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浪潮

2024-10-19

商业浪潮(精选4篇)

商业浪潮 篇1

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已经出现了。1967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 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 electronicvideorecording)商品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中,他首次提出了新媒介这个词语。但是,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给新媒体一个确切的定义。

在中国,人们主要从两个面来对新媒体进行定义。第一,从时间方面, 人们认为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新媒体这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时,新媒体这个词语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的扩大。第二,从技术层次上而言,人们认为认为新媒体是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中,新旧媒体的区别在于是否采用了数字技术。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多种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的特征

1.迅速

相对于旧 媒体而言 , 新媒体更 加的灵敏,它的传播速度也更加的快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突发性 的新闻 , 电视台称 这种新闻 为“breaknews',这种突发新闻由于受到编排的限制,无法一最快的速度进行播放,只有极少数的、重大的新闻才能马上播出,但是播放条件也很差。但是, 这种情况在新媒体之中受到的限制却比较小,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新闻,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获取新闻。

2.直接

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十分直接,群众永远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新闻的重点内容。这种方式十分的便捷,能够快速的吸引群众的关注。

3.互动性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新媒体在新闻发表过程中都会留下一定的评论空间,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评论空间里发表言论,这有助于新媒体与群众进行互动,加强联系。

4.具有个性

新媒体在面对相同的观点时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些信息发布者为了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语言文字到插图信息发布者都努力的实现个性化,从而提高关注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有助于建立稳固的群众基础。

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1.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在我国,要求深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在思想基础方面人们群众要团结一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要凝聚国家民族的精神文化力量,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必须要发挥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的作用。

2.新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新媒体一般是以互联网为主的, 它首次实现了人们在信息面前的平等, 在新媒体面前,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或者接收信息,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因此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新阵地,新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新媒体在商业思维的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尤其表现在商业方面, 商人利用新媒体在宣传方面越来越多样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时效,扩大了传播渠道

在商业方面,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首要的是时效性,在新媒体方面应搭建起包括广播、网络、手机在内的多渠道播出平台。由于电视仍然是受群众关注的第一媒体,因此,我们必须要解决突发性新闻,是突发性新闻能够快速的发表,成为一种常态,要学会利用滚屏字幕等手段在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出去。

2.特点制胜

在现今社会,拥有自己特色的新媒体才会吸引群众的眼球,因此,我们必须在语言表达方面、信息整理方面和观点提炼方面都要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3.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们要对群众进行一定的划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忠实观众,因此,新媒体要对自己进行定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群众的习惯对新闻进行划分、加工从而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

4.强调互动

吸引群众的有效手段是互动,新媒体应该充分的利用资源为群众提供评论空间,使群众能够成为信息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官方媒体也要对群众提供相应的服务,让每一个群众能够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从而形成持续的关注。

5.要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官方的新媒体

最好就是要建立专门的维护团队, 让专门的工作人员调查群众的习惯,从而根据群众的习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发布。同时,在不同的时间段要适当的调整信息发布情况,同时对于群众的意见加以反馈,对新媒体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整。这将为增强新媒体的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支持。

结束语

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新媒体的发展。媒体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主义新媒体的应用。要学会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摈弃新媒体的消极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移动浪潮下的数字化商业 篇2

虽然互联网的快节奏成为“深思”之敌,不管你是否正在努力对抗着来自网络的精神入侵,都难以否认这样的事实——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一切。

移动互联是“第三屏”竞争

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与三块屏幕紧密相关:电视、电脑、智能手机。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第三屏”已经成为人体器官的延伸。在PC互联网(第二屏)时代,用户只有坐在电脑前,才和网络发生连接,离开后便中断。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实现了与互联网随时随地的接入,除了休息,即在和互联网连接着。作为智能终端,第三屏成为人体的电子器官,连接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服务。

以电子商务为例,在PC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上”,企业必须跟得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在移动互联时代,每个用户口袋中都有一个“百货公司”,很少再有用户笨拙地通过浏览器一家家打开电子商务门户网站进行选择。任何时候,用户不需要坐在电脑前,有了消费需求便通过智能终端立马下单。不是通过浏览器,而是APP。

