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24-10-15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共8篇)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1

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富国强军的整体设计布局,是习主席治党治国治军方略的新发展。我们要从时代高度清醒认识到,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是富国强军根本之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是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担当,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治保障,群策群力落实好这个大战略。

破除禁锢培塑融合思想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心融”方能“行融”。为此,我们必须紧跟习主席思想步伐,从强国强军的高度,突破传统观念局限、僵化思维束缚、消极心态障碍,以上率下“整理好思想”,破除影响军民融合的思想禁锢。

打破思想壁垒。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融合发展的力度。当前,有的把军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看作是国防和军队自身范围内的循环;有的劲头很足却一厢情愿,与地方统筹协调不足,致使地方优势资源“可望而不可即”;有的欠缺顶层设计谋划,以致军地对接、层次衔接不够好,使得在地方优势资源引进过程中打了折扣,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军民融合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强化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大局观念,摆脱行业、部门、单位的利益束缚,打破融合的思想壁垒。

破除门户之见。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国际层面看,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激烈军事竞争,背后是现代国家安全理念的交锋、体制与体制的竞赛,比拼的是谁的军事制度更能够通过融合来凝聚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力量;从国内层面看,我国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时期,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实现经济和国防两大建设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考验着我们的战略智慧。加快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破除门户之见,让顶层统筹统管体制不缺失、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不滞后。

根植融合意识。军民融合蕴含着“1+1〉2”的理念,彰显了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政治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实现富国强军,军地双方都应当具有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和协作意识,破除一切妨碍融合发展的狭隘思想和条块分割、自我保障、运行封闭的管理现状,不断增强军地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意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切实走活军民融合这盘大棋。要以“三严三实”为准绳,将工作干在点上、落到实处,还要认真探索、大胆前行,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不断推动军民双拥、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融合。

综合施策清除融合障碍

“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抓住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节点,各级领导务必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从强军兴军的高度,着力打通横亘在军地之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顶层筹划开启“融合”新征程。“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首要的问题是要从顶层筹划上开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征程。因此,只有抓住了顶层设计这个牛鼻子,才能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控制点”。要加大对军民融合的统筹统管力度,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从源头上把影响军民深度融合的“障碍”逐一拆除掉,切实解决好深度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政、多头领导以及“都在管、都不管”等问题。

国家主导加速“融合”新对接。习主席强调,“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正视现阶段由于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配套,造成“融合别人可以,融合自己不行”等问题。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应按照“实用、能用、管用和完整配套”的原则,采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办法,建立完善层次分明、科学合理、有序衔接、运转高效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又快又好发展。

法治保障助推“融合”新提升。“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可以说,配套完善的法规制度,是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军民融合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和行为准则。用法治保障助推军民融合新提升的基本考虑是,国家可通过加快出台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综合性法规,对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具体规范,从根本上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化水平。

军地协同提升融合能力

习主席深刻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军队要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造福兴利”。作为部队,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抓”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更加主动、更加自觉、齐心协力科学统筹使用国家、社会的经济、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全面奏响军民深度融合“中国乐章”。

坚持需求牵引。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民融合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融合起来,实现两个进程相一致、两个战略相配套、两个体系相兼容,形成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的局面。发挥任务需求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大胆预设可能执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针对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不同类型任务,分别明确支前动员、支前准备和战时后勤、装备、物资保障力量编成及任务分工,始终做到不论哪个主体、哪个领域或哪个系统的行动,都必须做到需求主体、需求目标和牵引对象明确,确保各主体、目标和对象之间的匹配与协调。

突出衔接配套。军民融合牵扯面广、涉及领域多、协调难度大,只有解决好各体系、各领域之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互动衔接等问题,才能确保“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坚持统一筹划,将军民融合的众多要素协同分类、有机衔接,实现统一布局、统一领导,以满足任务需要,确保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坚持资源共享,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整合军地优势资源,实现资源配置在军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优化整合,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良性格局,实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地方战略性支柱产业、国防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军队建设中,促进军民高技术双向转移。坚持共同担当,把执行军民融合作为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找准明确责任和倒查追究责任的切入点、结合点、共振点,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

培育融合人才。人才的培养与建设是确保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力量之源。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军地双方接力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反应速度快、突击能力强的“融合型”人才队伍群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引领军民融合大发展。军队要主动与党政机关、地方企业、大专院校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军民融合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在推进军民融合的实践中不断磨砺人才,让人才在推进军民融合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既能在平时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又能在战时作好紧急动员确保拉得出、顶得上。

(作者单位:陆军第21集团军)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2

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义

1.1 能有效解决军民融合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军民协同发展同样提出了新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找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措施,就是为了形成军助民,民助军的友好局面,这既是支持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保证,也同样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现在虽然我国在做着积极的努力,但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有效缓解军民之间存在的问题,虽然军民之间存在思想差异,体制差异,身份差异等等,但是经过融合深度发展后,军民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在这些资源意见的共享过程中军民的矛盾等有效缓解,军民之间存在的体制差异思想差异,文化差异慢慢都会有所缓解。由此看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有效缓解军民之间的矛盾。

