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策略

2024-05-19

商业策略(通用12篇)

商业策略 篇1

摘要:社区消费大约占整个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 在发达国家社区商业所占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 社区商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这也是社区商业投资者青睐的原因所在。

社区商业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布局上都有别于商业中心。它是一种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便民、利民, 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其基本功能是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它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综合作用的产物。

据统计, 社区消费大约占整个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 在发达国家社区商业所占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 社区商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这也是社区商业投资者青睐的原因所在。

社区商业在我国商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和肯定, 但由于社区商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形态比较单一, 因此, 投资者对社区商业进行投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社区所在地经济情况

社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直接影响着社区商业的发展方向。对社区商业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和购买规模, 人均收入水平高, 购买力水平相应就高, 市场的需求量也就大。

同时, 社区人口规模大小也很重要, 如果人口规模在扩大, 其消费需求相应的也会增加, 社区商业经营者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社区入住居民的群体层次和消费习惯更是决定性因素, 它包括业主收入、年龄、职业等特点。如社区的业主年龄在大多集中在20-35岁之间, 则开办咖啡厅、快餐店、歌厅等较为适合。

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职业构成往往能决定他们的消费层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通常倾向于对优质商品的消费, 例如, 在大学生活区附近开发的商业, 可更多地考虑文化用品商店、娱乐等具青年人性格特色的社区商店。

2. 关注市政配套设施

社区商业要以一定的市政配套作支持。城市市政配套包括市政、桥梁、供水、排水、供气、网络、绿化、环境卫生等。功能整齐的市政配套是对社区商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 则会成为制约因素。如果不考虑市政配套因素, 盲目发展社区商业, 只能招致由于市政配套滞后, 影响顾客进入, 同时也难以提升消费的档次。

社区商业投资的市政配套因素分析时主要考虑:

(1) 地段、交通的便利。地段成熟、交通方便对形成一条好的商业街意义重大, 其能够辐射到的周边区域及吸引客流量。如, 杭州市萧山区北部的佳境天城社区商业街就是坐落在滨江区东面, 规划钱江世纪城的核心地段, 其西临萧山区市心北路, 北靠机场路。依托这两条大道和规划中的轻轨交通, 与萧山和杭州老城区形成良好的交通关系。

(2) 了解市政规划。市政规划包括商圈、住宅区的设立, 交通、道路、旧区改造等。投资者对社区商业企业所在地的环境要有深入的了解, 以保证商业本身的价值提升。社区商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建设和管理涉及范围广、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因此, 在社区商业的投资者在投资和建设之前, 要注意各级政府的商业、规划、建设、房地、工商、税务、街道等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力度, 只有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明确, 才有可能确保规划的按期推进和执行。

3.关注多种业态的组合

投资商要对社区商业业态的规划和定位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各种业态配比内容和数量如何, 底层是什么业态、二层又是什么业态, 都有一定的商业市场规律。

数据来源:王树春, 崔佳栋:《中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环渤海经济嘹望》2007年10月期

要通过业态的组合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如大卖场, 其特点就是希望社区居民一周去一次, 要有免费停车场, 品种丰富和门类齐全的商品, 特别要和一些精品百货、饮食一条街相结合, 成为社区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同时要有便利超市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不间断服务, 满足居民的随时性的日常需求。像这样的商业设施和业态组合, 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不同的组合放在什么地方最好, 健身房娱乐中心放在什么地方, 大卖场放在什么地方, 超市便利店放在什么地方, 社区商业业态布局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规划, 以最大程度吸引购物者, 要经过多次的认真思考和模拟之后, 才能最后确定的。

4.商业运营商自身实力

(1) 知名度

商业运营商的品牌知名度是社区商业开发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之一, 知名度较高有利于快速形成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就能吸引顾客的更多目光。

(2) 经营管理

社区商业经营者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必然会促进社区商业的良好发展, 满足社区消费者的需要, 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有利于整个社区商业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可能会降低社区经营成本, 由于社区经营成本主要是由社区商业的租金或商业房地产的卖价组成。如果社区经营成本可以让商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则社区商业就可能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3) 经营意识

目前许多国内商业房地产商偏于短线投机赢利, 没有长线经营意识。有些商业社区开发商一直沿用开发住宅房地产的方式, 抱着“卖完就走”的经营思路, 将风险完全留给了中小投资者。住宅房地产项目的优劣主要以销售情况好坏为标准, 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优劣主要是以后期经营情况好坏为标准。投资者更要加强长线经营的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做好商业的前期招商和后期的商业经营管理。

综上所述, 社区商业投资是一门复杂的投资工程, 它还包括经营商品要有针对性、商品价格要有合理性、经营时间要有适宜性以及商品质量要有可靠性等。从社区商业的投资角度, 要对影响社区商业投资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使社区商业的规划建设、招商营运、业态分布等符合城市法规和片区居民的消费特征, 才能实现社区商业的后续经营和可持续性发展。

社区商铺投资建议

1.因为社区商铺的客流量主要来自于社区的居住人口, 因此在选择购买时必须谨慎判断该小区的配套成熟度、周边环境以及交通是否方便等;

2.社区商铺通常不易形成集聚效应, 因此必须注意所购买商铺的规模、所居住人群的消费能力等, 这样才能为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提供保障;

3.社区商铺的风险较低, 有一个前提, 就是购买商铺时, 不能被开发商的过分炒作所迷惑, 不要买得太贵, 以免被套牢;

4.要注意商铺投资的附加值, 如有挑高空间, 可隔成两层, 满足多元化商业经营。同时就投资眼光而言, 一些新居住中心及未来的良好规划等可使商铺的潜力大大增加;

5.一些细节我们同样不能放过, 如小区地面是否有较多的停车位等等的内部硬件配套、开发商的品牌效应能否带来强大的辐射作用等等, 这些都会影响社区商铺的投资回报, 同时这也是种中长期的投资行为, 不要期望短期内就有高回报。

商业策略 篇2

这位负责人说,当前及今后几年,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重组改造和联合。要通过资产置换、增资扩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等手段实施改造重组,化解历史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控机制。在满足各项监管要求并按有关规定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将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

异地开分行 盯紧中小企业

更名、引资、上市——非典时期,时任北京市长王岐山对北京银行的指示,现在已成为城商行绝地突围的绝佳路线图。

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数目达到了136家,其中有17家更名成功。在某网站的“2008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十大关键词”以其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有,“增资扩股”、“更名频繁”、“跨域经营”、“联合重组”等几点。

2008年,上海银行、大连银行、重庆银行等40家以上的城商行提出了“上市”的战略发展规划。同时,合作联盟、相互参股和业务联合也发展迅速。例如,南京银行购入18%的日照市商业银行股份,北京银行则购入廊坊市商业银行总股本的19.99%;在合作上,2008年最亮眼的莫过于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挂牌,山东省14家城市商业银行在保持现有法人地位不变的情况下,走出了城商行区域整合的“第三条道路”。

这一切都似乎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城商行在管理水平、资产质量、风险防控及经营效益等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实施跨区域经营乃至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立足当地,走向全国”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要想国际化,必先国内化,区域化。”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的话道出领先城商行们的选择——“定位地区,谋求全国”。

而“城商行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忘记自己为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初衷”,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的话则是专家对城商行的提醒。

与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服务中小企业历来是城商行的核心业务。而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四项政策来扶持城商行,以达到扶持中小企业的目的。这四项政策大体包括:在现有的货币政策上进一步给予城商行以优惠,如实行更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扩大城商行的存贷利差;给予城商行税收上的优惠,鼓励它们向中小企业放贷;支持城商行发行次贷以扩充资本金;适当放开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城商行贷款规模。

“异地蛋糕”

“非典时期,时任北京市长王岐山给北京银行的指示是:更名、引资、改制、上市,给北京银行带来一缕清风。现在,这八个字已成为城商行发展的最好途径。”

北京银行自2007年9月19日成功登陆A股市场后,跨区域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06年11月8日,北京银行天津分行正式对外营业;2007年10月28日,上海分行成立;2008年3月28日,西安分行成立;2008年9月22日,深圳分行开业。

四家异地分行成立后积极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天津分行与上海分行均已实现盈利。西安分行和深圳分行资产规模已达30多亿。异地分行的良好经营为北京银行业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女性创业的商业策略 篇3

当苏珊妮·谢(suzanne Xie)辞去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资产管理工作专注于她创办的企业时,她还申请了星巴克(starhurks)兼职店员的工作,因为她觉得,白己可以用这种方式获得这家咖啡连锁店提供的医疗保险。事实证明,申请遭拒对她来说是因祸得福,因为这意味着她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她刚刚开展的业务上。一年后,她和自己企业的合作创建者将Weardrobe(一个在线“时尚潮人”社区)卖给了一家后来被谷歌收购的公司。

在“女性创业:创建、领导以及扩展新风险企业”(Women in Entrepreneurship:Starting,Leading and Growing New Ventues)的小组讨论会上,来自纽约的苏珊妮·谢和另外4位充满活力的创业企业家谈到了她们对商场的见解和在商场冒险的经历,这个小组讨论会是在费城召开的“第12届商界女性沃顿年度研讨会”(The 12th mlnuaI WhartonWomenmBusiness Conference)的一部分。虽然演讲者背景各异,而且来自不同的行业,不过,她们给其他创业企业家提出的建议则是相似的一精心选择导师,设定清晰的目标,保持灵活性,不要被爱唱反调的人束缚住手脚,最重要的是,要热爱你做的事情。“你必须充满斗志。”苏珊妮·谢说,“创建一个企业的过程确实令人畏缩,不过,你从中得到的快乐完全可以抵消它们。”

在美国依然处于从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复苏之际,这样的创业精神确实很重要。这个小组的5位女性进入商场的理由各不相同——其中一人是在数十年前看到了女性在广告业职务升迁的局限性,另一个人则是因为看到了新兴国家对创新性金融业务的需求,第三个人之所以创建了一个网站,是因为她想跟踪服装潮流,另外两位女性则对环境保护充满热情,她们是“绿色”企业的合作创建者—一分别创建了汽车共享公司和环境保护公共关系和广告公司。

她们坦承,创业很不容易。有些人在保留白天工作的同时,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开展业务、维持企业运营。有些人则辞掉了工作,为了付账单,不得不靠很少的钱生活。对这些女性来说,很清楚的—点是,愿意接受这些牺牲是走向正确道路的一部分。“这就是你意识到自己确实想做些什么的时候,就是你愿意投人时间的时候。”洛杉矶小额投资机构InVenture Fun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席瓦妮·斯洛亚(shivaniSiroya)说。顾问还是对手?