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软件的竞争如火如荼,两者背后分别代表了阿里巴巴和腾讯为首的商业生态系统。两家公司为了争夺用户投入了巨额补贴,竞争的受益者当然是司机和乘客,但竞争的本质还是“第三屏”的方寸之地。对于两个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必须在“第三屏”上找到自己的APP应用位置,因为用户一旦选择了竞争对手的应用,自己就永远失去了这个用户。所以,互联网入口之争争的是用户数量。

移动互联时代的用户需求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专家们各抒己见,企业家面对互联网却焦虑不堪,根源便在于互联网影响的不确定性。每个企业都想拥抱互联网,可是不知从何做起。如果能够明确问题是什么,便不再是问题。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这个时代用户的习惯与偏好。

搞不懂年轻人,就搞不定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时代,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哪个创新才能够变成真正盈利的产品和服务呢?马化腾说,搞不懂年轻人,就搞不定产品和服务。确实,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是每个传统企业最大的担忧。

2014年初,一场演讲在万科总部进行,万科是国内地产业的老大,在万科总部会不时看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为管理层讲课。所不同的是,这次的演讲嘉宾是一位90后女生——经营情趣用品的互联网创业红人马佳佳,听众则是久经沙场的万科高层管理者们。马佳佳从70后、80后、90后三代人的区别,讲到年轻人要结婚的理由,最后却告诉万科高层,90后是理想化、个性化的一代,在互联网浪潮下成长的90后,压根不需要买房。对于马佳佳的言论,既有赞同者,也不乏批判者,更有甚者,已经在思考如何拯救马佳佳的低智商信徒。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所能引领的思潮不可估量。

电影《小时代》现象即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一方面是主流媒体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是短时间内获得高额的票房。你可以讨厌《小时代》,却不能忽视《小时代》的观众群。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上。《小时代》正是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营销的成功案例,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年轻观众的口味。所以,请听听年轻人的想法,“小伙伴儿”们是否喜欢,比行业专家要看得准。

“权威”不再,“粉丝”当道

互联网正在“去权威化”,专家学者的知识创新不一定能够赶得上“百度文库”的更新速度。

一个著名导演和女儿谈起电影《哈利波特》的拍摄,导演父亲内行地说,这个镜头是如何拍摄的、那个场景是如何布置的……女儿的回答却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然后,告诉父亲哪个是微缩景观、哪个是电脑动画……导演父亲问为什么?女儿的回答是,因为我至少已经看过100遍!

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可能不再是简单的盲从,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对于技术的苛求。正因如此,小米手机发动“米粉”一起做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等,小米相信用户能够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最好的产品。“米粉”们热情参与,充分发表自己对于产品的意见,累计在小米论坛提交了超过1.3亿篇技术贴。用户参与设计的产品,更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同,用户购买后愿意给朋友推荐。由于采用用户口碑营销,小米手机的广告投入几乎为零。

总而言之,面对“用户”“粉丝”等等,已经不能继续采用工业化时代的思维,简单把他们归结为“消费者”。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必须保持开放性,倾听用户的声音,发动用户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发现用户需求,并快速满足,创造出用户价值。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随时可能出现颠覆者的时代。移动浪潮下,甚至连互联网企业都已成为传统企业。而当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结合,产生的创新空间不可想象。

意大利汽车制造公司OSVehicle将互联网思想引入到汽车生产中去,用全新的想法生产汽车,制造出了全球首部开源汽车“虎斑猫” (Tabby)。用户登录其开源平台,就可以下载OSVehical的设计图并自行组装。只要一小时,就能完成一辆模块化设计的开源汽车的制造和组装。

利用互联网,企业能够创造出新的行业机会,激发传统行业在每个细分领域的潜力。然而,很多企业其实还在传统行业里打转。IMD商学院Bill Fisher教授谈到了“创新犹豫”,传统企业内部总是对创新存在犹豫,理由是原来的流程已经很好,为什么还要改变?企业在工业化时代做得太好、管理得太好,以至于不能够理解什么是移动浪潮。企业的经营历史越成功,组织越难以变革,因为这种企业更加容易沉迷于昔日的荣光,而错过变革的时机。

因此,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为避免在快速变幻的移动浪潮下惨遭淘汰,必须保持着敏锐的嗅觉,保持着饥饿感,持续推进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增长。