1.2 促进军民两边双发展。

军民之间想要协同发展,就应该融合深度发展,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军民两边双发展。我国现如今进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正是因为它的这一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实行,所以,我国逐渐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国家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国防在建设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民是国家建造国防的重要支持,因此,想要巩固国防,就需要民助军,人民为军队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为守卫祖国的众多军人献去自己的一份关心,这都会更好的巩固国防,促进我国军队更稳定发展。同样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同样是帮助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现在自然灾害不断,在天灾面前人们往往是无奈的,再加上现在恐怖主义盛行,因为资源和能源的争端也日益加剧,影响人民生活安定的因素也逐渐增多,在这严峻情况面前,只有军帮民,发挥出我国军人的能力,加大我国国防,这不仅能帮助我国人民安定生活,更能巩固国防,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由此可知,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够促进军民两方双发展。

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时存在的问题

2.1 军民存在思想意识差异。

我国军民之间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军民存在思想差异,所谓思想差异,就是由于制度体制,经济利益,认知等导致的,在我国经济大市场中,不同主体所需要和带来的经济利益都是不同的,所以,军民之间也因为利益不同导致思想意识存在差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思想差异的不同也使得我国很多的人民不积极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甚至排斥,这种想法对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形成了极大的阻碍。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性人民政府没有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单纯的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成本,却忽视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军队如若需要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政府很难提出积极性来帮助军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存在在文件上,根本没有完全付诸于实践,这种思想意识的差异只会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军队就是为人民服务而生,没有意识到军民是互惠互利的,思想意识的差异成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绊脚石。

2.2 军民融合发展缺少严苛的制度规范。

无论是任何发展模式,想要平稳进行,就需要严苛的制度规范,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起到效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同样如此,现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现的一大问题就是缺少严苛的制度规范。严格的制度规范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如国防动员法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健全,所影响的也不够全面,在现实生活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往往出现了无法可依的情况,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我国现在比较综合的国防法律就是国防法,但是国防法上面的一些条例可操作性不强,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没有很好的记载,所以,构造严苛的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不够严苛和有针对性,我们应该及时解决这个问题,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

3.1 制定严苛的制度规范。

上文已经提及,我国缺少严苛的法律法规是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原因,为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制定严苛的制度规范,细观其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较好的一些国家,他们普遍有着严苛的政策法规。严苛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做是一种约束,更快的推进了军民融合发展,鼓励了军民一体化发展,有了严苛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促进人民参与帮助扶持军队的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就像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推出了国防授权法案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法等等,这些具体的综合性较强的答案,能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依可寻,形成了军助民,民助军的良好发展局面。提出严苛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2 融合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

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意识差异越大,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阻碍也就越大,为了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平稳进行,我们应该尽量消除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首先要让全国人们的国防观念有所增加,认识到国防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意义,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能够积极拿出资源等来支持我国军队,利用电子信息产品积极进行国防教育,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新的期许,政府要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要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只投入经济成本,要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可以更好的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平稳生活。军民之间存在的差异要积极消除,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 结论

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军民融合更提出了新的期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保存原有精神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要求,摒除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制定严苛的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真正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精髓,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向制度化和规模化。

参考文献

[1]郑申侠.国防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提要[J].军事科学,2013,6(10):71-73.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3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的机电设备企业、30%的机械制造企业和10%的钢铁与石油企业从事军品研发和生产。

随着武器装备在构成战斗力诸要素中的作用明显增大,对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努力寻求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突破。目前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建设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阶段,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和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必须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发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新武器装备的“注入牵引”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地方科学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形成新的战斗力生成与释放的有效机制。在保障标准上一定要坚持自主创新,否则就没有赢得未来战争的可能;在保障结构上,要形成“小核心、大协作”机制。“小核心”主要是指特殊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和其他关键的信息系统与核心配套产品等方面的保障任务,这些必须由国家来管理。“大协作”主要是指一般武器装备,及其分系统、配套产品等方面的保障任务,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充分竞争,发挥全社会资源优势。要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加强民用与军用之间产业及技术的双向转移机制,使军事装备在更深的层次上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从而真正形成武器装备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军民深度融合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平台,寓国防动员能力增长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军民结合取得显著进展,军民融合式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目前国家不断加强国防经济布局的宏观管理,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良性互动,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军民深度融合的政策导向。

一方面,大力推进国防经济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作为军民融合大系统的中间层级,区域发展具有承上启下、横向协调的衔接作用,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落实层面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区域要素流动的不断增强,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为此应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布局,依托区域经济“产业协同一体、技术联系紧密”等特点,构建区域性的“军地大协作”模式,引导军地资源要素在现有空间区域内合理布局。随着我国区域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国防建设必须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实现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科学配置。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军委总部的统一领导下,把握各大军区辖区与国家经济区域划分相对一致性的特征,充分发挥各大军区“跨省部署”的纽带作用,牵头协调辖区内各省(区)军政有关部门,建立区域经济军地融合发展的领导机制,宏观把握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项目和军地资源配置方向,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在实践层面的有效落实。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深度融合。近年来,以产业链延展和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我国不断整合军地优质资源,积极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建设,带动军民融合向产业层次深度发展。有些部门和地区采取建立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等方式,发展与军工技术同源、工艺相近的军民两用产品,形成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已经涵盖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民用汽车、电子信息、民用爆破器材、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北京市政府推进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并在海淀、丰台、昌平等建立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园,重点发展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应急装备等六大领域,逐步形成“三区支撑、多园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协同高效”的发展格局。推进军民产业间深度融合,把民用工业部门“请进来”,让国防工业“走出去”,将有利于提升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水平,加深军民两种工业基础间的技术转移度和产业融合度,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

三、军民深度融合以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为途径,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endprint

