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2024-06-26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精选8篇)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1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于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富国必须强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站不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即使“站起来”,也不可能“挺起胸”。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就不仅可以“站得起”,而且可以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昂首挺胸。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战略举措。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日渐增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我们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双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

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对统筹“两个建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促进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军转民”深入有效开展,“民参军”也迈出了关键步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呈现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格局。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迫切需要从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实践表明,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要求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做到“两头兼顾、相互促进”,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三、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潜力,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真正树立军民融合发展共赢的理念。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军地封闭、自我发展的观念,彻底转变制约“两个建设”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不断开拓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着力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注重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重点做好“六个纳入”,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把重大国防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体系,把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素质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同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着力在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着力在军民融合发展运行机制上

下功夫,着力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运行机制;着力在健全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上下功夫,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规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

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把握好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的发展机遇,把扩大投资需求与加强国防基础能力建设科学统筹起来,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取得平时与战时、军事与经济两种效益;把握好调结构、上水平的发展机遇,把加强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和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提升现代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把握好抓改革、增活力的有利氛围所带来的机遇,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军民技术研发一体化、后勤服务保障一体化、动员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等方面改革的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融合活力。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2

1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

(1) 融合是核心。

胡锦涛同志对于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进行了很多次的精辟论述, 对其发展思想所具有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 对全面把握和正确理解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军民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 也不是相互之间机械式的捆绑, 是通过相关科学机制来实现其客观要求和本质关系, 能够准确反映出国家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体系之间的本质关系,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 二者是相互支撑紧密联系的, 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依存性, 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其各个要素之间能够彼此转化, 相互渗透, 其建设成果也能够彼此进行共享, 具有相互促进的意义, 但这并不是否认这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体系当中融入国防建设, 能够尊重自身的规律特点和彼此差异, 又能够相互融合, 强调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准确体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解释国防建设能够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当中的整个实现过程。

(2) 统筹是方法。

国防建设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就包括军民融合式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实施的根本方法, 同时也属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项基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整体调控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决策, 军民融合式发展也就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要时刻站在全局高度,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有效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有效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不断推进我国的国防建设, 在推进的过程中, 必须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矛盾和国防建设的矛盾, 深刻把握和科学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以及政治等各项手段, 保证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之间的互动, 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长期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不但需要着眼于当前, 还要放眼未来, 用前瞻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统筹当前及长远的发展, 逐步实现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永续发展。

2 新形势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意义

(1) 是党中央坚持的重要战略指导方针。

国防科技工业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三代党的集体领导同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国防工业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为我国军民融合式的国防工业道路不但指明了发展的正确方向, 而且还提出了政策理论的相关依据, 军民融合是我国党中央发展其国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也是有效实现我国的国防工业及时转型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政策。

(2) 有助于有效实现强军和富国之间的协调互动。

我国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能够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的矛盾, 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国民经济自身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为了实现我国军事建设的信息化和军事变革的需要, 国防工业必须要从国民经济处获得相应的经济来源,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从市场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 民用资源和军事资源的融合能够有效扩大市场的需求量, 市场在逐步引入先进的军事技术之后, 能够使得社会的总福利以及社会总剩余相应增加, 使得社会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获得相应利益。

(3) 有利于实现国防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的国防经济短缺, 加上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决定了我国的国防工业必须要坚持走出一条既能提高效益又能节约资源的道路, 有效实现我国国防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财力相对有限, 并且对国防投入也比较有限, 这就决定了订货需求和军品发展是有限的, 国防科技工业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有助于打破我国国防企业自称体系的情况, 不但可以生产和研制出更多的军用高科技产品, 不断满足战争的需要, 而且能够研制出更多技术含量较高的民用产品, 充分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军民整体上的优势, 节约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有效促进我国国防工业的不断发展。

3 科学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战略的措施

(1) 将民用生产技术及时纳入到武器装备的发展体系当中。

当前, 武器装备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很多关键性技术大多都是在民用技术当中发展较快的技术, 例如先进材料技术、通信器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并且民用技术的发展相对领先, 为了能够使得国防科技可以有效满足现代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和自主研制的需要, 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部门就应当按照国务院下发的相关要求, 积极着眼于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将民用技术和产品纳入到武器装备的发展体系当中。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为武器装备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相关的技术储备, 将民用产品及技术迅速纳入到武器装备的发展体系当中, 能够使得我国的武器装备在生产研制的过程中采用到新技术, 有效缩短采办周期, 大大降低武器装备研制的费用及风险, 同时, 将民用技术应用到武器装备的发展当中能够有效扩大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工业基础, 有效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能力,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要关注民用工业生产和研制的技术发展状况, 保证能够采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并将民用技术有效及时地引入到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过程中。

