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生产(精选12篇)
产业化生产 篇1
近年来, 由于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染等原因使各大湖泊水环境日益恶化, 导致滇池、洱海等湖泊中土著鱼类的种群自身增殖能力退化;国家对此十分重视, 使土著鱼类苗种在各大湖泊中的放流数量逐年增加, 另外当地养殖户对高背鲫的优质苗种需求量也很大[1,2]。为此, 自2009年3月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进行了高背鲫苗种的高密度、规模化、产业化养殖生产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池塘条件。
该次养殖生产试验使用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高峣试验鱼池25~27号3个池塘, 面积0.67 hm2, 池塘水深1.5 m, 为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宽的近长方形池塘。水源来自滇池草海, 水质基本符合淡水渔业养殖标准, 注排水条件方便, 池塘底质为草煤土, 池底淤泥20~30 cm, 通风向阳, 光照条件好, 水电齐备, 交通方便。
1.1.2 苗种来源。
该试验高背鲫苗种是在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23~24号池塘进行人工繁殖的受精卵, 将带受精卵的鱼巢分别按1 500万粒/hm2左右放入25~27号塘, 总投放受精卵1 000万粒, 孵化出苗后原池培育, 鱼巢放置在鱼塘后5 d开始看见出膜的小水花, 7 d左右全部出完, 在晴好天气的中午轻轻取出鱼巢。出苗2~3 d后开始投喂。
1.1.3 饲料来源。
试验采取的饲料, 前期为豆浆、奶粉;中后期为面粉及1.0 mm的配合颗粒饲料, 主要投喂36个1.0 mm蛋百通威沉水饲料及36个1.0 mm蛋白正大漂浮饲料2种。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消毒、注水。
2010年4月2日向事先晒好的25~27号3个鱼塘加水30 cm, 用生石灰1 800 kg/hm2化成石灰浆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清塘消毒。4月13日将水深加深至50 cm, 待放入带受精卵的鱼巢孵化鱼苗。
1.2.2 苗种放养。
2010年4月13—20日将人工繁殖的受精卵鱼巢分别放入25~27号3个鱼塘, 按1 500万粒/hm2左右放入, 静水孵化1周出苗后取出鱼巢, 检查出苗情况, 孵化率占70%以上, 3个鱼塘共放苗约750万尾水花。
1.2.3 投喂方法。
饲养前期4月20日至5月3日, 2周内以投喂豆浆为主, 在豆浆中每次加入1 000 g奶粉, 投喂2次/d, 分别在9:00、14:30投喂, 每次投喂15 kg黄豆的豆浆。3 d后逐渐增加投喂量后投喂量增加到黄豆的豆浆。第15天起在池边背风向阳处设置饲料台, 每塘设置4个饲料台, 在饲料台上适当放一些小颗粒饲料, 同时每天沿池边全池投喂3~4次细面粉, 小鱼苗接近乌仔时, 在水面上吃食现象似小雨点一样密密麻麻, 在饲料台泼洒饵料时用声响驯食, 这样进行3~4 d, 大部分鱼群逐渐收拢到饲料台附近, 最后全部集中于饲料台周围吃食, 逐步便于投饵饲养管理。投喂数量按“三看”的原则, 即看天、看水、看鱼来确定, 天气晴朗、水质好、气温高、鱼群活动能力强则适当多投, 阴雨天、水温低、鱼群活动能力弱则少投或不投, 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 每天分3~4次投喂, 以90%的鱼群吃饱为宜, 每次投喂时间控制在1 h左右。
1.2.4 饲养管理。
(1) 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 掌握鱼苗的活动情况、水质好坏、水温高低和鱼类的摄食情况, 以便发现浮头或病害, 可以及时处理。 (2) 投饵。驯化到集中吃食后, 根据“四定”的原则投饵, 并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 随鱼体重量的增加逐渐加大投饵量[3,4]。加强饲料投喂的管理,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投喂不足或过量。因此, 进行正确的投喂方法;同时选用通威或正大2个品牌的优质饲料。 (3) 调节水质。水体是鱼类生存的生活环境, 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效果的成败, 尤其是高背鲫鱼苗高密度养殖, 管理好水质尤为重要[5,6]。要求水体透明度在20 cm左右, 池水溶氧量达3.0 mg/L以上。养殖期间定期加注新水, 使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 (4) 加强病害防治。在鱼类养殖的病害防治方面, 采取“以预防为主, 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鱼苗出膜后投喂20 d左右, 鱼苗接近乌仔规格时用敌百虫0.2~0.4 g/m3全池均匀泼洒杀死水体或鱼体表面的寄生虫, 以后每隔15~20 d使用二氧化氯0.1~0.3 g/m3全池均匀泼洒。采用杀虫剂和消毒剂交替使用, 防止重大病情的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经过50 d的养殖, 2010年6月9日销售3.3~6.7 cm夏花鱼种575万尾, 平均规格0.8 g, 最大规格1.3 g, 最小规格0.4 g。6月25日并塘点数, 存塘高背鲫苗种134万尾, 平均规格1.5 g, 最大规格2.0 g, 最小规格为1.1 g, 成活率为70.9%。
2.2 经济效益
高背鲫苗种销售收入23万元, 存塘鱼种134万尾, 按0.04元/尾计, 可收入5.36万元, 人工繁殖后种鱼销售收入1.2万元, 总收入29.56万元。支出部分:购进繁殖种鱼1.5万元;池塘租金1.4万元;饲料费3万元;工资及劳务费3.5万元, 增氧机等设施1万元, 管理及其他费用1.5万元, 药物及相关数据检测费1.5万元, 验收及资料费0.8万元, 共计支出14.2万元。纯收入15.36万元, 平均纯收入22.93万元/hm2。
3 结论
(1) 该次试验所选用的繁殖亲本, 品种纯正, 繁殖出的鱼苗生长快, 抗逆性强, 是获得苗种养殖生产成功的关键。高背鲫胆小怕惊, 与鲤鱼相比上浮摄食能力较弱, 常处于水体的次表层摄食, 驯化要有足够的耐心, 否则影响其生长速度。适时调节水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不发生较大病疫是该次养殖生产试验成功的重要基础。
(2) 高背鲫是一个优良的养殖品种, 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而且个体规格整齐, 体高背厚, 变异度小, 养殖周期短, 生长制约因素少, 苗种养殖过程适宜高密度、产业化、规模养殖。在常规池塘中可以作为底层主体鱼类养殖, 以进一步提高底层鱼类的产量。
摘要:进行高背鲫苗种的养殖试验, 结果表明:高背鲫的成活率达70.9%, 纯收入为22.93万元/hm2, 在常规池塘中可作为底层主体鱼类养殖。
关键词:高背鲫,苗种,养殖
参考文献
[1]万全.网箱养殖云南高背鲫及异育银鲫试验[J].水利渔业, 1997 (2) :30-31.
[2]侯翔宇, 郭恒心, 于海珍.池塘培育高背鲫鱼种试验技术小结[J].渔业致富指南, 2000 (7) :39-40.
[3]李之付.高背鲫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技术[J].安徽农业, 1999 (6) :30.
[4]蔡创.高背鲫苗种繁育操作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1998 (3) :9-10.
[5]巩伦江, 刘杨, 程惠茹, 等.华丰高背鲫当年养成商品鱼试验[J].科学养鱼, 2004, 26 (4) :15.
[6]刘慧集, 王佳喜, 胡少华, 等.华丰高背鲫池塘主养高产试验[J].内陆水产, 2004, 29 (3) :15-17.
