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产业化

2024-09-17

商业产业化(通用12篇)

商业产业化 篇1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 其发展态势备受世人瞩目。按照《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十二五”期间, 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要高于20%, 201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 从而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

文化产业要得到大的发展, 必须有好的商业模式。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竟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竟争”。商业模式是一种可盈利的方法,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文化企业经营需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发现和改进, 有必要探索和借鉴新型商业模式。

一、全产业链的内涵、特征和启示

“全产业链”最先是由中粮集团提出的一种商业模式。该模式具有“整合上下游资源”、“多个产品整体运作”、“链条式管理”、“各环节衔接, 产业链贯通”的特征。由于它整合上下游资源、多个产品整体运作, 所以公司各产品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且下游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由于它实行链条式管理, 各环节衔接, 所以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掌控, 且创新与品牌发展贯穿始终。因此, 全产业链模式有很强的竞争力, 尤其是, 在带来较高、持续、显著性盈利的同时, 能够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 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 使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更敏感、更安全。

中粮集团率先提出的这个发展模式现如今已被文化产业借鉴。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最能反映文化产业特性的商业模式。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武林外传》。《武林外传》文化产业链具备文化和影视基地、相关剧本、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市场推手、稳定的消费群体等一系列构成要素。“武林外传”全产业链运作的成功启发我们或可将此模式推广, 不仅是影视产业, 更应该扩大到整个文化产业。

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给河北省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发展空间。

首先, 河北省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较少, 文化个体户较多的问题非常突出。2004年, 全省共有文化个体经营户59828家, 从业人员14.8万人, 实现增加值34.6亿元, 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9%, 规模小、分布散、整体实力弱, 影响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如果能够实现产品整合、产业链贯通, 将极大节约资源, 提升产品价值含量, 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其次, 文化观念滞后, 产业意识欠缺。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开拓文化市场缺少研究, 一部分文化产业经营者自身的市场意识也很淡薄。目前国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不少是来自于演职员队伍, 对产业经营往往是从实践中摸索得出的朴素管理方法, 缺少必要的现代管理、营销理论修养。市场经济需要有经济的头脑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 尤其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作和掌控, 务求悉心学习和实践, 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再次,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 尚未从“大文化”的角度理顺管理体制。文化产业按行业不同, 目前是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此种政出多门、职能重叠的状况不利于对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资源的整合, 已经成为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一, 在于制度和体制。文化产业概莫能外。河北省委、省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尤其是2010年3月8日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5年) 》, 为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必须同时认识到, 一方面,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另一方面, 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载体, 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之故,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就有着与其他产业商业模式不同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1. 价值主张更明确, 具备价值观倾向性

任何企业, 只要想做长远, 就要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这首先需要确立一个价值主张, 然后一切营销活动必须围绕此价值主张来进行。文化产业在传递思想方面比其他产业更突出。同时, 文化产业的产品大多是无形产品和服务, 由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重要原因, 因此, 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倾向性愈加突出。

2. 消费者群体层次分明, 目标群体明确

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区别在于, 有的产业消费群体分层不明显, 比如油盐酱醋茶类似的生活消费品的消费群体层次模糊, 有的产业如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 消费者群体层次相对明晰得多, 比如有的消费者愿意花百元左右到电影院看3D电影, 有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电脑下载看片。文化产业目标群体必须明确。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群体, 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 试图进入所有的产品渠道, 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统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产品, 都是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

3. 人脉链条依赖度高, 创意人才需求大

文化产业比其他产业需要更强大的合作伙伴、分销渠道和人脉资源。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为了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价值, 顺利完成商业运作而与其他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 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金点子”, 因此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三、河北省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全产业链”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商业模式创新, 它为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升级, 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 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河北省来说, 实现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发展, 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充实条件:

1. 整合人才和资源, 解决创意人才不足、文化个体户多、规模以上企业少的问题

如果用可持续成长眼光来评估全产业链的文化企业, “人才”在可持续成长的企业构成中显得非常重要。全产业链的运行需要各种人才集聚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 包括研发人才、创意人才、数字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等, 特别是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来实现各种因素的操控。我省文化人才现状是, 人才资源潜力充足, 各高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相继设立, 但多为培养技术制作型人才, 营销、创意及复合型人才极缺, 这在将来势必制约文化产业提升。要着手以自己培养和引进的方式聚集人才, 只有首先解决“人”的问题, 才能使文化产业“活”起来。

同时,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成功运作, 需要资金资源、内容资源、创意资源、传媒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支撑。这些资源的获得, 可以是现有资源的利用或者转化, 可以是通过合作的方式从别处引进, 也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已创造。例如, 我省有着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 这些都可以用动漫形式开发加工。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和再创造, 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不仅能够为动漫创作提供源泉, 尤其是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河北省整合人才和资源已有好的范例。近年来, 邢台市工笔画艺术异军突起, 以宁晋县为中心, 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以农民为主力军的工笔画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邢台大力扶持工笔画产业, 以宁晋县393艺术区、工笔画市场、工笔画学校为依托, 形成了集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北京潘家园、琉璃厂两大市场, 宁晋工笔画占到总销售量的80%, 全市工笔画畅销全国, 远销日韩和东南亚。除了工笔画, 邢台市艺术玻璃、老粗布、邢白瓷等文化产业项目也势头良好。2011年, 邢台文化产业产值达55亿元, 占全市GDP的3.86%, 同比增加41%。

2. 树立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明确的政策导向, 解决文化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使得一个公司各产品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上游产品通过往下游延伸以增加附加值。同时产业目标是设计多环节、多品类、多功能的产品并与上游产品有机结合, 目的主要是创新与品牌贯穿始终。以承德市为例, 该市抓住“清朝夏都”这个文化元素, 投资2亿元, 邀请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 创作了大型实景演出剧《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此举不仅弥补了以往承德缺少夜间旅游项目的缺陷, 更为游客提供了了解我国多民族融合历史的机会, 加深了游客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认知。

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企业管理经营思想和理念。从理念———经营过程———企业文化———产业发展, 需要通过企业经营者具备宽广的文化视野和超前的战略思维, 并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例如, 近年来, 承德市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先后出台了《承德市建设文化大市实施纲要》、《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行业等做出统筹安排。特别是在投入上, 市本级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 县区不低于300万元, 并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时, 还积极引领民营资本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目前, 承德旅游人数已由10年前的300多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1700万人次, 2012年承德旅游接待目标人数力争突破20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3. 支撑核心企业, 辅佐配套企业, 解决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

全产业链要素在产业链条中展开, 需要广阔的运行空间。比如影视产业集聚园, 可以通过影视制片公司总部的集聚, 建设集影视创意、拍摄制作、交易发行、影视教育、动漫、影视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它本身必须拥有广大的空间, 才能使这些要素充分展现出来。同时, 全产业链要求所有业务、产品和产品线以及各项活动, 有一个统一核心, 比如都服务于一个市场或都服务于一种共同的文化创意。因此, 全产业链结构中的企业一般是若干个企业作为龙头, 加上其他企业配合, 带动整个产业链良性运转。这些龙头企业就是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 其他企业则是此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

以唐山遵化为例, 现已形成“一区”“一城”“一廊道”“两基地”的文化旅游链条。其中, 清东陵大旅游区是龙头, 目标是建设集山水休闲、温泉度假、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皇家山水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 实现打造城市游憩地、乡村文化旅游廊道, 建设南部创新型乡村旅游基地和东部红色旅游基地的文化产业链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立波, 陈少峰.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何以可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94-98

商业产业化 篇2

在下图的模型中,越向内层,IP价值的实现越由内容创意者决定,而 IP 的文化属性越强,越向外层,IP价值的实现越由文化企业决定,而IP的商业属性越强。

明星IP基本要素的洋葱模型

01价值观——内容基石

价值观是原创IP内容是否具有开发和传播价值的第一标准。

IP的载体( 电影、电视剧、游戏等) 作为文化商品,同时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消费者的精神思想产生影响,因此文化企业在筛选和开发IP过程中,需要过滤掉暴力、、封建迷信等非正能量的内容,着重表达契合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只有具有开发潜力的IP内容得到受众的认可,才有可能集聚更大范围的“粉丝效应”。

IP开发商在后续改编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如电影《寻龙诀》和《九层妖塔》对网络小说《鬼吹灯》的影像开发,就合理规避了不受大众理解和接受的部分内容,解构盗墓题材,强化探险/冒险类型,定位共享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取向。因此,共享的价值观是IP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正向坚守。

02形象——基本单元

形象鲜明是潜力IP跨界开发的落脚点,尤其是可视化的角色形象( 无论是真人形象还是拟人形象) 。

在IP系列文化产品中,电视剧、电影、游戏等视觉化的文化产品是IP内容变现的核心部分。根据文化产业IP开发的实践经验来看,文字、声音的多元利用率远远低于影像的多元利用率。

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是明星 IP 的基本单元。当然,形象需要时代化的个性予以支撑,需要与消费者的生活环境发生连接。

具有法律意义上的IP,不一定是文化产业意义上的IP,如《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缺乏基本的角色或形象,其衍生开发的市场价值就不会太大。除非对这些知识进行创意加工,赋予这些知识内容以形象和故事。

03故事——受众连结

故事在某些创作语境中又被称为世界观,具有共鸣性的内容表达。明星 IP 的故事是具有一定创意、富含情感且打动观众的内容,可被改编或补充,能够在不同载体的转化下保持故事的延续性。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角来看,故事是“象”的一种形式,是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或文化认同的内容。《易传》有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指概念不能将事物的意涵完全表达清楚。文化产品所承载的“象”,往往能通过让人感同身受而把意涵、意蕴表达清楚,并有效接受。正是由如此,无论是儒道哲学还是社会知识,流传千古的学说道理大都载于故事与传奇之中,而非抽象的概念或体系的法则里。

美国认知科学家罗杰·C·享克指出,“人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故事给予过去的经验一个生命,故事使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令人难忘”。文化记忆往往是一种故事记忆,当某一事物被镶嵌在丰富的故事内容中,就最能够传达出真挚的情感或明白的道理,能够受众带来的接受效果最好。

04多元演绎——“粉丝”扩容

多元演绎是优质IP在形象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内容载体上对故事进行的延伸,通过持续建立情感连结来扩容受众,并将更多的受众转化成“粉丝”。对于 IP型文化产品来说,没有消费者的认可,IP 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就无法实现。

“粉丝”是忠诚度和热情度都非常高的受众,IP 孵化与开发的目的就是将更多的普通受众转化为超级“粉丝”,通过“粉丝”的忠实消费实现 IP 价值开发的最大化,进而延长IP 的生命周期与变现能力。

