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深度学习融合方案

2024-09-23

浪潮深度学习融合方案(通用8篇)

浪潮深度学习融合方案 篇1

交通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方案

根据省局党委关于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工作的相关安排,为了更好地保证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党的*大确立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对标党中央要求,准确把握*分局的政治定位和交通综合执法工作的政治属性,强化*分局党的政治建设,需要清醒认识到,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两者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才能转化为推动新时代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

2022年,分局党委明确提出“党建业务同频共振,能力作风同步提升”的工作思路,将政治建设确定为“总纲”,树牢政治意识,带头讲政治、铸忠魂。特制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施方案》,通过“五打造五提升”,初步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目标、工作部署、工作机制相融合,党建与业务联动发展、相互促进。

2022年,*分局继续深化党建业务融合工作,按照省局党委《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目标,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统筹、深度融合、始终贯穿,努力破解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步骤

(一)抓实思想建设促融合。

把学习贯彻思想和党的*大和*届历次全会精神作为党委会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常设议题和党支部“三会一课”长期主题。出台《*分局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融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交通综合执法业务知识、当今世界科技前沿技术,举办科级领导干部党务培训班、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

(二)突出政治建设促融合。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两个维护”,坚决落实党中央、省厅党组和省局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制定领导班子研究事项清单、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及时向省厅党组、省局党委报告重大事项。落实“一岗2责”责任,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委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做好舆论引导,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出台《*分局谈心谈话制度》,实现对全体人员谈话全覆盖。

(三)锻造干部队伍促融合。

树立重实干、重实效的用人导向。两年来,提拔中层干部6人,其中2人为机关科室负责人,3名为执法大队负责人,为一线补充了中坚力量。建立领导班子成员与干部的联系制度,定期与一线业务人员开展谈心谈话。开展选树青年学习标兵、岗位练兵等活动。发挥党员在业务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四)强化组织建设促融合。

开展“支部+品牌”、“支部+特色”创建活动。丰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第一支部创新线上党日活动,第二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到了高速公路收费站执法一线,第三支部将主题党日与路政巡查及执法案件分析结合起来,第四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融入到维护辖区公路沿线农田地边清理摆摊设点现场;第五党支部把主题党日活动与政治学习、书记讲党课及业务培训结合起来。深化党员管理,对党员开展量化考核,并将日常工作、学习及参加活动情况列入“评先评优”参考指标。用好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工作懈怠、推进不力、作风不实的党员,进行谈话提醒。

三、创新点。

(一)打造党建特色品牌,激发党建新活力。将品牌支部建设与中心任务紧密融合,突出支部特色,第一党支部着重与高速公路交警开展联勤联动和交通综合执法宣传,第二党支部细化养护运营管理监督,第三党支部致力于对非法营运车辆的监管和“两客一危一货”执法,第四党支部着力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和向公路沿线农户宣传涉路法律法规,第五党支部重点开展与去过的上甘岭溪水林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各支部对选树的品牌,有计划进行打造,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不断夯实党支部品牌的组织力、影响力,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

四支部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和向公路沿线农户宣传涉路法律法规,寓服务于执法,融处罚于教育,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五支部把开展与上甘岭溪水林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拓展到党建工作的每一项内容,推进主体党日、党课开讲、廉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中华传统教育、庆七一活动及特色党支部建设相融合,同发展,共促进。

(二)实现谈心谈话全覆盖,推动党建业务融合新局面。

制定印发《*分局谈心谈话制度》,规范谈心谈话记录、台账,用制度保障对全体人员谈心谈话全覆盖。谈心谈话坚持“三真、三关、三清”原则和分级负责制,即和干部职工真联系、真沟通、真交流,对干部职工思想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对干部职工家庭住址清、生活状况清、思想状态清;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与分管科室主要负责人进行谈心谈话,党支部书记与支部所有党员开展谈心谈话,支部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与分管职责范围内人员谈心谈话,并签字背书。通过谈心谈话,有效理清了在单位运转和员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为交通综合执法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构建党员管理新模式。

按照“分类积分、量化考核,标杆引导、底线管理,奖优罚劣、激励奉献”的原则,以基础分、任务分、奖励分、惩罚分四大板块对党员进行量化考核。基础分为党员履行基本义务的情况,主要包括参加“三会一课”、志愿服务、履行党员义务等情况。任务分为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以党员在科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承担工作多少作为衡量标准,由科长打分。奖励分和惩罚分由各支部根据制定的《积分管理奖惩细则》经支部委员会研究通过,给予加分或扣分。强化对积分结果的运用,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共产党员评选以党员积分排名为依据。坚持把积分制管理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四、取得的成效。