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是军民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按照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原则,在经济建设中能够直接用于国防的应尽量加以利用。不能直接用于国防的要采取各种方法,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时预留接口等措施,为平战转换创造条件。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领域贯彻国防需求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重要港口、码头、船坞等水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机场、跑道等空中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大型维修设施设备、仓库等基本建设逐步考虑军事需求,不断预置国防功能。

军民深度融合必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通过军地大联合、资源大整合,以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为途径,在主要基础设施实现平战结合,重要民用产品做到军民兼容,在重要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一方面制定出台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目录,规范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的领域、范围和项目,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信息通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以及重要产品研究、开发、制造中贯彻国防要求,加大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做好大型飞机、大型民用船舶、铁路机车、载重汽车等与国防密切相关重要产品加装改造准备。另一方面完善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广和使用军民通用标准,加强对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在设计、生产、施工、监理和验收等方面贯彻国防要求的管理监督。完善相关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重要产品设计定型征求军队有关部门意见的办法和制度。对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列入目录的项目建设和重要产品研发制造,从价格、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四、军民深度融合以优势民营企业为补充,引导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优势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是充分发掘和利用民营经济的资源与优势,巩固和扩大国防经济基础和潜力的客观需要,不仅有利于提高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能力,而且把武器装备发展建立在更加雄厚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扩大了武器装备保障的对象和范围,转变了单纯依赖公有制经济的传统模式,使得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军民融合”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大、程度更深。近年来,军地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军民融合的法规政策,初步建立了面向全社会的装备市场准入机制,军品科研生产调整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信息堡垒、技术壁垒、制度壁垒等“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

为此必须在保持适度规模的武器装备核心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动员体系。依托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不断加强军地联系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整合政府、军工、民营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信息资源,完善现有军工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建立军工科技需求信息、民用高科技信息采集体系和军民科技成果、专利、新产品、科技文献数据库和科技数据图书馆,定期发布军民科研生产资源及技术、人才资源等供需信息,为政府、军队、军工和民营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支撑和服务,完善军民结合技术服务、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等服务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真正形成面向全国的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动员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健全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竞争机制。逐步消除阻碍非公经济“参军”的制度壁垒和政策门槛,建立健全军品科研生产资格审查制度、军品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军品项目招投标制度、军品合同执行监督与仲裁制度等配套制度,促进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建设模式向任务与能力结合型转变,从而提高武器装备的军民融合程度,使军工科研生产能够不断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

五、军民深度融合以海洋、太空、网络领域为拓展,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随着国家利益由传统领域进一步向海洋、太空、网络等多维领域拓展,客观上要求军民融合向深层次发展,实现海洋、太空、网络领域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进而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一是推进海洋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根本基础。推进海洋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大有作为。随着国家利益在海洋空间的不断拓展和海权斗争的愈演愈烈,我们应不断丰富海防斗争形式,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海陆一体的海防体系。今后一个时期,以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形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法理行为,进而实现维护海洋权益的根本目标。综合运用“屯海戍边”、“戍海固防”各种方法,采取“人造岛礁”、“流动国土”等多种形式,鼓励从事勘探开发、渔业生产等活动,切实保障长期居住、渔业生产和油气开发,避免散兵游勇式分散作业,在经济层面彰显实际存在,进一步体现军民融合的开发策略。

二是推进太空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谋求外层空间的控制优势和战略利益,推动太空科技军民结合,已经提到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例如美国的气象卫星分军用和民用两个系统,分别由空军和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管理。1973年以来,美国军用的DMSP(国防气象卫星计划)便开始使用与NOAA卫星相同的公用平台。这样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NIMA)的军事制图任务全部采用民用卫星图像制作,不必发展专用军用静止气象卫星,使航天系统不必为军用或民用系统而“另起炉灶”,使航天领域中武器装备的发展更好地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可见民用与军用空天体系的“接轨”和“联姻”,将拓展太空作战力量的后劲和潜力,将成为慑止战争、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性因素。为此在太空领域军民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促进航天资源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还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能来满足军用、民用航天两方面需求,使国防科技在更深的层次上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参照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在航天航空技术产品、设备设施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设计时就预留军事接口,充分考虑国防需求。加强航天航空领域共性技术的研究,推进航天航空柔性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利用,从而扩大和增强航天航空工业军民共用基础,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军事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

三是推进网络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信息网络能使战争需求与经济保障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克服传统的动员资源“多多益善”的思想,避免大量的物资堆集于战场,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推进网络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促进军事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军民融合的综合效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例如美军利用国家完善的民用信息系统,建成了一套“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全球防务信息网”。美军95%左右的信息数据需要通过民用信息基础设施进行传输,约有15万台军用计算机通过民用信息网络进行联络。我国也应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通过采用民技军用、民网军用、隐军于民、军控民用等形式,与民用建立接口,在信息网络建设中努力做到平战两用、军民两用,推进信息网络领域中的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将国防实力植根于广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之中。

军民融合发展国民经济动员 篇4

一、强化融合发展的新理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些单位或领导由于受惯性运转模式和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国防观念弱化,战备意识淡薄,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深入了解,对市场经济给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的影响研究得不够深透,把经济动员工作看成“额外负担”、“软指标”,还在延用计划经济时期和传统作战样式下“以量求胜’、“人海战术”等老旧办法开展经济动员工作,缺乏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一定要坚决反对和克服,牢牢树立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理念。