除了坚定的信心之外,该小组的成员还一致认为,要想让一个新的风险企业顺利启动,拥有恰当的人(包括导师)是至关重要的。或许,与商界名流,也就是拥有半富经验以及广泛联系的人结盟颇具诱惑力,但是。苏珊妮·谢说:“如果他们不能与你坐下来商讨,不能花时间帮助你,那么,这么做就不值得。”该小组的成员建议创业企业家们,不要马上请一个商界名流作为自己的顾问,而应该通过几次会面“探测”导师,看看他们是否与自己抱有相同的愿景,在为即将开展的工作增加价值方面是否能与自己达成一致。

她们认为,相互信任,将问题摆在桌面上,没有对抗性的感觉,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顾问一创业企业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选择一位你总是要与其斗争的顾问。”纽约的市场营销机构迈耶公司(Meier)创始人和总裁黛安-迈耶(Diane Meier)说。她补充说,优秀的顾问能为你提供宝贵的指导和信息,与此同时,他们会坦率说出。他们认为什么哪些方式有效,哪些方式运转不灵。

最终。顾问可能成为不可多得的支持者,尤其是在艰难时刻“你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对你的能力感到怀疑的人。”马萨诸塞州汽车共享公司Zipcar联合创建者安切·丹尼尔森(Antie Danielson)说。虽然zipcar现在能为美国、加拿大和英国60多个城市的会员提供汽车共享服务,不过,丹尼尔森和合伙人罗宾·蔡斯(Robin Chase)最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投资者相信,很多美国人希望共享汽车。“当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拥有不会打乱你的想法而是为你的想法辩护的顾问确实大有帮助。”

对苏珊妮·谢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网站Weardrobe以及运作的在线个人保健企业LollihoD更有吸引力,她需要的是掌握信息技术的顾问。“事实上,我并不精通技术,尽管我的企业就是这些网站。”她说,“所以。我—直都要有强有力的技术顾问。”

该小组的成员们谈到,潜在的商业伙伴同样需要对公司抱有同样的愿景和目标。丹尼尔森认为,为了让每个人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公司应该请一家律师事务所拟定相关协议。她认为,和商业伙伴的合作就像结婚,公司就是他们的后代。但是,就像所有的婚姻一样,公司也会有麻烦。“有一段时期,婚姻一切顺遂,不过,你们可能会离婚。那么,你们应该怎么处理孩子的问题呢?”丹尼尔森发现,如果出现冲突,将公司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她与公司合作创建者不断升级的争执本可能让Zipcar寿终正寝,不过,丹尼尔森并没有陷入纠纷无法自拔,而是选择了离开(她目前依然是这家即将公开募股公司的股东)。

注重实效

小组成员们谈到,企业一旦启动,灵活性就至关重要可,她们指出,创业企业家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适应性,哪怕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情况。举例来说,丹尼尔森谈到,事实表明,zpcar的主要客户是大学、市政府以及希望按小时租赁汽车的企业,而不是公司合伙人最初认为的个人客户。为此,公司通过改变市场营销诉求而适应了这一变化。

不过。保持灵活性并不意味着失去中心。作为充满热情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瓦莱丽·戴维斯(Valerie Davis)与他人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合作创建了Enviromedia soeialMarketing公司,以帮助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客户为其环境保护项目制订更好的公共关系计划。“正是这个中心让我们一直留在这一领域。”她说,“如若不然,我们很可能就与街边一般的公共关系机构一样了。”公司遥过创建“洗绿指数”(GreenwashingIndex,又被称为“漂绿指数”)——用来测评宣称环境主张的广告的真实性,而为自己开辟T--个新的利基市场。现在,包括《新闻周刊》(Newsweek)和《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在内的主要媒体都采用-这个指数。戴维斯说,虽然很多公司用于绿色市场营销的预算近年来一直在压缩,不过,来自政府机构的健康常识广告让她的公司业务一直畅旺,其中包括与去年甲型

H1Nl流感恐慌有关的健康常识广告,这些业务帮助她的公司不断发展。

斯洛亚在专注刊、额投资公司的使命以及目标客户的同时,一直在优化InVenture的商业模式。她确信,这个连接个人投资者与新兴国家创业企业家的机构,不应该只是依靠捐助和赠款,还应该从私营部门寻求支持。这种混合模式使InVenture在坚持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的同时,还能追求“公益创业”(注: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被称为“社会创业”,指个人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在非营利领域援用商务领域的专业作风,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在争取慈善资金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将公益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的使命。当投资者在经济低迷时期“勒紧腰带”的时候,为了鼓励“众筹”(注:crowd Funding,指利用网络或其他在线工具募集资金和其他资源。用以为其他人或者组织提供资助的方式),斯洛亚一直将最低投资数额保持在较小的水平。“经济状况帮助我们建立了这种商业模式。”她说。

无论经济气候如何,创业企业家都希望从自己企业的迅速成长中获得成就感。可是,一家公司最初应该如何确定成长速度呢?虽然这个讨论小组的女性就如何把握企业规模扩张的节奏见解各异,不过,她们一致认为,企业的增长战略应该依行业而定。

举例来说,丹尼尔森认为。需要大笔技术投资的公司或许应该较早扩大规模,而不是以后逐渐增加投入。当Zipear与潜在的投资者会面时,丹尼尔森用PowerPoint展示公司的10年目标是拥有5.8万位客户的时候,有些投资者笑出了声。而今天,Zipear的运作已经超过了10年,公司的客户超过了60万人。“没有最初设定的目标。我们就不会在技术上大笔投入。”丹尼尔森说,“考虑到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技术开发的投入高得惊人。”

但是,对苏珊妮·谢的生活时尚类企业来说,先行迅速攻入市场则比扩张企业规模更为重要。“速度才是你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她说,“一旦你进入了市场……你就会拥有足够多的资源解决企业规模的问题。”苏珊妮·谢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让Weardrobe网站开张运行。但很快,网站就因为流量过大开始频频崩溃,苏珊妮·谢认识到,现在是扩大规模的时候了。

小组成员们认为,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扩张过快可能会将公司置于险境,或者会造成公司需要尽快缩减规模的局面。当迈耶的企业增加到35位员工的时候,她觉得,企业已经偏离核心业务太远了'她们的核心业务就是与客户密切合作。“我所做的工作几乎都不是我喜欢做的。”迈耶说,随后,她将公司的规模缩小到了10位员工。

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策略研究 篇4

一、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策略

(一) 涵义。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定义: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策略, 是指零售商业企业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需求特性的信息, 提出新产品功能、价格、造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 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进行开发生产, 最终由零售商业企业使用自己商标对新产品注册, 并在本企业内销售的策略。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定义也并非很完整, 商业企业走自有品牌之路应该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定制, 也就是所谓的贴牌生产, 打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店铺销售。二是自行生产, 是指商业企业向产业链的上方移动, 自建生产基地、购买设备, 从商品的策划、设计到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都由自己完成。商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直接含义是商业企业自己发展品牌商品, 是利用商业自身贴近市场、主导市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品牌商品。

(二) 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的功能。

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的功能可以从表1得以体现。 (表1)

二、商业企业实施品牌策略的必要性

(一) 商业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 我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经营不景气, 原因很多, 但从企业经营本身看, 趋同性强, 缺乏特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种经营状况与零售企业单纯使用制造商品牌不无关系。因为制造商品牌的商品通常各零售企业都可以经营, 必然造成商家经营内容的相似, 这势必使各商家狭路相逢、惨烈相搏。

(二) 国有商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国有商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商业企业的中心任务。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以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名牌商品与服务为核心的。而这些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灵活的经营策略、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保证。如果我们不能造就一大批名牌商业企业家和商业职工, 不创造出一批现代化的商业自有名牌产品, 转变国有商业增长方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消费需求发展变化的需要。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需求逐渐从低层次、单一化向高层次、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商品更多地注重商品的牌号, 注重名牌消费, 名牌商品的市场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注重对商家的选择。不仅要求能买到称心的商品, 而且要求商家提供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 给消费者精神上的享受。这就要求商业企业注重名优商品的组织与开发。

(四) 商业引导生产、带动生产发展这一作用发挥的需要。

商业企业一头连着生产, 一头连着消费, 是生产与消费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它既了解生产的信息, 更了解消费需要的动态变化, 商业企业完全可以利用最直接了解消费需求这一优势, 自行策划、设计出商品的品种、规格、式样、质量和品牌, 寻找、委托生产企业制造。同时,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商业企业的名气和大规模销售, 可以带动这一地区或区域生产的发展。因而, 从发展生产的角度看, 也要求商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三、实施品牌策略对我国商业企业提出的要求

(一) 良好的商誉条件。

商业企业的信誉是实施自有品牌营销战略最宝贵的财富, 使自有品牌从诞生起就具备了名牌的许多特征, 易于取得消费者的信赖, 从而把使用自有品牌的商品销售出去。尤其是在目前制假、售假现象普遍存在、消费者购物风险增大、购物成本提高, 零售商业企业以自我信誉向顾客提供品质保证,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将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二) 一定的规模和广阔的销售网络。

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策略的成功必须以大规模经营和广阔的销售渠道为基础。这样, 商业企业才能以大订单吸引生产企业的合作, 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 并利用自身广阔的销售网络加以推广, 自有品牌商品的各种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 较强的产品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能力。

商业企业自有品牌商品是以商业企业这一品牌名称为主体开发出来的, 其开发、销售最终完全由商业企业本身来承担, 这就对商业企业在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能了解顾客的需求及其变化, 设计出深受消费者喜欢的商品。目前, 我国商业企业的设计能力比较弱, 建议采用与生产商联合开发的方式, 一方面能设计出畅销的商品, 另一方面又可以增进工商关系。

(四) 较强的产品营销能力。在竞争过程中, 推出自有品牌商品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由于多品类的共同经营, 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加大商家的工作量。

