮食基地1.24万亩, 完成生态综合治理0.5万亩。项目区累计新建提排灌站5座, 新建小型蓄水工程28处, 新修蓄水池7座, 新打、修复机电井17眼, 开挖疏浚渠道38公里, 衬砌渠道172.6公里, 埋设管道97.2公里,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41万亩,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9万亩, 使项目区所有川地、部分梯田得到适时保灌, 保灌率由31%提高到67%。开通田间机耕路251.5公里, 彻底解决了寨子等26个村的行路难问题;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3万亩, 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比非项目区提高了3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 农业气候得到了有效的调节。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园化新格局, 使原来跑水、跑肥、跑土的中低产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 为果品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果品产业发展壮大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 通过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连续投入, 积极构建主导产业成区域、大规模、整体开发的产业化推进模式。2007年, 在威戎项目区实施过程中, 突出果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 一手抓果园新植, 一手抓老果园管理提升, 采取大苗移栽、一次成园的办法, 新植优质果树经济林4000亩, 使果园总面积达到6600亩。目前, 项目区累计发展以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2.55万亩, 套种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1万多亩, 项目区特色产业总面积达3.6万亩, 人均1.05亩。整个项目区基本上达到了果园化,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6元, 较2002年净增790元, 农民从产业中获得收益1136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52%。项目区果品产业的发展, 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 可观的经济收入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由衷地感谢农发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区强有力地辐射带动下, 全县以果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在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2009年, 全县果园总面积达70万亩, 户均7.4亩, 人均1.6亩;挂果面积30万亩, 果品总产量达30万吨, 产值6亿元, 人均果品收入132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建成了以李店河流域10万亩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葫芦河流域1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312”沿线绿色早酥梨产业示范带三大经济增长板块, 形成了“南部苹果、北部梨”的产业格局。

三、扶持龙头企业, 为果品产业发展打开了市场之门

农业综合开发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业富农民”的思路, 围绕果品等主导优势产业, 通过扶强龙头企业等办法, 为果品产业发展打开市场之门。多年来, 先后投资2093万元 (其中财政资金857万元) 集中扶持发展千吨苹果酒生产线扩建、万吨苹果加工项目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和桥梁纽带作用。千吨苹果酒生产线扩建项目达产达标后, 年消化苹果1.5万吨, 增加果农收入750万元;万吨苹果加工项目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 收益农户增收总额1500万元。这些企业把车间建在田间地头, 与农民形成利润均沾的经济联合体。同时, 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机遇, 扶持建立寨子、新华等2个果品专业协会, 带动全县发展10个乡村绿色果业协会和23个村级果业分会。围绕果品主导产业, 全县相继建成了包装、加工、贮藏、营销型龙头企业4类27家, 其中, 建成地下式通风贮藏库1841孔, 贮藏能力5.5万吨;建成陇原红果品公司等大型果品贮藏企业 (大户) 27处, 年冷藏保鲜能力9.5万吨, 年总贮藏能力达15万吨, 有力地促进了静宁果品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果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 推动了静宁苹果出口创汇。2005年以来累计出口果品1.8万吨, 创汇1196万美元, 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四、加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 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农业综合开发以项目区为依托, 架起农户与科研院校、农技专家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沟通的桥梁, 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资金, 为新品种、新技术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一是区校联姻, 转化成果。在每个项目区实施过程中, 都有一个科研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 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 并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国礼为技术顾问, 长期指导项目建设实施情况, 先后建成了大地滩绿色果业、靳寺林果高科技示范等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科技示范园区。园区突出设施农业和栽培反季节桃、李、杏等时令水果, 推行标准化生产, 基本做到月月有新果、四季有鲜果, 比露地栽培提前2个月上市, 棚均收益2万元以上。8年来, 累计完成农业新技术培训2.6万人 (次) , 开展咨询1.7万人 (次) , 聘请专家编写并发放《苹果优质高效栽培》等各种科技、科普资料12.5万份, 共推广各类先进适用技术5大类56项, 其中果园标准化管理一项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 使每亩果园增收500元左右。二是建立乡村课堂, 增强示范牵动力。把建成的项目区作为当地和周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基地, 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通过集中办班, 逐村轮训等方式, 深入村户, 采取手把手现场讲解、入户面授交流、集中进行培训等形式, 对项目区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2008年春邀请日本果树专家盐崎雄之辅先生在威戎镇农发项目区举办苹果高光效树形整形修剪技术培训班。农业综合开发把科技送到农户家中, 送到田间地头, 增加了农民接受新技术培训的机会, 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达到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项适用新型种植、养殖技术, 每村至少有4至5名技术骨干, 使劳动力科技培训率达到100%以上。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村有科技示范户, 组有科技带头人, 户有科技明白人。目前, 良种普及率达到95%, 科技贡献率提高9个百分点, 果品商品率和优果率分别达到95%和65%。