(一)在安全服务保障中体现党员担当作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党建引领、政治统领,全面部署、全程研判,全网预警、全向服务,努力做到监测精密、服务精细,筑牢公路安全畅通第一道防线。局党委始终将做好公路安全服务保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年省局多次下文强调重视公路交通安全、执法车辆安全、执法人员安全、信息网络安全和办公场所安全工作。升级安全巡查检查规格,更新老旧电路元件线路和装置,时刻关注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确保执法队伍稳定,把意识形态问题当做最近一个时期重要工作,做到领导干部亲自抓,经常抓,确保不出问题。

(二)在执法实践中体现党员担当作为。

要勇于担当作为,强化统筹指导。刑罚执行处要强化责任担当,对外要加强沟通协调,对内要加强管理。要强化统筹指导,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中,坚持党员在困难面前冲在前,工作干在前,执法走在前,未知业务学在前,处处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全系统树立法治思维,形成正确认识,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办案质量。要强化自身建设,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高的业务水平,实现严格、规范、担当作为三个效果的统一,在全系统树立榜样和标杆。

要依法从严管党治党、对党员干部和执法人员监督全覆盖,我们既要敢于担当、勇于监督,更要时刻牢记手中权力,源自于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职责纪定、职责法定,必须严格依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和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如此,才能让全社会在交通执法工作成果中感受到党纪国法的威严,感受到执法者的担当作为,让人民群众真心理解、真情拥护。

(三)在提高业务本领中体现党员担当作为。

面对交通综合执法改革的新形式和新任务,努力做到勇挑重担拼命干、动足脑子主动干、讲究方法科学干,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是要能谋善断,既要把好修身正己的方向,还要把好政策决断的方向,更要把好改革创新的方向,结合工作实际,推出有特色的工作载体、工作举措。二是要能干善理,既要热爱本职工作、熟悉本职工作;还要精通本职工作;更要理清改革创新思路,狠抓改革工作落实。三是要能学善用,既要重视学习,提升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胆气、底气和本领;还要明确导向,为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带好队伍,凝聚强大动力;更要树新形象,转变作风,始终秉持公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工作落实,用改革成效让群众满意。

浪潮深度学习融合方案 篇2

一、国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类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升级。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符合企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需求,现代学徒制正是满足了这类需求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现形式。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共赢人才培养模式,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诸多专业展开了各种尝试。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8-4-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1234”人才培养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皇冠学院的校企双主体共建“厂中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5+0.5”模式等。他们在人才培养、课程设施、技能训练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二、现代学徒制“五个融”实践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招生即招工、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整合(上课即上岗)、校园/园区工学交替、师傅教师双师育人(双导师培养)、学校的教育评价融入学生的成长评价”等“五个融”进行探索与实现,信息工程学院与圣泓工业园合作创建了“互联网+工业设计”定制班,与东忠集团开展了“杭职-东忠AW(杭州)”现代学徒班,与浙江钢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了“通信铁塔”现代学徒班。通过校企合作现代学徒班的人才培养,实现“五个融”,促进了学院与企业融合,给学校人才培养进行了新的定位,给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给产业发展注入核心竞争力。

三、现代学徒制的学习空间与企业工作环境建设的原则

将企业职业岗位为学生学习的场景,以企业生产任务作为学生学习载体,以企业岗位技能师傅为教师,以企业岗位生产任务要求作为考核标准,有效地将学习空间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并将现场岗位技能学习与课堂知识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现代学徒制的学习空间与企业工作环境的建设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必须与企业工作的真实生产场所对接。

2.在学习空间完成的技能必须与企业员工的职业岗位技能相对接。

3.学习空间的设施与企业工作设施对接。

4.学生在学习空间及企业工作环境中分别能完成“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和“岗位技能”三方面的技能。

5.由学习空间及企业工作环境组织的场所,做到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培训相互穿插,完成交替式的学习和培训。

6.学习空间建设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贴近就业岗位环境要求,基本能完成就业岗位的实践。

四、现代学徒制的学习空间与企业工作环境建设几种模式

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建立“厂中校”或“校中厂”学习空间与企业工作环境对接的实训基地,构建“四位一体”(岗位、任务、生产、学习为一体)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环境。模拟或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真实项目实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一)模式一:校中厂

学校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在学校建立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生产流水线,通过将学校进行工厂化的生产,用企业的真实岗位要求来训练学生的技能,以企业的操作规范来要求学生从事生产制造实训;通过引厂入校,企业可利用学校师资资源,易于实施技术攻关,提升其产品核心竞争力;企业仅需提供设备和技术人员即可,不用支付办公场所租金,大幅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可利用学生的用工资源,解决用工困难问题。学校通过借助企业生产设备、开发设施,减少教学设备的投入,节省开支。生产车间引入到学校,学生在生产车间技能训练、工作等。双方合作,构建“校中厂”模式,一种方式是引进企业在学校建立真实的工厂,另一种方式是对合作企业闲置的生产设备、相关设施等资源进行购入,打造成企业真实的生产车间。

