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共8篇)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体系。
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前提: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 ;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核心:依宪治国 ;地位: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中心环节:有法必依;权威性:依法行政(执法必严);强制力的体现:违法必究 ;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
胡锦涛强调:更加注重完善制度,更加注重行政执法,更加注重行政监督和责任追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 以宪法为统帅, 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 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体构成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律规范构成范围这一问题学界存在诸多分歧。姜云宝在其主编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一书中对三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只包括宪法和法律, 不应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第二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除了包括宪法和法律外, 还应包括行政法规, 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制定的暂行规定和条例。第三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应当以宪法为统帅, 法律为主干, 同时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李靖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随着对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观点, 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集中体现在张文显在其主编的《法理学》中主张法律部门划分的主要标准应是法律调整的对象, 也就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次要标准是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包括, 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孙国华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概念、理论、结构》一书则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决定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划分的直接标准是法律调整方法的不同, 主张把调整方法作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而把调整对象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依据, 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主要标准和辅助标准说”的“多标准交叉划分”的逻辑难题, 又有利于人们把握法律部门的划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
对于这一问题, 周叶中和伊士国两位做了如下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区别于其他法律体系的根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 这是它的本质特色。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 首先是社会制度问题, 其他所有活动的展开, 都是在社会制度确立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依托,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 这是其与西方国家法律体系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指引,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以体现人民共同意志,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自己的本质要求, 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 这是它的国情特色。任何法律体系都不是立法者们凭空想象出来的, 也不能从其他国家照抄照搬过来, 而必须以自己国家的国情和实际为依据, 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马克思指出, “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 不是在发明法律, 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当前,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是以这一国情和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相适应, 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问题为目标, 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 系统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各项制度, 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这是它的时代特色。法律是社会实践的反映,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各个阶段社会实践的任务不同, 对法律的需求不一, 能够提供的立法条件也存在差异, 因而每个阶段的法律体系都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一法律体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 一方面通过法律的形式反映和确认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形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新秩序,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则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妥善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 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从而引导和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法治文明成果, 又传承了中华法制文化的优秀传统, 这是它的文化特色。“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的集中体现。任何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 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真正具有本国特色, 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法律体系, 吸收了其他国家创造的法治文明成果, 又传承了中华法制文化的优秀传统, 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这就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文化上的先进性、包容性和广泛性。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篇3
一、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需要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情况。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坚决实行拨乱反正,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在这个发展过程形成的法律体系必须也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和中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民事诉讼法(试行)、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律师暂行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试行)等一批法律。正如马克思所一再指出的,法律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是我国法律体系最鲜明的特征。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大约有10多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组织。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中国人民政治选择的结果,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的现实,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特点。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所当然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领导核心。