产业化生产 篇2
建立现代化肉羊生产体系和发展肉羊生产,需要行政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同时肉羊养殖户也需要先进的实用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养好肉羊,为此,应对专业技术人同进行专业培训,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对农牧民尤其是肉羊养殖户进行定期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肉羊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建立良种肉羊繁殖体系
良种肉羊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进,二是培育。由于培育新品种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因此选择和引进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具有国内外先进肉羊生产水平的父系品种羊是发展肉羊生产的关键。科右前旗家畜改良工作站近几年引进优良肉羊品种如萨福克、无角道塞特、帮德等绵羊,初步建立了良种羊繁育基地,进行种羊扩繁工作。并以良种羊为父本,当地大尾羊为母本进行经济杂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种羊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发展规模很小,良种肉羊繁育体系尚未形成。售后工作重点应放在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上,用现代繁殖技术迅速扩大良种羊数量,努力提高品种质量,为大规模肉羊生产提供良种资源。种羊三级繁育体系(核心种羊场一扩繁场一商品生产场)是一种很好的生产体系,种羊集中采精、短途运输,分散输精,广泛开展肉羊经济杂交,扩大规模,促进肉羊业向产业化、集约化方面发展。利用杂种优势,建立经济杂交利用体系
利用经济杂交产生的杂种优势进行肉羊生产是肉羊业发展中最成功的经验。科右前旗家畜改良工作站利用引进的良种肉羊萨福克与当地牧区大尾羊进行经济杂交,杂交一代对牧区生态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抗寒性,胴体瘦肉多,肉质鲜美,繁殖性强,杂交优势十分显著。
经测定:杂交一代初生重平均3.3kg左右,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到4月龄断奶时体重达到16.44kg,平均日增重至110.08g,比同龄当地大尾羊(4月龄10.23kg,平均日增重57.58g)平均日增重增加52.58,提高91%,差异显著(p≤O.05)。产肉性能测定结果:杂交一代4月龄羔羊宰前重27:14kg,胴体重12.52kg,屠宰率46.14%。净肉率74.36%,经过育肥的(育肥期90d)杂一代11月龄羯羊,平均胴体重达20.0kg。
因此,在肉羊生产中,应筛选引进配套组合的亲本,优化杂交组合,建立杂交利用体系,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进行肉羊高效益生产技术开发,在经济杂交利用中,既要考虑保持当地羊种优良特性,又要发挥引进高产良种羊的优良特性,从而提高羊肉生产水平。肉羊育肥体系
着力研究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绵羊育肥方法,特别是肥羔生产的育肥方法及配套技术,并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实施羔羊早期断奶、同时发情、母羊频密繁殖等技术,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作用,使羔羊集中育肥,均衡生产,逐步建立肉羊繁育和育肥体系。饲草料生产和供应体系
制定肉羊饲养标准,规模饲养,建立和完善肉羊饲料均衡供应技术体系。市场体系
产业化生产 篇3
该技术主要是使用现代生物酶,针对不同食物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进行科学配方,用多酶酶切法,将含量95%以上的食物大分子蛋白质进行催化,降解成分子量在1000以下的小分子多肽群及氨基酸的混合物,其中分子量在132Da~814Da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在90%以上。“多酶法科学配方”作用于各种食物蛋白,对食物蛋白纤维有很好的溶解性、发泡性、乳化性和降解彻底性。
该技术主要优势有:1、酶解不减蛋白质营养价值。2、可获得比原食品蛋白质多的功能。3、酶解加工的过程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多肽功能。4、可保持多肽营养纯天然绿色属性,不含任何化学物质。5、酶解出来的多肽,没有任何苦味和异味。6、酶解出的多肽不会引起过敏。7、改善原食品蛋白质的一些过敏原。可增加原食品蛋白质没有的重要的生物学功能。8、可增加原食品蛋白质所不具备的营养特性。9、可有效地控制多肽的分子量段。专家点评:
多肽类产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迅速成为国际市场畅销药物或保健食品的原料“新宠”。目前国际市场上多肽类产品市场销售额约有10多亿美元。我国作为多肽类产品的新兴市场,从2003年开始获得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精致高端的生活,追求现代的营养,以解决因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促使多肽类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多肽类产品作为一种新型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原料,市场正方兴未艾。
该项目产品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克服了用传统的方式生成多肽时存在的诸多难点问题,发展前景极好。
专家简介:
产业化生产 篇4
一、成县生猪产业现状
㈠全县生猪养殖基本情况2008年末生猪存栏9.2万头, 存栏母猪1.34万头, 当年生猪出栏13.62万头, 出栏率148%, 猪肉产量11200吨, 头均产肉82.2公斤, 比2004年生猪饲养量增加5.17万头, 存栏下降2.17%, 出栏提高47.24%。全县建成了以红川、店村、城关、抛沙、陈院、小川等主干道公路沿线川坝区瘦肉型生猪养殖带和南北二山及西片生态猪散养基地, 发展以城关为主的生猪定点屠宰场两处, 建立县、乡、村各类生猪养殖营销协会和合作社5个, 全县规模养殖户逐步发展壮大, 发展50头以上养殖大户82户, 其中500头以上养殖场4个, 300头以上养殖场9个, 100头以上养殖户27户。
㈡品种改良情况成县先后引进了甘黑、甘白、北京黑、汉普夏、汉白、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良种猪品种, 对当地生猪开展了品种改良, 年外调良种30余头, 逐步形成了以川坝粮食生产区为主的瘦肉型杂交猪生产区和以丘陵山区生态放养为主的肉脂型猪生产区, 全县种猪授配主要以各规模养殖户为主, 本交占主体, 全县有一处常温人工受精点。2008年全县生产授配杂交瘦肉型三元仔猪6.8万头, 二元肉脂型猪8.5万头, 改良率67%。
㈢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成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圈舍改建作为改善生猪养殖环境的重头戏来抓, 通过川坝区兴办新农村示范点、贫困山区实施生猪养殖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带动, 在圈改工程上由财政予以补贴引导,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圈改工作进程。全县每年以3000间~4000间半开放式或暖棚式砖木结构圈舍改建数量递增, 目前川坝区和浅山丘陵区暖棚圈舍普及率达到80%, 贫困山区也超过了50%, 部分饲养场和规模养殖户已兴建起了全封闭式圈舍, 配套起了自动饮水和供料设施, 在顶棚处理上也采取了新型隔热保暖材料, 极大地改善了养殖环境。圈舍改建工作不但促进了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还由于改圈配套实施改厕, 改变了农村卫生状况, 极大地降低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发病率, 提高了猪肉产品安全质量。
㈣饲料生产情况全县尚无一家大型饲料生产企业, 县内主要经营销售外地厂家饲料。全县有各类饲料经营户153户, 年销售生猪配合饲料和各类预混料2480吨左右, 以正大、希望、谷雨等品牌饲料居多。大多数养殖户将配合饲料用于仔猪哺乳期补料, 对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发挥了关键作用。生猪育肥阶段, 养殖户普遍使用预混料勾兑当地玉米、麸皮、油渣等原料饲喂。全县有小型饲料加工机械350余台套。全县有天然草场1万公顷, 人工草地留床0.25万公顷, 主要为紫花苜蓿、三叶草和聚合草, 其中聚合草栽培面积约200公顷。聚合草和各类次等蔬菜是生猪主要青饲料来源。
㈤疫病防制情况全县生猪免疫已形成由过去单一猪瘟免疫向以○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病免疫为主体, 猪丹毒、猪肺疫等地方流行性疫病防控为辅的多病种免疫防控格局。2008年其免疫○型口蹄疫152095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151323头、猪瘟146464头, 因病设防猪肺疫和猪丹毒11558头。2004年和2007年全县在疫病防控中分别实施了部列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和县乡两级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监督项目, 有效地改善了县乡两级疫苗的储藏、中转和使用条件, 确保了疫苗的有效使用期, 提高了疫苗质量。在对疫病的监控中, 由于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 使实验室条件改善, 疫病监测功能得到提升, 在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㈥科技培训情况近年来成县以县乡两级畜牧兽医技术部门为基础, 联合职业中专、陇南农校、农村夜校、村党支部和养殖协会等多种教育培训基地, 开展了以“五良”技术配套为主的技术培训工作:在良舍上全面实施暖棚圈舍改建以改善养殖条件;在良种上狠抓杂交种推广以提高产品质量;在良法上改吊架子育肥为直线育肥;在良料上改单一料饲喂为混 (配) 合饲料饲喂;在良医上突出抓好以防疫消毒驱虫为主的生猪保健服务工作。2008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期, 参训人员2000人次, 累计发放各类资料1万余份。
二、成县生猪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成县生猪产业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 品质上不断提升, 总量上有较大提高, 但生猪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无品牌支撑, 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 生产优势并未较好的转化为商品优势, 这是生猪产业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㈠生猪产品品牌注册工作滞后目前为止, 成县尚无一家养殖企业开展生猪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成县是陇南生猪养殖大县, 产品主要依靠外销。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 各地已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安全准入制。成县生猪产品无品牌, 不仅使外地客户无法了解成县生猪市场, 更会直接影响成县生猪产品的外销入市, 外销售环节将会受到制约。
㈡生猪品种混杂, 产品品质无法统一成县川坝区瘦肉猪生产体系是以长白、大约克、本地黑猪为主的三元杂交品系, 兼有其它品种搭配, 由于全县无统一的父本品种和标准的二元母本生产体系, 造成瘦肉猪外观不统一, 瘦肉率还达不到广大消费者的最高要求。边远山区生态放养猪虽然在饲喂上使用传统的原料饲喂, 放养、补饲青料兼有, 肉质好, 但由于品种杂乱, 主要是内江、甘黑、甘白的杂交种, 造成生猪品质差异悬殊。全县由于品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良种更替主要依靠外调, 相应增加了疫病传入的风险, 加之父本品种不统一, 常温人工受精点缺乏, 母猪繁育户主要依靠本交授配, 客观上造成授配成本提高和授配品种随意性大、商品仔猪生产混乱的局面。
㈢饲料工业发展滞后由于全县尚无一家正规化的大型饲料厂, 因而供本县生猪生产的配合饲料和预混料要依靠外地饲料补充。就养殖户而言, 当地粮食转化受到阻碍, 饲养成本相应提高;就饲料市场而言, 由于各类饲料品种繁多、质量不统一, 在饲料产品安全监管上增加了难度;另外, 由于外来配合饲料价格较高, 也相应加剧了当地农户粮食加工混乱情况, 混合饲料标准不统一, 成分复杂, 导致生猪生产饲料使用的混乱。
㈣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不规范全县生猪生产主要以农户散养为主, 规模养殖户还为数不多, 养殖过于分散。养殖场沼气池建设相对滞后, 养殖户化粪池建设达不到标准, 雨水与粪尿未分离, 同池排放, 既不利于粪便生物热发酵消毒, 也易导致粪尿溢池污染环境。一些养殖场在选址建场中距离居民区和干线公路较近, 在疫病防控上存在诸多隐患。
㈤部分养殖户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养殖户就是畜禽生产企业, 其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必须严格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法律要求。而部分养殖户在养猪生产环节存在着只注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 在生猪生产中随意使用生产技术不过关的价格低廉的劣质饲料, 甚至为追求低成本运作, 大量使用宾馆饭店的泔水喂猪。由于劣质饲料大多存在加工工艺粗糙, 加工过程消毒不严、添加成分与含量成分表不符的情况, 不仅饲喂效果欠佳, 而且还会留下安全隐患。至于泔水喂猪, 则更不符合《畜牧法》要求。还有部分养殖户, 在猪病治疗中还存在自配药物治疗长期超剂量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严重违反抗生素使用中有关停药期的规定, 造成生猪抗生素超标, 影响了生猪产品质量。
三、成县生猪产业发展建议
㈠大力发展中小型养猪场和具有疫病防控天然屏障的养殖小区发展猪产业是完善城市居民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 它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养殖业在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利润微薄性和在疫病防控、防治污染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决定了养殖场地必须远离人口密集区、交通要道及河流, 并且将养殖用地应作为农业用地对待。政府应协调好以养猪生产、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户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建设, 高度重视场选址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 并使企业在土地占用和水、电、路及贷款方面能享受农业生产优惠条件。
㈡建设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县级父母代配套系良种猪场, 重点为饲养场、养殖大户提供良种二元母猪;在全县17个乡镇都建立常温人工输精站, 实施良种授配全覆盖。在川坝和丘陵粮食重点产区实施三元杂交瘦肉猪标准化生产, 在山区实施本地良种猪生态养殖, 为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奠定良种基础。