多元演绎不仅是明星 IP 吸引受众的关键要素,而且在维系超级“粉丝”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明星 IP 的跨界开发过程就是要不断深化和强化“粉丝效应”,有效地延长 IP 的生命周期,实现明星 IP 的可持续开发。

05商业变现——资本转化

在商业意义上,IP是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具有可流转的财产属性,可以从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

原创内容可以通过授权的形式在文化企业之间实现买卖,不同的文化企业通过对原创内容的多元演绎而生产不同的文化商品,借助原有内容的影响力来销售更多形式的文化商品,这样可以在降低市场风险的同时也扩大收益渠道。在内容授权的过程中,内容创意者与文化企业通过谈判签订书面协议书,文化企业付给内容所有人( 如小说作者) 一定的权利金以取得一定期限内独家开发或出售该内容版权的权利。

攀岩 媒体 商业化 篇3

1958年11月12日,Warren Harding 成为经由 Nose 路线登上 El Cap 的第一人,这历史性的一刻和这条重要路线的首攀故事,出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和杂志上,有趣的是,重量级的攀登刊物反而对这故事相当冷感,只字未题。可以过分简化地说,这个事件让大众认识攀岩这项新运动,更多人涌进“第四营地”(Camp 4)想要攀出一份大事业,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但很多之前就是攀岩者的人却对这“商业化趋势”嗤之以鼻。

时机凑巧,才读完这个故事,Peter Beal 就在他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卖、卖、卖,有别的选择吗?”基本上在说攀岩媒体传播给大众的讯息,都是建立在让产品赚更多钱的基础上,反而真正该讨论的议题、攀岩的基本精神等都被置之脑后。美国攀岩杂志《冰与岩》(Ice And Rock)很快作出回应,主编 Jeff Jackson 写了“攀岩媒体真的只有商业吗?”他在文中辛辣地写道,可能 Beal 不常看攀岩杂志,就像他不常看攀岩博客,所以对攀岩媒体有误解。

“厂商提出来的赞助的确像毛驴鼻子前面吊着的胡萝卜一样,吸引了很多有攀岩潜能的年轻人进入这个领域。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因为攀岩本身的乐趣而投入这个运动。而大部分攀岩杂志的读者还是这些寻求启发的常态攀岩者。”

说实在话,我也相当爱看攀岩影片,爱读攀岩杂志。虽然正像 Beal所说,很多有名的攀岩者做的旅行,大概我这辈子都不会有钱去实现;我也同意很多攀岩影片有过分的夸張,或者是非常明显的置入性营销。可是看那些漂亮的高山和岩壁,以及优秀攀岩者流畅的动作和高明的技巧,也是维持我梦想的火焰持续燃烧的能量。平心而论,《冰与岩》刊载的文章不是每篇都让我有兴趣,可是我的确看了很多颇有深度的文章,还曾经被感动落泪过。

还记得当初决定去中国骑摩托车,来个“万里长驰”,很努力地拉赞助。很多骑友对我们此举不以为然,认为要赞助就等于与商业挂勾,与真正摩旅人的自由冒险本质背道而驰。我摊了摊手,说,要批评就让他们去批评吧,我要赞助的理由很简单:人太穷。

去年底,《纽约时报》也因为 Tommy Caldwell 在岩壁上使用Facebook更新他自由攀登的进度,而刊载了一篇文章“在平台上,也在网络平台上:一个孤独的运动变成社交活动”,我一看标题就想,什么时候攀岩变成孤独的运动了?除非是极端的Free soloist,否则攀岩一定会有绳伴,它也从来不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当然知道这样的标题才耸动,可是如果攀岩这么个人化,Caldwell 要在攀登过程中更新facebook,又关其他人什么事呢?

ell此举也不是第一次,前几个世代开始,早就有远征的登山队伍,携带通讯装备,每个晚上回到营地的时候,就写一个简短的报告,用卫星寄回报社。只是那时候的通讯装备极大又笨重,不像愈做愈轻便的通讯软件。只是随着通讯方式的便利,近两年常看到许多攀登者过分更新社交群组的动态,有人每20分钟就更新一次,这很容易丧失攀岩活动中“连续性”带给攀岩者内心的冲击,最可怕的还是如果因为社交软件而分心,可能让攀登者陷入不必要的风险。

我不喜欢别人说攀登是不负责任、愚蠢的冒险,也不希冀大家把攀登过分神圣化。为什么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呢?所以我认为 Camp4 作者 Steve Roper 对 Harding 事件做了很好的结论:

“实际上,这个事件只是攀登运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哪一个运动可以长久地保持不变呢?所以攀岩也会改变。每一个好的或是不好的宣传,带来的总是关注度的提高、攀岩人口的增加,当然有人会抱怨‘赶时髦’或是对‘过去单纯好时光’的怀念,但是喧嚣沉淀后,该项运动的质量一定会被提升”。

透视媒介商业化 篇4

1.积极影响

(1) 为报纸脱离党派控制奠定了经济基础。黄色新闻利用煽情手法、夸张的报道和大量的图片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和广告, 使报社可以不依赖党派的资助即可凭借自己的收入生存下去。这对于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具有重大意义。

(2) 黄色新闻为报纸的大众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黄色报刊为了扩大发行量, 拼命压低报纸价格, 报道的内容和手法尽量迎合数量众多的中下层人们, 使报刊更加大众化, 报刊事业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大众的事业。

(3) 黄色新闻采用的相对当时的“党报”较新鲜的写作手法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务的改革。黄色新闻大量采用图片、多行标题、大字号和增加新闻特写等报道手法能够吸引大量读者的现象, 引起了报人的深刻思考, 促使他们将这些手法恰当地运用在新闻报道中, 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务的改革。

(4) 黄色报刊发起的一些社会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尽管黄色报刊发起社会运动是为了使报纸本身成为读者谈论的对象, 从而实现扩大发行量的目标, 但客观上一些社会运动也促进了社会进步, 如普利策的《世界报》就曾呼吁市民捐钱建造了伟大的自由女神像的台座。

2.消极影响

(1) 黄色新闻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正如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所说, 它“使用大字号标题, 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 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

(2) 黄色新闻诲淫诲盗, 大肆渲染色情凶杀, 毒害民众心灵, 成为导致社会犯罪的根源之一。1901年暗杀当时美国总统麦金莱的凶手就是在《纽约新闻报》黄色新闻的煽动下行凶的。

(3) 黄色报刊貌似独立于党派, 实为利用黄色新闻的轰动性和吸引力进行反动宣传。如在赫斯特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白里安败于麦金莱后, 赫斯特利用《纽约新闻报》对麦金莱及共和党不仅在言论上展开猛烈攻击, 而且暗示要采取暗杀行动, 最终麦金莱成为黄色新闻的牺牲品。

(4) 黄色新闻为招徕受众, 拼命挖掘“社会新闻”, 不惜破坏公德, 侵犯个人隐私权, 甚至罔顾国家安全, 挑起国际争端。如1896年至1898年, 以普利策《世界报》和赫斯特《纽约新闻报》为代表的黄色报纸, 极力鼓吹战争。这两家报纸在其发表的新闻报道、图片、社论中, 大肆宣扬战争, 利用夸张的图片、刺激性的描述、煽动性的大标题, 报道所谓西班牙人在古巴的罪行。正是在这些报纸的煽动下, 美西战争爆发。黄色新闻的影响可见一斑。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 黄色新闻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世界现象, 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伦理观念淡漠, 世风日下, 社会犯罪增加, 黄色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一般而言, 媒介商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 黄色新闻愈猖獗。在这个意义上, 透过黄色新闻,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剖析媒介商业化。

媒介的商业化激发了媒体的活力, 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需求, 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但在商业化的社会里, 一切都可以转化为消费, 包括苦难和真情。媒体为了在商业化的世界中很好地生存, 就必须在生产出商品的同时, 批量地生产出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于是, 这股潮流也带来了许多的困惑和弊端。

首先, 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新闻观念的变化、娱乐性新闻的盛行、报道水平的下降和对受众的误导。尽管许多媒体工作者依然坚持传统的新闻理念在勤勉工作, 但是媒体的公信力在日益下降。

媒介商业化给新闻界带来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 新闻报导角度追求个人化、简单化、戏剧化。表现在内容上是软新闻、刺激性的报道增加和国际新闻的减少。体现在新闻理念上, 就是重大性原则开始让位于趣味性原则, 消极的反常性成为新闻采编的重要依据。

其次, 尽管政府放松了行政控制, 给予媒体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媒体中原有的社会独立性开始被商业资本所侵蚀, 媒体的集中和垄断同样威胁到了新闻自由与民主, 在政府的灵活控制和商业资本压力的双重作用下, 媒体独立的社会政治功能在降低, 商业功能在上升。

最后, 在世界新闻市场上, 尽管跨国媒体集团在促进传播全球化中作出了贡献, 但是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主要维护者, 跨国媒体集团及其传播对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2].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 1982.

[3].刘九洲.新闻理想主义与新闻世俗主义——社会良心与道德责任.武汉声屏, 2004.