(2) 不断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力度。

所谓军民两用技术, 指的就是在科学领域当中既可以适用于军事目的, 又能够适用于民用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 当前, 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不断发展, 军用和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更加模糊, 并且开始逐渐呈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趋同化, 有效发展我国的军民两用技术, 能够使得国防科技工业迅速融入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当中, 使得国防科技工业有效摆脱军品不足所造成的发展困境, 通过不断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尤其是通过产业化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国防科技的基础实力及市场竞争力。现实和历史经验表明, 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很难被我们购置, 积极发展我国的军民两用技术, 不但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而且能够有效消除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之间的分离, 快速建立起国防工业科技的基础, 实现强军与富国之间的统一。

4 结语

建立起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能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高新技术战争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现代的高新技术战争具有消耗大、强度高以及规模大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 市场在国家的资源配置当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防科技工业有着同民用企业有机结合以实现创新效率和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有效建立起军民融合式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并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对高新技术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整合和统筹规划, 是当前我国军民两大科技创新体系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想要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4—2005) ——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 2006-01-10 (2)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游光荣.坚持军民一体化, 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软科学, 2006, (7) .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3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国和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军民融合式发展,说到底,就是将富国和强军的目标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举措。早在2005年,时任国家军委主席胡锦涛就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既指出了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也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升华。放眼世界,军民融合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它们力求将有形藏于无形,寓军于民,围绕军民双赢,努力探索融合式发展之路。美国推进“国防部主导、民为军用、以军带民”;俄罗斯高度关注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日本长期实行“以民掩军”政策,依靠民营企业发展武器装备,大力推进兴国强军。以此推进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走出一条节约型国防建设道路,促进了国家经济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自古以来,军队源于社会,生产力决定战斗力早已是社会共识。冷战结束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美、俄、英、法等大国纷纷削减军队,走精干常备军与强大后备力量相结合的精兵之路。随着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战争形态发生了革命性飞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战争呈现出空地海天电一体、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随着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构成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军民技术通用性越来越强,结合面越来越广,使军事领域广泛利用国家经济资源、民间社会资源、其他资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为既不可缺少,又切实可行,并大有可为的路径。社会化资源将日益成为军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的推进力量。可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定位于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这一战略目标,定位于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这一战略任务,定位于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这一战略要求,是实现军事领域全方位、大纵深融合的应有之义。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必须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既指出了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也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实践的总结升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构建军民融合经济动员模式,可充分整合军地资源,实现军地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物资储备、重大科技研发、通用产品生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增加“军事”元素,推动军民融合,实现军地共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核心就是,经济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经济动员建设真正成为国家总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动员领域里实现民用效应的最大化,在经济社会领域里实现经济动员效应的最大化,从而达到一种资源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式发展”和“双赢式发展”。总之,就是要把军民融合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之中,将国防科技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制订军民两用高新技术计划,设立军民两用重大科技专项,使军民融合式发展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

走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性。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必须树立体系建设的观念,加强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加强对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导。为此,要重点发展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队人才培养领域、海洋领域、信息领域等,将国防科技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军事人才基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后勤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国防动员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在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植入军事功能、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借力经济社会资源以及推进文化建设领域的军民融合。实践证明,体制机制问题是把军民融合落到实处的关键。必须把体制建设作为核心,把机制建设作为纽带,突破军民体制机制之间存在的壁垒,在体制机制上实现融合。改革体制机制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夯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根基、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4

宜昌军供站

杜远林、向颖波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总结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经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兴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军民融合、一体保障,是新时期军事斗争中军事交通运输准备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更是当前进一步推进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军供站作为地方政府支援过往部队的组织机构,是军队后勤保障力量的延伸和补充,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和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才能构建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新型军供保障体系。

一、深化理念,新形势下军供工作必须牢固确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军供站建设发展的方向,军队发展和军供工作现代化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推进军供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军供保障工作的需要和支持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做好军供保障工作。

(一)必须始终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宗旨。军供站作为政府拥军支前的组织机构,是为了做好部队在运输途中的食宿保障工作,离开了部队,军供站就失去了作用价值。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从事直接管理的民政部门及军供站工作人员应当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正确把握军供站建设的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军地领导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经济意识、全局意识,做到军民一致、军政一体、融合式发展。