与东忠集团联合开展了“杭职-东忠AW(杭州)”现代学徒班,在杭职信息工程学院内开设成立了东忠学院,搭建了东忠人才培养环境,组织学生学习日语,学软件编程技术(C语言、C语言理论),实践项目(软件开发基础、开发流程、Excel/Outlook/VSS等)基础知识。

(二)模式二:厂中校

“厂中校”建设是以校企合作共同体为平台,学校和企业实现全方位对接,企业根据所需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遵循“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的原则建设企业岗位教学与技能训练场所,搭建学生技能训练环境。通过在企业生产车间建立学生学习空间,充分利用车间设备与设施,拓展了教学空间,降低了办学成本。在企业车间建立课堂,以课程为载体,将课堂衔接到生产线上,将理论教学落实到真实产品制作中,可实现学生边做边学边练的教学效果。

构建“厂中校”模式,一种方式是由企业提供场地,由学院完成设备购置,另一种方式是直接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相关设施建立学生学习与技能训练环境。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试水现代学徒制,学校首个跨院系、跨专业与圣泓工业设计创意园合作组建了“互联网+工业设计”“圣泓”现代学徒联合组班,在圣泓工业设计创意园内建设了圣泓大卖场组、村游设计组、工业设计组等设计与策划环境,前几周让学生利用软件制作图片、视频、PPT、网站以及APP等,后期让学生进入真实的项目中,对一些“古村落”进行拍摄,作品设计。

与东忠集团联合开展了“杭职-东忠AW(杭州)”现代学徒班,学生首先在杭职信息工程学院内的东忠学院学习基础知识,组织学生学习日本语、软件编程技术等基础知识,在杭州东忠科技有限公司ES事业部、杭州东忠科技有限公司NIT事业部、杭州东忠科技有限公司SI事业部建立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环境。

(三)模式三:“厂、校”嵌入式

基于“厂、校”合一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特别强调学生系统性理论学习以及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凸显学生理论知识结合专项基础技能、综合实践技能、顶岗技能的训练,在不同阶段灵活采用不同的理论教授与技能训练。学生在企业,同时拥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教学实施的是小班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教师与学生之间、企业师傅与学生之间沟通十分方便,指导师傅全面掌握每个学徒的技能训练状况,便于个别辅导,提高学习成效。

企业生产车间应与学校理论知识课堂、模拟实训基地相结合。学生正常时间在企业工作,业余时间在企业学习与模拟实训,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同步进行。创造集教学、实训、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厂、校”合一相互嵌入式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信息工程学院与浙江钢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了“通信铁塔”现代学徒班,在杭职信息工程学院内开设公司,搭建了企业的“通信铁塔”设计环境,可进行CAD通信铁塔制图设计、文档编写等任务。学生晚上或周末在学校教学学习通信知识、CAD制图软件操作。学生白天外出勘察设计,回到公司写技术报告、CAD制图、整理表格,完成项目设计。

五、“现代学徒制”下“四位一体”工作环境建设的优势及成效

通过学习空间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深度融合,学校减少实训设备的投入,降低实训成本;学生和教师能就近在合作企业进行技能实训,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了理论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为就业拓展更广阔的渠道,而企业可以利用现有设施,降低学生培训成本,培训的学生实践能力强能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对接。通过合作管理,有效地利用了校内校外学习与实训设施,提高了组织和管理效率。

在“互联网+工业设计”“圣泓”现代学徒联合组班培养的学生,已经全程参与圣泓公司“村游”中国设计、网站制作、旅游路线的规划、对外招商、财务对账、测试维护、策划运营以及卖场全程跟踪的过程,了解了公司的运营过程,提高了各项专业技术能力,锻炼了设计和策划案件的能力,提高了跟同事、客户以及领导之间的沟通和交际能力,为正式踏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每个学生必须通过日语考试。学生使用日语版本的软件进行软件开发,掌握了编写程序、编译代码,学会了测试的步骤,能承接项目,进行单体测试和开发,对于已经完成开发程序,能检查程序的规范性以及完成功能调试检测。最后制作PPT对测试结果进行汇报。

浙江钢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了“通信铁塔”现代学徒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承接任务,勘察通信基站,画设计草图,学会了企业的PMS系统流程,完成无线设计,填写报表,参加项目会审,进行订单和标书的制作等,基本掌握了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与企业员工工作基本一致。

企业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企业与行业一起促进职教发展。现代学徒制学习空间与企业工作环境深度融合,建立“四位一体”实训实训环境,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功能明确,作用发挥充分,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融合将学生实训、教师的科研、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全部融入这个实训平台中,实现实训环境与生产车间、科研与生产、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培育了更多合适、优秀、对口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并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的建议提供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浪潮深度学习融合方案 篇3