[4].张允诺、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商业产业化 篇5

摘要: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 方法, 对中国武术散打竞赛市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重点分析 了现阶段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存在的问题, 同时依据体育管理相 关理论提出了武术散打运动职业化与商业化发展的新思路与对策。关键词:武术散打;职业化;商业化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具有市场基

础的竞技体育项目进入市场,职业化与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体育改革 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 球的职业联赛业已展开, 竞技体育职业化已呈现出势不可挡的 趋势。[ 1]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文化遗产, 武术散打 巨大的市场价值日益体现, 并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2] 因此, 探 索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发展途径, 对于进一 步促进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开展, 具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

2现行武术散打比赛运作模式

2.1全运会、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武术散打锦标赛 我国武术散打比赛是以全运会武术散打比赛、全国武术散 打锦标赛以及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武术散打锦标赛为主。计划经济下的武术散打比赛由国家出资承办, 1993 年后, 中国武术散打比赛逐步推向市场。1995年以来, 全国武术散打 锦标赛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不再出资, 而是由承办单位 投资或以承办单位为中介, 依靠商家企业的赞助来弥补竞赛经 费的不足。

2.2散打比赛的市场化尝试

为把武术推向市场, 在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的领导下作了大量有益尝试, 在1993年成功地运作了南北争 霸赛, 1999年推出

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 随后几 年不断推出

中泰、中日功夫对抗赛, 使中国散打的知名度 得到大幅度提高。[3] 同时, 也举行了三次

搏击职业试点赛和 两次

搏击水上擂台赛等。2000 年3 月25 日, 中国武术散打 职业联赛暨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 武术协会散打馆开战。来自全国六个公斤级别的120余名运动 员经过9个月的角逐, 产生了中国第一个

散打王称号。在经 过2000~ 2002三年的成功运作后, 由于种种原因, 2003年散打 王赛事市场的运作出现问题, 2004年红极一时的中国武术散打 王赛事停止。随之又有另一项中国武术散打俱乐部争霸赛(CKC)成功运作。[ 4-8] 2009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中国武术协会共同主办, 北京东方武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承 办的, CKA

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 隆重推出!首届联赛选择 了北京、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广东这六支全国锦标赛中前六 名的队伍, 依照体重分为五个级别, 采用团体之间的双循环赛加 淘汰赛的形式, 最终决出国家级的散打团体最高荣誉和个人最 高荣誉。这届联赛在赛事的娱乐性上下足了功夫, 但并没有达 到预想中的效果。

3.散打职业化与商业化时主 要的赛事

3.1.武术散打王争霸赛

从职业化商业化的评判标准来看,于2000 年举行的首届“武术散打王争霸 赛”应是在武术散打的发展过程中开创 了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先河,主要是第一 次采取国内各地方与国外电视台同步直 播的形式进行对整个赛程进行直播;第 一次在散打比赛中出现较正式的有商家 对比赛进行冠名;第一次在散打规则上 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即:先后倒地为计分 范围以外,在抱缠中允许使用膝法等等,这样进行对规则改变目的就是增加观赏 性,提高职业化与商业化的意义。但是,“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成功地举行了四 届后,最终因承办商国武公司的母公司 德隆集团崩盘被托管而无商业赞助而最 终流产。[2]但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主办方中 国武术协会与承办方之间缺乏各方面的 协调。[3 3.2.中美、中泰对抗赛

在停办了几年中美对抗赛以后,双 方赛事组织者都很想恢复这一比赛,但 前几年都不成功,最主要的问题是,美国 职业拳击手的出场费很高。2001 年中国 武协创办了“中国功夫-泰国职业泰拳 争霸赛”并一炮打红,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赛事已成为中国散打与外国各种搏 击术的对抗赛中最受观众欢迎、影响力 最大和观赏性最佳的比赛,该赛事连续 办了4 届,成为中国武协的传统品牌赛 事。去年,第5 届比赛在广州举行,但比 赛一拖再拖,多次延期,到去年12 月底 终于未能举行,这让一直等着看比赛的 追捧者十分失望。追其根本原因,也是主 办方与承办方之间缺乏协调。3.3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 在2004 年举行的首届中国武术散 打俱乐部联赛也具有典型的职业化与商 业化的赛事特点,比赛采用全新的散打 竞赛规则和奖励办法,参加本次俱乐部 联赛的各个武术散打俱乐部都是由企事 业单位和公民利用非政府财政拨款创办 的,以开展散打训练和职业比赛活动为 主要内容。由于赛事的重要性,各个俱乐 部为了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惜重金 买来顶级的散打运动员。正由于人们对 散打关注度的提升,使赛事的主办者,承 办者,冠名的商家,俱乐部单位和运动员 等,都能从中受益。

3.4以电视栏目为形式所开展的赛事

投资回收期= 总投资÷ 年利润=10000000 ÷ 1848000=5.4(年)根据有关规定,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期限一般是10~15 年,而此核磁共振预期在6 年内可收回投资,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 符合要求。从实际情况看,只要加强对该设备功能的宣传,病人 进行这方面的检查就会有所增多,则投资回收期将可缩短。3. 间接效益:有了先进的设备,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 的技术水平,促进各个学科的全面发展,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 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诊,从 而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疗服务业的经营过 程不同与制造业,后者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调整产品结构及商品销售宣传等措施来加快设备投资的回收; 而医院服务的对象是随机来源的患者,接受大型医疗设备检查 或治疗的是特定的病人,不能为收益而盲目广大这个范围;另 一方面医疗服务收费是政策性的,不会因设备投资的高低而改 变,因此在对设备投资可行性论证经济效益审计时,要通过回 顾性调查,分析有关专科工作的运行、病种构成的变化以及医 院的发展计划来预测检查或治疗人次的增减趋向,客观、稳妥 地评价投资风险,以保证资金回收的安全。目前我国散打职业化与商业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4.1赛制

目前, 各省体育局, 散打专业队以每年的全国比赛为主要任 务,散打俱乐部联赛擂台赛和一些商业比赛则放在次要位 置。但前者由于赛程短、宣传力度不足、观众少, 各种媒体也较 少报道, 因此对企业、商家的吸引力不大, 而后者观众、媒体、商 家的关注与参与较多。[ 9] 因此, 在目前这种赛制下, 就出现了这 样一种矛盾,市场

(观众、商家、媒体)需要的商品

(精彩的 散打比赛, 如

散打俱乐部擂台赛), 在生产厂家(体育局相关 领导, 散打队员相关领导、教练员、运动员)来看, 并不是最重要 的, 而

市场不喜欢的商品

(全国比赛)却是生产厂家最看 重的。[ 10-12]散打要走职业化道路来开发市场, 这种赛制下所导 致的市场

供求之间的矛盾, 必须想办法解决。4.2经费

散打一旦转入职业化发展, 各职业俱乐部的经费来源与现 在散打专业队的经费来源相比, 肯定会有所变化。[ 13] 首先, 上级 拨款会取消;另外, 寻找能与俱乐部合作, 提供大额资金赞助或 直接投资共同经营俱乐部的企业商家,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 别是各俱乐部头一两年运营经费的筹集, 将是摆在俱乐部经营 者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4.3俱乐部自身管理经营

职业散打俱乐部要想发展的好, 最好由既熟悉散打专业又 精通商业管理经营的人才对俱乐部进行经营管理, 但目前这种 人才还很少, 而且也没有专门培养此类人才的地方, 缺少这种 专门人才可能会对俱乐部自身的经营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5、总结

通过对于散打职业化与商业化发展 进程的研究与分析,本人对于散打职业 化与商业化的发展有以下建议:

(一)强化基础发展,推动散打在群 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加大散打 体育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只有根本问 题得以解决与改善,散打在进行职业化 与商业化过程中就会有坚实的后盾。

(二)中国武术协会与赛事承办者应 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双方都应着在散打职 业化商业化长远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三)以联赛的形式为主线,电视栏目的形式 为辅助的发展模式进行散打的

职业化与商业化,二者应相辅相成、互相 促进。

(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引进国外 的散打选手参与到我们的联赛中来,甚 至可以接受其他项目的选手加入我们的 联赛中来,如泰拳手等,使散打的职业化 与商业化朝着国际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下册)[M] 北京人 民体育出版社2005.【2】向武云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市场困境分 析[J] 体育学刊2005,12(5)27-31 【3】伊文芳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现状及对 策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52-56 【4】李士英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 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2003 【5】尚尧姜传银尚栋梁电视传媒对武术散打 赛事的促进作用[J] 搏击武术科学2007(7)25-28 [ 6]

汝安, 黄抱雪.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散手)运营机制的 改革[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2): 67-69.[ 7]

张智录, 权黎明.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 J].中国体育科技, 2003,(7): 31-35.[ 8]

汝安, 田志明.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模式的探讨[ J].山 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2): 25-26.[ 9]

绿建筑的商业化 篇6

游文人中达电通董事总经理

绿建筑在商业化的过程当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成本的考量。从商业的交易情况来看,如果最终的业主买家没有很远大的目标和想法的话,就无法理解绿建筑可以帮他带来的长期效益,这种案子是不会成功的。一般建筑的集成方案需要100元,绿建筑的系统集成方案则需要120元,买家就会问你一个问题,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会相差20元?

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于一般的消费群众来讲,短期投资看起来确实会比较高,而用中期做判断和分析,就会发现你的投资比一般住宅的投资来得更加划算,因为他能够节省下来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都非常的划算。

打一个比方,假设今天外面的温度是30摄氏度,一座绿建筑的室内温度大概就是28摄氏度,这个温度对人体来讲是很舒适的,不会感觉到非常热,当外面的温度升到30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室内温度达到29、30摄氏度左右时才需要开空调。而一般的住宅载体,当外面温度是30摄氏度时,里面由于是密闭空间,空气循环效果不好,可能会达到32摄氏度,同理,当外面是26摄氏度的时候里面已经是28摄氏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开空调,所以绿建筑在能耗使用方面就可以节省很多,在电费方面也能节省很多,对于环境就有持续的贡献。

我们对绿建筑施工初期的投资成本相对比较高,但如果长期来看,成本就会比较低。我们的消费者、民众,一定是需要教育的,尤其是这样的观念跟这样的意识,在国内还算是刚开始的阶段,这不仅是政府需要出很大的力气来教育国内的民众,也需要企业本身出力。这是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来做的事情,过去政府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绿建筑,但是很少看到一家企业跳出来做这件事情,而我们今天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愿意来做这件事情。不仅是在自己的工厂、办公楼这样做,包括我们捐赠的学校都愿意这样做。

根据我的个人观察和了解,中国台湾的民众对节能减排这件事情非常放在心上,有80%民众是放在心里面的。以绿建筑来讲,中国台湾在这几年一直不断推动环保表彰绿建筑。在过去几年,新的建筑载体推出来的时候,都是朝着绿建筑的指标在推进当中。而内地这几年绿建筑的意识也开始抬头,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各大城市或多或少都会看到绿建筑的身影,但是还没有那么普及。

商业产业化 篇7

任何一个无论是否涉及商业领域的组织, 都存在着商业模式问题。在新的产业和产品快速更新并取代旧的产业和产品的同时, 新兴企业或传统企业要取得成功, 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商业模式创新是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商业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创新内容。

(一) 商业模式的概念

在很多商业方面的文献中, 商业模式概念被给予不少非正式的定义。例如彼得·F.德鲁克 (Drucker, 1994) 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是:组织的或公司的经营理论 (Business Theory) [1]。罗珉 (2005) 认为, 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 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2]。商业模式是个很宽泛的概念, 总的来说, 商业模式是企业整合多种要素, 同时使客户价值和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的概念性工具。

(二) 商业模式的特征

首先, 商业模式不是单一因素的组成, 而是一系列相关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包括客户价值主张、关键流程、盈利模式、关键资源等, 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非全部,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次, 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必须要有紧密联系, 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 以此为企业带来利润。

(三) 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内容的研究也有很多。其中, 原磊 (2007) 将商业模式创新划分为六大视角, 然后结合代表性观点对每一视角进行了板块式研究[3]。刁玉柱和白景坤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三大模块[4]。张敬伟分析商业模式创新有五种途径[5]。总的来说, 目前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多集中于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创新实施创新阻力等方面。