一种商品品牌出了问题势必会损害到其他商品和品牌的信誉。商家在营销过程中, 一定要强化营销能力。根据市场营销学理论, 我国商业企业可效仿沃尔玛的统一零售品牌下的多个小品牌, 这样当某个小品牌出现问题时不至于让商业企业品牌受到太大的影响。

(五) 选择合适的生产厂家和全面加强质量监控。

制造商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在选择过程中, 应对生产商做出科学的评估, 建立严谨的评估体系。在生产销售过程中, 要求全员参与, 不得存有丝毫的侥幸心理。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或者邀请第三方质量监控机关参与进来。自有品牌商品首先必须是好质量的商品, 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六) 加强对自有品牌的保护。

商业企业在实施自有品牌策略时, 要立足长远, 着眼未来, 建立一套系统的品牌运作机制和保护体系, 并建立品牌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为此, 商业企业在自有品牌建立之初就必须申请注册商标, 以便受到法律的保护,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 在自由竞争的国际市场中, 更应注重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商业企业实施品牌策略应采取的措施

(一) 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商业企业的经营者, 要通过学习现代商业知识和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形势, 审时度势, 及时抓住机遇, 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 更是商业企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途径。

(二) 选准市场定位, 确定战略品牌。

商业企业通常经营的商品种类, 少则成百上千, 多则成千上万。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发展这么多的品牌商品。而是经过市场调查, 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 开发一两个品牌。关键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 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其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

(三) 运用资本经营, 加快开发速度。

开发资金不足, 是当前商业企业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不能以此为理由等待, 更不能因此而放弃开发。一个发展现代商业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 以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资本运作的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 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自有品牌, 实行品牌的资本经营。到底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 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 这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里要强调的是, 要有资本经营的理念, 懂得买一个好的有市场的商品品牌, 就等于买到了一个好的市场。

(四) 利用信息网, 实施组合经营。

品牌一经开发, 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上网。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 通过高速信息公路, 可以实现最快的组合经营。其一, 新开发的品牌迅速上网, 不仅可以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 推广营销、拓展市场, 还可大量节约必要的广告宣传投入。其二, 新品信息上网, 能以最广阔的视野寻求到贸易伙伴。寻求到的贸易伙伴越多, 组合营销的程度就越深, 收效也就越大。其三, 随着信息网的普及, 网上购物将成为销售的最佳渠道, 而这又成为组合营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所以, 实施品牌战略, 不可不运用信息网络。

(五) 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品牌战略的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是要使开发的品牌进一步延伸和扩大, 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事实上, 当新开发的品牌进入导入期的时候, 即可推进到连锁经营, 而不管这种连锁是企业自身的连锁, 还是加盟的连锁, 都可以推进。二是依靠大集团推进新开发的品牌。这是指, 如果企业自身是单体企业, 那么新品一开发出来, 在得到市场认同的情况下, 立即去投靠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利用其资本雄厚、市场占有份额大、管理和营销方面人才济济, 把新开发的品牌在更广阔的市场上, 在消费的多层面上推出去。三是与制造商联合。因为制造商毕竟是专业从事新品制造生产的, 有其制造生产的特定优势。商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可以通过定牌生产、监制生产等形式在新品牌的生产制造上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六) 营造优良的开发环境。

商业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除了企业的内部环境之外, 还要有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我国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过早地失去政府行为是不行的。商业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要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一是争取到品牌开发的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争取到一个好的市场环境。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 打破目前尚存在的地方保守、垄断、割据等“围墙”。三是寻求法律保护。品牌开发,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产权, 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离开了法律的保护, 不是被夭折, 就是会流失。所以, 依靠政府的支持, 营造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环境, 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五、总结

商业地产的招商管理策略 篇5

运营管 理是商业房地产运营的核心,是商业房地产收益和物业价值提升的源泉。现代商业房地产管理运营的精髓就是要把松散的经营单位和多样的消费形态,统一到一个经 营主题和信息平台上。不能统一运营管理的商业房地产项目,会逐渐从“商业管理”蜕变成“物业管理”,直至最终完全丧失自己的商业核心竞争力。

统一运营一般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统一招商管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监督和统一物管。这其中“统一招商管理”又是后面三个统一工作的基础和起源。这项工作的成败得失不仅决定了发展商前期的规划是否成功,而且决定着后期商业房地产项目商业运营的管理能否成功。

随着商业房地产的发展,以MALL为代表的商业房地产的招商工作已经不仅仅限于传统的百货商店和专卖店,服务性、娱乐性的项目比重不断上升,甚至超过了普通商品店,招商管理也称之为微观经营主题的选择。

选择依据

对于一个大型的商业房地产项目,微观经营主体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购物商店,还包括餐饮、娱乐等服务性设施,这方面比重在商业房地产中一直呈上升 趋势。目前商业房地产中微观经营主体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百货类:大型百货商店、小型百货商店;食品类:超级市场、熟食店、鱼店、面包店、干果店、农产 品店、肉店、水果店、乳品店、方便食品店、饮料店、健康食品、佐料和调料品店;服饰类:女装店、男装店、青少年服装店、童装店、婴儿装、童鞋、休闲服、沙 滩装、布店;家具和装饰类:家具、家什、窗帘、灯具灯罩、瓷器和玻璃器皿、地板和地毯、古玩、现代艺术品、陶器、电视架、室内装修、特制家具、隔断;五金 类:壁画、墙纸、家用五金、低压电器;药店:药品、配药、药房;餐饮店:小吃店、快餐、中餐厅、自助餐厅、咖啡店、鸡尾酒店、火锅店;其他商店:礼品店、相框、电器、音像制品、珠宝、戏装、工艺品、花店、布料店、白酒店、皮箱、化妆品和香水、烟店、报纸店、毛衣、花边、摄影器材、金店、文具店、缝纫机、玩 具、邮票和纪念品、运动器材、收藏品、健身器材、热带鱼、宠物、汽车配件、轮胎和电池、园艺用品、纪念品;服务类:美容、理发、修鞋、洗衣店、干洗店、眼 镜和验光店、减肥沙龙、配钥匙、出租书店、照相馆、旅行社、裁缝店、加油站、机票代售;机构类:银行、邮局、信贷处、股票代理、医疗机构和牙医、保险公 司、房地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公共展厅;文化娱乐设施:剧场、会议室、保龄球馆、儿童乐园。

在确定了商业房地产可以由哪些微观经营主体之后,就需要从中进行选择。微观经营主体选择在商业房地产建设期间就应该有初步规划,商业房地产的建筑设计应该同微观经营主体的选择相配和。

微观经营主体选择的第一个考虑因素是建筑特点和建筑条件。微观经营主体的选择的第二个依据是商业房地产的类型和特点和整个商业房地产项目的经营定位。同时,商业房地产的类型和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经营主体的组成。

不同的商业房地产的微观商业经营主体组成千变万化,这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市场自由决定的,而是开发商有意识选择的结果。他们在制定招商计划时,已经确 定了各种微观商业经营主体的组成和数量,他们占整个可出租面积的比例以及他们在商业房地产中的地位和位置。商业房地产微观经营主体选择的第一步是确定商业 房地产项目的经营定位。商业

房地产项目可以根据各地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能力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经营规模进行经营定位的确定,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考虑:

①业态定位: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饮食等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大型商业房地产项目;

②目标市场定位:满足地区全客层消费者需要;地区或城市新型商业区的标志性企业; ③主题特色:符合当地人群的经营主题设计;

④经营品项:吃、穿、用、玩、乐、赏、游等项目的合理配置;

微观经营主体选择的第三点是要要考虑零售业的一些特点,这包括:

①经营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合作经营还是特许经营);

②销售方式(自助服务、自选商店还是百货商店);

③经营规模(大百货商店还是小货亭);

④经营范围(食品还是非食品、日用品还是耐用品、比较购物还是方便购物); ⑤经营商品档次(是高价和流行商品、还是低价冲动购买商品);

外围展的商业策略 篇6

中国艺术界带着一堆模仿西方的绘画

或装置去威尼斯,

已经没有意义。

2013年,中国艺术家突然成群结队去威尼斯办外围展,有近十个自费的外围展涌向威尼斯,就像一场中国人在欧洲设置的“十面埋伏”。

威尼斯双年展并非艺术的“麦加”,国内将威尼斯双年展看做是国际艺术的学术圣地,是一个误解。威尼斯双年展主要是三种结构:由组委会任命的总策展人策划的主展;由各国家馆构成的国家馆区;各个艺术机构策划的外围展。国家馆实际上属外围展,它由各国自费策划,组委会不干涉国家馆的策展,也不提供费用,甚至不提供场地。

威尼斯双年展创办以来,从主题到艺术家水准都很高的主展览,其实没有几届。一个双年展主展,有二百多个艺术家,真正优秀的参展作品,可能只有十件作品,大部分是二三流作品。即使有著名艺术家参展,他们的参展作品不见得就是最高水平。

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并非人人杰出,原因是杰出艺术家的出现追不上展览的生产频率。以十年为周期,杰出艺术家只有十几个人,而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个双年展开幕,不可能展示出那么多艺术杰作。

“国家馆”三个字听起来是代表国家的艺术水平。其实未必,很多国家馆的水平也做得很糟糕。一些平庸策展人会被选为国家馆策展人。有些国家是将国家馆承包给私人机构的,或者由文化官员直接指定给某个平庸的艺术家参展。另外,当代艺术进入普遍的“均质化”的,所以要找到一批非常令人震撼的艺术家或作品,如同凤毛麟角。

自费外围展被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平行展”,像是被威尼斯组委会邀请的,与主展的地位并列的学术活动。事实上,外围展是由私人或私人机构租场地做的展览,包括中国这次大规模的所谓“平行展”。只能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愿望,并不等于在水平上可以与主展相抗衡,作品中不乏平庸之作。

中国艺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参加了各种国际双年展。现在回看,其实被西方看做一种文化现象,并未在学术上被国际艺术界承认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流派。当然,国际双年展的参与,还是有一定意义。至少使国际艺术界关注了中国,一批中国艺术家因此在国内名利双收。

但这次中国艺术家成群结队去威尼斯摆摊,跟当时大规模参与国际双年展的语境有很大不同。中国艺术已经失去了当时的前卫、活力。总体水准上不如蔡国强等人,实际上很难再真正引发“传奇”效应。