新创企业的社会化成长

移动互联正在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新创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化资源促进快速增长,从而实现“弯道超车”,甚至发现新的技术路径。

小米刚创业时,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去做基础的创新和研发,按照传统的制造模式,同身处红海的手机、电视机企业竞争,小米难以在短期获得巨大成功。但是小米手机充分利用了用户资源和供应商资源,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小米手机是用户在线上参与产品创新的典型,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手机的功能,都体现了用户参与的理念。例如标记陌生电话,每个手机用户都可以标记推销广告、电信诈骗等手机号码,通过云技术,当被标记的电话打给一部小米手机用户时,就能显示出这个号码被标记的类别和次数。小米手机MIUI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定制主题,“米粉”们创造了各种主题模式,其他小米用户可以自由下载,例如“自由桌面”就把现实中的工作桌面模拟放到屏幕上,而不是普通智能手机的模块化桌面。

小米手机的研发团队大约有1800多人,如果不采用用户交互的方法,团队规模将是现在的三倍。通过开放性的用户交互,小米实现了做最好的智能手机的目标。

特斯拉是汽车行业中的“苹果手机”,从高端产品定位、智能化设计,到销售终端体验店,特斯拉完全采用苹果的创新办法。与传统汽车企业的做法不同,特斯拉只是制定标准、做好产品体验,然后全世界参与生产。特斯拉聚集了全世界最顶级的各种供应商,如横滨轮胎、松下电器、瞻博网络、直觉软件、德纳公司、达索系统、博格华纳、伟世通以及TEConnectivity等厂家,这些供应商涵盖了轮胎、锂电池、软件开发和汽车变速器供应等多个领域。此外,在购买方式上,特斯拉采用了预订的模式,先付款后生产,通过这个模式,创造了大量的现金流,从而为它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责任编辑:朱晶

商业浪潮 篇3

在国内,包括百联、国美、苏宁在内的实体零售业巨头均出现业绩下滑及缩小扩张计划等迹象, 图书音像在内的部分特定行业已经出现大面积关闭门店的浪潮。

其实,以上现象早在2010年之前就已经在美国初露端倪。网购大势汹汹之下,究竟对美国商业地产开发造成了何种冲击及深远影响,美国商业物业的开发者与运营者如何应对,采取何种有效措施进行了调整与转型?美国的经验得失,或可供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定位、开发、经营过程中加以研究和借鉴。

一、网购趋势对美国实体商业的冲击

美国网购市场发端于2003年,随着网络购物规模的日渐扩大,传统的购物商场、Shopping Mall (大型购物中心) 在美国部分地区已“日薄西山”。

1.实体商业收入缩水

随着美国网络购物习惯的形成,美国大型购物广场的吸引力不断减退,实体零售商业的收入和生存空间随之缩减。由于实体商业是美国地方政府销售税的主要来源(美国针对网购征收销售税的相关法律尚未获得通过),因此,通过美国地方政府的销售税收入数据,能够明显看出实体商业的衰退趋势。

据全美城市联盟统计数据,在网购发展的近10年中,有6年美国各州政府和市政府的销售税收入同比下降,2009年下降6.6%,2010年下降5%。由于下滑趋势在2012年经济复苏后反而更为明显,说明销售税的减少显然并不单纯是经济不景气造成的, 网购冲击成为首要因素。

2.商业物业需求锐减

为使政府增加销售税收入,在过去几十年中, 美国许多城市曾竞相建造大型购物广场,然而在网购浪潮冲击下,大量空置的购物广场已经表明,这种“筑巢引凤”策略已经失败——2012年美国大型购物广场的空置率为9.1%,为1990年以来的最高点。而小型室外购物广场的空置率更是高达10.9%, 创下21年来新高。从地域特点来看,美国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及南部地区,购物广场空置现象尤为严重,南卡罗莱纳州的哥伦比亚市已经达到23%。仅在2009年美国有近100个大型商业中心从“购物天堂”变成“死角”。

