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共12篇)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1
民主政治发展, 是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目标,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政治建设的重心工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的民主探索之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我国在民主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 并没有停留于现状, 而是积极探索, 不断拓展民主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民主发展之路, 不照搬他国模式, 充分根据中国的历史现实国情, 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民主发展道路。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1982年, 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中国的历史并适合国情
邓小平提出发展民主政治, 但他十分强调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模式。邓小平明确提出, “过去搞民主革命, 要适合中国情况”, “现在搞建设, 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1994总之, 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
共和政治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的共和政治, 源于民族的危机, 内忧外患, 结束封建帝制, 走向民主共和, 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不存在内生的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也不存在上层建筑的内生发展动力, 民主共和是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选择。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阶级构成和社会结构等, 中国既不能选择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又不能选择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 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为领导力量的多阶级联合的民主共和既具有中国特色也有着特定环境的历史必然性。
协商, 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民主作为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 受该国的经济, 文化, 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反应各国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发展道路, 因此民主的实现形式也不一。协商,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 并非中国独创中国独有的, 却独具中国特色。首先,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合文化”的一种创造性继承。古代的说客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斡旋沟通, 就是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印记。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的发展理念, 正是继承和发扬这种和合文化的结果, 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次, 我国的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 最大限度的包容吸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同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再次, 面对新时期的复杂情况, 必须从国情出发, 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协商民主有利于保证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2 党的领导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 ‘以党治国’这种由推翻旧政权的革命党用集权的手段引导人民逐步走向民主的构想, 在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还远远不具备的中国, 无疑有着很大的合理性”[S]“一党执政, 与民主政治并非水火不容, 与独裁统治也没有天然的联系。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度里, 通过执政党的领导, 发展社会经济、文化, 逐步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和民主意识, 不失为实现民主政治的一种有效途径”[3]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面对新的情况, 新的问题的出现, 党的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发展。中国共产但作为中国的执政党,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这不单关系到党的命运, 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执政党的力量决定着国家政治稳定的程度。影响着中国的有序民主的发展。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 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4]
3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建构
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结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民主理想和民主主张是解放全人类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 本质上是讲大道的。同时, 也体现出这个善良的民族祈求和乐的太平盛世的意愿。中国人固有着传统、保守、喜静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 这也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相关。太平天国运动时, 其理想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其实这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样的, 只是由于不同的文明所缔造出来的表达方式和实现方式不同。无论是从传统思想的积淀下的民族品格, 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角度出发, 都是思想层面, 以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发展理念的设计和构建, 由此, 在民主发展理念上, 也避免了西方的“精英民主”, 也剔除了功利因素, 不是为了维护某一个人, 某一集团的利益, 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统一, 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民主权利只有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下才能从抽象变具体、从理论成为现实。这些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奋斗和实践中, 不断总结, 而取得的重要的成果, 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理论, 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并应用于实践, 指导实践, 指导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和推进。从这些制度的设计理念和进展中, 我们得出结论, 这些制度是科学的, 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 符合我国民主发展规律, 从而利于中国民主的良性发展。同时, 这些制度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本质, 保证多数人的民主, 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中国的民主, 无论是从模式的选择, 还是发展理念的设计与创新, 都是为了中国的民主政治更良性的发展, 为了更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 真正做到多数人的民主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民主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 也是针对于历史现实国情, 所选择的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模式, 最有利于中国民主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理念, 无疑是最有利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最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 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68;176;169;163.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 252.
[3]徐宗勉, 张亦工, 徐思彦, 杨群, 黄春生.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 12:191, 344-345.
[4]亨廷顿[美].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 1989.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2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景和方向,这是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的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这个整体性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目的根据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战略格局进行的整体部署,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小康社会”一个中国传统的概念,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比较富足的社会生活。邓小平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赋予这个概念以崭新含义:“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为了实现小康,在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翻两番”、“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等一系列战略构想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据统计,“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1987年已经达到;第二步目标,到1997年就提前完成;“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到2000年胜利实现,实际达到854美元。当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时,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曾经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新阶段的新起点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使十几亿中国人民都能
得到实惠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连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胡锦涛总书记作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各族人民不断增强的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针对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完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其中,对民主政治方面的新要求表述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做出的积极回应。显然,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对实现这一新要求的具体部署。
其次,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主题。十七大报告将十二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深刻,意义重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看,表明我们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要不断拓展和延伸这条道路,其中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来认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拓展,形成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由此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角度来认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已经形成和确立,但仍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都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以,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十七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据细心人士观察,仅“民主”一词,报告就有60多处提及,而论述民主政治发展的篇幅在报告中长达7页之多。报告首先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的纲领,包括目的、道路、要求、领导核心等四个方面,报告还从六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措施。
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实现和保障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因此,报告开篇就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把民主视为“生命”,这一提法在中国共产党举行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民主被视作“生命”,意味着民主在中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意味着民主已经逐步深入民心,意味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已经跨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
认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表明我们党对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有机联系的认识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即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生命相依。社会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同人民当家做主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无产阶级的解放时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社会主义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而人民的利益只有靠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够真正得到维护。党中央几代领导核心都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毛泽东曾指出,“只有实行民主,中国才希望。”邓小平也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又论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享有最广泛的民主。”如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把民主提升到“生命”的战略地位,并字斟句酌地对“中国式民主”进行精辟论述,较为完整地赋予发展民主政治的时代新内涵,无不昭示出党对人民民主价值的重视,正如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而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具有生命力。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在回顾了二十九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之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近三万字的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同时,还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应该这样理解:党的领导是前提也是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质也是核心,依法治国是保障也是途径,三者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框架,其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沿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十七大报告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升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种提法更科学、更有高度,也更具指导意义。