关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重要的会议上都表现出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同时就指出,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从那以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放到重要地位。1997年十五大、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党中央所提出的这些目标在全国人大的工作中得到贯彻。2003年李鹏委员长代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008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由此,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正确领导和努力推动之下构建的。从这个意義上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顺利形成的根本保障,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形成的法律体系,理所当然地以党的领导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法制建设也开始了它的重建过程。所以,法制建设的恢复重建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
1981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法规的决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后授权立法的先河。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法制建设提供了许多实践经验,丰富了法制建设的内容,比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实践,就直接推动了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体系实际上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制度化、法律化。另一方面,法律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更多的法律基础和法律支持,为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深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法律环境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必将更加突出,更加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需要以法律的手段加以规范,更加离不开法律体系源源不断的法律供给。
四、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上,与其他国家不同
其它国家相比,尤其是和前苏联相比,我们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上,有着很大的不同。2001年3月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鹏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据此,我国对法律体系的划分是七个部门,这七个法律部门涵盖了国家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国家与公民、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组织、各个党派之间、各个民族之间、各种组织之间、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重要关系,使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应当实现有法可依。而前苏联是划分为十个部门,有学者曾经就此专门做过调研,前苏联的十个部门有国家法、行政法、劳动法、土地法、财政预算法、家庭法、民法、诉讼法等。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篇4
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内涵,展示了新中国立法成就。
白皮书全文约2万字,分为前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结束语等部分。
白皮书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
白皮书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15— 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白皮书强调,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白皮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中国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据了解,白皮书中文版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白皮书: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2/15— 白皮书说,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案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审议和表决机制;建立健全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白皮书还指出,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法律法规配套规定制定工作;完善法律解释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法律解释常态化机制,对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法律适用依据的,及时作出法律解释;健全备案审查机构,完善备案审查机制,改进备案审查方式,加强对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健全法律法规清理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常态化,确保法律体系内在科学和谐统一。
中国完善刑事法律制度加强人权保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加大了对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生命健康等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刑事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人权的保护,体现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白皮书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一部统一的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以及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并通过了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
白皮书指出,中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适时对刑法进行修改和解释,不断完善刑事法律制度。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对刑法作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3/15— 了比较重大的修改,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占中国刑法死刑罪名的19.1%;完善了对未成年人和年满75周岁的老年人从宽处理以及非监禁刑执行方式的法律规定;把不支付劳动报酬严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醉酒驾驶机动车等危险驾驶行为,规定为犯罪。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白皮书指出,中国已经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回应和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推动和引导。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的客观现实,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愈来愈高,通过立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愈来愈大。
白皮书指出,适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健全各项法律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重视法律保障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4/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重视通过法律保障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经济法方面的法律60部和一大批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借鉴国际经验,规定禁止仿冒、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有奖销售、诋毁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经营者公平竞争的权益。价格法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