㈢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利用当地粮食资源优势, 引进和兴建大型颗粒配合饲料生产厂, 开展本地粮食资源剩余转化, 以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和养殖生产成本, 走种、加、养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㈣狠抓无公害生猪产地认证和产品品牌注册以大型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及养殖、营销、加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 开展申报产地认证和品牌注册工作, 打造“成州生猪”绿色品牌, 为产品出县, 步入国内大市场创造条件。
㈤无公害生猪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监督对饲养场、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户颁发安全生产管理规程, 对养殖人员开展经常性的生产技术培训, 树立严格按安全生产规程组织生产的理念。县上建立生猪安全生产执法机构, 强化监督职能, 定期组织人员督察生产程序和抽检产品质量, 依法查处违规案件,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㈥做好信息服务与化解市场风险工作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分析全国生猪价格走势, 做好生猪生产预测预报, 对外发布信息, 指导养殖户把握市场动态, 搞好计划生产。商务部门应根据市场需要建立猪肉冷冻储备库, 以便平衡市场猪肉销售淡旺季, 降低养猪市场风险。
摘要:通过对成县生猪产业现状的调查, 分析了成县生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养殖小区、建设良繁体系、发展饲料工业、产地认证与品牌注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与技术监督、信息服务与风险化解方面提出了发展成县生猪产业的建议。
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 篇5
2007-4-12 15:38:3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
2、项目单位及地点
双峰县农业局,双峰县永丰镇工农北路
3、项目优势
①双峰县粮食生产及产业化开发,历史辉煌。双峰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县90万人,其中80万农业人口,有耕地61.4万亩,其中水田50.5万亩,粮食生产是双峰县农业的第一大优势产业,1985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16年增产增收,自1991年起连续11年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超吨粮,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2001年全县人平产粮达614㎏。
双峰县1998年被列为湖南省优质稻开发建设基地县。五年全县累计开发种植优质稻200万亩,每亩优质稻比普通常规稻增加产值40-50元,共计增值近亿元。同年双峰县优质农产品服务中心精制大米厂和双峰县粮食局精制大米厂被列为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为4.5万吨,五年共加工优质稻米达12万吨。加工销售创利约2400万元。优农中心大米厂生产的“梦春” 牌优质稻米、粮食局大米厂生产的“餐餐香”优质稻米深受湘中地区居民喜爱,并走俏广东、深圳、澳门等沿海城市。
双峰县2001年被列为全国无公害农业开发示范县,在湖南省率先进行了无公害优质稻的示范生产开发,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形成了无公害优质稻的生产技术体系。
五年的优质稻基地建设,二年的无公害优质稻的示范生产,为该项目的实施积累和贮存了大量的技术资源,奠定了雄厚的工作基础。
②自然条件优越。我县气候适宜,温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622小时,无霜期长,严寒期短。稻田土质肥沃,土地有机质含量3%左右,PH值6-7之间,土地有毒金属含量少,全县旱涝保收面积45万亩,占稻田总面积88%,适宜无公害优质稻栽培的面积占总稻田面积的70%以上,较好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地形地貌有利于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开发。
③社会经济条件好。全县农业劳动力达31.0万人,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习惯,交通方便,娄邵铁路贯穿县境47公里,320国道横穿县城,全县电力浇灌水田占62%,动力脱粒占80%。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④加工机械先进。县粮食局精制大米厂成套精制大米加工设备是从德国购进的,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县优质农产品服务中心精制米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两个龙头加工企业可满足我县高档优质稻的加工需要。
⑤基础设施完备。全县有16个收储企业,收购保管点52处,仓容2亿公斤。县优农中心精制大米厂拥有1千多万元的机械设备及厂房固定资产。县推广中心有土壤及生化化验室,县种子公司有完备的种子检验设施。这些完全可以满足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中加工全过程所需的仓储加工和检测设备。
⑥技术积累丰富,技术力量雄厚。我们在5年的优质稻开发实践中,针对优质稻、优(质)而不高(产)、优而不抗(倒、病)等矛盾,进行了大量的田间栽培试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2001年研究形成了适应于湘中地区的无公害优质稻的生产技术体系。产业化开发形成了“餐餐香”、“梦春”牌两大优质稻品牌产品。从包装设计到保质品牌配套技术上都实行了标准化,目前销售市场走俏。近几年推广中心和优质农产品服务中心专门从事优质稻开发的技术专家有3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26人,工程技术人员7人。技术力量强,开发成效显著。2000年双峰县优质稻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娄底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为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技术推广,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优化农业结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的产品按照标准进行分级,不同档次等级享受不同的价格,这是我国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第二、标准化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三、标准化是优质稻米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第四、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无公害意识不断加强的客观需要。
第五、优质稻米的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定会使我县优质稻生产栽培及产业化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它对促进我县优质稻米开发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我县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
(一)主要建设内容
1、建立高标准无公害稻田。优质稻米无公害标准(单位:mg/㎏):生命元素:锌Zn:
22、硒Se:0.10,有毒无机元素铅Pb:0.22,镉Cd:0.1,有毒农药如甲胺磷等禁止使用。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首先要建立无公害优质稻基地,这是生产安全无公害稻米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无污染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生产出无公害优质稻米。因此,无公害优质稻田应建立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中,不允许有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企业,周围没有毒性重属或非金属矿区、工厂,土地肥沃,旱涝保收。
2、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①选择优质高产多抗良种。早稻重点推广中优早81、中鉴100、湘早籼31号等中档优质稻,晚稻重点推广金优207、新香优80、湘晚籼5号、湘晚籼9号、湘晚籼11号等中高档优质稻。
②推广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即优质稻亩产400-500公斤的关键栽培技术指标,做到适时播种,适龄移栽,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及时防除病虫杂草。
③推广无公害优质稻保优丰产技术。其主要内容是:(1)改水育秧为早育秧;(2)合理密植,早稻保证2万蔸/亩,晚稻1.7万蔸/亩;(3)改进施肥方法:优质稻要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量;(4)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优质稻基地稻田要禁止使用剧毒有机农药,无环境污染,减少稻米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确保米品质达到无公害的优质标准;(5)适时收获,提高加工品质。④推广生化调控技术。早稻重点推广强氯精浸种,多效唑育秧,早晚、优质稻普遍喷施谷粒饱。
⑤不断开发优质稻米加工技术。创建新的优质稻米品牌。在优质米的包装、保质、品牌说明上都要按标准执行,要不断巩固现有的“餐餐香”优质米和“梦春”牌优质米的销路,开拓“黄贡”米品牌市场。
⑥搞好优质稻良种的供应和繁殖。要按种子生产标准,确保种子纯度。
3、引进大型精制米业生产线,改造加工企业。2004年两大龙头加工企业各引进年产10万吨的生产线一条,扩建和改造厂房2000平方米,以提高生产能力,满足生产需要。
4、推广优质稻米产业化运作机制。以双峰县优农中心精制大米厂为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产前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优价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基地建设;以推广中心技术股站为技术依托,确保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各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的到位。县优农中心精制大米厂发挥现有高档优质稻米的品牌效应,拓展销售市场,确保优质稻米的加工销售转化增值。
5、建立销售点,完善销售网络。在长沙、广州、上海等地设立销售点,各点安排3-5人负责本区域范围内的优质稻米销售工作,内容包括策划、宣传、货物供应、资金回笼等,逐渐提高销售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销售网络。
(二)主要经济指标
1、实施面积:要求2004年在全县推广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技术面积50万亩;2005年推广面积60万亩,两年共110万亩。核心示范区梓门桥镇八仙村连片示范面积1000亩,印塘乡印泉村连片示范面积500亩。
2、增产指标:两年全县110万亩标准化生产的优质稻平均亩产达495㎏,比非示范区亩增46㎏,增产10.2%。两年推广110万亩,新增总产值6000万元。通过加工转化增值比非示范每亩增效15%。
3、主要技术指标: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旱育秧面积20万亩,抛秧5万亩,一次性施肥25万亩,强氯精消毒95%以上,晚稻多效唑或稀效唑喷施面积90%以上,谷粒饱或粒粒饱共推广面积50万亩。
4、加工销售指标:2004年加工销售优质米10万吨,2005年加工销售12万吨。
5、效益指标:该项目完成后,增加300个就业岗位,每年推广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面积60万亩,农民增收2000万元,企业加工创利2000万元,完成利税800万元,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项目实施进度
2004年1月开始,2005年12月完成。
五、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经济评价。
1、投资估算:
该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
1、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300万元。
2、生产基地建设:200万元。
3、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万元。
4、引进生产线:1000万元。
5、改造厂房:500万元。
6、建立销售点:300万元。
7、技术培训:100万元。
8、流动资金:100万元。
9、其它不可预测费:300万元。
2、资金来源:招商引资2500万元;自筹1500万元。
3、经济评价:本项目完成后,每年推广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面积60万亩,平均亩产495㎏,比非示范推广区亩增46㎏,总计增产5060㎏,新增产值6000万元,新增纯收入2000万元,县优农中心精制大米厂和县粮食局精制大米厂每年收购加工基地高档优质稻12万吨,加工创利2000万元。
六、合作方式:合资、合作均可。
七、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双峰县农业局
产业化生产 篇6
【关键词】潜江;秋冬农业;生产现状;调整策略
潜江市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国土总面积2004km2,其中耕地面积70300h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60000hm2,油料种植面积33300hm2,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食用油生产基地。
1 生产现状
潜江市下设6个农场、7个办事处、10个镇,常年农作物秋冬播面积70300hm2,基本实现了种满种足,其中油菜33300hm2,小麦26700hm2,蔬菜7300万hm2。后湖农场、白鹭湖农场、总口农场、运粮湖农场、熊口农场、周矶农场6个农场秋冬播以小麦为主,面积14000hm2左右,约占全市小麦面积的51.3%;渔洋镇、浩口镇、周矶办事处、熊口镇、杨市办事处、老新镇、张金镇、龙湾镇、高场办事处、泰丰办事处10个镇、处秋冬播以油菜为主,面积18900hm2左右,约占全市油菜面积的56.8%;王场镇、高石碑镇、竹根滩镇、积玉口镇4个镇秋冬播小麥、油菜各占一半。随着新技术不断普及,油菜、小麦机条播面积逐年扩大,轻简化、机械化、优质化已逐步成为我市秋冬播一大特色。
2 调整方向