要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大战略”观念,强化国防和经济建设“一盘棋”的思想,通盘筹划,顶层设计,推进军用与民用双向转化、国民经济动员和国家综合国力资源双向利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一体运作。

要树立全民参与的“大国防”观念,深化国民经济动员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共同责任的认识,坚持党委统揽、政府主抓、军地合力、全民参与。

要树立整体协调的“大融合”观念,处理好战争国民经济动员与非战争国民经济动员、军队动员与后备力量动员以及其他专业动员力量之间的关系,确保各种力量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互补。

二、强化统筹协调的总体思路

从近几年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践看,任何闲置机构一旦要突然启动,在短时间内高效运转、发挥作用,其难度很大,组织指挥、人员调动、物资调配等,都需要一个彼此适应和相互磨合的过程。

如果再考虑到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下利益关系调整,就更会增加动员工作的经济成本和时效性,动员效率难以提升。

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要抓住时机,对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作出总体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各行业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主要职责,为各级推动军民融合提供基本遵循和指导。

国家经济动员部门要把军民融合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重要抓手,统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军民融合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国民经济动员领域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明确指向和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重视起来,把国防动员建设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军民融合作为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此引起各级各部门对统筹国防和经济建没的高度重视,增强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的自觉性。

三、强化领导管理体制

国家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必须要通过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才能真正执行。

国防动员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地方层面,应继续完善“党委统管、政府主导、国动委协调、各方配合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

坚持和完善党管武装、党委议军、双向兼职、第一书记述职等制度,把国防动员建设列入各级地方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国防动员建设顺利进行、健康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国防动员工作,将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将国防动员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递增,将国防动员机构纳入政府机构改革范畴统一编制、配齐人员,将国防动员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评范围统一考核、奖优罚懒,确保各项动员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调整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的职能,建立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由总参和国家国动委归口管理国防动员需求汇总、提报和落实的运行机制。

总参负责汇总军队各大系统、各大单位提出的国防动员需求,论证审核和综合后,适时提报国家国动委。

国家国动委根据总参提出的需求,在组织军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论证评估后,纳入国家总体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逐级分解、逐项抓好落实。

四、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看,这项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行业和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军地负责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且调整比较频繁,对政策法规、动员规律和组织协调不懂不会、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专业人才。

要按照平时与战时结合、应急与应战一体的要求,统筹国防动员队伍与政府应急队伍的编成。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将国防动员队伍纳入政府应急力量体系,与各级国动委办事机构共同研究提出国防动员应急力量的组建规模、结构布局和有关要求。

政府新建的应急队伍尽可能依托国防动员专业队伍组建,做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

政府组建的道路通信抢修、核生化救援、卫生防疫、水文气象等与作战密切相关的应急队伍,应纳入国防动员力量体系,实现平战结合、平战两用。

要加强军地联训联演,各级应综合利用训练基地、培训中心和训练教学机构等资源,加强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协同训练和综合演练。

军事知识与技能训练由军事部门负责,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由专业技术部门负责。

联合演练由国动委和军事机关牵头,党政军警民各方力量参加,根据应急预案突出抓好反恐维稳、抢险救灾、重大事故灾难救援、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等科目的联合演练,不断提高军地联合协同行动的能力。

五、强化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建设是当前国防经济动员的根本,由于在较长时期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我国在国防经济动员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很大缺口。

现阶段就是要紧紧抓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大好机遇,按照“经济与军事兼容、平时与战时衔接、军需与民用一体”的要求,在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强化军事功能、实现深度融合。

一是把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武器装备仓库、学生军训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能改建的不新建,能合建的不单建,做到一地多用、共同使用、发挥其最大功能。

二是结合各地城镇经济圈布局,推进人防工程建设,加强人防指挥、防空阵地、人员掩蔽、物资储备等工程建设,提高综合防护能力。

三是把交通战备设施融入铁路公路、港口码头、隧道涵洞、桥梁机场等项日建设中,完善有关配套设施,满足部队重大型军事装备装载机动通行的需要。

四是飞机、车辆、船舶等军民通用装备制造中应预留武器装备加装接口,计算机、通信网络、光电缆等信息技术产业,应为军事使用预留通道。

五是粮食、油料、建材及各种仓库等储备设施和医院、学校、影剧院等卫生文教设施建设应兼顾预设战场整体布局。

六是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应从立项、审批、设计到生产、施工、验收,都应听取军方意见,贯彻军事需求,实现军民融合。

六、强化配套的政策法规

近年来,国家虽然相继颁发了一些重要法规,但涉及具体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加强。

一些政府部门没有把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纳入主要议事日程,有的执法部门也没有把国民经济动员法制建设纳入职责范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国民经济动员方面的.法律宣传形式单、手段少、范围窄,缺乏普及性和实效性,远没有达到全民性和全社会性的目标要求。

因此,我们要贯彻依法治国要求,不断完善法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发展。

1、在政策层面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防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宽国防市场准入,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军品生产和非关键性领域。

其次,要引导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军工企业,自主地退出武器装备生产,使有科技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用企业,能够进入武器装备生产领域,彻底改变我国武器装备生产相对封闭的格局。

最后,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扩大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通过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为“军民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在法规层面

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总部有关单位共同参加,研究制定和补充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包括明确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内容和范围,相关部门的职责、权利、义务、工作规程和管理体制,对企业贯彻军事需求进行补偿的原则和机制,军民融合项自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管理办法;在军民融合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稽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从而使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 周涛:军民融合经济动员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 王加栋: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