实际上,关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论述不仅限于第六部分,报告的第十二部分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出了“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民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积极探索。十七大报告对这些新探索、新尝试、新经验进行提炼、概括,充分加以吸纳,对发展党内民主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等。引人关注的是,报告还突出强调要尊
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一般认为,“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应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当家作主的积极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将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党员主体地位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从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需要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都能充分代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未来的党内民主、党内生活充满期待。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体要求和党的领导
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里将十六大时所提的“积极稳妥”原则改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这一表述实际上是传达了两个观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必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反映了执政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稳妥,又要不断深化,才能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情形相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深化,报告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党的性质的先进性和奋斗目标的科学性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历史上的正确性所决定的。因此,报告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
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这里特别增加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序化”,表明党的领导的理性化和法治化要求的提高。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其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为民所用”;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与此同时,十七大报告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措施作了全面而又系统、深刻而又生动具体而又详尽的阐述,清晰地描绘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图景,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要求。限于篇幅,这里略去。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3
一、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给我们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指明了方向,学者们感触很深。大家的一致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应该是习近平指出的“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
但是,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深化研究还不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研究仍然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其中主要是进一步深化研究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春天正在来临,但真正的春天还有待时日,因为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其一,几十年来被削弱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队伍亟待重建;其二,理论上的混乱还需要拨乱反正;其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与教学从人才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还需要进行重构;其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性还需系统化;其五,还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运用及成果宣传。
在当前如何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上,江西财经大学康静萍认为,政治经济学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正面、负面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劳动者就业或创业的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政治、社会稳定的影响。
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首都经贸大学李启英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对一般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揭发和正视一般经济学所回避、掩盖的问题,科学地分析这些问题可能造成各种复杂后果,不断探索和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少学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也在不断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例如,北京工商大学王福成认为,重温《资本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从而有助于我们提高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十三五”规划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广东财经大学王廷惠、黄晓凤联系当前实际,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包容”五大理念为核心的全新发展思想,是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制度发展、发展能力等方面丰富和升级了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作出了中国新贡献,开启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新篇章。
在涉及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南京财经大学张圣兵、王松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有力地指导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周绍东、钱书法还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动态演进的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独创性解读,并由此衍生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策要求,借此推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的伟大历史转变。
二、关于坚持《资本论》基本原理
《资本论》问世至今,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如何坚持《资本论》原理,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新疆财经大学陈静认为,不同的发展理念会在人类的发展实践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发展理念在不同发展观的指引下历经数次变迁,大致经历了初步确立、丰富内涵、曲折发展、拓展创新四个发展阶段。
针对《资本论》研究的现状,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指出,坚持《资本论》原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其一,要树立从中国实践出发的学风,切忌言必称西方。西方理论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是对于中国问题,还是要运用《资本论》原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解决。其二,在坚持《资本论》原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切忌曲解经典理论,以偏概全,一知半解,或者将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强加在其上。其三,经济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谨言慎行,踏实研究学问。因为经济学家担任着为国家、为民族出谋划策的重任,现在很多深层次问题难以解决,实际上是经济学家造成的。其四,要认识到《资本论》的原理只要一经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理论生命力与实践生命力是十分巨大的,这已经被和正在被事实所证明。其五,要从学理性、运用性、实践的验证性上改善《资本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宣传、教育与教学系统,才能真正影响和培育懂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将其运用于中国实践的优秀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付文军、吉林财经大学胡岳岷结合掌握的材料,归纳了国外学者在解构《资本论》方面形成的六种独到的学术视野,这些解构方法各具特色,但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辩证省思这些解构模式,启发着我们在研读《资本论》时要有正确的方式、虔敬的态度、文本的比较和批判的眼光,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通过对《资本论》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刘小进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流派,并将产权概念引入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分析,为传统经济学带来了冲击。在现代产权理论方面,马克思并未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但产权思想却是蕴含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
同时,河北经贸大学王凯军也认为,浪费最小化是巴泽尔租值耗散理论思想的核心。区别传统立足于结果式的研究,巴泽尔公共领域的财富攫取过程揭示了浪费的产生及其浪费最小化的必然性,对原有的租值耗散理论进行了发展。
田彦平、介小兵、张存刚还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和已经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仍然是我国当前开展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但需要注意其适用一般性、特殊性和局限性的观点。
三、关于《资本论》基本原理与实践
以《资本论》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实践,是我们的重要经验,通过这些实践,促进我们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经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崔朝栋认为,鉴于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已经较大,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宏观二次分配制度,包括完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制度等,这是为了使社会整体贫富差距不至于过大,以保持社会稳定,也就是要保证结果的公平。
以股份制为例,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房付洋、谢元态认为,马克思股份思想的当代意义是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是资本社会化的演化形式,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点”。马克思合作制思想的当代意义是平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共享经济的组织形式。马克思股份合作制度思想的当代意义是历史悠久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高速列车的双轮双轨,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点”,必须同等重视,双轮驱动,平行健康发展。
对于当前中国的土地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刘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的农民土地权益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地产权理论的基础。
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长久不变,并构造新型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要逐步构造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实现农民土地经营权,要稳妥加快推进各层面的农地产权流转来增进农民土地让渡权。
有的学者还较深入地研究了现实理论问题。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罗雄飞认为,狭义“转形问题”长期被当作一个数理逻辑问题,从马克思独特思维方法和《资本论》的内在逻辑看,这是由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的差异引起的一个伪问题。
在当代中国是不是存在剩余价值,学者们十分关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唐思文认为,剩余价值生产和通常利润生产不是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经济危机也不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可能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但其后果和西方不同。
在关于《资本论》的全球意义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张增强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商品、货币、资本、公司等更具有全球性意义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揭示的商品社会或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联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具体的方面与环节得到了验证。