[摘 要] 课堂教学目前仍是学校中主要的学习手段,移动学习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通过课堂讲授模块化、建设移动学习平台、多媒体互动、学习者行为分析反馈等手段将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动态立体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移动学习;融合;探索

一、课堂教学现状

1.融入信息化的混合学习模式

近年来,面对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信息化学习方式,形成区别于以往单纯讲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即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供课下利用信息设备进行网络辅助学习的方式。其中翻转课堂、慕课、教育大数据是当前主要的辅助学习手段,这些信息化学习方式对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深化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混合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逐步普及,国内的课堂教学在讲授、板书、PPT演示、提问等手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建立信息化学习环境,主要是以教学网站的形式出现。这种做法的特点是丰富了学习者课外学习的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在教学理念上信息化学习一直被定位是辅助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学习之间处于一种静态的关系,即通过网络环境将教学资源加以简单展现,供学习者课下学习,使得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学习之间缺乏深入的联系,没有形成相互促进、及时反馈问题的动态效果;第二是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慕课等),忽视了先进教学方式推广需要的基础条件,目前各种信息化学习方式都具备在线开放的优势与特点,对网络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还普遍缺乏稳定的网络化环境的支持。此外,翻转课堂、慕课等往往是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开展试验,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但在小学阶段并不适宜,由于学生年龄还小,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够强,翻转课堂在小学阶段难以实施,许多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都曾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

二、构建动态立体式新型教学模式

1.梳理当前先进教学方式的特点,形成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认真分析流行的教学模式特点,挖掘符合国情的教学方法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构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的思路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融合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通过进行深层次的课堂教学改革,紧密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开展工作,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同时重视教师的讲授和启发、引导作用;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主动权,形成 “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新思想和新型的师生关系。

确立深化课堂教学方式的思想,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多媒体互动、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反馈,同时提高了学生课下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沉浸感”和“参与感”,多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重视发挥个性化学习工具和手段的作用,认清当前学生认知规律的变化和特点,结合当前移动电子终端快速发展的现状,提供移动学习平台客户端,学生不仅可在课堂使用,在校园内的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快速地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通过该平台进行学习,可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采用知识单元粒度细化(知识单元内容细化为知识点)、视频互动等符合学生特点的手段,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信息收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智能决策、智能实施与智能评价。

综上所述,在借鉴和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深度开展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2.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目标

针对当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方式死板等突出问题,确立了加强课堂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重能力促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教学思想;通过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的动态立体化学习,将课堂集中学习,线上、线下学习和课前、课后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相互融合,以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系统学习、统一规划、网络互动”的教学目标,突破传统的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探索课堂讲授+课上、课下信息化+学习信息反馈的模式;梳理教学内容,将章节内容形成有针对性和独立性的知识碎片,随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实现相对完整的模块知识学习,同时将信息化学习引入课堂,多形式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研究,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达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大胆探索的目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的目标。

3.注重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特点之一是共享性,即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除了课堂教学过程外,往往还会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课程资源,以期获得参考或帮助。但实际存在的问题是网络上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数量巨大,其中知识无法得到有效表达,而且存在大量的异构语义信息,这都给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带来困难。所以要重视研究如何获取Web中海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即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智能采集与整合,建设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共享程度和使用效果,促进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为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新颖的建设思路。

在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的探索过程中,将建设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重要环节。例如,将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梳理分解为多个知识点,逐一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这种教学资源形式的变化符合当前信息化学习的认知规律,是一种新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称之为微视频。

然而由于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知识点组合等情况均有较大差异,要想在多个学科中推行这种教学模式,并且要力争做到“常态化”所需要的微视频的数量是巨大的,这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目前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国内解决大规模优质教学资源研制、开发与共享是一个短期内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的探索过程中要根据相应的课程内容,对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具体分析,积极稳妥地进行组织实施。

4.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理念

近年来,教师教学行为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成为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水平测试TIMSS和学习者视角研究LPS两项大型数学课堂录像研究项目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Maja Bruckmann and Reinders Duit等学者对课堂结构、实验活动、课堂交互及学生活动等进行编码,从课的结构以及课堂中实验活动的角度,探讨了其对教师培训的意义。德国学者Hans E. Fischer、Knut Neumann的研究显示,录像分析的编码可重复利用到不同研究问题中,提供大量关于不同水平的课堂交互的信息。因此,要重视依据教育学原理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自身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师生交互行为、教学方法采用行为、教学媒体运用行为等教学行为进行科学分类,用信息技术对各类别因子进行编码;采集教学视频录像,运用人体行为特征抽取与分析方法以及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推理等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智能分析与评价,为规范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科学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支持。