提升产业水平打造蚕桑特色镇 篇9

1 高标准建设蚕业基地, 不断夯实产业基础

优质的蚕业基地是茧丝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桃园镇按照蚕桑生产“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抓住重点村、建设基地村开展工作,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将桑园面积相对集中向自然条件好、污染少的地区转移。以两条线 (桃李线、睢桃线) 、一条10公里蚕桑观光带 (常青路) 、三大片 (小时、袁海、位洼) 向外辅射, 建成1个万亩连片标准化桑园示范区、6个千亩连片丰产示范园, 目前, 全镇桑园面积超过1000亩以上的村有15个;桑园面积达500~1000亩的村有9个。通过高点定位、科学规划, 为桃园镇蚕桑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技术推广到位

2004年由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 桃园镇蚕桑技术人员由原来的23人减少到3人, 蚕桑新技术难以推广到位。针对这种情况, 桃园镇及时采取措施, 研究决定由镇财政拿出资金在全镇蚕桑村配备蚕桑辅导员, 经过严格技术考核, 全镇27个蚕桑村配备32名辅导员, 直接归镇农技推广中心领导, 根椐蚕桑生产需要, 随时随地为蚕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完善镇村两级服务网络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了蚕桑新技术难以推广到位的局面。保证了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技术水平

近年来桃园镇和县茧丝办、农业局合作实施农民培训工程项目, 在全镇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养蚕前消毒防病”、“小蚕自动加温补湿共育技术”、“室外塑料大棚养蚕技术”、“方格蔟室外上蔟技术”、“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蚕农迫切需要的蚕桑实用技术培训, 2008年, 共培训蚕农6000人次, 发放“蚕农明白纸”等技术材料11500份。桃园镇还在蚕桑重点村, 街头、田间, 设立咨询台、点, 向广大蚕农提供蚕桑技术咨询服务, 有效提高了全镇蚕农的养蚕技术水平。

4 推广蚕桑新技术, 增加蚕农效益

针对目前蚕区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 全镇蚕桑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 全镇因地制宜地宣传推广以“室外塑料大棚养蚕技术”为主体的省力化养蚕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 不但减少了蚕农的劳动投入, 把蚕农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 而且还提高了蚕茧的产质量, 增加了蚕农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全镇共推广室外大棚3000个, 室外塑料大棚推广示范村苏河村大棚推广使用率达到96%以上。针对当前家蚕饲养规模化、省力化的需要, 全镇引进“小蚕自动加温补湿器”50台在重点村推广, 由于该加温补湿器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减少了给桑回数, 且免盖防干纸, 张种可提高蚕茧产量3.5kg左右, 同时因茧质较优,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实现了标准化养蚕, 是小蚕饲育方式上的一场革命。同时全镇还推广优质蔟具方格蔟60万片, 提高了蚕茧质量, 全镇蚕茧上车茧率平均达到85%以上, 解舒率也大大提高, 受到缫丝企业的普遍欢迎。

5 深入贯彻《畜牧法》, 净化蚕种市场

蚕种订购工作是蚕桑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畜牧法》出台实施以后, 桃园镇对蚕种订购工作十分重视, 做到早宣传、早发动。首先, 加大宣传力度。在全镇蚕桑重点村、出动《畜牧法》宣传车60辆次, 印发宣传材料6000份, 广播宣传200次, 并在镇电视台作《畜牧法》专题讲话, 《畜牧法》宣传深入人心, 增强了蚕农规范订购蚕种的自觉性。其次是深入到农户, 向蚕农作宣传解释工作, 要求他们按期订购, 合理订种。《畜牧法》宣传提纲张贴到村, 采集村内未订蚕种蚕农的详细资料, 作出原因分析, 跟踪调查, 直到找出问题所在, 一旦发现私订、外订蚕种苗头, 及时处理;三是进一步加强对蚕种市场的稽查力度。桃园镇积极配合县公安、工商、技术监督、茧丝办等相关部门深入到蚕桑重点村检查蚕种市场, 打击私订、外订蚕种的违法行为, 净化蚕种市场, 维护了蚕种市场的稳定。近几年, 共查处8起私订、外订蚕种行为, 追回蚕种3200张, 为蚕农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