四、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马克思《资本论》基本原理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中国当前面临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如何认识这些新现象、新问题,不少学者提出许多新的观点。西南财经大学丁任重、李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供给和需求具有同一性,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基于此辩证关系,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提法与西方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超越并丰富了西方供给理论。二者存在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制度基础、政市关系与经济背景三个方面。
关于看待农地问题,河北经贸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柴国俊、陈艳认为,征地是当今中国转型进程中的热点,补偿普遍低下的事实引发社会冲突。也有学者认为征地补偿不匹配对应人均收入的事实仍背离效率原则。因此,征地市场除注重社会公平外,还要兼顾土地市场效率,转变农地补偿评估思路很有必要。
新常态下如何搞好供给侧改革,与会学者高度重视。内蒙古财经大学韩鹏认为,面对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方向。此外,江西农业大学姜嘉雯、谢元态认为,供给侧改革将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体的活力,加大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广东财经大学蒋凡、黄晓凤认为,城镇化对地方的碳排放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高碳排放后进入转型期的路径相符;出口贸易额对碳排放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与我国过去十几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相符,出口存在隐含碳排放可能;碳排放权市场建立初现成效,城镇化及扩大对外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未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市场的运行效率。
不少学者对“一带一路”观点较多。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康学芹、吕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市场领土”的培育与开拓,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准确测度是各国制度充分受益“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关于家庭农场问题,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孝丽、姜嘉雯认为,目前中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具备了一定条件,包括政策制度、资金、经营结构、新型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但这些条件尚不成熟,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为此,应从这些条件的进一步完善着手,促进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
针对现有经济学研究,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刘乐山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样本的性别、居住地和职业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简单描述;着重对居民的收入满意程度、居民能够接受收入差距及其致因的程度、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调节收入差距措施能否得到居民的拥护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面临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贵州财经大学刘明国提出,在我国经济和人口都已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以优化人口结构为目标,以社会财富分配、孩子抚养以及社会生产的社会主义、食品安全保障和婚姻家庭生育观念的集体主义为取向。
在讨论到农村土地利用时,江西农业大学刘志飞、魏树英认为,生计资本是农户生计结构的基础,其结构与特征决定着农户生计方式的选择及在土地利用中可能采取的行动策略,并最终影响到农户土地利用。
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南京财经大学刘志国、李广信、张士杰认为,要真正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需要围绕创新与技术升级加强资源融合,以市场化来推进各项改革。
如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指导宏观调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梅金平认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仅要注重单个部门企业的利益增进,更要注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些学者再次讨论到马克思的利润下降规律。上海财经大学宁殿霞认为,利润率下降规律不是因下降的结果而存在,而是因下降的趋势驱动历史的上升运动而存在,而且这种上升运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当代中国的分配问题也受到大家的关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唐思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无法实现的,不要误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假命题。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制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或为社会主义分配制的“擎天柱”。
根据现实,南京财经大学王云中、徐杰认为,国有垄断行业职工按劳分配报酬的实现,不仅应以其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还应兼顾到与处于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一般竞争性行业的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否公平;按劳分配在量上的实现应该是一个有兼顾的相对变动的弹性区间。
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河北经贸大学王书军、刘艳丽以河北定州再生资源行业为例,调研了再生资源企业从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园区集聚式经营模式转变中环境规制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园区集聚式和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并存的原因在于投资门槛过高、挤出效应的存在及政府执法力度不够。
如何看待互联网,河北经贸大学贾琳琳、王小平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在不同产业间的扩散使原本明确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推动了产业融合的产生。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江西农业大学邬嘉晟、房付洋、谢元态认为,我国“三农”问题中最为纠结的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最纠结的又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如何坚守与土地经营权如何流转问题。
杨晓、张玉玲认为,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实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对于体制转轨国家来说,除了转轨过程中政策本身的失误之外,主要在于制度方面的缺陷。对于结构转型国家来说,其原因除了市场制度与政府规制的缺陷之外,还包括技术以及信息不对称层面的制约。
五、关于当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一些学者还根据当代中国“新常态”的现实,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河北经贸大学杜朋奇认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缓解首都“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常态下首都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更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先导。通过产业转移实现非首都经济功能的疏解应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先行步骤。
在结合区域实际上,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黄丽霞、王德高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是必然的结果,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自贸区,承载着将创新制度向全国推广的重任,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GDP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对外贸易总量占全国比重近四分之一。自贸区对广东省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地方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刘彬认为,河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去产能的同时要积极应对去产能的负面冲击,应对去产能负面冲击的基本思路是积极寻找化解过剩产能的稳定方式,同时加快系统性配套措施的跟进实施。为此要精准识别去产能对象、因地制宜把握改革力度并妥善处理破产清算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与改造落后产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端管理这三对关系。
地方如何进行环境治理,河北经贸大学王月波、王小平认为,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和经济转型压力是我国发展所面临关键的问题,提升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而加强环保产业园区建设便是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各地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河北经贸大学杨慧鹏认为,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河北省农业发展走向进行研究,需从政治、资源、人力、科技等方面说明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根据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现状,从生产、运输、加工及销售四方面为河北省提出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河北经贸大学余忠秋认为,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将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中国,中国式民主,我们通常这么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的民主强调,“不搞多党制”。能够符合一国国情、民族性格、社会历史条件,且有利于政局稳定、人民幸福和生产力提高,就是好的、有效的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它不同于西方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的含义有三点: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是多党合作,最后是政治协商。这一制度的正确实施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中国式民主还强调,“不搞三权分立”。中国式民主政党的特点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参与、合作、协商,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之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也做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而非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那中国为什么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模式呢?首先,近代中国的历史经历和社会发展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了中国政治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几十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伟大成果。其次,“三权分立”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传统。第三,中国虽然不搞“三权分立”,但也高度重视权利制约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这就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强化分权制衡的努力提供了政策依据,开辟了广阔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分权制衡不是走西方三权分立的老路,而是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新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中国公民的参政议政
民主是人民的统治或者说是大多数人的统治,世界上现有的民主形式基本有三大类:一是选举票决民主,二是谈判民主,三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人民需要民主,民主需要协商,这是必然。中国实行的协商民主有多种形式和途径,中共十八大报告也要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承担协商民主的主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政治协商会议既不是代议制的上院这样的国家权力机构,也不是政府这样的执行机关,同时又不是一般的社团,而是中国共产党、八个参政党、各人民团体、各界群众和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组织,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显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虽不是全体公民组织和公民直接而平等地参与的协商民主,但它的代表性非常全面,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体公民,他们直接参与协商民主。中国的人口众多,这种代表制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在不断的努力探索,思考着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协商民主和选举票决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完善中国的特有的政治体制。中国的票决民主如何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首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公民自治组织的选举,能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二是在那些实施间接选举的地方政权部门,扩大差额选举,完善候选人提名的方式;三是党内民主发展将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同时,协商民主也将在中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协商,更加紧密的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好,形成更好协调关系、并且对党建言献策。二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蕴含在整个决策的过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三是深入开展讨论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各界协商、提案协商。四是积极开展基本民主协商。逐步完善各级政府的听证会和民主恳谈会,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经济和政治放在前面,足以证明两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文明,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中国梦与世界[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年.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2月31日.