3.商业地产价值缩水

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落,直接导致了美国商业地产价值的严重缩水。这一点从专门以商业地产为主要投资方向的REITs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尴尬处境可以看出。在网购浪潮尚未成形的20世纪末期,是美国REITs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年美国发行的REITs总数一度达到183家。自2006年开始,由于商业物业的经营受到网购冲击,REITs的盈利和整体价值骤转直下,行业整体市值大幅缩水,截至2012年已有40家大型REITs退市。

二、美国商业开发/经营商的应对策略

面对史无前例的网购商业模式浪潮,美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尽可能地缓冲或减少网购对商业物业经营及价值的影响。

1.削减偏远地区的商业规模

目前美国的主要商业地产开发商及经营者均在大幅削减偏远地区的商业规模。例如,全美最大家装用品零售商家得宝(Home Depot)正尝试在南部偏远地区,开设面积仅为传统店面五分之一的微型零售店。采取以上策略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二线城市消费能力相比一线城市较低, 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高,更容易被购物网站的价格优势所吸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体店的人流。

其次,二线城市的人口密度更低,购物中心与居民区的距离比一线城市明显更远。美国民众的出行惰性较高,加之近年来油价居高不下,使得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更难吸引顾客驱车光顾。

2.从线下向线上转型

美国信奉“打不赢就加入”的务实哲学,因此大部分零售商及商业地产经营商都已试水网购,以开拓生存空间。沃尔玛(Wal-Mart)作为全美最大的零售商,在网购冲击下,除了顺应潮流,进入网购市场外,还在全美范围内拓展一项称为“当日到达”的网购免费快递服务,该服务能方便顾客在网上订货,并由快递免费送上门,或到指定门店提货, 这是沃尔玛公司在经历几个季度的疲软销售后推出的提振销售的最有力措施。除沃尔玛外,全美多数大型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也都开通了网购平台,成功地实现网购与实体销售的有机结合,网购甚至成为部分企业的主要业绩来源。

另外,一些商业物业的经营者,甚至主动“引狼入室”,邀请一些线上知名电商(网上销售商)在自己的购物中心建立网购体验店。比如Bonobos (服装电商)和Warby Parker (眼镜电商)在纽约的各大商业中心均已建立了消费者能试穿试戴的体验展厅。“体验店”并没有库存,如果消费者想购买,那么电商将从他们的仓库发货。这样既降低了电商的库存及人工成本,同时商业物业也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和可观的电商客流。

3.加快物业变现速度

目前,美国的主流商业地产开发商都已彻底转变传统开发策略,尽量避免长期持有大量经营性商业物业,转而采取各种销售措施,将手中的商业物业转让给房地产投资基金和国外主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后者如包括中投公司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权投资基金,不仅资金量大、投资需求强烈, 并且对物业的中短期盈利要求,相对美国国内的REITs等金融机构更为宽松,因此已经成为“抄底”美国商业地产的主力,为美国商业地产价值的回升做出了突出贡献。美国的房地产开发商非常重视这些投资者带来的物业流动性,甚至开始针对这些投资者订制产品组合。

4.合理配置特色服务区域

在网购时代,美国商业地产开发商为了拓展生存空间,较以往更加注重商业物业经营的特色化与差异化,以此吸引懒惰的顾客光顾购物中心,并停留更多的时间。例如,很多美国商业运营者和开发者营造了大量“免费”的体验服务区——露天音乐会、免费游乐设施、音乐喷泉以及更多的休息、野营、就餐场所来让客户更多的停留。这样做表面看起来很不合 算,仿佛经营场所里面充斥了大量“光看不买”的人, 但实际上却激发了更多顾客的附加购买欲。位于佛罗里达的Cocoa Beach商业街,店面只占了所有经营面积的37%,却贡献了55%的营业收入,盈利水平远远高于普通购物中心。对于网购时代的美国商业地产商而言,吸引大客流光顾,是第一要务。

5.调整业态结构

购物中心的不同业态受到的网购冲击有何差异,一直是美国商业地产经营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它决定着市场的未来走向与应对策略。

从美国1999年到2009年的网络零售结构变化看,占比下降最大的商品类别是计算机硬件(35.9% 降到9.8%),其次是书和杂志(12.4%下降到4.6%); 上升最快的品类是服装服饰 (7.8%上升到17.3%) 及电子产品和电器(4.3%上升到12.6%)。以上数据表明,美国家电零售行业受到的威胁最大,其次是中低端服装业,而餐饮休闲与奢侈品零售受到的冲击则可忽略。这一趋势在中国国内得到了佐证, 2010年网络销售第一大品类也是服装,其次是家电与数码产品。