综上, 可以看出目前无论国内外, 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并不是很成熟, 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而且单独研究商业模式或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果比较多, 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探讨两者协同机理的比较少。因此客观来说,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较强, 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环节

商业模式创新己经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包括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四个阶段。下面具体加以分析说明。

(一) 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是指企业或品牌所制定的蓝海战略, 需要达到市场消费诉求的兴奋点, 在满足市场诉求的关注同时, 企业还需获利。其中客户价值主张 (CVP) 是价值主张模式创新的关键, 即宣称其产品和服务能为消费者带来的独特价值, 即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不能替代的价值。商业模式的出发点是顾客价值主张, 清晰明确并且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敏锐捕捉, 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层次挖掘, 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企业价值主张模式。

(二) 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开发更新、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为顾客带来别的企业无法替代的消费体验。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细分市场, 一个企业成功价值创造模式的创新会使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获得持续的利润, 而且因为价值创造而为其带来的优势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三) 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价值传递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分销渠道与流通环节的创新。在分销渠道创新方面, 关键的是建立多且短的销售渠道, 例如利用网络、电话等的直销模式, 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 扩大对顾客的覆盖程度, 既能让利给消费者又有利于企业的壮大;在流通环节创新方面, 关键在于消费者的支付环节。交易或者计费方式的灵活性, 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有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具体方法有信用交易、网络支付、分期付款等。

(四) 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协调好企业自身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顾客需求追求的是个性化服务, 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价值网络模式来回应顾客。比如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 使得顾客的投诉或要求都能得到专业的技术服务的支持, 与供应商、分销商协同发展, 形成良好有效的价值网络等等。

三、商业模式创新促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一) 苹果公司: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苹果公司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 旗下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 源于其从未停止的创新。它不仅仅为新技术提供时尚的设计, 更为重要的是, 它把新技术和卓越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

成功的商业模式的第一步就是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于苹果而言, i Phone的核心功能就是一个通讯和数码终端, 它融合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 这种多功能的组合为用户提供了超越手机或者i Pod这样单一的功能, 几乎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苹果的APP Store拥有近20万个程序, 这些程序也是客户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 苹果的顾客可以任意下载这些程序。除此之外, 苹果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正是因为苹果为其用户带来的独特又无法替代的价值主张, 苹果在科技浪潮中才能做到屹立不倒, 才能越来越强大。

苹果公司还有着成功的价值创造模式。对于苹果公司而言, 价值创造路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靠卖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 二是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由于优秀的设计, 以及超过10万计的音乐和应用程序的支持, 无论是i Pod、i Phone还是i Pad, 都要比同类竞争产品的利润高很多。同样, 由于有上面这些硬件的支持, 那些应用程序也更有价值。苹果用户也非常愿意花比同类产品甚至高一倍的价钱为苹果的产品买单, 原因是苹果出色的用户体验。所以说, 苹果的价值创造是以苹果产品的质量为基础的, 而苹果的价值创造又为其带来更高的利润。

(二) 阿里巴巴: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阿里巴巴集团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导者, 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 阿里巴巴集团茁壮成长, 现已拥有五家子公司: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

阿里巴巴有着收取会员费的初始盈利途径, 它先通过低价甚至免费吸收大量的会员, 之后通过提高收费标准剔除大量低效益会员和一些恶意用户, 从而牢牢地掌握了通过缴纳会员费获取收益的老会员, 之后通过品牌效应、口口相传不断发展新会员。可以说, 阿里的这种价值创造的方法经过精心的设计, 既不会让客户感到厌烦, 又牢牢抓住了可以从中获得收益的高效益用户。除了会员费, 网站竞价排名、阿里软件服务、支付宝、贸易培训、阿里商学院教育产业和物流都将成为阿里巴巴的利润来源, 为阿里创造了很多除主营业务之外的价值。

阿里巴巴最值得称道的, 是它的价值传递模式。通过分销平台代销业务, 供应商可以直接面向淘宝招募淘宝掌柜成为自己的分销商, 无需使用商品数据包, 分销商可直接点击商品, 一键铺货到网店, 做正规的一件代发;通过分销平台批发业务, 供应商可以免费将优质货源直接推送到千万淘宝掌柜后台, 淘宝掌柜可通过“我的淘宝”直接采购阿里巴巴上的各类商品, 批发业务直接指向阿里巴巴1688批发大市场。由快速有效的分销平台形成的价值传递模式使得阿里在众多企业中以“快”取胜, 并且这样的传递链是独特的, 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

(三) PPG服饰:价值主张和价值传递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PPG (Perfect Products Group) 服饰成立于2005年10月, 是全球领先的消费品直销商, 有其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这些消费品包含服装、家居用品以及首饰和箱包产品。PPG服饰因为其成功的直销模式被称为服装业的“戴尔”。

PPG公司的价值主张模式非常出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PPG服饰的产品定价平民化, 注重“性价比”, 这牢牢契合了顾客对于产品价格的要求, 而且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其产品和服务, 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口碑。其次, PPG礼品卡可以说是PPG公司非常具有创意和人性化的一种产品, 它的推出成功地避免了消费者想买服饰送人却无法选择合适又令人满意的服装款式的问题, PPG礼品卡不仅扩大了市场销售额, 同时还成为一种推广工具, 可谓是“一石二鸟”。最后, PPG的个性绣花服务也紧紧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 更好地适应了顾客对服装个性化的需求, 获取潜在的利润。

PPG服饰的价值传递模式创新的成功还在于, 通过“产品目录+订购热线”、“广告+订购热线”、“直销网站+订购热线”等方式, 直接降低了产品成本并减小了库存压力, 把真正的实惠留给了顾客。还辅助以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将上游的采购、生产与下游的仓储、物流、发送都用IT系统互联互通, 使信息在这个闭环的供应链里得以快速流转。这样的做法减去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 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使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的价格低于传统方式购买的商品。

(四) 海尔集团: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海尔集团是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海尔集团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 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可以说, 海尔已经成为了全中国人的骄傲。

海尔的价值网络模式可以说是国内企业的领先者, 对顾客的各方面的支持都做得非常到位。只要顾客拨打“海尔全程管家365”的热线, 就会有一系列的服务为你量身定做:售前过程中的上门设计;销售过程中的咨询导购、送货到位;售后过程中进行安装调试、电话回访、指导使用、征询用户意见并及时反馈到生产开发部门, 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另外, 根据用户的预约为用户提供上门维护、保养等, 还有“先设计后安装”、“星级服务一条龙”等持续不断的创新服务。海尔依靠其庞大而有效的服务网络, 将顾客在售前、售中、售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 给顾客一个很好的保障。单单从这方面来说, 国内也很少有企业可以和海尔相竞争。

从以上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苹果、阿里等这样的科技型或高新技术企业, 还是PPG服饰这样的传统优势企业, 都可以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从传统行业来说, 企业可以利用新兴的技术平台和服务方式来推销自己的传统产品, 着力于营销模式和企业的内部机制, 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为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从科技型企业来看, 商业模式的创新应该更关注于如何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 开辟新的更多的盈利途径。

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启示

从以上的创新路径与典型案例来看, 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且难度大的工程, 企业要注重各方面的要素整合, 特别是对于企业供给和顾客需求的把控。一方面, 企业要缩短供应链, 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 还必须扩大顾客的需求规模, 获取更多的盈利途径。本文结合案例的分析具体得出以下启示:

(一)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商业模式创新意识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 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如今时代飞速发展, 企业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意识。具体来说, 企业可以组织企业高管人员上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课程或者听些专题讲座, 潜移默化地提升高管人员的商业模式创新意识, 使高管人员将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实践到对产品或服务的把控上。

(二) 联通企业产品上下游系统, 缩短产品的供应链

从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出发, 将产品上游的生产、包装与下游的储存、销售、物流互相联通, 形成一个密切的网络体系。具体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话等方式, 尽量减少产品在中间环节的物资人力消耗, 从而缩短企业的供应链。这样一来, 便可以相应地降低产品的成本, 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 在同类商品销售中更具竞争力。

(三) 开发企业连带产品, 扩大企业盈利途径

挖掘开发企业的连带产品或者附属产品, 增加顾客的购买需求, 是从价值创造模式创新路径来解释的。企业往往不能单靠单一产品来维持生存, 必须有附带产品。譬如苹果公司在销售硬件的同时, 还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取持续的利润。企业应该大力开发诸如此类的产品, 吸引顾客购买, 开辟更多的盈利途径。

(四) 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提升顾客满意度

价值主张模式创新讲求企业提供令人满意的客户价值主张, 获取潜在利益, 关键在于要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这个方法可能不如别的措施那样见效快、有较明显的顾客反映, 但却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客户价值主张是顾客的主观体验, 顾客对产品的信任或依赖完全取决于产品是否契合自己的价值主张。企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是有必要的, 顾客满意度的提升, 也就意味着企业信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Deruker.P.F.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9) .

[2]罗珉, 曾涛, 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7) :73-81.

[3]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10) :17-25.

[4]刁玉柱, 白景坤.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一个系统思考框架[J].管理学报, 2012, (1) .