重要的是,世界正把中国当作一个新崛起的中心。中国艺术界带着一堆模仿西方的绘画或装置去威尼斯,已经没有意义。中国艺术应该在自己国家建设学术,理论家写出好的理论著作,并使批评国际化;艺术家对世界性的问题作出回应,并找出自己的语言形式;中国不再需要将好作品搬到别人家门口。因为艺术做好了,人家会主动来中国看你。

中国艺术的威尼斯“朝圣”,背后主要是资本推动的因素。资本借助威尼斯双年展在中国残留的“麦加”效应,来影响媒体和资本。这两个领域的从业者对威尼斯还保持一定的膜拜。在海外花了巨资办展,只是骗骗国内对国际艺术状况不了解的媒体记者和投资人。从展览和创作水平上,中国艺术都不可能再现九十年代的中国牌效应,其主要诉求还是推动国内资本对参展作品的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示是一种商业策略。

这种商业运作,仍陷于市场拉动创作、资本煽动交易的模式中,大量资金浪费在市场交易上。2009年后,艺术投资模式难以为继,中国艺术不能再靠大量的展销会式的展览来推销了。

企业商业秘密防控策略研究 篇7

一、防止泄密——靠软制度约束内部员工泄密企图

“据国家公安部的统计, 我国商业秘密刑事案件中60%都与人才跳槽有关, 80%以上的商业秘密外流是由内部员工引起的。”[3]“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 目前商业秘密纠纷都主要表现为雇员带走雇主 (企业) 的商业秘密, 然后与后者展开不正当竞争。而且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司法判例表明:雇员的‘跳槽’行为, 是企业商业秘密流失的最主要渠道。”[4]由此我们认为, 绝大多数的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是由于企业员工违反对企业的忠诚或诚信引起的, 而员工违反诚信无疑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俗话说“家贼难防”, 而违反诚信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道德风险。“在法律不及的边缘, 道德是唯一的屏障。”[5]2通过培育员工忠诚, 消灭道德风险从内部构建无形的坚强堡垒防止泄密, 这是企业防止泄密的第一道防线。

(一) 心理契约培育涉密员工的忠诚度

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 在任何时刻, 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它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 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6]它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和承诺的契合关系;二是员工在经过一系列投入、回报循环构成的企业经历之后, 与所在企业形成的情感上的契合关系。员工忠诚, 是指企业要求员工忠诚为其利益服务, 以提高组织效率;相应地, 员工在付出劳动的同时, 也必然期望有所回报。它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忠诚和被动忠诚。主动忠诚的员工在主观上有忠诚于企业的强烈愿望, 这种愿望往往是由于组织与员工目标的高度协调一致, 企业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帮助员工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被动忠诚则是指员工本身并不愿意长期留在组织中, 只是由于一些客观的约束因素 (如高于同行业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家庭、户籍、交通等) 限制了他们的流动。一旦这些因素消失, 员工可能就不再对组织忠诚了。”[7]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 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和情感相契合, 提升员工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 如能这样, 则员工泄密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二) 激励机制培育涉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哈维茨 (Hurwiez) 创立了激励相容机制, “是指在市场经济中, 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 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 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 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 这一制度安排, 就是激励相容。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 贯彻激励相容原则, 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 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让每个员工在为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8]允许商业秘密的发明人, 接触、掌握商业秘密的人拥有部分股权, 成为企业的股东, 使之与企业形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日本许多中小企业中掌握和从事关键技术和工艺的职工, 往往是不予解雇, 终身雇佣的, 或直接是企业的股东。美国则采取“双阶梯激励机制”:“为了给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与管理人员平等的地位、报酬和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而设计的一种职业生涯路径系统和激励机制, 组织中员工的生涯可以有两条平等的路径选择:一条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即管理阶梯’;另一条是技术阶梯。在两条路径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级别的人员可以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奖励。走技术阶梯的人员能与管理人员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层级。同时这种双阶梯机制允许员工自行选择其职业发展方向。”[9]当然企业还可以借鉴IBM公司激励发明的奖励机制, “为激励公司员工进行发明创造, IBM设立了累积积分制的奖励方法, 即对申请专利的发明人给予计分, 1项专利为3点, 同时可获1200美元奖励;点数累计达12点, 再加1200美元奖励。刊载在技术公报的发明或发表论文, 也计为1点。发明人若是在第一次申请即获专利, 则可获首次申请奖, 奖金1500美元。至于第二次以后被采用时, 则每次发500美元的奖金, 称为发明申请奖。另外, 如专利权对整个公司有重大的贡献时, 该发明人还可依其贡献程度的大小得到若干的奖金, 此称为特别功劳奖。此外, 公司每年举办一次盛大的科技发明奖颁奖仪式, 100名获奖员工将分享300万美元的奖金。IBM总裁亲自颁奖, 在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发明者。仪式后, 发明者可以度假3至4天, 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10]一旦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 则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员工利益的最大化, 泄密无疑是对员工利益的最大损失, 保密才是员工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三) 职业伦理培育涉密员工职业操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人性的两面性、复杂性, 规避企业道德风险既要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 探寻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治标) , 更要从社会人的事实出发, 诉诸于员工的职业化和企业的职业化管理 (治本) 。企业道德风险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企业人员和环境的不确定性, 这便要求必须在不确定性中造就一种确定性, 也就是说, 规避企业道德风险必须要走职业化之路。一般要经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理解职业规则并变成自律行为, 使自身行为标准化和规范化。第二重境界—运用规则解决业务问题和各种冲突关系。第三重境界—规则内化为心理契约大家共同遵守。”[5]134哈佛大学林恩·夏普·佩因教授指出:“法律不能激发人们追求卓越, 它不是榜样行为的准则, 甚至不是良好行为的准则, 那些把伦理定义为遵守法律的管理者隐含着用平庸的道德规范来指导企业。”[11]可以说, 职业伦理具有法律无法达到的特殊的管理功能, 它是通过对人的深层心理的渗透, 直接影响人的内部精神世界, 它不仅从人们的主观意识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使得人们在行为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检验其行为的伦理性, 而且在客观上也在事后制约着人们的违反伦理行为的再次发生, 我们相信一个有职业操守的员工是不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的。

二、防止泄密——硬制度约束内部员工的泄密企图

当然光靠软制度的约束是不行的, 还要有法律强制。由此有论者提出“法律风险”的概念:“正如杰克·韦尔奇先生所说的:企业管理人员有责任像管理商业风险一样管理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管理的好坏,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将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从日常经营管理的辅助性支撑脱离出来, 上升为企业的战略性议题, 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12]通过合同明确员工的保密义务, 用有形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约束员工泄密的企图, 这是企业防止泄密的第二道防线。

(一) 保密合同明确涉密员工保密义务

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后, 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保密教育并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关于劳动合同持续期间保密协议的具体内容, 我相信涉密企业已经有详细的规定, 在此不用多说。在此我们着重强调的是企业应该与员工明确约定员工离职后负有保密义务的范围和期限, 这样做的好处有: (1) 涉密员工离职后将该商业秘密告知其新雇主, 而新雇主并未特别的要求其从事新产品或技术的开发时, 书面的保密协议对于原企业获得救济而言是必要的; (2) 涉密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的情形可以告知其商业秘密的存在; (3) 涉密员工在协议中作出的对何种信息属于商业秘密的认可将使其在以后诉讼中作出的上述信息不具有秘密性的抗辩不能成立。另外, 通过签订离职保密协定可以防止离职员工“拖延手段”侵占原企业的商业秘密。“在美国的一些保密协议中规定有所谓的‘拖延条款’:要求员工在离职后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发明的所有权归属于企业所有。有一个离职员工在‘拖延条款’规定的期限届满后的第五天完成了一个需要多次试验的复杂的发明。法院认为该离职员工在离职之前已经完全掌握了该发明的所有技术, 因为该技术不可能在五天之内完成, 所以法院认定该技术归属于原企业。”[13]

(二) 发明成果转让合同明确其归属

为了解决员工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完成的智力成果的归属, 以免出现纠纷, 企业应该与员工签署智力成果的归属合同。比如:关于发明的归属问题, 我国专利法第6条及实施细则第11条有明文规定: 1、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为职务发明创造:一是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二是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三是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一年内作出的, 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2、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由此, 对上面第1项的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只能是企业, 而对于第2项的职务发明和员工个人的非职务发明, 企业应该积极通过合同的方式划为己有。又如, 关于作品的归属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明文规定的职务作品有三类:第一类是为完成任务创造的职务作品;第二类是利用企业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企业承担责任的职务作品;第三类是法定或约定的职务作品。第二类、第三类职务作品归属企业, 而第一类作品企业只能享有两年的优先使用权, 所以对于这一类作品, 企业可以通过合同方式让员工转让该作品, 为企业所有。另外, 对于因受委托关系产生的智力成果, 企业也应该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划为己有。企业通过与员工签订智力成果的归属合同可以使员工明确哪些智力成果是属于企业, 从而划定责任范围。比如, “IBM公司就要求员工和公司之间必须签署一份‘有关信息、发明及著作物的同意书’, 其中规定, 只要员工是从内部取得若干机密信息或是从以前员工完成的发明、著作等创作物中撷取若干信息来完成的与IBM有关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果, 以及其因执行职务或为公司业务而产生的成果, 都应该将这些成果移转给IBM公司。”[14]