6 开展蚕桑综合利用, 拉长产业链, 增加桑园综合效益

自2001年以来, 桃园镇积极开展以桑枝生产香菇为重点的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工作, 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形成二个生产基地。栽培的模式有常规栽培和反季节栽培两种模式, 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采用集中生产菌袋、合理利用茧站房屋及茧棚统一养菌、利用农户养蚕大棚分散出菇、再统一收购的生产经营方式。桑枝香菇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桑枝、养菌场所—茧站和出菇场所—养蚕大棚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蚕桑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2008年全镇生产香菇菌袋320万袋, 其中春栽140万袋, 秋栽180万袋, 全年除6、7两月之外月月有鲜菇供应市场, 预计今年鲜香菇总量达3000吨, 香菇总产值达1200万元。在大力开展桑枝生产食用菌的同时, 一直坚持在桑树行间套种花生、大蒜、青菜、雪里红、搅瓜、榨菜等作物, 特别是在桑树落叶后, 在桑树行间栽植菊花芯、四季蔓等品种的青菜, 亩均收入达1000多元, 效益十分可观。省蚕桑学会在桃园镇召开了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观摩会, 与会专家和同行对桃园镇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在2008年秋季蚕桑生产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时, 桃园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保证了桑园面积的基本稳定, 并利用行情走低的机遇, 投资50万元对全镇低产桑园进行了品种更新, 为进一步提高全镇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7 高水平发展后道加工, 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强大的茧丝绸后道加工是前道蚕桑生产优质稳定的保障。桃园镇围绕“创新发展, 提升茧丝后道加工能力, 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把发展丝绸工业作为地方资源招商的重要项目, 丝绸工业发展很快,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 全镇已有4家14组自动缫丝机投入生产, 2008年桃园镇引进外资5000万元投资新建一家绢纺丝织企业, 机械设备正在安装, 2009年3月可投入生产。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定量方法综述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聚,测度,定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情况和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都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本身发展规律,形成区域集聚,并在集聚的过程中迅速提升行业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产业集聚的研究对于我国乃至各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地区产业的有序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集聚一般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一般包括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是一种集聚经济。目前学术界对于界定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主要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类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为专家意见法、企业调研法等。专家意见法一般通过邀请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等专家,面谈后采用Delphi法等方法,调研收集所需关键信息,分析某个特定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程度。企业调研法是通过对研究区内的企业进行调研,以此获取它们对(区域)内外贸易情况、合作联盟模式、研发投入等信息,辨识出集聚,并进行后续的产业集聚分析。

定性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在进行区域经济研究时针对性较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定性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分析的需要,而且由于研究结论往往缺乏横向比较的统一口径,人们逐渐转向量化的集聚辨识方法。产业集聚定量分析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法(CRn法)、空间基尼系数、H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哈莱—克依指数以及熵指数等。

1 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

在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行业集中度为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之一,它是衡量某一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表明,CRn代表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额、职工人数等,N代表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行业集中度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集中水平,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程度。其优点为:CRn对前几家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份额变化反应灵敏,测算方法简便易行。缺陷为:其一,行业集中度虽受企业总数和企业市场分布两个因素的影响,但CRn指标仅考虑前几家企业的信息,没有综合全面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其二,存在着因选取主要企业数目不同而测度水平不同的问题。

2 空间基尼系数(Space Gini Coefficient)

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立了揭示社会分配平均程度的洛伦兹曲线。Gini依据洛伦兹曲线提出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1996年,Keeble等人将二者用于测量行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均衡程度。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是两个对应的指标,其值在0到1之间变动,越接近1则说明集聚程度越强。Krugman(1991)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定行业在区域间分配均衡程度时,提出了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产业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指标,其数值可依据i区域j产业构成的空间洛伦兹曲线进行计算。

qij表示i区域j产业的产值(或就业人数);是i区域的工业总产值(或区域就业人数);为j产业的全国工业总产值(或全国总就业人数);为全国工业总产值(或全国总就业人数)。根据Ps为横轴、Is为纵轴建立的洛伦兹曲线计算空间基尼系数:

SA为洛伦兹曲线与正方形对角线围成的面积,SB为下三角形的余下部分面积。

产业空间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小,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j的集聚程度较低;反之,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大,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可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分布很少,或者说j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在地理上比较集中。

3 郝希曼—郝佛因德指数(H指数,Hirschman-Herfindahl Index)与N指数

H指数最初由A.Hirschman提出,后经哥伦比亚大学O.Herfindahl在《The Centralization of Steel Industry》一文中进一步阐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代表产业市场总规模,Xj代表j企业的规模,N代表该产业内企业数。Sj=Xj/X代表第j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以就业人数计算的第j个企业的规模)。H指数实质是赋予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Sj一个权重,通常对大企业给予的权重较大。H的取值在0≤H≤1的范围内变化。H指数越小,则产业市场集聚程度越小;反之,H指数越大,说明产业市场集聚程度越大。

H指数在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时具有三个优点:第一,H指数能准确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集中程度,因为它考虑了企业的总数和企业规模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二,H指数能及时反映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变化。由于H指数是用市场相对规模的平方之和测定产业集聚状态,所以H值对市场占有率较大企业的份额变化特别敏感,而对市场占有率很小的企业份额变化反映相对迟钝。第三,H指数对产业内企业的合并与分解反应灵敏,且计算方法相对容易。H指数测度缺点主要是直观性较差,需要全面统计资料。

N指数是H指数的倒数,是一种“当量值”。在衡量产业集中度时,它等于市场中存在的规模相等的企业数目。N指数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分布越分散;N指数越小,表示产业集聚程度越强。

4 空间集聚指数(或地理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 of Industrial Space)

Ellison和Glaeser在研究中发现,利用空间基尼系数G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由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可能造成跨产业比较的误差,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产业集聚现象一定存在,因为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在1997年发表的《美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一文中提出空间集聚指数概念。

该指数综合了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不仅考虑了由空间基尼系数反映出的区域差异,也考虑了H指数反映的企业规模影响。它假设某一经济体的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并且该N个企业分布于该经济体内的M个区域中,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β为产业空间集聚指数,pi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qi是该区域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sj为第j个企业市场占有率,H指数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

该指标的贡献在于:一是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因为G指数忽略了对企业规模的要求。Ellison和Glaeser以美国的真空吸尘器产业为例,大约75%的雇员受雇于四个最大公司中,此时,这些公司所在地区会有较高的基尼系数,但并不能简单认为这些地区存在集聚现象。二是该指数可以方便地进行跨产业、跨国家,甚至跨时间的比较。在运用到比较分析中时,该指数不受产业大小、工厂地理分布区域大小,或者是地理数据精确程度的影响。

产业空间集聚β指数是从地理空间来衡量制造产业的集聚水平,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该指数同样也是用较大的数值来表示较高的产业集聚程度,反之则说明集聚程度越低。

5 哈莱—克依指数(Hannah-kay Index,HK指数)

哈莱和克依在H指数的基础上提出更为一般的指数簇,定义,则HK指数为:

可见,H指数为R在α=2时的一个特例,R值的“当量企业数”为。式中HK值所代表的意义与一般情况下相反,即HK值越大,表明集聚水平越低;HK值越小,表明集聚水平越高。

6 熵指数(Entropy Index)

熵指数是借用物理学中度量系统有序程度的熵而提出来的,其计算公式为:

熵指数实质上是对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Sj赋予一个的权重,与H指数相反,对大企业给予的权重较小,对小企业给予的权重较大。但与HK指数一样,熵指数所表示的意义与一般情况也是相反的,即熵指数越大(小),产业集聚水平越低(高)。

在市场垄断情况下,E等于0,但在众多同等大小企业竞争情况下,E等于lnn。鉴于熵指数存在这种缺陷,C.Marfels在此基础上作出改进,采用E的反对数的倒数(即e-E)来度量产业集聚水平。

式中,当产业集聚水平提高时,e-E也会相应变大,在众多同等大小的企业竞争情况下,e-E约等于0;在市场垄断条件下,e-E等于1。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日]藤田昌久,[美]保罗·克鲁格曼,[英]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Ellision G.and Glaeser E.L.1Geographic Con-centrationi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 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Vol.105,Issue5:899-927.

[6]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

[7]罗薇薇.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水平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以1988~2003年的广东省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4).