文具产业链商业模式研究 篇8

文具产业是典型的“小产品、大产业”。据Datamonitor发布的全球文具产业发展报告, 2008年, 全球文具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 且以每年4%-4.5%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 国内市场发展态势更惊人。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从百货业分化出来,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文具行业已成为中国轻工产业发展迅速、较为完善的一个行业, 市场容量突破1000亿元, 且近几年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 消费购买力的提高, 文具行业将进一步加速发展。目前, 国外大型文具品牌经销商、零售商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正是看中了国内文具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

从产业链角度看, 文具产业自上而下包括生产、经销和零售环节, 由于销售渠道日益扁平化, 经销领域至今已无“老大”, 而拥有品牌优势的生产企业以及拥有渠道优势的零售企业正日益形成齐头并进之势。从文具产业价值链分布上看, 生产环节占据价值链利润的30%-40%, 经销环节为10%-20%、零售环节50%。

我们选取了文具产业链中的生产和零售环节的两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试图理清产业链各公司的成功模式、发展趋势。他们分别是生产环节的晨光文具和零售环节的史泰博。研究发现, 就生产环节而言, 打造强势品牌是成功的基础, 在品牌效应的基础上, 集成供应商模式和渠道驱动模式, 是两种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 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在极其分散的市场格局中胜出。就零售环节而言, 规模是第一位的, 不仅关乎营收, 也关乎抗风险能力。另外, 文具产业中出现的新趋势值得关注:生产企业正逐步向下游延伸, 而零售企业正逐渐向上游拓展。

晨光文具:渠道驱动

聚焦于学生市场的晨光文具后来居上, 5年间营收规模增长超过20倍, 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具生产商之一。晨光快速增长得益于其渠道驱动的商业模式:通过产品创意缔造强势品牌后, 大力发展零售终端, 通过高密度的网络覆盖, 快速推动产品销售。当前, 晨光文具正进行零售渠道升级, 能否成功将决定其今后的发展空间。

成立于2001年5月的上海中韩晨光文具制造有限公司 (简称晨光文具) 后来居上, 公开数据显示, 2003年其销售额仅6500万元, 而2007年达到13亿元, 2008年突破15亿元, 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具生产商。

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制笔企业从1978年的不足200家发展到2007年的3000多家, 而晨光文具能够后发先至, 凭借的是渠道驱动的商业模式。研究显示, 处于文具产业链生产环节的晨光文具, 在不断丰富新创意的基础上, 打造了“晨光”学生文具的强势品牌形象, 同时, 大力发展和深耕细作零售终端,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高渗透性营销网络, 由此产生营销的强大驱动力。

创意打造品牌

晨光文具创办人陈升明出身于普通推销员。17岁时, 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推销文具用品, 10年后, 其服务的公司在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倒闭。陈升明自起炉灶, 开设文具厂。晨光文具主攻学生文具市场, 产品领域涵盖各式笔类、书包、画材、橡皮泥、胶水、橡皮、尺类、修正工具、抄本等。

在文具行业多年滚打的陈升明, 深谙品牌对销售的意义, 不过, 由于文具整体毛利率偏低, 行业内几无企业通过广告的形式助推品牌形象, 更多是通过产品的实体展示, 即消费者实际体验后的口耳相传。因此, 产品的创意以及流畅的书写品质, 是学生文具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保持产品竞争力, 晨光文具在创意设计和产品品质上力求做足功夫。公司在全球设有三个设计研发中心, 拥有一支具国际视野和世界领先水平的跨国设计师团队, 以“亚洲审美观”与世界进行沟通, 针对学生消费群体设计、开发新产品。晨光文具不仅推出国内市场第一款“考试专用笔”, 而且根据学生的需求推出新的产品。比如, 动漫深受学生欢迎, 公司就围绕动漫开发周边产品。针对大学、中学、小学每年的假期, 将米菲家族、优品等系列的新品密集推出。再如,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喜好, 推出“孔庙祈福”和“上榜幸运星”两大考试笔系列, 其中, “祈福笔”迎合广大考生和家长心理需求, 一上市就取得不俗业绩, 成为晨光文具销量最好的几款笔型之一。

“晨光总有新创意”既是公司产品的广告语, 也是其愿景。为此, 公司向所有的终端店发起“每周一, 晨光新品到”的活动。如今, 晨光文具每周推出3款新品, 一年推出160多款新品。创意推动下, 其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得到较大提升, 不仅成为中国文具行业唯一一家获得“超级品牌”称号的制笔企业、博鳌亚洲论坛指定产品, 还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笔十大知名品牌。2009年5月, 晨光文具荣获2009年中国十大行业隐形冠军。

通过创意源源不断推出新品, 晨光文具保持住了市场新鲜度, 得以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让其产品始终处于畅销状态。另外, 也为其渠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保了渠道终端在利益维系下正常运转。

渠道驱动力

10年推销经历, 陈升明对文具渠道的特点和操作手法相当熟悉, 他认为, 如果沿袭以前聘用众多销售员进行人海战术, 不仅开支大, 效果不见得好, 而且很难全面覆盖全国市场。而文具行业毛利低, 并不会遵行“多投入就有多回报”的简单逻辑。要在较短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力取得最好的渠道铺设效果, 必须借力。于是, 陈升明将快速消费品的渠道分销模式引入文具行业, 结合保险行业的直销模式, 创造性地推出了“快速消费品大流通模式+直销模式”, 构建了一个伙伴金字塔式的销售网络。

2004年9月, 晨光文具在行业内提出了“样板店”概念, 面向全国启动“晨光样板店工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持续推动的系统工程, 作为对“伙伴天下”营销战略的具体实践, 公司将“样板店”定位为“伙伴店”、“榜样店”, 这就意味着双方建立的不仅是“买卖关系”, 而是“伙伴关系”, 因此, 提升服务能力就成为“晨光样板店工程”的核心。在操作手法上, 公司经过研究和实践, 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晨光样板店工具箱”, 从样板店形象提升、样板店商品陈列优化到样板店销售额增长、经营质量提升等方面, 对样板店进行全方位指导。

如今, 晨光文具的样板店已达3.5万家, 全都是零售加盟店。然而, 样板店只能覆盖城市市场, 为了深入到农村市场, 晨光文具以“晨光大篷车”形式帮助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分销。

目前, 晨光文具拥有28个省级配送中心, 1800多个二、三级渠道合作伙伴, 3.5万个零售终端。同时, 晨光文具与家乐福、沃尔玛、乐购、易初莲花、罗森等大型超市与便利店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而强大的营销网络能够确保产品能够在7天内抵达中国的每一个城市。

不过, 随着零售终端的数量达到3.5万家 (平均每个行政县超过10个零售终端) , 新开设零售终端虽然能进一步提升销售规模, 但边际效益无疑开始进入递减状态, 而且也将增加管理难度, 甚至出现单店销售收入下滑, 损害现有零售终端的利益。因此, 零售终端的升级迫在眉睫。

在3.5万家样板店的基础上, 晨光文具启动了连锁零售店计划。2008年, 公司在上海地区开设试点店139家, 实现了单店销售同比增长30%。2009年, 晨光计划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等5省2市进一步实施晨光文具连锁销售项目。随后, 还计划在全国300多个城市拉开连锁零售店序幕, 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对终端提供周期性的服务, 进而带动原有的零售样板店, 使得终端更为稳固。公司预计在未来的5-7年中, 建立3万家文具连锁零售加盟店, 以每家平均年销售额36万元计算, 实现年销售额100亿元的目标。

未来空间取决于对渠道的控制力

晨光文具谙熟学生文具市场特性。与办公文具相比, 学生文具的购买便利性至关重要, 因而布局零售渠道成为必然。晨光文具通过高密度控制零售终端, 为客户购买提供了便利, 也带来了销售规模的快速攀升。

近几年, 制笔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不仅国内企业出口转内销比例越来越高, 而且跨国文具零售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比如欧迪办公并购控股中国最大的文具分销商亚商, 史泰博并购中国第二大文具分销商OA365。但由于率先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 晨光文具能够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

不过, 晨光文具的最大风险点也在于渠道。由于公司产品热销, 大批零售商自愿加盟旗下, 但这种缺乏股权关系的合作天生就暗含不稳定因素。倘若公司不能保持持续领先的创新力, 或者其他文具生产企业提出更优厚的加盟计划, 现有的3.5万家加盟商很可能“易帜”。这种隐忧并非空穴来风, 齐心文具就提出建设3万家零售终端的计划。在当前零售终端升级的背景下, 晨光文具能否保证加盟商的利益并加强控制力, 关乎渠道建设的成败, 也关乎公司未来发展空间。

史泰博:从渠道商向自有品牌转型

文具零售商能否成为世界500强?史泰博做出了诠释。总部设在美国波士顿的史泰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文具零售商, 2008年实现收入231亿美元, 净利润8亿美元, 位列世界500强第397位。研究显示, 史泰博成功的奥秘在于, 通过不断提高有形和无形营销渠道的覆盖率以及丰富产品供应线, 打造了一站式购物的模式, 促进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近年来, 史泰博开始由纯零售商向品牌零售商转型, 通过生产外包、推出自有品牌, 不仅提高了盈利能力, 而且在产业链竞争格局中提升了话语权。

提高网络覆盖率, 打造一站式购物模式

1986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开设其第一家文具零售门店的史泰博, 23年后成为全球办公用品零售和分销行业的领袖企业, 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门店零售、目录直邮、合约订购及网络销售 (电子商务) 等多种销售渠道, 为从500强企业到家庭SOHO办公族的各类客户提供一站式办公文具采购服务。

史泰博的营销渠道覆盖全球, 且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 分别由北美零售部门 (North American Retail) 、北美投递部门 (North American Delivery) 和全球运营部门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负责。

公司北美零售部门负责有形渠道, 在美国和加拿大共有1835个不同类型的零售门店。为了便于扩张, 史泰博对同一类型的店面面积、设计风格等都进行了统一规划。以“Dover”店为例, 史泰博在全美大约有850家“Dover”门店, 其面积一般达2万平方英尺。为消减成本, 近年来公司放缓了开设零售门店的速度, 在北美地区, 2007年新开门店120个, 2008年106个, 而2009年只计划新开55个。

北美投递部门负责无形渠道, 即美国及加拿大的产品投递业务。面对SOHO一族以及微型客户, 史泰博通过平面媒体广告等构建品牌认知度后, 又建立了网站和直邮产品目录的虚拟营销渠道。而对于财富1000强以及中型企业客户, 因服务类型相对复杂, 普通的零售以及邮寄购物目录无法满足其需求, 公司增设北美邮寄部门的合约部门 (Contract) , 由专门的销售人员, 为这些大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全球运营部门则负责北美以外地区的运营。文具零售技术含量不高, 营销网络覆盖率是决定销售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公司在全球文具零售业中的地位, 史泰博采取合作或并购的方式, 进入北美以外的区域, 进而复制成功的经验。在欧洲, 史泰博通过共享管理服务、提高执行力等方式, 与各国不同的供应渠道合作。据透露, 公司计划建立区域管理结构以减少管理费用。

在亚洲、南美, 史泰博采取各种不同的模式以适应当地市场的特点。比如在阿根廷, 其通过零售店和邮寄服务进入市场;在台湾地区, 与当地第一办公环境品牌UB Express各投500万美元, 成立史泰博优美公司, 提供邮寄服务;在印度, 为规避当地法规禁止外资进入零售业的限制, 公司与当地的未来集团 (Future Group) 合资成立公司, 以Staples品牌开展加盟连锁经营;在中国, 公司收购第二大文具分销商OA365, 布局北京、上海、深圳及广东等地的营销网络。目前, 史泰博在北美以外拥有383家零售门店。

通过有形和无形渠道, 史泰博搭建了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营销网络, 其中零售门店数量由2004年的1680家增加至2008年的2218家。营销网络覆盖率的提升, 也直接推动了公司营收的增长。2002年, 史泰博营业收入为116亿美元, 2008年达到231亿美元。