(二)必须紧紧围绕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我军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要求军队具备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无论是维护领土、海洋主权、维和、维稳,还是反恐、处突和抢险救灾等,一旦有事,大批部队将在短时间内向同一方向、同一地域持续输送,军供保障将面临任务重、时间长、密度大、保障方式多的严峻考验。这就要求军供保障必须熟悉部队应急输送的特点和输送径路,充足实战准备多种方案预案。确保由平时保障向战时保障转变,常规保障向应急保障转变,定点保障向区域保障转变,自身保障向社会化保障转变,单一保障向多样化保障转变。

(三)必须紧贴军交运输现代化建设规定的总要求。随着军事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发展变化以及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军供工作也必须随之改变。首先在观念上更新。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跟上部队发展的步伐,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军供综合保障能力。其次,在保障方式上创新,探索现代化新的保障方式。最后,在服务水平上求新。树立“以兵为本、为兵服务、部队满意”的理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责任,提升服务水平。

二、创新模式,切实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贯彻于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军供站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关键是要紧贴单位建设实际,做到思考问题以实现军民融合为依据,谋划建设以实现军民融合为遵循,切实把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军供工作的全部实践。

(一)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工作机制中。一是要建立军地一体化领导管理机制。成立以地方政府和军交运输部门联合组成的军供工作领导小组和军供应急保障指挥部,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形成制度化。认真研究解决军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遇有应急、野外、大规模、持续、机动的军供保障任务,组织相关部门合力完成任务。二是要有完善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军供站、军代处要建立完善的联系工作机制,多形式开展各类活动,融合军民关系,建立军路协调的保障模式、相衔接的服务网络、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军供站应主动争取军方的指导,适时了解部队后勤保障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便做好应对多重复杂军供保障工作准备;驻交通沿线军代处应对军供现代化建设、发展,优质、高效完成军供保障任务和协调解决军供站在当地遇到的工作困难,加强工作协调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双方的全面建设。

(二)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站教育训练中。军供工作的特殊性质对军供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的军供队伍,既是做好军供工作的基础,也是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军供站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军交运输现代化工作会议精神,着重加强对《军供现代化建设工作评估标准》的研究学习,对近几年来在完成常规保障、跨区域演习和抢险救灾等应急保障中取得的好的经验进行学习调研、吸收、更新思想、创新服务方式。一是要依托部队、地方训练资源,切实提高军供队伍的综合素质。运用模拟化、网络化、一体化训练手段,开展指挥协同演练,加强战备形势、服务宗旨、保障技能等教育,确保在受领任务后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能够拉得动、展得开、供得上,适应部队现代军事的要求。二是适时开展军事训练、技能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利用一切时机,进行实地练兵,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各种技术能手,提高军用饮食供应保障能力。三是要配齐、配强军供保障所需的各类专业岗位人员,为部队提供野外供餐、物资采购、人员休整、住宿接待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实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型保障要求。

(三)要把军民式融合发展贯穿到军供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军供站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关心支持,同样也离不开军交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宜昌军供站同省内其它军供站相比,有一个性质上的区别:铁路军供站,资产属铁路所有,军供设施的添置和维修也由铁路负责;宜昌军供站为水路军供站,资产属地方政府所有,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由地方政府负责。多年来,铁路军供站得益于铁路军代处的支持,在设施维修经费上得到了军地双重保障,支持力度优于水路军供站。过去这种布局导致宜昌站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该站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作为地方政府要对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和全国重点军供站的发展需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并根据当前军供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制订行之有效的资金保障措施,建立“正常经费预算保障,大项经费专项保障,应急经费跟踪保障,经费随财政增长逐年增加”的“三保一增加”军供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军供站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三、多法并举,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方法路子