(三) 竞业禁止合同防止涉密员工泄密企图

竞业禁止, “是指在雇佣关系中, 雇佣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 要求受雇人在受雇期间不得在与雇佣人营业项目相同或类似的其他营业中兼职, 在离职后一定期限内也不得从事与雇佣人营业项目相同或类似的营业。”[15]竞业禁止分为两类:一是法定竞业禁止和约定的竞业禁止;一是雇佣关系存续期间的竞业禁止和雇佣关系终止后的竞业禁止。在这里我们要着重强调第二类的竞业禁止问题。美国学界通说认为, “基于诚实和对雇主的善意注意义务, 雇员在雇佣期间不得将其雇主的业务转给与其雇主相竞争的企业或是自行从事该交易。”日本学界则普遍认为, “基于附随于雇佣合同的忠实义务, 受雇人在雇佣关系存续期间对雇佣人负有不竞争的义务。”其实, 涉密企业最担心是离职员工:“1.泄露或利用原企业的商业秘密以及其他秘密的经营信息;2.利用前雇主的客户名单或交易信息与原企业抢夺客户;3.引诱原企业的重要员工前往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处工作或是自行从事与原企业竞争的活动;4.利用其掌握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直接与前雇主竞争。针对离职员工的上述行为, 美国在实践中相应的发展了四种协议:保密协议、不引诱客户协议、不引诱雇员协议和不竞争协议。上述四种协议统称为限制性协议, 而后三种协议则往往被称为竞业禁止协议。”[16]由于竞业禁止协议限制了离职员工的择业自由, 所以在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时一方面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员工职位的实际情况分别签订不同的竞业禁止协议, 避免一刀切。另外, 在保密协议或竞业禁止协议里最好明确约定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因为企业在商业秘密违法行为中举证非常困难, 导致损失赔偿额的计算非常困难。因此有必要在协议中事先约定员工违约造成泄密时, 应付的违约金或赔偿金的计算方法或具体数目。[17]有论者在考察美国的有关不可避免披露的司法判例后总结出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适用条件: (1) 原雇主必须拥有可受保护的商业秘密。 (2) 离职员工确实掌握原雇主的商业秘密。 (3) 原雇主与新雇主之间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4) 披露是不可避免的。[18]一方面, 在有竞业禁止合同存在的情况下, 它可以作为竞业禁止合同的补充, 即使没有证据证明被告有实际侵权行为, 也可以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竞业禁止合同, 发布禁令禁止前雇员到竞争对手任职。另一方面, 在没有竞业禁止合同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合同无法执行时, 这一原则可以独立存在, 从而起到竞业禁止合同替代物的作用。可实际情况往往是, 雇主还来不及获取实际侵占的证据, 其商业秘密就已经丧失了, “一旦丧失就永远丧失”, 这是商业秘密法上铁定的公理。雇主只有及时起诉获得禁令救济才能防止商业秘密的流失。美国参议院在赞同制定1996年经济间谍法的报告中指出:“商业秘密犹如工厂之于企业的价值一样。盗窃商业秘密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要比纵火者将工厂付之一炬的损害还要大。”[19]在这样的背景下, 防止商业秘密在雇员跳槽或人才流动中被泄露的“不可避免披露”原则自然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成为被涉密企业用来对付离职员工和竞争对手侵犯企业商业秘密非常重要的武器。

(二) 诉前禁令尽量阻止商业秘密初期扩散

由于商业秘密具有一旦丧失就永远丧失的特性, 只有获得禁令救济, 即禁止侵权人或者潜在的侵权人披露或者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权利人才能保住商业秘密, 因此禁令是商业秘密侵权案中最重要的救济方式。就像美国著名商业秘密律师海里根先生指出的那样:“禁令救济好比商业秘密法的血液”。[19]鉴于禁令在保护权益人商业秘密法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将禁令救济排在第二条, 位于第三条损害赔偿之前。“其目的就在于先堵住大堤的决口处, 然后再计算损失。因为商业秘密来说, 保住商业秘密是第一位的, 损害赔偿则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20]在商业秘密侵权的起始阶段, 诉前禁令对保护权利人商业秘密起到非常重要的重要。诉前救济包括:诉前禁令、诉前证据保全、诉前财产保全。对于知识产权人而言, 制止正在发生的侵权行为比对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获得损害赔偿更为重要。因为在许多情况下, 侵权人对受害人的商誉及市场份额造成的损害是无法用金钱给予赔偿的。“迟到的正义便是非正义。”[21]诉前救济的目的就是及时制止即将或正在实施的侵权行为, 以达正义迅速实现的目的。诉前禁令使用的条件有: (1) 有证据表明行为人即将或正在实施侵权行为; (2) 不下达禁令, 将致知识产权人不能恢复其损害; (3) 下达该禁令, 对公共利益有利; (4) 知识产权人诉讼时胜诉的可能性。由于诉前禁令有时间限制, 所以在权利人获得诉前禁令后必须在15日内起诉, 否则法院将解除该诉前禁令。所以权利人在申请诉前禁令的同时还可以诉前证据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 三管齐下, 这样既能制止侵权, 又能获得胜诉的证据, 并且在获得胜诉后得到充分的赔偿。

四、控制——防止商业秘密进一步扩散

其实, 企业在采用无形和有形手段控制内部员工泄密的同时, 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使那些即使获得商业秘密的敌手也不能顺利实施某些涉密技术, 树起企业防止泄密的最后防线, 以防止商业秘密进一步扩散。

(一) 专利权阻止商业秘密的进一步泄露

专利和商业秘密虽然都可以保护企业的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一是申请专利会导致技术秘密公开, 并且一旦获得专利, 其保护是有时间限制的, 而商业秘密的保护没有时间限制也不会被公开;二是只有技术信息才能申请专利并获得保护, 而商业秘密的保护包括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三是申请专利对技术信息的可专利性要求非常高, 而对符合商业秘密条件的信息要求比较低。四是专利保护是强保护, 而商业秘密是弱保护。所以在选择专利还是商业秘密时一定要慎重。比如:对企业长期发展必需的技术秘密, 企业大都采取商业秘密的方法给予保密, 如:可口可乐的配方;肯德基的配料等。“对于那些技术含量特高、制作难度特大、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或通过反向工程也无法获取的高新技术产品就可以大胆地采取商业秘密保护的方式, 因为该项技术或产品对同行业竞争对手来说只是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情况在国外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一项高新技术产品被某个国家或某个集团研发成功后, 它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进行专利申请, 而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因为他很清楚竞争对手的实力。而一旦竞争对手即将完成科研开发并投入批量生产时, 他却立即申请专利保护, 让竞争对手没有喘息的余地, 而其间通过实施商业秘密保护所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是可想而知的。但采取这种方式的先决条件是你必须清楚竞争对手的实力状况, 必须确定你在实施商业秘密保护期间你的竞争对手仍被拒绝在该项技术秘密的大门外。”[22]比如:对于一些工程技术设计公司来说, 设计图纸的商业秘密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工程设计图纸的价值在于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制作工程设备系统, 如果工程设计图纸被公开, 竞争对手就可以自己制作工程设备系统, 这对工程设计图纸企业无疑是重大打击。所以工程设计图纸必须保密才有价值, 也就是用商业秘密保护工程设计图纸, 同时对于按照图纸制作的工程设备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申请专利。万一工程设计图纸被竞争对手获得, 工程设计图纸企业可以在提起商业秘密诉讼的同时, 警告竞争对手如果按工程设计图纸制作工程设备系统将侵犯我企业众多专利技术, 这无疑会给竞争对手增加巨大的心理负担, 迫使竞争对手放弃侵权企图, 反而向工程设计图纸企业求和。

(二) 行政保护避免商业秘密进一步披露

“中国知识产权诉讼成本最高的‘上岛咖啡’商标争夺案进行了三年多的诉讼历程, 耗费了几千万诉讼成本, 最终以一纸和解协议收场, 如果利用行政保护手段来对权利归属进行审查和裁定, 那维权成本就大大降低了。”[2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有保护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职责, 有依法查处、打击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义务, 对侵权人可分别情况予以罚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等行政处罚。所以一旦出现侵权, 权利人即可报告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其实, 与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相比, 行政保护有独特优势:[24] (1) 行政效力的先定性使得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更能及时有效地保障权利人的权利。行政效力的先定性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 行政相对人不得以该行政行为违法为理由而拒绝执行。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的特性表明行政行为较一般的民事行为独具单方性和职权性的特点, 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部门除可依权利人的申请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外, 还可直接依职权主动地查处侵权行为, 从而更充分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2)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上的专业优势。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部门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在知识产权纠纷面广、量大、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今天, 行政保护比单纯的司法保护更能凸显其全面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3)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渠道具有程序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简单的保护申请程序也给法律知识相对匮乏的相对人减轻了负担。 (4)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排除权利人对司法保护的选择。所以, 商业秘密的行政保护可作为司法保护的前置程序而发挥缓解司法保护压力的作用以及给当事人提供更多保护。同时, 工商部门对侵权行为的行政处理, 为商业秘密权利人通过法院诉讼追究侵权人的民事、刑事责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 侵权警告防止商业秘密彻底公开

所谓的侵权警告, 是指知识产权人发现市场上存在侵权行为时, 以律师函或发布广告的形式, 向侵权者或其客户发出侵权警告, 指出侵权对象和后果的行为。侵权警告函就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制止他人侵权又避免诉讼的最简便有效手段之一, 许多侵权者都在收到警告函后停止了侵权行为, 所以知识产权侵权警告函已成为市场竞争中普遍使用的重要武器。例如, “我国台湾威盛公司早于英特尔公司推出P4x266芯片组并可能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时, 英特尔公司向威盛公司及其客户发出专利权侵权警告函, 威盛公司因此损失了大量客户, 纯利润下降近70%。”[25]“2004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彼得兔系列图书商标侵权争议案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已进入公有领域的彼得兔系列图书, 沃恩公司以侵犯其商标权为由向中国工商机关投诉, 并向经销商发出侵权警告函, 经销商因此停止销售该图书。”[26]由于知识产权侵权警告函的地位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并无明文规定, 因此, 不得滥用侵权警告损害他人利益。一般来说, 知识产权侵权警告函应当具备以下要件: (1) 前提要件。发布警告函的主体必须是知识产权权利人或独占被许可人。有论者认为, “侵权警告函的合法发布首先要求知识产权人已经掌握侵权的证据。”[27]我们认为在商业秘密侵权领域, 在能够证明侵权已经不可避免即可以发布侵权警告函, 如果非要等到实际侵权发生, 对于商业秘密权利人来说已经晚矣。 (2) 对象要件。即侵权警告函的接受方, 即侵权嫌疑人 (通常为生产商) 、侵权人的交易相对方 (即经销商) 和产品的一般使用者 (即普通消费者) 。侵权警告函必须是针对知识产权侵权嫌疑人、经销商。不得向一般消费者发布侵权警告函, 否则会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3) 内容要件。发布的侵权警告函必须如实写清其确定的利权范围、侵权事实等。具体到专利侵权不仅要写出涉案专利之专利号、专利名称等, 更应该明确表示其专利权的范围, 指出侵权嫌疑人所为之侵害事实。 (4) 方式要件。发布侵权警告函的方式可以自己或授权律师发函, 也可以向侵权嫌疑人或其交易相对方直接发函或通过报纸等媒介发函。“但通过报刊等媒介刊发侵权警告函, 则易为同业竞争者之一般使用者所广知, 能够对市场产生‘悬置’效果。因此, 该类发布方式需要严加控制。如在其警告函中敬告一般使用者勿购买所称之假冒产品, 即已超出合法性之界限。”[27]另外, 如果滥用侵权警告函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比如捏造侵犯其知识产权之事实。或者构成权利滥用, 比如向侵权嫌疑人以外之交易相对人 (包括已交易客户及潜在客户) 发布侵权警告函的。但是无论如何, 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媒体对泄密者和侵权者发布侵权警告函, 防止商业秘密的进一步扩散或公开。