除了提高网络覆盖外, 能否给顾客提供便捷度高、选择性广、品质上乘的一站式服务, 是文具零售企业成功的关键。史泰博在搭建渠道的同时, 不断丰富销售产品的种类, 力求满足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全方位供应。事实上, 通过丰富产品供应, 史泰博经销的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具, 而是涵盖了整个办公用品领域。财报显示, 史泰博业务包括办公文具、办公设备、电脑及其配件和办公家具。另外, 史泰博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为客户尤其是SOHO一族提供了便利。

推出自有品牌, 增强盈利与话语权

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 产业边界日趋模糊, 上下游相互渗透日渐频繁, 下游零售企业向生产领域拓展更成为一种风潮。以沃尔玛为例, 依托强大的销售终端, 通过生产外包推出一系列自有品牌的商品, 不仅延伸了产业链, 而且提升了整体盈利能力。如今, 史泰博也以类似的方式进军上游。

数据显示, 2008年, 史泰博23%的销量来自于2000多种自有品牌商品, 在其销量TOP100中, 高中低三档, 从一星到五星, OEM产品一个都不少。自有品牌产品在价格上比同类产品有10-15%的折扣, 但仍能贡献更高的毛利率。因为OEM方式往往可得益于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还可以缩短流通环节, 实现从厂商直接到消费者, 在这个产业链中, 史泰博既是零售商, 同时也是经销商, 于是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资料显示, 史泰博在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培育OEM制造商, 从而得以及时地把高质低价的产品配送到全球市场。目前, 史泰博在深圳设有办公室, 齐心文具也是其OEM生产商之一。按照规划, 公司拟将自有品牌的销量提高到销售收入的30%。

通过推出自有品牌, 史泰博实现了更高的盈利水平。2002-2007年, 史泰博毛利率和每股收益稳步上扬, 毛利率由25.37%提高至28.65%, 每股收益则从0.61美元提高至1.42美元,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虽有所下滑, 但仍分别高达27.06%和1.29美元。同时, 通过OEM自创品牌, 史泰博提升了自身与其他品牌供应商之间的议价能力, 增强了在整体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另外, 史泰博经营状况稳健, 2008年公司自由现金流高达13.08亿美元, 高于2006年的6.23亿美元和2007年的8.91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 行业低谷成为其业务并购的有利时机。2008年7月, 公司斥资28亿欧元 (约44亿美元) 现金收购了专业市场上领先的企业快递公司 (Corporate Express) , 因其在北美、欧洲、澳洲都有大量的业务, 收购后其营收规模将得到较大提升, 其中, 北美投递部门的收入预计将提升35%, 国际运营部门提升70.4%。而这些并购, 有利于公司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为下一轮的竞争奠定基础。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 请发邮件至xincaifu@p5w.net。)

专家点评:

小创新推动快流转

如果对同为日化产品的洗衣粉和化妆品做品牌忠诚度比较, 我们会发现女士们对于化妆品的品牌忠诚度更高, 由于化妆品与人体的接触更为“亲密”, 使用者对产品的品牌及其所传达“价值”的认同就至关重要。同样, 将办公用品中的日常办公用品与笔记本电脑做比较, 办公用品的品牌增值有限, 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同质产品”。

对于同质产品而言, 销售通路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因此相比晨光, 渠道巨头史泰博依靠其“专业办公用品销售商”的定位, 牢牢抓住产业链终端, 可以更为容易地向产业上游伸展。上游企业如何控制销售渠道?晨光所采取的策略是聚焦学生市场, 通过“晨光总有新创意”的策略, 以极低的创新成本, 不断推出吸引目标消费群眼球的新产品, 而产品的热销, 则为晨光吸引了3.5万个零售商的加盟。

地铁商业化模式的开发 篇9

1.1 地铁运营模式

国际上地铁运营模式主要分为四类型:政府集权模式、私合作模式、商业化运营模式、私人运营模式。而我国地铁体现出来的运营模式属于政府集权模式范畴。

1.2 政府集权模式下的地铁资本结构

在我国的地铁建设运营中, 政府与地铁的发展机遇息息相关。在地铁投资建设初期, 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直接提供;在后期运营建设中, 政府通过特许经营, 超多元化的投资方向发展。但是, 政府作为地铁的主要投资者, 控制着地铁的投资结构, 对地铁的投资者进行筛选。

1.3 现我国地铁发展存在问题

地铁商业化模式单一:

地铁作为我国高速建设发展的交通运输产业, 在城市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地铁的选线多集中在城市经济集中区或交通流量大区域, 但地铁内部结构设施却趋于单一化。旅客在地铁内人均消费较低, 除了正常情况下乘坐地铁的消费外, 旅客在地铁内基本没有其他额外的消费。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铁收益不高, 长期亏本的情况常年存在。

2 商业化运营模式

2.1 商业化运营模式的特点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政府以股权形式组建地铁公司, 但地铁公司多元化开发、经营自主、自负盈亏。政府对地铁运营的管制较少, 适合市场化程度高、客流量大的经济体。

2.2 分析香港、南京的地铁运营模式

商业化模式对于国内地铁来说是一个新型的开发模式。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 地铁的开发建设完全变成商业化运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融合, 对现阶段地铁的运营模式加以改良, 将政府集权模式与商业化模式相结合。现在分别以香港和南京地铁为例, 具体阐释一下商业化模式的运营性质和国内地铁的积极发展形式。

2.2.1 香港地铁

香港地铁是典型的商业化模式运营。香港政府注入资金组建了香港地铁公司, 明确地铁公司是政府控股的公司, 并放弃了补贴政策, 要求地铁公司根据审慎的商业原则兴建及经营一个集体运输铁路系统。香港地铁公司拥有制定票价的自主权和自行修建线路权。不过在地铁沿线, 香港政府也划拨出一定的土地, 由香港地铁公司经营;承诺当地铁公司财政情况恶化时, 政府进行注资改善, 为地铁公司在香港内外融资创造尽可能宽松的环境。

2.2.2 南京地铁

南京地铁在积极改良现有运营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最终打破地铁运营亏损这一世界性难题。他们主要采用了开源和节流两条渠道来减少地铁运营成本和提高地铁经济效益。

“开源”就是如何吸引更多乘客, “节流”即打破常规, 在保证正常运营服务的情况下, 减少“出血点”, 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自从地铁一号线开通以来, 南京地铁除了自身的安全、快捷、不堵车、大容量等优势外, 主要采取以下四大“人文”举措, 吸引客流。一是从单先到多线, 坚持低票价政策, 让利于民。同时对学生、老人、伤残军警等7类人群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二是持续增开列车, 不断压缩行车间隔。三是推行公交一体化, 出资建设6大公交枢纽站, 方便乘客换乘。四是整合资源, 推出免费报纸、雨伞租借、图书借阅等10余项增值服务, 以及举行“四季分明”的营销互动活动。据了解, 通过以上举措, 地铁日均客流极具增加, 先地铁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三分之一。

南京地铁就是通过开源实现增收、节流实现降本, 双管齐下、双轮驱动, 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宏伟目标, 创下了轨道交通界的奇迹。

2.3 商业化运营模式的开发

地铁商业化模式的开发依附的是对地铁整合沿线站点的土地资源、广告资源、商铺资源、通讯和视讯资源、房地产资源等多元化资源的综合开发。通过对地铁附属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 不仅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可以通过商业化模式的开发引进各投资方注入资金, 对弥补建设资金不足、运营亏损等问题都有积极作用, 也促进地铁的良性发展。同时, 地铁自身具有核心枢纽的功能及各种优势, 对它进行商业化模式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商业辐射区, 由点及面地带动沿线商业发展, 在对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结构规划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

2.4 针对我国地铁提出商业化模式开发方案

2.4.1 改善地铁结构层次

1) 地铁出入站口设置

地铁出入后的人流量大, 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对地铁出入站口的设计的时候, 适当延长出入口距离, 让旅客在出地铁后有一段步行距离。在这段路程上, 可以增设相应的书报店、礼品店、食品店、药店、服装店、小吃店等等, 这些店铺的引进一方面促进地铁内旅客的消费, 提高地铁收益, 另一方面也为方便满足部分旅客需求。

2) 地铁结构层设置

通常情况下, 地铁站台都设置在地下一层。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 这样的层次设计并不能有效的吸收和留住客流人员。地铁的站台设置可以采用多层、错层结构, 在整体空间结构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适量绕行, 增长旅客停留时间, 以促进旅客地铁内消费。

2.4.2 在地铁内植入广告、房地产、通讯和视讯等资源

地铁车站台、车体内部、自动扶梯两旁、支柱墙上等, 都可以适当适量有效的植入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信息媒介等, 增强地铁对外界吸引力。同时,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旅客等车的注意力, 平复情绪, 提高旅客乘坐地铁的满意度。

2.4.3 将地铁与大型超市、餐饮、购物中心等相结合

对于多元化的地铁商业化模式, 其核心是将地铁产业打造成一个集交通、餐饮、购物、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场所。据调查统计, 70%的人不反对在地铁内购物消费, 并且认为如果地铁内有大型超市或餐饮等, 他们都很乐意前往。在地铁内设置多形式的商业结构, 不仅带动周边商业经济区发展, 同时, 对地铁来说, 这是多元商业化模式的结合, 对地铁的开发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摘要:在科技建设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 地铁建设在人们日常出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地铁运营亏本确是我国绝大多数地铁部门所面对的一个巨大难题, 地铁站台及周边环境的商业化模式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地铁商业化模式开发不仅是增加地铁运营收入, 同时也是多元化模式的融合, 对城市建设、发展及经济效益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传媒商业化的利弊 篇10

关键词:当代传媒,商业化,利弊

一、传媒的形成及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传媒业在中国属于新兴产业,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 中国的传媒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由起初的单一化到现在的多元化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其中, 2003年、2004年则是大见成效之年, 从多种经营到集团化, 再到跨媒体经营, 构成传媒业现在的发展脉络。而此后, 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经营形式更成为潮流, 中国的传媒业也即将进入新的纪元。分析传媒商业化形成的原因, 大致有以下几点:

1. 缺乏对媒体有效的监督。

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部门, 尽管“监管”的部门很多, 但从社会监督的角度来说, 究竟谁来监督媒体, 却没有明确的法律主体及机关,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粗俗无聊的电视节目在媒体中出现, 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只能默默接受。

2. 媒体定位不清晰。

我国现有的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 既是事业性的公益机构, 又是产业性的盈利单位, 所以很难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但是媒体有义务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公共信息服务。

3. 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 中国的政治局面相对缓和, 人民社会生活相对稳定, 大众传媒迅速普及, 西方后现代文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渐渐东进。