改革创新是新形势下推动军供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形势下,军供工作要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才能推进军供站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这几年,宜昌军供站按照军民融合的理念,建立了应急物资保障网络,与信得过的供货商签订物资采购协议,与多家宾馆、快餐店签订应急保障协议,建立了军供站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新型保障机制。很好地实行了机动保障和定点保障相结合,启用了站内桌席、站外打包送餐等多种供应方式,多次参加了长航宜昌军代处、三峡机场、尤利客快餐连锁店联合开展的为部队机动送餐实战演练活动。社会化保障,作为一种辅助供应方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今后的军供工作中,我们需要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用典型示范推动融合。比如,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在宝成线、成昆线铁路中断后,部队人员和物资通过湖北省襄阳、十堰进入四川,导致支线的军供站任务加重。为了缓解襄阳军供站的工作压力,全省其他军供站在省民政厅、铁路军代处的领导下,分期分批派出军供突击队对襄阳军供站给予了支援,为打赢夺取抗震救灾这场硬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充分展示了军供站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敢打硬拼的精神,谱写了站际联合、军地携手抗震救灾的新篇章。

又如,2008年6月1日,奥运火炬在宜昌境内传递,保卫火炬的武警官兵近上千人入住军供站。宜昌军供站立即启用人员紧急召集程序,并迅速启动了军供站应急保障预案。为更好地完成此次任务,军供站还迅速向市军供领导小组汇报,并按其要求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得到了市公安部门、市自来水公司、市供电公司、市防疫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而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此次2600人次的应急供应任务,为宜昌奥运火炬安全传递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篇5

——二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01日 02 版)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着眼亿万农民福祉,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7个方面的重大部署,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是振兴乡村的总纲领,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路线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总要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条道路”,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路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内涵。应当深刻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质量兴农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实现乡村善治才能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走出的成功道路,必须坚定走好。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我们就能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就要重塑城乡关系,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使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就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就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就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就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把这些具体部署落到实处,才能激发振兴乡村的强大推动力。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6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党的教育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开创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面对更加激烈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先行开发,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强国必先强教”的科学论断,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工作部署,明确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六大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得到有效实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正在实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已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加快发展,2011年全国幼儿园比2002年增加5.4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了1388万人,学前教育“短板”状况大为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领先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两基”意义重大,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标志性成果。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1年的84.0%。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学生数量是中国的2倍,2007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印度的2倍。2010年,我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930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育人为本之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青少年要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青少年成长成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给青少年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等传媒中传播的一些有害信息,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必须把育人为本放在首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六大以来,中央专门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下发文件,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作出专门部署。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大学生入党踊跃,仅2010年一年就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全国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2%。

实践表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使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渴望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要进一步解决好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还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等问题,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教育改革创新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举措。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明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扩大教育开放,通过改革创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

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强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了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和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形成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强化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改革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了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教育发展的最鲜明标志,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促进教育公平之路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但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要求,强调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为关键,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不断加大推进教育公平的力度。明确了基本思路,强调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出了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强调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力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切实解决特殊群体的上学问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适龄儿童。这一重大举措,与取消农业税、终结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一样,都是惠及民生、载入史册的巨大成就。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保证了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的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初步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正在缩小。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普通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取得明显效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实践表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必须抓住机会公平这个关键,满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提高教育质量之路

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把提高教育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时代的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框架: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紧紧依靠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全面规划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把教师队伍作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深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全国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从2007年的63.4%、41.4%提高到2011年的78.6%、62.8%。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高校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成果,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更加凸显。

实践表明,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针。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7

1 航天三院物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提出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上午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的战略任务,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对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把军民融合作为国防发展战略,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党创新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成果。同时为航天高科技军工企业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航天企业多年积累的高新技术转化为优质的民用产品,不断拓展航天高科技军工企业市场指明了道路。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始终把军民融合作为发展的重要方略,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实践表明,虽然军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是集团公司的根本所在,但军民融合更是集团公司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集团公司必须把完成国防装备建设任务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做精军品主业的前提下,统筹军用产业和民用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在思想观念、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技术和产品等层面上加大军民融合力度,切实培育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主导产业,切实抓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切实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在发展规划中指出:物流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具备军品与民品共享的技术基础、设备基础,军民融合能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航天三院物资部要推进大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军民融合一体化的物流配送和供应管理,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步立足航天三院,服务航天,拓展军工,面向市场;物流服务要牢牢把握好院“三个百亿园区、三个百亿产业、三个百亿企业、一个现代服务业”建设的良好机遇,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开拓市场;探索前端物流和营销体系的结合,围绕“大物流”,打好基础,做强做大。

2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

2.1 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现状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高速增长,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物流业发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有如下共同特点:

2.1.1 物流技术高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外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其中,高新技术在物流运输业的应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2.1.2 专业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

国外专业物流企业是伴随制造商经营取向的变革应运而生的。由于制造厂商为迎合消费者日益精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而采取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因而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也随之产生。目前,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