[6]许崇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区别[J].人民日报,2009年2月2日.
[7]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N].中国新闻网,2008年2月28日.
[8]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5
经济日报 2008-12-2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扬民主、加强法制,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方法、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二大提出了领导体制和领导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三大从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第二个时间段是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抓紧进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并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民主法制建设要抓紧进行。党的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三个时间段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和人民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始终不渝地走下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党的十七大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提出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九个方面 一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更加健全。通过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在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党政不分等弊端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改进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了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改革完善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各项职能,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和代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在国家重大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不断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坚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健全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和本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坚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六是公民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完善了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七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贯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步伐。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坚持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九是权力制约监督制度日益完善。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28—02
一、毛泽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早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就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又结合本国国情有所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
建国之初,由于缺乏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接受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但到了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我们党的领导层开始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斯大林有关社会主义的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从而转向了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以苏联为借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和理论等历史性文件中。”①毛泽东就曾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他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结合苏联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这一精辟深刻的思路。可惜的是,这一有益的探索,由于反“右”斗争,“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而中断。
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崭新探索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回答中国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严峻地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担当起了这一重任,在领导中国人民破除迷信,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地开辟出一条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继新民主主义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从科学地评价评价毛泽东、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发展社会主义
1978年我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断然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为了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又一次成了全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为全党全国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邓小平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我们也只有在“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基础上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首先,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成果。1979年3月30日,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明确指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他又指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
2、在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意识到我国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落后和不适应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情况,必须着力改革。他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象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懒汉主要是过去制度形成的。以后既要考虑给企业的干部权力,也要对他们进行考核,要讲责任制,迫使大家想问题。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那么,怎样来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呢?显然,用政治革命方式已为“文革”证明是一个错误的方式,而斯大林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基本矛盾那样来处理问题则更是不行。显然,我们只有再次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科学预见到的用非政治革命即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道路上来。
为此,在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郑重地提出改革的问题。他在严厉地批评旧体制的诸种弊病后,明确指出:“这并不是哪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在确定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正确方式的认识后,邓小平同志又对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他首先实事求是地强调,探索这一问题,必须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那么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呢?邓小平认为,一是底子薄,科技力量落后;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农业还是靠手工劳动经营。鉴于这样的中国国情,邓小平论述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他说:“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这一思想后来在党的十二大为全党接受并被进一步概括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与党的八大对此问题的提法相比,则更准确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向前快速稳定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后在党的十五大上又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科学定位。明确指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科学定位,继承和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用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
第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指出:这一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②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并将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对全中国人民负责任的党,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负责任的党,其政治成熟性和自觉性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③
第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等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另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提出了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是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据,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进一步证明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穷魅力和雄厚的发展潜力。
注释:
①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③聂运麟、吴海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升华》,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6年第5期。
④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175页。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里表示,必须“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国家之所以长久以来始终致力于完善三个文明的建设工作,因为这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开拓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的本质任务,也是全中华民族以及我党的长远目标。
1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我们国家在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上主要度过了以下几段关键的时期。分别是我国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贡献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前,人类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直都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统治被剥削阶级。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中政治制度的变化都是向着更高状态发展,可是这样的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依然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明。直到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作为本质的政治文明才被颠覆,人类历史上才第一次推翻了剥削阶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洪流之中,于1949年在世界东方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的振聋发聩般的呼喊声中,为全世界全人类在政治文明历程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从此和祖国共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站起来”的人民,让世界看到了五千多年来中国美好璀璨的政治文明成果。而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国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次探索中,就在政治文明方面得到了可喜可贺的阶段性成果。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我国人民大众取代了从前的剥削阶级而成为了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国家的主人,这一变化动摇了原本政治文明中的本质内容。同时,对于政治文明主体概念的界定,认为中国共和国的广大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这同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也实现了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于极少部分人的统治。实现了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可以享受民主的现实。
1.2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期
邓小平同志通过不断总结、吸收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需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当时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正像邓小平在答复外国新闻记者的问题时那样,我们国家需要从制度层次思考,应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法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二,这一时期的领导人不但继续保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根本,同时还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从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发展重点逐渐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这也主要是为了保证我国人民和群众自身的根本利益能在本质上得到保护。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坚定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感受摆在建设的第一位。
1.3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添动力
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时期,世界迎来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江泽民同志的英明正确的领导下,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又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短语是由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的概念。虽然前面两位领导人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都有浓墨重彩的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个政治文明的概念规范化和系统化。江泽民同志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道,上升到人类文明的概念之中,他也同前几位领导人一样,在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前任领导人关于我国建设政治文明方面的优秀理念,首次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方略、发展党内民主等等科学理念。
1.4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
胡锦涛同志非常看重在我国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多次在不同会议场合发表有关要加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相关讲话。同时,胡锦涛同志还在继承前几任国家领导人的优良成果的同时,经过研究探讨,创新发展新时期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新颖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5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发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提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2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2.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党政治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关键表现中的一个。在中国,国家的基本国情,即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他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2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站数量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在国家占统治地位,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宪法中也有规定,在中国一切权利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协调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中国除汉族以外还拥有5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广大的多民族国家,将各个民族的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我国为了体现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就在依法贯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责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来。
2.3以法律为保障
我国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就是依法治国,他的含是我国的人民与群众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之下,按照宪法与法律的相关规定,经由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经济和文化还有社会相关事务,确保我们国家的每项事务都能够依照法律法规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保证此种国家制度与国家的法律不会由于某一人的思想意志而有所变化。同时,在依据法律治理我们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规划中的中国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才能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因为以上提到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在我国当家作主都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法律作为根本保障,离开了强有力的国家法律法规,我们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有序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喜人局面就很难实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3.1关键成就
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我党和政府主要取得的关于政治理念方面的成就。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希望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精神保证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全面推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变,通过对发展抱有的坚定信念,让党和国家有力量冲破各种在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和困难,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持续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过程中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为社会和生活带来的优良成果。