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品牌创建和高产创建为抓手,以种满种足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推动,依靠科技进步,落实增产措施,全面提升秋冬播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在作物布局上做到稳粮、扩油、增菜,坚持油菜、小麦、蔬菜三大优势作物协调发展;在品种结构上,推广高产优质高抗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综合效益;在种植模式上,应用高产高效新模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农民种植效益,力争做到品种调优、产量调增、效益调高。
3 调整措施
3.1 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
3.1.1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紧紧抓住国家增产粮食千亿斤的政策机遇,积极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农场小麦种植面积,适度调减镇、处小麦种植面积,确保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6700hm2左右,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95%以上。
3.1.2 扩大油菜种植面积
油菜是我市优势农作物,其产量高、品质优,以品牌创建为抓手,采取统一供种等办法,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要求,组织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积极参与,大力推进双低优质油菜连片种植,确保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超过35300hm2,双低油菜优质率达100%,订单生产达60%以上。
3.1.3 提升蔬菜生产水平
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点,发展大棚蔬菜,抓好老基地的巩固提高和新基地的达标建设,大力发展莴苣、甘蓝、花菜、辣椒、西红柿、菜薹等精细蔬菜,力争秋冬播精细菜面积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0%以上。
3.2 推进高产创建,带动平衡增产。
加大小麦、马铃薯、油菜高产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创建力度,进一步扩大创建规模,延伸创建范围和档次,提升带动效应。高产创建示范区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技术路线,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步伐,带动粮、油、菜大面积平衡增产,全面提升秋冬播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3.3 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
3.3.1 实行秋冬播品种主导制
引导农民选用良种,促进秋冬播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面发展,实行秋冬播品种主导制。油菜主导华油杂9号、华油杂13、华油杂62、华油杂15、禾盛油868等华油杂、中油杂系列品种;小麦主导鄂麦27、鄂麦596、襄麦25、郑麦9023等品种,力争全市秋冬播良种覆盖率达100%。
3.3.2 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
推广小麦机械精量和半精量播种技术,继续扩大油菜机械直播、免耕直播、免耕套播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规模,力争全市轻简化栽培面积达40000hm2。
3.3.3 广泛应用高效种植模式
因地制宜推广稻-薯(菜)、棉-麦、豆-菜,以及油菜“一菜两用”等高效种植模式,力争应用面积超过13300hm2。对不能播种的低洼地,发展虾稻连作和虾稻共作高效种养模式,力争面积达到13300hm2以上。
3.3.4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农民选用安全、高效、低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力争小麦、马铃薯、油菜、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技术应用面积分别达到21300hm2、1300hm2、26700hm2、6700hm2。
3.3.5 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全市秋冬播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率力争达到100%,小麦、油菜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免费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技术服务,测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
3.3.6 强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针对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面积逐年扩大的实际,加大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力度;针对小麦和油菜病虫害发生加重的趋势,加大统防统治专业化防治力度。重点推广小麦药剂播种,突出抓好油菜蚜虫、菌核病和小麦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3.3.7 推进农机农艺结合
积极组织农机专业化队伍投入秋冬播生产,加快机耕、机整、机播、机收进度,大力推广油菜、小麦机械条播技术,解决生产季节紧、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的问题。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3.4 立足防灾减灾,夯实增产基础
2012年9~10月大面积涝灾,2013年10月大面积旱灾,气候灾害、病虫灾害对秋冬农业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提前制定抗灾应对方案,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小麦、油菜要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范播种偏早导致苗期旺长、小麦提前拔节、油菜早花早薹、冻害加重等问题;减少晚播面积,降低弱苗比例,力争一播全苗、壮苗越冬;蔬菜要抓好清园消毒、杀灭虫卵、增施基肥,防冻护苗工作;秋冬播作物播栽结束后,迅速抓好沟厢升级,减轻渍害对作物的不利影响,做到厢沟、腰沟、围沟三沟相通,达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的效果。
作者简介:
永寿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初探 篇7
1 领导重视, 政策措施优惠
1.1 制定优惠政策
为了建成全省畜牧大县, 永寿县委、县政府先后实施“果畜富民”、“牛羊工程”、“畜牧业倍增”等, 并成立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指定专人负责解决肉牛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同时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的决定》、《畜牧产业信贷资金发放办法》等, 特别是在肉牛产业化方面, 县财政每年拿出300多万元用于对新建牛场和扩建牛场进行补贴, 所需土地一律视为农业用地, 对兴办牛场的农民和下岗职工解决5~8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金融部门发放支农信贷资金1000多万元, 牛场所用水、电一律按农业用水、用电对待。
1.2 领导重视
每年永寿县政府定期召开全县农村工作及畜牧工作会议, 表彰畜牧生产及肉牛产业化生产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对下一年度工作进行步署, 将任务分解到镇 (区) 、村、组, 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从而推动了全县永寿县肉牛产业化技术的快速推广。
在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推广中, 省、市业务部门, 永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多次深入到肉牛生产第一线, 检查指导牛场建设、畜牧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同时组织在永寿的省、巿、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等, 对全县畜牧工作、特别对肉牛生产进行全面视察, 随后召开县上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肯定成绩、寻找问题、研究对策、解决了肉牛产业化生产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
1.3 学习先进经验
在肉牛产业化生产过程中, 县农业局多次组织镇 (区) 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去外地参观学习, 吸收先进经验, 结合实际制定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 成立技术服务队、项目实施课题组等, 随时解决肉牛产业化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号召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专长, 带头领办规模化牛场,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养肉牛规模扩张、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树样板、树典型。在抓养肉牛规模扩张的同时, 积极引进优良品种。
2 干部参与群众积极性高
2.1 农户养牛历史悠久
永寿县农户养牛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积极性高, 接受新技术快, 推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群众基础好、条件具备。
2.2 干部、群众积极性高
县委、县政府制定岀台优惠政策, 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带头发展养牛、养猪、养羊等, 多措并举, 调动全县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岀现了专业技术人员带头办牛场、村干部领办牛场、工商企业老板回乡领办牛场等。截止到2012年底发展养牛示范村83个, 示范户350户。
2.3 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强
2009年永寿县被列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县, 县农业局充分利用这一机遇, 争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扶持资金100万元, 鼓励、引导、扶持条件成熟的养殖大户, 成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截至目前在全县10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畜牧养殖方面的合作经济组织41个, 占38.7%, 成员已发展到1000余人, 成员养牛已占全县的50%之多, 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3 完善技术措施、加强技术指导
3.1 选择优良品种
肉牛养殖优良高产品种是关键, 好的品种才有好的繁殖率, 从而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牛的品种选择方面, 首先突岀良种肉牛的引进推广, 先后引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等。其次巩固提高地方良种秦川牛的生产性能, 用其作母本与优良品种公牛进行杂交效果好。
3.2 提高繁殖率
对现有基础母牛, 掌握发情表现, 适时配种, 避免空怀。引进优良品种, 进行杂交,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生产商品肉牛。在饲喂方面做到, 科学饲喂, 良种良养。在管理方面做到, 饲喂、配种、运动、刷拭等各项工作都应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 形成规律性的条件反射。怀孕牛做好保胎工作, 每天应适量运动, 以减少难产率。定期引进优良种公牛, 精心饲养, 合理利用。
3.3 注重标准化
结合实际制定《永寿县肉牛养殖技术规范》、《永寿县肉牛养殖技术要点》等, 并及时发放到养殖户手中,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第一线, 宣传讲解, 面对面指导群众。在永寿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中始终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严格选址, 标准化建场, 坚持选择优良品种, 注意饲草、饲料配合, 科学饲喂、细心管理。
3.4 引进新技术
牢固树立灵活多变的市场意识, 随时了解掌握市场动态,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不断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有针对性的引进肉牛育肥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牛人工授精技术等。
3.5 给牛建造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场址选择、场区布局、圈舍建设、饲养管理、牛场生物安全等方面注重标准化, 地势高燥、平坦, 交通便利, 水电充足, 具备就地处理和消纳粪污的条件。场区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营造林带、建隔离沟等, 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 生产区内净道、污道分设, 不得交叉。牛舍朝向和间距必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和排污的要求。
3.6 精心饲养管理
首先选用优质饲草、饲料, 并适当提高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饲料从正规厂家采购, 玉米、麸皮应新鲜无杂质, 青草新鲜、适口性好, 根据牛的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使用不同的饲草、饲料配方。其二严格按技术规范操作, 坚持定时、定量、定质饲喂, 每天观察牛的吃、喝、排粪、排尿等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夏季防暑降温。按牛的品种、个体大小、体质强弱精心管理。公牛保持良好的体况, 确保较高的受胎率。
3.7 重视疫病预防
以养为主, 养防结合, 平时搞好牛舍内外环境卫生, 做好免疫、驱虫等。谢绝参观, 以确保牛场安全经营, 定期消毒, 夏季每周消毒两次, 冬季每周消毒1次, 周围有疫情时应增加消毒次数, 消毒剂用2~5%的烧碱或百毒杀。制定严格的防疫程序, 适时防疫, 每年进行2次口蹄疫疫苗注射和驱虫。
4 配套服务有保障
4.1 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 县、镇、村三级畜牧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落实了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的工资待遇, 2012年补充了12名第一线人员, 县镇两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两次以上的业务知识培训, 完成了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106台 (套) 等, 为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