[8]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36-43.

[9]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117-121.

产业化水平 篇11

关键词:桂花;产业;水平;建议

中图分类号:S6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6-0070-03

咸宁是全国桂花五大传统产区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命名的“中国桂花之乡”。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确立以桂花为基础、打造“香城泉都”的战略决策,促进了桂花产业的发展[1]。但总体来看,咸宁桂花生产加工经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极不相称。在新常态下,只有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提质增效,才能壮大桂花产业。

1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资源培育有规模

咸宁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桂花生长。新中国成立后四次掀起植桂高潮。据调查,原产咸宁的桂花品种近40个,涵盖四个品种群[2]。目前,6个县市区中45个乡镇栽植有桂花,相关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基地总规模达5 400 hm2。其中,产花树130余万株,折合面积2 470 hm2,鲜花年产量500 t;以桂花为主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2 860 hm2,桂花扦插育苗基地70 hm2,每年生产、销售各种规格桂花苗木1亿株以上,形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桂花苗木集散中心。

1.2加工产品有市场

咸宁桂花食品加工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兴办了一批桂花加工企业,桂花酥心糖、桂花糕、桂花酒、桂花浸膏等多次荣获湖北省名特优质产品或全国旅游产品优质奖。近年来,深加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仅咸安区就有加工企业近20家,开发出7个系列200多种桂花产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咸安桂花酒厂年产“淦水”牌桂花酒2 000 t、桂花米酒200万罐,年产值1 500万元,畅销15个省市,出口欧盟,获“中国果露酒行业优质酒”称号。以八月花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生产的桂花糕、桂花茶、桂花蜜等产品口感俱佳,成为待客赠送佳品。

1.3园林应用有空间

桂花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身,既可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也可与建筑、山、石搭配,或与其他植物配植,广泛应用于中国南方城乡街道和园林绿化。作为咸宁的市树和市花,桂花在全市随处可见。桂乡大道、咸宁大道等数十条主干道,栽植树龄30年左右的大树数千株;潜山公园、人民广场等公共绿地桂树成林;居民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庭院桂影婆娑。金秋十月,咸宁到处是桂花的海洋,桂香弥漫的世界。随着各地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桂花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1.4科研推广有力量

咸宁市林业科学院是全市最早开展桂花研究的科研单位。《桂花密封扦插技术》突破了桂花苗木繁殖慢的难题,推动了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开展了桂花品种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等相关研究工作,累计完成省、市近10项桂花科研课题和项目建设任务。主持了3个桂花技术规程的修订;承担了潜山桂花园、全国首家桂花博览馆的建设,出版了桂花专著,编印了技术手册,培养了一批懂桂花、爱桂花、钻桂花的管理人员和农民技术员。咸宁市林木种苗管理站完成了3个桂花良种的审(认)定工作。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近年相继组建桂花研究团队,分别从桂花栽培、生理、加工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桂花沐浴、保湿系列产品获得相关专利。部分桂花加工企业也从自身需求出发,开展产品研发,培养了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市从事桂花研究的技术人员接近100人。

2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2.1苗木质量不高

苗木繁殖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一是不分品种。大多数缺乏品种意识,存在见树就采、见条就插的现象。同一批次的插条往往有数个到十几个品种。二是密度过大。密封扦插正常值为200株/m2,生产上普遍超过300株/m2,高的有500株/m2。因土壤空間小、养分供应不足,苗木生长瘦弱。苗木培育上,只重栽植,不重管理。不及时移栽、不搞整形修剪,加上品种掺杂,造成同一片圃地苗木形状千差万别、高矮大小分化悬殊、吊脚偏冠现象突出。

2.2产品附加值低

以桂花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价值较低。如干桂花目前市场价格为260~300元/kg(折合02~03元/g),加工约需鲜桂花6kg,原料价格120~200元,除去人工、机械折旧等成本,实际利润不足50元/kg。糖桂花、桂花酱市场价约006~02元/g,利润更低。以桂花为辅料生产的桂花食品,虽然能够改变风味,但对食品价格提升贡献不大。以桂花香精为原料生产的日用品和化妆品,虽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成型产品少,生产量小。加工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较低,成为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短板。