其次,让社会更加和谐。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面,我们党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逐步具体化,也切实地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诉求出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亟需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为了群众,同时也依靠群众,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配合,共享和谐社会发展成果。
最后,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摆正全社会的价值观,努力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基本经验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行动进行基本经验的总结,是希望能够通过大体的归纳和总结看到我党和政府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良好发展势头,手握当下,展望未来。
首先需要不断贯彻建立一个法制的社会和国家的理念,这是我国建设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可靠的根本保障;其次,仍然不能停下深化政府改革的步伐,要努力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个有能力、有魄力、能服务的人民政府;最后,党中央需要深化在思想范围内的相关政治文明建设,要坚决保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通过强化思想意识领域的政治文明建设来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
4结语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我国民主法治的现代化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我党和政府一直坚持改革开放、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并不断完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坚定信念,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中,渗透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和思路,在不断进取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前进。
摘要:政治文明是政治文化在本质上和层次上的升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历代领导人的精心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和完善,且成果显著。本文通过对历代领导人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进行一般梳理,从中分析归纳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成果,由此助力于我国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开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参考文献
[1]张明军,陈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时间前提与创新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4(5).
[2]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60年来政府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3(6).
[3]刘文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条件[D].浙江财经大学,2015.01.01.
[4]童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演进逻辑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05.01.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8
关键词:民主,民主政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彻底的了解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民主政治, 首先就必须了解民主, 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及其民主政治。
(一) 民主
早在1843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把民主制称为政治国家的组织形式, “人民的国家制度”1。后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也多次明确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 是国家形态的一种”。作为国家形态 (形式) 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它同任何国家一样, 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行使暴力。民主制国家也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行使暴力的阶级掌握着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行使暴力的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居于国家的统治地位。这是民主的本质, 即国体意义上的民主。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 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是一种奉行多数人统治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 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政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 民主政治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另一方面, 民主政治又有共同性和普遍性, 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实现其阶级统治时必须遵循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多数原则、代议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合理成分, 为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民主政治, 是凭借公共权力, 和平的管理冲突, 建立秩序, 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政治生活方式的高级形态, 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和完整的系统。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从本质上说,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越的民主政治。但是, 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建立的时间还不长, 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所以, 它的发展还不充分, 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建设。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 我国的民主化进程逐步推进, 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的民主制度还很不完善, 仍然存在不少弊端, 限制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也日益具有紧迫性。适应新世纪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民主政治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但是, 民主政治建设就如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不是孤立的事情, 它要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 现在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对其艰巨性和长期性绝不能低估。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首先, 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严重障碍。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不仅包括文化水平建设, 更包括思想道德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会更加顺利的开展。
其次, 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要想在中国发展高度的民主政治, 就必须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持的物质基础。
再次, 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 要有一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由于没有前车可以借鉴, 必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其进程缓慢一些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 决定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我们要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要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我们就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党的领导之下走得更加顺畅, 更加坚定。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总结执政经验, 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
要在当前条件下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了民主所代表的利益阶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无产阶级方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 保证这种民主政治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从而避免了民主被少数的当权者占有。坚持依法治国, 就是坚持法律至上, 避免了任何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力量的作用的发挥。
(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为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完善政治制度, 就必须坚持十七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2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坚强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真正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和依法治国。党要领导好首先自身要建设好。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是目前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 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核心作用, 保证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并受到人民的监督。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现了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催生了人们的民主意识, 强化了人们的民主诉求。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 如何更好地体现、发挥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和功能, 使广大人民能够有效的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民主实现形式, 坚持依法治国, 使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才能赢得群众支持。
(二) 坚持党的领导, 实现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 代表的是中国人民大众的利益, 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了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天然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坚定的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 才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由共产党人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也正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 我们的民众才又重新燃起了对新生活的渴望, 才会团结一心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属于人民的国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定需要由中国共产党人来领导, 只有这样, 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够与我国的其它领域的建设相一致。这也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事情。
(三) 依法治国, 实现法治下的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 相互依存的。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表明, 发展民主政治, 是建设法治国家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民主政治体制下, 法治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张永恒.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及发展探析[J]实事求是, 2001, (06)
[2]贾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 2002, (09)
[3]王海军.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长白学刊, 2004, (03)
[4]张文才.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 (06)
[5]汪淑娟.民主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萨托利《民主新论》批判[J].法制与社会, 2009, (10) :374-375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9
在现代社会中理论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先进正确的理论可以加快一个民族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所以, 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观点, 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从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出发, 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党的基本路线等发展战略,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本着实事求是、勇敢创新的精神进行理论创新,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的同时, 也深刻阐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关系, 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动科学、和平的发展,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为什么发展”等的重大问题,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等的认识, 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表明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吗, 进而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 最后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总结, 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已达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的发展, 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理论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但同时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出现的阶段性特征, 这些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化和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向新世纪, 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 直面挑战, 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理论、方针、政策。中国只有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使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上升到统治地位, 所以这就要求把中国的政治文明制度推进到更高阶段。
在原始社会, 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原始的语言文字等, 这些都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发展、全面倒退、健康发展几个阶段。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当前正朝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向前进。
国家近几代领导人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国三代中央领带集体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 实际上已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到了议事日程, 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表达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在2002年“5.31”讲话中, 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又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断, 这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政治文明方面的重要理论创新。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精神、文化上的进步表现, 是人们改造现实社会中所获得的积极的、进步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一种走向。总体上来说, 政治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政治生活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合理、越来越能够有效地解决人类的矛盾和冲突, 从而也越来越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 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不断实践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于全面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 谱写人民生活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邓小平说:“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 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同政治文明的实质是一致的,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高度民主和高度法治相结合。
30年来, 伴随着整个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 政治文明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努力实现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阶段性目标。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 在创新中求发展, 通过切实有效的政治文明建设, 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台阶。
进入新世纪, 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指明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包括的目标、根本要求、特点和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理论, 江泽民第一次在党的会议上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 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支点和基础, 是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效运行的理论基石, 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 不断走向现实, 这已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所证实, 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表现, 标志着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理念, 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新的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创造性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人民民主权力扩大, 但政治文明建设的路还很长。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面向未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总而言之, 社会主义事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站在全球化、现代化的高度,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世界标准来审视。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 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呈现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摘要:共产党成立之初, 在其旗帜上就写有马克思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被不断创新。这些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加快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和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2]赵连文, 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永高.政治文明建设论[M].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3.