总之, 商业秘密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和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表现方式日新月异, 加上“一旦丧失就永远丧失”, 决定了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步步为营、层层阻击, 尽量减少我方损失, 增加敌手的侵权成本”的防控策略。

摘要: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必须采取事前的预防和事后控制的综合治理措施:即事前靠软、硬制度约束内部员工泄密企图;在出现泄密事件后, 采取禁令、专利侵权、行政保护和侵权警告的方式, 防止商业秘密的进一步泄露, 以使企业的商业秘密得到完美保护。

电信企业商业客户的营销策略 篇8

关键词:电信企业,商业客户,营销策略

随着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电信市场的营销模式也逐渐从单一的业务品牌推广演变到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体系管理。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减少客户流失,提高客户忠诚度,各运营商积极地在大客户身上做文章,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为大客户提供等级化、个性化服务。

相比之下,商业客户遭受冷遇,商业客户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大客户。

一、商业客户──价值不可小觑

首先,从电信市场客户群整体来看,商业客户仍然属于关键客户。电信客户包括大客户、商业客户、家庭用户和流动用户。根据80/20规则,电信运营商80%的收入来自20%的高价值客户。如果将整个客户群按照80/20进行划分,中小商业客户肯定属于20%的高价值客户群体。

其次,中小商业客户总量价值大。中小商业客户就个体价值而言是比大客户小得多,但中小商业客户群体大,其对电信运营商的收入贡献并不小于大客户。

再次,统计显示,至少有20%的中小商业客户属于其它企业的分支机构,他们的总部和各分支机构的合计电信消费额达到了大客户的水平。而这些中小商业客户的评价和选择,将影响关联单位的评价和选择。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中小商业客户是大客户的母体。大客户并非天生的,相当一部分大客户是从中小商业客户逐步成长起来的。

二、商业客户──商机无限

电信运营商一定会逐步重视商业客户市场的开发。原因有三:

第一,商业客户总体数量庞大,发展速度快,信息需求迫切,整个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第二,商业客户并不像大客户那样对运营商的服务水平有苛刻要求,因此,对电信运营商而言,这一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对实力相对较弱的新兴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切入点。

第三,随着当前大客户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各运营商的利润逐渐萎缩。为了寻求新的利润空间,各运营商必将开辟新的战场,商业客户市场无疑就是下一个争夺目标。

三、商业客户市场的主要特点

商业客户的变动性大

商业客户一般都处于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新陈代谢较快。在外部环境方面,容易受到经济、政策、法律和市场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在内部方面,容易受企业发展周期、企业选址、领导个人意志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业客户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破产、消亡,也可能迅速发展壮大。

商业客户的转网成本低

因为企业规模比较小,使用的通信业务相对简单,所以商业客户的转网成本也比较小,很容易就选择竞争对手提供的电信服务。此外,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在努力优化自身的通信网络,相互之间网络质量间的差距正日益缩小,也使得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首要关注点──价格

购买电信产品时,商业客户与大客户企业在态度上差异很大。大客户以需求为先导,首先要满足需求,再谈价格;但是商业客户以费用为先导,首先看需要支出多少费用,然后再看能买到什么样的产品。现今,运营商提供传统电信产品的能力已经非常成熟,特别是商业客户重点关注的固定语音业务,通常情况下通信质量都比较稳定,加上商业客户在对电信产品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会将关注的重心放到产品价格上。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电信产品的价格将是影响商业客户选择电信运营商的主要因素。

对电信服务的要求不高,主要是语音业务

固定电话支出是商业客户消费的主要部分,因此,他们主要将固定电话的服务质量作为衡量电信服务好坏的标准。此外,商业客户对话音业务没有过多苛刻的要求,主要就是话音清晰,网络质量稳定。

四、创新商业客户的营销策略

电信入网设备的标准化使各大运营商提供的产品具有同质化的特点,电信服务行业的性质也使有效的服务模式很容易在竞争者之间效仿。为此,推出基于自身网络的新产品、新业务成为商业客户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商业客户的营销策略有待创新。

第一,完善商业客户的市场细分

电信企业针对商业客户的市场细分深度不够,对满足商业客户消费特点的个性化业务产品组合、产品策略缺乏开发和策划的主动性。由于商业客户细分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又不能简单移植大客户和公众客户的细分模式,而且商业客户还兼具单位和个人消费双重特性,所以,要有效进行商业客户细分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商业客户背景属性为切入点,拓宽细分维度。除了行业和单位性质是这一为我们所共识的客户背景属性外,商业客户还有很多背景属性,如注册类型、所在区域、成立时间、单位规模、采购特点、销售特点、办公场所,等等。这些属性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有可能成为某项细分的有效维度。

另一方面,根据细分目标,在二次细分的细分维度中可以引进个人特征。如老板或电信业务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年龄、对新事物的接受性、获取电信业务信息方式和偏好、对价格的敏感性、利益选择趋系统。

任何产品的发展轨迹都必然受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的影响。语音业务已步入成熟期,出现增长放缓的趋势,运营商需要更多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支撑总体的业务发展。与此同时,部分商业客户也存在着对数据业务、互联网以及其他一些新业务的需求。充分挖掘客户潜在的需求,把握好数据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向客户宣传新业务则更好地培养和拓展了商业客户的市场。

第五,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

价格虽然是市场竞争不规范阶段最有力的武器,但是随着市场的规范和商业客户心态的成熟,提高服务质量才是竞争制胜的不二法宝。近几年各大运营商服务态度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越来越现实的客户更看重服务能力的提高,我们要真正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需要更稳定、界面更友好、扩展更方便的产品,需要更快的响应速度,需要更全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商业客户重点的通信需求在语音产品上,所以运营商必须不遗余力地提高话音质量。

五.总结

电信企业准公用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服务是电信企业的本质,服务是电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服务竞争中不断深化服务的内涵,延伸服务的领域,创新服务的模式,提高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达到世界级企业的服务水平,铸造服务品牌,是中国电信企业持之以恒的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巍:《电信企业市场营销浅探》, 载《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17期;

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发展策略探析 篇9

一、连锁经营商业模式的优势

连锁经营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无资本扩张的方式来的达到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 而这种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在于其将现代工业的生产原理运用到商业操作中, 让商业操作实现统一化、标准化、专业化, 从而让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在与传统商业模式对比时, 会显示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 具体可以体现在其成本、组织和营销各方面。

二、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问题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都缺乏足够的成熟和完善, 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经营类型单一、规范水平低、标准化差、经营规模小, 总部与分店之间沟通协调情况差;同时, 相关配送建设不完善, 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经营缺乏特色等, 这些都极大的制约了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未来发展。只有处理好上述问题, 才能让我国的连锁经营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而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 也有内部问题。连锁经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扩展壮大才能扩展经营规模, 从而有效的降低物流成本, 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管理的加强, 则可以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机制, 从而让经营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因此, 连锁经营企业要努力克服内外因素来达到企业长足发展动力。

三、当下连锁经营模式的基本类型

以当下图文快印行业的连锁经营模式为例, 其大体可以分为5种形式, 其中有成功模式, 但也有失败模式。 (1) 全直营体系, 可以保证品牌的纯正性, 但是会因为资金不足的短板而导致开店扩展情况较弱, 开店速度慢; (2) 全直营体系, 单各门店管理者有股权, 让愿意共同发展的管理优秀者进行角色的转变, 可以避免人才的流食, 同时也有效的解除了开店的资金问题; (3) 连锁加盟体系, 存在部分直营店, 通过直营店来做到优秀门店形成有品质的商业模式, 而通过加盟商的品牌授权来达到快速达到品牌的覆盖, 但是如果控制和支持方式不佳, 就会导致失败的可能; (4) 加盟体系, 有少量直营店, 为形成盈利模式, 主要炒作概念和品牌授权, 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运营支持, 其风险性较大; (5) 自由连锁体系, 通过朋友圈来选择出领袖者, 然后进行一个共同品牌的认可, 各门店间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培训、财务标准, 主要依靠人为感觉行事, 未形成制度规范性。

四、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发展策略

1. 争取政府支持

连锁经营在发展中, 特别是起步阶段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降低资金压力。而单纯依靠自然发展一般很难得到成功, 因此, 政府在客观情况上提供条件, 得到政府的扶持将加大发展的速度和动力。

2. 扩大规模, 提升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模式要显示出自身优势, 就需要有客观的数量店铺, 从国外经营中, 美国要求连锁经营最少有11家店铺, 而从上海地区连锁经营企业来看, 一般在2-3年初期阶段可以达到15家门店左右, 这样公司才能产生一定效益。而在我国很多连锁经营网点不仅在规模上相对较小, 同时网点较少, 并不能成为有效的“网”, 经营分散、成本高、效益低, 流量受局限。而要想发挥出连锁经营的市场经济优势与活力, 就需要依靠规模经营来发挥其作用, 因此要注重其规模的扩张。因此在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中, 要开放思想, 大胆的运用资产重组这一资本运营的有利方式, 通过建构开放性的企业来达到道路的开辟。

3. 完善经营规章制度。

需要在我国实际的市场经济情况基础上, 同时结合实践经验对连锁经营标准进行完善, 规范管理条例和服务规范等, 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上逐步完善, 做到有规章可依, 按制度进行妥善管理, 推动连锁经营商业模式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不断发展。

4. 打造品牌, 特色经营。

连锁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服务和品牌, 进行特色经营可以有效的增大其利润。利润在于企业的成本、产品和品牌优势所产生, 因此要着重打造品牌和服务, 让消费者对其品牌和服务具有较强的认可和信任。