二、传媒商业化形成的必然性

在我国, 综艺性节目、影视娱乐性节目是电视娱乐传媒的集中体现, 其中江苏卫视是中国电视媒体主打娱乐节目最成功的电视台之一。《非诚勿扰》、《非常了得》等节目秉承了娱乐至上的原则, 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娱乐了自己的身心。当然我们不难发现, 此类节目的受众则是35岁以下人群居多, 商家广告投入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性, 从而也促使电视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三、传媒商业化的积极性

不能否认, 传媒商业化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 商业传媒化的到来也更好地起到宣传导向作用, 民族文化更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举例来说, 90年代末人们对历史文化古城西安认知程度不高, 但随着传媒商业化的发展, 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介绍不断增多, 人们无形中认识到了这个古城, 开始慕名到西安参观, 从而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媒商业化的发展无形中促进了传媒业的竞争, 并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湖南电视台是走在时尚娱乐前沿的电视台, 同时也是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电视台,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可以看到湖南卫视在全国的卫视节目中遥遥领先。但是后期各地方电视台认识到了传媒商业化的有利性, 也在不断地改革和进步, 由此出现了不断发展的江苏卫视、深圳卫视、浙江卫视等卫星频道。这样不仅促进了传媒的发展, 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使人们在变革中受益。

四、传媒商业化的消极性

媒体的整体质量下降, 盈利赚钱成为传媒商业化的最关键目的, 吸引受众眼球成为传媒的最为重要的准则。而对于电子传媒来说, 为了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 导致大量偏离传统新闻的不良新闻涌现, 如不符合事实, 不公正, 低级趣味, 等等。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刺激下, 各传媒因缺乏长期的考虑而偏离了做传媒的初衷, 已经成为当今传媒的一种通病。

五、传媒商业化负面影响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传媒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应告知广大受众所接触的传媒的性质、主办单位、营运的内容与宗旨等。因为当今社会的传媒受众不仅是普通的消费者, 还是政治上的公民, 传媒产品的任何“假冒伪劣”都应该受到依法查处。

大众传媒凭借自己强大的传播手段与技术, 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当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媒体环境下出现了娱乐媚俗化、假新闻、消极暴力节目等, 使传媒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同时长期以来, 传媒商业化倾向问题一直受国内外学术界以及业界的普遍关注。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传媒同商业结合的利弊, 并积极引导传媒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希光.商业化社会下的媒体尴尬[J].采写编, 2006 (6) .

[2]刘勇.媒体中国[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王永庆.中国电视传媒改革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1) .

[4]胡兴荣.新闻哲学[M].新华出版社, 2004.

中国体育商业化之路 篇11

竞技体育:商业化进程路漫漫

“体育产业其实是一种创意产业。”为了解中国的竞技体育商业化,记者走访了上海社科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如忠教授,王如忠对体育产业的定义非常有新鲜感。

计划经济时期,竞技体育仅仅是国家的事情,与社会资本基本没有关系。体育被打上了很深的政治烙印,竞技体育投入的是物质,产出的是精神。运动员就是一种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拿工资和津贴。这种观念直到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才发生了改变。

1980年,中国女排的商业价值被敏锐的日本人嗅到,1982年起美津浓开始赞助中国女排。虽然当时的赞助仅仅以实物为主,但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就此拉开了序幕。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由于尤伯罗斯将奥运会从国家行为变成民间行为的大胆创意,一扫往届奥运会亏损阴霾,在国际上成为竞技体育商业化的里程碑。西风东渐,此举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竞技体育商业化之路,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

在中国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进程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中国的足球联赛。1994年中国足球大胆改革,终于开始了职业化之路。

“甲A无疑是中国竞技体育走向商业化最标志性的例子。”王如忠介绍说,“甲A联赛走的是半职业化和职业化之路,有全民营的,有半政府的,有政府撮合的,我更愿意称之为专业体制。甲A采取的是分成制度,收益是足球管理中心和企业分成的,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迄今为止,中国足球联赛已经办了15年,规格也从甲A提升到中超,每年的投入在7亿元上下。

然而10年甲A,再到中超,办到目前却是举国上下骂声一片,假球、黑哨屡禁不绝。谈到这个问题时,王如忠不无惋惜地说,“这是商业走在体育之前的恶果。作为产业化,应该要让链条上的各个元素都受益。”

1995年开始的CBA,是仅次于足球商业化程度的职业联赛。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尹小俭教授谈起CBA时,风趣地表示,“CBA最商业化的一点是实现了产品出口。CBA向NBA输送了姚明、巴特尔、易建联、王治郅。美国人戏谑地说,姚明是中国出口美国的最大的产品。现在中国有两大宝,一个是姚明,一个是刘翔。我们可以做个比较,姚明的身后有姚之队,刘翔的身后有刘之队。姚之队产业化运作的水平非常高,而刘之队隶属于国家田径中心,属于计划经济,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能力上目前还不能与姚之队比拟。”

中国的竞技体育商业化之路,在2004年以后被大大地加入了国际化元素。随着2004年F1赛事和2005年大师杯在上海举办,中国开始陆续承办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赛事。F1进入中国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品牌。F1中国站将成为上海在国际上最高贵的名片,会给上海乃至中国带来集群效益。

F 1和大师杯的承办商上海久事公司总经理张惠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了他们的首席赞助商——中石化。“中石化一年给我们8000万的广告费,单看数字确实不少,可是看看F1带来的收益呢?中石化的柏油通过在我们赛道上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效应。柏油产值一下子从7、8个亿上升到了100个亿。”

从计划经济的球队到职业联赛,从体育明星的经纪人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的竞技体育商业化之路越走越宽。然而,与超一流世界体育大国相比,我们的竞技体育商业化还仅仅处于婴儿期。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杜立群指出,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强国的最大差距,其实不在于奥运金牌,而是体育产业化水平。没有产业化支撑,竞技体育将难以持久。中国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竞技体育商业化之路还很遥远。

运动品牌:与狼共舞的日子

近日,中国的老牌运动鞋——回力鞋不可思议地走红欧美。这种在中国只卖20元人民币,并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球鞋,却成为了欧美人争抢的“尖货”,被买到50欧元/双。

外资品牌疯抢中国市场 回力鞋的当下走红,绝对是一个异数。反观中国的运动鞋市场,国外品牌早在30年前,就凭借着强大的资金优势、卓越的品牌理念、过硬的质量保证、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以大城市为突破口,在中国市场上攻城略地。

1 9 8 0年代初期,阿迪达斯与耐克,这一对国际市场上的劲敌,就在中国市场上展开了一场较量。

进入市场之初,阿迪的战略显得比较保守,主要是观望与探索,而耐克却在市场上不断地主动出击。耐克牛仔式的品牌形象,迅速俘获了年轻消费者的心。

进入2 0 0 3年,阿迪达斯不再沉默,从战略防守转向战略主动,并花费巨资获得了“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的头衔。今年以来,运动品牌市场虽然整体下降了30%的市场份额,可是阿迪达斯的业绩并没有出现下滑。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耐克与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分别约为21%和20%。

阿迪达斯在中国的某A级代理公司的市场主管瑜凌雪告诉记者,在中国市场上,阿迪达斯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耐克。阿迪达斯的下一步,会从品牌定位、开发、研发等角度,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阿迪达斯的三叶草品牌logo会在9月份陆续减少,而三条扛的品牌logo会被普遍采用。三叶草最终保留50家形象店,做的只是经典款,而不以盈利为目的。

本土品牌逆水求生 30年来,国内本土运动品牌无疑在逆水行舟,在与洋品牌的鏖战中,当年叱咤一时的双星等品牌纷纷落败,纵然如此,本土企业仍一直在努力开发自己的品牌之路。在福建晋江,就有一个运动品牌军团——361°、特步、鸿星尔克、安踏、德尔惠、名乐等等。

1990年代以来,晋江鞋业无论从技术、款式、质量都属于国内一流。当时一个调查报告的发表,让晋江鞋业如梦初醒。通过对20个城市的品牌调查,他们发现,耐克、阿迪、李宁、双星这四个品牌占有60%以上的市场,而剩余不到40%的市场则被上百个品牌所瓜分。晋江鞋业开始意识到了品牌的魅力,由此开始了造牌运动。

记者走访了3 6 1 ° 市场部负责人李茂松(化名)。他和记者谈到了361°的品牌理念,他告诉记者,从l o g o 的角度来看, 一个圆只有360°,361°的创意在这个“1°”上,这个“1°”代表了超越和完善自我。提到晋江,李茂松说,晋江作为一个品牌之都,运动品牌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特点和气质。他说,中国的品牌比较低端,首先要铺大市场,可能在一级城市我们很难打开市场,但我们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通过

市场份额的积累与国外品牌抗衡。其实,做鞋的成本、鞋子的质量,彼此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差异就在于品牌的价值。去年我们实现了近25个亿的销售额,据估计,今年可以实现30亿的销售额。

再回到本文的开头,历史悠久的回力鞋滞销多年以后,突然疯卖国外市场,奇货可居。从这件事不难发现,蛰伏多年的中国的老牌运动企业正在谋求重生,正在用一种崭新的思维面对国际市场。与强者过招,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寻求市场的突破。

明星经济:从民族英雄到商业开发

2008年是当之无愧的奥运年。在这一年里,从街头巷尾到各大媒体,体育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这股体育热潮加速了体育明星商业化的进程。有人说,是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的飞天点火,一路点燃了体育明星品牌的光耀征程。

据一位广告界资深人士介绍,中国最早涉足广告的体育明星是聂卫平。当年老聂以一句“下棋当棋圣,喝酒古井贡”的广告语,吹响了体育明星泛商业化的号角。此后,莫慧兰、范志毅、伏明霞、邓亚萍、李小双等著名运动员纷纷为产品代言。体育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从奋力拼搏的赛场,走向令人眩目的舞台。

越来越多的商家认识到,体育明星的知名度是一个潜在的资产。而运动场上的健将们,也乘着明星经济的东风,进军商界、广告界,甚至跻身娱乐圈。

水涨船高的代言热潮 现今,邀请明星代言广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商业包装不仅为这些运动员们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根据福布斯公布的数字显示,刘翔2006年的收入已达5800万元,综合排名第2。据悉,其代言费目前已高达1500万元,是4年前的40倍,总身价更是达到了8000万元。

对于商家而言,邀请体育明星代言的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刘国梁代言的某营养品公司老板就曾说过,“广告播出后,产品销售成几何级数增长。”如此双赢的模式,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和运动员。