[4]张江明.新时期建设政治文明的战略意义[J].政治学研究, 2002.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10
功能派翻译理论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 (Skoops theory) 。其主要核心思想是:翻译的定义及实质, 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及翻译原则。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 也就是预期结果决定着翻译方法。
赖斯在《翻译的可能和制约》一书中建立了她的功能文本类型学, 提出理想的翻译是译文与原文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方面对等的翻译, 是一种整体性交际活动。在赖斯和费米尔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论》中正式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目的文本的意图和功能成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决定因素, 原作的地位远远低于基于对等理论的翻译, 仅仅是目的读者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源”。
20世纪90年代, 德国学者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认为译者在翻译之前, 首先要比较翻译目的与源文本功能的异同, 这样便能确定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这些问题设计出整体性的解决策略。对于其他学者质疑目的论, 认为目的论放任译者权力的指责, 诺德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提到“功能+忠诚”概念, 认为目的和翻译并非不受节制, 译者应该有道德责任。这就是她的功能原则。功能是指译文应该具有文本在目的语境中按预期方式发生作用的因素。忠诚是指译者, 翻译发起人, 源文本发送者, 目的文本受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诺德认为没有原文, 就没有翻译。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 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
二、中国特色政治词语的特点
1. 涵盖面广。
在涵盖中国政治背景、文化、历史等因素且目的性强的情况下, 具有复杂的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及术语涵盖了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三个代表”、“三下乡”、“八荣八耻”、“双规”、“贫困群众”、“三农”、“反腐倡廉”、“法治国家”、“基层民主”、“基础设施工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2. 概括性强。
因日常报道和宣传的需要, 一些政治词汇必须要有精准的缩略语。例如:“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 “八七”是指八千万人七年计划。“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十七大”、“四个现代化”等皆是如此。而诸如“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精神文明”、“小康社会”等大量词汇和术语更明显带有中国特色。
3. 主观性强。
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政治词语多半用在政府文件和对外宣传材料上, 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政治主观性。当形容中国疆土和历史文化时,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词汇:“昂扬向上”、“波澜壮阔”、“同心同德, 艰苦奋斗”、“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只有用这些褒义色彩浓重的词语才能达到宣传目的。而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汇常需要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敏感的政治话题。例如:“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祖国统一”等。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既要保持政治词汇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同时又要反映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 才能忠实地传递政治词汇的内涵, 使目的语发挥更好的沟通交流作用。
三、功能派翻译理论在中国特色政治词汇中的运用
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的过程应以译语文化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为参照系。要做好中国特色政治词语的翻译首先应确定翻译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然后具体分析为达到翻译目的和预期效果应采取的翻译方法。中国特色政治词语反映了具有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体系, 也同时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国情民情。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原则和强调译文与原文“忠实”、“等值”的翻译策略并不能适应中国特色政治词语翻译的客观要求。德国功能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目的论。费米尔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针对源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应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它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更准确无误地了解中国的政治内容。而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要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 努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即当发起者, 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有冲突时, 译者必须介入协调, 寻求三方的共识。笔者用直译与意译, 释义和变性的方法策略来阐释德国功能派理论在中国特色政治词语中的应用。
第一, 直译法。根据汉语字面的意思, 用直译传达原文词语的含义且语言通顺, 或者目的语中有形式和意义与之基本对应的词语, 这种方法最常用于翻译中。“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三个有利于”:“Three Favorables”。“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高度团结统一”:“the high degree of unity and solidarity”。“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第二, 诠释法。政治词汇不仅要求很高的忠诚度, 并在目的论的理论指导下, 因考虑译文预期的目的, 所以一些词语不能采取直译的方法, 必须加之诠释法, 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例如:“三农问题”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 即翻译成“three agriculture issues”, 在涉及到此问题时, 读者便会感到疑惑, “三农”究竟指的是什么?因此用直译的方式不是最可取的方法, 若是采用释义的方法解释一下“三农”指代的内容:“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Issues, 读者便会一目了然。再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两会”, 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如果直接翻译成“Two Conferences”, 外国读者很难领会到两会指的是我国每年最重要的会议, 如果在后面附加 (NPC and CPPCC) , 便会易于外国读者阅读。
第三, 意译法。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 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成英语时, 并不能在英语中找到形式与其相对应的词汇, 直译法反而会造成词不达意或以词害意的情况, 此时意译法便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例如“吃皇粮”如采用直译的方法, 会译成“have royal food”, 外国读者随即便会产生困惑, 会误以为吃皇家的食物。而“吃皇粮”指的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由国家承担, 所以应采用意译法“salary paid by the state”。“半拉子工程”是指进行一半或者多半没有完工的工程。“半拉子”本身属于方言, 所以翻译时只能采用直译, 即“an unfinished project”或“dragging project”。“人员臃肿”如直译的话, 会误译成人比较肥胖, 臃肿的意思, 而实际上它是指单位人员过多, 所以译成“overstaffing”。
四、结语
本文通过概述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和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特点,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 结合直译法、诠释法和意译法三种研究方法, 阐述了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在中国特色政治词汇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政治词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而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词语的翻译也必然要推陈出新。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依据, 分析中国特色政治词语的特点, 阐述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中国特色政治词语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国特色政治词语,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汪海涛, 邱政政.中高级口译口试词汇必备[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8.