目前,流行的学习方式包括课前的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这两部分。其中,在线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仍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启发、帮助;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围绕作业、实验中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某个专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探究;显然,要把这两部分的教学都开展好,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必须更新。

从国内来看,传统教学强调“师道尊严”“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监控、讲授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总体表现是“重教轻学”;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树立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国外的传统观念是“重学轻教”,为建构主义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广泛流行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旨在将上述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其教学过程仍为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其中在线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并未忽视教师的启发、帮助与引导;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也非常关注学生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交流来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内化,即要把这两部分的教学都开展好。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求教师应该树立的教育思想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这需要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和更新,才能与“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相统一。

5.实施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

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构建三步骤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的探索;三步骤包括课堂讲授内容预处理、移动学习进入课堂、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和动态监测等;其中,课堂讲授内容预处理是指根据大纲要求梳理知识点,将章节内容碎片化,形成微视频为代表的形式,使得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限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5~10分钟),以便和移动平台中的模块相对应,知识点之间可穿插提问、练习等;移动学习进入课堂是指针对目前移动设备大量普及的现状,建立移动学习平台,提倡课堂信息化学习,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信息化设备,在信息化学习中突出移动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和动态监测是指依靠移动学习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收集和分析,形成实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教学效果,解决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三步骤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从上述结构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的具体方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摆正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学习的关系,将课堂教学与信息化学习融为一个整体,不分主、辅,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把课堂教学由章节方式改变为模块化,实现知识单元粒度细化,与信息化学习方式相统一。第二,重视课堂信息化学习。针对目前移动设备大量普及的现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重视移动技术的作用,在信息化学习中突出移动特色,建立移动学习平台。第三,依靠移动学习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收集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生成相应的反馈信息,用这些反馈信息进一步指导和修正现有的教学工作,及时发现和调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形成一种动态的、实时的教学监测机制,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化辅助学习的良好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在对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准备要充实、细致,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第二是行为分析综合评价指标要有针对性,反馈信息分类要准确,使其更加智能、快捷、合理;第三是认真分析课堂教学内容,知识单元粒度细化划分合理。

三、重视移动学习环境的建设

1.移动学习平台结构

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是移动学习环境的建设,通过合理安排移动学习平台的内容、利用移动创新技术、融入智慧化特色,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合理安排移动学习内容是指建立与课堂讲授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多种方式展现教学资源,突出碎片化特点;创新技术和智慧特色是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为快速收集和处理数据奠定基础,在获得相应数据后,平台可自动按照预先设置好的规则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拆分、梳理、关联,提炼出需要的数据,并予以反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移动学习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2.学习行为的深度分析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心理学理论的结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要重视将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学习行为收集和数据挖掘等手段,对学生学习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智能化分析。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热点(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对课堂学习心理与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多媒体技术在传统课堂中的使用,会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产生影响。而通过网络学习心理与行为智能分析技术可获取学习者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自主学习行为,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网络技术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与学习心理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络中的学习心理与行为特点,以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因此,在移动学习平台建设过程中,学习行为的深度分析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学习行为深度分析是指通过收集学习者在移动学习平台的表现,利用平台中建立的数据分析功能加以解析,其过程分为前期准备和后期处理两部分。前期准备也称学习行为获取,要确立好获取什么;后期处理也称学习行为分析,要解决的是怎么分析。随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多种形式的反馈数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数据,快速、较为直观地了解学习者当前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和收获以及教师自身授课时存在的不足,以此为根据及时地对教学内容安排和方式进行修正和调整,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及时准确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3.新型互动学习方式

互动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利用当前流行的多媒体互动技术在移动学习平台中展现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的文本问答形式的基础上,打破信息交互形式的限制,提供多媒体互动方式,使其过程变得更加简便、灵活,即在互动环节中加入对图片和视频的支持,学习者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描述,而教师也能够给予更加清晰的讲解,大幅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平台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并将提炼结果归类反馈;新型互动学习方式更好地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相吻合,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丰富了知识内化的过程。

与此同时,针对当前移动设备终端多样性的现状,通过开发移动客户端保证平台平稳的运行。

4.延伸学习空间和时间

移动学习平台使得学习者不仅可在课堂使用,还可在校园内的其他任何地方方便、快速地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通过该平台进行学习,延伸了学习空间,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信息化学习在进行教学资源可视化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内容安排,在对应的视频中加入问题,使得学习者在观看的同时,会不时地弹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强化了学习者观看视频的效率,也延伸了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史静寰.走向质量治理——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2):37-41.

[2]肖薇薇.对“慕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8):19-21.

[3]高荣国.教育的广义技术观解析[J].教育探索,2015,(12):139-142.

[4]张应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18-20.