先拔头筹的新兴商人 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火炬的一刻,让世界再次记住了这位前体操王子的名字。事实上,提起“李宁”,很多人想到的并不是前世界冠军,而是一个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国内运动品牌。数据显示,李宁品牌约占中国体育用品16%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成绩。李宁作为一个由运动员向商人身份转型的先行者,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除李宁之外,邓亚萍、李小双、王军霞等世界冠军,也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

体育明星自身的知名度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品牌来说,这就是无形资产。因为这些耳熟能详的运动员名字,往往能为企业省下大笔宣传的费用。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知名度,使得品牌在上市初期就占得先手,抢占相当的市场空间。不过,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考验。

如果说过去的运动健将收获的是荣誉,那么现今的体育明星,早已超越了单一的运动员身份。他们的身上往往背负着巨大的无形资产,竞技场上的荣耀为他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财富。一个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毕竟是短暂的,走向商业,也许就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健身:一种全民参与的体育经济

若干年前,健身还是一种带有中产色彩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相比,“健身”更多地代表了一种西方的概念。而今,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去健身中心运动一下已经成了许多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身在上海的王小姐表示,自己一周要去3次健身房,而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健身俱乐部的会员。高尔夫、瑜珈、游泳、攀岩等不同层级的市场已初具规模,健身已然成为一条蓄势待发的产业链。

由奥运引发的全民运动热潮正在蔓延,健身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总体来说,健身行业在国内发展还尚属起步阶段。而即便是发达城市,经常健身的人群仅仅占总人口的0.8%左右。在美国,这个比例则占到了14%。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我国18岁到50岁之间对运动相关产品和服务有需求的人数超过4亿,可见其未来空间相当广阔。因此,有人将中国誉为世界上前景最光明的健身市场。回顾改革开放30年,大众健身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

早期的健身场馆大多具有福利性质。每个区县都有体育场馆,通常是作为比赛场馆来使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开设球场等,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社会上还有一些收费低廉的游泳池、乒乓球馆等,但总体来说其运作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带有一定的公益色彩。

真正具备市场经济元素的商业化健身俱乐部,开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时髦的青年们受到西方健美风潮的影响,开始关注自己的体型,一些以塑型为主的俱乐部应运而生。当时,几台力量器械是健身房的主要特征,健身房的会员大都是男性。直到风靡一时的简·方达的健美操和马华的“健美5分钟”在电视上播出,健身操在中国迅速流行。女性也开始加入到了健身的行业中,跳操房成了女性会员最喜欢去的健身场所之一。至此,国内的健身产业逐步形成。一些机制落伍的健身场馆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福利性场馆逐步开始转向商业化。

2 1世纪,国外健身俱乐部模式进入中国,并以时尚的姿态进入大众生活。经过短短7年左右的发展,健身业已然成为一个蓬勃的产业。专业健身俱乐部以有氧舞蹈和器械健身为主,有的辅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壁球等运动场地和设施。虽然瑜伽馆,跆拳道馆等专业性较强的场馆也在并行发展,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综合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身体检测、私教服务等项目的综合健身俱乐部,是中国健身业主要发展方向。

在健身业竞争逐步激烈的时候,国内高档健身业曾爆发过一场低价竞争风潮。低价竞争的一个结果是,让健身业看到了更广阔的普通大众健身消费市场。在把价格门槛降低之后,健身馆吸引了一大群收入不高的消费者。健身行业经营者发现,在各个不同层级消费市场内,都有着可以深入挖掘的巨大潜能。

这种市场细分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被逐步细分,不同类型的健身馆以不同价位、不同服务来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中国的健身业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高、中、低档健身俱乐部都涌现出各自的品牌。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在着手制定健身房的星级评定标准。如同酒店业一样,将根据健身房的面积、健身器械的档次、室内空气质量等因素,评出从最基本的一星级到高档的五星级健身房。这样,既有社区式健身房,也有高档的健身场馆,完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主题酒店的商业化效应 篇12

如今的酒店拥有更多的个性与热情, 以适应人们生活的方式和需求。现代酒店设计受信息网络及传媒影响, 设计文化成为共享的世界文化, 它所表达的形式受日益复杂的顾客群体需求不断变化, 加入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主题酒店成为主流。因此酒店空间设计的新课题是让文化艺术融入酒店空间, 以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 吸引世界各地不同的客人, 并使其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酒店的接待对象主要是商务客户和旅行者, 也就是酒店所在地的外来者, 因此酒店的室内设计首先要满足与国际接轨, 符合国际标准, 同时不同地方的酒店应当体现所在地的特定文化。

1 主题酒店的定义

主题酒店是在20世纪90年代浮出水面的一种新型酒店, 它通过外表和内涵展示某种文化, 从而形成主题特色。主题酒店的出现, 标志着酒店设计理念的一次跨越, 一个飞跃, 也意味着对传统千篇一律的装饰风格的一次颠覆, 一种创新。

主题酒店是以特定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以及特定的文化氛围来体现特定的主题, 让顾客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 以个性化的服务取代一般化的服务, 让顾客获得欢乐、知识和刺激, 带有娱乐性的服务比不带有娱乐性的服务更容易让消费者快乐, 它所提供的体验更容易让消费者回味无穷, 当我们生活在一种体验经济中, 消费者寻找的是那种以娱乐性的方式提供且能带来难忘体验的服务。

2 主题酒店的特点

2.1 主题酒店的显著特点

主题酒店强调酒店整体的主题化, 必须围绕主题构建完整的酒店体系, 酒店硬件到软件的设计与组合应该围绕统一的主题开展, 各功能区、各服务细节应能为深化和展示同一主题服务。即围绕同一核心内涵, 利用酒店的全部空间和服务来营造一种无所不在的主题文化氛围。主题酒店以气势雄伟或创意新颖先声夺人, 充分吻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水准, 娴熟运用多元文化营造酒店特殊氛围, 给特定客源留下难忘的印象;拉斯维加斯的主题酒店都借用一个鲜明的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传统意义的酒店在此发生了巨变:酒店不再是单纯的世俗场所, 而是交相辉映的迷人风景线。

2.2 主题酒店与传统酒店的区别

主题酒店和一般酒店之所以不同, 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用主题来统领建筑和装饰风格, 用主题文化来衬托酒店品牌, 它有强烈的依赖区域环境的特点。主题特色是该类酒店的主要卖点, 主题是酒店的灵魂与生命。与传统酒店相区别, 主题酒店注重差异性的营造, 力求在酒店建设、产品设计与服务提供各方面创新、出奇, 因而突破千店一面的传统格局, 张扬酒店的个性特征是主题酒店追求的一种效果。酒店实际上成为爱好相同、兴趣接近、具有共同语言的人群集聚地。人们到此消费, 除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外, 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与共鸣。而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过往行人的中转需要, 缺少了对人们精神需求的关注。

3 主题酒店的发展现状

3.1 主题酒店在国内的发展

主题酒店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酒店发展新形态, 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 分布范围目前也仅仅局现在酒店业比较发达的广东、上海、深圳等地。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 是2002年5月在深圳开业的威尼斯酒店, 它融合了文艺复兴和欧洲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以威尼斯文化为主体进行装饰。此外, 在中国香港, 为配合迪斯尼乐园的建设, 兴建了迪斯尼主题公园酒店和迪斯尼好莱坞酒店, 它们都是以迪斯尼为主题的主题酒店。虽然主题型酒店在我国的出现还是新生事物, 但作为国际酒店业发展的新趋势, 为处于激烈竞争态势下的我国酒店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拓宽了视野, 是我国酒店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3.2 主题酒店在国外的发展

主题酒店在国外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最早兴起于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奥兰多等地, 现在已经发展为成熟的经营模式。例如, 史前山顶洞人房, 以天然岩石做地板, 墙壁和天花板, 房内有瀑布, 卫生间的浴缸和淋浴喷洒均用岩石雕成, 此后出现的艾司普拉内达酒店、画廊酒店、巴塞罗那艺术酒店等都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酒店。美国大赌城拉斯维加斯是酒店之都, 在赌城主题酒店中找到了它的舞台, 如曼德勒酒店赌场是以热带的拉斯维加斯为主题的酒店设计, 它是拉斯维加斯的大型酒店之一, 其酒店的特色在于它的热带主题和神秘的建筑风格以及豪华的东方装饰。

4 主题酒店的商业化效应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酒店将被平庸淹没。国际流行的主题酒店都是业主追求特色的产物, 它利用独特的环境、建筑风格、装饰风格塑造出鲜明的特色, 从而树立起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主题酒店能够吸引目标市场, 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这里的需求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欲求, 是人们由某种物品引发的兴趣和欲望, 这里主题酒店所提供的那种特有的氛围和服务就是刺激人们欲求的东西;另一部分是购买力, 只是刺激人们的欲望, 却超过目标消费群的购买力, 也不能形成需求。

今天, 吸引顾客注意力和情感的竞争, 最重要的是对顾客时间的竞争, 目的是把人诱惑到一个有选择性的、既熟悉又令人惊奇的独特世界中。在当今的主题酒店, 它体现了要改变人们行为和期望的创造欲望, 在互相补充中起到了既微妙又引人注目的效果, 在酒店逗留总是一种短暂的体验, 给人一种短暂的尝试生活的感觉, 而这促成了酒店风格的形成。酒店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单纯的住宿、餐饮设施, 而是内涵丰富、意味深远的乐园;客户不再是为产品和服务付账, 而是为自己的愉快买单。人们入住酒店不是为了一夜留宿而是体味愉悦的感觉。现代酒店风格受其影响, 已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人们来到酒店体验异国情调已经成为历史。在同一个主题空间中, 多种文化元素并存、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日渐强大的潮流。现代酒店既讲究理性的研究过程, 又保持着大胆创造的激情, 特别是注重选中某种概念主题, 然后采用临界、重叠、借鉴、隐喻等设计手法逐步实现设计。

随着旅游客源的持续、快速增长, 一些酒店尤其是主题酒店更加趋向于专一性客源定位, 其产品也更加细化、更有深度, 主题酒店在市场上以其鲜明的市场形象拥有着更强的竞争力。随着主题酒店商业化效应的不断扩大, 主题酒店将成为酒店业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主题酒店是实现差异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也会是未来酒店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商业的迪斯尼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LOFT出版公司.酒店设计与酒店设计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邹统钎.酒店经营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牛朝晖, 刘昕.酒店环境空间的整体塑造[J].山西建筑, 2007, 33 (7) :76-77.

[5]佩凡.戈豪特.主题酒店[M].沈阳:辽宁出版社, 2005.

[6]埃莉诺.柯蒂斯.酒店室内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音乐表现力下一篇:履带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