4.2 成立技术指导小组
为了使永寿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实施, 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肉牛产业化生产项目实施指导小组, 确定5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专抓该项工作, 从牛场规划设计、建设、品种引进、繁殖配种、饲草饲料供应、饲养管理、销售等方方面面进行指导, 养牛户、养牛场遇到的技术问题随时派专人解决。
4.3 搞好技术培训
首先搞好业务人员自身培训, 几年里先后有140人次参加全国、省、市、县有关养牛技术培训,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镇 (区) 畜牧站的业务技术人员每人每年均参加2次以上养牛技术培训及学习, 以便更好的指导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其次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养牛户、养牛场进行技术培训, 利用广播、电视、散发资料等形式宣传普及养牛技术。其三利用省、市、县相关部门安排的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下乡、科技进农家、农村集会、阳光工程培训等形式开展养牛技术培训, 累计开展培训120场次, 印发宣传资料6万余份, 举办电视讲座6期, 收到很好的效果。
4.4 抓规模扩涨
规摸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标准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前题, 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意义深远而重大。开展规模养殖便于引进优良品种, 实现良种良养;便于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实现科学管理;便于规范生产过程, 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便于按计划批量生产, 实现市场均衡供应, 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4.5 树立典型扩大辐射范围
永寿县对参与肉牛养殖工作积极性高的典型示范户, 规模大、标准高的牛场在圈舍建设方面县财政给予每栋2万元的资金补助, 并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 同时组织镇 (区) 主管领导、养肉牛大户现场参观学习, 扩大影响面。经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 规模牛场从无到有, 不断发展壮大, 累计建成标准化肉牛舍120栋、15000m2。
4.6 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2011年引进江苏雨润集团投资4亿元, 建成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 辐射300km范围内的养牛户、养牛场, 促进农民就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使永寿县肉牛产业链不断延长。
5 小结
(1) 永寿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政策措施有力, 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 技术措施完善, 配套服务有保障。
(2) 永寿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使全县牛存栏量逐年增加, 2010~2012年分别是7.2万头、8.3万头、10.1万头, 合计25.6万头, 每头平均价值5000元, 共创经济效益12.8亿元。
(3) 永寿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2010~2012年共解决580人就业, 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并产生大量有机肥, 促进农业增产, 果业提质增效, 使以果畜为主的农业内部良性发展, 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永寿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得益于领导重视, 政策措施优惠, 技术措施完善, 配套服务有保障, 从而促进农民就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重点探讨有关保障肉牛产业化发展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产业化生产 篇8
1. 大同市谷子种植现状
谷子是大同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2006年播种面积最多, 为2.16hm2, 总产量3.763万t;2009年播种面积为1.73hm2, 总产量1.351万t, 2010年播种面积1.87 hm2, 总产量3.262万t。近几年来, 由于受粮食直补、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退耕还林等因素影响, 大同市谷子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 由于种植谷子的比较效益增加, 加上谷子产业化成果的影响, 面积又呈恢复增长的态势。
2. 大同市谷子机械化生产现状
大同市的谷子大多种植在冷凉地区、丘陵地区和新垦荒坡, 谷子生产机械化技术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谷子播种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条播方式, 摇耧播种、石砘镇压。在部分平川地区也种植有少量谷子, 一般用小麦播种机稍加改进后进行播种, 播量偏大, 谷种浪费严重, 间苗、定苗时劳动强度大、耗时长, 往往贻误农时, 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中耕除草仍以人工为主, 收获一般采用人工镰刀收割、掐穗、碾压或脱粒、人工清选等, 劳动强度大, 收获期长, 严重影响了谷子生产。谷子脱粒机目前使用最多的为小麦脱粒机改进筛板后直接使用, 脱离方式为仅脱谷穗, 脱粒效果较差, 需要脱粒数遍, 效率低, 损失严重。谷子的联合收获机也是近年来在小麦、水稻收获机上稍加改装和调整后, 勉强用来收获谷子, 作业性能差、损失大, 含杂率高, 收获效果极不理想。农民对谷子生产机械的需求和呼声越来越高。
3. 大同市谷子加工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大同市共有谷子加工点1 961个, 有自主品牌且国家认证的加工企业或公司15家, 其中仅广灵一县就有山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灵新利达特产商贸公司、广灵众益小米加工厂等7家, 这些企业中有很多仍都处于作坊式加工阶段, 加工工艺简单, 以原料加工为主, 小米深加工的不多, 95%以上以原粮形式流通和销售, 包装形式粗放 (主要为麻袋或面袋) , 小米产业化程度较低, 消费市场相应有限, 效益一般。
4. 大同市谷子产业化发展现状
(1) 形成了区域特色的杂粮产业区和产业带近年来, 大同市围绕开发培育特色农业, 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 涌现出了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县, 形成了区域特色的杂粮产业区和产业带,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格局出现端倪, 形成了一批谷子良种试验繁育基地和集中连片谷子种植带、种植区。重点建设以大同县的许堡乡、倍加皂镇、周士庄镇和阳高县的东小村乡、王官屯镇、北徐屯乡作为繁育大同27号、32号的良种基地;以浑源、灵丘、新荣、左云等县区的一些乡镇作为晋谷21号、32号和张杂3号、5号杂交谷种的试验基地。形成了以壶泉镇、南村镇、宜兴乡、一斗泉乡为主, 以作疃乡、加斗乡、梁社乡为辅的广灵优质“东方亮”小米专业产区。
(2) 涌现出具有一定带动和辐射作用的谷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的关键是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是特色产品发展的火车头, 也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大同市广灵县从事“东方亮”小米加工销售的企业多达20余家, 大多是小打小闹。2007年, 山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支持下, 投资1 000万元对原青年小米加工厂进行重组, 建立了现代化的育种、种植及加工基地, 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针对当地一些谷子产量低、品种退化的实际, 该公司先后引进长寿香谷、晋谷27号等10个高产、优质谷子新品种, 另外聘请专家对“东方亮”这一品种进行改良, 成功培育出品质更佳的“东方亮”二代产品, 现已成为山西省优质杂粮王牌。
二、大同市谷子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谷子种植分散, 难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大同市谷子大多种植在高坡山岗贫瘠地区, 种植分散, 很难产生规模效益, 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全靠农民手工操作, 因而生产成本较高, 效益也较低。
2. 科研滞后, 品种混杂
长期以来, 谷子生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谷子科研与大宗作物相比差距很大, 品种缺乏, 品种老化, 栽培品种多数仍以农家品种为主, 加之不注意提纯复壮, 混杂退化严重, 既影响了产量, 又影响了谷子产业的发展。
3. 谷子产业化生产缺乏配套的专用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有通用性和专业性之分。整地机械通用性很强, 而播种、收获、中耕、种子加工设备及产后原料深加工系列设备专业性很强。对谷子生产机械化来说, 现在已有的整地机械基本适用, 其他工序作业的专业机具、设备基本是空白, 也没有成熟的机械供农民选择。
4. 品牌效应低
小米加工产业存在着知名企业品牌少, 深加工产品少, 产品附加值低, 谷壳谷草综合利用不够等问题。
5. 产业链条短
农业产业水平低, 产业链条偏短, 市场、企业、合作社和基地之间关联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手段滞后等问题。
三、大同市谷子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1. 抓“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进行规模经营
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 大力发展种植谷子专业村, 形成一村带多村, 多村连片种植, 规模经营, 规范作业, 统一管理, 为谷子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2. 加快新品种引进和选育
在谷子种植区,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 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要创新培育手段, 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 同时积极挖掘省内外地方名特优品种, 千方百计扩大良种覆盖率。在一些重点产区还要抢救各种优质品种, 进行原产地的申报、认证, 进行商标注册, 保证优质产品及系列产品的信誉和知名度。
3. 加快谷子机械化生产
谷子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经济上扶持以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由于谷子生产机具种类多, 科研投入大, 而机具需求地区大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且与大宗作物相比, 需求量很小, 机具形成产品后价格可能会偏高。因此, 需要政府加大对科研的扶持力度, 加快科技产品推广和市场转化, 提高农民购置机具的补贴额度, 减轻农民购机负担。
4. 规范栽培技术
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最后收获, 制定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技术操作规范, 并在此基础上配套相应的农业机械。由于谷子生长特性, 给农业机械的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 要开发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新农艺等, 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促进农机化的大力发展, 确保农机农艺互相融合, 真正实现谷子生产机械化。
5.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努力提高谷子单产
提高谷子单产的有效方法可以概括为:立足旱地, 狠抓有机培肥沃土工程;继续推行纳雨蓄墒耕作法与现代机械化保护性免耕、深耕 (松) 覆盖技术;积极扩大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谷子化控间苗技术等, 争取谷子高产。
6. 培育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要改变谷子种植分散、规模较小的不利状况, 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规律出发, 要明确产业化组织经营是“主路”, 必须以产业化经营为主要途径, 着力择优选择培育一批市场拓展好、产品特色鲜明、带动农民效果显著、有实力、辐射能力强的生产、加工或购销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 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项目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支持企业开展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和产品开发、生产线改造、市场开拓;鼓励中小型加工企业横向联合或兼并重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引进人才, 努力做大做强优质小米加工业。要大力推广“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采取契约合同、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民能够分享到谷子整个产业链条的利润, 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7. 加大小米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力度
产业化生产 篇9
关键词:粮食安全,产业化,思路
1 粮食生产现状及农业发展水平
(1) 基本情况。