白皮书指出,中国依法对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074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078.58亿美元,充分表明中国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白皮书指出,为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国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条件、程序、经营、监督、管理和合法权益的保障等作出规定,确定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应当尊重中国国家主权的原则,以及中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5/15— 益、平等互利、给予优惠、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等原则,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进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更好地体现平等互利和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中国多次对这三部法律进行修改完善,充分保障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开展经贸活动的合法权益。
中国制定多部法律规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十分重视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规范,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权力。截至2011年8月底,已制定行政法方面的法律79部和一大批规范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处罚决定和执行程序,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
——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依据这部法律,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8万多件。
——制定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规范了行政许可制度,并为减少行政许可,明确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同时规定,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情形下,不设行政许可。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6/15— ——制定了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的原则,规范了行政强制的种类、设定权限、实施主体和实施程序,为保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据悉,为了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一次通过9个法律修正案,取消11项行政许可;国务院先后撤销了中央一级的许可事项1749项、改变管理方式121项、下放管理层级46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动态、开放、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
白皮书指出,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通常是对这个国家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现状的反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创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国家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固定的,必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
白皮书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中国立法机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围绕国家的工作重心,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7/15— 积极行使立法职权,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立法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
--坚持有目标、按计划、分阶段积极推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中国立法机关根据各阶段中心工作,立足现实、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区别轻重缓急,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积极稳妥地推进立法工作,逐渐形成了有目标、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推进法律体系建设的方法,集中立法资源,突出立法重点,及时满足了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的需要,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有效路径。
--坚持多层次立法齐头并进。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宪法确定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前提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立法共同推进的立法工作格局,既大大加快了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又充分照顾到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可行的工作模式。
--坚持综合运用多种立法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法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紧制定各方面迫切需要的法律规范,同时注重对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废止,及时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和清理,综合运用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等多种立法形式,全方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8/15— 位推进立法工作。既促进了立法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了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又为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中国已制定社会法18件旨在维护社会公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社会法方面的法律18件和一大批规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白皮书显示,中国制定了劳动法,将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以及劳动争议、劳动监察等关系纳入调整范围,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劳动制度;制定了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对安全生产、职业病预防等事项作了规定,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制定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建立健全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合同、促进就业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制定了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管理的制度;制定了工会法,并先后两次进行修订,确定了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明确了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对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9/15— 白皮书指出,中国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了社会保险法,确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规定了劳动者在不同统筹地区就业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国务院还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皮书还指出,中国重视保障特殊群体的权益,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在保护特殊群体权益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
白皮书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0/15— 白皮书指出,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各项法律相适应,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皮书指出,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中国各级立法机关先后多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工作。200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中开展了对法律法规的全面清理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废止地方性法规455部,修改地方性法规1417部,基本解决了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历史进程逐步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