[3] 姚广宁: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5

字号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总结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经验,科学把握其时代内涵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军地各级坚决贯彻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军品生产向军品民品生产并重转变的不平凡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举全国之力,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带动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之后,国家相继实施“两弹一星”等重大装备项目,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同时,军工企业积极掀起民品开发热潮。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上世纪90年代后,国防科技工业实行战略重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逐步形成“小核心、大协作”格局,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军工行业效益明显提高。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成效明显。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历来高度重视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军事需求,并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推动落实。1964年,党中央作出“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不仅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提高了国民经济生存能力和战略后方支撑能力,而且大大改变了西部地区交通闭塞、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后,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重点加强了通信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贯彻军事需求工作。1994年启动的军民合建光缆干线网,一举改变了国家和军队信息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进入新世纪,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利用国家提升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机会,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军战场建设水平。各级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给予有力支持,完成了一批民用基础设施附带军事设施项目建设。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军队教育体制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接轨,从地方引进了大批军队建设急需人才。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作为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使军地协作培养军事人才由过去单一的军队接收方式,发展为以招收选拔国防生为主要形式,以依托普通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选送在职干部参加地方培训、接收提干、直招士官、聘用文职人员等为重要形式的多种培养渠道,较好满足了部队多系统、多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此外,征集大批地方大学生入伍,大大改善了兵员素质结构,促进了部队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

军队有关保障初步融入国家社会化保障体系。1998年底,军委明确提出“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2000年,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经过10多年持续推进,改革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多,军队保障摊子大大收缩,保障效益显著增强,保障负担明显减轻。全军先后撤销食堂、加油站和幼儿园、子女学校等各类保障机构几千个,移交撤销一批军队院校、保障性企业,大量保障任务交由社会承担。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在近年来部队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国庆阅兵、处突维稳、联合军演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和检验。

国防动员各领域军民融合建设不断加强。在后备力量建设上,进一步压缩基干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规模,依托相关行业组建新型民兵专业分队,增大海军、空军、二炮预备役部队比例,后备力量结构布局更趋合理;积极改善训练保障条件和装备器材,改进训练方法,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应战能力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动员上,突出抓好战略物资储备和相关行业动员能力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动员中心和物资保障基地,有重点地落实物资动员储备和轮换调用。在人民防空建设上,着力推动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加大人防工程为社会服务力度。在交通战备建设上,坚持结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防交通网络布局,调整组建铁路、公路、航空和通信保障队伍,国防交通抢运抢修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在国防教育、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实践,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需要出发,统筹谋划和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使之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国家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骨干,以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力量,使多种所有制经济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四是必须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调动军地各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良好格局。五是必须坚持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机制,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些基本经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应当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根本目的是富国和强军。富国和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军民融合式发展,将富国和强军的目标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根本方法。发展重点是“七个领域”,即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队人才培养领域、军队社会化保障领域、国防动员领域,以及空天、海洋、信息等领域。实现方式是“六个纳入”,即: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军事人才基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后勤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动员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富资源和持续发展后劲,使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任务是构建“四个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军工集团公司跨行业专业化重组、产研结合、内部重组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增强军工行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要加速高新技术军民双向转化。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为平台,推动高新技术在国防领域、民用领域的双向流动和高效利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作为孵化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的重要领域。要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规模效益。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要按照《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在办好军队院校特别是指挥类院校的同时,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力度,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的军队人才队伍发展路子。要有效利用国民教育优质资源,坚持军地通用专业主要由国防生培养补充、指挥专业和军事特色鲜明的专业主要由军校培养的大方向。要更加注重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坚持科技素质与军政素质并重,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要研究解决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发展及退役后安置问题,军队重点抓好大学生当兵培养、岗前培训、使用帮带,各级政府应当在大学生士兵退役后公务员选拔、就职创业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要依托国家信息资源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采取共享资源、合作建设等方式,完善军队通信骨干传输网,建设陆海空天一体的移动通信系统,建立军民共用的航天设施和应用保障体系,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要依托地方基础设施加强战场建设。在基础设施布局、设计等级、技术标准和配套建设等方面,认真贯彻军事需求,努力完善战场设施条件。要依托社会力量搞好装备维修保障。适当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军队装备维修保障的范围,逐步形成部队维修力量、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和地方相关企业相结合的装备维修保障格局。要依托市场资源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化。逐步将军人社保、医疗、退役安置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军队生活服务、工程建设、军事物流、装备维修等创造条件。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重点编组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急需的民兵专业队伍,调整各军兵种预备役部队比例结构,加快转变战斗力保障力生成模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训练有素、动员快速的后备力量。要搞好重要战略物资联储联供。扩大军民通用物资储备覆盖面,重点抓好未来作战急需、稀缺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完善物资联合筹措、运输和配送渠道,建立健全军地联储联供保障体系;坚持实物储备、能力储备、技术储备、生产储备相结合,提高储备效益。要抓好战略机动保障能力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投送能力基础上,把大型民用飞机、大吨位民用船舶等列入战略后备运输力量体系,有计划地做好加装预置军事功能的工作,确保需要时能够为部队战略投送提供有力支援。要提高重点城市防空抗毁能力。在城市规划中统筹人防工程、通信警报设施和疏散地域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战时防护功能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人防工程和重要经济目标抗毁能力。

三、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工程。要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筹划,狠抓落实。