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1.3 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国外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

2.1.4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互联网络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有关产品或服务信息,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的“直通方式”使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实现基于客户订货的生产模式和物流服务。使企业能够迅速扩大市场。可以说电子商务已成为21世纪国外物流发展的大趋势。

2.1.5 绿色物流将成为新增长点。

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21世纪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绿色物流。绿色物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发达国家政府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是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3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2.1.6 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增长,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

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如在美国,已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

2.2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同时,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第一次将物流行业纳入了十大振兴行业。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

(2)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

(3)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

(4)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

(5)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3 航天三院物流业发展现状

3.1 航天三院物流业发展历程

航天三院物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物资统一采购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从保障好科研生产为出发点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从事业机关逐步转变为物流企业的。

航天三院物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1~1989年),物资部作为航天三院机关职能部门之一,主要负责全院各种物资的计划、订货、分配、供应,解决关键缺料;下设若干仓库,主要负责物资的运输、仓储、送货。

第二阶段(1989~2002年),1989年航天三院机关改革,物资部职能调整为具有院机关职能的实体事业法人单位,在承担一部分全院物资系统管理职责的同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2001年底,航天三院机关职能再次调整,物资部不再承担院机关职能,成为航天三院物流企业,主要承担航天三院内部物流业务。从2002年4月开始试行四个品种(金属材料、连接器、继电器、线缆)物资统一采购开始,到2003年6月航天三院正式启动物资“五统一”工作,再到2004年开始的后端物流的“五统一”(产品统一齐套、储存、交付、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航天三院基本实现了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物资部主要业务由传统单一的物资管理业务逐步发展成集军品、民品物资统一采购、仓储、配送,军用产品统一齐套、存储、交付、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业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航天三院科研生产前端物流和后端物流管理体系,成为航天三院科研生产链条中不可或缺环节,为飞航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3.2 取得的效果

6年来,航天三院物资部累计采购各种物资十几亿元,节约物资采购成本数千万元以上;与数十余家重要供应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增强了航天三院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通过物流场地资源统一整合到航天三院物资部,减少库房面积9 200平米,料场面积10 200平米。通过将分散于各部厂所的十几个化工危险品库整合后由物资部集中管理,将原十几个危险点(源)缩减为1个,提高了航天三院本质安全度。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果说过去6年多航天三院物资部取得的发展,一是得益于院领导、院机关、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二是物资部广大干部职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三是赶上了三年批生产任务高峰,院内物资供应市场逐年翻番,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及时保障物资供应。随着三年批生产高峰任务的完成,航天三院生产任务高峰回落,物资采购批量有所下降,物资部发展遇上了新的问题。

3.3.1 任务不足

经过几年高速发展,航天三院物资部运营经模已从2002年的数千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数亿元,经营规模和物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后续任务明显感觉不足。

3.3.2 规模偏小

2009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将物流行业纳入了十大振兴行业,随之而来的是物流行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剧,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情况时有发生。自己纵向相比,航天三院物资部发展很快,但横向与其他物流企业相比,我们的规模就太小了。例如世界500强之首沃尔玛公司,2007年全球销售额超过3 000亿美元。国美电器2008年销售额达到458.9亿元,苏宁电器2008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航天三院物资部年销售额仅为4.3亿,如不迅速发展,将来极有可能被其他企业兼并。

3.3.3 信息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航天三院物资部信息系统取得了很大进步,从电话沟通、传真联系、到MRPII系统已投入使用、现在正在全力推进集团供应链建设。但相比国内外先进企业,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需奋起直追。过去仅仅考虑满足航天三院市场,未开展代表未来物流业发展趋势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人才不够,物流专业技术培训不够。

4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推进航天三院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4.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性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世界500强之首沃尔玛公司,在全球开放了超过7 800家商场,员工总数200多万人,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2007年全球采购额超过3 000亿美元。