白皮书介绍,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组建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艰巨任务。根据政权建设的需要,从1949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颁布实施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及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1/15— 和司法机关的组织、民族区域自治和公私企业管理、劳动保护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白皮书介绍,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此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立法机关共制定法律、法令130多部。这个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立法工作几乎陷于停顿。
白皮书介绍,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次会议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立法工作的重点是,恢复和重建国家秩序,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规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等,同时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2/15— 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大规模立法工作的序幕。
白皮书介绍,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等内容写入宪法,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立法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白皮书介绍,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中国立法机关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经济立法。
白皮书介绍,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过这个阶段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3/15— 白皮书指出,进入新世纪,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立法机关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改革开放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白皮书指出,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一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发挥了积极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白皮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妥善处理了法律稳定性和改革变动性的关系,既反映和肯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
467万多人民调解员以“中国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共有人民调解组织82万多个、人民调解员467万多人,形成了覆盖广大城乡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4/15—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中国宪法、民事诉讼法对人民调解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作了规定,国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发展。
白皮书显示,2009年,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767万多件,调解成功率在96%以上。为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中国制定了人民调解法,将人民调解工作长期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定为法律。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篇5
要做好新时期的调解工作,首先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法制国,以德治国”,才能促使人民调解工作并发展,使其成为新形势下解决民间纠纷,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作好调解工作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调解工作者首先要热心这项工作,优良好的思想品质,做事依法公正,还要掌握法律法规,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工作中还要有耐心、细心,调节工作中还要讲究技巧,既要熟悉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能把握纠纷的走向,又要善于揣摸当事人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动之以性,晓知以理,调解工作是一项费神的工作,要力尽口舌之能让当事人想到公平公正,又符合现实状况。
在当今,社会矛盾的内容和形式日趋复杂多样化,小到几句口角只争,大到征地拆迁和劳动争议纠纷等等,只要发生矛盾遇到难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拨打“110”,有困难找警察,请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由于调解工作往往很难简单地依据民事法律做出裁量,碰上一些难缠的调解的提哦埃及外就很难达到双方满意和信服,对一些因简单纠纷引发的治安问题如片面的采取强制手段,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同时在调解过程中占用大量的时间和警力,影响行事打击和治安管理效能,但是,群众利益无小事,很多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由此形成治安行事案件,甚至酿成上访事件及群体事件,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为确保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治安防范,密切警民关系,实行警民联调机制,从而使大量的非警务纠纷从基层民警中分离出来,这就盘活了基层民警之力,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第一道防线作用。
中国律师制度法律体系的构建 篇6
【内容提要】:随着新《律师法》的正式实施和新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有关我国整体律师制度法律体系构建的设想和要求已经让广大律师从业人员渴望已久,然而如何构建相关的法律体系,我国律师法律制度的实施还有哪些瓶颈氶需解决,从哪些方向来完善我国律师制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这都是广大法律工作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作者针对立法、适法和守法三个领域的问题大胆对我国律师制度法律体系的构建展开了设想,从理论和实物的角度展开了分析,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律师制度
新律师法
法律体系
构建 前言
2008年6月1日,对中国律师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新修改的《律师法》正式实施了,修订后的律师法有多处亮点,尤其是规定了律师会见不需要经过批准,扩大了律师的阅卷权,赋予律师直接的调查取证权,解决了一直困扰刑事辩护律师“会见难”、“调查取证难”、“阅卷难”的三大难题。
然而这部中国律师界甚至是中国法律界期待已久的法规的横空出世,却没有给中国的法律界带来应有的惊喜,事实上从律师法实施后的情况来看,情况却并不客观。
据悉,重庆市律协已接到近10个律师的情况反映??新律师法实施以来,没有一个律师享受到了新律师法的“待遇”。两个到渝中区公安分局看守所会见的律师称,检察院不开手续了,公安要手续,他们的会见“泡了汤”。⑴
6月2日,河北邯郸极致律师事务所律师谷守太,到邯郸市看守所,准备会见。按照相关规定,他随身携带了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但让谷律师始料未及的是,他碰了“软钉子”。民警告知,“他们并不知道办案单位是否需要派员在场,须向市局监管处请示”。当日,谷律师等来等去,看守所的大门并未向他打开。⑵
„„
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修订后的律师法生效后,与之相冲突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作相应的修改,因而导致律师法实施后面临尴尬。看来指望新《律师法》规定的“会见权”一时解决律师工作的“会见难”问题,是不实际也不客观的,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