5. 提升管理水平, 展开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的操作实施可以帮助企业从简单的价格战争中脱颖而出, 形成自身品牌和价值竞争的实力, 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应该根据发展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发展战略, 通过品牌的不断塑造来构建企业在时长中的稳固地位并积极维护。同时在品牌基础上开发更多新产品, 在管理方面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进行不断的吸收和创新, 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同时围绕目标展开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 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让企业得到高效运转。

6. 加强软硬件建设, 着力人才培养。

企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先进设备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同时在电子商务时代还要注重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运用, 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思维, 结合企业自身软硬件的特色来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在人才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大相关技能与管理能力的考核, 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培养出有丰富实践能力和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霏.中国连锁经营管理的研究及发展策略[J].现代商业, 2012 (5) :20

[2]吕鸿生.数码快印企业的连锁梦[J].数码印刷, 2013 (10) :23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初探 篇10

相对于商业建筑的具体设计, 商业地产开发的前期开发规划和决策显得尤为关键。具体的商业空间开发模式主要有大型商业综合体 (销品茂) 、中型百货公司、专卖店与零售店、商业街与商业中心、社区商业、裙房商业、大型交通建筑内的商业开发、大型超市和小型便利店九种模式。

1、大型商业综合体是以一站式消费和高度综合化为特征, 由一家或几家大中型商业商场和各类商业空间及配套商业设施组成。在我国销品茂的开发矛盾主要集中在选址和规模控制上。与西方不同, 中国的城市居民居住郊区化还不够普遍, 私家车普及率也不够高, 销品茂在中国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新兴的高密度住宅区中, 其庞大的人流吞吐量容易和周边地块的功能和交通产生矛盾。所以, 现代大型购物中心的选址.必须具备3大条件:一是其区域位置能代表城市商业发展的新趋势;二是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中高收入的消费群体;三是交通便利, 尤其要与城市捷运系统联结, 停车方便并有足够车位。同时, 销品茂的规模过分扩展, 容易增大招商的难度, 因此应根据消费的人流对其规模合理控制, 并兼顾主力店的量的配置以及不同业态的兼容互补。

2、中型百货公司取代以往的单一的专业百货公司, 通常为主力百货店 (main store) 加专卖零售店 (special retail) 与销品茂地产开发商签约, 形成伴随共生的联合体。这种模式在国内相对成熟, 也是目前大城市商业中心的主流商业空间模式,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在同一地区内百货公司的量的配置。

3、社区商业是随着居住区开发规模的扩大应运而生的, 其优势是统一规划、房价相对低廉并能在短期内聚集人气。规划时应注意与居住区的规模、消费层次和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协调, 经营和服务应贴近居民生活, 并营造亲切舒适的商业氛围。

4、裙房商业一般为高层商务楼的裙房商业空间, 在各城市的高密度高容积率的CBD (中央商务区) 中, 这种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其优势是有稳定的客源, 相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交通可达性。规划中要注意对项目所在地段的价值评估, 明确服务对象, 并合理与交通系统相整合。

5、专卖店与零售店, 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汇聚同类型的商品, 如家具城, 珠宝店等, 另一种是专门销售同品牌的商品如某品牌旗舰店等。规划这类商业空间时要注意合理定位定性, 同时要与销品茂、商业街等其他商业空间模式相结合, 并在空间设计中传达出品牌自身的文化和特色。

6、商业街和商业中心, 商业街是以大量的零售业店铺作为主体, 聚集于一定的地点, 构成有一定长度的街区, 各家店铺互补而形成的具有零售机能的供人们常往的购物场所, 并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在规划时须注意从整体考虑, 整合各种业态, 实现不同业态的相互配合何、相互补充, 进行有效全面的组织和管理, 以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7、大型交通建筑内的商业开发有结合机场和轨道交通两种途径。通过机场开发的商业空间主要结合免税店, 和针对游客的餐饮、茶室等服务性设施, 主要是针对特殊的消费人群, 提供便捷和有品质的消费空间和服务空间;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商业空间一方面需要与地面商业建筑相结合, 进行整体的开发, 保证地上地下商业空间的整体性、延续性和连同性;另一方面, 作为结合轨道交通的商业空间同时担负着引导和疏散人流的重要职责, 因此, 设计中的安全、舒适、可识别性等因素都非常重要。

8、大型超市 (super market) 和小型超市 (便利店) 是现代都市生活消费行为必须的承载场所之一, 有便利、实惠、连锁经营等特点。规划中需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并严格控制它们的密度和服务范围。

良好的商业氛围更体现在商业空间的设计和塑造中。建筑空间在商品被消费的同时也同样在使用过程中被消费, 并与商品相互促进使双方的价值得到实现。在当前消费环境中的商业空间设计中有如下几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策略可供参考。

1、加强与体验式消费相结合的设计。经济学家认为, “体验”是继“生产”、“商品”、“服务”之后第四个消费发展阶段,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物质延伸到精神, 体验式消费已经成为与休闲经济密切相关的一种消费形式。区别于传统的针对购物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行为商业空间, 如今的商业空间应该不仅仅针对商品, 而是应该关注消费需求, 设计出与休闲、展示、促销、娱乐等活动广泛结合的空间, 以适应多样化的消费行为, 更好地聚集人气。

2、采取多样化的商业空间设计。多样化的商业空间设计包含着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和空间形态的多样化两个方面。在传统商业空间模式如商厦、广场、步行街等中融入餐饮、休闲体育、动漫游戏、娱乐、商业、公寓酒店等设施。形式上可以高层, 多层裙房, 室内步行街, 玻璃拱廊, 中庭, 广场等合理并置;空间上动静结合, 室内外相融合, 给购物者带来愉悦, 增加购物过程中的趣味。

3、注入更多人性化的空间设计。随着消费意识的提升, 商业空间不仅仅只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场所。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提高消费场所的魅力。商业空间的人性化体现在商业建筑的外在形象和内部设计上。商业建筑无需一味地求新求异, 而是应该以平和的姿态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建筑元素可新旧结合, 尺度也需合理宜人。建筑内部的功能应充分考虑顾客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 注意空间的连同性、可识别性和引导性。另外针对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计更是设计中不能忽视的。

4、合理运用视觉元素。广告和标示是商业建筑中不可或缺的, 随着现代工艺和技术的提升, 灯光、LED显示器、多媒体等技术给建筑带来了全新的富有时代感的街面, 现代商业建筑的立面设计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建筑立面设计。这些新技术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作为立面的必要元素加以考虑, 可以避免立面混乱, 降低建设成本, 并为商业空间带来可变的又富有标志意义的外在形象。

5、赋予商业空间文化主题和地域特征。在世界科技、经济与文化趋同发展的当今社会, 人们更呼唤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回归。美国著名的大众媒体建筑师肯尼斯沃克曾说, 一个规划最重要的是署名 (Signature) 。一个富有文化主题和鲜明特征的商业空间可增强消费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升商业空间的精神品质, 同时对保留城市的传统风貌, 融入城市的整体格局也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空间在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业空间不仅代表着特定的商业集团的利益, 也与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更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和操作商业空间, 最大化地体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摘要:作为商业行为的主要发生场所, 商业空间对商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商业活动发展和发生的规律, 探讨商业空间的各种开发模式及特征, 以及在规划和设计所需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商业空间开发模式,规划策略,商业空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8) .

[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商业区与步行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9) .

[3]赵慧宁, 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7) .

[4]刘廷杰.后现代的商业空间:体验一种非“短暂”的时尚[J].现代建筑, 2005, (2) .

[5]陈为民.谈商业街规划设计[J].城市开发, 2004, (10) .

当下中国商业电影的营销策略 篇11

据了解,2003年中国电影的总产值也不过9.8亿人民币,但是铺天盖地的大片、贺岁、宣发、植入,从过去1 3亿中国人只看三个人的作品,到电影院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再到民营公司上市,电影票房纪录一再刷新,中国电影以昂然之姿,震惊了世界。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起飞,有着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把营销带入中国市场,不仅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新模式,也是电影进入观众视线的新方式,而且这能让观众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接触一部全新的电影,为新上映的电影赢得一条出路,也是电影票房的全面保障。

2电影营销的概念

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将市场营销的概念结构为: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1]为观众服务室电影营销的核心,所以电影营销就是以观众为核心的营销,在这个维度下,电影营销的概念里就包含了电影的价值定位、传播、上映时间和空间、电影的观众以及电影消费行为五个部分。

3电影营销的价值定位与电影的档期、发行

所谓电影价值,就是电影产品利益的总和,这个过程是将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要素归纳成观众利益。电影价值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的选择,观众根据电影的价值定位来判断电影的好坏和可看值。营销专家艾·李斯与杰克·特劳特在《定位》中甚至极端的提出“成功地关键并非创造力,而发现或者发明了不起的事物也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才是重点。” [2]

“电影影价值定位是电影运作收回投资获取盈利的关键,也是协助观众理解电影的必要过程。” [3]凯视芳华总裁王大勇在《电影营销实务》一书中说到。对电影营销概念而言,除了电影价值定位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影片的档期和发行。现在电影的上映成为了一门学问,合适的上映时间能为电影加分。[4]

4 电影营销的三大策略

定位策略,即通过对电影进行分析,思考电影的目标观众,结合电影的卖点和受众的需求,寻找到与目标观众进行沟通的核心信息,旨在抓住观众的眼球。《唐山大地震》就是以“感动中国人心灵的史诗大片”作为影片的定位,“史诗大片"表明了影片的类型特征,以感性的利益直接诉求影片的价值。

传播策略是电影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节奏的体现,是和观众沟通的重要渠道,产品的价值沟通就是整个营销的重点。传播策略要求把握传播的限度,不能在电影上映前与观众沟通过度,导致后期卖点匮乏,使观众对影片失去兴趣。

发行策略是接触观众的根基,发行地、发行方式、拷贝分布和数量、发行时间等都包含在发行策略之中。比如就发行时间而言,《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电影就很好的抓住了影片上映的时机,众多的学生是主力观众,从而推动票房的成功。

5 电影营销的各要素分析

《电影营销实务》一书中写到:“电影营销的各要素就是营销的物料,是电影的内涵、概念、卖点以及视觉效果的外在表现,是观众对电影第一感官的构成,它包括片名、剧照、海报、预告片、终端促销品和电影衍生品。”