[5]穆岚,齐春林.协同教学——教师实习新模式探微[J].教育探索,2015,(12):132-135.

[6]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浪潮深度学习融合方案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基层党建制度落实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不断深化“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破解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引导全体党员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校决定开展“党建+情系教育、立德铸魂”创建活动,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服务社会、服务师生为重点,以加强组织建设为保障,以树立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形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的教育。

二、目标要求 通过““党建+情系教育、立德铸魂”创建活动,旨在教育和推动全体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忠诚

于党的教育事业,争做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的表率。通过开展党建加创建活动,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在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履职尽责,依法治校、严谨治学,真正做到把党的旗帜举起来、让党的声音响起来、让党的形象树起来,以党建促管理、带教风、树学风,不断推进教育工作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思想先行,抓好理论学习。重点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支部条例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文献教材。

活动要求:通过集体学习、主题宣讲、座谈讨论、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引导党员教师把学习制度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营造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2、持续抓好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

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职业遒德规范,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

活动要求: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研讨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3、广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

举办新入职教师师德师风宣誓承诺仪式、师德师风主题征文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谈师德、论教育,畅想教育情怀,营造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教育发展正能量。

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篇5

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培训

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方案

摘要:

理解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自我分析,查找问题;搜集、筛选、整理、调整和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根据自身实际,建设自己的资源库;尝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关键词:

信息教学资源融合一、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二、自我分析,查找问题

1. 工具使用还不够熟练。

2. 目前,没有优质的资源库。

3. 还没有深入理解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理论。

4. 理念还没有完全成为观念。

5.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起点很低。

„„

三、问题诊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1. 工具问题

电子白板的配套软件,已经在专家的指导下已可以做到基本操作,当下,主要是将其使用达到熟练,近日,我们1班在班长和班委的组织下,通过自主实践,同学互帮互助,越发熟练,我相信只要用心,反复实践,一定会将电子白板的操作达到如使用粉笔的程度。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其它相关的软件。

2.资源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走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我和我所在学校还有资源库。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两方面来做出努力:一方面.在网络上查找资源,这几天的学习里,我们的培训老师给我们提供很多资源网站,我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查找资源,对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筛选调整,建立索引,分门别类地建立资源库,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自己制作课件,制作电子教材,别人可以做的,我一样也能,不会可以学,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创造资源,形成更适应本地(农村)的资源。

3.资料收集与理解

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源,接下是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全

国各地关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和已有经验,学习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关的成功案例,也就是广泛的学习新理念,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4.理念内化为观念

理念再新再好是别人的,只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才能真正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这是本次行动研究的重要部分。把名家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把先行者的经验变成自己认知并可以进行操作的行为。个人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理念的学习和内化。.将认识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用实践检验理论假设

理论正确与否,没有实践的检验,是无法判断其价值的。只通过行动后的反思,批判,归纳和总结,提升自身理论高度和深度,再继续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成长的过程。经过长期的努力,我相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必将走向深度融合。

不怕没经验,就怕没行动。行动开始后,深度融合必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四、实现行动设计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反思法;

3.文献研究法等

五、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工具的使用,解决技术的问题;

第二阶段: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

第三阶段:理念的学习与内化;

第四阶段:实际教学的尝试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阶段:总结经验,制定下一个阶段的行动设计

六、日程安排:

4月8日——4月 10日,制定规划,理论学习和工具使用。4月11日 ——4月12日,与同伴成立课题小组,形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4月11日——4月末,初步建立一个资源库,逐步完善,扩充。4月初——5月初,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反思,找到更好的方法,总结经验。5月初,积极思考上一阶段的经验,准备下一阶段的行动。

(解说:在以上的日程安排中,把不同时间段的重要工作列举,却并不是说在特定的时间时只是做那一项工作,例如资源库的建立,理念的学习,内化,不可能只几天完成,那应该,也必然是长期且不间断的努力才能渐渐形成的。)

七.预期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要实现熟练掌握基本的工具,运用白板如臂使手;建立建成资源库,为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奠定基础;印证自己的假设,形成个性化的关于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总结使用白板的基本技巧,走上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篇6

2014-05-11 16:22:21| 分类: 课题 |举报|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一、理念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制订此方案。在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三、工作目标:

(一)普及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三)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

(五)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四、实施步骤

阶段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初步融合

教研室负责多媒体使用方法与技巧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力争达到骨干教师能做基本的教学课件。

1、教研室负责对初中骨干教师及学区研训中心相关学科教研员的培训。(2014年9月)

2、学区研训忠心负责对辖区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2014年10月)

3、教研室结合装备科与督导室采用抽查与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检查。要求每学年中学教师为50个附课件教案,小学教师为30个附课件教案。检查结果纳入督导室对学区及初中学校量化管理中。评定分优秀、达标、不达标三个等级。