物流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具备军品与民品共享的技术基础、设备基础,军民融合能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物流业国内外市场巨大,而国内物流企业水平都不太高,这给航天三院物资部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航天三院物资部工作要从任务保障型向经营型转变,在保障航天三院科研生产物资的前提下,要积极开辟航天内部市场,军工市场,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例如:2008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5亿吨,其中军品用特钢产量为××××万吨,其中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特钢产量为50万吨,而2008年航天三院物资部仅销售了500吨特钢。不到全国钢铁产量的百万分之一,也不及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量的千分之一。以上只是用钢材做了一个数据分析,由此可见航天三院物资部可涉足的国内市场很大,航天三院物资部抓住机遇,是有可能解决任务不足,规模偏小的突出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航天三院产品研制周期越来越短,品种越来越多,提出新的物资需求越来越多,而采购周期却越压越短,市场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高的质量、更低的价格、更快的供货速度提供优质的物资,满足科研生产需求,提升航天三院市场竞争能力。要实现这些要求,必须扩大航天三院物流业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提升物资流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规模的扩大必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4.2 建设航天物流B2B网站,积极开拓军民市场

电子商务(EC)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目前市场上电子商务平台的种类主要包括企业—企业应用系统(B2B)、企业—消费者的应用系统(B2C)、企业—政府的应用系统(B2G)、消费者—消费者的应用系统(C2C)等。目前基于互联网的B2B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2006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8万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全球B2B的年增长率将会保持在45%左右,2010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6万亿美元。中国目前比较出名的B2B网站有:阿里巴巴网、环球资源网、慧聪网、中国制造交易网和中国制造网。

电子商务已成为21世纪国内外物流发展的大趋势,航天三院物资部要建立航天物流B2B网站,以航天品牌做为我们的优势,通过广告、公关等营销手段,推广航天物流B2B网站,以航天物流B2B网站为核心,开拓军民市场。同时,通过航天物流B2B网站,融合航天内部物流信息,包括各企业库存信息、需求信息、产品信息,逐步扩大到供应商库存信息、产品信息等等。

4.3 组建股份制物流企业,联合起来办大事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决定》,提出了国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深化国企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提出,“公司制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时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央企通过股份制改革,焕发了新的活力。2006年,中央企业总资产12.2万亿元,利润总额7 682亿元。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中国有30家,其中16家是中央企业。这些都表明,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革,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了,股份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成就。

航天三院物资部要发展国内市场,首先要发展航天内部市场。航天内部企业有着相似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如果我们航天内部市场都不能做好,做好国内外市场就是纸上谈兵。航天内部市场做好后,进而可以开展军工企业市场,以及国内、国际市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能否迈好至关重要。目前,航天各院内都有物资部,负责本院的物资保障工作,如果没有一种机制,贸然进入航天各院市场,势必引起其他物资部巨大的阻力,工作很难开展。航天各院物资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均具备了自身的优势,如航天五院物资部在技术管理方面、航天二院物资部在进口器件采购方面、航天三院物资部在供应链建设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我们需要将各单位有效联合起来,变阻力为动力,变分力为合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做好航天物资市场,进而共同开发国内市场。通过行政命令解决该问题,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显然是不适宜的。建立物流股份制企业应该是比较好的一条道路。成立股份制公司,各院物资部通过注入资金、设备、场地、业务等而占有一定比例股份。通过股份制公司,将各物资部的利益和风险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利益和风险,大家会共同开发好航天内部市场,会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国内及国际市场。

股份制公司规模做大后,还可申请进入创业板,成为上市公司,进一步扩大航天物流的影响力。例如:在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中,新宁物流为典型的物流企业,其注册资本6 000万元,总资产1.72亿,主营业收入2亿元左右,与航天三院物资部规模相仿。

4.4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现代物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世界500强之首沃尔玛公司投资最多是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沃尔玛是第一家发射和使用自有通信卫星的零售公司。它在本顿威尔总部的信息中心,1.2万平方米的空间装满了电脑,仅服务器就有200多个。截止90年代初,沃尔玛在电脑和卫星通信系统上就已经投资了7亿美元。80年代初,沃尔玛较早地开始使用商品条码和电子扫描器实现存货自动控制。80年代末,沃尔玛开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1990年沃尔玛已与1 800家供应商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成为EDI技术的全美国最大用户。沃尔玛还利用更先进的快速反应系统代替采购指令,真正实现了自动订货,此系统利用条码扫描和卫星通信,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正是依靠先进的电子通信手段,沃尔玛才做到了商品的销售与配送中心保持同步,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保持同步,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零售商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之首。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航天三院物资部信息系统取得了很大进步,从电话沟通、传真联系、到MRPII系统已投入使用,现在正在全力推进集团供应链建设。但相比国外先进企业,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需奋起直追。物资部需要加快集团供应链建设,实现航天三院物资部与航天企业、各供应商之间的库存、生产、财务等信息的集成,实现集团供应链与B2B网站的集成。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