事实上,简单的“会见难”问题只是我国律师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律师法》的实施,对于完善律师的执业环境,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具有重大意义。但一部良法要实现其最佳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畅通无阻”的执行。执行不了的法律,再好也是一部软法。而一部法律的实施,从执行上需要得到众多相关部门的配合,从立法上也需要众多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合,也就是说,要有效地推进新律师法的实施,我们必须要建立非常完善的律师制度法律体系⑶。制定新的律师法固然让人心喜,但是如何系统地为我国律师制度构建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使律师更多的权力更好的实现,更能依法办案,推进我国的整体法制建设和法律透明度,同时规范律师的执业行为,体现律师应尽的义务,已经成了律师法急需配套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律师体制法律体系目前的缺陷和困难
中国律师体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二⑷在于适法(狭义指执业)的困难。中国律师执业的具体权(义)规范在法律法规方面,如上节所述,表明上看基本规定也比较齐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代理部分的规定(第四章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代理人的规定(第五章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关于代理的规定(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关于代理的规定(第四章第二十九条)等,至于各类配套的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规定。但是,事实上,律师执业中的三难现象却在现实中持续、普遍、严重存在⑸,甚至新的律师法实施以后,依然面临这样的问题。
对集中以律师执业三难为表现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可以发现:律师适法与律师立法有密切的或者是因果的关系。但从2006年7月20日四川仁寿警方硬闯省人大抓走上访者事件及参与中国法治进程的其他执法部门、人员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发现⑹,中国国情条件下的律师适法问题如果一直深入追究下去,根源、现象、问题之间的联系将越益复杂化。在此,我们只能尽量简化从这些联系中凸显的关键之处,笔者认为中国律师适法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律师立法的系统性;第二、律师立法的配套性(细节);第三、律师适法的社会机制状况。
二、以《律师法》为基础设计中国律师体制和行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律师制度法律体系
新修订的《律师法》总结了原《律师法》施行10年以来律师工作的实践,特别是多年来律师工作改革的成功经验,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了国外律师立法的有益做法,对我国律师制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对原《律师法》作了较大调整、补充和修改,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我国律师制度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律师制度。它的颁布实施,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步骤,是保障我国律师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为律师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更加自觉地积极投身于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为进一步推进律师工作、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完善律师管理体制、提高律师工作水平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
新修订的律师法对中国律师的性质、社会地位、指导原则、权利义务等系统的规定不仅将大大有利于改善律师的法治环境问题,而且,对于其他涉及律师执业内容的法律法规在拟订、制定、修改时,一部高度统一、清晰和规范的《律师法》也将为它们提供重要的立法操作依据。目前看起来,虽然还很困难,但是,我们不应当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律师体制和行业制度的设计在以《律师法》为基础规范进行的同时,以《律师法》为出发点,以权威的机关或机构为牵头和协调组织,在相关法律法规整理汇编的基础上,就其他法律法规当中如何体现《律师法》的精神、内容进行研究,并规划性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建议或修订工作。
对比《美国律师协会职业行为示范规则》⑺的建立过程及内容、形式等,以及结合后文提及的中国律师体制、行业制度化建设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发现:体现法治精神和现代社会多变性、内容复杂性、现实需求性的中国律师的配套规范尚有很大不足。就律师的性质、地位、作用、执业指导精神,甚至是业务性质的规范,应当配套的规范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空白状态。⑻
所以,我们得律师制度体系应该以《律师法》为基础规范,在细节上或实施上予以落实和保证,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社会衔接机制。具体来说我们应当围绕如下三个方面细化和落实律师基本制度:律师实习及申请执业的机制完善、律师执业过程或业务展开过程的机制完善、律师执业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机制完善(包括业务范围和社会保障等)。
现实中,我们可以围绕律师制度设计的核心三权:调查取证权、均衡抗辩权、有限豁免权,以诉讼为参照标准,以一段时间来及今后可预见一段时间为指南,重点设计相关的执业保障制度、细则。在面临国情差异的现实情况下,为保障制度设计的可行性,具体的实施方法可采取地方先行、律协先行、部门先行、政策先行、积极改革、大胆试点、鼓励探索和创新的指导原则。
三、摒除灰色操作,完善律师守法环境制度建设,从制度上遏制行业违法,改善律师的执业环境
法律设计或法律规避是指在合法前提下利用现有法律规定进行能实现自身最大利益要求的活动。由于律师在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具有应服务对象的要求,经常为其提供法律技巧设计的要求,在违法和合法之间,律师的很多这种操作似乎极难将其定性和归类。实际上,在律师的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尺度的把握失衡或很难把握往往驱使律师游走在技巧与轻微违法之间,这种现象如果在短时间内没得到纠正,后果就是极大促进违法犯罪的产生。⑼
分析之下,律师灰色操作的根结当然和律师的制度设计立法面及适法面相关。立法上,例如司法部与律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衔接的《律师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所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或设区的市司法局给予警告;
(十二)曾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两年内,违法规定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但是,如果是涉及上述回避人的近亲属呢?在直到2000年司法机关明确考虑将回避范围扩大到原回避人的近亲属的规范出台以前,⑽在立法性文件中,对上述问题的规定仅是含糊的和片面的,相关的可操作性及效力、处罚问题等,难觅踪迹。⑾适法环境上,例如01’律师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冒充律师从事法律服务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现实情况却是,遍布城乡的“法律服务所”中大量冒充律师的法律工作者俯首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他们与律师往往展开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的压力,在律师行业的反应自然是律师执业环境的加速恶化。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特色的这种基层法律服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律师行业良性发展的一个外在的但却是重要的破坏因素。⑿也由于这种恶性竞争,上引条文第二款,现实中更难实现,上引条文第二款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实际情况却是:当事人和代理人(包括律师)双方此种交易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而每年受到处理的案例少之又少。
鉴于此,笔者认为,灰色操作的界定应当在律师法体系中予以重新认识、明确定义,并进行再构,否则,不足以突出对律师机构或律师灰色操作现象的认识和处理力度。所以,当务之急,我们应该起草、修订和完善对律师机构或律师灰色操作现象的组织管理制度。制度上更多的增加软性的防范和处理方式,如告诫、通报、警告,直至纳入年检范畴等。完善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对灰色行为的管理为基线,在已有的涉及惩处工作的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对既有的投诉、检查、听证、救济等规范进行再构。
四、我国律师制度法律体系构建的设想
建立立体化、系统化的的律师法律制度,对完善发展司法制度,实现司法公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律师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基本框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基本内涵,为深入推进我国的律师制度法律体系化进一步奠定了法制基础。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按照修订后《律师法》确定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
(一)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律师执业权利⒀