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农业人口33.5万人, 耕地面积67.9万亩, 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14.1万亩,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粮食、油料、甘蔗、烤烟、茶叶、咖啡、橡胶、水果和发展养殖业, 是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328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1.33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53万亩, 产量12.1万吨, 平均亩产197公斤。
(2) 农业生产条件, 全县有水田13.37万亩, 水浇地1.9万亩, 水利化程度仅为20.34%。
全县玉米播种面积25.4万亩, 陆稻4.5万亩, 豆类11.8万亩, 主要以四大作物为主。旱地多为陡坡地, 退化严重, 生产条件差,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贫困面大, 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慢、素质低, 田少地多, 山高水低, 是墨江的农业特点和现状。
(3)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 又处少数民族、山区,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慢, 全县良种推广面积23.21万亩, 占播种面积的37.7%, 农业增产实用技术措施应用窄, 周期长,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技术到位率低, 步伐缓慢。
(4) 粮食生产现状。
根据墨江县委、政府的有关规定, 2010年种粮面积将逐步固定在60万亩左右, 减少1.53万亩, 保持在2010年全县粮食生产水平, 每亩单产必须达到210公斤以上, 在现有条件下, 难度较大, 将造成全县粮食总量和日益增长人口的人均有粮下滑。所以粮食安全生产威胁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2 目前墨江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 种粮面积有所减少。
随着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 速生丰产林 (核桃、板栗等) 建设,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造成粮食生产总量及人均占有口粮下滑。种粮面积由90年代的72.3万亩降到2010年的61.53万亩。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脆弱, 生产条件差,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墨江全县2010年水利化程度仅20.34%, 水田多为中低产田, 雷响田、旱岗田、冷浸田、旱地多为陡坡耕地。多靠自然肥力和天然降水, 退化严重, 土壤贫瘠, 旱情严重, 病虫草鼠害频繁, 靠天吃饭, 雨养农业仍然是墨江县农业基础的真实写照。
(3) 贫困面广、程度深, 投入严重不足。
山区农民既缺粮又缺钱农户占有相当比例, 该地区生产条件较差, 经济落后, 素质较低下, 普遍缺粮, 也是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 只有下大力气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才能保证全县粮食稳定, 谈得上增收。
(4) 种粮科技含量不高, 良种覆盖率低。
我县除杂交水稻推广覆盖率高, 效益较明显外, 其它良种推广覆盖率低, 平均不到30%, 特别是杂交玉米推广1/3, 冷凉山区水稻良种更少。农民素质相对较低, 农业实用技术和增产措施应用面窄, 推广慢, 部份山区农民受“刀耕火种”习惯影响, 广种薄收现象普遍。
(5) 复种指数低, 冬农开发形不成规模, 上不了档次。
全县复种指数仅为130%, 一方面种粮面积越来越紧张, 同时不能充分利用土地, 造成温热资源和土地浪费。
3 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
(1) 提高单产潜力大。
粮食作物单产低, 潜力大, 只要提高良种覆盖率或改善栽培技术措施, 就能较大幅度提高单产。如果目前良种覆盖率30%计, 全县还有4万亩可推广, 则良种一项可增加2.5万吨, 农民人均增60公斤。
(2) 复种优势。
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种植面积, 保证粮食总产有效途径, 在墨江山区显得尤为突出。目前该县复种指数130%, 近70%土地只种一季未利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光温资源, 大力发展冬季农业,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 科技优势。
良种覆盖率低, 农业科技增产技术应用面窄, 再加上科技不断发展, 所以我县要应用的范围和要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及配套技术很多很广, 农业科技工作潜力大责任重。
(4) 人力优势。
全县农业人口较多, 不论种粮还是开发其它产业, 劳动力优势明显。县乡农业机构健全, 相对稳定, 只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专业人员和劳动者素质, 就能承担起粮食安全生产的重任。
4 发展对策措施
粮食生产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在紧紧围绕我县提出的“稳粮、兴畜、保胶、促桑、升茶”的农业发展思想下,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领导, 重视发展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墨江是农业大县,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各级各部门都要支持服务于广大农村和农业, 实实在在减轻农民生产投入, 得到更优质服务, 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种粮农户利益受到保护。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继续抓好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改造, 固定旱地, 抓坡改梯, 有条件地区逐步配套完善排灌沟渠和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大力积造和使用农家肥, 积极推广种植绿肥、秸杆还田技术, 进行间、套种或轮作, 发展可持续农业。加强建后配套管理, 使之改造一亩, 培肥一亩, 成功一亩, 常抓不懈。
(3) 保证种植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要确保种粮面积, 保证粮食安全, 结构调整不等于简单压缩种粮面积。必须是在提高单产, 增加总产基础上调整;例如传统的双季稻和留养再生稻等也是山区落后地方最有效增粮办法之一。
(4)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劳动者素质。
必须始终贯彻发展粮食生产依靠科技的指导思想, 千方百计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步伐, 提高单产和效益, 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5) 加大扶持, 保证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在条件相对较好地区, 可以引进推广高产、优质粮食新良种, 提高单产和效益。可以开发优质粮油, 发展订单农业, 增加收入;可以发展地方特色品种, 大力发展养殖业, 种养结合转化增值粮食效益。做好服务环节, 降低农民投入成本, 增加收入。
(6) 加大扶贫力度, 整合资金财力, 重点扶持。
积极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投入, 加强协作, 强化服务功能, 明确职责, 改善扶持方法和手段;统筹协调整合资金, 突出重点, 结合项目技术和重点扶持原则, 发挥有限资金力量,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走产业化道路;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充分利用上海、香港等对口扶贫条件, 加大培训和输出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
5 山区民族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民增收
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 不断加大品种和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积极扶持和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 追求农业和种粮利益最大化。
(1) 联户发展。
培植扶持农村经纪人, 或者是有能力会经营的营销大户, 联合集中收购和销售;组织订单, 联户发展种植, 逐步发展壮大, 上规模上档次, 逐步发展。
(2) 发展集体经济。
用集体经济形式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以个人和家庭经济为单位, 有很大的分散性和独立性, 加之山区民族地方农民文化素质低, 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所以需要懂市场会经营会管理的人 (或组织) 带头。这样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抗击市场风险,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 以农村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发展。
要扶持引导成立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专业合作组织推动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格局, 同时能够促进种植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推动专业科技的普及应用。
(4)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引进或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给予优惠政策, 宽松环境, 通过多种合作形式, 把企业和农民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深加工, 提高附加值。培植龙头企业和骨干产品, 力争达到企业和农民双赢。
(5) 建立信息平台, 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现代社会已进入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 由于山区民族地方, 在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比较闭塞落后,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农业信息综合咨询服务中心, 随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发展水平, 更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产业化生产 篇10
关键词:有机肥料,生产现状,规模化
对我国农业来讲, 提升有机肥料的生产效率, 规模化生产有机肥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有机肥料生产的过程中也能对其进一步促进, 笔者在本文中就有机肥料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产业化的措施深入探讨和研究。
1 有机肥料生产现状
1.1 有机肥料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机遇
最近几年, 我国详细的部署和调整农业产业化, 这为国家发展农业无公害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有机肥自生产到成为商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同时随着产业化的发展, 不断形成规模, 生产质量、数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如今, 国内生产有机肥料的企业不断增多, 同时很多企业已经获得国家相关认可, 这位有机肥生产数量以及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有机肥能够划分为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无机复合肥等等。和化肥相比, 这些肥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价格便宜、效果显著。所以, 在农业生产中, 有机肥极为适合。但是, 由于现阶段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 所以市场以及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无法满足。
1.2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有机肥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科学技术, 有机肥料的生产质量进一步提升, 生产效率更高。如, 把物理处理技术或者生物处理技术应用于有机肥料生产过程之中的除臭环节, 彻底解决肥料生产中脏、臭的特点。不仅如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一些企业在生产有机肥料的过程中把物理材料掺入有机材料之中。同时,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 国内已经具备成熟的有机肥料搅拌机技术, 随着这种技术的应用, 各大有机肥料生产企业会进采用, 让有机肥料生产效率从整体上提升。
2 有机肥料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1 强化宣传
如今, 我国有机肥产业化建设体系尚未形成, 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 为了产业化发展有机肥料, 我们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并了解有机肥, 具体措施为:其一, 强化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同时在此方面不断帮助农民, 如无息贷款、技术指导等, 让农民体会有机肥料带来的巨大好处, 唯有如此, 人们才会自觉的选用有机肥料;其二, 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以有机肥为主题的讲座, 利用电视、广播、宣传单等扩大宣传范围, 让农民对有机肥料及其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不仅能够增肥还能改良土壤, 强化农作物的抗逆性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升农作物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 改变农民对有机肥料的认识;其三, 深入肥料生产企业进行宣传, 让企业了解生产有机肥的前景及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回报;其四, 强化认识有机肥料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认识, 提升消费者绿色产品的消费能力, 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不断促进有机肥料生产的规划建设。
2.2 提高科技含量