[2]伍锋, 何庆机.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冬梅, 宋艳艳.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9) .
发展中国高校特色创业教育 篇11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中国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中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需要积极的探索。探索不仅要借鉴外国先进的实践经验,更要融合符合我国实情的创新。从理论层面,精神层面到实践层面来具体探讨如何发展中国高校特色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业教育 现状 理论 创业精神 创业实践
1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多变,高校就业人数在2013年达到了700万人左右,竞争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在某些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加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挑战。
1.1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 1999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中国才开始正式起步。截止到2008年,全国只有2所中学, 上海的沪东中学和比乐中学开设了KAB课程。截止到2009年年底,KAB项目在近600所高校培训了师资,在341所高校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在56所高校创设KAB创业俱乐部,8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据统计,中国只有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日本有15%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在美国有高达2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创业。
1.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理论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吸取到外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精华。创业教育的理论贡献在很多新文章发表、新理论命题的建立和现有理论测试的同时取得了提高及改善。但是,在创业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上,仍有很大空间来改善。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包括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式和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1.3 中国高校创业缺乏真正的创业精神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从不被公众认可到被支持鼓励确实是个可喜的进步,但是大多数人却没有真正领会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教育不纯粹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创业精神也绝非是努力的多赚钱。在创业教育中,知识是起着基础作用的。
国内的创业教育比较具有特色的便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所学校里,自习室图书馆形同虚设,教室里堆积如仓库,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忙自己的淘宝店。淘宝店等级可以替代学分,年薪千万的学生挂科六门却被授予优秀学生。在这样的大学三年,让学生老板们迅速获得财富,却无暇顾及失去了宝贵的获得知识的时光。他们和获得的财富一样,还太过年轻。
2 探索中国高校特色创业教育
2.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理论 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观察众多发达国家的案例,西方的创业理论相对而言是最完善的。特别是美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的构建。美国的创业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直至到大学,依然有专门的创业教育。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为美国高校MBA学员开设了《新创业管理》。
西方在对待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时采取了一种哲学的态度。Gioia 和Pitre教授在不同的范例中有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论构建。不同的范例与理论构建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解释主义者和激进人道主义者,联系于主观方法实现;激进构造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联系于客观方法实现。解释主义者旨在描述与解释,为使被断定和理解,理论构建典型地是由实质上在描述新兴概念及关系,表现整体是如何结合所构成。激进人道主义者旨在描述和批判以至能够修订和改变关于现实的理解,理论构建通常由写作辩证分析,表现意识等级应如何变化。
我们在建立高校创业教育理论时,可以将解释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相结合。这样可以既联系于主观方法的实现,又联系于客观方法的实现。至于主观方法的实现,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理论建立时,务必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功底。作为一名学生,接受过的高校创业教育,便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比同龄人的起点更高。一个相对高的起点,会帮助创业者入门更快。而接受系统有体系的创业教育,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意味着不仅能起步早,还可以走的更远。
2.2 培养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精神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口庞大,很多人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薪酬。自己创业就给就业大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想。事实上,创业的目的绝非是获得理想的财富,它更能体现出一种精神,特别是对于高校中的年轻人。同样,优秀的创业精神,也会促进创业的发展,留给事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强高校对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
海恩斯(1996)则相信,有关创业教育最基本的问题是创业精神是否可通过学习获得,而十五名回应海恩斯调查的教育专家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创业精神的教育已经存在一定时间了。麦克米兰和兰恩(1987)表示,世界上创业精神方面的应用教育可被追溯到1938年日本神户大学的退休教授水川富士。他们同样声明,美国的小型工商管理报告指出,在1953年全美只有伊利诺伊大学提供小型企业或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相关课程(as cited by Winslow, Solomon & Tarabishy,1997)。有证据指出,对于企业家精神方面详尽而成熟的训练的需求是强烈的(Seymour,2001).西摩(2001,p.1)进一步阐明, “当创业精神教育已经仅仅存在于学术的边缘时,大批的大学正提供不同形式的相关教育。克罗夫森(2000)表示,在瑞典创业精神教育以及新的业务发展计划(ENP)包含着以下基础:商业计划、研习会、指导、监管、网络、初期设施及启动资金。
西摩(2001)报告指出,在1970年,16所商业学校开设了创业精神的课程,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有近1500所大学及学院开设了相关的科目。她强调指出,尽管有少数学校开设常规的此类课程,大多数的大学却提供至少一门企业家精神的课程。罗宾和海恩斯(1991)发现了在创业精神方面附增位置扩大的增长的证据。
作为课程构想过程开始的节点,马兰维尔(1992)建议集成的三个基础广泛的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经济性及企业家精神地位的探索;创新的原则的发现及检验以及经济史中创业精神的地位与创新原则的追寻。
中国高校的创业精神的培养,也要着力于对创新原则的探索。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独立自主、诚实自信、踏实勤奋、坚毅果敢等品格与创新精神。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
2.3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实践 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点燃了无数人的创业梦。各种新兴经济层出不穷,特别是小微经济。今天中国的小微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它们创造出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而中小微企业则创造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承载着创业梦想的小微企业已不是“小微群体”,同样小微企业也成为高校创业者实现梦想的沃土。
高校的创业实践要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和创业精神之上,不仅仅局限于财富的增加。当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实践上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的缺乏,限制了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业实践的链接性。教育部应该增加对高校创业实践的拨款,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也可以吸引一些公司或是机构进行赞助支持。学生自己也可以多参加国内外的创业大赛,为自己争取创业资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业教育的成果怎么样,关键需要实践来检验。我国特色的创业教育需要在良好的实践基础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
[2]吕英.中国道路中国梦:别让创业梦撞上“玻璃墙”[J].人民日报,2013,4.24.