律师依法享有执业权利是确保律师“司法平衡器”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关于律师执业权利保障问题,各国法律有不同的制度设计,通常英美法系赋予律师更多的执业权利,但是各国设计律师执业权利普遍包括独立执业权、豁免权、职业秘密权、调查取证、阅卷权、会见和通信权,并给予了充分法律及制度保障。笔者认为,目前情况下,要保证律师这些权力的实现,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要解决《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等相关内容的冲突,让新法在执行的时候,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根本上构建律师依法执业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律师执业“三难”问题。
(二)大胆放权,实效管理律师行业,从制度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律师自治
我国对律师实行的是“双轨”管理模式,即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两结合”。应该说,“双轨”模式总体上是符合我国不发达的律师业实际的。但是如何实现结合,双方之间应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机制等都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目前,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以至管理的权责不对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无法对律师行业实施有效管理。笔者认为,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应该率先放权,将具体的事务性的管理职能直接下放给一线管理部门,以便基层单位更好行使管理职能。同时,司法行政机关亦应大胆向律师行业管理机构放权,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行律师管理方式由“两结合”向行业自治转变。
(三)加快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完善律师的保障体系,提高律师的社会地位,从制度上完善律师队伍的体系
公职律师制度是律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职律师制度中的主体是政府律师,具体是指具有律师资格,依法取得公职律师执业证,享有公务员待遇,为所在政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公职律师与社会律师不同,公职律师只能领取政府薪金,不能收取律师服务费用;只能在政府的授权范围内,代表政府和公共利益,就受委托的法律事务,履行特定的职责,不能向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在欧美许多国家中,大多数都建立了公职律师制度。如美国各级政府都有律师,仅联邦政府雇用的律师就达数千人,其中国务院法律顾问团有律师39名,司法部有律师近1000人,纽约市政府有律师400多人。英国贸工部就有政府律师400多人,他们经常代表政府参加国与国之间涉法问题的谈判。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大约有近千名律师活跃于律政司、法律援助署、破产管理署、注册总署、廉政公署等政府部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律师,对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政治生活方面的影响巨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公职律师制度,不但可以增强政府的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政府和司法机关对律师的认可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整个律师的社会地位,并最终真正建立起现代律师制度。
另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师的社会福利保障已经成为了严重的问题。与律师执业间接相关的律师的社会福利当然在国家的普遍的社会福利统筹安排之中。但鉴于律师执业的特殊性,如执业性质的特殊性、执业风险的特殊性、执业时间跨度长的特殊性等,国家应抓紧时间进行相关立法或立法授权律师行政机构、劳动机构、金融机构制定相关强制或指导性政策,以确保律师的社会福利不至成为一个严重阻碍律师执业的盲区。
(四)积极应对WTO和CEPA挑战,从制度上推动律师机构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我国加入世贸后,特别是随着CEPA等文件的签署,内地开放法律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何应对国外、港澳法律服务业的挑战,是我国律师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对国内律师业而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律师事务所的规模较小,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规模型、集约型、专业型与全能型相结合的大所,缺乏懂法律、懂经济、懂英语的人才。目前,世界前50强的律师所平均人数为800人,而我国律师所平均只有10名律师,这显然缺乏国际竞争力。因而,必须整合重组现有律师所,创新律师所的组织形式,努力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⒁
在相关国家行政体制建设完善的同时,加快律师行业协会的社会化进程。新形势下,对律协的改革并不仅仅是涉及律师执业机构、律师和律师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国外律协组织的“中立化”的做法,这种“中立化”是一种社会化的体现,而律协的社会化,一方面,可以使律协与其他国家机关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实质作用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在律协体制、行业外人士的介入后,也可以让律协的工作更加透明和富有活力。
律师执业机构的社会化建设主要是律师执业机构的组织法制化工作,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形式多样的律师执业机构的存在,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化进程。由于律师执业特殊的风险性,确立有限责任的律师执业机构,国家应当鼓励。同时,根据律师执业的个人形象的实质的重要性,确立个人律师事务所的进度应当加快。随中国市场经济的渐渐深入,鼓励更为专业的根据社会分层需要而产生的细分化律师所、鼓励公司制律师执业机构、律师事务所多种的纵横联合等形式。总之,单一或有限形式的律师执业机构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的高速的社会发展形势。
(五)慎对律师队伍的“精英化”,制定制度也要依据我国的国情
从司法资格考试正式确立以后,5年时间不到,目前在法学界进一步试图对中国律师制度进行“精英化”设计的呼声已时有产生,从上文分析的情况来看,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大量高素质法律从业人员的需求已经与律师体制、行业的发展产生严重脱节的情况下,本已严格⒂的律师资格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后续需要的是系统、配套、具体的规范的架构完善,否则,“进一步精英化”设计的后果必然是国家、社会现实与执业成本、期望的巨大反差,必然是精英化阶层需要与普通群众实际承担能力、需要的巨大反差。因此,对于中国律师体制、行业的制度设计,“进一步精英化”的设计不过是欲速则不达的主观想法而已,也并非是符合国情和现实的中国律师体制、行业制度设计方向。
综上,错综复杂的中国律师体制、行业的问题,及其产生根源最终又可以归结为三个差异:国情与国际化的差异、社会要求与体制、行业现实的差异、严峻现实与配套措施的差异。而解决因这些根本差异而导致的种种现象、问题,我们只能依照中国的国情和现实,依照中国的总体的法治化进程的要求,去进行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渐进性的措施改革。
结语
中国律师体制、行业产生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回应这些挑战的思考与实践,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律师和即将成为中国律师的有志之士勇于面对的终生课题。
注释:
⑴引自《重庆晚报》; ⑵引自“中国普法网”;
⑶目前我国法律界尚未正式用“律师制度法律体系”来称呼律师相关法律制度; ⑷中国律师体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立法;
⑸关于律师执业的三难现象,2005年6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检查报告指出:“在《律师法》贯彻执行中,律师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基层司法机关不在法定时间内安排律师会见,有的限制律师会见时间、次数和问询案情,有的对律师会见进行录音,还有的对律师不允许律师依法复制证据材料。”(《律师仍遭“三难”的困扰执业环境不容乐观》,新华网≥法治频道≥法制快递,2005年8月1日);
⑹“执法者违法四川仁寿警察硬闯省人大抓人”及“四川仁寿县冲击省人大捉拿上访者警员被免职”事件分别见《新华网≥法治频道≥法制快递》2006年7月25日和7月27日的报道。执法环境的问题,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歹徒法庭外绑证人打法官抓获18嫌犯2主犯在逃》。(新华网≥法治频道≥法制快递,2006年11月29日。)我们并没有把中国律师的执业问题孤立起来进行对中国法治现状的考评,作者认为:中国律师的体制、行业运作所遇到的问题和中国其他执法部门遇到的问题,作一个并列的参考,可能对我们的启发更大;
⑺《美国律师协会职业行为示范规则(2004版)》(前言),中国律师执业网≥域外法律文献;
⑻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律协近年来也在逐步弥补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如制定《律师办理征地拆迁操作指引》《律师办理商品房买卖操作指引》《律师承办国有企业改制与相关公司治理业务指引》《律师办理海商海事案件指南》等;
⑼例如:某律师执业机构在一并不拥有所有权的商住楼外悬挂这样一副招牌:XXX律师楼。该执业机构的这种行为该如何界定和进行管理?