在实际操作中,商业地产经营者已经着手开始进行商场商业结构的调整,包括百思买(Best Buy)在内的美国家电连锁企业的实体店扩张步伐已经停滞,包括西蒙地产(Simon)在内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都在不断提高招商对象中餐饮及娱乐休闲类商户的比例。

三、我国电子商务对商业地产发展趋势的影响

根据美国商业地产的经验,结合我国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电子商务将对传统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产生多元而深远的影响。

其一,对于专业市场而言,由于网购和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其必将向两级分化,同时功能逐步转换。首先,产地型的专业市场受到网购和物流服务业的这两个工具支持,发展会越来越迅速,同时, 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利润也大大增加,这也将促进网购品牌化的发展。其次,终端零售型的专业市场,如红星美凯龙等类型的市场,其零售的功能会不断削弱,而产品展示、功能展示等功能增加,此类市场将更加注重综合效益的增长,而不再注重单店效益。另外,处于中间环节的专业市场将逐渐没落,也就是说,现在许多城市正在开发的,动辄上百万规模的专业市场型城市综合体,将重蹈美国覆辙,大批沦为空城。

其二,对于购物中心而言,随着网购的影响, 也将发生功能转换,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补优势。购物中心随着网购的发展不会完全没落,而会更加突出体验化。购物中心将会向体验性、娱乐性、产品展示性等方向发展,公共免费服务区的比例和功能将得到放大,以此吸引大客流进入。

其三,随着网上销售额的增加,许多以扣点提成形式经营的购物中心(非餐饮、休闲、娱乐类业态) 的利润会逐渐降低,而且随着电商发展的加速,利润下降的速度也将加速,所以在未来购物中心租金模式和经营理念方面必将会产生重大的转折,而且这种转换的速度必须要快,否则将被市场彻底淘汰。

其四,伴随着购物中心功能的转换,文化等差异化经营元素在购物中心等商业地产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文化、娱乐、休闲附带商业这种新商业模式会成为市场主流,以此展现实体商业应有的活力。教堂庙宇、医院、学校等传统意义上不相融的元素走入购物中心,将成为可能。

商业浪潮 篇4

二战后, 所有人都认为法西斯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失去它的群众基础。1967年, 美国一所高中的一个实验推翻了这个认识。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法西斯主义的恐怖与魅力, 教师Ron Jones大胆地在他授课的班级内进行纳粹速成实验。他一步步向学生灌输铁的纪律和绝对服从不容怀疑的集体精神。一个相对微型的法西斯纳粹团体迅速形成了, 且很快严重失控……电影《浪潮》根据这一真实事实改编而成。高中老师赖纳·文格尔被迫无奈去教大家都不喜欢的“独裁政府”活动课。从最初毫无头绪, 学生们也基本不感兴趣, 到调动所有同学的热情, 形成一个强大的“浪潮”集体, 再到事情失控入狱, 他只用了短短五天。群体的力量让“浪潮”发挥了它强大创造力和破坏力。勒庞认为, 群体不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就是群体, 广场上来来往往的逛街人群就不属于群体。心理学上群体强调的是群体特征和集体心理, 浪潮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学群体。下面本文将以勒庞的群众心理理论分析“浪潮”的群体心理特征。

首先, 勒庞关于大众心理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关于群体新性格形成的理论。他认为:“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 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 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 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 把老实人变成罪犯, 把懦夫变成豪杰。”一个人, 一旦进入一个集体, 一些他孤身一人时不可能出现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会出现。原本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蒂姆, 在“浪潮”中找到力量, 顶撞那些找他要白粉的混混, 把“浪潮”logo喷在城市的最高处, 他甚至随身带枪, 逼退找“浪潮”成员麻烦的人。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人不可能做的。同样, 因为在群体中, 同学们半夜全城张贴“浪潮”logo。佛洛依德认为:“是集体赋予了个人某种力量, 是他们能够冲破对自己的无意识本能冲动的束缚。”这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让“浪潮”中这些成分异质的“乌合之众”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 而变成一个不受自己意识支配的人, 变得不像自己。