4.5 发挥航天企业优势,走特色服务道路

相对于一般物流企业,航天三院物资部拥有航天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队伍优势。有经过几十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建立深厚感情的供应商伙伴。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立足航天三院,服务航天,拓展军工,面向市场,走特色服务道路。市场开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材料重点经营特钢、钛材、铝材等我们有营销经验的产品,逐步成为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宝钛集团、中铝集团的一级代理。元器件重点经营军用元器件,逐步向民用元器件拓展,并逐步成为国内、国际知名元器件生产厂家一级代理。除代理产品外,还要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服务,给顾客推荐产品,帮助顾客使用产品。

4.6 培养物流专业人才队伍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性服务产业,综合集成了销售、采购、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物资部要做强做大,需要培养并拥有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包括:原材料、元器件、国际贸易、金融、供应链建设、网络建设、库房管理、配送管理、商务谈判、质量管理、法律等方面专家。通过工作实践、内部培训,与国内大学合作,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针对航天三院物流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作者分析了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国家物流业发展环境,回顾了航天三院物流业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对航天三院物流业如何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进行了一些思考。

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 篇8

A(丁峰):11年前,我们借鉴美国军民一体化的做法,选择了民用部门的三个高技术项目向军方推荐,在实践中形成了“民技军用”的初步想法。2002年国庆节前,我们把这个想法向军委原副主席曹刚川同志汇报,他当即指示:你们的想法和做法我支持,机关没有精力做这件事,你们可去做;今后我们装备采购要改革,要打破部门界限,不管军工还是民企,谁提供的产品符合军方要求,价格又合理,我们就用他的。你们先写个材料立个课题我批一下。从此,“民技军用”正式拉开了序幕。随后,总装批准了“用民口资源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服务”课题,我当组长。消息传到国家科技部后,在徐冠华部长的支持下,把课题选定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究”,挑选跨部门专家组成课题组,我是副组长,负责主持日常研究工作。经过3年努力,课题完成后以总装、科技部的名义送达中央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军民融合”从此叫响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Q:您怎么认识“军转民”、民企“参军”对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A: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民企“参军”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民技术相互转移的一个主要方面。军民融合之路,是富国强军统一之路,军民技术相互转移是科技强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军民技术相互转移,是“双赢”之举。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一是军队得好可大大缩短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周期,适当减缩军工产品的试验验证周期,降低装备科研生产成本,节省国防采办费用;在已部署的武器系统中,嵌入以民用技术或产品为核心的部件(样机),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战备水平,进而降低使用与保障费用。二是军工借力军工部门利用迅速发展的成熟民用高新技术为军工配套,避免低水平重复,军工可以集中力量在系统集成和攻克关键技术上加大投入,从而保持国防科技工业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民企得利。除了其产品扩大应用范围外,民企可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偿,用于科研的再投入,促进民品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民用科技的创新能力,并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一是国力增强。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起着发动机和倍增器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军工增效。开发民品,拓展两个市场,开拓民用市场和国际市场,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三是军地共荣。在繁荣了地区经济的同时,军工部门也从中获益。

Q:军民信息不

对称,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A:在信息渠道方面,一是民企要知道到哪个部门去了解装备采购信息,了解军方需求;二是要知道到哪个部门申报参与装备科研生产的竞争;三是军方和军工部门应逐步向社会开放发布需术信息。

利用和参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国家以科技部为主,正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同时,实施科技数据共享工程,改进国防科技数据管理工作,建立国防科技计划项目数据资料汇交制度,建立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和辅助工具,明确规范的成果描述方式、保密资格和涉密授权等级管理系统,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对科技数据资料实行分时段、分级、分类的共享;开展制定数据共享的机制、法规、管理办法及监督机制等立法工作。

建立军地双方相互了解的信息渠道。对于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的民口单位,根据其承担装备研制任务的分类和不同权限,主要通过各分管装备管理部门在全军装备采购信息交流平台定向发布的信息,获取相应的装备采购信息。对于未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的企业,可在全军装备采购信息交流平台的互联网或解放军报、政府采购报、经济日报等总装备部指定的媒体上,了解入门信息和解密的装备采购需求信息。同时,规范向民口企业发布信息内容、定向发布的采购信息,包括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装备采购需求、装备定型文件和配套表、招标公告、中标公示、涉密机要渠道、共享合格供应商体系、军品器件零件备选目录、用户单位的技术需求等。

军方按照需求结构分解办法,逐步扩大向民企公开发布三次配套以下的需求信息。军工总体、系统和整机单位应搞好需求结构分解,逐分增加解密的装备预研、研制、订货需求信息;解密的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等。同时,军方也要加强科技信息的跟踪收集工作,包括统计普查,以及对各地方民口科技成果及科技组织、科技型企业的跟踪,让采购、科研、投资部门全面评估并动态跟踪民口科技可用资源情况及动向。

Q:您认为“军民融合”与“寓军于民”有何区别?