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 ⑾这方面的探索,可参见四川省峨眉山市人民法院王明魁的论文《克林顿的律师执照还有用吗?—关于曾担任审判人员的执业律师是否回避问题的思考》,该文作者指出:“院法发[200015号、法[2002]94号、法[2000195号三个司法解释中先后详尽明确规定了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后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应回避的情形;
⑿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及其所涉及的“黑、假”律师情况,可参见《法院周边律所扎堆儿租房揽案源令法院“头疼”》报道(新华网≥法治频道≥法制快递,2006年12月11日。)—这已经成为了全国范围内极为普遍的现象;
⒀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张耕在2008年全国检察机关贯彻修订后《律师法》的电视电话会议中对此十分强调;
⒁律师和律所都要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外面不赚钱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多学点东西,专业的服务是律师的安身立命之本。
⒂基于国情认识:中国在较长时间内将持续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同时,参考同样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但法学理论更为发达的俄罗斯的律师制度,对于急于向英、美、德等法治程度高度发达的律师制度靠齐的“进一步精英化”的中国律师制度推进者的言论,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截止2007年3月仍然有效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公开公正处理工作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等。
2、薛晓蔚:《中国律师的出路》,中国律师网,2006年10月23日。
3、张晓维:《完善律师执业权利制度路径的思考》,中国律师网,2006年10月23日。
4、田恒胜:《律师怎么了—关于律师制度的反思》,中国律师网,2006年10月23日。
5、陈兴良:《七个不平衡:中国律师业的现状与困境》,“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德恒论坛”主讲论文,2005年1月10日。
6、李英才:《坚持科学发展观 深化律师制度改革》,安徽司法行政信息网。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篇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经历创立阶段、调整阶段、挫折阶段、恢复补充阶段、全面改革和发展阶段后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制度, 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 全国人大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和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全部依靠国家财政重点支撑的项目, 其中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与救扶、对部队现役军人及其军烈属的优抚与安置、对社会上无依无靠的孤幼残老以及社会大众团体举办的社会福利等措施;第二方面是用人单位缴纳、单位职工个人缴费, 由国家适当给予相关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的项目,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属于社会保险范畴。
一、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我国在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能为社会保障方面出现的问题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支持, 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 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
社会保障要以社会立法为方式, 才能使其运作法制化、规范化。纵观国外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无一不是立法在先。德国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 于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 于1889年颁布《养老和伤残保险法》, 这三部立法确立了社会保险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开创了社会保险立法的先河。美国也于20世界30年代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法成文法典而名闻于世。我国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30多年, 到2010年10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才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才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基本的制度框架, 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相比, 立法工作明显滞后。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其他方面,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立法相当薄弱, 基本上在立法方面处于空白。社会保障立法的滞后必然造成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 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低
社会保障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律, 在立法层次上应该有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 其效力应仅低于《宪法》。但在现实中, 人大立法很少, 行政法规多, 立法层次和效力较低。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 比较普遍的存在着缺少法律责任的现象, 在实践中, 当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争议或纠纷发生时, 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难以根据有效法律依据进行仲裁或判决, 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 社会保障立法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应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但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台与之相关联的专门的社会保障基本法, 而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根本法律依据的国家行政法规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 结果导致不能相互配合, 不能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体系, 这必然导致了社会很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可循, 无法可依。同时,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中, 不同省市地区、不同机关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办法参差不齐, 差异很大, 不够统一, 这种“分散立法”的体例导致了政出多门的现象, 使社会保障立法应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在实践中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也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城镇企业职工的各项保险工作;人事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民政部负责农村和城乡社会救济等等。此外, 完整的法律规范应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等要件, 缺少这些要件的法律规范无疑是一个有较多缺陷的系统, 无法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性作用。
(四) 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管和实施机制薄弱
首先, 建立健全我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管和实施机制是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促民生、保和谐的需要。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管是指为社会保障的日常监督与管理符合国家现行法律规范的要求, 进而加强对社会保障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给予评议和鉴定。
其次, 合法的筹资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和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在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法律中, 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法律中缺乏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运营的监督, 致使部分负有缴纳社会保险法定义务人拒缴、欠缴、推诿等方式逃避缴费义务。实施机制较弱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法率中缺乏有关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规定, 导致现实中挤占、挪用, 截留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十分突出却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惩治。
二、我国特色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着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薄弱问题, 在立法的指导思想上, 社会公平的价值观进一步确立, 加强政府责任。
(一)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立法
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证, 有无完备的法律规范, 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为了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 确保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应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立法。
在总结前期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0年10月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基本的制度框架, 建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国务院随后修订了《工伤保险条例》。目前, “社会救助法”也在制定过程中。社会保障法律正趋于完善。
(二) 完备社会保障立法体系