[3]Kyle L.Harfst.Running Head:ENTPRENEURSHIP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618-453-3427.harfst@siu.edu.2010.
[4]Rui Baptista. Ana Naia. Virgínia Trigo.CarlosJanuário. Ten Year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iterature: An Examination of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2012.
[5]education is begin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0(1),7-23.
Sánchez,J.C.(2011). University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ts impact.
课题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HE4106);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BA13)
作者简介: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篇12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又好又快推动煤企发展
(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亟需破解。煤炭企业突出的矛盾是规模与能力不相适应;突出的问题是管理还不够精细、效益还不够高;突出的风险是安全生产形势不稳、新时期用工队伍管理难度骤增;突出的制约是融资规模的“瓶颈”限制;突出的挑战是日趋激烈的竞争。这些都需要我们由传统的施工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由主要靠规模扩张发展向做大做强做精做优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型管理改变;由依靠产量进尺为天向安全为天的方向转变;由国内实力型企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集团转变;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在发展中不断去解决。
(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加强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 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先导, 以深化“三型党委”建设为主线, 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 以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动力, 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一直沿袭自我积累、循序渐进的模式滚动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企业生产经营同时面临着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 这种自我循环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把党组织的“三个优势”转化为“三种能力”,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为煤炭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坚持以人为本, 凝聚企业向心力
(一) 发展以人为本理念, 不断提高企业凝聚力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走共同富裕道路,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 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是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法宝,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遵循这一法则。
(二) 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点, 增强企业向心力
一是要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增强企业凝聚力。只有从实际出发, 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二是要积极开拓创新, 让广大职工群众看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希望。企业不断发展前进, 积极开拓创新, 才有光明前途, 广大职工才有充分信心。三是要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强化企业凝聚力的基础。运用制度的力量管理企业, 实行以人为本的全员管理。四是要凝聚人才,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要发展必先凝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 必须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营销、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五是把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凝聚向心力的根本。要始终把发挥先进的精神导向作为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直接途径,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以企业精神指导各项工作。六是要加强和改进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群众。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 继续加强企业凝聚向心力, 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增强人才创造活力, 推动煤炭企业科学发展
(一) 培养和造就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推动煤炭企业人才战略壮大和发展。1、培养和激发党政人才执政为民的活力。执政为民是党政人才的第一要务, 执政为民要求党政人才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活力。2、培养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的活力。立足工作岗位, 大胆创新发展, 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生命线。3、培养和激发经营管理人才驾驭市场经济的活力。经营管理人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必须具备优胜劣汰的危机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永立潮头的竞争意识、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意识和须臾不可淡化的市场意识。
(二)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煤炭企业科学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煤炭企业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并重。
从我国既是产煤大国、但又是资源小国的实际出发, 优化采区布局, 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现有的煤炭资源, 使煤炭生产既能够持续稳步增长, 又能较长久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煤炭能源安全保障。
2、正确处理主业与辅业的关系, 统筹煤炭产品与非煤产业的同步发展。
调整结构步伐, 延伸产业链, 拓展产业面, 形成产业群, 增强煤炭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推动煤炭企业步入循环经济的发展轨道。
3、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统筹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增长。
煤炭生产要追求高质量、高效益, 既抓煤炭开采成本的降低, 又抓煤炭附加值的提高, 做到在稳定煤炭产量的情况下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4、正确处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 统筹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煤炭行业作为高危行业,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必须做到安全第一。
四、优化干部管理队伍, 建设高素质管理团队
(一) 坚持优化干部队伍, 提供组织保证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切实加强优化干部管理队伍建设, 为煤炭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进一步加强优化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 始终保持思想上统一, 政治上坚定。不断增强组织纪律观念,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 健全和完善重大问题议事和决策制度, 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二) 提高管理团队素质, 树立良好形象
高素质管理团队的每位成员, 其能力的强弱和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组织的看法, 进而影响到党组织的执政形象。当前,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已成为管理团队必须面对的现实, 作为新时期的管理团队每位成员, 要想成为广大团队中的楷模, 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勤于学习, 练就过硬本领。二是乐于奉献, 始终保持平常心。工作任务越累越重, 就要求自己越严越高。三是和睦相处, 具有团队意识。都要发扬团结奋斗、宽容和谐的优良传统, 在工作上相互补台, 在生活上互相帮助, 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 努力把管理团队打造成一个最具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体, 让党放心, 让职工、群众满意的高素质管理团队。
五、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组织基础
(一) 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战斗堡垒,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功能, 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科学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努力推进组织设置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积极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加强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阵地建设, 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夯实党的组织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夯实党组织基础。深刻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强服务, 在提升服务水平中增强执政能力, 充分体现了党始终以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来实现长期执政、永续执政的根本要求和政治智慧。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新定位新要求,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组织基础, 积极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 不断提高服务职工群众的工作本领。
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监督
(一) 抓好廉政建设, 提供坚实纪律保障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党的建设成效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迫在眉睫。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监督, 实现煤炭企业健康发展。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着力加强以惩防体系建设为根本的制度建设、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的源头治理、以领导人员和关键岗位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教育,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 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为全面完成煤炭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纪律保证。
(二) 强化领导监督, 提高权力运行效率
要想确保国有煤炭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在日益残酷的竞争现实面前永立不败之地, 就必须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监督。总的说来, 只要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和内容;加强监督考核, 确保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加强以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为核心的党内监督, 使企业党的组织和其成员之间产生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而杜绝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防止个人专断、决策失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建设诚信、透明、问责的企业文化, 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那么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就有了保障。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07-15
中英翻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07-17
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练案29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教版必修06-19
走中国特色的道路11-11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0-10
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05-13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06-26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08-19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