2.3开发利用不够

除了园林绿化上的“树”和食品加工上的“花”,桂花还具有许多其他用途。一是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述,“木犀花辛温无毒”,“生津避臭化痰、治风虫牙痛”,“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桂花的根、叶、花、籽皆可入药,能下脾开胃,帮助消化,治咽干、除口臭、祛痰,有治牙痛、提精神、和颜色的功效,还能滋润肌肤,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机能素质。二是名贵的香料原料。桂花的香堪称王者之香,在我国香料品质评定中被列为第一等A级;在天然香精中,桂花精油和浸膏香气优雅、浓郁,是一种尚不能人工合成的高档天然花香香料。由于提取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产品留香短暂的难题还没有完全攻克,影响了桂花的精深加工和广泛应用。

2.4研发力量分散

虽然咸宁从事桂花研究的力量不小,但业务联系不够紧密,相互间交流合作极少。人才管理上,科研人员属各自单位拥有,部门垄断,条块分割,静态封闭,难以进行横向协作和集中使用。计划管理上,不同部门支持的项目或课题,有交叉重叠、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仪器设备使用上,未实现共建共享、高效运转。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关键是影响桂花产业创新发展。

nlc202309090647

3推进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充实桂花品种资源

加大桂花品种引进力度。全国采用统一分类标准记录的桂花品种达200个以上。有些品种树形优美,花色艳丽,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如浙江的“状元红”与“天香台阁”,福建的“浦城丹桂”等。有些品种花量大,花质好,具有较高的加工利用价值,如四川的“日香桂”、苏州的“早银桂”等。全部引进或择优引入这些桂花品种,与本地品种一起建立资源收集圃,丰富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

加大优良品种筛选力度。根据采花、观赏、采花观赏兼用等利用方向,从适应性、观赏性、早花性、丰产性、香气成分、是否适合加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品种开发利用方向和各类利用方向的优良品种。

3.2推行标准化生产

完善桂花标准。目前湖北省现行的桂花标准只有3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联合生产、加工单位,实时研制和建立从桂花苗木生产到鲜花初加工、深加工的标准体系,争做全国桂花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提高苗木质量。在行情一路下滑、苗木大量积压的困境下,重点产区政府和相关单位、个人,应拿出专项资金和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桂花苗木的标准化繁育[3]和培育[4],实现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制胜的转变。新繁育圃地,做到分品种采条、分地块扦插、按标准密度扦插;对滞销扦插苗和过密移栽苗,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毁苗再培育、低价抽卖、租地疏移等果断措施;注重规模培育大规格、宽冠幅、高分枝点的桂花用作行道树,满足绿化工程的批量需求。

3.3规范专业合作组织

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咸宁虽然成立了一些桂花专业合作社,但数量偏少,规范性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正确指导、帮助各地建立桂花生产、加工、营销等专业合作组织,包括规范的组织机构、高效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分配机制、完善的服务机制和明确的发展规划等,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管理、税收、金融、财政支持环境,使其真正成为提升桂花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

3.4整合桂花科研资源

要有“大科研”意识和开放合作姿态。整合咸寧市林业科学院、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加工企业的科研资源,成立“咸宁桂花科技创新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库,开展科技创新专题研究;搭建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开展科技创新转化服务;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等,包括同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整合,开阔科研视野,强化集体科研攻关能力。

3.5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咸宁桂花加工缺乏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建议整合现有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重点培育2~3家省级龙头企业,帮助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平台,加速桂花加工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快高附加值系列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重点开发桂花香精、桂花日用化妆品、桂花医药保健品等;通过改造桂花食品等传统产业,提高装备水平,促进桂花加工产业上规模、增品种、上档次,延伸产业链。

3.6建立香花植物基地

桂花开花集中,花期短,从花开到花谢只有5 d~7 d;鲜花采收后,易产生褐变,贮藏保鲜非常困难。以鲜桂花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半年生产半年闲的情况。因此,建立香花植物生产基地,填补桂花加工期外的原料空白,对桂花加工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实施以咸宁桂花中心产区--桂花镇为核心,以桂花树为主体,引种不同季节开花的香花植物,如腊梅、栀子花、香水荷花、兰花、水仙、玫瑰花、金银花等,科学规划、高标准建立集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香花植物基地。既为香料生产企业提供充足原料,又让游客一年四季观花赏景,达到“一花带来万花香”、促进咸宁桂花产业和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效果。