在促进企业发展,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上科学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 要想提升有机肥料产业化速度, 必须要求有机肥料生产商家的科技创新意识及其能力。把企业生产肥料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具体措施为。其一, 在实践中探讨发酵原料的模式和技术;其二,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 并以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现实状态相结合, 开发出高校的生产模式;其三, 国家层面建立健全一整套有机肥料质量检验的标准和技术;其四, 各生产企业需要根据具体市场以及区域土壤的情况对生产工艺及其配方进行改变, 保障企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和农田、作物所需的肥料相匹配, 不断提升生产肥料的技术和手段。不仅如此, 我们还需要向发达国家深入学习生物处理技术, 保障我国能够规模化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2.3 改进工艺设备
我们都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在有机肥料生产中这种理念也适应。也就意味着要想保障有机肥料生产效率的提升, 必须具有较好的机械设备。所以, 我们应该研发更多和有机肥料规模化生产相适应的专业化设备、机械, 以便于顺利开展有机肥料的产业化之路。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来讲, 有机肥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 提升粮食产量, 优化耕地, 保障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次, 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为农业, 其的发展和我国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所以, 我们必须出台有效的措施, 进一步促进有机肥料的产业化发展, 合理解决这一和国家经济以及广大农民利益相关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史云峰, 武志杰, 张丽莉, 赵牧秋.新型高效肥料创制的意义、现状及发展趋势[J].磷肥与复肥.2011 (06) .
[2]杨帆, 李荣, 崔勇, 段英华.我国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 (04) .
产业化生产 篇11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产业化模式;功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9-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形成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较大,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和水平亟待提高。本文着重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专业产业化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为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提供支持。“专业产业化”就是以行业为依托,依靠专业优势,创办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以专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专业,走“产、教、学、研”结合之路,为行业服务。所谓专业产业化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以行业为依托,依靠校内专业优势,创办以企业经营方式进行运作和管理的实训基地模式。
一、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既是由学校投资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实训基地,也是经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企业。这种实训基地对内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对外是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企业,因此具有实训基地和企业双重功能。“专业产业化”有两层含义:即“专业产业化和产业专业化”。专业产业化是依靠专业强大的技术和信誉优势,组建有行业特色的企业,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技术和经营职务,聘请行业技术人员担任技术顾问,由本专业学生担任企业基本技术力量,参与社会竞争,在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同时,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发展。产业专业化是在企业强大的设备优势和社会竞争力的基础上,融入专业优势,以专业发展带动产业进步,使行业的技术、管理及材料等各方面均按照专业要求行事,逐渐减少行业从业人员的非专业人员数量,提高行业的高技术含量,从而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
1.专业产业化的主要功能:一是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承担产业中的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职务,使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机结合,在增强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另外,由于国家技术职称评定的特殊性,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受到一定限制,而专业产业化所成立的经济实体,为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创造了条件。在南京交院路桥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均已获取了监理工程师职称,部分教师还获取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师”。二是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南京交院的育通监理公司在我省承接的监理任务很多,每个标段均需配备一定数量的监理专业人员。而其他实训基地如检测中心、实验室等几个实体也需要相当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工作。其中,学生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组成人员之一。正因为如此,高职专业具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彻底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难题。同时,由于是教师承担监理工程师、实验工程师等专业职务,学生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受到正确的指导,解决了专业实习的指导难问题。三是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因为专业产业化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必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在本校的公司实习时,遇到这些难题可以直接向教师请教,教师亦能悉心指导,不会出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局面。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专业岗位,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增加了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能力。目前,在江苏交通建设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中,路桥专业高职学生具有绝对优势。四是解决了学生部分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学校的各种经济实体和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一样,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状况和实践动手能力更能符合学校公司的要求,学生进入学校公司既能满足公司利益,又能解决学生部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因此,专业产业化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育通监理公司、检测中心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基本上是由高职路桥生组成。五是提高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通过创办产业公司,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南京交院的育通监理公司是国家乙级企业,在江苏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各地交通局及公路处在寻求监理单位时,总是首先考虑交通学院监理公司。而交通厅在寻找检测队伍时,同样是首先考虑学院的检测队伍。因此,我校由专业创办的公司,具有较好的业务来源,不需要像其他公司一样为业务量发愁,因而学校公司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业专业化的主要功能:一是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原因,民众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如装饰专业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普通木匠、瓦匠构成,很难满足装饰市场的发展要求,更谈不上业主对装饰品位、色彩、灯光、水电、贮存等装饰要素的追求需要。而高职装饰专业开办的装饰公司,由学校师生担任技术人员,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了行业的竞争能力。二是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任何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专业的支撑。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是企业参与行业竞争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那些无图施工、无证上岗的现象根本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而高职专业的一大特色就是解决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及岗位技能证书问题,这些证书是行业的准入证。学校装饰专业、路桥专业等开办的企业,在相应的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持证率,保证了行业规范化运作,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三是提高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如农业畜牧业产业等,随着高职专业企业的加入,那些看起来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在增加了学校研发的科技含量后,大大增强了产品的竞争能力。如泰州牧院的“一只鸭”,将普通的鸭子经过研发变成瘦肉型鸭子后,由其种禽场生产的该品种,畅销海内外。四是适时解决产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由于校办产业中具有较多的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大多数有相当深厚的科研开发能力。当生产中遇到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时,可以用其专业知识直接进行解决,而无须求助于科研单位。如育通监理公司在监理过程中经常遇到诸如软基处理等技术难题,这就需要现场监理人员根据当地土质等情况做适当处理,不至于耽误工期。五是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提高新产业开发能力。高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研发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可以在自己的产业中率先使用,在获得成功后即可以向社会推广。如农院以学校研发的“一棵苗”、“一根草”,开办了苗圃公司、草皮公司,不仅使学校收益,也使得周围的农民得以致富。而盐城医院的“一把药”,经过其社区医院服务于社会,受到了广泛赞誉。
二、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内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发展迅猛,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产业化建设的认同度问题。创建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时,院校领导和行业的认同度至关重要,两者缺一不可。首先院校领导如果不能理解和支持专业产业化建设,很可能因资金投入和创业风险等原因阻止实训基地的建设。其次在行业领域,由于对院校专业实力不了解,实训基地的资质较难得到审批。二是专业产业化经营运作与市场接轨的问题。由于在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创建初期对诸如相关市场经营的状况、市场最迫切的需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展前景等背景难以充分了解,必然使实训基地经营运作会与市场需求产生偏差,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成为学校的包袱。三是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问题。专业产业化的实训基地,首先是学校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实训场所,绝不等同于与教学任务无关的校办企业,同时又不同于一般的实训基地。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应该是承载着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企业,在管理上必须兼顾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目前,在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实训基地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目标不一致的问题,能否很好协调实训教学的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会影响甚至制约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的发展。