精心制定推进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必须树立体系建设的观念,加强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完善配套的规划计划,努力构建以需求牵引建设、以计划规范进程、以标准控制质量的科学管理模式,推动军民融合持续健康发展。去年底国家启动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这个《规划》将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颁发施行。《规划》出台后,军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各省(区、市)应当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努力形成上下衔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

不断完善有利于融合式发展的工作机制。要完善需求提报论证机制。军事需求对融合式发展具有牵引作用,要逐级建立完善提报机制,使军事需求提报论证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要完善重大项目对接机制。落实军事需求,必须搞好军地衔接,尤其是重大项目对接。要依据国防动员法,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加强交流互通,为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信息保障。要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统筹制定各领域融合绩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军民融合规划计划执行、重大项目进展、综合效益发挥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此为依据,加强奖惩激励、督导问责,促进工作落实。

健全完善促进融合式发展的配套法规政策。要完善法律法规。对已出台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新起草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军民融合的要求。要完善军民通用标准。统筹制定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军用标准,扩大军民通用标准的范围。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大型交通工具加改装、民用资源征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对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导。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既要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又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军事需求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各级政府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军事需求的支持力度。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优先安排解决融合式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急难问题,力求在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统一起来,切忌急功近利。三是军需与民用的关系。要搞好综合平衡,做到既保障军需又兼顾民用。四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自觉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各地区各部门利益。五是项目建设与成果应用的关系。要坚持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统筹安排、精心实施,确保建设项目质量高、效益好。同时,要克服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切实把各个项目管好用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防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使融合式发展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

(作者: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来源:《求是》 2011年08月01日

浅议我国发展军民融合经济的策略 篇6

【摘要】军民融合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军事战略,对我国军事实力的提升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军事管理及国防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军民融合经济也逐渐走进入们的视野,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深刻阐述了军民融合发展的特点,在此基z}上分析了军民融合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军民融合经济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军民融合经济;国防建设;资源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特点分析

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近些年来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发展军民融合,并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军民融合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军民融合强调发展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实现驻扎军队与当地居民的有机融合与共同发展,军队的军事活动不能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军民融合发展强调军队与居民之间实现双向服务,这使得军队与居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整体性与系统性进一步加强。二是军民融合发展注重产业布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各地区的经济特点与产业重心也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军队建设的产业布局必须因时因地而宜,例如金融产业作为上海的经济中心,我国政府在上海便建立了军工产业,而四川、西安等地区由于地域辽阔等因素,国家政府在此设立了大量的军事航空基地。三是军民融合重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寻求技术与资源的共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军民之间的资源联系,追求多方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军民融合追求创新发展,军民融合的创新发展不仅仅是指军事技术的发明创新,更是指军队建设理念及管理机制的创新,明确各军事机构的优势所在,贯彻创新发展策略。军民融合经济的重要意义

2.1 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政府在很多地区都建设了一定规模与数量的军工企业,军工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对于经济实力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军工企业的建设对其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军工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基本实现了高科技覆盖,互联网技术、微电子产业以及新能源技术都在我国军工企业得到了充分应用,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例如军工企业的到来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2 推动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

我国军事及国防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民众力量的支持,军民融合经济的发展可为我国国防建设汇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使我国军事建设与民众生活之间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军工企业为我国国防建设汇聚了充足的社会资金,有利于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创新,高科技的出现刺激人们的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为我国国防建设汇集更多的社会资金。这种良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军事资源的均衡发展,加强了军队与民众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民融合经济的发展对策分析

3.1 明确军地双方职责

军队作为军民融合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实施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是主体,军是关键。军民融合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军队的良好配合,对军队的管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首先军委机关应充分发挥自身领导力,对军队建设进行统一有力的指挥,明确军民融合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做好经济战略规划,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其次各地区的指挥机构应积极发挥指挥作用,注重与当地居民在经济上的沟通与交流,明确民众所需,另外加快对军队复合型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促进军民融合经济战略的发展。最后各方军区应充分发挥枢纽作用,综合各地区的军队经济建设情况为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经济战略部署,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分配。

3.2 加快军工企业的完善与革新

军工企业作为军民融合经济的纽带对实现军民经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一味陈规守旧势必会被经济市场所淘汰,基于此军工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军工企业应加快对相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理论与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应为军工企业的改革创新投入充分的资金支持,加快对军备技术与设备的发明与创新。其次军工企业应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向社会群体发放一定的企业股份,吸引优质资本的加入,为军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鲜血。

3.3 加强与民用企业的联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用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因此我国军民融合经济的发展应注重与民用企业的沟通交流,积极引进民用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促进军工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军民经济之间的有机融合。例如合成纺织纤维作为美国军用服装的重要组成材料便是由美国一家民用企业研发生产的,中兴通讯作为我国经济市场中重要的通讯公司,其在军队的数据通信及视频会议等方面得到了大量应用。另外相关部门应积极强化“民参军”的发展方式,为我国军事建设引进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军事技术与武装设备的发明创新。结束语

军民融合经济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对我国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实现军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因此我国应积极鼓励军民融合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军队管理,充分发挥军事机构的指挥与领导作用;加快军工企业的完善与革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与民用企业的联系,积极引进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强化“民参军”的发展方式,加强对军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姬文波.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化与拓展[J/OL].国防,2017,(08)

[2]王艳勇.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J/OL].国防,2017,(07)