3.7唱响桂花之乡品牌

三次被命名为“桂花之乡”、首发桂花特种邮票、一曲《江南桂花香》、“咸宁桂花”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咸宁桂花香飘九州,誉满中华。今后一个时期,既要以推行标准化栽培为突破口打响咸宁桂花的苗木品牌、以加强科技创新为契机打响咸宁桂花的产品品牌,更要以举办中国桂花产业高峰论坛、中国花协桂花分会年会等节会的形式,打响咸宁桂花的文化品牌;以丰富的古桂资源、深厚的嫦娥文化、醇厚的民风民俗为基础,打响咸宁桂花的旅游品牌。重点打造集实景神话音乐剧《嫦娥》、中华桂花博览园、天香小镇商购休闲区于一体的香泉映月生态旅游度假区[5]。充分利用“中国桂花之乡”的品牌优势,助推咸宁桂花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恒贵,熊德礼,刘清平,等.发展桂花产业打造咸宁香城的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12(3):61.

[2]刘清平,汪双鱼,刘恒贵,等.咸宁市桂花品种调查[J].湖北林业科技,2011(5):63.

[3]湖北省林业厅.桂花苗木繁育技术规程:DB42/T 049-2014[S].湖北: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

[4]湖北省林业厅.桂花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2/T 050-2014[S].湖北: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

[5] 项俊平.香泉映月“三开”盛典[N].咸宁日报,20151120(15).

(责任编辑:唐 岚)

产业化水平 篇12

1 畜禽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发展无规划

一些乡村发展规模化养殖缺乏总体规划, 养殖场建设用地没有纳入计划, 发展规模化养殖无章可循, 《畜牧法》和各级政府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相关政策中“畜禽规模养殖场 (区) 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的规定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规模化养殖占地难的现象十分突出, 制约了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1.2 建场选址不科学

不少地方的畜禽养殖场建在居民住宅区的房前屋后, 或是选址距离村屯、学校、河道水源地、主要交通要道较近, 不利于疫病防控。

1.3 场区布局不合理

部分畜禽养殖场存在场区布局缺乏科学规划, 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粪污处理区不分离, 圈舍建设标准低, 净、污道不分, 防疫消毒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 很难为畜禽健康生长营造适宜的环境。

1.4 养殖污染压力大

畜禽规模化养殖带来粪污产生量增加, 一些养殖场缺乏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粪便露天堆放, 污水井无防渗措施, 给周边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1.5 饲养管理不规范

一些养殖场标准化管理意识淡薄, 没有建立或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养殖档案填写不完整, 低水平、高耗能养殖带来经济效益不高。

1.6 产业发展水平低

很多地方畜禽养殖场 (小区) 存在着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生产条件落后, 缺少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农村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不足, 组织化程度不高, 作用发挥有限, 畜禽养殖存在着无序性, 受市场影响因素较大, 市场行情好时养殖量剧增, 行情低时陡减, 时常出现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现象, 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

1.7 发展资金较短缺

畜禽规模化养殖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 长期以来, 一些养殖企业由于财力有限, 小额农贷额度偏低, 难以对发展规模养殖提供支持, 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 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发展建议

2.1 科学布局规划

一是要制定畜禽养殖总体发展规划。在养殖场 (小区) 建设中,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二是要科学选址。规模养殖场选址应地势高, 水源足, 远离污染源, 排污方便, 距居民点、铁路和主要公路500 m以上。三是养殖场区布局要合理。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分离, 净道、污道分开, 防疫消毒和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四是圈舍设计要科学。既要冬暖夏凉, 又要利于通风, 为畜禽健康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2 重视减排环保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必须建立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实现养殖生产与粪污排放无害化处理同步进行,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环保、生态养殖。

2.3 搞好技术服务

牧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突出科技兴牧, 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力度, 定期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提高养殖者学标准、用标准意识;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养殖场需求, 送科技入户, 指导养殖场规范化建设, 引导养殖场应用先进技术, 科学饲养管理, 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建设, 坚持“引、育、繁”相结合方针, 推广冷配技术, 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 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搞好防疫监测预警, 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 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

2.4 强化组织化建设

在养殖场户集中的村屯积极培育农村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社, 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引领养殖户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壮大整体实力, 增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

2.5 实行规范管理

养殖场 (小区) 要建立规范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制度, 完善畜禽养殖档案, 详实记录养殖档案中规定的各种内容, 规范畜禽养殖行为。

2.6 加大政策扶持

上一篇:大学发展战略下一篇:美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