社会保障立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制定综合性社会保障法的同时, 应注意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从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立法体系。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采用“分散立法”的体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 我们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调整和规范各种社会保障关系。要尽快形成以《社会保险法》为中心, 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进行必要的修改或制定, 形成较完备的、系统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
(三)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作为一个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 应把全体国民都纳入其保障范围, 确保每一位劳动者均能享有法定的、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2011年,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覆盖城市和乡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成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全覆盖, 落实城镇职工与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实现城乡基础养老金全国范围的统筹。
(四) 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依法建立的、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项资金, 它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因此, 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十分必要。《社会保险法》第71条规定:“国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 用于社会保障支出补充、调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去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营机构负责管理运营,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定期向社会公布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国务院财政部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审计机关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1)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基金, 其目的是在养老保险基金遇到入不敷出时, 用以支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支付缺口需要。
因此,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完整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对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保值增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背景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下, 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权益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强化,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将承担更多的使命和更大的责任。因此, 加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无疑对推动和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化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时代的发展, 使许多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问题凸显在我们面前, 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 协调差异, 改革弊端,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应大力加强社会保障法制研究, 使我国社会保障实践真正能够以法律为依托, 以法律为保障,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保障基金
参考文献
[1]林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文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刍议[J].民主与法制.2006, (2) 、 (6) .
[3]王伟.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昌麒, 左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创新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5]侯文若, 孔泾源.社会保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篇8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先后两次参与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关于在线教育研讨会。作为一直致力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专家,他结合自身实践,谈了对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在线开放课程成效显著
杨祥在会上指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以来,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成效显著。目前,已经有60余所高水平大学开始在线开放大学的建设,有近200所普通高校参与了教学,课程上线数量持续上升,以985、211学校为代表的高校在线课堂课程大概已经超过了700门。
他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爱课程网)为例,2011年11月19日上线,一直致力于建设在线开放慕课(即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有高校在线课程中心和校园3G体系。截至2014年,爱课程网共聚集600余家高校的课程,累积浏览量达110亿次,慕课的上课人数突破1100万。
在线开放课程促进教学改革
虽然成效可喜,但仍有不足之处。杨祥认为,当前我国在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实现在线教育创新发展。对此,他谈了对于中国特色在线教育、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认识,以及对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发展的思考。
首先,杨祥认为这是一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他引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中的一段话,“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革。”杨祥比较了1994年与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比,共性是两次改革的都是课程,特性是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上各有制度。1994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是面向21世纪,有两项重要成果,一是有60余本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至今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有近百本校本(school-based)发放;而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在教育改革,但是成果是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
教学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其次,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果,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服务平台。《意见》里明确指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依照国情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大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优秀开放课程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课和公共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来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堂建设。“由此透露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可以清晰地看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在线教学体系与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定位、建设机制。”杨祥说道。
他表示,我国的慕课、在线课堂等从定位上就与美国的不同。美国的慕课是大规模地面向社会推广学习,而中国慕课的则是由985、211等高水平大学提供给本校学生的,由本校的老师建立的全日制课程,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此外,在其他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如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的在线课程教育,目前的建设内容和模式仍然在沿用美国慕课的模式,以短视频、微视频为主,如果在这些在线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并将其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慕课、在线课堂等平台打通,效果会更好。
通过改变在线教育内涵,形成中国特色
第三,慕课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逐渐改变着我国在线教育的内涵,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杨祥解释说,目前我国做在线教育的平台,一般是从“互联网+教育”入手,而国内高校开展的则是“互联网+课程”,两者定位不同,从而无法快速地融合在一起。“实际上,这些模式有一个共融点,就是‘在线开放课程,如果各个模式、各个平台都能聚焦到这个共融点,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产生有中国特色的在线教育,那么所有的平台就能融会贯通。这样形成共识的大平台,将更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推荐阅读:
确立人格尊严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反性骚扰法律体系论文05-22
中国特色音乐体系10-18
构建中国特色政府职责体系07-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要点11-13
尹蔚民: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06-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01-12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09-01