[3]于川信,陈力.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J/OL].国防,2017,(07)

[4]高遐.“军民结合”战略实施的制度环境与组织变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7

近年来,随着军队全面建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和科技社会的蓬勃发展,我军军民融合式装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每年都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信息化水平强的新型装备列装部队,极大丰富了部队装备建设的选择性,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民企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我军已经初步走开了军民融合式通用装备发展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军民融合式通用装备保障作为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基本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共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军民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重大突破的同时,体制机制不健全弊端开始显现,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突出。军地双方为片面追求各自发展建设的完整性,造成了许多科技资源重复配置、许多资源项目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军事人才来源途径和消化渠道单一,军队保障社会化进程缓慢,限制了优秀军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我军装备建设健康成长,政策法规数量少、覆盖面窄,难以对政府、军队和企业以及军民各方面在融合发展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相应行为作出具体有效的规范,“变相投机”、“以公谋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瓶颈”。军民融合与装备建设犹如“剑”与“犁”,关乎国家盛衰和部队战斗力。优化传统军民融合方式方法,推动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建设,不但会为经济建设提供广阔平台,更会促进装备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通用装备建设目标是军民深度融合的实现

通用装备建设水平是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最直观体现,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部署新一轮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改革,谋求质量效益和技术创新优势的装备竞争正在加剧。在这场对抗与竞争中,谁思想保守,谁就会面临不对称威胁;谁行动缓慢,谁就会陷于战略被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障碍,我国军民融合式通用装备建设一直缺乏有效的运行制度,一些地方政府将军民融合工作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之中,忽视统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作用,没有把协同推进军民融合工作摆在重要日程来抓;就军队自身建设而言,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固有模式,从思想观念上拒绝同地方政府企业进行深层次交流融合,更谈不上共同制定有效的落实制度。这些消极因素经过长时间的固化发展演变,又加剧了军民融合分体化建设模式,严重制约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好,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更好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又强调指出,要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习主席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推动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带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阐明了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改革的基本方略,为扎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等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是指导军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国防科技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等,明确将体制机制改革和法规制度的完善作为了重要突破口,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既是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重要举措,又是紧贴实际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势必将军民融合推向深层次发展。

1、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内在要求

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武器装备乃国之重器,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推动建立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国家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可以有效的把富国和强军、中国梦和强军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因此,它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途径。

2、世界军事发展变革大潮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集中表现为国家整体实力的对抗和综合国力的比拼,绝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体系的较量。建立健全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也是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共同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世界主要国家根据所处国际环境和本国国情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推进军民融合政策和做法,如美、英等国采取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日本采取的“以军掩民”模式,俄罗斯和印度采取的“先军后民”模式和以色列采取的“以军带民”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建立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已经成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更是世界军事发展变革大潮的必然趋势。

3、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周边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钓鱼岛、南海问题等持续升温,“台独”、“藏独”、“东突独”等反动势力不断制造事端,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推动建设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是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军队深度改革并行互动的有效机制,对于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通用装备建设发展的优化路径是体制创新

通用装备体制创新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高度,以重点领域为抓手,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化发展,助推通用装备建设体制优化创新。

1、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创新总体思路

一是要施行组织制度改革,将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化,职能设定更加完善化,人员配备更加科学化;二是要加强经济制度创新,使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更加合理,更有利于促进通用装备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消除政策不合理带来的融合阻碍;三是加大产业制度更新,降低准入制度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激励科研生产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改善采购维修制度保障装备的正常使用,保护产权利益维护发明者合法权益;四是渐强激励制度创新,通过运用声誉激励、知识共享、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制度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

2、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创新的效益评估

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效益评估公式。对通用装备现行模式进行简化假设,设定假设条件、合理确定决定因素的参数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计算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最优产出选择。其次,效益评估要多次进行实际测验,对不同的装备建设领域进行比较,验证效益评估公式的合理性,对通用装备建设深度融合前后资源价格比较。再次,对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最优产出比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系数选择,力争效益评估的真实可靠,为制度优化改革提供正确参数。

3、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配套措施

一是理论先行,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提供系统的理性思路,更新通用装备建设概念,完善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理论体系;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顺利启动奠定基础,建立高效的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协调机构,调整相关部门职能;三是健全法制,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适应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需要的内部法规体系,完善适应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需要的外部法规体系;四是以人为本,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结合任务选好培训企业、结合特点选好培训人员、结合需求选好培训内容。

摘要:随着军队全面建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和科技社会的蓬勃发展,我军军民融合式装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融合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从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高度出发,总结经验、把握趋势、探索方向,创新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推动通用装备军民融合迈向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通用装备,军民融合,制度优化

参考文献

以协同创新促进军民整合深度发展 篇8

许毅达:我国军民融合事业的发展,是由国家战略导向和国防科技资源管理的不同方式共同推进的,从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心任务和运行特征。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军民两用”的概念,并在国防同业战线实行“平站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方针。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战略方针。此后,着眼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党进一步提出了军民融合的思想。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推进进程与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基本经济制度、管理体制现状、法规制度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实际上是一个同家在经济建设与同防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综合、由局部到全局的发展形式和实现途径。在今年两会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确认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同家战略,现在,党中央又把军民融合发展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问题;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要解决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硬实力问题。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中国人民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

记者:从外界来看,很多人看重“军民融合”所扮演的经济角色,认为这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那么军民融合式发展会不会对“保军”产生影响?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许毅达:在过去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的确有处理好同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但是最主要的目的还不是发展经济,而是强大国防,通过集约、高效发展米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未来的战争靠什么取胜?表面上打的是装备、是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打的是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国防科技工业综合能力以及同家动员体系水平与能力。中国的整体能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升,经济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集成优化远远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远远不足,激励导向政策明显缺失,扶持支持力度薄弱(或者说不尽合理)。

记者:您说的这种不合理,在军民融合领域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对于打破这种障碍,您有何建议?