4、优秀课件评比。由各学区推荐上报,必须是首创,依照“多媒体课件评分标准”(见附件一)评选设一二等奖。

阶段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

1、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理念培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力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014年11月)

2、局督导组参照“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课堂评分标准”(见附件二)不定期对各校进行普及多媒体使用的课堂教学验收检查,阶段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举行信息化教学优质课评比,推出示范课。通过评选活动,全面提高我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能力,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我县教育现代化水平。

1、学校评选

分学科进行校级评选,按照每学科1人的名额进行选拔推荐,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见附件三)将参入评选的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学校将每学科第一名上报教育局。

2、县级选拔

由学区推荐教师参评,分设一二三等奖。

3、推出示范课

教育局将组织评委对各学区推荐上报的课例进行选拔,每学科确定一人为县级示范教师。县级示范课时间和授课地点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各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观摩,授课结束后由授课教师汇报课后反思,然后由教研员当场点评。

五、预期效果

(一)教师方面

课前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二)学生方面

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效果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我校素质教育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规律。

六、组织机构

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浪潮深度学习融合方案 篇7

关键词:非群体化传播,媒介融合,媒体转型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认为,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将彻底击垮“第二次浪潮”(工业浪潮)所构建的社会各个领域,其中便包括了关于信息化如何重新构建新的社会传播方式这一重要领域。以报纸和电视为代表的“第二次浪潮”媒体虽没有被“第三次浪潮”的互联网引向灭亡,但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正在努力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和转型,传统媒体正越来越体现着“第三次浪潮”社会传播工具的特征。那么,为何传统媒体想要生存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呢?

第一,非群体化传播取代群体化传播。在“第二次浪潮”(工业浪潮)中,报纸、广播、电影和电视都体现了工厂的基本原则,这种传播模式一方面是由于工业社会需要大量的标准化工人,为了将工人的思想同一化就需要同一、标准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另一方面,当时受众想要了解社会信息,除了人际传播外,就只能依赖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介。然而超长工作时间制度极大地剥夺了工人人际交流的时间,工人们在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只能疲惫地看看电视、报纸,或者干脆倒头大睡。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二次浪潮”中所形成的群体化传播制度已然被打破。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所构建的传播体系。受众可以利用移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搜索感兴趣的信息,受众的注意力随着碎片化的信息也变得碎片化。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和处理信息方式的改变宣告了“第二次浪潮”的群体化传播模式被“第三次浪潮”的非群体化传播模式击溃,传统媒介要想继续在“第三次浪潮”中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与互联网“结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全方位转型。

第二,互联网的优势正是传统媒介的不足。《第三次浪潮》认为,“第三次浪潮”的新工具、新技术将全面取代“第二次浪潮”的工具和技术。此说法不免过于偏激,但也可看出新技术、新工具相比于旧工具和旧技术所具有的优越性。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海量性、传播及时性、交流互动性、传播范围广泛性、内容可检索性对比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来说具有优越性,互联网的这些优势特点也正是传统媒介的劣势所在。在由传统媒介所构建的信息领域,传播者即大众媒体占据着主体地位,它们是社会信息的拥有者、发布者,而受众虽然也可以有反馈,但更大程度上始终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似乎完美地弥补了传统媒介的劣势。

首先,最明显的是受众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可根据喜好搜索感兴趣的信息,同时也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可以在法律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发表观点,及时了解世界动态而不必等电视的整点新闻报道。

其次,互联网的信息海量性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介信息容量有限,报纸受限于版面,电视、广播这种线性传播模式受限于时间,而互联网的信息容量可以说是接近于无限大的,而且信息保存时间长。

再次,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受众接入互联网更加便利,只要在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受众就可以畅游网络接收信息,“泛网络化”特点明显。而传统媒介则达不到如此便利。

当然,并不是说互联网完全优越于传统媒介,传统媒介也有自身优势所在,比如传统媒介的权威性更强,拥有更多的政府信息资源,资金相对集中等优势。但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公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查阅信息,这对传统媒介产生了空前的挑战。

那么,传统媒介如何与互联网融合并进行转型呢?