6“微博之力”带来的不只是“微薄之利”

据调查数据显示,电影院观众有60%注册了微博,并有70%的人通过微博关注电影的信息,而微博也是他们获取电影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微博上的电影评论也是他们选择电影、判断电影好坏的依据,微博让观众更进一步的了解电影,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对于观众关注电影信息有明显的带动作用。[5]

中国影史上的一匹令人瞩目的大黑马——《失恋三十三天》,该片以890万的投入,创下了3.5亿元的票房记录,在这部影片的营销里,微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失恋三十三天》打造官方微博,其一系列举措既增加了话题,又满足了有共鸣的观众的情感诉求,在网上形成了蝴蝶效应,刮起了一股由“失恋”转变为“治愈”的飓风。[6]

女星姚晨是新浪微博当中的“微博女王”,其拥有十分庞大的粉丝数量。她的一条微博:“@姚晨:今天有朋友去影院,发现《失恋三十三天》满座,被惊着了。”这样的一条微博就会引起“明星效应”,又为《失恋三十三天》博得了更多人关注。[7]

《失恋三十三天》的很大一部分成功要归功于微博营销,该片的最终票房是预计票房的十倍之多。所以电影营销者应注重利用微博营销平台引导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电影信息,并关注电影,参与电影,使电影价值最大化。[8]

7 多一点玄机,多一点商机——预告片营销

预告片制造的玄机,正是吸引观众关注的点,而这个点就是让观众买单的商机。电影营销者要很好地利用预告片,在电影上映之前,不仅要在各大院线投入预告片传播,还要用各种观众可以接触到的途径播放电影预告片,最大限度的让观众获得电影信息。[9]

对于预告片,魏楠还况过一句话“玄机即商机”,确实如此,好奇心也会驱使观众加大对电影的关注,也是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关键,所以预告片的制作切忌暴露过多情节,而需要留下玄机。往往这一点玄机就是电影需要的商机。[10]

8 另辟“戏”径——游戏让电影融入生活

电影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多:微博营销、预告片营销、衍生品营销,这让电影营销者不得不寻找新的营销途径。游戏营销似乎也初露头角了。2012年上映的《画皮II》创下了惊人的票房纪录,其营销模式值得借鉴,但是它的跨界营销却是一个最大的亮点。电影《画皮II》同名网络游戏,是由中国十大游戏开发商麒麟游戏开发的全球首款东方新魔幻网游,对该片的营销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片采用的是营销先行的是模式进行电影宣传,利用游戏把电影影响力扩大到更宽的范围。

9 结语

为什么《人再囧途之泰囧》、《失恋三十三天》、《西游——降魔篇》等电影能刷新票房纪录,创造票房奇迹?在当今电影市场更多的是要依靠与观众建立沟通的营销手段,所以电影的营销传播为电影的创收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黄金时代,在票房总数、院线数量、投资形态、创作类型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生命力旺盛,而专业化的营销服务介入电影的运作更是为电影市场的繁荣铺好一条道路。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策略研究 篇12

一、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 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具有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功能和金融服务职能。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已脱离过去国有专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纷纷成为股份制上市公司, 这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盈利性的特征也更加凸显。

实体经济通常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但是, 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严重过剩的经济活动尽管它们属于实体经济范畴, 但不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支持的实体经济,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优势, 选择符合国家政策及地方经济特点的实体经济企业作为长期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 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也带了一定冲击。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50%, 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6%, 而美国和欧洲市场占我国总出口的40%,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放缓或者陷入衰退, 我国的出口亦将随之放缓, 出口企业利润增长和出口相关的投资同时受到影响, 出口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企业经营将愈加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 为寻求发展, 许多企业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借款, 一开始是为维持实体经营, 最后演变成为弃实投虚, 投向了资本运作而产生利润的虚拟经济。而2012年年初, 一些民营企业多的省份发生了多起因企业主还不起高利贷而“跑路”、“失踪”的现象, 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反观我国银行业, 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经营管理情况较好, 在国际银行业的地位不降反升。12家银行的净利润达到8415亿元, 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1.3%。实体工业企业利润率一再下滑, 生存和发展步履维艰;另一方面, 银行利润暴增。2012年前三个季度, 中国的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 同比增长35.4%, 利润接近于2010年全年的税后净利润, 平均资本利润率22.1%, 人均利润近40万元。相比之下, 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 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

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惨淡经营极不相称, 而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实体经济为基, 金融业的蓬勃也不过是悬于空中的泡沫楼阁。

二、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本质所在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就某个地区而言, 实体经济发展的快慢好坏, 直接影响着当地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体经济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能够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 因此实体经济也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所以, 银行对当地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等实体产业的支持, 正是透过实体经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支持。

金融是内生于经济发展的一种产业, 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 并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它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也是实体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二者唇齿相依, 缺一不可。近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也给了我们的深刻教训:金融业的发展只有与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 当好实体经济的“血库”,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使虚拟经济发展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 才能双赢。否则, 金融业即使短期内获得了高利润, 最终也会失去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并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银行,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现代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银行最重要的作用为调节经济的职能, 即调节社会各领域的资源, 在国家宏观政策及相关监管机构指引下, 实现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银行业应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担。

2011年全年, 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 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8.3%;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712亿元, 占比4.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3万亿元, 占比8.0%;三项合计占比超过70%。银行业在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事实上担当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角色。

当前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银行的经济支持:一是外贸方面, 在出口可能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 为切实稳定外贸发展, 离不开银行业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持。二是我国虽有“世界工厂”之称, 但现代制造业的核心价值环节不在我国手里, 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压力, 盈利空间压缩。为推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实现制造业的脱困和振兴, 需要银行业施以援手。三是, 我国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 缺乏创新能力, 此次危机中遇到发展瓶颈, 使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产品的创新、技术设备的升级等等资源都需要银行的金融服务。

我国实体经济部门遇到的现实困难不仅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风险, 动摇银行业发展的根基, 同时也会给银行业的资产安全和风险防范带来严峻挑战。因此, 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不仅是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 更是银行业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多种途径助力实体经济

(一) 信贷支持为主, 适度加大对优质中小、小微企业的贷款政策倾斜

当前我国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而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格局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最有实力给予企业资金支持。虽然央行最近一次降息行为的同时, 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 向利率市场化迈进了一步, 各商业银行间通过市场竞争行为而使利差进一步缩窄, 但利差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营业务收入。因此无论从企业需求还是银行经营方面, 信贷支持都是双方首选。

在与优质大企业进行资金议价时, 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掌握着主动权, 能以较低的贷款利率换取资金的使用权, 压缩了利差。而中小企业由于不满足贷款门槛、自身条件较差等原因, 导致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或是在资金议价中处于弱势地位, 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来换取资金的使用权。对银行而言, 即在与中小企业的信贷合作中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另一方面, 国家在政策上也倾向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小微企业、“三农”方面的经济发展, 为商业银行指明了方向。

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平均是3—4年, 多数企业缺乏合理完备的财务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不能通过让商业银行作奉献来解决。考虑到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商业属性, 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无可厚非。商业银行要考虑对股东的责任, 对股东的回报, 对风险的控制, 自然会对贷款客户有所遴选,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对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设置较高门槛。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如果一味遵从政策要求, 盲目扶持小微企业, 造成银行资产质量劣化, 让普通股东为少数企业主利益埋单, 亦是不合理的要求。

因此银行在信贷投向上, 既要做到“有扶有控”, 切实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引导出口结构升级;又要控制风险, 严格把关, 挑选优质的中小、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尤其在许多地区小微企业总是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出现, 要因地制宜, 关注起上下游产业链, 依托优质大企业, 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进行贷款安排。例如, 内蒙的奶制品行业, 普通奶农为伊利、蒙牛等乳制品大头提供原料, 就可针对小微企业与两大巨头间的订单往来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同时, 金融服务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存、贷款业务, 而应当依托核心企业挖掘其上下游及更深层次客户资源, 通过专业服务分工和资源整合提供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 探索投行类业务

企业除了间接融资外, 还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股票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商业银行也可在直接融资在为企业提供支持。

例如, 承销债券。对银行而言, 承销债券属于中间业务, 可以在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降低信贷业务的风险系数, 减少资本消耗。仅作为承销商, 银行用于投资债券的资金支出不受存贷比限制, 可以提高杠杆率, 在助力中小企业发债融资的同时实现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和资产结构的优化。

在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准备阶段, 涉及到企业资产重组、转型升级等等方面的专业问题, 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方案, 帮助企业进行财务改造, 通过提供金融咨询服务来达到企业直接融资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通过发放贷款来帮助企业。

(三) 尝试入股专营的方式

一直以来, 我国民间金融资金暗流涌动, 实力雄厚, 最近银监会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银行业的实施意见》给民间资本寻找到了泄洪口,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 创造了公平、良好的环境, 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近年来, 各地纷纷设立的村镇银行和城商行, 在扶持“三农”及小微企业方面, 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 也具有更加灵活的贷款经营模式, 因而在贷款方面更有优势。商业银行可通过对整个村镇银行的考察来评估其运营风险, 自身作为股东之一参与其中, 虽然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原来的20%降到了15%, 但同时明确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 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利于拓展特色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的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这样, 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提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优势, 另一方面相当于将部分小微企业贷款进行外包处理, 将村镇银行培养成为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而银行作为股份有限的股东将承担更小的风险。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 商业银行肩负重任, 在日益完善开放的市场化金融体制下, 也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开发的新途径, 将在后续研究中再做探讨。

摘要:金融危机后, 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发展放缓,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 要不断探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牛锡明.大型银行应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金融, 2012 (7) .

[2]高育红.金融改革要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J].江南论坛, 2012 (4) .

[3]杨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两轮驱动”[N].经济日报, 2012 (5) .

[4]沈洪溥.实体经济是皮金融是“毛”[N].中国财经报, 2012 (4) .

[5]王晅.银行应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J].财经界, 2012 (4) .

[6]孙工声.正确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J].中国金融, 2012 (8) .

[7]刘建伟.当前金融实体经济影响的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11) .

[8]李文龙.民资进入实体经济提速[N].金融时报, 2012 (5) .

上一篇:营销渠道的生命周期下一篇:办公自动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