许毅达:体现在同防上,军民共享、军民两用水平偏低,武器装备交付部队后的维修保障能力比较差,不能确保实现战斗力;武器装备研制中并没有把最好的技术含量最高、质量水平最好、成本价格相对最低的好东西都用上;民进军、民参军还有诸多不顺,基本还是军搞军、民搞民,不用说军与民合作,就是军工集团内部合作也有障碍;政府、军队和各军工集团的职责分工仍不十分清晰合理。这些问题和现状,与中央提出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求差距较大,更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我们在研究中也涉及到这些问题,认为只有从根本上理清这些责任主体的主要职责,落实责任,增强执行力,同时建立起政府调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公平竞争,合理运用激励措施,彻底打破军民分割体制下形成的利益格局,才有可能实现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记者:在推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整合军和民两个方面的资源,使其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有哪些问题制约了这种融合,如何解决?

许毅达:在战争形态信息化、经济形态市场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的历史条件下,我同最终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呢?我想,罕少要做到这样几条:一是体制机制要有保证;二是知识要得到尊重,知识产权要得到保护;三是各个创新主体的责任、利益要清晰合理,既要体现受益,又要受到约束;四是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做到公平、公正、适度公开。

国家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如何统筹和高效利用,无非也是要通过政府调节和市场推动的机制来实现。政府代表国家从法律上、政策上做出规定,强制执行,保障运行;市场则按照经济规律,通过实施政府的约束(优惠)条件,进行规范化运行,从而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

以上说的比较宏观,下面讲个具体的想法。

解决军民分割、分离和分立的问题,实现所谓高效利用、集中统筹,管理体制、顶层设计肯定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法律法规、运行机制、考核监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讲。从生产力的角度讲,如果能从标准、计量等技术基础上实现军民统一和共用,可能是个很奏效的途径。

通过修改《标准化法》、《计量法》、《质量法》等技术基础的顶层法规,将原法规中不利于军民融合的内容,修改成有利于促进军民融合的要求,并在具体操作性的规章中,增加促进军民融合的优先机制,以标准、计量等技术基础的军民融合带动技术上的军民融合,然后再扩延到人才、物质等科技资源的融合、共用,最终实现以“货架产品”带动社会军民大融合的格局。这个描述似乎有点简单,但是,在实际中,标准等技术基础的门槛确实阻碍了优势资源的进入。而且很多并不是因为“差”进不来,而是因为入门条件苛刻、于续繁杂,致使很多优质民口资源、社会科技资源进不到军工和同防,使他们“报国无门”。

记者:我们知道,在促进军民融合过程中,既要发挥顶层设计与调控的作用,又要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在产融结合的今天,如何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的协同发展呢?

nlc202309012005

许毅达:最近看过一篇文章,是几位搞金融的专家从证券市场上资金的流向分析研究美同的军工行业。我觉得有些意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军事强国,长期掌握着全球军事主导权,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辅相成,共同催生了庞大的军事工业。文章的切入点是股票、是资金流,但是,当我们继续往下面看,深入分析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出,这其中有深刻的创新和协同的内涵,只不过,美国把推动创新和促进协同(当然,他们用的不是这些词汇)通过政府实施的政策、通过金融市场的力量,巧妙地解决了。我看了觉得眼睛一亮。

美国的做法是不是可以借鉴?我对资本运行和股票市场是外行,但是,作为常识,罕少在西方,资本流动、股票涨跌对于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成果,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的发展苗头,多半是看得很准的。我们换个思维方式,有没有可能,把我们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延伸到金融界,看看如何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于的作用,再加上政府和军队的引导、调控,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美国就是经过这样市场运作,实现了在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整合,使它不但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军事技术,而且形成了若干相对稳定、具有明显军民一体化特征的庞大军工集团,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思罗普格鲁曼、雷神、通用动力、联合技术等,这些军工集团本身就实力超强,同时可以把项目分包给遍布全球的各国企业协同研制。这种模式不但能整合利用全球顶尖技术和优势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分摊项目失败风险,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当然,美同的这一整套办法,我们不可能全部学来。但是,他们通过军民一体化(我们叫军民融合)的方式,实现资本与技术极速扩张、军工技术和产业高效、集约发展的思路值得借鉴。

记者:军民融合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无论与国外或离我国深度融合的要求比还有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您有何建议。

许毅达: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按照习主席的要求,在“四个强化”上下功夫。一是强化大局意识,要自觉在大局下行动,按照职责和分工抓好军民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强化改革创新,要打破军民分离分立结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行动,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三是强化战略规划,要紧贴强军兴军实践,积极主动作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四是强化法治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

军民融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无论多么复杂,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按照习主席的要求,不避难、不畏险、不惧失,精心策划、大胆探索,勇于担当、摒弁私心杂念,拿出旺盛的改革斗志和饱满的创业激情,就一定能推动军民融合战略取得决定性胜利。

上一篇:蟋蟀之话的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下一篇:个人工作责任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