阿尔文·托夫勒认为,“第三次浪潮”的技术工具将全面取代“第二次浪潮”的技术工具,事实证明也确实有许多工业时代的技术工具已消失于人们的视野。然而,作为社会信息传播载体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并没有灭亡,只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显得挣扎了些。从传播工具的发展历史来看,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像许多专家学者想象的那样取代报纸,报纸依然存在,只是已显疲态。面对“第三次浪潮”的来势汹汹,传统媒介如何生存便是摆在这些媒体管理人员面前最大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众多传统媒体选择顺应时代潮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并进行全方面转型。传统媒体要想在“第三次浪潮”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进行媒体的全方面转型,舍弃许多原有的产品生产模式和运营模式,以用户为中心,坚持以产品为王,保证对社会资源的开放与连接以及建立跨平台、跨产业的跨界思维。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篇8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面对深度融合的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借助开发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研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开发微课资源,变教学资源为学习资源。

在以往的资源建设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些资源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一是不能满足不同教师对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二是这些资源大多属于课件资源,主要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服务,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微课的兴起,为信息化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微课资源容量小,便于在不同的终端上使用,且微课开发的门槛低,方便教师掌握。

因此,可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修团队的老师先行先试,尝试开发微课资源,通过他们培训和吸引全校教师共同来参与这项工作,同时将教师微课开发与校本研修学分考核挂钩,有效地保证了微课制作的质量。我校开发的微课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和自主学习检测单三个部分。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认为开发微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研修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笔记,开发智慧课堂,以先教后学为先学后导。微课程,开启了“融合”新时代。受翻转课堂的启发,学校在开发微课程资源的同时,积极尝试智慧课堂的实践探索,规定各教研组每月必须开出一节智慧课堂研究课,并向全校展示。

我们的智慧课堂借助“为知笔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网上协作,具体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网络观课,自主学习。课前利用为知笔记的群组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和自主学习检测单。学生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老师。

第二,预习检测,提出疑问。利用VBA开发的自主学习检测单具有即时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效果检测。我们设计了三种梯度的检测单,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存在疑问,可以将问题发布到讨论群组中,并由教师精选汇总后上传到为知笔记,供课堂上讨论解决。第三,小组合作,研究解决。主要包括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3人小组,合作解决经教师精选后的学习疑问,在合作过程中可有学生扮演小教师角色帮助解决,也可将问题提交到讨论群组由其他小组或老师帮助解决。第二次是6人小组,合作解决由老师布置的课堂探究任务,该合作探究任务更具挑战性,需要组内合作交流或组际协作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第四,巩固练习,小结提升。学生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自主完成巩固练习,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同时老师也能利用测试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作出必要的指导。此外,学生还可利用为知笔记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为知笔记不仅是一种教学平台,它还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实现了“人人通”,使学生在“云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许多学生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个人知识进行管理,需要时又能将自己的个人知识共享给老师和学生。

三、建设研修平台,实践网络教研,变封闭研修为开放研修。

课例研修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数字校园为支撑;与智慧课堂、微课程等探索相融合;根据教与学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确定研修主题;采用团队研修形式。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预案上传。开课团队由三人组成,其中开课者、同学科协作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各一人;接到开课任务后,通过网络协作或面对面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提前一周在研修网“教学设计”上传信息化教学设计。②团队磨课。研修团队各成员针对开课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并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上传研修网,开课团队汲取同伴建议后完善教学设计,并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修改稿上传研修网“教学设计”栏目。③观课评课。开课一般在两个信息化专用教室进行,要求研修团队各成员到现场听课,其他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听课的形式。听课教师可现场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上网即时发表评论,或课后到研修网上发表评论。④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要求开课者认真参考各位同伴的评课建议,两天内写出教学反思、一周内整理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上传研修网,供同伴参考,各同伴也可再次提出修改建议,提升教研深度。⑤视频上传。视频内容包括开课者说课、课堂实况、协作同伴点评3个部分,要求在三天内上传视频,让开课者自观课堂,引发反思;同时也让其他教师网上观课,发表评论。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五步课例研修”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知识管理,促进其专业发展。

1、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了“优质轻负” 开发微课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新途径。一是制作微课也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发现身边问题,通过“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的过程,帮助教师解决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简单实用,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二是制作微课,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反思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三是微课便于传播,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便利,从而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四是微课便于将专家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传播,引导和帮助年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五是通过开发微课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开发微课的同时,我校逐步形成了“华中微讲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微课有效地帮助一些学困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了各学科及格率。

2、促进了学教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实践有利于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素养,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转型。一是改变了教师原来认为学生不会自学的看法。信息化教学前移,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供更多的内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空间。在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商讨难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协作学习,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收获学习成就感。二是发展了教师的教学新素养。在智慧课堂实践中,除了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还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艺术修养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一定修养。这些新的教学素养与传统教学素养融为一体,增强了教师实施教学最优化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新提升。三是养成了常态化反思习惯。智慧课堂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事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制作教学视频,便于教师播放、审查和修改,实现教学反思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从“演员”到“导演”,教师新职能开始显现。在智慧课堂学习方式下,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认真制作教学视频,积极设计课堂创新学习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有困惑的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因此教师职能的重心从讲课向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转变。

上一篇:SJ001 《标杆房企产品线标准化设计与成本管控》下一篇:克井一中9月份青年教师张艳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