A:我认为“军民融合”与“寓军于民”本质上是一致的,“军民融合”是“寓军于民”的发展与延伸。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更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上的飞跃,是一个重大突破。以前国防科技工业搞“军民结合”,重点是搞“军转民”;提倡“寓军于民”,增加了“民转军”的内容,“军民互动”更多的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上、产品上来理解,往往局限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范围内进行。“军民融合”涵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容,因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从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两用的技术上、产品上层面上来理解,而更应该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全局上理解,从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上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认识和理解。从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看,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强军民技术相互转移;军方从民品市场上采购货架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政策;在新装备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预先研究、装备需求形成、立项论证、方案探索、部件开发、工程研制、设计、生产、维修保障各阶段,充分考虑利用民用技术、工艺、产品和劳务;在产业层次上,实现可共用的产品和加工技术,实现可共用的共有资源,及实现可共用的人员、设备、材料。同时,还包括提高科研生产活动、维修活动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军民融合程度。从军队建设现代化考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也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源。也就是说,“军民融合”要从根本上要把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科技工业融为一体,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植根于国家科技工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共有资源来实现。所以说,“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nlc202309030316

Q:您认为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应重点采取那些措施?

A:要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在现行体制机制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军民融合,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所以,创建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和产业化,在军民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链延伸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首先从信息技术着手,在信息技术领域实现军民技术深度融合。因为信息技术的军民融合度比较高,也比较广泛。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军工技术的基础,特别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及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是发展各种武器装备、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等军工行业的关键技术;另外,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军民两用技术覆盖面也很宽。为此,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二是大力推进军民技术相互转移。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航天技术、航空技术、船舶技术、核能和平利用等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即“民技军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军转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前面已谈到了。为此,军民技术相互转移的关键是如何快速推进“民技军用”。三是军民试验设施互相开放。这里国家优质高科技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方面。我们调研中了解到,一些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口的重点实验室性质和功能是相近的,军民完全可以通用。目前,一些军工单位的环境试验室已对民口开放,这是好的兆头。

国家应制订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可以从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方面起步,再拓展到其他领域;设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和专家评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协调军民用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应从国家政策层面上重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鼓励军方与民企合作,对重大军民两用开发项目实行扶持政策。军方应从军事应用角度出发,对重大军民两用项目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通过政府采购的行为支持企业发展有潜力的高技术,因为一些重大项目的研发需要很多投入,单靠民企自身的经济实力,将无法完成高技术需要高投入的基础性预研和攻关工作。

Q:“军民融合”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您能否描述一下?

A:预测“军民融合”最终目标,其主要标志可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有机结合;二是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三是国家优质高科技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四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发展武器装备的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具体地说,目前的国防科技工业不再是独立的体系,而是融合于国家科技工业体系中。为此,淡化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属性,逐步形成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实体。淡化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属性,从根本上说是改变现行军工企事业单位的性质,绝大多数军工企业是军民结合的实体,不再依赖“军粮”。从国家经济体制整个宏观走向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将逐步取消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差别政策和待遇,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实行统一的、公开的、公正的政策。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中应逐渐淡化军工概念和所有制属性,现行的军工企业、军工研究所,除了武器系统大总体、分系统总体单位外,配套的军工企业和军工研究所应逐步地形成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实体。凡是承担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企业,都是军民结合的创新主体,亦军亦民的经济实体。无论其是军工企业还是民企,国营还是民营,都视为装备承制单位,在准入政策上,以及进入军品市场后的管理上一视同仁,分门别类、严格准入、严格管理,一律按军品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民用企业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标,同样也是亦军亦民的经济实体。到那时,无论从企业还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上说,真正做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效果。到那时,不再有单纯靠吃“军粮”的军工企业,只有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经济实体。

上一篇:捣乱的小花猫作文下一篇: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