三、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对策
1.研究建立评估机制,为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的创建提供依据和支持。职业院校是专业技能教师聚集的场所,具有专业的技能和智力优势,同时也是先进设备的拥有者,兴办经济实体能把这种智力优势和设备优势转化为生产产品的优势,进而又把产品优势转化为行业优势,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校企结合,开展专业实训和职业培训,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增强社会吸引力等,就必须要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机制,从而评价专业产业化建设是否必须和恰当,为实训基地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一般情况下,评价体系可以从管理体系、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行业资源利用、对外技术服务、专业产业化程度、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培养等进行。
2.研究建立运行保障机制,为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保驾护航。一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引导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同时,政府应以资金为杠杆,采用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另外,行业协会也可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合同、协议、考核、评估等鼓励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力投入主要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组建及配置问题。以学校的专业教师为主,同时可招聘企业的技术人员辅助参与,共同参与实训计划、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办法等的制订和执行。物力投入包括产业组织为学生开展实训教学活动提供的场所、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学校投入的教学基本器具和物资。财力投入则是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为建立实训基地所提供资金投入。三是建立健全实训基地各种规章制度。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规章制度需要包括:综合类制度、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实训管理制度,如《设备设施利用率考察制度》《生产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安全文明实习、生产制度》《实习考核制度》《生产实习教学检查制度》《实习工厂机具设备管理制度》《实习工、量具使用管理制度》等。
3.研究建立专业与产业一体化管理模式,保障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所谓专业与产业一体化管理,是指院校主要领导与企业管理班子一体、管理目标一致,也即为院校和企业管理班子中的主要成员同为一体,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总目标互为一致。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可由院校领导担任,体现学校对企业领导的意图,把握学校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始终发挥企业为教育服务的作用。企业领导层可以选择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其他的技术员和一般员工可向社会聘用或者由毕业生担任,使企业人事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专业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案例分析
上世纪80、90年代,江苏省的交通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南京交院的路桥专业经过不懈努力成了江苏省品牌专业。该专业按照路桥产业链分别开设了江苏育通交通工程咨询监理公司、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中心、勘测设计所、南京交苑道路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经济实体,并拥有经交通部核定的公路工程监理、交通工程乙级试验室等资质。主要承接了锡澄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宁淮高速公路、青岛市即平高速公路等一大批工程项目的施工、监理、检测等任务,优良工程率100%。企业在满足了路桥专业学生设计、现场施工、监理、检测等实训要求的同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监理组多次获得项目所在地颁发的“先进单位”、“十佳监理组”等荣誉称号,多人获“优秀监理工程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很多,本文仅对专业产业化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各职业院校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参考。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王贞.职教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1,(10).
产业化生产 篇12
一、邳州市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和产业化开发现状
1. 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对面粉、面制品等食品得到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工面粉所需的小麦原材料也从“量”的满足向“质”的需求发生了转变,所以调整优化品种布局,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既是本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媒体宣传等方式,积极优化小麦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2004年起国家实施“一免三补”惠农政策,邳州市以落实小麦良种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优质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带动了全市小麦品种的纯良化。2011年全市徐麦30、淮麦20、烟农19等强筋小麦品种推广面积达4.2万公顷,占全市小麦5.4万公顷的77.8%。去年秋播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徐麦30、烟农19等强筋小麦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到4.33万公顷,占全市小麦面积的80.5%以上。结合本地资源、区位和生态三大优势,规划在邳苍路及310国道沿线各镇大力发展一等强筋小麦生产,种植面积达2.58万公顷,在陇海铁路沿线各镇发展二等强筋小麦生产,种植面积达1.41万公顷。目前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已出具规模,为邳州市优势强筋小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配套栽培技术日益成熟
邳州市在搞好优质小麦品种推广的同时,积极探索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努力彰显优质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实验、示范、推广,已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栽培技术体系。一是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降低基本苗,促冬前早发,争壮苗越冬,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二是抗逆栽培技术。因时因地采取套播、人工免耕等方法,提早小麦的播种时间。三是平衡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施足氮肥,增施磷钾肥,施行氮肥后移。四是品质调优技术。依据本市土壤特性,在氮肥的施用上,重施基肥,控制腊肥和返青肥,重施拔节孕穗肥,以形成高光照群体,促进穗分化,减少退化,增强灌浆,提高品质。五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搞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3. 产业化开发进展较快
目前邳州市市场上活跃着一批农民经纪人,有700余人从事小麦经营流通。邳州市注重小麦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现有面粉加工企业20多家,大型小麦加工龙头企业有两家。一是徐州市苏缘面粉有限公司,年加工面粉5万吨;二是中央直属库邳州乐维天粮食加工厂,年加工面粉1万吨。农业部门积极帮助基地搞好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帮助加工企业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和商标注册,目前邳州市小麦无公害生产基地3.57万公顷,小麦无公害产品达10个,注册商标8个,特别是“苏缘”面粉在省内外享有盛誉,进入大型超市和粮油市场销售,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2010年秋播时帮助徐州苏缘面粉有限公司与邢楼、邹庄、四户等镇强筋小麦生产基地的农户签订订单3468.6公顷,以每千克高于市场价格0.1元收购,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利益双赢。
二、邳州市优质小麦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邳州市在探索优质小麦产业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优质小麦的产业发展。
1. 品种种植混乱
由于农民生产经验规模较小,插花种植现象十分普遍,极易造成田间和机械混杂,造成“有优质品种,无优质商品粮”的局面。并且优质专用小麦不能做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不能按优质品种对生态、栽培条件的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因而造成“质不稳”,不能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加工部门收不到足量的符合标准的优质麦。
2. 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目前市场上对优质小麦的认识不足,农民不能卖出好价钱,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影响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
3. 产业化水平较低
邳州市现有面粉加工企业虽然有一定数量,但普遍规模小,带动农户的能力有限,真正能发挥“龙头”作用的企业并不多。在加工环节上,以初加工品、大路货居多,没有面粉深加工企业;在品种收购加工上,存在不同品种混收、混加工,档次不分;在品牌营销上,面粉品牌化刚刚起步,叫得响的品牌少,名优品牌更少。
4. 投入不足
政府对生产基地、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投入不足,影响小麦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的对策建议
1. 强化引导服务
在发展优质小麦的过程中,把政府功能定位在引导服务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资料,尽快在全市形成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浓郁氛围。
2. 成立优质强筋小麦开发协作组织
不断探索种植业与加工企业结合实行产业化的途径,建立由科研、地方行政和农业部门、粮食以及加工企业等多个部门参加的联合体,对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从良种的提供到配套栽培直至后期产品加工的全程一条龙配套技术服务,探索出一条“企业-基地-科技”环环相扣的优质麦产业化开发模式。
3. 加快小麦区域布局调整和品种结构调整
抓住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机遇,大力推广优质小麦品种,用3年时间建成4.2万公顷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
4. 进一步完善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加快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引进,同时组织多点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市生态条件的优质品种,建立并完善优质良种繁育体系,搞好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出优质强筋小麦生育特性、肥水运筹、全程化控、无公害栽培等群体质量调控技术。
5. 加大对生产基地和龙头结构企业的投入
目前农田基本设施老化,田间工程不配套,难以实现旱涝保收,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和改造,政府要对龙头企业实行资金扶持,贷款上给予方便,鼓励企业进行人才引进,加大技术改造和企业改组,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现有加工销售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也可以通过合作社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组织农户集中建设基地,有利于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摘要:介绍邳州市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和产业化开发现状、存在问题, 提出加快邳州市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的对策建议。
【产业化生产】推荐阅读:
产业化生产+品牌效应07-27
玉米生产机械产业化10-05
茶产业生产加工现状论文05-19
管片生产业项目建议书06-26
汝阳产业集聚区安全生产宣传单06-18
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18年项目申报-商用车电池系统集成产品生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06-10
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生产发展项目绩效评价报告.doc06-14
产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10-11
石油产业融合文化产业07-03
产业化联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