第二, “浪潮”体现了群体冲动、狂热和多变的特征。勒庞认为:“群体不善推理, 却急于采取行动。”整个“浪潮”群体从训练纪律、统一服装、起名字、做logo、网页、纹身、手势等都立竿见影, 说干就干。无人有经验却雷厉风行。他们相信“行动铸就力量, 力量铸造团结。”一夜之间让“浪潮”席卷全城。他们血气方刚, 执意要干一件大事。肌体产生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大量最狂热的激情。为了浪潮, 他们可以以身涉险, 拔刀相助。同样, 当群体的愿望受阻, 信仰遭遇危机, 激情无法疏通的时候, 他们可以滥杀无辜, 戕害同胞。“他们就像是被风暴卷起的树叶, 向着每个方向飞舞, 然后又落到地上。”

第三, “浪潮”还体现了法西斯群体的偏执、专横和偏爱强权的心理特征。勒庞认为:“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对于外部人士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 他们活着全盘接受, 或者一概拒绝, 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者绝对谬论。”作为“浪潮”运动的参与者, 他们听不见任何反对的声音。因为这种心理的偏执, 所以行为偏激专横。他们排斥不穿白色衬衫的卡罗, 取消她演话剧的资格;小孩子以“浪潮”管理员身份阻拦不做“浪潮手势”的亲姐姐。这种偏执和专横很容易被领导人煽动, 转为对强权的偏爱。电影中老师最后的演讲采用“断言、重复、渲染”法, 慷慨激昂, 言之凿凿, 使在场学生情绪高涨, 万众一心, 淹没任何反对的声音。在得知文格尔要解散“浪潮”时, 蒂姆痛哭流涕。于他, 结束“浪潮”比结束他的生命还痛苦。他想杀文格尔, 但杀了文格尔, 谁来领导浪潮?绝望后他开枪自杀。在这里, 对强权的服从和偏爱已经超越了对自己生命的珍视。

“浪潮”是一个速成的微型法西斯群体, 它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参与者本身缺爱缺温暖。Ron Jones在接受一次采访时的回答“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 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 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参与“浪潮”运动的学生, 大部分是自由散漫、个性叛逆的青年,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不幸。连老师赖纳都每天要吃镇定剂才能去学校。他们很容易被集体的纪律、效率、力量所吸引, 渴望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浪潮”中一起疯狂一起努力的时光给了他们缺失的温暖。二是群体中责任感的消失。勒庞提出:“组成群体的个人, 仅仅从数量上考虑, 会感到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己本能的欲望, 而在独自一人时, 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克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年头:群体是个无名氏, 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 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所谓法不责众, 因为意识到自己不会受罚, 责任感就消失, 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让感情愈发狂暴,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东窗事发后入狱的也确实只有文格尔先生一人。大多数人只是作了“平庸的恶”。第三是群众的从众心理, 使群众易于接受传染和暗示。勒庞将传染和暗示作为群体新性格形成的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佛洛依德也赞同群体中的个人状态是一种催眠状态。这种状态仿佛是催眠师引导着进入到一种迷幻的状态, 接受群体的传染和暗示, 跟从群体做一些不受自己无意识的事。在群体中, 学生由刚开始的自由散漫到绝对服从纪律, 从不发言到积极举手发言, 从不肯踏步到跟着群体用力跺脚直至步调趋于一致有力, 从无人关注到所有人一起为“浪潮”成员的比赛呐喊助威……成员个体之间情绪相互作用, 使浪潮队伍急剧扩大, 具有极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浪潮》是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多部法西斯题材电影中的一部, 充分体现了导演对法西斯群众心理学的把握和研究。姑且不论他的主题到底是揭示青少年的生存困境还是政治反思, 在电影里我们确实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影片结尾, 枪声和死亡确实让人恍然惊醒, 也让人陷入了新的迷茫错乱中。警车上, 文格尔先生从抱头痛思到突然抬起头看着前方, 这一幕是意味深长, 引人思考的:这一周的故事到此已告一段落。以后呢?下一个独裁者还会不会出现?答案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 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斑贴试验下一篇:转变基层医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